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外渗对机体损伤的防治进展

合集下载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指的是药液从输液管的静脉接口处渗漏到周围组织中,导致组织水肿和药物浪费。

严重的外渗还可能引起组织坏死和感染等并发症。

因此,静脉输液外渗是一种需要尽早发现和处理的问题,也是临床上普遍存在的现象。

近年来,对于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在治疗和预测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以下是对此的详细讨论。

1.输液管路接口处脱落或松动。

2.穿刺针放置不稳,穿刺部位的负压被打破。

3.输液速度过快,超出了静脉承受的范围。

4.静脉压力增大,如患者咳嗽或呕吐。

1. 注意穿刺过程中的操作,适当冲洗穿刺器,定时更换输液管。

2. 控制输液速度,正确估计病人输液需要的时间和剂量。

3. 定期检测输液管路和穿刺针的情况,确保他们的安全。

1. 尽快发现外渗,并对外渗痕迹部位进行消毒。

2. 暂时停止输液,更换清洁无菌的输液管路,恢复输液。

3. 如发现感染迹象,应立即治疗,并定期检查。

1. 利用视频监测技术,加强对患者的监护,及时预防和处理外渗病情。

2. 结合临床和生理指标,制定预测模型,帮助预测并预防外渗的发生。

3. 通过对外渗病例的深入研究,发现外渗发生的相关因素,进一步优化预测模型。

总的来说,静脉输液外渗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对临床治疗和患者生命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医务人员应该时刻关注这一问题,加强对病人的监护,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应加强对外渗的预测和预防研究,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降低治疗成本,提高治疗效果。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输液时,药液不仅进入静脉内,还泄漏到周围组织中。

这种情况可能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严重时甚至导致组织坏死。

静脉输液外渗是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伤害。

研究如何防止和减少静脉输液外渗,对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对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下面几个方面:1.外渗机制的研究: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对防止和治疗外渗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外渗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内压力的变化。

长时间高压注射、大量液体注射和静脉通路的堵塞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静脉压力升高,从而增加外渗的发生率。

研究通过调整输液速度和输液压力,以及采用不同的静脉通路等方法预防和减少外渗具有重要意义。

2.预防外渗的方法的研究:除了调整输液速度和压力等直接影响外渗的因素外,研究还发现,静脉通路和静脉护理等因素也与外渗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研究改善静脉通路和静脉护理的方法,对预防外渗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选择合适的导管材料和插管部位,合理使用静脉导管固定装置等措施可以显著减少外渗的发生率。

3.外渗治疗的研究:当外渗发生后,及时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发现,外渗治疗的关键是尽快停止输液,并及时处理周围组织的损伤。

研究还发现,采用局部冷敷、局部注射抗生素和局部外用药物等方法,可以有效减轻外渗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预防和治疗外渗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和改进。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以降低外渗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输液时药液或生理盐水渗漏至静脉外组织中的现象,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

静脉输液外渗可能引起局部组织损伤、感染甚至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对静脉输液外渗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出其发生机制和预防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机制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输液速度过快、静脉针头插入不当、患者血管情况不良等因素。

输液速度过快是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快的输液速度会导致静脉内压增大,局部组织承受不了这种压力就会出现外渗。

针头插入不当也是引起外渗的重要原因,如果插入针头的位置不准确,静脉壁会受损,导致药液渗出。

患者的血管情况不良也是诱发外渗的原因之一,如静脉血管痉挛、破裂等情况都会增加输液外渗的风险。

针对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治疗,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方面,在临床上对于输液速度进行了严格的控制,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调整输液速度,可以有效减少外渗的发生。

在输液针头的选择和使用上也进行了改进,采用了更加合理的输液针头和技术,减少了输液插入不当所导致的外渗。

对于一些血管情况不良的患者,也可以采用局部按摩等手段来改善血管情况,减少外渗的发生。

针对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完善。

静脉输液外渗的治疗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发生外渗,需要及时处理,以防止病情恶化。

治疗外渗的关键是要尽快停止输液,避免药液继续渗出,同时对外渗的区域进行局部处理,保持局部清洁,预防感染。

如果外渗较严重,还需要进行积极的护理,包括局部止血、包扎等处理措施。

对于外渗导致的感染和并发症,还需要针对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外渗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上。

通过深入研究外渗的发生机制,可以找出更加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外渗的发生。

还需要对外渗相关的并发症和治疗方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找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输液外渗研究进展报告

输液外渗研究进展报告

输液外渗研究进展报告近年来,输液外渗问题在临床医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过程中,液体从静脉血管外渗漏出来,进入周围组织和间隙,导致不良的临床后果。

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因此对输液外渗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课题。

目前,有关输液外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外渗的机制研究:了解输液外渗的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目前的研究表明,输液外渗与多个因素有关,比如输液速度、输液压力、血管通透性、局部组织结构等。

进一步研究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输液外渗的发生过程。

2. 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研究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可以提高对输液外渗的警惕性和准确性。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观察局部肿胀、疼痛、渗液等症状,以及超声波检查等影像学技术。

