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综述
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的述评与展望
7 6
1 9 91
3 7
1 9 90
3 3
1 8 99
3 2
1 8 98
4 5
1 8 97
3 4
1 8 95
2 4
1 8 94
2 8
1 8 91
篇数
1 2
8
2
4
4
4
4
6
2
1
1
1
注 : 据统计截止 20 数 0 7年 1 0月 1 6日 , 同 下
2 0 01 2 0 00 1 9 99 1 9 98 1 9 97 1 9 96
表 1 历 年 发 表有 关 “ 游 教 育 ” 文 献 数 量 统 计 表 旅 的
20 02
篇 数
时 间
11 0
1 9 95
14 3
1 9 94
19 0
1 9 93
9 8
19 92
随着旅 游业 的发 展 , 中国旅 游 教育 的规 模不 断扩
搜 索 了 1 7 年 一2 0 1 99 0 7年 O月近 3 的所 有 载文 , O年 检 索 论文 82 , 中 1 篇重复 , 1篇 其 2 本文 主 要 是对 8 0篇 0 进 行 统 计 分析 研 究 , 图用 定 量 、 性 分析 的方 法 来 试 定 考 察 国 内旅 游教 育研 究 的状 况 。 国 内旅 游教 育 的研 究几 乎与 旅游 教育 发 展 同步 , 从历 年论 文 发 表 的数 量来 看 , 9 4年 以前 , 内关 于 19 国
一
、
文 献 来 源
本 文利 用互 联 网 , 中国期 刊 全文 数据 库作 为信 以
息 统计 源 , 择 “ 游教 育 ” “ 游 人才 ” 为关 键词 , 选 旅 、旅 作
研学旅行文献综述
CULTURE文 化区域治理研学旅行文献综述信阳师范学院 葛戈一、研学旅行的背景研究研学旅行的旅行历史悠久。
我国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在我国古代时期已有“游学”之好,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游学生活和文化学习态度。
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些国外学术研究文献中,便已经出现了诸如“修学旅行”或“修学旅游”的字眼,但是一直到2013年才在我国首次正式明确提出“研学旅行”,因此2013年又被称作这也是当年我国“研学旅行”元年。
研学旅行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研学旅行通过组织教师和学生积极集体地参加各类科学实践与社会探究的活动,不但可以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将其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经验有机融合,更重要地还能有效丰富学生的体验,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教师和学生对社会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目前研学旅行教育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方式,在研学旅行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对于通过旅行促进教师和学生书本知识学习方式的创新和转变也是具有颇大的实有益处。
2013年,国家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国民休闲旅游纲要》,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适当的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也可以适当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并在其中提出了要“逐步推行学生研学旅行”“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
二、国内文献综述我国关于研究修学旅游的理论和研究最早是来自于《话题讨论式教学——来华修学旅游学生教学方式探讨》,再此以后的近20年内,大部分的中国旅游学者对于理论和研究修学旅行的理论和研究一直在大量沿用着"修学旅游"一个名词。
但是直到2013年,我国教育部第一次于《国民旅游休闲纲(2013-2020年)》中明确提出“逐步推行学生研学旅行”,才正式在国际上开始大量使用“研学旅游”一个名词进行教学研究。
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关于研究科学育人与旅行的相关研究和论文在各年度期刊上发表的篇数均在近年呈明显的逐年上升增长趋势,由此可见,在研究综合旅行科学实践育人问题方面,研学旅行已经广泛的引起了国内相关学者对此类科学育人问题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
关于国内环境解说和游客教育的研究综述
1 研 究范 围 的界定
目前在 我 国的旅 游 地 中 , 说 教 育 尚不 被 人 们 普 遍 接 受 : 于解 说 系统 是什 解 对
么、 如何 进行 环境 教 育 , 通大 众甚 至旅 游 区的管 理者们 大 多还 不 理解 。解 说 概念 普 的引入 、 解说 系统 的构 建 和 游 客 教 育 的实 施 这 些 主 题 , 还 停 留于 学 术讨 论 的层 多 面 。造 成这 种现 象 的原 因 , 方 面是 国 民旅游 还 普遍 停 留于 浅层 次 的大 众 观 光活 一 动, 另一 方 面是景 区缺乏 高质量 的解 说 服务 软硬 件 。而 同时 , 国人对 游 憩 活动 的参
21 0 1年 4月
旅
游
科
学
Apr .,2 1 01
Vo . 5 .No. 12 2
第 2 卷 第2 5 期
日墨 皿团 曩日显 嬲
中 图分 类 号 F5 2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5 5 2 1 )一 2—08 9 . 0 6— 7 (0 1 0 0 5一t O
说服方 法去提 高公众 意识 ( i a Jn i ,0 5 。 国内学 者所 关 注 的环境 解 说 和 Pg m,ekn 20 ) r s 解 说系统 基本集 中在 现场解 说方 面 。
关 于 国 内 环 境 解 说 和 游 客 教 育 的 研 究 综 述
朱
璇
(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 上海 20 3 ) 0 24
摘
要 : 环境 解说 和 游客教 育一 直是 西 方旅 游 实践 和理 论研 究 的热 点 问题 ,
2010年中国高职旅游教育研究述评
1 成 果总量 .
