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城西变电站唐墓发掘简报
巩义市鲁庄镇安头村唐墓出土文物简
2022.09(下)黄河黄土黄种人□孙角云杨丽1989年11月4日,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在本市鲁庄镇安头村抢救性清理一座唐墓。
墓葬编号89GLAM1(以下简称M1),出土15件精美文物。
由于年代久远,发掘资料已遗失,这里仅将文物予以介绍,并对年代做出判断。
一、出土器物1.陶器。
14件。
可分为神器类(镇墓兽、文官俑)、侍俑类(幞头俑、低髻俑、反绾髻俑)、家用类(狗、鹅、鸭),均用粉红黏土制成。
镇墓兽1件。
标本M1:1,兽首镇墓兽,头顶两角高而前弯,根部一硕大宝珠,脑后戟断,腮后板鬣规整,鬣须分散,小耳,大眼,高鼻宽且大,大嘴露出红舌与排牙,颌下三缕胡须,肩生不分齿半月状翼,前肢伸直,蹄足,后肢与臀蹲于椭圆形中空高台座上,尾仅显根部。
脊背、腰身、前肢膀部施橘红彩。
高69厘米。
(图1)文官俑1件。
标本M1:2,头戴一梁进贤冠,展筩涂红彩,冠缘下降至额际,长圆脸,大耳,杏眼,高鼻,方唇紧抿,身穿红色交领阔袖襦,胸前饰假两,腰束大带,白褾所饰红色梅花已脱落,下身着白裙,足着笏头履,拱手立于椭圆形中空高台座上。
高75厘米。
(封三-1)幞头俑3件。
标本M1:3,头戴黑色幞头,巾子前倾较甚,额头系脚较长,长方脸,凸眼睛,高鼻梁,宽嘴紧抿,嘴上似有八字须(未描出),下巴上噘,身穿绿色团领窄袖袍,内着半袖,腰束带,身后垂两蹀躞,下着裤、靴,肩头向左侧倾,拱手立于方形底板上。
高28.5厘米。
(封三-2)标本M1:4,服饰、举止同前,只容貌有异。
圆胖脸,低眉垂首,眯眼,小鼻头,小嘴,露出浅浅的微笑。
高29.2厘米。
(封三-3)标本M1:5,容貌、举止同前极为相似,头略抬起,满脸笑意。
高30.5厘米。
(封三-4)低髻俑2件。
标本M1:6,拢发,头梳低髻,长圆脸,眯眼,长鼻,小嘴,表情矜持,身穿白色交领窄袖襦,外罩白色半袖,肩披白色长帛,腰束黄色曳地长裙,足着黄色云头履,拱手立于地。
高27.5厘米。
(图2)标本M1:7,容貌、服饰、大小同前,但脸较瘦削,裙子施酱黄釉不及脚。
河南省储备局四三一处国库唐墓发掘简报
河 南省储 备局 四三一 处 国库位 于巩义 市 供销 社新 村 南侧 , 为永 厚 陵 , 临环 城 路 。 东 西 19 95年 7月 , 四三一 处 国库 在本 单位 院 内进
2座 ( 图一 ) 。郑 州 市文物 考 古研
N2发掘 资料佚 失 , 据钻探 图纸及 发掘 根 者 回忆 , 墓葬 形制如 下 :
M2为斜 坡墓道 土洞 墓 , 由墓道 、 甬道 、 墓
室组 成 , 55米 , 向约 15。 深 . 方 8 。 墓道
甬道
斜 坡状 , 54米 , 08 。 长 . 宽 .米
位 于墓 道与 墓室之 间 , 顶 。 1 拱 长
义 市 文 物 保 护 管 理 所 对 其 进行 了抢 救 性 发
掘 , 中 MI 盗严 重 , 见少 量 俑 的残 体 , 其 被 仅 M2出 土器物 丰富 , 多为俑类 , 以介绍 如下 。 予
一
行宿舍楼建设 , 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楼 基进 行 了文物钻 探 ,在一号 楼基 内发 现唐墓
色 交领 窄袖襦 ,外罩 白色交 领半袖 ,肩 披 白
臀尾 , 卧于椭 圆形低 台座 上 。 牛 臂耩 、 、 裤 靴涂 枣红 彩 , 首 、 裙桔 红 彩 , 龙 衬 甲身下 摆 流苏 涂 绿彩 , 涂黄 彩 , 牛 多脱 落 , 台座 黑彩 。通 高 4 2
厘米 ( 图二 , ; 二 , ) 2封 1。
头, 身穿桔 红 色团领 窄袖袍 , 袍前 有两
2
道划 痕 , 系制作 时 留下 的 。袍 色脱 落 ,
内着 裤 , 足着 靴 , 手 握住 左 手 , 叉 右 施 手 礼 , 于底 板 上 。通高 2 米 ( 立 5厘 图
巩义康店砖厂唐墓出土器物简介
伏听俑、低髻俑、马等。 牵马俑 1 件。 标本 M1:2,头戴幞头,方脸,深
目高鼻,嘴微张,满含笑意,身穿铁锈红翻领窄袖 袍,腰系巾,左胯后部系一方形鞶囊,下着裤、靴,左 手置于腰侧,右手握拳上举,做握缰状立于长方形 底板上,眼视左上方。 高 33 厘米。 (图 2)
幞头俑 1 件。 标本 M1:3,头戴黑色幞头,圆方 脸,柳眉,杏眼,胆鼻,抿嘴,身穿橘红色团领窄袖 袍,腰束黑带,下着裤,黑靴,拱手立于底板上。 高 25.5 厘米。 (图 3)
图 1 镇墓兽(M1:1)
图 2 牵马俑(M1:2)
图 3 幞头俑(M1: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2t02s1.0R1(e下s)e黄r河ve黄d土.黄种人 15
┃考古发现与研究┃
低髻俑 3 件,一模所出。头梳低髻,圆胖脸,眯
厘米,高 6 厘米。 (封二-3)
碓 2 件。 标本 M1:20,圆角长方形,底板与碓 柄连在一起,支架位于中部,碓杵顶端出露。 长 9.5 厘米,宽 2.5 厘米,高 1 厘米。 (图 9)标本 M1:21,仅 余碓柄。 杵端圆形,顶面呈洼坑状,尾端长方形,支 架处有穿孔,用以穿轴。 长 18.5 厘米,宽 3.5 厘米, 高 1.5 厘米。 (图 10)
眼,秀鼻,小嘴,身穿交领窄袖襦,外罩半袖,肩披长
狗 1 件。 标本 M1:12,蹲姿。 昂首前视,尖嘴,
帛,下束曳地长裙,足尖微露,拱手立于地。 标本
搭耳,拱背,前肢直立,后肢蹲于底板上,无尾。 身上涂
M1:6,帛为铁锈红色,襦、半袖、裙均为白色。 高 27
