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 课时1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认识和掌握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重点词汇和课文内容。

- 掌握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交际用语,能在实际情境中使用。

2. 能力目标:-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表达方式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爱英语学习,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增进班级的友谊和团结。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第三单元的词汇和课文内容。

2. 学会运用交际用语进行简单的交流。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文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 预先复习本单元的词汇和句型。

2. 课堂准备- 小黑板、白板和书写工具。

- 学生课本、笔、纸等学习用具。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进行展示,如购物、问路等。

引起学生兴趣。

2. 引入单元主题: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出单元主题。

- T: Can you buy things at the supermarket?(你能在超市买东西吗?)- S: Yes, I can.- T: Great! Do you know how to ask for help when you want to find something in the supermarket? (伟大!你知道在超市里找东西时如何寻求帮助吗?)- S: ...Step 2:新课讲解1. 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和单词卡片,呈现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并逐个讲解其词义。

2. 学生跟读、复习单词。

3. 分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运用刚学的单词编写简短的对话。

4. 部分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编写的对话。

Step 3:课文学习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 教师逐句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组活动,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4. 教师反复指导学生正确发音,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运用。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蟋蟀的住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蟋蟀的住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同学们的预习非常不错,了解课题,数清小节,读准新词……良好预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那孩子
们在预习的过程中,还有什么疑问吗?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今日的学习任务,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一)任务一:理清脉络,了解特点
学习建议: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大声洪亮的朗读文章, 思考文章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三)任务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自主学习——观察这几个字在结构上有什么异同:除“宅”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临、慎”注意左窄右宽,“卧”左半部分比较宽,“较"左右同宽。
四、精准练习(5-8分钟)
1.自然段至自然段讲了住宅的特点。
2.自然段至自然段修建住宅的过程。
3.我从这个句子中的 词语感受到作者的细致观察。
合作学习——
小班交流 2—6 自然段中蟋蟀的住宅有怎样的特点?
交流提示:
1.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____两方面的内容。
2.我从中发现住宅有特点。
(二)任务二:品读语言,感受细致
学习建议:
自主学习——默读2—6自然段勾画出作者的细致观察的句子。
合作学习——小班交流在2—6自然段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细致观察。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蟋蟀的住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校班级
备课人
课题名称
11.蟋蟀的住宅
课时
第1课时
授课时间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认识“宅、隐”等 12 个生字,会写“宅、穴”2 个字,会写“住宅、临时” 等 16 个词语。
2.初读课文,理生动的表达,体会作者细致的 观察。
教学重点
1.认识“宅、隐”等 12 个生字,会写“宅、穴”2 个字,会写“住宅、临时” 等 16 个词语。

部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我们不乱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我们不乱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1.
本单元围绕“我们在公共场所”这一主题,共编排四课内容。

范围由班级空间扩大到学生日常进出的社会公共场所,主体从家庭中的“我”向社会中的“我”过渡。

旨在引导学生意识到公共场所应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懂得遵守公共场所的各项要求,养成守规则、讲文明的良好习惯。

本单元要达成的学段目标和核心素养包括:
初步树立公共意识,自觉养成在公共场所守规则、讲文明的良好习惯。

本单元四课之间是并列关系,看似相互独立但又紧密联系。

“公共财物”“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文明修养”四个主题涵盖了公共场所要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都涉及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核心素养的落地,四课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同时,第9、10课都融入了中小学生守则教育,凸显法治观念素养,强调守规则、讲文明。

第11、12课融入辩证分析,引导学生要辩证看待问题,既要守规则,又要懂礼让。

本单元逻辑结构图如下:。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3单元第1课时教学设计
年(班)级
一()班
时间
主备人
学科
数学
课题
1-5的认识
第(1)课时
三维目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数数,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野生动物图”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二)1.认识1
(三)(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
(四)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五)(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六)
(3)请你拿出1根小棒
2.认识2(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4.(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5.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6.(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7.(3)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数的顺序)
(八)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
(九)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2
(十)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3
(十一)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4
(十二)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5
1、看图写数
()()
2、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
3、教师说,学生操作
1)情深处4个手指头。

