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 知识点梳理 巩固提升练习高一下学期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3)道芷阳间行(取道)(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3、闻(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4)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听到)(6)闻鸡起舞闻风而动闻过则喜(听到)(7)(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8)(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10)(屈原)博闻强识(见闻)4、是(1)是诚何心哉!(这)(2)是乃仁术也!(这)(3)是以后世无传焉(这)(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5)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6)是心足以王矣(这)5、盖(1)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车盖,盖子)(3)枝枝相覆盖 (遮盖,掩盖)(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胜过,超过)(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6)颜渊、子路侍。
1-2《齐桓晋文之事》课后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齐桓晋文之事》课后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课后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俯足以畜妻子____________ 蓄:供养B.明君制民之产____________ 制:限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____________夺:耽误D.乐岁终身苦____________乐岁:丰年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故民之从之也轻____________ ②鸡、豚、狗、彘之畜③然后从而刑之____________ ④然后驱而之善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而”字不同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而”字相同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在文章的这个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统编版2020年高中语文下册《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点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总结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12、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
通“矣”,表确定语气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12、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4、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5、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6、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7、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8、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19、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4、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5、然则一羽之不举: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6、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7、舆薪之不见: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8、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9、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2)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4)道.芷阳间行(取道)(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2、之(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2)牛何之.(去、往)(3)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3、舍(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释放)(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弃,放弃)4、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庖丁解牛》文言知识总结通假字砉然向然(向,通“响”)技盖至此乎(盖,通“盍”)技经肯綮之未尝(技,通“枝”)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一词多义族(1)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2)每至于族(丛聚、集结之处)为(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2)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两处都是动词,分别译为解、作为)然(1)砉然向然/因其固然/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表状态)(2)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乎(1)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2)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3)而况大軱乎(反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4)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古今异义词(1)所见无非..全牛(无非)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只,不外乎(2)依乎天理..(天理)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3)虽然..,每至于族(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4)视为止,行为..迟(行为)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5)每至于族.(族)古义: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今义: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6)吾见其难为..(难为)古义:很难做今义:使人为难(7)因其固然..(固然)古义:本来的样子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词类活用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名用,厚度)良庖岁.更刀(岁,名词作状语,每年)族庖月.更刀(月,名词作状语,每月)倒装句技经肯綮之未尝(未尝技经肯綮,宾语前置)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于硎新发,介宾后置)合于《桑林》之舞(于《桑林》之舞合,介宾后置)省略句如土委(于)地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判断句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① 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② 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③ 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④ 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1.下列对加点实词含义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驼业.种树——由“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可推断“业”为“行业”之义。
B.故吾不害.其长而已——根据上下文语境,可推断“害”为“妨害”之义。
C.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由“蚓无爪牙之利”可推断“爪”为“爪子”之义。
