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不衰的八旬业余太极教练
太极宗师杨禹廷——长寿人习长寿拳
41长寿林苑益 寿现代养生 2021年7月第21卷第13期太极宗师杨禹廷——长寿人习长寿拳2020年12月太极拳被确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世界人民重新认识了太极拳的价值。
太极拳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辨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在中国广为人知的太极流派中,吴式太极拳因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素有长寿拳的美称。
吴式太极拳传承人不乏长寿者,第三代传人杨禹廷宗师就是其中的长寿代表。
杨禹廷出生于1887年,北京人。
幼年因体弱多病,借习武以强壮身心,先后学习了长拳、八卦掌、形意拳和器械等多门武艺,民国初年拜吴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北派掌门人王茂斋先生为师,从此专攻太极拳,并开始了终身的太极拳教习生涯。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际王茂斋在北平创建了“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由其担任主教练,杨禹廷任助教。
1940年王茂斋去世,杨禹廷继承先师遗志,开始执翟天东掌研究会,在其后的几十年里先后培养出赵安祥、赵任情、李经梧、孙枫秋、王辉璞、郑时敏、王培生、马汉清、戴玉三、李秉慈、翁福麒等吴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为吴式太极拳的传承和弘扬不遗余力。
1982年,杨禹廷去世,终年96岁。
杨禹廷自幼学武,不仅是因为自身想通过武术提升体质,更因为他出生的在清末,国人被讥讽为“东亚病夫”,深深触动了幼年的他,即使贫寒,也要提升体质,改变自我。
常年习武练拳,不仅锻炼了他的身体,更坚韧了他的品格。
在习拳授拳的过程中,杨禹廷始终把武德修养放在第一位,他常常告诫弟子:“练武的人首先要讲武德,武德是我们的天职和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42益 寿长寿林苑Health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July 2021 Vol.21 No.13本份。
年逾八旬的沈维德演绎,二十多年瑜伽之路
年逾⼋旬的沈维德演绎,⼆⼗多年瑜伽之路两只脚缩到沙发上,盘着双腿,任性地调动⼀⾝的柔韧性,⾯对鲁豫坐好。
“我可以这样坐,喜欢这样坐,这样坐着聊天舒服”在做客鲁豫有约的时候,沈维德不像其他嘉宾⼀样,双腿垂直地板坐,⽽是以这样⼀种瑜伽体式盘坐。
“我睡觉的时候喜欢⼸着”⾯对采访的镜头,沈维德这么说。
在他的床头,绑着⼀块⽩布,做成圆圈的形状,⽤于他平时睡前体式的练习。
“他的瑜伽已经⽣活化,他不能没有瑜伽。
他的⽣活没有瑜伽⽐没有饭吃更加痛苦。
”⽼伴杨新芝说。
沈维德,1928年⽣,上海退休机械⼯程师。
他从62岁开始⾃学瑜伽,⾄今已20多年,80多岁⾼龄的他被誉为“中国第⼀瑜珈⽼⼈”,能够做出专业瑜伽教练也认为是⾼难度的动作。
他每天坚持专门练习两⼩时以上,并将瑜伽融⼊⾏⾛坐卧之中。
⾃⼰写了好⼏本书,受到⼴泛关注。
好像不管什么时候,沈维德爷爷都是⼀副笑眯眯的样⼦。
浓密且不长的眉⽑,带了点这个年纪该有的⽩⾊,散发着⼀⾝长者该有的风范。
脸上的皱纹与⽼⼈斑隐藏不住85年岁⽉⾛过的痕迹。
那双⼀笑就眯起来的眼睛透露着“慈祥与温和”。
每个⼈⼼中都有⼀个慈爱爷爷的形象,也许该就是这样⼦吧!“天空的⾼远是⼈的双⼿⽆法企及的,但是我们要保持双⼿向上的姿势”“其实瑜伽并不像看上去那么⾼不可攀。
只要你坚持,就能摆正⾝体,让形体完美,⽽⼤道⾄简,贵在坚持。
⼀个80多岁的⽼⼈,可他却总是能随时随地就开始“玩弄”瑜伽。
坐到垫⼦上,盘起双腿,两⼿撑地,还没给⼈⼀晃眼的时间,他的双臂就已经将⾝体腾空;⼜或者⼀个“英雄坐”,⾝体前倾,秒秒钟让胸⼝贴地,把双⼿在背后合⼗,任性地揉压着⾃⼰的⾝体。
练瑜伽的时候,沈⽼脸上总⼜会多些表情“深邃与严肃”。
这⼀系列动作对于年轻者来说多少都会有困难,⽽沈⽼却轻轻松松搞定。
怪不得鲁豫放弃了“跟他叫板”,还不得不说:您都练了20多年了,我才不跟您玩呢?⽽在《我要上春晚》中,董卿也说,我们的⿎掌已经不只是叫好的事了,还充满着对您的尊敬与敬仰,还带有惭愧。
陈氏太极拳大师韩永青
陈氏太极拳韩永青
姓名:韩永青
性别:男
韩永青生于1972年2月7号,江苏淮安人士。
幼时酷爱武术,7岁开始习武,刻苦专研不怕吃苦,曾多次获得国际比赛武术冠军。
对于武术更高层次的追求,追其根本,取其精要。
通过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于2014年获得《中国温县太极拳高级拳师》称号。
现系陈氏太极拳第十三代传承人;国家武术六段;陈氏太极拳高级教练;江苏省段位制考评员指导员;国家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现任淮安张志俊拳法推广中心总教练。
韩永青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陈氏太极拳的推广普及和传播工作,多次受邀到全国各地授课,并把陈氏太极拳拳理,拳法与健身、修心、养性、做人和防身自卫科学结合起来,把太极的修心、养性、健身及太极拳理论与实践传播到全国各地。
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深受太极拳爱好者的喜欢,为推动全民太极拳健身运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访太极拳名家吴图南
访太极拳名家吴图南作者:马常青来源:《祝您健康》1981年第04期96岁高龄还能做报告,这本身就是一条新闻!他对长寿学有研究,又是现身说法谈问题,难怪许多人感兴趣。