第三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基本信息二、单元学习任务【学情分析】本单元属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学习单元,围绕“多样的文化”这一人文主题选编的四篇课文,可以说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一窥欧洲、美国、拉丁美洲的文学面貌,领略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风情,感受人类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从而达成“初步理解和鉴赏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的语文课程目标。

学生在完成本单元小说阅读鉴赏任务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联系学过的中国小说,比较中外小说在内容、主题、艺术手法上的区别和联系,增强文化理解力,发展批判性思维,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观察学生阅读的兴趣点,组织学生开展跨文化探究与研讨,促进学习活动的深化。

除了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外,本单元还对文学阅读与写作、跨文化专题研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有所涉及。

本单元所选都是小说,这就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密切相关。

另外,这四篇小说都是中长篇小说的节选部分,条件允许,可以联系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以“篇”带“本”,阅读整部小说,拓展阅读的广度与深度。

【学习任务】本单元对应“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人文主题:“多样的文化”,旨在“引导学生研习外国文学名著名篇,了解若干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

本单元主要有以下学习任务:1、阅读四篇外国小说,从形象、主题、手法、语言等方面多角度鉴赏文学作品,深入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风貌,感受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

2、梳理小说反映的社会内容,把握小说中人物成长的精神轨迹,深入探究民族心理、时代精神,探索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

3、感受小说多样的风格,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成就,了解文学艺术手法的传承与创新,培养学生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

4、认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小说元素,借鉴课文的写作技巧,尝试创作小小说。

湘少版小学五年级英语上册 Unit 3 Do you want some rice 第一课时 教案

湘少版小学五年级英语上册 Unit 3 Do you want some rice 第一课时 教案

湘少版英语五年级上Unit 3 Do you want some rice?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师呈现对话文本,请学生看着文本进行录音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7. 句型点拨
1. Do you want some… ? 你想来点什么?
点拨:该句型用来询问对方是否想要什么。

答语:Yes./No.
2. I want some…. 我想要……
点拨:该句型用来表达自己想要什么。

例子:I want some hamburgers.
我想要一些汉堡包。

8.Summary
Do you want some…?
Yes./No.
I want some …, please.
Here you are.
7. Homework
1. Listen and read the dialogue five times.
2. Copy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进一步熟悉对话内容;
最后分角色表演,注意语音语调。

课堂小结这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是能理解并会朗读对话;能听懂、会说、会拼读单词和短语:
breakfast, lunch, dinner,
soup, vegetables, potato,tomato
本课为新授课,通过反复播放录音视频并跟读模仿学习词汇和朗读对话;通过灵活多样,丰富多
彩的课堂形式的进行,熟悉对话,进而可以进行角。

第三单元_第01课时_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第三单元_第01课时_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第三单元第01课时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情境导入【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认识到有些图形是对称的,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一、利用图片,初步感知1. 请你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图形是这样?2.师:观察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生:左、右两部分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二、观看视频,加深印象1. 师:这种现象我们叫“对称”。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2. 播放视频。

学习任务一:认识对称现象【设计意图:通过分类,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表象特点:两边大小形状相同,为后续进一步判断方法做好铺垫。

】一、找一找哪些是“对称”1. 师: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①②③④生:②④是对称的。

2.师:我们通过观察认为图形②④是对称的。

那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它们是对称的吗?生:对折。

二、折一折验证“对称”1.师:这些图形在课件上,你们没办法对折,那就请课件帮我们用折一折的方法来验证吧。

2.课件演示对折。

①②③④3.对折后,我们发现,图形②④左右两边是完成一样的,图形①③左右两边不是一样的。

学习任务二:认识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折一折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形成一个轴对称图形的过程,进一步明确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

介绍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把折痕与对称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建立联系,规范数学用语。

