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顾颉刚的孟姜女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爱情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中国古典爱情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有 关纪念馆, 位于山东涌泉齐长城 风景区。相传,齐人 姜女为寻夫沿齐长城 来到劈山脚下,饥寒 交迫,昏睡在劈山下, 被一孟姓夫妇搭救, 养病半年有余使得康 复,为答谢再生之恩, 姜女冠以孟姓,并认 其为义父义母,因此 史传“孟姜女”。姜 女住过的孟宅后来也 称“孟姜宅”。
了级高路长红庙景台亭位为小 坐俗后国孟 几,,,阶瓦宇点、、。河丘公落称人广姜 分抬直青是,四组振前整北陵里在孟为为女 庄头达石通显周成衣殿个省之处秦姜了流哭 严仰山砌往得林,亭、景第巅的皇女纪传倒 。望门成姜格木布、后区一。望岛庙念,长 ,。,女外蓊局海殿由批 夫市。她可城 使长随庙古郁合眼、长重 石山这,说的 孟阶地正朴,理、望阶点年村海座便是故 姜共势门清掩,孟夫、文,北关贞修家事 女一而的幽映错姜石山物被凤区女了喻, 庙百逐必。着落女、门保公凰城祠贞户在 增零渐由 青有苑梳、护布山东,女晓我 加八增之 砖致等妆神单 祠。 。 , 1956
活平 实 愿 故 的 被 人 余 的 从 的, 的 望 事 。 改 民 年 孟 开 幸追 心 , 代 其 造 群 。 姜 始 福求 声 抒 表 主 、 众 一 女 的 和稳 。 发 了 要 加 所 个 传 杞 安定 那 了 整 原 工 喜 故 说 梁 宁, 就 劳 个 因 , 爱 事 , 妻 。渴 是 动 人 是 并 , 能 其 故 望:人类因不并长间事 家向民的为是不时有到 庭往最共这偶断间两最 生和真同个然的为千后
故事来源
有人认为孟姜女的故事来自《左传· 襄公二十三年》中的 齐国武将杞梁的妻子,无名无姓,称为杞梁妻。“即杞 梁之妻要求齐侯在宗室正式吊唁杞梁。其中既没有 “哭”,也没有长城或者城墙、更无“城崩”、“投水” 等情节。 “哭”的情节早在《礼记· 檀弓》记曾子 提到“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刘向 的《说苑· 善说篇》加上“崩城”的内容:“昔华周、 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 厄。” 接着刘向《列女传》又加上“投淄水”的情节: “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就 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 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乃枕其夫尸于城下而哭 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城为之崩。 既葬,曰:‘我何归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 死。”杞梁后来讹化成万喜良或范喜良,其妻成为孟姜

论顾颉刚研究孟姜女故事的科学方法

论顾颉刚研究孟姜女故事的科学方法

论顾颉刚研究孟姜女故事的科学方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顾颉刚先生在研究孟姜女故事时所采用的科学方法。

顾颉刚,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和民俗学家,对孟姜女故事的深入研究,不仅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更展示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的研究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回顾孟姜女故事的历史背景和传统版本,以此作为顾颉刚研究的起点。

接着,我们将详细分析顾颉刚在研究过程中如何运用历史文献学、地理学和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孟姜女故事进行深入的挖掘和解读。

我们将特别关注他如何通过对故事流传地域的实地调查,结合历史文献的梳理,揭示孟姜女故事的地域性、时代性和文化内涵。

本文还将探讨顾颉刚在研究过程中如何运用比较研究和类型分析的方法,将孟姜女故事与其他类似传说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其共性和差异。

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孟姜女故事本身,也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民间传说的一般特征和演变规律。

本文将总结顾颉刚研究孟姜女故事的科学方法对于当前文化传承和研究的重要启示,以期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回顾和剖析顾颉刚的研究过程和方法,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孟姜女故事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可以从中汲取科学研究的智慧和方法论启示。

二、顾颉刚研究孟姜女故事的方法论顾颉刚在研究孟姜女故事时,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科学方法论,这种方法论不仅在他的孟姜女研究中大放异彩,也对后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首先秉持怀疑一切的学术态度,不盲目接受既有的观点和结论,而是从原始材料出发,进行细致入微的考据和分析。

顾颉刚特别重视历史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他广泛涉猎各种古籍和民间传说,力求获取最全面、最原始的资料。

他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细致比较和对照,发现了孟姜女故事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种变异形态。

这种对材料的全面把握和深入分析,使得他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孟姜女故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顾颉刚注重历史地理学的应用。

读《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有感

读《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有感

读《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有感作者:施学敏况兰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09期一、孟姜女故事简要回顾86年前(1924年),顾颉刚先生在北大《歌谣周刊》上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一文,可谓古史辨史法之经典。

原味的故事应该是这样的:史源出自《左传》,故事的女主角在当时还无名,只说杞梁之妻,故事讲的是齐侯攻打莒国,随征的杞梁战死,齐侯回去时路遇杞梁妻,向她吊唁,杞梁妻不接受,拒绝了齐侯的吊唁,并说:如果杞梁有罪,那就不必吊唁,如果无罪,那我们还有家,您该到那里去吊唁。

齐侯听了她的话,便到她的家里去吊唁。

除此之外,再无他言,只为说明杞梁妻知礼,而当时的“礼”跟后世大不同,乃是节制人性情的东西,杞梁妻在哀痛的时候,未掉一泪,神智不乱,仍以礼处事,这是知礼。

二百年后,战国中期,《檀弓》对此有记载,记载大体沿袭,唯多了一个环节:“杞梁妻迎夫柩于路而哭之哀。

”《左传》上只是说杞梁妻守礼法,而在这本书上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既有礼法,也有感情色彩,说她哭得很哀伤。