我们也抑制不住想“刨根问底”,于是,某天专程拜访了这位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的吴图南老先生。
吴老诞生于1885年,那还是孙中山成立民国前的三十六年啊!如今,吴老已活了差不多一个世纪。
我们来到时,他正在收音机旁兴致勃勃地听小说连播,证明耳朵还挺好使。
他银须垂胸而步履轻捷。
现在每星期三仍到文史馆去上班,平时经常要接待国内外的客人,更惊人的是每周还去爬一次京郊的香山。
面对着如此高龄而健壮的老人。
怎能不令人兴奋和敬仰呢!吴老告诉我们的头一句话就是:“健康长寿没啥窍门,靠功夫,靠长期不懈的锻炼。
一锻炼就百病皆除。
”这也许就是他的最主要经验吧!他谈起自己坚持锻炼八十余年的往事。
九岁病儿拜师学拳老天爷并没有赐给他以健康的躯体。
吴老幼时多病,什么肺结核、黄疸肝炎、羊角风等等都犯过。
他浑身发黄发绿,同学笑说他是“槐籽水里洗出来的孩子”。
他的祖父母和父母都说他“长不成”。
九岁上(别忘了那还是前清时代),父亲通过关系带他找“皇上的”太医院请一位先生看看。
先生说:“你这病光吃药不容易好,最好要练功”。
于是他拜师学起太极拳来了。
练啊,练啊,一年多过去了,吴老的病好了,脸色转红润,身体也结实起来了。
他先后从师学武术12年,不但学会了太极拳,还学会了刀、枪、剑、棒。
主要是天天练太极拳,使得他恢复健康的。
著书立说传播拳术“这么好的东西,可惜天下只有几个人会!”他发誓要把它介绍给普天下,以“裨益大众”。
于是,23岁的吴图南尝试着写起书来。
创业是艰难的。
经济上和其它方面的料想不到的重重困难和挫折,没有吓退他。
他终于写成并出版了中国较早的一部有关太极拳的著作——《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
“这下,太极拳可以让多数人学习,对多数人的健康有好处啦!”吴图南的心里说不尽的高兴。
夕阳缤纷映校园——记太极健身班教师张佩贤
参 加 襄 阳市 太 极 运 动 比 赛 中都
取 得 了优 异 成 绩 ,受到 了学校
2 0 1 3年 一 1 1 月J、 \ 51 . J ■
和 社会 的广 泛 赞 赏 。襄 州 老年 大 学 太极 健 身班 的 学 员们 ,认
来 没 喊 过 苦 叫 过 累 ,还 总 是 伤 了 身 体 , 又 伤 了老 朋 友 之
不过一年多的时间襄州老年大学太极健身班就被张老师带出了一大批优秀太极爱亮等都已经成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太极拳人才他们在参加襄阳市太极运动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受到了学校2013年1月51万方数据和社会的广泛赞赏
记 太 极 健 身班 教 师 张 佩 贤
口湖 北 省 襄 阳 市 襄 州 区老 年 大 学 张先清 李 晓
矍铄 、 身手敏 捷 ,越 活越 年 轻
八 十 多 岁 不 等 , 文 化 素 质 差 别 较 大 ,给 太 极 拳 教 学带 来
了一 定 困 难 。 张 老 师 会 同班
了,互教 互 学 的老 朋 友 也 增
为 弘扬 中 国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做
出 了贡 献 。
多 了。孩 子 们 见我 心 情 愉 快 、
肺 气肿 ,走 路 都 气 喘 不 止 ,
洗4 " - 冷 水 脸 也 会 感 冒 , 几 次
身体 健 壮 了 , 都 每 天 看 着 我
贴 在 家 里 的 课 程 表 ,督 促 我
按 时上 老年 大学呢 。 ”
爱 心 献 给 老 年 教 育 事 业
张 佩 贤老 师 任 教 以 来 ,
想放 弃 学 习 。 张 老 师 多 次 与 其 谈 心 , 鼓 励 他 一 定 要 坚持
张 佩 贤 老 师 每 天 早 晨 带
耄耋老人习练武术60余年.doc
龙源期刊网
耄耋老人习练武术60余年
作者:朱逸平
来源:《体坛报·体育大周末》2012年第31期
在海盐,提起虞志荣,认识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
今年八十岁的虞志荣老先生热爱武术,练拳已经有60余年了。
他自学吴式太极拳标准套路,开课授徒,为嘉善的武术爱好者提供了相互切磋交流的平台。
在今年7月举行的2012年第九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上,他和弟子一起参加吴式太极拳中段位6段新教程套路和对练,都取得了冠军。
虞志荣擅长吴式太极拳,多次参加国内国际比赛,均取得不俗佳绩,为了推广、普及武术,他借助县武术协会的平台,从跟随自己习拳多年的弟子中挑选七八名,每天晨练时传授“吴式太极拳新教程”。
虞老先生表示,新教程的技术、手法、步法、身法都出自传统套路,新教程重新合理科学地进行编排,所以学起来不难,关键在于把衔接的节奏掌握了就好。
小姜是外地来打工的新海盐人,工作之余痴心习武。
他也是跟随虞志荣一起晨练的武术爱好者。
他们利用晨练时间,合练对打,从步法、收势、眼神,精心推敲每个动作。
后来小姜和虞志荣一起参加了第九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收获了一枚金牌。
2012年6月,嘉兴市举办武术比赛,虞志荣带弟子报名参加新教程套路比赛,结果该项
目因为没有其他报名者而改成表演节目。
赛事组织者开玩笑说,其他协会这项工作才刚刚开始,海盐武协已经出成果,在赛场亮相了,大家都要向他们学习。
花开夕阳红,八旬太婆勇夺太极冠军
栋义务的、有带孙子的,还有当家庭医护的,没有一
2 0 年 1 月 2 这天,风和 日 ,上午 9 ,当 闲着的。“ 0 5 0 4日 丽 时 坐不住啊!”这是在座老同学共同发出 我们在汉阳门见到多年、甚至半个多世纪才见面的老同 声 ,而谈起 自己的 “ 工作” ,她们个个眉飞色的能互相认出,有 示弱 ,争先恐后。但不知情的人谁会相信,在我们
的体貌却变化得令人难以置信 ,也难陉啊,当年都是十 看似 生龙活虎的老同学当中,有的同学患有严 重 几岁的小女孩,怎能今非昔比。我们的脸上都因激动而 病 ,还有的患上了癌症,可她们对生活都充满了热 容光焕发,也因激动而泪光闪闪。那一刻我们很难准确 充满了信心!
