《最先与最后》课件2

合集下载

《最先与最后》..._模板

《最先与最后》..._模板
学生自主分析文章后四段(以二、三段)为主,体会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教师点拨(15分钟)(.课件显示)
【课内情感迁移设计】在文章最后一段,适当加入.写作背景材料,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并展开联想和讨论,联系以往学习的文言文体会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10分钟)
补充背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敢为最先与更不耻最后》
3.小评论:《我读[1]
《最先与最后》...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吉林省柳河县第八中学
【教学目标设计】
【教材分析】
《六国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是高二第一篇文言文。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高二上学期文言文按时代编排,本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3)鲁迅先生认为这种民族心态造成了什么结果?他又表明了怎样的态度?
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然后分小组讨论,在课堂上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最先与最后
态度具体表现结果
对“最先”怕“不为戎首”“不为祸始\”\”不为福先”(怕出头)社会“不容易有改革”国民“日见其卑怯”
对“最后”耻见危机作鸟兽散,遇困难中途放弃(缺韧性)敌人“如入无人之境”,国家有难“土崩瓦解”

最先与最后PPT2 沪教版 (共10张PPT)

最先与最后PPT2 沪教版 (共10张PPT)

• 想一想:
• 文中引用了韩非子的话,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怎么理解他的话?
• 明确:不幸中国人把第一句奉为人的处
世金针了。 • 由此可知鲁迅的态度如何?
• 明确:否定不为最先的处世哲学。
• 韩 非子的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明确:引出议题。
直面人生(1)
•人生直通车:把“不为最先”奉为处世金针的中国人怎样
展望未来
•想一想:鲁迅把哪些人看作中国将来的脊梁?
•反映了鲁迅对中国人怎样的期望?
•虽落后却尽跑尽跑 的人、见了这样的竞
技者而然不笑的看客。
•鲁迅希望 中国人从不为最先
•、不敢不耻最后的社会风气 •中解放出来,要敢做失败的 •英雄敢做韧性的反抗,敢…… •敢为最先、敢于不耻最先
再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敢于不耻最后的人少。 •(偶有)
•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世态?
•是非颠倒、不思进取
•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色? •寓议论于描述之中
百年一瞬
• 历史回顾: 战具比我们
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 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州人 都如入无人之境了,指的是 什么历史事件?
• 反思:前者指的是鸦片战
争之后帝国主义的侵华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 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八国联军入侵……)后者指 的是外族入侵中原的历史 (元朝的建立、清朝的建立)
徐 亚 雄
桥 头 中 学 :
最 先 与 最 鲁 后 迅



最先与最后
《这个与那个》
•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著 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

语文九年级下长春版5.12《最先与最后》课件1

语文九年级下长春版5.12《最先与最后》课件1

1.作者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 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 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 。”你认同作者的 观点吗?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这样的人 呢?
2.根据你阅读过的鲁迅的作品,你认为他笔 下的中国人具有怎样的国民性?试举例说明。
1.作者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 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 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 ”,你认同作者的观 点吗?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这样的人呢?
• 一、用结构简图梳理上述内容。 • 二、筛选信息填表。
引 赛马 “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证 做人 处世金针: 不为最先
佐证 后果
不为戎首 不为祸始 不为福先
不易有改革 耍阴谋手段
日益卑怯
既是“不为最先”,自然 也不敢“不耻最后”
小则人心 校运会 大则国运 国 家
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
知识卡片
• 什么是杂文? • 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
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 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 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 总称。 •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 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 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 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 誉为“匕首”或“投枪”。
二是欺瞒。例如“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
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 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
得。” (《坟·论睁了眼看》)。三是善于变化,毫无信仰。
例如“中国的一些人,至少是上等人,他们的对于神,宗 教,传统的权威,是‘信’和‘从’呢,还是‘怕’和 ‘利用’?只要看他们的善于变化,毫无特操,是什么也 不信从的,但总要摆出和内心两样的架子来……虽然这么 想,却是那么说,在后台那么做,到前台又那么做”这叫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最先与最后》课件2浙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最先与最后》课件2浙教版

