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总结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相关资料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直隶乐亭(今属河北)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逮捕了李大钊。
无论是在监狱中,还是在法庭上,李大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同年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
二、解词语被难|①遭受灾难。
②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丧失生命。
幼稚|①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例句:这个想法非常幼稚。
②年纪小。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
例句:对于老师的提问,小东回答得很含糊。
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轻易|随随便便。
例句:老师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
纷乱|杂乱;混乱。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
例句:作为班长,他深深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很沉重。
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
例句:这部电影有些恐怖,我实在不敢看。
宪兵|某些国家的军事政治警察。
本文指军阀手下特殊的武装人员。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一下子挤了进来。
苦刑|残暴狠毒的刑罚。
严峻|严厉;严肃。
例句:这件事对同学们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沉着|镇静;不慌不忙。
例句:爸爸说,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
怒气冲冲|形容满脸的怒气,异常激动。
例句:他怒气冲冲,咬牙切齿,要去找对方算账。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例句:他朝我招手,我会意地朝他微笑。
三、近义词慈祥—和蔼幼稚—天真含糊—含混轻易—容易纷乱—杂乱恐怖—恐惧粗暴—粗野严峻—严肃沉着—冷静四、反义词慈祥—凶恶耐心—焦躁含糊—清楚严峻—温和残暴—仁慈沉着—慌张五、词语搭配(慈祥)的父亲(含糊)地回答(纷乱)的喊叫(僻静)的小屋(恐怖)的眼光(乱蓬蓬)的长头发(平静而慈祥)的脸(伟大)的力量六、词语拓展“不~不~”式的词语:不慌不忙不屈不挠不卑不亢不闻不问不痛不痒不明不白不骄不躁“一~而~”式词语:一拥而入一扫而光一挥而就一哄而散一笑而过七、文本解读1.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一段照应了文题,交代了父亲被难的时间,突出了这件事给作者留下的深刻记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导语】《⼗六年前的回忆》是李⼤钊同志的⼥⼉李星华写的⼀篇回忆录,通过对李⼤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了⾰命先烈忠于⾰命事业的伟⼤精神和⾯对敌⼈坚贞不屈的⾼贵品质。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六年前的回忆》课⽂原⽂ 1927年4⽉28⽇,我永远忘不了那⼀天。
那是⽗亲的被难⽇,离现在已经⼗六年了。
那年春天,⽗亲每天夜⾥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埋头整理书籍和⽂件。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投到⽕炉⾥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 待了⼀会⼉,⽗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
你⼩孩⼦家知道什么!” ⽗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地讲给我听。
这⼀次不知道为什么,⽗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亲只好把⼀些书籍和⽂件烧掉。
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
⼯友阎振三⼀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还不见回来。
第⼆天,⽗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去了。
我们⼼⾥都很不安,为这位⼯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亲的⼯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次劝他。
⽗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的⼯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可怕的⼀天果然来了。
4⽉6⽇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了。
⽗亲在⾥间屋⾥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椅上看报。
短短的⼀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
星⼉,跟我到外⾯看看去。
” ⽗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取出⼀把闪亮的⼩⼿枪,就向外⾛。
我紧跟在他⾝后,⾛出院⼦,暂时躲在⼀间僻静的⼩屋⾥。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
十六年前,我还是一个小学生,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我们学校的校园里开满了鲜花,空气中弥漫着花香。
那天,我们的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父亲的作文。
我回到家里,坐在书桌前,想着如何下笔。
我想起了父亲每天早出晚归的忙碌身影,想起了他有时候在家里整理书籍和文件的专注神情,想起了他慈祥的笑容和耐心的教导。
我开始动笔,将这些记忆一一记录下来。
然而,当我写到父亲烧书和有字纸片的情节时,我感到很困惑。
我问父亲为什么要烧掉这些书和纸片,他含糊地回答我说小孩子不需要知道这些。
我感到很纳闷,为什么父亲不能告诉我呢?