随着我 国旅 游业 的发展 和旅 游教育 实践 的不 断 深 化 ,00年 中国高 职旅 游 教 育 的研究 成 果 大 幅度 21 增 加 , 们对 高职 旅 游教 育 的关 注 和重 视 程 度进 一 人 步加强 。本文 以中 国期 刊 全 文数 据 库 、 国期 刊全 中
并且“ 高职” 的逻辑顺序 , 共检索到 2 1 00年度 国内 公开发表的有关高职旅游教育 的文献 2 2 ( 8 篇 经过
收 稿 日期 :0 1 1— 3 2 1 —1 0
们越来越注重高职旅游专业教育教学 的改革 与创
新, 由此也引起了学者们对高职旅游人才培养、 课程
作者简介 : 徐福英( 99一 , , 17 ) 女 山东青 岛人 , 山东工商学 院讲师 , 青岛大学博士研究 生, 研究方 向为旅游产业 经济与政策 、 旅游教育等。 马 波( 96一 , , 16 ) 男 陕西绥德人 , 青岛大学旅游学院院长 , 博士 , 教授 , 士生导师 , 博 研究 方向为 区域 旅游发展 、 游产业经 济与政 旅
与教学 内容 以及实 习与实 践教学 的大 量相关 研究 。
表 1 00年 国内高职旅游教育研究文献 内容分类统计 2 1
3 研 究 主 体 .
表 明研 究者 们对 “ 育 服务 社 会 、 教 服务 地 方 、 务行 服 业 ” 想 的深 刻 理 解 , 将 其 深入 到 高 职旅 游 教 育 思 并
第2 4卷 第 6期
21年 1 01 2月
河 南商业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J un lo n n B sn s olg o r a fHe a u iesC l e e
V 1 2 No 6 0. 4 .
文化旅游相关研究综述
文化旅游相关研究综述作者:王焱张香兰来源:《当代旅游》2018年第08期摘要:文化旅游的相关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已历经约30年时间,从广度到深度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概念化研究逐渐深入,多以社会学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切入,开始关注旅游者的利益诉求;以社会学研究方法为主,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更加重视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和开发,尤其是提升目标游客的体验质量;注重游客参与,促进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旅游开发近年来以文化为底蕴的旅游活动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以文化为载体的旅游形式也使得学术界对其加以重点关注。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基因宝库”,它是时间维度下文化变迁与更替的见证,是空间维度下人地关系的展演、文明迁徙与交融的结晶,是价值维度下经济、历史、审美、教育等价值的融凝。
文产旅游资源不仅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国外关于文化旅游的主要研究内容国外最早研究文化旅游的论文Tourism and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产生于1976年。
研究速度缓慢攀升,研究角度不断细化,研究的区域不断扩大。
研究的内容大致集中于:第一,关于文化旅游概念及类型的研究。
麦克切尔和克罗斯(Bob Mckercher&Hilary Cros,2006)以文化旅游概念研究为基础,主要论证了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包括文化遗产及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营销及管理等内容。
Bob Mckercher(2003)将文化旅游作为旅游动机的核心和体验深度的结合为依据,进一步测试了一种文化旅游类型。
指出文化游客的五种类型代表了五种基于效益的个体。
第二,关于文化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米里亚姆和耶尔达(Myriam&Gerdak,2010)讨论了在新的研究模式和创新的情况下,文化资源转型的利用率,同时也介绍了诸多模式形成的过程以及这些政策完善的过程。
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 61
中 国旅 游高 等 教 育发 展 的 问题及 对 策 研 究
潘 素玲
( 北京联合大学 旅游学院 , 北京 10 0 ) 0 1 1
摘 要 : 游 高等教 育的发展 是推 动 中国旅 游业发展 的 关键 因素。 文章 在 对 中国旅 游 高等 教 育发 展 历 程 及现 旅 状 特征 进行 深入 分析 的基 础上 , 分析 中 国旅 游 高等教 育在培 养 目标 、 学科 地 位 、 程 体 系、 学方 式 、 资 结 课 教 师 构 以及教 材 建设 等方 面存在 的 问题 与不足 。最后 , 用战略 管理基 本理 论 , 运 结合 中国旅 游业和 旅 游 高等教 育 的发 展 现状 和特征 , 并借鉴 国外旅 游 高等教 育 的成功 经验 , 对 问题 提 出相 应 的解 决对 策。 针
1 .旅 游 高 等 教 育 初 具 规 模
发 展 阶段 பைடு நூலகம் 随 着 旅 游 市 场 竞 争 的 日益 激 励 , 旅 游 对
育 体 系 的 构 建 提 供 了 机 遇 和 动 力 。 在 这 个 阶 段 有
截 至 20 0 6年 底 , 国 共 有 旅 游 高 等 院 校 7 2 全 6 3 6万 人 , 上 年 增 加 了 5万 人 , 幅 达 1 . % ; 游 比 增 71 旅
关键 词 : 游高等教 育 ; 旅 战略 定位 ; 程体 系 ; 学方 式 ; 资结 构 课 教 师
我国研学旅游发展与研究进展
我国研学旅游发展与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研学旅游作为一种融合学习与休闲的新型旅游方式,日益受到广大公众的关注和喜爱。
研学旅游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为我国的旅游业和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探讨我国研学旅游的发展历程、现状特点以及未来趋势,以期为我国研学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研学旅游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研学旅游市场的基本状况,包括市场规模、消费者群体、主要产品与服务等。
随后,文章重点探讨了研学旅游在教育教学、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当前我国研学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如市场规范化程度不足、教育资源整合不够、产品创新乏力等。
为了推动我国研学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文章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包括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完善市场监管体系、促进教育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创新研学旅游产品与服务等。
文章展望了我国研学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认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多元化,研学旅游将呈现出更加个性化、智能化、国际化的发展特点,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旅游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二、我国研学旅游的发展历程我国研学旅游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推动因素。
初期探索阶段(年-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
在这个阶段,研学旅游作为一种新颖的教育方式,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此阶段的研学旅游主要以学校组织的短途活动为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快速发展阶段(年-年),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提倡,研学旅游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此阶段,研学旅游产品逐渐丰富,包括户外拓展、文化体验、科学探索等多种形式。
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研学旅游的发展。
我国国内红色旅游研究文献综述-旅游管理论文-管理学论文
我国国内红色旅游研究文献综述-旅游管理论文-管理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其寓教于游,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创新,能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公款旅游等不正之风明显遏制,国家层面上大力支持发展红色旅游业,鼓励国人走红色旅游路线,将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近年来,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游客约占国内旅游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随着红色旅游逐渐成为一股旅游热潮,全国许多地区正努力挖掘、开发自身的红色资源。
