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教育行政历史
中学教育学 第三章
第一节一、教育制度及其发展(一)教育制度的概念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上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学制:指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1、前制度化教育2、制度化教育3、非制度化教育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1、双轨学制:西欧2、单轨学制:美国(最早产生)3、分支型学制:苏联(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三、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一)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1、旧中国的学制沿革(1)壬寅学制: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未实行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2)癸卯学制:中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规定不许男女同校(3)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4)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2、新中国的学制沿革(二)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一、教育行政体制的内涵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二、教育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一)按中央和地方的教育行政权力分配关系,可以分为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和中央与地方合作制我国:中央集权制美国:地方分权制(二)按教育行政机关与政府之间的权力结构关系,可分为从属制和独立制三、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及其改革(一)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二)我国基础教育行政体制改革1、继续推行基础教育管理地方化2、明确划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权限3、实行政校分开,促进学校主动发展4、加强社会的参与管理,增强基础教育行政的活力四、中学领导体制与校长负责制(一)中学领导体制的演变(二)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公办中小学的内部领导体制,指上级机关领导,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
教育管理学——教育行政体制课件
2021/8/18
15
教育行政管理附属制又称完整制,主要指各级教 育行政管理机构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承受政 府首长的领导,而不能成为脱离政府的独立组织。
有利于政府统筹规划,协调教育事业的开展与国 民经济和社会开展之间的关系;教育管理部门在 政府的领导下行使管理职权,有利于加强教育行 政管理的权威性。
2021/8/18
11
4.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1963--“文革〞前〕
5.教育行政体制遭到严重破坏 〔 “文革〞 期间〕
6.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 “文革〞 后--1984〕
7.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2021/8/1〔8 1985年以来〕
12
三、教育管理体制的类型 1.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 2.附属制和独立制 3.专家统治制和非专家统治制 【思考题】 2我021/8国/18 的教育行政体制属于什么类型? 13
• 思考题: • ①学校春季卫生保健是否需要由国家最高教育行政部
门发布通知,给予指导? • ②你认为通知迟到的根源何在?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2021/8/18
21
改进建议:
1.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应当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2.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调动各方面 的积极性 3.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应当有助于教育行政的 科学化、民主化和现代化 4.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
教育教学管理权 教育经费筹措与使用权 教育督导评估权 教育研究咨询权
2.审议机构的建立 3.社会参与机制的强化
2021/8/18
25
〔六〕我国根底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发挥中央的宏观调控作用〔陈孝斌版P84〕 表达地方分级负责的精神。加强省、自治区、直
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重点
中国教育简史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教育的起源——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原始时期教育特点•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均等•以生活经验为主要教育内容•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学习•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教育尚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第二章春秋时期的教育二、私学兴起1.士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新需要(什么是“士”?颜回能“闻一知十”)•士食田(原来占有数量有限的土地)•统治者争相养士•养士之风促进了新的教育形式——私学的兴起。
2.私学兴起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1)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2)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在民间(3)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三、私学的特点•经济基础:个体经济•阶级基础:士、农、工、商的联盟•办学机构:已脱离政治机构而独立•教育对象:自由受教、惠及平民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孔丘的教育思想二、教育作用论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