有黑斑,脖子戴项圈,腹部裁空。 高 12 厘米。 (封二-4)
颈 、腿 、腹 多 处 涂 黑 彩 。 长 11 厘
《文物》杂志2009年第9期--河南荥阳晋墓_唐墓发掘简报_张松林
层 , 砖铺地 。甬道 口处并置 3 块 竖立的空
心砖作为封门 。空心砖上砌平 砖两层 , 通
高 1.66 米 。
前 室 平 面 近 方 形 , 长 1.8 、宽 1.66
米 , 壁 砖残高 0.72 米 。穹隆顶已塌 , 未见
图一三 M3、M4 出土器物 1 、2.陶碗(M3 ∶25、M4 ∶5) 3 、4.陶矮领罐(M3 ∶28、M 4∶6) 5. 银簪(M3 ∶30) 6.铜簪(M3 ∶18) 7.银 镯(M 3 ∶21) 8.骨珠 (M3∶20) 9.铁灯(M3 ∶9) (1~ 4 为 1/6 , 5~ 8 为 1/2, 9 为 1/4)
43
2 00 9年·第 9 期
图二 M 1 平 、剖面图 1、2 .青瓷四系罐 3.褐釉盘口壶 4.青瓷盘口壶
足外撇 , 平 底略凹 。灰色 胎 , 口沿及 腹部大部 施 0.7 、高 1.05 米 。单券拱顶 。内置木棺 , 棺内有仰
青釉 , 晕散成梅花点状 。口径 8.5 、腹径 23.7 、底 身直肢 尸骨 一具 , 头 部见 铜镜 、银 簪 , 为 女性 。
银簪 2 件 , 形制相同 。标本 M3 ∶30 , 呈 U 形 。长 9.2 厘米(图一三 ∶5)。
M4 ∶6 , 矮领罐 。敛口 , 方圆唇 , 矮斜领 , 弧 肩 , 鼓 腹 , 平底内 凹 , 肩部和 腹部各有凹弦 纹一周 。口
铁灯 1 件(M3 ∶9)。圆形 , 口微侈 , 圆 唇 , 径 12 、腹 径 18.3 、底径 9.3 、高 12.3 厘米 (图 一
44
□河南荥阳晋墓 、唐墓发掘简报
图四 青瓷四系罐(M1∶1)
图五 青瓷四系罐(M1∶2)
图六 陶高领罐(M3∶2)
巩义芝田唐墓发掘简报
披膊 , 着 云 口套 袖 、 开E l 臂 褙, 甲身胸 、 腰 系索
.
碍 I
2 i
镇墓兽 2 件。 标本 M1 : 1 ,
7
孽 .
l 耳 , 横 向耳 纹 二 道 , 头 顶 长 舌 状
弯角, 脑后双齿戟, 肩生半月板 /
状翼 , 蹄足 , 挺胸蹲坐于椭圆形
座涂 黑 彩 , 点施 橘 黄彩 。俑 蹙眉 , 大眼 , 小 方 鼻, 八 字须 , 抿嘴 , 颔 下短 须 。 座高 l 2 厘米 , 通 高8 2 . 4厘 米 ( 图二 , 1 o标 本 M1: 2 , 兽 首镇
宽1 . 1 米, 北宽 0 . 8 米, n 4 , 底大 , 至底部北端 宽 1 . 1 米。
毛羽。 细腿 , 蹄足 , 无尾 , 蹲 坐于椭 圆形 中空穿
土 坯封 门 , 已塌入墓 室 内。 墓室 长方形 , 攒尖顶 , 四壁 较直 。长 4 米, 宽3 . 7米 , 高2 . 5 米 。清 理 时 , 墓 内有 1 米
孔 高 台座 上 , 台座共 五孔 。俑长 眉横挑 , 双 眼 凝聚, 上颌 宽 大 , 嘴露 獠牙 , 样 子并 不恐 怖 。 鼻 涂黑 彩 , 嘴周 围饰有环 状黑条 纹 , 戟涂铁 锈红
并 出土砖志一块 , 是郑 I 地 区不多见的出土物丰富的纪年唐墓 , 对郑州地 区唐墓的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在 村 东 北 自 家 兰 的 寰 田 蔫 地 里 蓑 修 篓 建 家 窝 村 村
,
一 ,
I - , : F F I I
二 、 墓 葬 形 制
一 、 一 一 …
9 毒 蹦《 P ’ 鬯 4 I
图二 出 土陶 俑
1 入首 镇墓兽( M1 : 1 )2 - 堕首镇墓兽( M1 : 2 )3 . 文官 俑( M1 : 5 ) 武官俑( M : ) ( 均为 。 )
巩义唐墓出土的绘彩魃头
2020.06华夏文明图1A 型Ⅰ式魌头(标本①)(巩义康店砖厂M1出土)图2A 型Ⅰ式魌头(标本②)(巩义康店砖厂M1出土)图3A 型Ⅱ式魌头(标本③)(巩义站街孝站路M8出土)魌头,作为一种特殊的陶质随葬品,在墓葬中并不多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巩义唐墓陆续出土了11件魌头,其中站街孝站路M8、高尚村M20、市机瓦厂M1各出土1件,康店砖厂M1出土3件,恒丰钢缆厂M13出土5件。
由于墓葬多被盗扰,多数墓葬魌头的摆放位置已失,不过我们仍能从墓葬出土器物大致判断这些魌头的年代。
兹择其要者介绍于下。
一、器物介绍根据魌头形状,可分为A 、B 两型。
A 型圆形,10件。
根据耳、须特征及固定方法分为三式。
Ⅰ式3件。
标本①,巩义康店砖厂M1出土,接近正圆。
周缘扁平,额头两角向上向后弯曲,中部长出小角,横眉短粗,凸眼,鼻头较高,龇牙咧嘴,露出獠齿与4对门齿,无耳。
上、下、左、右各有一孔。
角根残余红彩。
通高32.5厘米,宽22.3厘米,厚7.5厘米。
(图1)标本②,巩义康店砖厂M1出土,圆形。
角残,形制同前一样,但可看出绘彩情况。
上缘用细墨线绘出黑发,眼眶、嘴周涂红彩。
残存三孔。
高23厘米,宽23厘米,厚7.5厘米。
(图2)Ⅱ式2件。
标本③,巩义站街孝站路M8出土,扁圆形。
周缘扁平,额头角失,两耳超大,伸出脸外,眼大如灯,上颌高高张起,露出獠齿与4对门齿。
两耳、眼眶、嘴周涂红彩,嘴旁用稍粗的墨线描出黑须。
耳根处各有一圆孔,但位置不对称,孔内插长钉。
高23.5厘米,宽33厘米,厚9.5厘米。
(图3)标本④,巩义高尚村M20出土,扁圆形。
周缘扁平,额顶两角较粗,向上、向外展开,中部生小角,粗眉两端上卷,两眼大如鸡卵,双耳翘起外张,嘴角扯裂较宽,露出獠齿与6对门齿。
周缘、角、□孙角云孙六明巩义唐墓出土的绘彩头┃考古发现与研究┃41华夏文明2020.06┃考古发现与研究┃耳、眼眶、嘴周涂红彩,耳以下周缘用墨线描出黑须。
