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混凝搅拌条件的研究

合集下载

混凝搅拌实验

混凝搅拌实验
三、实验设备及用具
1.梅雨SC2000-6智能型六联搅拌机(附1000ml烧杯6个)2.浊度仪3.1000Ml烧杯12个4.200ml烧杯14个5.100ml注射器2个移取上清液用6.
1ml移液管一根7.5ml移液管一根8.10ml移液管一根9.1000ml量筒一个量原水体积10. 1 %浓度硫酸铝一瓶
五、原始数据记录
实验组号
混凝剂名称硫酸铝
1
编号
1
2
3
4
5
6
投药量
ml
1.00
2.00
.00
4.00
5.00
.00
浊度(mg/l)
11.80
4.30
0.10
0.20
0.30
1.20
根据水样混凝剂搅拌静置后沉淀的清晰度,可以看出第二号较为适宜,所以第二组可设为
实验组号
混凝剂名称硫酸铝
2
编号
1
2
3
4
5
6
投药量
八、注意事项
1.整个实验采用同一水样,取水样时搅拌均匀,一次量取
2.要充分冲洗加药杯,以免药剂沾在加药杯上太多,影响投药量的精确度
3.取上清液时,要在相同的条件下取。
2.60
3.00
3.40
3.80
4.20
4.60
浊度
1.50
0.50
0.30
0.20
0.10
0.50
六、数据处理
投药量与浊度关系曲线
七、思考题
(1)根据实验结果以及实验中所观察的现象,简述影响混凝的几个主要因素。
1.投药量2.搅拌器的搅拌速度3.水温4.水的组6个水样,静止15 min后,用医用针筒取出约130ml的上清液,并分别用浊度仪测出剩余浊度,记入表中。

实验一混凝实验

实验一混凝实验

给水处理工程实验一混凝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2、学会求得一般天然水体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的基本方法;3、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

4、了解混凝的相关因素。

二、实验原理:分散在水中的胶体颗粒带有电荷,同时在布朗运动及其表面水化作用下,长期处于稳定分散状态,不能用自然沉淀方法去除。

向这种水中投加混凝剂后,可以使分散颗粒相互结合聚集增大,从水中分离出来。

由于各种原水有很大差别,混凝效果不尽相同。

混凝剂的混凝效果不仅取决于混凝剂投加量,同时还取决于水的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因素。

胶体颗粒(胶粒)带有一定电荷,它们之间的电斥力是胶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胶粒表面的电荷值常用电动电位ξ来表示,又称为Zeta电位。

Zeta电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之间斥力的大小和影响范围。

Zeta电位的测定,可通过在一定外加电压下带电颗粒的电泳迁移率计算:ξ= KπηuHD (1-1)式中:ξ——Zeta电位(mV);K ——微粒形状系数,对于圆球体K=6;π——系数,为3.1416;η——水的粘度(Pa·S),(此取η=10-1Pa·S);u ——颗粒电泳迁移率(um/s/\V/cm);H ——电场强度梯度(V/cm);=81。

D ——水的介电常数D水Zeta电位值尚不能直接测定,一般是利用外加电压下追踪胶体颗粒经过一个测定距离的轨迹,以确定电泳迁移率值,再经过计算得出Zeta电位。

电泳迁移率用下式进行计算:u=GL(1-2)VT式中:G ——分格长度(um);L ——电泳槽长度(cm);V ——电压(V);T ——时间(s)。

一般天然水中胶体颗粒的Zeta电位约在-30毫伏以上,投加混凝剂后,只要该电位降到-15毫伏左右即可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

相反,当Zeta电位降到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状态。

投加混凝剂的多少,直接影响混凝效果。

投加量不足不可能又很好的混凝效果。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混凝实验,研究混凝剂对水质的净化效果,探讨最佳混凝剂用量及混凝时间,为水处理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原理,混凝是指在水中加入混凝剂后,使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物质凝聚成较大的絮凝体,便于后续的沉降或过滤。

混凝剂一般为阳离子、阴离子或非离子高分子物质,其作用机理主要有吸附、中和、电中和和凝聚等。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实验室自来水、混凝剂(聚合氯化铝)、搅拌器、玻璃容器、pH计、浊度计等。

方法:1. 取一定量自来水倒入玻璃容器中;2. 用搅拌器将水搅拌均匀;3. 用pH计检测水的初始pH值;4. 在搅拌的同时,向水中加入不同剂量的混凝剂;5. 混凝一定时间后停止搅拌,观察絮凝体的生成情况;6. 用浊度计检测水的浊度,记录下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一系列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随着混凝剂用量的增加,水中絮凝体的生成量逐渐增加,浊度逐渐降低,水质得到了改善;2. 随着混凝时间的延长,絮凝体的大小逐渐增加,浊度进一步降低,但当混凝时间过长时,絮凝体又会发生分散,浊度会有所上升;3. 初始水质的pH值对混凝效果也有一定影响,一般情况下,pH值在6.5-7.5之间时,混凝效果较好。

结论:混凝实验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作为混凝剂,能够有效地改善水质,提高水的透明度,减少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水质的不同情况,合理控制混凝剂的用量和混凝时间,以达到最佳的净化效果。

总结:通过本次混凝实验,我们对混凝剂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水处理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实验操作的经验,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验报告撰写人,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混凝实验报告引言:混凝是一种常见的水处理技术,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溶解物,以提高水质。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混凝过程,探究不同条件下的混凝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水样:采集自自来水厂的自来水- 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 混凝剂浓度:0.1 g/L、0.2 g/L、0.3 g/L- 水样pH值调节剂:氢氧化钠(NaOH)、盐酸(HCl)2. 实验方法:- 步骤一:准备三个不同浓度的混凝剂溶液,分别为0.1 g/L、0.2 g/L、0.3g/L。

