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评课稿
等腰三角形评课
等腰三角形评课在数学的学习中,等腰三角形是一个重要且基础的几何图形概念。
近日有幸聆听了一节关于等腰三角形的课程,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评价。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教师旨在让学生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从课堂的实际效果来看,这个目标基本得到了实现。
在课程的导入环节,教师采用了一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展示了等腰三角形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这种从实际出发的导入方式,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还为后续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教师在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时,表述清晰准确,通过直观的图形展示,让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即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同时,教师还强调了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等概念,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折叠等腰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等重要性质。
这种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参与,小组合作默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教师通过一系列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
例题的选择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能够涵盖判定定理的各个方面。
教师在讲解例题时,注重解题思路的引导,让学生不仅知道怎么做,还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既有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又有拓展提高的综合性练习。
练习题的难度逐步递增,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帮助。
通过练习,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并能够正确应用。
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评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评课稿一、引言《等腰三角形》是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的一节课,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和计算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并学会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等腰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基础概念之一。
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等腰三角形腰的性质、等腰三角形顶角的性质等。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通过边长或角度的关系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计算方法: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4. 教学难点•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激发在导入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形象生动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起他们对等腰三角形的思考。
2. 理论知识讲解在理论知识讲解环节,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可以采用具体而简明的语言,结合几何图形进行说明,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实例演练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例进行演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等腰三角形并进行计算。
通过实际操作的训练,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
4. 总结与拓展在课堂的总结与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系统回顾,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学生能力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预期学生能够掌握以下能力:•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等腰三角形评课稿(通用)(202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 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和数学兴趣。
5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观 察、思考、归纳和总结,发现等腰三 角形的性质。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等腰三角形的图 形和性质,辅助学生理解。同时,鼓 励学生动手实践,通过测量、比较等 方法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评课稿(通 用)
REPORTING
2024/1/28
1
2024/1/28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过程 • 教学效果与反思 • 拓展延伸与应用举例 • 课程评价与改进建议
2
目录
PART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REPORTING
2024/1/28
3
等腰三角形概念及性质
01
02
03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2024/1/28
25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2024/1/28
2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等腰三角形的 基本性质和应用。
强调等腰三角形在几何学和实际 问题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 多思考,发现身边的数学之美。
2024/1/28
11
PART 03
教学效果与反思
REPORTING
2024/1/28
12
学生掌握情况分析
知识理解
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 义、性质以及相关的定理和公式,能 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基本的计算和证 明。
学生缺乏将等腰三角形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经验,导致在解决实际问
题时感到困难。这可能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实践机会,或者没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评课稿范文(通用10篇)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评课稿《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评课稿范文(通用10篇)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评课稿篇1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除具有一般三角形所具有的性质之外,还有许多特殊的性质,因此它比一般三角形的应用更广泛。
听了王老师的课后。
1.本节课中,性质的引入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以自制的实物引出课题,使学生去猜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折叠等腰三角形”这一实践中,通过“小组内交流→小组间交流→小组内归纳”这一过程,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各种性质(现象),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对知识的探究也深入了,印象也比较深刻,明显比教师讲解有更强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教师有深厚的学科功底,对教材的理解非常深刻,是在“用课本教”而不是在“教课本”。
