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规律--分离定律
遗传遵循分离定律的条件
遗传遵循分离定律的条件引言:遗传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遗传变异的发生、传递和规律。
遗传遵循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中的基本原则之一。
本文将从基因分离、基因重组和基因连锁三个方面,详细介绍遗传遵循分离定律的条件。
一、基因分离基因分离是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父本的两个等位基因在子代中被分离出来的现象。
基因分离的条件包括遗传物质的性质和遗传物质的分配。
1. 遗传物质的性质遗传物质是指能够传递遗传信息的生物分子,一般指DNA。
遗传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基因分离的可能性。
DNA分子具有两条互补的链,其中一条链可以作为模板合成新的链。
这种双链结构使得DNA分子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可以发生分离和重组,从而实现基因的分离。
2. 遗传物质的分配在有性生殖过程中,遗传物质通过减数分裂的方式进行分配。
减数分裂是指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过程,通过该过程,一对染色体分离成两个单倍体染色体。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每个等位基因都有50%的机会分配到子代中,从而实现了基因的分离。
二、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父本的两个等位基因在子代中重新组合的现象。
基因重组的条件包括遗传物质的性质和遗传物质的重组。
1. 遗传物质的性质遗传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基因重组的可能性。
DNA分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有性生殖过程中,通过DNA的重组,不同的等位基因可以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
这种遗传物质的性质使得基因重组成为可能。
2. 遗传物质的重组在有性生殖过程中,遗传物质通过染色体的交叉互换进行重组。
染色体的交叉互换是指染色体上的两条同源染色单体之间的一段DNA 发生断裂和重联,从而导致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染色体的交叉互换使得基因重组成为可能。
三、基因连锁基因连锁是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以固定的频率一起遗传的现象。
基因连锁的条件包括基因的距离和染色体的交叉互换。
1. 基因的距离基因的距离决定了基因连锁的程度。
距离较远的基因发生连锁的概率较低,距离较近的基因发生连锁的概率较高。
遗传学分离定律
遗传学分离定律
遗传学中的分离定律是指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这些规律是奠定现代遗传学基础的重要发现。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包括三个主要法则:
1.第一法则(单因素性遗传定律,或分离定律):
•第一法则规定,每个个体都有一对决定某一特征的因子(现在被称为基因),这对因子来自父母的遗传。
这些因
子可以是相同的(纯合子)或不同的(杂合子),并且它
们分开传递给后代。
2.第二法则(基因分离定律):
•第二法则说明,在杂合子个体中,两个不同基因的分离会发生,这些基因以随机方式分配到后代中的不同性细胞中。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后代会有不同的基因组合。
3.第三法则(基因独立分离定律):
•第三法则涉及到两个不同特征的遗传。
它表明,不同特征的基因对在遗传过程中是相互独立的,它们的分离不会相
互影响。
这就是说,某一特征的遗传不会影响另一特征的
遗传。
这些分离定律的发现帮助我们理解了基因的遗传方式,以及为什么后代会表现出特定的遗传特征。
虽然孟德尔的工作在其时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但在20世纪初,遗传学家重新发现了他的研究成果,从而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孟德尔的遗传分离定律被视为遗传学的基石,为后来的遗传研究和基因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孟德尔定律—分离定律(普通遗传学课件)
一、遗传因子假设
(二)遗传因子假设的内容 1.遗传性状是由遗传因子 (hereditary determinant)决 定的
2.每个植株的每一种性状都 分别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 3.每一配子(性细胞)只有 成对遗物体所表现的性状,简称表型。它是基因型和外 界环境作用下具体的表现,是可以直接观测的。 豌豆:红花和白花 小麦:无芒与有芒 果蝇:红眼与白眼 人类:单双眼皮,有无酒窝,有无耳垂,蝶形与镰形红细
胞……
小麦的无芒与有芒
果蝇红眼与白银