呵!” 褚婆婆说。 多种拳法 ,并形成她独特雍容舒展优美俊朗的风格 。 褚婆婆的老伴生前是她的拳友 ,会玩太极拳、太极 褚婆婆有不少徒弟。今年 6 9岁 的尹女士曾是武汉 剑和扇子,经常陪她 出去练习。褚婆婆在她老伴这个忠 石油化工厂的高级工程师,她以前有高血压,身体不好。
实拳友的陪伴下,越发对太极拳痴迷了。老伴因此还笑 19 4年尹女士从单位退休后,经人介绍跟褚婆婆练习太 9 称她为 “ 老拳迷” ,褚婆婆对这个 “ 雅号”欣然接受,还 极拳。她说褚婆婆很细心,有时—个套路要教她好多遍 , 让老伴帮着 自己练习,纠正自己动作不到位的地方 。老 不厌其烦。就这么练了几年,她身体也睫 好 了起来。 伴去世后,褚婆婆又结识了一群拳友,他们经常在钢花 8 岁的王太婆是褚婆婆的 “ 3 高徒”——高龄徒弟,她曾 新村的 19 1 街区旁的小树林里练习,“ 1 树林 队”的称 经是一名售票员 ,腿脚不太灵活 ,后来跟褚婆婆练拳 , 19 谓即由此而来。 如今身体也 比以前好多 了。 “ 打铁先得 自身硬” 。为了能够把动作做得标准、到 2 0 年 ,从报纸 匕 04 得知武汉市首届武术大会即将召 位,褚婆婆想方设法提高 自身素质 。平时 ,褚婆婆除了 开的消息,褚婆婆便同平时一起练拳的拳友商量开了。 早晨去/ J 淋 练太极拳外,最大的爱好就是逛书店,翻 褚婆婆的那些拳友听到这个消息都很兴奋 ,都说要到赛 看有关太极拳的书,遇上合适的就买回家 ,现在她家里 场上去一展风姿 ,切磋 “ 武艺” 。最后,他们挑出几个 的书橱里摆满 了各种关于太极的资料。褚婆婆甚至还细 太极拳 打的不错的老人 ,由褚婆婆领头 ,组成了青 山 心的把报纸上关于太极拳的报道都剪下来 ,收藏好。 “1 树林队” 19 。 19 9 9年 1 ,当她听说全国太极拳、剑比赛在梁 0月 由于多年勤恳刻苦的练习,在 1 月 2 1 7日的赛场上, 山县举行时,褚婆婆不顾 自身年纪已大,非要亲 自到现 褚婆婆和她的队友们取得 了第六名的好成绩 。而褚婆婆 场去取经 。褚婆婆说 ,我就是要去现场感受那种气氛, 本人 ,还要参加第二天下午举行的五式 ( 杨、陈、吴 、 好好 观摩学习 ,回来再 和我的那些老年朋 友们 交流心 武、孙 )太极拳女子老年组比赛。 得。不一会,台上表演的精湛的拳术深深打动了褚婆婆 第二天赛场上 ,满头银发、身穿白色练功服的褚婆 的心。看着台上表演者神闲气定 ,矫若游龙 ,是套从没 婆一出现 ,便引来一片掌声 ,众多的摄像机、照相机从 见过 的拳法。褚婆婆暗 自下决心 ,“ 一定要把这套拳术 不同的角度对准了她。褚婆婆打的是一套吴 氏拳,只见 带回去!” 她利用中午、晚上比赛间隙,采取软缠硬磨 她双脚平行地端好架势,然后气定神闲地演练起来。她
陈式太极拳当代掌门人陈正雷
陈式太极拳当代掌门人陈正雷陈正雷出生于1949年5月,他的童年是不幸的,一岁多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又被迫改嫁,他只得随大娘生活。
1958年,正雷师从伯父陈照丕,开始了他的习武生涯。
陈照丕1893-1972为陈氏太极拳一代宗师,1928年受聘到北平教拳,应邀在宣武楼立擂,连续17天未遇敌手,声名大振,陈氏太极拳之精奥始为人知,1930年兼中央国术馆名誉教授。
建国后,任全国武术协会委员,被授予“全国太极拳名家”称号。
1958年退休返故里授艺。
十年浩劫期间,伯父因在村中自费办武术学校教人学拳而被诬为搞宗教活动遭到批斗,浑身伤痕累累。
正雷为伯父的遭遇愤愤不平,也更加激起了练拳的决心,但他又不能不避一避,就在每天夜里偷偷跑到离家几里远的黄河滩边练拳,直到天将拂晓才回村里。
几年里,正雷吃了多少苦,只有他自己知道,但他有一个强烈的信念,就是好好学拳,长大像伯父那样,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1969年的一天,《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条毛主席有关提倡打太极拳的语录:“......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像做体操、爬山、跑步、游泳、打太极拳......”那天夜里,伯父一路小跑来到正雷喂牲口的饲养室,“小雷,练拳不犯法了,毛主席他老人家还说叫打拳呢!”说着像掏宝贝似的从怀里掏出那张皱巴巴的报纸,那神态就跟一个孩子似的,正雷和伯父把报纸看了一遍又一遍,眼噙泪水,久久说不出话,有毛主席这句话,以后再也用不着偷偷的练拳了。
1972年9月,省里要举行武术表演,指名要陈家沟参加,身为村小学武术教练的陈照丕,为加紧培训参加比赛的队员,白天教拳,晚上辅导,十分紧张繁重,毕竟已是年届八旬的老人了,伯父显得有些吃力,但他还在坚持着,比赛回来,伯父终于累垮了,住进了医院,不久便离开了我们,一代太极之星就这样陨落了......陈正雷第二位师父是他的堂叔陈照奎,陈照奎先在北京协助父亲教拳,1960年就应邀到上海体育馆介绍表演陈氏太极拳,轰动了整个上海武术界。