D.早实.以蕃——根据相关语法知识,可以推测“实”为名词,可译为“果实”。
2.依次填入文中标号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且①于①以①其B.①之①以①且①而C.①且①而①以①于D.①以①所①而①于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断句或翻译,正确的一项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①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①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①五亩大的住宅,把桑树种在这里,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
《齐桓晋文之事》梳理文章 知识点整理 作业布置-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梳理+知识点整理+作业布置文言梳理1.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使动,使……听闻)乎?”2.孟子对.(回答)曰:“仲尼之徒.(一类人)无道.(说,讲述)桓文之事者,是以..(因此)后世无传..(不..(没有流传)焉,臣未之闻...(宾语前置,即“未闻之”)也。
无以得已,“以”通“已”),则王.wàng(名→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乎?”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3.曰:“德何如..(如何,怎么样),则可以王.(名→动,称王)矣?”4.曰:“保民..(安民,养民)而王,莫.(代词,没有谁)之能御.(抵抗)也。
”5.曰:“若.(如,好像)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者,可以保民乎哉?”6.曰:“可。
”7.曰:“何由..(从何处,怎能)知吾可也?”译文: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8.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往,到……去)?’对曰:‘将以.(介词,用,拿)衅.xìn钟.(古代杀牲以血涂钟行祭)。
’王曰:‘舍.(释放)之!吾不忍其觳.hú觫.sù(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若.(这样)无罪而.(连词,表转折,却)就.(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介词,用,拿)羊易.(交换,替换)之。
’不识.(知道)有诸.(兼词,之乎)?”9.曰:“有之。
2.《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梳理一、古今异义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古义:吝啬;今义:喜欢)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古义:推广到;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4.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古义:表原因的虚词。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5.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义:用来推广到;今义:连词,相当于“和”)6.否,吾何快于是..(古义:如此;今义:连词,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7.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古义:到这里;今义:连词,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8.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指中原一带;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9.然后从而..刑之(古义:接着就;今义:连词,因此,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二、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通“型”,作榜样)4.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
反通“返”,回到)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6.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确定语气)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愬通“诉”,申诉,控诉、控告)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斑白,花白)10.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11.王说(说,通“悦”,高兴)12.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1)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2)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3)权.,然后知轻重(名词作动词,称一称)(4)然后从而刑.之(名词作动词,处罚)(5)是罔.民也(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6)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穿)(7)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2.名词作状语(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向西;向东。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2、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示范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11、危士臣危: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7、以一服八服:动词的使动,使……降服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四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明以(之)教我5、及(之)陷于罪6、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4、牛何之(牛之何)之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6、舆薪之不见舆薪见7、何以异以何8、未之有也之状语后置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5、独何与6、树之以桑五文言文一词多义⑴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芷阳间行(取道)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启发)⑵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往)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⑶舍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⑷诚然,诚有百姓者(的确)是诚何心也(真的)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古今异义:、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齐桓晋文文言文知识点
齐桓晋文文言文知识点《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中的名篇,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言文知识点。
接下来,让我们逐一梳理。
一、通假字1、“王说”中的“说”通“悦”,意思是高兴。
2、“为长者折枝”中的“枝”通“肢”,肢体。
3、“刑于寡妻”中的“刑”通“型”,作榜样。
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古义:吝惜;今义:喜欢,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把……当作;今义: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3、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三、词类活用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老”和“幼”,形容词用作动词,尊敬、爱护。
4、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用作动词,用秤称。
5、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四、一词多义1、爱(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动词,吝惜。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动词,喜爱。
