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选谈)》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资本论》选读

《资本论》选读

《资本论》选读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对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资本论》选读的简要介绍:
1. 内容概述
《资本论》主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

全书共三卷,第一卷主要讲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2. 主要观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阶级斗争等重要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

同时,马克思还提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即无产阶级的胜利和资产阶级的衰亡。

3. 选读建议
由于《资本论》是一部庞大的著作,全篇阅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建议选取其中的某些章节或段落进行选读。

可以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商品和货币的关系
(2)劳动力的价值与价格
(3)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4)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
(5)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4. 参考书目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但不是唯一的著作。

建议读者在阅读《资本论》之前,先阅读一些介绍马克思经济学的著作,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资本论》的内容和思想。

例如,《卡尔·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研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等。

总之,《资本论》是一部经典著作,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选读和深入阅读,可以更好地领悟其中的思想和理论。

资本论教学大纲(参考)

资本论教学大纲(参考)

《资本论》选读II(第二、三卷部分)教学大纲第二卷教学目的和要求《资本论》选读是我国高校经济学本科专业的主要必修课之一。

《资本论II (选读)》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政治经济学》、《资本论I(选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深入理解马克思资本循环周转理论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并能加以熟练的运用。

同时为《资本论III》的学习奠定基础。

《资本论II(选读)》的教学要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重点地分析和阐述马克思资本循环周转理论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在积极引导学生研读《〈资本论〉选读》的基础上,掌握这两个理论的实质,进一步理解《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启发学生联系我国和国际上的出现的各种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

由于《资本论II》的内容对微观经济运行和提高经济效益,对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学上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提高应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序:第二卷的地位、结构和方法第二卷是在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它包括狭义的资本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两个环节。

由于资本是个在运动中增殖的价值,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实际上也是研究资本的运动过程。

第二卷在整个《资本论》中的地位。

它在第一卷揭示资本从而剩余价值本质和秘密的基础上,集中分析资本流通和剩余价值实现等问题,说明资本是一种运动及在这种运动中体现出来的各种相互关系。

为第三卷分析现实社会中资本的各种表现形式,和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第二卷包括3篇21章,研究的中心内容是资本在流通领域所经历的形式变化和物质变化,即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三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特殊到一般的严密体系。

第一篇抽象地考察了个别资本运动从货币等出发点又回到出发点的循环过程,分析资本在循环中发生的纯粹的形态变化。

第二篇在此基础上把资本循环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来考察。

《资本论教案》课件

《资本论教案》课件

《资本论》PPT课件第一章:马克思的生平与《资本论》的背景1.1 马克思的生平简介1.2 《资本论》的创作背景1.3 《资本论》的主要内容概述第二章:商品与货币2.1 商品的基本属性2.2 价值与交换价值2.3 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第三章:资本与剩余价值3.1 资本的分类3.2 剩余价值的产生3.3 剩余价值的分配第四章:资本的积累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4.1 资本的积累过程4.2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4.3 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危机第五章: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的意义5.1 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意义5.2 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的适用性5.3 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第六章: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6.1 剩余价值的实现与资本的循环6.2 资本的积累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6.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第七章:资本主义的危机与崩溃7.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7.2 资本主义危机的本质及其根源7.3 资本主义的崩溃与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第八章: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8.1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与特点8.2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8.3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第九章:垄断资本与帝国主义9.1 垄断资本的形成与发展9.2 垄断资本对外扩张与帝国主义9.3 垄断资本对世界经济政治的影响第十章:《资本论》的教育意义与研究方法10.1 《资本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影响10.2 研究《资本论》的方法与途径10.3 如何在教学中深入研究和传播《资本论》的精神实质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对马克思的生平与《资本论》的背景的介绍,是理解《资本论》的基础。

马克思的生平经历和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为《资本论》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了解《资本论》的创作背景,对于理解其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也至关重要。

2. 第二章中商品与货币的关系,是理解剩余价值理论的关键。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与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资本论教案》课件

《资本论教案》课件

《资本论》课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资本论》的背景和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

3.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资本论》的背景和意义2. 商品和货币3. 资本和剩余价值4. 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5.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制度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资本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2. 教学难点: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资本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运用《资本论》的理论进行解释。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资本论》的理解和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资本论》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商品和货币,让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单位。

3. 讲解资本和剩余价值,引导学生掌握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4. 讲解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

