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华夏古典悲剧_牡丹亭_叙事范式的审美表征
经典戏剧: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随着白先勇先生致力于振兴昆曲,特别是青春版《牡丹亭》,并多次率昆剧团来京和在上海等大都市甚至大学的校园里演出,在海峡两岸的确掀起了昆曲热和《牡丹亭》热。
那么,如何赏析明代汤显祖先生最杰出的剧作《牡丹亭》呢?我有一点体会和大家分享。
一、了解刚正不阿的汤显祖汤显祖是个正直的人,可以用刚正不阿来概括他的品格。
他生于1550,死于1616年,字义仍,号若士。
江西临川人,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少饱读诗书,才气过人。
二十一岁中举,但不肯侍弄权贵,直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作官。
但是,当他看到贪官污吏的腐败,愤怒地上书《论辅臣科臣疏》,抨击了朝政,被贬职到广东徐闻县当典史,后来到浙江遂昌任知县。
其间,他为民驱除虎害,严惩欺压百姓的豪绅,还在除夕放囚犯回家和亲人团圆。
因此他受到百姓称誉,但是受到政敌的弹劾,和上级官吏的挑剔。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他悲愤满腔,弃官回家。
在老家临川写出了《牡丹亭》。
他一生作品不少,其他作品还有《红泉逸草》、《雍藻》、《问棘邮草》、《紫霄记》、《邯郸记》、《南柯记》、《玉茗堂文集》。
正因为作者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所以,他才把对现实的不满,艺术地表达在作品中,才赋予了作品控诉社会不公平,批判封建礼教害人和揭露社会黑暗的正义的力量,才赋予了作品讴歌真善美的进步思想和审美观念。
二、《牡丹亭》的艺术特色《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艺术特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广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本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把小说的传说与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用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唱词及场景设计,表现了两个年轻人追求个性自由、自由恋爱反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
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白日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与汤显祖的爱情观探讨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与汤显祖的爱情观探讨第一部分:《牡丹亭》的艺术成就1.1 《牡丹亭》的背景介绍《牡丹亭》是中国元代戏曲作品中的经典之作,由汤显祖创作于元朝。
作品以唐代诗人元稹的《贞观政要》中的故事为基础,讲述了柳梦梅与杜丽娘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汤显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1.2 《牡丹亭》的创作特点汤显祖在《牡丹亭》中运用了大量的叙事技巧和戏剧语言,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他对爱情、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作品融合了戏曲、诗歌和戏剧元素,展现了独特的美学风格和舞台表现力。
1.3 《牡丹亭》的艺术价值《牡丹亭》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人性描写,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
作品不仅在戏曲表演领域有着重要地位,还对中国文学、戏剧和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汤显祖的爱情观探讨2.1 汤显祖的爱情观念汤显祖在《牡丹亭》中表现出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和思考。
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揭示了爱情的复杂性和无常性,呈现出浓烈的人性关怀和悲剧色彩。
2.2 《牡丹亭》中的爱情表达《牡丹亭》通过柳梦梅和杜丽娘之间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一段跨越生死的真挚感情。
汤显祖通过对爱情的诗意表达和戏剧化呈现,刻画了人类对爱情的追求与执着,引发了对爱情本质的深入思考。
2.3 汤显祖的爱情观对当代的启示汤显祖对爱情的思考和表达,为当代人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通过《牡丹亭》中的爱情故事,我们可以反思自己对爱情的态度和理解,思考爱情在人生中的意义和作用,引发对情感、道德和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结语通过对《牡丹亭》的艺术成就和汤显祖的爱情观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经典作品背后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汤显祖以他对人性、爱情和命运的敏锐洞察和感悟,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启示和精神营养。
《牡丹亭》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文意义的经典之作。
教授《牡丹亭》中的艺术欣赏与审美教育
教授《牡丹亭》中的艺术欣赏与审美教育引言《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曲作品中的经典之一,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卓越之处。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教授《牡丹亭》,促进学生对艺术的欣赏与审美教育。
艺术欣赏的重要性艺术欣赏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升他们对艺术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艺术欣赏,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还可以培养表达自我、思考问题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为什么选择《牡丹亭》?•《牡丹亭》作为中国古典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以其独特而精妙的表演形式和深刻的人物形象吸引了无数观众。
•《牡丹亭》所展现出来的优秀艺术风格和价值观念,能够启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