然而,这些方法还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寻找更准确、可行的诊断方法。

3. 预防和治疗策略:为了减少输液外渗的发生,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预防和治疗策略。

例如,合理控制输液速度和压力,选择合适的输液方式和器材,加强护理监测等。

此外,一些药物和治疗手段(如冷敷、局部止血药物等)也有助于减少输液外渗的发生。

4. 安全管理和培训:加强输液外渗的风险管理和护理培训,对预防输液外渗至关重要。

临床医护人员应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对输液外渗的警惕性和处理能力。

此外,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对输液过程进行严密监控,也是确保输液安全的关键。

总之,输液外渗是一个值得重视并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通过深入的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疗提供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因此,我们呼吁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加强合作,加大对输液外渗问题的研究力度。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静脉输液外渗是指输液从静脉管道逸出,进入组织间隙或皮下组织,产生局部水肿。

外渗不仅会导致患者疼痛不适,还可能引发局部感染、药物浓度不均、局部组织损伤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研究如何降低静脉输液外渗现象,对于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和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近年来关于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机制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输液速度过快、操作不规范、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壁损伤等因素。

解决静脉输液外渗首先需要规范操作技术。

目前研究发现,规范操作可以通过提高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加强操作流程管理、使用高质量输液装置等手段来实现。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高质量输液装置进行了大量研究,以提高输液效果,降低外渗风险。

研发了多通道输液泵,可以实现多种药物同时输液,减少输液次数和输液时间,从而降低了外渗的风险。

一些研究还发现通过使用柔性导管、轨道固定等措施,可以提高静脉管道的稳定性,减少外渗的发生。

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也是造成外渗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研究人员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尝试修复和替代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问题。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改良瓣膜细胞功能,增强瓣膜的抗外渗能力。

还有研究发现,利用纳米技术,在静脉瓣膜区域引入纳米材料,可以增加瓣膜的抗外渗性能。

除了上述策略外,一些研究还关注如何通过药物干预来减少静脉输液外渗。

某些药物可以促进静脉壁的修复和再生,增强其抗外渗的能力。

还有研究发现,使用适当的静脉扩张药物,可以增加静脉管道的稳定性,降低外渗的风险。

静脉输液外渗是一项引起临床关注的问题,但目前已有不少研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出发,探索了多种解决方案,如规范操作、使用高质量输液装置、修复静脉瓣膜功能、药物干预等。

仍需今后更多的研究来完善解决方案,并验证其实际效果,以降低静脉输液外渗的风险,提高护理水平。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静脉输液将药物、营养液等注入患者体内,起到治疗和支持患者生命的作用。

静脉输液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其中之一就是静脉输液外渗。

静脉输液外渗是指输液液体从静脉内逸出至周围组织,可能导致组织损伤,甚至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对静脉输液外渗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预防和处理方法,对于提高临床输液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增加静脉内压力,导致局部血管扩张,从而增加了外渗的风险。

2. 静脉穿刺技术不当:静脉穿刺时如果穿刺过深或者角度不正确,可能损伤血管壁,导致外渗发生。

3. 输液管路阻塞或扭曲:输液管路阻塞或扭曲会导致输液速度不均匀,增加了外渗的可能性。

4. 输液药物性质:某些药物因为其化学性质,可能对组织产生刺激,导致外渗的发生。

5. 患者血管情况:患者本身的血管情况,如衰老血管脆性增加,也可能增加了静脉输液外渗的风险。

二、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局部肿胀、疼痛、发热、皮肤变红等表现。

在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组织坏死,并发感染等严重后果。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可能的外渗表现,应及时停止输液,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三、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1. 停止输液: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可能的外渗表现,首先应该立即停止输液,防止液体继续外渗造成更大的损害。

2. 更换输液通道:检查输液通道是否存在阻塞、扭曲等情况,及时更换输液通道,保证输液的畅通。

3. 局部处理:根据外渗的症状和程度,采取不同的局部处理措施,如冷敷、局部按摩、局部抗菌等。

4. 密切观察:密切观察患者外渗部位的情况,如有明显感染迹象或者组织坏死等情况,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护理。

5. 定期检查:对于需要继续进行输液治疗的患者,应定期检查输液部位,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外渗情况。

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防治护理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防治护理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防治护理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9-16T06:07:24.155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12期作者:纪宏飞[导读] 渗漏性损伤为静脉输液并发症之一,表示输液中液体漏出或者外渗到皮下软组织或血管周围,损害皮肤软组织纪宏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北京 100037摘要:渗漏性损伤为静脉输液并发症之一,表示输液中液体漏出或者外渗到皮下软组织或血管周围,损害皮肤软组织,需紧急处理,若消极处理或处理不当,极易引起灾害性后果。

因此应当重视静脉输液护理,降低渗漏性损伤发生率。

关键词: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防治护理;前言静脉输液是所有给药方式中效果最快的一种方式。