5.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资本论》的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6. 组织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资本论》的理论体系。

7.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估:2.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观点的深度。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及其对《资本论》理论的应用。

七、教学资源:1. 马克思.《资本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 相关学术评论和解读文章。

3. 现实经济案例资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资本论》的背景和意义,讲解商品和货币的概念。

2. 第二课时:讲解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概念,引入剩余价值理论。

3. 第三课时:深入讲解剩余价值理论,分析资本积累的过程。

4. 第四课时:讲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制度,讨论其内在矛盾。

5. 第五课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资本论》的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精品]《资本论》选读导论、第一章

[精品]《资本论》选读导论、第一章

关于经济危机的形成机制:
马克思认为,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 危机的根源并不在于信用体系而在于资本 主义基本矛盾,信用的伸缩只是资本主义 再生产周期各阶段更替的征兆,所以“政 治经济学的肤浅性也表现在,它把信用的 膨胀和收缩,把工业周期各个时期更替的 这种单纯的征状,看作是造成这种更替的 原因”。
另一方面,信用对危机又会起到加速 和强化作用,,以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 “如果说信用制度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商业 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那只是因为按性质 来说具有弹性的再生产过程,在这里被强 化到了极限。……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 暴力的爆发,即危机,因而促进了旧生产 方式解体的各要素。”(资本论.人民出版 社2004.3:499-500)
《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04(1):199

如果说这种全民透支消费的热潮集中
体现了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体
现了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泛
滥,这只能归功于资本社会中人的存在方
式就是如此。
• 这正是典型的《资本论》中所说的“商
品拜物教”现象
“人们在自己的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单纯原 子般的关系,从而,人们自己的生产关系的 不受他们控制和不以他们的有意识的个人活 动为转移的物的形式,首先就是通过他们的 劳动产品普遍采取商品形式这一点而表现出 来。因此,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教的谜, 只不过变得明显了,耀眼了”。
2007年,房利美公司接管了这笔抵押 贷款,随即申请了止赎权,也就是要收回 无力还贷者的房屋。2008年10月1日,当警 方来到她家送达驱逐令时,老人不堪面对 现实而向自己开了枪。
因屋主丧失住房抵押赎回权,截至 2008年9月,已有超过100万所美国住宅遭 银行没收。
次贷危机是透支消费模式惹的祸吗?

《 资本论 选读》教学大纲

《 资本论 选读》教学大纲

《<资本论>选读》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资本论>选读》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适用专业:经济学考核方式:闭卷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全面而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资本论>选读》也是经济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基本原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学习《资本论》这门课程,必须认真研读原著,要求学生认真领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并在学习中处理好全面与重点、原则与方法的关系。

在学习与理解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能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实践当中,解决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增强我们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工资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理论、生息资本理论、地租理论、国民收入分配理论。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法、讨论法等。

六、课程教学内容《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言(2学时)1.教学内容(1)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2)抽象分析法;(3)典型分析法;(4)本书的基本结构;2.重、难点提示(1)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2)抽象分析法;《资本论》第一卷1872年第二版跋(2学时)1.教学内容(1)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2)唯物辩证法;(3)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2.重、难点提示(1)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2)唯物辩证法;第一篇商品和货币(3学时)1.教学内容(1)商品;(2)交换过程;(3)货币或商品流通2.重、难点提示(1)商品二因素;(2)劳动二重性;(3)货币的本质;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3学时)1.教学内容(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2)劳动力的买和卖;2.重、难点提示(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3学时)1.教学内容(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3)剩余价值率;(4)工作日;(5)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2.重、难点提示(1)价值增殖过程;(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3学时)1.教学内容(1)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2)协作;(3)分工和工场手工业(4)机器和大工业2.重、难点提示(1)相对剩余价值;(2)协作;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学时)1.教学内容(1)生产劳动;(2)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3)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2.重、难点提示(1)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第六篇工资(2学时)1.教学内容(1)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2)工资的国民差异;2.重、难点提示(1)工资的本质;(2)决定工资水平的国民差异;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3学时)1.教学内容(1)简单再生产;(2)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4)所谓原始积累;(5)现代殖民理论;2.重、难点提示(1)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2)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3)资本的本质;《资本论》第二卷1885年序言(0.5学时)1.教学内容(1)前人研究的成就与不足;(2)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贡献;2.重、难点提示(1)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贡献;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3学时)1.教学内容(1)货币资本的循环;(2)生产资本的循环;(3)商品资本的循环;(4)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5)流通时间;(6)流通费用2.重、难点提示(1)资本循环;(2)流通费用;第二篇资本周转(2学时)1.教学内容(1)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4)劳动期间;(5)流通时间;(6)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7)可变资本的周转;(8)剩余价值的流通;2.重、难点提示(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2)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3学时)1.教学内容(1)社会总资本;(2)货币资本的作用(3)简单再生产;(4)积累和扩大再生产2.重、难点提示(1)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2)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资本论》第三卷1894年序言(0.5学时)1.教学内容(1)对《资本论》出版以来资产阶级学者质疑的批判;(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2.重、难点提示(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第一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3学时)1.教学内容(1)成本价格和利润;(2)利润率;(3)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4)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2.重、难点提示(1)成本价格和利润;(2)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第二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2学时)1.教学内容(1)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2)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3)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

