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2017届高考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2017年高考语文夺冠金卷17(含答案详细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夺冠金卷17(含答案详细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夺冠金卷17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

..的一项是()

①有关专家指出:导致此轮房价大幅度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货币扩张速度太快,控制房价

必须从收缩货币入手,否则,其他措施只能是扬汤止沸

....。

②2016年9月,中国政府再次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国智能制造正迎来一

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对于制造业来说,可谓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

③第四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上,一场中雨猝不及防

....地突然降临,名为“小远”的安防巡逻机器人却在雨中从容“执勤”。

④韩国总统文在寅在昨日的报告中惊悉,除部署在星州的2台“萨德”系统移动发射架

外,还有4台发射架暗度陈仓

....运抵韩国。

⑤物质生活水平的确比过去提高了许多,这一定程度上让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愿望予取予

...求.,长此以往容易使孩子缺乏耐心和吃苦精神。

⑥干这种职务的人大半是带工的亲戚,或者是在地方上有一点势力的流氓,所以在这种

地方,他们差不多有生杀予夺

....的权力。

A.①③④

B. ①④⑥

C. ③④⑤

D.④⑤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句是()

A.201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香港社会各界庆祝活动不断,央视新闻也开启了以“我中意的香港”为主题的互动平台。

B.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奠定了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C.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意外走红,不仅以超5亿元的高票房打破了印度电影在中国内地的票房纪录,还连续多日牢牢占据单日票房榜首。

2017全国高考语文试卷2及答案解析及语文摸底考试试题(2)

2017全国高考语文试卷2及答案解析及语文摸底考试试题(2)

2017全国高考语文试卷2及答案解析及语文摸底考试试题(2)

推荐文章

全国高考语文试卷2及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热度:全国语文高考语文新课标试卷及答案及语文质量检测试卷热度:高考试卷语文全国卷2 热度: 2017全国高考语文试卷2及答案热度: 2017全国语文高考试卷2及语文调研考试试卷热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姑苏有赠

俞德邻①

画接珠翠列娉婷,辽鹤②重来失故城。

商女不知宁有恨,徐娘半老尚多情。

一帘花雨谈幽梦,双桨莼③波急去程。

却倚阊门④重⑤回首,笳声呜咽暮云横。

【注释】①俞德邻(1232~1293):宋末元初诗人。本诗是元朝初年作者赠歌伎之作。②辽鹤:《搜神后记》载,丁令威,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成仙后化成鹤回到故乡。③莼:莼菜,又名水葵、马蹄草等,吴地水中多莼。可以作羹,其味鲜美。这种莼羹曾引起西晋诗人张翰的故园之思。④阊门:姑苏城的西门。⑤重:读zhòng,难,困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商女不知宁有恨”,承起句而来,化用杜牧《泊秦淮》的诗意,直接表达出对没有亡国之恨的“商女”的强烈批判之情。

B.首联诗人写在画楼里见到了佩珠戴翠的娇娘,接着用丁令威这则神话,抒发感慨,主要反映了诗人渴求解脱苦难的愿望。

C.尾联以景结情,寓情于景。“笳声呜咽”凄凉哀怨,暮云横飞纷乱压抑,通过营造凄凉萧瑟的意境,传达出作者的哀伤悲切。

D.颈联“一帘花雨谈幽梦”,紧承上句,点明了来游的时间和事件。“幽梦”是指从前的欢乐情景,今夕话旧,恍惚如梦。

2017年深圳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学科分析报告(语文)

2017年深圳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学科分析报告(语文)

2017年深圳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学科分析报告

语文

一、复习建议

总的复习建议:拒绝套作答题,实现真阅读与真表达

从试题卷中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还存在着相当明显的以“套作”答题的情况。“套作”相当于对新娘一无所知前,先备好一件婚纱。(华南师大侯佳新教授语)因此,在这里特别提出,二轮复习时,要着力纠正套作答题的偏差,以真阅读和真表达来面对全国卷的语文高考。

应该说,在这次一模命题中,命题团队基于对全国卷的学习与研究,把命题的用意放在了题目的“具体设问”这一方面,主要就是认真学习了全国卷的命题特点,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检测。

