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资本主义全球化下的民族和国家认同

资本主义全球化下的民族和国家认同

资本主义全球化下的民族和国家认同随着全球化的加深,越来越多的民族和国家认同开始出现挑战。

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同时也更加复杂。

这种情况下,民族和国家认同变得更加容易受到威胁,需要我们对其深入思考。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加速大大影响着世界各地的商业文化和社会生活。

这种影响无形之中催生了一种全球化的文化,这种文化逐步消解着传统的民族和国家认同。

全球化造成了生产力和市场渗透全球范围的进程,使得各民族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模糊,使人们更多地秉持全球公民的意识,忽略了民族和国家身份的差异。

由于全球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和国际贸易导致作为经济和政治实体的国家权力受到削弱,许多国家甚至感到自己陷入了“失落国家”的境地。

这种结果导致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许多国家为了维护自身所认为的“民族利益”,不惜通过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来进行自我保护,国际关系因此变得紧张。

我们需要对民族和国家认同进行重新思考。

尽管现代世界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民族和国家认同在某些方面仍然至关重要。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国家认同是国家存在合法性的关键因素。

国家认同为国家提供了一种内部凝聚力,同时还向外界传达了其自我的信仰和价值。

从民族的角度来看,民族认同能够为个人的生活提供一种证明自我身份的方式,增强个人的自尊心和社会地位。

这种认同也能够使我们更容易理解自己的根源,进而为自己打造出更有意义的人生。

因此,我们需要在保留和维护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

我们需要在国际共同体的框架下,以平等和真诚的态度来推进全球化的进程。

尽管全球化存在巨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但我们仍可以通过积极的合作和交流来解决问题。

除此之外,我们也需要更加重视民主和和平,这是保持和平共存的关键。

我们需要共同呼吁世界各国,通过民主原则来解决各种民族问题,保持和谐稳定的状态。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以更加公正和公平的态度来面对全球化,国家和民族认同就可以和平共存,共同发展。

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共3篇

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共3篇

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共3篇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1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时代,如何在一个国家内实现和谐发展成为了各国政府和人民面临的难题。

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否与其内部的关系息息相关。

在中华文化的背景下,中国人对于民族的认同一直有着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随着中国经济和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家认同逐渐成为讨论的焦点。

民族认同是指人们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

“中国梦”中,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定义的中华民族的概念。

从历史文化到人文艺术中,中华民族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影响,这也是中国人为什么要坚守自己文化和传统的原因。

在民族认同中,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文化、历史和民族的纯粹性。

这种纯粹性是来自于自然成长的过程中,对自己文化和传统的认同。

然而,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中国面临的世界观和文化的冲击使得民族认同不再是唯一的标识。

此时,国家认同成为了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的新课题。

国家认同是指人们对于自己所属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

在广阔的国土上,各个民族、各个地域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如何将这些文化和背景融入到一个国家的统一身份认同中是很具有挑战性的。

在国家认同中,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国家、社会和文化的共享性。

这种共享性是建立在一个共同的法律体系、共同的经济基础和共同的文化推广上的。

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变不是简单的由一个转变到另一个。

真正的转变是两者的共同融合。

国家认同是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建立的,同时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处在21世纪,国家认同已经成为了时代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基于正确的历史认识和公正的法律体系的国家认同。

这样才能让人们在国家认同中感受到公平和共享。

而这种国家认同是民族认同不可替代的。

如何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融合呢?实际上,这需要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国家需要加强法制建设,推进多民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论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以民族国家的历史渊源为依据

论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以民族国家的历史渊源为依据

论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以民族国家的历史渊源为依据张禧瑞摘要:民族国家是国家形态的历史演进中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相互作用中最终确立起来的。

就历史渊源而言,与传统认知恰恰相反,原始的国家认同是近现代民族认同形成的基础,是其不可或缺的特性;民族认同则催生了民族国家,其本身也就成了现代国家认同的基本底色。

因此,在处理现在多民族的民族国家形态稳定性问题上,需要着重处理二者的关系,确立国家认同的优先原则,但同时也不能抹杀和否定民族认同的存在,这里的民族认同包括单一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

关键词:民族国家;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图分类号:C9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8-0037-03民族国家是现代国际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国际关系的基本主体,作为一种政权存在形式被历史所选择、社会成员所接受。

但随着二战结束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概念(即单一民族所组成的政治共同体)被重新定义。

多民族国家的出现不仅重构了民族国家的概念,也给这一现代国家形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冲突使得维系国家统一稳定成为了当务之急。

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准确把握矛盾的根源;要维护民族国家形态的稳定,就要找到其形成的历史条件。

