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能源消费碳强度影响因素及减排路径研究

中国能源消费碳强度影响因素及减排路径研究

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占 比对能源消费碳强度有显著的 正向影响,而清洁能源消费占 比则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较 高对能源消费碳强度具有正向 影响,而第三产业占比较高则 具有负向影响。
技术进步和能源效率提高对降 低能源消费碳强度具有重要作 用。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不足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 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未考虑政策因素的影 响,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这方面的研究。 此外,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能源消 费碳强度影响因素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 。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中国能源消费碳强度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 ,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分析、减排路径探讨、政策建 议等方面。其中,影响因素方面主要涉及产业结构、 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利用效率等因素;减排路径方面 主要从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能源 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研究;政策建议方面主要提出加 强政策引导、完善市场机制等措施。
第三产业
服务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较低的能源消费碳强度,应 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其成为经 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05
减排路径研究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实现碳强度减排的关键手段。通过改 进工艺、更新设备等方法,可以降低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量。
此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能带来能源成本降低、能源安全 性提高等多重益处。
0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研究方法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运用数理统 计工具等多种手段,对影响中国能源 消费碳强度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利用碳排放强度公式,即碳排放强度等于 碳排放量除以GDP,来计算各省份的碳排 放强度。

碳排放问题与减少碳排放的措施

碳排放问题与减少碳排放的措施

碳排放问题与减少碳排放的措施本文将全面探讨碳排放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包括碳排放的原因、影响、减排技术和政策,以促进公众对低碳生活和环保的重视。

一、碳排放的原因和影响碳排放是指人类活动(如能源使用、农业和工业生产等)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其中以二氧化碳的排放最多。

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就是导致全球气温上升,从而引发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现象,严重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

目前,全球能源消耗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产生的碳排放量巨大。

此外,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交通等行业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

二、减少碳排放的技术和措施为了应对碳排放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能源效率提升、低碳能源开发、改善交通状况、城市规划和人口控制等,以减少碳排放量和降低温室气体浓度。

1.能源效率提升:家庭、企业和政府单位可以通过更换高效节能设备、改善建筑节能和制订能源使用计划等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

2.低碳能源开发:丰富多样的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能)和核能的开发利用,可以大幅减少碳排放量。

3.改善交通状况: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出行,改善道路状况和车辆技术水平,也可以减少交通引起的碳排放量。

同时鼓励节约能源、绿色出行的生活方式。

4.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合理规划住宅和公共建筑,节约土地和资源,并通过绿化、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方式,减少碳排放量。

5.人口控制:通过生育政策、提高妇女教育水平等方式,控制人口增长,减轻环境压力和碳排放量。

三、政策层面应对碳排放问题除了以上技术和措施,各国政府也扮演了关键的角色,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鼓励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生活。

1.碳税:通过加征碳税等方式,引导企业和民众减少碳排放行为,鼓励更多的低碳节能生产和消费方式。

2.政策激励:政府可以通过金融补贴、税收优惠、减免贷款利率等多种方式,激励企业和民众参与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3.推广新能源:政府可以出资推动新能源的发展和应用,鼓励对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利用。

中国行业碳排放的核算和分解 pdf

中国行业碳排放的核算和分解 pdf

中国行业碳排放的核算和分解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之一,其行业碳排放的核算和分解对于全球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行业碳排放的核算和分解问题,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中国行业碳排放的核算1.核算方法中国行业碳排放的核算主要采用统计法和排放因子法。

统计法是根据各行业的能源消耗量和能源结构,计算出各行业的碳排放量。

排放因子法则是根据各行业的生产工艺和排放源,估算出各行业的碳排放量。

2.核算结果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行业碳排放主要集中在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

其中,能源行业的碳排放量最大,占全国总排放量的近60%。

工业领域的碳排放量也较大,占全国总排放量的近20%。

交通运输和农业领域的碳排放量相对较小,分别占全国总排放量的近10%和5%。

三、中国行业碳排放的分解1.分解方法中国行业碳排放的分解主要采用结构分解和指数分解两种方法。

结构分解法是通过分析各行业在总排放量中的占比,找出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指数分解法则通过分析各行业碳排放量的变化率,找出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2.分解结果根据结构分解的结果,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的碳排放量占比是影响中国行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其中,能源行业的碳排放量占比最大,其次是工业领域。

交通运输和农业领域的碳排放量占比相对较小。

根据指数分解的结果,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等因素是影响中国行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其中,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其次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

四、结论与建议1.结论中国行业碳排放的核算和分解结果表明,能源、工业等领域的碳排放量是影响中国行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同时,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为了降低中国的碳排放量,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2.建议(1)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