这就给以后的故事传诵定了基调,既然战国时期的人都哭得很哀了,那后世要不哭倒个长城什么的,似乎说不过去。

之后是《孟子》的记载,又多了一层:杞梁妻和华周妻一样,因为善哭而变齐国国俗!将杞梁妻置于影响齐国人的较高的地位,可以入选齐国精英女性杂志封面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战国时正流行这种哭调,古人多尊古贱今,想要引人注意,受人尊敬。

于是就加上去,这就是音乐界的“托古改制”。

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说得比较简单,但又有进化,说杞梁妻之悲哭,人称之为咏,能以歌吟唱而出,似乎动人之事又可以艺术化,以为更好传诵。

大约同时枚乘的《七发》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一首,其中就提到“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这就给以后杞梁妻向艺术家转化的叙述模式铺平了道路。

具有决定性的转折是在西汉。

王褒,西汉宣帝时人,做《洞萧赋》,形容洞萧时候将杞梁妻哭的“气”与锺子期和伯牙置于同列,可见杞梁妻之吟咏不但有艺术,而且还是极富艺术功底。

孟姜女故事的转变

孟姜女故事的转变

孟姜女故事的演变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

它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娘子)的故事》一起,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四大民间传说。

这些故事流传的时间很长,范围很广,在不同的地方,这些故事的版本都有所不同,比如孟姜女的丈夫的名字有称范杞梁、万喜良、范喜良、万杞梁、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等等,她哭长城的时间有说三天三夜的,也有说十八天的。

但是大体的故事情节的主干是一样的。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不知道大家从小听说的是怎么样的?我自己小时候听到的故事是这样的:在很早很早的秦代,有一个皇帝很残暴,他征发很多百姓去北边修长城,这些人要背负很重的石头上山,修筑城墙,非常辛苦,很多人都累死在那里,他们的尸体就被筑进了城墙里。

有一个妇女叫做孟姜,她的丈夫名叫范启良,也被征发去修长城,很久都没有回来。

冬天到了,孟姜为丈夫做了冬衣,千里迢迢寻夫送衣到长城脚下,却听说丈夫已经身故,被埋在长城里,于是她悲痛欲绝,在长城脚下痛哭三天三夜,把城墙都哭倒了,露出了她丈夫的尸骨。

这个故事当然有很传奇和荒诞的成分,小孩子听到,就已经会怀疑,一个人的哭声怎么会把坚固的城墙都哭倒呢?这显然不“科学”,不是“事实”,所以这仅仅是一个民间故事,连历史都算不上。

但是,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有一些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历史学者,开始严肃、认真地研究这些貌似虚构的、荒诞的民间故事。

他们的研究不仅告诉我们很多事情,孟姜女故事的历史演变,在历史上很多与我们平常听说的孟姜女故事不同的版本,而且给当时的历史学研究很大的冲击,从研究的资料、方法上,有了一种全新的角度,这些对于今天的历史学还有重要的意义。

一、顾颉刚与“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讲到孟姜女故事的研究,最重要的一个人就是顾颉刚(1893—1980)。

他对于中国现代史学,可以说是一个开创性的人物。

他从1920年开始考辨古史,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论点,创立古史辨运动,从而在古史研究、传说故事的历史研究等等领域开辟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和方法。

孟姜女故事研究 顾颉刚精编版

孟姜女故事研究   顾颉刚精编版

一、孟姜女故事历史的系统(1)此故事最早见的,是《左传》。

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9)传说,齐将记梁在莒国战死;齐侯回来,在郊中遇见记梁之妻,使吊之。

她以为郊中不是吊丧的地方,把他却去。

因此齐侯到她的家里吊了。

在这一段记载里,只见得她是一个知礼的妇人。

还有和记梁同战的华还结果如何,书上没有记载。

(2)次见的是《檀弓》。

它引曾子的话道:“杞梁死,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

”这是说明她遇见齐侯为的是迎柩;“哭之哀”三字又涂上了感情的色彩了。

(3)其次是《孟子》上的淳于凭的话。

他道:“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沤,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他把记梁妻的哭和王豹、绵驹的歌讴同举,并说因她的哭夫而变了国俗,可见齐国唱她的哭调的风气是很盛行的。

据战国时的记载,雍门周以哭见孟尝君,孟尝君为之流涕狼戾;韩娥过雍门,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其后雍门人善放娥之遗声:可见齐都中人的好唱哭调原是战国时的风气。

所以我们可以怀疑淳于髠这话是倒果为因的:因为齐国有此风气,所以成了记梁之妻的哭;她的哭中原有韩娥们的成分,她的故事中加入的哀哭一段事原是战国时音乐界风气的反映。

(4)在西汉时,她的故事依然向着这方面发展。

枚乘《杂诗》说:“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记梁妻?”王褒《洞策赋》形容策声的妙,说:“镭期、牙、怅张然而愕立兮,杞梁之妻不能为其气。

”(5)到西汉的后期,这个故事的中心忽从悲歌而变为崩城。

刘向在《说苑》及《列女传》中都说她在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列女传》中并说她因无人可靠,赴淄水而死。

这样的任性运行,和却郊吊的知礼的态度大不相同,刘向采入书中,可见“齐东野人”的传说的力量胜过了经典中的记载了。

(6)她哭崩的城的所在,东汉初年王充《论据》里首说是记城,并说给她哭崩了五丈(《变动篇》》。

杞国当把梁死时建都在缘陵(今山东昌乐县),离临淄很近,从莒到齐可以经过,这说如当实事看也说得通。

(精品)中国古典爱情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精品)中国古典爱情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几 分 庄 严 。, 抬 头 仰 望 , 使 孟 姜 女 庙 增 加,直达山门。长阶共一百零八,青石砌成,随地势而逐渐增阶是通往姜女庙正门的必由之瓦 , 显 得 格 外 古 朴 清 幽 。宇 四 周 林 木 蓊 郁 , 掩 映 着 青 砖点 组 成 , 布 局 合 理 , 错 落 有 致、 振 衣 亭 、 海 眼 、 孟 姜 女 苑 等、前殿、后殿、望夫石、梳妆。整个景区由长阶、山门、神河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丘陵之巅。年,被公布公里处的望夫石村北凤凰山落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城东称孟姜女庙。这座贞女祠,人为了纪念她,便修了贞女祠广为流传,可说是家喻户晓。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在我
活平实 愿故的 被人余的 从
的,的 望事。 改民年孟 开 幸追心 ,代其 造群。姜 始

