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微观》学案-掌门1对1
初中物理走进微观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走进微观世界【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2. 掌握物质的三态及其分子运动特点。
3. 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组成结构2. 物质的三态及其分子运动特点3. 纳米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宏观世界的图片,如太阳、地球、山川等,引导学生感受宏观世界的美妙。
2.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宏观世界的物理现象,那么微观世界又是怎样的呢?3. 学生思考后,教师总结:微观世界同样充满了奥秘,今天我们将走进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神秘面纱。
二、探究物质的组成结构(15分钟)1. 教师提问: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结构。
2. 学生通过教材、实验等途径,了解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组成。
3. 教师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并通过模型展示它们的结构。
4.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分子、原子、离子的特点及其关系。
三、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分子运动特点(15分钟)1. 教师提问:物质有哪些状态?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三态。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运动特点。
3. 教师讲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运动特点,并与宏观现象相结合。
4.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化及其分子运动规律。
四、探索纳米科学技术(15分钟)1. 教师提问:纳米科学技术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纳米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
2. 学生通过教材、实验等途径,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3. 教师讲解纳米材料的特性,如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等。
4.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纳米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物质的组成结构、三态及其分子运动特点、纳米科学技术。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11.1走进微观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教案:11.1走进微观一、教学内容1. 原子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构成,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 原子和分子的区别: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单位,分子的性质和原子的性质的区别。
3. 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反应是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化学键的概念。
4. 纳米技术:纳米技术的概念、发展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构成,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 让学生理解原子和分子的区别,能够解释一些常见的化学现象。
3. 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理解化学键的概念。
4. 让学生了解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情况和应用领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原子的构成,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和分子的区别,化学反应的实质。
难点: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情况和应用领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铁生锈、水的沸腾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微观原理。
2. 知识讲解:(1) 原子结构:介绍原子核和电子的构成,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 原子和分子的区别:讲解原子和分子的性质和区别,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化学反应的实质:讲解化学反应是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引入化学键的概念。
3.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典型的化学题目,讲解原子和分子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介绍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情况和应用领域。
六、板书设计1. 原子结构:原子核、电子、核式结构模型。
2. 原子和分子的区别:性质、特点。
3. 化学反应的实质:原子重新组合、化学键。
4. 纳米技术:概念、发展、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原子的构成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 请解释原子和分子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3. 请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并讲解化学键的概念。
4. 请介绍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情况和应用领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原子的构成、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和分子的区别、化学反应的实质有了深入的理解。
第一节 走进微观(学案)
第一节走进微观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3.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探索历程。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收集信息通过上网、查阅图书等方式收集有关微观粒子的信息,课上与同学交流。
2.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自然的尺度活动1:阅读教材第180页“自然的尺度”栏目中的内容,思考讨论:(1)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最远的距离和最小的尺度各是多少?(2)宇宙万物,变化万千,大到天体,小到原子,它们的运动与组成,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2.物质的组成活动2:阅读教材第181页“物质的组成”栏目中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古代人类对物质的组成有哪些说法?(2)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颗粒命名为“”。
小试牛刀: 物质是由 或 组成的 3.微观粒子活动3:阅读教材第182页“微观粒子”栏目中的内容,然后完成下列问题:(1)填补表格中的空白:(2) 尝试绘制各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活动4: 各小组将收集到的微观粒子的信息进行交流。
三、质疑问难: 四、整体建构: 五、当堂检测: 1.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成的。
分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 组成的。
2.1909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属于原子中心的________________ 和绕核高速运动的__________________ 组成的。
其中,前者带______________ 电,后者带 _________________电。
3.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 )A.质子和电子B.中子和电子C.电子和夸克D.质子和中子4.下列粒子不带电的是( )时间 微观世界的科学发现 19世纪初 1897年 1909年 20世纪初 20世纪60年代20世纪中叶A.质子B.中子C.电子D.原子核六、课后达标题:A组:1.电子的发现者是英国物理学家()A.伦琴B.卢瑟福C.阿伏加德罗D.汤姆生2.对宇宙和微观世界的描述中,不正确...的说法是()A.地球是由物质组成的B.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中C.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D.分子是微观世界中的最小微粒B组:3.下面列举物理学家与其对物理学贡献对应不准确的是()A.牛顿——万有引力定律B.德漠克利特——原子C.汤姆生——地心说D.卢瑟福——原子核式模型4.19世纪末,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将人们的视线引入到了原子的内部,由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关于原子结构的模型。