三、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
外界环境条件不变时
红花(CC) 白花(cc) 若纯合体 隐性纯合体
测交法
×
Ft
红花(Cc) 杂合体
编著者 申顺先;审阅者 卢良峰
红花(Cc) 白花(cc) 若杂合体 隐性纯合体
测交法
×
红花(Cc) 杂合体
白花(cc)
Ft
纯合体
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测交,若后代不分离全开红花则该红花植株 为纯合体(CC),若分编离著为者 申红顺先 花;与审阅白者花卢良则峰 其为杂合体(Cc)。
4.不同基因型的合子及 个体存活率相同。
三、分离比例的实现条件
5.各种基因型个体处在一致的正常环境条件下,并有较 大的群体。
结论
五个条件中任何一个条件不能满足都会导致偏离这 些比例。
由此可见,表型比例3∶1、1∶1只是分离定律的一种表
现形式而已。
《遗传学》
自交法验证分离定律
引言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是完全建立在一种假设的基础上,这个 假设的实质是杂种细胞里同时存在显性与隐性基因(即C与c 基因),并且这一成对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彼此分离,互 不干扰,因而产生C和c两种不同的配子。
简述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
简述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
1)分离定律:
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的一对遗传因子不相融合,在配子的形成过程中彼此分离,随机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实质:分离定律揭示了一个基因座上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自由组合定律:
内容:具有独立性的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进行杂交时,在子一代产生配子时,在同一对遗传因子分离的同时,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表现为自由组合。
实质: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自由组合。
遗传的三大规律
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 连锁和交换规律
摩尔根
孟德尔的试验 (一)孟德尔的选材
• 孟德尔所用的材料:
---豌豆
选择豌豆的理由:
稳定的,可以区分的性状。
自花(闭花)授粉,没有
外界花粉的污染;人工授
豌豆
粉也能结实。
讨论:科学研究的成 功与材料方法的关系
质量性状是指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型之间不存 在连续性的数量变化,而呈现质的中断性变化的 那些性状。
两对性状的自由组合
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颗粒式遗传的另一个基本概念
遗传因子是相互独立的
自由组合规律的验证
F1 黄圆 (YyRr) X (yyrr)
F1配子 YR Yr yR yr
绿皱配子 测交子代合子
YyRr
yr
Yyrr
yyRr
yyrr
多基因杂种的分离
杂交中 显性完 子一代 子二 子一代 分离
等位基因: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某一性状
的不同形态的基因。
纯合子与杂合子
五. 分离假说的验证
*分离定律的实质
测交法 自交法 花粉测定法
*孟德尔法则的普遍性
基因分离规律的验证
1. 测交法(test cross)
测交:被测个体与隐性纯合亲本的交配。 例 Cc×cc → Ft Cc 红:cc 白 =1:1
饱满 满
荚果颜色 绿 黄 绿
着花位置 腋生 顶 腋
生
生
株高 高 矮 高
F2 性状 显形 隐性
5474 圆 6022 黄 705 灰 882 饱满
428 绿 651 腋生
1850 皱 2001 绿 204 白 299 不饱
孟德尔遗传第三定律
第三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1
作物育种
通过对植物的基因进行分离和重新组合,可以培育出更耐病、高产的新品种。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动物繁殖
通过对动物的基因进行分离和重新组合,可以改良动物品种,提高生产性能。
3
医学研究
通过对人类基因进行分离和重新组合的研究,可以揭示遗传疾病的发生机制,为 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第三定律的案例研究
3 隐性和显性
4 分离定律
孟德尔发现了隐性和显性基因的存在,相 互作用决定特征表现。
孟德尔的第三定律揭示了基因在后代中的 分离和重新组合。
第三定律的定义和说明
第三定律指出,一个有两个基因的个体在生殖过程中,这两个基因会分离并 且分别传递给后代,后代在自我繁殖时会重新组合这些基因。这个定律被广 泛应用于遗传育种和进化研究。
2 如何应用第三定律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我们可以利用第三定律解决农作物育种、动物繁殖和人类遗传疾病等实际问题。
3 为何孟德尔的遗传学发现如此重要?
