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含多场景)

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含多场景)

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含多场景) 教案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一、课程概述《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研究货币的起源、发展、功能以及银行体系的基本理论和实务操作。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货币银行学的核心概念,掌握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银行管理、金融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为今后的金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理论目标:使学生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货币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

2.实践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货币银行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金融业务操作技能。

3.思想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观念,增强金融风险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三、教学内容1.货币与货币制度(1)货币的起源与发展(2)货币的职能与货币制度(3)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2.金融市场(1)金融市场的分类与功能(2)金融工具及其定价(3)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与监管3.银行体系(1)商业银行的业务与经营(2)中央银行的职能与业务(3)金融监管与金融稳定4.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2)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3)货币政策的实践与效果5.国际金融(1)外汇与汇率(2)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3)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机构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货币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

3.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实践操作法:开展模拟银行业务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安排1.总学时:64学时2.学时分配:(1)货币与货币制度:16学时(2)金融市场:16学时(3)银行体系:16学时(4)货币政策:8学时(5)国际金融:8学时3.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30%(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等)(2)期中考试:30%(3)期末考试:40%六、教学资源1.教材:《货币银行学》(李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参考文献:(1)《货币银行学》(黄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金融市场学》(张亦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3)《国际金融学》(姜波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3.教学课件:采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配合板书进行讲解。

《货币银行学》教学教案(全)

《货币银行学》教学教案(全)
利息的计算方式
单利和复利是两种主要的利息计算方式,它们在计算方法和结果上存 在差异,投资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PART 04
金融机构体系
REPORTING
金融机构概述
金融机构的定义
金融机构是指从事金融服务业有关的金融中介机构,为金融体 系的一部分,金融服务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 行业)与此相应。
国际金融监管协调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金融监管协调变得越来 越重要。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合作和协调,共同 应对跨国金融风险和挑战。
国际金融监管标准
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如 巴塞尔协议等,以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现代经济中,信用已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经济秩序具有重要 作用。
信用形式与信用工具
信用形式
01
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等是主要的信用形
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运作方式和特点。
信用工具
02
汇票、本票、支票等是常见的信用工具,它们作为信用的载体,
货币的起源
简单商品交换中产生,作 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 属货币, 再到信用货币,最后到电 子货币的发展历程。
货币形式的演变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科 技的进步,货币形式不断 演变,从贝壳、布帛、金 属到纸币、电子货币等。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作用
一般等价物,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的特殊商品。
的货币价值总和。
02
国际收支平衡表
记录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各项对外经济往来的统计报表,包括经常账

货币银行学教案

货币银行学教案

货币银行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理解货币的本质和货币供求的影响因素•掌握货币银行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特点•理解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的平衡关系•了解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二、教学内容1.货币银行学的概念和目标–货币银行学的定义–货币银行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2.货币的本质和货币供求–货币的定义和特性–货币供求的影响因素–货币的计量方法3.货币银行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特点–货币银行的定义和分类–货币银行的组织结构–货币银行的功能特点4.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的平衡关系–货币供应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货币供需的平衡价格与数量5.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的定义和目标–货币政策的工具和控制手段–货币政策的执行机构和程序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介绍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货币供求和货币政策等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3.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探讨货币银行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估1.课堂展示: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就货币银行学中的某个问题进行展示和讲解,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

2.书面作业:布置阅读和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货币政策的短文,并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

五、教学资源1.教材:《货币银行学》(作者:陈志刚)2.课件:提供相关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的课件六、教学进度安排课时内容第1课货币银行学概述第2课货币的本质和货币供求第3课货币银行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第4课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的平衡第5课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第6课复习与总结七、教学参考•陈志刚,《货币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杨绍勇,《货币银行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雷雨,《货币银行学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以上是《货币银行学教案》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安排。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大学货币银行学教案

大学货币银行学教案

大学货币银行学教案教案主题:大学货币银行学教学目标:1. 了解货币银行学的概念、基本原理、制度结构及其实际应用。

2. 了解货币市场的性质、交易方式、定价等基本概念。

3. 熟悉货币银行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

4. 掌握货币银行学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的应用和分析。

教学重点:1. 货币银行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货币市场的交易方式、定价和风险管理。

