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芜先生及其作品

合集下载

艾芜散文作品阅读

艾芜散文作品阅读

艾芜散文作品阅读艾芜散文作品阅读艾芜原名汤道耕,四川新繁人。

1921年秋考入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以下是艾芜所著的散文作品3篇,欢迎阅读!怀大金塔【1】在向仰光奔驰的火车上,首先看见高矗于绿荫丛中,远远就对旅人露出一脸微笑的,是你的姿影啊,大金塔!在离仰光驰往印度洋的轮船上,回头来大都市的轮廓已经消失了,却突然望见耸立蓝空,仿佛依依惜别的,也是你的姿影啊,大金塔!这些我都记得,但尤令我永远不会忘掉的。

是当黄昏之际,落日挂在你的腰畔,群鸦都从菩提荫中噪起,散在晚红的西空,旋成点点的黑星,飞舞在你的身边,这时呵,遥见你那慵倦的样子,唉,怎样地使人起着兴亡的感慨!或是深夜散步于绿漪湖畔,望着你通身围着灿烂的珠光,湖水里也映着你柔和的金影,那满透出舞女要赴夜会似的神情,又怎样地令人感到高兴!如今你的足下,大理石铺就的道上,那些献花献香的盛况,还是一如当年的么?那些着白衣花裙的善男信女,被我叫做拜金主义者的,还是当着晴美的节日,在你下边且歌且舞,兴趣不减于往昔的么?主张暴力革命绝食死在狱中的憎人巫威塞牙。

在你身边举行火葬的悲壮日子,你还记得么?喊着Slmongoback的行列,通过了繁华的都市,绕到你的足下,散成头颅的海波,作着祈祷和演讲的示威日子,你还记得么?五千印度码头工人的大罢工,弄到整个都市都成了死灭的凄愁景况。

而你那里的香化,’也显出了从来未有的暗淡样子,你还记得么?大金塔啊,这些我都记得的,而且令我很是怀念的。

请你抬头替我望望,那些点缀在金色稻田中的茅屋,是否还在冒出血红的火冠,乌黑的烟柱?那些闪现于绿色森林中的棕黄面影,是否还在把画有神和蛇的白旗,继续地竖了起来?一别三年的大金塔呵,请你提起足尖,为我望一望吧。

伙铺【2】一到有墟的地方,就看见人家壁上,贴有“中伙安宿”一类的纸招。

这类人家,便叫做伙铺。

正午时候,你可以进去单煮午饭,即是路上一般人喊的“打中伙”。

天挨晚边了,你可以进去住宿。

艾芜先生笔下的茶

艾芜先生笔下的茶

艾芜先生笔下的茶作家艾芜出生于新都区清流镇,这是川西坝子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艾芜在文章里将其称为清流场。

在《邻居》里:“逢场日子川主宫内的空坝子上,就有看相,拔牙,卖狗皮膏药的在那那里摆摊,兜揽生意。

”此外这里也有老茶馆,许多故事都是在这里发生、传播出去的。

有一篇文章提到艾芜八十多岁时生活的一天,“在漫长的人生浮沉中,他始终奉行心境恬淡、不嗜烟酒的立身之道。

最近遵医嘱,一改五十年喝白开水的习惯,开始饮茶了——一杯散着清香的素茶。

”要谈茶,只有在他的笔下寻觅茶的踪影吧。

艾芜曾在《冬夜》里写过与茶有关的故事:他说晚上在那些山里,只要你是一个正派的人,就可以朝灯火人家一直走去,迎着犬声,敲开树荫下的柴门,大胆地闯进。

对着火堆周围的人们,不管他男的女的,用两手向他们两肩头一分,就把你带着风寒露湿的身子,轻轻地放了进去。

烧山芋和热茶的香味,便一下子扑入你的鼻子。

抬头看,四周闪着微笑的眼睛,欢迎着,毫没有怪你唐突的神情。

你刚开口说由哪来的时候,一杯很热的浓茶,就递在你的下巴边上。

这样的茶,是极普通的茶,却能够给人温暖。

在长篇小说《故乡》里有一段是:连一个在城外附近当小学校长的堂兄叫作余峻城的,也得了消息,赶回来看他。

依照家乡待客的风俗,余老太太便摆出一桌家常茶点,让自己一家人和本家邻居,都快快活活地坐着吃。

有些坐不下的,便从别人肩膀上伸手抓拿自己喜欢的东西。

余老太太看见儿子端起一杯黑红色的浓茶,放到嘴边上去,就担心微笑着说:“许久没吃,你怕吃不来吧,这是瑶山茶!……底下该没卖的?”回头还向那替人筛茶的女工,带着歉然的神气说:“刚才没想起,该少放点茶叶!”女工金嫂放下装茶的土瓦罐子,一面现出不以为然的神情,勉强笑着,硬声硬气地说:“说哪里话!从小儿吃过的,到大时还不是很喜欢吃!像于今吃小菜不放辣椒,哪一个过得!”余峻廷呷了一口,觉得茶味很苦,便赶快抓一片红糖来吃。

《人生哲学的一课》里,艾芜写到了云南的风土人情,在昆明,钱也用的差不多了。

艾芜小说的民间文化书写研究

艾芜小说的民间文化书写研究

艾芜小说的民间文化书写研究艾芜小说的民间文化书写研究《聊斋志异》是中国小说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它的作者艾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奇才。

虽然艾芜早逝,但他的作品却流传至今,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他的小说不仅仅是情节曲折、扣人心弦,更重要的是其独特的民间文化书写风格。

艾芜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能够如此精准地、深入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这与他对民间文化的深入研究是分不开的。

艾芜深谙中国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的奥义,他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小说情节当中,使作品更加贴合读者的心理需求。