马虹
太极名家马虹(从一代文人到太极高手)08-09-25 11:53 发表于:《南京陈式太极陈有芹拳友俱乐部》分类:未分类马虹(1927--),原名郭毓,河北深州市前磨头镇人。
陈式太极拳第11代传人,现任河北省石家庄市武协副主席、石家庄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河南温县国际太极学年会组委会副秘书长。
1994年被国际太极拳年会评审委员会评为全国当代13名太极学大师之一。
1948年毕业于华北联大中文系,长期从事教育、写作和编辑工作,是个典型的文人雅士。
五十年代任机关秘书,整天加班加点,几乎每年都有三十多万字的文字起草任务,繁重的脑力劳动累垮了他的身体。
起初是神经衰弱,夜不成眠,随之是头痛、胃痛、肾炎、关节炎、过敏性鼻炎接踵而来,本来瘦小的身材,一下子驼背、勾腰、腿软,打壶开水上三楼也得中间喘气定息,多方求医问诊,皆不奏效。
可谓而立之年不而立,未老先衰叹悲哀。
无奈中他接受一位老中医的指点,开始学练太极拳。
不料想练掌练出奇迹,一年后周身疾病云消雾散。
他大喜过望,深感太极拳健身除病的神妙,决心研究太极拳。
1972年,北上京城,拜陈式太极拳当代宗师(陈氏18世、陈式太极拳第10代传人)陈照奎为师,倾注全部心血刻苦实践、潜心钻研、忠诚继承。
曾三上北京,又随师两下河南,并三次延师到石家庄家中居住授艺,前后随师习拳达九年之久,尽得陈氏家传传统太极拳拳谱、拳理、拳法之奥秘。
「清能早达」,是马虹领悟陈氏太极拳真谛的座右铭。
马虹积三十万字的学拳笔记,为他探求拳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他二十多年的拳艺生涯中,著书立说,水到渠成。
近年他先后编著了《陈氏太极拳体用全书》、《陈氏太极拳技击法》、《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陈氏太极拳拳谱六百图》等。
其理论思辩独到而深刻,为陈氏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马虹也就成为陈氏太极拳当然的得力的第十一代传人。
在他的文论中,首次提出和剖析了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涉及到传统养生学、传统哲学、传统医学、传统军事学、传统美学。
孙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李天骥
孙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李天骥李天骥,号龙飞,生于1914年12月20日,终于1996年1月8日,享年82岁,是一位身怀绝技的,名副其实的大武术家,是一代太极、形意、八卦、武当剑法大师。
他一生研究中国武术,未参加过任何党派和道门,是一个无党派人士。
上班只知工作,被同事称为不会活着的人。
李天骥为人谦逊,从不说别人的坏话。
尽管在他一生中很多名手均败于他的手下,但他以武林团结的大局为重,从不宣扬。
他生前和周恩来关系甚笃,而终年又恰巧和周是二十年后的同一天。
是巧合还是天缘不得而知。
李天骥原籍是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圈头村人。
别小看这小小的圈头村,却孕育了中国近代赫赫有名的四位大武术家,即郝恩光、李玉琳、郝家俊、李天骥。
郝恩光人称小白袍,是一代武术宗师,和孙禄堂、尚云祥、韩慕侠齐名。
李玉琳号润如,人称铁臂苍猿,太极推手无敌手,时称南有陈微明,北有李玉琳。
郝家俊人称当代杨澄甫。
李天骥是当代著名的大武术家,被称为中国太极之最、日本太极之父,是一代太极、形意、八卦、武当剑术大师。
这四位武术家在中国武林界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李天骥自幼从父亲李玉琳习武。
先习少林拳、弹腿,后习太极、形意、八卦、武当剑术等拳械,并得到李存义、张兆东、孙禄堂、程有功等武术前辈的指点。
武当剑法学于李景林,摔跤学于中国一代跤王杨法武,可以说李天骥是一位能练、能打、能推、能摔、能器械格斗的全面的大武术家,被中国武术界公认为“功底深厚,发力适时”。
李天骥的父亲李玉琳武术学于李存义、张兆东、宋唯一、郝恩光、孙禄堂,曾任山东国术馆教务主任,为东北太极拳的开拓者,所教著名弟子有杨善廷、宋子佳、黄恕民、贾化清和次子李天骥。
有当代杨澄甫之称的郝家俊先生功夫实学于师兄李玉琳,这是为许多外人所不知的事实。
李玉琳先生武当剑学于辽东大侠宋唯一,同学有李景林、丁其锐、张宪、林志远、蒋馨山、郭歧凤等。
因李景林是上司,故不以师兄弟论辈。
1931年李天骥毕业于山东国术馆。
陈茂林和他的中老年太极拳群体
陈茂林和他的中老年太极拳群体作者:周谬超刘海波来源:《少林与太极》2019年第09期骄阳似火的“三伏”天,下午3时,我走进金水路绿树成荫的人民广场,看到了这暖心的一幕。
