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学设计6+优质公开课18新编

合集下载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的人”这一表达方式,学会正确运用。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价值,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有的人》的背景介绍及作者简介。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表现手法。

3. 诗歌中的“有的人”表达方式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诗歌《有的人》的背诵及理解。

2. 难点:对“有的人”表达方式的运用和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简介、主题思想及表现手法。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有的人”表达方式的运用。

3.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创作,运用“有的人”表达方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歌《有的人》的背景及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及“有的人”表达方式的运用。

3.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有的人”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实践:让学生模仿创作,运用“有的人”表达方式,分享并互相评价。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有的人”表达方式的运用及人生价值的思考。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有的人》,并进行仿写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以及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诗歌《有的人》的情况,以及仿写练习的完成质量。

3. 创作能力:评估学生在模仿创作中运用“有的人”表达方式的准确性和创新性。

4.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性、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运用“有的人”表达方式的诗歌或文学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欣赏。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进一步提升文学素养。

3. 开展人生价值观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八、教学资源1. 诗歌《有的人》原文及其注释。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的人》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节: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背诵《有的人》这首诗。

让学生通过诗歌分析,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歌《有的人》的全文。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

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第二章节: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背诵并理解《有的人》这首诗。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节: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主题思想。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背诵和表达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2 教学手段投影仪:显示诗歌的文本和相关信息。

音频设备:播放诗歌的朗读版本。

第四章节: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诗人毛泽东,引导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

2. 文本阅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分析:讲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主题思想,进行小组讨论。

5. 背诵与表达:让学生进行诗歌背诵和表达,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2 教学活动朗读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朗读,提高表达能力。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诗歌展示:让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节: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背诵、表达和讨论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学生的诗歌分析和主题探讨来评价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5.2 教学反馈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提供反馈和建议。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六章节: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推荐其他毛泽东的诗作,让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扩展文学知识。

《有的人》优质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有的人》优质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有的人》优质教学设计(精选10篇)《有的人》优质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指导朗读,体会该诗强烈鲜明的爱憎之情,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二)能力目标1.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理解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该涛融情于诗、融理于诗的特点,说一说该诗的情与理。

(三)情感目标1.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2.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明白“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中“永生”的道理,塑造自已美好的人生”。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对比的手法及前后对照的结构。

(二)难点深刻理解诗歌丰富的思想性。

三、课时按排1课时四、教学用具录音机、朗读磁带。

五、教学过程(一)、以介绍诗歌的一般特点导入本文学习。

1.诗歌作为文学的一大样式,其特点有:高度集中、高度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感情,想象丰富,语言凝练、形象,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新诗—般分行排列:这是诗歌的一般特点。

具体到某一诗歌里,其特点又是:丰富多彩的,各不相同。

2.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看第一段作者介绍,要抓住姓名、出生时间、什么地方人、评价、作品五个方面去了解作者。

看其他各段,主要了解本诗的特点、背景。

提示概括本诗特点有四:(1)富有哲理性。

(2)语言凝练有力。

(3)采用对比手法。

(4)用形象的语言发议论讲道理。

(二)、学习正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和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和特点。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体会诗歌朗诵的轻重、缓急、分节、节奏处理及本文思想内容。

范渎后,要求学生将诗中八处“有的人”分别改换成具体的某种人、某类人,提醒改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尽量准确。

明确:改换要具体、明确,注意措词,有—定的概括性;可改成: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残酷剥削人民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妄想流芳千古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鱼肉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等。

2.学生改后,抽学生根据自己所改朗诵全涛,朗诵后学生一起评议。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的人》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的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

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有的人》是由中国著名诗人艾青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诗歌结构分析:诗分为四个部分,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不同人的生命态度和价值追求。

诗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诗歌背景、结构和主题进行讲解。

互动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创作实践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2.2 教学手段投影仪: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互联网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关于艾青和《有的人》的信息。

诗歌读本:提供纸质或电子版的诗歌读本,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艾青的图片和简介,引起学生对诗人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诗歌的认知,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

3.2 诗歌讲解环节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3 分组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自己的感受。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互相交流意见和想法。

3.4 诗歌创作环节学生根据对《有的人》的理解和感受,创作自己的诗歌。

学生互相展示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讨论参与度、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和建议。

4.2 教学反馈学生填写教学反馈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和建议。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艾青诗歌读本:《有的人》以及艾青的其他作品。

投影仪和电脑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5.2 参考资料艾青的传记和评论文章,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技巧,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诗人、时代背景、诗歌创作背景等。