2.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三、教育对象:“有教无类”1.“有教无类”的含义不分贵贱贫富和种类,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四、教育目的——培养志道、弘道的德才兼备的君子1.志道、弘道的德才兼备的君子2.君子品格——三达德•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评价:•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的教育目的观。
•这一口号与“任人唯贤”的选士路线相配合,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要求。
•中国教育从发展伊始就与政治捆绑在一起,对于教育、科学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内容: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特点:•重人事,轻鬼神•重文事,轻武事•重政事,轻科技六、教学方法• 1.学、思、行结合•(1)学习是求知的途径和唯一手段,并且,学习知识须不断深化。
(2)学思结合(3)学以致用,学思行结合,行是学的目的2.启发诱导•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
第三章 教育管理体制
从其中对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论述,理解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向。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第十二章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五)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三十六)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三十七)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第十三章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三十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三十九)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四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四十一)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与“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相应的是教育 经费管理体制的改革,旨在改变教育投入 渠道单一,总体供给不足的状况,鼓励利 用民间资金,兴办民办中小学教育。(教 育投资体制) 政府为主体的多渠道投资模式
成就
2000年基本实现了“两基”;小学毕业生从1980 年的75.9%提高到了1994年86.6%;教师和管理 者的从业能力大大提升。 中小学民办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地方教育投入大 大增加(投资体制);高校实行了教育收费制度; 高校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制度(招生分配体制);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有一定突破,校内岗位责任 制或聘任制得以实行(人事体制);某些领域的教 育政策比以前更加灵活
中央集权制:教育事业的管理权由中央
政府高度集中,中央教育部统一领导并监 督全国的教育事业,中央教育部和地方教 育行政机构之间有明确的命令与服从的关 系,中央到地方构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垂 直教育行政组织体系。
法国:典型的中央集权教育管理
法中央教育部统揽绝帝国全国的教育目标、课程 设置、课程标准、考试设置、教育预算、人事等 各方面的教育大权,通过大学区—省—市—镇— 村这样一条垂直行政路径统一指挥全国教育系统 的运作。安排有严格的教育督导制度,以保证教 育政令的贯彻。公立私立学校都在教育部的监管 下。凡是全部或部分接受政府经费补助的私立学 校,人事聘用必须经过教育部认可,未收到教育 部补助的,也需要接受教育部视导和监督。
比较初等教育平时作业(2)
《比较初等教育》平时作业(2)
自测练习第三章:
(一)填空题
1.美国教育行政制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高度的________。
2.目前,英国实行________年义务教育。
3.法国是个政教分离主义的国家,国立学校都是________学校,不允许进行任何宗教教育。
4.到了1900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根据不平等的《________》,日本得到中国的赔款共计2.3亿两白银。
(二)简答题
1.简述美国全国教育学会对小学教育目的的概括
2.简述英国幼儿学校的教育目标
3.简述英国小学教育目标
(三)论述题
1.谈谈主要发达国家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趋势
自测练习第四章:
(一)填空题
1.随着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以杜威为首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一度成为美国众多初等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依据,许多美国初等学校按照杜威的
“________”来编制和安排初等学校的课程、编制课程计划。
2.1944年,英国设立了________考试来控制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衔接,这使得英国各地区的初等学校课程标准大体上一致。
3.现行的法国初等学校课程主要是1985年所颁布的全国小学教育计划所规定的,共7门:法语、数学、科学与技术、历史与地理、________ 、艺术、体育。
4.日本初等学校课程实行的是_________的课程标准,由文部省制定和颁布初等学校的课程标准。
(二)简答题
1.简述美国的儿童中心课程编制方式
2.影响初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因素有那些?
(三)论述题
1.举例说明各国初等学校课程内容改革的共同趋势。
第三章-教育管理体制
成就
2000年基本实现了“两基”;小学毕业生从1980 年的75.9%提高到了1994年86.6%;教师和管理 者的从业能力大大提升。
