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5年将重演日本式危机

合集下载

当年日本股市被击垮一幕会否重演?

当年日本股市被击垮一幕会否重演?

当年日本股市被击垮一幕会否重演?-资本市场-谈股论金-评论-和讯网信心一致,头部到达。

股市涨也罢,跌也罢,如何提供合适的手段,应对潜在的下跌风险迫在眉睫。

如果我们的金融创新步伐跟不上货币与资本市场的开放步伐,中国的资本市场将会重演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股市被击垮的一幕———日本投资者由于过份自信,同时又缺乏看空期权等避险手段,导致日本投资者成为全球投资者享用的美餐。

每次股市长期上涨,都有一种奇特的信心充斥于股市之中,这固然由经济上涨催生而来,也因为成长型市场对于股市风险的天然隔膜。

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资本市场就是如此。

高盛著名金融工程专家伊曼纽尔·德曼描述了当时以美国为首的投行对于风险机会的把握。

1989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日经指数达到38915.50点,日本国内投资者对于泡沫说嗤之以鼻。

对经济的信心在日本国内催生出令人匪夷所思的融资形态,日本公司在资本市场向投资者借贷,双方约定,如果贷款到期日经指数下跌,企业将支付给投资者更多的利息,以换取借款时的利息。

这些公司相当于把日经指数的看跌期权推销给了债券投资者,而这些投资者留下债权,转手把看跌期权卖给了对此感兴趣的国际投资者。

事实上,这样的对赌协议之所以能够出台,是因为企业与投资者都相信日经指数不会下跌,因此把看跌期权当作烫手山芋,廉价甩卖给高盛等国际大投行。

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当时高盛等公司已经瞄准了日经指数下跌后的收益机会,那些从物理学家、数学家变身为期权、债券模型建立者的金融工程专家们,正在加紧测算日本市场金融衍生品的收益率。

高盛推出了资本市场上著名的“丹麦王国日经指数认沽权证”,高盛将主要从日本保险业中买到股指认沽期权卖给丹麦王国,而丹麦王国将其转售给其他权证购买者,日经指数稍有下跌苗头,认沽权证大卖。

金融衍生品市场在监管之外如野草蔓延。

1990年初,“日经指数认沽权证”推出不到一个月,日本股市毫无抵抗力的掉头向下。

以高盛为首的国际投行在此役中大获全胜,日本股市的下跌成全了他们。

2015年中国经济大事件回顾

2015年中国经济大事件回顾

2015年中国经济大事件回顾事件一:股市暴跌千股跌停关注度:★★★★★2015年3月,A股开启“杠杆牛市”模式,沪深两市单日成交额一再被刷新,各项指数也不断攀升,尤其是创业板、中小板指数,新高到“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但在6月12日 上证指数创出 5178点高点后,可怕的噩梦来了。

不得不说中国的股民在过去一年时间里面被伤得很深,因为受到场内外配资清理的影响,看到上证综指在两个多月的时间之内下挫了45%之多。

往年比较难得一见的千股跌停的现象也是一再重演。

进入到2016年,开局看到也是非常不利。

熔断机制才刚刚启动就两度被触发,沪深300指数下挫了超过7%,而且新年伊始就看到提前收市的情况。

为什么好像没有从过去的经验里面吸取一些经验,而在开年第一天就出现这种让大家宝宝吓死了的情况呢?市场的波动性是内生的,它并不是能够用任何行政手段或者说新的规章制度去人为地限制,当你把波动性局限在一个资产类别里面,那么它的波动性一般都会外移到别的资产类别,一开盘 基本上一开年就跌停了,这是有史以来最差的一次开年,可能以后熔断机制还是这样的话,还有可能会重演。

所以人为去限制,或者说用什么政策法规去限制这种流动性、波动性的市场,其实是一个反市场化的举措。

事件二:人行降息降准关注度:★★★★★股灾之后,见到的就是浩浩荡荡的“国家队”前来救市,虽然前来救市的国家队,上演了一出“落架的凤凰不如鸡”的悲惨剧目。

但救市措施中的“双降”即降息降准也因其频率太高,备受投资者的关注。

关注度:同样是五颗星。

根据统计,人行在2015年其实一共有十次降息降准,当中包括五次降息以及五次降准。

首先先来看下降息部份,可以看到一共是五个时间点,在这需要注意的就是,以上每次均调降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再来看下降准部份同样是五次但是时间点不完全相同,同样有需要大家注意的就是,以上每次降准的百分比不同之外,还有一些是针对某些行业进行特定的降准。

那么,央行背后的用意到底是什么?对于市场的节奏,市场把五次降息降准理解为量化宽松,或者理解为宽松政策是不对的。

勿让日本“泡沫”的命运在中国重演

勿让日本“泡沫”的命运在中国重演

勿让日本“泡沫”的命运在中国重演日本“泡沫经济”崩溃至今已过去整整20年了。

对于今天中国经济而言,这是一段不能忘记和忽视的历史事件。

就当时的经济环境来看,虽然跟今天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形成泡沫的机理和社会对待泡沫经济的反映上看,却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这不仅使我想起在和很多日本学者的接触中,他们对那段泡沫历史至今还会百感交集地说出一段共同的“反省”:我们当时就是无法区分股价和楼价的一路高歌状况——究竟是“非理性疯狂”的表现,还是意味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为此,本文写作的目的不在于感叹中国经济已经陷入了日本式泡沫经济的深渊,而是呼吁社会上下,在中国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的十字路口中,一定要驱散周围的迷雾、找准方向,去迎接“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而千万不要和日本当年泡沫经济那样——事后为“非理性的疯狂”而付出漫长的沉重代价!一、泡沫经济特征很难识别日本1987年至1990年初所经历的泡沫经济时代正是日本经济迎来新一轮增长的阶段,实际GDP的增长率、矿工业生产指数的上涨率即使低于高度经济增长阶段的极佳表现,也各自达到了平均5.5%和7.2的高水平。