2、度(1)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动词,揣测。
(2)度,然后知长短名词,计量长短的标准。
3、若(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动词,像。
(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代词,如此。
4、之(1)牛何之动词,往,去。
(2)臣闻之胡龁曰代词,这件事。
五、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正常语序为“臣未闻之也”。
(2)莫之能御也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也”。
(3)何由知吾可也正常语序为“由何知吾可也”。
2、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正常语序为“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正常语序为“于诸侯构怨”。
3、主谓倒装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六、重要虚词1、以(1)以羊易之介词,用。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动词,认为。
2、于(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介词,对于。
(2)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整理.doc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 ,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活用1、桓、晋文之事可得乎:,使,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使⋯⋯来朝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作名,力5、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作名,肥美的食物6、暖不足于体与:暖,形容作名,暖的衣服7、然小固不可以大:小,形容作名,小的国家;大,形容作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众:寡,形容作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作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弱,形容作名,弱小的国家;,形容作名,大的国家10 、是以君子庖厨也:,形容作,离11 、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作,尊敬,;老②,形容作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作,;幼②,形容作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作,作榜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作,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作,开网捕捉,引申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 ,之,起提宾作用4 、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 ,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3)道芷阳间行(取道)(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4)楚能,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3、(1)桓、晋文之事,可得乎(使⋯⋯听到)(2)能于市朝,寡人之耳者(使⋯⋯听到)(3)舟中夜琵琶者(听到)(4)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5)道有先后,有攻(听到)(6)起舞而喜(听到)(7)(廉)以勇气于侯(名)(8)(葛亮)不求达于侯(名)( 9)网天下放失旧(文献)(10)(屈原)博()4、是(1)是何心哉!()(2)是乃仁也!()3(4)道有先后,有攻,如是而已()(5)是不也,非不能也()(6)是心足以王矣()5、盖(1)盖亦反其本矣!( 同“盍”,何不,什么不) (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盖,盖子 )(3)枝枝相覆盖( 遮盖,掩盖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超)(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6)渊、子路侍。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巩固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023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同步巩固练习附答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B.未之有也C.王见之,曰:“牛何之?”D.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B.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恶:怎么、哪里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爱惜D.不识有诸识:知道3、下列各项对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不敏:不聪慧,不通达B.俯不足以畜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C.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悌:孝敬父母,尊敬兄长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是故:就是这个缘故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力足以举百钧②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③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④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B.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超过C.度,然后知长短度:衡量长短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恒:守道不变6、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敏:聪慧B.百亩之由,勿夺其时夺:夺取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说明D.奚暇治礼义哉治:讲求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B.无以,则王乎C.盖亦反其本矣D.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8、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所见无非牛者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C.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D.为之踌躇满志9、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与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摄乎大国之间③且知方也④方六七十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10、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项是( )A.德何如,则可以王矣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明足以察秋毫之末D.刑于寡妻,至于兄弟1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项是( )①然则一羽之不举②舆薪之不见③构怨于诸侯④天下可运于掌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12、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臣未之闻也B.莫之能御也C.孔子云:何陋之有?D.臣闻之胡龁曰1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A.为长者折枝B.吾见其难为C.视为止,行为迟D.北冥有鱼,其名为鲲1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不是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刑于寡妻,至于兄弟D.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1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居则曰:“不吾知也!”B.未之有也C.异乎三子者之撰D.