中国碳排放周期、趋势与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碳排放周期、趋势与影响因素分析

度, 关联 系数 均在 0 . 8以上, 按照指标 关联 系数 大小排 列为 , 能源 消费量 >农 业 >人 均 G D P>工业 >交通 运 输仓储邮 电通信业 >批发和 零售贸易餐饮 业。( 4 ) 从各影 响 因素 的 E MD分解趋势 来看, 各影 响 因素均表 现 出增 长态势, 由此分析 出我 国碳排放量在 未来一段 时间 内继续攀升 的态势将 继续维持 。
关键词 : 碳排 放 ; 周期 ; 趋势 ; 影响 因素 ; E MD 中图分类号 : X 2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6 0 4 9 ( 2 0 1 3 ) 0 5 —0 0 0 1 — 0 7
引 言
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签署到《 京都议定书》 生 效, 再到《 哥本哈根协议》 的艰难谈判 , 关于发展
的文献来 看 , 关 于碳排 放 问题 的研 究大 多 集 中在 碳 排放 量及 强 度 测算 、 与 影 响 因素 的关 联 分 析 、 情 景预 测 引、 核 算 方 法 、 区 域 差 异 m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0 9—2 7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安徽省典型城市不同功能用 地集约利用评 价及空 问分 异研究” ( 4 1 3 0 1 6 5 1 ) ; 江苏省高校 优势学科 建设工程 资助项 目。 作者 简介 : 孙燕 ( 1 9 8 1 一 ( 1 9 8 O 一 ) , 女, 山东淄 博人 , 南 京财 经大 学公 共 管理 学院 讲 师, 博士, 研 究方 向为 资源 、 环 境资 源 等; 张 云鹏
) , 男, 河北石家庄人 , 南京财经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 博士 , 研究方向为地理时空建模 与应用方面的研究。

减碳路径分析报告总结

减碳路径分析报告总结

减碳路径分析报告总结本次减碳路径分析报告旨在研究和探讨减少碳排放的路径和策略。

通过对当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观察和分析,我们认识到减少碳排放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分析了全球主要行业和活动对碳排放的贡献。

工业部门、能源消费、交通运输和农业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

在工业方面,我们可以采取技术创新、能源效率提升和清洁生产等措施来减少排放。

能源消费方面,推广可再生能源和能源节约措施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

交通运输方面,发展公共交通、提倡低碳出行和推广电动车等策略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

在农业领域,改变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业效率和尽量减少农用化学品的使用可以帮助减少碳排放。

其次,我们对减少碳排放的路径进行了研究。

在能源方面,减少依赖化石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是关键。

增加能源效率和节约能源的措施也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方法。

在改善交通运输方面,优化城市规划,推广公共交通和鼓励低碳出行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

在工业领域,应该加强环境监管,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

农业方面,应该发展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第三,我们还探讨了政府、企业和个人所需采取的措施。

政府可以出台法律法规,鼓励减少碳排放,提供经济激励和财政支持。

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产品改进和减排目标来发挥积极作用。

个人可以改变生活方式,选择低碳消费,提倡可持续出行方式。

最后,我们总结了减碳路径分析报告的主要结果。

减少碳排放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应该采取综合措施,推动技术创新、加强政策支持和提高公众意识,以实现碳排放减少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中国碳排放效率_减排潜力及实施路径分析_丰超

中国碳排放效率_减排潜力及实施路径分析_丰超
2016 年 4 月 第 38 卷 第 4 期
国民经济管理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pr.,2016 Vol. 3 8 No . 4
DOI 编码:10.13781/ki.1007-9556.2016.04.001
一、引言 工业革命以来,以二氧化碳为首的全球温室气 体排放量急剧增长,温室气体浓度渐增所导致的全 球变暖正通过影响一些极端天气或气候极值的强度 和频率改变自然灾害爆发的规律,并进一步影响全 球粮食产量、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 (张华,2014)[1]。
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大幅和持续减少温室气 体排放是未来防控气候变化风险的核心。数据显示, 2013 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 361 亿吨,较 2012 年增长 2.3%。其中,中国的排放总量达 100 亿吨,约 占全球排放总量的 28%,碳排放增长率是世界平均 水平的两倍以上(Friedlingstein et al.,2014)[2]。作为
(1954-),男,湖南临武人,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金属资源安全战略。
·1·
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 带来的二氧化碳减排压力与日俱增,“粗放式”发展 难以为继。如何做好二氧化碳减排,提升二氧化碳排 放效率,进而实现低碳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 的重大挑战。
中国碳排放效率、减排潜力及实施路径分析
丰 超,黄健柏
(中南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中南大学 金属资源战略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摘 要]首次运用非参数方法,从结构、技术和管理三个层面对碳排放效率、减排潜力进行了分解,实证分析了中国的碳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来源:经济预测部作者:肖宏伟时间:2015-09-182014年11月,中美发布《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方首次正式提出,计划2030年左右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这一声明的发表,标志着我国政府已向世界正式宣布,未来将通过限定碳排放总量,加快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因此,有必要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探讨如何碳减排。

