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2015概论第三讲

合集下载

概论课(第3章)

概论课(第3章)

(2)完整表述 完整表述: 完整表述 毛泽东,1948年4月1日,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 毛泽东 年 月 日
讲话》 讲话》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 反对帝国主义 无产阶级领导的 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 人民大众的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945年 1945年4月24日《论联合政府》.毛选三卷 24日 论联合政府》 毛选三卷
毛泽东有关论述2: 毛泽东有关论述
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 是和一个 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 富强的中国 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 不是半 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 独立的 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 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 不是分裂的而 自由的 是统一的中国,相结合的 在一个半殖民地的、 统一的中国 相结合的.在一个半殖民地的、 相结合的 在一个半殖民地的 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 建 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 要想发展工业,建 要想发展工业 设国防,福利人民 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 设国防 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 多少年来 福利人民 求得国家的富强 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 多少人做过这种梦 但是一概幻灭了. 但是一概幻灭了 ━
(四)探讨性问题 四 探讨性问题 探讨性问题:
关于中国社会发展(革命 建设 关于中国社会发展 革命;建设 规律问题 革命 建设)规律问题 如何看待和认识 : 党对中国革命道路探索20年曲折 经历) 年曲折(经历 党对中国革命道路探索 年曲折 经历 党对中国建设道路探索20年曲折 经历) 年曲折(经历 党对中国建设道路探索 年曲折 经历 道路探索(成功 注:道路探索 成功 关联之比较 道路探索 成功)关联之比较

2015版毛概第三章

2015版毛概第三章

思考
为什么新民主 主义社会是一 个过渡性质的 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 会不是一个独立形 态的社会,而是由 如何理解这种过渡性?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 主义转变的过渡性 的社会形态。
这个社会介于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 既有资本主义的因素,又有社 会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因素 处于主导地位。 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 主义体系,并必然过渡到社会 主义社会。

(4)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苏联社会主义优越性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 “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 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 “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 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
本的阶级力量。

这个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也具有两面性:既有 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
领导的一面。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既具有对抗性的一面,又具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 主义与社会主义道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 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
新民主主义 社会的主要矛盾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三)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必然性
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 从历史上看,有两条道路:
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
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第三章答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第三章答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参考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中的决定性要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只有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原因有三: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详见教材第104页)注:这里的生产方式不仅仅是物质资料(产品)的生产方式,更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也就是说一定的物质产品只有在特定的生活方式中为人的生活服务,实现生活价值的时候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也才能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现实中的很多物质资料的生产(如黑工厂的不法生产、自然的过度开发等)没有实现生活的价值,就没有推动社会发展,反而成了拉动社会落后的力量。

因此,这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只有作为人们生活的正能量才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

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参考答案: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人类社会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冲击着现实社会和意识形态中一切陈旧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等等,以不可抗拒的磅礴之势,在物质生活方面为人类开辟了一个辉煌的前景。

首先,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也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毛概第三章_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5版

毛概第三章_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5版
❖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 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 有制。
❖赎买 ≠ 购买。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 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行业经营所 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为何能采取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 和平改造?
❖首先,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其次,中共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
二是业主不参加劳动,雇佣工人超过3人 以上,称工场手工业。
为什么对手工业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呢?
❖ 因为手工业者一方面是劳动者,另一方面又是私有者。手 工业生产是分散的、落后的、保守的、盲目的,不进行社 会主义改造,就不能改变它的生产关系,就不能把它的生 产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就不能把落后的生产方式改变为近 代的生产方式,并提高其生产力,也就不能把手工业者由 穷困的状况引到富裕的境地。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提问:中国革命分几步走?内容是什么?
❖ 第一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

本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独立、民

族解放和人民民主,属于新民主主

义革命。
❖ 第二步: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进行社

会主义革命,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社
❖ ——《关于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若干问题》(1954)
如何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目标
生产资料私有 制 社会主义集体 所有制
方针
积极领导 稳步前进
方法步骤
供销小组 供销合作 生产合作
供销小组
供销 合作社
生产 合作社
简单 协作
流通 领域
生产 流通
社会主义
半社会主

【内容完整】2015年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模板

【内容完整】2015年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模板


肥 企业公积金 职工福利
30%
15%

四马分肥

18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在事业上有雄心创业的资本家而言,1949年以后,从
12
02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 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 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 确的阶级政策。
3、高级社
55年底-56年底 社会主义性质
系进行革命性的改造,逐步消灭私 有制、确立公有制并大力发展生产 力的过渡时期。
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
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是把 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转化为公 有财产,同时,通过合作社的 形式使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
命的序幕,无产阶级要不停顿地把民 主革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
11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1)1949-1952 “两个转变”并举
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经济结构
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过渡时间:15-20年 新民主主义建设
转变条件:先实现国家工业化,再进行私营工业 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
社会性质
7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1949-1952: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
4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
五种成分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毛概课本目录整理