认识其历史和理论依据,并根据这些认识对当前我国的民族政策提出建议,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具有争论的民族国家建设理论影响民族国家存续的主要矛盾来自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冲突,因此如何处理这一冲突是相关民族国家理论的着手点,由此产生了两大相互对立的理论派别。

(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矛盾的根源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所以会产生矛盾冲突,在现有的主流研究中主要源于二者利益的不一致性。

首先是随着移民和多民族国家的增多,族群的地域边界与国家边界重合度不断降低,但对于民族关系和文化的认同仍然强烈地存在,即民族认同明显地表现为“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1],这与以政治性和理性为主要特征的国家认同发生了冲突,对于国家归属感的缺失使得国家认同被动摇。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直以来,文化认同是贯穿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础,同时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稳定的基石。

但是,随着近年来全球化的到来,“三股势力”衍生出新的力量,逐渐蔓延到我国,少数民族成为了国内外分裂分子对我国进行民族分裂的最有价值的工具。

因此,把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有机的统一起来,成为当前我国实现稳定和谐的重要前提。

标签: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关系途径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概念(1)民族认同的概念“民族认同”概念可做两方面的解读:一是指人们以某一国族作为归属对象的认同;二是指中国各少数民族成员对于本族身份的认同,以及其他国家类似族体单位的成员对于本族身份的认同。

本文所关注的“民族认同”属于第二重意义。

目前,“民族认同”在许多研究中也以“族群认同”的面貌出现。

这是因为近年来,有许多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将第二种含义上的“民族”改称为“族群”,以区分“民族”概念的两种含义,且便于与国外学术研究接轨。

但由于“族群”概念内涵外延的广泛性、不確定性与流动性,“族群”的使用仅止于学术研究,政府实务界仍使用“民族”称谓来制定政策和处理问题。

(2)国家认同的概念“国家认同”的的概念首次被引入政治学是在所谓的行为科学革命时期,而且是与处理政治发展、整合以及与国际关系等议题有关。

大陆学者林劲认为,所谓国家认同,意即某个地区的人们(包括阶级及其政党和社会集团、个人),对该地区、国家归属的认可和赞同。

国家认同问题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内政方面,即国家主权和治权关系,政府的代表性、合法性等问题;二是外交方面,即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处境以及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从一般理论上讲,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存在相互联系性又存在着区别。

在现如今的社会,每个个体必然属于某一个民族,但同时必然也属于某一个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共同存在于个体的观念和意识之中的,是统一起来的,而不是非此即彼。

国家认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国外近期实证研究综述

国家认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国外近期实证研究综述

国家认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国外近期实证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认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研究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这些概念在塑造国民身份、凝聚国家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综述国外近期关于国家认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面临着文化多元、价值冲突等挑战,如何培养国民的国家认同、激发爱国热情、引导民族主义健康发展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

本文将从国家认同的内涵与形成机制、爱国主义的情感表达与实践路径、民族主义的特征与影响等方面展开综述,重点关注国外学者在实证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与发现。

通过对国外近期实证研究的梳理,本文旨在揭示国家认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影响机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这些概念的共性与差异。

本文还将分析国外研究在理论构建、方法选择、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以期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启示与借鉴。

本文旨在通过综述国外近期关于国家认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实证研究,为深化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家认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内涵与发展趋势,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国家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近年来,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在国外学术界逐渐受到重视。

这些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深入探讨了国家认同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因素。

在研究方法上,许多学者采用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案例研究等多种手段。

问卷调查能够覆盖大样本,揭示国家认同的普遍特征和个体差异;深度访谈则可以揭示被访者的内心体验和心理过程;案例研究则能够深入剖析特定情境下的国家认同现象。

在研究内容上,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认同的构成维度。

学者们普遍认为,国家认同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等。

二是国家认同的形成机制。

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本文概述1、简述多民族国家的概念与特点多民族国家,指的是在其国土之内,存在多个具有独特文化、历史、语言、风俗习惯等特征的民族共同体的国家。

这样的国家通常呈现出文化多元、民族多样性的特点。

在多民族国家中,各个民族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也共同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

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历史遗留的原因,也有现代政治、经济、社会变迁的影响。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文化多元性。

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

政治包容性。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多民族国家通常需要在政治上对各民族给予一定的包容和尊重,保障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参与和权益。

再次,经济互补性。

多民族国家中的各民族往往拥有不同的自然资源、生产技能和市场需求,这使得各民族在经济上呈现出互补性,有利于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

