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的整理与复习》教学思考

合集下载

3.测量——整理和复习(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3.测量——整理和复习(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3.测量——整理和复习(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今天我们要复习的是第100页至102页的内容,这部分主要包括了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及单位换算,以及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通过今天的复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理解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今天的难点在于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重点则是学生们能够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测量和单位换算,我准备了尺子、厘米标尺、体积尺、实际测量物品等教具,同时,也让学生们准备了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

五、教学过程我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引入,比如测量教室的长度,让学生们亲自拿着尺子去测量,并记录下结果。

然后,我将引导学生们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比如将测量结果转换成厘米或者米,让学生们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接着,我会通过一些例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比如测量一个物体的面积或者体积。

我会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测量长度单位换算,以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测量自己房间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计算出房间的面积和体积。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课程,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测量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后,我会反思教学的效果,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调整,同时也会鼓励学生们进行拓展延伸,比如通过网络查阅相关的测量知识,或者进行家庭测量活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测量——整理和复习的课堂上,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和讲解的细节。

学生们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对于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测量方法的理解存在一些问题。

3.《测量》整理和复习(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3.《测量》整理和复习(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测量》整理和复习教材分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测量单元是学生理解测量的第二个阶段。

在小学阶段计量单位教学有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及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等。

基本贯穿了小学数学学习的始终。

从教学实际需求出发,结束本单元的知识学习以后,需要一节整理与复习课。

沟通本单元和以前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有机系统的全盘思考,让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习得相关长度概念,知道不同长度单位的观念,同时建立相应长度空间观念。

在知识生长过程中不断完善。

学情分析1、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和克,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

而且对于本单元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于米和质量单位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兴趣浓厚。

2、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思维的活跃与上升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为整理与复习提供了思维基础。

3、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也进行过整理与复习,初步掌握了一些整理方法,如:思维导图,列表法等,为本节课学生进一步学习整理与复习的方法打下了坚实基础。

4、学生在选择合适单位描述物体长度和质量上存在疑惑,不能正确地使用单位。

并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换算上混淆不清。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自主、全面地回顾、整理、交流测量相关知识的过程。

对测量知识进行创造性地整理与复习,查漏补缺、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结构。

2、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学生进一步掌握整理与复习的方法,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整理呈现知识,促进认知结构的进一步生成,培养创新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在巩固运用的基础上,发展空间观念,提升计算能力与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地思维习惯。

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凭借已有经历和体验,梳理测量知识的结构,构建长度单位之间的数据模型。

通过分类整理,系统的掌握长度、质量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3.测量——整理和复习(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3.测量——整理和复习(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测量——整理和复习教材分析“测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实践性比较强。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贡量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

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

本单元的学习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和克,还学会了一些测量方法。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接触得比较多:我们在超市看到各种食品的包装袋上就标注着重量单位克或千克,如一包方便面100克,一袋饺子1千克,一袋面25千克等;我们所用的直尺就以厘米作单位,周围的建筑物一般都以米作单位,如广场上的罗马柱高19.56米、教学楼大约高10米等。

然而对于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质量单位吨学生接触得就比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丰富经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以及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

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主地对测量的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回顾、整理、交流,梳理成知识网络,并初步掌握。

2、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促进认知结构的进一步生成,并培养创新意识。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分类整理,系统掌握长度、质量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能灵活的运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出示课件)密码锁师:同学们,这是一个密码箱,密码是4个数字组成,这4个数字就藏在图片后面,需要我们闯关完成任务才能获得数字信息,你们有信心打开这个密码箱吗?同学们:有。

师:我们学习了“测量”这一单元,大家了解了有关测量的一些知识,谁愿意来说一说?(根据学生的汇报,有选择地进行板书)预设1: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预设2:还学习了质量单位师:没错,这就是我们这一单元学习的一个重要板块——单位。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一、引言在教学过程中,整理和复习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精心设计整理和复习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以巩固学生的知识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本文将围绕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这一教学内容展开反思与讨论。

二、教学内容回顾《整理和复习》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二年级下册的教学中,我们对学生进行了整理和复习的教育,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整理和总结知识的能力。