福求声 抒表主 、众一女 的 和稳。 发了要 加所个传 杞 安定那 了整原 工喜故说 梁
事 演
宁,就 劳个因 ,爱事, 妻 。渴是 动人是 并,能其 故

望:人类因不并长间事
家向民的为是不时有到
庭往最共这偶断间两最


6.5 1956
孟 姜 女 庙
孟 姜 女 庙
相关考证
说认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纯 属虚构,因为山海关长城修建于秦朝 以后,秦始皇时代修筑的长城,距山 海关北去数百里。既然当时当地并无 长城,哭长城之事自然是子虚乌有。 一说认为,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春秋 时期。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 齐庄公四年(前550),齐伐卫、晋,回 师攻莒时齐大夫杞梁战死。杞梁妻迎 丧于郊,相传她哭夫十日,城墙为之崩 塌。后世以讹传讹,把杞梁妻说成是 秦始皇时代的人,演绎出哭长城的故 事。
故居纪念馆
孟姜女故居纪念馆, 位于山东涌泉齐长城 风景区。相传,齐人 姜女为寻夫沿齐长城 来到劈山脚下,饥寒 交迫,昏睡在劈山下, 被一孟姓夫妇搭救, 养病半年有余使得康 复,为答谢再生之恩, 姜女冠以孟姓,并认 其为义父义母,因此 史传“孟姜女”。姜 女住过的孟宅后来也 称“孟姜宅”。

[顾颉刚全集]读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

[顾颉刚全集]读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

[顾颉刚全集]读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篇一 : 读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这是我最喜欢的论文类型。

这是顾颉刚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做的研究。

真的很难想象它竟然是将近一百年前的作品。

怪不得刘半农惊叹地对作者说:“你用第一等史学家的眼光与手段来研究这故事;这故事是二千五百年来一个有价值的故事,你那文章也是二千五百年来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据说这文章的主框架来自顾炎武的《日知录》,为此我特意下载了《日知录》。

有时间会慢慢啃一啃。

这里简单理一下孟姜女故事在传说中不断变化的过程。

1、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孟姜女的身影,是公元前549年。

《左传》。

《左氏》襄公二十三年《传》提到“杞梁之妻”,也就是未来的孟姜女:齐侯还自晋,不入。

遂袭莒,门于且于,伤股而退。

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

杞殖、华还载甲,夜入且于之隧,宿于莒郊。

明日,先遇莒子于蒲侯氏。

莒子重赂之,使无死,曰:“请有盟。

”华周对曰:“贪货弃命,亦君所恶也。

昏而受命,日未中而弃之,何以事君,”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

莒人行成。

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

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

”齐侯吊诸其室。

说的是齐侯打莒国,先锋杞梁战死。

齐侯回来的时候在郊外遇见了杞梁的妻子,就向她吊唁,被她拒绝了,因为这于礼不合。

无其他内容。

2、200年以后的战国中期,《檀弓》一书里,主要故事没有变化,只多了一句:“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

”不要小看这一句话,这以后两千年的故事变化都打这儿来。

这里,我们知道了杞梁妻到郊外是为了迎接杞梁的灵柩,而且她哭得很伤心。

3、比这晚一点,《孟子》里提到一句:“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4、西汉《韩诗外传》上说:“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称咏。

”西汉枚乘《杂诗》第一首云:“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5、重大变化在西汉后期终于出现了~杞梁妻终于不再白哭,终于哭出了成绩~刘向《说苑》《立节篇》这样说:“杞梁、华舟。

孟姜女传说

孟姜女传说

“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人家夫妻得团圆,孟姜女的筑长城……”这支从正月一直唱到腊月的民歌,讲述的是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在我国流传甚广。

几年前,这个民间传说已经和其他30项民间文学一起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孟姜女传说的主要内容是,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以后,下令修筑万里长城。

南方有个名叫范杞(音qǐ)梁(或万喜梁)的人,被捉到北方修筑长城。

他的妻子孟姜妇女日夜担忧丈夫的身体,怕他受不住北方的寒气,就带着寒衣到遥远的北方去寻找丈夫。

她历尽艰辛到达修筑长城的地方时,范杞梁已经死去,尸体被埋在城墙里。

孟姜女悲痛欲绝,一连哭了三天三夜,哭得惊天动地,最终将长城哭塌了。

这个故事虽然属于民间传说,但却有着一定的生活基础,并非全是虚构。

追溯来源,《左传》中的一段记载应算是最早的。

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公元前550年(春秋时期齐庄公四年)秋天,齐国将军杞梁率兵攻打莒(音jǚ)国(今山东莒县),不幸身亡。

其妻迎柩至郊外(齐长城与淄水交汇处,今淄博博山源泉镇北)。

齐庄公想在此处吊唁,遭到孟姜的反对。

她说:“杞梁是怎么死的?如果他有错误,干脆就不要把他的尸体运回来。

如果没有错误,先人留下来的破屋还在那里,我不能就这么草率地在郊外接受吊唁。

”齐庄公只好到杞梁的家里举行吊唁仪式。

请读者诸君注意一下,《左传》记事很简略,不带感情色彩,这时候的杞梁妻并没有“哭”,而且故事与“城墙”也没有一点关系。

直到200年后,曾子在评论蒉(音kuì)尚在路上接受使者吊唁时,又提到了此事,说:“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

