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产生有机酸和醇类的微生物

合集下载

水处理微生物学 第四章 其它微生物

水处理微生物学 第四章  其它微生物

第四章其它微生物第一节放线菌和丝状细菌在自然界中,还有一些单细胞而有细长分枝的放线菌。

此外,铁细菌、硫细菌和球衣细菌又常称为丝状细菌。

这类细菌的菌丝体外面有的包着一个圆筒状的粘性皮鞘(细胞外有皮鞘包围的细菌,又称衣细菌,“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称鞘细菌),组成鞘的物质相当于普通细菌的英膜,由多糖类物质组成。

工程上常把菌体细胞能相连而形成丝状的微生物统称丝状菌,如丝状细菌、放线菌、丝状真菌和丝状藻类(如蓝细菌)等。

一、放线菌放线菌是一种有细长分枝的单细胞菌丝体,它的菌体由不同长短的纤细的菌丝组成。

菌丝相当长,约在50~600µm之间,直径与细菌的大小较接近一般约0.5~1µm,最大不超过1.5µm,内部相通,一般无隔膜。

菌丝分两部分:伸入营养物质内或漫生于营养物表面吸取养料的菌丝,称为营养菌丝。

当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程度,就会在它上面生长出伸向空中的菌丝,这部分菌丝叫做气生菌丝。

气生菌丝的顶端能形成孢子丝,产生孢子,叫分生孢子(也叫气生孢子),见图4-1。

孢子对于不良的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

散落的孢子遇到适宜条件就萌发长出菌丝,菌丝分枝再分枝,最后形成网状的菌丝体。

放线菌容易在培养基上生长,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通常由一个孢子或一小块营养菌丝形成一团有分枝的细丝。

菌落表面常呈粉末状或皱褶状,有的则呈紧密干硬的圆形,有些属的菌落为糊状。

不同的放线菌的菌落呈不同的颜色,如无色、白、黑、红、褐、灰、黄、绿等颜色。

菌落的正面和背面的颜色往往不同,正面是孢子的颜色。

背面是营养菌丝及它所分泌的色素的颜色。

放线菌菌落不易用接种环桃起。

这些特征都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大多数放线菌是好氧性的。

一般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7~8,也就是中性偏碱。

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

放线菌多数是腐生性的,也有寄生性的,有些寄生种能使动植物致病。

不少抗菌素(约占目前巳知抗菌素的2/3)是由放线菌产生的,其中有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

4.微生物的营养(1)

4.微生物的营养(1)
Cncnc-micro
加富培养基
是在培养基中加入血、血清、动植物组 织提取。用来培养要求较苛刻的某些异 养微生物。
Cncnc-micro
无机盐(mineral salts)
无机盐功能 构成微生物细胞的组成成分 调解微生物细胞的渗透压, PH值和氧 化还原电位 有些无机盐如S、Fe还可做为化能自养微 生物的能源 构成酶活性基的组成成分,维持E活性。 Mg、Ca、K是多种E的激活剂
Cncnc-micro
无机盐种类
构成微生物细胞以C、H、O、N、P、S六种元素 为主, 此外Ca、K 、Mg、Fe,约占细胞干重的 95%以上。 大量元素Ca、K 、Mg、Fe,以无机盐阳离子形 式被吸收,配培养基要加进磷酸盐、硫酸盐。
Cncnc-micro
化能自养微生物
在完全无机的环境中生长发育,以无机 化合物氧化为时释放的能量为能源,以 CO2为碳源,合成细胞物质的微生物叫化 能自养微生物。 这类细菌包括硫细菌、硝化细菌、H细 菌、铁细菌等,硫细菌和硝化细菌与生 产密切相关。
Cncnc-micro
异养微生物(有机营养型)
在完全有机环境中生长繁殖,以含碳 有机物为碳源,含氮有机物或无机物为 氮源,合成细胞物质,称为异养微生物。
Cncnc-micro
氮源种类
分子态氮:固氮微生物以分子氮为唯一氮源 无机态氮:硝酸盐、铵盐几乎所有微生物能利用 有机态氮:蛋白质及其降解产物 实验室常用牛肉膏、蛋白胨、酵母膏做氮源 生产用玉米浆、豆饼、葵花饼、花生饼等。 a 速效氮源:玉米浆、铵盐等 b 迟效氮源:豆饼、花生饼等
Cncnc-micro
基团转位:是在研究糖的运输时发现的 一种主动运输方式。 运输过程中需要能量,被运输的物质发 生化学变化的运输叫基团移位。 许多糖就是靠基团移位进行运输的。 这种运输方式是微生物通过磷酸转移酶 系统来运输营养物质的。

第4章 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

第4章 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

基团移位
基团转移运输特点:(p93)
需要磷酸酶系统进行催化
被运输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被磷酸化 需要能量
4 种运送方式 总结
浓度梯度 单纯扩散 促进扩散 主动运输 高 高 低 低 低 高 能量 不需 不需 需 载体 不需 需 需 动力 浓度差 浓度差 能量
基团移位




能量
4种运送营养方式的比较
促进扩散 (p93)
①不消耗能量 ②参与运输的物质本身的分子结构不发生变化
特 点
③不能进行逆浓度运输
④运输速率与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 ⑤需要载体参与
图4 主动运输示意图
三、主动运输特点
被运送的物质可逆 浓度梯度进入细胞 内 消耗能量,必需有 能量参加。 有膜载体参加,膜 载体发生构型变化 被运送物质不发生 任何变化。
葡萄糖 5g
1g
NH4H2PO4 1g NaCl 5g MgSO4.7H2O 0.2g K2HPO4
H2O 1000ml
2. 营养协调 (p96)
培养基中营养物质浓度合适时微生物才能生长良好,营养物质浓度 过低时不能满足微生物正常生长所需,浓度过高时则可能对微生物生长 起抑制作用。 培养基中各营养物质之间的浓度配比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和代谢产物的形成和积累,碳氮比(C/N)的影响较大。 碳氮比:培养基中碳元素与氮元素的物质的量比值,有时也指培养 基中还原糖与粗蛋白之比。
单功能营养物:如辐射能 双功能营养物:NH4+是硝酸细菌的能源和氮源 三功能营养物:如”N.C.H.O”是异养微生物的能源、碳源及氮 源。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营养类型 碳源 能源 代表菌 蓝细菌 绿硫细菌 藻类 红螺菌科 硝化细菌 硫化细菌 绝大多数细菌 全部真核微生物