静脉输液是将要药物通过静脉直接进入血液的方法,可以迅速进行吸收,快速达到治疗目的。

近年来,不管是在综合医院、儿童医院,诊所、社区治疗中心,静脉输液逐年增多,门诊输液是人满为患,输液室成了“候车室”[1]。

渗漏性损伤为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组织损害程度受到静脉穿刺部位、输注液体剂量和理化性质等影响,高发于足踝部、腕部、手部等,需重视预防护理,促进治疗。

本文首先分析渗漏性损伤危险因素,并总结护理方案。

1、渗漏性损伤危险因素分析药物渗漏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复杂,由PH值相关性、细胞毒性、渗透性、血管收缩性四种。

输液渗漏危险因素包括以下几点[2]:其一,患者自身因素,若患者年龄过小或者过大,存在血管硬化、皮肤血管的脆性较大、血管纤细等现象,若患者合并认知障碍,沟通不畅,产生不良感受;另外,部分患者的输液部分存在较多活动,影响治疗。

其二,输液技术因素,主要包括输液部位在邻近关节处、金属输液针头、输液处活动较多,以及穿刺针靠近神经或者肌腱等。

其三,液体因素,例如,PH值太高或者太低,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低或高渗透压药物,以及细胞毒性药物。

2、静脉输液护理措施(1)采用小组管理模式成立护理小组,包括护理人员、护士长,由一人担任组长,即护士长,主要认为为培训小组成员、制定护理方案、监督方案实施;小组成员负责护理方案的实施。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用来给予患者必要的药物和营养物质。

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输液液体在输液过程中逸出到周围组织中。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患者不良反应、感染以及其他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

对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十分重要,以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近年来,关于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在此,我们将着重介绍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机制、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机制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主要包括输液通道和输液液体两个方面。

输液通道方面,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与输液管路的质量、安装、使用不当有关。

输液管路的连接不严密、输液针头插入部位未做好消毒、插入角度不正确等都可能导致输液通道的漏液。

输液液体方面,输液液体的渗透压、pH值、温度等也会影响静脉输液的外渗情况。

如果输液液体的渗透压高于组织液,就会促使液体向组织外部渗出。

患者自身的情况也会影响静脉输液的外渗情况。

患者的血管状况、肌肉注射技术、局部肿胀等因素都可能增加外渗的风险。

针对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机制,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要加强输液管路的管理,保证输液管路的质量和安全。

要严格控制输液液体的质量,使用符合要求的输液液体,并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调整。

严格遵守消毒操作规范,确保输液针头插入部位干净无菌。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和方式,减少外渗的风险。

研究者还提出了一些新的预防措施,例如采用新型的输液管路和输液液体技术,以减少外渗的发生。

一些研究者还提出了通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来预测外渗的风险,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当静脉输液发生外渗时,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要及时停止输液,并观察患者的情况。

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局部按摩、热敷等方法有助于加速外渗液体的吸收,减少局部组织的损伤。

对于外渗引起的组织损伤,还可以采用局部处理和药物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穿刺处的静脉输液液体向周围组织渗漏的现象,是临床上常见的输液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肿胀、疼痛甚至感染等不良后果。

对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和总结,以期对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机制静脉穿刺后,输液管道与静脉形成一个完整的输液回路,输液液体从输液器流向静脉,然后通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

发生外渗的机制主要包括:静脉穿刺位点的局部受损,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输液压力过大等。

个体差异、输液速率或输液液体的性质也可能影响外渗的发生。

二、外渗的危害和影响1. 对患者的伤害:外渗后可能导致局部组织的肿胀、疼痛,严重时甚至引起组织坏死和感染,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

2. 对护理工作的影响:外渗的发生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需要及时处理外渗引起的并发症,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3. 对医疗质量的挑战:外渗的发生可能导致输液治疗效果下降,影响医疗质量,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风险。

三、外渗的防治措施1. 预防为主:在实施静脉输液前,对患者的静脉穿刺位点进行仔细评估,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并严格掌握穿刺技术和操作规范,减少穿刺位点的损伤。

2. 定期评估和观察:对于正在进行输液治疗的患者,要定期观察穿刺位点和周围组织的状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 输液器的选择:合理选择合适的输液器和输液管道,减少输液压力对血管的影响。

4. 个体化的干预措施: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采取个体化的输液治疗方案,包括输液速率、输液液体的性质等。

1. 研究外渗机制:目前,针对外渗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血管壁通透性的改变、输液液体的压力效应、输液管道材质的影响等方面。

一些研究发现,在一定的压力下,有些输液管材质会导致血管壁通透性的增加,从而促进外渗的发生。

这些研究成果为外渗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2. 临床干预措施的研究:目前对于外渗的干预措施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包括药物干预、局部保护措施、护理操作规范等方面。

