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八纲辨证
第七章 八纲辨证
![第七章 八纲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e1cdd066561252d380eb6e35.png)
(二)里 证
1、概念: 泛指病变部位在内,有脏腑、气血、骨髓
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凡不是表证,半表半里证的均可属于里证 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疾病。
(二)里 证
2、病因: (1)由表入里:外邪病因: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直接损伤 脏腑。 3、病位: 在腑,在上,在气:病位浅。 在脏,在下,在血:病位重。
第七章 八纲辨证
【知识教学目标】
一、掌握八纲及八纲辨证的概念。 二、掌握八纲各纲证候的概念,一般证候
表现及临床类型。 三、熟悉八纲之间的相兼、错杂、真假、 转化关系。 四、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八纲辨证。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记忆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和证候辨证
(鉴别)要点。 2.能够分析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并做出证名 诊断。 3.具有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八纲辨证的 能力。
汗出如油,粘手,味咸——液脱则浓 身灼肢温——热邪炽盛或阴脱阳浮 唇舌干燥,口渴喜饮,皮肤弹性降低,小便短 少——液脱失润 烦躁,面赤——火热上炎或阴虚阳浮于上 舌红少津,脉细数疾
2.亡阳证:阳气严重耗损,阳气暴脱引起的
危重症候。
临床表现:
冷汗淋漓,汗出如珠,味淡——气脱津液外泄 畏寒而四肢厥冷——温煦减退 神情淡漠,呼吸气微——阳气虚失于振奋 面色苍白——推动减弱 舌淡苔白,脉微欲绝
(一)表 证
4、临床表现 主症: 恶寒——外邪袭表,卫阳被遏 发热——卫阳郁而化热 头身疼痛——经络阻塞,经气不利 苔薄白——邪未入里 脉浮——脉气外鼓 兼症: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喉痛、咳
嗽——肺卫失宣,肺窍不利
(一)表 证
(完整版)中医诊断学第七章八纲辨证
![(完整版)中医诊断学第七章八纲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94808d4602020740be1e9bef.png)
其特点是发热重,恶寒轻,口渴,咽痛,舌质正常或尖边稍红,苔 薄白而干或苔薄微黄,脉浮数。
六淫之邪侵袭肌表,均可以出现表证,除此之外,还有暑湿 袭表证、湿邪遏表证、燥邪犯表证。
2020/4/11
中医诊断学
13
表证的病位是在体表吗? 皮毛、肌腠等处的病变就是表证吗?
八纲辨证:即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 证的纲领(八类证候),对四诊所获得的各种病情 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与归纳,从而辨别病变的位 置的深浅(表里),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 盛衰(虚实)和病证类别的阴阳的辨证方法。
阴阳是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
表里是分辨疾病病的浅深和病势趋向(病位)的总纲;
2020/4/11
中医诊断学
3
证素:素,指本来的、原有的,带有根本性质 的物质,如色素、毒素、元素、素质。证素, 就是证的基本要素,即辨证所要辨别的本质性 内容。
证素不是指证候,但证素的确定,必须以症为据。
证素是构成证名的要素。
2020/4/11
中医诊断学
4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 领。
(3)表里辨证反映了外感病发展阶段性的最基本认识, 对于外感热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伤寒与温 病之初期。
2020/4/11
中医诊断学
10
(一)表证
概念:六淫、疫疠等外邪经皮毛、口鼻侵入, 正(卫)气抗邪于肌表,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 要表现的轻浅证候,多见于外感病之初期。
【临床表现】
表证的概念是临床实践同医理相结合的人为 的抽象的归纳和判断。
2020/4/11
中医诊断学
14
(二)里证
八纲辨证新
![八纲辨证新](https://img.taocdn.com/s3/m/1b0e06d4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d0.png)
上寒下热证
〖临床表现〗既有胃脘冷痛,呕吐清涎等中焦 脾胃虚寒证,又有尿赤、频、急、涩、痛等下 焦膀胱湿热证。
(三)虚实夹杂
实中夹虚,虚中夹实,虚实并重
实中夹虚:实邪为主,正虚为次。 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实邪为次。 虚实并重:正虚与邪实均十分明显,病情比较沉
重。
三、证的转化
(一) 表里出入
概念:指疾病的本质为实证,却出现某些“虚羸” 的现象,即“大实有羸状”。
临床表现: 真实:声高气粗、胸腹硬满拒按、脉搏按之有力 假虚:神情默默、倦怠懒言、脉象沉细
(2)真虚假实证
概念:指疾病的本质为虚证,反出现某些“盛 实”的现象,即“至虚有盛候”
真虚:胸腹不坚硬而喜按、气短、舌淡、脉象 无力、
气喘。
证候分析
卫气受遏:恶寒发热 邪滞经络:头身疼痛 邪未入里:薄白苔 脉气鼓动于外:脉浮 肺失宣肃: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痛,咳嗽,
(二)里证 Interior syndrome
概念: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 受病,以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里证的成因及特点
《景岳全书》提出了“二纲六变”说,并以二纲 统六变。