尤其是对经济贡献最大的固定设备投资的增长率几乎达到了高度增长期的20%水平。

而个人住房投资与随之而来的家电消费也迎来了一个繁荣的时代。

但是,当时的物价水平,由于日元85年广场协议后的大幅增值所带来的便宜的进口产品增加(87年美国股市崩盘世界经济处在通缩的阴影中)和日本企业国内供给能力不断加强等原因,并没有跟随当时货币供应量的迅速膨胀而上升,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

88年日本WPI指数的通胀率是0.7%,而CPI指数的通胀率只有0.2%。

但是,不能掩饰的是当年资金在日本的资本市场“沉淀”的烙印:首先受资金影响冲在最前面的是股价表现,而且在对美国股灾的影响做了“技术调整”后,股价更加凶猛地站上高峰,89年12月末迎来了38915的日经指数峰巅(可是到了92年8月日经指数就跌去了六成)。

【独家】2015年全球潜在的八大黑天鹅事件

【独家】2015年全球潜在的八大黑天鹅事件

【独家】2015年全球潜在的八大黑天鹅事件黑天鹅事件(Black swan event)指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

从次贷危机到东南亚海啸,从9.11事件到“泰坦尼克号”的沉没,黑天鹅存在于各个领域,无论金融市场、商业、经济还是个人生活,都逃不过它的控制的。

美元美股动力十足屡创新高,油价暴跌,卢布大缩水,俄罗斯经济摇摇欲坠,还有两天时间,全球市场就要在这跌宕起伏中和2014说再见了。

接下来,我们将迎来怎样的2015年呢?从29日晚间开始,财经频道《环球财经连线》栏目将通过6期节目和您一起,通过2015年谁能给你带来财富?油价跌到何时休等六大话题前瞻全球经济。

第一期节目,我们连线采访了在纽约德路透社财经评论员陈一佳,她预测2015年全球潜在的八大黑天鹅事件。

2014年,我们经历了像油价暴跌,乌克兰危机这样的黑天鹅事件,所谓黑天鹅事件就是影响市场全局的小概率事件。

跨入2015年,黑天鹅是不是还会现身,如何现身?这里,从已知去做一些预测,帮您梳理2015年需要“警惕”的8大事件,他们虽然发生的可能性都不大,但一旦发生,全球投资环境将瞬间改变。

1.全球突发经济危机首先是影响可能最大的全球突发的经济危机。

2014年底,俄罗斯,巴西已经开始在经济基本面上曝出问题,中国经济增速下滑也备受关注。

进入新的一年,强势美元的姿态,还将因为期待联储升息和美国强劲经济,继续保持。

首先这会引起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包括人民币的新一轮贬值,通胀率大涨,引动发放大量美元为主债券的国家新一轮的债务危机,举步维艰的欧洲和日本也会被牵连,全球性爆发经济危机。

整个全球经济格局可能重新洗牌。

2.美联储不加息诺贝尔奖经济学得主Paul Krugman在12月中丢下的2015年联储不升息的大胆预测,并没有引起太多共鸣。

但就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期待美联储明年年中甚至更早加息,这将可能成为2015年货币政策上的最大意外。

八次危机大事年表

八次危机大事年表

八次危机大事年表摘要:一、前言二、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1950 年代,土地改革与三大改造四、1959-1961 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五、1966-1976 年,文化大革命六、1978 年,改革开放七、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八、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九、2020 年,新冠疫情十、结语正文:一、前言自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已经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危机。

这些危机不仅考验了我国的政治稳定性,还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这些危机及其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二、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从此,我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三、1950 年代,土地改革与三大改造1950 年代初,我国展开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

随后,我国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三大改造。

四、1959-1961 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1959 年至1961 年,我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大跃进”政策带来的后果,导致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五、1966-1976 年,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其目的是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然而,这一运动导致社会动荡,对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六、1978 年,改革开放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这一政策使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七、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然而,在政府的积极应对下,我国成功渡过了这一危机,并在此后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

八、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压力。

在政府的刺激经济政策下,我国经济逐渐恢复,并继续担任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法西斯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历史联系

法西斯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历史联系

,
现 在却 被盗

,
墨 索 里 尼 也 曾提 出

,
没 收不 生 产 资本 ”
, ,
废除 特权 阶 级 等 貌似 社 会 主 义 的 激 进
” “

手 工 业 者 没 有 出路 形 成 数 量庞 大 的 游 民 或 流氓 无 产 者 阶 层 这个 阶 层 的 封 建行 帮 习 气 非常 浓 厚 他 们 当 中常 有 一 些人 为 了一 碗 残 羹 剩 饭 而 甘 心 接 受任 何 剥 削 势 力 和 野 心 家 的 驱 使 最容 易被 法 西 斯 势 力 所 利 用 墨 索 里 尼 的 生 平恰 恰使 他成 为这 个 阶 层 的 头 目
,

,

,



,

上 述共 产 国 际 决 议 和 季 米 特洛夫 的 报告 都 没 有 指 出 法 西 斯 主 义 与 封 建 主 义 的 历 史 联 系 季 米 特 洛 夫 的 报 告并 曾估 计 : 法 西 斯 统治 将在 多 数 帝 国主 义 国 家 取 代 资 产 阶 : 级 民 主 但后 来的 历 史 则表 明 法 西 斯 主义

法西 斯 主 义 虽 然 也 有 某 些 泛 滥 ( 如法 国的 火 十 字 团 ) 却 没 有取 得 统治 地位 这类 帝 国 主 义 国 家 的 资产 阶 级 统




法 等国
,
,


,
治 者 后 来 并且 能 够 参加 国 际 反法 西 斯统 一 战
线 这 就 表明 就 第 二 次 世界 大 战 及 其前 后 的 历 史 而 言 法 西斯 主 义 不是 一 般 帝 国主 义 倒 , 治 而 是带 军 事 封 建 性 的 帝 主 义 政 治 它不 是 一 般 的 金 融 资 产 阶 级 或垄 断 资 产 阶 级 统 治 而 是 带 军 事 封 建 性 的 垄 断 资产 阶级 统 治 不 仅 如 此 有 些 国 家 例如 旧 中 国 的

