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管电泳法

合集下载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
毛细管电泳是带电粒子在 电场力的驱动下,在毛细 管中按其淌度或和分配系 数不同进行高效、快速分 离的电泳新技术,也称为 高效毛细管电泳。
20世纪30-40年代 蒂塞利乌斯 (A.W.K.Tiselius) 建立了移动界面电泳,将电泳发 展成分离技术 获得1948年诺贝尔化学奖
实验中,只发生电泳时有效淌度
μef =υef ﹒ (L /V) =( l / tm )﹒(L /V)
毛细管有效长度
迁移时间 毛毛细管细电泳管法 总长度
电压
2 电泳和电渗
电渗
与固液界面的双电层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毛细管壁双电层的扩散层中的阳离子,相对于毛 细管壁的负电荷表面,形成一个圆筒形的阳离子鞘, 在电场作用下,溶剂化了的阳离子,沿滑动面与紧 密层作相对运动,携带着溶剂一起向阴极迁移,便 形成了电渗流(electroosmotic flow , EOF)。
1981年 J.W.Jorgenson,K.D.Lukacs实验上和理论 上为毛细管电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一世纪后二十多年分析化学领域中发展最迅速的分离 分析方法。
主要内容
毛细管电泳的原理 分离模式 进样与检测 毛细管电泳的应用
一 毛细管电泳的原理
1 装置
电极 缓冲液
毛细管
数据处理
毛细管电泳法
2 电泳和电渗
µeo正比于Zeta电势和介质的 介电常数
改变电渗流的方法
反比于介质的黏度
Zeta电势正比于双电层厚度 和界面有效电荷密度
1. 改变外加径向电场
反比于介质的介电常数
2. 改变缓冲液成分和浓度
Zeta电势
3. 改变缓冲液pH 4. 加入添加剂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
原理
在毛细管中施加电场,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产生迁移,由于迁移速度与粒 子所带电荷、半径、质量等因素有关,因此不同粒子在电场中产生不同的迁移 速度,从而实现分离。
发展历程
01
02
03
1980年代初期
毛细管电泳法由 Jorgenson和Lukacs首次 提出并实验验证。
1980年代中期
该技术逐渐成熟,被广泛 应用于生物、医药、环境 等领域。
饮用水安全
毛细管电泳法能够检测饮用水中 的消毒副产物、有机污染物等, 保障饮用水安全。
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
食品添加剂分析
毛细管电泳法能够分离和检测食品中 的添加剂,如色素、防腐剂等,有助 于食品安全监管。
营养成分分析
毛细管电泳法能够快速分析食品中的 营养成分,如氨基酸、维生素等,有 助于食品质量控制和营养评价。
核酸分析
毛细管电泳法能够分离和检测核酸片段,用于基 因诊断、基因表达研究和法医学鉴定。
3
临床检验
毛细管电泳法可用于检测体液中的小分子代谢物, 如氨基酸、糖类等,辅助临床诊断。
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
污染物分析
毛细管电泳法能够分离和检测水 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 属、农药残留等,有助于环境监 测和污染治理。
在化学分析领域的应用
有机物分析
毛细管电泳法能够分离和检测有机化合物,如药物、染料等 ,在药物研发、化工生产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金属离子分析
毛细管电泳法能够高灵敏度地检测金属离子,如铅、汞、镉 等,可用于地质、冶金和环境等领域的研究。
谢谢
THANKS
加样
将处理好的样品加入毛 细管中,注意控制加样
量。
施加电压
启动电源,施加适当的 电压,使带电粒子在电

色谱分析法第九章 毛细管电泳法简介

色谱分析法第九章 毛细管电泳法简介

出版社 社文分社
11 页 退出
色谱分析法
出版社 社文分社
(1)溶质的电荷 (2)溶质大小 9.4.3电泳参数对分离的影响
影响电泳分离的参数主要有时间、效率、选择性和分辨率。每 个分离参数都受一个或多个电泳参数的影响,包括电压、电泳迁移 率、电渗流和毛细管长度。 1)时间 2)效率 3)选择性 4)分辨率 9.5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 9.5.1毛细管区带电泳(CZE)
2 页 退出
色谱分析法
出版社 社文分社
图9.1 毛细管电泳示意图 9.1.2区带电泳 9.1.3引起区带扩散的因素 9.1.4管的直径对对流扩散的影响 9.1.5介质中的电泳 9.1.6毛细管电泳
3 页 退出
色谱分析法
出版社 社文分社
9.2毛细管电泳体系
9.2.1概述
从概念上来讲,毛细管电泳体系比较简单。如图9.2所示,其
12 页 退出
色谱分析法
出版社 社文分社
图9.10 CZE中不同组分的迁移示意图 9.5.2胶束电动力毛细管电泳(MEKC) 1)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的原理
图9.11 MEKC的分离原理示意图
13 页 退出
色谱分析法
出版社 社文分社
图9.12 胶束电动色谱图 2)MEKC中的保留参数 3)MEKC中的分辨率 4)用MEKC分离离子化溶质 5)在MEKC中使用改性剂 6)其他类型的电动色谱
质通常是蛋白质,分离基于蛋白质等电点(PI)的差异。毛细管内充
满两性电解质和蛋白质溶液,加上一个电场,在毛细管中产生一个
pH梯度。各种蛋白质因为它们的等电点不同,而在毛细管内聚焦为
许多狭小的区带。毛细管内的溶液在动力作用下通过检测器而产生
电泳图。