孟德尔的遗传学实验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揭示了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为后续的遗传学 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结和结论
孟德尔遗传第三定律是现代遗传学的基石,它描述了基因在后代中的分离和 重新组合。这一定律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育种、动物繁殖和人类遗传疾病研 究中,对我们深入理解生命的遗传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孟德尔遗传第三定律
孟德尔遗传第三定律,也称为基因分离定律,是遗传学的重要原理之一。它 描述了同一性状两种基因分开传递给后代的过程,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基础。
孟德尔遗传学的基本原理
1 遗传物质
2 基因
孟德尔发现了遗传物质的存在,由遗传物 质负责遗传特征。
三大遗传规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连锁交换定律
(YYRR)
(yyrr)
(YyRr) F1自交,存活15个植株,产生556个种子
YyRr
9 : 3 :3 : 1
三、采用“测交试验”确认“自由组合定律”
为了验证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的假设?孟德尔再一次采用了测交实验,即让
杂种子一代(YyRr)与双隐性亲本(yyrr)杂交。理论上子代遗传因子的组成应为:YyRr, Yyrr, yyRr, yyrr;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之比为1:1:1:1。
第一节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law of segregation)
一、实验材料的选择
豌豆是一种严格自花授粉的植物,即在开花前已完成授粉。不同的 性 状 ( character) 和 同 一 性 状 的 不 同 表 现 类 型 即 相 对 性 状 ( relative character)能稳定遗传给后代。
孟德尔所完成的七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完全符合上述的假设,即F1代为杂合子(Aa)均只表现出显 性性状,F1代自交,F2代的遗传因子组成应为1AA比2Aa比1aa,其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比应为3:1, 试验结果完全相符(如下图)。
P AA aa 纯合子
P
高茎
矮茎
A a 配子
F1
Aa
杂合子
F1自交 Aa Aa 杂合子
黄色 黄色 绿色 绿色 圆粒 皱粒 圆粒 皱粒
31 27 26 26
24 22 25 26 1 :1 :1 :1
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
当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 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必须 分离,一个配子只能带有成对遗传因子的一个;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 组合,即可以同时进入一个配子;通过配子随机结合形成带有成对遗传因子、具不 同组合类型的合子,从而决定生物体的性状。 (设n代表杂交亲本可区分的成对性状的数目,则2n是杂种F2纯合子的组合数,3n是杂种F2不同遗传因子组
遗传的基本规律—分离规律
P94
复习必修二第一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1——分离规律
问题: 1.孟德尔为遗传学做出了什么重要的贡献?
孟德尔发现了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2.孟德尔为什么选用豌豆作实验材料?P3
⑴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 ⑵.成熟后的籽粒都留在豆荚中—便于观察统计;
⑶.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符合预期 假设成立
∶
结果:
30株
∶
34株≈1︰1
10.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什么?
P8
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彼此独立,在减数 分裂形成配子时,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结果是一半的配子带有 一种等位基因,另一半的配子带有另一种等位基 因。
谁和谁分离? 什么时候分离? 它们怎样分离? 等位基因分离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分离 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相符,证明假说是正确的,
12.表现性和基因型的关系: ⑴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吗? NO! ⑵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吗? NO!
⑶水毛茛叶的两种形态说明什么?
P11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表现型 = 基因型+环境
13.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一定是等位 基因吗?
质体是植物细胞中由双层膜包裹的一类细胞 器的总称, 存在于真核植物细胞内。是真核细胞 中具有半自主性的细胞器.质体由两层薄膜包围, 可以随细胞的伸长而增大,是植物细胞合成代谢 中最主要的细胞器。 根据质体内所含的色素和功能不同,质体可 分为白色体、有色体和叶绿体。 这类细胞器都是由共同的前体:前质体分化发 育而来, 包括:叶绿体、白色体、淀粉质体、有色 体、蛋白质体、油质体等。有些质体具有一定的 自主性, 含有DNA、RNA、核糖体等。 这是动植物细胞的区别之一。
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的关系
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的关系
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中的两个基本原理,它们在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由组合定律揭示了在形成配子时,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而分离定律则揭示了决定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无论是单一性状的遗传还是多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
在控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所得的F1中,每一对相对性状都遵循分离定律,即每一对遗传因子都彼此分离,互不干扰。
这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提供了前提。
自由组合定律是在分离定律的基础上揭示的遗传规律。
当具有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时,F1产生的配子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这种自由组合的前提是每一对遗传因子都遵循分离定律进行分离。