唐墓-河南省储备局四三一处国库唐墓发掘简报_王文华
河南省储备局四三一处国库唐墓发掘简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1 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2(1.河南 郑州 450052;2.河南 郑州 451200) A b s t r a c t :F i v et o m b s o f T a n g D y n a s t ya r e e x c a v a t e da t t h e b u i l d i n gs i t eo f t h eT r e a t u r yN o .431b y Z h e n g z h o u M u n i c i p a l I n s t i t u t e o f A r c h a e o l o g y a n d C u l t u r a l R e l i c s .T h e d a t e o f t h e t o m b s i s s e q u e n t i a l a n d t h e a r t i c l e g r o u p s a r e d i f f e r e n t .T h e p o r c e l a i n s a n d t r i –c o l o r p o t t e r i e s a r e v e r y e x q u i s i t e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b o d y ,c o l o r a n d g l a z e o f t h e w a r e s ,t h e y s h o u l d b e p r o d u c e d a t H u a n g y e K i l n i n G o n g C o u n t y ,w h i c hp r o v i d e n e w m a t e r i a l s f o r s t u d y i n g t h e w h i t e p o r c e l a i n i n t h e N o r t h a n d t h e t r i –c o l o r p o t t e r y o f T a n g D y n a s t y .K e y w o r d s :e x c a v a t i o n ;t h e t o m b o f T a n g D y n a s t y ;t r i –c o l o r p o t t e r y o f T a n g D y n a s t y ;p o r c e l a i n 摘 要: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三一处国库工地发掘了五座唐墓,年代早晚相递,器物组合不同,各有特色。
文物200411--河南巩义西汉墓_汪旭
砌一 砖 , 砖长 1.78 、宽 0.3 、厚 0.16 米 ;上砌 一
Ⅱ式 2 件 。方唇 。标本 M1 ∶1 , 颈下 至腹
砖 , 砖长 1.85 、宽 0.27 、厚 0.17 米(图二)。
部饰 有弦 纹 。口 径 10.8 、底 径 15.8 、高 29.6 厘
二 随葬器物
米(图三 ∶2)。 B 型 1 件(M5 ∶14)。直口 , 方唇 , 圆肩 , 鼓
壶 9 件 。均为泥质灰陶 。分三型 。 A 型 4 件 。束颈 , 溜 肩 , 垂 腹 , 假 圈足 。标 本 M1 ∶11 ,敞口 。通体饰黑底白彩绘 , 颈部用白 彩绘弦纹 、三角形纹 , 腹部用白彩 绘云纹 、乳丁 纹 。口 径 5.4 、底 径 4.6 、高 10.2 厘米 (图 三 ∶ 12)。标本 M1 ∶10 , 盘口 。通体 饰 黑底 红 、白 彩 绘 , 弧 面形 圆盖 绘柿 蒂纹 、乳 丁纹 、圆 形纹 , 颈 部绘弦纹 、三角形纹 , 腹部绘草叶 纹 。口径 5.6 、 底径 4 、通高 11.4 厘米(图三 ∶4)。 B 型 2 件 。形 制相 同 , 大 小 、彩 绘略 有差 异 。盘口 , 有领 , 长束 颈 , 溜肩 , 鼓 腹 , 假圈足 。通 体饰灰底白彩绘 。标本 M5 ∶8 , 腹部绘近似三角 形 、圆 形纹 。口径 5 、底 径 4.6 、高 12.6 厘米(图 三 ∶11)。标 本 M5 ∶4 , 腹 部 绘 圆 形 纹 。口 径 5.2 、底径 5.2 、高 12.6 厘米(图三 ∶16)。 C 型 3 件 。形体较肥 。通体饰 灰黑底 , 红 、 白彩绘 。分二式 。 Ⅰ式 1 件(M4 ∶5)。侈 口 , 尖圆唇 , 束颈 , 溜肩 , 鼓腹 , 平底 。腹 部绘卷云纹 、乳丁纹 。口径 10.2 、底径 7.2 、高 14.1 厘米(图三 ∶9)。 Ⅱ式 2 件 。敞 口 , 沿外 折 , 尖 圆唇 , 束 颈 , 圆肩 , 鼓腹 , 平底 。标本 M4 ∶6 , 腹 部绘卷云 纹 、 乳丁纹 , 图案与 M4 ∶5 略有差异 。口径 10.2 、底 径 8.1 、高 15.7 厘米(图三 ∶8)。 鼎 5 件 。均为泥质灰陶 。分二型 。 A 型 2 件 。敛口 , 弧 腹 , 圜 底 , 三 蹄形 足 , 双耳外斜 、较短 , 钵形盖 。标本 M1 ∶6 , 通体饰白 彩绘 , 盖面 绘柿 蒂纹 、云 纹 、乳丁 纹 , 腹 部绘 几 何纹 。口径 15 、通高 16.2 厘米(图四 ∶1)。 B 型 3 件 。敛口 , 弧 腹 , 平 底 , 三 蹄形 足 , 双耳 外斜 、较 长 , 钵形 盖 。标本 M4 ∶8 , 通体 饰