毛细管电泳法 CE

毛细管电泳法 CE
CE分离原理示意图
⑴ 离子移动的速率:
e E
e
U L
U:毛细管两端施加的电压 V L:毛细管总长度 cm
e 离子运动速度 cm/s
可以看出:采用高电压使离子迅速移动和快速分离 。显然,在分离中不仅需要快速分离,更希望获得高分 离度。
⑵ 毛细管电泳的板高:
在色谱中,纵向扩散和传质阻力是影响谱峰展宽的 重要因素,而毛细管电泳只有纵向扩散影响谱峰展宽 (板高),在电泳中的塔板数:
⑷ 试样用量少:仅需几nL(10-9 L)的试样。 ⑸ 仪器简单,操作成本低:分析一个试样仅需几毫升 流动液。 ⑹ 应用:除分离生物大分子(肽、蛋白、 DNA 、糖 等)外,还可用于小分子(氨基酸、药物等)及离子 (无机、有机),甚至可以分离各种颗粒(硅胶颗粒等)。 从无机离子到整个细胞,具有“万能”分析功能或潜力。 ⑦ 自动:CE是目前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分离方法。 ⑧ 通常使用水溶液,对人和环境无害。
N eU
2D
D : 组分扩散系数 U:毛细管两端施加的电压 V
注意:N∝U,R随N增加而增加,因此要获得高的分离 度应采用高电压。电泳与色谱法不同,其塔板数并不随 柱长的加长而增加。
在毛细管电泳中,一般可采用20000~60000V的 高压,使得分离速度和分离度有明显的改善,N一般为 100000 ~200000,而HPLC N为5000~20000。 ⑶ 电渗流(EOF) :
㈢ 改变电泳介质的温度; ㈣ 处理毛细管壁表面。
⑷ 电渗流的流型 在毛细管内,电渗流的流速轮廓适宜平面,如同瓶
塞一样流动,不存在径向的流速梯度。而在液相色谱
中,由泵推动的压差引起的流速轮廓是抛物面。这是
毛细管电泳柱效高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原因。