中国与日本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分析

中国与日本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分析

中国与日本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分析1250240 裴培公共管理中国是世界上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使命。

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于维护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局势的和谐秩序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当代中日关系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台湾因素。

日本或明或暗支持台独,想尽一切办法操控台湾,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甲午战败后,清廷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统治台湾半世纪,进行开发性经营,帮助台湾发展农业。

许多日本人现在还把台湾,看作是它的殖民地。

除了历史原因,更重要的是现实的利益关系。

日本九成以上的石油及大部分进出口货,都要经过台湾海峡运送,日本人视之为“海上生命线”。

一旦两岸统一,台湾海峡变成中国的内海,随时可以切断日本的生命线。

因此在台湾问题上,中国与日本是处于利益对立的方面的,也就不免会有矛盾与冲突,成为了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

2、历史因素。

对历史的认识一直是中日间最敏感的问题。

自中日建交以来,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中日双方关系的健康成长,成为中日关系难以开拓新局面的主要症结。

中日的历史问题主要表现在日本对于侵略战争的态度和认识上,日本未能对自己在二战中犯下的罪行进行深刻的反省,反而极力否认和美化侵华战争,同时日本政界此起彼伏的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修改教科书等等恶性事件更是一次又一次地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之情。

日本对历史问题的错误认识严重阻碍了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

3、领土争端因素。

中日两国的领土争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钓鱼岛事件以及东海事件,其中钓鱼岛争端是中日领土问题的典型代表。

二战结束后,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明确声明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其次的《波茨坦公告》又再次明确了这一事件。

因此说,从古至今,钓鱼岛一直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日本对于钓鱼岛的种种行为,都严重的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都是非法的无效的,不可能也没有改变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这一事实。

2015 年中国将发生五大巨变

2015 年中国将发生五大巨变

2015 年中国将发生五大巨变:与你息息相关!其一、房价不可能涨,只会慢慢降下来世界上任何发达国家都是靠高端制造业和文化产业支撑经济的,唯有中国前十几年一直靠房地产拉动经济。

这种发展模式的恶果现在已经显现了。

过高的房价不仅打压了中国制造业和文化产业,打得一病不起。

依赖房地产,使得地方政府无所作为,靠卖地过日子。

房地产不可持续发展,开发商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但是,前十几年,与其说是老百姓买房,不如说是银行买房。

由是,国家最近虽然出台了允许银行破产的规定,但是不可能一下子让他们都破产。

房价不可能一下子降下来。

要是房价一降到底,银行就会大部分破产,中国经济就会走入死路。

只能说,房价慢慢降,给个几年的期限。

或者通过物价上涨,让票子变毛,让房子的实际价值降低了。

其二、公务员日子不好过,饭碗也不再是铁的今后,随着中国高压反腐败和整党整风,公务员队伍将会越来越干净。

相对干净。

公务员下岗潮即将来到。

即使呆在体制内,也不是油水多多。

但是,这个队伍是国家的执政根基,这个队伍一点没有吸引力,如何治理国家?因此,只要好好干,不贪不占,奉公守法的公务员,生活在体制内还是稳定的,只是不象从前那样有吸引力了。

其三、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是常态,至少五年没有变化现年一年毕业700多万大学生,加上往年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是很大的,也是解决不了的问题。

一是十几年的高房价打得制造业和文化产业一病不起,而高端制造业和文化产业是最需要大学生的。

一方面是大学生多了,一方面是岗位少了。

大学生就业是个难题,而且是五年解决不了的难题,谁也没法。

五年没有啥变化。

虽然房地产降温了,但高端制造业复苏和文化产业兴起,可不是三年五年能够解决的,甚至十年也不容易,那么,在哪里找到吸纳大学生的岗位呢?因此,大学生就业难是个常态。

其四、全民创业新时代来到了,小微企业遍地开花即使在英法美日这些发达国家,大企业吸纳就业人口也不超过20%,非洲国家95%以上的就业人口都在小微企业就业。

盘点2015年中国大陆的大灾难

盘点2015年中国大陆的大灾难

盘点2015年中国大陆的大灾难2015年中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灾害,从新年初上海踩踏事故到年末的石膏矿坍方事件,每一件灾害都是「人祸」。

中国迅速的工业化、脆弱的安全管理制度,使得这样的悲剧层出不穷。

一,上海新年踩踏惨剧在新年午夜的「外滩灯光秀」发生踩踏惨剧时,该广场聚集了几十万人,之后的官方调查显示当时的警力完全不足以维持秩序。

据官方公布数据显示该事故造成了36人死亡,49人受伤。

最终以几个黄浦区官员撤职和处分收场。

二,长江东方之星翻沉6月1日21时32分,重庆东方轮船公司所属“东方之星”号客轮由南京开往重庆,当航行至湖北荆州监利县长江大马洲水道时翻沉,当时船上共有454人,其中12人生还,442人遇难。

三,天津仓库爆炸8月12日晚间,天津一个化工品仓库发生一系列大爆炸。

据官媒数据,该爆炸夺去了近百人的生命,并将天津最繁忙的港口的一大片区域夷为平地。

该仓库存放了大量的高易燃高爆炸危险品,安全措施极少,而却位于居民区附近。

其中不少死伤来自于被下令扑救由高易燃高爆炸危险品造成的大火而遇难的消防员。

四,黑龙江煤矿爆炸大火11月和12月,2个前后相隔仅1月发生在黑龙江的煤矿爆炸及火灾共造成至少41人死亡。

在12月16日,在黑龙江鹤岗的一个煤矿发生瓦斯爆炸及火灾,19名矿工在被困至少24小时后身故。

早前在11月时,黑龙江鸡西的22名矿工在大火中死亡。

两煤矿均属于国有企业龙煤集团。

五,深圳堆土滑坡12月20日,位于深圳一个工业区的小山般的堆土和建筑废料坍塌,并埋葬或推倒了33栋大楼。

官方称,有75人失联。

90家企业受损。

受影响者达4630人。

六,平邑石膏矿塌方12月26日,山东平邑县石膏矿塌方,已确认1人遇难,11人获救升井,其余17人被困井下等待救援。

中国经济可能会陷入哪类危机

中国经济可能会陷入哪类危机

热点述评Highlights Review华 民中国经济可能会陷入哪类危机从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来看,我们既有可能发生东亚式的货币危机,也有可能发生美国或者日本式的泡沫破灭的危机中国经济目前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行趋势,根据历史的经验,一个曾经出现过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只要发生增长减速,就有可能发生经济危机。

