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心与脉、面、舌等的关系

合集下载

老中医:解析“望而知之谓之神”?

老中医:解析“望而知之谓之神”?

“望而知之谓之神”出自《难经·六十一难》,其文云: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指出掌握了望、闻、问、切这四种基本的诊断方法,就可以称之为“神圣工巧”。

望诊居四诊之首,如能掌握要领,可以望而洞悉病情。

古人认为这是最高明的医生,如相传上古神医扁鹊即有此本领。

如果说仅仅掌握望诊的技术就能够“出神入化”,未免有些夸张,但这也足以说明古人对掌握望诊技巧者是推崇备至的。

所谓望诊,就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的变化,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藏》)的检查方法。

它包括望形体姿式、望头颈五官九窍、望皮肤、望络脉、望排泄物与分泌物、望舌等多种具体内容。

祖国医学的长期实践证明:人体外部和五脏六腑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面部、舌部和脏腑的关系更为密切,下面就以面部望诊为例,说明“望而知之谓之神”的道理。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可见,人的面部通过经络与全身各个脏器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需要脏腑气血的滋养。

一旦脏腑发生病变就能直接反映于面部。

所以医生通过观察面部色泽的变化,可以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邪气入侵的情况,以确定诊断,判别愈后,指导治疗。

在望色泽中,最重要的是要有神气、有胃气,有神气、有胃气者就属正常的面色,对此早在《内经》就有生动形象的描述: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素问·脉要精微论》)由此可见,正常的面色应有光泽,含蓄而不露。

所谓有神气,就是指光明润泽;所谓有胃气,就是指隐约微黄,含蓄不露。

所以,在临床上,医生常常根据病人的面色来判断病情的轻重。

往往有些病人的病变已经很严重,但表现出来的症状却较轻微,此时仔细地观察面色神气的存亡,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详解(心)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详解(心)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详解(心)一、心(附:心包络)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一)心的解剖形态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

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

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

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

“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

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

正如李梃所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脏腑》)。

(二)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

所以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医学入门·脏腑》)。

由此可见,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

《黄帝内经》论心与七窍

《黄帝内经》论心与七窍

•论著.《黄帝内经》论心与七窍王玉芳(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济南250355 )摘要:《黄帝内经》多篇提及心与七窍相关:心气通于舌、心开窍于耳、目者心之使、心与鼻相关等。

诸多不同说法并非众医家观点的简单罗列,而是《黄帝内经》基于整体观念构建的以经络为生理基础、临证为病理依据的多脏连多窍的理论体系突出体现了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主导地位和心藏神的重要作用人体七窍各4其职,均是在心神的调节之下,诸窍功能是心神功能的外在体现:梳理心与官窍的关系对于融会贯通《黄帝内经》理论掌握经旨,扩展临床辨证思路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黄帝内经;心;七窍基金资助: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N〇.220267)Discussion on the heart and seven orifices in H uangdi N eijingW A N G Y u-f a n g(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 h a n d o n 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355, Ch i n a )A b s t r a c t:There are m a n y theories about the heart and seven orifices in H uangdi Neijing: the heart energy is connectedto the tongue, the heart energy opens to the ears, the eyes are the massagers of the heart, the heart is related to the nose, etc..T h e s e different views are not simply listed by doctors, but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connection b etween multiple organs and multiple orifices wh i c h is concluded o n the holistic concept,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as physiological basis a n d clinical s y n d r o m eas pathological basis. I t highlights the d o m inant position of the heart as the master of the five zan g viscera and six fu viscera and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heart housing the mind, the governing sprit. T h e seven orifices of the h u m a n b o d y perform their dutiesunder the guidance of heart-mind. I t is the external manifestation of heart-mind functions. Organ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heart and the orific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ntegrating a n d mastering the theory of H uangdi N eijing, obtaining m o r e ideas ofclinical s y n d r o m e differentiation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K e y W o r d s:H uangdi Neijing', Heart; S e v e n orificesFunding:T h e Sixth Batch of National O l d Chinese Medicine Experts A c a d e m i c Experience Inheritance W o r k Project(No.220267)对于心与官窍的关系,见于《黄帝内经》(以下 简称《内经》)多篇,但观点各异,有“心气通于舌”(《灵枢•脉度》)、“心开窍于耳”(《素问•金匮真 言论》)、“目者其窍也”(《素问•解精微论》)、“心 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素问•五脏别论》)之说。

『舌象图解』舌为心之苗看出心脏的强弱

『舌象图解』舌为心之苗看出心脏的强弱

『舌象图解』舌为心之苗看出心脏的强弱
舌能辨五味,又是发音的重要器官,它的功能与心有密切关系。

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即舌是心的外在表现,心的虚实和病变,常可从舌质上反映出来。