教授《牡丹亭》的方法与过程1.简介与背景知识:在教授《牡丹亭》之前,先简要介绍该剧的背景和作者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
2.观看与欣赏:通过观看录像或现场演出的方式,让学生全面感受《牡丹亭》的音乐、舞台布景、服装设计等方面的艺术表现。
3.分析与解读:引导学生分析剧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思想等方面,并鼓励他们通过自我表达来内化对作品的理解。
4.创作与表演:让学生参与到创作中,可以是编写剧评、改编段落、模仿表演等形式。
通过主动参与,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艺术过程,并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授《牡丹亭》所能带来的益处1.培养审美情趣:通过接触优秀艺术作品,如《牡丹亭》,学生能逐渐培养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增加审美情趣。
2.增强文化自信: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戏曲艺术的瑰宝,《牡丹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并提升其文化自信心。
3.拓展思维与表达能力:通过分析与创作,《牡丹亭》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促进他们在表达意见、思考问题时更富有深度和逻辑性。
结论教授《牡丹亭》不仅是一个让学生接触优秀艺术品的机会,更是一次促进艺术欣赏和审美教育的契机。
通过引导学生全面感受、理解与表达,《牡丹亭》将帮助他们发展出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内在世界。
教授《牡丹亭》中的美学思想与艺术教育
教授《牡丹亭》中的美学思想与艺术教育1. 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牡丹亭》被认为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卓越艺术价值的剧本。
本文将探讨《牡丹亭》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并探讨如何将这些思想应用于当代艺术教育的实践中。
2. 美学思想在《牡丹亭》中的体现2.1 唯美主义在《牡丹亭》中,作者借助唯美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个纯粹、理想化的爱情故事。
通过细腻描绘花园、盛装舞会等场景,呈现出一个充满诗意和浪漫色彩的世界。
2.2 自然与人性共生《牡丹亭》强调自然与人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品中以花为象征,表达了对自然界珍贵之美的赞颂,同时也展示了人性和谐与内心真挚情感。
2.3 空灵唤醒心灵在《牡丹亭》中,作者运用了各种意象和象征手法来唤醒读者的心灵。
通过描绘梦境、渲染感官体验等方式,使观众能够进入一个超凡脱俗的境界,感受到独特的审美体验。
3. 将美学思想应用于艺术教育实践3.1 美学启蒙教育通过介绍《牡丹亭》中的美学思想,可以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理解,并帮助他们发展审美能力。
可开展针对该剧本的研讨活动、戏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深入理解美学思想。
3.2 引导创作与表达基于《牡丹亭》中所体现出的美学思想,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创作与表达。
以花园、梦境等题材为创作对象,鼓励他们通过绘画、写作、舞蹈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和感知。
3.3 引发跨文化交流《牡丹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将其作为教材引入艺术教育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美学思想。
同时,也可通过跨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与其他国家的艺术教育相互借鉴、交流经验。
4. 结论《牡丹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与艺术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了解和应用这些美学思想,可以激发人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理解,并促进他们更深入地探索美感、创作与表达能力。
在当代艺术教育实践中,可以借鉴《牡丹亭》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并结合现代艺术技巧进行创新和实践。
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审美观念以及跨文化交流意识。
浅论《牡丹亭》的悲剧意识
但是杜丽娘 一直受到严格 的家教 、 迂腐 的教化 , 这使 其外表 老成 持重 、 内心 常常蒙着淡淡 的哀伤 。
严格的家教 沉重 地打压 了杜丽娘 内心丰 富的情感世 界。杜
趄的仅仅是杜丽娘的鬼 魂而 已。二人 的情感 只 能在 冥境 中得
至瞒 足 , I 这是又 一悲剧之处 。但汤显祖之所 以伟大 , 因为他所 是
才情过人 , 女红 十分精巧 。
对 于 如 此 出 众 的 女儿 , 宝 仍 然 嫌 她 懒 散 。为 了使 杜 丽 娘 更 杜
有礼法 , 亲还 为她请 了先生教 习功课 。但是这个先生陈最 良却 父
是个陈腐迂阔之人。他不懂 “ ” 用他 自己的话来讲 , 你 师父 情 , “ 靠天也六十来岁 , 不 晓得伤个 春 , 不 曾游 个 园” 从 从 。杜 宝 和陈 最 良俨然代表着顽固不化 的封 建统 治阶级 和迂腐 的封建教化 。
中的悲剧因素感染 了无数读者 , 并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共鸣。
关 于“ 悲剧” 鲁迅 先生 曾指 出: 悲剧是 将人 生最有 价值 的 , “ 东西毁 灭给人看 ”1 r8。这短短的一句话已经高度概括出悲剧 [ (8 1, ) 2
体现得尤为 明显 , 实与梦境 的矛盾 , 现 使她 愁绪 万千 , 病倒在床。
浅论牡丹亭的悲剧意识牡丹亭是悲剧吗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生命的悲剧意识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红楼梦的悲剧意识悲剧意识的分类雷雨的悲剧意识生命的悲剧意识pdf悲剧意识
文 学 嚣 。文学存裾
浅论《 牡丹亭》 的悲剧意识
赵 亚明
(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 院, 陕西西安 7 06 ) 10 2
摘 要: 牡丹亭》 为戏 曲史上 的一部代表作 , 巨大的 艺术 《 作 有
昆曲《牡丹亭》旦角妆面视觉价值和美学欣赏
昆曲《牡丹亭》旦角妆面视觉价值和美学欣赏■李春玲/江苏开放大学摘 要:中国戏曲艺术最早可追溯至先秦俳优,经明清传奇及近代京剧等地方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具有经典不衰的艺术魅力。
元代末年形成的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是中国艺术最成熟、影响最深远的剧中之一,昆曲中人物塑造程式以其独特的装饰美在中国艺术中体现重要价值。