近人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说:“所谓‘八纲’者,阴、 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这是“八纲”名称的 正式提出。
第一节 八纲基本证
一、表里辨证
Differentiation of the exterior and interior syndromes
病因: ※表邪内传入里; ※外邪直中脏腑; ※内伤七情,饮食劳倦 里证的特点:起病缓,病位深,病程长,病情
重。
临床表现
主症:非表即里:寒热不并见,舌苔不薄白, 脉不浮。
【中医诊断学幻灯片】11第七章-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幻灯片】11第七章-八纲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a4fe07c2866fb84ae55c8d64.png)
2021/3/10
2、里证
〖病因病机〗
表证不解,邪传入里;
外因:
外邪直中脏腑;
内因: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脏腑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
• 注:里证的范围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概而言之, 凡非表证的证 候皆为里证。所有内伤病皆为里证,只有外感病才有辨别表里的必要,所 以重点介绍外感病由表入里之里证。
八纲关系
• 八纲概括为四对证候,每对证候的双方都有与 另一方严格区分、截然不同的临床表现,但并 不意味着把临床上各种证候划分为八个孤立的 、毫不相关、界限分明的区域。八纲之间既相 互区别。又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相互错杂。
• 因此,学习八纲辨证,既要掌握八纲的基本证 候,又要掌握八纲之间相互组合形成的各种复 合证候类型。
• 例里热证: 主症: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沉数。
兼症: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甚至烦躁谵语。 • 2里021证/3/1的0 特点:起病较缓,病位较深,病程较长。
3、半表半里证
〖病因病机〗病邪表里出入过程中,正邪相 争于表里之间所致。
〖临床表现〗八大主症: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辨证
▪辨:思辨、分析、 ▪证:证候是疾病某一阶段本质的反映, 它以一组相关 症状反映该阶段的主要病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病因、 病机、病位、病性、病势,为治疗提供依据。
▪辨证:在四诊所提供临床资料的基础上,以中医理论 为指导,把病人体质、 疾病该阶段特点及相关因素等 加 以综合考虑,通过理性思维,明确证候的认识过程。
2021/3/10
第一节 八纲的基本内容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 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 八纲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9e6ad5d5dd36a32d727581cc.png)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八纲辨证[目的要求]熟悉八纲、八纲辨证,八纲证候相兼、错杂、转化、真假等概念;掌握八纲基本证候的临床表现,熟悉其证候分析。
[教学内容]1.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2.表里辨证:表证(及半表半里证)、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3.寒热辨证:寒证、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4.虚实辨证:实证、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5.阴阳辨证:阴证、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6.八纲证候相兼、错杂的含义、类型;证候真假的含义、类型、证候特征、病机、辨证要点;证候转化的含义、类型、实质。
7.八纲辨证的意义。
[教学要求]一、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1.了解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
2.熟悉八纲辨证的概念;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的辨证意义。
二、八纲基本证候1.熟悉表与里、表证与里证概念的相对性;表里两纲的辨证意义。
熟悉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掌握表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里证的概念、形成里证的三类原因。
2.熟悉寒热辨证的意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证候分析。
掌握寒证与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3.熟悉虚实辨证的意义。
掌握虚证与实证的概念,实证、虚证的一般临床表现。
4.熟悉阴阳两纲归类证候的依据与内容。
三、八纲证候间的关系1.熟悉证候相兼的概念;证候相兼的常见证型。
表虚证与表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2.了解证候错杂的概念;证候错杂(夹杂)的常见证型。
熟悉证候错杂中,矛盾的双方均反映疾病的本质,辨证时主要分析其中的主次缓急。
3.熟悉证候真假的概念;证候真假的四种类型。
掌握真寒热证与真假热寒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真虚假实证与真实假虚证的概念。
熟悉真热假寒证与真寒假热证、真虚假实证与真实假虚证的基本病机。
4.熟悉证候转化的概念;证候转化的三种类型;表里出入的含义;里邪出表、虚证转化为实证的本质。
掌握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实证转化为虚证的概念。
