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陈丹青忆高仓健:这个沉默而孤独的老头
陈丹青语录精选155句
陈丹青语录精选155句陈丹青语录篇11、我嚷嚷半天,临到离开,发现我全错了:哪有教育问题啊,都是权力问题。
――陈丹青《谈话的泥沼》2、我自知识见寡陋。
友人笑说:这算什么?各地宾馆多的是,按宾馆的级别而分年龄姿色身材的“档次”,我所去的宾馆在那一带要算是“高级”的,姑娘自然也就出乎其类而拔乎其萃,夜夜上班,白天不出门的。
――陈丹青《剩余的素材》3、我所谓的“权力”,不是说谁在欺负谁,谁在受欺负。
说破了,所谓体制,就是饭碗。
四十多年前毛主席警告大家:“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今日,体制警告大家,并成功地使大家随时随地自我警告:“千万不要忘记饭碗。
”――陈丹青《退步集》4、可是人的心理线索很复杂,既通向熟悉亲切的,有认同感的历史景观,又会迷失在异己的,陌生刺激的新奇景观。
一百多年来,中国持续发生剧烈的西化和现代化运动,中国的城市和建筑发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景观变化,中国人心理景观中那条源远流长的大线索,开始模糊混乱断裂,到了今日,我们几乎找不到自我的线索了。
――陈丹青《退步集》5、我不知世界各国可有其他古遗址如希腊,城郭历然,柱石遍野,裸裎着前生的骨骸,成全来世的凭吊与赏看:古埃及更古,遗迹多为神庙,玛雅故址倒也完好,巫气太重,都不及希腊城邦的废墟堆,处处留情,给你怀想当初的盛世与人烟。
那些年走在曼哈顿,举目仰看,忽儿想:这超级城市总有溃亡的一天吧,数千年后,谁元万里迢迢飞过来,只为瞻仰形销骨立的钢精水泥群?――陈丹青《无知的游历》6、您是否害怕太有思想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做老婆会怎样样?陈:听这意思,男人们以为自我很有思想么?我注意到,今日的许多女子要比男子有思想,所以问题可能是:“这样的男人做老公会怎样样?”――陈丹青《退步集》7、齐白石先生去世后,他的手稿草图和晚年的精品,全都捐献北京画院,几个月前,我有幸亲眼看到这批珍贵的文物,总有上千份吧,居然还像半个世纪前那样,以最简陋的方式,就像我们家里收拾早年的信札账单那样,折叠着,放在旧信封或破烂的塑料袋里。
《嘿老头》阅读答案
《嘿老头》阅读答案《嘿老头》阅读答案嘿,老头何夕⑴从大四开始考研,却连续两年失利,北京的那所著名的大学是不大好考的。
我没有放弃的理由是赵磊在那所大学读研,他是我在大学交的男朋友,第一年考研就成功了,我一直坚信自己可以考上,就像我坚信和赵磊一定可以走进婚姻的殿堂。
⑵就在我第三次考研的前一个星期,一个女生找上了我,后面的情节是影视剧常见的桥段,我被抛弃了。
⑶考研结束的那天晚上,我家老头陪我在公园的石阶上坐了一夜。
⑷老头,是我的爸爸。
⑸我说:“你回去吧,没事,我就呆一会儿。
”老头塞给我个暖宝宝:“这是你妈给你充的,说要是凉了就叫你回去。
”说完就在我身后的石阶上坐下,用老树皮似的手指头抖着烟灰,没再说话,他知道我现在最需要的不是安慰,而是无声的陪伴。
⑹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手上,被寒风吹成锐利的冰刀,刺破皮肤,进而冻结我的每根神经。
过了很久。
久到天空微亮,久到暖宝宝冰凉了老头也不记得提醒我回家。
⑺我回过头,盯着老头脚下一地的烟头,说:“爸,我决定去找工作。
”“不考啦?”抽了一夜的烟,老头的声音比平时更加沙哑。
“不考了。
”我淡淡地答道,或许是太冷了,嘴唇竟然有些抖。
⑻三天后,老头送我去成都双流机场。
他特意穿了一件压箱底的黑色棉袄,全新的深蓝色西装长裤,一双棕色皮鞋,除了脖子上的破旧围巾显得不协调,还真是精气神十足。
⑼那条墨绿色毛线围巾是我五年前送他的,做工很粗糙,没有任何样式可言。
那时我正在热恋,周围的女孩子很流行帮男朋友织围巾,我也追随潮流,但因为从没织过,所以有很多失败产品,老头围着的那条是其中之一。
这些年,我给老头买了很多围巾,他一直不舍得扔掉这条,他说这是我第一次送他的礼物,坚决要留着。
不管过年穿什么新衣服,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拿出来戴上,还逢人就说,这是我女儿织给我的,好看,保暖。
⑽【生活有时就是这样,残次品被视若珍宝,全心全意织出的成功品却已蒙尘。
】⑾不知不觉地过了安检,一回头看到老头还站在那里,就对他喊:“老头,你回去吧,我要走了。
陈丹青访谈录(1V) 【经典视频】
陈丹青访谈录(1V)【经典视频】杰瑞:汤姆,我在博客里分别创建了《·我读陈丹青》、《·我看陈丹青》两个文件夹,它们分别记录了我比较喜欢的有关陈丹青的文章和视频。
汤姆:之前对陈丹青了解甚少,自从在你的博客里面阅读了他的文章,越来越喜欢陈丹青的文笔和思想。
陈丹青是文艺领域的多面手,老本行油画就不用说了;谈音乐,他著有《陈丹青音乐笔记》、《外国音乐在外国》等作品;说电影,他经常出现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等一些官方场合,还出演了贾樟柯导演的纪录片《海上传奇》;作为文化批评家,他的《退步集》、《退步集续编》等作品因抨击教育制度、针砭学界时弊而在文化界引起巨大反响。
请问杰瑞,陈丹青如何如此杰出呢?杰瑞:我认为人道情感和人格力量是陈丹青艺术中主要的艺术底蕴,这是他本人情感品格的自然体现,浸透了他的自身经历,包含着他对底层人民的深切理解、怜悯和尊重。
这种人道情感个人格力量赋予他的作品以辉煌和崇高的意义。
汤姆:你为何欣赏陈丹青呢?甚至还专为他设立博客文件夹呢?杰瑞:也许按价格、价值、艺术高度等诸多方面来衡量,陈丹青的作品显然不可能出现在20名、30名、甚至于50名的行列,但是不知为什么,一种强烈的欲望驱使着我格外关注陈丹青。
他和吴冠中相同,敢于说真话。
有人对他顶礼膜拜,有人对他不断的职责.......我看到了陈丹青大胆、率真、直白的艺术语言,这些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设立这两个文件夹是为了便于自己反复阅读和思考,当然也希望分享给你和更多的欣赏陈丹青的博友们。
陈丹青访谈录(50::15)陈丹青简介杰瑞: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初中毕业,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并自习绘画。