资本论选读最新

资本论选读最新
• ▲ 商 品 第一节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价值实体,价值量) • 一、剖析研究资本主义为什么要从分析商 品开始。 • 二、商品的使用价值。 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分析: • ①使用价值的含义; • ②使用价值的质和量; • ③使用价值的作用和特点。
第一部分(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 三、体系结构(本篇三章,全部作了节选)。 • 第一章着重分析商品价值的质和量及其表现形式, 说明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 • 第二章说明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必然结果,揭示货 币的本质。 • 第三章,分析货币的各种职能。 • 四、研究方法:矛盾分析法;历史和逻辑相统一 的方法;分析到综合的方法。





• 3、《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 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 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这里的生产方式是指 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 • 研究目的: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 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具有很强的阶级性。 资产阶级阻碍科学的研究。 • 5、预告《资本论》分卷出版计划及其内容。
《资本论》简介
一、《资本论》的写作过程
1、马克思为什么要研究政治经济学? 2、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过程。 《政治经济学批评》与《资本论》的关系。 3、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二、《资本论》的传播
1、《资本论》在全世界的传播。140多种版本,千年风 云人物、千年伟人。 2、《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蔡尔康、梁启超、马君武、 朱执信、李大钊、陈启修、王慎明、潘东舟、吴半农、 郭大力、王亚南等。
第三节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 • • • (2)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 ①相对价值形式决定等价形式。 ②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对立发展。 (3)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

资本论选读的内容重点

资本论选读的内容重点

《〈资本论〉选读》(第一卷)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资本论〉选读》(第一卷)学分: 3 总学时:48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的主要经济学著作。

它阐述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运行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和科学抽象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社会实践,培养新世纪经济理论人才和实际应用人才,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继承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研究商品货币及其内在矛盾活动形式和规律,使学生领会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明确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前提条件及其运动的规律性。

教学内容:第一节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的形式一、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价值理论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三、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的形成过程第二节《资本论》中的商品价值理论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三、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四、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五、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六、导致李嘉图学派解体的两个难题第二章货币理论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对商品交换历史过程的考察和分析,说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教学内容第一节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一、简单的价值形式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三、一般价值形式四、货币形式五、商品的交换过程与货币的产生第二节货币的职能一、价值尺度二、流通手段三、货币第二篇剩余价值理论第三章货币转化为资本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使学生领会马克思剩余价值的源泉。

明确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前提条件。

认清资本的本质。

教学内容:第一节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一、商品流通形式和资本流通形式二、剩余价值、资本、资本家三、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第二节劳动力的买和卖一、劳动力及其成为商品的条件二、劳动力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三、所谓“自由、平等、所有权、边沁”的实质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本和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问题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本和剩余价值问题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劳动力商品问题第四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对资本主义一般生产过程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考察分析。

《资本论(选谈)》教学大纲

《资本论(选谈)》教学大纲

《资本论(选读)》教学大纲说明部分:1、课程的性质、任务:《资本论》选读是经济类各专业必修的共同基础理论课,同时也是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的理论课.通过谈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一个系统全面的理解;认真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并针对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2、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资本论》原著的学习,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有关理论的说明,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方法,自觉运用有关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谈课程适用于经济类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学习之用,总学时数为72.由于学时有限只能选择《资本论》1—3卷中的有关章节进行讲解。

4、《资本论》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该课程是财会、统计、工商企业管理、财政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等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课。