这就像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汽车突然减速会发生车祸一样。

那么经济增长持续减速的中国将会面临怎样的危机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不妨让我们把世界各国已经经历过的危机简单加以回顾,以便从中发现可供借鉴的经验。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先后发生了拉美主权债务危机、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危机、东亚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以及以希腊为代表的南欧国家的债务危机。

如果把以上所列的各种危机加以分类,那么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发生的危机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债务危机,如拉美和南欧国家发生的危机;第二类是货币危机,如发生在东亚的危机;第三类是泡沫破灭的危机,如发生在日本和美国的危机。

弄清楚这些危机的性质及其发生的机理,对于中国防范可能发生的危机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中国不太可能发生类似于拉美和南欧国家那样的债务危机先后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本世纪大危机之后的拉美和南欧危机,尽管在性质上都属于债务危机,但是在形成的机理上则是完全不同的。

拉美的债务危机源于错误的进口替代战略,而南欧国家的债务危机主要源于进出口失衡。

二战结束之后,拉美国家以独立国家的地位开始参与国际贸易,但是拉美国家参与的国际贸易属于典型的南北贸易,这样的贸易模式带来了一些问题。

于是拉美国家决定变资源出口的发展战略为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这一调整产生了两个新问题:第一,减少直至停止原材料出口,导致外汇短缺;第二,停止进口外国制成品,以国产化取而代之,就必须进口生产设备,而这又产生了巨大规模的外汇需求。

在外汇供给和需求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只得对外融资,从而走上了对外负债的道路。

日本泡沫之鉴:中国会重蹈日本1980年代覆辙?(下)

日本泡沫之鉴:中国会重蹈日本1980年代覆辙?(下)

日本泡沫之鉴:中国会重蹈日本1980年代覆辙?(下)西村的欣慰与遗憾讲述人:西村吉正,早稻田大学大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科长,前大藏省银行局局长。

被视为第一个向泡沫开枪的人回过头来总结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不过,我更强调心态因素,是自负导致了日本的泡沫经济。

1950年代以后20年,随着家庭实力、企业实力和国家经济实力的逐步走强,日本人的心理逐渐从战败阴影下走出来,变得越来越自信。

8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但是国民的自信心一直在膨胀,这是酝酿风险的根源所在。

我本人总结,日本可以说经历了两次泡沫。

前半段是军事性泡沫,后期是经济领域的泡沫。

30年代与中国、美国进行战争,当时的心理泡沫是,“日本一定能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军事泡沫心理也结束了。

那时候我刚5岁。

对日本人来说,只有经济上一条出路了。

让日本人意想不到的是,与军事发展相同,经济发展一样快速。

60年代,日本经济最好,70年代,日本GDP赶上了欧洲国家,80年代赶上了强盛的英国。

起初,日本心理状态与经济实力相持平,后来就出现了梦幻般的自豪与自负。

尤其是日本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的世界恐慌,在其他国家颤颤巍巍的时候,日本成功度过,这更加剧了日本人的自信心。

等到1991 年,人们意识到心态问题的时候,泡沫破灭了。

当时已经有国外的人士告诫过我们,但日本人根本听不进去。

作为大藏省银行局局长,我欣慰的是,是我下令让银行破产的;遗憾的是,这样的政策太迟了。

无论那时还是现在,都有不少人赞成我让银行倒闭的政策,以及对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立下的功绩。

但我认为那是失败的。

为什么?因为使10家银行倒闭就足以让人们的心态恢复平静,从幻觉中清醒。

但是,我没有料到日本经济那么脆弱,本来希望10家倒闭,结果180家跟着倒闭,不堪一击。

我没有控制住破产的势头。

中国怎样选择?目前看中国的情况似乎是更注重经济发展,这是符合一般民众的心理。

经济发展好的时期往往潜伏着巨大的风险,能否避免危机,部分人已经意识到了,但整个国民是否已经意识到?是否能接受邻国的经验教训?如果你现在问我,中国能从日本的经历中学习到什么,我的回答是,还很难说。

这十张 GIF ,盘点了 2015 年的十大新闻事件

这十张 GIF ,盘点了 2015 年的十大新闻事件

10. 那 条 裙 子
今年,一张蓝黑/白金裙子的照片在社交网络上十分火爆,它甚至还在 Twitter 上拥有 了一个专属标签:#The Dress#。在这个口水事件发生之后,包括奥利奥、士力架、乐 高在内的品牌都借势做了一把营销。所以 CNN 也就没吝惜地把它列为年度事件之一 了。
题图来自 CNN
这 十 张 GIF , 盘 点 了 2015 年 的 十 大 新 闻 事 件
说起 CNN 的年终盘点,你脑海里浮现的应该是那些新闻一定很“重”的感觉吧。但其 实只说对了一半,今年 CNN 将发生在巴黎的恐怖袭击事件、中国股市震荡、尼泊尔 地震在内十件事列为今年发生了 10 件大事,但除了文字描述,它还和伦敦动画工作 室 Moth Collective 合作,为每一个事件都配了一幅 GIF 动图。用这样的方式看严肃新 闻,感觉还挺不一样的。
1. 叙利亚难民危机
9 月,一张关于 2 岁小男孩艾兰· 科迪的尸体被冲上沙滩的照片在社交网络上引发了热 议,叙利亚难民问题也自此被更加重视。 几年间,大约有 400 万难民从叙利亚前往各邻国逃难,而它本身也是一件牵涉到全球 许多国家的一件大事。
2. 法国恐怖袭击事件
除了 11 月发生的特大爆炸事件,巴黎在今年 1 月也受到了一次恐怖威胁,目标是 《查理周刊》编辑部,所以这个城市大约是今年损失最严重的一个了。 作为 911 之后世界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之一,法国总统奥朗德指责这个来自于伊斯兰国 的袭击是“战争行为”。在社交网络上,许多艺术家都以自己的方式声援巴黎。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好奇心日报 , 每个时代都有最好的媒体。
7. 脆 弱 的 中 国 股 市
中国股市在今年夏天一度跌去了 43% 的市值。虽然截止到 12 月 29 日,指数全年仍 上涨了 9.3% ,超过全球许多其他市场的表现。但中国股民还是切身体验了一把坐“过 山车” 息