河南巩义唐墓发掘简报
作者: 张松林;汪旭;王振杰;王中军;李杨;郝红星;蔡强;季惠萍;张培
作者机构: [1]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巩义市文物管理局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12-2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8期
主题词: 发掘简报 唐墓 河南 文物考古 巩义市 保护管理 行政中心 出土器物
摘要:2004年4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巩义市城东新区的巩义市行政中心大楼地基内的8座墓葬进行了发掘。
其中04HGXM1-04HGXM7为宋墓和清墓,仅出铜钱。
04HGXM8为唐墓(以下简称M8),规模较大,虽被盗扰,但出土器物较多(图一)。
现将M8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罐 3 件。 标本 4357,敛 口 ,方 唇 ,斜 直 领 ,弧
位于盔的前上方,两小耳,眼眶凸起,鼻孔朝前,张嘴
肩,鼓腹,下腹弧收成假圈足。 内壁施青釉,唇面无
吐舌。 武士方脸,浓眉凸起如钩,圆睛有坑,宽鼻,张嘴
釉,外壁施釉至中腹,釉面皲裂,系火候过度所致。
翘唇,笑靥如花,身着窄袖襦,外着团领半袖鳞甲,腰
钵 2 件。 形制基本相同。 敛口,尖圆唇,弧肩, 鼓腹,下腹弧收成小平底。 内壁无釉,口沿内壁外壁 中腹施青釉,釉面皲裂。 标本 4347,口径 14.4 厘米, 腹径 23 厘米,高 15.2 厘米。 (图 7)标本 4348,口径 14 厘米,腹径 23.5 厘米,高 14.7 厘米。
3.铜器。 铜器仅有铜镜一种。 铜镜 1 件。 标本 4303,圆形,三角缘,圆纽,连 珠纹圆纽座。 镜背由一周凸棱分为内外两区:内区 为四神兽绕纽奔走,或回首,或颔首,或仰首,兽外 两周锯齿纹;外区一周铭文“发花流采波澄影正月 素齐明鉴秦逾净”, 铭文外两周锯齿纹。 直径 11.9 厘米,缘厚 1.2 厘米。 (图 8)
图 3 罐 (标 本 4357)
图 4 罐 (标 本 4498)
二、结语
丁香花园这座唐墓虽然仅出土 15 件 器 物 ,但 器物种类丰富多彩,有武士俑、文官俑、胡俑、骆驼 俑以及罐、壶、钵等。 由于没有镇墓兽,墓葬的年代 不太容易判定,特别是几种器物在以往唐墓出现的 时间差距有点大。 如虎头盔武士俑在公元 672 年偃 师杨堂墓[1]中有出 土 ,而 宝 顶 盔 武 士 俑 披 膊 呈 龙 首 状,这种披膊出现得较晚,在公元 702 年巩义常庄 变电站 M1[2]才见 到 ,其 盔 檐 刚 翻 起 ,和 公 元 691 年 孟津屈突季札墓[3]武士俑盔檐相同。 宽扁脸的文官 俑面部特征和宝顶盔武士俑面部特征相同,这种俑 以前从未见过,两俑的低台岩座在巩义唐墓中出现 的年代不会晚于公元 690 年。 束颈罐和无颈罐也是 年代较早 的 器 物 ,在 公 元 670 年 洛 阳 张 文 俱 墓[4]同 时见到,使用时间较长,而斜领无系罐出现要比斜 领四系罐晚,在大约公元 675 年巩义耐火材料总厂 M36[5]已见到。 墓中带铭文的铜镜一般出现在盛唐 之前,比葡萄镜要早。 总的来说,除虎头盔武士俑年 代稍早外, 其他器物风格接近盛唐前期器物风格, 我们暂将此墓 的 年 代 定 在 公 元 675—730 年 之 间 。 这一判断仍有待于将来此类墓葬出现镇墓兽再加 校正。
27021705_巩义站街唐墓90GHM1出土器物介绍
□孙角云1 郝红星21990年5月,巩县(今巩义市)站街派出所内保股侦破一起盗墓案件,在犯罪嫌疑人家里起获一批珍贵唐代文物。
据犯罪嫌疑人交代,这些文物均出自大小黄冶西岭上的一座唐墓,器物用白黏土烧成,品相良好,在早期唐墓中并不多见。
兹介绍于下。
一、出土器物墓葬编号90GHM1(以下简称M1),共出土41件器物,质地有陶、瓷两种,分别叙述。
1.陶器分人俑、动物俑、家用器物三种。
镇墓兽1件。
标本M1:1,狮首,三短角分立头顶,旁有小耳,板状鬣,隆眉如山,凸眼,高鼻,抿嘴,肩生羽翼,前腿直立,狮爪,无尾,蹲坐于方形底板上。
身体正面原涂有红彩,多脱落。
高30.8厘米。
(图1)文官俑1件。
标本M1:9,头戴一梁进贤冠,“国”字脸,弯眉如月,圆眼,小耳,高颧骨,鼻直口方,上着交领阔袖襦,下着大口裤,足着云头履,拱手立于地。
高53.2厘米。
(图2)武士俑7件。
容貌、服饰相同,尺寸略有差异。
头戴圆顶盔,肩披套领披膊,披膊有顿项,圆脸,高鼻,嘴微启,面露笑容,上身着半袖长甲,胸前两圆护,甲身饰以圆圈纹,腰束带,腹前垂蔽膝,腿着裤、靴,两手持武器贴于腰侧,立于方形底板上。
标本M1:2,盔、甲身、脸颊涂红彩。
高19.5厘米。
(图3)标本M1:3,涂彩如前,脸颊红彩脱落。
高19.5厘米。
(图4)标本M1:4,盔前沿及脸颊涂红彩。
高19厘米。
(图5)标本M1:6,盔涂红彩,胸护、腰带、靴涂黑彩。
高21.5厘米。
(图6)标本M1:5,盔、脸颊涂红彩,背红彩书写“江元及之奴”5字。
高21.3厘米。
(图7)标本M1:7,盔涂红彩,胸护、腰带、靴涂黑彩,背红彩书写“奴万岁”三字。
高21厘米。
(图8)标本M1:8,盔、脸颊、腰带涂彩,背红彩书写“奴益富”三字。
高21.5厘米。
(图9)男侍俑1件。
标本M1:10,头戴黑色幞头,脑后巾脚较长,眉檐隆起,眼略显小,鼻头很高,颧骨突出,红唇紧抿,身穿白色团领窄袖袍,腰束黑带,腹略鼓,下着裤、黑靴,拱手立于地,面似不悦。