3. 货币银行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

教学难点:1. 货币银行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 货币市场的规律与实际应用。

教学内容:第一节:货币银行学概述1.1 货币银行学的概念1.2 货币银行的功能1.3 货币银行的生命周期第二节:货币市场与金融市场2.1 货币市场的性质2.2 货币市场的交易方式2.3 货币市场的定价2.4 货币市场的风险管理第三节:银行与货币政策3.1 银行的传统角色3.2 银行和货币政策的关系3.3 货币政策和银行业的政策3.4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第四节:货币银行学分析方法4.1 均衡分析法4.2 统计分析法4.3 计算机模型4.4 历史分析法教学方式:1. 讲解:由教师进行对教材的讲解。

2. 互动:与学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3. 组织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货币、银行、货币市场等相关知识。

4. 课外研究: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相关文献和案例,以发展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

评估方式:1. 课堂测验:及时检验学生对掌握知识的理解情况。

2. 作业:以调查、实验、观察等形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3. 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进行学科实践,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4. 综合评价:对学生针对大型毕业设计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给予全面的评价。

教学资源:1. 教材:《货币银行学》2. 课件: PowerPoint3. 实践教材:模拟交易软件、风险管理分析软件等。

教学参考:1. Paul Arbitrage and the Law of One Price2. Kenneth Towery Covered Interest Arbitrage3. Jorn H. Betting on the Basis: Explaining Forward Exchange Risk Premiums4. David Hinshaw The Nature of Bank Credit5. William Thomson Bank Credit in Relation to Business Cycles6. Marco Del Negro Fiscal Deficits, Liquidity Preference, and the Stock of Money7. Roger W. Spencer The Decline in Bank Lending to Manufacturing by Banks in the Northamptonshire Group结束语: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货币银行学的概念、基本原理、制度结构及其实际应用,熟悉货币银行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掌握货币银行学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的应用和分析,使他们成为掌握货币银行学核心名词和概念的专家,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和经济发展需求。

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

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

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定位:《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货币银行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实务操作,培养学生的金融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货币银行的基本概念、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金融机构的运营与管理、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等,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金融课程和将来从事金融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货币与货币制度:货币的起源、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2. 信用与债务:信用的概念、信用形式、债务与债务工具。

3. 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类型、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的运作。

4. 金融机构: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监管体系。

5.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三、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务。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和实务。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务操作:安排学生参观金融机构,使学生了解金融机构的运营与管理。

四、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务操作。

3. 教学进度: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每周安排2课时。

五、教学评价1.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六、教学手段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货币银行学》(第五版),提供全面、系统的货币银行学知识。

2. 多媒体教学:运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信息量。

3. 网络资源:推荐学生访问相关金融学网站,了解最新的金融动态和研究成果。

4. 金融软件:教授学生使用金融分析软件,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西财《货币银行学》教学资料 教学参考 案例二 从海南发展银行关闭看信贷资金经营风险

西财《货币银行学》教学资料 教学参考 案例二 从海南发展银行关闭看信贷资金经营风险

案例二从海南发展银行关闭看信贷资金经营风险案例分析(资料见开篇案例)1、从银行本身角度看,信用风险具有客观性、传染性、可控性。

银行作为经营信贷资金的企业,自由资本所占比例极低,在经营不善的情况下,客观存在的信用风险就会扩大甚至演变为危机。

从海南发展银行的经验来看,导致其关闭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巨额的债务、高息揽存、大量的坏账,反映了信用风险的客观性,在风险扩大的情况下,信用风险的传染性则引发了其储户的挤兑风潮。

当然,信用风险也是可控的,海南发展银行毕竟是建国以来唯一被关闭的银行。

海南发展银行由于其历史和经营方面的问题才导致了其风险的失控,并最终演变为危机。

具体来说,银行信贷资金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是衡量商业银行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和信用风险可控的重要标志。