第七章-1 八纲辨证
![第七章-1 八纲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8e1aa543b52acfc788ebc925.png)
麻黄咳喘停
【主要成份】 麻黄、苦杏仁、石膏、甘草及功能 性止咳药、强化剂等。 【功能与主治】清热,宣肺,平喘。主治:肺热咳 喘。尤其适用于出口畜禽场或大型专业养殖畜禽 场用于下列呼吸道病征:
又如:热证患者,由于大汗,或吐泻,引起津、气损耗, 可出现四肢发凉,面色苍白,脉微细等,已转化为寒证;
麻杏石甘口服液
[主要成份]:
石膏、麻黄、苦杏仁、甘草、金银花、连翘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宣肺止咳、通咽利喉、健脾益气。专治家 禽病毒性呼吸道疾病。对细菌、支原体引起的各类呼吸 道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1、血虚证
[证候] 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 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多梦,手足麻木,舌 淡,脉细无力。
[治疗] 养血补心 (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四物合剂
[主要成份]:
当归 、川芎 、 白芍 、 熟地黄 。
[功能主治]
用于营血虚弱、月经周期不规则;血虚血瘀所 致的痛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胎动不安,产 后腹痛。
治疗:清利肝胆湿热(茵陈蒿汤 大柴胡汤)。
[主要成份] 茵陈、桅子、大黄、硝酸咪康 唑、氢氧化硅铝酸钠钙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
广泛用于玉 米、小麦、 稻谷、麦麸、豆粕、糠 粕等饲料原料以及成品饲料因水、分高或贮存不 当引起的霉变。
能有效的吸附各种霉菌毒素,避免畜禽因 霉菌毒素造成的各种损害。
现用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肾炎、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及支气管哮喘等属于肾气 不足者。
中医辨证学
![中医辨证学](https://img.taocdn.com/s3/m/1d3d7130bd64783e09122bbd.png)
八纲辨证(纲领证)、病性辨证(基础证)、脏腑辨证(具体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第七章、八纲辨证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八纲辨证: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
表里(病变部位)、寒热(病变性质)、虚实(邪正斗争)、阴阳(病证类别)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一、表里辨证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外内浅深的两个纲领。
外邪侵犯肌表,病位浅 => 表证病在脏腑,病位深 => 里证(一)表证(寒热并见!)表证: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卫)气抗邪于肤表浅层,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
二、寒热辨证(发热≠热证!恶寒(畏寒)≠寒证!)热寒阳邪侵袭 => 阳气偏盛 => 阳盛则热阴邪致病 => 阴气偏盛 => 阴盛则寒阴液亏损 => 阴不制阳 => 阴虚则热阳气亏损 => 阴寒内盛 => 阳虚则寒(一)寒证寒证: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外感阴寒邪气,内伤久病伤阳,过服生冷寒凉 => 寒证特点:症状:冷——恶寒,畏寒,冷痛,喜暖,肢冷,脉紧稀——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淡——口淡,面色白,舌淡,苔白润——苔润,口不渴静——脉迟,蜷卧病位:(二)热证热证: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外感火热阳邪,过服辛辣温热,机体阳气过盛,久病阴液耗损 => 热证特点:症状:热——发热,恶热,喜冷稠——痰、涕稠,小便短深——痰黄,面赤,涕黄,小便黄,舌红,苔黄燥——苔燥少津,口渴欲饮,大便干结动——脉数,烦躁不宁病位:三、虚实辨证虚实: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邪气盛则实(邪气盛实),精气夺则虚(正气不足)”;“虚实者,有余不足也”实证: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
第七章 八纲辨证
![第七章 八纲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2756a7d8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d3.png)
第七章八纲辨证第七章八纲辨证第一节表证与里证八纲是中医辨证的八个基本纲领。
《医学心悟》说“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
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对四诊收集起来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资料加以归纳、分析、综合,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这个过程叫辨证。
表里辨别病位的深浅;寒热辨别病证的性质;虚实辨别邪正的盛衰;阴阳则为统摄其他六纲的总纲。
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基础,下面把八纲分成四组,对比地加以介绍。
[表证]表证,是病位浅在皮肤、肌肉、经络的一类症候,一般是指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而引起外感病的初起阶段,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