2.本节课的容量非常大,教师对知识的运用和引申非常熟练,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能够及时进行解释。
同时又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老师对例题的变形处理,“特殊→一般”的数学思想,数学知识和生活实例的联系等方面的教学安排,值得借鉴。
下面提一点我不成熟的意见:1.加强证题前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出发,探究解题思路,此时可能有多种途径选择,最好结合所要求证的结论一起考虑,按需择取。
2.加强学生的书写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学生书写板演基本没有,比较欠缺,可能学生能说不会写,或者写不好。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评课稿篇2本周三下午第三节,我们全体数学组成员及教研处王主任共同学习了由数学教研组长X老师执教的《等腰三角形》一课。
听后,颇受启发及教育。
首先,我觉得X老师很用心的在准备这节课,讲这节课。
因为是上学期小组汇报课讲过的“熟课”,不仅学生学过,而且老师们都听过。
如果没有新意,很容易使学生及听课老师产生感官疲劳。
但X老师匠心独具的是,在课堂导入的环节,巧妙地安排了一场“爱因斯坦的智商”智力游戏,使学生“惊喜”的发现,自己居然和爱因斯坦的智商同样高,自信心无比高涨,后又借机对学生进行具备了爱因斯坦的智商,还要有勤奋学习不说空话的态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评课稿
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评课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席忠余黄立新张辉甄刚谭放军张轶总体印象:既完成了本节课应完成的知识目标,又使学生掌握了常用的数学解题方法,完成了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学科性评价:一、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①等腰三角形性质②性质的运用③一题多解:切入点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则解题思路也不同。
④一题多变:条件发生变化,解题思路相似2其他目标①小组合作训练②猜想、探究规律③发散思维训练二、本课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运用本课难点: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辅助线的做法,探求各种方法解题。
本课的知识目标清晰,重点突出。
为突出重点,在证明性质时,学生呈现各种辅助线的做法(1、三角形全等证明。
2、角平分线性质证明。
3、面积证明)后由各小组发言人讲述了一遍证明思路,之后学生各自写出证明过程,小组内交互学习(每人至少看其他两人的证明过程),教师借助电脑灯片做归纳、点评。
在突破本课难点时,采用了平台互动的方式,在教师的引导如何将图形转化,并做出辅助,建立了4个多向度的平台,通过小组合作,学生思维得以发散,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难点得以突破。
在突破难点时,梯度,缓冲度的设置也是非常合理有效的:①首先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确了目标方向②然后小组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有思维敏锐的学生早一步想到思路,稍微落后的学生也初步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到一些思路和方法。
③呈现不同方法,并由小组发言简述各自的思路,此时,大多数学生已能基本理解各种思路方法。
④对各种方法分类、归类;教师归纳提升,知识,能力得以结构化,系统化,促进了知识的迁移。
一步一个台阶,难点得以顺利突破,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完成证明时,教师充当的是导演的角色,学生才是演员,导演只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导演是成功的,因为演员们很快入戏了,表演得很投入。
经典性评价:(评价学生)知识性:目标、重点、难点确定明确,非常好的完成了指示目标。
个性: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尊重和肯定。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评课稿
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评课总体印象:既完成了本节课应完成的知识目标,又使学生掌握了常用的数学解题方法,完成了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学科性评价:一、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①等腰三角形性质②性质的运用③一题多解:切入点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则解题思路也不同。
④一题多变:条件发生变化,解题思路相似2其他目标①小组合作训练②猜想、探究规律③发散思维训练二、本课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运用本课难点: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辅助线的做法,探求各种方法解题。
本课的知识目标清晰,重点突出。
为突出重点,在证明性质时,学生呈现各种辅助线的做法(1、三角形全等证明。
2、角平分线性质证明。
3、面积证明)后由各小组发言人讲述了一遍证明思路,之后学生各自写出证明过程,小组内交互学习(每人至少看其他两人的证明过程),教师借助电脑灯片做归纳、点评。
在突破本课难点时,采用了平台互动的方式,在教师的引导如何将图形转化,并做出辅助,建立了4个多向度的平台,通过小组合作,学生思维得以发散,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难点得以突破。
在突破难点时,梯度,缓冲度的设置也是非常合理有效的:①首先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确了目标方向②然后小组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有思维敏锐的学生早一步想到思路,稍微落后的学生也初步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到一些思路和方法。
③呈现不同方法,并由小组发言简述各自的思路,此时,大多数学生已能基本理解各种思路方法。
④对各种方法分类、归类;教师归纳提升,知识,能力得以结构化,系统化,促进了知识的迁移。
一步一个台阶,难点得以顺利突破,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完成证明时,教师充当的是导演的角色,学生才是演员,导演只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导演是成功的,因为演员们很快入戏了,表演得很投入。
经典性评价:(评价学生)知识性:目标、重点、难点确定明确,非常好的完成了指示目标。
个性: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尊重和肯定。
创造性:应该说每一种不同方法和解题思路都是学生创造性的体现。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评析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评析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冯瑞先各位同行,大家好。
魏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
一、盯魏老师的这节课紧紧盯住《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的角平分线互相重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课程标准》中对本节的要求进行细化解读,进而续写本根据《课程标准》,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本课时的学习目标为:(1)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得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2)通过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一结论,初步掌握命题证明的方法.(3)通过归纳总结,得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及顶角角平分线互相重合.二、关魏老师整节课都在紧紧关注学生。
我们知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主体,老师是课堂的导演,是主导。
”魏老师做到了这一点,整节课不论是每一次课堂提问,还是学生演板,在师生整个教与学的活动中,魏老师用心倾听、细心观看,对学生的每一个表现都能进行恰到好处的评价和鼓励,同时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矫正。