一、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1、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是促进工业领域碳排放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受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工业增长具有典型的高能耗、高污染特征,工业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占据中国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70%左右。

目前我国整体已步入工业化后期,距离基本完成工业化(工业化水平为80%)还有近10个百分点的空间,距离完成工业化(工业化水平为100%)还有近30个百分点的空间。

从工业化国家经验来看,基本完成工业化之前,工业化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碳排放相应增加约0.6亿吨;工业化水平超过80%以后,碳排放增长主要来源于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工业化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二氧化碳排放则相应增加约0.3亿吨。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工业领域的碳排放还将保持一定的刚性增长。

2、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是推动交通和建筑领域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快速推进,城镇化率以每年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城镇化过程中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交通和建筑领域,交通和建筑等部门当前占碳排放总量的近30%。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经济为主向城镇经济为主转变的阶段,2020年、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60%、70%。

按OECD和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中国城镇人均生活能耗约是农村人均水平的1.5倍、城镇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约是农村地区的4.5倍,相应的总能耗和排放约为农村水平的3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交通和建筑领域的碳排放将呈刚性增长。

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分析

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分析

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 : 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分析摘要:我国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社会范围内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何在保障社会稳定发展的情况下提高各类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是相关人员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文章采取协整的方法研究了碳排放量和主要变量的关系,使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动态化的解释和越差了在各个解释变量服从既定概率情况下的碳排放增长情形,最终提出节能为主、发展清洁能源的低碳、减排发展战略。

关键词:城市化;碳排放;影响因素;节能减排当前,中国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能源的消费特征是增长快和能源需求刚性,社会发展和能源需求的矛盾冲突问题日益严峻,即经济的快速发展会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会提高能源消费水平。

在中国能源需求刚性快速增长趋势下,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长期不会改变,碳排放的增加会诱发一系列的能源资源利用问题,且还会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污染。

如何在充分认识城市化阶段能源消费特征和碳排放影响因素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碳减排政策是中国政府部门需要思考进和解决的问题。

文章在研究城市化进程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立足国情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碳减排政策。

1.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将碳排放量分解为和人类生存活动相关的四个要素,由此来解释人类活动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具体表示如下:温室气体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量/能源消费总量)x(能源消费总量/国内生产总值)x(国内生产总值/人口)x人口针对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采用协整方式分析碳排放量和各个变量的均衡关系,目的是更好研究城市化进程下经济和社会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即碳排放总量是能源消费碳强度、能源强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的综合作用结合。

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这类能源转化率x碳排放系数x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消费量。

另外,碳排放总量在考虑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物质之外,还需要考虑水泥生产过程中碳酸钙分解排放因素。

我国温室气体来源与减排举措及效果分析(2021年)

我国温室气体来源与减排举措及效果分析(2021年)

目录我国温室气体来源与减排举措1、减排重点和节奏2、政策要求和发展规划3、从能源系统整体看减排框架我国温室气体来源与减排举措1、减排重点和节奏1.1 总体减排节奏预计我国减排分为三个阶段,2020-2030 年属于峰值平台期,2030-2035 年逐步减排,2035 年之后加速减排。

基于清华气候院对于我国不同情境下CO排放路径的研究,2030 年前碳达峰目标对应于研究中所设强化政2策情景,2060 年碳中和目标位于2°C 情景和1.5°C 目标情景之间。

当前由于能源和经济体系惯性,难以迅速实现2°C和1.5°C 情景的减排路径。

预计2030 年前碳达峰后,再加速向2060 年碳中和目标逼近。

基于前文所述2°C 和1.5°C 情景分别对应于全球2070 年、2050 年左右碳中和,则2060 年碳中和路径将位于2°C 路径和1.5°C 路径之间。

•政策情景:CO2 排放2030 年左右达峰,2050 年下降到约90 亿tCO2;•强化政策情景:2030 年前达峰,2050 年下降到约62 亿tCO2;•2°C 情景:2025 年左右达峰,2050 年下降到约29 亿tCO2,再加上CCS 和森林碳汇,净排放约20 亿吨,人均排放约1.5t;• 1.5°C 情景:2025 年前达峰,2050 年下降到约12 亿tCO2,再加上CCS 和森林碳汇,基本实现CO2 零排放。

图28:我国中长期CO2 减排路径1.2 分部门减排重点和达峰节奏2020 年我国CO2 排放占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82.3%,能源相关CO2 排放占72.7%。

据清华大学气候院测算,2020 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137.9 亿tCO2e,考虑农林业增汇,净排放量约130.7 亿tCO2e。

其中,CO2 排放由能源相关CO2 排放和工业过程CO2 排放构成,总量为113.5 亿t,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2.3%;能源相关CO 2 排放为 100.3 亿t ,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 72.7%。