输液渗漏对机体的损伤机理和防治进展

输液渗漏对机体的损伤机理和防治进展

1 1 血管损 伤 .
输液 渗漏引起 管周大 量结缔组 织增 生 , 致使管
壁增厚 、 变硬 、 管腔缩小或堵塞 , 当渗漏于皮下 时使 组织渗透压 升
高, 血管 内皮细胞脱 水 , 而局 部血小 板 聚集 , 释放 前列 腺 素 进 并
E 、 白细胞浸 润并产 生炎性 改变 … , 2 %甘 露醇 容 易导致 E , 如 0
性伤害 。 参 考 文 献
2 1 药物 因素 .
主要与 药物酸碱 度 、 透压 、 渗 药物 浓度 、 药物 本
身的毒性作用及 I型变态反 应有关 。最新 动物 实验病 理检查 显 示, 静脉推注 2 %甘露醇 4~ 0 8次后可 引起血管壁增厚 , 内皮细胞 破坏 , 血管 内瘀 血 , 围组 织炎 症及 水肿 等 , 周 而生 理盐 水 却无 此
【 摘要 】 近年来临床 护理工作 者在 输液渗漏对机 体的损伤机理和防治方面进行 了大量的研 究和临床 实践 , 使输 液渗漏 的防治取得
了很 大进展 。笔者综述其进展 , 以指 导临床 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 , 长静脉使 用寿命 , 延 保证顺利用药 , 避免 对病人造成 医源性伤 害。
【 关键 词】 输液渗漏
现 、 治疗 。 早 4 输 液渗 漏 的治 疗

12 局部组织损 伤 .
由于 卧位的影 响压迫输 液肢体 , 长时间 液
体很容易被挤压 到血管壁外 , 造成输液肢体肿胀 j轻者引起酸 、 , 麻 、 、 等刺激症状 , 胀 痛 重者由于炎症 介质的作 用及 药物的毒性 作 用( 如化疗等) 成局 部组织 坏死 。如 处理 不 当还可 引起 疤痕 、 造 挛缩及关节僵 直、 功能障碍。 13 骨筋 膜间 隔综 合征 由于输液 大量渗 漏超 过皮肤 扩张 限 . 度, 致皮下组织 的压力增加 , 压迫骨筋 膜间 隔 , 其容 积变小 、 并 使 压力增高和血液循 环受 阻, 造成神 经 、 肉组织 缺血 、 氧 , 而 肌 缺 从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输液液体从静脉表面渗出到组织空隙中的现象。

静脉输液外渗不仅会导致液体丢失和药物效果降低,还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如皮肤损伤和感染。

对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针对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研究。

静脉输液外渗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液体压力、静脉通路插管技术、输液速度和输液液体的特性等方面的研究。

液体压力是静脉输液外渗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研究表明,输液液体的温度、浓度和滴定速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液体的渗透压和流速,从而影响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

插管技术的不当操作和静脉通路的不稳定性也会增加静脉输液外渗的风险。

二、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干预措施的研究。

近年来,针对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干预措施的研究得到了较大的关注。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合理选择输液器材、科学设置输液时间和输液速度、定期观察输液部位等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

一些药物也被用于干预和减少静脉输液外渗,如促进血管收缩的药物和局部止血剂等。

这些方法和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三、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的研究。

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液体渗出、组织肿胀和皮肤损伤等。

一些研究表明,及时发现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加速患者的康复。

目前,对于静脉输液外渗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停止输液、更换输液部位、局部冷敷和使用皮肤保护剂等。

这些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评估。

静脉输液外渗是一个复杂的临床问题,其发生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治疗成本。

加强对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优化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验证已有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并进一步深入研究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价值的指导。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静脉输液外渗是指输液的液体经过输液管道漏出到体外,引起浮肿、疼痛等不良反应。

外渗事件是医院常见的不良事件之一,不但给患者带来疼痛和危害,同时也增加了医疗负担和法律风险。

因此,减少静脉输液外渗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对近年来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首先,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机制是由于缺乏局部压力控制和输液导管与静脉有间隔存在,利用物理学原理,输液管道内液体在管壁与导管端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差,使得输液液体向周围组织渗透,最终汇集到皮下组织中。

因此,从机制上来说,预防静脉输液外渗的关键在于控制局部压力和改进导管结构。

其次,对于预防静脉输液外渗,目前引起广泛关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方法是在输注液体时注意调整输液速度,使得液体输注速度与体内液体代谢速度相匹配,可以减少液体残留在输液导管中的时间,从而减少外渗的发生。

第二种方法是采用具有良好局部压力控制的输液导管。

传统的皮下注射导管有导管与周围组织有间隙,而目前市场上有一些新型导管,如盐水平衡注射器、无间隙输液导管等,这些导管在与周围组织接触时不会飘移,可以有效降低外渗的发生率。

第三种方法是采用局部压力敏感系统。

该系统可以监测输注部位的压力,当压力过大时,自动停止输注液体,以达到控制局部压力的目的。

最后,虽然上述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但对于已经发生的外渗,及时发现和处理同样非常关键。

