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

合集下载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教学设计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教学设计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学设计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一.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简洁地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2.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它们的特色和意义。

3.通过解答“想一想”和材料阅读题,培养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收集有关封建社会学堂.清末明初新式学堂和现代学校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教育与传媒事业正在跟随世界潮流前进和发展,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建立大众传播媒体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

二.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一)教学或活动过程)教学或活动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中国传统的教育与文化事业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位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什么到了近代却渐渐落后了中国的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的标志是什么;中国近代传媒的先行者又是什么这些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怎样的密切关系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进入学习氛围,思考中激发探究的欲望。

意图本课导语用教育.报刊这些与我们今天生活非常密切的事物大都出现于清末民初这一事实,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今天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2学习新课教师清朝末年,西学东渐的广泛影响以及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教会学校的示范作用,使部分中国人看到了中国教育的落后面貌;中国刚刚起步的近代工业也迫切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同时,清王朝为了安定人心,决定在教育上采取一些改革的手法。

同学们还记得维新派在“戊戌变法”中有关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忆“戊戌变法”的内容,指出京师大学堂是在戊戌变法期间由光绪帝正式下令批准设立的。

意图让学生明确教育改革的原因,同时回忆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起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京师大学堂的开办教师(打出投影)首先从三个方面介绍京师大学堂诞生.地位.影响。

1.诞生。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学设计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学设计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学设计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学设计范文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简洁地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2、知道
3、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教育与传媒事业正在跟随世界潮流前进和发展,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

二、学习过程与方法:
(一)、阅读课本,进行知识整体感知与勾划。

1、阅读课本导读部分,大致了解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阅读课本,然后在课本上进行主要内容的勾划。

3、自主动手整理。

关于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创办时间:
社会地位:
历史意义:
关于废科举、兴学堂:《奏定学堂章程》颁布时间:
《奏定学堂章程》颁布的积极意义:
废止科举的时间:
关于《申报》的创办:创办时间:报刊性质:
创办的历史意义:
关于商务书馆的兴办:创办时间:经营范围:
(二)依据下面内容,自己查找资料,准备与小组合作,进行知识拓展与探究。

1、回忆“戊戌变法”的内容。

从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维新派的改革措施几乎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保留了下来中思考:创办京师大学堂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查找资料,了解科举制确立的时间:(朝代);对社会的影响和明清时期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可搜集相关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一、课程标准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以《申报》、商务印书馆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它们的特色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收集有关清末明初新式学堂和现代学校的基本情况比较,说说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清末民初文化与教育事业的情况,了解中国近代教育与传媒事业正在跟随世界潮流前进和发展,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建立大众传播媒体的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创业和献身精神。

重点:京师大学堂的开办、科举制的废除难点:科举制的废除三、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四、教学过程复习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代表人物及作品、意义。

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运动。

中国传统的教育与文化事业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位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什么到了近代却渐渐落后了中国的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的标志是什么?新授:清朝末年,西学的广泛影响以及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教会学校的示范作用,使部分中国人看到了中国教育的落后面貌;中国刚刚起步的近代工业也迫切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同时,清王朝为了安定人心,决定在教育上采取一些改革的手段。

同学们还记得维新派在“戊戌变法”中有关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吗?学生回忆“戊戌变法”的内容,指出京师大学堂是在戊戌变法期间由光绪帝正式下令批准设立的。

一、京师大学堂的开办1、京师大学堂创办的背景:戊戌变法期间2、京师大学堂创办的曲折历程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全国的最高学府,也是当时全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构。

1896年,第一次正式提出设立“京师大学”,1898年初,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日益发展,康有为再次提出建立京师大学堂,光绪帝准许,但总理衙门迟迟不动,直到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才起草了一份京师大学堂章程,1898年7月,光绪帝正式下令,批准设立。

(八年级历史教案)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设计

(八年级历史教案)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设计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课设计设计八年级历史教课设计一、教材剖析《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是北师大版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课。

本课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困难起步》中的内容。

表现了近代化的困难起步过程中文化和教育方面的表现。

本课主题是学习清末民初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变化 ,感觉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认可、学习前驱者们的开辟创业精神。