】一、猜一猜1. 根据给出的图形,猜一猜下面图形是什么动物?2. 说说你是如何判断的?二、剪一剪1. 按下面这样,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

2. 除了这个图形,你还能按这样的方法剪出其它图形来吗?3.师: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征呢?生1:对折后两边形状、大小相同。

生2: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师:是的,我们把对折后两边形状、大小相同,恰好都能重叠在一起,叫做“完全重合”。

4.师:仔细观察这四个对称图形,对折后每个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只有沿着这条折痕对折,两边才能完全重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第一课时教案

语文园地三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诗歌语言的韵律之美。

•掌握古诗词中的基本语言特点。

•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感知语言的美。

### 能力目标
•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诗歌。

•能够理解诗歌中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对语言美的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感悟诗歌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语言的韵律之美。

•掌握古诗词中的基本语言特点。

###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古诗词的韵律节奏。

•理解古诗词中隐含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播放相关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讲解
1.讲解古诗词的基本语言特点,如对仗、押韵等。

2.分段解析古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三、朗读
让学生轮流朗读古诗词,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

四、理解
引导学生讨论古诗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感受与理解。

五、拓展
通过比较不同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拓展学生的诗歌欣赏视野,培养其审美情感。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韵律之美,提高对语言美的欣赏能力,培养出色的朗读能力。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节课学习的古诗词。

2.感想小结:谈谈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够获得启发,体验语文之美。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第1 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材第21~22 页的内容。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 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和换算关系。

难点:建立1 毫米的长度观念。

课件、刻度尺、数学课本、1 分硬币、电话卡、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师:同学们,还记得1 米和1 厘米各有多长吗?请同学们用手势来表示。

生用手势比划。

师:同学们都做得不错,那你们知道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吗?可以动手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交流测量结果。

师:同学们可以发现测量结果不一定是整厘米数,为了让测量更精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1.建立“1 毫米”的表象。

师:毫米可以用字母mm 来表示。

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师:你知道1 毫米是多长吗?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一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 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师: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 厘米平均分成10 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 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 1 毫米有多长。

师: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生:1 厘米=10 毫米。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 毫米?(教师准备1 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 毫米”的体验。

)师:请同学们用手势来表示1 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师:同学们对毫米单位有了了解,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3单元第1课《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3单元第1课《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3单元第1课《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倒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倒数的概念和求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知识点,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概念,以及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学习倒数的概念和求法时,可能会存在以下困难:1.倒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2.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推理和转化,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倒数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倒数的概念和求法。

2.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概念和求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实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概念和求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教学素材(例如,图片、实例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例如:“小明有2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几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倒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呈现倒数的定义和求法。

讲解倒数的定义,即两个数的乘积为1时,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讲解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即用1除以这个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巩固对倒数的理解和求法。

例如,让学生求出一些数的倒数,并验证是否正确。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倒数的概念和求法进行解答。

21《大自然的声音》(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21《大自然的声音》(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5. 自然环境: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听到大自然的声音。
6. 音频设备:准备音频设备,以便播放大自然的声音。
7. 观察工具:准备望远镜、放大镜等观察工具,以便学生观察自然环境。
8. 互动游戏材料:准备一些互动游戏材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游戏活动。
9. 学习任务单:准备学习任务单,以便学生能够记录学习内容和完成学习任务。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本节课内容,引导学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种自然声音,并尝试将其用文字或图画表现出来。
4. 请学生收集更多关于自然声音的资料,了解自然声音在音乐、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应用。
5. 请学生进行户外自然声音采集活动,记录下自己最喜欢的自然声音,并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到生活中。
课堂
(1)提问: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本节课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本节课学习打下基础。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 图形的运动(一) 教案 第一课时 图形的平移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  图形的运动(一) 教案 第一课时     图形的平移

第一课时图形的平移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36、37页图形的平移。

教学提示: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辨认锐角、钝角,建立了有关几何图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教学难点: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课件,三角尺,直尺。