研究表明,外渗事件的发生率高达10%左右,因此医护人员应该提高对这种不良反应的重视程度,及时采取措施。

对于发生外渗的患者,应及时更换输液导管和输液部位,清洁输液导管和周围皮肤,预防感染。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外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事件,目前预防措施主要包括调整输液速率、采用具有压力控制功能的导管和采用压力敏感系统等方法,同时及时发现和处理外渗也是非常关键的。

在临床上,医护人员应该提高对静脉输液外渗的重视程度,同时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促进临床实践改进。

静脉输液外渗性损伤的防护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性损伤的防护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性损伤的防护进展作者:黄桥张咏梅曾芬莲等来源:《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年第15期黄桥张咏梅曾芬莲宋凌霞陈凌云卢美玲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3.15.07190%~95%的住院病人需要接受静脉输液治疗[1],静脉输液已成为治疗的主要途径。

作为临床护理工作中一项重要操作内容,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对静脉输液的安全问题日益重视,输液渗出就是其中之一,已构成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安全问题[2],由此引起的外渗性损伤也备受关注。

当输液致药物外渗后,若不及时处理,将对血管、局部组织,甚至神经、肌腱等造成损伤[3~4],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也给护理工作带来众多不便。

据报道,不同年龄人群同一时段的输液外渗率为2.3%,新生儿输液外渗率更是高达23%~63%[5]。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对经外周静脉给药引起的药物外渗性损伤采取及时恰当的防护措施可减少或避免渗漏性损伤的发生,避免或减轻对患者的伤害,现将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1静脉输液外渗药物分类及其渗漏损伤临床上造成静脉外渗的药物有多种,但其外渗后所引起的损伤却大同小异,常见的易引起输液外渗的药物有阳离子溶液,如葡萄糖酸钙、氯化钙;高渗液,如20%甘露醇,50%葡萄糖;血管收缩药,如阿拉明、多巴胺;抗肿瘤药,如氨甲喋吟、阿霉素等。

渗漏发生率阳离子溶液最高,占40%;高渗液次之,占35%;血管收缩药占20%;抗肿瘤药占5%。

这些药物渗漏后通过溶脂作用破坏细胞膜,或与皮下组织细胞中的DNA,RNA等结合,引起局部组织细胞坏死,造成机体静脉损伤和局部组织损伤以及引起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等并发症,严重时需及时切开减压甚至手术治疗[6,7]。

因此,无论是哪种药物外渗,均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寻找外渗的原因,并采作者单位:563000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部黄桥:男,在读研究生通讯作者:张咏梅,女,主任护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基金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C-548)遵义市汇川区科学技术基金(20120723)取快速有效的防护措施,尽量减少或避免损伤的发生。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手段,有效提供患者所需的药物和营养。

静脉输液外渗(Intravenous Infiltration)是一种不良情况,指的是输液液体渗漏至静脉外组织空间的现象。

外渗可能导致药物浓度不达预期、组织损伤及不必要的疼痛等副作用。

研究外渗的预防与管理是医学界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对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一、外渗的发病机制外渗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一方面,静脉穿刺操作不当可能导致针头插入静脉周围组织,从而使输液液体漏入组织空间。

外渗可能源于静脉通路的问题,如管路连接处松动或破损、注射泵等设备故障等。

二、预防与管理策略针对外渗的发生机制,预防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静脉穿刺操作人员需要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避免将针头插入静脉周围组织。

正确选择与安装输液管路,定期检查设备,及时更换损坏的部件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三、外渗预测与监测技术为了提前发现外渗的迹象并及时采取措施,研究者们致力于开发外渗预测与监测技术。

一项研究通过利用输液液体热容与导热率的差异,设计了一种基于热传导的外渗监测装置。

另一项研究则通过对比压力传感器与负荷传感器的数据,构建了一个用于外渗预测的模型。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外渗的预测与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外渗相关并发症的处理策略外渗可能导致组织损伤、药物过量等并发症。

处理外渗的相关并发症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项研究发现在外渗发生后,对相关组织进行物理治疗,如冷敷、热敷等,可以减轻组织损伤。

另一项研究则针对外渗导致药物过量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急救措施,如及时撤销注射等。

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研究也在不断进行。

一项研究发现,在液体输注速率较快时,外渗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可以通过控制输液速率来减少外渗的发生。

一项研究探讨了不同静脉通路类型对外渗的影响,发现对于高渗透的药物,使用外径较大的静脉通路可以降低外渗的发生。

六、外渗的理化特性研究外渗的理化特性也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静脉输液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用于给予病人补充液体、药物和营养物质。

静脉输液外渗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容易导致组织坏死、感染和其他不良反应。

对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成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综述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对于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预防和处理。

预防外渗的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正确插管和固定导管、注意输液速度和压力、监测输液情况等。

一些研究表明,使用透明敷料和无菌固定胶带可以减少外渗的发生率。

一些研究还发现,在输液过程中观察输液部位的肌肉活动情况可以预测外渗的发生。

处理静脉输液外渗的方法包括重新插管、更换新的输液通道、清除渗漏液和阻断渗漏通道等。

一些研究表明,尽早处理外渗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一些新的处理方法也在研究中,如使用生物胶体修复渗漏点、采用高渗透溶液等。