中医诊断常常会看舌,因为舌面无表皮覆盖,血管又极其丰富,从舌质的色泽可以看出气血的运行并判断心脏的生理功能。

心的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柔软灵敏,语言流利;心的阳气不足,则舌质淡白胖嫩;心的阴血不足,则舌质红绛瘦瘪;心火上炎,则舌尖红,甚至糜烂;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心神失常,则舌体强硬,语言障碍等。

此外,中医认为舌面分为四个区域,与五脏六腑相对应:舌尖区属心、肺,舌中部属脾、胃,舌根区属肾,舌的两边属肝、胆,所以舌面具体部位的病变,也可在其他脏腑上考虑病因。

总而言之,舌就是反映五脏六腑状况的一面镜子。

古人将舌诊专著取名《金镜录》、《舌鉴》,可谓一语道破真谛。

因为舌神经是从大脑出发,与舌头相连,所以经常活动舌头对身体大有裨益,可常做以下舌头操:1.每天早晨洗漱后对着镜子,舌头伸出与缩进,各做10次,然后舌头在嘴外向左右各摆动5次;2.坐在椅子上,双手十指张开,放在膝盖上,上半身稍微前倾。

首先,由鼻孔吸气,接着嘴巴大大地张开,舌头伸出并且呼气,同时睁大双眼,平视前方,反复3~5次;3.嘴巴张开,舌头缓慢地伸出,停留2~3秒,反复5次;4.然后头部上仰,下巴伸展,嘴巴大大地张开,伸出舌头,停留2~3秒钟,反复5次。

此法能够加强脏腑功能,起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作用。

心-中医五脏

心-中医五脏

心-中医五脏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

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

正如李梃所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脏腑》)。

(一)心的解剖形态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

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

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

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

“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二)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

所以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医学入门·脏腑》)。

由此可见,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

老中医脉诊经验

老中医脉诊经验

老中医脉诊经验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老中医们经验丰富的重要表现之一。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可以了解病人的病情,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以下是老中医脉诊经验的一些分享。

1. 观察脉象脉象是指脉搏的质和量,是脉诊的重要依据之一。

老中医们通过观察脉象的强弱、快慢、紧松、浮沉等特征,可以初步了解病人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病变部位等信息。

例如,如果脉象弦紧,说明肝气郁结;如果脉象细弱,说明气血不足;如果脉象滑数,说明湿热内蕴;如果脉象沉迟,说明寒凝血滞等。

2. 区分左右脉左右脉的区分也是老中医们的一个经验。

在脉诊过程中,要分别触摸左手和右手的脉搏,以了解不同侧身体的情况。

例如,左手的脉象反映肝、脾、肾、胆等脏腑的情况,右手的脉象反映心、肺、胃、小肠等脏腑的情况。

左右脉的差异也可以反映出身体的偏盛偏衰、疾病的左右不对称等情况。

3. 观察脉搏的节律脉搏的节律也是脉诊的重要内容之一。

老中医们通过观察脉搏的节律,可以了解病人的心脏功能、心情状况等信息。

例如,如果脉搏的节律不齐,可能是心脏存在问题;如果脉搏的节律过快或过慢,可能是心情紧张或疲劳等。

4. 感知脉搏的温度脉搏的温度也是老中医们需要感知的一项内容。

通过触摸脉搏的温度,可以了解病人的体质、气血运行状况等信息。

例如,如果脉搏温度较高,可能是体内阳气偏盛;如果脉搏温度较低,可能是体内阴气偏盛;如果脉搏温度不均匀,可能是气血不畅或病变部位存在问题等。

5. 结合其他诊断手段脉诊虽然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并不是万能的。

老中医们在脉诊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手段,如望、闻、问等,综合分析判断病情。

例如,通过望诊可以了解病人的面色、舌苔等情况;通过闻诊可以了解病人的气味等情况;通过问诊可以了解病人的症状、病史等情况。

结合这些信息,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老中医们的脉诊经验丰富,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基础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和了解脉诊的基本知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更好地保持健康。

老中医:脉学诊断之脉诀总结

老中医:脉学诊断之脉诀总结

五脏平脉歌: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一、浮脉:脉居浮位,轻取即得,重按稍减,但不空虚。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二、沉脉:脉位在下,重按始得,轻取不应。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痌。

沉脉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

沉则为气,又主水蓄,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

三、迟脉:一息三至,来去轻慢。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

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四、数脉:一息六至,来去较慢。

〔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数脉主腑,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气口数实肺痈,数虚肺痿。