学具准备: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滑沙场的图片)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好多好玩的游乐项目,想看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注意观察其中的一些物体是怎样运动变化的。

播放录像:滑沙场中缆车、滑沙等游乐项目的动态画面。

谈话:(同时出示2个静态的画面)这几种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么运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比画比画。

学生用手势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

讲解:像缆车、滑沙等二个游乐项目,物体沿着一个直直的方向移动,移动时只有位置变了,其他的什么都没变,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初步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表象。

】二、合作探究、认识巩固平移的特点。

1、说一说。

小组讨论(巩固对平移的初步认识)。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那么多的平移现象,现在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们各自见过的平移现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分数除法 2.分数除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分数除法 2.分数除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分数除法 2.分数除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分数除法 2.分数除法(第1课时)》主要介绍了分数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这一课时,学生需要掌握分数除法的运算规则,能够正确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除法的运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对于分数除法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分数除法的概念,掌握分数除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和练习,学生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难点:理解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联系和区别。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分数除法的掌握程度。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例题和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分数除法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总结分数除法的运算规则。

3.操练(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分数除法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讲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分数除法的综合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讲解。

人教版四年级英语Unit 3 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英语Unit 3 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Step 1: Warm-up
1.师生一起复习上册学习的“请求许可”的句型:
Can I have a knife and fork, please?
Can I have some rice, please ?
2.教师和学生一起做“拨时针,说句子”的游戏。说句子:It’s time for breakfast./ It’s time for lunch.
4.学生看Let’s talk部分的课件或录像,教师可以就对话内容提一些问题。在提问与回答的过程中,借助画面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5.模仿跟说,注意语音语调。
6.分角色朗读与表演
Step 3: Practice
1、同桌两人扮演对话。
2、Let’s play
让学生同桌合作,结合本部分的三幅情景图,仿照示例进行替换练习,然后请几组学生来分角色表演。
3、Make a new dialogue in pairs.
Let ss make a new dialogue in pairs like this dialogue.
Questions:
1.Can Mike go outside?
2.What time is it now?
3.Can Mike have some soup ?
教学难点
Aims 1-2.
教学准备
单词卡片、录音机、多媒体资源
教学时间

A.看图读对话,理解对话意思。
B.听录音跟读对话。
1、我要大声把这些句子读熟练,不会的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① Can I go outside now?
No, you can’t. It’s cold outside. (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3单元《第1课时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3单元《第1课时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  人教版

《第1课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1)》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2.在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方法讲授、小组合作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用竖式计算:268÷4= 224÷4=252÷6= 345÷15=2.说一说:224÷4这道题是怎样计算的?(教师适时板书或演示PPT课件。

)3.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用同学们掌握的整数除法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1.情景图:王鹏坚持晨练。

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2.4÷4=2.探索计算方法。

学生汇报:方法一: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倍,再计算,但在计算过程中遇到除不尽的问题。

方法二:把22.4km化成22400m,再计算。

22.4km=22400m22400÷4=5600(m)5600m=5.6km方法三:直接用小数计算。

师:这三种方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方法三好,因为它比较简单。

)3.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竖式计算方法。

(1)如果把被除数22.4的小数部分“4”盖上不看,整数除法应当怎样除?(22÷4商5余2)(2)商5写在哪儿?(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3)再把十分位上的4移下来,合成24个十分之一,用24个十分之一除以4商几?(商6)表示什么?(6个十分之一)商6应写在什么位上?(6写在十分位上)(4)为了表示6个十分之一,在商5与商6之间点上小数点,这样就表示6是在十分位上,也就是商的小数点应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Unit3 第1课时 (教学设计)Cartoon time-三年级英语上册(译林版三起2024秋)

Unit3 第1课时 (教学设计)Cartoon time-三年级英语上册(译林版三起2024秋)