《第十一章第一节走进微观》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走进微观》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微观世界的概念,掌握基本的显微镜使用方法,并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微观世界的物质结构特点。
二、作业内容(一)预习部分1. 学生需自行阅读《走进微观》课本相关章节,了解微观世界的基本概念。
2. 观看教师提供的显微镜使用教学视频,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二)实践操作部分1. 学生需在家中准备一些常见的自然物品(如树叶、昆虫等),并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2. 记录观察结果,包括观察到的微观结构特点、形状、颜色等,并绘制简单的草图或拍摄照片。
3. 准备实验报告,整理并描述自己的观察过程和发现,提出对微观世界的好奇问题。
(三)理论学习部分1. 学生需学习关于微观世界的基本知识,如原子、分子的概念及其结构特点。
2. 完成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习题,加深对微观世界知识的理解。
三、作业要求1. 实践操作部分要求真实、细致地记录观察结果,不得抄袭或捏造数据。
2.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独立完成习题,并理解相关知识。
3. 实验报告需条理清晰,描述准确,体现出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4. 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不得拖延。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实践操作记录、理论学习成果及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作业的准确性、完整性、创新性及学生的思考深度。
3. 对于优秀作业,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份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 通过课堂讲解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自己在作业中的错误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3. 对于共性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讲解和答疑,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知识。
4.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促进班级学习氛围的营造。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分子、原子等微观概念的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11.1走进微观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11.1 走进微观作为一位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学习节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和掌握微观世界的知识。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微观世界的概念,知道微观世界的组成和特点。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 提高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微观世界的概念,知道微观世界的组成和特点。
难点:理解微观世界的组成和特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显微镜、玻片标本、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贴纸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微观世界的概念,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0分钟)结合PPT,详细讲解微观世界的组成和特点,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互动游戏(10分钟)设计一个有趣的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考力。
4. 实践操作(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微观世界的奇妙。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了解微观世界的概念,知道微观世界的组成和特点。
难点:理解微观世界的组成和特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和分析。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对微观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他们在实践操作中积极动手,互动游戏中思维活跃。
但在反思环节,部分孩子对于微观世界的组成和特点还不够清晰,需要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引导。
为了拓展延伸,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个家庭作业,让孩子们在家中寻找生活中的微观世界,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考力。
《第一节走进微观》教案新部编本2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走进微观『课标要求』1、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认识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看法。
2、认识原子的核式模型。
认识人类探究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类探究将不停深入。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概的数目级的看法。
『教课建议』第一节走进微观说明自然界的全部都是在物质的基础上,经过各样彩图体现多种物质分子和原子构造,使学生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不一样物质的分子和原子构成方式各不同样,所以不一样的物质有着不一样的性质。
既而又将原子的构造模型、质子和种子的构造显现出来,领会探究微观世界的奇妙。
『教课要点』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原子的核式构造模型。
『教课难点』学生对微观世界“小的看法的成立和探究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
”学情剖析知识贮备:学生经过生活和小学的学习已经知道了我们四周的全部都是由物质构成的,而且各样物质以各样形态显现着。
学生差别性:大多数学生可以联合熟知的事物联合倍数关系理解原子与分子的数目级,但部分学生不很很好得理解分子、原子“小”的看法。
学习优势:这一节是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未知的世界,对学生会更有吸引力。
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经过各样图片显现,使学生认识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是林林总总、多姿多彩的;经过演示一些现象使学生认识到不一样的物质拥有不一样性质,分子是可以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
过程与方法:指引学生提出各样自己的猜想和假定,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经过沟通与合作,提升学生的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情态度价值观:培育学生的团联合作精神;培育学生勇于怀疑的勇气。
教课方法与媒体1、多媒体播放相关物质构成的图片和电影,引起学生思虑。
八年级物理全册 11.1走进微观学案 (新版)沪科版
11.1 走进微观世界一、预习目标及范围1、预习目标(1)能简单说明物质是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组成和模型。
(2)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2、预习范围教材第11章第一节内容二、预习要点1.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____________第一个把这种颗粒命名为“分子”。
2.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________证明了______的存在,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叫做“单原子分子”。
3.1897英国物理学家_________发现阴极射线是由速度很高的带负电粒子组成,这种粒子就是“电子”。