- 步骤二:取一定量的自来水样,分成三组,每组分别加入相应浓度的混凝剂溶液。

- 步骤三:使用搅拌器将混凝剂与水样充分混合,搅拌时间为5分钟。

- 步骤四:待混凝剂与水样反应完成后,停止搅拌并静置一段时间,观察悬浮物的沉降情况。

- 步骤五:测量不同条件下水样的浊度,并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不同浓度的混凝剂对水样的混凝效果有显著影响。

通过测量水样的浊度,可以客观地评估混凝效果。

1. 不同混凝剂浓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在实验中,我们分别使用了0.1 g/L、0.2 g/L和0.3 g/L的混凝剂浓度。

结果显示,随着混凝剂浓度的增加,水样的浊度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混凝剂中的聚合氯化铝可以与水中的悬浮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较大的絮凝物,从而使悬浮物沉降速度加快。

2. pH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pH值是另一个影响混凝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实验中,我们分别使用氢氧化钠和盐酸来调节水样的pH值。

结果显示,在酸性条件下(pH值低于7),混凝效果更好,浊度降低更为明显。

这是因为在酸性条件下,混凝剂与水中的悬浮物更容易发生反应,形成较大的絮凝物。

3. 混凝时间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混凝剂与水样反应后的静置时间也会对混凝效果产生影响。

随着静置时间的延长,悬浮物的沉降速度逐渐加快,浊度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较大的絮凝物在静置过程中会逐渐沉降,从而使水样变得更清澈。

混凝搅拌实验报告

混凝搅拌实验报告

混凝搅拌实验报告时间:2016年4月23日实验人员: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通过实验观察矾花生成过程,加深对絮凝理论的理解;2、确定混凝的最佳用量及最佳pH值;3、了解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混凝是用来去除水中无机物和有机的胶体悬浮物。

通常在废水中所见到的胶体颗粒其大小变化约在100nm-10nm之间,而其τ电位在15-20毫伏之间。

胶体悬浮物的稳定性是由于高τ电位引起的斥力,或者是由于在亲水的胶体上吸附了一层非离子的聚合物所造成的。

混凝过程包括胶体悬浮物的脱稳和接着发生的使颗粒增大的凝聚作用。

随后这些大颗粒可以用沉淀、悬浮和过滤等方法去除。

脱稳是通过投加强的用离子电解质如Al3+、Fe3+或阳离子高分子电解质来降低τ电位,或者由于形成了带正电荷的含水氧化物如Al x(OH)Y+而吸附于胶体上,或者是通过阴离子和阳离子高分子电解质的自然凝聚,或是由于胶体悬浮物被围于含水氧化物的矾花内等方式来完成的。

形成矾花最佳的条件是要求pH值在等电离点或接近等电离点(对于铝来说,要求pH值得范围为5.0-7.0),同混凝剂的反应必须有足够的碱度,对于碱度不够的废水应该投加Na2CO3、NaOH或石灰。

最有效的脱稳是使胶体颗粒同小的带正电荷含水氧化物的微小矾花接触,这种氧化物的微小矾花是在小于0.1s的时间内产生的,因此要在短时间内剧烈搅拌,在脱稳之后,凝聚促使矾花增大,从而使矾花能从水中去除。

铝和铁的矾花在搅拌时较容易破碎和离散。

投加2-5ml/L活性硅有可能提高矾花的强度。

在凝聚阶段将近结束时,投加0.2-1.0ml/L长链阴离子或非离子聚合物,通过桥联吸附作用,有助于矾花的聚集和长大。

所需混凝剂的投加量将由于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而增加。

脱稳也能通过投加阳离子聚合物来完成。

混凝的通常顺序是:1、将混凝剂与水迅速剧烈的搅拌。

如果水中碱度不够,则要在快速搅拌之前投加碱性助凝剂。

2、如果使用活性硅和阳离子高分子电解质,则它们应在快速搅拌将近结束时投加。

混凝搅拌实验操作方法

混凝搅拌实验操作方法

混凝搅拌试验作业指导书混凝搅拌实验是一种模拟混合、反应、沉淀三个工艺过程的实验手段,自来水厂可以通过混凝搅拌试验选择混凝剂的品种以及混凝剂最佳投量。

一、仪器及器皿1、六联混凝实验搅拌机(带 6 个原水杯) 1 台、电子天平 1 台、散射光浊度仪 1 台、pH 计 1 台;2、 100mL的容量瓶 2 个、100mL烧杯 2 个、收集瓶( 250mL-300mL)6 个、 1 升量筒1 个、刻度吸管( 1mL、 2mL、5mL、10mL)各 1 支;3、 10 升~ 15 升的水桶 1 只、玻棒 2 根、洗耳球 1 个、定时器 1 个,温度计 1 支、蒸馏水洗瓶 1 个。

二、混凝剂溶液的配制取固体混凝剂约单位实验室常用毫克10 克备用(可装在磨口试剂瓶中以避免受潮)。

混凝剂溶液的浓度 / 升(mg/L)表示,生产上用于投加量计算时往往采用公斤 / 千立方33米( Kg/Km),这两个浓度单位是等价的,即:1mg/L=1Kg/Km。

配制混凝剂溶液浓度的高低取决于投药量的大小,混凝搅拌机投药试管的体积一般约10 毫升,所以当投药量大时应提高混凝剂的配制浓度,以保证投药试管能容纳下所投加的混凝剂溶液(投加混凝剂溶液的体积不超过 9mL)。

1、 1 mL=1 mg(1 mg/L )混凝剂溶液的配制用天平准确称取 0.1g 固体混凝剂之于 100mL烧杯中,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后移入00mL 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摇匀,即配成1mL=1mg(1mg/L)的混凝剂溶液。

2、 1 mL=10 mg( 10 mg/L )混凝剂溶液的配制用天平准确称取1g 固体混凝剂之于100mL烧杯中,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后移入00mL 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摇匀,即配成 1 mL=10 mg(10 mg/L )的混凝剂溶液。