关键词:红色旅游;国内文献;研究;以红色旅游为关键词,在全球信息量最大、最具价值的中文数字图书馆网站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上可搜到相关文献1727篇,其按来源分类:学术期刊1395篇、特色期刊105篇、博士学位论文3篇、硕士学位论文178篇、重要会议论文31篇、国际会议论文3篇、重要报纸1篇。
从文献发表的研究时间上看,2004年是红色旅游研究发展的一个分水岭.04年之前关于红色旅游方面的研究文献很少,关于红色旅游的研究还处于萌芽状态, 2004之后,犹如火山喷发一般,关于红色旅游方面的研究文献呈现出了爆发式地增长[1].红色旅游的实践活动,其实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人瞻仰圣地的那股潮流之中。
当时,这种特有的旅游活动就已经在人们内心深处建立了深刻的品牌形象。
之后,由于国家层面的引导,红色旅游业发展日新月异,中国有关行业及旅游学术界掀起了研究、学习、宣传、发展红色旅游的热潮。
02年红色旅游较早的研究者高舜礼归纳了红色旅游的理论概念,同时,他认为红色旅游除了增加阅历以外,还是一项具有振奋国人精神意义的特色活动。
2004年11月,常委、主管意识形态教育的同志,在河北考察工作时发表一篇对中国旅游学界产生深远影响的讲话,第一次出现中央和国家层面对红色旅游内涵作出的概念化、科学化的定义。
中国全域旅游研究综述
Further Cover深度涉足中国全域旅游研究综述王芳菲 王取银(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 528000)摘 要:全域旅游是我国新时期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略,在全社会上的关注度和认可度较高,践行全域旅游也能够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本文梳理全域旅游的研究成果,从全域旅游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全域旅游专题、全域旅游案例、全域旅游空间布局结构、全域旅游的动力机制和支持因素这六个研究领域进行归纳与述评,提出发展全域旅游的建议:增强对策建议的针对性,从供需结合角度进行考察和选取典型地区案例等。
关键词:全域旅游;综述;实践研究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引言发展全域旅游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要素合理流动、产业融合发展,进而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全域旅游的研究成果丰硕,落地实践可圈可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而易见。
全域旅游作为国家战略和发展理念,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回顾近年来关于全域旅游文章,把握全域旅游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进展,对拓宽地区全域旅游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全域旅游文献研究概览在中国知网检索主题词“全域旅游”,从总体上把握文献数量和主题分布,从文献数量来看,2013年之前文献数量非常少,2013年开始逐渐增长,2016年激增,从2017年至今每年新增文献数量都保持在较高水平。
从文献的主要主题来看,排名前10位的主题有“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旅游业”“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振兴”“发展路径”“高质量发展”“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区”“政府工作报告”。
二、全域旅游文献研究分析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搜索和下载全域旅游的相关文献,进行概念研究,注重筛选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创新性的文献,应用研究搜索范围较为广泛,并主要注重近几年的研究。
笔者对相关文献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类、提炼和综合分析后,发现关于全域旅游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板块。
(一)关于全域旅游的理论认知研究学术界普遍认可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由厉新建等在2013年正式提出,指出要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等角度推进旅游目的地的发展[1]。
中国旅游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旅游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的加速,旅游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常见娱乐方式。
同时,旅游教育也逐渐成为了一种热门话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由于旅游教育的特殊性质,其受众面临的教育需求和目标也是独特的。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探讨中国旅游教育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旅游教育的现状1、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日益增多随着中国旅游业的不断扩张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旅游专业。
在这些专业中,涵盖了旅游规划、旅游开发、旅游管理等不同方向。
通过这些专业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加深入的旅游行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知识,为将来从事旅游业打下基础。
2、旅游教育课程的缺失尽管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旅游专业,但是旅游教育课程却普遍存在缺失的问题。
很多学生只是学习旅游经济、旅游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课程,而对于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却相对薄弱。
本身作为一种应用性极强的教育课程,旅游教育必须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需求,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加入更加全面、实用的训练环节,提高旅游教育的实践性。
3、旅游教育资源短缺虽然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开设旅游专业,但是旅游教育资源的短缺仍然是一大难题。
在旅游教育的资源丰富性和质量上,中国与国外仍有很大差距。
较多的高校旅游教育专业缺乏支持的奖学金、实习机会、实践课程等软实力支撑,这成为旅游教育在营造具有引领力、竞争力的课程体系时,面临的不同困难。
4、旅游教育标准不统一另一个限制旅游教育发展的因素是旅游教育标准的不统一。
由于缺乏普遍的教育标准和评估体系,使得这些高校和课程在教育质量上存在着各种差异。
一些非常重要的课程或是其他教育资源可能无法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分配。
二、未来发展趋势1、旅游教育课程不断完善在未来的发展中,国内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将不断完善,旅游行业技术的深度研究和学习会催生旅游管理、计划、开发等领域的实际操作课程。
同时,在软实力方面,旅游教育将不断加强包括先进的实践课程、教师资质等要素的评估,从而提高旅游专业教育的质量水平,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
近十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
近十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一、概述近十年来旅游文化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旅游文化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旅游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客观的参考。
首先旅游文化研究在理论体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旅游文化进行了深入剖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