民间文化在艾芜的小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不仅体现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上,更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艾芜善于运用民间传说中的妖魔鬼怪元素,让读者随着故事的发展,陷入到与妖怪搏斗、与灵魂互动的情节之中。

这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吸引力,还能满足读者对神秘、超自然力量的好奇心理。

与此同时,艾芜在小说中也大量运用了谚语、俗语等民间口述文学形式。

这些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方式,使故事更加生动形象,读者能够更轻松地理解故事的内涵。

例如,他在《聊斋志异》中经常引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成语,以此来表达人物艰辛奋斗、识破敌人计谋的意味。

此外,在民间文化书写方面,艾芜不仅重视传统元素的借用,还注重文化的创新发展。

他在小说中经常使用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使作品既有古典的韵味,又显现出作者对时代背景的把握。

艾芜对于社会的关切,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巧妙地表达出来。

他的作品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又是对现象世界的揭示,这种独特的民间文化书写风格,使得艾芜的小说独树一帜。

艾芜的小说所展现的民间文化书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人性、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他的作品通过独特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瑰丽多彩、富有情感共鸣的民间文化画卷。

通过对艾芜的小说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还能够发现其中蕴含的人性真实和社会现象的特点。

第二十二讲 艾芜

第二十二讲  艾芜

1929年抵达上海,与沙汀重逢,并写信向鲁迅求教,加 年抵达上海,与沙汀重逢,并写信向鲁迅求教, 年抵达上海 入“左联”开始文学创作。 左联”开始文学创作。 193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南行记》等, 年出版短篇小说集《 南行记》 年出版短篇小说集 南国之夜》 接着又出版了《夜景》及散文集《漂泊杂记》。 接着又出版了《夜景》及散文集《漂泊杂记》 艾芜的早期小说代表作《南行记》 二 艾芜的早期小说代表作《南行记》 年冬在《 从1931年冬在《文学月报》上发表成名作《人生哲学的 年冬在 文学月报》上发表成名作《 一课》 年抗战爆发, 一课》起,到1937年抗战爆发,是艾芜的早期创作阶段。 年抗战爆发 是艾芜的早期创作阶段。
艾芜的小说创作
一 生平与创作 艾芜( ),原名汤道耕 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四川省新繁 ),原名汤道耕, 县人,与沙汀同年生,且同学,同道,齐名,是 县人,与沙汀同年生,且同学,同道,齐名, 1931年左右升起于左翼文坛的双子星座。 年左右升起于左翼文坛的双子星座。 年左右升起于左翼文坛的双子星座 1925年,艾芜受到“劳工神圣”的口号的引诱, 年 艾芜受到“劳工神圣”的口号的引诱, 后受包办婚姻的逼迫, 后受包办婚姻的逼迫,踏上了去南洋半工半读的 漂泊之途。在滇缅边界处流浪,五年间打杂为生。 漂泊之途。在滇缅边界处流浪,五年间打杂为生。 1928年,加入缅甸地委组织,写文章支持农民暴 年 加入缅甸地委组织, 被英国殖民地当局驱逐回国。 动,被英国殖民地当局驱逐回国。
(7)《南行记》的生成与个体记忆有关,与民族 ) 南行记》的生成与个体记忆有关, 历史文化记忆有关。 历史文化记忆有关。 4、《南行 《南行记》是一部浪漫主义作品,人物性格具有 传奇色彩。 传奇色彩。 “奇特中带点神秘,野蛮中未失古朴”,把抒情 奇特中带点神秘,野蛮中未失古朴” 和叙事、自然与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清新明丽, 和叙事、自然与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清新明丽, 奇特自然的艺术风格。 奇特自然的艺术风格。 南行记》 《南行记》还写了许多远离现代文明的滇缅边地 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充满了异域情调。 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充满了异域情调。

小布凳上出大作——桂林抗战文化城中的艾芜

小布凳上出大作——桂林抗战文化城中的艾芜

158_2019 / 02◇海英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理学学士、工学硕士。

著有《岭南大儒陈宏谋》(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官箴·陈宏谋从政故事》(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年版)及多篇人物传记文章。

本文选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文化城之魂》。

◎海 英小布凳上出大作——桂林抗战文化城中的艾芜我从六合路往建干路,到金鸡路,寻找观音山脚下26号著名作家艾芜抗战时在桂林的故居。

我在桂林生活了那么多年,却不知道观音山具体的位置。

记得从前读《徐霞客游记》的时候,似乎读到过徐霞客从尧山考察下来,经过一个什么地方,叫作“蚂拜观音”,说那山上有块大石头,像观音菩萨一样,山前也有一块大石头,像伏在地上向观音菩萨叩拜的蚂,这大概就是我要找的观音山了,但问路人,却找不到一个人知道这个“蚂拜观音”的所在。

几经周折,终于问到了观音山,但山周围,已是高楼林立,山下成了某个工厂的一个生产车间,艾芜的故居,当然也就无法寻找到了。

但我知道艾芜,他是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笔耕最勤奋、创作成就最显著的作家之一。

艾芜,原名汤道耕,艾芜是笔名,开始写作时因受胡适“人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的主张的影响,遂取名“爱吾”,后慢慢衍变为“艾芜”,从此,这一名字就伴了他一生,真名反而鲜为人知了。

艾芜是四川新繁人,祖父设馆教书,父亲是乡村小学教师,家庭贫苦,他小学未毕业,1921年考入免费的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为逃避包办婚姻,于1925年夏天离家南行,这次漂泊,决定了这位“流浪文豪”此后的文学生涯。

以后六年间,他徒步到昆明,做过杂役;流浪缅甸克钦山中,当过马店伙计;·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漂泊东南亚异国山野,与下层劳动者(赶马人、抬滑竿的、鸦片私贩以至偷马贼)朝夕相处。