中日关系的僵局与突破

中日关系的僵局与突破

中日关系的僵局与突破摘要:近些年来,中国军事力量日益增强导致日本对中国恐惧心理提升,同时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中国崛起不仅停留在口号上,在记忆中习惯性“俯视”中国的日本难免会产生“不适应”的纠结心理。

而在中国国力蒸蒸日上的时候日本国内政治混乱,经济低迷,人心思变。

在国际政治局势上,美国出于其在全球的战略目标考虑对中日关系进行多方面牵制。

中日之间钓鱼岛领土争端持续升温、中日历史教育问题与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无法达成一致。

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日本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越来越差,日本国民的“对华好感度”降到了复交以来的最低点,与此同时在中国,抵制日货、反日示威活动出现的频率日渐增加。

可以说,中日关系正面临中日建交四十年来最为严峻的危机和风险。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周边环境。

而一个半世纪前“脱亚入欧”的日本也正在思考“返亚”可能给日本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缓和中日关系,是两国共同的需要。

本文将回顾中日历史关系,关注中日关系发展的突破点。

关键词:中日关系;历史教训;合作共赢;脱亚入欧引言中日两国关系在历史上有过唐宋时期密切交流、合作供应的黄金时代,也有过明清时期倭寇袭海、抗日战争时期侵略与反侵略的灰暗时代。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国际大背景下,中日作为一衣带水的临邦,有识之士都会在合作共赢与两败俱伤之间做出明智的选择,然而这需要中日双方做出共同的努力,拿出相同的诚意。

但是,在我国做出改善两国关系的同时,一定要做到以不断增强自身实力为基础,只有依靠自身发展,才能有保证历史不会重演的资本。

1 从“一强一弱”型关系走向“强强”型关系中日关系在近几年来最鲜明的特点是由过去“此强彼弱”或“此弱彼强”总之“一强一弱”的关系向“强强”型关系转变。

虽然中日历史上有和平时期也有战争时期,但纵观全局,不难发现和平时期多发生在中强日弱时期,反之亦然。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中日关系都处在日强中弱时期。

2015中国外交将发生的4件大事 国人必知

2015中国外交将发生的4件大事 国人必知

2015中国外交将发生的4件大事国人必知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开创了新的格局和路线。

迈入2015年,中国外交有几个重点方向值得期待。

而要唱好几场大戏,需要中国外交的自我超越。

第一场大戏是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中国从大战略的眼光、用政治艺术的手段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有两个层次上的目标。

第一个目标是和日本的话语权之争。

现阶段的中日关系,表象上是领土争议问题,背后是国家形象、国际角色之争:即到底谁是亚洲和平的倡导者或者维护者,谁是亚洲和平可能的威胁者,双方围绕着这个问题所做的舆论争夺,实际上是亚洲的领导权和发展方向的竞争。

因此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是新一年中日博弈的一个舞台。

中国要力争唱好这台戏。

而另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是国际秩序的调整问题。

现行国际秩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奠定的。

其中安全和政治秩序的核心,是五大战胜国构成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日本想要调整这一秩序,摆脱战败国的不利地位,成为“正常国家”;巴西、印度、德国等战后崛起的国家也想加入常任理事国的阵营。

在维持这一国际秩序上,中、美、俄等国有一定的共同利益,但想法也不一样。

美国想要维持的是秩序霸权,压制新兴大国的崛起。

中、俄、法等国则希望国际秩序向更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围绕着二战胜利70周年纪念这个时间节点,各国对于战后国际秩序的改革问题的博弈将非常微妙。

中国在国际秩序的维护和改革上,同样有争夺话语权、创制权和共同领导权的问题。

第二场大戏是“一路一带”战略的落实。

“一带一路”战略在2013、2014两年,主要是处在概念提出和顶层设计阶段,其中融入了一些重要的外交理念创新,比如正确义利观。

中国要去带动一批国家发展,要帮助别的国家,要讲情义和道义,实现互利共赢,最终义和利并举起来。

但落实到具体规划上,中国要首先带动哪些国家发展呢?要重点推动哪些经济合作?一带一路划出了两条线,形成了一幅鲜明的蓝图,构建了一些机制,比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绸之路基金等。

谈谈2024年的经济和机遇

谈谈2024年的经济和机遇

谈谈2024年的经济和机遇作者:***来源:《记者观察》2024年第01期回望2023年,经济运行如何?从规模以上企业利润、物价指数、外贸在手订单和房地产景气指数看,经济有下行压力;从基础消费尤其是文旅产业看,经济有韧性支撑。

纵观全年,在经济修复之后转向常态化增长,需要更积极宏观政策的帮扶。

最近召開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增强经济活力、改善社会预期。

这似乎折射出之前的经济政策更急切地推进转型发展,以稳中求进、六稳六保、不破不立为特征。

相较之下,2024年更注重改善民众的未来预期,注重维持合理的经济增速,慎重对待对经济做剧烈减法。

这都意味着加大宏观政策,延续经济修复,缓解多重风险是2024年的经济政策主调。

怎么看2024年经济如何评估2024年中国经济增速?悲观观点预计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在4%甚至更低,乐观者认为接近5%,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高盛的预测分别是4.6%和4.8%,市场普遍预期在4.5%。