这些理论不仅关注旅游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还探讨了旅游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此外旅游文化研究还关注旅游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问题。
其次旅游文化研究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学者们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揭示了旅游文化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例如研究发现旅游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旅游文化对目的地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旅游文化对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具有显著影响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旅游业的发展和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再次旅游文化研究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旅游文化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跨学科的研究视角。
例如将旅游文化与生态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视野。
这些跨学科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展旅游文化研究的研究领域,还有助于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深度。
旅游文化研究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术组织和研究机构开始关注旅游文化研究,并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
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建立国际合作项目等方式,旅游文化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同时我国学者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世界各国的学者共同探讨旅游文化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推动旅游文化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A.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我国研学旅游发展与研究进展
我国研学旅游发展与研究进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的多元化发展,研学旅游作为一种集学习与旅游于一体的新型教育方式,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和认可。
本文将围绕我国研学旅游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阐述,同时结合相关案例和数据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和教育机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研学旅游起源于欧美国家,是一种以实践性和体验性为主要特点的教育方式。
在我国,研学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研学旅游对于拓展学生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研学旅游逐渐发展起来。
起初,研学旅游主要是以夏令营和冬令营的形式出现,内容多以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等主题为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研学旅游的覆盖面越来越广,逐渐成为了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研学旅游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各类研学机构、旅行社和教育机构纷纷推出了形式多样的研学产品,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需求。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于研学旅游的支持力度,为推动研学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研学旅游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部分研学旅行的教育性不足,过于注重旅游的娱乐性;由于缺乏规范化管理,部分研学机构和旅行社存在收费过高、服务不到位等现象。
随着研学旅游的竞争加剧,专业化发展将成为未来研学旅游的重要趋势。
研学机构和旅行社需要不断提高产品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强对于研学旅游业的监管,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未来研学旅游将更加结合科技创新,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真实的实践体验。
通过科技手段,还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安全保障和数据分析,提高研学旅行的效果和可靠性。
研学旅游的核心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因此强化教育功能将是未来研学旅游的重要方向。
需要不断提高产品的教育性和启发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红色旅游研究综述
红色旅游研究综述
红色旅游是一种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主题的旅游活动,是一种具有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旅游商业意义的旅游形式。
如今,红色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研究红色旅游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旨在深入了解红色旅游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些研究表明,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红色旅游资源不仅可以追溯和弘扬中国革命文化,也可以提升中国旅游业的国际知名度。
此外,一些学者还认为,红色旅游也可以促进中国地区旅游业的平衡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积极作用。
另一些研究则从红色旅游的教育意义出发,探讨红色旅游如何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对于青年群体,红色旅游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传统文化和国家历史的认识。
一些大学和中学也在课程中加入了红色旅游的元素,希望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历史的重要性。
此外,一些学者也在研究如何提高红色旅游的质量和管理,以便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和游客安全。
游客参与红色旅游时需要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这也是红色旅游管理的难点之一。
因此,加强红色旅游管理、优化游客服务体验和保护文化遗产是未来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任务。
总之,红色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红色旅游的发展潜力也日益凸显。
各行各业都应该共同努力,开发更多的红色旅游资源,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扬,让更多的人领略到红色旅游所带来的深刻感受和独特魅力。
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
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引言: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成为学术界和业界关注的热点。