教课要点 :知道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和初期的大众流传媒体产生的基本史实 , 认识它们关于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课难点 :怎样让学生比较真实地感觉到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以及认可、学习前驱者们的开辟创业精神。

本课固然不是第二单元的要点课目 ,可是能表现近代化困难起步的完好性 ,是不行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的教育与文化事业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期间内位于世界当先地位 ,到了近代却逐渐落伍了。

恰好证明封建制度的腐败致使中国近代从政治到文化各方面发展都极其困难。

二、学情剖析初二学生经过初一历史学习的培育 ,已经具备必定的历史思想能力。

本课教课内容 ,学生略知一二但又比较陌生 ,从知识自己而言 ,缺少故事性、生动性 ,但又与学生的平时生活息息有关。

因此本节课的要点是发挥学生采集资料的能力 ,经过比较察看的方法,加强本课的形象性,启迪学生思虑一些制度举措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进而调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踊跃思想能力。

三、教课 / 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教课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认识京师大学堂的创立、科举制度的取销 ,简短地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状况。

2知道 &lt; 申报 )和商务印书馆 ,认识它们的特点和意义。

3 经过解答“想想”和资料阅读题 ,培育从资猜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经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状况的学习,认识中国近代教育与传媒事业正在跟从世界潮流行进和发展 ,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定性 ,成立大众流传媒体的重要性以及踊跃影响 ,从中感觉创立者的开辟敬业和献身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它们的特色和意义。

通过学习,培养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历史想像力以及分析、概括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影视资料、阅读教材、思考问题等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通过热身运动、身份假设、编演历史剧、答记者问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合作学习,发挥其主体的作用。

通过对现行的考试制度进行评价,培养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教育与传媒事业正在跟随世界潮流前进和发展,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建立大众传播媒体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和早期的大众传播媒体产生的基本史实,了解它们对于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认同、学习先驱者们的开拓创业精神。

二、教学过程由生自主学习,完成下列问题:(1)教育①京师大学堂: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设立,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③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2)文化:①19世纪70年代,《申报》在上海创刊,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

②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它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2、新课讲授: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归纳整理,对于没有提出的重点问题,教师可以预设。

如:(1)北京大学与京师大学堂是什么关系?(北京大学是京师大学堂的前身。

)(2)京师大学堂建立的时间?(1898年。

初中历史初二历史上册《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初二历史上册《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教学设计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清末民初文化与教育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学习近代教育家的事迹和思想,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清末民初文化教育变革的原因和影响,总结出三条主要原因和两个方面的积极影响,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讨论报告。
4.结合现实生活,思考近代教育家思想在当今教育领域的应用和价值,举例说明一个你认为值得借鉴的教育理念,并撰写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
5.观看与清末民初文化教育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如《辛亥革命》等,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观后感,谈谈你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和感悟。
1.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的了解程度:学生对清末民初的重要历史事件、文化成就及教育家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具体细节掌握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补充。
2.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方法:初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2.利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清末民初文化教育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运用案例教学法,介绍近代教育家的事迹和思想,使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贡献,提高学生对教育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4.创设互动平台,组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培养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反馈,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3.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完成练习任务。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设计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设计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设计
六、评判方式
本课采纳小组评判的方式,考察学生认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小组评判要紧从各小组的活动积极性、资料收集、小组展现、事件的对比分析等方面作评判内容。

教师也从各角度及时给予鼓舞性的评判,表达多元的评判方式。

七、教学自我反思
文化与教育的变迁最能从思想深层反映整个时代的变迁;然而文化教育部分的内容常常是多、杂、散,而且趣味性不强,学生不太感爱好。

教学过程中往往难度较大,因此务必要找到较合适的切入点来抓住学生的爱好点。

我在设计的过程中尽量多地表达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起来,比如,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课程中经常贯穿小组活动,课后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判。

如此激活学生主体,教师能够较顺利的将本课多、杂、散的教学内如以小组为线组织起来。

让学生在自我探究的欲望下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并能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同伴互助的乐趣。