三、跟魏老师整节课都在紧紧跟踪评价。
依据“目标导引教学”这一理念,本节课魏老师采取“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教学设计.同时采用问题驱动的课堂模式,通过设置问题串,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的角平分线互相重合.,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几种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充分利用优秀生资源,为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
“走进智慧课堂,展示数学魅力,享受其中乐趣”,这就是我对魏老师这节课的总体评价。
谢谢大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评课稿
评72中潘岩老师的《等腰三角形》一课
45中张春红潘岩老师执教的“等腰三角形”一课从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到课堂教学实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数学活动为载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中,潘岩老师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与合作者,通过恰当的设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参与面广,学习方式多样。
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有效组织实施,使学生经历了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猜想、归纳、论证等学习过程,通过自主学习主动地获取了知识,训练了思维,丰富了学习几何知识的经验。
既完成了本节课应完成的知识目标,又使学生掌握了常用的数学解题方法,完成了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教师凭借几何直观,巧设台阶,先让学生观察等腰三角形的折叠过程,找出重合的线段和角,进而得到相等的线段和角,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由这些相等的线段和角你有什么发现?至此,学生已不难发现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的特性。
问题设计具有层次性,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动手折叠、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多个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如此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易于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潘岩老师个人素质高,教学有激情,有感染力,善于用鼓励性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带领学生运用所学的三线合一的性质,测量黑板是否水平,真正体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八年级数学上学期说课稿(通用7篇)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八年级数学上学期说课稿《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八年级数学上学期说课稿(通用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八年级数学上学期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八年级数学上学期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和轴对称的知识,具有初步的推理证明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使学生学会分析、学会证明,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反映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的边角关系,并且是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直观反映(三线合一)。
它所倡导的“观察———发现———猜想———论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今后研究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也是论证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直线垂直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过程方法: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及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根据教材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及教学目标,因此我将把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究和应用。
由于对文字语言叙述的几何命题的证明要求严格且步骤繁琐,此时八年级学生还没有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掌握,因此我将把本节课的难点定为: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理证明。
)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索和应用。
《等腰三角形》评课
《20.3.1等腰三角形》评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要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本节课我们通过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利用对称轴将其分割成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共同探究得出“等边对等角”。
在探究的路上,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从而得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这一特性。
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折痕,借助不同方法构造辅助线。
体现了数学中“一分为二,举一反三及转化”的思想。
这必将为同学们日后研究其它几何图形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使数学学习真正的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活动,让学生在足够的空间和时间里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在活动中体验与理解知识,从而获取知识和增强能力。
在每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
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点燃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热情,深深的喜爱上数学。
所以这是一节成功的课。
等腰三角形评课稿
等腰三角形评课稿篇一:等腰三角形评课稿等腰三角形评课稿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任课教师对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定位是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采用目标--问题的教学方法,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
教学从复习提问开始:等腰三角形有哪些重要性质?教师指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和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是研究等腰三角形底边上重要线段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引入新课.问题:等腰三角形中两腰有哪些线段我们还没有研究?将学生带入新知识的探索之中,教师要学生动手画出等腰三角形的两条底角平分线,并探究它们的关系.当学生发现相等关系后,教师将课堂教学引入重点程序,并以问题的形式层层展现,要求学生将上述发现表述成文字命题,并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再用符号语言改写成已知和求证.学生不难证明命题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归纳文字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是什么.这样本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已初步达到了.接着教师再次要求学生探究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线、中线各有什么关系.重复上述性质发现与证明的过程,节奏也加快了.当学生还处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时,教师又抛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两腰上还有没有相等的线段?学生讨论无果,教师只好提示:在等腰三角形△ABC中,在两腰AB、AC上,任取D、E两点,只要AD=AE,就可以得到BE=C D,回顾这堂课发现的性质,教师归纳出具有共性的结论: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对应线段相等。