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主要关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与决策、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和品牌建设、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本文将对这些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以期为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与决策国内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与决策是游客出行前最基础的问题。
在选择目的地时,游客会受到个人需求、旅游产品特征、目的地形象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游客的选择主要受到目的地的自然环境、人文风景、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游客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等也会对目的地选择产生影响。
研究者应注重对不同游客群体的差异化需求进行研究,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推广策略。
二、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和品牌建设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品牌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目的地形象主要包括目的地的自然环境、人文风情、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等方面。
在形象塑造和品牌建设方面,研究者应建立全面的形象传播系统,包括旅游宣传片、旅游网站、社交媒体等多种媒介,以提高目的地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此外,政府和旅游企业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目的地形象和品牌的建设。
三、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确保旅游目的地长期繁荣的关键。
研究发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层面的利益。
在经济方面,目的地需要发展旅游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
在社会方面,目的地需要注重保护当地文化、传统和社区参与。
在环境方面,目的地需要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者应注重目的地的生态环境评价、社区参与和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的研究。
结论: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是当前旅游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未来的研究应注重目的地选择与决策方面的研究,通过深入了解游客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推荐。
此外,形象塑造和品牌建设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通过多种媒介提高目的地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旅游管理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林爽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教育开始步入“正轨”日益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鉴于此,本文从旅游学科建设、旅游人才培养、旅游教育体系结构等方面对我国现阶段旅游教育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并针对目前旅游教育发展现状提出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以期为今后旅游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展开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为培养专业旅游人才开始出现由高校承担的旅游教育并日益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持。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旅游教育起步较晚,基本上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发展起来的。
近年来,我国旅游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旅游院校数量不断增加,截止到2006年我国旅游专业及相关在校生人数超过60万,在旅游教育发展的同时有关旅游教育的各项研究也开始得到广泛关注。
关于旅游教育文献及相关教育专刊的出现推动了旅游教育理论知识的不断扩充,关于教育发展、教学形式、课程设置、学科设置等具体模块的设计有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理解。
一、关于我国旅游教育研究现状(一)旅游学科建设研究我国关于旅游业早的职业培训出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通常采用比较分散的培训班形式由从业者自行组织。
旅游教育的正规学校教学开始于1978年,其发展整体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规范化阶段三个部分,通过近四十年的反战,我国旅游教学实践和学科体系建设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由于出现时间较短、人们对学科认识不足等原因,造成旅游教育学科地位不稳、学科地位偏低,与目前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极不匹配。
人们对旅游学科的轻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旅游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观念意识不强、实践经验不足、投入研究力量弱等问题使得旅游教育学科尚不成熟。
从学科建设来说,旅游教育本身具有跨学科性、综合性特点,与历史学、保健学、民俗学等学科密切的融合,而旅游教育具备跨学科性的同时也保有独立学科应有的条件和结构特征,因此将旅游教育刻板的划入任何学科都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我国旅游教育发展的初步研究
( o ee f e irl eor dTu s A h N r a U i rt, h 400 C i C lg T rt a R su ea orm, n n om l n e i Wuu2 10 ,h l o ro i c n i i v sy  ̄)
A s a Tui mp ee p etnCi rm t h ee p etf ui uao . n r gtowr i e r usadavn bl  ̄:orm i dvl m n h apo o dt dvl m n ot r e ctn A dib uh f a h h q e de- r s d o i n e e o o s d i m to r d sr e t n
涵盖专科、 本科 、 硕士、 博士层次 的完 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l 3。近 3 J
国旅游业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 这种状况给旅游教育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我国旅 游业 的人本化、 体验化 、 知识化 、 全球化步伐
的加 快 , 不但对旅游人 才需 求量激增 , 而且对旅 游人才 的素质 和要 求也 1 专业 化 , 3 益 因此旅游教育在旅游发展 中的作用 日 益 重要。旅 游教育的培养 目标和社会对 旅游人才 的素质 要求 , 必 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做出调整 。同时 , 由于我 国旅 游教育起步晚、 发展快 , 在很多不足之处 , 对旅游教育各 存 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近十年来 , 我国旅游业取得了令人
瞩 目的成就。与此同时 , 为旅游业超长发展 提供智力保 障的旅
游教育事业也不断跃上新台阶, 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①旅游教
育发展研究取得进展 。我 国旅游教育经历 了初始 阶段 、 发展阶 段到规范化标准化 阶段 的发展历程 , 游教育 已形成 了比较齐 旅 全的结构体系 。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和地位 突显 , 教育 旅游 研究 已引来 了越来 越多 的关注 。旅 游学科 理论研 究进入 内涵 式发展 , 旅游分支 学 科不 断 涌 现。如 中 国国家 旅游 局 制定 了