从总体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差不多实现。

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也有部分目标设置偏高,师生课堂交流成效不如预想的好;要紧在后半部分的课堂练习,为了抓基础知识,运用了几个材料解析,篇幅较长,致使练习内容显得较多,难度加大造成课堂时刻不够,学生的活动爱好不高,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这再次教育我,在以后的类似课程中,关于初中学生,依旧应该把问题的设置感性化一些,不能把理性培养目标设置得过多、过高,揠苗助长。

这节课我感触最深的是,教学不仅仅要求教师有真正期望学生好的良心,更要求教师要有让学生好起来的方法,教学中对学生的定位专门重要,低估或者高估学生能力差不多上会得不偿失的。

1 / 1。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清末民初的历史背景,掌握这一时期的文化与教育特点,以及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状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清朝末年的文化教育状况: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教育的兴起,留学热潮。

2. 民国初年的文化教育改革:废科兴学,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理念的更新。

3. 清末民初的文化特点: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4. 清末民初的教育家: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物的教育思想及贡献。

5. 清末民初的教育政策:教育法令的制定,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特点,教育改革的过程及影响。

2. 教学难点:清末民初教育政策的具体内容,文化教育改革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清末民初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及教育改革过程。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现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清末民初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以具体案例展示教育改革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的历史教材、教育教材,以及关于清末民初文化与教育的参考书籍。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状况。

3. 视频资料:搜集关于清末民初文化与教育的视频资料,以便于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

4. 讨论话题:提前为学生准备一些关于清末民初文化与教育的话题,以便于课堂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清末民初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主体:按照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特点,分析教育改革的过程及影响。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提前准备的话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七年级历史下册《清末民初的文化教育》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历史下册《清末民初的文化教育》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清末民初文化教育改革的主要背景,掌握近代教育制度建立的过程及特点。
2.认识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对文化教育领域的影响,掌握相关历史人物、教育家的主要事迹。
3.掌握清末民初新式学校、留学教育、女子教育等教育形式的发展状况,了解我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基本框架。
4.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清末民初文化教育改革对社会进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贡献。
(二)讲授新知
1.清末民初教育改革的背景
教师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入手,讲述这些事件对文化教育领域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教育改革的必然性。
2.清末民初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师详细介绍新式学校、留学教育、女子教育等教育形式的发展状况,以及近代教育制度的基本框架。
3.重要历史人物和教育家的贡献
通过讲解严修、张伯苓、蔡元培等历史人物和教育家的事迹,让学生了解他们对我国教育改革的贡献。
(四)总结归纳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清末民初文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影响。同时,鼓励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关注现实教育问题,为我国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五)作业小结
1.课后作业:
a.撰写一篇关于清末民初文化教育改革的小论文,字数500字左右。
b.结合课本内容,分析清末民初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清末民初文化教育的氛围中,教师将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场景。通过呈现当时的教育场所、教材、教学方式等,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教育氛围。同时,结合课本内容,设计相关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不同身份、不同背景下的教育变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七年级历史下册《清末民初的文化教育》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清末民初的文化教育》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清末民初的老照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照片背后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清末民初文化教育的兴趣。
2.提问方式: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照片反映的是哪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吗?
(2)清末民初,我国的文化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七年级历史下册《清末民初的文化教育》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清末民初文化教育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以及重要人物;掌握近代中国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改革的发展脉络;理解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文化教育的深远影响。
2.技能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图片、文献等进行实证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准确、流畅的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清末民初文化教育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教育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上半学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他们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清末民初这一特殊时期的文化教育背景、改革与发展还不够熟悉。此时,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新鲜事物有较高的敏感度,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尚需提高。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清末民初文化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学设计..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学设计..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简洁地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它们的特色和意义。

通过解答“想一想”和材料阅读题,培养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收集有关封建社会学堂、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和现代学校的基本情况,将它们进行比较,谈谈自己的看法。

收集商务印书馆发行的书籍,了解其编印、出版书籍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教育与传媒事业正在跟随世界潮流前进和发展,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建立大众传播媒体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是知道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和早期的大众传播媒体产生的基本史实,了解它们对于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认同、学习先驱者们的开拓创业精神。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分钟)图片导入:在上课之前选择与本课有关的一些图片进行循环播放,等到上课铃响之后,播放停止,投影上留下4张与刚才有关的照片,可以发现刚才的照片都是与文化和教育有关,我们一起来走进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2.讲授新课(30分钟)出示本课标题《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从标题上可以看出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文化与教育。