三、预习检测1.下列物质中,分子间作用力最弱的是()A.铁块 B.空气 C.水 D.水银2.下列现象中属于微观运动的是()A.细雨蒙蒙 B.花香引来了蜜蜂C.骏马奔驰 D.卫星绕地球飞行3.法国科学家哈罗彻与美国科学家温兰德因致力于研究“原子分子和光物理”,获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下列关于“原子和分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等微小微粒构成的B.分子在不停息地运动C.分子之间紧密排列,分子间没有空隙D.分子肉眼不可见,但可以借助宏观现象感知分子运动探究案一、合作探究1.物质的组成(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分组讨论:古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由。
②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由。
③后来,人们认识到若将物质无限地分下去,所得颗粒愈来愈小,小到这种颗粒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为止,通常所说的物质就是由这种颗粒构成的。
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第一个把这种颗粒命名为。
④现在,人们认为物质是分子或原子组成的,现代科技可以使人们观察到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
(2)干旱的田龟裂为土块,土块可碎成细泥,细泥又碎为沙尘,沙尘还能继续分裂吗?沙尘随风飘荡?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吗?沙尘还会继续分裂为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
沙尘随风飘荡,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会引起城市的沙尘暴等。
(3)分子有多小?学生总结2.微观粒子(1)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吗?还可以分割吗?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还可以再分割。
《第十一章第一节走进微观》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走进微观》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微观世界,通过实践操作,增强学生对微观粒子的理解,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同时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态度。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预习准备:学生需预习《走进微观》一课的相关内容,包括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并尝试理解它们在物质组成中的作用。
2. 观察实验:学生需利用家庭环境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如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微观结构,或通过溶解实验观察分子运动等。
3. 制作模型:学生需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如塑料、吸管、豆子等)制作分子或原子模型,并在模型中用适当的方式标注出分子的结构。
4. 知识点回顾:学生对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以及课后预习的知识进行总结,形成知识点笔记。
三、作业要求本课时作业要求如下:1. 实验观察:学生需认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以便后续课堂讨论。
2. 模型制作:模型制作需遵循科学原理,准确反映微观粒子的结构特点,同时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制作过程的卫生安全。
3. 知识点笔记:笔记需简洁明了,重点突出,能够反映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实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及细致程度。
2. 模型的制作水平(如材料选择、制作精度、结构正确性等)。
3. 知识点笔记的完整性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五、作业反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以下反馈处理:1. 对观察记录进行点评,指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其继续努力。
2. 对模型制作进行评价,肯定其创意和制作水平,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3. 对知识点笔记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其他注意事项1. 强调学生在进行实验和模型制作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2. 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并保证作业的整洁和完整性。
3. 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可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加深学生对微观世界物理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掌握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一章第一节走进微观导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一章第一节走进微观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的第十一章第一节,章节名称为“走进微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和电子。
2. 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4. 离子的形成及其性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的结构,掌握元素的概念和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原子核和电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离子的形成及其性质。
2. 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元素的概念和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化学反应、原子弹等,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原子的结构,元素的概念和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例题,让学生理解离子的形成及其性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电子。
2. 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4. 离子的形成及其性质: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七、作业设计3. 离子是如何形成的?请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原子的结构和性质?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拓展延伸:原子的结构和性质还有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其他学科中?重点和难点解析: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在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的第十一章第一节《走进微观》中,原子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沪科版物理八年第十一章第1节《走进微观》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第十一章第1节《走进微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沪科版物理八年教材第十一章第1节《走进微观》的相关知识点。
具体包括:1. 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和电子;2.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3. 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4.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结构,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2. 掌握原子核的组成,了解质子和中子的概念;3. 理解元素的概念,能够正确运用相对原子质量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原子核的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2. 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元素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如水、铁、氧气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组成。