本文以《牡丹亭》为例,探讨旦角妆面的视觉符号意义及美学价值。
关键词:昆曲《牡丹亭》 旦角妆面 审美价值昆曲是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曾经辉煌璀璨盛极一时的昆曲艺术,经历了数百载的发展,在当前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其巨大的影响力。
如今,文人骚客人数逐渐衰减,昆曲票友的局限性很大,其中大多为中老年人文化爱好者,集中于江浙等中原文化发达地区,如今大多的都市人对昆曲持有一些偏见。
改革开放后昆曲的发展前景不很乐观,自从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非遗后,曾经风靡华夏六百年的昆曲再次迎来复兴的契机,昆曲爱好者逐渐在年轻人群中传开。
《牡丹亭》为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主体思想体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生活的追求。
《牡丹亭》几乎成为昆曲的代名词,本文以不朽的传奇巨作女主人公杜丽娘为人物形象研究对象,探讨旦角妆面美学价值。
有望为同行学术交流提供参考。
一、戏剧角色的传统造型程式戏曲人物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昆曲中旦角分为老旦、花旦等,老旦主要扮演老年妇女,正旦扮演的角色一般为正派的人物,四旦多演刺杀戏,五旦一般扮演年已及筚的淑女,通常为爱情故事的女主角。
六旦身份略低微,年龄较小,多扮演贴身丫鬟。
昆曲塑造了许多细腻、善良的女性形象,杜丽娘为古代女性美的典型代表,戏曲中人物造型包括服装艺术与化妆艺术,分析其人物造型的程式美、色彩美,可窥见戏曲人物的造型艺术美。
戏曲中的角色化妆方式、头面佩戴,衣服款式都有特定的规范,昆曲传统化妆分为生旦角与净丑角的化妆,旦生角化妆表现肤色白净,比其他行当相对素淡。
《牡丹亭》中图像叙事美学分析
《牡丹亭》中图像叙事美学分析作者:王克祥来源:《艺术研究》2018年第04期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亦是集中了各朝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和价值追求。
其中,从唐诗、宋词之后,元曲兴盛。
在曲艺文化中,昆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此,本文主要以《牡丹亭》的了解,探讨其中图像叙事的美学价值、与分析。
关键词:昆曲艺术图像叙事美学分析昆曲是中国古老的戏曲之一,原名“昆腔”、“昆山腔”,清代以后改为“昆曲”又名“昆剧”,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以及戏曲艺术中的珍品。
昆曲唱腔中清丽婉转著称,其念白儒雅,词曲华美而精致,表演细腻,舞台场景完美,使得昆曲表演在各个剧种中尤为美丽。
昆曲表演在叙事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词曲、唱腔、人物,都达到了一种极致的艺术之美。
在昆曲中著名的有《牡丹亭》和《玉簪记》,其中《牡丹亭》更是与《西厢记》、《桃花扇》、和《长生殿》共同评为中国四大古典名剧。
昆曲艺术起源于浙江一带,其中的清丽,空灵,淡雅,娴静更是将江南华美,婉约的美感蕴藏于昆曲的举手抬足、一颦一笑之中。
同时,昆曲作为一种戏曲艺术还有很强的叙事性。
如王国维所说“后世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
在通讯信息不发达的古代,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通过“唱”、“念”、“做”、“打”的表现形式将曲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演绎一遍,传达给观众一个个或凄美或雄壮的故事。
而昆曲作为古老的戏曲艺术,其也具有一种独特的叙事美学。
《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是明代汤显祖的代表作品,故事主要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之女,容貌艳丽,才华洋溢,跟随老师陈最良读书。
一日,杜丽娘读《诗经·关雎》章节十分有感触,而不禁伤春寻春。
自花园回去后,蒙蒙入睡,梦中遇一男子持半枝垂柳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杜丽娘醒来后不见男子,得知是一场梦,于是心情愁闷,日渐消瘦。
之后,身染疾病,再不能起。
弥留之际,杜丽娘要求母亲在她死后将其葬在花园的梅树之下,又叮嘱她的丫鬟春香将杜丽娘的画像藏在太湖石下。
论华夏古典悲剧《牡丹亭》叙事范式的审美表征
大 显祖 以神 奇 笔 触演 绎 的人 鬼之 恋 、起 死 回 种执 著 求 索 ,从 而使 悲剧 “ 团 圆” 的 结局 终 归 笼 生 、神异 梦 幻 的 爱情故 事不仅 是 对人 生伤 罩 着虚 幻 的 、慰 籍 的 、凄 凉 的审 美氛 围。 可 以说 ,
歌 ,形 诸 动 摇 。或 一 往 而尽 , 或 积 是 而 不 能 自休 。
剧主 人公 未能产 生 内在 的动 力 来积极 地创 造 幸福 ,
,
:. ,、
m 。. :
_
妻妻誓冬荸冀 种例 姜 一 ’ 2 属 5 本 的大意 冒 ’前现穿筌 蓑妻 以 衬复悲 或 7 于 翩出体 l叙 体悲 剧 出 ; 喜 _ 『事 喜 的 , 生 , 则 后 以 喜 居
和 藏 千 万 、 繁 杂 绚 多 的 事 ‘ 夏 典 剧《 丹 . t 苦 、 隐 在 变 化 纷 复 、 丽 姿 故 华 古 牡 辜 具 ) ) 由 ”
论华夏 古典悲剧 《 丹亭 》叙事 牡 范 式的审美表征 水
口 张 鹏 飞
( I 范高等 专科 学校 亳 , I 师 中文 系 副教授 ,安徽 蒙城 2 3 0 3 5 0)
【 摘 要 】《 牡丹亭》悲 剧主人公社丽娘因 情成梦、因 梦生 情、为情而生、 殉情而死的曲 折
情 感经历 ,主要是借 助超现 实的想象加 以 实施 并蕴藉 着关爱 “ 至情 ” ,体认 着浪 漫主义特 质的叙 事表征 可以说 ,汤显祖 以神奇笔 触演绎 的人 鬼之 恋、起 死回 生、神异 梦幻的爱情 故事 不仅 是对 人 生伤痛 的一种 自我 安慰 ,更是 对生命 挚爱的 某种执著 求索 ,从 而使 悲剧 “ 大团圆”的 结局 始终
发直它的冲 为 娄 ‘ . . 垦 展到 生能 尽 神’ - , 智 耗 熹 , ’ _ 动釜 话 为 催 止 : 一 : 。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现如今已登上了戏曲舞台,成为家喻户晓的舞台艺术作品;舞台中绚丽的服装、优美的乐曲、栩栩如生的人物表情,程式化的动作,受到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以及艺术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当我第一次走近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
艺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
正如汤显祖所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
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故事美——它讲述了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
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诗经》的讲议,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