1978年同等学历他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文革后首届研究生班,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留任油画系第一工作室。
早在1980年,陈丹青便以油画《西藏组画》蜚声海内外,成为中国油画界的巅峰人物。
陈丹青于80年代初曾被国中同仁认为是当时最具才华的油画家,甚至直至今日,油画圈仍存在着“陈丹青情结”。
《陈丹青:六十岁的自画像》阅读题及答案
《陈丹青:六十岁的自画像》阅读题及答案四、有用类文本阅读。
〔命题人:傅蓉〕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陈丹青:六十岁的自画像张莹琦总是不情愿承认自己是作家的陈丹青,一贯没有淡出过公众的视野。
无论是出书,还是论事,无论他如何自嘲,陈丹青的文字依旧充斥了“存在感”。
2022年,陈丹青一连在广西师范高校出版社推出《草草集》《谈话的泥沼》《无知的游历》这三本新作,同时也迎来了自己的花甲之期。
他的心态有何改变?生活和工作的重点是否转移?张莹琦:您曾自嘲,“写得太多,画得太少”,《草草集》序言中也写到“多数碎稿是应酬”。
这次暌违5年才出书,是有意减削写作、放慢写作吗?陈丹青:我不是学者,并没一肚子学问憋着要说,只靠不同稿约才能写作。
近年的确有意怠慢媒体,“减削写作”,可是美术界,或别的什么界,不断有人要我写点什么——逝者,师长,同辈,晚辈,甚至孩子——其中深交浅交都有,或并不认识,但家眷熟友辗转请求。
我婉拒了不少,凡接了的,零碎时间就被榨光了。
张莹琦:写作是您的爱好,您对写作也很仔细,但书的篇章几乎是“命题作文”,是否感到厌倦?陈丹青:倒没厌倦。
前面说了,没有“命题”,我几乎就不写作。
张莹琦:您曾说,出于难于申说的理由,中年后几乎丢失了阅读小说的兴味,反复阅读的只有俄罗斯文学,特别是《战役与和平》《复活》等。
能详细谈谈吗?比如它们对您写作或者画画的影响。
陈丹青:那是客气话,诸位听不出:丢失兴味,只因当今好小说太少太少了。
另一问题,是你十几岁死心塌地读过的书,会影响一辈子,说难听点,是偏食症,说好听点,是口味刁。
但我读书并不为了绘画,只因喜爱,你掉进一部好作品,什么念头都没了。
学校时读到英国小说《流浪儿》,哭得直打嗝,后来读肖洛霍夫《悄悄的顿河》之前所写的短篇集《顿河故事》,毛发直竖。
14岁借到托尔斯泰长篇,根本忘了这是小说。
你要知道,孩子看艺术,全部是当真的。
日后我记住了故事与人物,同时,请留意:也一句一句记住了的笔法。
陈丹青-爱说真话的“傻子”
陈丹青:爱说真话的“傻子”关于《陈丹青:爱说真话的“傻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近,陈丹青再次广受关注:先是破天荒地出现在一档闯关类的电视综艺节目里,和郭敬明、崔永元同台,也赶了一次当“导师”的时髦。
尽管面对选手时仍是对待晚辈般一贯的和蔼,也努力配合节目需要,但还是多少显出拘谨和不适应,甚至已经亲身参与其中,却还是不忘大批这类节目的种种不是。
下载论文网然后是高仓健去世,作为有过私交的朋友,陈丹青撰文怀念。
文辞优雅之外随即招来批评,说他文字间貌似冷静,但暗含着一丝不恭敬,暴露出自我的散漫与张狂。
对于经常能够引爆新闻点的陈丹青而言,上述事件中的任何一件都实在微不足道。
然而当两件事拼接起来,则似乎足够勾勒出陈丹青的所有特征:“***”中长大,掩不住天生的才华横溢;谦虚和善却又桀骜不驯;喜欢好玩的人和事,也爱玩;深谙一切微妙的游戏规则,但总是不那么尽然配合;个性强烈、不忿浊世,却从不躲进小楼莫闻窗外‘有些一厢情愿地怀揣着理想的浪漫主义游历天下,只不过常常换得一种失落,然后愤怒归来。
矛盾的人往往因其可堪玩味而吸引人,也因为捉摸不定难免隔人千里。
陈丹青的矛盾却从来都不复杂,而是单纯到一目了然,于是魅力不减,又平添了一份可爱。
我所认识的这位陈丹青,虽然年过六旬,还如少年一般,就像他自己所说――从没忘记,自己一直就是个老知青。
祖籍广东台山的陈丹青,1953年出生在上海,因为父亲陈兆炽喜欢文天祥的诗句“留取丹心照汗青”,所以取名“丹青”。
那是一个红色江山初定的年代,按理说陈丹青属于真正的共和国新人。
但也许是天生反骨,“从小右翼,不知为什么”,又或许是民国洋场的十里外滩残存下太多的旧日气息,让这个石库门弄堂里长大的孩子,沾染上了“资产阶级情调”。
“我从小就想当个画家,闷着想,但很明确。
”陈丹青4岁时,父亲就被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可他依旧引导着年少的丹青热爱文学、热爱艺术。
14岁起,陈丹青开始正式学习油画,白天跟着学校的美术老师到处爬脚手架,画巨幅的毛主席像,夜里便偷偷地临摹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
“老小孩”陈丹青:活着就得好玩儿
善 良、心软 。中国这样的人不多 , 要么惊 世骇俗 , 人不可爱 ; 要么人可爱 ,却 没有骨头、锋 芒。 ”
妻子黄素 宁激动得 不得 了 : 此前 女儿一直没学会
8 J 1 i l i  ̄ 9
鞋
其 实 陈丹 青 也是 这样 一 个 好 玩 的 人 , 爱骂人 , 也 心软 。 但 在 很 多人 眼 里 , 这 个 小 孩 活 脱 脱 就 是
食堂 的饭 ,喜欢 吃家里 的饭 ,红烧 肉、清蒸 鱼、
阳春 面 。 很 多 人 飘 回祖 国 , 是 胃里 在 等 那 一 口
豆汁。 ”
回 纽 约 不久 , 陈 丹 青 又 对 阳 春 面 害 起 了相 思 病, 他 特 地 跑 去 华人 开 的超 市 配齐 了面 条 、佐 料 ,
一
起欣赏他 的杰作 ,比过 年还 高兴。
日子 越 是艰 难 , 人 反 而越 乐观 , 从那 时候起 ,
没头脑也很高兴
陈 丹青 在 家里 有 个 爱 称 ,叫 做 “ 老小 孩 ” ,
女 儿 陈夜 谭 从 小 就 这么 叫他 。 别 人 诧 异 : 一 脸 严
陈丹青就奠定 了 自己的人生哲 学 : 人 生苦短 ,不
怕 天 天 饿 肚 子 ,就 怕 不会 找 乐子 。 不过 ,陈 丹 青 这 一 玩 可 玩 得 有 点 大 ,一 不 留神 就 把 自 己玩 成 了
大 师级 人 物 。
肃 的陈丹 青 ,叫 “ 老愤 青”倒 也罢 了,怎会有这
么个名号?