(2)揭示事实,语调冷峻。例如,“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
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对于‘锲而不舍’ 的人们也一样。”又如,“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尽跑的人, 大家就嗤笑他。”作者似乎只在陈述客观的事实,实际上是用冷峻 的语调揭露和鞭挞社会上讥讽嘲笑“不耻于最后”者的不良风气, 表达了作者对残酷现实的愤慨之情。
1.作者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 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 哭叛徒的吊客 ‛,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你知道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这样的人呢? 2.根据你阅读过的鲁迅的作品,你认为他笔下的 中国人具有怎样的国民性?试举例说明。
1.作者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 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 哭叛徒的吊客 ‛,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你知道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这样的人呢?
“三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 ‚齐白石画得很好,我也很喜欢,但是一 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鲁迅。少一个鲁迅, 中国的脊梁要软得多。‛ ——现代画家吴冠中如此评价鲁迅

鲁迅在书信中写到:‚要治这麻木状态的 国度,只有一法,就是‘韧’,也就是 ‘锲而不舍’。逐渐做一点,总不肯休, 不至于比轻于一掷无效的。‛
来形容国民的这一劣根性,对此他作了形象的描绘:皇帝 压迫大臣,大臣压迫属下官员,下层官员压迫百姓,生活 在最下层的男人还在家庭中压迫妇女和儿童。‚大小无数 的人肉的筵宴,即从优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 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 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坟· 灯下漫 笔》)。
明确:‚不为最先‛的实质:缺乏担当和勇气、不能独立 思考与判断、畏首畏尾。 不能‚不耻最后‛的实质:缺韧性
8.学生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你有没有观察到这两种 做法,用简要的语最后‛的外因是什么?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九下《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PPT课件 (四)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九下《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PPT课件 (四)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自满人十事九空,虚心人万事可成。 谦受益,满招损。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 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 老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 明。 —— 屈原
• 1、正视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 • 2、正视自己的缺点,知错能改, • 3谦虚使人进步, • 4、人应有一技之长, • 5、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 6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 • 7艺无止境 • 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刻苦
最先与最后
鲁迅
教学要求: 1、了解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 (借题发挥) 2、理解本文一步步揭示中心论点的写法 3、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 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1.回忆学过的鲁迅文章 《百草园》
《故乡》
2.词语解释 处世金针: 作鸟兽散: 异口同声: 土崩瓦解: 自知之明:
睨之
汝亦知射乎 语言 吾射不亦精乎
尔安敢轻吾射
动作 笑而遣之
无他,但手熟尔 以我酌油知之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释担而立 但微颔之
性格: 自矜(骄傲)
取置覆酌沥
对比
谦虚
道理: 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不必骄傲自满。
课外延伸
1、联系生活、学习,说说熟能生巧 的事例。
2、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 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4、第一段概括内容要点。 话题引入,国人处世。
读第二段,讨论以下问题:
1、第二段紧承哪一句话展开议论? 承接上段最后一句
2、将赛马妙法滥用于人之处世,造成了怎样的社会风气与 严重后果

最先与最后课件教案

最先与最后课件教案

最先与最后课件教案最先与最后课件教案教学要求:1、了解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2、理解本文一步步揭示中心论点的写法3、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教学课时:一课时预习要求1.回忆学过的鲁迅杂文2.词语解释处世金针:指做人的诀窍。

作鸟兽散:象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逃散。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无敌的意思。