中小学民办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地方教育投入大 大增加(投资体制);高校实行了教育收费制度; 高校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制度(招生分配体制);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有一定突破,校内岗位责任 制或聘任制得以实行(人事体制);某些领域的教 育政策比以前更加灵活
(四十七)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各级政 府要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 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建立健全公 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 务均等化,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改变 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 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 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1.军事接管体制 (解放初期)
2.集中统一的教育行政体制 (1952--1957)
3.以地方分权为主的教育行政体制 (1958--1962)
4.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1963--“文革”前)
5.教育行政体制遭到严重破坏 ( “文革” 期间)
6.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 “文革” 后--1984)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第十二章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五)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三十六)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三十七)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第十三章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三十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三十九)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四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四十一)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一)教育独立论教育独立论是一种主张教育超越于政党和宗教而处于独立地位的教育观点或思潮,发端于五四运动前,为解决教育经费而提出,代表人物蔡元培《教育独立议》、李石《教育独立建议》主要观点如下:①教育经费独立。
要求政府划出固定收入,专作教育经费,不能移用;②教育行政独立。
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政府部门之下,要由懂教育的人充任,不能因政局而变动;③教育思想独立。
教育不必依从某种信仰或观念;④教育内容独立。
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⑤教育脱离宗教。
以传教为主的人员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评价,教育独立论主张教育脱离政党、教会而独立存在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派要求摆脱军阀对教育的控制,反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文化侵略,在中国独立发展教育事业的愿望,这在当时无疑具有进步意义,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行不通的。
(二)教育万能论教育万能论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爱尔维修,其核心观点是教育对人成长其决定性作用。
教育万能论反映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新兴的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的进步要求,但普遍忽视或否定遗传素质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把环境和教育看作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显然是不科学的。
(三)人力资本论人力资本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等人创立的,认为通过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可以像土地,资本等实体性(物质性)要素一样,在社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基本观点如下:①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②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③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④教育投资应该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评价,人力资本突破了传统物质资本的束缚,开辟了关于人类生产能力的崭新思路,为研究经济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但它忽略了劳动力市场中其他的筛选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15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15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布日期】2015.12.27•【文号】主席令第三十九号•【施行日期】2016.06.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根据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教育基本制度第三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第四章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第五章受教育者第六章教育与社会第七章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第八章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第九章法律责任第十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适用本法。