2. 知识讲解:1.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
2.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3. 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4.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一个元素的原子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比值。
3. 例题讲解:例题:计算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答:氧气的化学式为O2,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故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2=32。
4. 随堂练习:练习题:计算碳12的相对原子质量。
解答:碳12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
5. 知识巩固: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让学生进行识记。
六、板书设计1. 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电子;2.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中子;3. 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4.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铁的相对原子质量。
解答: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
初中物理 11.1《走进微观》word学案
3、神奇的微观世界
(二)物质的组成
1、关于宇宙的组成古代有、学说。
2、后来,人们认识到物质可以无限制的分割下去,小到性质物质的不变为止,由意大利物理学家把这种颗粒命名为。例如有、。
3、分子还可以再分,称为,由英国物理学家首次证明了他的存在。分子可以分为、。例如氧分子为,水分子是。
4、原子也可以再,原子的中心叫做,带电,占很的体积,但是、很大,几乎是整个原子的质量。核外是由速度很大的带的组成,是由英国物理学家发现的。
5、原子核也可以再分,有、组成,其中质子带电,中子带电。
6、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
7、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电子、质子、中子是由更小粒子组成。
8、近代,科学家进一步发现了400多种粒子,这些粒子在更深层次里以物质形式存在。
三:硕果累累,我快乐
1、无垠的宇宙叫做世界,微小的粒子叫做世界。
2、科学家与发现成果连线
分子 卢瑟福
原子 道尔顿
电子 阿伏伽德罗
核式结构 汤姆孙
3、电子带电,原子核带电,质子带电,中子带电,分子、原子内部正负电数量,所以均。
教(学)案
科目
八年级物理
课题
时间
主备人
审核
八年级物理组
序号
学习目标
我明确
1、了解自然的尺度
2、了解物质的组成
3、掌握微观粒子及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度
学习重难点
分子、电子、质子、中子、核式模型
一:提前预习,我主动
(一)我初步学到了:
1、我们的世界是由组成的。
2、从银河系等到微小的,物质是多种多样的。
沪科版物理初二《走进微观》WORD教案1
沪科版物理初二《走进微观》WORD教案1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人们普遍认为世界万物差不多上由质子、中子和电子这三种粒子组成,那时就把质子、中子和电子称为“差不多粒子”.随着人类对微观世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大批新的粒子相继发觉,其中的许多粒子本身也有内部结构.“差不多粒子”并不差不多.智能提要问: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请你说说原子的结构组成情形。
答: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差不多上由称为夸克的更小微粒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形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原子的质量是质子的质量加上中子的质量,且质子的质量与中子的质量是差不多相等,而带脑子的质量可忽略不计;其中质子所带的正电数与电子所带的负电数相等。
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闻名科学家卢瑟福提出的假说最接近实际,他认为原子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带负电的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人们把这种模型称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智能拓展1.汤姆逊的原子模型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逊于1907年提出的一种原子模型。
汤姆逊在发觉电子之后,对原子中正、负电荷如何分布的问题提出了他自己的原子模型,汤姆逊认为:原子的正、负电荷平均地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内,而正电荷则嵌在其中,因此有人将汤姆逊模型类比为“西瓜模型”。
为了说明元素周期表,汤姆逊还假设电子分布在一个个环上,第一只环只可放5个电子,第二只环上放10个电子,假如一个原子有70个电子,那么必须有6只同心环,汤姆逊模型尽管能够说明元素的周期性,但以后的实验证明,此模型是错误的,只是它包含的同心环以及环上只能安置有限个电子的概念有益于后来的玻尔理论的进展。
2.摩擦起电的实质平常所说的“摩擦起电”并不是制造了电,只是依靠摩擦,使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同时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同时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走进微观》word教案 (高效课堂)2022年沪科版 (2)
第一节走进微观教学设计〔教学策略〕1. 多媒体播放有关物质组成的图片和影片,引发学生思考。
2. 在学生观看影片的根底上,老师讲解“物质〞概念,并提问:这些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由以上两点引入本节课的教授。
3. 学生阅读本节内容,对本堂课的内容作初步了解,便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点拨教学。
4. 向学生调查:同学们都看过哪些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书籍?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内容?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你想解释书中提出的问题吗?(书中的问题由学生列出。
)〔教学用具〕1. 光碟(有关物质组成和“根本粒子〞)2. 参考书:《根本粒子探索》、《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卷)》。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宇宙万物,变化万千,大到天体,小到原子,它们的运动,它们的组成,引发了我们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
那么,我们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现在就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
板书:第九章小粒子与大宇宙§走进微观二、新课教学(板书:一、物质的组成)(板书:1. 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要求学生阅读课本,请同学描述分子的大小,老师给予评价。
(板书: 2. 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改变分子在物质中的组合形式,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就会发生改变。
最小的分子——氢分子的质量只有10-27kg左右。
老师利用信息窗的内容说明分子是很小的)(板书: 3. 分子由原子组成的)提出问题: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很小很小的,我们的眼睛不能看见它。
同学们猜测一下,这样小的物体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你认为它们的结构是怎样的?(请学生答复、讨论)讨论后老师播放光盘,将学生思路引入微观粒子中去。
(板书:二、微观粒子)师:从刚刚播放的影片,同学们已经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是不是就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了呢?生:讨论并发表各自的见解。
师:在学生讨论的根底上,给予肯定性的总结和指导性的讲解,并要求学生阅读“微观粒子〞局部内容,提炼并板书:1. 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的。
11.1走进微观word学案
教(学)案
科目八年级物理课题时间
主备人审核八年级物理组序号
学习目标
我明确
1、了解自然的尺度
2、了解物质的组成
3、掌握微观粒子及其尺度
学习重难点分子、电子、质子、中子、核式模型
一:提前预习,我主动
(一)我初步学到了:
1、我们的世界是由组成的。
2、从银河系等到微小的,物质是多种多样的。
3、古希腊的四元素说是。
我国古代的五行说
是。
4、分子可以分为和。
(二)学习中我的思考和疑惑是:
1、夸克、各种更小的粒子还能再分吗?