庄公使人吊之。

”曾子认为蒉尚不如杞梁的妻子懂得礼仪。

在曾子的嘴里,杞梁妻不仅“哭”了,而且还哭得很悲伤,故事已经带上了明显的感情色彩。

战国时期的《孟子》,曾引用了当时一个叫淳于髡(音kūn)的人的话,也说“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后来的《韩诗外传》也引用淳于髡的话说,“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称咏” 。

孟姜女的主要故事

孟姜女的主要故事

孟姜女的传说主要内容相传秦朝时有个孟老汉和姜老汉一墙之隔互为邻居,孟老汉一年春天在院子的墙边种了一颗葫芦籽,经过细心浇水、施肥培育,后来结了一个几十斤重的葫芦瓜,姜老汉眼看葫芦瓜成熟,一刀切开了后,却看见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娃娃躺在里面。

于是孟、姜两老汉为争夺女娃娃吵闹不休,最后只好协商两家共同养育这个女娃娃,取名“孟姜女”。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各地征集数十万民夫,将秦、燕、赵三国北边的城墙连通、修缮合一,修筑万里长城。

有个叫万喜良的书生公子,因为逃避衙役的追拿,翻墙逃进孟家院子,躲在丝瓜架下,正好被游园的孟姜女发现,万喜良连忙起身作揖哀告。

孟姜女一看是个俊俏书生,便回报给孟老汉,孟老汉见万喜良一表人才,又知书达礼,于是提出把孟姜女许配给他。

良辰吉日时,正当二人即将拜堂成亲,不料闯进几个衙役,一拥而上把新郎万喜良抓了去做民夫。

孟姜女日日哭、夜夜哭,转眼已是一载,万喜良一去后杳无音信,眼看天寒地冻,孟姜女万分不放心,夜赶寒衣,辞别二老,风餐露宿、饥寒交迫,一路打探着万里跋涉寻到长城脚底,却听得修长城的民夫说丈夫早已累死,尸体不知埋于何处。

孟姜女顿时痛哭失声,只哭得日月无光、天昏地暗,只哭得秋风悲号,海水荡波,长城一段段倒塌,足有八百里,一堆堆死人骨露出来。

孟姜女为了辨认出丈夫的骨骸,咬破中指,把血滴在一堆堆白骨上,滴到万喜良的骨头之上时,血珠凝住不动。

正在这时,秦始皇巡察长城而来,看见眉清目秀、如花似玉的孟姜女,遂起心霸占。

孟姜女将计就计,要秦始皇答应她三个条件:一要秦始皇搭起三十里长的孝棚;二要秦始皇披麻戴孝,领文武百官到祭台上吊祀万喜良;三要在成亲之前,与秦始皇游海为万喜良举行葬礼。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宁死不从。

秦始皇此时色心难耐,为了讨得孟姜女欢心,竟然一一答应。

但在祭祀那天,孟姜女哭完丈夫,哭得血泪模糊时,一纵跳入了海里。

秦始皇大发雷霆,命令士兵赶忙打捞,即时大海咆哮,狂风四起,秦始皇不得而归。

孟姜女传说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孟姜女传说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孟姜女传说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刘魁立等【编者按】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孟姜女传说一直受到学界的重视。

2009年,由山东省民俗学会和淄川区委区政府主办、淄河镇政府承办的“中国孟姜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举行。

众多学者以孟姜女传说为主题,对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

本刊选摘了部分发言,并对发言内容略作删节、编辑,以飨读者。

学术研究与社区建设相辅相成刘魁立(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民俗学会,向山东省民俗学会和淄川区委区政府主办、淄河镇政府承办的“中国孟姜女传说学术研讨会”表示热烈的祝贺!淄川地区人杰地灵,资源丰富,特别是文化方面的资源特别丰厚,齐长城就在我们身边,淄河沿岸蕴育了非常丰厚的文化,在这一带流传广泛的孟姜女传说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精神血肉的一部分。

大家都知道,芬兰的国家是小的,资源也不算丰富,但就因为有了一个《卡勒瓦拉》史诗,居然在世界文化之林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也把《卡勒瓦拉》看成了自己的非常重要的文化品牌,甚至于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其民族精神的代表。

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说,在淄博等地流传的孟姜女传说,也是这样一个非常宏大、非常重要的文化作品,是我们非常重要的精神财富。

这个传说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应该说现在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它不仅给我们学术界带来很多新的思想,同时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也会丰富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世界。

在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里,淄博孟姜女传说就已名列其中。

它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性,应该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工程,比如说相关的学术研究、民俗研究2009.3博物馆建设、传习所建设以及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等工作,对于现在全国的社区建设工作来说也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当我们将自己的情感投放在这样一个传说当中,它就变成了我们情感世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样一个将对象自我化的过程中,通过一个传说可以将我们凝聚在一起,提升我们热爱乡土的真挚情感。

《孟姜女》民间故事

《孟姜女》民间故事

《孟姜女》民间故事相传秦代有一户姓孟的人家种了一个瓜,瓜苗爬上墙到姜家,得了一个瓜。

瓜熟了,一瓜跨两院得分!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个又白又胖的女孩,于是给她取名孟姜女。