这 事说 来话 长。1 9 8 1年 ,在 中央 美院任 教
攀 夕 阳
“ 老小 孩 " 陈丹 青 活 着 就 得 好 玩 儿
(天津版)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天津版】第Ⅰ卷一、(27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组是()A.彳.(chì)亍.(chù)頽圮.(qǐ) 漫溯.(sù) 昭.告世人(zhào)B.惩创.(chuāng) 敛裾.(jū) 混.沌(hùn) 揠.苗助长(yà)C.弭.谤(mǐ) 当.轴(dāng) 嘎.吱(gē)旁稽.博采(jī)D.挫.折(cuō)祈.祷(qǐ)阜.盛(fǔ) 燕侣莺俦.(chóu)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注音相同的一组是()A.晕.场眩晕.日晕.头晕.目眩B.取缔.真谛.烟蒂.莺啼.鸟啭C.恰当.当.真当.做长歌当.哭D.靡.费奢靡.靡.散靡靡..之音3.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组是()A. 纂夺荒疏内帏穿流不息B. 窈陷璀灿畏葸参差班驳C. 猗郁贻误嬉笑绿树成荫D. 鹊桥雀跃鹊起门可罗鹊4.下列各组词语加点字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峥嵘岁月稠.(多)苟余情其信.芳(确实)女也不爽.(过错)信誓旦旦..(诚恳的样子)B.汝岂得自由..(自由自在)事事四五通.(遍)枉用相存.(问候怀念)少无适.俗韵(迎合)C.扪.参历井(摸)画图省.识东风面(曾经)使快.弹数曲(快速)低眉信.手(随意)D.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此情可.待成追忆(可以)却.坐促弦(退回)这次第..(状况)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压力过大、工作时间过长、作息不规律、以及忽视营养均衡等,均会导致健康状况的下降。
B.艾滋病有三个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日常接触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的。
C.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之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D.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我们年轻人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不要一出现什么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就感到前景,甚至轻生。
陈丹青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坚持做自己的陈丹青一、人物简介1.人物经历陈丹青自幼喜欢绘画,在初中毕业还是个16岁的孩子时,即被“文革”流放农村。
16岁的孩子远离亲人,开始辗转赣南与苏北条件恶劣的农村插队落户,勾销上海户口几乎是晴天霹雳。
陈丹青茫然离开曾经打架、画画、斗蟋蟀、爬屋顶的上海石门一路老弄堂。
陈丹青说,“那是很绝望的一个记忆,我觉得全部黑下来了。
我上海大都市长大的然后就那么一个油灯,我们三个男孩子挤在一张床上,我记得一晚上几乎醒着的。
几斤重的老鼠,整夜在我们被子上窜来窜去。
第二天早晨下雨,那种雨打在瓦片上的声音,非常茫然。
然后出来叼根烟,看着那个秧田,那个四月份下雨的山,就是绝望,脑子里是空的。
”1970年至1978年,陈丹青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
远离亲人,在水深火热的生活劳动中仍坚持自习绘画。
期间创作连环画《边防线上》《维佳的操行》,油画《泪水洒满丰收田》等等,并入选“全军美展”“全国美展”。
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已是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
陈丹青属于初中文化,自学成才,在多个领域成就斐然。
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使他获得了一纸文凭。
1980年,陈丹青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油画——《西藏组画》而成为中国艺术界巅峰人物,引起极大轰动,至今余韵不绝。
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
1982年,陈丹青辞职移居美国。
2000年陈丹青回国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美院当时成立四个纯艺术教学研究室,分别为“吴冠中研究室”“张仃研究室”“袁运甫研究室”以及“陈丹青研究室”。
因对教育制度的教条、刻板难以认同,陈丹青遂于2004年10月愤然辞职。
再次轰动社会,并引起极大关注。
2.艺术经历(1)艺术启蒙1953年,陈丹青出生时,他的父亲陈兆炽因喜爱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为他取名“丹青”;翌年小儿子出生,取名“丹心”。
陈丹青在上海闹市区石门一路的石库门弄堂里长大,自幼喜欢画画。
陈丹青:我不知道读者怎样想象木心
陈丹青:我不知道读者怎样想象木心陈丹青:我不知道读者怎样想象木心2015-04-23 我在结束时打开向世界出发,流亡,千山万水,天涯海角,一直流亡到祖国、故乡。