毛概课本目录整理

毛概课本目录整理目录第二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两个目标)二、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时代背景、实践基础)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背景、基础、发展过程)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概念、形成、背离、重新确立和发展)2.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3.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三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二、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对象、动力、领导、性质、前途)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政治纲领、经济纲领、文化纲领)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必然性、意义)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四、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1.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的经典观点(前提、基础、无产阶级、中心)2.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考察(四个时期)第四讲: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理论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过渡性质判断)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过程、主要内容、合理性依据)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实现工业化两条道路)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理论根据(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社会阶级关系变化)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四、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成果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五、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总结、成绩)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国内外环境)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般理论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认识、探索)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重大意义)二、如何理解初级阶段的特征1.如何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长期性、动态性)2.初级阶段的路线和纲领(主要矛盾、基本路线)三、社会主义本质与根本任务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内涵)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科学)3.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1.三步走发展战略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第六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1.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2.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计划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二、改革的性质和方向问题1.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全面性、方向性)2.中国与苏东改革的根本区别(特点)三、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处理好的关系1.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2.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3.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四、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2.对外开放的实践与特征3.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第七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市场经济1.资源配置方式:市场与计划(基本要素)2.市场经济的特征与优势3.计划经济的条件与问题(理论逻辑、特征)4.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的必然性二、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其实市场经济也存在问题*市场失灵的原因4.我国市场经济模式有别于其他国家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状况(指标、程度)2.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政府的职责、作用)第八讲: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一、公有制经济的理论逻辑1.私有制与经济危机2.公有制与共同富裕3.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与现实逻辑(共同发展、多样化)4.公有制经济的界定与现状二、中国分配制度的理论与实践1.按劳分配的基本原理(原因、实现形式)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3.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问题三、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方向1.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分析(两权分离)2.当前国企改革的新进展与思考*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举措)*国有资本收益分配机制改革四、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若干思考1.微观效率层面:引入机会公平机制2.国有企业层面:建立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3.农村改革层面:土地与户籍制度改革4.社会保障层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九讲:宏观调控与经济发展理论一、政府调控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用、优势、能力局限)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和手段1.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基本、具体)2.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手段(财政、货币、收入)3.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实践三、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含义、衡量指标、关系)2.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四、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思路1.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势与政策*经济运行呈现趋稳的发展态势*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新时期宏观经济政策措施和目标2.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分析*从需求管理为主导供给管理为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3.推动经济长期的持续健康发展(三个转变、一体化机制)第十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文化一、民主及其含义1.从本质层面2.从形式层面3.从现实层面二、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构(国体、政体、政党关系、合作方针、人民政协主要职能、国家架构、基层民主)2.中国的“集体领导制”(工作、接班、学习、调研、决策机制)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全面依法治国4.对马克思主义自由平等边沁的理解三、文化及其重要性1.文化的基本含义2.先进文化3.文化的重要意义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原因、基本内容、关系)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方式)第十一讲: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理论一、民生与民生问题的产生1.民生的含义2.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看民生的重要性3.中国存在的民生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思路1.和谐社会的思想溯源2.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三、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2.当前生态问题面临的严峻形势四、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1.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基本要求2.“两型”社会的基本内涵3.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途径4.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

2015版大学生毛概书本重点含书页

2015版大学生毛概书本重点含书页

2015版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书本重要知识点(含书页)第一章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P3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选择、简答、辨析)(P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1】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2】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选择、简答、辨析)(P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2】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3】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选择: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4、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灵魂和主要内容。

P6、P10-13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灵魂,贯穿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概(2015修订版)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案

毛概(2015修订版)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案 教学周数授课时数授课形式(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实训课□ 习题课□ 其他□授课题目: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理解掌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分析能力 :根据历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换位思考能力:站在50年代国家领导人的角度思考中国如何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情感目标: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爱国情怀、艰苦奋斗精神,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1. 理解掌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要意义。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及 板 书 设 计方法及手段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专题讲授法 讨论法 案例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5.课外查阅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资料。

教学后记: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问题导入】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之日起确立的奋斗目标,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奋斗。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对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是不是说社会主义在中国实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表明中国从此成为一个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共产党成为中国的执政党,然而,中国依然是贫穷落后国家,面对一穷二白的中国,如何让中国最快的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道大考题。

“旧世界打得落花流水,新世界建设灿烂光明”,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概论(2015版复习要点)

概论(2015版复习要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得关系就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1)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重要思想渊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得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得运用与发展。

3、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重大命题就是在1938年,党得六届六中全会上。

、毛泽东思想活得灵魂就是:实事求就是(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得精髓),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5、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得指导思想就是在1945年党得七大。

6、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就是在遵义会议以后。

7、毛泽东思想得主要内容: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二,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第三,革命军队建设与军事战略理论第四,政策与策略理论第五,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工作理论第六,党得建设理论其她,国际战略与外交工作得理论,关于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得理论等。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必要性就是什么?(或者为什么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就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得客观需要;(2)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得内在要求。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科学内涵就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得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与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得实际问题,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1)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得问题。

(2)总结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得实践经验与历史经验,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得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得中国特色。