2. 诗歌朗读与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

3. 诗歌创作技巧讲解:介绍韵律、节奏、意象等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4. 课堂实践:学生朗读、讨论、创作等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诗歌背景的理解和把握。

2. 诗歌创作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创作技巧等。

2. 互动法:学生朗读、讨论、提问等。

3. 实践法:学生创作练习。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诗人、时代背景、诗歌创作背景等。

2. 朗读诗歌:学生朗读《有的人》,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

4. 讲解诗歌创作技巧:介绍韵律、节奏、意象等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5. 课堂实践:学生进行朗读、讨论、创作等活动。

6.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教学评估1. 学生对诗歌背景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创作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创作表现。

七、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回家后,朗读《有的人》至少三遍,以加深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感受。

2.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对诗歌主题、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总结,包括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反应等。

2. 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包括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创作能力的提升等。

3. 对后续教学的调整和改进。

九、课后辅导1. 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和反馈。

2. 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3. 解答学生在作业过程中遇到的疑问。

十、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诗歌,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 邀请诗人或专家进行讲座,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有的人课文公开课教案方案

有的人课文公开课教案方案

有的人课文公开课教案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有的人》。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对不同人生观的思考。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3)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自我反思。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有的人》。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深入解读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和隐喻的理解。

(2)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的深刻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有的人》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3.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的人生观资料、课文解析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人生观资料,激发学生对人生思考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对人生的理解和价值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有的人》。

(2)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各小组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 课文解析:(1)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所表达的人生观。

(2)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课文《有的人》的读后感,表达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的理解和思考。

2. 学生选择一位自己尊敬的人物,写一篇关于该人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文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以及他们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课文中“有的人”所代表的不同社会阶层和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特点和行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社会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中的“有的人”所代表的不同社会阶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他们的特点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从中发现“有的人”的特点和行为。

2. 如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准备课文材料,确保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时间。

2.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音响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

3. 小组讨论:提前分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成员参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与社会阶层差异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

2. 阅读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有的人”所代表的不同社会阶层和人物形象。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有的人”的特点和行为,讨论他们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4. 角色扮演: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有的人”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展示他们的特点和行为。

5. 分享与讨论: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和角色扮演成果,全班同学一起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比我国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了解社会阶层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2. 社会调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身边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面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检查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课文《有的人》教案

课文《有的人》教案

课文《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信息。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不同人物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培养学生的乐观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对课文主题的深入解读。

三、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写作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写作,提升写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有的人》。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有的人》的作者、背景及课文主题。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案例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2)学生通过分析,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有的人》教案设计

《有的人》教案设计

《有的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4.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有的人”所指代的不同类型的人。

2.感受诗中所表达的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抽象概念,如“生命的意义”等。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诗歌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如:“同学们,你们知道生命的意义吗?你们觉得人应该怎样度过一生呢?”2.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提问:“诗中的‘有的人’分别指代了哪些人?他们有什么特点?”3.合作探究a.这首诗中“有的人”具有哪些特点?b.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生命观?c.你从这首诗中得到了哪些启示?4.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你们认为,人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才有意义?”(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

5.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6.作业布置(1)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进行阅读感悟,下节课分享。

(2)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诗中的生命观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1.导入(1)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如:“同学们,你们知道生命的意义吗?你们觉得人应该怎样度过一生呢?”2.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提问:“诗中的‘有的人’分别指代了哪些人?他们有什么特点?”3.合作探究a.这首诗中“有的人”具有哪些特点?b.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生命观?c.你从这首诗中得到了哪些启示?4.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你们认为,人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才有意义?”(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有的人”这一主题的含义,掌握公开课的基本流程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组织和参与公开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开课对于个人成长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公开课的定义和意义2. 公开课的基本流程3. 组织和参与公开课的技巧4. 公开课中的角色扮演与沟通5. 公开课的评价与反馈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公开课的基本流程、组织和参与技巧、角色扮演与沟通。

2. 教学难点:如何设计和组织一场有针对性的公开课,以及在公开课中如何有效沟通与协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开课的定义、意义、基本流程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开课的组织与参与方法。

3. 角色扮演法:模拟公开课场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公开课相关教材、案例、视频等。

2. 教学设施:投影仪、计算机、白板、教学卡片等。

3. 辅助工具:计时器、评分表等。

4. 角色扮演道具:相关角色服装、道具等。

教案示例:第一课时:公开课的定义和意义1. 导入:简要介绍公开课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公开课的定义、意义和目的。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公开课的实际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公开课对个人和团队的作用,分享心得。