后来,他到缅甸仰光,当过报社校对、小学教师、报纸副刊编辑。

1930年冬天,因参加缅甸共产主义小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活动被捕,1931年春,艾芜被押送回国。

艾芙先生

艾芙先生

艾芙先生的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山中牧歌》、《南国之夜》、《南行记》、《夜景》、《芭蕉谷》、《海岛上》、《逃荒》、《萌芽》、《荒地》、《黄昏》、《冬夜》、《爱》、《秋收》、《锻炼》、《童年的故事》、《我的旅行》中篇小说:《春天》、《江上行》、《我的青年时代》、《乡愁》《一个女人的悲剧》、《我的幼年时代》长篇小说:《山野》、《百炼成钢》、《故乡》、《丰饶的原野》散文集:《漂泊杂记》、《杂草集》、《缅甸小景》、《欧行记》评论集:《浪花集》人物介绍艾芜(1904~1992年) ,中国现、当代作家,原名汤道耕,笔名刘明、吴岩、汤爱吾等,艾芜是道耕的笔名,他开始写作时,因受胡适“人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的主张的影响,遂取名“爱吾”,后慢慢衍变为“艾芜”,1921年考入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25年因不满学校守旧的教育和反抗旧式婚姻而出走,漂流于云南边疆、缅甸和马来亚等地,当过小学教师、杂役和报纸编辑,并两次差点病得差点死去。

因为同情缅甸的农民暴动,1931年被英国殖民当局驱逐回国到上海。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发表小说。

在上海期间,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南行记》、《山中牧歌》、《夜景》和中篇小说《春天》、《芭蕉谷》以及散文集《漂泊杂记》等。

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自发的反抗斗争,开拓了新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

他所描写的传奇性故事,具有特异性格的人物和边地迷人的绮丽风光,使作品充溢着抒情气息和浪漫情调。

人物履历祖父设馆教书,父亲是乡村小学教师。

家庭贫苦,他小学未毕业。

1921年考入免费的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因受《新青年》和创造社一些刊物的影响,对蔡元培《劳工神圣》的思想奉为圭臬,为逃避包办婚姻,于1925年夏天离家南行。

以后六年间,他徒步到昆明,做过杂役;他流浪缅甸克钦山中,当过马店伙计;他漂泊东南亚异国山野,与下层劳动者(赶马人、抬滑竿的、鸦片私贩以至偷马贼)朝夕相处。

艾芜简介_艾芜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艾芜简介_艾芜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艾芜简介 ⼭峡中(艾芜) 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四川省新都县⼈。