2、从星系团到宇宙蛋,还能有更大的宇宙物质吗?
3、你还有其他思考和疑惑吗?
(三)课外拓展:搜集希格斯玻色子的知识
二:探究合作,我参与
(一)自然的尺度
1、从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到地球、
到、、、、称为宏观
世界。
人类能探索的尺度是。
2、从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到分子、
到、、、、、、
称为微观世界。
目前科学家的研究尺度到了。
3、神奇的微观世界
(二)物质的组成
1、关于宇宙的组成古代有、学说。
2、后来,人们认识到物质可以无限制的分割下去,小到性
质物质的不变为止,由意大利物理学家把这种颗
粒命名为。
例如有、。
3、分子还可以再分,称为,由英国物理学家首
次证明了他的存在。
分子可以分为、。
例如氧分
子为,水分子是。
学情提示与备注
组内评定:A B C D。
11.1走进微观学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
11.1走进微观学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的第11.1节“走进微观”。
本节主要介绍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的化学性质。
具体内容涵盖了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电子的发现和排布,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理解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原子结构解释化学性质。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难点:电子排布的规律,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荧光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反应背后的原理。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电子的发现和排布,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
3.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板书设计:板书主要包含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电子排布图,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6.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
六、作业设计1. 填空题:(1)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表明,绝大多数α粒子_______,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极少数_______。
(2)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其_______的电子排布决定。
2. 选择题:(1)下列哪个实验证实了原子核的存在?A. α粒子散射实验B. 放射性实验C. 电子显微镜实验D.质谱仪实验(2)下列哪个现象说明了电子的存在?A. 光电效应B. 磁性C. 电流D. 化学反应3. 简答题:(1)请简述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
走进微观-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
走进微观-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一、教材介绍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化学》教材以“探究”为主线,分为微观世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化学反应等三个部分。
其中微观世界是化学的基础,是全书的开篇,因此教学过程中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和理解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1.理解微观世界的概念及其与化学的联系;2.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了解基本粒子的种类及其相互作用;3.能够通过模型和实验说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4.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微观世界的概念和发现历程;2.原子的结构及其组成;3.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4.原子核结构及放射性的产生;5.分子和离子的组成与性质。
2.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讲授法: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来帮助学生理解微观世界的概念及其与化学的联系;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些化学现象,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3.课件演示法:使用课件展示一些化学图像和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现象;4.问题解答法: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化学实验引入本课的主题,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和观察化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原子的结构和组成1.讲解原子的结构和组成,包括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等概念;2.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和组成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 学习原子核结构和放射性的产生1.讲解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包括质子、中子等概念;2.讲解放射性的产生和基本概念。
4. 学习分子和离子的组成和性质1.讲解分子和离子的概念和区别;2.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分子和离子的性质。
5. 课堂小结1.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概念;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学评估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1.课堂问答:进行一定数量的问题问答,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参与实验,并通过实验报告考察学生对实验原理和结果的理解;3.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作业,考察学生对该内容的掌握程度。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走进微观导学案
《第一节走进微观》学案学习目标:1.能简单说明物质是有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了解分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探索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重点、难点: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通过合作和交流的方式归纳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预习感知1.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最远的距离和最小的尺度各是多少?2.宇宙万物,变化万千,大到天体,小到原子,它们的运动与组成,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3、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4、你能简单说明物质是有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吗?合作探究分子间有空隙吗看课本P214了解浩瀚的星空、远飞的大雁、非典病毒,从而认识自然界的神奇,直观的了解自然界物质的尺度。