不妨说,在《牡丹亭》的开头作者扳开了封建礼教的重闸,放进一丝新鲜的气流,然而让我们可怜的女主角倾刻间迷醉和眩晕了。
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她竟然吃惊地发现《诗经》中还有坦率表达男女恋情的诗句,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闺房后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饰的春光!因此,丽娘虽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却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
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唱词、唱腔、台词美——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牡丹亭》:一部再现传统美学的艺术作品
《牡丹亭》:一部再现传统美学的艺术作品作者:唐义发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期唐义发内容摘要:《牡丹亭》是代表我国古典戏剧最高水平的一部佳作,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全部内涵,本文通过戏剧的表现形式,剧文语言特点及爱情主题,通过杜丽娘这一艺术形象对中国传统美学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戏剧表现形式剧文语言传统美学《牡丹亭》是汤显祖创作的一部代表中国古典戏剧最高水平的传奇作品,它通过绚丽多彩的表现形式,独具特色的戏剧语言,表达了人类永恒的爱情主题,给人以美的享受,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观点与内涵。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州人。
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二十六岁即有两部诗集问世。
十四岁进学,二十一岁中举的他,一身傲骨不睸权贵,不与世俗合污,在攀高附贵的年代竟拒绝与当时任宰相张居正之子结交,为豪门官僚所不容,致使四次会试落选。
张居正死后,他得以考取进士,时年三十有四。
步入仕途后又拒绝了宰相申时行,张四维的结纳,宁愿不考庶吉士,结果失掉了晋升内阁大臣等职的机会。
并要求外放。
先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祠祭司主事等职。
万历十九年因抨击时政,被贬雷州任典吏,后改任浙江遂昌知县,任职五年间,未拘捕一名妇女,未杖死一名囚犯。
甚至允许犯人春节回家十五赏灯。
后因对朝廷苛捐杂税的不满,辞官回乡,时年四十九岁。
闲居后潜心著述,直到终老。
《牡丹亭》即是回乡一年后写出的代表作。
汤显祖正是将自己一生的坎坷和对理想的追求浓缩在《牡丹亭》这一作品中。
诠释了对中国传统美学的解读。
《牡丹亭》是通过那几方面表现中国传统美学内涵的呢?一.首先《牡丹亭》表现的传统美得益于它的表现形式曾记得第十届中国金鸡奖颁奖典礼结束时,一曲《牡丹亭·惊梦》艺压群芳,令群情鼎沸引得阵阵掌声,使观看电视直播的我,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
当杜丽娘莲步轻移、衣袂款动,有如天仙般飘然而至时,整个舞台色彩黯然。
强灯下的杜丽娘手持金色折扇,颊凝如脂、眼似寒星、翻卷缦舞的水袖加之声如莺啼的吟唱,有如天籁。
《牡丹亭》之审美意趣浅谈
《牡丹亭》之审美意趣浅谈明代戏曲《牡丹亭》的主“情”色彩使其具有不少艺术上的突破性,戏曲所塑造的绝美人物形象更具有打动人心的独特魅力。
一、语言美《牡丹亭》之语言美主要体现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与雅俗共赏。
生动活泼的语言淋漓地展现了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1.杜丽娘与柳梦梅语言之典雅。
自幼深受文学熏陶的杜丽娘精通诗词曲律,见到满园春色,不由感叹“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糜外烟丝醉软。
”[好姐姐]以牡丹自比,哀怨地诉说自己貌比牡丹,却无法让美妙青春绽放的落寞情怀。
及至触景生情,丽娘则道“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想幽梦谁边,和春光暗流转?”[山坡羊]杜丽娘的这一系列语言生动而不乏典雅,大胆地提出了自己对爱之索求。
柳梦梅作为后来的科场状元,其典雅的语言也是符合人物身份特征的。
面对杜丽娘的美丽画像,柳生感叹:“问丹青何处娇娥,片月影光生毫末?似恁般一个人儿,早见了百花低躲。
”[莺啼序]见了丽娘幽魂之美妙,柳生更是惊为天人:“他惊人艳,绝世佳,闪一笑风流银蜡……金钗客寒夜来家,玉天仙人间下榻。
”[前腔]柳梦梅的这几段唱词都充分地表现了深厚家学渊源,人物的身份地位也因此得以初步展现。
2.春香语言之天真活泼春香本是丫环出身,加之年纪尚小,未曾受过封建正统教育,作者在春香的语言处理上更侧重于其天真活泼的一面,与杜小姐的严肃谨慎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闺塾》一节中集中表现了春香语言俗趣的一面。
讲到“关关雎鸠”,春香立马按照自己的意思作了注解:“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
”春香的这种插科打诨,其实可以看作是杜小姐青春活泼的外在表现形式,杜小姐由于身份的束缚不能说不能做的事皆从春香那里得到了实现。
后来的春香冲口便说“溺尿去来”无疑是杜小姐纵容的结果,两人在先生面前的一番即兴表演更是对陈最良之迂腐的绝妙讽刺。
3.陈最良语言之陈腐身为被封建伦理道德彻底毒害了的一介儒生,陈最良的语言可谓陈腐至极。
女学生上课迟了,陈最良一本正经地训诫“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问安于父母。
论华夏古典悲剧《牡丹亭》叙事范式的审美表征
维 ・ 特劳 斯解 析 : 神话 将 会 螺旋 状 地发 展 。直 到 斯 “
生 、 异 梦幻 的爱 情 故事 不 仅 是对人 生 伤 痛 的一 种 神 自我 安慰 , 是 对生 命 挚 爱 的某 种 执 著 求 索 , 而 更 从
为它 催生 的智 能 冲动耗 尽 为止 。神话 的增 长因而 将 是连 续 不断 的 . 它 的结 构 却仍 然是 断 续 的 ” 1 而 。[ 1 观 乎 汤 显 祖 在 明代 后 期 兴 起 的社 会 文 化 启 蒙 思 潮 中
一
演绎 的不朽 传 奇 《 丹亭 》 牡 虽说 立论 新 颖 , 但若 将 之 放 在 其 它类 似 的文 艺 作 品 中加 以考 察 就 能 发 现 贯
穿 于 始终 的某 种 惯 例 性 的叙 事 规 则 和 隐 藏 在 千 变
万 化 、 繁 复 杂 、 丽 多 姿 的故 事 情 节 背 后 的 基 本 纷 绚
度、 礼法 规 范和 门阀制 度 的 时代 意 义 以及 表述 着 自 由民主 的思 想趋 向。然则这 类故 事 大多采 用 郎才女
貌、 一见 钟情 、 丫鬟 传 书 、 私订 终 身 的 同定俗 套 。列
事, 即全部 已知 故 事必 须看 作 唯一 的 一种 类 型 的一
系列 变体 ” 2 。[ ] 阐释着 结 构主 义 的先 驱 注重结 构关 系 而 不 珍 视个 体 的思 维 方 式 却 诉 说 着 结 构 主 义 的 精
¥基金 项 目 : 家级 社 科 基金 艺 术 学 项 目(7 D1 ) 安徽 省 A 类 重 点 学 科 资 助 课 题 及 安 徽 省 教 育 厅 人 文 社 科 研 究项 目基 金 课 国 0D 9 、