——选自木心遗稿去年仲夏送走母亲,回京翌日,就在书房圆桌摆上妈妈的遗像,设为小小灵位。
到今年七月的周年忌日,桌面换了鲜花,花旁一盅酒,一小碗咸菜辣椒炒毛豆——妈妈中风那夜有我炒的这份菜,母亲照常饮酒,与我谈笑——摆好了,我就在书房跪倒,对着自己的小圆桌伏身磕头,前额触地时,稍觉有点滑稽,但终于是郑重做了这套规定动作,心想,以后自当年年如此吧。
“周年的象征性没有带给我任何东西。
”罗兰·巴特在他怀念母亲的《哀痛日记》中写道。
这是实话,亦且法国人想必不磕头。
人追念逝者,随时随地,不必有待周年。
另一句:“每人都有自己的悲伤节奏”,又是实话。
但有谁知道自己的“节奏”么?好几回是起床后,走在厨房、过道、出门的路中,一念袭来,我会骤然哽咽、嘶哭,像个傻子。
待狠命喘过,渐渐收泪,就去继续做事。
人为死者哀哭,是自伤,也是亲昵的幸福。
有时我会蛰伏般地等着,不晓得是怕这袭击,还是期盼痛哭。
木心死,及今快两年了。
那是另一种“节奏”。
死者不同,悲伤自亦不同,但“周年的象征性”确乎不带来“任何东西”——他死了,这个词一遍遍自动闪过,轻微而频繁,好似无法关灭的信号,兀自显示。
但刺痛袭来也不因这个词,而是那些日子、景象,生动而鲜明。
反倒周年忌日,了无所感。
人在种种规定的日子总会自我提醒吧,那是“记得”的意思,不是哀伤。
年轻人居然记得:去年临到十二月,海淀区一群大学生就要我去,说是为纪念先生逝世周年,预先申请了北大的某座礼堂。
二十一日,我去了,其时《文学回忆录》才刚弄好,正可是个话题。
那夜来了好多学生,十之八九不见得知道木心,但大家听到终场——又一年过去,今岁十二月初,上海的郑阳,北京的刘道一,苏州的晶晶,又来问忌日那天要不要办活动。
除了《温故》将出版第二回纪念专号,今年不拟办活动。
陈丹青语录
陈丹青语录导读:经典语录陈丹青语录1、不从众,保持独立人格,坚守个人的价值观,这在中国非常难。
2、音乐好在倏忽,所谓时间的艺术,灵界的艺术。
3、你问我那是怎样的记忆,据实说,就是轻微的嫉妒,嫉妒我那时年轻,二十七岁。
4、今天,全国的院校,全国的教育,大谈“人文”——可是大家要知道,一个民族忽然要来大谈“人文”,不是好事情,正好相反,它说明人文状况出现了大问题。
5、我最怕看见年轻人自卑,可是我们的教育就是让你越来越自卑。
6、艺术家是最狂的,最自得其乐的一种动物。
7、人只要是坐下来写文章,即便写的是天上的月亮,地上的蒿草,都是“谈自己”。
8、我迷恋一句话的上下文怎样连在一起,连的巧妙,你怎么读都会动容,都会服气。
这是书写的秘密。
你改一个词,效果全没了,修辞很重要。
9、互联网只是舞台,不是节目。
世界,还有对世界的感受,是由许多事物构成的,网络不能代替世界,代替感受。
10、我也曾一路无知而愚蠢,只是贫穷时代的愚蠢无可羞,也无可张扬。
现在我可能聪明一点了,只因逐步摆脱了愚蠢,并愿继续摆脱:不必同外国比较,我所比较的对象,是我自己。
11、我真正的身份就是知青,我真正的文化程度就是高小毕业,中学都没上过。
12、绝大多数中国人草芥般生出,草芥般死掉,农村更不必说。
13、前面说了,鲁迅之为鲁迅,还在于他周围的价值,没有他的周围,哪来鲁迅。
他的敌友是当时顶优异的一群人,各自有真实的影响面。
14、古人箭中靶心的一刻,每在心里叫声“惭愧”为什么呢?因为此时是“在众人里看见了自己”。
15、电影用来观看,小说用来思考。
16、我们玩弄艺术的动机,小半或是出于灵感或热情吧,大半则恐怕是积习使然。
17、常识健全就是基础,素描不是基础,现在的素描教学是反常识的。
什么都很重要,但你要说素描最重要,那就不对。
一棵树,你能说哪根树枝,哪片树叶最重要吗?18、诸位要想“全面客观”了解“那个时代”,读一个人的书,绝对做不到。
最笨的办法就是读各种各样的书。
陈丹青经典语录
陈丹青经典语录陈丹青是一位著名的艺术家、评论家和学者,他一生中说过许多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经典语录。
以下是七个案例,探讨陈丹青的一些代表性的经典语录,并说明其含义和价值。
1. “艺术是真实存在的虚构,文学是虚拟存在的真实。
”这个语录传达的是艺术本质上是創作者在虛構中表現真實性,以草台班子舞蹈為例,在表現一个故事或情境時,不能完全依靠現實來進行呈現,所以需要在其中添加虛構元素。
而文學就是透過虛構性的文字或表現,再次反映和解析現實生活。
这个语录是让我们认识到艺术和文学的本质区别,以及二者互相交织的关系。
2. “现实中没有乌托邦,但乌托邦可以成为一个需要实现的理想。
”这个语录強調的是對即將到來的世界的充滿希望和信心,同时也強调了理想中的乌托邦。
只有当人们不断地追寻着乌托邦中的美好,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富有希望的人类社会。
这个语录告诉我们,不要将自己的希望和信心丢失于挫折和困境之中,要坚持追寻理想,创造更好的未来。
3. “艺术界是一份很好的工作,作家和画家应该自信、坚定、勇敢。
”这个语录鼓勵藝術工作者,要有自信和勇气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藝術家是担任一個独立思考的角色,为表达真实自我的观点和观念,艺术家必须保持自信,保持决心与勇气,创造出更具有艺术性的创作。
同時,这个语录也反映了一个社會对藝術人才的欣赏和肯定,同时给予艺术家更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尽情创作。
4. “艺术家的目的,不是做反叛的先锋,也不是得到名誉和利益,而是传递人类的智慧和思考。
”这个语锭体现了艺术家的责任和义务,一个好的藝術家在进行创作时,不是为了得到金钱或名声,而是为了通过自己的创作,向其他人传递智慧和思考的火花,让人们思考自己的处境,反對他们的追求,賦予生命有更大的深度。
藝術家的使命就是將自己的創作力量站上多種平台,傳達出自己的思考和理念。
5. “对文化的掌控,对社会的掌控同等重要。
”這句话提出了文化和社會之間的關聯,表明了處理社會問題的一種態度和方法,即通過文化建设来改变和提高社會状态。
陈丹青经典名言