毛细管电泳法的特点和CE-MS的构造

毛细管电泳法的特点和CE-MS的构造

自动化与智能化
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实现CE-MS的 远程控制和实时监测,提高分析效率。
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样品处理
优化样品处理方法,减少基质干扰,提高分析准确度。
交叉污染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交叉污染,如定期清洗、更换分离介质等,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谢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THANKS
03 CE-MS的构造
CHAPTER
毛细管电泳仪
高效分离
毛细管电泳仪利用电场对 带电粒子的作用力,实现 高效分离不同成分的物质。
微量进样
毛细管电泳仪采用微米级 的进样体积,可减少样品 消耗,降低实验成本。
高灵敏度
毛细管电泳技术结合激光 诱导荧光检测等高灵敏度 检测方法,可实现对痕量 物质的检测。
质谱仪
分子结构分析
质谱仪通过测量分子在电场和磁 场中的行为,确定分子的质量和
结构信息。
高选择性
质谱技术可对复杂混合物中的目标 分子进行高选择性检测,排除干扰 物质。
定量分析
质谱技术可实现目标分子的定量分 析,提供准确的物质浓度信息。
接口设计
高效传输
接口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毛细管电 泳分离后的样品溶液高效传输至质谱 仪。
原理
在毛细管中施加电场,带电粒子在电 场作用下产生迁移,根据其在电场中 的迁移速度差异实现分离。
发展历程
1980年代初期
毛细管电泳技术开始发展,研究者发 现使用毛细管可以产生电渗流,为电 泳提供驱动力。
1980年代中期
成功分离氨基酸和多肽,奠定了毛细 管电泳在生物分析领域的应用基础。
1990年代
毛细管电泳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涉及 蛋白质、DNA、糖类等多种生物分 子的分离分析。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
电极槽和毛细管内的溶液为缓冲液,可以加入有机溶剂作为改性剂,以及加入表面活性剂,称作运行缓冲液。 运行缓冲液使用前应脱气。电泳谱中各成分的出峰时间称迁移时间。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中的胶束相当于液相色 谱的固定相,但它在毛细管内随电渗流迁移,故容量因子为无穷大的成分最终也随胶束流出。其他各种参数都与 液相色谱所用的相同。
此外,还有一类基于芯片的二维分离系统主要应用于蛋白质酶解物的分离分析。
除上述分离模式外,芯片自由流电泳也是芯片电泳分离蛋白质的重要方法。芯片自由流电泳是指在芯片中通 过外加电场使样品随缓冲液连续流动的同时沿电场方向进行电迁移,从而按照电泳淌度不同实现分离的电泳分离 模式。Raymond等采用芯片自由流电泳模式分离了人血清蛋白、缓激肽和核糖核酸酶A,其分离长度为3.1 cm,流 出时间为62 S。Kobayashi等采用自由流电泳的分离模式在一个体积为56.5 mm×35 mm×30 mm的微分离室 (60uL)中实现了持续的蛋白质分离,并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涂覆来抑制蛋白质吸附,在25 min内有效分离了细胞 色素C和肌红蛋白。最近,Kohl.heyer等H 3。制作了一种自由流等电聚焦分离蛋白质的玻璃芯片,成功地将人 血清白蛋白(pI=4.4)与等电聚焦标记物(pH 3和9)分离。
仪器要求
所用的仪器为毛细管电泳仪。正文中凡采用毛细管电泳法测定的品种,其所规定的测定参数,除分析模式、 检测方法(如紫外光吸收或荧光检测器的波长、电化学检测器的外加电位等)应按照该品种项下的规定外,其他参 数如毛细管内径、长度、缓冲液的pH值、浓度、改性剂添加量、运行电压或电流的大小、运行的时间长短、毛细 管的温度等,均可参考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数据,根据所用仪器的条件和预试验的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
检测方法
毛细管电泳通常用到的检测方法有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热镜,拉曼光谱,质谱和电化学方法。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简介毛细管电泳法是一种常用于分离和检测化学物质的分析技术。

它基于样品在电场作用下在毛细管中的迁移速度的差异,利用电泳现象进行分离。

该方法具有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样品消耗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环境、食品等领域的分析研究。

原理毛细管电泳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场作用下带电粒子在毛细管中的迁移速度差异分离物质。

当样品通过直径较小的毛细管时,由于电场的作用,带电物质会在毛细管中产生电泳迁移。

迁移速度快的物质会较早到达检测器位置,而迁移速度慢的物质则会滞留在毛细管中,从而实现了物质的分离。

毛细管电泳法主要利用了物质在电场、毛细管中的迁移速度与其电荷、粒径、溶剂性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其中,电荷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毛细管电泳法可分为两种类型:正交电泳和非正交电泳。

正交电泳主要用于带电物质的分离,而非正交电泳则用于非带电物质的分离。

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在进行毛细管电泳实验之前,需要准备好以下实验器材和试剂:•毛细管电泳仪•毛细管•电解质缓冲液•样品溶液2. 设置电泳条件根据实验需要,设置好合适的电场强度、电解液pH值和缓冲液浓度等参数。

这些参数的选择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分离效果的好坏至关重要。

3. 毛细管填充将毛细管浸入缓冲液中,通过电力作用使缓冲液进入毛细管,直至毛细管完全填充。

4. 样品进样通过微量注射器将样品溶液缓慢注入毛细管,注意避免气泡的产生。

5. 开始电泳将毛细管两端插入正、负电极中,开启电源,开始电泳过程。

6.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进行结果分析,如紫外检测、荧光检测等。

应用领域毛细管电泳法广泛应用于生物、环境、食品等领域的分析研究。

具体的应用包括:1.蛋白质分析:毛细管电泳法可用于蛋白质的分离和定量分析,对于药物研发、生物学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2.DNA分析:毛细管电泳法可以用于DNA序列分析、基因突变检测、DNA测序等领域,对于遗传学研究、法医学等具有重要意义。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概述毛细管电泳法是一种分离和测定化合物的方法,主要通过在毛细管中施加电场,利用化合物在电场作用下的电荷性质和分子大小来实现分离。

毛细管电泳法具有快速、高效、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易于自动化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化学分析和药物研发等领域。