社会和谐性。

多民族国家需要在尊重各民族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引导,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和谐共处,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民族认同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国家认同则是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和协调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是多民族国家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阐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定义及其重要性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的核心概念。

民族认同主要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感、忠诚感以及对其文化的认同。

这种认同通常建立在共同的历史、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基础之上,它强化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得民族成员在情感、意愿和行为上形成一定的共同体。

民族认同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维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民族内部的团结与和谐,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有关祖国统一的参考文献

有关祖国统一的参考文献

有关祖国统一的参考文献
祖国统一是一个涉及政治、历史、法律等多个领域的复杂问题,有许多参考文献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个话题。

以下是一
些与祖国统一相关的参考文献,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
1. 《国家与民族问题研究》(作者,杜正胜),这本书系统地
研究了国家与民族问题,包括祖国统一在内的相关议题,提供了理
论和实践的分析。

2. 《中国历史纲要》(作者,王学勤),这本书是中国历史的
一部权威参考书,其中包含了关于中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历史中的统一进程。

3. 《台湾问题研究》(作者,杨亚非),这本书全面研究了台
湾问题,包括台湾与大陆的关系、两岸关系发展等,对于理解祖国
统一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4. 《中国法制史》(作者,陈有进),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
法制的历史演变,其中包括了与领土完整和统一相关的法律制度和
政策,对于理解祖国统一的法律背景非常有帮助。

5. 《民族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作者,余英时),这本书探
讨了民族主义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其中涉及到了祖国统一
的问题,对于理解祖国统一与现代化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中国的最高法律文件,宪法
中包含了关于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规定,可以直接了解到宪法对
于祖国统一的要求和保障。

以上仅是一些参考文献的例子,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需求和
兴趣进一步寻找相关文献。

同时,还可以参考学术期刊、政府文件、国际组织的报告等,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边疆治理论文民族认同论文国家认同论文认同整合论文

边疆治理论文民族认同论文国家认同论文认同整合论文

边疆治理论文民族认同论文国家认同论文认同整合论文边疆治理论文民族认同论文国家认同论文认同整合论文论当前我国边疆治理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摘要】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这种国家的“多民族”在边疆表现得尤为突出,使得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也因此变得十分复杂。

伴随着当前我国边疆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加剧,边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与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来,因此两者之间的整合也变得越来越迫切。

在现实的认同整合过程中,必须调整我国当前的民族政策取向、转变边疆治理的思路、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正当权益,并通过国族建设实现边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共存。

【关键词】边疆治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认同整合当今世界正处于民族国家的时代——虽然一些学者认为,民族国家“现在已经过时,正在被人们废弃,并且将被废止”。

①但一个不容忽略事实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到目前为止,民族国家仍然是唯一得到国际承认的政治组织结构”②——而民族国家中的大多数都是多民族国家。

如此,多民族国家如何正确处理好国家与民族的关系,解决一个国家的认同问题,以及协调民族之间的关系,并成为其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难题。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

这种国家的“多民族”性质,在我国的边疆地区——边疆概念的确立是与国家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在国家的边界确立以后,边疆就须以边界来界定,就是指国家之邻近边界的区域。

当然,这些地区仍然是远离腹心的边远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多民族地区,与内地和沿海在发展程度上有相当大的差距——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我国的边疆地区,各个民族都有着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同时又形成并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

这两种认同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其相互关系的格局,尤其是国家认同的程度和所处地位,对我国边疆社会的政治稳定具有决定性的国家意义。

所以,“如何处理好边疆多民族地区的认同问题,尤其是维护国家认同的地位,既是边疆治理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边疆治理的重要任务”。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_袁娥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_袁娥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袁 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学者们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成就卓然。

文章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指出通过引入身份认同理论,把群体或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同文化和社会结构因素联系起来,从综合性、历时性的动态视角来研究民族问题,并由此总结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变迁的规律或机理,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

关键词: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身份认同 社会秩序作者袁娥,女,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邮编650091。

社会中的人参与了不同群体形式的建构,扮演着多个角色,由此形成了一个个角色集。

社会成员因隶属于不同群体而拥有多重身份,由此决定了其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不同。

传统国家中,其政治中心的行政控制能力有限,以至于政治机构中的成员并不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统治0;而民族-国家时代,/其内部的行政调节仰赖于那些能反思性地予以监控并具有国际特性的条件0,¹民族国家建构后的社会成员所担任的角色集较之传统社会亦发生着变化。

作为某个民族的成员和某个国家的公民,是人们在群体里担任的角色集中较为重要的两种身份,由此引发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亦成为学界热议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族与国家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可以说,作为自变量的认同是秩序存在和维持这个因变量的核心决定因素。