陈丹青经典名言陈丹青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艺术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无论画风与文风,都具有一种优雅而朴素;睿智而率真的气质,洋溢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当然其最大的人格魅力还是在于其有见识,有才华,言语犀利,下面一起来跟着店铺网小编看看陈丹青都有哪些经典名言吧!1. 胡同没有了。
即便胡同在,没有自主活泼的市民生态,也不过是居住区,不产生文化。
2. 北京更土了,因为北京洋起来,就像一个农民,他穿农民的衣服你不会觉得他土,他一打扮,换上西装领带,那土劲儿就出来了,但失去了质朴,也不再生猛,只是乱糟糟。
3. 王朔对九十年代太重要了,他颠覆了整个1949年后的文艺腔。
4. 今天的女孩,很幸福,很幸运,遇上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先天大好,衣食丰,敢打扮,恋爱自由,打胎自便,别小看这些事,我生长的时代没这些,多少美女断送了。
5. 中国的一切都没有充分现代化,就忽然进入后现代了。
6. 我们当代文艺是前工业文化和后现代讯息的杂货铺和跑马场。
7. 多少年来,鲁迅这张脸是一简约的符号、明快的象征,如他大量的警句,格外宜于被观看、被引用、被铭记。
这张脸给刻成木刻,做成浮雕,画成漫画、宣传画,或以随便什么精陋的方式翻印了再翻印,出现在随便什么媒介、场合、时代,均属独一无二,都有他那股风神在,经得起变形、经得起看。
8. 年轻人要寻师,要听讲,当然理解的,但不要夸张一个人的作用,更不可看太高。
如今一些社会“名流”给弄得不成人样子,包括我,便是这样子给弄坏掉的。
我每讲演,年轻人就上来要签名,要拍照,我只好三陪小姐似的陪着耍,不然伤了年轻人的自尊心。
现在容我说句重话:真有出息的青年,不做这类事。
9. 城市是欲望的渊薮。
新的欲望、旧的习俗,必定冲突。
10. 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是人格的维度——激愤,同时好玩;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 ...11. 摄影并不是拍照,也不一定是艺术,摄影是什么呢?摄影是言论,是政治,是立场,最后,摄影是一种顽固的难以磨灭的本能,就像观看一样。
于是之 陈丹青 阅读答案附翻译
于是之陈丹青阅读答案附翻译于是之陈丹青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总算没拆,模样,也还大致没变。
前年去看了场话剧《阮玲玉》,出台的都是目下演剧界的新腕儿,倒也演得卖力。
但是不好。
于是之也说不上哪儿不好——所以更不见佳。
一句话:话剧腔。
这才想到二十年前看《茶馆》。
我连着三夜看了三场,那后两回的戏票全是我站在台阶沿愣靠等退票等来的。
头场其实是看昏了,此后两天丧魂落魄,天黑了就往人艺小广场人堆里扎,词儿是早学顺溜了:富裕票!有富裕票没有?得,头排中座。
仰头看,蓝天野郑榕于是之这几位爷在聚光灯下连耳梢脖梗的细皱纹都叫我瞧得清清楚楚。
临了王掌柜撒纸圈儿,还有那么几片掠到我脸上身上,触电似的。
谢幕时众演员离我那叫近的,真想蹿上去抓一把,可于是之一脸的不动声色,俩手软软地虚拍拍,鞠躬到地,台底下那可是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多少年后《茶馆》告别演出,据说谢幕时二楼有位小姑娘冲着台上大叫:永别啦,王掌柜!是了。
别说永别演出,二十年前那三天热昏,我就老在想,得赶紧看,以后这帮老将退了,就看不到这阵势了。
怎么办呢,我年轻,年轻人心里被一件事给烧的,就非得有所举动,我就给于是之同志写了一封信。
信的内容,则我记得很短:于老师,您好,我连看三场《茶馆》,太棒了!你们这代活宝(我真用了活宝这俩字)要是不演了,就再没得好戏看!那时的市内邮票四分钱一枚。
信寄出,我睡踏实了。
于是之只是往后好些天走进走出的,我总有意无意松开臂肘,手掌略略向外虚张着,虚晃着,学那王掌柜茶座间走动照应的小动作:人忙惯了,就是那架势,江南上了岁数的勤快跑堂也一样,嘿,到了舞台上给于是之这么不起眼地撩几下子,绝了!几天后,于老先生的回信居然搁在门房口。
我没要他回信的意思呀,大概是看在美院的信封吧。
字迹清秀老实,纸是那种练习本子扯下来的,写满一张。
我飞快读过,却有点失望:他说,他的表演离焦菊隐导演的要求,离老舍同志的剧本,都还差得远,还要努力云。
大师回信,大师谦逊,诚然感动,但这和开会发言创作谈的老套有啥两样?我以为在他信中会看到他那右手晃晃撩撩的意思的。
文学类文本陈丹青《《文学回忆录》后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文学回忆录》后记[注]陈丹青1989年元月,木心先生在纽约为我们开讲世界文学史。
初起设想一年讲完,结果整整讲了五年。
木心笑说:这是一场“文学的远征”。
听课五年,我所累积的笔记共有五本。
木心开讲后,则每次摊一册大号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字,是他备课的讲义。
但我不记得他低头频频看讲义,只目灼灼看着众人,徐缓地讲,忽而笑了,说出滑稽的话来。
当初宣布开课,他兴冲冲地说,讲义、笔记,将来都要出版。
但我深知他哈姆雷特式的性格:日后几次恳求他出版这份讲义,他总轻蔑地说,那不是他的作品,不高兴出。
前几年领了出版社主编去到乌镇,重提此事,木心仍是不允。
眼前的电子版不再是那叠经年封存的笔记,而是木心读者期待的书稿。
喂,木心,恕我不能经你过目而首肯了,记得你当年的长篇大论吗?年底将要变成厚厚的书。
木心讲课不像是讲课,浑如聊天,而他的聊天,清晰平正,有如讲课-─—他语速平缓,从不高声说话,说及要紧的意思,字字用了略微加重的语气,如宣读早经写就的文句。
录入笔记的这半年,本能地,我在纸页间听到他低哑苍老的嗓音。
我记得许多次,他在某句话戛然停顿,凝着老人的表情,好几秒钟,呆呆看着我们。