微生物学营养教学教材

微生物学营养教学教材
(2)氨基酸异养型微生物
凡需要从外界吸收现成的氨基酸做氮源的微生物叫做氨 基酸异养型微生物。
三、能源
能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营养物或辐 射能。微生物所能利用的能源范围叫能源谱。分为化学物质 和辐射能两类。
微生物的能源谱:
化学物质 能源谱:
有机物:化能异养微生物的能源(同碳源) 无机物: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源(不同于碳源)
微量元素
特殊分子结构成分(Co、Mo等)
无机元素的来源和功能
元素 人为提供形式
生理功能
P
KH2PO4、K2HPO4
核酸、磷酸和辅酶的成分
S
MgSO4 含硫氨基酸、含硫维生素成分
K
KH2PO4、K2HPO4
酶的辅因子、维持电位差和渗透压
Na NaCl 维持渗透压、某些细菌和蓝细菌需要
Ca
Ca(NO3)2、CaCl2
一、碳源(carbon source)
凡是提供微生物营养所需的碳元素(碳架)的营养源, 称为碳源。可分为有机碳源和无机碳源。碳源是微生物需要 量最大的营养物,又称大量营养物。
碳源物质的功能 构成细胞物质;为机体提供整个生
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异养微生物)。
微生物的碳源谱 微生物可利用的碳源范围 。
无机含碳化合物:如CO2和碳酸盐等。 有机含碳化合物:糖与糖的衍生物、脂类、醇类。有机 酸、烃类、芳香族化合物以及各种含氮的化合物。 微生物不同,利用上述含碳化合物的能力不同,如假单 胞菌属中的某些种可以利用90种以上的不同类型的碳源物质; 而某些甲基营养型细菌只能利用甲醇或甲烷等一碳化合物进 行生长。
四、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
是一类对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少且不能用简单的 碳源或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学习要点4.1微生物的六类营养要素一、碳源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学习要点4.1微生物的六类营养要素一、碳源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学习要点4.1 微生物的六类营养要素一、碳源凡是被用来构成细胞物质或代谢产物中碳素来源的营养物质均可作碳源。

其主要功能是;构成细胞及代谢产物的骨架;是大多数微生物代谢所需的能量来源。

碳源的种类包括:无机含碳化合物,如CO2和碳酸盐等;有机含碳化合物:糖类、脂类、有机酸以及各种含氮的化合物。

二、氮源氮源是用来构成菌体物质或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物质。

其主要功能有:提供合成细胞中含氮物,如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代谢物等的原料;少数细菌可以铵盐、硝酸盐等氮源作为能源。

如,硝化细菌。

氮源的种类包括:分子态氮,只有固氮微生物以分子态氮作为唯一氮源;无机态氮,包括硝酸盐、铵盐等,几乎所有的微生物都能利用;有机态氮,主要是蛋白质及其降解产物。

三、能源能源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的能量来源的物质。

微生物的能源种类包括化学能和光能,如,化能异养微生物利用有机物,化能自养微生物利用无机物,光能营养微生物利用光能作为能源。

四、生长因子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少,但又不能自行合成的极微量的有机物。

主要包括维生素、AA、碱基等。

其主要功能是参与合成核酸和辅酶,如嘌呤和嘧啶。

提供生长因子的物质包括酵母膏、玉米浆、麦芽汁、复合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五、无机盐为微生物细胞的生长提供碳、氮源以外的多种重要的元素物质,多以无机盐的形式供给。

其主要功能有:构成微生物细胞的组分;调节微生物细胞的渗透压,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有些无机盐,如S、Fe还可作为自养微生物的能源;构成酶活性基的组分,维持酶活性。

无机盐的种类有大量元素 S、P、K 、Na、Ca、Mg、Fe(以无机盐阳离子形式被吸收,配培养基时要加磷酸盐、硫酸盐)和微量元素 Zn、Cu、Mn、Co、Mo等(在微生物培养中的浓度很低,自来水中的就够用,不需另加)。

六、水微生物细胞的含水量约占细胞鲜重的70-90%,水以游离态或结合态存在。

其作用包括:是细胞生化反应的良好介质;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都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被吸收或排出细胞外;水的比热高,能有效的吸收代谢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不致使细胞的温度骤然上升;维持细胞的膨压(控制细胞形态)。