海南发展银行开业初期资产负债比例的严重失衡、资本金的短缺,迫使海南发展银行树立了存款立行的思路,依靠高息揽存等违规操作来开拓资金来源。

金融发展史的经验一再警示,这必然走向失败。

高息固然能使大量资金快速流入,随之而来的是潜在风险也越来越大,一旦银行因坏账而出现信用恐慌,大量资金会立即择路而逃,整个支付和清偿系统便会陷于恶性循环而瘫痪。

在当时投机泡沫不断破灭、宏观整顿不断加强、贷款难以获得高收益的形势下,高息揽存很快就会给先天不足的海南发展银行以致命的打击。

2、从宏观经济背景的角度看,银行信贷资金的经营要与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海南发展银行从成立、经营到关闭都同海南省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关系。

1992年以前,海南主要依靠优惠政策和房地产开发热吸引外来资金,海南省金融机构的数量迅速增加,岛外资金以各种方式大量流入。

据专项调查,1992-1993年海南金融机构直接投入房地产业的资金在250亿元左右,约占全部贷款的40%,直接或间接投入房地产业的资金占全部资金的50%以上,各项负债中近70%来自岛外。

1993年宏观调控以后,海南房地产热难以为继,迅速降温,到1996年海南的房价已跌去6成,地价更跌去6成以上,金融机构投入房地产的资金被套牢压死,加上岛外资金不再流入并迅速回流,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大幅增加,资产转化调整困难,相当部分的金融机构只得依靠高息揽存来维持运转,支付问题日益严重。

货币银行学教学设计

货币银行学教学设计

货币银行学教学设计1. 简介货币银行学是现代银行业运作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主要涉及货币的本质和发行、银行业的基本组成和职能、信用和银行风险管理等方面。

本文将针对货币银行学这门学科进行教学设计,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这门学科的核心知识和应用能力。

2. 教学目标•掌握货币的本质和货币的种类•理解银行的基本组成和职能•了解信用的本质和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能够分析货币和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3.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以下内容:第一章货币的本质和货币的种类•货币的概念和本质•货币的种类和功能•货币的供求关系和货币市场第二章银行的基本组成和职能•银行业的基本组成和分类•银行的职能和作用•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管理第三章信用的本质和银行风险管理•信用的概念和类型•银行风险的概念和种类•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工具第四章货币和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货币和银行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货币和银行发展的历史和趋势•货币和银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影响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等。

其中,讲授和案例分析属于理论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理论知识;课堂讨论可以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实践操作通过模拟实际场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分为两个方面:学生自我评估和教师评估。

学生在课程结束后,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自身表现进行自我评估,并撰写一篇小论文;教师则将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论文质量和考试成绩等多个因素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

6. 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教学资源包括课件、教材、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

教师会提前准备好这些教学资源,并根据需要对其进行更新和完善。

学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获取这些资源,并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

7. 结语货币银行学是现代银行业运作的基础学科,掌握该学科的核心知识和应用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货币银行学教案

货币银行学教案

货币银行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概述货币银行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货币的产生、流通、价值以及银行的职能和作用。

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货币银行学知识进行经济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货币的概念、种类和产生方式;2. 了解货币的流通和价值的形成过程;3. 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4. 熟悉商业银行的职能和作用;5. 学会利用货币银行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货币的概念、种类和产生方式;2. 货币流通和价值的形成过程;3. 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4. 商业银行的职能和作用。

四、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本教案将分为六个模块进行授课,每个模块的内容和进度安排如下:模块一:货币的概念和种类1. 货币的基本定义和功能;2. 不同国家和时期的货币形式与种类;3. 网络支付和虚拟货币的特点。

模块二:货币的产生方式1. 货币的本质和产生原因;2. 金属货币和纸币的产生过程;3. 电子货币和交易媒介的发展。

模块三:货币流通和价值的形成过程1. 货币的流通方式和渠道;2. 货币供求关系和价格的变动;3. 通货膨胀和货币紧缩的原因和后果。

模块四:货币政策的基本概念和目标1. 货币政策的定义和作用;2. 通胀和失业的关系;3. 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模块五:商业银行的职能和作用1. 商业银行的定义和分类;2. 存款和贷款的原理和流程;3. 贷款利率和信用评级的实际应用。