从近期政策基调看,追求稍微进取些的经济增速目标是可能的,约在5%。

需求不足仍是制约,2024年投资可能不会太出色,因为基建、地产和工业投资都难,民间投资需要激励。

外贸外资领域,欧美传统市场需求不旺难以避免。

唯有基础消费尚好,但也是以削减品牌溢价的一般良好品质商品为主,以体验消费为主。

如何评估2024年中国物价走势?这取决于如何理解过去几年的趋势,从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看,2021年、2022年、2023年分别是8%、4%和约-390;从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看,2022年至今也是从2%降至零附近。

近几年内中国GDP平减指数可能下行了约5个百分点。

CRB(商品期货价格指数)指数趋势决定了2024全年PPI仍轻微为负,生猪存量数和能繁母猪数的去化影响到2024年上半年CPI,数据向好可能性不大。

因此,预估2024年通胀压力微弱,综合物价仍在下行中。

如何评估2024年的就业?有许多指标可以参考,笔者以为水分较少的指标是起薪水平。

2015年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引发的灾祸

2015年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引发的灾祸

2015年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引发的灾祸2015年经济形势会存在极⼤的风险,主要有如下⼏个⽅⾯:1,亚太经济将迎来更深度的衰退,⾹港经济与社会将在未来⼏年内发⽣影响深远的⼀系列巨⼤变局。

亚太银⾏业的信贷问题与债务问题⼗分明显突出,国际评级机构未来将⼤幅降级亚太各个⼤型经济体的银⾏业,亚太地区实际上正在形成所谓美⽇⾦融核⼼的⾦融与货币体系。

亚太TPP计划就其实质来说是重组亚太货币秩序的战略,亚太英雄排座次,这类混乱远⽐俄乌冲突更可怕。

2,欧洲地区银⾏业出现⽐较⼤的业绩问题,中东地区将继续混乱,俄罗斯如果继续强硬的话,会导致美国股市开始提前预期全球更严重的地缘政治危机,缅甸会不会变成更⼤的问题。

3,东盟开始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对抗,⽽这将导致地区地缘政治格局更加复杂化,美元指数可能会直接冲击100以上这样的区域,因为现在从技术上看,在周线结构上没有重⼤转跌的信号,不过专业操盘⼿来说应该考虑的不是兴奋与⽬标,⽽是风险控制问题。

各国货币尤其是欧元兑美元的不断暴跌直接导致的是欧洲国际银⾏业全球美元结算能⼒受到⽐较⼤的影响,如果欧洲⾦融资本为代表的全球主要⾮美元⾦融资本在全球投资战略上已经变成了投资美元体系与在各类风险⽐较⼤的区域撤退,⾹港是这个问题的风暴中⼼,所以现在就必须预警⾹港的风险。

4,战争问题,个⼈感觉未来两年内国家战略⼒量将集中在军事与后勤,战略打击与全球性战略反击能⼒的建设上,本⼈在《国际⾦融资本的地缘战略纲要》两册中曾对各个⽅向上的战略问题进⾏过论述。

5,未来还将不断的上演债务到期引发的结算问题,⽹上盛传的中国超级宽松货币政策⼀旦实施,极类似于在1930年西⽅列强之间实施的竞争性贬值货币的政策,最后引发的后果直接导向地区性国家之间的战争。

全球在2015下半年到2016年下半年这⼀段时间极有可能爆发由经济灾难引发的更⼤范围的全⾯危机,那时候⼈们会觉得乌克兰眼下的紧张格局只不过是这场灾难开始前的⼀道免费赠送的⼩菜。

日本:i_Japan战略2015

日本:i_Japan战略2015

i-Japan战略2015编译|于凤霞第一部分 总述一、2015年我国和数字社会的前景(一)我国所处的环境1.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目前,我国的经济处在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之中,政府在2008年4月制定了规模达到15.4万亿日元公费的“经济危机对策”,并致力于对策的迅速落实。

我国经济由此有希望尽早恢复元气,并走向新的发展轨道。

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预计2015年我国将继续拥有各种各样的优势,同时也面临众多体制上的问题。

具体来说,2015年我国继续拥有的优势包括:名列世界前茅的GDP水平及其支撑的巨大国内市场、领先的教育水平、全球领先的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和创新性的技术应用、全球顶级的制造能力、节能和新能源技术发展接近亚洲领先水平等。

另一方面,2015年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低生育率和长寿造成的生产率和收入停滞或降低、国内市场的衰退、社会活力衰弱、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导致的国际竞争激化和国际竞争力降低、全球变暖等资源和环境问题加剧、伴随全球经济速度急剧下降导致的出口依赖型经济体制达到极限、依然存在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等。

2. 数字运用环境的变化上述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变化的同时,数字技术自身所处的环境也在发生巨大变化,产生了各种问题。

具体有: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单个国家无法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在融合,问题不断复杂化;网络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信息量急剧增加,如何提高网络社会的可靠性,合理选择和利用海量信息等问题浮出水面。

因此要求我国在2015年之前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潜力,解决包括数字技术固有问题等在内的各种现实问题。

(二)2015年的数字社会前景数字技术超越了“距离”和“时间”,在结合人、物、金钱、知识和信息的同时,通过与所编者按:1990年代以后,日本逐步确立了IT立国的战略。

2001年制定并开始实施《e-Japan战略》,从此互联网和宽带通信高速发展。

本报告是2009年制定的,作为《e-Japan战略》的后续。

脑洞大开,关于2015年的50条预言

脑洞大开,关于2015年的50条预言

脑洞大开,关于2015年的50条预言脑洞大开,关于2015年的50条预言1、中国推进结构性改革,减缓经济增速。

未来数年的新常态是,中国GDP增速在6%—7%。

2、央行再次降准降息,但期盼中的牛市还是帮不了账单和房贷的忙。

3、存款保险制度一定会实行,不管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都只赔50万,存款“唯利率是图”即可。