表 1投药量与混凝剂溶液浓度的关系投药量( mg/L、Kg/Km3)配制混凝剂溶液的浓1mL混凝剂溶液投加到1L 原度( mg/L)水中的浓度( mg/L)1~ 101110~501010三、混凝试验模拟投药量的确定混凝试验 6 个原水杯中混凝剂的模拟投药量,一种方法是根据当时生产实际投药量来确定,另外一种方法是根据形成矾花所用的最小投加量来确定。

混凝实验设计方案

混凝实验设计方案

混凝实验设计方案设计人员:张泽于石飞龙指导老师:周子鹏一、方案要求1.准备好实验设备和仪器2.准备好实验试剂,计算好实际用量3.设计好实验表格4.写好详细的实验步骤5.认真做实验6.数据处理二、实验设备、仪器1. 调速六联搅拌机1台2. 500ml矿泉水瓶6只3. 100ml烧杯8只4. 5ml移液管1只5. 1ml移液管1只6. 取样管1只7. 吸耳球1个8. 温度计(0-50℃)1只9. 500ml量筒1个10. 浊度仪(或分光光度计)1台11. 酸度计1台12.注射筒(50ml)1只三、实验试剂及用量本实验用三氯化铁作混凝剂,以阴型聚丙烯酰胺为助凝剂。

三氯化铁(10g/L),最大用量1g盐酸(10%)氢氧化钠(10%)阴离子聚丙烯酰胺(待定),最大用量1g四、详细实验步骤1、确定混凝剂和助凝剂的最小投加量本实验用三氯化铁作混凝剂,以阴型聚丙烯酰胺为助凝剂值,记录在表1中。

(2)用一个500 ml的烧杯,取200 ml原水,并将装有水样的烧杯置于六联搅拌机上。

(3)向烧杯中加入氯化铁,每次加入1.0 ml,同时进行搅拌(中速150r/min,5min),直至出现矾花,在表1中记录投加量。

(4)停止搅拌,静止10min。

(5)根据测得的浊度确定最小投加量,助凝剂的最小投加量是零。

2、确定混凝剂的最佳投加量(1)用6个1000 ml烧杯,分别取800 ml原水,将装有水样的烧杯置于六联搅拌机上。

(2)将混凝剂按不同投量(依次按最小投量的25%~100%的剂量)分别加入到800 ml原水样中,利用均分法确定此组实验的六个水样的混凝剂投加量,记录在表2中。

(3)启动搅拌机,快速搅拌300 r/min,0.5 min;中速搅拌150 min,5 min;慢速搅拌70r/min,10 min。

(4)搅拌过程中,注意观察矾花的形成过程。

停止搅拌,静止沉淀10 min,然后用50 ml注射筒分别抽出6个烧杯中的上清液,同时用浊度仪测定水的剩余浊度,记录在表2中。

混凝搅拌实验报告(3篇)

混凝搅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混凝搅拌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混凝搅拌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3. 分析不同混凝剂和搅拌条件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4. 优化混凝搅拌工艺,提高水处理效果。

二、实验原理混凝搅拌实验是水处理过程中关键的一环,通过向水体中加入混凝剂,使悬浮物和胶体颗粒脱稳,相互聚集形成絮凝体,从而实现固液分离。

实验原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压缩双电层作用:混凝剂中的正电荷离子与悬浮物表面的负电荷离子发生中和反应,使悬浮物表面的电荷降低,从而降低悬浮物的稳定性,促进其聚集。

2. 吸附架桥作用:混凝剂分子中的桥连基团吸附在悬浮物颗粒表面,将不同颗粒连接起来,形成较大的絮凝体。

3. 电中和作用:混凝剂中的正电荷离子与悬浮物表面的负电荷离子发生中和反应,降低悬浮物的表面电荷,从而降低其稳定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原水、聚合氯化铝、硫酸铝、聚丙烯酰胺等混凝剂。

2. 实验仪器:烧杯、搅拌器、秒表、温度计、量筒、滤纸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准备:取一定量的原水置于烧杯中,测量水温。

2. 混凝剂投加:根据实验设计,向烧杯中加入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混凝剂。

3. 搅拌:启动搅拌器,以一定速度搅拌水样,保持搅拌时间。

4. 取样:在搅拌过程中,定时取样,观察絮凝体形成情况。

5. 过滤:将样品过滤,测量过滤后的浊度。

6.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不同混凝剂和搅拌条件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混凝剂种类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和硫酸铝对混凝效果较好,而聚丙烯酰胺的混凝效果较差。

2. 混凝剂浓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随着混凝剂浓度的增加,混凝效果逐渐提高,但超过一定浓度后,混凝效果变化不大。

3. 搅拌速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搅拌速度对混凝效果有较大影响。

搅拌速度过快,容易破坏絮凝体;搅拌速度过慢,则混凝效果较差。

4. 搅拌时间对混凝效果的影响:搅拌时间对混凝效果有较大影响。

混凝实验条件下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选择方法研究

混凝实验条件下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选择方法研究

混凝实验条件下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选择方法研究本文旨在研究混凝实验条件下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选择方法。

通过实验室模拟混凝实验,探究不同混凝剂投加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进而确定最佳投加量。

实验结果表明,在混凝实验条件下,最佳混凝剂投加量应在30-50 mg/L之间。

本研究为混凝剂的合理使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混凝剂,投加量,混凝实验,混凝效果引言:混凝是水处理中的重要工艺之一,它通过添加混凝剂,使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颗粒凝聚成较大的团块,便于沉淀和过滤。

混凝剂的使用对于提高水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混凝剂的投加量是影响混凝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确定最佳的混凝剂投加量,对于提高混凝效果和减少混凝剂的浪费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混凝实验条件下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选择方法。

通过实验室模拟混凝实验,探究不同混凝剂投加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进而确定最佳投加量。