第三条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第四条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六条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第七条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第八条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中国教育简史PPT第三章 学制
中国教育简史
清末“学年化”学制的确立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学制主系划分为三段七级: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和高等小学堂4年。 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5年。 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为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 (分第一、二、三类);大学堂3~4年 (分为 经学、政法、文学、商、格致、工、农、医共8科,京师大学堂8科全备,设于各省至少备其中3科);通儒 院5年,属研究院性质,以“能发明新理以著成新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宗旨。从小学堂到大学堂, 学制总年限长达20~21年之久。 (三)清末学制的性质与特点 清末学制的制订是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 义。 (四)清末学制的补充与修订 其一,在学制中开放了“女禁”。 其二,针对民间关于初等小学堂难于按章程规定普及的议论,1909年颁布《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 其三, 1909年对中学制度进行调整,实行文、理分科,课程各有侧重。
目录古代学校制度的演变中国教育简史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0102近代学制的引进近代学制的中国化改造03中国教育简史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01古代学校制度的演变政区化学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教育简史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一夏商西周的国学和乡学设置政区的设置与划分是政区化学制形成的基础
中国教育简史
中国教育简史
学制的变动、调整和讨论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中国教育简史
古代学制中的分段与分级观念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一)小学、大学与教育阶段 按教育的初级和高级阶段划分“小学”“大学”,区别教育场所和内容,在东汉应已相当普遍。 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体上因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官学教育时兴时废,但也有不少政权重视崇儒兴
3.第三章 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1.学前教育的行政管理体制 2.学前教育机构的内部管理体制
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 的学前教 育行政管 理体制
理解我国学前教育 机构的内部管理体 制
联系实际,认 真思考如何完 善学前教育机 构的内部管理 体制第一来自分学前教育的行政管理体制
园长的苦恼
某单位附属幼儿园的陈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很好第遵守劳动纪律,时有迟到、早退、串班 聊天等违章情况的发生。在年底奖金发放时,园长根据赏罚制度从其年终奖扣发的150元作为处罚, 并奖给出满勤、工作积极认真负责的李老师,以期起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调动职工积极性的作 用,陈老师感到心里很不平衡,认为幼儿园工作量大,放松一下没什么了不起,况且也没出现什么 意外,要求园长退还扣罚的奖金。
1983.9.21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 意见》,指出“发展幼儿教育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 针。
(二)调整变革阶段(1985-1997) 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7年《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的请示》 1989年《幼儿园管理条例》 1991年《关于改进和加强学前班管理的意见》 1992年十四大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7年《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
(三)深化改革阶段(1997--) 完善分级管理,强化省级统筹
2003年《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0年《关于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
(三)深化改革阶段(1997--) 完善分级管理,强化省级统筹
这一阶段政策的基本方向是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各级政 府和有关部门在学前教育管理上的责权划分,转变政府职 能,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以满足民众的教育需求。我 国学前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为 其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提供了管理体制方面的保障。
中国教育的发展史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编:原始氏族社会、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二编:封建时代的教育第三编:近代社会的教育第四编:现代社会的教育第一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发展初民生活所在时期叫做采食经济时期:男子外出采食食物,女子在家照料小孩,以年长的女子为首领,谓之母系社会。
这个社会没有文字、法则、制度、他们过着纯自然的生活。
又成为原始公有社会。
这个时期他们与自然作斗争。
后来经过长期斗争,征服异族,逐渐有了文字,有了粗笨的用具,开始从渔猎变为牧畜。
也是男子之与女子的一大革命,因此母系社会转为复习。
了解了初民生活的情形,就知道他们教育的起源。
教育发生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教育情形也跟着当时经济情形而变迁。