10、实事求就是得科学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发展真理,实事求就是。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春)11.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春)11.3

概论

LOGO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层面主要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 力。侧重点是“生计来源”的问题。人不仅要 生存,而且要发展。所以,社会在满足民众基 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其基本发展能力和 发展机会问题,以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 前景。具体内容包括:充分就业问题、提供基 本的职业培训问题、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 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 保护问题等。
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 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
概论

LOGO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个体适应失败的社会问题中,最触目惊心的莫过于 自杀。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报告,自杀在中国已成为 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 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
LOGO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四大民生问题(基本的民生问题)
教育是民生之基 就业是民生之本 分配是民生之源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
概论

LOGO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教育制度和政策为例,基础教育中的中心校和示范 校的建设,直接引发因教育资源集中所带来的“择校”
结论:民生问题解决的好坏跟社会的和谐程度 呈正相关的关系;民生问题是不断发展的
概论

LOGO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主要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该 层面的侧重点是“基本生存”问题,具体包括: 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 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 的住房保障等。
LOGO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概论

LOGO

毛概课件第3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毛概课件第3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
大众的矛盾。 任务: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使中国成为
一个民族独立的国家;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 治和压迫,使中国成为一个人民民主的国家。 性质: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 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 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签订《南京条约》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签订《辛丑条约》
2、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为进步、 革命与妥协、软弱的两面性,是中国革命的 动力之一。
1946年,民盟主席张澜拒绝参加伪国大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一般地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途,应是建
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是由于中国民族
资产阶级多次丧失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机遇,这说明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无力领导中国革命,所以新民主
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中国革命实践 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 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革命 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明确提出“新民 主主义”的概念,并第一次对新民主主 义革命总路线作了概括:“所谓新民主 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 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翻身农民积极支前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
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概论》第三章讲稿

《概论》第三章讲稿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修订版)讲稿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引入课文】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讲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我们又学习了课文的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实事求是。

今天,我们开始讲课文的第三章。

第三章的内容是讲毛泽东思想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课文从理论逻辑上讲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重要内容、伟大意义。

如果要从这一理论逻辑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它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的确有一定的难度。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我们知道,毛泽东在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不仅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而且同时创立了毛泽东的军事理论。

毛泽东就是领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运用军事理论,指导人民战争,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这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最大的贡献,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最伟大的历史意义。

因此,今天我们要理解毛泽东思想,要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可以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理解,也可以从毛泽东思想军事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从旧中国灭亡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来理解。

综上所述,本课就以“毛泽东的军事理论”为专题,从历史和理论的结合上讲明毛泽东思想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军事理论的有关内容,目的是让同学们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它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

毛泽东的军事理论一、毛泽东军事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征是毛泽东军事理论产生的社会条件1、近代中国的国情⏹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级社(完全社会主义性) 初级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190 万
参加初级社农户数
1955年底,全国初级社的数量 即由年中的65万个增加到190多
65万 12万
万个;1956年1月,毛泽东主编
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出版,进一步推动了农业合作化
1.4万 1953 10万
运动,到1956年3月,全国就基
本上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1954秋
1955冬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
三步骤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
手工业者踊跃入社
手工生产合作社社员在鉴定新产品
1956年1月,在中央领导下,全国掀起手工业合作化的高潮
722万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课堂小结(第四章第一、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背景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三大改造、经验与失误
第三讲
进入社会主义的准备 ——社会主义改造
主要问题
1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背景
2
三大改造的完成
一、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建国初期三大运动
1、 抗美援朝
2、土地改革 3、镇压反革命
抗美援朝使我国有了一个相对稳定 的和平环境来搞建设; 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地主阶级; 镇压反革命基本肃清了国内的反革 命残余势力。
参加手工业合 作组织的人数
200万
1955年底
195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底
入社手工业户92%
(3)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和平赎买 国家资本主义 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者
四马分肥
资本家红利
国家税收
企业公积金
职工福利
国家税收:34.5% 职工福利:15% 企业公积金:30% 资本家红利:20.5%
4、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作报告
建国后:1953年的“一化三改”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 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 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 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称为“两翼” 即“一体两翼”。
工 业 化 总路线 三大改造 农 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要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 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
2、三大改造
(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工商业)
(1)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低级到高级)
农业改造三阶段: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 时并举; (2)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和平方式进行改造; (4)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 起来同时进行; (5)社会主义改造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围绕 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
5、 失误与偏差: 急、粗、快、简单划一
(1)在社会主义改造速 度方面,急于求成; (2)在改变生产资料所 有制方面急于求纯; (3)政策和措施部分脱 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运动都起到了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的新政权的作用。
二、三大改造的完成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如 新民主主义社会 何 过 渡? 社会主义社会
建国前:七届二中全会的“两个转变” 建国后:1953年的“一化三改”
建国前:七届二中全会的“两个转变”
七届二中全会会址
中国共产党于1949 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 山县西柏坡。指出,中国革 命在全国胜利后,我们要迅 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 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 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 为社会主义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