主要⼩说诗歌⽂学作品有短篇⼩说集《南⾏记》、长篇⼩说《⼭野》、《百炼成钢》等。

《⼭峡中》写于1933年,后收⼊短篇⼩说集《南⾏记》中,是艾芜早期的代表作。

⼩说开拓了⼀个新的题材领城,富有神秘的传奇⾊彩,描写了为所迫以盗窃为⽣的⼭贼的⽣活。

以魏⽼头为道的这伙⼭减,他们有着奇特的名字,有着不同常⼈的⼈⽣。

他们不信菩萨不信书本,“不怕”和“扯谎”成为他们的⼈⽣信条,宁愿铤⽽⾛险,在“⼑上过⽇⼦”,也不愿听任于命运的摆布。

他们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产物,是⼀些性格被扭曲的畸型⼈物。

作者正是通过这个⼈⽣社会的特殊⾓落控诉了旧社会的⿊暗和丑恶,同时流露出对他们悲掺命运的同情和叹息。

⼩说中的⼈物充满着浪漫、传奇的化⾊彩,他们来⽆影、去⽆踪,⼿段残酷,⽽内⼼深处却仍保留着正常⼈的善良和侠义,作者对这伙⼭贼采取了既批判⼜同情的态度。

⼭贼中野猫⼦的形象最为感⼈,她既有被罪恶社会所扭曲的“野性”的⼀⾯,⼜有不曾完全泯灭的“⼈性”的⼀⾯,是⼀个“⼈情”与“野性”和谐统⼀的艺术形象。

悲剧故事的展开和多姿多彩的⼭光⽔⾊的描写构成鲜明对⽐,显⽰了浪漫主义⾊彩。

借⾃然景物的美反衬出⿊暗的⼈⽣社会的丑,借⾃然景物的丑来烘托故事的悲剧⽓氛。

语⾔简洁、明快,动作性强,是反映我国西南边疆风⼟⼈情的优秀⼩说诗歌⽂学作品。

(冯敏) 原⽂ 江上横着铁链作成的索桥,巨蟒似的,现出顽强古怪的样⼦,终于渐渐吞蚀在夜⾊中了。

桥下凶恶的江⽔,在⿊暗中奔腾着,咆哮着,发怒地冲打岩⽯,激起吓⼈的巨响。

两岸蛮野的⼭峰,好象也在伯着脚下的奔流,⽆法避开⼀样,都把头尽量地躲⼊疏星寥落的空际。

夏天的⼭中之夜,阴郁、寒冷、怕⼈。

桥头的神祠,破败有荒凉的。

显然已给⼈类忘记了,遗弃了,孤零零地躺着,只有⼭风、江流送着它的余年。

我们这⼏个被世界忘却的⼈,到晚上的时候,趁着⽉⾊星光,就从远⼭那边的市集⾥,悄悄地爬了下来,进去和残废的神们。

艾芜先生

艾芜先生

祖父设馆教书,父亲是乡村小学教师。家庭贫苦,他小学未毕业。1921年考入免费的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因受《新青年》和创造社一些刊物的影响,对蔡元培《劳工神圣》的思想奉为圭臬,为逃避包办婚姻,于1925年夏天离家南行。以后六年间,他徒步到昆明,做过杂役;他流浪缅甸克钦山中艾芜
艾芜
,当过马店伙计;他漂泊东南亚异国山野,与下层劳动者(赶马人、抬滑竿的、鸦片私贩以至偷马贼)朝夕相处。后来,他到缅甸仰光,病倒街头,为四川省乐至县人万慧法师(书法家谢无量的三弟)收留。以后,他当过报社校对、小学教师、报纸副刊编辑。
中篇小说
1944
《秋收》
短篇小说集
1945
《锻炼》
短篇小说集
1945
《童年的故事》
短篇小说集
1946
《我的旅伴》
短篇小说集
1946
《丰饶的原野》
长篇小说
1947
《故乡》
上下集,长篇小说
1947
《艾芜创作集》
短篇小说集,原名《冬夜》
1948
《我的青年时代》
中篇小说
1948
《烟雾》
短篇小说集
1948
《乡愁》
中篇小说
1948
《山野》
长篇小说
1949
《一个女人的悲剧》
中篇小说
1953
《艾芜短篇小说集》
1958
《新的家》
短篇小说集
1955
《幸福的矿工们》
报告文学
1958
《艾芜中篇小说集》
1958
《百炼成钢》
主要著作
1934

散文名篇赏析:《冬夜》 艾芜

散文名篇赏析:《冬夜》 艾芜

散文名篇赏析:《冬夜》艾芜冬天,一个冰寒的晚上。

在寂寞的马路旁边,疏枝交横的树下,候着最后一辆搭客汽车的,只我一人。

虽然不远的墙边,也蹲有一团黑影,但他却是伸手讨钱的。

马路两旁,远远近近都立着灯窗明灿的别墅,向暗蓝的天空静静地微笑着。

在马路上是冷冰冰的,还刮着一阵阵猛厉的风。

留在枝头的一两片枯叶,也不时发出破碎的哭声。

那蹲着的黑影,接了我的一枚铜板,就高兴地站起来向我搭话,一面抱怨着天气:“真冷呀,再没有比这里更冷了!……先生,你说是不是?”看见他并不是个讨厌的老头子,便也高兴地说道:“乡下怕更要冷些吧?”“不,不,”他接着咳嗽起来,要吐出的话,塞在喉管里了。

我说:“为什么?你看见一下霜,乡下的房屋和田野,便在早上白了起来,街上却一点也看不见。

”他捶了几下胸口之后,兴奋地接着说道:“是的,是的,……乡下冷,你往人家门前的稻草堆上一钻就暖了哪……这街上,哼,鬼地方!……还有那些山里呵,比乡下更冷哩,咳,那才好哪!火烧一大堆,大大小小一家人,热闹呀!……”接着他便说到壮年之日,在南方那些山中冬夜走路的事情。

一个人的漂泊生活,我是喜欢打听的,同时车又没有驰来,便怂恿他说了下去,他说晚上在那些山里,只要你是一个正派的人,就可以朝灯火人家一直走去,迎着犬声,敲开树阴下的柴门,大胆地闯进。

对着火堆周围的人们,不管他男的女的,用两手向他们两肩头一分,就把你带着风寒露湿的身子,轻轻地放了进去。

烧山芋和热茶的香味,便一下子扑入你的鼻子。

抬头看,四周闪着微笑的眼睛,欢迎着,毫没有怪你唐突的神情。

你刚开口说由哪儿来的时候,一杯很热的浓茶,就递在你的下巴边上。

老太婆吩咐她的孙女,快把火拨大些,多添点子柴,说是客人要烘暖他的身子;你暖和了,还不觉得疲倦的话,你可以摸摸小孩子的下巴,拧拧他们的脸蛋,做一点奇怪的样子,给他们嘻笑。

年青的妈妈,一高兴了,便会怂恿他的孩子把拿着要吃的烧山芋,分开一半,放在你这位客人的手上。

如果你要在他们家过夜,他们的招待,就更来得殷勤些。

艾芜的代表作

艾芜的代表作

艾芜是一个勤奋多产的作家,共有长篇小说4部,中篇小说14部,短篇小说18部,散文、杂文、评论等7部,再加上没有收入集子的文章和作品,共计有500多万字。

从创作内容上来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描写流浪生活和边地风光;二是反映旧中国的农民问题;三是描绘解放后工人阶级的新生活和新的精神风貌。

《南行记》使艾芜一举成名,“之后的六十年中除文革时期外,艾芜一直创作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如《一个女人的悲剧》、《乡愁》、《芭蕉谷》、《江上行》等。

他又以五篇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故乡》、《山野》、《百炼成钢》和《春天的雾》显示了他长篇小说创作的能力。