在渔猎经济时期,他们的教育就是教会怎样捕鱼,怎样猎取鸟兽,怎样拾掇果实;在牧畜时期就是教怎样架设栅栏,怎样追逐水草、喂牛养羊……足可以说明:劳动即学习,教育和生活是一致的。
在当时没有老师这个职业,而父母就相当于教师。
逐渐的社会阶级出现,有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后来统治阶级为了利益,私产观念日益鲜明,而土地成了最主要的生产手段,这两种手段混合为一,奴隶制、分工制及种种剥削情形由此产生。
原始教育的意义无形发生变化,带有阶级性,与实际生活不能完全一致,除了生物欲的目的外,还带了支配所属阶级的工具目的。
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教育夏朝的建立标准着原始社会退出历史舞台,进入奴隶制社会。
经过商代、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西周奴隶制社会达到极盛时期。
这一历史阶段的教育开始同生产劳动相分离,并完全为奴隶主阶级用来培养本阶级的继承人,成为实施社会教化的一种工具。
它的基本形式是学校,即奴隶制官学。
一、学校的产生氏族公社末期学校萌芽出现后(有成均之学、虞庠之学等)二、夏代学校的雏形我国古籍中有关夏代学校的记载,列举如下:“夏后氏之学在上庠。
”①“序,夏后氏之序也。
②“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③“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
自考本科小学教育管理第三章小学教育管理体制
自考本科小学教育管理第三章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概述第二节西方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第三节我国小学教育行政体制第四节我国小学内部管理体制第五节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知识点1: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的概念】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为协调国家或地区小学教育事业内部资源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组织结构形式与工作制度的总和。
依据从宏观到微观的教育管理层次划分,小学教育管理体制可细分为小学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和小学内部管理体制两部分。
小学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解决的是国家如何管理小学教育的问题,可以分为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和中央地方合作制。
小学内部管理体制解决的是小学内部的教育管理问题。
【知识点2:中央集权制与地方分权制的异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其中最基本的划分方式是根据中央和地方分配教育事权程度的不同,将其区分为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和中央地方合作制三种类型。
在中央集权制下,教育事业管理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中央教育部门统一领导并监督全国的教育事业,中央教育部门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之间有明确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共同构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垂直的教育行政组织体系。
在地方分权制下,中央教育部门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之间不存在上下级隶属关系,教育事业管理权由各地方政府掌握,各地自行实施教育立法和教育决策。
中央地方合作制是一种介于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两者之间的体制,它的基本特点是中央和地方教育机构依据有关的法规分享教育事业管理的权力并分担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的义务。
【知识点3: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的功能】一是,领导指挥功能;(国家对教育的领导)二是,权力分配功能;(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三是,分工协作功能;(规定各方的权责)四是,提高效率功能。
(根本目的是提高效率)(每一条功能,要能够适当理解并进行简要的说明。
)【知识点4: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因素】一是,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影响;(受他国经验的影响)二是,国家政治体制的影响;(中央统一领导)三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的教育与经济)四是,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美国分权制的形成)五是,管理主体观念的影响。
教育管理学第三章
对教育管理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管理流派
①行政学、法学理论流派(最早提出是施泰因) ②“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泰勒) ③科层管理理论流派(马克思.韦伯) 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梅奥的“霍桑实验“提 出的人际关系说是前身) ⑤新公共管理理论
1、法约尔的管理要素
计划:是研究未来并安排好操作性计划。 组织:是建立企业的物质的和人的组织,把人 和物质组织起来。 指挥:是推动成员做好他们的工作。 协调:是把所有的活动联系和协调起来。 控制:是确保实际工作与规定的计划、标准相 符合。
2、法约尔的管理原则
法约尔在他所撰的《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 一文中,提出下列14项管理原则: (1)分工:技术、管理等职能都要进行专业化分工。 (2)权利与责任:
三、教育法对教育行政的作用
1、保障了政府的权力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监督与控 制,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 2、保护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利、义务和 责任,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和公平的原则。 3、维护了教育事业内部的正常秩序的稳定性,有 利积累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4、促进了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的有效性。
第二节