还有一些研究致力于寻找外渗的预测指标和风险因素。

一些研究发现,病人的年龄、疾病状态、静脉通道类型和输液速度等因素都与外渗发生率有关。

通过分析这些指标和因素,可以帮助医生更早地判断患者是否有外渗的风险。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目前已有一定的进展。

预防和处理外渗的方法逐渐得到了认可,并有新的治疗方法在研究中。

寻找外渗的预测指标和风险因素也有一定的进展。

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样本量较小、研究方法不一致等。

还需要更大规模和更严谨的研究来验证和完善这些进展。

希望通过今后的研究,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输液液体通过输液管道外溢至皮下组织或肌肉组织的一种情况,是一种常见的输液并发症。

静脉输液外渗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引起感染和组织损伤等严重后果。

对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相关研究进展、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相关研究进展1. 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病机制:静脉输液外渗是由于输液管道的损伤或输液液体渗漏所导致的。

输液管道损伤可能是由于输液管的质量问题、不当的操作或不适当的配药所引起的,而输液液体渗漏则可能是由于输液液体与患者的循环系统不适配或输液液体渗漏所导致的。

要预防静脉输液外渗,首先需要加强输液管道的管理和操作规范,其次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输液液体。

2. 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输液部位红肿、疼痛、浮肿和渗液等症状。

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皮肤坏死、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等严重后果。

一旦发现患者存在输液外渗的情况,应立即停止输液并进行相应处理,以避免产生严重后果。

3. 静脉输液外渗的治疗方法:对于已经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停止输液并进行局部处理。

在处理过程中,需要及时清洁和消毒受影响的部位,并给予局部抗炎和保护治疗。

对于严重的情况,还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处理。

二、影响因素1. 输液管道的质量:输液管道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输液外渗的发生。

一些低质量的输液管道可能存在材料缺陷、焊接不合格或设计不当等问题,容易发生管道损伤而引发输液外渗。

2. 患者的循环系统状态:患者的循环系统状态也是影响静脉输液外渗的重要因素。

如患者存在血管远端阻力增加、心输出量下降或静脉回流障碍等情况,都容易导致输液液体与患者的循环系统不适配而引发输液外渗。

3. 操作规范和操作技能:输液操作规范和操作技能是影响输液外渗的重要因素。

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或不熟练的护士操作技能都可能引发输液外渗。

提高护士的操作技能和加强操作规范有助于降低输液外渗的发生率。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静脉输液外渗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静脉输液外渗是指输注液体经由静脉血管外渗漏至周围组织。

外渗会导致药物的无效丢失或者引起药物过量;液体外渗还会引起局部组织损伤、炎症反应、感染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成为了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研究者通过分析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探索了外渗发生的机制。

目前已经确定的外渗原因包括输液管和皮肤穿刺点周围的压力差、输液管插入位置与输液压力之间的关系、导管长度和直径对外渗的影响等。

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外渗提供了理论基础。

针对静脉输液外渗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改进输液管的设计,增加防止外渗的装置;研究输液容器的材质和输液管材料的选择以减少外渗的风险;优化输液技术,减少输液压力差等。

这些解决方案的出现将有助于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效果。

还有一些研究关注静脉输液外渗对患者的影响。

静脉输液外渗可能导致局部组织损伤和感染,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

了解外渗的后果对改进临床实践非常重要。

研究者也在探索外渗对输液药物浓度和剂量的影响,以提高临床用药效果。

一些辅助技术的发展也为静脉输液外渗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近年来智能输液泵的出现为外渗的监测和控制提供了新的手段。

智能输液泵可以对输液速度和压力进行实时监测,并能够自动调整输液速度以防止外渗的发生。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外渗问题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者们通过分析外渗的机制和原因,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并开始关注外渗对患者的影响。

一些辅助技术的发展也为外渗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机会。

静脉输液外渗问题仍然存在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努力来解决。

静脉输液外渗对机体损伤的防治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对机体损伤的防治进展

全科护理2010年2月第8卷第2期中旬版(总第170期)・453・静脉输液外渗对机体损伤的防治进展周书萍关键词:静脉输液;外渗;损伤;防治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0.05.062文章编号:1674—4748(2010)2B一0453—02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和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迅速而有效的给药途经。

因各种原因而致药物外渗到血管周围组织,引起机体局部皮肤及组织损伤。

一旦发生,轻者可表现为局部红肿、酸麻;中度者感到烧灼感、刺痛,局部红肿或有水疱;重则皮肤青紫、变硬、局部皮下组织溃疡或坏死,如处理不当可造成瘢痕挛缩,关节强直,甚至功能障碍,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

输液外渗是l艋床工作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近年来对防治静脉输液外渗进行了诸多的探讨和实践,取得一定经验。