全国卷打击“套作”不仅是针对作文。打击“套作”在全卷中都是有所体现。在考场答题中,“套作”的存在相当突出。不少考生“套路”来化解“思路”,不少教师以教套路来应对高考。因此,近几年的全国卷在这方面的一个明显的对策就是以具体语境和情境来设置问题,必须结合语言环境才能答得出题目,而且,在答案的设置上,也有意地避免“万能答案”。像2016年的诗歌鉴赏题:l、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两道题都没有很空泛地进行问题设置,而必须在读懂诗歌本身、理解问题指向的前提下才能有完整的答题思路,才成想出答题要点,才能组织出符合题目逻辑的答题结构。再如2016年全国卷的小说阅读题(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问题的指向是提醒,也是约束。答题可以从人物与主旨两方面进行思考,可视为“驱动答题”。而2016年的传记阅读,没有了“传主的精神品质”之类的全能题目,而是以(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这些题目的显著特征就是两个字“具体”,具体的语境,具体的问题走向,具体的思考路径,而且,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答案也基本上是具体的,没有什么其它异类答案的。这就要求考生只有在具体语境下才可以进行认真思考、才能答出题目的核心。

2017语文真题(新课标ⅲ)(含答案解析版)

2017语文真题(新课标ⅲ)(含答案解析版)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卷逐题解析版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卷逐题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广东省深圳市圆梦教育2017年高考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版)模板

广东省深圳市圆梦教育2017年高考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版)模板

广东省深圳市圆梦教育2017年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不但他在诗词方面造诣很深,而且对书法、绘画也很有研究

B.除非加强对抗性训练,中国足球才有可能走向世界,否则连亚洲都冲不出去C.这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对于我却有深刻的体会

D.这些财迷心窍的家伙却置法律而不顾,向高压轴电铁塔伸出了罪恶之手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总经理了解到,公司里许多员工对这个项目有很多不错的设计方案,他要求有关部门把这些方案____起来。

②他认为趁此时机离婚,不必多赞口舌,不用请什么律师,不用报上登什么____,只要和她讲妥,就可一走了之。

③离开学校已经好多年了,这____,他走了许多地方,换了不少工作,但始终没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

A.收集启事期间B.搜集启示其间

C.收集启示其间D.搜集启示期间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说:“关于流行歌曲的演唱,我讲不出太多的道理,也没有前车之鉴可以借,完全是靠自己瞎闯.”

B.你应该与朋友合作做这个项目,要知道三人成虎,众人拾柴火焰高,有大家的帮助,你一定能做好它的

C.在那次研讨会上,我只是浮光掠影地讲了一些自己对那部电视连续剧的看法,想不到人家都很认同

D.他脸上完全没有一丝重症病人期期艾艾的神情,好像我们不是在病房里谈病情,而是在咖啡馆里聊天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虽然有着“金嗓歌王”的美誉,但要做到每场演出都能保持金嗓子的状态很难,她为之付出的代价不是身边最亲近的人是很难看到的

2017年广东高职高考语文考卷及谜底

2017年广东高职高考语文考卷及谜底

2017年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喧哗/渲染粗犷/框架否决/否极泰来

B.蹉跎/滂沱荣耀/戎马躯壳/金蝉脱壳

C.沏茶/透彻枸杞/绮丽臭氧/乳臭未干

D.揣测/喘气莅临/隶书降临/降龙伏虎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脉搏书籍始作勇者画地为牢

B.隽永嬉戏甘拜下风驷马难追

C.穿戴犒劳谈笑风生别出心裁

D.安详沉淀望文生义留芳百世

3.下列句子之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说,要了解一个人,不妨看她读什么书?说的就是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B.泰山巍峨雄浑,气势磅礴,被尊为五岳之首;华山壁立千仞,群峰挺秀,有“奇险”的美名

C.许多传传统诗词被改编成流行歌曲,比如李白的《将进酒》、白居易的《琵琶行》、天文的《正气歌》……等。

D司马迁曾经说过,他写《史记》的志向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至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依次填入下列个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北京师范大学派出的无人机组在南极科学中大显身手。截至今年二月,它们航拍影像达14000余张。