这篇作文写完后,我并没有得到很高的分数,因为老师觉得我的描写不够生动,情感表达也不够深刻。
然而,我并不气馁,因为我深知这篇作文是我用心写出来的,它记录了我对父亲的回忆和思念。
赏析:
这篇作文以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展现了一个小学生对父亲的回忆和思念。
文中通过描述父亲的忙碌身影、专注神情、慈祥笑容和耐心教导,勾勒出了一个慈爱而勤劳的父亲形象。
同时,小作者也通过写父亲烧书和有字纸片的情节,表现了对父亲行为的困惑和不解,进一步加深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整篇作文情感真挚,虽然文笔稍显稚嫩,但却能够打动人心。
通过这篇作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小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和无尽感激,也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独立思考。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朗读+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朗读+知识点课文知识点一、词语解析含糊:指叙述的模糊,不清楚。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局势:泛指[政治、军事等] 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轻易:本课指十分容易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一下子全都拥了进去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绳子勒死。
沉着:冷静,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二、句子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
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
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这个反问句表示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可见,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生命重要。
③在法庭上……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李大钊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平静”说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 和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总结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相关资料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直隶乐亭(今属河北)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逮捕了李大钊。
无论是在监狱中,还是在法庭上,李大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同年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
二、解词语被难|①遭受灾难。
②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丧失生命。
幼稚|①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例句:这个想法非常幼稚。
②年纪小。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
例句:对于老师的提问,小东回答得很含糊。
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轻易|随随便便。
例句:老师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
纷乱|杂乱;混乱。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
例句:作为班长,他深深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很沉重。
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
例句:这部电影有些恐怖,我实在不敢看。
宪兵|某些国家的军事政治警察。
本文指军阀手下特殊的武装人员。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一下子挤了进来。
苦刑|残暴狠毒的刑罚。
严峻|严厉;严肃。
例句:这件事对同学们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沉着|镇静;不慌不忙。
例句:爸爸说,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
怒气冲冲|形容满脸的怒气,异常激动。
例句:他怒气冲冲,咬牙切齿,要去找对方算账。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例句:他朝我招手,我会意地朝他微笑。
三、近义词慈祥—和蔼幼稚—天真含糊—含混轻易—容易纷乱—杂乱恐怖—恐惧粗暴—粗野严峻—严肃沉着—冷静四、反义词慈祥—凶恶耐心—焦躁含糊—清楚严峻—温和残暴—仁慈沉着—慌张五、词语搭配(慈祥)的父亲(含糊)地回答(纷乱)的喊叫(僻静)的小屋(恐怖)的眼光(乱蓬蓬)的长头发(平静而慈祥)的脸(伟大)的力量六、词语拓展“不~不~”式的词语:不慌不忙不屈不挠不卑不亢不闻不问不痛不痒不明不白不骄不躁“一~而~”式词语:一拥而入一扫而光一挥而就一哄而散一笑而过七、文本解读1.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一段照应了文题,交代了父亲被难的时间,突出了这件事给作者留下的深刻记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十六年前的回忆》精品优质完整教学PPT课件(精选6篇)

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 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 深深的怀念。
➢ 齐读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
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 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 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 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 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其实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 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今天,我们又来 到烈土墓前,来深情地缅怀他们,你想对这 些烈士们说些什么?
5.下面的句子分别写了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 外貌,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 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 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 ,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 离开呢?”
语言描写
表现出李大钊在严峻的形势下,一心考虑工 作需要,不顾自身安危的无私奉献精神。他完 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 自己的工作岗位。
避(避暑 屉(抽屉 绞(绞刑)
)僻(偏僻 ) 届(届时 饺(水饺)
)
)
这个避暑山庄修建的位置比较偏僻。
词语解释
【被难】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丧失生命。 【幼稚】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不认真,马虎。 造句:我追问了哥哥好几次,他总是含糊地回答我。 【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
1. 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生词 。
2. 说说课文围绕十六年前的回忆讲了一 件什么事?