通过反复练习和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为深入,同时也提高了题目的解题能力。

三、教学方法总结1. 制定复习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安排合适的复习内容和时间。

在复习计划中,要注重知识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避免零散的死记硬背,让学生能够形成知识的框架。

2. 多种复习方式在进行整理和复习时,我们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练习、讨论、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多角度的复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形成思维的衔接。

3. 及时反馈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鼓励他们发表观点、提出问题,及时纠正错误,避免形成错误的学习习惯。

通过及时的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对整理和复习教学的实施,我们发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了明显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逻辑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表现积极,对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复习后的测试成绩也明显好于之前。

这说明整理和复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有效地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五、思考与展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整理和复习环节的重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我们也将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整理和复习中主动思考、总结,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测量复习课教学反思

测量复习课教学反思

《测量复习课》教学反思这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复习课。

复习课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没意思、无新意,学生也对复习旧知识不太感兴趣,但就这一节课,我个人认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课堂“活而不乱”。

平时教学中我与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在课堂上发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等到别人说完了再说,不在课堂上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等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

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课堂。

2.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思维“活”了起来。

这节课中我力求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操作”中明方法,在“悟”中见真知。

虽然是复习课,但我希望给学生新的感觉、新的收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认识也进一步提高。

例如,对单位的认识,有的学生还局限于抽象思维来理解,通过复习交流,认识得到提高。

让学生真正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定的理解,能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我觉得学生们还真的不简单,当他们自己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且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我感到震惊,巧填单位和等量代换及互化问题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重难点,可这些三年级的学生竟然自己解决了,我觉得学生的思维真的“活”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真实的,课堂因“我”而精彩。

所以,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研究者、发现者、欣赏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寻找数学、研究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在“算法多样化”“归类整理活动”中我看到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算法的多样性。

我觉得每个学生在数学面前都是自信的,他们已经认识到数学是精彩的,他们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使课堂更加精彩。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还应当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多给他们上台展示的机会。

另外,趣味性还可以设计的更浓厚些!!一堂课过去了,但是还是有些东西值得我去回味和反思。

3.测量:整理与复习(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3.测量:整理与复习(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3.测量:整理与复习(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当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我知道,今天我要带领学生们进入一个充满挑战和乐趣的数学世界。

我将为他们带来的是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中“测量:整理与复习”一章的教学。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复习的是测量这一部分,主要涉及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使用工具进行测量。

我们将通过实例来复习和巩固这些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我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今天的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测量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今天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将测量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重点则是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方法和单位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测量方法,我准备了一些实际的长度、面积和体积的物品,如尺子、纸张、水杯等,以及测量工具,如卷尺、量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展示一些实际的情景,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让学生们了解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点讲解:接着,我会带领学生们复习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方法和单位换算,通过实例来讲解和巩固这些知识点。

3. 小组讨论:我会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以及如何将测量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4.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知识点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

5.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们了解测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后进行巩固。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测量的定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单位换算等内容,通过清晰的板书,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测量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请用尺子测量你家客厅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下来。

答案:客厅长度为X米,宽度为Y米。

2. 请用卷尺测量你自己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测量的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测量的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测量的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教学理念】在这节整理与复习课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先整理知识,再组织学生交流,相互补充,整理知识时,向学生强调有序地整理学过的知识。

如果仅仅让学生简单地罗列所学过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这样的整理没有经过归纳与思考,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归纳总结能力毫无益处。

通过对所学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从大到小排序,以及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整理,使学生清晰地建立起不同单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练习阶段,练习形式多,反馈及时,并采用限时过关与积分的形式,使学生在竞争中乐于参与,练习中同时设计了基础题与拨高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吃得饱,练得扎实有效。

【教学分析】小学阶段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在三年级已全部学完,整理与归类已有的单位知识十分必要。

在认识毫米、分米、千米三个长度单位以及质量单位吨时,学生常犯的错误有:1、不能正确地使用单位。

主要表现在学生不能灵活运用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已知长度或质量来度量要表示的物体,遇到问题时,还有部分学生只是瞎猜,不会分析思考。