行政学,法学理论对现代教育 管理理论的影响
一、施泰因(Stein)的教育行政思想
主要观点:
1、世界上每个人都生活在人类共同体之中。 2、人类共同体由两部分组成:社会和国家。 3、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是由于精神财富分配不公 平。 4、要解决财富分配不公问题要先解决精神财富分 配问题。
二、法约尔的管理要素与管理原则
开放性管理
教育行政学
期末作业考核《教育行政学》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教育行政答:是国家有关行政机关及其所属工作人员在现实生活中实施教育法规的活动,是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所采取的直接影响公民、社会组织或其他社会力量有关教育的权利与义务,或对其教育权利与义务的行使和履行进行监督的具体行政行为2.教育方针答: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3.教育立法答:我国的教育法规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法律管理手段,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制定和实施教育法规,是国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对于推进我国教育管理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规范化、制度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4.教学大纲答: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教育领域中存在怎样的法律关系?答:第一,按法律关系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教育系统内部的法律关系和教育系统与教育外系统之间的法律关系。
前者的主体都在教育系统内部,要调整的全是系统内部人员或组织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后者是指教育系统与外部社会之间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其主体必须存在于教育系统内外,缺少内外任何一方,这类法律关系即不能成立;要调整的则是系统内外的人员或组织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比如,教育部门同财政部门在教育经费问题上所发生的权利义务问题,学校同企业单位在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时所发生的权利义务问题,部是这类法律关系要调整的内容。
第二,按发生权利义务关系的领域不同.可分为教育活动中的法律关系和教育行政活动中的法律关系。
前者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之中,即直接同育人活动相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PPT课件
学校应当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活动的情况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2021
25
(二)未成年人监护人
• 未成年人的监护者,应当为其监护对象提供受教育的必要条件。 • 未成年人的监护者,应当配合学校及教育机构,对监护对象进行教育。 • 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2021
12
第三章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解读
03
2021
13
第三章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是指经国家主管机关批准设立或者依法登记注册设立的 教育教学活动的社会组织。他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 动的重要场所,既包括学制系统内的以实施学历性教育为主的机构,又包括 各种实施非学历性教育的机构。
• 第一,遵守法律法规。 • 第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 第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 第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021
23
第六章 教育与社会06来自解读202124
(一)学校与社会
社会包括国家机关、军队、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 人。社会应当依法为儿童、少年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 境。
• 第一,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第37条) • 第二,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权。(以下五点属第43条) • 第三,获得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的权利。 • 第四,获得公正评价和证书的权利。 • 第五,提出申诉和依法起诉的权利。 • 第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021
22
(二)受教育者的义务
02第二章教育基本制度01第一章总则03第三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04第四章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05第五章受教育者目录目录206第六章教育与社会第七章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0708第八章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第九章法律责任0910第十章附则解读01教育法总则第一条明确了教育法的立法宗旨
教育学各章节
12.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
13.定量评估,是对工作绩效所进行的质的鉴定,从总体上给予评价。一般常用于职称评审、职务任命、宣传表彰等管理领域。()
14.系统权变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60年代。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梅奥、利科特、奔尼斯等。其主要特征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个性、需求、特点对组织的重要性。()
4.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有中心地位。管理系统中的层级越高,管理工作中沟通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5.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等课程标准文件,从本质上说应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因此全国课程标准必须统一。()