中国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分析

中国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分析

20 09年我 国的碳排放量 , 并建立 了碳排放 驱动 因素 的对数均值 迪 氏指数 ( MD ) 解模 型 , L I分 考察样本期 间各 因 素对我 国碳排放量 变化的影响。研 究结果表 明 : 国已经跨越 了碳排放 强度和人均碳排放 高峰 阶段 , 仍处 于 我 但
从 人 均 碳 排 放 量 高峰 到碳 排放 总 量 高峰 的过 渡 阶段 。 经 济 增 长 和城 市化 是 这 一 阶段 碳 排 放 的 主 要 正 向驱 动 力 ,
软科 学研 究成 果与动 态 中国碳 排放 驱动 因素分 解分析
中 国碳 排 放 驱 动 因素 分 解 分析
赵 志耘 , 杨朝峰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北京 10 3 ) 0 0 8

要: 本文基 于生产部 门、 居民生活部 门的化石能 源消 费量 以及水 泥生产量 的数据 , 较全 面地测算 了 2f) 0 ~ X
d iig fcoso hn ' c b n do ie e s in n e e e g f ce c e man n g t e d ii gfco . r n tr fC ia ao xd m so ,a d t n ry e iin y i t i e ai rvn a tr v a s r i i h sh v
能源பைடு நூலகம்构 已经 日益面临资源与环境 的双重约束 , 具有明显 的不可持续性 。发展低碳经济 , 建立能 源有效利用、 环境友好 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的低碳
社会 , 既可以弱化能源和环境 的双重约束 。 又可以 争取环境外交的主动权 ,净化” “ 外部发展环境, 为
升。2 1 0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达 3 . 吨标准 25亿
The De o p sto c m o ii n Ana y i n t e Drv n c o so i a S Ca b n Em iso l ss o h i i g Fa t r f Ch n ’ r o sin

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路径研究

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路径研究
利用的 C O 排 放 及 碳 排 放 强 度 变化 进 行 了研 究 , 研 究 发 现 二 氧 化 碳 排 放 增 加 主 要 是 由于 经 济 增 长 、 人 口规 模 扩 大 引起 的 . 在 此 基 础 上 提 出 了碳 减 排 的政 策 建议 .
关键词 LMDI 模型; 碳排放 ; 一次能源 ; 能 源 强度 F2 0 5 文献标识码 A
第 3 O卷 第 3期
2 O 1 3 年




V ol J 30, N O. 3
Se p. 2 0 1 3
9 月
J ( ) URNAL 0F QUANTI TATI VE EC 0N0M I CS
中 国 碳 排 放 变 化 的 因 素 分 解 与 减 排 路 径 研 究
重 大 战略 问题 . 中 国是 世 界 上 最 大的 发 展 中 国 家 , 面 临 着 更 严 峻 的 能 源挑 战. 节 约能源、 大 幅度 改 善 能 源 效
率是 我 国应 对 能 源 和 气侯 变化 挑 战 的 一 条 极 其 重 要 且 有 效 途 径 . 本 文综合考 量 了能源结构 、 能 源强度、 能 源 效 率及 经 济 增 长 等 4个 因素 对碳 排 放 的 影 响 , 基 于 因 素分 解模 型 , 应用 L MD 1 分 解 方 法 对 中 国一 次 能 源
中 图分 类号
A De c o m po s i t i o n Mo de l a nd Re d uc t i o n
Ap pr o a c he s f o r Ca r bo n Di o xi d e Em i s s i o ns i n Chi n a
Abs t r a c t En e r g y c o n s u mp t i o n a n d c a r b o n e mi s s i o n s h a s b e c o me a ma j o r s t r a t e g i c i s s u e s a f f e c t i n g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问题分析与减排对策建议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问题分析与减排对策建议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问题分析与减排对策建议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其制造业碳排放量巨大,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分析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减排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制造业的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了中国制造业碳排放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然后,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资料,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制造业碳排放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接下来,文章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减排对策建议,包括优化产业结构、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监管等方面。

文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为中国制造业的碳减排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现状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碳排放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制造业的碳排放问题尤为突出。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碳排放总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导致能源消费量大幅增加,进而产生大量的碳排放。

据统计,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占中国总碳排放量的比例超过30%,其中,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等高碳排放行业是主要的碳排放源。

在制造业内部,不同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存在较大差异。

一些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如钢铁、电力等,其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

而一些技术含量较高、能源消耗较少的行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其碳排放强度则相对较低。

这种行业间的碳排放强度差异,也反映了中国制造业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制造业的碳排放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能源结构决定了其碳排放强度。