第一部分:清末民初的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奏定学堂章程》、废科举三个方面进行讲解。

(1)京师大学堂。

学生根据提示词,从课本上找出京师大学堂成立的时间、地位和影响。

教师简单介绍京师大学堂的校牌和旧址。

在影响当中要提到办学原则方面是中西结合。

并且最后引出京师大学堂就是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在1912年改为了北大,出示北大照片,并介绍北大历史上一些有名的人物。

(2)《奏定学堂章程》让学生齐声朗读p51前4行,从中可以知道,《奏定学堂章程》的地位、阶段划分以及主要内容。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设计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设计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是北师大版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课。

本课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的内容。

体现了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过程中文化和教育方面的表现。

本课主题是学习清末民初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变化,感受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认同、学习先驱者们的开拓创业精神。

教学重点:知道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和早期的大众传播媒体产生的基本史实,了解它们对于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认同、学习先驱者们的开拓创业精神。

本课虽然不是第二单元的重点课目,但是能体现近代化艰难起步的完整性,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的教育与文化事业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位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近代却渐渐落后了。

恰恰证明封建制度的腐朽导致中国近代从政治到文化各方面发展都极其艰难。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经过初一历史学习的培养,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

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略知一二但又比较陌生,从知识本身而言,缺乏故事性、生动性,但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发挥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通过比较观察的方法,增强本课的形象性,启发学生思考一些制度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思维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简洁地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2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它们的特色和意义。

3通过解答“想一想”和材料阅读题,培养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收集有关封建社会学堂、清末明初新式学堂和现代学校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教育与传媒事业正在跟随世界潮流前进和发展,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建立大众传播媒体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
作业
布置
完成《同步导练》P30-31
板书
设计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一、京师大学堂的开办
1.1898年,设立京师大学堂
2.地位: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
二、废科举,兴学堂
1.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2.地位》: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过程与方法
收集古代学堂、新式学堂和现代学校的资料,将它们比较分析,学会对比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展示新式学堂、《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的图片、视频资料,分析近代新式大众媒体和教育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和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建立大众媒体的重要性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


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和完成的任务
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导入
给出一所新式学堂的创立、影响和历史地位,诱导学生猜测这是哪一所学堂?
出示描述新式学堂的三句话,启发学生思考。
认真阅读白板上的三句话,尝试猜测该谜语的谜底。
新课
北京大学与京师大学堂是什么关系?京师大学堂建立的时间?它创建后在教育史上有怎样的地位?它的成立对中国教育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认真听讲,回顾课文内容,完成知识框架图,形成知识体系。
巩固
通过当堂联系和课后作业,巩固全课内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启发思考。
认真回答问题,并完成作业
当堂
训练
检测
1.百日维新路留下的唯一成果是(A)
A.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文C.编练新军D.设立议会

八年级历史上册 2.10《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3)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2.10《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3)北师大版
许多莘莘学子的梦想就是能考上北大它是我们向往的地方,同学们对北大的历史又了解多少呢?
导言:(略)
感受,以小组讲述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
了解要学习的基本知识
二、
尝试
探究
解决
问题
一.京成大学堂的开办:
(1)京师大学堂何时创办?
(2)京师大学堂的地位和影响?
(3)讨论:如何看待京师大学堂当时的办学原则和课程内容
二.废科举,兴学堂
(1)新学制是如何规定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2)说一说我们学校设置的课程,哪些是新式学堂课程中有的,哪些是没有的?说说自己对新学堂的看法。
(3)科举什么时候建立的?有何进步性?明清时期又出现怎样的局面?
三.《申报》的创办
放映《卖报歌》,引出报纸概念。
你常看的报纸有哪些?
近代中国影响最大,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申报》。报纸出现有什么意义?
3.通过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认识教育改革的必然性,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知道近代教育的发端,早期的大众传媒产生
教学难点
感受文化教育事业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法与学法
指导阅读,分析,对比讨论,探究,归纳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创设
情境
导入
新课
北京大学何时创建?
第二单元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课题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共课时第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它们的特色和意义。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教材分析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属于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第二单元的单元标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本课所讲述的内容也是近代化所反映出的特征。