国内外旅游教育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综述
国内外旅游教育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综述————————————————————————————————作者:————————————————————————————————日期:国内外旅游教育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综述-旅游管理国内外旅游教育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综述怀宝珍二战后,伴随旅游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出现的问题,旅游教育研究随之出现。
本文利用知网搜索平台数据,通过整理、分析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国内外旅游教育主要集中于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旅游教育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和旅游教育国际化等方面,旅游教育集团化发展和毕业生的继续教育将成为今后旅游教育的研究趋势。
二战后,伴随旅游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过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旅游教育研究便随之出现。
利用CNKI中国知网搜索平台,以“旅游教育”为主题,以2001年为起始年,2014年为结束年共检索到期刊论文2353篇,其中学位论文307篇。
通过整理、分析相关文献,发现当前旅游教育研究的现状和今后一段时间旅游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旅游教育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对旅游教育的研究,突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人才培养目标旅游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旅游教育的本质,即为什么进行旅游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Tribe认为旅游教育应该培养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实践智慧和才能,同时也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所贡献(尤其在旅游相关行业),工作在旅游相关行业并承担社会发展的责任。
D.Stergiou’s指出旅游高等教育应该开发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激励智力好奇心以及审视和改进知识,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
Inui,Wheeler和Lankford在《反思旅游教育:院校应该教什么》一文中,严厉批评了就业导向的旅游高等教育蒙蔽了教育本身的意义,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高等教育观点。
Holden和Wickens在发表的《“世界公民”还是“管理傀儡”?旅游高等教育的定位》一文中,对北美式的以培养管理经理为主的旅游高等教育产生质疑,主张旅游高等教育的根基建立在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哲学概念上,整合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人类学等理论。
对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现状及建议探究
对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现状及建议探究研学旅行内容丰富多彩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这些资源为研学旅行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
例如,可以选择到历史名城进行文化考察,到大自然中进行生态探究,到科技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游玩中研究知识,更可以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研学旅行发展存在的问题虽然研学旅行市场发展迅速,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研学旅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当前,研学旅行市场上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一些旅行社为了追求利润,往往会忽略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给学生带来安全隐患。
因此,需要加强对研学旅行产品的监管和评估,提高产品质量。
2、研学旅行费用过高由于研学旅行需要涉及到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的费用,导致研学旅行费用较高,一些家庭无法承担。
因此,需要探索降低研学旅行费用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
三、研学旅行发展建议为了进一步推动研学旅行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
1、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政府应该加强对研学旅行市场的监管,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政策和规范,保障研学旅行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一定的财政支持,降低研学旅行费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
2、推动研学旅行与旅游景区的合作旅游景区应该积极与研学旅行机构合作,共同打造符合学生需求的研学旅行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吸引力。
同时,景区也可以通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增加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加强研学旅行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教师是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因此,需要加强对研学旅行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确保研学旅行活动的顺利进行。
中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
截至2018年10月,中国共有259个5A级旅游景区,截至2019年7月,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已达到55项,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
这些资源为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支撑。
《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现状及建议探究7300字》
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现状及建议探究目录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现状及建议探究 (1)1、国家支持,政策扶持力度 (2)2、规模扩大,发展空间大 (2)3、研学旅行产业链逐步完善 (2)4、国内旅游资源价值高 (2)研学旅游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参与主体了解程度低 (2)2、准入门槛低,缺乏相应标准 (3)3、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3)4、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3)(一)注重宣传,增强学生对研学旅行活动的认知度 (3)(二)多方互动,重视研学旅行产品质量 (4)(三)加强研学旅行专业人才培养 (4)(四)加强过程监督 (5)我们可以从研学旅行的字面意思上看出,研学旅行主要是指学习和旅行,实际上就是学校的一种将教育活动和旅游观光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和提高学习效率有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受到了国家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很多学校因地制宜开展了研学旅行的活动。