认同不仅是心理层面的,同时也是行为层面的,加强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把两者的冲突保持在/秩序0范围之内使得社会和谐,这是有人文关怀之情的学者长期聚焦的重要问题。

人们说/少数群体爱找国家的事0,但是在每一个爱找事的少数群体背后,都更可能有一个在向少数群体施压的国家。

º这就强调了民族与国家之间需要协商调适才能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民族分离的权利,如果不学会调适民族文化差异,分离就会随时威胁国家。

中国朝鲜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中国朝鲜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中国朝鲜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以中国某边疆地区的朝鲜族为例王纪芒【内容摘要】中国朝鲜族作为中华民族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等,与其他民族有清晰的边界,族群认同意识非常明确;出于对共同世系、血缘和文化上的认同,他们将朝韩两国作为他们曾经的故国去感知,民族认同比较强烈;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中国朝鲜族有对中国的坚定认同。

目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认同纽带趋于多元化,中国朝鲜族亦发展着多元化的社会认同。

保证多民族国家认同的根本,是建立起基于公民权的认同形式,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坚持民族间的平等与团结,加强国家的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以加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向心力。

【关键词】朝鲜族;族群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作者简介】王纪芒,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一、引言:概念的界定、问题的提出及本研究的背景1.概念的界定。

在讨论本文的主题之前,须首先澄清关于“民族”这个概念的不同层次的含义,因为在现代的语境中,民族是一个蕴含丰富的社会现象和概念,一般来说有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它是指一个源于(或自认为源于)同一祖先、血缘的“族性群体”(ethnic group);其次它可以是指一个具有共同历史与独特文化的共同体——民族;最后指一个众多拥有平等权利成员组成的主权实体——民族国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家);还可以在更多情况下,民族是上述几种意涵的错综结合或者重合。

区分民族的这几层含义是有意义的,因为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中国朝鲜族,具备了上述所有关于民族的层层含义:它作为一个独特的族群(ethic group),与其他诸多的民族或族群一起,是中华民族这个国家(民族国家,nation)的一员,同时,它与中国境外的朝鲜和韩国的朝鲜族,共同构成了一个民族。

那么,对于中国朝鲜族的认同问题的研究也相应地具有三个层次:族群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2.问题的提出。

目前学术界有一个共识,就是在全球化时代到来的情况下,随着资本、劳动力、原材料等各种资源的全球化流动,人员的流动及其带来的民族国家的认同问题亦引起学者的关注,现代民族国家(nation- state)内部的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需要越来越强烈,民族国家日益面临着这样一个难题,即如何让文化、民族上的多元与国家政治上的统一和内部秩序和谐并存。

2021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范文1

2021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范文1

2021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范文 一、引言 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由于历史与自然环境的诸多原因形成了少数民族多沿陆地边界聚居分布的传统格局,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在国境线上跨国居住着佤族、瑶族、苗族等16个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1]。

这些跨境民族之间不断融合,形成了多元的社会文化与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期,民族关系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群体的民族认同心理如何及其如何看待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等问题都将对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

佤族是一个跨境民族,目前人口大约在35万左右,主要聚居在云南的西盟、沧源等边境县,与缅甸的佤邦佤族属于同一个支系,具有独特的文化、风俗习惯及传统。

随着佤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融合日益增多,以及中缅边境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佤族自身的传统文化、社会价值观也正不断地发生变迁。

佤族中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人生观正在形成的群体,其民族认同心理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佤族的民族认同发展趋势,因此,借鉴西方学者关于族群认同的理论来研究我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族群边界及民族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的样本选取了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2所中学及沧源佤族自治县1所中学的395名在校佤族学生。

其中,高中生222人,初中生173人;男生206人,女生189人;生源来自农村或乡镇的学生207人,占52.4%。

(二)测量工具及数据处理 参考Phinney多民族认同测量表,自行编制《佤族民族认同调查问卷》,从归属感、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三个维度入手,分别构建了本民族认同量表和中华民族认同量表,共包括73个项目。

总量表的Cronbach ɑ系数为.8021,表明总量表内部的一致可靠性较高。

本民族认同量表包括29个题项,3个因子可以解释全部变量的50.741%,包括本民族归属感、本民族文化认同及本民族社会认同。

研究报告:推进“五个认同”,升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研究报告:推进“五个认同”,升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研究报告:推进“五个认同”,升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摘要本报告深入探讨了“五个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升华作用。

通过文献综述、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详细阐述了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和社会主义认同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推进这五个方面的策略和建议。