现就输液外渗对机体损伤的防治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1引起药液外渗的原因1.1病人因素1.1.1年老体弱病人血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硬化,管腔变窄。

静脉【口】流不畅,使静脉内压增高,加上老年人皮肤松弛、皮下脂肪少,血管缺乏组织的支持,血管易滑动不易固定,易增加外渗的现象。

1.1.2重症病人休克、高度水肿、急性心肌梗死及介入性治疗等病危者,由于循环功能障碍。

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身心痛苦,往往躁动不安,容易发生静脉外渗。

1.1.3沟通困难的病人婴幼儿、麻醉未醒、使用镇静剂和处于昏迷的病人,由于烦躁、知觉障碍,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发生外渗。

1.1.4病程长的病人由于反复多次静脉穿刺而致血管弹性减弱、脆性增加,容易发牛静脉外渗。

1.2药物因素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物酸碱度过高或过低、渗透压高等引起的毒性作用及I型变态反应‘“。

输注血管收缩药,使血管处于强烈的收缩状态,可使血管硬化;化疗药物刺激性强.易使血管内二氧化碳蓄积,血管内压升高。

血管通透性增加;输入高渗液。

如高渗葡萄糖、甘露醇等血浆渗透压升高,使静脉壁通透性增加而出现药物外渗。

静脉输液外渗性损伤的防护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性损伤的防护进展
T r e a t O p t i o n s Ne u r o l , 2 0 0 7 , 9( 4 ) : 2 9 4— 3 0 7 .
i n t r a o c u l a r r e t i n o b l a s t o m a [ J ] . D r u g s , 2 0 O 7 , 6 7 ( 1 5 ) : 2 1 7 3 - 2 1 8 5 . [ 1 0 ] S h i d d s C L , S h e l i l A, C a t e r J , e t a 1 .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n e w r e t i n o b l a s —
9 0 %一 9 5 %的住院病人 需要 接受静脉输 液治疗 ” , 静脉 输液 已成为治疗的主要途径 。作 为临床护理工作 中一项重要
取快速有效的 防护措施 , 尽 量减少或避免损伤的发生。 2 静脉输液外渗的主要危险因素
操作 内容 , 医务工作者 和患者对 静脉输 液的安全 问题 E t 益重