五、虚脉:浮大迟软,按之空虚。

〔主病诗〕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六、实脉:坚实有力,举按皆得。

〔主病诗〕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

中医基础:心的生理连属

中医基础:心的生理连属

(2)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脉,血脉。

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

华,即光彩、光华之义。

其华在面,是指从面部的色泽变化,可以反映出心之气血的盛衰。

这是由于面部的血脉比较丰富,临床更易于观察,以了解心的功能。

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部红润而有光泽。

若心之气血不足,则面色苍白无华;若心血瘀滞,则面色晦暗或青紫。

(3)开窍于舌:开窍,是指内脏与体表官窍之间所构成的特定联系。

心开窍于舌,是指心之别络上系于舌,心之气血上注于舌,使舌能正常发挥其司味觉和表达语言的功能,故舌为心之外候。

舌的生理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功能。

心的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味觉灵敏、语言流利。

若心有病变,又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如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则舌尖红或口舌糜烂生疮;心血瘀滞,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4)汗为心液:汗是阳气蒸化津液而成,并由汗孔排出来的液体。

津液为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汗为津液所化,津液和血液同出一源,而血归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

汗出过多,不但损耗津液,亦常损伤心气、心血,而见心悸、气短、面色白、神疲,甚则肢冷、亡阳。

心的基本知识中医

心的基本知识中医

心的基本知识中医
1、中医的心,位于胸腔偏左,外有心包卫护的脏器,与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

2、按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观点,脏腑分阴阳,五脏皆属于阴,但心居膈上而近于背,背为阳,心在五行属火,火亦为阳,故称为“阳中之阳”。

心主一身之血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运行不息,濡养脏腑、四肢百骸;藏神而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在人体脏腑中居首要地位,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均依赖心起统领和调节作用,故“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3、心与其他组织器官也有密切的联系:开窍于舌,其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可从舌的形态、舌质的颜色以及味觉状况等反映出来;其华在面,从面色的红润或白可测知心血之盛衰;在液为汗,当心气不足、心血亏虚时,可见自汗或盗汗,这是因为汗由津液所化,而津液关乎血液的生成;在志为喜,其功能活动与人的精神情志的“喜”有关,喜有益于健康,但喜乐过度可使心神涣散,气血运行紊乱,称为“暴喜伤心”;心与小肠相表里;其经脉为手少阴心经。

心与各脏腑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之一

心与各脏腑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之一

心与各脏腑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之一本文参考《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总结部分精华并结合笔者临床些许心得。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此即五脏一体观。

五脏是人体生命的中心,与人体各组织器官和生命现象相联系。

脏与脏之间,脏与腑之间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上有着必然的联系,形成了脏与脏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心与肺的关系心肺同居上焦,心肺在上,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决定了心与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气和血的关系。

心主血脉,上朝于肺,肺主宗气,贯通心脉,两者相互配合,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

故说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血为气之母,血至气亦至。

气属阳,血属阴,血的运行虽为心所主,但必须依赖肺气的推动。

积于肺部的宗气,必须贯通心脉,得到血的运载,才能敷布全身。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只有正常的血液循行,才能维持肺主气功能的正常运行。

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加强了血液循行和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因此,宗气是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

心与肺,血与气,是相互依存的,若血无气的推动,则血失统帅而瘀滞不行;气无血的运载,则气无所依附而涣散不收。

在病理上,肺的宣肃功能失调,可影响心主行血的功能,而致血液运行失常。

反之,心的功能失调,导致血行异常时,也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从而出现心肺亏虚,气虚血瘀之候等。

二、心与脾的关系心主血而行血,脾主生血又统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是主血与生血、行血与统血的关系。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以及心血养神与脾主运化方面的关系1.血液生成心主血脉而又生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心血赖脾气转输的水谷精微以化生,而脾的运化功能又有赖于心血的不断滋养和心胆的推动,并在心神的统率下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中医舌诊学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中医舌诊学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舌苔辨别
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和润燥,正常 舌苔应薄白而均匀,干湿适中,不滑 不燥。
异常情况判断标准
舌质异常
舌质颜色过红或过淡、形态胖大 或瘦薄、润燥异常等均可视为异
常表现。
舌苔异常
舌苔颜色发黄、灰黑或剥脱,厚薄 不均,润燥失常等均可视为异常表 现。
临床意义
舌质和舌苔的异常表现可反映脏腑 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病理变 化,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03
常见舌象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舌象特征描述
舌质淡红,苔薄白, 舌体柔软,活动自如 。
舌下络脉隐现,颜色 淡紫,无怒张、紧束 、弯曲、增生等异常 变化。
舌面湿润,有光泽, 无裂纹、无齿痕。
异常舌象分类及表现形式
淡白舌
舌色较正常浅淡,主虚证、寒证,多见于血 虚。
红舌
舌色较正常深,呈鲜红色,主热证,多为热病 初期或阴虚火旺。
对于疑难病例,可以与同行交 流讨论,共同提高诊断水平。
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 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 的舌诊技能。
拓展知识领域,了解相关学科知识
01
学习与舌诊相关的学科知识,如中医基础理论、中 药学、方剂学等。
02
了解现代医学对舌象的研究和应用,如舌象与疾病 的相关性研究、舌象的客观化检测技术等。
儿科疾病舌诊应用举例
小儿感冒
01
舌象通常表现为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黄腻。舌诊可帮助判断
小儿感冒的风寒、风热等证型及病情轻重。
小儿咳嗽
02
舌象常见舌质红或暗红,舌苔黄腻或干燥。舌诊可辅助诊断小
儿咳嗽的痰热壅肺、阴虚燥咳等证型特点。
小儿厌食症
03
舌象多表现为舌质淡或暗淡,舌苔白腻或厚腻。舌诊可反映小