模块六:货币银行学在实践中的应用1. 利用货币银行学知识进行金融风险分析;2. 分析货币政策对企业经营和金融市场的影响;3. 常见金融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授课:通过教师讲解、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深入阐述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模拟银行业务操作、实地考察银行机构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水平;3. 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个人观点和经验,促进思想交流和知识共享。

《货比银行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货比银行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学院教师授课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ISEC)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周学时4-8学时第几次课第2次课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掌握货币形态的演变路径本次课的教学目标1.掌握货币形态的四种路径演进2.分析未来货币发展形态与趋势3.拓展货币人文历史知识,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并通过信用货币传递信用意识和法律意识“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举例:1.人文精神——贝币对中国汉字的影响,以及中国的钱文书法艺术2.民族自豪感——世界最早的纸币北宋交子的发明3.法律意识——国家垄断信用货币发行4.信用意识——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存在和流通的基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与德育元素结合)(第1分钟)课程导入(第2-5分钟)介绍实物货币并通过图例找出实物货币的缺点【德育1:人文精神——贝币对中国汉字的影响】【案例1——介绍不同类型的实物货币,指出其中海贝充当货币媒介的流通时间最长,流通范围最广。

其中我国夏商周贝币都在广泛流通使用,并且在我国的汉字上留下了永久的烙印,但是通过图示可以发现,实物货币存在着不易携带,不易均分,易磨损,不易保存等缺陷,因此会演变到金属货币时期。

】(第6-8分钟)介绍金属货币的概念、种类以及其过渡到信用货币的原因【德育1:人文精神——中国的钱文书法艺术】【案例2——金属货币分为称量货币和铸币,其中称量货币在我国最主要的形式是银两制度,从汉代一直使用到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的1933年。

铸币在外国通常是圆形无孔,在中国最典型的是圆形方孔钱,从秦始皇一直到清朝末年流通了2100多年,钱被称为孔方兄也由此得来,我国的圆形方孔钱正面是铭文,背面没有文字,这些铭文都是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因此也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钱文书法艺术。

金属货币解决了实物货币的不足,但依然有一内在的根本的缺陷,就是贵金属的产量是有限的,但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无限的,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使货币过渡到了不可兑现的现代信用货币形态】(第8-12分钟)介绍现代信用货币【德育2民族自豪感——世界最早的纸币北宋交子的发明德育3法律意识——国家垄断信用货币发行德育4信用意识——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存在和流通的基础】【案例3——介绍最早的纸币其实是产生于我国北宋初年的交子,比西方国家早了500多年,而人们为什么会接受毫无实际价值的纸,通过一个案列让学生发现相互之间的信任是纸币得以流通和使用的根本,因此为了保证信用,各国政府都会垄断货币的发行权以防止货币乱发,各国中央银行的最首要职责也是维持最好是增强货币的价值】(第12-15分钟)介绍电子货币并组织学生讨论未来货币的可能形态。

《货币银行学》教案

《货币银行学》教案

《货币银行学》教案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课时数:32学时学分:2学分教材:《货币银行学》(第三版)李洪亮著,高教出版社2024年出版适用对象:经济学、金融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二、课程目标1.掌握货币的基本概念、货币的性质以及货币的发行和货币供求关系。

2.理解银行的基本功能和作用,以及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和经营。

3.了解银行业务的分类和特点,掌握存贷款、票据与汇兑等业务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

4.熟悉央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掌握央行的组织、职能和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

5.培养学生的金融分析和研究能力,提高其货币银行经济学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货币的基本概念1.1.货币的含义和类别1.2.货币的经济功能和性质1.3.货币供求关系和货币的数量理论2.银行的基本功能和作用2.1.商业银行的定义和组织形式2.2.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2.3.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和法律法规3.银行业务的分类和特点3.1.存款业务和存款准备金制度3.2.贷款业务和信贷政策3.3.票据与汇兑业务4.央行与商业银行4.1.央行的定义、组织和职能4.2.央行货币政策和利率调控4.3.央行与商业银行的监管和合作关系5.货币银行经济学的实践应用5.1.金融市场分析和货币政策分析5.2.银行风险管理和评价5.3.货币银行创新和发展趋势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介绍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框架。