孟女是方圆老乡,大家都知道她是一个温柔、善良、踏实、聪明的女孩,会弹钢琴,会写诗,会写文章。

这对老夫妇视她为掌上明珠。

这个时候秦始皇开始到处抓老公修长城。

有个儿子叫范希亮,是个学者,他害怕地跑出了家门。

他很渴,只想休息一下,喝点水,这时他听到一群人在喊马和打鼓。

原来这里也在抓人!他没有时间跑,所以他跳过了附近的一堵墙。

原来这墙是孟家的后花园。

这功夫正巧赶上孟姜女跟着丫环出去逛花园。

萌女突然看到一个人躲在丝瓜架下。

她和丫环一喊,范希亮就冲了出来,鞠躬恳求道:“小姐,小姐,别喊,别喊,我是难民。

请救救我的命!”孟女见范希亮白面书生,相貌英俊,便带着丫鬟回去禀报。

老外质疑范希亮在后花园的老家住宅,姓什么,为什么要翻墙入院。

范希亮做了详细的口头回答。

工作人员看他老实博学,答应暂时把他藏在家里。

在孟家里躲了几天。

看他相貌堂堂,举止大方,老两口商量着招他做老公。

和女儿商量后,她同意了。

给范希亮提一提,范公子也高兴,这桩婚事就这么定了。

当年军队动乱,隔三差五,百姓要丈夫,婚事定了,总没人离。

老两口商量了一下,选了个吉日,邀请了亲戚朋友。

两桌酒席已经摆好,欢乐了一天后,两人见到了新娘,结婚了。

正所谓“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

夫妻俩结婚不到三天,一群主官突然冲了进来,丝毫不露声色,一把抓住了范公子!这明明是一场挤兑,孟姜女整天哭着盼着!但我已经热切期待了一年。

不仅人们没有期待,消息也没有传来。

孟女放心不下,连续几个晚上给丈夫做了御寒的衣服,自己去长城找丈夫。

见她执拗,父母也拦不住,就同意了。

孟姜女收拾行囊,告别父母,踏上征途。

孟姜女直趋正北,穿越山河。

孟女的故事II长城被推倒的故事很快就传到了秦始皇那里。

秦始皇得知后,亲自骑马到长城脚下查看。

看到一个女人抱着尸体哭,就去看了。

_孟姜女故事研究_的生成与转向_顾颉刚的思路及困难

_孟姜女故事研究_的生成与转向_顾颉刚的思路及困难

的神话( 传说、叙 述 , 迷 思 ) 并 不 是 没 有 意 义 的 , 他 通 过“ 孟 姜女故事研究”的具体操作, 提示了此类传说的研究价值与 研究方法。从价值上讲, 此类神话或传说是考察地方风俗和 各时各地社 会 心 理 的 路 径 ; 从 方 法 上 讲 , 此 类 研 究 应 以“ 分 年代”“、 分地域”与“ 分性质”为基础。顾颉刚发起的“ 古 史 辨 运 动 ”正 是 在 这 个 意 义 上 有 破 有 立 。他 让 我 们 更 多 的 关 注“ 神话、传说被讲述的时代和地域”, 而非“ 所讲述的时代 和地域”。从研究领域上, 他也进入了广阔的包括地方风俗 与社会心理在内的社会生活史研究, 而这正是 20 世纪历史 研究的主流。
一 1925 年, 梁启超在清华研究院讲学, 授课笔记被学生整 理成文, 这就是《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而在刚刚过去的 1924年 11 月 23 日, 顾颉刚的《 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在北京 大 学《 歌 谣 周 刊 》的 第 二 个 专 号— ——“ 孟 姜 女 ”上 全 文 刊 发。此后, 顾颉刚组织的“ 孟姜女”专号讨论持续了 9 期, 成 为《 歌谣周刊》上最具轰动效应和实际成果的研究。⑤早在 1902 年就撰著《 新史学》、提倡“ 史界革命”的梁启超, 通过
பைடு நூலகம்
姜女故事研究》, 显示了其研究由生成到转向的过程。1927 年后“, 地域因素”成为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的重点, 这一转向
背后隐藏着观念的转变, 传说之流传方式及文学审美给顾颉刚造成的困难使他的学术宏愿落了空。
关键词: 顾颉刚; 孟姜女故事; 古史辨; 地域
中图分类号: K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6365( 2007) 01- 0019- 06

顾颉刚有着哪些学术成果?有着怎样的成就

顾颉刚有着哪些学术成果?有着怎样的成就

顾颉刚有着哪些学术成果?有着怎样的成就本文导读:史学研究顾颉刚作为一个史学家,享誉中外学术界,影响深远。

顾颉刚的私淑弟子黄现璠曾说:“解放前,日本学者,特别是名牌大学如东京、京都、帝大教授,都看不起中国学者,惟对于顾颉刚先生和陈垣先生,则推崇备至。

”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同样取得了极大成就。

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

1924年,顾颉刚在《歌谣》周刊上连载《吴歌甲集》,历时三月,获得学术界好评。

《吴歌甲集》于1926年由北大歌谣研究会出版单行本,这是一部科研价值很高的歌谣集子,不但出版的时间较早,而且有比较详尽的注释等,还附有研究文章《写歌杂记》多篇。

刘半农写信给他说:“中国民俗学的第一把交椅,给你抢去坐稳了。

”民俗研究在民俗方面,顾颉刚作过很多考察研究。

对妙峰山的考察,对土地神的探究以及对苏州婚丧礼节的论述,都不断有文章发表。

在风气未开的当时,影响颇大。

其中《妙峰山的香会》对群众朝拜碧霞元君女神的盛况作了考察研究,分析各种人朝拜、祈福的迷信心理和庙主假神戚敛财的实质,发现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祈福心理的关系。

这体现了顾颉刚不是为调查而调查,为研究而研究的学术观点。

吴歌研究1918年,他因病休学在家,因《北大日刊》的影响,开始搜集“怡情适性”的歌谣。

他的搜集工作只有八个月,连带搜集了谚语、方言方音,后来发表于《晨报》,得到“研究歌谣专家”称号。

他的研究成果首先得到来自文学方面的称赞。

胡适说:《吴歌甲集》“是独立的吴语文学的第一部”、“道地的方言文学”、“这部书的出世真可说是给中国文学又开一新纪元了。

”他此书突出的成绩在于对歌谣结合吴地的地域文化(特别是民俗)进行阐释;标明歌谣适合的场所、参与者、具体的动作等;不同地域歌谣的变化;特别是它内容详实的附录———阐述了从题目的类型到《诗经》以来的争论。