实验方法:实验采用混凝池模拟实验室混凝实验。

实验用水采用自来水,水质稳定。

实验采用聚合氯化铝作为混凝剂,投加量分别为10 mg/L、20 mg/L、30 mg/L、40 mg/L、50 mg/L。

实验中,将混凝剂依次加入混凝池中,然后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为5分钟。

搅拌后,静置3小时,观察沉淀效果。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混凝剂投加量(mg/L)沉淀效果10 未沉淀20 部分沉淀30 完全沉淀40 完全沉淀50 完全沉淀实验结果表明,在混凝实验条件下,最佳混凝剂投加量应在30-50 mg/L之间。

当投加量为10 mg/L时,混凝效果非常差,未能达到混凝的目的。

当投加量为20 mg/L时,混凝效果有所提高,但仍然不够理想。

当投加量为30 mg/L时,混凝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完全沉淀。

当投加量继续增加到40 mg/L和50 mg/L时,混凝效果并没有显著提高。

讨论:混凝剂的投加量是影响混凝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少的投加量会导致混凝效果不理想,过多的投加量会导致混凝剂的浪费。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篇一: 混凝实验报告物化实验一混凝混凝过程是现代城市给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中不可缺少也是最为关键的前置单元操作环节之一。

在原水和废水中都存在着数量不等的胶体粒子,如粘土、矿物质、二氧化硅或工业生产中产生的碎屑等,它们悬浮在水中造成水体浑浊,混凝工艺是针对水中的这些物质处理的过程。

混凝可去除的悬浮物颗粒直径范围在:(有时认为在1m)。

1nm~0.1m S过试验摸索混凝过程各参数的最佳值,对于获得良好的混凝效果至关重要。

一、实验目的1. 2. 3. 4.了解混凝的现象及过程,观察矾花的形成。

了解混凝的净水作用及主要影响因素。

了解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探求水样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种类、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

二、实验原理天然水体中存在大量胶体颗粒,是水产生浑浊的一个重要原因,胶体颗粒靠自然沉淀是不能去除的。

胶体的布朗运动、胶体表面的水化作用以及胶体间的静电斥力,使得胶体颗粒具有分散稳定性。

其中因胶体颗粒带有一定电荷,它们之间的电斥力是胶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胶体表面的电荷值常用电动电位表示,又称为Zeta 电位。

Zeta 电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之间斥力的大小和影响范围。

一般天然水中的胶体颗粒的Zeta 电位约在(-30mV)以上。

若向水中投加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离子,能加速胶体的凝结核沉降;压缩胶团的扩散层,使电位降到(-15mV)左右而变成不稳定因素,也有利于胶粒的吸附凝聚,即可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

然而当Zeta 电位降到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状态。

同时,投加混凝剂后电位降低,有可能使水花作用减弱,混凝剂水解后形成的高分子物质(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在胶粒与胶粒之间起着吸附架桥的作用,也有利于提高混凝效果;即使电位没有降低或者降低不多,胶粒不能相互接触,但通过高分子链状物吸附作用,胶粒之间也能形成絮凝体。

消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稳定因素的过程叫脱稳。

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水利条件下,才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俗称矾花。

混凝搅拌实验2011水班

混凝搅拌实验2011水班

实验一:混凝搅拌实验混凝搅拌实验是给水处理的基础实验之一,被广泛地用于科研,教学和生产中。

通过混凝搅拌实验,不仅可以选择投加药剂种类、数量、还可以确定其他混凝最佳量。

【实验目的】(1)确定某水样的最佳投药量。

(2)观察矾花形成的过程及混凝搅拌效果。

【实验原理】天然水中存在的大量胶体颗粒使水产生浑浊。

但胶体颗粒靠自然沉淀是不能去除的。

水中的胶体颗粒,主要是带负电的粘土颗粒。

胶体间的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及胶粒表面的水化作用,使得胶体具有分散定性,三者中以静电斥力影响最大。

向水中投加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离子,压缩胶团的扩散层,使电位降低,静电斥力减少。

此时,布朗运动由稳定因素转变为不稳定因素,也有力于胶体的吸附凝聚。

混凝剂水解后形成的高分子物质或直接加入水中的高分子物质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在胶体与胶粒间起吸附架桥作用,即使电位没有降低或降低不多,胶粒不能相互接触,通过高分子链状物吸附胶粒,也能形成絮凝体。

【实验水样】:自配生活污水。

【实验设备】1、梅宇SC2000-6智能型六联搅拌机(附1000ml烧杯6个)。

2、 HANNALP2000浊度仪。

3、ORION828型pH计;4、温度计;【实验药剂】:浓度为0.5%的聚合氯化铝溶液;【实验步骤】本实验分为最佳投药量。

在进行最佳投药量实验时,先选定一种搅拌速度变化方式求出最佳投药量。

(一)最佳投药量实验步骤:1、确定形成矾花所用的最小混凝剂量。

方法是通过慢速搅拌烧杯中200mL 原水,并每次增加一滴或1mL混凝剂投加量,直到出现矾花为止。

这时的混凝剂量作为形成矾花的最小投加量;2、确定实验时的混凝剂投加量。

根据滴加法得出形成矾花的最小混凝剂投加量,取其1/3作为1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取其2倍作为6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用依次增加相等混凝剂投加量的方法求出2—5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把混凝剂分别加入到1—6号烧杯中。

3、用6个1000mL的烧杯,分别放入1000mL原水,放置在实验搅拌机平台上;4、确定原水特征,即测定原水水样混浊度、 pH值、温度。

混凝试验搅拌机的操作以及混凝试验中注意事项及工作原理

混凝试验搅拌机的操作以及混凝试验中注意事项及工作原理

混凝试验搅拌机的操作以及混凝试验中注意事项及工作原理混凝试验搅拌机的操作以及混凝试验中注意事项众所周知,混凝试验搅拌机紧要的应用领域就是各种大小混凝试验,为大家供应不止关于混凝试验搅拌机产品技术问题,更多的还有关于混凝试验操作过程中的相关学问点,今日我就为大家整理了有关于混凝试验过程中注意事项:1、取原水时要搅拌均匀,尽量要一次量取,以免削减所取原水浓度上的差别;2、试验时,在搅拌过程中若发觉不同沉淀杯中呈现的颜色深浅不一,形成的絮状颗粒大小也不同时,这说明不同加药量会对混凝效果产生不同影响;3、试验中,原水的量取尽量接受量筒进行量,假如直接依据沉淀杯上的刻度进行添加。