原理毛细管电泳法的原理基于化合物在溶液中的电荷性质和分子大小。

在毛细管中施加电场后,带正电荷的化合物(称为阳离子)会向负极移动,带负电荷的化合物(称为阴离子)会向正极移动。

此外,较小的分子会比较大的分子更快地移动。

毛细管电泳法通常涉及两种类型:区域电泳和溶剂前移电泳。

区域电泳区域电泳是毛细管电泳法中常用的方法。

在区域电泳中,毛细管中的电场强度不均匀,其中一个区域的电场强度较弱,另一个区域的电场强度较强。

样品被注入到电场强度较弱的区域,然后通过施加电场使样品向较强的电场区域移动。

不同化合物的迁移速度取决于它们的电荷和分子大小,因此可以实现化合物的分离。

溶剂前移电泳溶剂前移电泳是另一种常用的毛细管电泳法。

在溶剂前移电泳中,毛细管中的电场强度是均匀的。

样品被注入到毛细管中,然后施加电场使样品移动。

不同化合物的迁移速度取决于它们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和电荷性质,因此可以实现化合物的分离。

仪器和操作步骤进行毛细管电泳法需要一些特定的仪器和材料,如毛细管电泳仪、毛细管、高电压电源、样品注射器、电解质缓冲液等。

下面是一般的操作步骤:1.准备工作:检查仪器是否正常工作,准备所需的电解质缓冲液和样品。

2.毛细管准备:将毛细管切割为适当长度,并连接到毛细管电泳仪。

3.缓冲液填充:将电解质缓冲液注入毛细管的两端,确保整个毛细管都充满缓冲液。

4.样品注射:使用样品注射器将待分离的样品缓慢而均匀地注入到毛细管中。

注射点距离电极一定距离。

5.施加电场:从高电压电源上施加适当的电场,在实验过程中保持稳定电场。

6.记录结果:观察样品的迁移情况,根据需要调整电场强度和时间,记录分离结果。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
21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CC或MEKC)
• MECC是电泳技术与色谱技术的交叉,也是唯一既能 分离中性物质又能分离带电组分的电泳技术。把表 面活性剂加到缓冲液中,在表面活性剂的临界浓度 以上,单个表面活性剂之间聚集形成胶束。疏水性 一端聚在一起朝向里,带电荷的一端则朝向缓冲液
22
•MECC的作用原理
13
•电渗流后的迁移时间
• Tm=L·l/( µe + µeof )·V • (µe + µeof )称为表观淌度µa(即在电渗流存在
下测得的淌度) • 溶质从进样点迁移至检测点所用的时间称为“迁
移时间(t)”,根据上式可计算溶质的表观淌度: • µa =µe+ µeof = L·l/t·V • 当L、l、V一定时, µa与 t 成反比 • 如用一种中性标记物(二甲亚砜等)单独测定
FE = qE
(q为离子电量)
FF= -6πηrν
(η 溶液粘度, r 离子半径, ν 离子速度)
• 达到平衡时,两种力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 即
qE=6πηrν
(2)
5
•电泳迁移原理
• 根据式(1),淌度 µe= ν/E • 根据式(2),ν/E = q/(6 πηr)
• 所以 µe= q/(6 πηr )
16
•对缓冲液的要求
–强缓冲能力,低的紫外吸收,小的淌度 –常用的缓冲液有Tris(三羟甲基氨基丙烷),
硼酸盐,磷酸盐等 • 缓冲液的pH值
–当测定多肽、蛋白质等时,由于溶质的pI值 相接近,此时调节缓冲液的pH值对分离特别 有用。在高于或低于溶质的pI值情况下操作, 可使溶质所带电荷改变,从而在EOF前或后 流出
毛细管电泳法
姚彤炜 主讲

第三章毛细管电泳法

第三章毛细管电泳法

一、毛细管区带电泳
(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 , CZE) 带电粒子的迁移速度=电泳和电渗流速度的矢量和。 正离子:两种效应的运动方向一致,在负极最先流出; 中性粒子:无电泳现象,受电渗流影响,在阳离子后流出;
阴离子:两种效应的运动方向相
反;ν电渗流 >ν电泳时,阴离子在负极 最后流出,在这种情况下,不但可以 按类分离,同种类离子由于差速迁移 被相互分离。 CZE是最基本、应用广的分离模式;
第二节 毛细管电泳基础理论
+

一、电泳流

电泳:在电解质溶液中,位于电场中的带电离子
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向其所带电荷
相反的电极方向迁移的现象。


+
电泳时,不同离子在电场中具有不同的定向迁移 速度,迁移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淌度(μ):单位电场下的电泳速度。 绝对淌度:在无限稀释溶液中测得的淌度。 有效电泳淌度:在实际溶液中测得的淌度。
加入有机溶剂如甲醇、乙腈,使电渗流增大。
三、CE中的参数与关系式
1.迁移时间(保留时间) CE兼具有电化学的特性和色谱分析的特性。有关色谱理 论也适用。 ldet ldet ldet ltot t ap ap E ap V
Vap是表观迁移速度;μap是表观淌度;ldet 是毛细管有效长度; ltot 是毛细管总长度
毛细管内径一般为20~100μm。
3.缓冲液池
化学惰性,机械稳定性好;
4.检测器
要求:具有极高灵敏度,可柱端检测; 检测器、数据采集与计算机数据处理一体化; 类型 紫外-可见 检测限/mol 10-13~10-15 特点 加二极管阵列,光谱信息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