5、使用教材及推荐参考书目:使用教材: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资本论》选读。

主编:汪泽、李萍推荐参考书:(1)陈征《资本论》解说,福建人民出版社。

(2)《资本论》介绍:中央党校出版社。

6、主要教学方法与设备要求: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

正文部分:第一卷:(节选)教学重点:《资本论》写作的历史背景教学难点:《资本论》研究对象和目的学时数:4学时考核要点:《资本论》体系结构《资本论》第一卷的七篇序、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1、《资本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写作情况(了解)2、《资本论》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了解)3、《资本论》的体系和结构(了解)4、《资本论》的影响以及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了解)第一章商品教学重点:商品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教学难点:商品拜物教学时数:8学时考核要点:1、具体劳动的特殊性2、劳动二重性的重要意义3、等价形式的特征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本节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2、商品的使用价值3、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4、商品的价值量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第二节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本节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1、研究劳动二重性的重要意义2、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具体劳动3、形成价值实体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4、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本节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3、一般价值形式4、货币形式第四节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本节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1、商品神秘性的产生2、商品拜物教的性质3、商品拜物教的性质产生的根源4、在非商品生产社会里不存在拜物教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4学时)教学重点: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资本论导读大纲

资本论导读大纲

《资本论》导读Guide of Capital主撰人:审核人:批准人:一、课程基本信息学分:2总学时:32学时讲课学时:32学时上机学时:无实验学时:无课程A/B类归属:B类课程代码:07190630开课学期:第二学期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A(07111620)二、课程介绍及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本课程是经济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资本论》的写作背景、研究主题、体系框架以及研究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他有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是政治经济学。

将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

四、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一)课程内容第一章导论1、卷前概述2、《资本论》写作的历史背景和目的3、《资本论》的写作与出版4、《资本论》的研究对象5、《资本论》的研究方法6、《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7、《资本论》的创作精神第二章《资本论》第一卷1、卷前概述2、《资本论》第一卷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3、《资本论》第一卷的研究对象4、《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和主要内容5、《资本论》第一卷的研究方法6、《资本论》第一卷中的“三个崭新的因素”7、第一卷在整个《资本论》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8、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第一卷的现实意义第三章《资本论》第二卷1、卷前概述2、《资本论》第二卷的研究对象3、《资本论》第二卷的中心论题4、《资本论》第二卷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5、《资本论》第二卷的方法6、《资本论》第二卷的重要地位和现实意义第四章《资本论》第三卷1、卷前概述2、《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对象3、《资本论》第三卷的理论体系4、《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方法5、《资本论》第三卷的经济意义第五章劳动价值理论1、序言2、劳动价值论的发展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4、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的挑战5、政策含义第六章剩余价值理论1、序言2、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3、难点问题4、热点问题第七章资本积累理论1、序言2、资本积累理论的主要内容3、难点问题第八章单个资本运动理论1、序言2、资本循环理论的理论要点3、资本周转理论的理论要点4、难点问题5、热点问题第九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1、序言2、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3、难点问题4、热点问题第十章产业利润理论1、序言2、产业利润理论的理论要点3、难点问题4、热点问题第十一章商业利润理论1、序言2、商业利润理论的理论要点3、难点问题4、热点问题第十二章利息理论1、序言2、利息理论的理论要点3、难点问题4、热点问题五、执行大纲应注意的问题1、教学中应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讲授。

资本论-选读教学讲义

资本论-选读教学讲义

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主
要内容。《资本论》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展开的。
18
3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所以本书第一章,特别是 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其中对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 析,我已经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以货币形式为其完成形态的 价值形式,是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是指价值形式和更有内容、更 为复杂的资本、工资、地租等形式相比较,是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然而, 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 果,而对更有内容和更复杂的形式的分析,却至少已接近于成功。
他看到了,商品之所以能等
同、能相互交换,是因为一
切商品具有同质性,但他不
知道这个本质上等同的东西
20
而对资产阶级社会说来,劳动产品的商品形 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 形式。社会形式意义上的商品形式和价值形 式是资产阶级社会经济的细胞形式。形式有两
个含义:一个是与内容对应的表现形式,一个是与生 产力对应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这里的商品是资产 阶级经济社会的细胞,“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 商品的价值形式,”这里的形式是指劳动产品或商品 的具体社会形式。“经济的细胞形式”这里的形式是
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
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交换关系是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的突出方面,所以单独列出)。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
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当时英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典型国家,所
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英国的材料为例证。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
表现形式。在浅薄的人看来,分析这种形式好 象是斤斤于一些琐事。这的确是琐事,但这 是显微镜下的解剖所要做的那种琐事。