技经肯綮之未尝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摄乎大国之间乎:语气词吾与点也与:赞成B.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方法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比:到C.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爱:喜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隐:痛惜,哀怜D.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形:表现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抑:还是17、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A.故民之从之也轻B.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C.故王之不王,不为也D.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18、下面加粗的词语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的是( )A.以小易大,彼恶知之轻暖不足于体与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弱固不可以敌强C.欲辟土地,朝秦楚抑王兴甲兵,危士臣D.权,然后知轻重刑于寡妻,至于兄弟19、下列句子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可使有勇②加之以师旅③不吾知也④何厌之有⑤是乃仁术也⑥良庖岁更刀,割也⑦敢以烦执事⑧构怨于诸侯⑨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A.①④⑦\③⑤⑥\②⑧\⑨B.①⑦\③④\⑤⑥\②⑧⑨C.①⑦\③④\⑤⑥\②⑧\⑨D.①④⑦\③\⑤⑥\②⑧⑨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2020年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2《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孟子(前372—前30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
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 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
题日是编者加的:齐恒,即齐恒公(?一前643),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君。
晋文,即晋文公(前697—前628),名重耳,春秋时期晋国君。
齐公、晋文公均在春秋五霸之列。
二、字词梳理(1)齐宣王(?一前301):名辟疆,战国时期齐国国君。
(2)无以,则王乎: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无以,不得已。
以,同“已”,停止。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保民:安民,养民。
(4)胡龁:人名,齐宜王的近臣。
(5)何之:到哪里?之,往。
(6)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叫作“衅钟”。
(7)舍之:放了它。
舍,释放。
(8)觳觫:恐惧战栗的样子。
(9)就:走向。
(10)以羊易之:用羊米替换它(指牛)。
古人以牛为牲之最大者,羊的地位低于牛。
(11)诸:“之乎”的合音词。
(12)爱:吝惜。
舍不得。
(13)诚有百姓者:的确这样(对我有误解)的百姓。
(14)褊小:狭小。
(15)异:对……感到奇怪。
(16)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17)隐:痛惜,哀怜。
(18)牛羊何择焉:牛和羊两者有仆么区别呢?择,区别三、通假字。
(19)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宜,应出。
(20)是:这,指以羊易牛。
(21)仁术:仁道,行仁政的方式。
(22)远庖厨:意思是把厨房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复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复习《齐桓晋文之事》一、疏通文意,识记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掌握词类活用、古文句式(疑问句、判断句PD、被动句BD、省略句SL王(wàng) 胡龁(hé)衅(xìn)钟觳(hú)觫(sù)褊(biǎn)小恶(wū) 忖(cǔn)度(duó)挟(xié) 便嬖(piánbì)莅(lì) 畜(xù)妻子赡(shàn) 豚(tún) 彘(zhì) 庠(xiáng)序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助词,的)事可得(能够)闻(动词使动,使……知道)乎(语气词)?”孟子对曰:“仲尼之(代,这)徒(类人)无道(讲述)桓文之(助词,的)事者(代词,的人),是以(因此)后世无传焉(句末语气词),臣未之闻也(BQ)。
无以(不得已),则(连词,那么)王(名词作动词,用王道统一天下)乎(语气词)?”齐宣王提出话题,被孟子直接否定,并换掉。
曰:“德何如(怎么样)则(连词,才)可以王(称王,名词作动词)矣?”曰:“保民而(连词,修饰)王,莫之(代词,他)能御也(BQ)。
”曰:“若(像)寡人者(助词,的人),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从哪里)知吾可也?(BQ)”曰:“臣闻之(代词,它)(于)胡龁(ZH+SL)曰:王坐于堂上(ZH),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代词,的人),王见之(代词,它),曰:‘牛何之(动词,到)?(BQ)’对曰:‘将以(它)衅钟(SL)。
’王曰:‘舍之(代词,它)!吾不忍其(代词,它)觳觫,若(代,这样)无罪而(连词,却)就(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这样那么)废衅钟与(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曰:‘何可废也,以(介词,用)羊易(换)之(代词,它)。
’不识(知道)有诸(兼词,这件事吗)?”曰:“有之(代词,这件事)。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
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节选自《阿房宫赋》)材料三: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
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
今有土之君,皆处欲安,动欲威,战欲胜,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而不务得人。
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
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
曰: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
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贤人进而奸民退。
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其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于是财用足而饮食薪菜饶。
高一语文统编版下册《齐桓晋文之事》知识复习与巩固(20张PPT)
齐桓晋文之事
中心
保 民 而 王
思路
不忍之心
不为与不能 仁政蓝图 具体措施
艺术特色
迂回曲折 气势磅礴 朴素真诚 比喻贴切
• 孟子的“王道”
• 孟子主张的“王道”,概而言之就是:以 德征服民心,统一天下。他反对用武力进 攻来取得霸业,指出发动战争,不仅会给 士兵、臣属带来灾难,而且结怨于诸侯, 没有好结果,反而危害多多。他认为王者, 只有给人民以一定的产业,施惠于民,德 泽百姓,百姓足以养家活口,且能安居乐 业,他们才不致于犯上作乱,自然会拥戴 君主。非如此,不能称王于天下。
1.词语认读
可以王矣 wàng 胡龁 hé 衅钟xìn
觳觫húsù 褊小 biǎn 彼恶知之wū 庖厨 páochú 忖度 cǔnduó 舆薪 yúxīn 便嬖piánpì辟土地pì 朝秦楚cháo 莅中国lì 赴愬sù 吾惛 hūn 鸡豚狗彘 tún zhì 庠序xiáng 孝悌tì
无以,则王乎
:天下可运于掌。 及:推及、推广到
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缘:攀登、爬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学科网
是乃仁术也 夫子之谓也 是诚不能也 是折枝之类也是罔民也
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 省略句
将以衅钟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臣未之闻也 莫之能御也 何由知吾可也 牛何之 然则一羽之不举 舆薪之不见 何以异 未之有也
恐惧发抖的样子。
彼恶知之 代词,表疑问,怎么。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伤痛、哀怜。
无王是明老以无以足吾,君以异老则子于,察王百远以秋姓及乎庖毫之人厨之王以之也末,王老行视为王力敬爱远爱道爱护离也以;;统对老幼一…人儿天…下感到奇怪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机构适用)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 知识点梳理+巩固提升练习——高一下学期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