其证候表现:以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脉浮为主,常兼见鼻塞、咳嗽、头痛、四肢酸痛,其中,发热、恶寒、脉浮是表证的特征,可见于多种热性病,如上呼吸道感染及流感、麻疹、流脑等疾病的早期。
表证中有表热、表寒之分。
(一)表热外感热邪。
1.主要证候:发热、恶寒、热重寒轻、无汗或有汗不畅、口微渴、咽痛、喉痒、咳嗽、气促、舌尖红、苔薄白薄黄、脉浮数。
2.治疗参考:辛凉解表。
药物如菊花、薄荷、桑叶、葛根、牛蒡、连翘、桔梗等。
(二)表寒外感寒邪。
1.主要证候:发热、恶寒、寒重热轻、头痛无汗或少汗、骨节酸楚、舌苔白、脉浮缓或浮紧。
2.治疗参考:辛温解表。
药物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杏仁等。
[里证]里证,是指病邪由表入里累及脏腑。
此时表证已解,已无恶寒症状而出现高热或潮热、神昏、烦燥、口渴、腹胀或痛、大便泄泻或秘结、小便短赤或不利、舌苔黄、脉沉数等。
另一方面,各种内伤病都是里证。
如肝病的眩晕、胁痛;心病的心悸、怔忡;脾病的腹胀、腹泻。
里证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不仅有寒、热、虚、实之分,而且因不同脏腑而异。
里证一般不恶风,不恶寒,一般为沉脉,舌质多有改变,舌苔多黄或黑,可见于热性病中后期和内脏疾病如溃疡病、慢性肝炎、慢性肠炎等。
(一)里热内热炽盛。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 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 八纲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48fe972f852458fb770b568e.png)
胆热循经上冲
口苦,咽干,目眩
证候特点 起病急,病程长,既非表证,亦非里证
4.表证、里证的鉴别
证 寒热
舌 脉 中医诊断学
舌苔薄白, 表证 恶寒发热 舌质变化不
明显,脉浮
里证
但热不寒 但寒不热
舌苔厚或无 苔,舌质变 化不明显, 脉沉
症状
以头身痛,鼻塞流 涕,咽喉痒痛,
喷嚏微咳,内脏证 候不明显
以内脏证候为主症, 烦躁神昏,胸闷胸 痛,腹痛呕吐,便 秘腹泻,尿短赤或 清长
表现分析
外感热邪 寒湿情志 饮食化火
素体阴虚 劳倦内伤
阳热过盛 阴精不足
产热过多 阴虚阳亢
热证
发热恶热,手足温和,面赤舌红
阳热亢盛,火性炎上
口渴、尿黄、便干
热伤津液
烦躁、脉数
扰神迫血
热、黄、赤、稠、燥、动
3.寒证热证鉴别
证 寒热
面
喜恶 四肢 色
寒 证
喜温 恶寒
冷凉
白 或 青
口渴
口和 不渴
分 泄 二便 物
虚实辨证内容
虚证
实证 鉴别
1. 虚 证
概念 指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以
不足、松弛、无力、衰退为特点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
主主要要表表现现
成因 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情志内伤,饮食失调,劳逸过
度,房事不节,产育过多,久病失治,误治等。)
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脉弱,动则 加甚。(脏腑功能衰退)
特点
声中医高诊气断学粗,动则倦消,脉沉 实邪内结,闭 取有力——真 阻经络,气血 神情默默,倦怠懒言,身体 不通。外周、 赢瘦,脉沉细——假 脑神失于温养 辨识:默默无语但语时声高 而现假虚象。 气粗;体赢瘦但胸腹硬满拒 “大实有羸状” 按;脉沉细但按之有力等。
7.第七章 八纲辨证
![7.第七章 八纲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a5daebd9d15abe23482f4d5e.png)
脏腑功能障碍
阴阳气血逆乱——脏腑功能障碍或亢进
3.实证特点:
(1) 症状:以有余结实的症状为主,如寒热显著,疼痛剧烈,呕吐咳嗽 明显,二便不通,脉实为突出表现。
(2) 常见证型:风证,实寒证,暑病,湿证,实热证,外燥证,疫病, 痰证,饮证,水肿,食积,虫积,气滞,血瘀,脓肿等。
(3) 疾病新起或暴病,病情剧烈,体质壮实。
(五)热证 1.定义:是感受外邪或阳盛阴虚,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2.成因: 实热证 火热阳邪侵袭(六淫) 过服辛辣温热 病势急而形体壮实 体内阳热之气过盛 表热证 实热证
虚热证——内伤久病→阴液耗损→病势缓,形体虚弱——里虚热证 表热证:温热之邪袭表;
里热证:热邪盛于脏腑,阴液亏虚。
3.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 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等各类热证的常见症状。
本质与现象均已改变, 说明疾 病的可变化性
相兼、错杂与转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兼
错杂证候
转化证候
(一)表里出入 1.辨别表里出入的意义:对预测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及时改变治法,及时截断, 扭转病势或因势利导均具重要意义。 2.临床类型: (1)表证入里:指先有表证,而后出现里证,同时表证随之消失。 邪盛或正虚 表证 失治、误治 病邪入里→里证 外感病(初)中期阶段 病位由浅入深 病势发展
4.病机要点: 热为阳邪,其性炎上——面红目赤,舌红苔黄, 火性燔灼,内扰脏腑——烦燥不宁, 消烁津液——口渴欲饮,小溲短黄,大便干结。 迫津外泄——出汗 气随津伤——日久可见少气懒言,肢体乏力,神疲 津液损伤,筋脉失养而动风 易生风动血 迫血妄行——出血,脉数
易伤津耗气
实:(神昏谵语)抽搐,角弓反张
0701第七章辨证1第一节八纲辨证
![0701第七章辨证1第一节八纲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96374db0844769eae109eda4.png)
2020/11/17
第一节 八纲辨证
32
(三)虚证
1 .概念
因正气不足,不能维持机体生态平衡所致的证候类别 。
2 .病因
– 后天失调 • 劳伤,饥伤,失治,误治
2020/11/17
第一节 八纲辨证
33
3.症状
弱
机能衰退: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欲减退,
18
二、寒 热
(一)何谓寒热
寒——“阴”的属性特征 热——“阳”的属性特征
(二)寒热辨证的意义