5.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公开课的基本流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公开课的基本流程,包括筹备、实施和总结阶段。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公开课流程的实践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和组织一场公开课,分享成果。

5.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的人》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2 教学内容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诗歌的分类和形式。

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诗歌创作。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写作和朗诵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2.2 教学手段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诗歌集:提供相关的诗歌集或网络资源,供学生阅读和欣赏。

写作和朗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朗诵展示。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3.2 诗歌知识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介绍诗歌的分类和形式。

3.3 诗歌鉴赏实践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一首优秀的诗歌。

学生分享自己的诗歌创作和感悟。

3.4 诗歌创作指导提供创作话题或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学生进行诗歌写作,并进行交流和分享。

3.5 诗歌朗诵展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和交流,提高朗诵技巧。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诗歌写作和朗诵展示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以及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4.2 教学反馈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动力。

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给予指导和帮助,促进他们的进步和发展。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比赛或诗歌朗诵活动,展示他们的才华和能力。

邀请诗人或作家来校进行讲座和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

5.2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诗歌作品,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案例分析6.1 教学案例选择选择一些典型的诗歌教学案例,展示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进行诗歌教学。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原文朗读与解析。

2. 修辞手法的讲解与练习。

3. 学生分组讨论与汇报。

4. 诗歌鉴赏与口头表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难点:理解诗人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解析法:分析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表达法:口头表达,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及其背景。

2. 朗读诗歌:全班同学齐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诗人对人生、社会的态度。

5. 汇报讨论成果:各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

6.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

7. 口头表达练习:让学生尝试用诗歌中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8.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和口头表达中的表现,检验他们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测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七、课后作业:2.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尝试运用《有的人》中的表达技巧,创作一首小诗。

3. 深入研究诗人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和主题,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八、教学资源:1. 诗人的简介资料。

2. 诗歌的原文及其注释。

3. 与诗歌主题相关的背景资料或图片。

4. 修辞手法的参考资料。

5. 分组讨论的指导问题。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诗人及诗歌背景,朗读诗歌,初步解析修辞手法。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

有的人优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有的人”这个主题的含义,通过分析不同人的行为和品质,培养学生对优秀品质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欣赏他人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追求卓越、成为优秀人物的内在动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有的人”这个主题的含义,培养学生对优秀品质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和欣赏他人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准备相关的案例、故事和图片等教学资源,以便进行教学分析和讨论。

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教学设备,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和互动交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有的人”这个主题的思考,例如:“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优秀?”、“你们欣赏哪些人的优秀品质?”等。

2. 案例分析:向学生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优秀品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来欣赏和理解优秀品质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案例或故事,讨论和分析其中的优秀品质,并分享给其他小组。

4.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展示优秀品质的情境,通过表演和观看,进一步理解和欣赏优秀品质的表现。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表演等。

2.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优秀品质的理解程度和欣赏能力。

3. 学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六、教学延伸1. 小组项目:让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研究,选择一位他们认为具有优秀品质的人物,深入了解其生平事迹和成就,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2. 优秀品质日记:鼓励学生每天记录一位他们遇到的具有优秀品质的人,并思考如何将其优秀品质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的人》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2 教学内容诗歌的定义与特点诗歌的形式与结构诗歌的鉴赏方法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诗歌,提高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2.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资源。

网络教学: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欣赏更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话题,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认知和感受。

3.2 诗歌知识讲解教师讲解诗歌的定义与特点,形式与结构。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

3.3 诗歌鉴赏实践教师展示一首优秀的诗歌,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和感受。

3.4 学生诗歌创作教师给予学生创作诗歌的题目和指导。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展示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表现评价教师观察并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互相鼓励和学习。

4.2 诗歌鉴赏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鉴赏水平和思维方式。

4.3 诗歌创作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评价,关注其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互相学习和提高。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诗歌创作比赛组织一个诗歌创作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才华。

邀请家长和教师担任评委,给予学生公正的评价和鼓励。

5.2 诗歌朗诵活动组织一个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诵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邀请家长和教师参加,共同欣赏学生的朗诵表演。

5.3 诗歌作品展览组织一个诗歌作品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

《有的人》教案设计

《有的人》教案设计

《有的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

2、学习对比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两类人的形象及其代表的不同意义。

(2)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2、难点(1)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理解“有的人”的深刻含义。

(2)体会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提问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2、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成就,引出课题《有的人》。

(二)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学生交流初读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三)精读诗歌1、再读诗歌,思考:诗中提到了哪两类人?2、小组讨论,结合诗句分析这两类人的特点。