食品微生物学 第四章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第二节微生物的菌种选育

食品微生物学 第四章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第二节微生物的菌种选育

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4.2.2.1 诱变育种的步骤:
确定出发菌 ↓
菌种的纯化选优 ↓出发菌株性能测定
同步培养 ↓
制备单细胞(单孢子)悬液 ↓
诱变剂选择与诱变剂量的预试验 ↓
诱变处理 ↓
平板分离 ↓计形态变异菌落数、↓
重复筛选 ↓摇瓶发酵试验
选出突变株进行生产试验
如果此野生型菌株产量偏低,达不到工业生产的要求, 可以留之作为菌种选育的出发菌株。
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4.2.2 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和化学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细胞群, 促进其突变率在同提高,再从中筛选出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 突变株。
诱变育种的主要手段是以合适的诱变剂处理大量而分散 的微生物细胞,在引起大部分细胞死亡的同时,使存活细胞 的突变率迅速提高,再设计既简便、快速又高效的筛选方法, 进而淘汰负突变并把正突变中效果最好的优良菌株挑选出来。
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4.2.1.4 纯种培养 经过分离培养,在平板上出现很多单个菌落,通过菌落
形态观察,选出所需菌落,然后取菌落的一半进行菌种鉴定, 对于符合目的菌特性的菌落,可将之转移到试管斜面纯培养。 4.2.1.5 生产性能测定
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纯种称为野生型菌株,它只是筛 选的第一步,所得菌种是否具有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能否作 为生产菌株,还必须采用与生产相近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通过三角瓶进行小型发酵试验,以求得适合于工业生产用菌 种。
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4.2.2.2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
在诱变育种工作中,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的筛选及应用有 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营养缺陷型菌株是指通过诱变而产生的 缺乏合成某些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嘌呤和嘧啶碱 基等)的能力,必须在其基本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缺陷的营养 物质才能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菌株。其变异前的菌株称为野 生菌株。

微生物技术应用:第四章 微生物发酵产物的分离与纯化

微生物技术应用:第四章 微生物发酵产物的分离与纯化

电泳
凝胶电泳 等电点电泳 等速电泳 区带电泳
筛分、电荷
蛋白质、核酸
筛分、电荷、浓度差 蛋白质、氨基酸
筛分、电荷、浓度差 蛋白质、氨基酸
筛分、电荷、浓度差 蛋白质、核酸
离心 离心过滤 离心沉降 超离心
离心力、筛分 离心力 离心力
菌体、菌体碎片 菌体、细胞 蛋白质、核酸、糖类
二、分离纯化的基本过程
1.一般工艺过程
三、分离纯化方法的综合运用与工艺优化
应作好工序间的衔接工作,从加工产物质量、 产物收率与纯度的平衡、时间与经济性等角度出 发,对影响工艺流程整体纯化效果的加工条件进 行优化:
1 收率与纯度之间的平衡 2 经济性考虑 3 工艺放大 4 纯化过程中对产品的检测
1 收率与纯度之间的平衡
发酵产品有效成分分离纯化过程中,产品的 纯度与产率之间是一对矛盾的关系。比如,微生 物发酵产物为药品时,其有效成分的纯度是衡量 其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特别是非肠道药物,其 纯度的高低直接关乎用药的安全性。纯化产品产 率的提高往往伴随着纯度的下降,反之对产品纯 度要求的提高意味着纯化成本的提高和产物收率 的降低。
一、建立分离纯化工艺的根据
1.微生物发酵产物的特点
➢另一个特点是欲提取的生物物质通常很不 稳定,遇热、极端pH、有机溶剂会引起失 活或分解。
➢发酵或培养都是分批操作、生物变异性大, 各批发酵液不尽相同,要求下游加工有一 定的弹性。
一、建立分离纯化工艺的根据
2.原理
(1)物理性质 ① 力学性质:重力、离心力、筛分; ② 热力学性质:状态变化、相平衡; ③ 传质性质:粘度、扩散、热扩散; ④ 电磁性质:电泳、电渗析、磁化;
三、分离纯化方法的综合运用与工艺优化

第四章名词解释

第四章名词解释

姓名:白静静学号:2017215435 第四章名词解释⏹第76页✓微生物的营养( nutrition):这是微生物生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内容是阐明营养物质在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生理功能,以及微生物细胞从外界环境摄取营养物质的具体机制。

(第一段)✓营养物质( nutrient ):那些能够满足微生物机体生长、繁殖和完成各种生理话动所需的物质,而微生物获得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称为营养。

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生存的物质基础,而营养是微生物维持和延续其生命形式的一种生理过程。

(第一段)✓化学元素( chemical element):构成微生物细胞的物质基础。

根据微生物生长时对各种化学元素的需要量的大小,分为主要元素( macro element ),微量元素(micro element)。

(第二段)⏹第77页✓灰分( ash constituent):分析细胞无机成分时一般将干细胞在高温炉(550C)中焚烧成灰,所得到的灰是各种无机元素的氧化物。

(第一段)✓碳源( carbon source):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为微生物提供碳素来源的物质。

碳源物质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后,成为微生物自身的细胞物质(如糖类、脂、蛋白质等)和代谢产物,碳可占细菌细胞干重的一半。

同时,绝大部分碳源物质在细胞内生化反应过程中还能为机体提供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源,因此碳源物质通常也是能源物质。

但是有此以CO,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的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能源则并非来自碳源物质。

(第四段)✓甲基营养型(methylotrophs)微生物:只能利用甲醇或甲烷等一碳化合物作为碳源物质。

微生物利用的碳源物质主要有糖、有机酸、醇、脂、烃、碳酸盐等。

(第六段)⏹第78页✓氮源(nitrogen source):为微生物提供氮素的物质,这类物质主要用来合成细胞中的含氮物质,一般不作为能源,只有少数自养微生物能利用铵盐、硝酸盐同时作为氙源与能源。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营养类型是指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 要的主要营养要素即能源和碳源的不同 ,而划分的微生物类型。
一、微生物营养类型(Ⅰ)
二、微生物营养类型(Ⅱ)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 胞的方式
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营养 物质不断的进入细胞,代谢产物及时 的分泌到胞外,这两个过程就是物质 的运输。
一、物质运输方式
甘油、苯及某些氨基酸分子。
单纯扩散对营养物的运送 缺乏选择能力和逆浓度梯度的“浓缩”能力, 不是细胞获取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
2.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1)定义
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指溶 质在运送过程中,必须借助存在于细胞膜上的 底物特异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的协助 ,但不消耗能量的一类扩散性运送方式。
3.主动运送(active transport)
(1)定义
主动运送(active transport)指一类须提供 能量(包括ATP、质子动势或“离子泵”等)并通过
细胞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构象的变化,而使膜外环
境中低浓度的溶质运入膜内的一种运送方式。属于
逆浓度梯度运送营养物的方式。
(2)特点
物质运送必须借助存在于细胞膜上的
(1)糖
单糖>双糖和多糖
己糖> 戊糖
葡萄糖、果糖> 甘露糖、半乳糖 淀粉> 纤维素或几丁质等纯多糖 纯多糖> 琼脂等杂多糖
葡萄糖可作为大多数微生物的碳源!
(2)酚、氰化物等有毒物质
对人类有毒的物质Eg. 酚、氰化物等
某些微生物Eg. 诺卡氏菌和一些霉菌等
美味佳肴
微生物清除三废
(3)CO2
最廉价的、用之不尽的碳源,是自养微生物 唯一或主要的碳源。