(2)吉林省首家市级联合办税服务大厅——通化市国家税务局、通化市地税局联合建设办税服务厅日前正式。

(3)其实孩子对于美、善、温暖等感知往往是很的,但是这些感知常常是被父母忽略。

A.考察启用敏锐

B.考察启用敏捷

C.考查起用敏锐 C.考查启用敏捷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

析(完整版)

★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

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

2017语文真题(新课标ⅲ)(含答案解析版)

2017语文真题(新课标ⅲ)(含答案解析版)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广东省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Word版)

广东省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Word版)

广东省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

(word版)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7.7 各地优秀试题汇总-2017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全突破含解析

7.7 各地优秀试题汇总-2017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全突破含解析

名句默写各地优秀试题汇总

(河北省正定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两句,用夸张手法描写出大漠奇寒、天地暗淡的雪景。

(2)苏轼《赤壁赋》中想到三国曹孟德本是一代盖世英雄,曾面对长江酌酒并“”不由发出“?”的感慨。

(3)庄子《逍遥游》中认为“,”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需有所待。

【答案】(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2)横槊赋诗,而今安在哉(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

御六气之辩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如本题“而御六气之辩”的“辩"是通变,变化的意思,“瀚海阑干百丈冰”的“阑”错误率很高,需要注意。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

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山西省运城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内走廊蜿蜒曲折,屋檐凸起犹如牙齿的句子是:

“ , 。”

(2)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两句描写了邻船寂静、冷月无声的情景,反衬了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含解析版)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含解析版)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

一、现代文阅读(35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

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题解:

此诗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此次考试,苏轼、苏辙兄弟同时中进士,曾巩亦在榜中,可谓一时之盛举。欧阳修见人才济济,而作此诗。

全诗写出了作者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

注释:

礼部: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贡举的政令。

贡院:科举时代考试贡士之所。

紫殿:指京都贡院。

暖吹:暖风,指春风。

席:犹言列坐。

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此处比喻人人肃静。

乡里:犹言郡县。

献贤:献举人才。

先德行:以德行为先。

列爵:分颁爵位。此处代指官职。

公卿:指执政大臣。

衰病:衰弱抱病。

耗:无,尽。

赖:幸亏。

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梅尧臣等人。

鉴裁:能赏识人才、辨别是非。

译文:

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赏析:

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含答案解析版)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含答案解析版)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

一、现代文阅读(35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2017语文高考题答案及解析及语文摸底考试试卷(2)

2017语文高考题答案及解析及语文摸底考试试卷(2)

2017语文高考题答案及解析及语文摸底考试试卷(2)

推荐文章

17语文高考题_17语文高考试题热度:高考模拟押题卷语文1及答案热度:高考必刷题语文答案热度:高考模拟语文试题答案热度:全国语文高考语文新课标试卷及答案及语文质量检测试卷热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贾思伯,字士休,齐郡益都人也。世父元寿,高祖时中书侍郎,有学行,见称于时。思伯释褐奉朝请,太子步兵校尉、中书舍人,转中书侍郎。颇为高祖所知,常从征伐。及世宗即位,以侍从之勤,转辅国将军。任城王澄之围钟离也,以思伯持节为其军司。及澄失利,思伯为后殿。澄以思伯儒者,谓之必死焉。及至,大喜,曰:“仁者必有勇,常谓虚谈,今于军司见之矣。”思伯托以失道,不伐其功,时论称其长者。后为河内太守,不拜。寻除鸿胪少卿,以母忧免。服阕,征为荥阳太守,有政绩,因迁征虏将军、南青州刺史。初,思伯与弟思同师事北海阴凤授业,无资酬之,凤遂质其衣物。及思伯之部,送缣百匹遗凤,因具车马迎之,凤惭不往。时人称叹焉。寻以父忧免。后除征虏将军、光禄少卿,仍拜左将军、兖州刺史。肃宗时,征为给事黄门侍郎。因请拜扫,还乡里。未拜,以风闻免。寻除右将军、凉州刺史。思伯以州边远,不乐外出,辞以男女未婚。灵太后不许,舍人徐纥言之,得改授太尉长史。又除安东将军、廷尉卿。思伯自以儒素为业,不好法律,希言事。俄转卫尉卿。于时议建明堂,多有同异。思伯上议曰:“……五室之理,谓为可按。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学者善其议。又迁太常卿,兼度支尚书,转正都官。时太保崔光疾甚,表荐思伯为侍讲,中书舍人冯元兴为侍读。思伯遂入授肃宗《杜氏春秋》。思伯少虽明经,从官废业,至是更延儒生夜讲昼授。性谦和,倾身礼士,虽在街途,停车下马,接诱恂恂,曾无倦色。客有谓思伯曰:“公今贵重,宁能不骄?”思伯曰:“衰至便骄,何常之有?”当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名篇名句默写专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名篇名句默写专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名篇名句默写专题