分析病邪属阴属阳, 分析机体阴阳盛衰, 为“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法提供依据。
2020/11/17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9
(三)寒证
1.寒证
感受寒邪,或机能活动衰退 阴盛则寒 阳虚则外寒
2.病因
2020/11/17
(2)真虚假实 • 本质为虚,现象似实 – 脾虚(虚证) – 出现间歇性腹胀(似属实证) • 至虚有盛候 – 虚弱病症发展至严重阶段时,反而出现类似强盛 的现象
2020/11/17
第一节 八纲辨证
43
(五)虚实辨证要点
病程 体质 精神 声息 疼痛 胸腹胀满 发热 恶寒 舌象 脉象 2020/11/17
2020/11/17
抵抗力增强,邪气衰退,病情好转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5
2.表里同病
– 表证和里证同时在同一个畜体上出现
2020/11/17
表里 证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6
(六)表里辨证要点
表证
里证
寒热 恶寒发热同时并见
但寒不热,但热不寒
常见症状 头身疼痛,鼻塞喷嚏,内 内脏证候为主 腑证候不明显
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
![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ff833f01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2a.png)
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八纲辩证大全01概念1.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2.八纲辨证:即医生运用八纲理论,对望闻问切等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位的浅深,病性质的寒热,邪正盛衰和病证阴阳类别的辨证思维过程。
02八纲基本证候1.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和病势进退的一对纲领。
狭义的表里 :指身体的皮毛、肌肉、经络相对为外,脏腑、骨髓相对为内。
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病属里,病较深重。
辨病位的表里,对外感病的意义尤为重要。
1)表证:既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抗邪,卫气失宣所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
皮毛的病变不一定是证,表证的病位不一定在皮毛。
临床表现:恶寒(或恶风)发热(或自觉无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
或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症。
2)里证:泛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1)外邪袭表,内传入里,形成里证。
(2)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直中”为病。
(3)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或气血津精等受病而成。
临床表现:由于里证的病因复杂,病位广泛,故其症状表现繁多。
基本特点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或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如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腹痛腹泻、呕吐便秘、舌苔厚,舌质多有变化,脉沉等。
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3)半表半里证:指外感病邪既非在表,又未入里,邪正分争于表里之间,少阳枢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伤寒少阳病湿温邪阻膜原伏暑邪郁少阳2.寒热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1)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
实寒证:指外感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凉,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
虚寒证:指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而阴寒内生者,即阳虚证。
表寒证:寒邪袭于肤表者。
里寒证:寒邪客于脏腑,或因脏腑阳气亏虚所致者。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恶寒、畏冷、冷痛喜暖,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唾等分泌物清稀无臭味,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或青黑色,舌淡苔白而润,脉迟或紧等。
第七章 八纲辨证
![第七章 八纲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dc612f00a6c30c2259019e7b.png)
里实 腹满胀痛拒按,便秘,痞满,肿胀,壮热,谵狂,形实气粗,语声高扬等 苔老黄或厚浊 沉实有力
上二表可见里证之范围远较表证广泛,各种疾病皆有不同之里证,各种病邪,各个脏腑亦有其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因此,关于里证辨证,外感热病入里,须结合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病因等进一步分析;内伤杂病则须结合脏腑辨证以及气血津液等情况细致推敲,方能切中病情。
二 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由于寒热是阴阳偏衰和偏盛的具体表现,所以辨证之寒热,实际上就是辨阴阳之盛衰。一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