名老中医路志正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路志正临床经验

路志正临床学家路志正临证撷英李锡涛路喜素整理编者按路志正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临床学家,擅长中医内科杂病,对妇、儿、针灸亦有较深造诣,曾多次出访日本、新加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法国等国进行学术交流。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

本文系统介绍路氏在学术思想上善调脾胃,重视湿邪以及倡导临床思维科学化的观点,临床特色方面,重点介绍他对疑难病证、心痹、心痛、痹病、中风的治疗经验。

在医论医话上,记载他治疗脑晕、脑水肿并肾衰、濡泻、呕吐、胃痛、湿证喉喑的独特见解。

并把他毕生使用,行之有效的经验方五首附于文末。

纵观全文,可知路志正教授,在临床上的辨证思路,诊治特色,立法处方,灵活化裁均有独特见解,不失为临床大家的风范,这些经验对于中医同道有极大参考价值。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

———赵濂《医门补要》路志正,字子端,号行健,男,汉族。

1922年1月18日生于河北藁城县一个中医世家。

父亲从事中文工作兼通医理,尤精古文与周易;伯父路益修系河北名医。

受家境熏陶,路氏自幼即立下从医之志。

6岁入学,课余诵读《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等医学入门书籍。

1934年进入伯父创办的河北中医专科学校学习,曾特聘清末秀才陈宣泽先生专门教授古文,又拜山西盐城名医孟正己先生为师,经过五年磨砺勤求,不仅熟读经典,且随师侍诊抄方,临证能力迅速提高。

1939年毕业后以优秀成绩通过河北省政府统一考试而获中医师资格证书,悬壶藁城,服务桑梓。

解放初期,路氏被调往卫生部中医部门(1955年改为中医司)专作技术指导工作,曾前往辽宁、吉林、山西、安徽等地考察指导中医工作,发现和推广了不少中医经验。

此间还曾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工作,为志愿军战士治病疗伤。

1958年他通过深入基层,初步总结制订了一套中医临床工作的规章制度。

他还积极参加董德懋教授创办的《中医杂志》工作,任编委多年。

国医大师刘志明从五脏论治慢—快综合征

国医大师刘志明从五脏论治慢—快综合征

国医大师刘志明从五脏论治慢—快综合征慢-快综合征属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一种常见类型,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较差。

刘志明教授临证70余载,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独出己见,重视“病在心,亦不止于心”的治法,强调五脏相关,辨证论治。

本文将刘老从五脏论治慢-快综合征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标签:慢-快综合征;心悸;名医经验国医大师刘志明出身岐黄世家,自幼承习家学,再得名师真传。

刘老七十余载医海遨游,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形成了完备的学术思想体系,崇尚仲景,擅长内科,尤其对于心系疾病的治疗,独具特色。

现将刘老中医治疗慢-快综合征的经验阐述于下。

慢-快综合征(bradycardia- tachycardia syndrome)是指原发性窦房结功能障碍伴继发性快速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同时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最常见的是窦性心动过缓与阵发房颤的交替,是临床治疗较为困难的心脏疾病。

治疗上药物多采用增强心肌自律性和或加速传导的药物,这些药物不能长期服用,且副作用大[1],由于现有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多数具有明显的减慢心率的作用,往往禁用于慢-快综合征[2],故大多以安装起搏器或射频消融治疗为主,而临床上大多采用联合治疗(张淑丽,刘娜等,慢-快综合征中西医诊治现状,内蒙古中医药[J].2017(3):144-145),主要有起搏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者起搏器+射频消融[3],但这在大多数情况下非但无益而且有害[4]。

中医为其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慢-快综合征属于中医“心悸”、“眩晕”、“厥证”等病证范畴。

早在《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中就有“人一呼一动,一吸脉一动……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的描述。

大致阐述了慢-快综合征的脉象,并认识到其严重性[5]。

刘老对心悸的病因病机有着独到的见解,治疗上也取得了卓异的疗效,现将刘老的经验阐述于下。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则慢-快综合征属于祖国医学中的“心悸”、“怔忡”等范畴,主要表现为心慌、胸闷、脉结代,可伴头晕等症。