2.实例分析:引用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沟通和思考能力。

4.情景模拟: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模拟银行业务流程,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5.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团队合作,进行课程设计和报告撰写,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问题等表现情况的评估。

2.平时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包括练习题、实践案例分析和学术论文等。

3.期中考试:开展课程的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情况。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案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案

05 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
中央银行概述
中央银行的定义
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 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 观调控,对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业 进行监督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 。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
发展
从17世纪中叶英格兰银行的产生 到二战后中央银行的普及与发展 ,中央银行逐渐成为现代经济体 系的核心。
中央银行的组织形
金融市场的分类
根据交易对象的不同,金融市场可分为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
3
金融市场的作用
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提 供融资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分散风险等。
金融机构类型及功能
金融机构的定义
金融机构是指从事金融业务的组织,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 司、信托公司等。
03
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
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 手段之一,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 率等手段影响总需求与总供给;宏观 调控则涉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 调配合。
前沿动态与热点问题探讨
数字货币与金融科技
数字货币基于密码学原理实现去中心化的交易,金融科技则运用大 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货币政策操作指标与中介指标
操作指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如基础货币、超 额存款准备金率等。中介指标是中央银行在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过程中能够有效迅速观察和 测量的变量,如利率、货币供应量等。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定义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 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金融机构的类型
根据业务性质的不同,金融机构可分为存款性金融机构、投资性金 融机构、契约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等。

货币银行学教案 (4)

货币银行学教案 (4)

货币银行学教案一、课程简介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货币政策以及银行的角色与功能等内容。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了解货币和银行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状况。

二、教学目标1.了解货币的概念、产生和发展过程;2.理解货币供给与需求、货币的价值和流通性;3.掌握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4.了解银行的基本职能、银行间市场和金融创新等内容;5.熟悉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的相关指标,能分析金融和经济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讲:货币的概念和功能(2学时)1.货币的概念和特性;2.货币的基本功能和衡量标准;3.货币的种类和形式。

第二讲:货币的产生与发展(2学时)1.货币的产生原因和发展过程;2.货币的货币制度和货币制度变迁;3.国家货币和国际货币体系。

第三讲:货币供求关系(2学时)1.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2.货币供求关系的均衡和失衡。

第四讲:货币的价值和流通性(2学时)1.货币的价值理论和货币流通性的度量;2.货币价值和流通性的影响因素。

第五讲: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2学时)1.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2.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和调控方式;3.货币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第六讲:银行的基本职能(2学时)1.银行的概念和分类;2.银行的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3.银行的信用创造和支付清算。

第七讲:银行间市场与金融创新(2学时)1.银行间市场的概念和功能;2.银行间市场的交易工具和参与主体;3.金融创新的意义和形式。

第八讲: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指标(2学时)1.金融市场的分类和特点;2.宏观经济指标的种类和计算方法;3.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1.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2.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作业和期末考试。

五、教学资源1.教材:《货币银行学导论》;2.参考书:《货币银行学概论》、《货币银行学理论与实务》等;3.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金融新闻报道等。

货币课程教案[5篇范例]

货币课程教案[5篇范例]

货币课程教案[5篇范例]第一篇:货币课程教案课程《货币》教案一、课题:货币二、教学目标1、了解货币产生的过程,准确理解货币的本质2、掌握货币的几种职能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经济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趋势的认识4、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正确分析与综合,提高比较判断能力三、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其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提问:货币也是商品,它充当一般等价物和它出现以前的一般等价物有何区别?四、教学难点: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五、教学内容(一)货币的产生和本质1、货币的本质(1)货币的含义。

从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货币首先是一种商品,其次要看到货币还有和其他商品不同的地方是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而其他商品不具有这种属性。

(2)货币和其他一般等价物又有着不同。

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有很多商品,但这些都不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只有当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才产生了货币。

(3)从货币的作用来看,货币可以和其他商品相交换,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产生(1)货币产生的原因: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交换越来越频繁和复杂化,这就需要一个交换的中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货币逐渐产生。

(2)货币产生的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的出现、货币的产生。

(二)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职能。

这一职能指的是用货币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这一问题主要讲清楚:第一,货币为什么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这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有价值。

所以货币的这一职能实际上是用货币的价值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第二,商品的价格。