病有属于单纯之寒证或热证者,有寒热错杂出现者,有原为热证而转为寒者,或原为寒证而化为热者,有本病真寒而现假热者,也有本病真热而现假寒者。同时,寒证热证往往与表里虚实相联系,致使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必须详辨。
2 证候分析
阳热偏盛,则恶热喜冷。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需
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冷饮。火性上炎,则见目红面赤。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津液被阳热煎熬,则痰涕等分泌物黄稠。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势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为热证,舌干少津为伤阴。阳热亢盛,血行加速,故脉数。
寒证热证的虚实鉴别
证候类别 病机 主要鉴别症状
寒证 实 寒 寒邪壅盛阳气被遏 恶寒,四肢厥冷,腹冷痛,有时便秘,舌质淡,苔白,脉沉弦或沉迟有力
中医护理八纲辨证施护PPT课件
![中医护理八纲辨证施护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32f47bc25c52cc58ad6be2d.png)
所以,如面色晦暗、皮肤发黄、疮疖瘙痒、肌 肤甲错等,当其不表现为恶寒、发热、脉浮之时, 其病位虽然在肤表,也不能称之为表证。
完整版课件
10
表证的护理措施
• 辛散解表
完整版课件
11
• 1、病情观察 • 注意观察体温、呼吸、舌象的变化,防
完整版课件
24
虚寒证(阳虚证)
概念:由于体内阳气不足所出现的证候。
表现: 畏寒喜暖 面色晄白 小便清长,大便稀薄 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润滑 神疲乏力, 自汗 脉弱(沉迟无力)
完整版课件
25
寒证护理措施 • 温经祛寒
完整版课件
26
• 1.生活起居护理 • 注意防寒保暖,适当加盖衣被。 • 保持室内温暖
完整版课件
57
• 5、用药护理 实证用药多峻猛,服药后 应加强观察。以免伤及正气。
完整版课件
58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症状 病 体 形态
证
程质
疼痛 二便
舌象 脉 象
虚证 久 虚 精神萎靡 隐痛 大便稀薄 舌淡嫩 细 病 弱 乏力懒言 喜按 小便清长 少苔 弱
实证 新 壮 精神兴奋 疼痛 大便秘结 苔厚腻 有
都称为阴证。表、热、实。 2.表现
阴证--里、寒、虚证的具体表现。 阳证--表、热、实证的具体表现。
完整版课件
61
完整版课件
62
• 1.精神烦躁, • 2畏寒肢冷, • 3.气壮息高, • 4.脉沉迟微弱 • 5.脉滑数洪实 • 6.口不渴或喜热饮 • 7.便秘尿短赤, • 8.发热,怕冷
完整版课件
21
实寒证
实热证
第七章 八纲辨证
![第七章 八纲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f64135fcaef8941ea76e0549.png)
病
临床表现---失温: 、(紧 临床表现---失温:冷、(紧) ---失温 失运: 失运:白(淡)、痛、迟-血 )、痛 稀、润—津液 津液 • 〔特点〕 特点〕 • 1、表现为病理性机能渐退。 • 2、症状表现具有冷、白、痛、稀、润、 迟(紧)的特点。 •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怕冷喜暖是其特征。 怕冷喜暖是其特征。 怕冷喜暖是其特征
寒热是辨别和判断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寒热主要 寒热是辨别和判断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反映疾病中机体阴阳的盛衰,病邪性质的属阴属阳。 反映疾病中机体阴阳的盛衰,病邪性质的属阴属阳。
须明确的是:恶寒、发热虽是辨别寒证、热证的主要依 须明确的是:恶寒、发热虽是辨别寒证、 据之一,但恶寒、发热是疾病的现象,寒证、 据之一,但恶寒、发热是疾病的现象,寒证、热证是对 疾病本质的认识,故两者不能等同。 疾病本质的认识,故两者不能等同。
八纲辨证的源流 八纲辨证,散论于《内经》,运用于《伤寒杂病论》, 八纲辨证,散论于《内经》 运用于《伤寒杂病论》 形成于明代,倡导于清代,正式提出于五十年代。 形成于明代,倡导于清代,正式提出于五十年代。 《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六变篇”,即 传忠录》 阴阳篇” 六变篇” 所谓“二纲六变”。 所谓“二纲六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 色按脉,先别 阴阳应象大论》 善诊者, 色按脉, 阴阳。” 阴阳。 《医林改错》:“促景治伤寒,着三百九十七法,一百 医林改错》 促景治伤寒,着三百九十七法, 一十三方,……,然究其大根,无出乎于表里虚实阴阳 一十三方, 然究其大根, 寒热,八者而已。” 寒热,八者而已。
第七章 八纲辨证
目的要求 1.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各纲证候的概念、 1.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各纲证候的概念、一 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 般证候表现及临床类型。掌握表证与里证 表证与里证、 般证候表现及临床类型。掌握表证与里证、寒证 与热证的鉴别要点,虚证与实证各自包括的内容。 与热证的鉴别要点,虚证与实证各自包括的内容。 掌握阳虚证 阴虚证、亡阳证、 阳虚证、 掌握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与 证候表现。 证候表现。 熟悉八纲之间的相兼 错杂、真假、转化关系, 八纲之间的相兼、 2.熟悉八纲之间的相兼、错杂、真假、转化关系, 以及八纲辨证的意义。 以及八纲辨证的意义。 了解八纲辨证的发展概况。 3.了解八纲辨证的发展概况。 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八纲辨证 4.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八纲辨证。 4.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八纲辨证。