一群年近70岁的老人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在优美动听的背景音樂引导下习练着陈式太极拳74式老架一路。
这一幕幕刚柔并济、韵味无穷的习武场景深深地感染了园中散步游玩的游客,他们时不时驻足观看,跟着习武的老人们比画几下。
一开始,陈茂林老师把老架一路的基本动作要领传授给大家。
随后,大家凭着对中国太极文化的浓厚兴趣,自觉组织起来,每周固定时间,固定场地,坚持练习。
他们以强身健身为目的,以太极宗师陈照丕的太极拳理论为指导,以陈茂林老师传授的老架一路为基本必练套路,随着练拳队伍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太极情缘”命名的陈式太极拳群体,并把太极情缘打造成为一个传承太极文化,弘扬太极精神,传播正能量的武术园地。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太极情缘这个陈式太极拳群体近年来一直能保持稳定,不断发展,关键在于有一支素质好、责任心强的教练员队伍。
崔发扬、李运香、李复榜、葛爱云就是大家心中的好老师,在陈茂林老师的支持带动下,他们热爱中国太极文化,热心于太极拳的公益事业,他们德才兼备,理论精通,武艺精湛,教学有方。
李运香深有感触地说:“走进太极情缘这个群体,纯属偶然。
但是因太极而结缘,因友情而暧心,就更加珍贵了。
我和大家一起练拳、学剑、舞扇,特别高兴、开心。
每当休息的时候,大家谈笑风生,话家常,交流思想,特别舒心愉快,其乐融融、情同手足,真像一家人一样。
我觉得无比自豪。
”在这个群体中,有一个两次接触太极拳并为之获益的李复榜。
他曾患脑梗,行动不便,后经过积极治疗,并随着大家习练太极拳一段时间后,身体状况明显改善。
又因他少年时期接触过武术,技法精良,掌握武术门类不少又热心传授,成了大家的武术教练,与大家一起切磋、交流。
现在,传承中国武术己成为李复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杨式太极拳名家张勇涛先生简介
杨式太极拳名家张勇涛先生简介张勇涛先生1943年生于西安,祖籍河北任县,大学文化。
杨式太极拳第五代嫡传人,中国武术段位八段,国家武术一级裁判,曾任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副秘书长,现为北京市武协委员,北京市杨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北京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太极拳委员会副会长,被聘为香港杨式太极拳总会名誉会长。
幼年起师从外祖父崔毅士先生习练杨式太极拳,崔毅士先生乃杨澄甫先生高足,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在外祖父严格训导下数十载研习杨式太极拳,故深得外祖父亲授嫡传,全面继承了杨式太极拳、械、推手技艺,至今习武50余年。
从60年代起,多次参加北京市及全国武术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1960年荣获北京市武术比赛青少年组杨式太极拳第一名,1968年荣获北京市第七届运动会武术比赛杨式太极拳第二名,1973年荣获北京市武术比赛成年组杨式太极拳第二名,1980-1987年连续荣获北京市武术比赛成年组杨式太极拳、太极刀第一名,1987年参加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荣获剑术第三名,1990年担任亚运会开幕式太极拳表演分区教练,1991-1993年连续参加北京市武术比赛荣获杨式太极拳、太极刀、太极剑第一名,2004年参加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荣获杨式太极拳、太极剑第一名。
自1993年起,接受北京市武术协会和北京武术院委托,多次向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传授杨式太极拳,其中有北京武术队、台湾省台北市武术队、印尼武术队、日本东京都、镰仓市、大和市、福冈市、岩手县、神奈川县等日本太极拳访华团,澳大利亚武术学习团、美国大山功夫学院以及指导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瑞士等国家的武术运动员,曾指导北京武术队孔祥东、邱惠芳、黑志宏等参加全运会和锦标赛。
多年来积极培养学生参加各种类型武术比赛均取得好成绩,有连续三年荣获北京市武术比赛老年组杨式太极拳第一名刘玉珍、周慧影、刘月琴,有荣获全国太极拳锦标赛亚军张俊峰,有荣获北京国际武术邀请赛杨式太极拳第一名韩国的朴世雄、杨式太极剑第二名瑞士的邱云龙等等。
芜湖高龄太极拳师 招式尽是矍铄风骨..