Unit 3 Are you Su Hai? Cartoon time教学设计一、请用正确的笔顺按字母表顺序写出字母H-K的大小写形式。

(注意大小写的区别)二、读一读,圈出正确的单词。

1. I’m no / not Su Hai.2. I / You am Sam. You am / are Bobby.3. —Are you Mike? —No / Not. I’m John.4. —Are you Bobby? —Yes / No, I am.5. Here / There I am!三、单项选择。

( ) 1. —Hello. Are you Jake? —Yes, _______.A. I’mB. I amC. I’m not ( ) 2. —Are you Liu Tao? —_______A. Yes, I’m Liu Tao.B. No, I’m not. I am Liu Tao.C. No. I’m not Liu Tao.( ) 3. 当别人问山姆“Are you Sam?”时,他可以回答:______A. Yes, I am.B. No, I’m not.C. Hello, Sam. ( ) 4. 别人误会苏洋是苏海时,苏洋不会说:________A. No, I’m not Su Hai.B. No, I’m Su Yang.C. No, I’m Su Hai.课堂总结家庭作业1. Read and try to retell the cartoon.2. Master the key letters “Hh-Kk”.3. Preview the new lesson on page 28-30.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整体上较为成功,各个环节紧密相连,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文中重点句进行分析,引出重要知识点。

其中对“含有be动词的陈述句变一般疑问句”这一知识点的讲解,化难为简,生动地呈现了句子的变化规则,易于学生理解,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情景化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性和创造性;在游戏中巩固句型的方式也进一步让学生体验了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爱上学英语。

力的合成和分解+课时1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和分解+课时1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单元微专题3 课时1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实例,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体会等效替换的思想。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合成和分解遵从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3、知道矢量相加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标量相加遵从算术法则,能区别矢量和标量。

4、会利用作图和三角函数知识求合力。

情境导入介绍中国古代“泗水捞鼎”的故事,通过组织学生以不同形式模拟“泗水捞鼎”过程,引入新课,通过分析不同情况下“捞鼎”的特点引出问题。

学习任务【任务五】500N+500N=?学习活动【活动1】模拟“泗水捞鼎”5.1A问题与任务:模拟“泗水捞鼎”:在教室中放一只大水桶,桶中放一个30 kg的杠铃片,将其系在一根长长的绳子中间,地上事先画出两条红线代表河岸。

(1)请两位男同学站在红线外,用力拉杠铃片(两力所夹角度大)。

这种情况下我们能成功模拟“泗水捞鼎”情境吗?思考讨论其原因。

(2)请两位女同学也来试试,允许站到“河中”,可以缩短绳子提起杠铃片(力的示意图见图乙)。

女同学力气比男同学大吗?思考讨论其原因。

(3)邀请刚才参加过实验的一个男同学将杠铃片竖直向上提起(力的示意图见图丙)。

一个人的力气大于两个人的力气吗?5.1B问题与任务(1)第2、第3次试验中哑铃都被抬起,说明这两次实验拉力的相同。

(2)合力分力的概念:一个力( F )作用的效果跟几个力( 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活动2】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定量关系是?5.2A问题与任务:探究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分力与合力间的关系。

(1)将一根橡皮筋的左端用图钉固定,右端连接两个细绳套。

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将橡皮筋的右端拉到O点,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拉力大小F = N。

(2)同时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通过两个绳套,沿同一方向将橡皮筋的右端拉到O点,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由图可知,F1= N ,F2= N。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一次备课二次备课牛肚子里的旅行1.认识“咱、偷”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答、应、骨”,会写“旅、咱”等13个字,会写“旅行、要好”等17个词语。

2.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教学重难点1.默读课文,能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2.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通过预习,大家来说说是谁在牛肚子里旅行。

(小蟋蟀红头)2.有的童话借助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科学知识,像这样的童话,我们把它称为科普童话。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在牛肚子里旅行》就是一篇科普童话。

(板书课题)3.红头旅行的地方可不一般,是在牛肚子里。

它是怎么进入牛肚子的?牛肚子里有什么奥秘?现在,我们就来学学课文,长长知识。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提示:读通课文,字字音准,句句通顺。