因此,在理解自由组合定律时,需要先理解分离定律。
此外,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这体现了遗传规律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本质特征。
总之,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在遗传学中具有密切的关系。
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而自由组合定律是分离定律的延伸和发展。
理解这两个定律的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遗传规律的本质和特征。
遗传的三大规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连锁和交换定律ppt课件.ppt
精原细胞数AaBb 精子数
未交换精子 Ab aB
交换精子 AB ab
80个未交换 80*4=320 160 160
20个交换 20*4=80 20 20 20 20
100
400 180 180 20 20
精原细胞的交换值为 20% 2A%
交换值为 10%
A%
一种交换配子为 5%
A/2%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A
B
a
b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3、杂合体AaBb经过减数分裂产生了四种类 型的配子:AB Ab aB ab,其中AB 、 ab 两种配子各占42%,这个杂合体基因型的正 确表示应该是
A (A)
2.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体,依据产生配子的不同
情况,写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 1 )只产生AB和ab两种配子,则 A B
AaBb可表示为:
ab
( 2 )若产生四种配子,且Ab、aB
AB
特别少,则AaBb可表示为:
ab
(3)若产生四种配子,且AB 、ab A b
特别少,则AaBb可表示为:
aB
(4)若产生四种比值相等的配子, 则AaBb可表示为:
AaBb测交结果
A_B_ A bb aaB_
1
1
1
1
0
0
多
少
少
0
1
1
少
多
多
AaBb个体的 基因型
基因三大定律
基因三大定律
基因三大定律是指遗传学领域中的三个重要定律,它们分别是孟德尔的第一定律(分离定律)、孟德尔的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孟德尔的第三定律(不互相干扰定律)。
1. 孟德尔的第一定律(分离定律):在正常繁殖中,每个个体都会从父母那里继承到两个相对独立的基因,并且这两个基因在生殖过程中会分离。
2. 孟德尔的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不同的基因对于遗传特征的表现具有自由组合的能力。
即,基因的组合并不受其他基因的影响,每个基因都有可能以任何方式与其他基因组合,形成新的基因型。
3. 孟德尔的第三定律(不互相干扰定律):每个性状的遗传是相互独立的,不会相互干扰。
不同的性状之间的遗传是独立进行的,一个性状的遗传不会影响另一个性状的遗传。
这意味着每个性状都受到不同基因的控制,它们的遗传是相互独立的。
这些定律是奥地利生物学家格里高利·约翰·孟德尔在19世纪中期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发现并提出的。
这些定律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对我们理解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孟德尔基因遗传和分离定律
孟德尔基因遗传和分离定律孟德尔基因遗传和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中的经典理论,它由奥地利的修士格雷戈尔·约翰·孟德尔在19世纪中叶首次提出,并通过豌豆杂交实验进行了验证。
这些定律不仅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进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背景格雷戈尔·孟德尔在15年发表了他的《植物杂交实验》,首次系统地阐述了遗传单位的传递规律,被后世称为孟德尔遗传学。
他选用豌豆(Pisum sativum)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杂交实验,揭示了基因在后代中的传递方式及其组合规律。
孟德尔的工作为后来的遗传学家们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范本和理论支持。
第一定律:单因遗传定律孟德尔的第一定律说明了基因以及其对应表型的传递规律。
在孟德尔的实验中,他观察到某些性状表现为显性和隐性形式,并且在第一代杂交中显现出显性性状,但在后代中隐性性状可以重新表现出来。
这一定律形成了“基因不会相互融合,而是独立地遗传给后代”的基本观点。
第二定律:分离定律孟德尔的第二定律(也称为分离定律)阐明了基因的分离和重新组合。
在自交实验中,孟德尔观察到在F2代中,各种基因型的比例为1:2:1,而表型比例为3:1。
这表明了基因在受精过程中是独立分离的,并且随机组合形成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遗传学的现代发展孟德尔的遗传学定律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世纪初的孟德尔遗传学经过扩展和改进,融入了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知识。
DNA的发现和结构解析使得基因的物质基础得以明确,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机制也逐渐被揭示。
在当今的遗传学研究中,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仍然是基础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虽然现代遗传学已经超越了孟德尔时代的限制,但其提出的遗传单位和基本遗传规律仍然适用于多种生物,为遗传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稳固的基础。
伦理和应用随着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孟德尔定律也引发了许多伦理和社会问题的讨论。
遗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的出现使得基因可以更加精确地操作和改变,这对农业生产和医学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争议。
孟德尔三定律
孟德尔三定律
孟德尔三大定律分别是:
①分离定律(孟德尔第一定律),是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时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一个配子中。
该定律揭示了一个基因座上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对在减数分裂时经过复制后发生分离是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
②独立分配定律,这个定律是指当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进入一个配子时,它们相互之间是独立自由组合的,后代基因型是雌配子和雄性配子随机受精决定的.