芜湖高龄太极拳师招式尽是矍铄风骨【中国国际太极拳网新闻资讯频道】近日芜湖晚报“速读”版上一张“太极老人”的照片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图中,满头鹤发的老者身穿黄色的太极服,正在一众少年身前表演太极,一招一式间尽是矍铄风骨。
这位老人就是芜湖的太极拳师张汉杰,现已96岁高龄。
他在所居住的新园社区,被人们称为“老神仙”。
9岁学武为强身在生活中,九旬老人并不鲜见,但年至耄耋还能“走如风、站如松、卧如弓”却不多见。
记者眼前的张老,一身红色的运动服,腰杆笔挺,满头白发梳得整整齐齐,精神劲十足。
虽然有些耳背,但说话清清楚楚,见到记者就笑着说“孩子”。
张汉杰的老家在合肥肥东县,家中有兄弟三人,他是老小。
“我7岁开蒙读书,9岁学武。
”老人清楚地记得,学武的初衷是为了强身。
他幼年时体弱多病,家中父母担心,便送他去当时的武术大师张家炳处学拳。
一年没到,与日俱增的不仅是身体素质,还有他对武术的热情。
“内家拳、外家拳都学,还有太极拳。
特别是太极,不是随便教随便学的。
”张老说,旧社会收徒的规矩很多,要求也极严。
先要把书读好,老师问上句,要答出下句,“那时都夸我聪明”;还要品格端正,“学拳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去社会上打架,带着功利心不行”。
从那时起,太极的根就在张汉杰心中扎下了。
“太极是国家的宝,是一定要坚持下去的,不能丢的。
”老人还笑着说,太极就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留给后代的无价宝藏。
一张重凳技惊四座解放后,张汉杰被调到体委群体部门,担任武术教练。
1979年,他代表芜湖参加了第四届安徽省运动会。
“我个性很强,既然代表了名城芜湖,就拼了命也要成功。
”为此,他甚至凌晨3点就起床练功。
运动会上,表演了一套内家拳、一套外家拳,还有压轴的陈氏太极拳。
最后,他还表演了一套“板凳花”,这是一种生活化的民间拳法,即用一条板凳当武器,上下翻腾,左右抵挡。
一开始,张汉杰掂量了一把,场上的凳子一二十斤重,他笑称“轻了”,让取了重凳来表演。
最后一招“螳螂挡车”使出时,台下掌声雷动。
专以教学为己任 弘扬太极有大功——恩师李秉慈先生八十华诞感言
历届赛会 , 这些 人再 见面 , 都格外亲切 . 并且常年保持联 哈尔滨来接引我入太极之 门。省市体委 、 武协的一些有 系 。同年 , 太极 推手被 正式列为全 国武术锦标赛 的竞赛 关领导也在百忙之中参加了我的拜师仪式 , 并致 以祝贺
翌 日, 恩师与师母二人又特邀 哈市武协副主席张继
■一
修 夫妇 , 我和夫 人 宫黎 华 , 霞和 先生 赵 宝荣 , 起 陪 人 。 日清晨 , 张 一 每 在儿童公 园醒龙练功场 , 一边是长拳训 练
同, 共赴太 阳岛 , 畅游美丽的松花江 。 二位武林 前辈有说 队伍 , 一边是 太极拳 , 热闹非凡 。特别是 自 19 年我们 95 不完 的话 、 谈不尽 的情 , 彰显 出老 武术家 们相互 敬仰 之 正式拜 师之后 ,太极拳训 练的重点 即是吴 氏太极拳 , 最
人, 专程从 北 国冰 城哈尔滨赶赴 京城 , 又巧遇香港 武术 长春市 八极拳 嫡派名 师霍 庆云先 生 ,5岁拜春 城武坛 1 队总教 练于立光老 师带 队在京集 训 ,四人 结伴共 赴盛 名人黄玉勤老师练迷踪和六合螳 螂拳 。 由于在省市武术
会。 庆典盛况空前 , 几百人欢聚一堂。 京城武林各 门各派 大赛 中多次夺 魁 ,9 3年被选 人长春市武术 集训 队后 , 16 知名人物悉数参 加 . 可谓是京城武林 英雄会 。我和于立 任队长 。在孙生亭 ( 现长春市武协主席 ) 教练指导下 , 水
管理 中心在北京 老山训练基 地举办全 国首届太极 拳推 是“ 文革” 期间 , 有暇深研武论 , 更想提高武技 , 终憾未 但
手裁判员学习班 。作 为黑龙江省代表 , 我与张霞女士专 能得遇太极明师 , 更无缘入 内家高人之门 。
年逾花甲话太极
年逾花甲话太极作者:赵虹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20年第4期赵虹退休后时间充裕了,我就经常在公园里教授一些太极拳爱好者习练太极拳。
我在年轻的时候和太极拳名家练过太极拳并成为其入室弟子。
经久习练,长年不辍。
对太极拳的养生保健颇有些体会,愿与大家共享。
练习太极拳看似简单,实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过去武术圈有句话,叫宁练十年硬,不练一年软,就是说软功夫不好练。
就健身来说按着太极拳的要求来练,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练拳要先明理。
就是用理论指导实践。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而盲目的实践是盲人骑瞎马。
将太极拳道理运用到太极拳练习之中就会见效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学的时候一般都是照葫芦画瓢。
初期的模仿是要有的,但一出手一投足都是有要求的,都要问个为什么。
不要只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还要知其中的道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现在教太极拳的老师很多,讲其中道理的却很少,这与早年练功夫圈子里的习俗有关系。
过去拳师靠教拳谋生,有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说法,有的师徒之间也比较保守,也有宁教十手不教一口的说法。
就是教十招,也不教其中的道理。
现在不一样了,人们进步了,眼界思路都开阔了,思想也解放了,不再保守了。
太极拳是一种放松缓慢匀速柔软的运动,内外兼修,老少男女皆宜。
特别是对一些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有明显的辅助疗效。
散步虽然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但它和太极拳比起来,外部的肢体得到了运动,内部的五脏六腑相对运动的就少了。
太极拳讲究静和放松,整个身心的放松,达到四肢百骸得到充分的运动。
人在静、放松的状况下运动,身体的循环系统得到锻练。
精神放松,肌肉放松,就大大减少血管的外部压力,血液就会按着自身的规律流动,达到处处畅通,无微不至。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通才能不生病。
身体就像大地,血液就像雨露,有雨露的滋养大地才能出现勃勃生机。
血管布满了全身,血流畅通,心脏压力减小,对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有很大减轻病情的作用。
太极达人——魏广元(山东莱芜)
太极达人——魏广元(山东莱芜)每天清晨,在繁花碧草、绿树掩映的红石公园南门内,有一位身体强健的太极武者,他时而刚柔并济、松活弹抖,时而行云流水、气定神闲,他就是陈氏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的入室亲传弟子,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嫡宗传人----年过五旬的魏广元。