2.指导学习生字。

(1)读准字音。

答(dā)应(yìng) 一骨(ɡū)碌(lù) 牙齿(chǐ) 细嚼(jiáo)慢咽(yàn)吞(tūn)到贮(zhù)藏悲(bēi)哀蹭(cèng)来蹭去阿嚏(tì)眼泪(lèi) 笑眯(mī)眯(2)易错字形。

“旅”与“旋”要区分开。

“救”右边是“攵”。

“管”的下部是“官”,不是“宫”。

(3)理解词语。

旅行、贮藏、笑眯眯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分角色朗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线路是怎样的?(旅行线路:嘴→第一个胃→第二个胃→嘴)(2)牛的胃是怎样消化食物的?(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贮藏食物,第四个管消化。

)(3)青头和红头对话时各自的情绪是如何变化的?(红头从紧张、害怕到绝望再到感激;青头从着急、惊讶到镇定、沉着。

)。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单元课时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3.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正确书写简单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和总反应。

4.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及其应用。

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三、设计思路
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

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本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学生根据物理对电流的认识,提出假设:有电子的流动,因此可能在电池里发生了有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

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验证这一假设。

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体验电流的
产生。

引出原电池的概念。

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

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

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

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电脑视频:“2380片橙子就能给iPhone充电”,然后追问:视频里的操作是把什么能转化为什么能?能实现这种能量转化的装置叫什么?(见PPT3)
【板书】第一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一、原电池的概念:
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问题】1、要产生电流应该与哪一类反应有关?为什么?
【活动与探究】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分析原因。

(见PPT3、4、5)[实验1] 把一块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实验2] 把一块铜片插入稀硫酸里
[实验3] 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锌片与铜片不接触)。

[实验4] 用导线把实验2中的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然后将锌片与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中。

[实验5] 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

[学生交流、讨论]
1.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
3.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该装置的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请你再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板书】(1)什么是原电池(见PPT6)
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介绍】这一现象早在1799年被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伏特捕捉到,并加以研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伏特电池,即原电池。

(PPT7、8、9)[利用多媒体软件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及电池总反应式的书写。

(PPT10)
在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极板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从较活泼的金属一极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极板(或石墨电极),溶液中易得电子的阳离子在不活泼的金属极板上发生还原反应。

在原电池中,相对活泼的金属为负极,相对不活泼金属(或石墨电极)为正极。

上述原电池发生的反应是:
在锌电极(负极):Zn - 2e-= Zn2+

在铜电极(正极): 2H++2e -=H
2
反应的总方程式 Zn+2H+=Zn2++H

2
电子流动方向:电子流从原电池的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而电流
..从原电池的正极经导线流向负极)。

[设疑]化学能在原电池装置中可以转化为电能,符合什么条件的装置才能构成原电池呢?
[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金属和另一种非金属导体)构成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构成闭合回路。

[过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的应用。

我们能利用所学知识来帮助我们解释生
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例如熟悉的钢铁腐蚀。

[讨论]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

介绍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见PPT20)。

[过渡]还可利用原电池原理来制备各种各样的化学电源,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包括常见的干电池、蓄电池,以及我们手机中使用的锂离子电池。

(PPT21)
[简单介绍]常见电池的工作原理(PPT22、23、24)
[小结]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需要有两个相连的电极和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

一般来说,相对活泼的金属作为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为正极。

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从而产生电流,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问题解决](见PPT25)
[作业] 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PPT26)
实验准备:水果(柠檬、番茄、桔子、葡萄或其它水果)、金属(铁丝、铜丝、锌片或铝片)、石墨电极、电铃、灯泡、微安电流计、导线若干、小刀、pH试纸
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自备的水果、金属片制作电池,用微安电流计或耳机测试是否能产生电流,比较电流的大小。

若用小刀切开水果,使两个极板分离,观察电流是否消失,将水果重新合拢是否又产生电流?探究其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