③连锁遗传定律:一种生物的性状很多,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自然也很多,而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有限,必然有许多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这就会引起连锁遗传的问题。
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
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引言: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是指奥地利植物学家格里高利·约翰·孟德尔于19世纪提出的遗传学基本原理,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两大定律分别是“同质性定律”和“分离定律”。
本文将详细解释这两大遗传定律的原理和应用。
一、同质性定律同质性定律是孟德尔首先提出的遗传定律,其核心概念是“基因的两个表现形态相互分离,而后代只表现一种形态”。
换句话说,孟德尔发现在杂交实验中,父本的两个纯合子基因表现形态在杂交后会被分离,而后代只会表现其中一种形态。
为了证明这一定律,孟德尔选择了豌豆作为研究对象。
他选取了7个具有明显不同表现形态的性状进行研究,如形状、颜色等。
孟德尔通过人工授粉,将具有不同表现形态的豌豆品种进行杂交,结果发现第一代杂交后代(F1代)的性状均为一种表现形态,而第二代杂交后代(F2代)中,各种性状的表现比例出现了3:1的比例。
孟德尔解释了这种现象,他认为性状的表现是由控制性状的基因决定的,每个基因存在于一对等位基因中,而控制同一性状的两个基因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
在F1代中,父本和母本的基因组合成了一对等位基因,由于父本和母本的基因表现形态不同,所以F1代只表现其中一种形态。
而在F2代中,父本和母本的基因组合会重新组合,出现了两种表现形态,分别以3:1的比例表现。
二、分离定律分离定律是孟德尔提出的第二个遗传定律,其核心概念是“同一表现形态的基因在后代中分离”。
也就是说,孟德尔发现在F2代中,基因的两个等位基因会分离传递给下一代,而不会相互影响。
为了证明这一定律,孟德尔继续进行了豌豆的杂交实验。
他选择了F2代中表现为黄色的豌豆进行自交,结果发现F3代中,黄色和绿色的豌豆以比例1:3出现,而且黄色豌豆再次进行自交,其后代中黄色和绿色的比例仍然是1:3。
孟德尔解释了这种现象,他认为在F2代中,黄色豌豆携带两个黄色基因(AA),而绿色豌豆携带两个绿色基因(aa)。
当黄色豌豆进行自交时,基因会分离并重新组合,出现了两种基因组合(Aa和aa),所以F3代中黄色和绿色的比例为1:3。
三大遗传规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连锁交换定律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统计分析
孟德尔选择如下7个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豌豆品种进行有性杂交试验。F1只表现1个性状,
即显性性状(dominant character),如紫色、腋生、高植株、饱满、绿色、黄色、圆形;未 显现出来的性状,即隐性性状(recessive character),如白色、顶生、矮植株、皱缩、黄色、
第二章
三大遗传规律
遗传规律包括1865年孟德尔发现的分离定律、自由组 合定律和1928年摩尔根等发现的连锁、交换定律。
孟德尔(Gregor. Mendel) (1822-1884)
捷克共和国 (奥地利)人, 是遗传学的奠基 人。他通过豌豆 杂交实验,发现 了遗传的分离定 律和自由组合定 律。1865年2月8 日和3月8日宣读 了《植物杂交的 试验》论文,被 誉为现代遗传学 之父。
F1代杂种
(Aa) Aa
Aa
隐性纯种
aa (aa)
a
a 配子
F1代杂种 (Aa)
Aa
高茎
aa
隐性纯种
(aa)
矮茎
子代 Aa
Aa
aa aa
显性杂种(1)比 隐性纯种(1)
(Aa)
(aa)
子代 Aa Aa aa aa
合计
64株其中: 高茎30株(1) 比 矮茎34株(1.13)
(Aa)
(aa)
五、孟德尔分离定律(law of segregation)
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相对性状(relative character)的遗传因子(hereditary factor)成对存在(如AA,Aa,aa)、不相融合,一个来自父方的花粉、另一个来自母 方的卵细胞; 在杂合子中(Aa)能够表现其相对性状的(如A)称为显性遗传因子 ( Dominant factor )、不能够表现其相对性状的(如a)称为隐性遗传因子( Recessive factor)。AA、aa为纯合子( Homozygous ), Aa为杂合子( Heterozygous)。决定显 性性状的遗传因子有两种(AA,Aa),决定隐性性状的遗传因子仅一种(aa)即隐性 性状只有在纯合子(aa)中才能表现。在形成配子(精子或卵子)时成对遗传因子(AA, Aa,aa)必须分离,每个配子只能获得成对遗传因子的一个(A或a),通过精、卵随机 结合形成带有成对因子( AA,Aa,aa)的合子,从而决定新个体的相对性状的形成。
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总结
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总结孟德尔定律由奥地利帝国遗传学家格里哥·孟德尔在1865年发表并催生了遗传学诞生的著名定律。
他揭示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统称为孟德尔遗传规律。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11、基因的分离定律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
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
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
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
D∶d=1∶1;两种雌配子D∶d=1∶1。
) 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可稳定遗传。