第七章 八纲辨证
![第七章 八纲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f70232284b73f242336c5f7a.png)
5.亡阳与亡阴证鉴别
汗 四肢 舌 脉 其他
汗热、 亡阴 温和 味咸 汗冷、 亡阳 厥冷 味淡
红干
洪实躁 肌热、气 急、按 粗、渴喜 之无力 冷饮 浮数而 肌冷、气 空、微 微、不渴 欲绝 喜热饮
白润
第三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主要归纳为: 证候相兼 证候错杂 证候真假 证候转化
一、证候相兼
4.亡阴证
概念: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亏乏而 欲竭所表现出的危重证候(心肝肾)。 原因: 1)病久阴液耗竭 2)壮热大耗阴液 3)大汗、大吐、大泻或不止 4)严重烧伤
4.亡阴证
临床表现 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口渴欲饮, 皮肤皱瘪,小便极少,唇舌干燥,脉 细——阴伤液少; 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面色赤, 脉数疾——火热阳邪内炽。
(一)寒证
临床表现 恶寒、畏冷、冷痛,喜暖、肢冷踡卧 ——阳虚 阴寒内盛或外感寒证,形体失却温煦; 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 稀溏,苔白而润滑——寒不消水,津液未伤; 面色白,舌淡,脉迟或紧——寒致血脉收缩, 阳虚不能运血。
(二)热证
概念: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的功能 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分类: 1)实热证:外感火热之邪、过服辛辣温热之品, 体内阳热过盛,病势急而形体壮者。 2)虚热证: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而虚阳偏盛, 即阴虚证。 3)表热证:风热之邪袭于肤表。 4)里热证:热邪盛于脏腑、阴液亏虚所致。
(一)实证
概念: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 气血失调而以阳、热、滞、闭等为主,或体内 病理产物蓄积,所形成的各种临床证候的概括。 病因病机 1)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以及虫毒等邪气侵犯人 体,正气奋起抗邪,故病势较为亢奋、急迫; 2)内脏机能失调,气化障碍,导致气机阻滞, 以及形成痰、饮、水、湿、瘀血、宿食等,有 形病理产物壅聚停积于体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气血, 或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出现种种证候。
八纲基本证候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里证可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为内伤 疾病。其基本特征是一般病情较重,病位较深, 病程较长。
➢ 里证的病位虽然同属于“里”,但仍有浅深之别。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临床表现: ➢ 白:面色白,舌淡,苔白, ➢ 冷:恶寒,畏寒,冷痛,喜暖, ➢ 稀: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 润:口淡不渴,润 ➢ 静:肢冷蜷卧,脉紧或迟等。
(二)热证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含义:指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 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八纲
➢ 常用的辨证方法: ➢ 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属于纲领证; ➢ 病性辨证是辨别证候的性质,属于基础证; ➢ 脏腑辨证是以病位为主的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 ➢ 此外,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经络辨证等。
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 纲领。
➢ 八纲辨证: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 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 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 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 含义: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 受病所反映的一类证候。
➢ 临床表现:里证的范围极为广泛,其表现多种多 样,概而言之,凡非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症 状,一般都属里证的症状。
八纲基本证候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证候分析:形成里证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 一是外邪袭表,表证不解,病邪传里,形成里证;
八纲
➢ 一、表里辨证 ➢ 意义: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外内浅深的两个纲领。 ➢ 表与里的概念含义
八纲基本证候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一)表证
➢ ★含义: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 侵犯机体皮毛肌腠,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 的轻浅证候。