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

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

填空题1.组成微生物细胞的主要元素包括、、、、和等。

2.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六大营养要素是、、、、和。

3.碳源物质为微生物提供和,碳源物质主要有、、、、等。

4.氮源物质主要有、、、等,常用的速效氮源如、,有利于;迟效氮源如、它有利于。

5.无机盐的生理作用包括、、、和。

6.生长因子主要包括、和,其主要作用是、。

7.水的生理作用主要包括、、、、和。

8.根据 ,微生物可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

9.根据 ,微生物可分为光能营养型和化能营养型。

10.根据 ,微生物可分为无机营养型和有机营养型。

ll.根据碳源、能源和电子供体性质的不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可分为、、和。

12.设计、配制培养基所要遵循的原则包括、、、、和。

13.按所含成分划分,培养基可分为和。

14.按物理状态划分,培养基可分为、和。

15.按用途划分,培养基可分为、、和等4种类型。

16,常用的培养基凝固剂有和、和。

17.营养物质进人细胞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和。

18.营养物质进人细胞的方式有、、和。

选择题(四个答案选I)1.在含有下列物质的培养基中,大肠杆菌首先利用的碳物质是( )。

(1)蔗糖 (2)葡萄糖 (3)半乳糖 (4)淀粉2.在工业生产中为提高土霉素产量,培养基中可采用的混合氮源是( )。

(1)蛋白胨/酵母浸膏 (2)黄豆饼粉/花生饼粉(3)玉米浆/黄豆饼粉 (4)玉米浆/(NH4)2 SO43.下列物质可用作生长因子的是( )。

(1)葡萄糖 (2)纤维素 (3)NaCl (4)叶酸4.一般酵母菌生长最适水活度值为( )。

(1)0.95 (2)0.76 (3)0.60 (4)0.885.大肠杆菌属于( )型的微生物。

(1)光能无机自养 (2)光能有机异养 (3)化能无机自养 (4) 化能有机异养6.蓝细菌和藻类属于( )型的微生物。

(1)光能无机自养 (2)光能有机异养 (3)化能无机自养 (4)化能有机异养7.硝化细菌属于( )型的微生物。

(1)光能无机自养 (2)光能有机异养 (3)化能无机自养 (4)化能有机异养8.某种细菌可利用无机物为电子供体而以有机物为碳源,属于( )型的微生物。

微生物学习题与答案

微生物学习题与答案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A部分习题一、选择题1. 大多数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属于:()A. 光能自养B. 光能异养C. 化能自养D. 化能异养2. 蓝细菌的营养类型属于:()A.光能自养 B. 光能异养 C.化能自养 D. 化能异养3. 碳素营养物质的主要功能是:()A. 构成细胞物质B. 提供能量C. A,B 两者4. 占微生物细胞总重量70%-90% 以上的细胞组分是:()A. 碳素物质B. 氮素物质C. 水5. 能用分子氮作氮源的微生物有:()A. 酵母菌B. 蓝细菌C. 苏云金杆菌6. 腐生型微生物的特征是:()A. 以死的有机物作营养物质B. 以有生命活性的有机物作营养物质C. A,B 两者7. 自养型微生物和异养型微生物的主要差别是:()A. 所需能源物质不同B. 所需碳源不同C. 所需氮源不同8. 基团转位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差别是:()A. 运输中需要各种载体参与B. 需要消耗能量C. 改变了被运输物质的化学结构9. 单纯扩散和促进扩散的主要区别是:()A. 物质运输的浓度梯度不同B. 前者不需能量,后者需要能量C. 前者不需要载体,后者需要载体10. 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生长因子(生长因素)是:()A. 微量元素B. 氨基酸和碱基C. 维生素D. B,C二者11. 培养基中使用酵母膏主要为微生物提供:()A. 生长因素B. C 源C. N 源12. 细菌中存在的一种主要运输方式为:()A. 单纯扩散B. 促进扩散C. 主动运输D. 基团转位13. 微生物细胞中的C素含量大约占细胞干重的:()A. 10%B. 30%C. 50% %14. 用牛肉膏作培养基能为微生物提供:()A. C 源B. N 源C. 生长因素D. A,B,C 都提供15. 缺少合成氨基酸能力的微生物称为:()A. 原养型B. 野生型C. 营养缺陷型二、是非题1. 最常用的固体培养基的凝固剂是琼脂。

2. 大多数微生物可以合成自身所需的生长因子,不必从外界摄取。

微生物学: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

微生物学: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

微 生 物
生长因子 需要量(ml-1
胆碱
硫胺素 B-丙氨酸
III型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白喉棒杆菌(Cornebacterium diphtherriae)
6ug
0.5ng 1.5ug
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tetani)
氮源
氮源谱
{ { {
有机氮 无机氮
蛋白质 核酸 氨基酸 尿素
NH3 铵盐 硝酸盐 N2
按氮源的不同,生物可分为:
氨基酸自养型生物:能利用尿素、铵盐、硝酸盐甚至氮 气的生物
氨基酸异养型生物:不能利用尿素、铵盐、硝酸盐甚至氮 气的生物
常用的蛋白质类氮源包括蛋白胨、鱼粉、蚕蛹、黄豆饼 粉、玉米浆、牛肉浸膏、酵母浸膏等
④热的良好导体;
⑤通过水合作用与脱水作用控制由多亚基组成的结构
第二节
生长所需要的碳源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自养型生物
异养型生物
光能营养型
生物生长过程中能量的来源
划分依据 碳源 能源 电子供体 营养类型 自养型(autotrophs) 异养型(heterotrophs) 光能营养型(phototrophs) 化能营养型(chemotrophs) 无机营养型(lithotrophs) 有机营养型(organotrophs)
碳源谱