报告旨在为相关政策制定和社区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构建和谐中华民族共同体。

1. 引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增强国民的“五个认同”,即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和社会主义认同。

本报告旨在系统分析这五个方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推进策略。

2. 文献综述2.1 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是指个体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研究表明,国家认同的增强有助于提高公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忠诚度和参与度。

2.2 民族认同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

增强民族认同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和减少民族冲突。

2.3 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文化认同的增强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2.4 历史认同历史认同是指个体对国家历史和民族历史的认同。

历史认同的增强有助于提高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共同记忆。

2.5 社会主义认同社会主义认同是指个体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制度的认同。

社会主义认同的增强有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全面发展。

3. 实证研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实证数据分析等方法,对“五个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结果显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和社会主义认同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4. 案例分析本报告选取了我国一些典型的实践案例,如民族团结示范社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等,分析了这些案例在推进“五个认同”方面的经验和启示。

5. 推进策略5.1 政策层面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对“五个认同”的教育和宣传,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认同的价值观。

民族国家研究综述

民族国家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
在民族认同的研究中,一些学者发现,不同民族在认同方面存在差异。例如, 一些民族更注重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而另一些民族则更注重政治认同和集体认 同。此外,不同民族在认同方面还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历史、经济、文化交 流等。
内容摘要
其次,国家认同是指对一个国家或政治体系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个人对 国家政治制度、价值观、历史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国家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 家身份、国家文化、国家关系等方面。
3、经济学
3、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发展、贸易、财政和资源分配等问题。在民族国家研究 中,经济学的是经济发展战略、贸易政策、财政政策和资源分配等问题。这些因 素对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四、未来研究方向
四、未来研究方向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民族国家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未来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三、民族国家的研究领域
1、政治学
1、政治学
政治学是研究民族国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的是政治制度、民主化、治理、 人权和国际关系等方面。政治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政府制度 和民主机制,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
2、社会学
2、社会学
社会学主要研究的是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和人口等问题。在民族国家研 究中,社会学的是民族认同、社会阶级、文化和宗教等方面。这些因素对民族国 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民族国家的特征
主权独立是民族国家的核心特征之一。这意味着一个民族国家拥有独立的政 治体系和主权地位,可以自主决定国内事务和外交政策。领土完整是另一个重要 特征,它包括国家的领土范围和边界线。统一的法律体系是民族国家的基础,
二、民族国家的特征
它确保了法律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和公正。文化和语言是民族国家的象征, 它们代表了民族的特性和价值观。

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建设

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建设

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建设2015年06月08日11:03:44《红旗文稿》2015/11作者:林炜杨连生高丽洁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努力构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和谐,是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这种构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

其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一体多元中华文化建设,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现代国家绝大多数是多民族或多种族国家,都面临着如何构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和谐的问题。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并存、相容,具有统一性或同一性,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

民族认同隶属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的民族认同可以转化为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促进国家建设发展、强化国家认同的正向精神力量。

国家认同容纳、尊重、保护民族认同,运用国家权力调控、引导民族认同,努力构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和谐以及各不同民族认同之间的和谐,应该是努力的方向。

国家认同是民族认同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与条件。

其次,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有矛盾和对立的一面。

一般说来,国家认同建设的实质是强化各族人民对国家的归属感与忠诚感,国家认同的强化并不意味着民族认同的弱化,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排斥关系。

然而,如果在强化国家认同的同时,狭隘地站在多数居于优势地位的民族的立场上实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采取不尊重甚至强制同化的态度,就会伤害一些民族群体的情感,并进而造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失谐和国家认同的弱化。

民族认同对国家认同及其他民族的民族认同在具有统一性的同时也具有排异性。

民族认同的强化如果不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就会直接侵蚀和损害国家认同,在强化民族认同的同时弱化国家认同,把某一族群的利益和意志凌驾1于国家利益和意志之上,从而动摇国家认同的至高性,这将会带来危害国家安全、稳定、统一的严重后果。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研究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研究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研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研究引言:在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愈发备受关注。

民族认同指的是个体或群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而国家认同则是对所在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

这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于一个国家的稳定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和谐关系建构,并探索这种和谐关系对于社会发展的可能影响。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定义和内涵民族认同作为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通常基于共同的历史、文化、语言和地域等因素。

国家认同则是对一个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基于共同的政治、法律和经济制度等。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形成与传承离不开社会和历史的背景,多样性是它们的重要特点。

然而,多样性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例如不同民族和文化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1. 文化多元性与共同价值观的平衡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差异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建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和谐关系,需要平衡维护各民族群体的文化多元性和培养共同的价值观。