2、在单位换算时混淆进率。

主要表现在进率是100的米和厘米与进率为10的几个单位分不清,对复合型单位转换为单一的单位时不知怎么思考。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问题中出现不同的单位时,不会审题或不注意审题,造成只会列式计算,不注意单位的统一与转换。

因此,在复习时必须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知识的整理与归类,在强化练习时,要善于策划、精选例题,发挥例题的“以点带面”作用。

并在讲解例题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引申,挖掘出数学问题的内涵和外延。

使学生的转换与迁移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实现数学的再发现和再创造。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及质量单位吨的意义;②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③能正确地运用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在不同的场合运用合适的单位。

④能运用所学单位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①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所学单位,进一步体会知识的逻辑性与条理性;②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测量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测量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测量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以及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在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是了解测量的第一阶段;在三年级上学期,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以及质量单位“吨”,这是理解测量的第二阶段,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内容,在学习中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数学的作用。

【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测量的单位是什么以及它们的进率,但是对各个单位之间的认识仍缺乏系统性。

这节课重点让学生梳理各个知识点,把本单元的知识串联起来,同时,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用数学的本领,形成学以致用的理念。

【教学目标】1.对测量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2.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进一步生成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知结构。

3.培养灵活运用测量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分类整理,系统掌握长度、质量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生整理图 PPT【教学过程】一、梳理知识(一)揭示课题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测量的相关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对测量这个单元进行一次整理和复习,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测量这部分内容。

(板书:测量的整理和复习)(二)交流分享师:老师已经布置了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整理测量这个单元的知识点,下面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是如何整理的。

出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两生上台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师:刚才我们把测量这个单元的知识点都进行了整理,下面请同桌互相分享一下你的整理情况,然后给同桌提出一些你的建议。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测量测量整理与复习|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测量测量整理与复习|人教新课标

1、让学生自主地对测量的知识进行制造性地回忆、整理、交流,梳理成知识网络,并初步把握。

2、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促进认知结构的进一步生成,并培养创新意识。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通过分类整理,系统把握长度、质量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能灵活的运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我们学习了“测量”这一单元,大伙儿了解了有关测量的哪些知识?请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在下面的方框内。

1.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差不多上()单位,千克、克、吨差不多上()单位。

2.小青走800米用了8分钟,平均每分钟走()米。

3. 5厘米=()毫米 3000千克=()吨500毫米=()厘米 4300千克=()吨()千克4.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长400米,两圈长()米,还差()米是1千米。

5.一根蜡烛长1分米2厘米,点燃一会后燃去了5厘米,还剩()厘米。

1.苗苗的身高是142()。

A厘米 B分米 C米2.一个鸡蛋约重70()。

A吨 B克 C千克3.1千克和1千米比较()。

A1千克大 B1千米大 C无法比较4.数学课本的宽是147()。

A毫米 B厘米 C分米5.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4000()。

A:克 B:吨 C:千克1.熊妈妈给小熊出了一道题:有一根80厘米长的铁丝,让小熊按每段8厘米的要求剪,在剪之前要先算一算,能够剪多少段?要剪几次?2.刘星离开家到学校上学,差不多走了380米,还有620米就到学校了,刘星家离学校多少米?合多少千米?3.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现在有20名顾客,平均体重为60依照交流,讨论完善自己的作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同时给学生以关心和指导,同时选出几份整理方法不同、比较全面的作品以备展现)(2)展现师点名,选出几名同学上台展现自己整理的内容(找两三名学生即可)要求:(1)展现过程中,说一说自己整理了哪些内容?采纳了什么样的整理方法?三、我会填1.独立完成2.全班交流,指名说,并说出方法。

3.测量:整理与复习(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3.测量:整理与复习(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测量:整理与复习学情分析测量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本单元教学是在二年级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单元,学生将要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这是理解测量的第二阶段,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测量奠定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认识。

《课程标准》要求:在现实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本单元内容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所以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会学习的作用。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有,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工具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我们对于学生已经学过的几个单位,要加强课前诊断,以便对于新知识的加入和渗透做好基础。