”1现将其主要作品罗列如下作品备注1934 《山中牧歌》短篇小说集1935 《南国之夜》短篇小说集1935 《漂泊杂记》散文集1935 《南行记》短篇小说集1936 《夜景》短篇小说集《丰饶的原野》第1部,中1937 《春天》篇小说1937 《芭蕉谷》短篇小说集1《艾芜小说研究》史莉莉20091939 《海岛上》短篇小说集1939 《逃荒》短篇小说集1939 《萌芽》短篇小说集1941 《文学手册》文艺理论1941 《杂草集》散文集1942 《荒地》短篇小说集1942 《黄昏》短篇小说集1943 《冬夜》短篇小说集1943 《爱》短篇小说集1943 《缅甸小景》散文集1943 《江上行》中篇小说1944 《秋收》短篇小说集1945 《锻炼》短篇小说集1945 《童年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46 《我的旅伴》短篇小说集1946 《丰饶的原野》长篇小说1947 《故乡》上下集,长篇小说1947 《艾芜创作集》短篇小说集,原名《冬夜》1948 《我的青年时代》中篇小说1948 《烟雾》短篇小说集1948 《乡愁》中篇小说1948 《山野》长篇小说1949 《一个女人的悲剧》中篇小说1953 《艾芜短篇小说集》1958 《新的家》短篇小说集1955 《幸福的矿工们》报告文学1958 《艾芜中篇小说集》1958 《百炼成钢》长篇小说1958 《夜归》短篇小说集1958 《初春时节》散文特写集1959 《艾芜选集》1959 《欧行记》散文集1959 《浪花集》评论集1964 《南行记续篇》短篇小说集1978 《艾芜短篇小说选》1981 《艾芜近作》评论、散文集1981 《我的幼年时代》中篇小说1981 《艾芜小说选》1981一1《艾芜文集》1-2卷984《艾芜儿童文学作1983品选》1983 《南行记新篇》短篇小说集1984 《谈小说创作》文艺理论1985 《春天的雾》长篇小说1987 《风波》长篇小说。

9-7-1-艾芜最经典十首诗句

9-7-1-艾芜最经典十首诗句

艾芜最经典十首诗句
1. 艾芜的“马背上的水手,走过许多地方”,就好像一个勇敢的航海家在广阔的海洋上闯荡,这诗句多么令人着迷啊!比如当我们勇敢地踏上未知的旅程时,不就像那马背上的水手吗?
2. “江水呵,慢慢流,流不尽我的哀愁”,哇,这是多么深沉的情感啊!就如同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心中那化不开的愁绪,不是吗?
3. “这里的山哟,比别处的更青”,哎呀,读起来让人仿佛置身于那青翠的山间,想想我们看到美丽风景时的惊叹,不也是这种感觉吗?
4. “谁知道过去的生活,有多少辛酸和凄惶”,这真的太让人感慨了!就像我们回首过去,那些艰辛的日子不也会让我们唏嘘吗?
5. “我们走过,留下了歌声和欢笑”,多么欢快的诗句呀!就好像我们和朋友一起玩耍时,留下的那一串串快乐,不是吗?
6.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哇塞,这是多么有力量的表达啊!好比我们在困境中依然努力寻找希望的那股劲!
7.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这听起来好温馨啊!就像我们给爱的人送上关怀时的那份温暖,对不对?
8. “风在吹,云在飘,我的心也在飞翔”,这简直太美妙了!就如同我们心情愉悦时那自由自在的感觉呀!
9. “月亮升起来了,照亮了荒野的小路”,多有意境啊!好像我们在
夜晚看到那明亮月光时的惊喜,不是吗?
10. “我要飞翔,飞向远方,寻找我的梦想”,太让人振奋了!这不就像我们为了梦想而努力拼搏的样子吗?
我觉得艾芜的这些诗句真的太经典了,它们用简单的语言却能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意境,让人沉醉其中。

艾芜前期小说的创作特色

艾芜前期小说的创作特色

艾芜前期小说的创作特色
①在艾芜的前期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流浪者的形象,如窃贼、强盗、穷学生、私烟贩子等,他们有着这类人常有的种种坏习惯和不良的思想意识。

但透过这些人物带有野性气氛的生活,冷酷、粗暴的外表,看到了他们善良、美好的心灵。

这是作者对人性的发现,其中,野猫子形象有人称之为中国的吉普赛女郎,在中国现代文学形象系列中,她的确别开生面。

②在艾芜的笔下,情、景、人都是交融在一起的。

《山峡中》对于江水和山峰的描写就是上述四者紧密结合的范例。

在小黑牛悲剧到来之前,作者这样写:“桥下汹涌的江水,在黑暗中奔腾着,咆哮着,发怒地冲打岩石,激起吓人的巨响。

两岸蛮野的山峰,好象也在拍着脚下的奔流,无法避开一样,都把头尽量地躲入疏星寥落的空际。

”这是作品中“被世界抛却的人们”眼中的景色。

他们将要做“不得已”的事情。

这样的景色描写可以烘托出悲愤气氛。

③艾芜的前期小说,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自己熟悉的下层人物,真实地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现实关系,现实主义精神很强。

但同时,艾芜的作品又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的气息,表现为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和人物往往带有传奇意味,他的作品多用自叙传的手法,通过“我”展开故事情节,情绪渲染与人物描写并重。