3中国的碳减排路径与战略选择_基于八大行业部门碳排放量的指数分解分析

3中国的碳减排路径与战略选择_基于八大行业部门碳排放量的指数分解分析

是研究视角 , 都日趋丰富 , 得出了许多有现实与政策意义的结论 。 但是 , 对中国碳减排的研究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 首先 , 行业碳排放量的核算中 , 而使用 如火电行业 ) 没有考虑二氧化碳的转移排放 。 碳排放集中在公用事业部门 ( 电能的行业不直接排放碳 。 采用综合能源碳排放系数 ( 碳排放总量与能源消费总量的 比率) 计算电能的碳排放量 , 会产生误差 。 其次 , 行业碳排放量的计算仅仅根据行业
中国社会科学 2 0 1 2 年第 3 期
的能源消费量增加很快 , 且其结构变化很大 , 用 G D P 与能源消费总量或碳排放总量 的比例所计算的能源强度或碳排 放 强 度 , 并 不 能 真 实 地 反 映 能 源 的 利 用 效 率 或 能 源 结构的变化 。 从分部门 ( 主要是工业 ) 研 究 看 ,王 峰 等 采 用 LMD I指 数 分 解 方 法 , 分 阶 段 研
中国的碳减排路径与氧化碳累计排放量的 9 . 0% , 比 1 9 9 0 年增长了 1 7 1% ,1 9 9 0— 2 0 0 7年 中 国 碳 排 放 增 量 相 当 于 同 期 全 球 新 增 二 氧 化 碳 排 放 量 ( 7 8 . 8 5 亿 吨) 的
③ 他还从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视角 , 探讨不同行业征收不同环境税的政策 , 以 性。 ④ 林伯强 、 姚昕 和 刘 希 颖 采 用 C 减少总体碳排放 。 G E 模型研究碳减排如何倒逼能源 ⑤ 林伯强 、 孙 结构调整 , 探讨能源结构变化导致的能源成本增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
传旺基于我国经济增长 率 、 人 口 总 量 、 城 市 化 率 、 能 效 水 平 、 产 业 结 构 以 及 能 源 结
① Z 究了中国 1 9 9 5—2 0 0 7 年六大部门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 。 h a n g等 人 基 于 优 化 指 数分解方法 , 分析中国 1 9 9 1—2 0 0 6 年第一产业 、 工业 、 交通运输业及其他产业四大 ② 上 述 研 究 表 明, 规 模 增 长 是 碳 排 放 增 长 的 重 要 因 部门碳排放量变化的背后 因 素 。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因素分解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因素分解

C 排放 的影响 , O 但其 创新之处 在 于 在能源 结 构 中弓 进 了 1 生 物质能 。徐国泉 等采用简 单平 均 的迪 氏分 解法 定 量 分析 了 19 2 0 95— 0 4年 问 , 能源结构 、 源效率 和 经济 发展 能 等因素 的变化对 我 国碳 排放 的 影 响 。胡 初枝 等采 用平 均分 配 余 量 的 分解 方 法 定 量 分 析 19 9 0—2 0 0 5年经 济规
全 球化 的浪潮使得 国际产业 ( 其是 制 造业 ) 尤 转移 步 伐加快 , 发达 国家不 断将高 排放 的制造业 转移 到 中 国等 发 展 中国家 。中国 日前 已经成 为世界 制造大 国 , 碳排 放 总量 已位居 世界第 二 , 而制造 业碳 排 放就 占了 8 % 以上 , 实 0 要 现 22 0 0年 单位 G P二 氧化碳 排放 比 2 0 D 0 5年 下 降 4 % 一 0
对影 响程度 。近年 来 , 术界 采用 因素分析 法研 究我 国碳 学
排放 问题取得 了不少 进展 , 有代 表性 的研 究包 括 : n Wag等
采用 对数均值迪 氏分 解法定 量分 析 了 15 7—2 0 9 0 0年 问能
源强度 、 源 结 构 和 经 济 增 长 对 我 国 的 C ,排 放 的 影 能 O
4 %的 目标 任重 而道 远 。要 寻找制 造业 减排 途径 , 5 就需 要 准确分析 和计量 促使碳 排放增 加 的影 响 因素 , 这样 才能 对
模、 产业 结构 和碳排 放强度 对碳排 放 的贡献 。李 艳梅 等
以我 国 1 8 —2 0 9 0 0 7年为样 本期 , 构建 因素分 解分 析模型 ,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 境 21年 第2卷 第5 CIApP r NRS ̄CS N 4 01 } 期 HN ) 兀 , O E AD V (uA 0 E

中国碳排放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

中国碳排放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

中国碳排放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2019-10-24⼀、引⾔进⾏现代化建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平均每年保持8%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超越⽇本成为全球第⼆⼤经济体。