《资本论》3课程讲义_《资本论》与当代经济

《资本论》3课程讲义_《资本论》与当代经济

第一节 原料价格的波动及其对利 润率的直接影响
第一节的主要内容:阐述原料价格的变 动对利润率的影响及其原因,批判关于 原料价格变动对利润率影响的错误观点。
第一节包括15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原料价格变动引起利润率的变动
情况(第1—8段); (二)原料价格变动引起利润率显著变
前言的主要内容:说明影响利润率变化的因素,为一、二节所研 究的问题,提供前提条件。
前言包括19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本章研究的对象、方法和前提(第1—4段); (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第5—17段); (三)本章研究的次序(第18—19段)。
第四章 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第四节 生产排泄物的利用
第四节的主要内容:对于由于劳动的社会结合, 生产排泄物的利用,为资本家节省原料费用, 提高利润率作例解。
第四节包括16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排泄物的种类(第1段); (二)生产排泄物的利用(第2—13段); (三)废料的利用和废料的减少(第14—16
第九章: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 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主要内容:分析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的出现,解决上一章 提出的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似乎与价值规律相矛盾的问题。
在第一篇中,论证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过程(1)商品价 值中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采取成本价格的形式; (2)剩余价值采取利润的形式。现在则进一步论证利润和价 值的转化:(1)利润采取平均利润的形式;(2)价值采取 生产价格的形式。
所决定的(第4—5段); (三)节约必要的安全保护设备造成了工人的死亡和
伤残(第6—9段); (四)室内劳动条件之差影响了工人的健康和生命
(第10—31段)。

《资本论》选读教案.doc

《资本论》选读教案.doc
2、劳动二重性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A、简单价值形式
B、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4、商品拜物教
作业
讨论题: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商品拜物教?如何看待?
主要 参考资料
1、《资本论》学习纲要刘炳英沈连元著求实出版社 1981年第五版
2、《资本论》释义北京大学经济系1983年第二版
第四十章级差地租的第二形式(级差地租II)
1、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的共同点。
2、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的区别。
3、级差地租I是级差地租II的基础和出发点。
4在农业中,只要超过较低标准的平均资本量,就能取得超额利润。
5、级差地租II中超额利润形成的特点
6、级差地租的两种形式之间的本质区别
作业
级差地租的两种形式的相互关系。
主要 参考资料
1、《资本论》学习纲要刘炳英沈连元著求实出版社 1981年第五版
2、《资本论》释义北京大学经济系1983年第二版
备注
学时
章节
第三卷第48、51、52章
教学目的 和
教学要求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了解“三位一体公式”的理论来源“斯密教条”。通过经 济关系的分析,指出了与三种收入形态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即工人阶级、 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和对立。因此,本部分内容不仅是对《资本论》第 三卷所作的总结,是对《资术论》第一至第三卷所作的全面总结,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后所作的历史性总结。
2、试述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及其源泉?
主要 参考资料
1、《资本论》学习纲要刘炳英沈连元著求实出版社 1981年第五版
2、《资本论》释义北京大学经济系1983年第二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选读)》教学大纲说明部分:1、课程的性质、任务:《资本论》选读是经济类各专业必修的共同基础理论课,同时也是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的理论课。

通过谈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一个系统全面的理解;认真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并针对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2、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资本论》原著的学习,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有关理论的说明,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方法,自觉运用有关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谈课程适用于经济类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学习之用,总学时数为72。

由于学时有限只能选择《资本论》1—3卷中的有关章节进行讲解。

4、《资本论》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该课程是财会、统计、工商企业管理、财政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等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课。