(这时时间已过了30分钟)话锋一转,教师给出例题,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 围绕教学重点按文字命题的教学要求,师生合作,再作示范.接着教师给出了新的问题:将中点沿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上下移动后,它到两腰的距离相等吗?还可以得到哪些相等的线段?这时课堂活跃,新的结论又多了几个。
等腰三角形的评课
等腰三角形的评课等腰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定理具有关键作用。
在听完这堂关于等腰三角形的课程后,我有以下一些看法和评价。
一、教师的教学表现1、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就清晰地阐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他们需要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目标明确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2、教学方法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通过直观的图形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等腰三角形的特点;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维碰撞。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语言清晰教师的教学语言简洁明了,表达准确。
在讲解数学概念和定理时,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避免了使用过于复杂的术语和句子,让学生易于理解。
4、课堂互动积极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能够及时提问,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这种互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5、教学节奏把握得当整堂课的教学节奏把握得较好,既没有过于紧凑让学生感到压力过大,也没有过于缓慢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
教师在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时,会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理解。
二、学生的学习情况1、参与度高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参与小组讨论。
这说明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感兴趣,并且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思维活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这表明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存在的问题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个别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理解不够透彻,在解题时出现错误;还有一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参与度不够,缺乏积极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
等腰三角形评课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评课稿南马路学校2011年继任数学骨干孙向东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除具有一般三角形所具有的性质之外,还有许多特殊的性质,因此它比一般三角形的应用更广泛。
听了课后。
感到本节课中,性质的引入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以自制的实物引出课题,使学生去猜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折叠等腰三角形”这一实践中,通过”小组内交流→小组间交流→小组内归纳”这一过程,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各种性质(现象),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对知识的探究也深入了,印象也比较深刻,明显比教师讲解有更强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教师有深厚的学科功底,对教材的理解非常深刻,是在”用课本教”而不是在”教课本”。
本节课的容量非常大,教师对知识的运用和引申非常熟练,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能够及时进行解释。
同时又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老师对例题的变形处理,”特殊→一般”的数学思想,数学知识和生活实例的联系等方面的教学安排,值得借鉴。
加强证题前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出发,探究解题思路,此时可能有多种途径选择,最好结合所要求证的结论一起考虑,加强学生的书写能力的培养。
这节课我们看到了老师的严谨周密的治学态度,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为主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老师定位为:理解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两个角相等或两条线段相等。
此目标的确立注重学生了的基础目标确立得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从目标的达成度来看教师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紧密的围绕目标使目标得以实现。
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除了具有一般三角形所具有的性质外还有许多特殊之处,因此它比一般的三角形的应用更广泛所以本节课的选择具有实效性,教师以教材为蓝本并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与处理如:导入的设计就取自来源于生活的多个包含等腰三角形的图片,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又快速的进入了内容不拖沓不花哨,导学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不繁琐不重复可操作性强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点。
等腰三角形评课稿
等腰三角形评课稿等腰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基础知识之一,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各种三角形的性质和定理。
在本评课稿中,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等腰三角形的教学进行评述。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1. 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并能正确辨认等腰三角形;2.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定理,例如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高、中线等性质;3. 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等腰三角形的面积、推导等腰三角形的其他性质。
二、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投影仪或板书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展示给学生;2.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3. 实践操作: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图片,或是举一个关于等腰三角形的实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例如,“大家曾经见过什么是等腰三角形吗?请举一个例子来描述一下。