本课重点不多,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的废除,简洁地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2、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其特色和意义;3、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现实,引导学生了解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和现代学校的异同,联系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了解《申报》等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建立大众传媒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清末民初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认同和学习先驱们的开拓创业精神。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师:同学们,北大是很多人的梦想,你知道北大的来历吗?(学生根据教材谈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一、教育:(一)、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师:1898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戊戌变法,同学们回忆一下戊戌变法的内容,其中哪一条与京师大学堂创办有关?学生回答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教师给予肯定,由此谈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并于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然后指出这是百日维新留下来的唯一成果。

师:下面,请同学们回答有关于京师大学堂的一些问题。

1、办学原则:以传统学科为主体,引进西方学科,中西结合2、地位: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是全国的最高学府。

3、影响:所倡导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进行理想主义教育同学们,北大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自1898年开办以来,从这里走出了李大钊,胡适,钱钟书,邓稼先,杨振宁,走出了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家副主席李源潮,百度老总李彦宏,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央视名嘴撒贝宁,就连毛主席当年也在北大做过图书馆管理员。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清末民初的文化教育》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清末民初的文化教育》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清末民初文化教育的发展背景及其影响。
2.近代中国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文化变革的主要内容。
3.历史人物在文化教育变革中的作用及其评价。
(二)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清末民初文化教育变革的内在逻辑,提高对历史事件、人物、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评价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结合课堂讨论,分析清末民初文化教育变革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分析性文章。
4.请同学们分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清末民初文化教育变革的思维导图,要求内容全面、结构清晰。
5.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组关于清末民初文化教育变革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要求涵盖课堂重点知识点。
6.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并在下节课课堂上进行分享:如果你生活在清末民初,你会如何参与到文化教育变革中?请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想法。
在导入新课《清末民初的文化教育》时,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清末民初的黑白照片,包括学生上课的场景、科举考试的场面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宣传画等,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感受到时代背景。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照片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吗?这个时期的文化教育有什么特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方面:一是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清末民初文化教育的发展;二是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层次审视历史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上《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_8

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上《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_8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

说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情况。

能力目标:解答“想一想”。

情感目标:认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

重点:知道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和早期的大众传播媒体产生的基本事实。

难点:让学生比较真切的感受到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启动课堂复习旧知:听写上节基础知识(见课件)导入:中国传统的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位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近代却渐渐落后了。

旧式学堂与科举制度不利于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没有现代的传媒手段,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成熟,因此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学习导航基本采用教师课件出示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必要时教师点拨的方法。

第一目:京师大学堂的开办1.戊戌变法在教育方面有哪些措施?2、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具有怎样的意义?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堂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的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

中国人开始接受新式教育,特别是自然科学教育,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二目:废科举,兴学堂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是什么?哪些内容是以前没有的?科举制创立完善于什么时候?到明清时期有了什么发展?影响如何?废止于什么时候?意义如何?第三目:《申报》的创办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什么?影响如何?第四目:商务印书馆的兴办商务印书馆做了哪些工作?课堂小结:在中国教育逐渐落伍与世界的情况下,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一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标志,中国的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给中国社会的文化事业带来了新鲜的、丰富的内容,他们是中国近代传媒的先行者,在传媒世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当堂巩固基础知识并根据时间听写或提问。

四、课堂练习:《学检》19. 随堂练习五、板书设计:六、教后记:。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第一章:清末民初的历史背景1.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清末民初的历史背景,包括清朝的衰落和民国的成立。

1.2 教学内容:清朝的衰落: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事件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清末民初的历史背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清末民初历史背景的理解和认识第二章:清末的教育制度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清末的教育制度,包括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教育制度的建立。