《山峡中》的人物,大多是被社会扭曲了的人物,但作者注重描写人物可爱的一面,表现他们善良诚挚的心灵,按照生活应有的样子写他们的反抗和斗争、希望和理想。

艾芜《山峡中》课件

艾芜《山峡中》课件


作品描写在云南西部险山恶水之间,有一群被 生活所迫挺而走险的流浪者,他们靠偷盗、抢劫、 走私为生,他们的人生哲学是“懦弱的人是不配 活的”。他们并不是天生的强盗,而是被那个罪 恶恶的社会逼上“强盗”之路的,像魏大爷、小 黑牛本来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但却被剥夺了做 农民的权利,他们被抛出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 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也失去作为人的最低的 生活条件,他们只好像野兽一样栖息于山野破庙, 像野兽一样为生存而搏斗,也变得像野兽一样粗 野、冷酷和残忍。他们被抛出人的世界,以野兽 的原始生活方式与黑暗社会抗争。作者既痛心地 写了他们身上的野兽性,也不无同情地揭示了他 们内心深处隐藏着的美好人性。他们痛恨富人, 以恶抗恶,未失去善良本性,对处于同样无路可 走境地的人也会伸出援助之手。
• 小黑牛——这个老实而苦恼的农民,逃离了张太 爷的欺压流落到这山峡中,他怀念着家乡那山地, 那小牛,他向慕着那“点点灰色的茅屋和正在缕 缕升起的兰色炊烟”,他“太苯了,嘴巴又不会 扯谎”,在一次行窃中被打成重伤,痛苦地诅咒 着这个世界:“你们不得好死的!”他“在那个 世界躲开了张太爷的拳击,掉过身来在这个世界 里,却仍然免不了江流的吞食。”
• 但是,又由于他们找不到正确的出路,只有铤而 走险,过起了流浪和盗窃的生活。畸型的生活, 使这伙人的心态扭曲,性格变得复杂。由于社会 的重压,为了生存,他们身上有着一般人没有的 凶狠、残酷。如小黑牛,他原来是朴实的农民, 被地主逼得家破人亡,流落到了山贼队伍中。由 于他在作案时“太笨”、“不会扯谎”,被人打 得遍体鳞伤,痛苦得不堪忍受,不想再干下去了, 山贼头领魏老头子就让夜白飞、小骡子、鬼冬哥 等人亲手将他杀害了。这伙人有着他们的人生哲 学,正如魏老头子所说:“对待我们更要残酷的 人,天底下还多哩”,“天底下的人,谁可怜过 我们

高中语文 课外阅读之文学精选 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素材

高中语文 课外阅读之文学精选 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素材

《人生哲学的一课》艾芜一卖草鞋碰了壁昆明这都市,罩着淡黄的斜阳,伏在峰峦围绕的平原里,仿佛发着寂寞的微笑。

从远山峰里下来的我,右手挟个小小的包袱,在淡黄光霭的向西街道上,茫然地踯躅。

这时正是一九二五年的秋天,——残酷的异乡的秋天。

虽然昨夜在山里人家用完了最后的一文钱,但这一夜的下宿处,总得设法去找的,而那住下去的结果将会怎样,目前是暂时不用想象。

铺面卖茶的一家鸡毛店里,我从容不迫地走了进去。

把包袱寄在柜上,由闪有小聪明眼光的幺厮使着欺负乡下人的脸色,引我到阴暗暗的一间小房里。

这里面只放一张床,床上一卷肮脏的铺盖,包着一个白昼睡觉的人,长发两寸的头,露在外面。

幺厮呼喝一声:“喂!”那一卷由白变黄以至于污黑的铺盖,蠕动了几下,伸出一张尖下巴的黄脸,且抬了起来,把两角略现红丝含着眼屎的眼睛张着,不高兴地望望幺厮的脸,又移射着我。

“你们俩一床睡!”幺厮手一举,发出这道照例的命令,去了。

睡的人“唔”的一声,依然倒下,尖下巴的黄脸,没入铺盖卷了。

我无可奈何地在床边坐下。

这同陌生人一床睡的事,于我并不觉得诧异。

我在云南东部山里漂泊时,好些晚上都得有闻不识者足臭的机会。

如今是见惯不惊了。

屋里,比初进去时,明亮些了。

给烟熏黄的粉壁上,客人用木炭写的歪歪斜斜的字也看得十分清楚。

“出门人未带家眷……”这一类的诗句,就并不少。

但我一天来没有吃饭,实在提不起闲情逸致来叹赏这些吃饱饭的人所作的好东西。

我得去找点塞肚皮的,但怎样找,却还全不知道,只是本能地要出去找罢了。

我到街上乱走,拖着微微酸痛的腿,如同战线上退下来的兵。

饭馆子小菜下锅的声响,油烟播到街头的浓味,诱出我的舌尖,溜向上下唇舐了两舐,虽然我眼睛早就准备着,不朝那挂有牛肉猪肉的铺面瞧。

这时我的欲望并不大,吃三个烧饼,或者一堆干胡豆,尽够了。

我缓缓地顺着街边走,向着那些伙计匆匆忙忙正做面饼铺面,以及老太婆带着睡眼坐守的小吃摊子,溜着老鹰似的眼睛。

喉头不时冒出馋水,又一口一口地吞下去。

浅析艾芜的流浪汉小说

浅析艾芜的流浪汉小说

引言流浪汉小说出现于16世纪的西班牙,是多以流浪汉为主人公,以他们的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把“流浪汉”接入中国现代文学圣殿的,是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人称“流浪文豪”的艾芜。

艾芜的流浪汉小说挖掘了流浪汉的一种感情:一颗不宁静的心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们到处流浪,不断探索,从这种生活中培养的感情使他们更理解生活,更热爱生活,并通过自己的感情,回过来提高自己的认识和内省。

这样,作者的感情与广大社会和人民的接触就更丰厚更深刻,同时在感受方面也锻炼得更敏锐,更坚实。

读者从这样的感情历炼过程中获得审美价值。

从艾芜创作的自觉意识来解读流浪汉形象,是我们挖掘作品深邃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开启作家心扉的一把金钥匙。

此外,与国外的流浪汉文学相比较,我们能更好的发现艾芜小说创作的时代烙印与情感特色。

一、艾芜对流浪汉形象的塑造打开艾芜的作品,迎面走来的多是社会下层人物形象贫苦的农民、瘦弱的轿夫、被迫辍学的穷学生、忍饥挨打的店伙计等等。

这些形象在作家笔下都被刻画得生动饱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比这些形象更鲜明完整、更光彩夺目、因而也更能体现艾芜作品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的,却是另一种更为独特的下层社会的人物形象——流浪汉形象。

艾芜的南行题材的作品,依据叙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作品,以《南行记》为代表;第三人称叙述的作品,有《山中牧歌》等。