唐墓-河南巩义花地嘴唐墓发掘简报_顾万发
系临时配对,服饰相同,姿势
2
3
相反,容貌相差较大。俑浓眉
毛,斜长眼,鹰钩鼻,突颧骨,
抿嘴,长髭飘至颊下,面露不
屑。臂褠、索带、靴施铁锈红
彩,套领、胸护、衬裙施橘红彩,
披膊、腹护、膝裤、台座施黑
条彩。通高 34.3 厘米(图三 3、
图 六 )。 此 俑 台 座 高 而 卧 牛 低 ,
较为少见。
4
3. 镇墓兽
二、出土器物 墓中出土器物 17 件,除特别标明胎质外,均用 白黏土做成。
图一 墓葬位置示意图
37
东方博物·第五十七辑
2. 武士俑 2 件。标本 M1:5,头梳宝
北
1
14 2 6
髻, 肩 披 龙 首 护 膊, 着 开 口 式
4
臂褠,甲身两圆护,腹护半圆,
胸、 腰 系 索 带, 腰 索 下 桃 形 短
1-4
厘米
036
5、6
厘米
036
7-9
厘米
024
1、2.罐(M1:8、M1:9) 3、4.武士俑(M1:15、M1:5) 5、6.镇墓兽(M1:3、M1:4) 7.女侍俑(M1:7) 8.羊(M1:14) 9.公鸡(M1:1)
7
图三 出土陶器
38
河南巩义பைடு நூலகம்地嘴唐墓发掘简报
三 5、图七)。标本 M1:4,兽首镇墓兽,头顶双角 残断,板须接肩,板须中部有两小耳,肩生羽翼,无尾, 蹄足,前肢直立,蹲坐于椭圆形空心低台座上。兽眉 檐宽广,鼻头高耸,张着血盆大口,样子有些可笑。 板须、台座施黑彩,腹侧、胯施橘红彩。残高 28.5 厘米(图三 6、图八)。
【关键词】唐墓 发掘 陶器 巩义窑
2008 年 8 月,巩义站街镇水沟村村民在村北台地 花地嘴上建厂,巩义市文物钻探队对建设用地进行文 物勘探,发现唐墓 4 座。其时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正在发掘花地嘴遗址,随即对墓葬进行了清理,其中 08GYHM1(以下简称 M1)保存较好,简报如下(图一)。
巩义芝田唐墓发掘简报
电子工厂,巩义市文物钻探队在0.3亩的用地范围内进行了钻探,发现古墓一座,编号07HGZM1(以下简称M1),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此墓进行了发掘,简报如下。
一、地理概况M1处在自青龙山西来的丘陵南侧根部,以南、以西地势平坦,以东地势缓慢抬升,以北为高约20米的丘陵,此处背风朝阳,为理想的瘗葬之所。
据刘三讲,墓北的鑫鹏路拓宽时也有墓葬发现,因此这里的墓葬不止一座,有可能是一个家族墓地。
M1北临鑫鹏路,东50米为南北向的永安路(图一)。
M1发掘资料不慎丢失。
根据钻探资料及两位发掘者回忆,墓葬为斜坡墓道的土洞图一M1位置示意图河墓葬益家窝永安路办事处道路河市政府杜甫路办事处新华路办事处北山口镇北山口310国后寺陇海铁伊洛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方向184°,深6米余。
墓道位于甬道南端,梯形,长7米,南宽1.1米,北宽0.8米,口小底大,至底部北端宽1.1米。
甬道位于墓道与墓室之间,位置居中,拱顶。
长1.2米,宽1米,高1.4米。
甬道口有土坯封门,已塌入墓室内。
墓室长方形,攒尖顶,四壁较直。
长4米,宽3.7米,高2.5米。
清理时,墓内有1米厚的淤土。
北部横置棺床,高于墓底0.2米,上铺整砖。
棺床上散见铜钱、铜泡钉、铁钉。
尸骨已成粉末,头向西。
棺床前摆放各类陶俑、器皿,墓门处放有砖墓志。
三、出土器物M1共出土器物70件(套),质地分为陶、瓷、铜、铁等。
陶、瓷器中除特别标明胎质外,均由白黏土制成,其中壶、罐为轮制,伏听、狗、井、磨、碓为单模制成,人俑及多数兽俑为合模制成。
镇墓兽2件。
标本M1∶1,人首镇墓兽。
“国”字脸较短,大耳,横向耳纹二道,头顶长舌状弯角,脑后双齿戟,肩生半月板状翼,蹄足,挺胸蹲坐于椭圆形中空穿孔高台座上,无尾。
台座前方后圆,前一方孔,左右各两圆孔。
俑白脸,耳内涂橘红彩,脑后、角涂黑彩,戟涂铁锈红彩;翼上云纹多不显,胸饰绿色、橘红色云纹,两侧贴有条状金箔,再外为橘红色圆斑,腹部露白,中为粉红色条纹并橘黄色月牙纹,条纹外有黑色毛发,前腿饰黑条彩,蹄、后背、后腿涂橘黄彩;台座涂黑彩,点施橘黄彩。
河南巩义王沟新村唐墓M5发掘简报
河南巩义王沟新村唐墓M5发掘简报作者: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巩义市文物管理局来源:《文物春秋》 2016年第3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1巩义市文物管理局2(1.河南郑州450052;2.河南巩义451200)【关键词】河南巩义;王沟新村;唐墓;发掘;简报【摘要】2011年7月至8月,为配合河南益丰光伏科技有限公司1000MW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车间工程建设,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王沟新村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墓葬22座,其中汉墓3座,唐墓11座,宋墓8座。
这批墓葬盗扰严重,仅唐墓M5保存较好,出土器物以粉彩器居多,有镇墓兽、武士俑、白釉瓷壶等,为研究唐代中期丧葬习俗及其相关问题提供了新资料。
王沟新村墓地位于河南巩义市站街镇西南王沟新村南部,以北3公里为伊洛河,北距连霍高速公路2公里,东部紧邻焦桐高速公路,北邻河洛路,南邻陇海铁路,西南距黄冶三彩窑址2公里。