有机碳 无机碳
异养微生物
自养微生物
微生物利用的碳源物质主要有糖类、有机酸、醇、 脂类、烃、CO2及碳酸盐等。糖类是最广泛利用的碳源。
对于为数众多的化能异养微生物来说,碳源是兼有 能源功能营养物。

产生有机酸和醇类的微生物

产生有机酸和醇类的微生物
有机酸和醇类的应用
食品工业
食品发酵
有机酸和醇类在食品发酵过程中起着 关键作用,如乳酸、醋酸和乙醇等, 它们可以调节发酵过程,提高食品的 口感和品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食品防腐
食品调味
有机酸和醇类可以作为食品调味剂, 增加食品的口感和风味,如醋和柠檬 酸等。
某些有机酸和醇类具有抗菌和防腐作 用,可用于食品防腐,延长食品的保 质期。
作物产量等。
03
CATALOGUE
醇类的产生
酵母菌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可以通过厌氧或好氧 发酵产生乙醇。在厌氧条件下,酵母菌将糖类物 质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在好氧条件下,酵母 菌则通过有氧呼吸产生乙醇。
除了酿酒,酵母菌还用于制作面包。在面包制作 过程中,酵母菌发酵面粉中的糖类物质,产生二 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膨胀,形成松软的面包质地 。
在食品和饮料工业中,曲霉菌常用于制作酱油、食醋等调味品。曲霉菌发酵原料中的糖类物质,产生有 机酸和醇类物质,赋予食品和饮料特定的口感和风味。
此外,曲霉菌也被用于生产酶制剂和有机酸等化学品。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良曲霉菌,可以提高其发酵 效率和产物产量,为工业生产提供更多选择。
根霉菌
01
根霉菌是一种丝状真菌,主要在有氧环境中生长。根霉菌 可以通过好氧呼吸作用产生乙醇。
酵母菌在酿酒、面包制作、生物燃料等领域广泛 应用。在酿酒过程中,酵母菌将葡萄或其他水果 中的糖类物质转化为乙醇,从而制作出各种类型 的酒。
此外,酵母菌也被用于生物燃料的生产,如乙醇 汽油。通过发酵玉米、甘蔗等植物中的糖类物质 ,酵母菌可以产生乙醇,进一步加工成生物燃料 。
曲霉菌
曲霉菌是一种丝状真菌,能够通过厌氧发酵产生乙醇。曲霉菌能够利用多种糖类物质,如葡萄糖、果 糖等,将其转化为乙醇。

食品微生物学-第四章 微生物的代谢

食品微生物学-第四章 微生物的代谢

第四节 微生物独特的合成代谢
1 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 CO2是自养微生物的唯一碳源,异养微生物将CO2作 为辅助碳源,将空气中的CO2同化成细胞物质的过程,称为CO2的固定作用。
自养微生物+ CO2
细胞物质(糖)同化有卡尔文循环、
还原性三羧酸循环、还原性的单羧酸循环三个途径。
异养微生物+ CO2
双歧杆菌: C6H12O6 3CH3COOH + 2.5ATP
2CH3CHOHCOOH +
乳糖发酵:
乳糖 葡萄糖
C6H12 O6 + 半乳糖
异构化成
第二节 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一些微生物可以从氧化无机物获得能量,同化合成细胞物质,这类 细菌称为化能自养微生物,它们在无机能源氧化过程中通过氧化 磷酸化产生ATP。能进行光能营养的微生物真菌中有藻类及原核 生物中蓝细菌。
3 柠檬酸发酵:关于柠檬酸的发酵,目前大多数的学者认为柠檬酸并非只有 TCA循环产生,还可由葡萄糖经EMP途径生存丙酮酸,丙酮酸羧化反应形成草 酰乙酸,与乙酰辅酶A形成柠檬酸。
葡萄糖
磷酸稀醇式丙酮酸
草酰乙酸
CO2
柠檬酸
丙酮酸
乙酰辅酶A
4 乳酸发酵:乳酸是乳酸菌发酵的最终产物。乳酸菌的种类有许多,发酵的方 式有正型乳酸发酵和异型乳酸发酵两种。
(3)发酵作用(fermentation):广义的发酵最早是指 从不断冒泡并产生有用发酵产物的一些自然现象开始的;目 前发酵泛指任何利用好氧性或厌氧性微生物来生产有用代谢 产物或食品、饮料的一类生产方式。狭义的发酵是指在无氧 等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经 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中间代谢物,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 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第四章 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代谢