反思中国经济增长背后的动因,不难发现这种增长是以资源⾼消耗、⾼污染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这不仅造成了巨⼤的资源浪费与低效率,⽽且还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随着全球⽣态破坏⽇益加剧,⼤⽓中CO2等排放物增多,温室效应对⼈类的影响⽇趋严重,特别是温室⽓体的排放已成为关注的焦点,⽽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温室⽓体排放最多的国家之⼀。

温室⽓体减排⾏动正在逐步成为⼈类发展的责任和共识,如何实现碳减排也越来越被重视。

因此,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碳排放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对科学制定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碳排放测算⽅法及数据来源(⼀)测算⽅法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三个⽅⾯:煤炭、⽯油、天然⽓的使⽤。

本⽂参照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表1),计算出中国代表性产业的⼆氧化碳的排量,据以观察国民经济增长中⼆氧化碳排放量的重点产业。

本⽂⽤于计算碳排量的公式为Et=δfEf+δmEm+δnEn ,其中,Et为碳排放量,δf为煤炭消耗的碳排放转换系数,Ef为煤炭消耗量;δm为⽯油消耗的碳排放转换系数,Em为⽯油消耗量;δn为天然⽓的碳排放转换系数,En为天然⽓消耗量。

表1 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表资料来源:根据徐国泉、汪刚等⼈的相关研究整理得出。

(⼆)数据来源数据根据1994-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获取,代表性⾏业选取了农业,⼯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贸易、餐饮业和其他产业。

三、中国碳排放变化特征分析根据已给出的碳排放测算公式,测算1996-2011年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1996年碳排放总量为467646.21万t,⽽2011年碳排放总量为852116.88万t,年均增速为4.12%,从总体上来看,碳排放量的年均增速呈阶段性上升趋势。

减少碳排放的路径与方式

减少碳排放的路径与方式

减少碳排放的路径与方式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了全球共同的责任。

碳排放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些气体会在大气中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温度升高,进而引发各种自然灾害。

因此,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了全球共同的责任。

本文将从减少碳排放的路径与方式进行探讨。

一、减少碳排放的路径1. 能源转型能源转型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路径之一。

传统的能源主要依赖于化石燃料,而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因此,转向清洁能源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

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这些能源不仅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且还可以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减少碳排放。

2. 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是减少碳排放的另一条重要路径。

节能减排是指通过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减少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碳排放。

例如,通过使用高效节能的电器、改善建筑节能、推广公共交通等方式,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碳排放。

3. 碳捕捉和储存碳捕捉和储存是减少碳排放的另一条重要路径。

碳捕捉和储存是指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从大气中捕捉出来,然后将其储存起来,从而减少碳排放。

目前,碳捕捉和储存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将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储存、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石灰石等。

二、减少碳排放的方式1. 政策引导政策引导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方式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和个人减少碳排放。

例如,政府可以制定能源消耗标准,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政府可以对高碳排放的企业征收碳排放税,从而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

2.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减少碳排放的另一条重要方式。

科技创新可以帮助我们开发更加高效的清洁能源,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开发更加高效的节能技术。

例如,目前已经有很多企业在研发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同时也有很多企业在研发高效节能的电器、建筑节能等技术。

3. 公众教育公众教育是减少碳排放的另一条重要方式。

公众教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碳排放的危害,从而引导人们减少碳排放。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一、引言碳排放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释放过程,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能源结构能源结构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主要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

煤炭在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过高导致了大量温室气体的释放。

为了降低碳排放量,我国应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步伐,逐步减少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依赖,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风电、太阳能等。

三、工业生产工业生产是导致我国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工业企业涌现出来。

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等排放物质中含有大量的温室气体,直接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

因此,我国应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环保监管力度,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四、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我国碳排放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私家车数量急剧增加。

私家车尾气中含有大量温室气体,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此外,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车、出租车等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因此,我国应推动绿色出行理念,在城市规划中提高公共交通配套设施,并鼓励居民减少使用私家车。

五、农业和林业农林渔牧业也是导致我国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使用化肥和农药会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并且农作物腐烂后也会产生甲烷等温室气体。

此外,林业伐木和森林火灾也会导致大量碳排放。

因此,我国应加强农业和林业的管理,推广有机农业和可持续林业发展模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六、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是我国碳排放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建筑物的兴建导致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此外,城市交通拥堵也会导致车辆尾气排放增加。

因此,我国应推动绿色建筑理念,在城市规划中注重节能减排,并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因素分解和政策含义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因素分解和政策含义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因素分解和政策含义引言:为了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决定将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从2023年到2023年减少40-45%。

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提出二氧化碳减排的量化目标。

虽然减少CO2排放强度只是一个相对目标,不是绝对水平,但仍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个目标太高,无法如期实现。

本研究旨在利用前沿分解技术找出1980-2023年间中国CO2排放强度下降的驱动因素并以此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研究方法与数据:能源、环境领域的因素分解法中的分解对象包括能源消耗、能源强度、能源消费弹性、二氧化碳排放和排放强度等,分解形式主要分为加法和乘法两种。