一、【新课标Ⅰ】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曹操《观沧海》中“,”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名句名篇需要识记技巧,更需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得准、写得对、看得清。

二、【新课标Ⅱ】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_______,_________”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答案】(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解析】

试题分析:诸子散文与唐代铭文,一散一韵。注意语境提示和不写错字,“匹”“庐”。【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三、【新课标Ⅲ】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广东省深圳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到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讲到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就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与体悟。

怎样将胸中的“第二自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基于法道观念与心性表现的“第三自然”﹣﹣“手中自然”。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妙悟自然,更不是眼观自然,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

求”,便是他本人真性情、真情感的流露。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切都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了书法的生命意象,升华了书法的审美境界,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

(摘编自史忠平《中国古代书论中的“自然”变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崔瑗的“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证明我国书法理论在很早以前就诞生了。

B.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这种理论不断细化并影响了历代对“永字八法”的讨论。

C.用“眼中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如果遇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方法就陷入了尴尬。

D.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体现了尚意书法追求的心性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的书论家不仅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还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这说明当时已存在“观物取象”的意识。

B.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对点画的描述微观细致。

C.梁武帝评价王羲之的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的字“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这是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不同风格和流露出的不同的生命意象。D.孙过庭《书谱》认为,在感受与体悟之后,可知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且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我国书法理论萌芽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很高,它的内涵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存在着不同之处。

B.古代书法理论中的“眼中自然”“胸中自然”“手中自然”三个阶段互为因果,体现

了从偏重自然精神到偏重人格精神的发展过程。

C.宋代书法在尚意思潮影响下,主要追求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以“一切都自然而然”为书法的最高境界。

D.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体悟与回归,历代书家对书法的认识不断深化,由注重点画形状,到注重生命意象和审美风格,再到注重心性表达。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教我如何不想他”

提到赵元任,不得不提他的语言天才。他会说33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是天才的语言学家。他不仅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更是世界知名的语言学家。

赵元任原籍江苏常州,1892年生于天津。他从小就显露出语言天才,各种方言一学就会。几乎每到一地,他都能很快学会当地的方言。有一次,他同客人同桌就餐,这些客人恰好来自四面八方,他居然能用八种方言与同桌人交谈。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赵元任担任翻译,每到一地,他都用当地的方言来翻译。在途中,他向湖南人学习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经能用当地话翻译了。讲演结束后,竟有当地人跑来和他称“老乡”。

1926年,在赵元任与梁启超两位导师指导下,王力完成了他的论文《中国古文法》,论文后注有一句附言:“反照句、纲目句,在西文中罕见。”赵元任批语道:“删!﹣﹣未熟通某文,断不可定其无某文法。言有易,言无难!”在赵元任先生看来,西文包括的语言种类很多,没有精通所有西文的文法,不应该轻易下这样的结论。

虽然按照导师的意见删去了附言,但对“言有易,言无难”这句话的深刻思想,王力还没有完全明白。后来王力在论文《两粤音说》中提出“两粤没有撮口呼”,依据是他的家乡话博白话没有撮口呼。但1928年赵元任先生到广州进行方言调查时发现,广州话有撮口呼,马上就给王力写信,信中以“雪”字为例,说明广州话有撮口呼,《两粤音说》中的结论错了。据王力本人回忆,他这才发现自己的论文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论文题目本身有问题,调查方言要一个一个地点去调查,不能把两粤作为一个整体来调查;第二,由博白话没有撮口呼推断两粤没有撮口呼,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至此,王力才真正理解了“言有易,言无难”这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