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吴歌甲集》“不只是一个一般性的歌谣资料集,而是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的歌谣学著述了。

lb45 问答:如何从孟姜女传说,看民间故事的套路

lb45 问答:如何从孟姜女传说,看民间故事的套路

45 问答:如何从孟姜女传说看民间故事的套路?欢迎来到《刘勃的国学课》。

又到了每周末的答疑时间。

讲《诗经·齐风》的那一讲,讲到了所谓“孟姜”,就是姜家大女儿的意思。

东方红、崂仔等好几位同学都问,这个孟姜,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里的孟姜女吗?答案是,也是也不是。

孟姜女故事的演变说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顾颉刚先生写过一组文章,可以说是我国民俗学研究的奠基性作品了。

今天就先和你介绍下顾颉刚先生的文章。

孟姜女故事最早的出处,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庄公攻打莒国,齐国一个叫杞梁的,很英勇,战死了。

齐庄公回到齐国,在郊外看见杞梁的妻子,就派人向她吊唁,杞梁的妻子辞谢说:“杞梁战死,如果他有罪,岂敢劳动国君派人吊唁?如果他无罪,还有先人的破屋在那里,下妾不能在郊外接受吊唁。

”这意思很明白,依照礼,齐庄公应该到杞梁家去吊唁,这也是表彰杞梁为国捐躯的意思。

《左传》记录这件事,显然是为了赞美杞梁的妻子,她很懂礼,更懂得为自己的丈夫争荣誉。

这个故事听起来,和孟姜女故事一点关系也没有。

不过请记住,故事里女人的丈夫,叫杞梁。

比《左传》晚一点的材料,《礼记·檀弓》里也讲到这件事,多了一个细节,杞梁死后,他的妻子去迎接他的棺柩,哭得非常伤心。

这条记载和《左传》形成了互补,告诉我们,齐庄公之所以会想到慰问杞梁的妻子,就是她哭得太伤心了,引起了齐庄公的注意。

比《檀弓》再晚一点的材料《孟子》里则说到,杞梁之妻太会哭了,哭的声调,带动得齐国风气都变了。

哭声也像歌声,是哭也像歌,歌哭往往融为一体,这个可以参考我们第一季课程里《李娃传》那一集。

齐国人爱唱歌,唱的时候都学习杞梁之妻的哭法。

这个版本里,杞梁之妻的哭声就开始传奇化了。

接下来的材料就晚得多了。

西汉末刘向的著作里,提到杞梁之妻因为丈夫死了,枕着丈夫的尸体在城墙下痛哭,十天后,城墙崩了。

葬了丈夫之后,杞梁之妻说:“我何归矣?”于是投水而死。

这条材料就和孟姜女故事有点像了,但并没有说哭的是哪里的城墙,不过反正肯定不是秦始皇修的长城,杞梁夫妇是春秋时代的齐国人,三百年后才有秦朝,哭的也只能是齐国的城墙。

孟姜女的研究

孟姜女的研究

摘要:孟姜女故事作为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传说之一,源远流长,而其流传的形式也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变。

在江西省广昌县甘竹镇一带即流传着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民间戏曲,俗称广昌“孟戏”。

作为一种文化范本的孟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流传演变至今仍生生不息,体现了文化传承演变的本土化过程以及文化范本的功能与意义。

关键词:孟姜女;故事;地域习俗;广昌;孟戏孟姜女故事以不同的文本形式和内容在我国广为流传,至今已有2 500年的历史。

从文本形式看,有传说、戏曲、歌谣、诗文等;从文本内容看,既有与历史时势和风俗相融的纵向变化,又有横向的地域差异。

在时间方面,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乃至于隋唐五代,其故事情节得到极大丰富,思想内容也得到不断深化。

在地域方面,孟姜女故事沿长城一带发展演变,出现了诸多文本。

长城西到临洮,有敦煌写本之孟姜女寻夫的小唱、敦煌卷子之孟姜女变文。

长城东到山海关,有《同贤记》之孟姜女哭夫崩(秦)长城。

陕西、山西、湖南亦出现了孟姜女传说和孟姜女古迹。

南面的广东、广西则一方面承受了北方传来故事的影响,衍化出了海丰的孟姜女传说和福老民族的孟姜女传说;另一方面又往东传到福建、浙江,并由浙江传到江苏,故事结合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发展出了众多版本的戏曲和歌调。

明嘉靖至万历年间(1522-1620年),由于受到士大夫的大力支持,海盐腔先后流传于浙江嘉兴、湖州、温州和台州以及南京、北京、江西等地,与弋阳腔同时风行大江南北,盛极一时。

据一些学者的考证推断,江西省的广昌“孟戏”就是从浙江海盐腔流传发展而来。

最初对孟姜女故事进行系统研究的,是我国着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

继他之后,又有诸如钟敬文、魏建功、刘半农、路工及饭仓照平(日本)、李福清(苏联)等一批国内外着名的学者加入到该研究行列并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果实¨』。

近年来,不同地区学者又对他们所处地区孟姜女故事文本作了大量的研究,形成孟姜女故事文本的流变。

江西省广昌县流传着以孟姜女哭长城为文本的民间戏曲,即广昌县甘竹镇大路背刘家“孟戏”和赤溪曾家“孟戏”,并演变为家族戏,绵延四五百年。

孟姜女的传说

孟姜女的传说

寻找孟姜女当孟姜女的名字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一个久远的疑问同样再次被开启:在中国的历史上果真有孟姜女这个人吗?她哭倒长城的故事难道真的发生过吗?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