题 ( 0 9 K4 2) 黄 梅 戏 改 革 与传 承研 究” 20S 8 “ 阶段 性 成 果 。 收 稿 日期 :0 0 0 — l 2 1— 3 0
《牡丹亭》叙事艺术的美学特征
《牡丹亭》叙事艺术的美学特征
崔晓燕
【期刊名称】《戏剧丛刊》
【年(卷),期】2005(000)004
【摘要】戏曲的属性,在于让所有聚集到剧场的观众都能够产生交流的兴趣,享受交流的乐趣,使他们在剧本设置的矛盾中得到情感宣泄。
金登才指出:剧本设置的矛盾能否引起观众的交流兴趣,关键在于内容的安排能否给观众以特殊的审美感受。
作为中国古典名剧之一,明人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之后,立刻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出现了“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的盛况。
诚然,
【总页数】2页(P79-80)
【作者】崔晓燕
【作者单位】山东菏泽学院函授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05
【相关文献】
1.浅析《牡丹亭》旦角妆面的视觉符号意义及美学特征 [J], 汤晓颖;谢瑆
2.“空间的艺术”:汉赋空间叙事的演进、类型及其美学特征 [J], 彭安湘;高爱华
3.浅论微电影的美学特征和叙事艺术 [J], 陶勇;范晶
4.浅析大学生数字短片的艺术特征——西北民族大学校园DV大赛作品叙事主题与美学特征分析 [J], 王春丽
5.《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美学特征之比较 [J], 佟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牡丹亭》论文(参考仅供)
《牡丹亭》的魅力摘要《牡丹亭》作为昆曲的代表,自产生以来,久演不衰,带给人们视觉及听觉上的享受。
《牡丹亭》以其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融入了人生中的激情与消况,梦幻与现实的矛盾,营造一个浪漫而传奇的故事。
本文试图通过对《牡丹亭》鲜明的人物形象,清新的语言风格及唯美的意境三方面的分析,有力论证其艺术成就,以此来肯定它在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关键词:浪漫主义至情至性诗意语言梦幻“Peony Pavilion" charmAbstract"The Peony Pavilio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Kunqu Opera, since, not long, bring people visual and auditory enjoyment. "Peony Pavilion" with the sentimental love story as the main line, into the life of passion and fire situa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dream and reality, creating a romantic and legendary stori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s of "Peony Pavilion", the fresh language style and aesthetic artistic conception.Key words: romantic emotion and poetic language of dreams《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论《牡丹亭》的诗剧特征
论《牡丹亭》的诗剧特征论《牡丹亭》的诗剧特征摘要:《牡丹亭》作为一部诗剧,在中国古典戏剧史上的地位与《西厢记》不分上下,其诗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诗情与剧情,意象与形象以及诗语与剧语等方面的统一,使得《牡丹亭》的“至情”主题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同时也凸显了人物的个性化,刻画了戏剧史上“至情者”杜丽娘的形象。
关键词:牡丹亭诗剧特征元明时期,戏剧作家迭起,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更是冠绝一代的代表作。
戏剧评论家沈德符曾评价:“汤义仍《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乃才情自足不朽也。
”①在中国古代戏剧史上,《牡丹亭》可以说是一部不亚于《西厢记》的古典诗剧。
诗剧是一种诗歌体的戏剧形式,介于诗歌与戏剧之间,既具有戏剧的外形,即戏剧的角色,对白,以及特定的结构,同时诗剧又具备了诗歌的内蕴。
诗剧与一般的戏剧不同,它是诗歌与戏剧的融合与统一,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审美特征。
一、诗情与剧情的统一“诗发乎于情”是诗歌自古的文艺传统,如元明时期杨维桢说:“诗本情性,有性此有情,有情此有诗。
”②,而明清时期的曲论家认为“情”是剧曲唯一的本源和内质。
诗剧作为诗歌体的戏剧,则兼具有“诗言情”的抒情性特征和戏剧的情节与线索冲突。
汤显祖自称《牡丹亭》是“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牡丹亭》作为一部大型的诗剧,在行文之间确实像含蓄有致的抒情诗一般,凝聚着浓重的情思。
其抒情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杜丽娘对爱情的萌发到追求整个过程中。
作为封建家庭中的一个大家闺秀,杜丽娘待字闺中,接受的是封建正统思想的熏陶,直到在闺塾中读了《诗经》才为“诗章讲动情肠”,在诗的感发下萌生了对爱情的追求,感到“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③。
而杜丽娘最初对于自身的青春与美好是不自知的,在《惊梦》一折中,杜丽娘初涉后花园,第一次看到姹紫嫣红百花开遍的景象,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正处在人生的春天之中,可惜这①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4册[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 206.②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7:175.③汤显祖.牡丹亭[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49良辰美景都付与断井残垣,《牡丹亭》在此借后花园的春景以抒发杜丽娘“生于宦族,长在名门。
《牡丹亭》悲剧审美形态论
摘 要 : 汤显祖 的《 丹 亭》 牡 系明代 传奇 , 戏剧 情 其 节中的喜剧穿插和喜剧结尾形式,根据西方的戏剧理 论解读 , 易被人误读为喜剧或者正剧 。本文立足 于中 极 国古典 悲剧 理论 与 西方 悲剧 的差 异 ,依 据 中国古典 悲 剧 的“ 乐相 乘” “ 苦 、 悲喜 交错 ” 民族特 色的 审 美风格 , 的 对该剧 的情 节结 构 中喜剧 穿插 、 剧 结尾 的 悲剧 内核 、 喜
在作 品 中的表现显然 比周瑜要正常得多 。
小说创作不同于编撰史书, 并不一定要严格按照史
实来 写 , 者完全有虚 构想象 的权利 。他有写 出人物 负 作
面性格的权利 , 也有将历史人物彻底“ 易容” 的权利 , 即
使是将周瑜写成丑 角也无所 谓 。但 是对其 言行举 止 、 思
想性格各个方面的描写要和谐统一 ,不能相互背离 , 发