这时,我知道,他动了感情,竭力克制着,等自己平息。
而最令我感到兴味的瞬间,是他临场的戏谈。
木心的异能,即在随时离题:他说卡夫卡苦命、肺滂、爱焚稿,该把林黛玉介绍给卡夫卡;他说西蒙种葡萄养写作,昔年陶潜要是不就菊花而改种葡萄,那该多好!在木心那里,切题、切题、再切题,便是这些如叙家常的离题话。
待我们闻声哄笑,他得意了,假装无所谓的样子——且慢,他在哄笑中又起念头,果然,再来一句,又来一句—--随即收回目光,接着往下说。
讲述《圣经》时,木心念及早岁与他频繁通信的十五岁湖州女孩,使我们知道早在四十年代的浙江小城,竟有如此真挚而程度甚深的少年信徒,小小年纪,彼此辩说新旧约的文学性。
陈丹青《笑谈大先生》阅读答案
陈丹青《笑谈大先生》阅读答案陈丹青《笑谈大先生》阅读答案导语:阅读短文《笑谈大先生》,回答后面练习题。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阅读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笑谈大先生》阅读原文:①鲁迅先生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
②我喜欢看鲁迅先生的照片,我以为他长得真好看。
老先生的相貌就是长得不一样。
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似乎在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③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
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么?④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
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辉、沈君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
他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
“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比比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邵洵美,新潮倒是新潮,毕竟有些“海龟”的派头,也不像他。
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
⑤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为人。
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⑥以我私人的心得,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我从少年时代阅读鲁迅,就不断发笑,成年,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去读来,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鲁迅先生经常在文字里装得“呆头呆脑”,其实很“刁”,鲁迅真正的可爱处,是他的“迭宕自喜”。
“迭宕自喜”什么意思呢?也不好说,这句话我们早就遗忘了,我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译成“好玩”。
然而“迭宕自喜”也罢,“好玩”也罢,都属于点到为止的说法。
陈丹青
陈丹青:我不知道那帮“傻子”能走多久——转自凤凰网陈丹青:我不知道那帮“傻子”能走多久2015-01-16 09:45:08 归档在我的博文浏览188833 次评论78 条陈丹青:画家,1980年创作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油画《西藏组画》,业余也发表文艺评论随笔,出版有文集《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等。
我认为家长是第一凶手,学校是第二凶手,他们合伙把孩子弄成跟他们一样,这些孩子长大后又成了下一茬凶手。
每个中国孩子的自杀之路,从他生出在一个中国家庭的那天起就已经开始了。
导读1.中国人现在的毛病民国时都有,而且一塌糊涂。
我并不认为民国人就比今天人的道德水准高,但放到教育领域来看,民国的校长、教授和学生,为什么我们今天还会怀念?因为他们很单纯,政治还没毁了他们,他们可以有自己的立场,不受政府和党派影响2.所有人在这几十年里都活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赶紧多捞,赶紧安顿好自己的生活,不要管这个社会。
你是救不过来的,你真的到下面走走,就知道,完全一个赤裸裸的丛林社会,大家都信奉丛林法则。
这个时候,居然还有这样一些傻子,愿意反方向地从城里往乡下走,去从事这些公益事业。
我敬佩他们,但我不知道他们能走多久。
3.我在美国接触过很多留学生,他们告诉我,所有中国学生进入学校,立刻就成为这个学校最好的学生,美国学生根本不是对手;但等他毕业后进入他所从事的那个领域,最优秀的立刻全变成美国人或其他国家的人了。
差距就在人格培养,缺少了个性、自由、想象力、勇气和好奇心。
我非常重视奇怪的人——用通常的规范无法解释的人,美国多是这样的人。
4.我认为家长是第一凶手,学校是第二凶手,他们合伙把孩子弄成跟他们一样,这些孩子长大后又成了下一茬凶手。
每个中国孩子的自杀之路,从他生出在一个中国家庭的那天起就已经开始了。
本文前一部分是陈丹青先生为《盗火者》(新星出版社2014-11)所写的推荐序《教育与国运》,后文是“盗火者”团队对作者进行的专访。
其实他对这个世界充满深情--致高仓健