许公岩名老中医经验

许公岩名老中医经验

许公岩擅长湿证论治的许公岩戴金素 佟秀民 整理编者按 许公岩主任医师,河南开封人,他学习中医既无家传又无师承,靠刻苦自学成才。

其治学态度严谨而坚韧,至今近90高龄,仍坚持每日读书数小时,数十年不辍,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功底。

除熟读经典著作外,其方领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真谛,案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之妙诀。

立方遣药味少力宏,配伍法度严谨,师古不泥。

解放思想,力主中西汇通。

许氏在70余年的医疗实践中,擅长内、妇、儿科杂病的治疗。

对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咳、痰、喘病的辨证论治的见解独到,以理脾法则治疗上述疾病而著称。

他尤精于湿证的辨证论治,并创制“苍麻汤”为其治疗湿证的代表方剂。

该方升脾宣肺化湿,通过主药苍术、麻黄的不同比例配伍,达到汗、利、化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因湿邪引起的一系列病证。

学术精华一、精勤博览 灵活创新 许氏认为,祖国医学犹如浩瀚的大海,无边无涯,要想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它,不广学博览是不行的。

他不仅自己数十年来手不释卷,勤奋治学,还常告诫弟子:集一生治学的经验,只有一条,要深钻,要学活。

无论是经典著作还是历代名家医著,没有苦学深钻的精神,则不能得其实质与精髓。

中医的经典著作,总是常读常新,每次读后都有新的意境和体会。

他还说,学习务必从源到流,如果不首先学好四部经典著作,治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特别是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典范,其方亦为后世立法制方之准绳,学好了,对临床辨证及深一步研读后世医学书籍就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许氏既重视经典著作的学习,也提倡广泛猎取后世医家之所长,取长补短,以广见识。

他说,如果一味墨守经典而忽视后世医学,就如水虽有源而流浅不长,木虽有本而枝叶不茂。

他反复熟读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对书中所载的有效方剂反复揣摩,并在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应用裕如。

它如医史笔记,野史单方亦多收录,从而扩大了用药思路。

正是由于他博览医林群书,故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为日常的临床实践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功底。

中医基础——心与神明,血脉,舌头,汗液的关系

中医基础——心与神明,血脉,舌头,汗液的关系

中医基础——心与神明,血脉,舌头,汗液的关系为啥天天喊养生,健康还不能拿满分?哪些观点是伪科学?那些观点是真中医,每天8分钟,让我们了解真正的中医,学会用中医视角,来观察现象,用中医思维,来解决问题,用中医方法,来保障健康,用中医文化,提高健商,懂中医,用中医,爱中医。

神农本草堂中医大讲堂,开课了。

本期话题#中医讲的心脏功能跟现代医学的心脏有什么不同?#请关注#健康真探社#心、肝、脾、肺、肾的“五脏”是中医藏象学说的核心内容。

中医的脏腑名称与西医的脏器虽然相同,但是在生理、解剖、病理等方面的含义却有极大的差别。

在西医理论中,哪个脏器出了问题就单独进行诊治,而中医“五脏”是一个生理、病理上的综合概念,注重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在诊治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俗话讲,心病还需心药医,中医讲,心主神明,有主血脉,舌为心之苗,血汗同源,到底什么是神明,舌头跟心脏的健康又有什么关联?如何从汗液来发现心脏问题?一指老师为您答疑解惑。

中医---心生理功能概括中医对心的生理功能描述西医的心即指心脏,心病主要指冠心病、心梗等疾病。

而中医所讲的心病,基本包括了西医讲的心脏疾病,和部分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病变。

1.心主神明——相当于部分大脑皮质的功能。

《内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忧愁思虑则伤心。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2.心主血脉——相当于部分心脑血管系统的功能。

《内经》诸血皆属于心。

心者,其充在血。

心脏形态结构中医学对心脏的形态、位置早有描述,如“心为牡脏,其色赤”,“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心之外体圆滑,内空如囊……中有直肌隔之,故有左房、右房之称。

左右半截,又有横肉间之,故有上房下室之号。

中有门户,自能开合”。

中医心脏描述与现代人体解剖学基本一致具体说,心脏是一个运动的器官,色赤红,形似未开荷花倒置的圆锥体,位于两肺之间,气管交叉之下,膈肌之上。

老中医:阳气不足,原来是你的精气神从这五个地方漏掉了!

老中医:阳气不足,原来是你的精气神从这五个地方漏掉了!