1l 4・
护理实践与研究 2 0 1 3年第 1 O卷第 1 5期( 上半月版
静脉输液外渗性损伤的防护进展
黄 桥 张咏梅 曾芬莲 宋凌霞 陈凌云 卢美玲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9 6 7 6 . 2 0 1 3 . 1 5 . 0 7 1
视, 输 液渗出就是其 中之一 , 已构成住院患者最常见 的安全 问
2 . 1 药物因素
药物经静 脉输入后 , 会对血管 产生刺 激性 ,
是导致药 物外渗 的重要 原 因之一 , 主要 与两方 面 因素 有关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 脉输 液是 临 床 上广 泛 用 于 防 治疾 病 和 抢 救 危 重 病 人 的 一
种 迅 速 而 有 效 的 给 药 途 经 。 因 各 种 原 因 而 致 药 物 外 渗 到 血 管 周 围 组织 , 起 机 体 局 部 皮 肤 及 组 织 损 伤 。一 旦 发 生 , 者 可 表 现 引 轻 为 局 部 红 肿 、 麻 ; 度 者 感 到 烧 灼 感 、 痛 , 部 红 肿 或 有 水 酸 中 刺 局 疱 ; 则皮肤青紫 、 硬 、 部皮下组织溃疡或坏死 , 处 理不 当 重 变 局 如
2 1 血 管 损 伤 引起 血 管 周 围大 量 结 缔 组 织 增 生 , 使 管 壁 增 . 致 厚 、 硬 、 管 痉 挛 、 腔缩 小 或堵 塞 , 生 静 脉 炎 。 变 血 管 发 22 局部组织损伤 . 轻者 注射部 位充血 、 肿 、 胀 、 痛感 ; 红 酸 疼
重 者 局 部 出现 水 疱 、 胀 甚 至破 溃 , 常 有 烧 灼 、 痛 感 , 于 炎 肿 通 刺 由 症 介 质 的 作 用 及 药 物 的 毒 性 作 用 , 成 局 部 组 织 坏 死 , 肤 发 造 皮 黑 、 硬 , 成 溃 疡 。如 处 理 不 当 可 造 成 瘢 痕 挛 缩 , 节 强 直 , 变 形 关 功
1 1 病 人 因 素 .
1 1 1 年 老 体 弱 病 人 血 管 存 在 着 不 同 程 度 的 硬 化 , 腔 变 .. 管
窄 , 脉 回流 不 畅 , 静 脉 内压 增 高 , 上 老年 人 皮 肤 松 弛 、 下 静 使 加 皮
脂 肪 少 , 管 缺乏 组织 的 支 持 , 管 易 滑 动 不 易 固定 , 增 加 外 血 血 易 渗 的现 象 。
可 造成 瘢痕 挛缩 , 节 强 直 , 至 功 能 障 碍 , 病 人 带 来 很 大 痛 关 甚 给
苦 。输 液外 渗是 临床 工 作 经 常 遇 到 的 护 理 问 题 , 年 来 对 防 治 近
能障碍 。 23 骨 筋 膜 综 合 征 由于 大 量 液 体 渗 出漏 到 组 织 间 , 过 皮 肤 . 超 扩 张 限 度 , 皮 下 组 织 的压 力 增 高 , 迫 骨 筋 膜 间 隔 使 其 容 积 变 致 压 小 、 力 增 高 、 液 供 应 受 阻 , 成 神 经 肌 肉 组 织 缺 血 缺 氧 , 谢 压 血 造 代 产 物堆 积 , 细 血 管 通 透 性 增 加 , 量 渗 出液 进 入 骨 筋 膜 间 隔 , 毛 大
疗 等病 危 者 , 于循 环 功 能 障 碍 , 管 通 透 性 增 加 和 身 心 痛 苦 , 由 血
往往躁动不安 , 易发生静脉外渗 。 容
1 1 3 沟 通 困难 的病 人 婴 幼 儿 、 醉 未 醒 、 用 镇 静 剂 和 处 .. 麻 使
于 昏迷 的病 人 , 由于 烦 躁 、 知觉 障碍 、 自我 控 制 能 力 差 , 易 发 生 容
使 其 压力 进一 步 升 高 造 成 了 缺 血 一 肿 一 血 的 恶 性 循 环 , 终 水 缺 最
静 脉输 液 外 渗 进 行 了 诸 多 的探 讨 和 实 践 , 得 一 定 经 验 。现 就 取
输 液外 渗对 机 体 损 伤 的 防治 研 究 近况 综 述 如 下 。
1 引 起 药 液 外 渗 的原 因
外渗 。
32 加强基本功训 练 .
提高 静脉穿 刺技术 , 求 一针 见血 ; 力 穿
刺 成 功 后 要 妥 善 固定 针 头 ; 止 针 头 滑 脱 或 穿 破 血 管 壁 。重 视 防 病 人 主 诉 , 病 人 反 映 输 注 部 位 不 适 , 立 即 观 察 处 理 , 发 生 如 应 若 外 渗 后 应 及 时 更 换 注 射 部 位 , 酌 情 给 予 5 硫 酸 镁 湿 敷 局 并 O 部 。输 液 完 毕 采 用 新 拔 针 法 , 即先 拔 出针 头 , 立 即按 压 皮 肤 和 再 血 管 两 个 穿 刺 点 3 mi~ 5 mi 。 同 时 提 倡 使 用 静 脉 留 置 针 ( n n 钢
宣 教 , 知 输 液 的 目的 及 输 液 全 过 程 中 易 出 现 的 问 题 和 应观 察 。输 液 过 程 加 强 巡 视 管 并 理 , 立 输 液 巡 视 登 记 卡 并 记 录 每 次 巡查 输 液 的 情 况 , 格 执 行 建 严 分 级 护 理 制 度 和交 接 班 制 度 。
造 成 肢 体 的感 觉 运 动功 能 障 碍直 至残 疾 [ 。 4 ]
3 预 防 措 施
3 1 护 理 人 员 应 有 高 度 责 任 心 对 输 液 病 人 及 家 属 做 好 输 液 .
11 2 重 症 病 人 ..
休 克 、 度 水 肿 、 性 心 肌 梗 死 及 介 入 性 治 高 急
中图 分 类 号 : 7 R4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眼 不 准 确 或按 压 时 间 过 短 等 。 1 7 护 士 及 病 人 知 识 缺 乏 病 人 不 知 道 药 物 外 渗 的危 险 和 后 . 果 , 静脉炎相关知识缺 乏 , 现药物外 渗不 及时 向护士 报告 , 对 发 护 士就 失 去 了早 期 监 测 的 机 会 。护 士 自身 相 关 知 识 缺 乏 , 其 尤 是 化 疗 药 物 静 脉 外 渗 处 理 知 识 缺 乏 , 处 理 不 当或 未 能 及 时 处 如
全科护理 2 1 00年 2月 第 8卷 第 2期 中旬 版 ( 第 1 0期 ) 总 7
・4 3 ・ 5
次 给 药 多 次 穿 刺 , 择 血 管 不 当 , 头 固 定 不 牢 , 针 后 按 压 针 选 针 拔
静脉输液外渗对机体损伤 的防治进展
周书 萍
关 键 词 : 脉 输 液 ; 渗 ; 伤 ; 治 静 外 损 防
理会导致病人痛苦 、 伤 、 疾 。 致 残 2 外 渗 对 机 体 的 损 伤
d i 1 . 9 9 jis . 6 4 7 8 2 1 . 5 0 2 o : 0 3 6 /.s n 1 7 —4 4 . 0 0 0 . 6
文 章 编 号 :6 4 78 2 1) B一 4 3 2 1 7 —4 4 (0 0 2 0 5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