沉淀杯上的刻度相对够不精准,会对试验结果会产生确定的影响;4、测定浊度时发觉浊度仪的示数不稳定,波动较大。

造成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静置沉淀的时间不够长,溶液中的颗粒还处于较为猛烈的运动状态,这样测得光源被散射的散射光强度就会有较大变化,导致浊度仪示数不稳定;5、测定上清液的浊度时,发觉若是测定速度较慢,不同溶液的沉淀时间就不平行。

较晚测定的溶液沉淀时间较长,这对试验结果的精准度也会造成影响;6、投药量建议实行多次小试得出的结果并进行评估与衡量,尽量不实行药量直接计算方式来投加,由于,这样得出的结果可能会存在很大的偏差;7、混凝试验过程要保持整个搅拌机不被人为等其它扰动,防止对混凝结果产生影响;8、每一次试验都要做到接受混凝搅拌试验数据记录表格,以防试验对比性。

混凝试验搅拌机使用前:1、使用前安装好相应电源连接,六联搅拌器使用的是AC220V ±5%电源;2、使用前确定要接地线;3、开机前需将温度探测器插入搅拌器上,以免在运行时造成参数混乱;使用中:1、仪器正常运行中,请勿敲打或者扭转桨叶;2、搅拌轴若显现不在试验杯正中心时,需短时间停止运行,并调整试验杯至搅拌轴铅垂位置;3、搅拌头空载运转时,个别若显现转速度不稳或者不转的现象,请勿乱动,仪器在带负荷运转时自动消失;4、搅拌杯容量建议是250~1000mL,请勿超载使用;5、请在保证仪器平稳、环境温度0—50℃,无腐蚀气体的情况下正常使用;6、长期不用时,请放在干燥无腐蚀气体处保存。

实验九 混凝实验

实验九  混凝实验

实验九混凝实验一、实验意义及目的(1)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了解混凝效果的影响因素。

(2)掌握混凝烧杯搅拌实验的方法和一般步骤。

(3)通过烧杯实验,学会确定一般水体最佳混凝条件的基本方法,包括投药量,pH和速度梯度。

二、实验原理混凝是通过向水中投加药剂使胶体物质脱稳并聚集成较大的颗粒,以使其在后续的沉淀过程中分离或在过滤过程中能被截除。

混凝是给水处理中的一个重要工艺过程。

天然水中由于含有各种悬浮物、胶体和溶解物等杂质,呈现出浊度、色度、臭和味等水质特征。

其中胶体物质是形成水中浊度的主要因素。

由于胶体物质本身的布朗运动特性以及所具有的电荷特性(ξ电位)在水中可以长期保持分散悬浮状态,即具有稳定性,很难靠重力自然沉降而去除。

通过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可使胶体的稳定状态破坏,脱稳之后的胶体颗粒则可借助一定的水力条件通过碰撞而彼此聚集絮凝,形成足以靠重力沉淀的较大的絮体,从而易于从水中分离,所以,混凝是去除水中浊度的主要方法。

在给水处理工艺中,向原水投加混凝剂,以破坏水中胶体颗粒的稳定状态,使颗粒易于相互接触而吸附的过程称为凝聚。

其对应的工艺过程及设备在工程上称为混合(设备);在一定水力条件下,通过胶粒间以及和其他微粒间的相互碰撞和聚集,从而形成易于从水中分离的物质,称为絮凝。

其对应的工艺设备及过程在工程上称为絮凝(设备)。

这两个阶段共同构成了水的混凝过程。

(一)混凝机理水的混凝现象及过程比较复杂,混凝的机理随着所采用的混凝剂品种、水质条件、投加量、胶体颗粒的性质以及介质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1.电性中和电性中和又分为压缩双电层和吸附电中和两种。

通过投加电解质压缩扩散层以导致胶粒间相互凝聚的作用机理称为压缩双电层作用机理。

这种机理主要以静电原理(现象)为基础解释游离态离子(简单离子)对胶体产生的脱稳作用。

吸附电中和是指当采用铝盐或铁盐作为混凝剂时,高价金属离子在水中以水解聚合离子状态存在,随溶液pH的不同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水解产物。

混凝条件优化试验方案

混凝条件优化试验方案

1、实验目的(1)掌握混凝工艺基本原理;(2)独立设计混凝实验方案;(3)深入理解G值、GT值、混凝剂、助凝剂、PH值等对混凝效果的影响;(4)优化混凝工艺条件参数(原水经处理后综合去除率最高),确定PAC、PAM最佳投药量、最佳pH值,并计算处理成本,最好得到单位去除率成本最低的方案。

2、基本原理混凝剂通过电性中和或吸附架桥作用,而使分散在水中稳定状态的胶体颗粒脱稳,进而相互凝聚在一起形成矶花;混凝处理的效果不仅与混凝剂的投量有关,同时还与被处理水的pH、水温及处理过程中的水力条件(G值、GT值) 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3、试验器材磁力搅拌机、250ml烧杯、配置好的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硫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PH试纸、相关指标(COD cr/BOD5/TP/TN/NH3-N/PH/色度)检测,移液管、玻璃棒等其他常规试验器材4、操作步骤(1(2)确定混凝剂(PAC)最小投加量m正式开始试验前,取150ml原水,用移液管逐滴加入配置好的PAC溶液,并不停用玻璃棒搅拌,直至钒花出现,记录PAC投加量为m;(3)确定污染物去除率最高的PAC投加量M取5个烧杯依次编号,分别投加PAC的量为0、0.5m、m、2m、4m,在转速200r/min 的情况下运行直至钒花稳定,记录时间,并静置15min后取上清液,测各污染物指标并计算各污染物去除率,填入下表,选取最佳去除率的投加量记录为M:(4)确定最佳PH值取4个烧杯依次编号,分别投加PAC的量为M,通过滴加配置好的H2SO4和NaOH 溶液调整PH分别为5、7、8、10,在转速200r/min的情况下运行直至钒花稳定,记录时间,并静置15min后取上清液,测各污染物指标并计算各污染物去除率,填入下表,(5取5个烧杯依次编号,分别投加PAC的量为M,调整PH至最佳PH,在5个烧杯中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PAM,在转速200r/min的情况下运行直至钒花稳定,并静置15min后取上清液,测各污染物指标并计算各污染物去除率,填入下表,选取最佳去除率的(6)验证试验结果取3个烧杯依次编号,按照PAC、PAM的最佳投加量投加,调整PH至最佳PH,在转速200r/min的情况下运行直至钒花稳定,并静置15min后取上清液,测各污染物指标并计算各污染物去除率,与上面各步骤试验结果比较分析:。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正交设计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2、选择和确定最佳混凝工艺条件。