通过提倡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相互尊重,人们可以更好地认同和归属于共同的国家认同。

2. 各民族参与国家决策的机会均等化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也需要各民族在国家决策中的参与。

保障各民族群体的社会和政治权利,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机会参与国家事务,可以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通过建立多元代表机制和开展多层次的民族政策制定,可以实现各民族的参与和表达。

3. 疏导民族冲突与加强社会和谐在民族多样性的国家中,民族冲突是一种严重影响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关系的问题。

为了缓解和解决民族冲突,需要加强社会和谐。

这包括建立有效的冲突管理机制和民族和解的措施,同时通过教育和宣传等方式提高人们的多元文化认知和交流能力。

三、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关系的可能影响1. 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民族认同”研究文献综述——以中文核心期刊“民族认同”为篇名载文为例

2011年“民族认同”研究文献综述——以中文核心期刊“民族认同”为篇名载文为例
同为 同一 民族 ,对 这 一 民族 的物 质 文化 和精 神
词为 “ 民族 认 同 ” ,检 索 范 围为 “ 核心 期刊”
( 以 中 国 知 网 界 定 的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出 版 的
文化 持接 近态 度 。 ① 庄 锡 昌认 为 民族 认 同有 广 义
和狭 义两 重含 义 ,广 义 的 民族认 同是 指 对 某 一
李跃 平 裴 光兰
[ 摘要 ] 文章 以 C N K I中的 “ 中 国期 刊 全 文 数 据 库 ” 为检 索 源 , 以 2 0 1 1年 全 国 中文
核 心 期刊 发 “ 民族 认 同” 为篇 名 的载 文信 息 为检 索 内容 ,发 现 2 0 1 1年 以 “ 民族 认 同”
为篇 名的研 究成 果 十分丰 硕 。这 些研 究 成果 具 有 以下特 点 :一是 内容 较 为 全 面 。涉及 面
2 0 1 3 / 0 2 总第 1 6期
民族 认 同研 究 ,历 史 的 民族 认 同研 究 ,文 学 、
文化 、影 视与传 媒 的 民族 认 同研 究 ,民族 与宗
案例调 查 、分析认 为 :民族 传 统文 化 保 护 作 为
地 方作 物 品种 保 护 手段 具 有局 限性 。在 此基 础
民族 学史料整 理 与校译 ,数据 分 析 ,期 刊 评 价 。裴光 兰 ( 1 9 6 3一) ,女 ,西 南 民族 大 学 图
书馆 副研 究馆 员,研 究方 向:图书 情报 、信 息分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科 学评 价 ;四川 成都 6 1 0 0 4 1
美 国学者 迈 尔威 利 ・ 斯徒 沃 德认 为 民族 认 同是指某 一 民族共 同体 的成员 将 自己和他 人 认

诗经中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

诗经中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

诗经中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被誉为“诗圣”所创作,记录了夏、商、周等不同朝代的历史、礼仪、美德以及人民的喜怒哀乐。

在这些古老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对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的强烈表达。

本文将通过探讨《诗经》中的著名篇章,揭示其中蕴含的民族情感和国家忠诚,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人民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古人民族认同的表达坚守传统古代中国人民极其重视传统价值观念,并将其视为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诗经》中,许多篇章通过歌颂古老而崇高的传统来表达他们对民族的归属感。

比如《国风·周南·关雎》中描述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强调了婚姻家庭对于国家利益和国家延续的重要性,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婚姻家庭制度的尊重和遵循。

爱国情怀的体现作为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的体现,爱国情怀在《诗经》中得到了极大的关注。

《国风·周南·关雎》中的一首篇章以深情款款的笔调,诉说了对祖国家园的眷恋之情。

在《国风·唐风·蓼莪》中,通过描绘农民犁田的辛勤劳作和对丰收的期盼,表达了对国家富强和社会稳定的向往。

这些诗歌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凸显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

我们共同的历史古代中国人民通过《诗经》中的诗歌,沟通着他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国风·周南·关雎》中描述了祖辙的悲伤,表达了对前辈先贤的敬意和对历史传承的思考。

在《国风·周南·卷耳》中,通过回顾古代时期的战争和流亡经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民族团结的呼吁。

这些诗歌不仅记录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也传承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成为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

诗经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诗经》中不仅包含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也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硕士毕业论文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述评

硕士毕业论文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述评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述评摘要: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民族与国家逐步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不断成为我国人类学、民族学、政治学等各学科关注的焦点,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也众说纷纭。

目前我国学者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即矛盾冲突的关系;调适共生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本文将对以上三种观点进行分类归纳,罗列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并对此三种观点进行详细的评述。