6.精神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学校规范是针对学校成员的,不同的规范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和态度,因而构成不同的文化。()
2.发生在18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著名论争,结果是主要以人文科学为基础和内容的课程大规模地发展。()
3.课程近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相对独立设置的各门课程的出现和成熟。()
4.“三育”是体、美、劳。()
5.课程结构就是: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
19.在社会生产发展允许的条件下,教育知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但却不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20.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的教育目的。()
21.从我国教育目的的以上表述可以看出,我们始终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分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教育行政学
第一章教育行政学一般概述欧美学者对行政的理解从政治组织的分工来说:行政只是政治组织中行政部门的工作。
美国行政学权威魏劳毕在1928年的《行政学原理》一书说:行政乃是政府组织中行政机关所管辖的事务。
从政治运用的角度说行政是政治中的一部分。
行政从管理的角度解释:有时也可译作管理,指的是事务处理的办法程序与技术。
马克思主义认为:行政是国家的组织行动。
行政:行政乃是国家各级种类行政机关依据法律行使权力,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
国外学者对教育行政的理解:日本学者对教育行政的理解1领域区分论2职能论3贯彻意识形态论4公权作用论美国学者理解:1过程论2系统论3行为论日本与美国学者对教育行政的理解比较:日本学者强调了教育行政的政治性,美国学者的理解比较微观强调了教育的技术性。
我们理解既要看到它宏观的一面。
也要注意微观运用方面,主要或主导方面还是体现在宏观政治性上。
国外学者对教育行政的理解:1认为教育行政是学校管理教育的活动。
2认为是教育行政机关管理的活动。
3认为教育行政既包括教育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
我们认为教育行政就是国家对教育的管理。
为什么说教育行政是教育行政机关管理教育的活动:1教育行政机关关于教育的指示和决定总是要通过学校行政机关去贯彻执行的,2管理教育应不只是教育行政机关的事,国家其他行政机关对教育也负有责任。
教育行政产生的原因:在政治上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无论是从组织机构还是从其管理职能上有了较大发展为国家管理教育在政治和组织上提供保证。
在经济上一方面,国家办教育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为国家办教育提供一定的财力。
另一方面18世纪产业革命后各国工商业发达为提高教育管理效率各发达国家都致力于应用工商业的管理于教育行政上。
教育行政的特点:1教育行政活动归根到底总是为一定国家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政治路线和阶级政策服务的。
2教育行政活动是跟其他各种社会活动以及产生和制约这些活动的社会历史条件密切关联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行政是发展变化的,其历史演变受多种 因素制约,特别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 因素。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教育行政的性质特 点有所不同。我们研究教育行政,探索教育行政 的规律,首先需要研究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国家 的教育行政的演变。
第一节 中国教育行政沿革
一、中国古代教育行政 二、中国近代教育行政 三、中国现代教育行政
第一节 中国教育行政
一、中国古代教育行政
(二)封建社会教育行政
汉: 从中央教育行政来看,尽管在中央政府中既没有
设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也没有设置专管教育的官 员,但是明确了由掌管宗庙礼仪的最高官员—— 太常兼任全国教育事务的长官。 从地方教育行政来看,主要由地方各级行政长官 兼管教育行政事务。地方各级学校一般设置1人 负责,如郡国校、学置经师1人,庠、序置《孝 经》师1人。
二、中国近代教育行政
(一)清末的教育行政
1.改革中央教育行政制度,创设学部
第二阶段,设常务大臣。
1903年,在内阁专设总理学务大臣,统管全国的学务。中 央教育行政机构下设六处,分别为: (1)专门处,职掌专门学科的学务。 (2)普通处,职掌普通学科的学务。 (3)实业处,职掌实业学科的学务。 (4)审定处,审定各学堂的教科书及各种图书仪器,检查私 人著述,刊布有关学务的书籍报章。 (5)游学处,管理出洋留学生的一切事务。 (6)会计处,管理各学堂的经费。
第一节 中国教育行政
二、中国近代教育行政
(一)清末的教育行政
1.改革中央教育行政制度,创设学部
第三阶段,创立学部。
1905年12月6日,清政府颁布上谕,设学部。并将国 子监并入学部。至此,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职统管全国 教育事务的正式的、独立的中央行政机构——学部宣告 诞生。学部的成立,标志着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教育行政 机构的出现。
(二)封建社会教育行政
秦: 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统一六国,建立了历
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国家。 文教政策 :‘‘书同文”、“行同伦”、
“设三老以掌教化”、“颁挟书令”、 “禁游宦”、“禁私学’’以及“以法为 教”、“以吏为师”等。 在这种教育行政制度下,私学被禁绝,士 民学习的内容只能是国家的法令法规,教 师是执法的官吏,教育行政管理深入到基 层,直接为国家政权的巩固统一服务。
2.改革地方教育行政制度,创设新的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1)裁撤学政,各省改设提学使。 1906年4月,清朝政府宣布裁撤学政,各省改设提学使, 由提学使负责“总理全省学务,考核所属职员功课” 。 提学使司设提学使1人,由督抚节制。该司机关设在省会。 原学务处改为学务公所,设议长1人,议员4人,协助提学 使筹划学务。学务公所下分设总务、普通、专门、实业、会 计、图书6科,其职掌与学部的6司基本相承,每科设科长、 副科长、科员、司事书记。另设省视学官6人,巡视各府、 厅、州、县的学务。
第一节 中国教育行政
一、中国古代教育行政
(一)奴隶社会教育行政
奴隶社会教育行政的特点
第一,官师一体、政教合一。