二、实验原理天然水中存在大量胶体颗粒,使原水产生浑浊度。

我们进行水质处理的根本任务之一,则正是为了降低或消除水的浑浊度。

水中的胶体颗粒,主要是带负电的粘土颗粒。

胶体间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以及胶粒表面水化作用的存在,使得它具有分散稳定性。

混凝剂的加入,破坏了胶体的散稳定性,使胶粒脱稳。

同时,混凝剂也起吸附架桥作用,使脱稳后的细小胶体颗粒,在一定的水力条件下,凝聚成较大的絮状体(矾花)。

由于矾花易于下沉,因此也就易于将其从水中分离出去,而使水得以澄清。

由于原水水质复杂,影响因素多,故在混凝过程中,对于混凝剂品种的选用和最佳投药量的决定,必需依靠原水和混凝实验来决定。

混凝实验的目的即在于利用少量原水、少量药剂。

三、实验仪器及设备1. 1000 ml 烧杯1 只2. 500 ml 矿泉水瓶6 只3. 100 ml 烧杯2 只4. 5 ml 移液管1只5. 400 ml 烧杯 2 只6. 5ml 量筒 1 台7. 吸耳球 1 个8. 温度计(0-50C)1只9. 100 ml 量筒 1 个10. 10 ml;量筒1只四、实验试剂本实验用三氯化铁作混凝剂,配制浓度2g/L, 800ml;以阴型聚丙烯酰胺为助凝剂,配制浓度0.05g/L, 500 ml。

三氯化铁用量2g,阴离子聚丙烯酰胺用量0.0250 g五、实验步骤一)配置药品1、用台秤称取2g三氯化铁,溶解,配置1000 ml,三氯化铁配制浓度2 g/L ;用电子天平称取0.05g阴离子聚丙烯酰胺,溶解,配置1000 ml,阴型聚丙烯酰胺配制浓度0.05 g/L。

2、测定原水特征。

二)混凝剂最小投加量的确定1、取6 个500 ml 瓶子,分别取400 ml 原水。

2、分别向烧杯中加入氯化铁,每次加入1.0 ml,同时进行搅拌,直至出现矶花,在表1 中记录投加量和矾花描述。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正交设计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

2、选择和确定最佳混凝工艺条件。

二、实验原理天然水中存在大量胶体颗粒,使原水产生浑浊度。

我们进行水质处理的根本任务之一,则正是为了降低或消除水的浑浊度。

水中的胶体颗粒,主要是带负电的粘土颗粒。

胶体间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以及胶粒表面水化作用的存在,使得它具有分散稳定性。

混凝剂的加入,破坏了胶体的散稳定性,使胶粒脱稳。

同时,混凝剂也起吸附架桥作用,使脱稳后的细小胶体颗粒,在一定的水力条件下,凝聚成较大的絮状体(矾花)。

由于矾花易于下沉,因此也就易于将其从水中分离出去,而使水得以澄清。

由于原水水质复杂,影响因素多,故在混凝过程中,对于混凝剂品种的选用和最佳投药量的决定,必需依靠原水和混凝实验来决定。

混凝实验的目的即在于利用少量原水、少量药剂。

三、实验仪器及设备1. 1000 ml烧杯1只2. 500 ml矿泉水瓶6只3. 100 ml烧杯2只4. 5 ml移液管1只5. 400 ml烧杯2只6. 5ml量筒1台7. 吸耳球1个8. 温度计(0-50℃)1只9. 100 ml量筒1个10. 10 ml;量筒1只四、实验试剂本实验用三氯化铁作混凝剂,配制浓度2g/L,800ml;以阴型聚丙烯酰胺为助凝剂,配制浓度0.05g/L,500 ml。

三氯化铁用量2g,阴离子聚丙烯酰胺用量0.0250 g五、实验步骤(一)配置药品1、用台秤称取2g三氯化铁,溶解,配置1000 ml,三氯化铁配制浓度2 g/L;用电子天平称取0.05g阴离子聚丙烯酰胺,溶解,配置1000 ml,阴型聚丙烯酰胺配制浓度0.05 g/L。

2、测定原水特征。

(二)混凝剂最小投加量的确定1、取6个500 ml瓶子,分别取400 ml原水。

2、分别向烧杯中加入氯化铁,每次加入1.0 ml,同时进行搅拌,直至出现矾花,在表1中记录投加量和矾花描述。

3、停止搅拌,静止10min。

最优混凝搅拌条件的研究

最优混凝搅拌条件的研究

最优混凝搅拌条件的研究混凝操作一般采用先快速搅拌(快速混合),然后慢速搅拌(絮凝)的水力条件。

快速搅拌的目的是为了使混凝剂瞬间、快速、均匀地分散到水中,以避免药剂分散不均匀,造成局部药剂浓度过高,影响混凝剂(如:硫酸铝)自身水解及其与水中胶体(或杂质颗粒)的作用。