”通过引导学生的发言,渐进地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演示法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展示给学生,强调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和等腰三角形的高、中线等性质。
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 案例讲解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案例,帮助学生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请计算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其中底边长为8cm,高为6cm。
”通过讲解和指导,让学生熟悉如何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计算和推导。
4. 练习与巩固通过一些练习题和活动,让学生进行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解答。
同时,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意识。
5. 总结归纳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并提醒学生复习和巩固相关知识。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评课稿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评课稿主题:《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评课稿评语:这节课的主题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们能够全面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以下是对这节课的评价和建议。
一、亮点:1. 教学目标明确。
在课前,老师明确了教学目标,即让学生们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这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2. 多媒体辅助教学。
老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丰富的图像和动画,将抽象的几何概念进行了可视化的呈现,增强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练习和讨论等,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4. 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老师在课堂中组织了小组讨论和合作解题活动,让学生们能够互相交流和合作探究,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及改进建议:1. 教学内容安排可以更加有针对性。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教学。
2. 练习题目可以更加贴近生活实际。
在练习环节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 提供更多的巩固练习。
尽管老师已经布置了一些练习题目,但是还可以通过增加练习的数量和难度,提供更多的巩固练习,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总结:在这节课中,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们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尽管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整体上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希望老师可以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评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评课稿引言本文是针对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中《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评课的稿件。
本课旨在通过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帮助学生在几何学中建立起良好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其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材分析《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中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教授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本节课的教学时长为1节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判定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推理和判断的能力,提高几何证明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学会运用角度和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教学难点•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通过角度和边长的判断,灵活应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本、教材配套PPT、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实例和练习题。
2.学生准备:–课本、作业本、笔、尺子、三角板等几何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与承前启后(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等边三角形”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回忆起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观察与总结(10分钟)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观察图形,从中总结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并且教师可以给出几个具体的等腰三角形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教师在黑板或PPT上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包括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判定方法。
重点强调角度和边长的关系,并通过示例详细讲解判断等腰三角形的步骤和思路。
练习与巩固(2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通过判定是否符合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并试图通过运算、推理等方式给出合理的解答。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评课稿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评课稿构元初中张仁才有幸听了王定芬老师新授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节课,听后受益颇深,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除具有一般三角形所具有的性质之外,还有许多特殊的性质,因此它比一般三角形的应用更为广泛,其地位和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轴对称知识的检阅,又是后面研究等边三角形、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重要依据,这也是全章的重点之一。
王老师这节课的亮点有: 1、处处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首先以一句名言“本来是无望的,经过大胆尝试,就有可能成功”,这也正是我们数学学科所倡导的注重对规律探究的理念;然后教师以自制的纸质等腰三角形引出课题,让学生去猜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折叠等腰三角形”这一实践中,通过“小组内交流→小组间交流→小组内归纳”这一过程,先猜想后推理论证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各种性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对知识的探究也深入了,印象也比较深刻,明显比教师满堂灌效果更好。
2、教师的学科功底深厚。