养生就是养精气神。

可现在的养生变成养身,补身体了。

你补了很多,但最后都漏掉了。

因此,养生第一步,你要先知道这漏掉的窟窿在哪里。

一般来讲,就有五个,第一眼睛,第二耳朵,第三舌头,第四鼻子,第五就是你的大脑妄想。

按《黄帝内经》来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这个是讲你精神上要恬淡虚无。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你要精神内守。

你能守得住,你身体就好;守不住,身体就不好。

现在人很怕缺营养,其实人本来需要的能量是不多的,剩下的百分之九十,都漏掉了,用来运作你的欲望的妄想了。

所以你得先补漏。

1、眼睛和耳朵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精神内守中,守好你的眼睛和耳朵是很重要的。

你每天去看花花绿绿的世界,比如现在最严重的是看电视电影、玩游戏,整个人的精神都被吸进去了。

更糟糕的是看手机,好像手机上什么都好。

可这类东西很暗耗你的精神,中医叫肾精。

比如你去干体力活,你全身动起来,这个叫明耗,你坚持不了多久,身体就起保护作用。

但你看电视,慢慢地耗,你一点感觉都没有。

你看一个上午的电视,肯定比干活一天更累,因为肾精消耗严重。

眼睛东看看,西看看,看到了欢喜,心就生贪欲,这都是耗精神的。

眼睛是通肝木,耳朵是通肾水。

现在人听音乐,喇叭开得很大,这些音都是物理音,对你的精神都是损伤的。

人要多听自己身体的声音,而不是拉长耳朵去听过多外界的声音。

2、舌头很多人吃什么东西都味道不足,口味就变得越来越重。

冬天吃酸辣火锅,或者每天要吃橄榄菜、辣椒等下饭,这都是口味败坏。

而口味败坏,根本原因就是肾精不足。

比如你口渴了,喝水能解渴吗?其实解渴是靠体内生津。

有些糖尿病的,一直感觉口渴,就是他体内无法生津的原因。

津恰好是来自肾水和心火相交以后,嘴巴就有口水,这时的口水是甜的。

肾精不足,你就感觉不到甜味。

3、鼻子鼻子是人体与外界直接接触的门户。

鼻准属于脾,脾胃属土,居于中央,鼻居面中,为清阳之气交会及一身血脉聚集之处,因此鼻为脾胃之外候。

鼻为清气之道,脾气健旺,清升浊降,则清道通利而鼻窍通畅。

名老中医焦树德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焦树德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焦树德临床经验编者按焦树德,河北省辛集市人,从事医疗、教学50余年,是全国著名的临床学家。

现任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会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新药评委会委员,全国科技图书评委会委员。

著有《用药心得十讲》、《从病例谈辨证论治》及学术论文50余篇,荣获北京市“科技之星”光荣称号。

焦氏早年幼承家学,后又亲聆老一辈中医名家教诲,学术根底深厚。

毕生深研辨证论治,并锐意创新,深有心得。

临证强调辨证论治,力求辨证精确,立法精当,选方用药丝丝入扣。

既严格遵循传统组方原则,又注重汲取现代研究成果。

提出临证“四必须”、“五强调”,实为其毕生经验总结。

处方用药既重视成方活用,穿合化裁;又重视药物归经,恰当配伍。

文中选载8例疑难验案以佐证,其精于辨证论治已见一斑。

焦氏临床医疗擅治疑难杂证、危急重证,不但对功能性疾患疗效卓著,对器质性疾病也效果惊人。

本文系统介绍其对 痹、心痹、胸痹、咳、喘、哮、肝胆病、脾胃病以及高血压、神衰等病证的独到见解、辨证论治经验和组创方药,很有特色。

焦氏重视中医科研,提出“继承传统,博采众长,突出特色,创新发扬”的科研思路,主张继承与发扬并举,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并用,中医与西医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当代中医科研不失为良好的思路。

总之,纵观全文,焦树德教授学术造诣精深,临床经验丰富,确是我国当代学验俱丰又锐意创新的中医名家。

焦氏主张有目的、有选择、积极地吸收现代科研成果,促进中医药学按照自身规律向前发展。

对中医科研工作,提出“继承传统、博采众长、突出特点、创新发扬”的研究方法,该文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的青岛会议上和《光明中医杂志》上宣读和发表,提倡具有中医特色的创新。

例如诊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颇有心得。

对具有关节变形、骨质受损、肢体僵屈的痹病,创议“ 痹”病名,并提出初步诊治规律。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痹病学组1983年采用这一病名和主要方药,组织27个省市科研单位,进行了临床研究。