关键词:民族认同研究述评国家认同我国著名学者罗家伦说过,“国家是民族的国家,民族是国家的民族”,可见民族与国家是不可分割的一体。

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谈及民族必然会涉及到国家,反之亦然。

不论是政治学、人类学、历史学学界,民族与国家都被各科学者讨论得沸沸扬扬,特别是全球化席卷整个世界后,关于此领域的研究更是繁多。

近年来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研究也纷纷在学术界涌现,学者们各抒己见,分别在此领域内做出了贡献。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简单而言,民族就是共同生活的群体,大到整个世界民族,小到国内各个族群,前者学界也称之为政治民族,后者即为文化民族,本文所提及的民族仅指后者,例如我国56个民族。

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约束力的暴力机构,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专政,它凭借公共权力对所辖区域内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从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所谓认同问题,就是你认为你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你归属于哪个群体的问题。

民族认同是民族成员对自己最初身份来源的认同,及对所属民族有关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习俗等的认定,也是民族群体间互相认可的一种心理过程。

当一个人对自己所属民族由心认同后,他并会为这个民族的发展做努力,也会积极维护本民族的利益。

国家认同,即出身在国土内的人群对本国的认定,也即由心认可自己属于该国国民,热爱祖国,积极配合国家政策的贯彻与实施。

对国家强烈认同的国民一般会在国家找到归属感,对国家事务拥有很强的责任心,并为祖国的胜利而自豪,为国家的利益而奋斗。

民族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民族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民族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民族学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民族和民族文化现象,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旨在对民族学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一、民族学的理论发展1. 经典理论在民族学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经典理论对这一领域的理论体系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提出了民族的阶级属性和民族斗争的重要性。

2. 文化人类学视角随着文化人类学的兴起,民族学的研究范畴也得到了扩展。

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强调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主义,充分考虑了文化的动态变化和交流。

二、民族研究的方法与手段1.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研究者可以直接接触到被研究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重要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内涵。

2. 档案与历史研究民族研究还需要依赖档案和历史文献的研究。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与解读,可以还原出民族的历史演变过程,丰富研究者对民族的认识与理解。

三、民族与国家关系研究1. 民族认同与国家建构现代国家形态的建立与发展对民族认同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关研究探讨了民族认同的形成与维系,探讨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影响。

2. 民族冲突与和解民族冲突是当代世界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研究民族冲突与和解的原因与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相关研究除了关注冲突原因外,还探讨了各种和解策略与机制。

四、民族文化传统与变迁1.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是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关研究围绕着如何有效保护传统文化资源,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讨论和实践。

2. 文化变迁与社会转型社会发展与转型过程中,民族文化也面临着变迁和调整。

研究重点关注文化的转型与变迁对民族认同、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结论通过对民族学领域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看到该领域近年来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民族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通过对民族和民族文化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于人类社会多样性和文化传统的理解与认识。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论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论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论李智环2012-10-15 11:41:48 来源:《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2期【内容提要】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以及民族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交叉领域。

现阶段国内外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者是冲突还是一致、价值地位的高低以及其与文化适应的关系等焦点问题上。

而中国学者则针对中国具体语境下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展开了本土化的探索与思考,并形成了合理的理论表述。

【关键词】认同民族国家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中一体化与离散化趋势并存,而绝大多数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亦并不总是一致。

由此,学术界特别是西方学者的许多研究成果多聚焦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民族认同的负面功能及其与国家认同的矛盾和冲突上。

与之相对应的是,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在其发展的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内部认同也都在不断发展。

特别是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现代化过程给相对较为传统和封闭的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种种震荡和变化,产生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矛盾,有的甚至影响了部分少数民族已有的国家认同。

这种状况,令许多中国学者开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反思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其内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概念(一)认同的内涵“认同”(identity),源自于拉丁文idem,原意为“相同”或“同一”,16世纪在英语中出现。

起初主要用于代数和逻辑学,从洛克时代开始,identity 与哲学中的认识主体问题发生了关联[1]。

而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认同”一词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最后在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中得到了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同”是人类的基本特性之一,是某种深刻的、基础的、持久的或根本的东西,区别于“自我”表面的、偶然的、易变的内容和表征。

弗洛伊德认为,认同仅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文献综述作者简介:何春燕,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101班。

摘要: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越来越成为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系统梳理了目前国内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以及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中图分类号:c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
一、民族认同
(一)民族认同的界定
有关民族认同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

狭义的民族认同:卡拉和雷格奈德把民族认同界定为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并认为群体的认同包括群体认识、群体态度、群体行为和群体归属感四个基本要素。