在对教材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敢于处理教材,如教材先呈现前两个性质,再论述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而王老师首先强调了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这样有利于启发对其他性质的证明。
可见王老师是在“用课本教”而不是在“教课本”。
3、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
王老师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总结并示范书写,经历了观察、发现---论证、收获---学习、应用---总结、提高各个环节,非常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不仅环节完整,而且是环环相扣,运用得当,恰到好处。
尤其是王老师在板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不是简单的呈现文字,而是用了几何特有的符号语言进行示范,有利于规范学生逻辑推理的书写,这是至关重要的。
4、教学问题和练习题的设计科学合理。
既有梯度又有深度和广度,由简到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同时在处理练习时既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如分类思想和方程思想等,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也正是我们数学学科所追求的教会学生的不仅是一个个习题,而是教会学生解题方法进而会求解更多的题,值得借鉴。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评课稿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评课稿《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评课稿我有幸听到了学科带头人沈老师的一堂课——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受益匪浅。
从沈老师这里,我第一次听到了课堂教学“经济化”的教学思想,让我耳目一新。
我仔细一想,沈老师的教学思想正是符合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上沈老师把课本的引例、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验证和课本例1融为一体,把例1的内容改编成一个问题情景,达到了创设情景的目的,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判定”的证明,接着简单明了的提出“判定”,整个过程自然、流畅,既节约了时间,又引出并验证了本堂课的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可谓是经济化的教学。
一堂课要确定一个中心知识点,并围绕该中心展开教学,把重要部分知识在课堂上先解决,其它题型之后再一一解决,做到一步三回头。
一堂课45分钟,时间不多,但老师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却可以很多。
但并不是老师教给学生多少,学生就能接受多少。
重要的是,老师要努力使学生真正掌握自己教给他们的每一个知识。
因此课堂传授知识“宜精不宜多”,要有一个教学核心,教师一定要以此为中心开展教学。
就如沈老师的课,在“判定”引入之后,就讲了四个应用“判定”的例题,达到让学生不停应用“判定”并熟悉“判定”的`目的,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让学生尽快会应用“判定”解决问题。
注重学法指导,强调做完题后的反思,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八年级学生正在从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证明题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学生对于证明的表述和书写都还处在懵懂时期,这时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沈老师非常注重这一点,课堂上不断鼓励学生“说”出证明过程,调动更多的学生来参与,并交给学生一种书写证明过程的方法——怎么说的怎么写,再慢慢把罗嗦的话省去。
我想这是非常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的,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会在实践中慢慢使自己的表述更加精炼。
这可能比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效果更佳。
因为学习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评课
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席忠余黄立新张辉甄刚谭放军张轶
总体印象:
既完成了本节课应完成的知识目标,又使学生掌握了常用的数学解题方法,完成了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学科性评价:
一、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①等腰三角形性质
②性质的运用
③一题多解:切入点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则解题思路也不同。
④一题多变:条件发生变化,解题思路相似
2其他目标
①小组合作训练
②猜想、探究规律
③发散思维训练
二、本课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运用
本课难点: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辅助线的做法,探求各种方法解题。
本课的知识目标清晰,重点突出。
为突出重点,在证明性质时,学生呈现各种辅助线的做法(1、三角形全等证明。
2、角平分线性质证明。
3、面积证明)后由各小组发言人讲述了一遍证明思路,之后学生各自写出证明过程,小组内交互学习(每人至少看其他两人的证明过程),教师借助电脑灯片做归纳、点评。
在突破本课难点时,采用了平台互动的方式,在教师的引导如何将图形转化,并做出辅助,建立了4个多向度的平台,通过小组合作,学生思维得以发散,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难点得以突破。
在突破难点时,梯度,缓冲度的设置也是非常合理有效的:
①首先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确了目标方向
②然后小组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有思维敏锐的学生早一步想到思路,稍微落后的
学生也初步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到一些思路和方法。
③呈现不同方法,并由小组发言简述各自的思路,此时,大多数学生已能基本理
解各种思路方法。
④对各种方法分类、归类;教师归纳提升,知识,能力得以结构化,系统化,促
进了知识的迁移。
一步一个台阶,难点得以顺利突破,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完成证明时,教师充当的是导演的角色,学生才是演员,导演只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导演是成功的,因为演员们很快入戏了,表演得很投入。
经典性评价:(评价学生)
知识性:目标、重点、难点确定明确,非常好的完成了指示目标。
个性: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尊重和肯定。
创造性:应该说每一种不同方法和解题思路都是学生创造性的体现。
主动:本课教师充分交出主动权,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如:让学生猜想等腰三角形性质;探索证明方法(辅助线的作法)等,都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的(导演),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了课堂的主人。
互动:生生互动效果好,非常有效,小组合作讨论4次,表现积极主动,学生参与面广。
能动:积极性被调动,学生争先恐后想发表见解,思维打开了,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探索愿望。
项目性评价:评课型(主体课型:平台互动,辅助题型:要素组合)
平台一:猜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边、角、等多向度)
平台二:例题的解答
学生作出多种方法,思维得到极大的发散。
教师归纳提升后,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平台三:例题的变形1
(把D点进行移动,不放在底边的中点位置了,那这时DE+DF与BP又有什么关系?)
平台四:例题的变形2
(假如把D点移动到底边的延长线上去。
这个时候DE、DF、BP又有什么关系?)
辅助题型:要素组合
在突出重点时(如性质证明),通过学生“看、听、讲、想、做”的交互和动静转换增加了强化次数,达18次,有力地强化了重点
在平台互动的环节中,也体现了要素组合的运用,“想、做、说、听、看”
小组合作:小组分工明确,约定有效,全面参与;
多种方法法的得出,是小组合作的成果。
呈现方式多样:电脑灯片,板书,学生展示等
板书:知识重点,结构。
电脑灯片:灵活,直观,有效节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