老中医教你学四诊八纲辩证技巧歌诀

老中医教你学四诊八纲辩证技巧歌诀

老中医教你学四诊八纲辩证技巧歌诀八纲辨证总纲领百病有因各不同脏腑辨证是核心气血津液辨分明外感热病层次辨判断疾病证侯型八纲辨证-表证表证邪犯肌表证鼻塞流涕头身痛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发热恶寒有无汗咳嗽苔白脉浮升里证里证表传或内生病位深在于内中脏腑气血病属里凡非表证皆包容寒证寒证感受寒邪证阳虚阴盛寒内生恶寒喜暖四肢冷面色苍白便溏清口淡不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迟紧绷热证热证感受热邪证或为阳盛阴虚成躁烦口渴喜冷饮发热喜凉面目红大便秘结小便赤舌红苔黄脉数洪虚证虚证正气虚不足机体抗病能力低形瘦神靡泛力气气短懒言眩晕悸汗出欲卧便溏利舌质淡嫩脉虚细实证实证邪气有余盛正气未衰能抗争呼吸气粗语长重胸腹胀满拒按痛热烦便秘尿赤涩舌老苔厚脉实雄阴证阴证闭目羞见明神静懒言气微轻喜热恶寒四肢冷大便自利小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虚寒盛虚寒征阳证阳证开目欲见明神烦多言气粗宏壮热恶寒渴饮冷便秘尿赤面目红舌红苔黄脉洪数阳气亢盛实热征阴虚证阴虚形瘦眩失眠口燥咽干五心烦颧红唇赤潮热汗脉搏细数舌绛干阳虚证阳虚神疲乏力气口淡不渴便溏利畏寒肢冷蜷卧睡面白舌淡脉迟虚亡阴亡阴阴液衰竭征汗多粘湿手足温渴喜冷饮气粗急舌红绛干脉细频亡阳亡阳阳气已衰竭汗多冷清肢冷厥口淡不渴气微弱舌质淡润脉微绝病因辨证-六浮病辨证伤风发热汗恶风喉痒咳嗽头晕痛伤风病证舌苦薄白脉浮缓风疹时发时隐踪或皮瘙痒无定处或为游走关节痛寒邪病证表寒发热恶寒风无汗头身骨节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直中吐泻腹冷痛暑邪病证(1)暑温暑温高热烦渴汗头痛气粗短赤便舌红苔黄脉洪数或为短气神疲倦或为抽搐牙关紧或反张弓神昏谵(2)中暑中暑感受暑邪病突然发生头晕痛胸闷恶心时呕吐口干渴饮体倦松甚则昏仆不省人发热烦渴大汗生或身无汗肢厥冷或兼抽搐反张弓湿邪病证湿侵头重肢体倦二便不爽口中淡胸闷纳少腹胀满关节疼痛重着酸舌苔白腻脉濡缓或为浮肿女带缠燥邪病证(1)凉燥凉燥恶寒热无汗头痛不渴口鼻干舌淡苔白脉浮弦鼻塞咳嗽少有痰(2)温燥温燥发热微恶寒鼻咽干燥口渴烦舌红苔黄脉浮数干咳稠粘带血痰火证壮热恶热烦口渴尿赤大便干舌红苔黄脉实数吐衄便血昏发斑七情病的辨证-喜伤证喜则气渙伤心气神不守舍人自迷精神恍惚举止乱语无伦次脉虚细怒伤证盛怒伤肝气上逆头晕目眩面目赤甚则昏厥或呕血怒后情志多抑郁胸胁胀满脉弦硬急燥易怒善太息忧伤证忧愁过度伤肺脾情志沉郁乏力气纳少便溏脉虚缓少气咳嗽痰清稀思伤证思则气结伤心脾食少便溏乏力气失眠健忘心惊悸形体消瘦脉沉细悲则气消心肺虚意志消沉常哭泣面色惨淡脉细弱少气懒言汗湿衣恐伤证恐则气下伤心肾怵惕不安常独居如人将捕惶恐惧二便失禁脉沉抑惊伤证惊则气乱心惊悸惊慌失措睛不移举止失常脉动乱口不能呼神志迷脏腑辨证-心阴虚证心阴虚证心悸烦少寐多梦潮热汗舌红少津脉细数尿黄便秘口咽干心血虚证心血虛证心悸忡失眠健忘眩晕朦舌质淡白脉细弱唇面淡白无华容心气虚证心气虚证心悸动体倦乏力自汗生神疲气短劳累重舌质淡嫩脉细松心阳虚证心阳虚证心悸空形寒肢冷自汗生胸闷气短劳累重舌淡脉微结代停心火上炎心火上炎心悸烦口舌生疮夜难眠舌红苔黄脉滑数唇红面赤口渴干心血瘀阻心血瘀阻心悸痛痛剧肢冷唇甲青舌质暗红有瘀点脉搏细涩结代停痰迷心窍痰迷心窍失清灵神情痴呆意朦胧脉滑舌淡苔白腻呕痰喉中有响鸣痰火扰心神错更哭笑无常不识翁舌苔黄腻脉滑数狂躁妄动面赤红小肠实热小肠实热心热烦面红唇赤口淡干舌红苔黄脉弦数小便短赤淋涩艰小肠气痛小肠气痛疝胀痛时急时缓结滞凝舌苔白滑脉弦迟得热痛缓寒剧痛肝气郁结肝气郁结脉弦硬失调胸胁乳胀痛抑郁寡欢常唉叹月事不调或聚癥肝火上炎肝火上炎目赤红急躁易怒头昏痛舌红苔黄脉弦数口苦便秘尿赤癃肝阴亏虚肝阴亏虚眼涩蒙五心烦热盗汗生舌红少津弦细数口苦尿黄胁肋痛肝血亏虚肝血亏虚眼昏蒙头晕面白无华容舌质淡白脉弦细胁痛经少或闭经肝阳上亢肝阳上亢易躁怒头痛眩晕面目红舌红苔黄脉弦数尿黄便秘咽干痛肝阳化风肝阳化风头晕痛肢麻手颤步不正言謇舌红脉弦数甚则昏仆或中风肝胆湿热肝胆湿热郁热蒸身目尿黄呕恶生舌苔黄腻脉弦数寒热口苦胁肋痛或为睾肿囊湿疹或见带下黄浊浓胆郁痰扰胆郁痰扰胸胁满口苦欲呕头晕痛舌苔黄腻脉滑数烦热难寐悸不宁。