孝站路从墓地中间东西穿过。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处于嵩山北麓的北部邙岭地带(图一)。
2011年7月,巩义市文物勘探队为配合河南益丰光伏科技有限公司1000MW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车间工程建设,对用地区域进行勘探,发现古代墓葬20座。
2011年7—8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工程区内的古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墓葬22座,其中汉墓3座,唐墓11座,宋墓8座。
这批墓葬盗扰严重,现将保存较好的一座唐代墓葬M5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M5为刀把形土洞墓,方向185°,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
墓道位于墓室南侧,为长方形竖井式,墓口距现地表深0.3米,墓道长2.8米,宽0.8米,深2米。
直壁,平底,底部低于墓室0.1米。
土洞墓室位于墓道北端,南宽北窄,近似梯形。
拱顶,四壁较直,平底。
墓室与墓道东壁在一条直线上。
墓室进深3.2米,宽1.4~1.2米,顶距地表深0.9米,高约1米。
墓室西部有生土台棺床,棺床长2.16米,宽0.62~0.68米,高0.1米。
棺床上置棺,已朽,棺长1.96米,宽0.42~0.5米,厚度不详。
巩义城西变电站唐墓发掘简报
首镇 墓 兽 , 长 角残 断 , 风耳 外 展 , 同络 粗 招 耳
翻, 肩披披膊 , 着闭 口式臂耩 , 甲身胸索上饰 花结 , 腰索上有半圆护 , 下有桃形短蔽膝 , 遮 住腰索垂缨上部 , 甲身 内衬下摆饰流苏 , 下着 裙, 腿间飘长带 , 足着靴 , 于前方 后圆的底 立 板上。盔涂铁锈红彩 , 盔沿 、 桃叶形饰涂橘红 彩, 脸涂 白彩 , 甲身施 黄 、 、 绿 白三彩 , 裙施 白
巩 义 城 西 变 电站唐 墓 发 掘 简 报
郑 州市文物考 古研 究院 郑 州博物馆 z
( 南 郑州 4 0 5 ; 2河南 郑州 4 0 0 ) ¨可 502 . 5 0 7
【 关键词 】 河南巩 义; 唐墓 ; 三彩 ; 唐 器物组合
【 摘
] ]05 1 月 , 州市文物 考古研究 院对巩义城 西变电站唐墓 M1 进行 了发掘 , 墓的随 葬器  ̄20 年 2 郑 7 该
2. 2井 2 . 3灶 2 、5鸭 42. 2. 6狗 2 . 7猪 2 8羊 2. 9瓷盘 3. O铜钗 3. 1碓
1 、5 1. 4 1 、6瓷盅 1 、0马 2 . 92 . 1 骆驼
尽数倒伏 , 自南向北器物有罐 2鸡首壶 l镇 、 、 墓兽 1武士俑 2 盅 3 女俑 3 文官俑 1男 、 、 、 、 、 俑 3武士俑 2墓室东壁 自南向北有碓 1铜 、 ; 、
钗 1盘 1羊 1猪 l狗 1鸭 2灶 1井 1骆 、 、 、 、 、 、 、 、
驼 1 马 2 图二 ) 、 ( 。
直, 后腿宽厚 , 蹲于空心低台座上 。 兽首白脸 ,
一~
角、 脑后 、 耳背涂黑彩 , 内涂黑 、 耳 橘红条彩 , I9 2 嘴唇橘红彩脱落 , 掌翼施绿釉 , 、 、 胸 背 蹄施棕 l 黄釉 , 前肢 、 腹部施 白釉 , 腹部 、 台座有流釉现
河南省储备局四三一处国库唐墓发掘简报
河南省储备局四三一处国库唐墓发掘简报作者: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来源:《文物春秋》2009年第03期关键词河南巩义;唐代墓葬;发掘简报摘要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省储备局四三一处国库工地发掘了二座唐代墓葬,其中一座墓的器物组合完整,时代特点明显,对研究唐代早期粉彩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河南省储备局四三一处国库位于巩义市供销社新村南侧,东为永厚陵,西临环城路。
1995年7月,四三一处国库在本单位院内进行宿舍楼建设,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楼基进行了文物钻探,在一号楼基内发现唐墓2座(图一)。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M1被盗严重,仅见少量俑的残体,M2出土器物丰富,多为俑类,予以介绍如下。
一、墓葬形制M2发掘资料佚失,根据钻探图纸及发掘者回忆,墓葬形制如下:M2为斜坡墓道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深5.5米,方向约185。
墓道斜坡状,长5.4米,宽0.8米。
甬道位于墓道与墓室之间,拱顶。
长1米,宽0.8米,高约1.2米。
墓室长方形,拱顶。
长2.5米,宽1.9米,高约1.5米。
墓室西部置棺,随葬品多放置在墓室东部,墓志、俑类偏前,器皿类偏后。
随葬品位置有移动,个别器物破碎,显然墓葬早年曾被盗。
二、出土器物M2共出土器物23件,质地分为陶、瓷、铜等。
1、陶器19件。
除个别为青灰陶胎外,均由白黏土制成。
镇墓兽1件。
标本M2:2,兽首,头顶两角已失,板须前有两小耳,肩生羽翼,无尾,蹄足,蹲坐于椭圆形空心低台座上。
兽低额粗眉,凸眼高鼻,大口狂张,颌下三缕胡须。
兽翼施绿彩,背、胸施桔黄彩,台座黑彩。
通高27厘米(图二,1)。
武士俑1件。
标本M2:3,头梳宝髻,方脸略右倾,隆眉,突眼,高鼻,嘴角方正,神态润朗。