➢ 临床表现:
➢ ★主症: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 脉浮。
➢ 病因:外感热邪、寒邪入里化热、七情化火、饮食不节、 房劳。
➢ 类型:有实热证、虚热证、表热证、里热证。
(二)热证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临床表现: ➢ 热:发热,恶热喜冷; ➢ 赤:面赤,舌红; ➢ 稠:痰、涕黄稠,小便短黄; ➢ 燥:口渴欲饮,大便干结,苔黄燥少津; ➢ 动:烦躁不宁,脉数等。
(三)寒热证鉴别要点
➢ 2、舌象:表证多为薄白苔(正常的苔色及苔 质),里证的苔色及苔质则出现异常。
➢ 3、脉象:表证浮脉,里证为沉脉等。
二、寒热辨证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反映机体阴阳的盛衰 偏盛:阳盛则热——阳热炽盛为实热 阴盛则寒——阴寒过盛为实寒 偏衰:阳虚则寒——阳气亏虚失其温煦为虚寒 阴虚则热——阴液亏少火热偏盛为虚热
➢ 兼症: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 气喘等。
八纲基本证候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表证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 病程短的特点。
➢ 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不能简单地将表 证理解为就是皮肤等浅表部位的病变,也不能机 械地以为皮毛的病变就一定是表证。
八纲基本证候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二)里证
八纲
➢ 近人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说:“所谓‘八纲’者,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古昔医工观察 各种疾病之证候,就其性能之不同,归纳于八种纲要, 执筒驭繁,以应无穷之变。”这是“八纲”名称的正式 提出。中医学院二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 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
八纲基本证候
中医诊断学
(一)寒证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含义: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 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 病 因:外感寒邪、过服生冷寒凉(实寒证);内伤久病 (虚寒证);寒邪袭于表,多为表寒证➢ 类型:有实寒证、虚寒证、表寒证、里寒证。
(一)寒证
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 普遍规律的共性,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纲领, 在诊断过程中能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八纲形成简介:
➢ 《内经》中有八纲具体内容的散在性论述,并且 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辩证关系。
➢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已具体运用八纲对 疾病进行辨证论治。
第七章 八纲辨 证
中医诊断学
八纲
➢概 述
➢ 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等所 作的病理性概括,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两方面的综 合。
➢ 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症状、体征等 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当前的病位、病性等作出判断, 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辨证概述
中医诊断学
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到了明代,八纲辨证的概念与内容,已为许多医家所重视 和接受,如张三锡《医学六要》说:“古人治病大法有八, 曰阴、曰阳、曰衰、曰里、曰寒、曰热、曰虚、曰实。” 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忠录》专设“阴阳篇”、“六变 辨”,对八纲作了进一步论述,并以二纲统六变。
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寒热的喜恶、口渴与否、面色的赤白、四肢的温凉、二 便、舌象、脉象等,是辨别寒证与热证的重要依据。
八纲基本证候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附:半表半里证
➢ 含义:指病变既非完全在表,又未完全人里,病位处于 表里进退变化之中,以寒热往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侯。
➢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 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八纲基本证候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三)表里证鉴别要点
➢ 1、寒热类型:表证为恶寒发热,里证为但热不 寒或但寒不热。
二、寒热辨证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寒证、热证的概念: 寒证:是指有一组“寒象”病理本质的一类证候。 热证:是指有一组“热象”病理本质的一类证候。
➢ 恶寒、发热只是疾病的现象,是“症” ;而寒证、热 证则是对疾病本质所作的认识,是“证”。
➢ 意义:认识疾病的性质是确定“寒者热之、热者寒 之”的治疗原则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