(一)流浪中的探索者“我”是艾芜作品中是个十分重要的人物。

说他重要,是因为,这是个带有十分突出的自传色彩的人物。

他常常就是作家自己,或者是作家的代言人。

作家常常通过他的眼睛来观察世界,观察生活,借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理解‘我’,就不能真正理解南行作品,就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中的那些人物。

”[1]P56“我”是个流浪汉。

在神州的广阔土地上不断地漂泊,并且时刻受到生存的威胁。

更重要的是:“我”还是个流浪中的探索者。

因为,他不是个浑浑噩噩的,随遇而安的漂泊者。

墨水瓶挂在脖子上创作的作家(艾芜网络资料整合)

墨水瓶挂在脖子上创作的作家(艾芜网络资料整合)

墨水瓶挂在脖子上创作的作家——艾芜一、生平及其创作(一)、笔名由来:艾芜受胡适“人要爱大我,也要爱小我”的影响,遂取名“爱吾”,后又改名为“艾芜”,而这个笔名就伴随了他一生,他的真名汤道耕却鲜为人知了。

(二)、生平原名汤道耕,四川新蘩人。

1921年秋考入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并与沙汀成为同窗好友。

(艾芜和沙汀被称为“文坛上的双子星座”,他们的友情一直被文坛传为佳话。

他们同生于1904年,同是四川人,一同进入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又一起给鲁迅写信请教写作问题,共同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晚年他们都落叶归根,同住在成都,彼此交往更加密切了。

1992年11月,已经双目失明的沙汀刚出医院回到家中,还在住院的艾芜便来到沙汀家看望老友。

听说艾芜来了,沙汀站起身摸着走向门口,抓住艾芜的手整整两个多小时没有松开。

没想到,这次竟是他们最后的见面。

没过多久,1992年12月5日,艾芜去世了,家人瞒着沙汀不敢告诉他。

但几天后,沙汀还是知道了,他悲痛欲绝,连呼:“道耕太苦了!”不过10天,1992年12月14日,沙汀也跟着艾芜去了。

他们同样一生执著于文学,著作等身,为祖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25年因不满守旧的学校教育和反抗包办婚姻,弃学远行,在我国西南边境和缅甸,马来亚,新加坡等地漂伯,五六年在底层过着贫困流浪的生活。

他的第一篇小说《人生哲学的第一课》和当时的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南行记》中的作品就以这几年的见闻感受为题材,描写“现在时代大潮流冲击圈外的下层人物,在生活重压下强烈求生的欲望和朦胧反抗的行动”,呈现了西南边地风光,充满异域情调,富于传奇色彩。

这也为他的《南行记》创作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1930年冬,参加缅甸共产主义小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活动被捕。

1931年回国后定居上海,开始创作生活。

除了《南行记》还写了不少短篇小说和散文。

1932年回到上海,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发表小说。

在上海期间,他出版短篇小说集《南行记》(1935)和中篇小说集《芭蕉谷》(1937)(这些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地下层人民的苦及其自发斗争)同年11月29日,爱无语沙汀联名,由艾芜执笔写信向鲁迅请教关于小说创作题材的问题。

9-7-1-艾芜最经典十首诗句

9-7-1-艾芜最经典十首诗句

艾芜最经典十首诗句
1. 艾芜的“马背上的水手,走过了多少港口”,这诗句多有意境啊!就好像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断遇见新的风景,不是吗?
2. “江水呵,慢慢流,流不尽我的哀愁”,哎呀,这真的太能让人感同身受了!就如同那怎么也流不完的烦恼围绕着我们。

3. “我们是两个世界,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这话说得好无奈啊!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真让人叹息!
4. “让我做个宁静的梦吧,不要离开我”,哇,这种渴望多强烈!就像小孩子紧紧抓住心爱的玩具一样。

5. “我怀念着故乡的明朗阳光”,这多能勾起人的思乡之情呀!好比那阳光直直照进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6. “用眼泪浇灌的花,会开得更美丽吗”,这多让人思考啊!就好像我们在挫折中成长,会变得更强大吗?
7. “谁知道我的心里,藏着多少秘密”,嘿嘿,是不是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神秘的角落呢?
8. “月亮从山那边升起来了”,哇哦,这画面感多强!就像我们亲眼看到那美丽的月亮缓缓升起一样。

9. “黄昏的风,轻轻地吹过我的脸”,哎呀呀,这感觉好温柔!仿佛那风正轻轻抚摸着我们的脸颊。

10. “我要到远方去,寻找我的梦想”,这多有魄力啊!就像我们勇敢地去追求自己心中的目标一样。

我觉得艾芜的诗句真的很有魅力,能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艾芜故乡主要内容

艾芜故乡主要内容

艾芜故乡:文脉之地,情感之源艾芜,这个名字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是如雷贯耳的。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艾芜的创作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宝库。

而当我们谈及艾芜时,他的故乡——四川新繁,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新繁,这个看似普通的川西小镇,却承载了艾芜的成长岁月和无数创作灵感。

新繁,一个宁静而充满韵味的小镇。

走进这里,仿佛就能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川西风情,古朴的街巷、青瓦白墙的民居、悠闲的茶馆,都仿佛在诉说着艾芜的故事。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艾芜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这里的风土人情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源泉。

艾芜的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新繁的影子。

那熟悉的场景、那鲜活的人物、那浓厚的川西风情,都是他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怀念。

在新繁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找到他作品中的元素,仿佛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被他赋予了生命和灵魂。

不仅如此,新繁还是艾芜文脉的延续之地。

在艾芜逝世后,新繁人民为了纪念他,建立了艾芜纪念馆,收藏和展示他的作品和生活物品,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缅怀这位伟大的作家。

同时,新繁还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推广艾芜的文学精神,使他的文脉得以在这里延续。