与西方国家相比,国内关于研学旅行的发展还比较晚,在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中,我国学者将研学旅行的核心内容概括为:通过研学旅行能够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对学生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管理能力、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时间和财务管理的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包容社会和文化的能力、个人品性的能力以及独立自主、管理自我的能力这八种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还有些学者借鉴了很流行的心智模型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评估和检测,阐述了研学旅行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和意义。
研学旅行能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在知识心智、问题发现心智、多元文化经验心智等多个心智领域有重大的意义。
研学旅行发展现状国家和相关教育部门对于教学体系中的研学旅行十分重视,出台了多项政策对研学旅行进行规划。
研学旅行具体的特点如下所示:1、国家支持,政策扶持力度早在2013年,在国家和教育部门的政策指挥下,有多个省市已经开展了研学旅行的试点工作;到了第二年,国务院下达了明确的要求,旨在支持研学旅行,将研学旅行正式纳入学生教育培养方案中;随后在2016年到2017年两年的时间内,国家教育部门和文化旅游部门联手出台了相关政策,为我国研学旅行提供了很好的发展资源和平台。
我国旅游学研究现状与学科体系建构研究
旅
游
科
学
Fe .。201 b 2 Vo . 126.No .1
第2 卷第1 6 期
日墨皿田曩日Ⅱ皿
中图分类号 F5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9 0 6—5 5 2 1 )一叭 一 0 3—1 7 (0 2 01 3
我 国旅 游 学 研 究现 状 与 学 科 体 系建 构I 究 研
张 凌 云
( 京 联 合 大 学 旅 游 学 院 , 京 10 0 ) 北 北 0 1 1
摘 要 : 在 不 同 的语 境 下 , 旅 游 ” “ 的含 义是 不 同的 , 内涵 复 杂 多义 。“ 游 旅
学” 一词 一般 只存 在 于《 游 学概 论 》 的教 科 书 中 , 从 目前 坊 间收 集 到 的 国 内 旅 类 但 《 游 学概 论 》 的教 材 的 比较 分析 可 以看 出 , 于旅 游 学 的 内涵 和 外 延 , 游 学 旅 类 对 旅 的 学科性 质 、 类和 归属 等 , 家看 法 都还 很 不 一 致 , 分 各 国外 对 于此也 无 明确 的 学者
一
致 意见 。本 文认 为 , 游 学的学科 发展 和 体 系建设 应该从 旅 游 的 最基础 、 旅 最核 心 关键 词 : 中 国旅 游研 究 ; 游 学科 ;学科 体 系构 建 旅 20 09年 国务 院下 发 了《 于 加 快 发展 旅 游 业 的 意见 》 国发 [09 4 关 ( 20 ] 1号 ) 将 ,
之类 的教科 书 中 , 不如 旅游 经 济 学 、 游地 理 学 和 旅 游管 理 学 成 熟 , 至 不 被 主 还 旅 甚
Hale Waihona Puke 流学 术 圈所认 同 , 因此 , 游 要 成 “ ” 有 待 于广 大 旅 游 学 人 的齐 心 努 力 。旅 游 旅 学 还 学能 否成 为一 门独立 的学 科 , 决 于 能否 构 成 一个 相 对 独 立 的 知识 体 系 。一 般 认 取 为, 学科 是一 种学 术分 类 , 指一定 科 学领 域 或一 门科 学 的分 支 。学 科 分类 一 般 是依 据研 究对 象 、 研究 特征 、 研究 方 法 、 科 的派 生来 源 、 究 目的和 目标 等五 个 方 面来 学 研 综 合 考量 的 , 因此 , 游 学 的 学 科 构 建 能 否 符 合 上 述 这 些 条 件 和 要 求 , 旅 游 成 旅 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综述A Summary of Research on China’s Tourism EducationQIU Y un-mei(Lishui Teacher’s College, Zhejiang Lishui323000, China)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the flourishing of Chinese tourism education, tourism education has become vital sub-st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summary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ourism education, establishment of tourist disciplines, structural system of tourism education and the nature of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 setting up of courses. The paper offers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about tourism education to which special research should be paid in the days to come.Key words: tourism education; research of tourism education;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旅游教育是培养旅游人才的活动,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旅游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随着旅游教育的发展,有关旅游教育的研究也逐步展开,对旅游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依笔者目力所及,我国有关旅游教育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1996年以后,即从《旅游学刊》出刊《旅游教育增刊》开始。
1999年《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也推出了教育专刊。
增刊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旅游教育研究的发展。
研究内容涉及旅游教育发展、旅游学科建设、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旅游教材、教法的探索等。
一、旅游教育发展研究我国的旅游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正规学校的旅游教育始于1978年,而零星的职业培训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已存在[1]。
陶汉军对我国的旅游教育发展阶段从50年代起进行回顾,并将之分为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规范化、标准化三个阶段,同时指出,我国的旅游教育已形成了比较齐全的结构体系,并且已经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2]。
董观志在对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成就进行总结时,认为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经历了探索性发展时期、规模化发展时期和内涵式发展时期三次跳跃式发展阶段,并认为自1995年以后进入了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时期,现已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3]。
刘志江从旅游教育的现状、需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两个方面对我国的旅游教育进行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旅游教育有继续稳定发展、体制改革更趋深入、进一步与市场经济和国际水平接轨的趋势[4]。
喻学才通过对上海高等旅游教育现状的剖析,指出规范化是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提出了规范化的保证措施[5]。
丁力等针对全国范围旅游需求已趋饱和,而旅游教育质量不高的状况,指出我国旅游教育应该从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变为对旅游教育质量的追求,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6]。
张立明在分析了旅游业全球化特征、世界旅游业发展态势及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现状之后,总结出中外高等旅游教育存在的差距,并提出教育的国际接轨是我国高等旅游教育面向21世纪的必由之路[7]。
刘文江[8]、黄松山[9]等通过对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旅游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措施,以应对入世的挑战和满足21世纪旅游人才的需求。