土崩瓦解:形容崩坏之彻底与迅速。

自知之明:透彻了解自己的能力。

教学步骤一.交流预习并导入(一)、回忆论雷锋塔的倒掉、白莽作<孩儿塔>序等鲁迅杂文的大体内容,小结:杂文有一种常见的写法,就是以某个话题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逐步展开议论,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本文以赛马为话题,引出的议题是对某些中国人处世态度的.议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态度?(存疑,先看下文)1.“最先”与“最后”是两个概念,请谈谈你对其各抱何种态度?学生可能答:敢为最先,不甘最后。

2.阅读课文,思考:(1)中国人对“最先”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2)中国人对“最后”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3)鲁迅先生认为这种民族心态造成了什么结果?他又表明了怎样的态度?(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然后分小组讨论,在课堂上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最先与最后态度具体表现结果对“最先”怕“不为戎首”“不为祸始''不为福先”(怕出头)社会“不容易有改革”国民“日见其卑怯”对“最后”耻见危机作鸟兽散,遇困难中途放弃(缺韧性)敌人“如入无人之境”,国家有难“土崩瓦解”教师小结讨论情况:从板书中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大体思路,即列举出某些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批判其“怕出头”、“缺韧性”的劣根性,并分析其危害,用意是很深刻的。

鲁迅先生批评“不为最先”,或(敢为最先);反对“耻最后”,(也即提倡“不耻最后”)。

二、具体课文分析1、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讨论发言。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九下《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 (五)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九下《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 (五)

长春版九下《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了解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2、理解本文一步步揭示中心论点的写法3、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教学步骤:1、提问学生关于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

2、通过请学生回忆学过的鲁迅杂文来引入新课。

(回忆《论雷锋塔的倒掉》、《白莽作<孩儿塔>序》等鲁迅杂文的大体内容,小结:杂文有一种常见的写法,就是以某个话题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逐步展开议论,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3、请学生阅读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方面思索本文在写法上是否也具有类似的特点,一方面对于不理解之处提出置疑。

4、请学生提出疑问,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本文的大致结构。

(写作顺序:赛马——处世金针——不为最先(因果:不耻最后)——以竞技为例说明世人缺乏不耻最后的精神——危害——宣扬不耻最后)5、点明本文也属于杂文的通常写法,既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

6、具体分析文章。

第一小节:(1)“为”:做、争取(2)“耻”:以……为耻(文言用法)(3)最后一句是关键句,过渡句,由话题转入正题。

而“不幸”则表明了一种否定,一种批判的态度。

(4)处世金针:指做人的诀窍。

第二小节:(1)“不敢径取”的原因是“不为福先”,凡事跟在别人后面求稳当。

(2)“日见其卑怯”的原因是一方面不敢,另一方面又心存贪欲,便只好偷偷摸摸,人的精神状态就不正常了。

“日”是文言用法,作状语,解释为“一天天地”。

这里揭示了害怕“最先”的恶果。

(3)“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不敢不耻最后”的理解:敢为“最先”是需要勇气和胆略的,而处于“最后”,即处在劣势或困境之中能否坚持奋斗,则更需要勇气,更需要胆略。

既然没有勇气“最先”,当然更害怕在逆境中奋斗,害怕那些所谓的“公论家”嘲骂自己。

这句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是过渡句,转入进一步议论“不耻最后”。

(4)作鸟兽散:象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逃散。

最先与最后PPT优选课件

最先与最后PPT优选课件

大中取小 小中见大
杂文的艺术特征:
2020/10/18
从实入手 以实证虚
9
赛马 “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处世金针:不为最先

佐证 后果
不为戎首 不为祸始 不为福先
胆小 卑怯 嘲讽
做人 既是“不为最先”,自然 也不敢“不耻最后”

号 召
小则人心 校运会:骂、打、挤入、尽跑、嗤笑…… 大则国运 国 家:少有…少有…少有、土崩瓦解…
最先 与 最后
2020/10/18
1
2020/10/18
鲁迅
2
《最先与最后》选自:
《华盖集 ·这个与那个》
2020/10/18
3
《这个与那个》
《最先与最后》 《读史与读经》
《捧与挖》 《流产与断种》
2020/10/18
4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2020/10/18
5
杂文的取材特点:
大中取小 小中见大
杂文的艺术特征:
2020/10/18
从实入手 以实证虚
6
《最先与最后》
1 找出本文中心论点 2 文章是怎样引出中心论点的?
2020/10/18
7
赛马 “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不为戎首
佐证 不为祸始
处世金针:不为最先
不为福先