在这里应该弄清楚价格是用货币表现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

因此,价格的变化要以价值为基础,用一定量的货币单位来表现。

第三,价值尺度职能中,人们无须拿现实的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只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比较即可。

货币银行学 教案

货币银行学 教案

货币银行学教案教案标题:货币银行学教案目标:1. 了解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货币银行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3. 理解货币银行制度的运作机制;4. 分析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货币银行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2. 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原理和假设;3. 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的关系;4. 货币银行制度的组成和功能;5.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6.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货币银行学基础概念1. 导入:通过引入货币银行学的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对货币银行学的兴趣;2. 概念解释:介绍货币银行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3. 原理解析:讲解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的关系,以及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原理和假设;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货币供应和货币需求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第二课时:货币银行制度1.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确保学生对货币供应和货币需求的基本概念有所掌握;2. 组成和功能:介绍货币银行制度的组成和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3.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银行角色,模拟货币银行制度的运作过程;4. 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讨论货币银行制度的优缺点,并总结出对经济的影响。

第三课时:货币政策与经济影响1. 复习:回顾货币银行制度的组成和功能,确保学生对货币银行制度有基本理解;2. 货币政策目标和工具:介绍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常用工具;3. 分组研究:让学生分组研究不同国家的货币政策,并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4. 展示和讨论:学生展示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和互动。

第四课时:综合案例分析1. 复习:回顾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确保学生对货币政策的作用有所了解;2. 综合案例分析:提供一个综合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该案例中的货币银行学问题;3. 小组讨论和展示: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并展示他们的分析和解决方案;4. 总结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评价学生对货币银行学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实际案例资料;3.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材料;4. 教学参考书籍和相关论文。

《货币银行学教案》课件

《货币银行学教案》课件

《货币银行学教案》课件一、课程简介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务,掌握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适用对象:金融学、经济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

3. 课程内容:本课程共十个章节,主要内容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债务、金融机构体系、银行业务、货币政策、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国际金融、金融创新与发展等。

二、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务,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和实践。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实务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务操作,如模拟银行操作、金融市场交易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债务、金融机构体系、银行业务、货币政策、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等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教学难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金融市场的运作、金融监管的实践等。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一本权威的货币银行学教材,如《货币银行学》、《金融学》等。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案例资料,用于案例分析。

4. 金融市场模拟软件:用于学生进行金融市场交易实务操作。

五、教学进程安排1.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2课时2. 第二章:信用与债务,2课时3. 第三章:金融机构体系,2课时4. 第四章:银行业务,2课时5. 第五章:货币政策,2课时六、第六章:金融市场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金融市场的定义、类型和功能,掌握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培养学生分析金融市场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金融市场的概念与分类、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4. 教学重点与难点:金融市场的功能、运作机制和参与者。

《货币银行学》教案(安德利主编高职)

《货币银行学》教案(安德利主编高职)

《货币银行学》教案(高职)一、课程性质、设置目的和要求(一)、课程性质:货币银行学是经济类专业一门必修基础理论课程。

该课程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

它的内容除了包括货币金融理论外,还有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制度、基本业务知识及基本业务技能。

(二)、课程设置目的1、认识货币金融问题在经济运行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其变化所不仅影响微观经济活动,而且对宏观经济变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弄清货币金融的基本范畴;掌握货币金融的工本理论,熟悉货币金融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等。

3、结合我国经济体制、金融体制已大幅改革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在积极促动的同时会有诸多金融风险产生,必须加强风险的防范意识。

(三)、课程学习要求1、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密切关注金融和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变化情况,学会用所学的理论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并不断更新,充实所学的知识。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能清楚掌握货币的产生,货币的形式和层次、货币的本质及职能、货币不兑现信用制度。

同时了解货币与经济的关系。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和职能一、货币起源在种种货币起源说中,最科学的是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

该学说揭示,货币是价值形态与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认为: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是商品价值形式进化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商品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一)简单价值形式;(二)扩大价值形式;(三)一般价值形式;(四)货币价值形式。