物质的分离
毛细管电泳法特点
与传统电泳技术相比:
分离效率高:解决了因提高电压带来的焦耳热问题
分离模式多:由电渗流和电泳流共同作用结果,故有多种分类 应用范围广:有机、无机小分子,多肽、蛋白质大分子
带电离子,中性分子
最小检出限低 分析成本低:毛细管本身成本低,溶剂和试剂消耗量少
样品用量少:仅为纳升级(10-9L)
CE-MS构造
电喷雾电离(ESI)接口技术于1984年在MS中提出,溶液在高 场中毛细管端以1-10ul/min的流速喷射进入MS检测器。接着, whitehouse等人[8]的LC不能直接由CE-MS加以利用,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 CE流量小、流速慢(大多为10~100nl/min),不能满足各种接口 对流速的要求(2~10ul/min);二是由于毛细管端不存在缓冲液 中,所以必须解决CE操作中的电接触问题,保证提供分离电流 回路。不过基于whitehouse等人的LC-MS接口理论,smith等[9] 将CE分离毛细管的出口端作喷射源,首先实现了CE-ESI-MS的 在线偶合。电喷雾(ESI)接口作为最早出现的在线联用接口技 术,使得被分析物带上多电荷后采用质谱仪可以检测相对分子质 量达几万甚至十几万的生物大分子。由于ESI自身的优势以及 CE-ESI-MS接口技术的日益趋于成熟, 使CE-ESI-MS已成为CEMS联用技术中占主导地位的方法。CE-ESI-MS接口主要分为鞘 液接口和无鞘液接口两种。
目录
毛细管电泳法基本原理 毛细管电泳法仪器构造 毛细管电泳法类型
毛细管电泳法特点 CE-MS构造
毛细管电泳法基本原理
•CE统指以高压电场为驱动力,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 依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淌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 分离的一类液相分离技术。 •通常采用25~74μm内径、长38~80cm的弹性石英毛细 管,使用10~30kV直流电压,形成高强度电场。由于细 管径的毛细管电阻率大、电流小,有效地抑制了焦耳热 效应,而且具有较大的散热比表面积,也限制了电泳过 程中溶液温度升高,使得分离柱效高,分离速度快。

仪器分析毛细管电泳法

仪器分析毛细管电泳法
第五章 毛细管电泳法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本章要求
⒈ 了解电泳、淌度、电渗的概念 ⒉ 了解毛细管电泳仪的结构 ⒊ 了解六种毛细管电泳分离模式
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 又称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是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 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的液相分离技术。
根据各组分荷质比不同而分离。背景电解质仅起
传导电流的作用。
t=0
t>0
2. 毛细管等速电泳(CITP)
使用两种电解质:一种为迁移率较高的前导离子L电解 质,一种为迁移率较低的尾随离子T电解质,被分离组分夹在L 与T之间,以同一速度运动,由于迁移率不同而分离。
3. 毛细管等电聚焦 (CIEF)
基本操作步骤:进样、聚焦和迁移,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分 离。
在毛细管中电渗速度可比电泳速度大一个数量级,所以能 实现样品组分同向泳动。正离子的运动方向和电渗流一致, 最先流出;中性粒子的电泳流速度为“零”,其迁移速度 相当于电渗流速度;负离子的运动方向和电渗流方向相反, 但因电渗流速度一般都大于电泳速度,在中性粒子之后流 出,从而因各种粒子迁移速度不同而实现分离。
3. 检测系统
紫外-可见检测器 ;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
4. 数据处理系统
5.3 毛细管电泳分离模 式
6种分离模式: 毛细管区带电泳CZE 毛细管等速电泳CITP 毛细管等电聚焦CIEF 毛细管电色谱CEC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CC 毛细管凝胶电泳CGE
1. 毛细管区带电泳 (CZE) 用CZE时,整个系统用一种缓冲溶液 (背景电解质),