慢速搅拌是为了使快速搅拌时生成的微絮凝体进一步成长成粗大、密实的絮凝体,以实现固液分离。

快速搅拌(混合)条件和慢速搅拌(絮凝)条件,现阶段设计和生产中,通常是按某固定值进行设计和控制的,即按某固定G值(搅拌强度)T值(搅拌时间)设计和控制,而没有考虑搅拌条件随投药量、原水浊度、水温等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不仅会使混凝费用增加,而且有时还会使混凝效果恶化。

本研究试图通过实验考察最优搅拌条件与投药量、原水浊度、水温等的关系,从而为生产中实时、最优地控制搅拌条件提供依据。

1 实验方法和条件混凝研究通常是通过烧杯搅拌试验,考察不同混凝条件下的除浊效果。

由于该过程经过的环节太多(快速搅拌、慢速搅拌、沉淀、测浊度),难免给实验结果带来误差。

故本实验拟采用直接测定絮凝体平均粒径,以絮凝体平均粒径为指标来研究混凝,因为混凝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杂质颗粒凝聚变大。

絮凝体平均粒径的检测使用了絮凝检测仪,该仪器的检测值R(无量纲)可以相对地反映絮凝体平均粒径的大小[1],而且该值不受水样检测部分污染及电子元件漂移的影响,并且还可以实现在线连续检测。

1.1 实验装置混凝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混凝槽为方形槽,有效容积6.8L。

搅拌采用型号为DD60-2F型无级调速搅拌器。

用絮凝检测仪联机在线检测混凝过程中絮凝体平均粒径的变化(用检测值R反映),记录仪同时将检测信号自动记录。

原水用高岭土和哈尔滨市自来水按标准方法配制而成。

混凝剂用精制硫酸铝,用NaOH和HCl调整pH值。

图1混凝实验装置的密度1.2 搅拌强度G值的计算G值按张洪源等提出的公式(1)求搅拌器搅拌功率W,然后再由公式(2)求G值[2]。

混凝搅拌实验报告

混凝搅拌实验报告

混凝搅拌实验报告篇一:混凝实验报告混凝实验报告/正交设计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

2、选择和确定最佳混凝工艺条件。

二、实验原理天然水中存在大量胶体颗粒,使原水产生浑浊度。

我们进行水质处理的根本任务之一,则正是为了降低或消除水的浑浊度。

水中的胶体颗粒,主要是带负电的粘土颗粒。

胶体间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以及胶粒表面水化作用的存在,使得它具有分散稳定性。

混凝剂的加入,破坏了胶体的散稳定性,使胶粒脱稳。

同时,混凝剂也起吸附架桥作用,使脱稳后的细小胶体颗粒,在一定的水力条件下,凝聚成较大的絮状体(矾花)。

由于矾花易于下沉,因此也就易于将其从水中分离出去,而使水得以澄清。

由于原水水质复杂,影响因素多,故在混凝过程中,对于混凝剂品种的选用和最佳投药量的决定,必需依靠原水和混凝实验来决定。

混凝实验的目的即在于利用少量原水、少量药剂。

三、实验仪器及设备1.1000ml烧杯1只2.500ml矿泉水瓶6只3.100ml烧杯2只4.5ml移液管1只5.400ml烧杯2只6.5ml量筒1台7.吸耳球1个8.温度计(0-50℃)1只9.100ml量筒1个10.10ml;量筒1只四、实验试剂本实验用三氯化铁作混凝剂,配制浓度2g/L,800ml;以阴型聚丙烯酰胺为助凝剂,配制浓度0.05g/L,500ml。

三氯化铁用量2g,阴离子聚丙烯酰胺用量0.0250g五、实验步骤(一)配置药品1、用台秤称取2g三氯化铁,溶解,配置1000ml,三氯化铁配制浓度2g/L;用电子天平称取0.05g阴离子聚丙烯酰胺,溶解,配置1000ml,阴型聚丙烯酰胺配制浓度0.05g/L。

2、测定原水特征。

(二)混凝剂最小投加量的确定1、取6个500ml瓶子,分别取400ml原水。

2、分别向烧杯中加入氯化铁,每次加入1.0ml,同时进行搅拌,直至出现矾花,在表1中记录投加量和矾花描述。

3、停止搅拌,静止10min。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混凝土实验,了解混凝土的基本性能和特点,掌握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和混凝土的施工工艺。

实验原理,混凝土是由水泥、砂、骨料和掺合料等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人工石材,其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混凝土的主要性能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冻融性、抗渗性等。

实验仪器和材料,水泥、砂、骨料、水、混凝土试验台、混凝土搅拌机、混凝土模具、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机等。

实验步骤:1. 配合比设计,根据实验要求和原材料的性能,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包括水泥、砂、骨料和水的比例。

2. 搅拌混凝土,按照配合比,将水泥、砂、骨料和水放入混凝土搅拌机中进行搅拌,直至混凝土均匀一致。

3. 浇筑模具,将搅拌好的混凝土倒入混凝土模具中,用振实棒进行振实,使混凝土密实均匀。

4. 养护混凝土,在混凝土凝固后,进行养护处理,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5. 抗压强度试验,在混凝土养护后,使用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机进行试验,得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值。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本次混凝实验,得出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值为XXMPa,符合设计要求。

同时,通过实验还可以得出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合理,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得到了有效控制。

实验结论:本次混凝实验结果表明,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和施工工艺对混凝土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配合比设计和严格的施工工艺可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提高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实验注意事项:1.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要根据原材料的性能和实际工程要求进行合理设计,避免配合比失衡导致混凝土性能不达标。

2. 混凝土的施工工艺要严格控制,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避免施工工艺不当导致混凝土质量不稳定。

3. 混凝土的养护工作要及时、有效,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4.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防护措施,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混凝实验报告到此结束,希望本次实验结果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能够更加重视混凝土的质量和施工工艺,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操作一般采用先快速搅拌(快速混合),然后慢速搅拌(絮凝)的水力条件。