也就是说,教育行政依附于普通行政,教育 行政官吏没有从普通行政中脱离独立出来, 他们既是官府的正式职官,又是国家教育 行政官吏,还是国学的行政官员和教师。
第一节 中国教育行政
一、中国古代教育行政
第一节 中国教育行政
二、中国近代教育行政
(一)清末的教育行政
1.改革中央教育行政制度,创设学部 学部组织机构系统图
学部
高 等教 学 京编 国 官教 育 制 师 译司 会 实 普 专 总 子 报育 研 调 督 图务 计 业 通 门 务 监 所会 究 查 学 书厅 司 司 司 司 司 议所 局 局局 所
第一节 中国教育行政
二、中国近代教育行政
(一)清末的教育行政
1.改革中央教育行政制度,创设学部
学部设有尚书、左右侍郎,负责全面管理全国的教育行 政事务;设左右丞,协助尚书、侍郎管理学部、领导各 司,稽核五品以下各职官功过;设左右参议,协助尚书 、侍郎核订法令章程,审议各司重要事宜;左右参议下 又设参事官4人,协助左右参议核审事务。学部由5司 12科组成,每司设郎中1人,每科设员外郎。
二、中国近代教育行政
(一)清末的教育行政
1.改革中央教育行政制度,创设学部
第一阶段,1898年中央政府设京师大学堂和管学大臣。 《京师大学堂章程》第一章第二节规定:“各省学堂皆 当归大学堂统辖。”这就明确了京师大学堂兼有统领全 国新式教育的行政机构的职能,从而结束了总理衙门兼 管新学堂的历史。
第一节 中国教育行政
第一节 中国教育行政
一、中国古代教育行政
(一)奴隶社会教育行政
远古时代 ,教育尚未从社会实践中分离出来,教育机 构极为简单,既无教师,也没有专职的行政管理人员。
夏朝,君主左右有“四辅臣”,其中长老既负责掌管教 育,也是培养胄子的教师。
商朝建立以后,国家对教育的控制作用进一步加强,由 职掌音乐的太师、少师及负责教育贵族子弟的长老管理 教育。塾、庠、序等是我国最早按行政区设立的地方教 育机关。
第一节 中国教育行政
二、中国近代教育行政
(一)清末的教育行政
2.改革地方教育行政制度,创设新的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改革地方教育行政制度,创设新的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裁撤学政, 各省设有教育 各省改设提学使 官练习所
教育会由学 厅州县设立劝学所 部奏请设立
第一节 中国教育行政
二、中国近代教育行政
(一)清末的教育行政
第一节 中国教育行政
一、中国古代教育行政
(二)封建社会教育行政
元: 一、从中央教育行政来看,元朝的中央最高教育行政机
构为集贤院,其次为国子监。集贤院的主管大学士有时 兼任国子监的祭酒。 二、从地方教育行政来看,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比唐宋更 为完备,在各行省设置儒学提举司,在江浙、湖广、江 西三省还专门设置了蒙古提学学校官,在京城专门设置 了提举学校所。
中央教育行政制度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1898年中央政 府设京师大学堂
和管学大臣。
、
1903年,清政府采纳张 之洞等人的建议,在内阁 专设总理学务大臣,统管 全国的学务;原大学堂另 设总监督,不由学务大臣 兼管。学务大臣管理的中 央教育行政机构下设六处 。
创立学部
第一节 中国教育行政
第三章 教育行政历史
本章重点:本章主要研究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国 内外教育行政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不同 国家在不同历史形态下的教育行政组织设置、 职责权限、人员配备,揭示不同国家教育行政 的总的特征,以及影响教育行政历史发展与变 化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教育行政;教育行政沿革;教育行政 制度;教育行政机构
第一节 中国教育行政
一、中国古代教育行政
(二)封建社会教育行政
隋: 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 两项措施对后世影响巨大: 一是设立了国子寺(国子监)。隋文帝时,废止了
汉魏以来的由司徒、太常主管教育行政的旧例, 特设国子寺(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后均沿袭此 制)管理中央办理的各学,并设立祭酒专管其事。 从此,中国教育行政走上了专门化的轨道。国子 监既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权构,也是最高学术研 究机构,祭酒既是最高的教育行政官员,也是最 高学府的校长。 二是创立了科举制。科举制重考试成绩,与以往 的选士制度相比,更加客观。
第一节 中国教育行政
一、中国古代教育行政
(一)奴隶社会教育行政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高度文明的时期,学校教育逐渐 形成比较完备的两类两级体系。两类即中央和地方,两 级即大学和小学。
从中央政府来看,分为卿士寮和太史寮两个部门,其中, 太史寮负责掌管历法、祭祀、占卜、文化教育等事务。
从地方政府来看,地方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就是最高的 教育行政长官,同时设乡大夫,负责管理整个乡的政教 禁令。
第一节 中国教育行政
一、中国古代教育行政
(二)封建社会教育行政
封建社会的教育行政,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教育行政在封建社会的内政事务中 并不占重要地位。 从机构上看,教育行政机构不健全,没有从 中央到地方自成体系的、专门的教育行政 机构。 从人数上看,全国教育行政人员数量明显偏 低。
第一节 中国教育行政
第一节 中国教育行政
一、中国古代教育行政
(二)封建社会教育行政
宋: 一、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仍为国子监,隶属礼部。国子监
设祭酒1人,其他的职官还包括:直讲8人,制事2人,司 业、监丞、主簿、书库、监官各1人。 二、在地方教育行政方面,宋代创设了专门的地方教育 行政机构——提举学事司,简称“提学司”。其最高行 政长官称为提举学事使,简称提学使或提学,对所属的 州、县的教育进行管理。主要职责包括:遴选考察教师, 督导学生课业,主持和协调科举事宜。 有益的改革举措:第一,政府给学校提供比较固定的经 费支持。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学田制,即政府为学校 置拨田产、校产,以充办学经费之用。二是助学钱,即 朝廷或地方行政部门直接将钱、粮拨给学校,按照人头 分配。第二,政府对书院发展的大力支持。
第一节 中国教育行政
一、中国古代教育行政
(二)封建社会教育行政
唐: 一、国子监仍然作为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领导机构,负
责管理中央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和广文馆。唐代最高的教育行政官员就是祭酒,祭酒之 副称为司业。 二、各行政或业务部门设置的学校,由该部门负责管理, 如太医署所管辖的医学校,太卜署所管辖的卜筮学校, 等等。 三、对于教育行政官员的考核也非常严格,专门设置考 功郎中、考功员外郎负责。教育行政官员不论职位高低, 每年都要经过小考一次,每隔3~5年经过大考一次,根 据考核情况,决定晋升、奖励或惩处。 四、唐代依旧没有专设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州、县官学 由兼管地方教育行政事务的官员(长史)负责统一领导。
第一节 中国教育行政
一、中国古代教育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