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F1(YyRr)X隐性(yyrr)→(1YR、1Yr、1yR、1yr)Xyr →F2:1YyRr:1Yyrr:1yyRr:1yyrr。
遗传学三大规律
3.14:1
2.84:1
孟德尔豌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的结果
孟德把F1代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显性性状。 而把F1不表现出来的亲本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通过F1自交,在F2群体中,既出现显性性状的 个体,又出现隐性性状的个体;这种现象称 为性状分离。 一对性状的分离现象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 F1表现显性性状,F2发生性状分离,显性与 隐性之比接近于3:1。
5.萝卜块根有长形、圆形和椭圆形的,各 种类型的杂交产生以下结果: (1)长形×椭圆形一159长形,158椭圆 形; (2)椭圆形×圆形一203椭圆形,199圆 形; (3)长形×圆形一 176椭圆形; (4)椭圆形×椭圆形一121长形:242椭 圆形:119圆形。 试根据上述结果综合考虑,确定萝卜长 形,圆形和椭圆形的显隐性关系。
二独立分配规律二独立分配规律一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在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分在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分离规律基础上离规律基础上孟德尔继续研究孟德尔继续研究两对和多对因子杂交的遗传规两对和多对因子杂交的遗传规律律提出独立分配规律提出独立分配规律也称自由组合定律
第二章 遗传学三大规律
一、分离规律
紫 茉 莉
紫 茉 莉
不 完 全 显 性
2)共显性:是指双亲性状 同时在个体上表现出来。
人类MN血型的遗传பைடு நூலகம்
3)显隐性和环境条件的关系:
生物性状的发育决定于基因型,一 般情况下,性状表现不受环境条件 的影响。但生物是不能脱离环境而 生存的,有时性状的表现受到环境 条件的影响而表现不同。
金 鱼 草
对互补作用的解释
2、积加作用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 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则 能分别表现相似的性状。
孟德尔遗传定律—独立分配定律(遗传学课件)
《遗传学》
主要内容
一 独立分配定律的意义 二 独立分配定律的应用
一、独立分配定律的意义
独立分配定律为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 依据。虽然导致生物发生变异的原因很多,但基因重组是出 现生物性状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自然界如此众多的生物当中,可以说几乎没有两个完 全一样的个体,在其中,独立分配规律起了重要作用。
1/4 RR 1/4 yy 2/4 Rr
1/4 rr
1/16 YYRR 2/16 YYRr 1/16 YYrr
2/16 YyRR 4/16 YyRr 2/16 Yyrr
1/16 yyRR 2/16 yyRr 1/16 yyrr
Yy×Yy Rr×Rr 表型及其比例
¾ 圆形 9/16 黄圆 ¾ 黄色
¼ 皱缩 3/16 黄皱
二、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
(一)棋盘法 以Y和y分别代表黄色和绿色
基因;R和r分别代表圆粒和皱粒 基因。
两种亲本都只能产生一种配 子。杂交以后,这两种配子结合 成F1,YyRr,此杂种称为双因子 杂种(dihybrid)。
二、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
(一)棋盘法 按照孟德尔的假设,Y可
以和R组合,形成YR;Y还可 以和r组合,形成Yr;y可以和 R组合,形成yR;y也可以和r 组合,形成yr。雌雄配子均形 成这4种,即YR、Yr、yR和yr, 而且数目相等。
概率
一、乘法定律
二、加法定律
三、乘法定律与分离定律相结合分析独立分配现象
三、乘法定律与分离定律相结合分析独立分配现象
三、乘法定律与分离定律相结合分析独立分配现象
《遗传学》
主要内容
一 3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二 n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只要决定n对性状遗传的基因分别在n对非同源染色 体上,它们的遗传都是符合独立分配定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定律一、基因分离定律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解释2、解释的验证以及假说演绎法3、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4、证明某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分离定律的方法—自交或测交5、判断某显性个体是纯合子or杂合子(1)植物:自交,测交,检测花粉类型,单倍体育种(2)动物:测交5、显隐性判断6、概率计算:叉乘法;配子法;是否乘1/2的问题;杂合子连续自交的子代的各基因型概率,7、分离定律中的异常情况(1)不完全显性(2)致死现象:基因型致死(显性,隐性),配子致死(3)和染色体变异联系【显隐性判断】【定义法】1.已知马的栗色与白色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群马中,两基因频率相等,每匹母马一次只生产l匹小马。
以下关于性状遗传的研究方法及推断不正确的是A.选择多对栗色马和白色马杂交,若后代栗色马明显多于白色马则栗色为显性;反之,则白色为显性B.随机选出1匹栗色公马和4匹白色母马分别交配,若所产4匹马全部是白色,则白色为显性C.选择多对栗色马和栗色马杂交,若后代全部是栗色马,则说明栗色为隐性D.自由放养的马群自由交配,若后代栗色马明显多于白色马,则说明栗色马为显性【假设法】2.若已知果蝇的直毛和非直毛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但实验室只有从自然界捕获的、有繁殖能力的直毛雌、雄果蝇各一只和非直毛雌、雄果蝇各一只,通过一次杂交试验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下面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选择一只直毛的雌蝇和一只直毛的雄蝇杂交,若子代全为直毛则直毛为隐形B.选择一只非直毛的雌蝇和一只非直毛的雄蝇杂交,则子代雌性个体均可为直毛C.选择一只非直毛的雌蝇和一只直毛的雄蝇杂交,若子代雌雄表现型一致,则直毛为显形D.选择一只直毛的雌蝇和一只非直毛的雄蝇杂交,若子代雌雄表现型不一致,则直毛为隐形【性状分离法】3.将黑斑蛇与黄斑蛇杂交,子一代中既有黑斑蛇,又有黄斑蛇;若再将F1黑斑蛇之间交配,F2中既有黑斑蛇又有黄斑蛇。