快速搅拌的目的是为了使混凝剂瞬间、快速、均匀地分散到水中,以避免药剂分散不均匀,造成局部药剂浓度过高,影响混凝剂(如:硫酸铝)自身水解及其与水中胶体(或杂质颗粒)的作用。

慢速搅拌是为了使快速搅拌时生成的微絮凝体进一步成长成粗大、密实的絮凝体,以实现固液分离。

快速搅拌(混合)条件和慢速搅拌(絮凝)条件,现阶段设计和生产中,通常是按某固定值进行设计和控制的,即按某固定G值(搅拌强度)T值(搅拌时间)设计和控制,而没有考虑搅拌条件随投药量、原水浊度、水温等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不仅会使混凝费用增加,而且有时还会使混凝效果恶化。

本研究试图通过实验考察最优搅拌条件与投药量、原水浊度、水温等的关系,从而为生产中实时、最优地控制搅拌条件提供依据。

1 实验方法和条件
混凝研究通常是通过烧杯搅拌试验,考察不同混凝条件下的除浊效果。

由于该过程经过的环节太多(快速搅拌、慢速搅拌、沉淀、测浊度),难免给实验结果带来误差。

故本实验拟采用直接测定絮凝体平均粒径,以絮凝体平均粒径为指标来研究混凝,因为混凝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杂质颗粒凝聚变大。

絮凝体平均粒径的检测使用了絮凝检测仪,该仪器的检测值R(无量纲)可以相对地反映絮凝体平均粒径的大小[1],而且该值不受水样检测部分污染及电子元件漂移的影响,并且还可以实现在线连续检测。

1.1 实验装置
混凝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混凝槽为方形槽,有效容积6.8L。

搅拌采用型号为D D60-2F型无级调速搅拌器。

用絮凝检测仪联机在线检测混凝过程中絮凝体平均粒径的变化(用检测值R反映),记录仪同时将检测信号自动记录。

原水用高岭土和哈尔滨市自来水按标准方法配制而成。

混凝剂用精制硫酸铝,用NaOH和HCl调整pH值。

图1混凝实验装置的密度
1.2 搅拌强度G值的计算
G值按张洪源等提出的公式(1)求搅拌器搅拌功率W,然后再由公式(2)求G值[2]。

W=14.35d4.38n2.69ρ00.69μ00.31(1)
G= (2)
式中:d为搅拌叶片宽度(m);n为搅拌器转速(r/min);ρ0为水的密度(1000/9. 81kg·s2/m4);μ0为水的绝对粘度(kg·s/m2);V为水样体积(m3)。

混凝实验装置中搅拌叶片的尺寸和水样体积之间的位置关系满足公式(1)的要求,不需修正。

1.3 实验资料的处理方法
絮凝检测仪对混凝过程中絮凝体平均粒径变化的检测结果,可以由微机或自动记录仪在线连续记录下来。

图2是絮凝检测仪对高岭土悬浊液混凝过程检测的自动记录仪记录的结果。

图2中,投药后经过一定时间,R值开始快速增大,达到某一最大值后略有减小并趋于稳定。

由图2资料至少可以获得两个数据:一个是最大的R值(与最大絮凝体平均粒径对应);二是R值最大时的搅拌时间(从加药算起)。

在研究快速搅拌条件时,由于这时最终成长的絮凝体粒径很小,快速搅拌条件对混凝的影响难以由絮凝体粒径反映出来,故这时拟用絮凝体成长到最大(Rm值最大)所需时间t,即最优快速搅拌时间作为指标进行研究。

图2 混凝过程的检测
在研究慢速搅拌条件时,由于这时絮凝体粒径大,故拟以最终成长的最大絮凝体粒径(用Rm反映)为参数进行研究。

并且为了简便,快速搅拌的G值和时间t采用固定的值,分别为106s-1和300s。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1 最优快速搅拌条件
2.1.1 投药量对最优快速搅拌时间的影响
表1是在快速搅拌G值为106s-1,原水浊度42mg/L,水温13~14℃,不同投药量时,用絮凝检测仪测得的絮凝体平径粒径最大时的搅拌时间t(即最优快速搅拌时间)(篇幅限制,相应的图形曲线略)。

表1投药量对最优快速搅拌时间的影响
Al2(SO4)3投量(mg/L)
最优快速搅拌时间tm(s)
2
680
6
460
10
310
14
161
18
92
原水浊度42mg/L;快搅G值106s-1;水温13~14℃;pH=7.2 表1的结果有明显的规律,即随着投药量的增大,絮凝体平均粒径最大时的搅拌时间t显著减小。

实验中快速搅拌的G值固定为106s-1,由于最优快速搅拌时间随投药量的增大而减小,所以最佳GT值亦应随投药量的变化而调整,才能使快速搅拌条件最优。

表1的结果是由于低投药量时,悬浊质颗粒脱稳不充分,导致混凝速度慢、时间长。

而随着投药量的增大,悬浊质颗粒脱稳程度增大,颗粒之间凝结变得容易,使混凝速度加快,混凝时间变短。

由此,生产中快速搅拌条件应随投药量的变化而变化。

当投药量较小时,应将GT值增大;反之,可以减小GT值。

2.1.2 原水浊度对最优快速搅拌时间的影响
表2是在一定的快速搅拌强度(G值为106s-1)、一定投药量、一定水温的条件下,原水浊度对最优快速搅拌时间影响的测定结果(图形略)。

共对四组不同投药量进行了研究。

表2的结果表明,当投药量较大时,随原水浊度的提高,最佳搅拌时间t略有减小,但变化较小;而投药量较小时,原水浊度对最佳搅拌时间t的影响很大;另外表2还表明,当原水浊度比较低时,最优搅拌时间随投量增大而缩短。

由此,生产中当投药量较小时,快速搅拌条件(用GT值反映)最好随原水浊度的变化适当调整;而对于低浊度原水,增加混凝剂投量,快速搅拌GT值可以减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