守旧
后果 卑怯
嘲讽
做人 既是“不为最先”,自然 也不敢“不耻最

号 召
后”小则人心 校运会:骂、打、挤入、尽跑、嗤
大则国运 国 家:笑少…有……少有…少有、土崩瓦 解…

《最先与最后》教学教案

《最先与最后》教学教案

《最先与》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最先”与“”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最先”与“”的定义及用法。

2. 实际情境中的运用。

3. 团队合作游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最先”与“”的概念,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 教学难点:团队合作游戏的设计与实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最先”与“”的定义及用法。

2. 情境教学法: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最先”与“”进行表达。

3. 团队合作教学法:分组进行团队合作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括“最先”与“”的定义及用法,实际情境示例,团队合作游戏方案等。

2. 教学素材:实际情境图片、视频等。

3. 团队合作游戏道具:如计时器、小奖品等。

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谁是最先到达终点的同学?”引起学生对“最先”与“”的关注。

2. 讲解概念:详细讲解“最先”与“”的定义,并用PPT展示相关例句。

3. 情境练习:让学生分组,每组创设一个实际情境,运用“最先”与“”进行表达,并互相交流。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如“你觉得在班级中谁是最先完成作业的同学?”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创设的实际情境,并互相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八、团队合作游戏1. 游戏设计:设计一个团队合作游戏,如“最快传递信息”,要求学生用“最先”与“”描述游戏过程。

2. 游戏实施: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教师观察并记录每组的表现。

3. 游戏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游戏过程中的体会,如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等。

九、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最先”与“”的定义及用法。

2. 强调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十、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最先”与“”编写一个短文,描述一个实际情境。

最先与最后精品PPT教学课件

最先与最后精品PPT教学课件







优 终
胜 点
者 不
固 止
然 的
可 竞
敬 技
, 者
但 ,
那 和
虽 见
然 了
落 这
后 样
而 竞
仍 技
非 者
跑 而
至 肃
2020/12/8
然 不 笑 的 看 客 , 乃 正 是 中 国 将 来 的 脊 梁10。
文章着重论述“不为最先”还是“不为最 后”?
? “不耻最后”
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号 召
后”小则人心 校运会:骂、打、挤入、尽跑、嗤
大则国运 国 家:笑少…有……少有…少有、土崩瓦 解…
立 中心论点:优终胜点者不固止然的可竞敬技,者但,那和虽见然了落这后样而竞仍技非者跑而至肃
2020/12/8
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8
杂文的取材特点:
大中取小 小中见大
杂文的艺术特征:
日期:
演讲者:蒝味的薇笑巨蟹
相当艰难。而中国要不受外敌入侵,要 有所改革,就必须要有这种“韧性的反 抗”,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 的精神。
2020/12/8
11
感谢你的阅览
Thank you for reading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皆为可修改式文档,下载后,可根据读者的需求 作修改、删除以及打印,感谢各位小主的阅览和下载
最先 与 最后
2020/12/8
1
2020/12/8
鲁迅
2
《最先与最后》选自:
《华盖集 ·这个与那个》
2020/12/8
3
《这个与那个》
《最先与最后》 《读史与读经》

九年级语文下册 12 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教案 长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2 杂文二篇《最先与最后》教案 长版

《最先与最后》《华盖集》中的一篇杂文。

由古人赛马“不为最先,不耻最后”的妙法说起,联想到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指出赛马的妙法不幸被国人“奉为处世金针”,处处照用,于是不敢改革,缺少韧性的战斗精神。