二、关于旅游学科建设的研究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教育和旅游学科体系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旅游学的学科地位尚不稳定,旅游学学科地位偏低,和旅游业对国家所作的巨大贡献形成很大的反差,阻碍了旅游业和旅游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旅游学科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申葆嘉[10]、郝索[11]、明庆忠[12]等人从发展时间短、方法论尚无重大突破、研究力量薄弱、观念意识不强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旅游学科尚不成熟的原因。
同时他们指出,从旅游学科的跨学科、多学科性质来看,旅游学已表现出一个独立学科应具有的条件、结构特征,将有着明确科学界定和雄厚物质依托的旅游学规划为哪个学科都是不适当的,应增设旅游学这个一级学科。
陈宗海提出推进中国旅游学的研究需要加强对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发展历史、国外旅游文化等曾被忽视的领域的研究,旅游学的多学科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多学科的综合性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不可能以统一的理论来研究旅游学,需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13]。
吴必虎、杨开宗从社会对旅游人才的多方面需求及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的综合性,以及如何将跨学科、综合性的旅游研究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旅游学科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旅游学科地位的确立和旅游学科中教育结构的构建,对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能用单一学科目录硬套旅游学科教育或科学研究[14]。
喻学才等从目前旅游产业的重要地位、旅游学涵盖范围的广阔性及旅游专业招生目录不规范三个方面分析,提出应亟待建立旅游学科体系,改变旅游专业建设寄人“篱”下,以附庸形式存在的局面[15]。
旅游教育是旅游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受旅游经济发展的制约并为其服务。
王景荣分析了旅游教育学与教育学、旅游学、文化、经济学等学科的关系,总结出旅游教育学具有多元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受到多种学科的影响和制约,但受教育规律的影响最大,所以旅游教育学应作为部门教育学科,而不宜划入“文科、外语类”[16]。
针对旅游学科在高教系统中的学科归类问题的争议,邓绍辉认为,旅游高等教育要面向旅游市场,因此,旅游高等教育应属于应用类学科,面向市场培养实用型人才[17]。
三、旅游教育结构体系的研究旅游教育结构是旅游教育体系中诸因素间相互作用的比例关系与组合方式,合理的教育结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从而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益的结构。
发展旅游教育,需要构建合理的旅游教育结构体系。
陶汉军指出,中国旅游教育已形成了由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由旅游院校教育到旅游行业成人教育组成的比较齐全的结构体系[2]。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目前中国旅游教育结构体系存在一些问题。
如培养对象的层次结构、地区之间人才需求量与教育储备量的空间结构、不同培养层次的课程设置结构等方面不尽科学、平衡[18]。
吴必虎、胡晓芬等通过抽样调查和相关数据分析,得出中国旅游教育培养对象的层次结构表现为本科生过多、中专生不足、职校生较为适度,在校人力资源区域结构失衡,本科课程设置偏离实际需求,教学条件较差的结论[19]。
唐俊雅对我国旅游教育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立旅游教育金字塔型层次结构和规范化的专业结构,从而构建和完善一个合理的旅游教育结构体系,不仅关系到旅游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未来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素质的高低,更关系到我国旅游业的繁荣与兴旺。
四、关于高等旅游教育的研究高等旅游教育是旅游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旅游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和旅游科研人才的机构。
中国高等旅游教育起步于1978年(以上海高等旅游专科学校成立为标志),到1982年,原杭州大学经济系设立旅游本科专业,标志着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体系的形成。
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
到2002年底,全国共有旅游高等院校(包括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407所,在校生达157409人。
随着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有关高等旅游教育的研究也逐步展开,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高等旅游教育的性质和课程建设等几个方面。
(一)关于高等旅游教育性质的研究正确认识高等旅游教育性质是搞好高等旅游教育的前提,也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进行课程设置的依据。
高等旅游教育由于发展时间短,对学科的性质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争论的焦点是:高等旅游教育是属于职业教育还是专业教育。
申葆嘉从高等旅游教育既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又区别于一般高等教育性质的角度出发,认为“大学专科以下的旅游教育可以认为属于职业教育性质”,而“大本以上的高等旅游教育属高等专业教育性质”[10]。
卢华语从同样的角度提出,高等旅游教育以进行旅游专业性教育、培养高级旅游专门人才为己任,就其性质而言,高等旅游教育是一种高等专业性教育,而非职业教育[21]。
王景荣认为,旅游教育属于应用科学范畴,“旅游教育属于职业技术教育”[16]。
刘志江也认为“从总体上讲,旅游教育基本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对于专科以下层次更是如此”,并提出要按职业教育的规则办旅游教育[4]。
(二)有关高等旅游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将学科目录中原隶属于经济学门类的旅游经济改为旅游管理,并将旅游管理与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一起列为管理学科中工商管理类的二级学科。
而且旅游管理专业是本科旅游教育中惟一的一个专业。
随着学科归属的转变,使我国众多高等旅游院校的相关旅游专业面临转型、整合的前景。
那些原来附属于外语(旅游外语)、中文(旅游文化)、地理(旅游地理)以及经济(旅游经济学或旅游经济管理)等的旅游专业,迫切需要对自己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调整。
同时,我国大学内本科教育的不断扩大与专科教育的缩小甚至取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旅游专科正在不断向本科转化。
在这种情况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应该设置哪些课程,成为许多高等旅游院校相关专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因此,有关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也应运而生,出现了“系列型”、“模块型”等多种类型的课程结构形式。
罗兹柏等从高等旅游教育专业是复合应用型专业的角度出发,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突破传统高等教育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建立由主干系列课程、素质技能系列课程、相关知识系列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22]。
林刚从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管理类学科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包括管理专业的共同基础课程系列、旅游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系列和现代管理人才素质教育系列等四个系列的“系列型”课程设置形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