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的运行过程 (a)进样;(b)聚焦;(c)迁移

毛细管电泳法的特点和CEMS的构造

毛细管电泳法的特点和CEMS的构造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实验操作流程
01
02
03
04
样品处理
将待分析样品进行适当的预处 理,如稀释、过滤、离心等,
以去除杂质和干扰物质。
毛细管清洗与填充
使用适当的清洗液清洗毛细管 内壁,然后填充合适的缓冲液
和胶体。
进样与分离
将预处理后的样品注入毛细管 ,在电场作用下进行分离。
检测与记录
采用适当的检测器对分离后的 组分进行检测,记录检测数据
高通量分析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毛细管电泳法在高通量分析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能够同时分离和检测多个样 品中的组分。
多模式分析
除了传统的分离模式外,毛细管电泳法还发展出了多种分离模式,如毛细管凝胶电泳、毛细管等电聚 焦等,能够适应不同组分的分离需求。
cems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 微纳尺度分离:随着微纳加工技术的进步,毛细 管电泳法的分离通道尺寸越来越小,分离效率越 来越高。
03
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系统(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Mass Spectrometry,简 称CE-MS):CE-MS是将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与质谱检测技术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具有高分离效能、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等优点。
cems的构造与原理
进样系统
进样系统是将待测样品引入到毛细管电泳分离通 道的装置,一般采用注射器、定量环或自动进样 器等。
对缓冲液和电极的要求高
01
毛细管电泳法的分离效果受到缓冲液和电极质量的影响较大,
需要高质量的试剂和电极才能获得准确的结果。
对样品前处理的依赖性较大
02
对于复杂样品,需要进行适当的前处理才能进行有效的分离和

仪器分析:毛细管电泳法

仪器分析:毛细管电泳法

基本原理
HPLC分离原理是基于分配系数的差别, 保留时间不同而分离—色谱行为
CE是在电场作用下离子的大小与电荷数 量、符号不同,电位不同,导致迁移速 度不同而分离—电泳行为。
毛细管电色谱(CEC),则具有电泳及色 谱二种分离行为。
电泳与电泳淌度
电泳速率 uep 荷电质点在电场作用下,在电解质溶液
因此, H =B/u
(2)流型不同 CE
HPLC
毛细管电泳与高效液相色谱的流型与峰型的比较
毛细管电泳的重复性
提高定量重复性,可采用叠加 对比法或内标法,RSD < 4%
提高迁移时间的重复性,可采 用相对保留值RSD < 3%
毛细管电泳法用于中药及生物样品分 析的优点
一、具有柱效高、进样体积小等特点。 二、抗污染能力强。分析中药样品时,前处理 简单,
Kmw
水相
-
+
电渗流的迁移速度ueo和电场强度E 成正比。
电渗淌度μeo 单位场强下的电渗速率为电渗淌度。 μeo= ueo /E = /
缓冲溶液的介电常数 双电层电位 缓冲溶液的粘度
表观淌度
在CE中,离子被观测到的淌度是离子
的电泳淌度(μep)和背景电解质溶液的
电渗淌度(μeo)的矢量和,称为表观淌
分离机制 MEKC是在缓冲溶液中加入 表面活性剂,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超 过临界胶束浓度(CMC)时,则形成荷 电胶束。在无胶束存在时,所有中性 分子将同时随同电渗流到达检测器, 而不能分离。
在有胶束存在时,带负电荷的胶束在 电场作用下向相反方向(阳极)泳动(但 速度一般小于电渗流的速度,因此也缓慢 跟随电渗流向阴极迁移)。中性分子在胶 束(准固定相)和水相间形成分配平衡, 靠中性分子在胶束中的保留(“溶解”) 能力的不同而分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细管电泳法类型 —— 非胶毛细管电泳
指介质中以有机溶剂占主要部分,即表现为非水体
系的性质。能承受更高的操作电压产生的高电场, 有更高的分享效率,也可在不增大焦耳热的条件下
提高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或增大毛细管的内径,从而
增大进样量。 优点:使用超大内径毛细管柱、快速分析、降低吸 附、提高分离选择性、有利于难溶于水及在水中不 稳定的化合物的分离、对中性物质的分离、对手性
.改变电渗最方便有用的方法 .可能会引起溶质组分电荷和结构的改变 .离子强度增加,电流和焦耳热增加 .低离子强度可能存在样品的吸附问题 .导电性与样品不同可能引起峰形畸变 .离子强度低,样品装载量小
缓冲溶 pH降低,电渗降低 液pH值 pH降低,电渗增加 离子强 度或缓 冲溶液 浓度 温度 有机改 性剂 离子强度增加, Zeta电位降低, 电渗降低
V=Vep+Veo=(μep + μeo ) ·E
毛细管电泳法仪器构造
毛细管电泳法仪器构造