5、使用教材及推荐参考书目:使用教材: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资本论》选读。

主编:汪泽、李萍推荐参考书:(1)陈征《资本论》解说,福建人民出版社。

(2)《资本论》介绍:中央党校出版社。

6、主要教学方法与设备要求: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

正文部分:第一卷:(节选)教学重点:《资本论》写作的历史背景教学难点:《资本论》研究对象和目的学时数:4学时考核要点:《资本论》体系结构《资本论》第一卷的七篇序、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1、《资本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写作情况(了解)2、《资本论》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了解)3、《资本论》的体系和结构(了解)4、《资本论》的影响以及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了解)第一章商品教学重点:商品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教学难点:商品拜物教学时数:8学时考核要点:1、具体劳动的特殊性2、劳动二重性的重要意义3、等价形式的特征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本节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2、商品的使用价值3、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4、商品的价值量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第二节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本节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1、研究劳动二重性的重要意义2、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具体劳动3、形成价值实体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4、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本节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3、一般价值形式4、货币形式第四节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本节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1、商品神秘性的产生2、商品拜物教的性质3、商品拜物教的性质产生的根源4、在非商品生产社会里不存在拜物教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4学时)教学重点: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教学难点: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学时数:4学时考核要点: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2、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什么?如何理解?本章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一、资本的总公式二、总公式的矛盾三、劳动力的买和卖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教学重点: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的过程。

教学难点: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的过程。

学时数:4学时考核要点: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征是什么2、如何理解劳动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第一节劳动过程本节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1、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第二节价值增殖过程本节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1、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在于生产剩余价值2、价值形成过程3、价值增殖过程4、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教学重点:剩余价值的源泉。

教学难点:劳动力再生产与剩余价值的创造。

学时数:4学时考核要点:1、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什么?2、如何理解价值的增值和创造是由劳动二重性产生的?本章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一、价值的增殖和创造是由劳动二重性产生的二、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三、劳动力价值的再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新价值的构成部分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九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2学时)教学重点:阐明剩余价值量的高低因素教学难点:提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学时数:2学时考核要点: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本章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一、政治经济学关于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错误见解二、几种同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无关但决定积累量的情况;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力;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之间差额的扩大;预付资本的量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教学难点: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聚和集中。

教学重点: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聚和集中。

学时数:4学时考核要点: 1、如何理解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本章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一、资本构成不变,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二、在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的进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三、相对过剩人口的累进生产四、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形式五、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例证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节选)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循环第一章资本循环教学重点: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个职能形式的统一。

教学难点:实现产业资本循环的基本条件。

学时数:4学时考核要点: 1、如何理解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个职能形式的统一2、如何理解实现产业资本循环的基本条件本章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一、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的统一二、货币资本总循环的公式和内容第二篇资本周转第八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教学重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价值转移对总预付资本周转次数的测算。

教学难点:可变资本的周转。

学时数:8学时考核要点:1、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什么?2、资本周围速度快慢对年剩余价值率有何影响?本章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一、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二、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的计算三、预付资本的周转。

周转的周期四、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五、不变资本的周转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二十章简单再生产教学重点:两大部类再生产的相互交换问题。

教学难点:两大部类再生产的相互交换问题。

学时数:4学时考核要点:1、两个理论前提是什么?2、为什么说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本章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一、问题的提出(两个理论前提)二、举例说明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第二十一章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教学难点:用数学模式举证说明。

教学重点:两大部类实现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的前提条件和派生条件公式。

学时数:6学时考核要点:1、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2、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是什么?本章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一、资本积累的两个前提条件二、第一部类的积累三、第二部类的积累四、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派生条件五、用数学模式说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节选)第一章成本价格和利润(4学时)教学重点:讲清为什么剩余价值会转化为利润。

教学难点:讲清为什么剩余价值会转化为利润。

学时数:4学时考核要点:1、商品价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2、剩余价值与利润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本章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一、生产成本转化为成本价格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第二章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教学重点:利润率的形成使资本关系的神秘化。

教学难点:利润率的形成使资本关系的神秘化。

学时数:4学时考核要点:1、什么是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2、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本章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一、剩余价值率向利润率转化二、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之间本质与现象关系三、利润率的形成使资本关系神秘化第四章 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教学重点:研究总资本的周转速度对利润率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研究总资本的周转速度对利润率产生的影响。

学时数:4学时考核要点:1、什么是年剩余价值率?2、什么是年利润率?本章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一、资本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二、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可以提高利润率的根本原因三、年剩余价值率和年利润率第二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第八章 一般利润(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生产价格 教学难点:;m p p m p p '''----教学重点: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是如何引起利润平均化的转化过程。

学时数:8学时考核要点:1、如何理解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会使利润平均化?2、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的含义是什么?本章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一、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二、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别对利润率的影响三、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四、商品的生产价格与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