文章旨在激起国人的进取心,唤醒青年人勇敢地站起来,成为“中国将来的脊梁”,创造一个有希望的世界。

【知识与能力目标】1、快速阅读,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2、感受鲁迅杂文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3、赏析作者犀利、极具讽刺性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揣摩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唤醒国民意识、积极进取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唤醒国民意识、积极进取的写作意图。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鲁迅的散文向来以语言犀利、见解深刻而著称,他对不良的的社会现象和国民心态或揭露或讽刺,让人有酣畅淋漓之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文《最先与最后》,感受他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知识分子情怀。

二、写作背景本文发表于1925年,当时正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末期。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全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日益高涨。

北洋军阀为了对抗这一革命潮流,加紧了在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反动统治,用“整理国学”“尊孔读经”来反对马克思主义,阻挡社会改革,掀起了一股复古主义与“中庸之道”的逆流。

面对这一反动逆流,鲁迅先生写下了《这个与那个》,驳斥反动谬论。

文章共分四个部分:《读经与读史》、《捧与挖》、《最先与最后》、《流产与断种》。

后由作者收入杂文集《华盖集》。

三、检查预习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1、读准字音恬淡(tián)卑怯(qiè)跌倒(diē)挟(xié)嗤笑(chī)鏖战(áo)脊梁(jǐ)2、词语解释处世金针:做人的诀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
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
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
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
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 风》《华盖集》等。
杂文二篇
鲁迅
什么是杂文?
• 杂体文章。 • 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 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 说、讽刺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 •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理的, 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 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 人生。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 1、中国人对“最先”和“最后”的态度是
什么?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其心理依据是
什么? • 2、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 3、鲁迅先生认为这种民族心态造成了什么 结果?他又表明了自己怎样的态度?
• 4、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么的?
1、中国人对“最先”和“最后”的态度
是什么?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其心理依据
杂文的特点
• 一、短小精悍,尖刻犀利。杂文篇幅短小,但内 容丰富,旗帜鲜明,富有斗争性和论争性。 • 二、嬉笑怒骂,冷嘲热讽。讽刺是杂文的一种艺 术特色,杂文的语言风格风趣。 • 三、议论说理形象化。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议论 和说理,是杂文区别一般文化议论文和其它体裁 作品的一个基本特征。

文学常识
文章主旨
作者对中国人“不为最先,耻于最后” 的不良心态提出了批评,解释了这种错误心
态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在文中提倡“勇为
最先”,尤其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
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
在。
谢 谢
3、鲁迅先生认为这种民族心态造成了
什么结果?他又表明了自己怎样的态度?
这种“怕出头”“缺韧性”的劣根性,
会造成民族危机,没有敢于改革的人,社会 停滞不前。所以国家需要民族的脊梁,作
者用意是很深刻的。
4、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么的?
以某个话题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逐步展开议论,揭示出文章的主旨。本
文以赛马为话题,引出的议题是对某些中 国人处世态度的议论。
是什么?
• 对“最先”怕,“不为戎首”“不为祸始”“不 为福先”(怕出头),所以社会“不容易有改 革”,国民“日见其卑怯”。 • 对“最后”耻,见危机作鸟兽散,与困难中途放 弃(缺韧性),所以敌人“如入无人之境”,国 家有难就会“土崩瓦解”。
2、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 举例论证 • 生活中的运动会赛跑 • 历史上的英雄
最先与最后
写作背景
• 本文发表于1925年,当时正是北洋军阀反
动统治的末期。北洋军阀为了对抗五四革命潮流,
阻挡社会改革,掀起了一股复古主义与“中庸之
道”的逆流。面对这一反动逆流,鲁迅先生写下
了《这个与那个》,驳斥反动谬论。文章共分四
个部分:《读经与读史》《捧与挖》《最先与最
后》《流产与断种》。后由作者收入杂文集《华 盖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