由此分析可以得出( )。
A.蛇的黄斑为显性性状B.F1黑斑蛇的基因型与亲代黑斑蛇的基因型不同C.所有黑斑蛇的亲代中至少有一方是黑斑蛇D.F2中黑斑蛇的基因型与F1中黑斑蛇的基因型相同【假设法】4.已知灰色和黄色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所有果蝇均能正常生活,现用两个杂交组合:灰色雌蝇×黄色雄蝇、黄色雌蝇×灰色雄蝇,只做一代杂交试验,每个杂交组合选用多对果蝇。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如果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中都是黄色个体多于灰色个体,并且体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则黄色为显性B.如果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中都是灰色个体多于黄色个体,并且体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C.如果在杂交组合灰色雌蝇×黄色雄蝇中,子一代中的雄性全部表现灰色,雌性全部表现黄色;在杂交组合黄色雌蝇×灰色雄蝇中,子一代中的黄色个体多于灰色个体,则黄色为隐性D. 如果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代均出现,雌雄个体表现型不一致,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5.大豆的白花和紫花为一对相对性状。
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定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
①紫花×紫花→紫花②紫花×紫花→301紫花+110白花③紫花×白花→紫花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7白花A.①和②B.②和③C.③和④D.①和④6.若已知果蝇的直毛和非直毛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但实验室只有从自然界捕获的、有繁殖能力的直毛雌、雄果蝇各一只和非直毛雌、雄果蝇各一只,你能否通过一次杂交试验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写出相应的文字说明和推导过程。
7.已知牛的有角和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
在自由放养多年的牛群中,无角的基因频率与有角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1头无角公牛和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一头小牛,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
1)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简要说明推理过程。
2)为了确定有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上述自由放养的牛群(假设无突变发生)为实验材料,再进行新的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8.某班几个小组调查人群中双眼皮和单眼皮(控制眼皮的基因用E、e表示)的遗传情况,统计结果如下表: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上表中第组的调查结果可判断该性状的显隐性。
(2)第二组抽样家庭中父亲的基因型可能是。
(3)调查中发现第三组家庭一单眼皮的儿子同时患有白化病,那么这对肤色正常的夫妇再生一个肤色正常、双眼皮儿子的几率为。
(4)为什么第四组没有出现理论分离比?。
[概率计算]9.假若某植物种群足够大,可以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基因不产生突变。
抗病基因R对感病基因r为完全显性。
现种群中感病植株rr占1/9,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4/9,抗病植株可以正常开花和结实而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
则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A、1/9B、1/16C、4/81D、1/8【变式9-1】已知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将纯种的灰身果蝇和黑身果蝇杂交,F1全部为灰身,让F1自由交配产生F2,将F2中的灰身果蝇取出,让其自由交配,后代中灰身和黑身果蝇的比例为A.1∶1B.2∶1C.3∶1 D.8∶1【变式9-2】两株高茎豌豆杂交,F1中既有高茎又有矮茎,选择F1中高茎豌豆,让其在自然状态下生长,则其后代性状分离比为A.3∶1 B.1∶1C.9∶6 D.5∶1【变式9-3】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
现有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
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二代中AA所占的比例是() A.1/2 B.4/9 C.9/16 D.3/510.(山东卷)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曲线Ⅱ的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B.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C.曲线Ⅳ的F n中纯合体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n+1D.曲线Ⅰ和Ⅳ的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11.大豆植株的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基因型为AA的植株呈深绿色,基因型为Aa 的植株呈浅绿色,基因型为aa 的植株呈黄色。