字词学习
fá
军阀
bì
避暑
抽屉
tì
僻静
pì
瞅见
chǒu
魔mó 鬼
苦刑xíng哼 hng砖头zhu执ān行
zhí
绞刑
jiǎo
人教版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那是1927年4月的一个夜晚,我正在北京寓所的院子里玩耍。
突然,爸爸从书房走出来,脸色苍白,他看着我说:“孩子,明天早上你可能见不到我了。
”我惊讶地问:“为什么?”爸爸低声说:“我要去干一件大事,也许会被敌人抓住。
”我当时并不明白他的意思,只是觉得有点害怕。
第二天早晨,我一觉醒来,爸爸已经不见了。
后来,我才从妈妈那里知道,爸爸是去参加革命工作,被敌人逮捕了。
十六年前的事情,像电影一样在我眼前浮现。
爸爸那坚定的眼神,那毅然决然的步伐,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他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每当我想起爸爸,我就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敬仰。
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前进。
赏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回忆了她父亲在十六年前为了革命事业被捕的事情。
这篇课文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父亲的英勇和无私。
作者通过“爸爸从书房走出来,脸色苍白”、“爸爸低声说:‘我要去干一件大事,也许会被敌人抓住。
’”等描绘,刻画出父亲明知危险却毅然前行的形象,体现了他的坚定和勇敢。
同时,课文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每当我想起爸爸,我就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敬仰。
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前进。
”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引导学生们理解并尊重那些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人。
总的来说,《十六年前的回忆》以其深情的叙述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教育学生要珍惜和平生活,铭记历史,向革命先烈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部编版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那是1927年4月6日的早晨,我正在家中做功课,突然听见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开门一看,是父亲的秘书宋先生。
他脸色苍白,神情紧张,低声对我说:“李大钊同志被捕了!”我惊呆了,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但事实就是如此残酷,父亲被敌人带走了。
从那天起,我们全家的生活陷入了混乱和恐惧之中。
母亲强忍着泪水,默默地承受着一切;我和弟弟妹妹们虽然年纪小,但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不安。
几天后,我们被允许去狱中探望父亲。
他看起来瘦了许多,但眼神依然坚定。
他告诉我们,他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因为他坚信自己的信仰和理想是正确的。
然而,敌人的残暴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1927年4月28日,父亲和其他20位革命同志一起被押赴刑场。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高昂着头,坚定地喊出了“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十六年前的那一天,我失去了父亲,但他的精神和信念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他用生命捍卫了真理和正义,他是我们永远的骄傲和榜样。
《十六年前的回忆》赏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作者对父亲李大钊被捕、受审、牺牲过程的回忆,展现了革命先烈为理想和信仰奋斗不息的精神风貌。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时代,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作者通过对父亲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面对生死考验时的从容和勇敢。
父亲的眼神、话语和行动,都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此外,文章的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既有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敬仰,也有对敌人的愤怒和控诉。
尤其是对父亲最后时刻的描写,那种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对理想的坚守,令人震撼。
总的来说,《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具有强烈历史感和教育意义的文章,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同时也激励我们要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
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了。
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
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
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
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传来粗暴的吼声。
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材分析】: 这是⼀篇回忆录,是李⼤钊的⼥⼉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钊同志遇难⼗六周年所以题⽬为《⼗六年前的回忆》。
这篇⽂章是对学⽣进⾏⾰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章开头提出⼗六年前的1927年4⽉28⽇是⽗亲的被难⽇,结尾⼜强调母亲嘱咐⾃⼰要记住⽗亲被害的⽇⼦。
这样⾸尾呼应,充分显⽰了敌⼈的凶残和⾰命者的英勇。
【学情分析】: 对于李⼤钊,部分学⽣有所了解。
学习本⽂,要引导学⽣认真阅读,理解课⽂,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深⼊体会李⼤钊同志忠于⾰命事业的伟⼤精神和在敌⼈⾯前坚贞不屈的⾼贵品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思想内容,了解李⼤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作⽃争的事迹,受到⽣动的⾰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
教学重点: 1、深⼊领会描写李⼤钊同志⾰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体会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学习⽣字新词。
2、读课⽂,初知全⽂内容。
【教学过程】: ⼀、明确学习⽬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课题 ⽑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争精神。
梅花的品格在⽆数⾰命者⾝上得到具体体现。
李⼤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个,为了⾰命,他不谓艰险,⾯对敌⼈,他⼤义凛然,表现了⾰命者⽆所畏惧的崇⾼品德。
本课是⾰命先驱李⼤钊烈⼠的⼥⼉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钊烈⼠牺牲于1927年,所以⽂章题⽬叫《⼗六年前的回忆》。
李⼤钊的⼥⼉李星华同志,在⽗亲遇难⼗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的年代。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件(共27张PPT)

前后照应
突出了作者对父 亲深切怀念的悲痛 心情。
板书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被捕时
沉稳严峻
法庭上
视死如归
被害后
敬仰、怀念父亲
从1921到2021,中国共产党栉风沐雨艰难走过100年。翻开历史记忆的 书签,像李大钊这样为了民族和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还有 很多,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视死如归的狼牙山五壮士……让我们永远 铭记他们的动人故事,用行动表达对先烈的深切缅怀。向他们致敬。敬 礼!