用货币来表现所有商品的价值,称为货币价值形式。

货币:就是固定充当地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包含两层含义。

1、货币首先是一种商品,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即商品的共性。

2、货币又是一种特殊商品,具有与共他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

是一切商品价值的表现材料。

二、货币的本质。

——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劳动价值说来界定的(一)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二)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三)货币是特殊的商品;(四)货币是价值的符号。

货币银行学教学教案

货币银行学教学教案

货币银行学教学教案第1章引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学科体系构成,学习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方法;熟悉本课程的结构体系、学习的意义,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了解现实生活中关于货币、银行的种种课题。

主要内容:学时:2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第一节经济生活中的货币谈谈你所了解的货币从原始的物物交换到今天的电子货币,从残酷的高利贷到竞争性市场化利率,从坐长板凳等待兑换到现代银行多元化服务,时空的跨越和延续使货币、信用、银行的地位、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社会金融已经和空气、水火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货币及其敷衍的诸多创新商品和金融交易日新月异。

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转瞬即逝的投资机会呼唤人们的现代金融意识!(案例赣南果业)第二节学习货币银行学,掌握剖析经济问题的入门钥匙为什么要研究货币货币是经济资源的指挥棒(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欲望的无限性),解决矛盾的方法是根据所持有的货币来供给资源;掌握货币就掌握选择商品的权力;资源的流向由货币指挥,货币是生产的第一推动力,是经济中的血液。

经济中一个引起变动的因素:1)货币引起经济的波动,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

2)货币影响产出,金融机构对货币的吞吐过度膨胀会引起通货膨胀,对货币的过度紧缩会引起衰退。

货币数量影响就业和产出;货币数量影响通货膨胀;货币数量影响金融市场;货币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基本手段之一。

为什么要研究银行2、金融机构的作用:1)货币是流通和转换的重要媒介,银行将资金从非生产部门转给生产部门。

2)金融市场将资金从盈余部门转给亏空部门。

3)币种的转换4)金融机构是货币的主要创造者,通过发放贷款派生存款5)金融机构是政策的导体◆银行在资金分配方面有着支配性影响◆银行的行为会影响到货币的总量◆银行为整个经济提供支付网络◆银行是金融机构创新的发动机参考教材.◆黄达,《货币银行学》,◆易纲、吴有昌(1999)《货币银行学》,上海人民出版社◆米什金(中文1998)《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哈里斯著,梁小民译:《货币理论》,中国金融出版社,北京,1989胡庆康主编《货币银行学》复旦大学出版社参考书目1.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孔祥毅等著,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货币、银行与经济,(美)托马斯.梅耶等著,1987年,上海三联书店3.货币金融学(第四版),(美)米什金著,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货币与银行,(美)大卫.H.弗里德曼著,2001年,中国计划出版社5.货币银行学:金融体系与经济(第二版)作者:莫林·伯顿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10-016.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7.(英)多米尼克.卡瑟利著:《挑战风险——金融机构如何生存与发展》,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8.美国货币政策与金融制度(上、下),(美)保罗.M.霍维慈著,1980年,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9.《直面金融业的世故与天真》,巴曙松,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10.《中国经济真实增长的故事》,巴曙松.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年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案例
案例1 电子货币的应用(第一章第一节)
有关电子货币至今尚无统一定义。

国际清算银行(BIS)1996年10月的报告和欧洲央行(ECB)1998年的报告较具代表性,体现了电子货币的若干基本特点:(1)由电子储存的货币价值;(2)代表向发行者的索偿权;(3)具有一定的储值上限;(4)可在发行者业务系统之外广泛用于支付;(5)在支付过程中无卷入银行账户或发行系统的必要。

电子货币的确用于电子支付,然而并非所有用于电子支付的手段都是电子货币。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促使传统支付手段电子化,走向互联网、移动通讯网和数字电视网。