而通于生死幽冥的至情却不能通达于现实 ,是悲之极 也。悲而愈悲 , 所以从整体情节结构看 ,牡丹亭》 《 是深
具 悲 剧 意蕴 的 。
性, 主张一悲到底 , 并以主人公的悲剧结局作为其悲剧
属性 的主要标志 。中国的悲剧往往 以喜剧 的形式结尾 。 中国学术界有 些 人基 于此 , 《 将 牡丹亭》 的大 团 圆结局 作为它属于喜剧或正剧 的一大依据 。 用 西方 的悲喜 剧 理论框 架 和标 准 对 中国古 典戏 剧 审美形态进行界定 , 这是误读( 牡丹亭》 ( 审美形态的理 论操作方面的原 因。古希腊哲人亚里 士多德在《 诗学》 中认 为 “ 剧 ” “ 于一 个 严 肃 的完 整 的有 一 定 长 度 悲 是 对 的行 动 的摹仿 ; 它 的媒 介是语 言 , 具有各 种悦耳之音 , 分别在戏剧的各部分使用 ; 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 来表达 , 而不是采用叙述法 ;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 种情感得 到 陶冶 ” 。 j 6 [ 主人公 的遭遇是 “ 毁灭或痛苦 的行 动” 。 7」这里 面包含 了三 方 面悲剧 内涵 : 一个是剧体风格 应保持矜庄严肃 , 一个是强调悲剧 的“ 单一结局 ”一个 , 是悲剧 的审美 心理效果是怜悯 。 田由于亚里 士多德在美 学 、 学 和文 学 理论 上 的历史 地位 , 悲剧 观 被 西方剧 哲 其 作界奉为圭桌。如贺拉斯反复强调戏剧的内部一致性 , 他说 : “ 悲剧 是 不屑 于乱 扯一些 轻 浮 的诗 句 的” [ “ , 悲剧 ] 9 的主题 决 不能 用 日常 的适合 于喜 剧 的诗格来 叙 述 。每 种体裁都应该 遵循 规定 的用处 ” 。车尔尼雪夫斯基 也 〔 ] 0 1 认为 : “ 悲剧是人 的伟 大 的痛苦 ,或者是伟大人物 的灭 亡。” 可以说 , 〔 川 历来西方戏剧理论家对“ 悲剧” 的阐述 , 大多未超 出亚里 士多德 的悲剧 内核 。在这种非 常系统 、 非常成熟的理论的规范下 , 西方的戏剧作品, 仅从剧面 上就能轻易分别出其艺术属性。幸或不幸 , 中国古典戏 剧 中历来 不 乏 “ 悲剧 ” 品的存 在 , 作 但不 曾有 系统 的悲 剧理论 。由于缺乏理论 的指导和约束 , 中国古典戏剧几 乎是 在一 种 自然状 态 下 缓慢 发 展 的 ,加 之 中 国长期 受 到儒 家 “ 中庸 ” “ 、 乐而不 淫 , 而不伤 ” 哀 思想 的影 响 , 对 不合理的东西采取容忍的态度 , 反对矛盾冲突 , 因而中
20世纪以来《牡丹亭》主题研究综述
《牡丹亭》是我国古典戏曲文学的经典之一,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作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重要文学遗产,《牡丹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文内涵,对我国文学与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过去的百年间,学者们对《牡丹亭》的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其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涵。
本文将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读者们提供一份全面系统的《牡丹亭》主题研究综述。
一、《牡丹亭》的创作背景我们需了解《牡丹亭》的创作背景。
明代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戏曲文学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这个时期,诸如汤显祖这样的才子辈出,他们的作品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喜爱。
《牡丹亭》便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它集中体现了明代社会风貌、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反映了当时社会风俗和人们的心灵世界,深受观众欢迎。
《牡丹亭》的诞生与当时社会的背景紧密相连,对于我们研究其主题与内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牡丹亭》的基本情节我们需要了解《牡丹亭》的基本情节。
《牡丹亭》的故事情节源自唐代杜秋娘的传说,表现了爱情的悲剧,是一部典型的爱情戏。
故事讲述了许仙与玉荷从相爱到分离的悲壮爱情故事,泣人心脾,感人至深。
其主要情节包括许仙赴牡丹亭观戏,与美女梁山泊相遇并相恋,后梁山泊魂归冥府,许仙寻妻东渡判死,最后二人得以修成正果。
整个情节环环相扣,紧凑有序,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三、《牡丹亭》的艺术特色另外,我们需要分析《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作为一部古典戏曲文学作品,《牡丹亭》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的特色,例如在音乐、舞蹈等方面体现了我国古典戏曲的独特魅力。
其对白独特自成一格,富有抑扬顿挫,具有较强的旋律感与韵律感;角色刻画细腻,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这些艺术特色为《牡丹亭》赋予了灵魂,也是其至今仍受人喜爱的原因之一。
四、《牡丹亭》的主题内容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牡丹亭》的主题。
谢雍君:《牡丹亭》的象征思维及其戏曲史意义
谢雍君:《牡丹亭》的象征思维及其戏曲史意义引言当我们梳理关于《牡丹亭》内涵之种种时,发现剧情中有许多不符常情常理之处。
比如,杜丽娘随父母在南安生活3年,居然不知自己居住的太守府后有一大花园,而丫鬟春香偶尔一次出恭,即发现“有这等一个所在”(《闺塾》);再如,杜丽娘死后,三年尸首不腐,“异香袭人,幽姿如故”(《回生》);又如,剧末杜宝拷打状元女婿,后在皇帝下旨“父子夫妻相认,归第成亲”的情境下,还要求杜丽娘“离异了柳梦梅,回去认你”,最终不认柳梦梅为婿(《圆驾》),等等。
这些不合常情常理的情节,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汤显祖为什么设置这些有悖常情常理的剧情?他的用意何在?它们是否可以修改或删除?很显然,如果仅仅停留在《牡丹亭》曲词、念白的表层分析,我们无法捕获一个具有正常逻辑思维的理由作为它的答案。
换句话说,假使要让这些情节呈现出相关又符合正常的逻辑关系,就需要我们打破以往对传奇的传统见解,由表层的曲白含义深入到全剧隐藏的终极内涵,才能使其前后矛盾的剧情关系变为顺畅、合理。
这中间应该存在一个枢纽点。
笔者以为,这个枢纽点就是“象征”,它是本文的关键词,用它重新梳理《牡丹亭》,发现剧中离奇、不符常规的情节会因为它的介入而峰回路转,生出新意,不仅具有了自在的合理性和逻辑性,而且全剧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境得到了提升,呈现出独特的哲理意味。
作为文艺学的重要概念,象征是一个多层次、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丰富而驳杂。
象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即将象征定义为艺术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段。