地对妻子说……
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
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
朋友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北京的 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局势这么紧张,你趁现在赶紧逃走吧,父亲
坚决地说……
妻子对他说,孩子们还小,你是咱们家的顶 梁柱,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可怎么过 呀,可是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
谢
谢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前诵读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文中对于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 描写,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 神,和对家人深沉的爱。 3.感悟课文前后呼应,结构严谨的行文特 点。
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 命者?
有感情地朗读8—18自然段,抓重 点词研读李大钊被捕时的神态描写。
被捕时
神态、动作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危险已经降临,但李大钊依然镇定从容, 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地应对。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十六年前的回憶》課文原文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親的被難日,離現在已經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親每天夜裏回來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又出去了。
有時候他留在家裏,埋頭整理書籍和文件。
我蹲在旁邊,看他把書和有字的紙片投到火爐裏去。
我奇怪地問他∶“爹,為什麼要燒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會兒,父親才回答∶“不要了就燒掉。
你小孩子家知道什麼!”父親是很慈祥的,從來沒罵過我們,更沒打過我們。
我總愛向父親問許多幼稚可笑的問題。
他不論多忙,對我的問題總是很感興趣,總是耐心地講給我聽。
這一次不知道為什麼,父親竟這樣含糊地回答我。
後來聽母親說,軍閥張作霖要派人來檢查。
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文件燒掉。
才過了兩天,果然出事了。
工友閻振三一早上街買東西,直到夜裏還不見回來。
第二天,父親才知道他被抓到員警廳裏去了。
我們心裏都很不安,為這位工友著急。
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
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
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
你要知道現在是什麼時候,這裏的工作多麼重要。
我哪能離開呢?”母親只好不再說什麼了。
可怕的一天果然來了。
4月6日的早晨,妹妹換上了新夾衣,母親帶她到娛樂場去散步了。
父親在里間屋裏寫字,我坐在外間的長木椅上看報。
短短的一段新聞還沒看完,就聽見啪,啪……幾聲尖銳的槍聲,接著是一陣紛亂的喊叫。
“什麼?爹!”我瞪著眼睛問父親。
“沒有什麼,不要怕。
星兒,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親不慌不忙地從抽屜裏取出一把閃亮的小手槍,就向外走。
我緊跟在他身後,走出院子,暫時躲在一間僻靜的小屋裏。
一會兒,外面傳來一陣沉重的皮鞋聲。
我的心劇烈地跳動起來,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親。
“不要放走一個!”窗外傳來粗暴的吼聲。
穿灰制服和長筒皮靴的憲兵,穿便衣的偵探,穿黑制服的員警,一擁而入,擠滿了這間小屋子。
他們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們包圍起來。
十八年前的回忆课文

十八年前的回忆课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现代作家李星华于1943年创作的一篇回忆录,是《革命先烈红色故事》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与父亲李大钊相处的十六年,在文章的开头就表明了父亲被害时自己还是个年幼的孩子,对于父亲被害的事情一无所知。
文中通过描述父亲被害之前的一些生活片段,如父亲对待工人的情况,父亲与朋友交流的情况以及父亲在面对敌人时的表现,表达出作者对于父亲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父亲的敬爱之情。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回忆录,更是一篇对于革命先烈李大钊的缅怀之作。
通过描述李大钊被害前的生活片段,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革命先烈的生平事迹,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位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质。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相关资料)人教版

10.十六年前的回忆(相关资料)一、作者李星华简介1911年11月,星华出生于乐亭县大黑坨村,与母亲赵纫兰生活在一起。
1918年夏,跟母亲到北京,从此在父亲身边,一边帮助母亲料理家务,一边上学。
1927年4月,与父母一起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抓捕,在狱中关押20多天。
出狱第二天,竟是父亲壮烈牺牲之日。
自此辍学照顾母亲和弟妹。
1931年复学。
1933年4月,为父亲公葬奔走。
5月,母亲病故后,在艰难中挑起生活重担。
1937年在中法大学毕业。
1940年与弟妹一起赴延安。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郁愤成疾,双目失明,1979年病故,终年68岁。
二、李大钊简介李大钊(1889~1927)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字守常。
河北省乐亭县人。
父母早亡,跟随祖父长大。
1913年,他东渡日本留学。
1918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
他把北大图书馆变成了传播新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这一年,年青的毛泽东和李大钊结识了。
他们在北大红楼,建立了革命的友谊。
他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编辑《新青年》,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