4、P2P理财继续出现倒闭潮,想以小钱博高息的人们报警无门,欲哭无泪。

5、工薪族的工资还会涨,但收入倍增不可能。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已经比东南亚高了六倍不止,Made、in、China开始有危机感了。

6、墙内赚钱墙外理财。

炒境外股,供外国楼,买香港保险,只有时差可以稍微阻挡一下国人追求高回报率的心。

7、油价会微调,但无惊无喜。

国际原油价格坐过山车,跌宕起伏,但中国油价的上下波动必在发改委掌控之中。

8、中国重启核电项目,沿海核电站纷纷开工,同时供应清洁能源和提心吊胆。

9、越来越多外企和大公司,会给在北京及雾霾严重的大城市工作的员工,发放雾霾补贴。

10、反腐持续进行,官不聊生,公务员跌出丈母娘最青睐的职业榜前三名。

11、只闻互联网笑,不闻房地产哭。

中国会有下一个马云,但很难有下一个潘石屹。

12、4G资费下降,但你的话费不会降。

13、汽车越来越便宜,但车牌越来越难摇,车位越来越难找。

14、虽然发行量及利润持续下降,传统媒体2015年的收益还是不错的——至少会比2016年强。

15、马航MH370真相大白,航空安全再次受到全球关注。

16、更多航空公司开始提供机上Wi-Fi,登机不用再关闭所有电子设备了,但航空公司希望你不光埋头看剧,最好还试试机上购物平台。

17、更多国家向中国人放宽签证,但依旧坚持免税不免签,消费后记得出境退税哦。

18、非洲成为“中国的第二块大陆”,千万人在中非合作的契机下赚到第一桶金,实现“非洲梦”。

19、更多人选择坐高铁出行。

尽管速度慢过飞机,车站远离市区,动卧票价贵过头等舱,但贴地飞越大好河山的感觉是其他交通工具给不了的。

中国完全可以避免重蹈日本泡沫经济覆辙(上)

中国完全可以避免重蹈日本泡沫经济覆辙(上)

中国完全可以避免重蹈日本泡沫经济覆辙(上)2008-11-21日元持续升值、资产价格飙升、货币供给与信贷规模扩张以及过热的经济是20世纪80年代末如年代初日本经济的典型特征。

所有这些现象在今日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似乎正在重演:人民币持续升值、资产价格飙升与大幅波动、货币供给与信贷总量高位运行以及偏快的经济增长,使得许多有识之士疑虑中国经济可能重蹈20世纪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覆辙。

存在这种疑虑是十分合理而且必要的,这对于我们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然而,问题可能远非如此简单,表象的相似并不代表历史的重现。

要想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对昔日日本与今日中国经济作深入的对比分析,才能得出较为符合实际的答案。

本文的研究结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经济与今日中国经济在政治思维、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宏观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完全可以避免重蹈日本泡沫经济的覆辙。

但是,由于中国已经出现了经济过热的端倪,甚至在局部市场出现明显的泡沫现象。

因此,防微杜渐,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防止泡沫经济,避免重蹈日本覆辙,是当前中国经济应予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日本泡沫经济概览与根源分析(一)日本泡沫经济概览。

20世纪80年代,正当全球经济痛楚于石油危机带来的经济滞胀之时,日本经济却如一枝独秀,崛起于世界经济之林。

无论是经济增长率(参见表1)、失业率(参见表2),还是贸易收支状况(参见图1)均明显优于世界其他主要发达国家。

如此优秀的经济发展业绩使得日本经济成为全球资本疯狂追逐的目标。

日本泡沫经济的征兆始于股票市场。

自1986年开始,日经225指数加速上升,1987年10月达到26000点,随后受世界性股市危机的影响微弱下跌,之后重新攀升,1989年底达到峰值38915点,3倍于1985年9月广场协议(The Plaza Agreement)签订时的12598点。

同期,日本城市商业地价指数在1985年9月至1990年9月的5年间上涨了4倍。

失去的二十年:日本之覆,中国之鉴

失去的二十年:日本之覆,中国之鉴

失去的二十年:日本之覆,中国之鉴来源:凤凰国际智库古人有云,“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随着GDP增长率破7时代悄然而至,中国经济三十年高速增长的态势已然不可持续。

一年以来,股市汇市的剧烈波动和楼市的报复性火爆等激烈而反常的现象似乎在昭告天下,经济拐点正式到来。

一切悲观的现象仿佛预示着中国将不可避免地步入中等收入陷阱,此刻审视与我们一水之隔、从20世纪九十年代就一直配合国际社会唱衰自己的日本,他们著名的“失去的二十年”的经济崩溃论调的产生背景及这些经济社会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或许会为中国经济通过软着陆方式实现顺利转型升级提供宝贵借鉴。

今天我们将刊登一篇来自读者东方欲晓来稿, 作者将分享一些他的独到见解。

关于“失去的二十年”:日本之覆,中国之鉴文/东方欲晓,现就职于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过去二十年,国际社会的各种评论一直在唱衰日本,日本也配合甚至在渲染这种悲观论调,实行哀兵之策,日本经济的衰退仿佛成为不争的事实。

回顾上个世纪,在能源危机和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确实陷入了低速增长的迟滞发展期,名义GDP同比增长率由1951年的37.9%、1960年的21.4%、1973年的21.8%跌落至1998年的-2.1%、1999年的-1.5%、2008年的-2.3%和2009年的-6%。

但是近些年来,经济研究领域逐渐开始出现“失去的二十年”是一种伪命题的声音,显示日本经济尽管低速增长,但是亮点不断,尤其是通过并购等拓展手段,其海外资产实力不断增强,在本土经济财富之外,日本还拥有相当于1.8个日本的海外资产和海外产业,国民生活水平也没有下降,经济实力依然不容小觑。

那么这二十年,日本经济究竟失去了什么,又有怎样的经验教训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泡沫梦魇1985年,美、日、英、法、德五国签订广场协议,达成促使日元有秩序升值的共识,但是随后日元的飞速升值导致美元资产大幅受损,大量国际游资出于避险需要开始不断涌入日本市场。