从分解技术来看,主要分为指数分解法、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法和非参数距离函数分解法三种类型,其中又以指数分解法占主体地位。

指数分解法源自传统的Laspeyres指数和Paasche指数,流行于七八十年代,代表性研究可见Doblin(1988)和Ang(1993)。

不过这种分解方法存在两个缺陷,分解残差项的存在和零数值影响计算的问题。

对此, Sun(1998)等人提出了一个修正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法,即根据“联合产生均等分配”的原则将残差均摊给各主要因素, 最终导致完全分解。

使用该方法对中国能源或碳排放进行分解的文献有张君和刘君(2023)、Zhang(2023)等。

根据研究问题以及面临缺陷的不同,后续发展起来的还有Divisia分解法、LMDI分解法、Shapley数值法等一系列方法。

由于LMDI分解法既可以进行加法和乘法分解并可以互相转换,也可以处理零数值的问题。

因此,实际应用中LMDI方法较为常用。

本文同样选择LMDI分解法对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分解。

研究使用变量为1980~2023年中国工业38个两位数行业的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

研究结论:文中把碳强度变化分解成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两大因素。

后者又进一步分为能源结构和工业结构两个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产业结构对碳排放总量变化的贡献值也为 正,说明产业结构变化也是促使碳排放总量增加的 因素。不过,与经济总量的贡献相比,产业结构的 影响比较轻微。其中,1980 年-2000 年期间,产业结 构变化的贡献值为 2 4186.34×104t,表明若其他因素 保持不变,则由于产业结构变化会导致碳排放年均 增长 1209.32×104t;而在 2001 年-2007 年期间,经济 总量变化的贡献值 7799.85×104t,表明若其他因素 保持不变,则由于产业结构变化会导致碳排放年均 增长 1299.98×104t。
Fig.2 Increasing of CO2 emissions and economy in China

220
资源科学
第 32 卷 第 2 期
式中
EY 、ES effect
effect

EIeffect
分别为
GDP、产业结构和产
业排放强度对碳排放量变化的贡献值,具体表达式
(3)缓慢下降阶段(1997 年-2000 年)。该阶段 碳排放量变化的特点是增速和增幅都变化不大,碳 排放量略微有所下降。年均增速为-0.79%,年均下 降幅度为 730×104t。原因在于受 1997 年亚洲金融 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4)快速增长阶段(2001 年-2007 年)。该阶段 碳排放量变化的特点是增速快、增幅大。年均增速 高达 9.70%,年均增量高达 1 1764×104t。
(3)效率因素是促使碳排放总量降低的原因。 1980 年-2000 年期间,效率因素变化的贡献值-13 2153.47×104t,表明若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则由于效 率因素变化会导致碳排放量减少 13 2153.47×104t, 年均减少 6607.67×104t;而在 2001 年-2007 年期间, 效率因素变化的贡献值-5408.58×104t,表明若其他
寻找减排途径的前提,是准确分析和计量促使 碳排放增加的原因何在,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因素 分解方法,是通过对数学恒等式的转化运算,把目 标变量分解成若干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并计算各因 素对目标变量变化的相对影响程度。已有文献成 功地将该方法应用于节能减排研究领域 。本 [2-6] 文 运用该方法,将促使碳排放总量变动的因素分解为 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构建了碳排放 总量变动的完全分解模型,并对我国 1980 年-2007 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 了我国未来实施碳减排的途径和对策。
(2)改善能源结构。由于受能源赋存条件以及 资金和技术的限制,我国很难尽快改变 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步减少煤炭在能源消 费中的比重,是我国改善能源结构的长期任务和目 标。我国有着丰富的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 再生能源,但目前成本和技术问题是制约可再生能 源发展的关键,因此国家应该在税收、贷款等政策 上大力扶植。此外,在加强能源结构调整、增加清 洁能源消费量的同时,中国必须根据自身能源资源 特点,加速发展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实现煤炭的清 洁、高效利用,减少碳排放。