第四章  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代谢

[实际上乳糖不是真正的诱导物,它必须先转化为 别构乳糖才能起诱导剂的作用] ������ 诱导剂也可以不是该酶的作用底物 如异丙基- 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是β-半乳 糖苷酶合成的极佳诱导剂,但不是作用底物;
������ 酶的作用底物不一定有诱导作用 如对硝基苯-α-L-阿拉伯糖苷是β-半乳糖苷酶的底 物,但不能诱导该酶的合成。
凡是能促进酶合成的调节称为诱导;而能阻碍酶合 成的调节称为阻遏。
������ ������ 同调节酶的活性的反馈抑制等相比,通过 调节酶的合成而实现代谢调节的方式是一类较间接 而缓慢的调节方式;其优点是通过阻止酶的过量合 成,有利于节约生物合成的原料和能量。
一)酶合成调节的类型
诱导 阻遏 末端产物阻遏
三、分支生物合成途径的调节
1、同工酶(isoenzyme)调节 某一分支途径中的第一步反应可由多种酶催化,但这些酶 受不同的终产物的反馈调节. (酶的分子结构不同)
D
A B C F
E
G
Y
Z
如:大肠杆菌的天门冬氨酸族氨基酸的合成途径中,有三 个同工酶:天门冬氨酸激酶Ⅰ、Ⅱ、Ⅲ,分别受赖氨酸、 苏氨酸和甲硫氨酸的反馈调节
������ 1指由某代谢途径末端产物过量积累而引起的阻 遏。 ������ 2对直线式途径来说,末端产物阻遏的情况较简单, 即产物作用于代谢途径中的各种关键酶,使之合成 受阻; 对于分支代谢途径而言,情况较复杂,每种末端产 物仅专一地阻遏合成它的那条分支途径的酶。代谢 途径分支点以前的“公共酶”仅受所有分支途径末 端产物的阻遏(多价阻遏作用)。 3末端产物阻遏在代谢调节中有重要作用,保证细 胞内各种物质维持适当的浓度;普遍存在于氨基酸 核苷酸生物合成途径中。
5、顺序反馈调节 (sequential feedback regulation)

家畜环境卫生学第四章 畜舍空气中有害气体、微粒、微生物

家畜环境卫生学第四章 畜舍空气中有害气体、微粒、微生物
畜牧场来源: 畜牧场氨气排放主要来源于畜禽舍、粪污
储存和施肥过程中
精品文档
第一节 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1、氨气对环境的影响 畜牧生产已经成为大气最主要的氨气排放来源,
大约占到全球氨气排放的一半以上,在畜牧生 产高度集约化的地区(如欧洲)甚至达到了 70%。 从全球来看,畜禽生产的氨气挥发几乎占到整 个挥发量的50%,而其中猪生产的挥发量占 13%(Asman,1992)。
精品文档
第一节 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三 ) 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无毒性、略带酸味
的气体。 来源: 畜舍中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家畜的呼吸。 在封闭舍内,如通风不良,或饲养头数过多
时舍内二氧化碳含量比大气要高出许多, 即使通风良好的情况下,舍内二氧化碳要 比舍外大气高出50%以上。 二氧化碳一般分布在家畜活动区域、饲槽附 近及靠近天棚的上部精品空文档 间。
精品文档
第一节 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二氧化碳浓度的卫生学意义: 二氧化碳的含量表明了畜舍通风状况和空气污
浊程度; 表明了畜舍内可能存在其他有害气体; 二氧化碳浓度可作为畜舍卫生评定的一项间接指
标。
标准:二氧化碳最高允许含量为2947㎎/m3。
精品文档
第一节 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五)甲烷(Methane,CH4) 来源: 反刍动物肠道甲烷排放; 动物废弃物管理过程;
❖ 氨的产生会因酸沉降而影响土壤、水体、农作物和 城市建筑。
精品文档
第一节 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2、对家畜的危害
家畜吸入NH3量较少且时间较短时,则NH3 可变成尿素排除体外,因而NH3中毒能较 快地缓解。
家畜在较高浓度NH3的作用下,引起明显 的病理反应和症状。称为氨中毒,有以 下症状:

微生物第四章

微生物第四章

第四章微生物的代谢代谢(metabolism):也称新陈代谢,指生物体内进行的全部化学反应的总和。

(一)分解代谢:细胞将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在此过程中产生能量的过程。

不同营养类型的微生物进行分解代谢所利用的物质不同,异氧微生物利用的是有机物,自养微生物利用的是无机物。

(二)合成代谢:细胞利用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合成复杂的大分子物质,并在此过程中贮藏能量的过程。

(三)物质代谢:物质在体内进行转化的过程。

(四)能量代谢:伴随物质转化而发生的能量形式相互转化的过程。

(五)初级代谢:能使营养物转化为结构物质、具生理活性物质或提供生长能量的一类代谢。

产物有小分子前体物、单体、多聚体等生命必需物质。

(六)次级代谢:某些微生物进行的非细胞结构物质和维持其正常生命活动的非必须物质的代谢。

产物有抗生素、酶抑制剂、毒素、甾体化合物等,与生命活动无关,不参与细胞结构,也不是酶活性必需,但对人类有用。

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关系1.分解代谢为合成代谢提供能量和原料,保证正常合成代谢的进行,合成代谢又为分解代谢创造更好的条件。

2.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都是由一系列连续的酶促反应构成的,前一步反映的产物是后续反应的底物。