现任莱芜市龙源太极拳研究会会长;莱芜市龙源太极功夫培训中心总教练;中国武协会员;国际武道联盟黑带八段;国际武术段位考试官;武术六段;国家武术一级裁判;国家级社会体育辅导员;高级讲师。
从年少痴迷武术拜师求学,到学艺有成传授技艺,他潜心苦修三十余载,不但通过太极获取了自身健康,更把太极身心双修的裨益带给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青春年少,酷爱武术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部武打影片《少林寺》几乎在一夜之间风靡了神州大地、大江南北,掀起了万千少年的习武热潮,正在上中学的魏广元活泼好动,很自然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变成了一个地道的“武术迷”。
每天一放学,他就和几个喜欢武术的同学,跑到河边或小树林,扔下书包,舞拳弄棒地大练一番,常常是天黑了才想起回家。
魏广元说,那个年代农村信息不发达,了解外面的世界只能依靠收音机和课外书,看个电影都要跑很远的路,学武术谈何容易?想找一个会武术的老师就更难上加难了。
没有老师就自己练,特别是看过武打片以后,他们一群喜欢武术的少年就按耐不住心头的激情,聚集在一起压腿冲拳翻跟头,竟然无师自通地学会了一些武术基本功。
没有专业老师指导,自己盲目练习肯定会出问题。
有一次,他在练习“鲤鱼打挺”的时候,不小心扭伤了脖子,当时就一动不敢动了,害得他歪着脖子过了一个星期。
提起这段往事,他失笑不已:那时候青春年少,觉得武术充满了无穷的魅力,真像着了魔一样!就这样,与酷爱的武术相伴,在日复一日的习武中,少年魏广元的身体逐渐强壮起来,个头也长高了,武艺也大有长进。
他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有一个专业的武术老师来指导自己,他就可以好好地学习武术了。
大学深造,痴迷太极几度春去秋来,几番寒来暑往。
无悔的选择
无悔的选择——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陈桂菊的典型事迹在汝州市中心的大操场上,每天早上六点、晚上八点,春夏秋冬,风雨无阻,都会出现一个健硕的身影,在指导并带领一群年龄悬殊的男女老幼练太极拳。
她,就是众所周知的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陈桂菊。
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陈桂菊,在体育局工作,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年届五旬,即将退休。
为了普及和宣传健身技能,传承弘扬太极文化,造福人民身体健康,凭着一颗赤诚的爱心和对太极拳事业的执着追求,不计较名利得失,兢兢业业,无怨无悔,选择了这一让大多数人认为吃亏的事业——无偿传授太极拳。
她为了这一心爱的事业,做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远的不说,就说今年五月的事吧。
为响应2014年河南省开展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走基层送健康”志愿服务活动的号召,她率先报了名,远赴乡村到偏远的杨楼乡教太极拳,去了近一个月时间。
因为杨楼乡地处偏僻,路途遥远,她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然后随便对付一顿饭,就匆匆赶去挤公共汽车。
学员年龄大,记性差,她就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教。
一次,她因练拳被绊倒了,腿上淤青好大一块,但为了不耽误去乡下教太极拳,她强忍疼痛,硬是一瘸一拐地坚持着。
还有一次,重感冒,头疼得厉害,晚上打了点滴,第二天,稍好一点,就又去挤公共汽车了。
那段时间,家务做得少了,对家人也疏于照顾。
丈夫不满,亲人不解,好多人都笑她傻,也因此产生了家庭矛盾。
她自己也因为顾不上吃饭,再加上超负荷的工作量,累得黑瘦黑瘦的。
但她说:“太极拳,是我钟爱一生的事业,为了自己的理想,我愿意!”七月的中国大地,骄阳似火,暑热难耐。
陈桂菊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社会体育指导员,时刻不忘自己“走基层送健康”的心愿,为了能让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在8月8日全民健身日这一天的展示舞台上展示风采,为引领更多的人参加到科学健身的行列中来,她不顾难耐的暑热,深入到塔寺社区进行健身志愿服务。
队员参差不齐,有的六七十岁,腿脚不灵便,记性差;有的还是六七岁的学生娃,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哄着学。
杨氏太极75岁传人解密太极拳
杨氏太极75岁传人解密太极拳一名厉害的太极拳高手可以在你打他的一瞬间把你弹到几米开外,平贴在墙上,然后慢慢滑下来,这叫“墙上挂画”。
一只欢蹦乱跳的小鸟在太极拳高手手中根本飞不起来。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杨氏太极75岁传人解密太极拳。
杨氏太极75岁传人解密太极拳太极是文化、是哲学,将太极的阴阳哲学思想和理念融入拳中,就成了太极拳。
●高手简介:李德润,75岁,沈阳市太极拳研究会主席,武术八段,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动作和顺,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
●门派秘籍:“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它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门派特点:“温柔时使人毫无痛楚,猛烈时可使人如受巨浪冲击。
”简化太极拳教王公贝勒锻炼保健杨氏太极拳已有170多年的历史。
是由河北邯郸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微博)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祖师杨露禅在陈家沟偷艺的故事很出名。
杨露禅自幼好武,因家贫,在一家中药店干活。
药店是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
陈见杨为人勤谨,又聪明能干,便派他到陈家沟家中做工。
恰好太极拳大师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授徒。
杨有心拜师学艺,又怕陈不收自己。
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
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