肩披龙首披膊,着开口式臂耩,甲身两圆护,腹护呈桃形,胸、腰系索带,腰索下桃形短蔽膝,甲身下摆饰流苏,内有衬裙,下着裤,小腿罩膝裤,足着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巩义城西变电站唐墓发掘简报作者: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博物馆来源:《文物春秋》2011年第03期【关键词】河南巩义;唐墓;唐三彩;器物组合【摘要】2005年12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巩义城西变电站唐墓M17进行了发掘,该墓的随葬器物有陶器、瓷器、铜器三类,陶器组合明显由两套组成,但是每套又不够定额,合起来个别器类又超出定额,这在郑洛地区唐墓中是不多见的现象。
2005年12月,巩义市电业局在城西22公里的李沟村东麦田里建变电站一座,巩义市文物钻探队对20亩的征地范围内进行了文物钻探,发现墓葬20余座。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墓葬进行了发掘,除05HGCM17(以下简称M17)为唐墓外,其余均为宋墓,现将M17简报如下(图一)。
一、墓葬形制M17为斜坡墓道的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方向190°。
墓口开于生土上,上有1.3米厚的耕土层和扰土层。
墓道位于甬道南端,南北两壁呈斜坡式,东西两壁较直。
南壁南部较陡,北部突然下降,接近甬道口处为平底;北壁坡度很大。
墓道口长7.8米,宽0.94米;底长1米,宽0.94米。
甬道位于墓道与墓室之间,偏于墓室东侧,拱顶。
长1.8米,宽0.86米,高1.54米。
墓室近长方形,拱顶,四壁较直。
长2.8米,宽2.37米,高1.7米。
清理时,未见封门砖或封门土坯,墓内淤土至顶,西部可能为置棺处,但未见棺痕及尸骨。
墓室中西部的俑类尽数倒伏,自南向北器物有罐2、鸡首壶1、镇墓兽1、武士俑2、盅3、女俑3、文官俑1、男俑3、武士俑2;墓室东壁自南向北有碓1、铜钗1、盘1、羊1、猪1、狗1、鸭2、灶1、井1、骆驼1、马2(图二)。
二、出土器物M17共出土器物31件,质地分为陶、瓷、铜三种,依次介绍。
1、陶器24件,除特别标明胎质外,均由白黏土(高岭土)制成,其中灶、井、碓单模制成,罐轮制,人俑及兽俑均合模制成。
镇墓兽1件。
三彩俑。
标本M17∶4,人首镇墓兽,粗长角残断,招风耳外展,耳同络腮胡须连为一体,肩生两秃掌状翼,翼内侧刻有胸毛,尾从右后腿上伸出贴于背,前肢粗直,后腿宽厚,蹲于空心低台座上。
兽首白脸,角、脑后、耳背涂黑彩,耳内涂黑、橘红条彩,嘴唇橘红彩脱落,掌翼施绿釉,胸、背、蹄施棕黄釉,前肢、腹部施白釉,腹部、台座有流釉现象。
兽面部为宽额,凸眉,铃铛眼,塌鼻梁,突颊,抿嘴,八字胡外撇,末端呈钩状,不怒自威。
台座高4.4厘米,通高39.3厘米(图四,1;封二,1)。
武士俑4件。
标本M17∶5,三彩俑。
头戴宝顶盔,盔前一桃叶形饰,盔耳沿、后沿上翻,肩披披膊,着闭口式臂襺,甲身胸索上饰花结,腰索上有半圆护,下有桃形短蔽膝,遮住腰索垂缨上部,甲身内衬下摆饰流苏,下着裙,腿间飘长带,足着靴,立于前方后圆的底板上。
盔涂铁锈红彩,盔沿、桃叶形饰涂橘红彩,脸涂白彩,甲身施黄、绿、白三彩,裙施白釉,多脱落,飘带、靴施酱黄釉。
俑横眉立目,宽鼻翼,八字胡上翘,唇下短须一点,左手叉腰,右手握拳平抬,腕部有支条与腰相连,挺身直立,若有所思。
通高45.9厘米(图三,1;封二,2)。
标本M17∶6,三彩俑。
头梳宝髻,肩披披膊,胸索下有花结,腰索上有一半圆护,下为方形短蔽膝,甲身内衬下摆饰流苏,吊腿短至膝上,下着前开口裙,足着靴,立于前弧后圆的底板上。
发黑彩,脸白彩,嘴唇橘红彩,甲身饰三彩,吊腿、裙施白釉,多脱落。
俑皱额,肉眉凸起,两眼圆睁,鼻梁高挺,胡须张扬,左手叉腰,右手握拳上举,显得威风凛凛。
高40.5厘米(图三,2;封二,3)。
标本M17∶18,红陶胎。
头戴宝顶盔,盔前沿上翻如山形,肩披开领式披膊,甲身系胸索、腰索,甲内衬袍,下着大口裤,足着靴,双手握拳,如执器械,面容威严,立于地。
俑盔涂铁锈红彩,脸及甲、裙涂白彩。
高34.5厘米(图三,3)。
标本M17∶17,红陶胎。
与前者似为一模所出,但手指有细微差别,身体较直,盔顶残失,涂彩如前。
残高33厘米。
文官俑1件。
标本M17∶12,红陶胎。
拢发,头戴一梁进贤冠,身着右衽宽袖襦,腰系带,下着裙,足着云头履,拱手立于地。
俑眉高眼细,直鼻小嘴,颇具女人相。
通高33.9厘米(图三,4)。
幞头男俑3件。
标本M17∶9,头戴幞头,巾子较高,身着团领窄袖袍,腰束带,下着裤,足着靴,叉手立于长方形底板上。
俑右脸残缺,小眼,塌鼻,厚嘴唇,突下巴,脸形瘦削。
高24.4厘米(图三,5)。
标本M17∶7,身材较前者略宽厚,服饰一样,亦叉手立于底板上。
俑浓眉紧锁,圆眼突出,两颊肥厚,宽鼻梁下八字胡撇至腮旁,嘴巴紧抿,有些愁苦的样子。
高24. 6厘米(图三,6)。
标本M17∶8,红陶胎。
幞头残,上着红色团领袍,下着裙,足尖微露,袖手立于地。
俑颈以上涂白彩,眉目不清,高鼻,嘴部残。
高24厘米。
反绾髻俑2件,粉彩俑。
标本M17∶11,头梳反绾髻,身着铁锈红色翻领窄袖长袍,袖手,腰束带,下着裤,足着靴,立于方形底板上。
俑眯眼,小嘴,鼻梁高挺,面庞圆润。
高25.6厘米(图三,7)。
标本M17∶10,头梳反绾髻,上着橘黄色交领窄袖襦,外罩橘黄色半袖,下束铁锈红色曳地长裙,肩披白色披帛。
俑圆胖脸,小嘴紧抿,鼻高挺秀,面沉似水。
高27厘米(图三,8;封二,4)。
双环髻俑1件。