其实他对这个世界充满深情致高仓健希望这篇文章能让大家认识到他另外一面,影视中的硬汉冷漠不苟言笑。
尤其是他对离婚的决绝,和三天后独自去悼念亡妻,刚好照应着他影视与现实中的两个人格。
张艺谋回忆高仓健,讲了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一是拍《千里走单骑》的时候,说他们一天的戏拍完了,他就让高仓健先回去,按理任何一个演员都高高兴兴的回去了,但是高仓健不这样,“6点钟让他回去了,9点快收工,天已经黑了,副导演忽然慌慌张张地过来跟我说:“导演,高仓健没走!”我说:“为什么没回去?出事了?”原来,高仓健说导演和全体人员都在工作,他也不能走。
他就一直在山地拐角下站着,默默看你工作,站了3个小时,不打搅。
剧组全队上汽车走,老爷子给远远鞠躬。
他不过来,鞠完躬走了,70多岁的老人,站3个小时。
”,还有一次,两个人“坐在一个大堂酒吧,远处一百米以外是大堂,人来人往,但是这个酒吧里人很少。
我跟他在这儿坐了1个多小时,大堂有很多人走过,有日本人突然认出他来了,走到酒吧门口,离了有四五十米,深深鞠一躬就走了,也不惊动,也不过来。
就这样,来来回回四五十人给他深深鞠躬,悄悄走了。
”“每次去日本,每次赶飞机,他会在地库,看我的车走,远远给我鞠躬。
我吓一跳,老爷子什么时候来的?已经来了1个多小时,他也怕人家认出他,站在地库,一堆车后面,远远地送。
”如果他能活八十年,就八十年不改变,如果他能活八百年,就八百年都不会改变。
我想这也是我凭着模糊的直觉,要在这么多年之后,找他最后一部电影来看吧,在这个人人比赛能说会道,人人浮躁,人人想要抓住世界的潮流的年代,高仓健君,我有点想念他了,只是在喧嚣的尘世想念一个安静的人,所幸的是,他虽然已经成了一个老头子,但是那种气场还在,那种给人安定的能量也还在。
后来我想,我只是凭着感觉去找他的电影来看,但是在内心深处,也许是想感染一下他身上那种气场,去去浮躁,给自己定一定心吧。
日本人认为高仓健是一个神,在云端,但是张艺谋说在高仓健身上看到的是中国古代的那种“士”的精神,这话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张承志在《清洁的精神》写过:“没有今天,我不可能感受什么是古代。
高仓健走了,硬汉还在!(原创)
高仓健走了,硬汉精神还在!宋学强2014-11-19 曾经感动过一代中国人的日本影星走了,那个沉默温暖的硬汉走了,中国人记忆中最有型的全民偶像走了,是否他所代表的一个电影时代也划上了休止符?几曾何时一个硬汉象征的人物在我们的眼中变成了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对于热爱他的观众和影迷来说,他骨子里的坚硬是一种珍贵,他内心里的善良也是一种不舍。
“杜丘你看,你看多么蓝的天啊。
一直走下去,你就会融化在蓝天里,走吧,一直向前走,别往两边看”,也许高仓健不会融化在蓝天里,但他一定会铭刻在许许多多影迷的心里。
高仓健走了,硬汉精神还在;它就是一朵开放在侠骨柔情里的美丽花朵,芬芳优美。
电影《追捕》里杜丘和真由美纵马驰骋的记忆已经永远地定格成经典,却依旧有那首《啦呀啦》深沉的旋律动力十足地伴随着奏响;《远山的呼唤》声音不会越来越遥远,《幸福的黄手绢》也不会黯淡了它鲜亮的色彩,但我们注定失去了一位刚强的老人,尽管坚强还在,硬汉还在。
作家张欣这样形容高仓健:站着,就是一幅画,无言却传达着很多。
存在,就很丰富,只要看着他,就会流泪。
正是杜丘的出现,我们的观念里诞生了一个“硬汉”的概念,虽然此后的史泰龙、史瓦辛格动作更粗犷、杀戮更血腥,但思维的定式在我们的脑海里为老高确立了一个无人能够超越的地位。
高仓健的出现,《追捕》的走红,曾经在中国的电影界掀起一股波澜,电影人们憋着一股劲儿要寻找自己的硬汉,要塑造自己的杜丘。
当时的“奶油小生”们是不幸的,其实他们是多么的无辜啊。
我模糊地记得,那时刚因一部叫做《新星》的电视剧出道的周里京生逢其时,莫名其妙地走红了。
提到硬汉电影,就要提及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主要是在官感上,使暴力以美学的方式呈现,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
观赏者本身往往惊叹于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无法对内容产生具体的不舒适感。
支持人士往往称“暴力程度与票房收入成正比”,社会道德捍卫者和舆论谴责人士则称其是对社会道德教化的阻碍和负面影响;恐引发心理未臻成熟的人们,间接以为暴力行为亦是一种美感的呈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丹青忆高仓健:这个沉默而孤独的老头
2014年11月29日12:08
来源:南方周末作者:陈丹青
1435人参与786评论
图为高仓健广告海报
刀剑,保镖
年初去日本考察美术馆,趁便在东京与徐富造先生聚会,他说不巧,高仓在北海道拍戏,这次见不成了。
转眼年底,高仓健走了,我即与富造兄通话。
他说其实年初高仓即已住院,老头子曾想溜出病房和我碰头,医生劝阻了,富造遂不忍告诉我。
这时他哭起来:“丹青啊,以后我带你去看他,他在家乡福冈的一棵大树下选好了坟墓。
”
富造兄是上海老知青,父亲侨居东京,“文革”后即办他过去,教他开餐馆。
今富造兄位于港区的餐馆已是日本皇室成员光顾的名店。
他去东京时,《追捕》尚未在大陆公映,他在父亲餐馆的屏风后,时时窥看这位常来就餐的演员。
其时高仓正当盛年,独身,没有儿女,以他在日本的大名,出行交友,诸多不便,日后却和富造成了莫逆之交。
在自家楼面,富造特意腾出第四层权做高仓时来走动的“家”,高仓的六十岁生日,便在那里度过,富造给我看照片,只见高仓含笑站着,富造夫妇与三位儿女均擅演奏,各人操一乐器,为他庆生。
张艺谋请高仓出演《千里走单骑》时,老人年逾七十,出行中国,左右不离富造。
2007年,高仓闻知艺谋在弄奥运会开幕式,特意去传统作坊定制了一对刀剑,装木盒里,远道送来北京给艺谋壮色,全程仍由富造兄陪同——后来这木盒就搁在办公室,直到开幕式小组散伙——那天我在办公室正听艺谋瞎聊,门开了,俩老男人怯生生站在那儿,艺谋起身迎过去,同时听得有人轻声说:高仓健。