杨露禅在家乡与人比武伤人,为躲避官司而一人潜逃到北京。
在北京一家酱菜园张掌柜家给他的两个孩子教书。
张掌柜家大业大,家中还雇有20几名看家护院的家丁,每日打拳练武。
一天晚上杨露禅听见后花园内有动静,随手拿着烟袋,向后花园走去,只见所有的家丁都被找上门来的几个大汉捆在地上。
杨露禅过去用烟袋锅一拨,就把一个大汉的刀给下了,再一点又撂倒一个……从此,杨露禅除了教书以外还教起家丁武术。
后来,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贝勒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
继往开来,谨以此文悼念太极金刚王西安老师
继往开来,谨以此文悼念太极金刚王西安老师作者:刘火财来源:《少林与太极》2024年第03期中国著名武术家、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太极拳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家沟太极拳“四大金刚”之一、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原温县武术馆副馆长兼总教练、温县武术协会名誉主席、河南大学名誉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享誉国内外的陈式太极拳大师王西安先生于2024年2月6日(农癸卯年腊月二十七日)上午10时30分逝世,享年81岁。
回想起第一次见到王西安老师,还是现任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江苏省武术协会副会长于林惠师兄在睢宁挂职副县长时主办2017年中国淮海第三届传统武术节上,于师兄邀请我们南京农业大学武术协会创始人、中国农业博物馆原党委书记王红谊老师和武协校友会的一些师兄弟参加活动、我也有幸受邀参加并且被安排在主席台观礼。
当我走到座位上的时候,我看到前排席卡上有个熟悉的名字,陈氏太极拳四大金刚王西安老师,那会别提我内心有多激动,心想终于有机会见到他本尊了。
王老师这次作为特邀嘉宾和弟子阎素杰开幕式上压轴出场为大家表演了一套陈氏混合套路,表演结束后现场掌声雷动。
王老师表演的陈氏太极拳我还是第一次见,果然四大金刚各有风格,相比于陈正雷老师的中规中矩,他的拳风似乎要更随性一些,尤其是步法上,特别灵活,根本不似我们原来看到的落地生根,难怪他门内以推手实战功夫见长,他家老二王战军,也是我好朋友,曾夺得武林风推手比赛总冠军,打败过日本相扑选手。
我听于师兄说这是大赛的保留节目,今年是第三届,每年都要请一个业内很有名望的老师出席,上一届是陈小旺老师。
开幕式结束以后,王红谊老师又邀请他来跟我们武协校友座谈,这让我有机会近距离的接触和了解他。
本以为练武之人,肯定是中氣十足,声如洪钟,没想到他却是轻声细语,再加上一口浓浓的河南口音,需要很仔细地才能辨识出他说话的内容,所以即便像我这样好学的人,当时对谈话内容也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所以只能算凑了个热闹,不过好在当时对话环节我全程录像了。
太极拳王,郭大爷作文400字
太极拳王,郭大爷作文400字郭大爷是我们太极拳界的传奇人物,被誉为太极拳王。
他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者,身形矮小却精神矍铄,太极拳技艺高超,声名远扬。
郭大爷从小就喜欢太极拳,他的爷爷就是一位著名的太极拳师,所以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太极拳。
他刻苦努力,每天都坚持练习,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了太极拳的高深境界。
年轻的时候,郭大爷曾参加过很多比赛,屡次获得冠军,并且在国内外太极拳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尽管年事已高,郭大爷依然保持着良好的习惯,每天都坚持练习太极拳。
他的功夫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练拳时,他的身形轻盈,每一招每一式都非常流畅,并且将内功和外功融为一体。
他的动作舒展有力,充满了力量和美感。
每当他练拳时,总能吸引周围的人围观并肃然起敬。
郭大爷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太极拳手,还是一位兢兢业业的太极拳教练。
他经常带领一大群学生到公园或者广场上练习太极拳。
他对学生们非常严格,要求他们动作标准,气质柔美,并且不断强调太极拳的内涵和哲学理念。
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的太极拳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对太极拳的热爱也日渐加深。
郭大爷的魅力不仅在于他的太极拳技艺,还在于他温和的性格和对学生的关心。
他总是耐心地解答学生们的问题,并且鼓励他们坚持下去。
他教给学生们的不仅是太极拳,更是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世的智慧。
学生们对郭大爷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之情。
郭大爷是我们太极拳界的宝藏,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太极拳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大家不断前进。
我们会铭记郭大爷的一生,以他为榜样,继续努力,为太极拳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而不衰
每天早晨六点左右你到公园广场就能看到一位老人在练太极,他就是义务太极教练师傅。
无论是酷热的夏日还是严寒的冬天,他每天总是比我们早到半个多小时。
他以身作则,带领大家健身。
他从拳谱的名称,脚尖脚跟的移动,身体重心的转动,气息和腰身的运用到眼神的传递,肢体的架势,都认真细致地讲解,不厌其烦地反复示范着每个动作。
对不正确姿势一一给予纠正;老年朋友记忆力差,他就鼓励的说“不要着急慢慢来”,帮助大家树立信心,有进步的就赞美鼓励。
大家越学越想学,就连有的上班的年轻朋友也抢时间跟他学习。
师傅的示范动作步履轻盈,精神抖擞,这种精神感动了我们每一位同伴,同时也推动了我们认真学习大家都感叹地说老人比我们行。
有时候为了参加表演和比赛,师傅不顾年高劳累,一天多次带领队员们严格训练。
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大家努力,在老年体协组织的表演中,受到好评,比赛中获得优胜,他也获得了电视台的多次采访。
师傅的传、帮、代,使我们在健身中学到了知识,结识了朋友,收获了天天快乐的好心情,真是一举多得。
傅老而不衰,我们大家都怀着尊敬的心情向他表示谢意,祝愿他老人家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