与此同时,由于日元升值,出口企业盈利能力显著下降,日本原本就依赖出口的产业格局受到极大冲击,为了抵御这种冲击,国家开始实行低息政策,鼓励贷款,造成了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迈克尔·舒曼:中国2015年将重演日本式危机
∙正文
∙我来说两句(13591人参与)
2012年09月10日09:09
来源:投资者报作者:迈克尔·舒曼
∙打印
∙字号
∙保存到博客
在世界上大多数人眼中,中国是坚不可摧的。

在其他国家都深陷日益严重的危机之时,中国似乎丝毫不受干扰,甚至有愈战愈勇之势。

一些商人和决策者深信,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模式将是未来应对现代全球经济挑战的一大法宝。

对此我的看法是:请君三思。

“国家资本主义”致价格错位
在中国住的时间越久,我就越确信其目前的经济体制是不可持续的。

很多研究中国的经济学家会给出种种理由,论述这个国家是如何之独特,因此很多一般性的经济学规律对它并不适用。

但归根结底,经济学问题永远逃不出数学规律。

而数字上的问题无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多大,发展速度多快以及国家地位如何强大。

对于中国,是它的数字出了问题。

这些数字上的问题多数可归咎于所谓“国家资本主义”。

中国采取的是亚洲传统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源自日本,但东亚很多发展迅猛的国家都不同程度上采用了这种模式。

通常来讲,它是这样运行的:1)通过低工资加速资本积累,再以高投资推动工业化和高出口,获得经济快速增长;2)国家的手操控整个经济过程;3)产业政策和政府注资双管齐下,加速发展高精尖产业。

这种模式会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的经济进步,但终有一天它会崩溃。

日本经济在1990年初彻底垮台(至今仍未恢复);韩国作为日本模式最忠实的复制者,也在1997~1998年间遭受了经济危机。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实上,这种模式的发展是以牺牲价格为代价的。

艾丽丝?阿姆斯丹(Alice Amsden)在其对韩国经济的研究中将之定义为“价格错位”。

为促进高投资、保证高增长,国家会对特定行业或部门直接投资或提供补助,从而增加其吸引力并减少其投资风险。

银行并非商业导向,更多是作为政府发展部门调控政策的工具。

以上这些行为都会聚敛公共和私人的资本,并将其注入到工业化中,创造出一次又一次的亚洲经济奇迹。

问题是价格不能无限期地错误下去。

古典经济学家们一直致力于通过市场找到正确的价格水平。

只有这样,市场才能向潜在投资者发出正确的信号,指引其资金的流向。

一旦价格指标被扭曲,那么正确投资方向将不复存在。

操纵价格的亚洲模式必然会导致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

有补贴的公司不必像没有补贴的公司那样精打细算,这会导致他们做出错误的投资决定,比如建造不必要或是不实用的工厂和建筑物。

最终,贷款变成坏账,银行破产倒闭。

这正是在日本和韩国所发生的事情。

尽管这两国的危机最终以不同的方式暴露出来日本是资产泡沫破裂,韩国则受到了外部冲击但两国经济崩溃的原因是相同的:孱弱的银行、负债累累的企业以及不明智的投资。

危机已渐成雏形
中国也正沉湎于日本和韩国的这种发展模式中,而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国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接近50%,即便是以亚洲标准来衡量,这也太高了。

对于这种高额的固定资产投资,其支持者通常解释为,作为一个庞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亟须其所正在建设的楼宇和公路。

我完全同意这种说法。

但问题不在于中国是否需要更多的投资,而在于中国是否获得了正确的投资。

事实是,在某些领域,如钢铁和太阳能电池板,这些企业挥霍着通常是从银行借来的钱,疯狂地建设了过多的工厂。

此外,中国斥资建设了大量的高速铁路,而其高票价却让大多数国人无法负担得起。

与此相比,中国的很多主要城市仍没有地铁。

大量错误投资的另一个去向就是房地产行业。

理论上来说,房地产开发是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的必经之路,但这也要看中国开发的是什么类型的房地产。

在普通商品房依然紧缺的情况下,无度开发豪华住宅显然是过度开发。

而在我北京的公寓的两边,有三个大型商场,但每日进出的顾客却寥寥无几。

更糟的是,中国的大部分投资都依赖于负债。

尽管这种状况尚未对中国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但很多分析者担心银行最终会面临不良贷款增加的问题。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一次危机已渐成雏形:过多的错误投资,包括由贷款和政府官员推动的庞大的房地产热潮。

听起来熟悉吗?危机,当然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中国领导人不采取行动,重新定位经济方向的话。

无法违背的基本规律
当我向中国观察家们阐述这一系列观点时,通常会遭致批评我被告知,北京的执政者们早已解决了这些问题。

的确,在近年来如此瞬息万变的经济浪潮之中,中国的决策者们表现得相当出色。

但是,任何股票投资者都非常清楚,过去的业绩并不能保证未来的业绩。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西方分析家也认为日本的官员们近乎超人。

但现在因循守旧的日本官僚主义已被视为其经济复苏的主要障碍之一。

今天,中国也正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执政者们相信经济可以由人来操纵。

而古典经济学的工具矫正价格则是次要的。

既然银行唯“你”是从,还何必要用那些抽象的措施,比如说利率来引导经济呢?
正是这种态度毁掉了日本的经济奇迹,而且我看到的中国也正走向同样的命运。

日本无法逃脱基本的数学规律。

因此无论其决策者是何等有力,中国也不可能违背数学规律。

如果非要给这场危机预测一个时间的话,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历史。

日本和韩国都是在启动亚洲发展模式的35个年头后遭遇的危机日本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1989年,韩国是从1962年开始到1997年。

这样算来,中国的危机大约在2014~2015年左右。

我无意于预测某个准确的日期。

我想说的是,危机迫在眉睫,要解决经济弊病,中国须快马加鞭了。

(作者迈克尔舒曼(Michael Schuman)文章选自美国《时代》周刊风见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