谁曾忽然撞见三十多年前见过的银幕明星吗?我完全没认出,而是,缓缓想起他来。
他见老了,浓眉倒挂着,已见灰白,像是我的哪位叔伯或姨夫。
他俩停留的半小时内,高仓始终害羞而恭谨地站着,因了语言隔阂,没人与他说话。
木盒开启时,众人凑过去看,他移步退后,正站我左侧,我试以英语问候,他即应答,于是交谈片刻。
告辞时,大家在走道里拥着他轮流合影,我就走开,不料高仓忙完,越过人群,轻拉我的手腕,过去合影。
翌日继续开会。
午间,富造兄拨来电话,开腔便是沪语,嘻嘻哈哈。
老知青是片刻即熟的,富造笑说插队落户的往事,居然记得我在“文革”美展的画,又说老头子昨夜回了宾馆感慨道:这样地来一趟,为什么只有那个黑衣人说了那句话?我问哪句,他说是“what a story!”(怎样的故事啊)。
那不过是英语的场面应酬,听高仓专程送剑,我便随口一说,老人当真了。
艺谋会用人,10月,他递我几枚高仓的影剧照片,说是老头儿生日,画个素描送他吧,他回去后还念叨你。
我一愣,也就涂抹了,交给他。
不久富造来电话,说是高仓一定要我去东京时再见。
也巧,女儿正有翌年去东京谋职的计划,他即要了孩子的电话。
来年女儿落户东京,旋即告知,老头子和富造很客气地招待她:“哎呀,以后再不去了!好正式啊!”是的,日本式的待人的郑重,我也害怕。
富造却是开心极了,一叠声说:“你放心好了,高仓说,以后就做你女儿的保镖。
”我心下叫苦:看来高仓是个孤单的老人。
1900,你的母亲
4月间陪了母亲到东京看女儿,便在富造的那个四层与高仓又见面了。
他仍是笔直地站着,候在门后,脸上的意思,真好似等来什么老朋友。
我想想好笑,一面之交,老头子何至于这么高兴呢。
但我也高兴的,不为他是高仓健,而是难得就近观察一位伟大而垂老的演员。
那个长长的下午,我能记得的片刻是逗他谈电影,他说,他鼎鼎佩服的大演员,是美国的罗伯特·德尼罗。
我说达斯汀·霍夫曼、艾尔·帕西诺,都厉害呀,老头子正了脸色,把嗓音弄粗了,连连说:“喔……no one!no one can be like him!”那一瞬,他显然没想到自己也是大演员,却忽然像极了他扮演的角色,露出忠诚到发倔的模样,眉心拧巴起来。
我们一部部数落德尼罗的电影,却没有贝托鲁奇的《1900年》。
我说,德尼罗在那部片子里年轻得一塌糊涂。
高仓的眉心又拧巴起来,渐渐对自己生气的样子:“耶……”他拖长声音说:“我怎么不知道?”旋即起身给助手电话,自然,换了日语,富造立即解释:他要手下马上弄到《1900年》的碟片。
事后得知,日本电影商不愿进口三小时以上的电影。
傍午,母亲倦了,即被富造引进内室的沙发歇息。
当我们张罗靠枕毛毯之际,高仓一直欠身注意着,似乎想来相帮而止于礼。
那次女儿借故不肯来,黄昏我们告辞离去。
一家人夜饭后才回宾馆,跑堂叫住我,说有人找。
谁呢,返身出去,是高仓站在街沿他的车旁。
这是奇怪的一刻:我立即想起他曾顺口问我住在哪个宾馆,看来早已想好单独再来。
“你的母亲,可好?”他变得像在电影里似的,一脸的情况,仿佛事态很严重。
我说,很好。
这时他做了个难以看清的迅速的动作,从左腕褪下手表,直视我,不说话,如做黑市交易般低低地攥着,几乎触到我的手。
我很难忘记那一刻:他忽然变得活像北京地面的家伙,眼神分明是说:“哥们儿,您要是不收……”待我迟疑接过,他周身一松,如所有日本男人那样猛一低头,算是告辞,上车后迅即摇下车窗,射来忠心耿耿的一瞥。
小时候,沪上常有家境好的孩子动辄拿了家里的好东西送人,换取友谊。
高仓的馈赠竟使我想起那些小孩,想到时,自知不敬。
我想起他致送宝剑的一幕,显然高仓十二分享受袭击般的馈赠;他又显然羡慕着别人的母亲与儿女,以至非要强行送礼才能安顿他的温柔。
看来他在银幕上无数义气凛然的片刻,并非演技,而是真心,抑或,漫长的演艺久已进入他的日常,他要在过于孤独的晚岁——就像他老是形单影只的角色那样——时时找寻自己的侠骨柔肠。
可怜高仓不知道我毫不懂表,已近四十年没有戴表的习惯。
我给了父亲,父亲说那是欧米茄,反面刻着“高仓健,2007”。
此后他年年寄来贺卡,我第一次看见信封上的日本式称谓:“陈丹青样”。
寄贺卡倒是在国外的寻常经验,不至于感动到惊慌,可他居然两次寄我冬衣:一件青灰色羽绒衣,一件棕色的皮衣,想必贵极了,那皮摸着有如人的肌肤,神奇的是,正好合身。
我回赠了一件小小的我所画的唐代书帖写生,他特意站画前拍个照寄我,一脸耿耿,活像将要出征的廉颇。
近年每岁入冬,我会抱歉似的穿上那件皮衣——实在暖和而轻便——走入北京的尘埃,心里想:老头子哎,可别再寄啦!
打落牙齿和血吞
此后我没再见过高仓先生。
女儿也刻意逃避她的保镖,仅在两位老人的再三坚请下,去过一两回。
这些天据说媒体连番出现纪念高仓健的版面,可见几代人记得他,爱敬他。
但所
有巨星与爱他的人群,总是彼此隔开的。
艺谋说,高仓难得露面,总有他的影迷远远鞠躬致敬,并不上前,各地黑道若是探知他的到临,会自行远距离为他设岗,虽无必要,而引为乐事。
我不知道有哪种人像电影明星那样,在真身与角色之间,永难得到平实的解读。
倘若高仓老母健在,妻儿环绕,他仍会活在明星的被迫的孤寂中,而况他的晚年,果真孑然一身。
他出演的片子,我只看过《追捕》与《远山的呼唤》。
那已不是日本电影,而是早已入中国人后“文革”初期的集体记忆。
在这两部电影中,高仓都是令人心疼的硬汉,沉默的人,中国说法,即叫做“打落牙齿和血吞”:这是最为迷人的银幕类型,国内的电影,迄今不见独擅此道的大演员。
开放后的中国青年,如今渐渐凝固了单面的日本印象:要么追慕那里的时尚,要么便是仇视。
我记得1960年代周恩来做主玉成中日少年联欢节,是战后头一次日本民间派小朋友来访中国,纪录片拍下了这样的场面:两国孩子在火车站分别时,抱成一团,哇哇大哭,拉扯着,不肯分开。
在日后的影视作品中,中日观众有着更为广泛而彼此无需避讳的心理缘分,近年韩国影视起来后,日本电影的魅力渐次褪色了,然而仍有无意彰显的人群,沉迷日剧,什么原因呢,我也不知。
以我所知,两位日本的绝代佳人而为中国百姓所牵念者,一远一近,一雌一雄,是今年先后辞世的李香兰与高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