新繁与艾芜之间的这种紧密联系,并不是一种偶然。

一个人的成长和创作往往深受其生活环境的影响。

正是新繁这片土地孕育了艾芜这样的文学巨匠。

同样地,艾芜的创作也反过来为新繁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种相互成就的关系使得新繁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故乡更是艾芜精神和文化的故乡。

在新繁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艾芜留下的痕迹和影响。

他的作品被镌刻在每一个街角每一面墙壁甚至是每一个居民的心中。

人们在这里讲述着关于艾芜的故事传说着他曾经的事迹和创作历程。

这些故事传说已经成为新繁的一部分与该地的历史和文化紧密相连无法分割。

除此之外新繁还是众多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心中的圣地。

他们纷纷来到这里追寻艾芜的足迹试图在他的故乡找到创作的灵感和文学的答案。

新繁因此成为了一个文学交流和研究的平台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和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芜先生及其作品
艾芜说他“因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总想脱去封建社会的束缚,要像鸟儿一样到天空里去飞翔。

”同时,也为了“逃婚”,毅然放下将完成的学业,在1925年夏天从成都出走,以流浪汉身份用双脚踏上昆明、保山、八莫、曼德勒、仰光等滇缅许多地区。

1930年4月经马来亚到新加坡出席共产党会议。

回仰光后,与友人创办《新芽小报》,因报道缅甸达拉瓦底县的农民起义,遭殖民地主英国驱逐出境。

1931年1月遭押上英国人的船经马来西亚、香港、厦门,后到上海(1931年4月)。

西南边睡前后六年的流浪生活,让艾芜饱尝了流浪的苦楚。

饥饿、死亡、忧郁、前路茫然等人生苦汁他都尝尽,但这也让他真切地了解西南边睡下层人民的生活苦况,见识了奇异的环境、奇异的社会、奇异的人、奇特的生存方式和人生哲学。

在流浪过程中,艾芜不是滇缅不幸的下层人民生活的旁观者,他是他们其中的一份子。

因此,他以人民为本位,从正面表现劳动人民的独立自主意识。

他笔下的人物都是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以主体意识鲜明的方式突出人物坚强的生命力,并着力描绘南国人民的艰辛苦楚。

艾芜初到上海因工作与生活没有着落而仿徨,再一次陷入困境。

幸好,遇上老同学沙汀,得到他的鼓励与支持,后来也得到鲁迅的指导,才让他铁下心走文学创作的道路。

1932年,在丁玲的介绍下,艾芜加入了左联,从此和文字、文学创作的关系更为紧密。

在这过程中他不断的自我学习、锻练、积极创作、投稿,虽然日子过得窘迫,但从没有放弃写作的念头。

1933年3月艾芜遭国民党军阀逮捕入狱,6个月的牢狱生活,让他看清楚许多事情。

出狱后,他铁下心,努力朝自己的人生目标迈进;并在1933年冬,将他的作品集成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共收入八篇小说一《人生哲学的一课》、《山峡中》、《松岭上》、《在茅草地》、《洋官与鸡》、《我诅咒你那么一笑》、《我们的友人》和《我的爱人》。

艾芜一生著述丰富,写有500多万字的作品。

《南行记》是艾芜全部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艺术魅力的作品。

1942年前后,艾芜创作上有比较明显的变化,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1946)、《故乡》(1947)、《山野》(1948),中篇《乡愁》(1948)、《一个女人的悲剧》(1949),以及短篇小说《石青嫂子》等作品,仍大都以国民党统治区的农
村生活为题材,较之30年代和抗战前期的小说,这时期的作品视野更开阔,反映生活的面更广,艺术表现手法也有提高。

作品如下:
年份作品备注
1934 《山中牧歌》短篇小说集
1935 《南国之夜》短篇小说集
1935 《漂泊杂记》散文集
1935 《南行记》短篇小说集
1936 《夜景》短篇小说集
1937 《春天》《丰饶的原野》第1部,中篇小说
1937 《芭蕉谷》短篇小说集
1939 《海岛上》短篇小说集
1939 《逃荒》短篇小说集
1939 《萌芽》短篇小说集
1941 《文学手册》文艺理论
1941 《杂草集》散文集
1942 《荒地》短篇小说集
1942 《黄昏》短篇小说集
1943 《冬夜》短篇小说集
1943 《爱》短篇小说集
1943 《缅甸小景》散文集
1943 《江上行》中篇小说
1944 《秋收》短篇小说集
1945 《锻炼》短篇小说集
1945 《童年的故事》短篇小说集
1946 《我的旅伴》短篇小说集
1946 《丰饶的原野》长篇小说
1947 《故乡》上下集,长篇小说
1947 《艾芜创作集》短篇小说集,原名《冬夜》
1948 《我的青年时代》中篇小说
1948 《烟雾》短篇小说集
年份作品备注1948 《乡愁》中篇小说
1948 《山野》长篇小说
1949 《一个女人的悲剧》中篇小说
1953 《艾芜短篇小说集》
1958 《新的家》短篇小说集
1955 《幸福的矿工们》报告文学
1958 《艾芜中篇小说集》
1958 《百炼成钢》长篇小说
1958 《夜归》短篇小说集
1958 《初春时节》散文特写集
1959 《艾芜选集》
1959 《欧行记》散文集
1959 《浪花集》评论集
1964 《南行记续篇》短篇小说集
1978 《艾芜短篇小说选》
1981 《艾芜近作》评论、散文集
1981 《我的幼年时代》中篇小说
1981 《艾芜小说选》
1981一1984 《艾芜文集》1-2卷
1983 《艾芜儿童文学作品选》
1983 《南行记新篇》短篇小说集
1984 《谈小说创作》文艺理论
1985 《春天的雾》长篇小说
1987 《风波》长篇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