毛细管柱是CE的核心部件,目前多为25~75μm之间, 材料为聚四氟乙烯、玻璃和弹性石英,以石英居多。 选择细内径毛细管柱有利于最大散热,但比表面积大, 会增加溶质的吸附作用。
高压电源:包括电源、电极和电极槽
温度改变1℃,黏度 .温度由仪器自动控制,常用方法 变化约2%--3% 改变Zeta电位和黏 度(降低电渗) .变化复杂,其影响宜通过实验测定 .可能改变选择性
毛细管电泳法基本原理
粒子在毛细管内电解质中的迁移速度等于电泳和电渗流(EOF) 两种速度的矢量和。正离子的运动方向和电渗流一致,故最先 流出;中性粒子的电泳流速度为“零”,故其迁移速度相当于 电渗流速度;负离子的运动方向和电渗流方向相反,但因电渗 流速度一般都大于电泳流速度,故它将在中性粒子之后流出, 从而因各种粒子迁移速度不同而实现分离。
定义:溶质在毛细管内的背景电解质溶液中以不同 速度迁移而形成一个个独立的溶质带的电泳 模式
特点:简单,是CE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操作模式。
缺点:不能分离中性物质,因中性物质的淌度差为零。 性质:基于样品中各个组分间质荷比的差异 定性依据:不同组分的迁移时间不同 定量依据:电泳峰的峰面积或峰高
荷/质比越大 跑得越快!!
物质的分离
毛细管电泳法特点
与传统电泳技术相比:
分离效率高:解决了因提高电压带来的焦耳热问题
分离模式多:由电渗流和电泳流共同作用结果,故有多种分类 应用范围广:有机、无机小分子,多肽、蛋白质大分子
带电离子,中性分子
最小检出限低 分析成本低:毛细管本身成本低,溶剂和试剂消耗量少
样品用量少:仅为纳升级(10-9L)