老中医教你背脉诀,中医人的“童子功” ...

老中医教你背脉诀,中医人的“童子功” ...

老中医教你背脉诀,中医人的“童子功”掌握住这些经典,你也算是半个中医了……魏光胜先生说:“医学一年,医在眼前;医学十年还远在天边。

你不背个基本东西,老是糊里糊涂的。

你比如看脉,浮沉数迟,四大刚。

你把这个四大刚掌握了以后,也就是深浅快慢。

比如说看脉,脉为气血百塞通,大会之地寸口宗,掌后高骨明关上,关之前后寸尺名,这就是歌诀啊。

上焦后寸下焦尺,中焦之候分两关,包心与心左寸应,心包和心脏左寸应,胆与肝家在左关,膀胱小肠肾左尺,胸中及肺右寸间,胃与脾脉右关取,大肠命门右寸间。

这歌诀给你定了规矩了。

你就背下来。

浮沉从肉上下行,什么叫浮脉?皮浮属肺血心经。

筋沉属肝骨沉肾,肌肉为脾候在中。

浮沉无力曰儒弱,中取无力芤脉看,沉极筋骨为伏脉,浮沉极力革牢参。

三部有力曰实脉,三部无力虚脉称,三部无力而且小,似有如无微脉名,三部无力而且大,涣漫不收散脉形。

三至为迟六至数,四至为缓七至疾,缓止为结数止促,动止难还代脉识。

滑脉如珠溜不定,涩脉滞涩往来艰,弦脉端直细且劲,紧比弦粗劲且弹。

来盛去衰洪脉是,细则如丝大豁然,长脉迢迢短缩缩,如豆摇摇作动看。

不到十分钟我就把诊断的28脉背完了。

脉数,偶尔中间一停,那叫促脉,脉迟缓的很,中间一停,这就叫代脉。

所以那个歌诀一个字都没有冤枉的。

为什么人说一字值千金,他连半句废话都没有,又好记又好理解。

我前面来了个女孩,我把这左手的这个关脉一搭,左手关脉是浮悬脉。

浮悬脉他主肝胆。

这二话没说这肝胆就有问题。

再把舌头一看,舌头旁边有一个肉疙瘩。

两个小的一个大的。

我说你有胆息肉。

比如舌头边边上他有个白丁,那就是里头有胆结石。

你把脉一看,就知道这个问题在这了。

再把舌苔一看,开方子的时候再把症状一问,这一下子就到头了。

实际上学中医入门相当容易。

你要是真正的跟着师傅学到老,比如叶心清,他跟师傅13岁,就跟着我们的老太爷,老太爷不是弟兄四个吗。

两个学医的。

我这个亲的太爷就是魏涌,就是你们去看那个墓碑六品官的那个。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医早就有“心主身之血脉”的说法。

心主血,血有营养作用,血在脉中运行,而心与血脉是密切联系的。

心推动血在脉中循环,故心气的强弱、心血的多少,可从脉象上反映出来。

如心血强盛,则脉多缓和有力、节律调匀;
若心气虚或心血少,则脉象多细弱无力;
心气不足、气来不匀时,则可出现脉律不整的结代脉。

二、面部血络丰富,常可反映心血的状况。

在正常情况下,心气盛、血脉盈,则面色多红润光泽;
心血亏虚时,面色淡白无华;
心气衰、血流滞涩时,则面色多灰黯青紫、枯晦而无光泽。

三、因“心开窍于舌”。

故舌为心之苗,心之气血盛衰,可以舌的色泽、形态反映出来。

当心气盛、心血足时,则舌质红润光泽、活动灵活;
心火旺,则舌尖红或糜烂疼痛;
气血不足时,舌质常淡红;
心血瘀滞时,则舌质多紫暗或有瘀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