第2课《齐桓晋文之事》人物及作品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孟子思想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
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
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孟子》的时代意义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
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
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2齐桓晋文之事练习含解析部编版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一、积累应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胡龁.(hé) 觳觫..(hú sù) 衅.钟(xìn )B .褊.小(biǎn ) 忖度..(cǔn dù) 便嬖..(pián bì)C .吾惛.(hūn) 邪侈.(chǐ) 庠.序(yán ɡ)D .赴愬.(sù) 莅.临(wèi ) 厌恶.(wù)【答案】 A【解析】 B 项忖度..(cǔn duó)。
C 项庠.序(xián ɡ)。
D 项莅.临(lì)。
2.下列句子均出自课文,其中书写无误的一句是(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长.B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帮.”——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C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源木而求鱼也.”D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答案】 D【解析】 A 项长—掌。
B 项帮—邦。
C 项源—缘。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 .然则废衅钟与.B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C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D .盖.亦反.其本矣【答案】 C【解析】 A 项与,通“欤”,疑问语气词,吗。
B 项说,通“悦”,高兴,喜悦.D 项盖,通“盍”,何不;反,同“返",回到。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无以,则王.乎?B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C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D .朝.秦楚【答案】 B【解析】 A 项王,行王道统一天下,名词用作动词。
C 项远,远离,疏远,不接近。
形容词用作动词。
D 项朝,“使……朝见”,名词用作使动词。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于,连词)B .若.无罪而就死地(好像,动词)1.2 C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如果,连词)D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这样,代词)【答案】 A【解析】 A .像,动词。
最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 文言文练习题复习题课后作业
《齐桓晋文之事》作业一、选择题1.加粗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王:wàngB.申之以孝悌之义悌:tìC.王请度之!度:dùD.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便:pián2.下列句子的释词、译句有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御:抵御,——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B.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易:换。
宜:适宜——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只羊去替换牛,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哩。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乃:是。
——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
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独:难道。
——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施于禽兽,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3.下列句子的释词、译句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抑:难道。
——难道您要拿起武器,危害您的臣下和士兵,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快活吗?B.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见:看见。
见:被。
——一车木柴看不见,是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您不愿广施恩泽。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及:推及。
——尊奉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孩子,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
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缘:攀登。
——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简直像是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4.与“甚矣,汝之不惠”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若是其甚与?5. 下列加点字的活用不同于其他各句的一项是[ ]A. 树.之以桑B. 老者衣.帛食肉C.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孰能一.之?二、阅读文段,完成6—9题。
统编版2020年高中语文下册《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点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总结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12、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
通“矣”,表确定语气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12、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4、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5、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6、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7、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8、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19、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4、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5、然则一羽之不举: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6、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7、舆薪之不见: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8、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9、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2)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4)道.芷阳间行(取道)(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2、之(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2)牛何之.