物质的组成看课本了解自然界里的所以物质都是由最小的微粒组成的。
1、什么是分子?分子是什么时间由谁发现的?2、观察图片了解分子的结构图象。
微观粒子看课本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1、什么是原子?什么时间由谁发现的?分子是由什么组成的?2、什么是电子?电子的发现如何?3、什么是原子核?观察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4、列出各微粒的组成结构图。
5、观察了解微观粒子的空间尺度。
随堂练:自己学习,215页“信息窗”完成下列问题:(1) 分子是最小的分子,质量只有Kg左右。
(2)1cm3的水中就含有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只有Kg。
物质的组成1.自主学习:看课本215页第一节,完成下列问题:(1)什么是古希腊的“四元素说”?(2)什么是中国的“五行说”?2. 合作学习:人们认识到若将物质无限的分下去,所得到的颗粒将愈分愈小,小到这种颗粒能保持化学性质不变为止,通常所说的物质就是由这种颗粒构能的。
1811年,意大利的科学家第一个把这种颗粒命名为“ ”。
因此,他被后人称为“分子之父”。
3.自己学习,P215“信息窗”完成下列问题:(1) 分子是最小的分子,质量只有Kg左右。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11.1《走进微观》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11.1《走进微观》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是我教学的源动力。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微观世界”的探索。
一、设计意图我以“微观世界”为主题,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对微观世界有初步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了互动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微观世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微观世界的概念,知道微观世界是由分子、原子等基本粒子组成的。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3. 让孩子们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微观世界的概念,知道微观世界是由分子、原子等基本粒子组成的。
难点:理解分子、原子等基本粒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显微镜、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贴纸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引发孩子们对微观世界的兴趣。
“小小芝麻官,大大乾坤间,你说奇不奇?”(答案:分子)2. 讲解:通过PPT,简要介绍微观世界的概念,让孩子们知道微观世界是由分子、原子等基本粒子组成的。
3. 实践:让孩子们使用显微镜观察微观模型,加深对微观世界的理解。
4. 讨论:分组讨论微观粒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思考。
6. 拓展: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画出自己心中的微观世界,并分享给大家。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了解微观世界的概念,知道微观世界是由分子、原子等基本粒子组成的。
难点:理解分子、原子等基本粒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这次教学活动,认为孩子们对微观世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但在观察和讨论过程中,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得到了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调整教学方法,引导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微观世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同时,我鼓励孩子们在课后继续探索微观世界,可以阅读相关的书籍,也可以进行家庭小实验,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走进微观》学案-掌门1对1
一、自主学习
(1)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由 组成, 又是由 或 组成。
(2)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 (带 电)和绕原子核旋转的 (带 电)组成。
(3)质子和中子都是由 组成的。
(4)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核外的电子数相等,因此整个原子 。
二、合作探究
原子结构的认知过程
三、重难点知识突破
原子结构与自然尺度:
说明:原子是由 和核外 的组成。
原子核又是由 和 组成。
而原子和中子又是由 组成。
例题:关于科学家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的核式结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B.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
C. 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D.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内 练习1、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 )
A. 中子数
B.电子数
C.原子数
D.中子数和电子数的和
2、人类在探索微小粒子的历程中,首先发现的是( )
A.夸克
B.中子
C.电子
D.质子
四、知能应用
1、在探索微小粒子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电子,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 和 组成。
原子核是由带正电 和不带电 的组成。
2、根据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理论,在原子中绕核高速旋转的是( )
A.核子
B.电子
C. 质子
D.中子
3、自从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
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20世纪上半叶,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与图1中哪个图最相似( )。
4.原子很小,它的空间尺度约为( )
A.几微米(10-6m )
B.几毫米(10-3m )
C.亿分之几米(10-8m )
D. 百亿分之几米(10-10m )
5.下列粒子中,体积最小的是( )
A.分子
B.原子
C.中子
D.夸克
6.如果把水分子看作球形,水分子一个挨着一个排成一行,2500
万个水
图1
分子排成的队伍为1cm,求:一个水分子的直径。
第一节《走进微观》学案
一、(1)物质物质分子原子(2)原子核正电子负(3)夸克(4)呈电中性
二、略
三、说明: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夸克例题:C 练习:1.B 2.C
四、1.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2.B 3.D4.D 5.D 6.4×10-1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