3、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句诗的含义。

4、分析对比手法(1)找出诗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如:“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2)讨论对比手法的作用,体会其鲜明地突出了两类人的不同形象。

(四)品读诗歌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重音。

2、分小组朗读比赛,互相评价。

(五)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你还能想到哪些“有的人”?2、交流讨论,让学生明白如何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六)课堂小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

2、总结诗歌所传达的人生哲理,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诗。

2、仿照诗歌的形式,写一段自己对“有的人”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环节,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诗歌的价值。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作者对人民、对祖国的真挚情感。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学会思考和反思。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背诵与理解。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次的含义和情感把握。

(2)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有的人》的背景和作者情况。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见解。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2)教师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实践环节:(1)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体验诗歌的美感。

(2)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有的人》。

2. 写一篇关于诗歌《有的人》的读后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得到提高,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诗歌的价值。

有的人课文公开课教案方案

有的人课文公开课教案方案

有的人课文公开课教案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有的人》这篇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的表面意思,掌握文中的一些生字词,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内容,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臧克家及其作品《有的人》,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查找生字词,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大意。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及意图。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5. 情感体验: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有的人》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搜集其他有关臧克家的诗歌,进行阅读欣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进行评价。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课堂检测等方式进行评价。

3. 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认识“有的人”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于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1.2 教学内容引入“有的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有的人”的行为和特点。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深入了解“有的人”的特点。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第二章:有的人的行为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有的人”的行为特点,提高学生对于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有的人”的行为特点,如自私、贪婪、消极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有的人”的行为表现和背后的原因。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深入了解“有的人”的行为特点。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第三章:与“有的人”相处的策略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与“有的人”相处的策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与“有的人”相处的策略,如保持距离、坚持原则、善于沟通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如何应对“有的人”的负面影响。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学习与“有的人”相处的策略。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第四章:改变自己,影响他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改变自己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4.2 教学内容讨论改变自己的意义和方式,如积极面对困难、主动调整心态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如何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他人。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学习改变自己和影响他人的方法。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掌握诗歌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讨论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对不同人生观的思考和反思。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对他人的关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臧克家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 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加强语言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3.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对不同人生观的描写和表达。

通过对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思考。

2. 诗歌朗读与背诵:分小组进行诗歌朗读和背诵练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朗读和背诵的能力。

3. 诗歌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背诵和讨论的积极性。

2. 诗歌理解与分析: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朗读与背诵表现: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包括语音语调的准确性、流畅性和表达的自然性。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有的人》诗歌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图片和播放相关的音乐或视频。

3. 学习活动记录表:用于学生记录学习活动和思考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背诵和内容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有的人》的主题和情感。

有的人课文公开课教案方案

有的人课文公开课教案方案

《有的人》课文公开课教案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分析其作用。

(3)了解课文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跟读。

(3)组织学生进行背诵,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进行个性化的表演。

2. 课文理解:(2)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 修辞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让学生分析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进行小组讨论。

(3)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解,举例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有的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课文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跟读。

(3)组织学生进行背诵,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进行个性化的表演。

3. 课文理解:(2)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修辞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让学生分析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进行小组讨论。

(3)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解,举例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文理解: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评估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的人》教案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以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明确: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诗。

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4.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明确:图示的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把握主要内容即可。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

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

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明确:第1诗节:两种生死观的对比。

第2——4诗节: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5—7诗节:两种人不同结局的对比。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明确: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练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刻。

试想,“刻在”和“刻入”,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

“不朽”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

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tou)与“朽”(xǐu)押韵,使语句具有音乐美。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

明确:“倒”和“垮”,两个动词在程度上有差别:“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

“垮”比“倒”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满腔愤恨之情。

此外,这样一改,“垮”(kuǎ)与下句的“人民永远纪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韵。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明确:“当”与“作”,属同义词。

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从平仄角度考虑的。

原句中的“当”(dāng)属平声,“当”字前后的“民”(mín)、“牛”(niǘ)字皆平声,转用一仄声字“作”(zuò),可使诗的语言更富抑扬顿挫之感。

“纪念他”改作“记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显著的不同。

4.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朗读示例: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3.在教学时注意,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来朗读,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感情。

对于其他诗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以检查效果。

六、学习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文后的题目。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发出了贩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将要破裂似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这篇散文《怀鲁迅》是郁达夫的一篇纪念鲁迅的散文,题材与《有的人》相似,表达的感情也基本一致。

年年它哪些是记叙,哪些是议论,它的议论与本诗的议论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三段和最后一段是记叙,其余三段是议论。

诗中的议论具体、生动、形象,而本文中的议论相比之下就显得抽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