李艳梅等: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
219
2010 年 2 月
多倍,年均增速为 7%。碳排放的增长与经济总量 的 增 长 走 势 基 本 保 持 一 致 ,而 且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GDP 的增长速度一直快于碳排放的增长(图 2)。 2.2 阶段变化
表 1 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6]
Table 1 Coefficient of CO2 emissions of different sources of energy
系数(t 碳/t 标煤)
煤炭 0.7476
石油 0.5825
天然气 水电、核电 0.4435 0.0000
收稿日期:2009-07-11;修订日期:2009-11-29 基金项目:国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编号:200809151);北京工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编号:X1104001200801)和博士科研启 动基金项目(编号:X0104001200904)。 作者简介:李艳梅,女,内蒙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能源经济和低碳经济研究。E-mail:liyanmei@
关键词:碳排放;因素分解;产业结构;碳排放强度;中国
1 引言
由于我国经济总量增长迅速,能源消耗不断增 加,再加上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碳排放 总量不断增长,成为世界上最大碳排放国家之一。 虽然目前尚未承担减排任务,但是减少碳排放已成 为国际共识,中国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积 极寻找减排途径、加速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中国顺 应世界发展潮流的需要,也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的内在要求[1]。
根据国际能源专家 Sun 提出来的“共同产生、平 均分担”原则[2],来处理结构分解过程中的残余项, 从而得到公式 2 的分解过程:
(3)
图 1 1953 年-2007 年中国碳排放总量增长
Fig.1 Increasing of CO2 emissions in China
图 2 1953 年-2007 年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
影响因素
经济总量变化 产业结构变化 技术效率变化
表 2 1980 年-2007 年碳排放增长的原因
Table 2 Causes of CO2 emission increasing from 1980 to 2007
贡献值(×104t)
1980-2000
2001-2007
16 8793.68
10 3059.17
从图 1 和图 2 可以看出,中国碳排放总量变化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1)低增长阶段(1953 年-1980 年)。这一阶段 碳排放量变化的特点是增速较快但波动较大、增幅 小。年均增速为 9.03%,但由于起点低,年均增量才 1359×104t。
(2)稳定增长阶段(1981 年-1996 年)。这一阶 段碳排放量变化的特点是增速非常平稳、增幅较 大。年均增速为 5.33%,年均增量达 3290×104t。
第 32 卷 第 2 期 2010 年 2 月
2010,32(2):218-222
Resources Science
Vol.32,No.2 Feb.,2010
文章编号:1007-7588(2010)02-0218-05
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
李艳梅 1,张 雷 2,程晓凌 2
(1.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北京 100124;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 4186.34
7799.85
-13 2153.47
-5408.58
贡献率(%)
1980-2000
2001-2007
277.50
97.73
39.76
7.40
-217.26
-5.13

李艳梅等: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
221
2010 年 2 月
因素保持不变,则由于效率因素变化导致碳排放量 减少 5408.58×104t,年均减少 772.65×104t。可见 2001 年以来,效率因素产生的碳减排效应有所弱化。 4.2 中国碳减排途径讨论
分别为:
(4)
(5)
(6)
3.2 实证分析 3.2.1 样本期选择与数据说明 如上所述,2000 年 之前,我国碳排放总体来说呈现缓慢稳定的增长态 势,而 2000 年以后,碳排放开始急速增长。本文以 2000 年为界,对我国碳排放增长的原因进行实证分 析。受统计资料所限,本部分的实证分析未能从 1953 年开始,而是选择 1985 年-2007 年作为样本 期。
摘 要:作为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大国,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1953 年-2007 年的 50 多年间,碳排放总量增长了 40 多倍。并且其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53 年-1980 年为低增长阶段,特点是增 速较快但波动较大、增幅小;1981 年-1996 年为稳定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非常平稳、增幅较大;1997 年-2000 年为 缓慢下降阶段,特点是碳排放量略微有所下降;2001 年以来为快速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快、增幅大。本文以 1980 年-2007 年为样本期,构建因素分解分析模型,计量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演进和碳排放强度变化所产生的碳减 排效应。结果表明:造成碳排放增加的因素是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而产生碳减排效应的因素惟有碳排 放强度降低。可见,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碳排放总量的增加,未来降低碳排放的主要途径是调整 产业结构和降低各产业的碳排放强度,而后者的实现需要借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改善。
2 碳排放总量变化过程
2.1 总量增长 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计算公式:
(1) 式中 C 为碳排放总量;Cj为第 j 种一次能源消费的碳 排放量;mj为第 j 种一次能源的消费量;δj为第 j 种一 次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一次能源消费数据来自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 计数据汇编》,以及各年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 《中国统计年鉴》。碳排放系数采用国家发展和改 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2003 年)的数据(表 1)。计算 结果如图 1 所示,1953 年-2007 年期间,中国一次能 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50 多年间增长了 40
3 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
3.1 因素分解模型 构建碳排放分解模型的目标是分解出碳排放
变化的影响因素,并通过这些因素的贡献值及贡献 率来计量其影响程度。
碳排放总量 C 表示为:
(2) 式中 Ct为 t 时期整个经济系统碳排放量;Yt为 t 时期 GDP;Yti 为 t 时期第 i 产业增加值、共有 n 个产业;Cti 为 t 时期第 i 产业碳排放量;Sti=Yti/Yt,为 t 时期第 i 产 业增加值在 GDP 中的比重,表征着 t 时期的产业结 构;Iti=Cti/Yti,为 t 时期第 i 产业的排放强度,表征着 t 时期 i 产业的碳排放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