介质的介电常数 与电场强度E无关 eo
注意:
影响因素:pH值( pH越高,电渗流越大) 离子强度(离子强度越高,电渗流越小) 缓冲溶液添加剂(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
毛细管电泳法基本原理
方法 电场强 度 结果 正比于电渗 说明
.电场强度降低分离效率和分辨率的降低 .电场强度增加,焦耳热增加
毛细管电泳法类型 —— 毛细管凝胶电泳
毛细管中装入凝胶作支持物进行的电泳。因凝胶具 有多孔性,起类似分子筛的作用,使溶质按分子量 大小逐一分离。且凝胶黏度大,可减少溶质的扩散, 使被分离组分峰形尖锐,以达到最高柱效。 关键是毛细管凝胶柱的制备,常用聚丙烯酰胺。 主要用于核酸片断及蛋白分子量分析 缺点:制作麻烦,寿命短
优点: • 增加对弱极性物质分离的分离度 • 在中药分析、天然产物分析、农药分析中经常使用 • 毛细管电泳中唯一能同时分离中性物质和离子型物 质的分离模式。 缺点: • 稳定性不佳,达到好的重复性比较困难
毛细管电泳法类型 —— 微乳液毛细管电动色谱
•实质:在毛细管区带电泳缓冲液加入水包油乳液高分
子离子。
优缺点
接近通用型 DAD可给出光谱信息 灵敏度高 样品常需衍生化 极端灵敏 样品常需衍生化 选择性好 用专门装置测电活性组分 通用型 用专门装置和毛细管处理 灵敏,可给出结构信息 接口复杂
检 测 系 统
荧光 激光诱导 荧光 安培
电导
质谱
10-15~10-16
10-16~10-17
10-7~10-8
10-8~10-9
在MS方面, 几乎各种不同类型质量分析器的质谱仪都可与CE联 用, 其中三重四极杆质谱(TQ-MS)和离子阱质谱( IT-MS)以其仪 器简单、分析速度快的特点应用最为广泛; 与之相比, 飞行时间 质谱(TOF-MS)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适用 于分析更大的分子, 并且具有更高的质量分辨率和准确度, 进一 步提高了CE-MS的分析能力。
毛细管电泳法基本原理
CE所用的石英毛细管柱,在pH 3情况下,其内 表面带负电,和溶液接触时形成了一双电层。 电渗:在高电压作用下,双电层中的水合阳离子 引起流体整体地朝负极方向移动的现象。
毛细管电泳法基本原理
v ( / ) E eo 或 ( / ) eo v 电渗速度 eo eo 电渗迁移率 双电层的Zeta电位
毛细管电泳法类型
毛细管区带电泳(CZE)
毛细管凝胶电泳(CGE) 毛细管等电聚焦(CIEF)
毛细管等速电泳(CITP)
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MECC/MCKC) 微乳液毛细管电动色谱(MEEKC)
毛细管电色谱(CEC)
亲和毛细管电泳(ACE) 非胶毛细管电泳(NGCE)
Hale Waihona Puke 毛细管电泳法类型 —— 毛细管区带电泳
毛细管电泳法基本原理
电泳:在电解质溶液中,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 以不同的速度 向其所带电荷相反方向迁移的现象。
q Vep=μep ·E= ·E 6πη r
Vep为离子电泳迁移速度 μep为电泳淌度 E为电场强度 q为离子电荷量 η为介质粘度 r为离子半径。 半径小、电荷高的组分 具有大的迁移率,而半 径大、电荷低的组分具 有小的迁移率。
CE-MS构造
电喷雾电离(ESI)接口技术于1984年在MS中提出,溶液在高 场中毛细管端以1-10ul/min的流速喷射进入MS检测器。接着, whitehouse等人[8]的LC-ESI-MS接口问世。但是,对于LC-MS 的接口都不能直接由CE-MS加以利用,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 CE流量小、流速慢(大多为10~100nl/min),不能满足各种接口 对流速的要求(2~10ul/min);二是由于毛细管端不存在缓冲液 中,所以必须解决CE操作中的电接触问题,保证提供分离电流 回路。不过基于whitehouse等人的LC-MS接口理论,smith等[9] 将CE分离毛细管的出口端作喷射源,首先实现了CE-ESI-MS的 在线偶合。电喷雾(ESI)接口作为最早出现的在线联用接口技 术,使得被分析物带上多电荷后采用质谱仪可以检测相对分子质 量达几万甚至十几万的生物大分子。由于ESI自身的优势以及 CE-ESI-MS接口技术的日益趋于成熟, 使CE-ESI-MS已成为CEMS联用技术中占主导地位的方法。CE-ESI-MS接口主要分为鞘 液接口和无鞘液接口两种。
组分分离原 理 适用范围
迁移速率不同
分配系数不同
生物大分子
相反
毛细管电泳法特点
CE的优点可概括为三高二少:高灵敏度,常用紫外检 测器的检测限可达10-1~10-15mol,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 则达10-19~10-21mol;高分辨率,其每米理论塔板数为 几十万,高者可达几百万乃至千万,而HPLC一般为几 千到几万;高速度,最快可在60s内完成,有250s内分 离10种蛋白质、1.7min分离19种阳离子及3min内分离
仪器简单:只需一个高压电源、一个检测器、一截毛细管 环境友好:分离介质多为水相,且产生废液量少,环境影响小。
毛细管电泳法特点
与高效液相色谱相比的特点:
对比点 流体流动形 式 作用力 柱效
毛细管电泳法 平流,峰展宽小 电渗流和电泳流
高效液相色谱 层流,峰尾宽大 压力流
高,不存在传质阻力, 低,存在涡流扩散、 分子扩散很小 传质阻力、分子扩散
毛细管电泳法类型 —— 毛细管等速电泳
•较早采用的模式,目前应用不多。 •选用淌度比样品中任何待测组分的淌度都高的电解 质作为先导电解质,用淌度比样品中任何待测组分的 淌度都低的电解质作为尾随电解质,夹在先导电角质 和尾随电解质之间的样品组分根据各自的有效淌度不 同而分离,达到平衡时,各组分区带上电场强度的自 调节作用使各组分区带具有相同的迁移速率。 •常用于分离离子型物质。
毛细管电泳法类型 —— 毛细管等电聚焦
基本原理:基于两性电介 质在分离介质中的迁移造 成的pH梯度,使物质根据 它们不同的等电点达到分 离的目的。具有一定等电 点的物质顺着这一梯度迁 移到相当于其等电点的那 个位置,并在此停下,产 生非常窄的聚焦带,并使 不同等电点的蛋白聚焦在 不同位置上。
优点:极高的分辨率,可以分离等电点差异<0.01pH单位的两种蛋白质。
•微乳液是由正构烷烃、表面活性剂、辅助表面活性剂、 缓冲液通过超声处理而组成的稳定透明液体,纳米级,
分散在缓冲液中作为假固定相。
•在MEEKC分离过程中,被分析物的疏水性不同,同微 乳液滴的亲和作用也不同。其脂溶性越强,和微乳液滴 的亲和作用就越强,迁移时间也越长。 •可用于分离多环芳烃、固醇类化合物、脂溶性维生素、 糖类,蛋白类以及药物、手性分离和中性化合物
毛细管电泳法类型 —— 毛细管电色谱
是将HPLC中众多的固定相微粒填充到毛细管中,以 样品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分离机制,以电渗流 为流动相驱动力的色谱过程,虽柱效有所下降,但增 加了选择性。 有发展前景的方法。
毛细管电泳法类型 —— 亲和毛细管电泳
亲和毛细管电泳是指 在电泳过程中具有生 物专一性亲和力的两 种分子(受体和其配 体)间,发生了特异 性相互作用,形成了 受体—配体复合物, 从而与其它物质分离, 该方法特别适用于生 物活性分子如蛋白质、 抗生素、核酸等的分 析以及药物中的手性 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