它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之一。

故事说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为防御外敌的入侵,下令在北方大规模修筑长城,强征无数民夫前去服苦役。

新郎范杞梁被征之后,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进长城墙内。

他的妻子孟姜女背着做好的棉衣千里迢迢来寻找丈夫。

当她得知丈夫已不在人世,便坐在城墙边大哭了三天三夜,八百里长城竟在哭声中倾刻倒塌,露出了丈夫的尸骸。

孟姜女重新埋葬了丈夫,独自一人走到大海边,投入了万里海涛。

后来,人们在传说她投海处的山海关附近建起了姜女庙,海中的两块礁石也被后人形象地称为姜女坟,她的名字世世代代被流传了下来。

对这个传说故事的来历,我国学术界有着长期的研究,并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

综合这些研究的成果,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孟姜女以及哭长城的故事纯属民间传说,绝无其人其事。

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个故事的产生并非偶然。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是记载中国春秋时期历史的编年史书,它的取材范围包括王室档案、诸侯国史等,多用事实解释春秋,是儒家重要经典著作之一。

那么,《左传》里对此是怎样说的呢?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齐庄公五年,也就是公元前550年,庄公为报六年前平阳战役之仇,亲率大军远道偷袭晋国,因晋国有所防范,无功而返。

回军途中,又顺路偷袭莒国,杞梁作为齐军先锋战死于莒国都城且于门下。

庄公回来,在临淄郊外遇见杞梁之妻,想就地祭吊杞梁。

杞梁之妻不以为然,对庄公说道;“如果杞梁有罪,则不必祭吊,如果无罪,则他有家有室,我不能在郊外接受您的祭吊。

”庄公认为她说得有道理,就前往她的家里举行了吊唁。

文章中记述的莒国城也就是现在山东省的莒县城,而临淄则是山东省淄博市的一个区,春秋时曾为齐国都城。

孟姜女故事研究 顾颉刚

孟姜女故事研究   顾颉刚

一、孟姜女故事历史的系统(1)此故事最早见的,是《左传》。

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9)传说,齐将记梁在莒国战死;齐侯回来,在郊中遇见记梁之妻,使吊之。

她以为郊中不是吊丧的地方,把他却去。

因此齐侯到她的家里吊了。

在这一段记载里,只见得她是一个知礼的妇人。

还有和记梁同战的华还结果如何,书上没有记载。

(2)次见的是《檀弓》。

它引曾子的话道:“杞梁死,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

”这是说明她遇见齐侯为的是迎柩;“哭之哀”三字又涂上了感情的色彩了。

(3)其次是《孟子》上的淳于凭的话。

他道:“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沤,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他把记梁妻的哭和王豹、绵驹的歌讴同举,并说因她的哭夫而变了国俗,可见齐国唱她的哭调的风气是很盛行的。

据战国时的记载,雍门周以哭见孟尝君,孟尝君为之流涕狼戾;韩娥过雍门,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其后雍门人善放娥之遗声:可见齐都中人的好唱哭调原是战国时的风气。

所以我们可以怀疑淳于髠这话是倒果为因的:因为齐国有此风气,所以成了记梁之妻的哭;她的哭中原有韩娥们的成分,她的故事中加入的哀哭一段事原是战国时音乐界风气的反映。

(4)在西汉时,她的故事依然向着这方面发展。

枚乘《杂诗》说:“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记梁妻?”王褒《洞策赋》形容策声的妙,说:“镭期、牙、怅张然而愕立兮,杞梁之妻不能为其气。

”(5)到西汉的后期,这个故事的中心忽从悲歌而变为崩城。

刘向在《说苑》及《列女传》中都说她在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列女传》中并说她因无人可靠,赴淄水而死。

这样的任性运行,和却郊吊的知礼的态度大不相同,刘向采入书中,可见“齐东野人”的传说的力量胜过了经典中的记载了。

(6)她哭崩的城的所在,东汉初年王充《论据》里首说是记城,并说给她哭崩了五丈(《变动篇》》。

杞国当把梁死时建都在缘陵(今山东昌乐县),离临淄很近,从莒到齐可以经过,这说如当实事看也说得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左传》 、《 檀弓》 ,其次是 《 孟子》 中的记 载 , 哀 哭成 了国俗反 映了战 国当时音 乐界 的风气 ( 山东) 。西汉后期故事 中心从悲歌 转向 了崩城 刘 向 《 说苑》 中均有记载。三国时期曹植 《 黄初六年令》 ,她哭 崩了梁 山
( 山西陕西湖北 ) ,可见那时候 已经有 了孟姜 女哭崩 梁 山的传说 。东 汉 末 ,蔡 邕的 《 琴操 》有 《 杞梁 妻叹》 一 曲,第 一次有 歌词 的记载。后 来郦道元在 《 水经注》 中说哭崩的城时山东莒县 。《 同贤记》 中记载 了 比较 以前 的传说 ,道出杞梁改名为 良,妻子姓盂 名仲姿 ,他是 因为避役 被打死筑在长城内 ,杞梁妻滴血认夫 。《 文选集注》 和 《 同贤记 》里记 叙差 不多,只是孟姿居住在近长城 。敦煌石室 中的藏书 中记载犯 梁 ,其 妻为孟姜女 , 记载有一首近似 于 《 捣衣 练》 的曲子 ,故 事情节 也有 了 送寒 衣。唐末周朴 《 塞上行》 ,沿用 民众传 说。明代 的中叶至末 叶 ,这 也是时期全国都兴起 给孟姜女修庙 ,孟姜女不但哭崩长城 ,还有 了拾取 杞梁尸骨的传说。此文一 出,立即引起 了学 术界 的强烈 反响 和热烈 讨 论 ,一时间成为了众 多学 者共同 的课题 ,大家踊跃搜集 材料包括 典籍 、 唱本 、宝卷 、碑刻等等。顾颉刚后来将这些与学者的通信 和资料汇编为 《 孟姜女专号》先后 再 《 歌谣周刊》 上发 表 ,可见 当时人们积 极主动 、 相互启迪 、不断推进的学术研究情状 。 二是作 于 1 9 2 6 年, 原为 《 古史 辨》 自序后 因篇幅太 长而 单独成篇 的 《 孟姜女故事研究》 。此文是顾颉刚将两年来 搜集的文 献材料与 民间 搜集得到的宝卷 、传 说故事等 资料 ,按 照历 史和地 理两个 系统 整理 分 析 ,作为研究古史 的方法的一个旁证。共 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材 料上 对 《 孟姜女故事 的转变》 作了一定 的补充 ,第二部 分是 “ 地域 系统 ” , 对从 山东到江苏共八片区域 内有关孟姜女的传说做 了交代 ,第 三部分是 “ 研究的结论” 。在 这篇文章中 “ 历史演进法 ” 与 “ 地域传播 ” 紧密结 合 ,得 出传说故事的演变与当地风俗 、文化中心的变迁 、时势等相关 。
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一文发表后大量的学者参与讨论搜集了大量来自民间的资料在法国留学的刘复从图书馆抄录了敦煌卷中关于孟姜女的唐宋小唱千里迢迢寄给顾颉刚可见当时孟姜女的研究已然成为了一场学者共同参与相互启发的集体性课题
简 谈 顾 颉 刚 的 孟 姜 女 研 究
常雅慧