例如,用普通的信用卡可以在网上购物。

但与在商场购物一样,使用者必须提交信用卡号码并需通过
信用卡系统的授权,方可支付。

另外,电子支票也继电脑银行(PC Banking)和网上银行(Internet Banking)之后出现。

然而,电子支票的支付需要收款人将其银行账号和支票路
径序码通知付款人。

付款方只能在本银行网页或本电脑银行软件上付款。

电子货币的出现力求克服即便电子化、仍旧依循传统付款方式的局限。

因此,电子货币直接与非传统支付手段
相联。

经过10多年的发展,电子货币在整个支付系统中仅占微小份额这一事实,令急于宣告
电子货币时代到来的人们大失所望。

但对了解电子货币的微型付款属性的人来说,这些尚属意料之中。

事实是,物理现金与钱夹均未消失,但人们正逐渐认识到生活质量可以通过减少
等待取款付款、寻找购物停车位、凑零钱付停车费等等得以提高。

看来,更为重要的是电子货币所带来的付款文化上的变化。

案例2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第三章第一节)
在我国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以我国的上市公司为例,根据上市
公司的公开信息,2003年中期上市公司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在负债总额中的比重分别为
74.42%、25.44%;2004年中期,这一比重分别为75.72%、24.18%,就是说,整体上上市公司流动负债比重有所增加,长期负债比重有所降低。

而从流动负债的构成来看,2003年中期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在流动负债中的比重分别为46.18%、44.77%;2004年中期这一比重分别为47.38%、48.58%,即商业信用超过银行信用成为主要的短期资金来源。

当然,这一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比例结构是受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的。

上市公司商业信用比重上升,与我国宏观调控各项措施的逐步落实并取得成效息息
相关。

根据央行2004年2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统计,今年以来,我国产成品资金占用不断攀升,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9530亿元,同比增长19.9%,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9.5个百分点;存货也保持快速增长,截止到2004年6月末,企业存货同比增长22%,达到199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存货的增加,企业不得不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资产
负债结构,相应地增加流动负债。

然而,在宏观紧缩的环境下,企业从银行获得短期借款的
额度有限,商业信用便成为企业短期资金周转的重要途径。

据统计,2004年中期,上市公司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的增长幅度分别达到了31.26%和37.94%,远高于短期借款的增长。

案例3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第五章第二节)
几十年来的经验与研究表明,要让直接的股权融资顺利进行,就得有一套完整有效的信
息披露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及世界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信
息披露监管的日益加强,融资过程中出现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直接融资快速增加,并有赶超间接融资之势。

在发达的市场化国家,直接融资一般占总融资额的50%以上。

在美国股票总市值占GDP的140%,债券市值占GDP的102%。

就我国来说,目前间接金融仍占绝对主导地位,2001年企业通过股票渠道的筹资额占
总筹资额的7.5%,而同期银行贷款约占76.9%;到今年上半年,股票筹资比例已下降到
1.6%,而银行贷款比例上升到89.5%。

今年一季度全社会融资总额中,银行贷款所占比重
为93.4%,而股票和企业债券只占 2.6%。

2004年2月1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在《意见》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我国的直接融资上升到战略性高度,如何以直接融资来完善国内的现代市场体系,以便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案例4 有效市场假说所不能解释的市场现象(第五章第四节)
交易量:标准的资产市场模型预计市场参与者的交易会很少。

理由是在一个所有人都知道市场交易者是理性的世界里(我知道你是理性的,你知道我是理性的,我知道你知道我是理性的),如果在我要买一些IBM的股票时,你要卖,我就会想什么信息你有而我没有。

当然,要精确的计算在这样的世界里交易量到底有多小是很困难的。

因为真实世界的人们有流动性和平衡性的需要。

但可以肯定的说:纽约证券交易所一天7亿股的交易量远远大于标准市场模型所预期的。

相似的,标准市场模型也不能解释共同基金经理一年要全部更新组合
一次。

波动性:在一个理性的世界里,价格只在新消息到来的时候才发生变化。

从罗伯特。


勒在1981年发表的一篇早期论文开始,经济学家们已经注意到股票价格的波动显然比其内
在价值(未来红利的贴现值)的波动要频繁得多。

虽然席勒的论文引发了一场长期而复杂的
争论,但人们已渐渐认识到他是正确的:股票和债券价格的波动要远远大于标准的理性有效
市场理论所预期的。

分红:Modigliani和Miller(1958)证明了在一个无税的有效市场里,股息政策是不
起作用的。

然而在美国的市场体系中,股息税率高于资本利得,公司可以通过回购获得更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