尤其是长度单位,在厘米和米中间加入分米,以及更小的毫米和更大的千米,这都是基于之前所学过的长度单位。

学生对于两种单位的认知没有问题,但简单的单位换算也能够完成。

但对较复杂的单位换算,尤其是涉及复名数单位的换算依然还存在问题,需要在此下功夫加强。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测量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测量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测量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将了解测量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2.学生将能够清晰地整理和复习所学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3.学生将培养相互合作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工具的使用;2.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工具的使用1.通过实例引入,概述测量的定义和重要性;2.介绍常见的测量工具和其使用方法,如尺子、卷尺、量角器等;3.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4.探讨测量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如何避免。

第二课时: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和技巧1.讲解整理和复习的重要性以及其作用;2.介绍不同的整理和复习方法,如概念图、思维导图、总结等;3.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分享和学习整理和复习的方法;4.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整理和复习方法。

第三课时:整理和复习的实际应用1.分组活动,每组选择一门学科进行整理和复习的实践;2.学生根据所选学科的知识点,使用不同的整理方法进行整理和复习;3.每组展示他们的整理成果,并进行同学间的交流和互评;4.总结本课所学的整理和复习方法,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教学手段:1.课堂讲授:通过课堂讲解来介绍概念和方法;2.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分享和学习;3.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来进行测量和整理;4.小组展示:通过小组展示来交流和互评。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测量的定义和重要性;2.讲解:介绍常见的测量工具和使用方法;3.实际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4.讨论:探讨测量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如何避免。

第二课时:1.导入:讲解整理和复习的重要性和作用;2.介绍:介绍不同的整理和复习方法;3.小组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和学习整理和复习方法;4.实际操作: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整理和复习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4 测量的整理和复习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4 测量的整理和复习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4 测量的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的测量方法,能够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让学生理解常用的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等,并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3. 让学生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能够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

4. 让学生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如克、千克等,并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5.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测量:复习如何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测量方法,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2. 长度单位换算:复习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3. 质量的测量:复习如何使用天平等工具进行质量的测量,掌握测量方法,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4. 质量单位换算:复习克、千克等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长度的测量方法,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理解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长度和质量的测量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准确性;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度的测量方法、长度单位换算、质量的测量方法、质量单位换算等知识。

2. 演示法:演示如何使用直尺、卷尺、天平等工具进行测量。

3. 实践法: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4. 练习法: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测量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长度的测量方法、长度单位换算、质量的测量方法、质量单位换算等知识。

3.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复习所学知识。

整理和复习课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习课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习课教学反思整理和复习课教学反思本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小数的认识、小数加减法。

小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已掌握“元角分与小数”及“分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进行的,包括“小数的意义”“测量活动”“比大小”等内容。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习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的基础上,学习两位小数的加减法,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包括“购物小票”“量体重”“歌手大赛”等内容。

整节课分两部分,即前半部分的指导整理和后半部分的引导复习。

首先,我指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等形式进行整理任务。

让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总结,发现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纵向延伸,构建知识的网络图,使之条理清晰,便于记忆。

我注重了对整理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整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整理的同时,注重了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拓展提高,思维层次提升,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体会数学知识在不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在实践、思考等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技能的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勤于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导复习时,既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单项练习,又有注重综合能力的拓展性练习,练习设计层次分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获得不同的提高。

练习内容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既整理又复习,既注重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又注重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等数学知识进行了重新学习,归纳整理;通过练习,巩固和复习了已学知识,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圆满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任务。

第三单元测量:整理和复习

第三单元测量:整理和复习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复习巩固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的认识。

•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熟练进行换算。

•复习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加深对测量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

•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学会在小组中分享和交流。

教学重点•复习长度单位的认识和换算关系。

•熟练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技巧。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长度单位的介绍、换算示例和练习题。

•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游标卡尺等)。

•实物或图片,用于展示不同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长度单位和换算关系。

•演示法:展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技巧。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和交流学习心得。

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引出整理和复习的主题。

2.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知识讲解1.复习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的定义和实际应用。

2.讲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给出换算示例。

3.演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技巧,强调测量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三、巩固练习1.提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长度单位的换算和测量练习。

2.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并解答疑问。

四、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练习心得和遇到的问题。

2.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并总结归纳长度单位换算和测量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堂总结1.总结长度单位的认识和换算关系。