微生物代谢的特点1.代谢旺盛(代谢强度高、转化能力强)2.代谢类型多样化(导致营养类型的多样化)3.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除产生其生命活动必须的初级代谢产物和能量外,还会产生一些次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与人类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是微生物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4.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得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第二节微生物的物质代谢第三节微生物代谢的调节第四节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第一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微生物能量代谢是指微生物把环境提供的能源或本身储存的能源转变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源的过程。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是指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连续的氧化还原反应,逐步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又称生物氧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化妆品
含柠檬酸的洗发液能使头发具有光泽且富有弹性。
可与铬矾、糊精、甘油和氧化铵等配制成固发液。
4.洗涤剂
柠檬酸盐有很好的洗涤剂性质,作为添加剂能取
代磷酸盐配制易于生物降解的洗涤剂,以避免富磷化污染环境。 5.其他工业用途 二氧化硫吸收剂、油井处理剂、纺织助剂、
金属清洁剂、烟草添加剂和废水处理剂等。 柠檬酸是我国发酵工业的一个大行业,我国也是世界上最 大的柠檬酸生产国,出口量历来处于我国生物技术产品的最前 列。
6.恶臭醋酸杆菌 为啤酒醋酸菌。此菌在液面能形成皱折皮膜,菌膜沿器壁 上升,溶液不混浊。该菌株最高产酸量为7%—9%,耐酒精8%以
下,并能继续分解乙酸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最适培养温度
28—30℃,最适pH3.5—6.0。 7.攀膜醋酸杆菌 为葡萄酒醋酸菌。是酿造葡萄酒、葡萄醋的有害菌。此菌
在液体中能形成特别粘而薄的膜,沿器壁上升,膜下面的液体
第四章 产生有机酸和醇类的微生物
有机酸在化学上是羧酸RCOOH、磺酸RSO2OH、亚
磺酸RSOOH、硫羧酸RCOSH等的总称。通常,一般有机 酸就指羧酸。
采用微生物发酵方法生产的有机酸很多是食品酸性添
加剂或者本身就是一种食品,如醋。 有时也用一些有机酸来抑制食物上微生物引起的腐败 作用。
5.1 乙 酸
27.5℃,最高37℃。
3.弯曲醋酸菌
可能是许氏醋酸菌的变种,细胞呈明显的弯曲,性能与许 氏醋酸杆菌类似。
4.产醋醋酸杆菌
产醋醋酸杆菌是德国哈斯雷醋厂使用的菌株,为速酿醋酸 菌。此菌能产生大量的乙酸乙酯,给食醋以葡萄酒的芳香。但 该菌体产酸量较低,又可氧化乙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菌体 大小0.1—0.2μm×1.2—1.4μm。最适生长温度33℃。
3.乙酸酯的合成 4.乙酸盐 5.杀菌剂——乙酸和乙酸钠常用于控制面包生产中由真菌引起 的发粘现象。最近还用于含水量较高的谷物的保藏,乙酸和丙 酸的混合物对红曲霉、青霉菌和曲霉菌等有杀菌作用。含水量 高达27%的谷物用乙酸和丙酸的混合物处理,可保存145天而不
受霉菌感染,否则谷物在1周内就会变质。
6.合成卤代乙酸
为原料产柠檬酸。
5.3 乳 酸
乳酸,学名2-羟基丙酸。 5.3.1 用途: 1.工业原材料 • 乳酸钙和乳酸钠是两种广泛使用的药物。乳酸钙在医药方
面用于补充钙质、固齿和助长骨骼的发育。乳酸钠可用于解除
因腹泻脱水、糖尿病和胃炎等引起的酸中毒。