广义的象征则是文化人类学的概念,涉及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领域,是借助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把握形象背后的意蕴的认识方式,是人类谋求主客体和谐统一的文化行为和生存方式,它体现为除表现手法外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存在方式。
象征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词、文赋创作中经常被采用。
明清女性接受视野中的《牡丹亭》-模板
明清女性接受视野中的《牡丹亭》从戏曲角度研究明清女性接受史,不能不关注《牡丹亭》。
因为,在封建礼教高压和个性解放思潮涌动的变奏下,《牡丹亭》所讲述的女性故事,正成为那个时代女性意识觉醒的一个象征。
立足性别研究(gender studies),考察《牡丹亭》及明清女性接受问题,无论对于研究中国戏曲文化还是研究中国女性文化,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一)宗法制时代的中国封建社会,从主流上讲,是在皇权专制和礼教训条制约下而不乏禁欲主义色彩的。
“禁欲”的刀子长期以来冷冰冰地阉割着世人的生命活力,把他们推入深深的“性恐惧症”中。
这种来自男尊女卑社会的道德禁忌,落实到不同性别群体身上,往往表现出宽严迥异的不平等来,于是在“男女授受不亲”之外,又有了专门针对女性的所谓“女子十年(岁)不出”、“女子出门必拥其面”(《礼记?内则》)之类说教,连抛头露面也成为闺门大忌。
在此背景下,男子在性追求上享有优先权从来都得到社会认可,古代层出不穷的“凤求凰”故事中,男方总是像狩猎者般步步占先且自视为天经地义,其缘由盖在此。
跟男子在性追求上处处占先的肆无忌惮形成对比,女性对此则往往心怀恐惧、面露羞耻乃至充满着负罪感,如西方女性主义学者指出:“在涉及到由自己主动引起并经历过的性激动时,首先就会出现女人对其性欲所感到的恐惧和羞耻”,也就是说,“对于女性来说,性欲往往充满一种负罪感。
女性性欲往往是一块黑色的大陆……”可是,跟西方历史上的“文艺复兴”遥遥呼应,1598年诞生的明传奇《牡丹亭》偏偏把叙事重心放在展示女性“情爱”这个“黑大陆”上,旗帜鲜明地跟“把人禁杀”的陈腐礼教对着干,从而拆穿了长期以来正统文学关于“良家妇女”没有主动性欲的虚伪道德神话,大声呼唤着“有情之天下”的到来。
出自汤显祖这位“中国的莎士比亚”之手的该剧,以其对人类天性和女儿情怀的诗意展露,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那个思想启蒙和个性解放时代的一面旗帜、一个象征。
翻开长达55出的《牡》剧,从《惊梦》到《寻梦》,从《写真》到《幽媾》,相关的警语妙章比比皆是,你听:“为诗章,讲动情肠”、“因春去的忙,要把春愁漾”、“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世间何物似情浓,整一片断魂心痛”、“这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单则是混阳蒸变,看他似虫儿般蠢动把春情搧”、“梦中逗的影儿别,阴司较追的情儿切”、“亏杀你南枝挨暖俺北枝花,则普天下做鬼的有情谁似咱”……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位明代大戏剧家对凄婉又神奇的女性情爱故事的讲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国家级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07DD19)、安徽省A 类重点学科资助课题及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金课题(2009SK482)“黄梅戏改革与传承研究”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0-03-01作者简介:张鹏飞(1967-),男,江苏泗洪人。
安徽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文艺学硕士生,主要从事文艺美学、公共关系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汤显祖以神奇笔触演绎的人鬼之恋、起死回生、神异梦幻的爱情故事不仅是对人生伤痛的一种自我安慰,更是对生命挚爱的某种执著求索,从而使悲剧“大团圆”的结局终归笼罩着虚幻的、慰籍的、凄凉的审美氛围。
可以说,《牡丹亭》无论从戏剧的表层特征或深层结构加以鉴赏皆可谓明传奇中横空出世、石破天惊、家喻户晓、轰动剧坛的集“大情”者。
观乎剧情叙写的惊梦、寻幻、写真、闹殇、魂游、幽媾、欢扰、冥誓、回生等关目均是为达到煽情宣泄的艺术功效而富含韵味隽永的审美情趣。
一、《牡丹亭》演绎题材的生命意蕴旨归中国古典文学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诸多歌颂青年男女争取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的文学典籍。
像唐传奇《莺莺传》、《崔书生》;宋话本《风雪瑞仙亭》;元杂剧《两厢记》、《墙头马上》等。
凡此种种,此类文艺作品皆有着一个共同特质就是其故事主人公为了自主所爱均敢于冲破封建礼教和门第观念的束缚而私自融和。
它无疑具有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礼法规范和门阀制度的时代意义以及表述着自由民主的思想趋向。
然则这类故事大多采用郎才女貌、一见钟情、丫鬟传书、私订终身的固定俗套。
列维·斯特劳斯解析:“神话将会螺旋状地发展,直到为它催生的智能冲动耗尽为止。
神话的增长因而将是连续不断的,而它的结构却仍然是断续的”。
[1]观乎汤显祖在明代后期兴起的社会文化启蒙思潮中演绎的不朽传奇《牡丹亭》虽说立论新颖,但若将之放在其它类似的文艺作品中加以考察就能发现贯穿于始终的某种惯例性的叙事规则和隐藏在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绚丽多姿的故事情节背后的基本叙事语法。
盖因在结构主义人类学看来,世界是由事物之间的关系且非本身构成而文学佳作的产生绝非是空穴来风的生命幻影。
普罗普认为:“故事中人物的年龄、性别、职业、身份及其它静态特征都可以变动,但在情节发展过程中所完成的行为却是一致的,即其发挥的功能是恒定不变的”。
关乎其思维方式的特点在于:不是将纷繁复杂的民间故事看作万千元素的混沌一体,而是发现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它们看作是“一个一个的故事”,即是把它们看作是“一个故事”,“严格说来,只存在一个故事,即全部已知故事必须看作唯一的一种类型的一系列变体”。
[2]阐释着结构主义的先驱注重结构关系而不珍视个体的思维方式却诉说着结构主义的精论华夏古典悲剧《牡丹亭》叙事范式的审美表征*张鹏飞(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蒙城233500)摘要:《牡丹亭》悲剧主人公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生情、为情而生、殉情而死的曲折情感经历主要是借助超现实的想象加以实施并蕴藉着关爱“至情”的体认着浪漫主义特质的叙事表征。
可以说,汤显祖以神奇笔触演绎的人鬼之恋、起死回生、神异梦幻的爱情故事不仅是对人生伤痛的一种自我安慰,更是对生命挚爱的某种执著求索,从而使悲剧“大团圆”的结局始终笼罩着虚幻的、慰籍的、凄凉的审美情韵。
关键词:《牡丹亭》;古典悲剧;叙事范式;审美表征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558(2010)03-0115-05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Science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Jun.,2010No.32010年6月第3期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髓意旨。