2.强调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技巧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的整理与复习》教学思考
【摘要】复习课对教师来说不像新授课那样有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可供参考的课堂教学资料,这就造成教师无法胸有成竹地带领学生拾阶而上,更好更快地巩固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激发兴趣,再现知识;自主构建,突出重点;夯实双基,兼顾差异;查漏补缺,举一反三;深化提高,促进发展等策略来提高课堂的复习效率。

【关键词】复习;策略;效率
作为一线教师,上复习课的时候经常听大家说:“教师言之谆谆,学生听之藐藐;教师不厌其烦,学生索然无味;教师反复强调,学生无动于衷。

”的确,复习课对学生来说它不像新授课那样“新鲜”,听起来乏味又枯燥,学生都不愿意上。

复习课对教师来说不像新授课哪样有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可供参考的课堂教学资料,这就造成教师无法胸有成竹地带领学生拾阶而上,更好更快地巩固知识。

那么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才能让复习课也上出精彩,提高复习的效率呢?为此,我校于上个学期举行了以“复习课有效教学”为主题的校本研讨活动,我就《测量的整理与复习》这节复习课来谈谈优化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的几点思考,希之能与大家共享。

一、激发兴趣,再现知识
如今,数学知识生活化已经成为了数学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我们将复习内容与学生身边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强调内容
设计的生活化、情景化,这样有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课程理念。

由于复习课的内容学生往往都是已见过或练过的内容,如果我们把原有的知识进行“冷饭重炒”,学生是提不起精神的。

所以我认为复习课不是纯粹的、枯燥无味的练习,同样也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情境中再现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构建,突出重点
复习课内容一般都比较多,我们在复习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目标,要针对大纲的要求,针对教材的重难点,针对考试的要求,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针对学科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复习,不能带有任何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在《测量的整理与复习》教学中,老师的复习目标非常明确,一是梳理知识:熟练地掌握各种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归纳形成单位之间的转换方法。

二是深化运用:能在生活中正确运用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时,我首先让学生从小淘气的数学日记上提出他们的整改意见,从中提取出本单元的所有知识点,然后对所有的单位进行分类并有序地整理,整理过程中复习了单位之间的进率及转换的方法,从而自主构建出一张完整的知识网络图。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
好的知识体系。

”可以看出复习课中不是只重视学生对已有知识复习与应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有梳理的意识和能力。

在这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充分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
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教师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网络体系,把平时所学的局部的、分散的、零碎的知识纵横联系,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提高了课堂的复习效率。

三、夯实双基,兼顾差异
有些教师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因而忽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其实一旦忽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学生的能力发展也就缺了根基。

在复习课中,如果我们也一味追求难、深、偏,学生们就会因此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进行所谓的“钻研”,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造成心理压力,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这样的结果会适得其反。

所以,我们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还要善待并发展学生的差异。

对学习较好的学生要鼓励其更上一层楼,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在复习时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尽可能地把复习过程与结果的方式方法进行优化,学会取他人之长,补自己所短,不断提高自己思维能力。

尽量在复习课堂中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四、查漏补缺,举一反三
查漏补缺的释义就是找到漏洞填补空缺,复习课中查漏补缺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鼓励、引导和帮助学生自查、自纠、自补,查和补的内容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还应包括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习惯等。

老师平时也应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学生的典型错题,可根据本班学生实际进行练习设计,突出漏在哪里就应补在哪里。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说明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应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开展课堂教学,不仅能提高了复习课的复习效率,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上述易错题不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查漏补缺,还让学生对自己错误的进行了反思与总结,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牢固掌握。

五、深化提高,促进发展
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而更在于其能否运用数学的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应用到生活中去。

因此,复习课不仅仅是要使知识系统化,还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包括适当的拓宽和延伸,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总之,复习课的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我们复习的目的,也是我们必须树立
的一个重要理念。

从“教课本”走向“用课本教”,优化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使我们的复习课能穿着“旧鞋”走“新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常汝吉主编.《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和等主编.《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3]张卫国等著.《小学数学教育》.辽宁教育杂志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