(去、往)(3)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3、舍(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释放)(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弃,放弃)4、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庖丁解牛》文言知识总结通假字砉然向然(向,通“响”)技盖至此乎(盖,通“盍”)技经肯綮之未尝(技,通“枝”)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一词多义族(1)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2)每至于族(丛聚、集结之处)为(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2)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两处都是动词,分别译为解、作为)然(1)砉然向然/因其固然/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表状态)(2)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乎(1)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2)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3)而况大軱乎(反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4)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古今异义词(1)所见无非..全牛(无非)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只,不外乎(2)依乎天理..(天理)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3)虽然..,每至于族(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4)视为止,行为..迟(行为)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5)每至于族.(族)古义: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今义: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6)吾见其难为..(难为)古义:很难做今义:使人为难(7)因其固然..(固然)古义:本来的样子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词类活用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名用,厚度)良庖岁.更刀(岁,名词作状语,每年)族庖月.更刀(月,名词作状语,每月)倒装句技经肯綮之未尝(未尝技经肯綮,宾语前置)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于硎新发,介宾后置)合于《桑林》之舞(于《桑林》之舞合,介宾后置)省略句如土委(于)地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判断句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齐桓晋文之事》人物及作品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孟子思想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
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
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孟子》的时代意义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
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
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原文阅读- 齐桓晋文之事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1.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齐桓,即齐桓公,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晋文,即晋文公,名重耳,当时晋国国君。
两人都是春秋时的霸主,与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五霸”。
从本章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王道”之未行,不是由于统治者的“不能”,而是由于他们“不为”。
在他看来,只要统治者把不忍之心推广到百姓身上(即推恩),就可以王天下。
2.齐宣王:姓田,名辟疆,战国初期齐国的国君。
闻:使……闻。
3.仲尼之徒:孔子的弟子。
道:述说,谈论。
4.传:传述。
焉:语气助词。
⑤无以,则王(wàng)乎:(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行王道吧。
以,同“已”,停止。
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即称王。
5.保:安。
莫之能御:即“莫能御之”的倒装,意思是没有人能抵御他。
莫,代词,没有人。
6.若:像。
乎哉:两个疑问语气词连用,加强疑问语气。
7.何由:即“由何”,从哪里,通过什么途径。
8.之:指下面的一番话。
胡龁(hé):人名,齐宣王的近臣。
9.何之:即“之何”,到哪里。
之,到……去。
10.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做“衅钟”。
“以”后省略宾语“之”,指牛。
11.舍:放开。
觳觫(hùsù):恐惧发抖的样子。
若:好像。
就:靠近,走向。
好像没有罪过的人,却(平白地)走向杀场。
12.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13.易:换。
14.识:知道。
诸:“之乎”的合音。
15.是心:这种心。
足以王:足够用来。
16.以为:认为……是。
爱:吝啬,吝惜。
⒀固:确实。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7.然:对,正确。
18.诚有百姓者: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19.虽:虽然,尽管。
褊(biǎn):狭窄。
20.即:就(是)。
21.无异:莫怪。
异,对……感到奇怪。
22.恶(wū):代词,表疑问,怎么。
他们怎么了解(您的想法)呢?23.若:如果。
隐:心里难过,哀怜。
何择焉:即“择何焉”,挑选什么呢?24.是诚何心哉:这(指以小易大)真是什么想法呢?诚:的确,真是。
2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的倒装。
宜,应该。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6.无伤:没有损害,等于说没有关系。
乃:就是。
仁术:仁道,行仁政的途径。
27.之:衬字(音节助词),无意义。
28.远:远离,作动词。
庖厨:厨房。
29.说:同“悦”,高兴。
30.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见《诗经·小雅·巧言》。
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
忖,揣测。
度:衡量。
31.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的倒装,提宾句。
说的就是先生你啊。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
……之谓,固定结构,意思是“说的就是……”32.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我于是(这样)做了,反过来探究一下我的这种行动,(我自己也)不了解自己的思想。
夫,句首助词。
乃,于是,就。
33.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34.所以:……的原因。
合:符合。
35.复:报告。
36.钧:古代重量单位,相当于现在的30斤。
37.明:视力。
秋毫:鸟兽秋天生的新绒毛,,最细。
末:尖端。
舆薪:整车的柴。
38.许:相信,认可。
39.功:功德,功绩。
独何与:单单是为什么呢?独,单单、仅仅,副词。
40.一羽之不举:“不举一羽”的倒装,下文“舆薪之不见”同。
为:因为。
百姓之不见保:百姓不被安抚。
见,被。
之:主谓之间。
41.行:具体表现。
何以异:“以何异”的倒装,用什么区分。
42.挟:夹在胳膊下。
太山:泰山。
超:跳过。
北海:渤海,在齐之北。
语:告诉。
诚:的确。
43.为长者折枝:替长者按摩一下肢体。
折,弯,使……弯。
枝,通“肢”,肢体。
一说指对老者弯腰作揖。
一说,折枝,就是折取树枝。
4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老”作动词,敬爱;第二个“老”作名词,老者。
第一个“幼”作动词,爱护;第二个“幼”作名词,幼者,孩子。
及:推及。
45.天下可运于掌: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运转。
比喻称王天下很容易。
⒅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见《诗经·大雅·思齐》。
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刑,通“型”,示范,作榜样。
寡妻,寡德之妻,自己的妻子的谦辞。
御,治理。
46.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这是)说拿这种爱自己亲人的心加在别人身上罢了。
举,拿。
斯,这。
诸,之于,合音词。
推:推广。
四海:代指整个天下。
47.大过:大大胜过。
他:别的。
48.权:用秤称。
度:用尺量。
物皆然,心为甚:事物都是这样,心特别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