王希恩把民族认同界定为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

郑晓云认为,民族认同就是一个民族中的人们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一种归属意识,即对“我”自己属于哪个民族的看法。

广义的民族认同:费孝通认为,民族认同包括对中华民族统一体认同和组成中华民族统一体的中
国各民族的认同。

张庆林认为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认同应该
是一种广义的认同,它还应该包括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认同,这是民族认同的层次问题。

民族认同在民族意识中占主导地位。

史慧颖认为,民族认同是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成员对自己既作为单一民族成员身份,同时也作为国家民族成员身份双重承认的和谐统一。

(二)民族认同的研究
王亚鹏等关于藏族大学生的认同研究的结果显示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在不同层面上有不同特点。

在有些层面上,情感定向民族认同比较积极,但行为定向不太积极,有些层面上自我定向认同积极,但他人定向不积极,还有些层面上微观层面认同比较积极,但宏观层面却不太积极。

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虽受情感因素影响,但也有理性思考。

严义娟和左斌研究表明维吾尔族青少年对自己民族和中华民族都有较强认同,维吾尔族青少年本民族认同要高于其中华民族认同。

王嘉毅等(2008)的研究表明南疆地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较民族认同更为积极,国家认同的形成并不会削弱或排斥民族认同,相反,会提升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意识。

余喜等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在长期共同生活、生产、斗争中形成的对国家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定位、认识和把握。

高永久认为,积淀深厚的民族心理认同意识往往与国家认同结合在一起,能对民族社会稳定、协调和有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国家认同
(一)国家认同的界定
佐斌认为国家认同是人民对自己国家成员身份的知悉和接受,是一个包括许多成分的复杂心理结构系统,这些成分可分为认知成分系统、情感成分系统。

认知成分系统包括国家人群的分布地理和区域、历史传统、国民性格的了解和认同;情感成分系统包括人们对于自己国家和人群的情感和评价,如对自己国家身份的主观突出性、对自己国家和人民的依赖程度、归属感、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等。

郭艳认为国家认同是在他国存在的语境下,人们建构一个属于某个“国家”的“身份感”。

对个人来说,国家认同是指个人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该政治共同体,意识到自己具有该国成员的身份资格。

对国家来说,是指其独特属性以及保持该属性的权利得到他国承认。

只有同时得到本国国民和国际社会的认同,国家才能存续。

此外,陈晶等对我国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发展进行了探索和实证研究。

(二)国家认同的研究现状
何峰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进行了分析,探索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丰富了国家认同研究的实证性。

李崇林从历史和现实原因人手,分析了在新疆影响国家认同的主要因素,并为构建和谐新疆献计献策。

马曼丽《跨国民族理论问题综论》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侧重从国际政治学的角度对西北跨国民族的民族主义、跨国民族与国家关系、跨国民族的交互影响、跨国民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交往等问题进行
实证研究和理论解读,具有重要创新意义和理论探索价值。

周建新侧重研究多国别之间的跨国民族及其相关问题,讨论了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和族群结构特点,强调国家关系对跨国民族关系的影响。

吴楚克指出,跨界民族在地缘安全领域中产生复杂作用的原因及其表现都与跨界民族的认同意识直接相关。

何博和谷禾则从较为宏观的视角探讨了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
黄一诚、许海东认为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大学生个人、家庭教育、学校文化和社会环境等,井提出对策措施。

余明友对贵州省7所高校的大学生思想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并进行民族差异对照分析,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政治态度、诚信意识等方面与汉族大学生一致;但在人际信任、学习态度、心理压力等方面与汉族大学生有显著差异,表现出不同特点,针对这种结果提出对策。

马存芳的研究表明藏回汉族大学生都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发展态势,并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和性别差异。

造成各民族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差异性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可认为各民族特有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特质、民族历史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民族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因。

范生妓调查发现大多数被调查学生能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拥护民族政策,有较强民族自我意识,但也有极少学生的民族认同存在偏差。

新形势下,应提高对各族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认同教育的针对性,加强民族理论
政策、爱国主义和宗教观念的教育。

陈心林考察了潭溪土家族的认同层次与变迁,提出潭溪土家族的认同体现出高层次与低层次认同并存不悖、各自发展的特点,其变迁趋势是由血缘性、地缘性认同向国家认同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安东尼·吉登斯.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j].广州: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
[2] 高永久,朱军.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北京:民族研究.2010(02)
[3] 刘娜.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民族发展政治理路解一读[j].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7.
[4] 张永红,刘德一.试论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武汉:中南民族大学报.200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