深绿色和浅绿色植株的繁殖和生存能力相同,而黄色植株会在幼苗阶段死亡。
(1)基因型为Aa 的植株,有的细胞中含有两个A 基因,可能的原因是 。
(2)基因型为AA 的植株,正常光照下茎叶为绿色,而在遮光条件下茎叶为黄白色,原因是 。
(3)如果让深绿色植株给浅绿色植株授粉,其后代成熟植株中,基因型为 ,其中深绿色植株的比例为 。
(4)现有一批浅绿色植株(P),经相互授粉随机交配得到F 1,成熟的F 1植株经相互授粉随机交配得到F 2……以相同的方法得到F n 。
① F 2成熟的植株中,浅绿色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
②在下图坐标中画出成熟植株中a 的基因频率随繁殖代数变化的曲线。
[变式11-1] 下图为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家系图,此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是由正常的血红蛋白基因(HbA)突变为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基因(HbS)引起的。
在非洲地区黑人中有4%的人是该病患者,会在成年之前死亡,有32%的人是携带者,不发病但血液中有部分红细胞是镰刀形.已知图中Ⅱ-7也来自非洲同地区,那么Ⅱ-6和Ⅱ-7生一个患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孩子的概率是 (用分数表示);Ⅲ-5和该地区的一个正常的男性婚配,则生下来一个患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孩子的概率是 (用分数表示); 【分离定律中的异常情况】 【配子致死】12.紫罗兰花瓣形态的单瓣和重瓣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 、a )控制的相对性状,人们发现所有的重瓣紫罗兰都不育(雌、雄蕊发育不完善)某些单瓣紫罗兰自交后代总是产生大约50%重瓣紫罗兰。
自交实验结果如下:(1)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紫罗兰的花瓣中为显性性状,实验中F 1单瓣紫罗兰的基因型为。
(2)研究发现,出现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是等位基因(A 、a )所在的染色体发生了部分缺失(不影响减速分裂过程),且染色体缺失的花粉致死、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
请写出上述实验中F 1单瓣紫罗兰的雌配子基因型及比例;雄配子的基因型。
(3)某兴趣小组为探究“染色体缺失的花粉是否致死”,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①取上述试验中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 ②获得正常植株。
③统计、观察子代的花瓣性状。
实验结果与结论:若子代花瓣,则染色体缺失的花粉致死; 若子代花瓣。
13.猫是XY 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生物,当猫细胞中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X 染色体时,只有一条X 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表达,其余X 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失活成为巴氏小体,如下图所示。
请据图回答:X(1)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巴氏小体可用染色。
巴氏小体能用来区分正常猫性别,理由是。
(2)性染色体组成为XXX的雌猫体细胞的细胞核中应有个巴氏小体。
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上的基因由于过程受阻而不能表达。
(3)控制猫毛皮颜色的基因A(橙色)、a(黑色)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型为X A Y的猫毛皮颜色是。
现观察到一只橙黑相间的雄猫体细胞核中有一个巴氏小体,则该雄猫的基因型为;若该雄猫的亲本基因型为X a X a 和X A Y,则产生该猫是由于其(填“父方”或“母方”)形成了异常的生殖细胞,导致出现这种异常生殖细胞的原因是。
14.回答下列有关的遗传问题.(1)摩尔根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偶然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用这只雄果蝇和红眼雌果蝇交配,F1表现全为红眼,让F1雌雄互交,F2白眼全是雄果蝇,由此推测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请回答:①上述果蝇的白眼性状是由产生的.②控制果蝇的红眼、白眼基因用W、w表示,请用遗传图解分析说明红眼和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实验过程.(2)对于果蝇来说,Y染色体上没有决定性别的基因,在性别决定中失去了作用.正常情况下XX表现为雌性,而XY表现为雄性.染色体异常形成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O(仅有一条性染色体)的果蝇发育为可育的雄性,而性染色体为XXY的果蝇则发育为可育的雌性.在果蝇遗传学实验中,科学家发现有时会出现两条性染色体融合形成并联(XX、XY)复合染色体.①用普通野生型雌性灰果蝇(X+X+)和隐性突变体雄性黄果蝇(X y Y)杂交,后代均为果蝇.②用一只隐性突变体雌性黄果蝇(X y X y)与普通野生型雄性灰果蝇(X+Y)杂交,子代中有的个体胚胎时期死亡,生活的个体雌性均为黄果蝇,雄性均为灰果蝇,显微镜检测发现有的死亡胚胎中出现并联复合染色体.请回答:亲本(雄、雌)性产生了复合染色体;子代中死亡率为.子代存活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