1920年2月,他同邓中夏一起,在北京大学里秘密发起、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5月,李大钊领导建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任中共北方区党委书记,后兼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书记。
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
他帮助孙中山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改组国民党和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起了积极作用。
1924年代表中共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
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
他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团结广大群众,同敌人展开英勇的斗争。
他成了军阀、反动派的眼中钉。
1927年4月6日反动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了李大钊同志。
李大钊同志在狱中受尽了种种残酷的刑罚,他的全部指甲都被凶狠残暴的敌人拔掉了。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精品课件

文章里还有几处地方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找出来,读一读。
如:“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与前文中的“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相照应。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与前文中的“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 相照应。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前文中的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相照应。
为了革命工作,他早已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被捕时(8~18)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言 行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形有势险的恶严、处峻境危态险度,没有向他们讲任
、 何道理。
神
态
想一想,你能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李大钊的什么
品质,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2)关注描写人物神态、外貌的语句。通过人物的外貌和神态, 也能看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本文第20自然段的外貌描写“乱蓬蓬的 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能够看出李大钊面对敌人的酷刑坚 贞不屈的内心世界和对亲人深沉的爱。
阅读方法
(3)关注描写人物动作的语句。人物的动作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具 体体现。如本文第11自然段中,“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表 现了李大钊临危不乱,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找出一两处,说说这种写法 的好处。
第6自然段写“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第2自然段“看他把书 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是前后照应的关系。这样写,使事情的来龙去脉 更加清楚,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更加突出当时社会局势的险峻。
第5自然段写“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 与第20自然段写的“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前一句的“慈祥”表现的是一位父亲对子女的关爱,后一句的“慈祥”则表现 的是一位父亲在子女面前,面对敌人所表现出的一位革命者的坚定与平静,前 后内容的呼应,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相关知识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中国现代作家李星华于194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是回忆录,写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关怀、爱护,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十六年前的回忆》后被选为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精读课文。
创作背景《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当时距李大钊遇难16周年。
作者写此文是为记述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李大钊同志,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下坚持工作、不幸被捕,在敌人法庭上英勇斗争,最后壮烈牺牲的经过。
文学赏析这是一篇革命历史题材的文章。
但与《狼牙山五壮士》等革命历史题材的文章比起来,《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篇回忆录,却不像一般的回忆录,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更丰满、更全面、更逼真,在具文学性的同时,更具史料价值。
从文章标题看,作为一位与父亲有深厚感情的女儿,在回忆父亲的文章题目中没有出现“父亲”二字,好像在情理上说不过去。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个偏正式的向心结构,“回忆”是中心词,“十六年前”表示回忆的时间。
作者既是革命者的女儿,又是一名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的工作者,她选择这一标题的唯一选择,显然不想把文章处理成一个纯私人的、纯粹父女情感表达的文本。
从语言表述看,有意识地注重叙事符合客观实际,用语很慎重。
比如同样提到时间,写“4月6日”(李大钊被捕日)时,文章中写道“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写“4月28日”(李大钊被害日)这个日期,文章又写道“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
两个确切的时间,均写到了报纸,可见作者对文章中的具体时间的写作态度是相当审慎的。
这反映出作者的另外一个写作基调:她对于父亲的回忆,态度是相当严谨的,有一种史传写作的味道。