2.2 教学内容:科举制度的废除:原因和过程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新式学堂的兴起、教育改革的政策和措施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清末的教育制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清末教育制度的理解和认识第三章:民国初年的文化发展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民国初年的文化发展,包括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文学艺术的变革。

3.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和主要思想文学艺术的变革:白话文的推广、文学流派的兴起、艺术形式的创新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民国初年的文化发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艺术变革的理解和认识第四章: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4.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包括教育制度的调整和新教育理念的引入。

4.2 教学内容:教育制度的调整:学制的改革、课程内容的调整新教育理念的引入:民主、科学、实用的教育理念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调整的理解和认识第五章: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的特点和影响5.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的特点和影响,包括对后世的影响和当代的启示。

5.2 教学内容:文化与教育的特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变革、新文化的兴起与传播文化与教育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对当代的启示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的特点和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化与教育特点和影响的理解和认识第六章:清末民初的教育家与思想家6.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清末民初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对教育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
教材分析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属于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第二单元的单元标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本课所讲述的内容也是近代化所反映出的特征。

本课重点不多,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的废除,简洁地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2、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其特色和意义;
3、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了解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和现代学校的异同,联系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了解《申报》等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认识到教
育改革的必要性,建立大众传媒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清末民初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认同和学习先驱们的开拓创业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北大是很多人的梦想,你知道北大的来历吗?
(学生根据教材谈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一、教育:
(一)、京师大学堂的开办
师:1898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戊戌变法,同学们回忆一下戊戌变法的内容,其中哪一条与京师大学堂创办有关?学生回答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教师给
予肯定,由此谈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并于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然后指出这是百日维新留下来的唯一成果。

师:下面,请同学们回答有关于京师大学堂的一些问题。

1、办学原则:以传统学科为主体,引进西方学科,中西结合
2、地位: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是全国的最高学府。

3、影响:所倡导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进行理想主义教育
同学们,北大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自1898年开办以来,从这里走出了李大钊,胡适,钱钟书,邓稼先,杨振宁,走出了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家副主席李源潮,百度老总李彦宏,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央视名嘴撒贝宁,就连毛主席当年也在北大做过图书馆管理员。

据我所知,由12中考上四中然后考上北大的学生也有不少,努力拼搏,说不定五年以后,在座的某位同学就会领到北大的通知书。

(二)废科举,兴学堂
师:下面我们来看清末民初教育界的另一件大事,那就
是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同学们,《奏定学堂章程》将教育分为哪几个阶段?
(学生根据教材回答:初等阶段、中等阶段、高等阶段)教师提示学生这种划分跟我们今天的划分很类似。

师:新式学堂都要学哪些内容?办学原则是什么?
学生根据教材回答,需要学习自然科学学科,然后总结出中西结合的办学原则。

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关于科举考试的知识,从科举的考试内容等方面说明随着近代教育的发展和科举制的腐败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需求了,引出1905年的,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

想一想:
为什么说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学生讨论回答)
师小结: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的近代科学;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进步的表现。

师:科举制从创立到完善,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选拔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科举制却又被废止了,从科举制的兴起到废止,同学们可以感受到一条什么规律?
(提示学生从“与时俱进”的角度回答。


[让学生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悟出道理,总结出规律,培养历史感无能力和对历史的现实应用能力。

]
二、文化领域
(一)《申报》的创办
师: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事业也逐渐在发展。

师: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的报纸是哪一份?
(学生根据教材回答:《申报》
★知识归纳
教师让学生根据教材归纳:《申报》的特色和影响
(学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特色——紧密结合生活,属商业性质的报纸,内容丰富,新闻量很大注重真实性。

影响——是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
(二)商务印书馆的兴办
师:你们知道新华字典是哪个出版社出版的呢?
师:(简单介绍商务印书馆的创办)
师:你能概括出商务印书馆的特色和影响吗?
(学生根据教材:特色以编译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

影响:是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
本课小结
本课讲述了清末民初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自从鸦片战争英国殖民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进行了各种近代化的尝试。

这一时期的中国,教育文化方面不断被渗透着各种西方元素,往一种多元化和近代化的方向发展。

本课内容比较简单,重点在于掌握众多的被认为“第一个……”或者“最大的……”知识点。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