要: 顾 颉刚在 民间文学的研 究中的贡献是 巨大的 ,最重要、首屈一指 的还是他的孟姜女 的研 究。不仅对新 学科 的诞 生具有 开创性
意义,研究 中运用的历史演进的方法法 、“ 中西合璧 ”的研究法等成为后 来学者研 究方 法的典范。
关 键 词 :孟 姜 女研 究 ;顾 颉 刚 ;方 法
顾颉刚是 中国著名 的历史学家 、民俗学家 ,古史辨和历史地 理学的 开拓者 ,是我 国民俗学早期拓荒者之一 。顾颉 刚先生的 民俗学领域 的主 要贡献在于民间文学 的研究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两个方面。


顾 颉 刚 的孟 姜女 研 究
顾颉刚在民间文学方面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是孟姜女 故事研究 、吴
歌 研 究 、神话 等 那 三个 方 面 。钟 敬 文 先 生 曾 在 文 章 中 写 道 : “ 顾 先 生 在 我 们 近 代 民间 文 艺 学 上 的重 要 贡 献 中最 首 屈 一 指 的 ,还 是 他 那 著 名 的孟
( 三 ) 重视 集 体 的 力 量
盂姜女的研究之所以能取得 巨大 的成功不是仅靠顾颉 刚的一 人 ,而 是众 多学者 的共同协作的结果。在 《 盂 姜女故事 的转 变》 一文发 表后 , 大量 的学者参与讨论 ,搜集了大量来 自民间的资料 ,在法 国留学的刘复 从图书馆抄 录了敦煌卷中关于盂 姜女的唐 宋小唱千里 迢迢寄 给顾 颉刚 , 可见当时孟 姜女的研究已然成为了一场学者共同参 与、相 互启发的集体 性课题。促使 传说故事等原来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文学进 入了众多学者 的研究范畴 ,促成 了民间文学这 门学科 的诞 生。 ( 作者 单位 :西北 民族
史 ,取得成功 的例子 。第一篇文章穷尽 了孟姜女故事从春秋 到宋代 的材 料, 但顾颉刚先生 “ 剥丝抽 茧” 梳理 出 了孟 姜女故 事演 变 的亲 清 晰的 线索和原 因;在第二篇文章中又引入了历史和地理纵横两个 系统 ,第一 部分历史系统中详细 比对分析 了春秋至民国 ,孟姜女故事 的变化。第二 部分地理系统中 ,按照 时间顺序 ,对孟姜女故 事从 山东到 江苏的流传地 域 中的相关材 料进行 了交代 。可以看 出顾 颉刚对传说 地域 系统的关 注, 可 以说是对历史演进 法的丰富与发展 。当然在梳理传说演变的时候 ,他 并没有停 留在材料的表面,而是注意研究每次演变的因素 ,关注演变 的 实质性原 因,梳理演变的轨迹 。 ( 二 )“中西舍 璧”的研究方法 顾颉 刚出生于书香门第 之家 , 从小就接受 了传统汉学 的熏陶 , 后 来 又接受 了新式 的教育。十九世 纪末 ,进化论等 一批西方 理论进人 中 国, 引起大批 学者历 史观和方 法论 的变化 。就顾 颉刚而 言形成 了 “ 中西 合 璧”研究方法 ,他将传统的考据学结合与西方的理论结合起来 。 从 《 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来看 ,所 涉及 的文献多达 l 8 种 ,要 从繁 琐的历史文献中挖掘有 与孟姜女有关材料 ,再把这些材料 按照先后顺序 排列起来 ,总结出孟姜女故事转变的因素和规律 。顾颉 刚此时 自觉运用 考据学方法又结合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指导 ,为后来 中国民间文学 的研 究 提 供 了一 个 很 好 的 典 范 。
姜女故事 的研究 。 ” 孟姜女故事的研究是顾颉 刚先生研究古史的副产 品,他 曾说 “ 我原 来 单想用 了民俗学 的材料去 印证古 史 ,并 不希 望 即向这一 方 面着手研 究” I 2 ] , 顾 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 ,最主要有两篇文 章。一 是作于 1 9 2 4 年,与同年 l 1月发 表 于 《 歌谣 周 刊》 第 6 9号 的 《 孟 姜 女故 事 的 转 变》 。这篇文章是纯纵向的材料 的排列 ,梳理 出孟姜女故 事的最早见 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