焦循指出:“明人南曲,多本元人杂剧:如《杀狗》》、《八义》之类,则直用其事;玉茗之《还魂记》,亦本《碧桃花》、《倩女离魂》而为之者也”。
[3]观乎《牡丹亭》在悲剧叙事题材上虽说以明人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为蓝本,但在具体情节的设置安排上却颇受元人杂剧的审美映射而尤为明显者诸如乔吉《两世姻缘》关于玉箫再生后与情人成婚的构思以及以写真作为双方重遇契机的情节设置等艺术范式。
汤显祖《牡丹亭》戏曲情节演绎中穿插着喜剧情结或喜剧煞尾模式,故而依据西方戏剧理论加以规范而致使国人极易将之误读为喜剧或正剧。
由此,学术界立足于戏剧文本范式在东西方古典悲剧理论的差异而颇多争议的焦点在于它是悲剧、喜剧抑或正剧的审美形态和艺术属性的划分样式。
譬如说,郑振铎主张:《牡丹亭》“于喜气重重中闭幕”,是一部“离奇的喜剧”。
[4]叶长海评介:“如果把这个剧本归为喜剧,则对剧本主人公的境遇、命运和性格发展趋势以及剧中许多戏剧场面的悲剧性效果难以解释:但如果把它归为悲剧,则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至少要削去剧本的一半,否则这个‘悲剧’将缺乏应有的严肃性和统一性,因为它除了‘笼罩着一股悲剧的气氛’以外,还充满着另一股喜剧的气氛”,因而《牡丹亭》应是一部“悲剧和喜剧糅和在一起的‘悲喜剧”。
[5]赵景深认为:“《牡丹亭》是悲剧”。
[6]尚永亮评价:《牡丹亭》是“一部兼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一体的复合戏”或曰“全剧55出,前28出大体属于以喜衬悲的悲剧,后27出属于以悲衬喜的喜剧”。
[7]华夏古典悲剧《牡丹亭》具有“由悲及苦”、“苦乐相乘”、“悲喜交错”的虚幻复合的艺术魅力、苦尽甜来的民族风尚和温馨恬适的生命情趣。
正如钱华所言:“人的自然本性与束缚人们身心的封建伦理道德的矛盾冲突,不仅仅是主体与客体之间,更多的是人的主体意识之内的矛盾冲突,表现在杜丽娘身上就是典型的二重人格。
现实中的杜丽娘‘名为国色,实守家声,嫩脸娇羞。
老成尊重’,始终是一个恪守封建礼教,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大家闺秀,而梦中和阴间的杜丽娘却是自由自在、任情任性、活泼欢畅的精灵。
两个截然不同的杜丽娘。
一个代表的是她意识层面理性的‘我’,一个代表的是她无意识层面感性的‘我’。
两个‘我’同样真实,同样强烈,并互为因果,理性的‘我’愈是遭到重压,感性的‘我’便愈是任性放纵,正是杜丽娘的自身感性和理性,本我与超我不可调和的激烈冲突,终于导致了她精神的崩溃”。
[8]汤显祖推崇戏剧起源于人类抒发感情的需求:即“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
或一往而尽,或积是而不能自休。
盖自凤凰鸟兽,以至巴渝夷鬼,无不能舞能歌,以灵机自相转活,而况吾人”。
[9]故而评说:“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也”。
[10]陈继儒记载:“张新建相国尝语汤临川云:‘以君之辩才,握尘世而登皋比,何渠出廉、洛、关、闽下?而逗漏于碧箫红牙队间,将无为青青子衿所笑?’临川曰:‘某与吾师终日共讲学。
而人不解也,师讲性,某讲情。
’张公无以应”。
[11]叙写汤显祖明确地揭示了“性”或“理”与“情”的对立抗争而自觉地体认了“情”的生命意旨。
二、《牡丹亭》人物描摹的自由性灵张扬《牡丹亭》剧目以奇情描摹人类的至爱、渴望、憧憬、理想和愉悦且以此组台凝结而推演着五十五出戏曲情节的灵动境界。
不言而喻,汤显祖崇尚“情不可以论理,死不足以尽情”。
【12】即宣扬叹言“情”之超越天理与生死的非凡力量,关乎其经典剧作《牡丹亭》就描摹了杜丽娘对爱恋至情的矢志不移的生命寻觅。
概因晚明爱情传奇叙事大多彰显着思想意识领域的风云激荡的个性自由的生命召唤以及对“情”的热情讴歌、礼赞和张扬。
为此,杜丽娘为了追求美好纯真的爱情而一往情深、出生入死、起死回生、倾心觅求的异乎寻常的情感历程,突显着对人的感性情欲、自我生命的向往、希冀和渴求,继而展示了爱情作为世人的自然本性与束缚其身心的封建伦理道德理念的剧烈的叙事冲突。
它依稀显露出市民阶层的自由个性解放的萌发意识并折射着剧作者演义时所秉持的生命“至情”的精神寄托。
汤显祖生前曾自称“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观乎《牡丹亭》剧情结构范式实际是涵括着一悲再悲、悲之愈悲、悲喜交加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剧性意蕴。
试想杜丽娘正当花季而饱受压抑,虽说压抑的欲求能通过一场美梦得以暂时释放,然而好梦不再,寻梦不着,竟至于死。
其后因情复生,然而贯通生死幽冥的至情却不能畅达于现实,只好因爱情理想未遂而凄然早殇,观之可谓悲之极甚而充溢着浓1162010年郁伤感的生命情怀。
至于“欢乐尾巴”的喜剧性结局是因乎自我克制和容忍导致悲剧主人公未能产生内在的动力来积极地创造幸福,但又不甘心受苦到底,惟有依靠外在的力量实现结局的“大团圆情结”。
由此观之,“悲剧冲突的和解”是“鉴于戏曲悲剧的喜剧结局的情况,我国戏曲悲剧的性质,通常取决于戏剧的高潮性质,而不是像西方悲剧那样取决于结局”。
[13]可以说,汤显祖戏曲创作以“情”为文学思想的核心基调而“至情”却是其所追求的有情人生的最佳生命境界并贯穿其整个艺术世界的精神灵魂。
观乎汤显祖的“至情论”主要源于“泰州学派”且渗透着佛教文化的因缘哲思。
像汤显祖与之旨趣神交的达观和尚就对其确立以戏曲救世、用至情悟人的演义观念影响至深而致使《牡丹亭》成为“至情”论的真情人生演绎。
汤显祖戏曲叙事尊崇超越现实与生死的巨大力量而促使一个弱女子敢于大胆地冲破封建礼教、家庭体制的诸种禁锢束缚并终归实现了自己的爱情与婚姻。
可见,主人公对“情”的执著追求伴随着对“理”的强烈反叛,从而使汤显祖在文学艺术领域开辟了思想解放、个性张扬、自由呼唤的亦真亦幻的生命疆域。
譬如说,《牡丹亭》剧情演义中最令受众感慨的当属《惊梦》叙写的杜丽娘的自觉希冀的生命意识。
像杜丽娘不经意间发现自己家还有一个后花园。
当她看到园中美景时不禁感叹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它不仅仅是对春光之美无人赏识的叹息而更注重张扬对自身之美无人怜惜的生命感喟。
继而带着“年已及笈,不得早成佳配,诚实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
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的无限遗憾进入梦乡并在梦中实现了与情人的交欢团聚且使得情与欲的生命的冲动皆得以暂时的释放、宣泄和愉悦。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需要”是指“当个体或群体因缺乏某种刺激时会呈现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对这种不平衡状态以及需求达到新的平衡的体验”。
并在《动机与人格》中将“需要”诠释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生命境界。
[14]观乎杜丽娘理当是“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的“自然人”的典型形象。
王思任评介:“杜丽娘之妖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夫人之软也,杜安抚之古执也,陈最良之雾也,春香之贼牢也,无不从筋节灵髓,以探其七情生动之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