2020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知识点、课后练习题、同步练习题

教材解析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文是回忆录。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课后练习题: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本文按时间顺序,先写了父亲被捕前烧掉文件和书籍,以及工友阎振三被抓;然后写了父亲被捕时的情景,主要表现了敌人的残暴,父亲的处变不惊;接着写了法庭上父亲与敌人斗争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的镇定沉着;最后写了父亲遇害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虽然遭受了严刑拷打,但是他毫不动摇,依旧坚定;面对家人的时候,他用“安定”“沉着”感染着亲人,使亲人化悲痛为力量。
3.下面的句子分别写了李大钊的动作、外貌和语言,读一读,再找出类似的句子体会他的品格。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类似的句子:“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不但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悲伤。
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4.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讲解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讲解知识点教材分析: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悲痛。
作者介绍:李星华( 1911一1979)河北乐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工作。
她整理出版的《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受到了国内外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好评。
我会写:稚:幼稚童稚稚气稚嫩避:避免退避避暑避雷针避而不谈峻:严峻峻峭冷峻峻拔陡峻险峻啪:啪嚓劈啪噼啪砰啪啪啦瞪:目瞪口呆瞪眼迷瞪眯瞪僻:僻静僻陋僻野僻远穷乡僻壤瞅:瞅见瞅空瞅准让我瞅瞅靴:马靴皮靴隔靴搔痒战靴脱靴、魔:魔鬼恶魔妖魔病魔魔王刑:苦刑判刑量刑徒刑缓刑刑期哼:哼,走着瞧。
绑:绑带绑架绑腿捆绑松绑啃:啃声啃气啮啃啃啮啃嚼袍:旗袍袍子长袍同袍睡袍紫袍执:执行执笔执着执迷不悟形近字:避(避暑)僻(偏僻)屉(抽屉)届(届时)绞(绞刑)饺(水饺)多音字:糊hú糊涂hù糊弄冲chōng怒气冲冲chòng冲着近义词:可惜——惋惜耐心——耐烦避免——防止会意——会心反义词:慈祥——凶狠幼稚——成熟含糊——肯定坚决——犹豫暂时——长期沉着——慌乱理解词语:【被难】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丧失生命。
【幼稚】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不认真,马虎。
【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避免】设法不使某种情形发生;防止。
【轻易】简单容易;随随便便。
【暂时】属性词。
短时间的。
【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
【严峻】严厉;严肃。
【残暴】残忍凶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
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 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 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 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 命事业的信心。
亲爱的革命先烈们 我想对你们说:——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
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
离她住低现 ,过声在昨了问已 天好我经 是半:十 你天“六爹,年昨被母了天害亲。是的醒几日过号子来? 。了记 ”。前后照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 应
李大钊
1927年4月9日李大钊被
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 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 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 被敌人绞死。为了延长他 的痛苦,敌人对他用刑的 时间长达40分钟,比别人 多了整整一倍。他牺牲时 还不到38岁。李大钊在他 短暂的一生中共写下577篇 文章。
问题探究
用心研读2—28自然段,小组合作: 1.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认真品 读课文,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 的顺序,划出相关词句,并在空白处写 下你的理解。 2.方法:读——画——批注。 3.组内讨论交流,准备展示。
3.对敌人顽强斗争、 坚贞不屈。
作业自选超市:
1.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红岩》 《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等。
2.清明节去一次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 烈,写写感受。
3.推荐观看,革命影片《李大钊》《刘 胡兰》。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词语
书籍 抽屉 恐怖 魔鬼 肥胖 苦刑 严峻 残暴 匪徒 窝头 啃完 僻静 军阀 夹衣 皮靴 尖锐 含糊 瞅了瞅 舅姥爷
横肉 披散 宪兵
思考:
作者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 重点回忆了哪几方面?找出相对应的 段落,概括地说一说。
作者回忆了父亲李大钊被害的事情。 重点回忆父亲“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 的事情。
首 尾 照 应
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
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母亲
微微点了一下头。
前后照应的好处?
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 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 象和感受也深刻。
总结
永远忘不了—— 1927年4月28日
前 被捕前
后 照
被捕时
应 法庭上
记住4月28日被害
1.对亲人的充满慈 爱。
2.对革命事业无限 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