乳酸本身可用做消毒防腐剂。工业级乳酸用于鞣革工业做酸
化剂。 • 近年来,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研制与开发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
另一株是沪酿1.01。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酿醋厂,仍然利用
天然醋酸菌进行自然发酵,开放式的操作必然会有天然醋酸菌 侵入,致使产品质量不够稳定。
5.2 柠 檬 酸
柠檬酸,学名2-羟基-丙烷三羧酸或β-羟基丙三酸。 5.2.1 用途: 柠檬酸具有溶解度大、酸味愉快、毒性小、易于吸收和价 格低廉等特点,广泛用做食品酸化剂、药物添加剂、化妆品和 洗涤用品添加剂。
用微生物制成乙酸的过程是由乙醇或含乙醇的产物如葡萄酒、 发酵的苹果汁、麦芽汁和发酵的乳清而得到的。
5.1.2 产生乙酸的微生物 • 醋酸菌是指氧化酒精生成乙酸的细菌的总称。它属假单胞杆
菌科,是需氧细菌的代表。醋酸菌的主要作用是氧化酒精生成
乙酸,某些醋酸菌能继续氧化乙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 醋酸菌的形态为短杆或长杆状细胞,单独、成对或排列成链
很混浊,有不良气味产生,不适于酿醋。
8.胶质醋酸菌 为葡萄酒醋酸菌,能在酒醪中繁殖,致使酒醪酸败变粘。 该菌生酸速度慢,又分解乙酸,并能生成大量粘膜,称为“醋
母”,使乙酸产生腐败的坏味。此菌在所有的醋厂都为有害菌。
• 优良醋酸菌种应发酵速度快、转酸率高、代谢产物除乙酸
外还应有多种有机酸和芳香性酯类等。 • 我国醋厂,有的使用人工纯培养醋酸菌,菌种主要有两株:
酸菌的最初来源。
青贮饲料发酵的原动力是乳酸菌及一些酵母菌。 5.果蔬发酵食品
蔬菜乳酸发酵是一种传统的发酵食品,许多果蔬原料都可
以进行乳酸发酵。但产量最多、发酵过程最清楚的是泡菜、腌 菜和橄榄。在发酵物中可分离到许多种乳酸菌。 6.酱和酱油发酵中的乳酸菌 酱和酱油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发酵调味品。整个发酵过程由 多种微生物参加,乳酸菌参与了后期发酵。它们与酵母联合作 用,其代谢产物如乳酸乙酯等能赋予酱油特殊香气。
5.1.1 用途: 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化工产品。 各国对乙酸使用情况则有较大的差异。例如,美国用于生 产乙酸乙烯酯的比例较大,而日本则有较多的乙酸用于发酵工
业,利用微生物使乙酸转化为某些氨基酸。
乙酸还用做生产食品添加剂谷氨酸、柠檬酸和赖氨酸的基
本原料。美国在食品中禁用合成乙酸。
1.乙酸乙烯酯
2.溶剂
2.水
乳酸菌主要存在于污水中,数量可达104—105个/ml。从污
水源头分离出大量同型和异型发酵乳酸菌。在污水中有时还可以
分离到来自人和某些动物粪便的双歧杆菌,所以检出双歧杆菌 表明水源已被粪便污染。 3.肥料
肥料包括人畜粪便、厩肥和堆肥。肥料中的乳酸菌种类和
数量与污水中差不多,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 4.植物和青贮饲料 生长的植物上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乳酸菌。从树叶上分离到 的乳酸菌,其数量为10—1000个/g,它们占总细菌数的 0.01%—1%。植物的根际也是乳酸菌存在较多的地方,乳酸菌 在植物中的广泛存在,虽然数量少,但也说明了植物是某些乳
5.纹膜醋酸杆菌
为啤酒醋酸菌,是日本酿醋的主要菌株。此菌培养过程中 在液面能形成乳白色、皱折状、有粘性的菌膜,一摇动易破碎, 使液体混浊。产酸量最高可达8.75%,能耐酒精14%—15%。此 菌体能分解乙酸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菌体大小0.4— 0.8μm×1.0—2.0μm。最适生长温度30℃,最高生长温度42 ℃,最低温度为4—5℃。
的问题之一,且有一系列的产品问世。从材料的角度出发,生 物降解塑料可分为天然和合成高分子两种。前者主要包括纤维、
淀粉、甲壳质等,后者主要包括聚乙交酯、聚乳酸、聚乙烯醇
等。其中,生物降解塑料聚乳酸由于具有生理适应性、优良分 解性和安全性好等特点,在医用材料方面有广阔的前景。未来,
其应用有望在包装领域取得拓展。目前,我国对聚乳酸的研究
1.食品工业
大量用于食品酸化添加剂,特别是软饮料和糖
果。加入硬糖中能增加酸味,还有助于使蔗糖转化为单糖类, 可避免因蔗糖溶解度小而结晶成粒。食品中加入柠檬酸还可控 制适当pH。 2.药物 柠檬酸可与水中的碳酸盐作用生成二氧化碳(发泡)
和柠檬酸盐,有助于药物的有效成分快速溶解,还可增加某些
泻药和麻醉药的溶解作用,并可改善口味。柠檬酸盐还是血液 的抗凝剂。
7.乳和乳制品
鲜牛乳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是一种营养比较完全的食品, 非常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由于环境中的乳酸菌乳头侵入乳管 之故,所以在开始挤出的乳中含有少量的乳酸菌。大多数乳酸 菌是在挤奶过程中,通过用具、草、饲料、灰尘、牛体表等途
径污染而进入奶中,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便迅速繁殖起来。大
多数情况下牛乳中乳酸菌的含量约为103个/ml。 酸奶及其他发酵乳制品:有的产品是利用乳中天然存在的 乳酸菌进行发酵,有些则需接种乳酸菌。在酸牛乳制作中常用 做发酵剂的乳酸菌有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
在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中有重要作用。特别近年的研究发现,除
乳酸外,在乳酸发酵过程中还形成一些抑菌物质,如链球菌肽。
5.3.2 分离乳酸菌的材料 乳酸菌是生物圈的一个重要成员,是能产生乳酸的微生物的 总称,它们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乳酸菌绝大多数是厌氧菌或兼
性厌氧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1.土壤 其数量和种类,取决于土壤的类别和环境条件。土壤中的 乳酸菌主要来自灌溉的污水、施肥、植物及雨水的夹带,可以认 为乳酸菌不是土壤的土著微生物。
5.2.2 产生的菌类 淀粉质原料:黑曲霉(生产菌为其变种)。 烃类原料:假丝酵母 • 1965年,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以“沪轻2号”为出发菌,
用氮芥诱变筛选出薯干直接深层发酵工业化生产菌种宇佐美曲 霉,与天津工业微生物研究所、南通发酵厂等合作使之工业化 生产,并在全国推广,形成我国独特的薯干直接深层发酵法生
粪便中的另一群重要的乳酸菌是双歧杆菌属,它们是肠道
中正常菌群的重要成员。它们在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中起着重要 作用,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益。 5.3.3 产生乳酸的主要菌类 米根霉 乳杆菌属 德氏乳杆菌 保加利亚乳杆菌 嗜热乳杆菌 L-乳酸产生菌 L-,D-,D,L-乳酸产生菌 D-,D,L-乳酸产生菌 D-,D,L-乳酸产生菌 L-乳酸产生菌
状,有时几条链平行排列成指级状,细胞大小为1— 37μm×0.2—0.5μm。 • 醋酸菌的分类方法有多种,1978年,柳田腾治氏根据醋酸
菌对维生素要求和对有机酸的同化性,将食醋酿造的优良菌株
分为两个属,即醋酸杆菌属和葡萄糖杆菌属。 醋酸杆菌属,现已发现有53种,它们的特点是:氧化乙醇
生成乙酸,不氧化葡萄糖,不需要维生素,能同化主要有机酸
数。以正烷烃为原料,采用解脂假丝酵母发酵,产酸达
18.3%,转化率155%。其缺点是发酵液中异柠檬酸含量较高。
但以烃类作基质,因其安全性而不宜做食品或美容品等的添 加剂。

目前已知很多微生物能产生柠檬酸,特别是霉菌,尤其是
黑曲霉,但生产上用的是其变种。一些细菌如石油节杆菌、 棒状杆菌,局限青霉的一些种。假丝酵母的一些种可以烃类
和开发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多 种因素的限制,距工业化生产尚有很大的距离。
2.乳酸发酵食品 它的主要特点有: • 具有酸味,改善风味,提高营养价值。乳酸菌利用可发酵
性糖,产生乳酸,乳酸本身酸味柔和,不仅常作为食品的酸味 剂,而且还有助消化的作用。乳酸菌还可同时伴生醋酸、丙酸 等有机酸,它们在赋予食品以酸味的同时还可与发酵中产生的 醇、醛、酮等物质相互作用,形成多种呈味物质和去脱不良异 味。使乳酸发酵食品具有其独特的风味。乳酸菌在代谢作用中 产生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提高了营养价值。 • 防止腐败,便于食品保存。乳酸是乳酸菌代谢的主要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