标本M17∶13,红陶胎。
头梳双环髻,上似为交领窄袖襦,下着黑色曳地长裙,足掩于裙内,肩披红色披帛,双手拢于腹前。
俑圆胖脸,眉目不清。
高23.2厘米(图三,9)。
马2件。
标本M17∶19,红陶胎。
勾首,高扬颈,斜肩,低臀,曲后腿,立于底板上。
分缨,披鬣,鬣顶剪出波浪花,束尾残。
头佩络头,背置鞍,上有长方形袱。
马身涂黑彩,多脱落。
高34.6厘米(图四,3)。
标本M17∶20,粉彩马。
首、颈自然扬起,平臀,立于底板上。
分缨,剪鬣,后鬣两侧各垂一缨,短束尾。
头佩络头,背置虎纹鞯、鞍,鞍上覆袱,鞍后5鞘,胸有攀胸,臀有鞦,攀胸、鞦共垂11朵杏叶。
马眼、鼻、嘴、杏叶、袱涂橘黄彩,剪鬣、缨、尾、蹄、攀胸、鞦涂铁锈红彩。
高32.1厘米(图四,2;图八,1)。
骆驼1件。
标本M17∶21,红陶胎。
昂首向后,抿嘴,背置圆毯,立于底板上。
眼睑、颊毛用黑彩描出。
此驼模制不精,尾未做出,趾未分开,背毯与常见的花边毛毯不一样,似为两层,上层毯与驼峰间有间距。
高36厘米(图四,4;图八,2)。
狗1件。
标本M17∶26,蹲式狗,头小,嘴歪眼斜,小耳,身躯庞大,前肢直立,蹲于底板上,脖子上有项圈。
高12厘米(图五,1)。
羊1件。
标本M17∶28,粉红黏土胎,头与身分别合模制成,然后粘合在一起。
头小,体宽大,嘴残,弯角,小耳,锥尾,蹲于底板上。
残长9.5厘米,宽5.5厘米,高7.5厘米(图五,2)。
猪1件。
标本M17∶27,脱模时有粘连,致嘴眼不清。
猪臀肥蹄短,伏卧于地,全身涂铁锈红彩。
从体形上看为家猪。
长10.6厘米,宽4.5厘米,高4厘米(图五,3)。
鸭2件。
颈高腿短,体肥润,头略左侧,似在悠闲观望。
标本M17∶24,宽喙涂铁锈红彩,高8厘米(图五,6)。
标本M17∶25,胸、背各涂两道铁锈红彩,喙亦涂铁锈红彩,高8厘米(图五,5)。
灶1件。
标本M17∶23,梯形台体,正面设半圆形不规整灶门,灶门以外涂铁锈红彩,上有较高的阶梯式挡烟墙,灶面一锅,涂铁锈红彩以示。
长8厘米,宽6.6厘米,高4.5厘米(图六,1)。
井1件。
标本M17∶22,方形,梯形台体,四壁规整,扁平井框置于井体之上,榫接处设铆钉。
四壁中央及转角处涂铁锈红彩,铆钉周围亦涂铁锈红彩。
底边长8厘米,口边长6.2厘米,高3.9厘米(图六,2)。
碓1件。
标本M17∶31,模制不规整,有粘连现象。
体形较小,支架低,不见臼沿,底板用手抹时较流利。
长11.7厘米,宽3.3厘米,高2厘米(图六,3)。
陶罐1件。
标本M17∶2,白黏土胎微泛红。
侈口,卷圆唇,束颈,弧肩,鼓腹,下腹弧内收,平底。
口径6厘米,腹径18厘米,底径8厘米,高26.1厘米(图七,1)。
2、瓷器6件。
瓷罐1件。
标本M17∶1,由盖与罐组成。
盖子口,方唇,弧顶较平,上有宝珠钮。
罐敛口,方唇,斜直领,弧肩,鼓腹,假圈足外撇,圈足底中部有一凹坑,颈肩处置四泥条系。
盖顶、内壁及外壁大部施淡青釉,方唇顶部釉被刮去。
除盖顶与颈肩外,釉大部风化脱落。
口径7.8厘米,腹径21.9厘米,底径10厘米,通高32.1厘米(图七,2;图八,4)。
盘1套,由一盘和三个酒盅组成。
盘,标本M17∶29,口微敛,圆唇,浅弧腹,圈足,外底略凹,大部施青釉,内底及圈足未施釉。
口径26厘米,圈足径13.5厘米,高5.2厘米。
酒盅,标本M17∶14,三彩盅。
近直口,卷圆唇,直腹壁,假圈足底略凹,通体施黄、绿、白三彩。
口径4.5厘米,圈足径2.3厘米,高3.2厘米。
标本M17∶15、16,侈口,圆唇,弧腹,假圈足底平,内壁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及底。
口径分别为5厘米、5.2厘米,圈足径分别为3.5厘米、3.2厘米,高分别为3厘米、2.6厘米(图七,3)。
鸡首龙柄壶1件。
标本M17∶3,口呈流状,如鸡的下喙,束颈,弧肩,鼓腹,假圈足,外底内凹。
流部分残,颈、肩处施六道凸棱,肩上一龙柄,口衔流的后部,肩部流、柄方向各有一朵较大的忍冬纹,另两个方向饰两朵较小的忍冬纹。
除假圈足外,通体施淡青釉。
流长7.2厘米,腹径14厘米,圈足径7.5厘米,高27.6厘米(图五,4;图八,3)。
3、铜器1件。
铜钗1件。
标本M17∶30,“U”形,两端细,中间粗,截面皆为圆形。
残长8.9厘米(图六,4)。
三、结语1、年代判断盛唐之前唐墓的年代,主要依据随葬品中神器类器物,即镇墓兽、武士俑、文官俑、武官俑等,其它器物由于变化缓慢,不宜作为唐墓确定年代的参照物。
根据M17镇墓兽台座较低、颌下有络缌胡须,武士俑、文官俑立于底板或地上,武士俑盔沿上翻这些特点,其年代应在675-680年之间。
且与芝田耐火材料厂M36[1](以下简称耐M36)的同类器十分相似,镇墓兽台座都是刚发展起来的,高均为4.4厘米,属很低的那种。
武士俑、文官俑尚立于底板或地上,没有站在低台座上,这是一种明显的滞后现象。
某些镇墓兽比耐M36镇墓兽稍早或同时的唐墓,其武士俑、文官俑均立于台座上,如芝田M89[2]镇墓兽立于底板上,爪足,武士俑台座高6.4厘米;郑州古荥师家河唐墓[3]镇墓兽立于地,蹄足,文官俑台座高7厘米;巩义老城砖厂唐墓[4]镇墓兽台座高4.2厘米,其文官俑台座高4厘米。
但M17、耐M36的武士俑也有先进的一面,即头盔前沿或耳沿向上略翻起,与前一段盔沿没有任何翻起不一样。
M17、耐M36、老城砖厂唐墓应是675-680年间唐墓里最早的一组。
2、器物组合M17陶器组合从胎质上看分为两套,但并不是全额两套器物简单地相加。
相反,两套器物合起来仍然有些器物没有达到全额数,甚至缺失,如武官俑,这说明当时的器物组合人们只是大致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