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跟踪检测(十九)第一部分第六章第一讲地表形态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七)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含解析)鲁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七)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含解析)鲁教版一、选择题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地区中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是( )A.青藏高原B.南海诸岛C.华北平原D.横断山脉2.能够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举措是( )A.计划生育B.提升城市化水平C.节约水源D.开发新能源解析:1.B 2.D 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故四个选项中南海诸岛受到的影响最显著。
第2题,开发新能源能够有效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我国积极推动落实《巴黎协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引领各国共同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赢得了国际社会积极评价。
下图为地质时期全球平均温度及降水特点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生代以干旱为主B.第四纪冰川面积比现在小C.寒冷期偏长,温暖期偏短D.整个古生代全球气候以温暖为主4.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全球热量资源的时空分布发生变化,但是水资源分布不变B.热量条件改善,全球生物多样性增加C.全球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增多D.极端天气减少,流行疫病减少解析:3.D 4.C 第3题,图中显示新生代全球气候以湿润为主,A错;第四纪气候较寒冷,属于大冰期,冰川覆盖面积应该比现在大,B错;整个地质时期,寒冷期偏短,温暖期偏长,C错;整个古生代全球气候以温暖为主,D正确。
第4题,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在变暖的过程中,地球上可能会发生更多的极端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如持续性干旱、热浪、大暴雨等。
(2019·绵阳诊断)时隔四十年,我国各领域的科学家于2017年开展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
2018年9月5日的首期成果报告会指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的速度在加快,冰川、冻土、湖泊、植被等都对此作出了回应,“亚洲水塔”正在失衡。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15地表形态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15地表形态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8·广东实验中学质检)读我国巢湖流域古代聚落遗址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图示古代聚落遗址主要分布在( )A.海拔较高的地区B.河流中下游地区C.山麓冲积扇地区D.地势平坦的地区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地区总体海拔较低,较大一部分地区海拔在50米以下,图中古代聚落遗址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势较低地区,且等高线比较稀疏,说明地势平坦。
答案:D2.冬季,巢湖水域面积减小最大的地区可能位于( )A.西北面B.西南面C.东北面D.东南面解析:据图中古代聚落遗址分布可知,西南面聚落较多,且等高线稀疏,说明西南面地势更为平坦,所以巢湖西南面冬季水域面积减小最大。
答案:B(2018·江西五校模拟)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根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甲、乙两城市所在地区的地形分别可能是( ) A.山区、平原B.平原、平原C.山区、山区D.平原、山区解析:据经纬度信息可知,甲城市在秦岭以南的山区,铁路分布在地势较低的地区,铁路沿河谷分布;乙城市位于淮河平原。
答案:A4.影响甲、乙两城市1月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B.地形C.海陆位置D.大气环流解析:甲城市位于秦岭以南,处于冬季风背风坡,受冷空气影响小,1月气温高;淮河平原以北没有大山的阻挡,寒冷气流可以直接到达,乙城市1月气温较低。
答案:B读万达高速公路穿过川××区的景观图,完成下面两题。
5.该路穿越山区时不呈“之”字形,而是逢山开隧,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
其原因主要是( )①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②减少所经聚落,减少拆迁量③缩短公路里程④减轻生态破坏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宁愿“逢山开隧,遇沟建桥”增加成本,也不选择“之”字形道路,很明显是为了缩短公路里程,节省运营时间。
答案:A6.影响万达高速公路施工的最大障碍是( )A.资金B.地形C.技术D.移民解析:万达高速公路施工需要建设众多的桥隧以实现比较平坦的路面,主要障碍是地形崎岖。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含地球和地图课时跟踪检测六地球的运动__公转二昼夜长短
课时跟踪检测(六)地球的运动——公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一、选择题(2018·巢湖联考)2017年7月7日当地时间下午1时,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二次峰会在德国汉堡(53°33′N,10°E)举行,会期2天。
日前汉堡正实行夏时制,时间拨快1小时。
据此完成1~3题。
1.峰会开始时,北京时间为( )A.7月7日20时B.7月7日19时C.7月6日21时D.7月6日18时2.峰会召开期间,正值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 )A.夏至B.小暑C.大暑D.立秋3.与汉堡相比,会议期间北京( )A.日落时间较晚B.白昼时间较长C.正午太阳高度大D.自转线速度小解析:1.B 2.B 3.C 第1题,德国汉堡位于东一区,与北京(东八区)相差7个小时,但是德国汉堡夏季采用夏时制,时间拨快1小时,即采用夏时制时汉堡与北京相差6小时,汉堡13时举行开幕式,北京时间应为19时,B正确。
第2题,6月22日为夏至,7月7日与6月22日相差半个月,是夏至后的第一个节气,小暑,B正确。
第3题,北京比汉堡偏东,日出和日落时间早;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汉堡纬度高,昼更长;北京距直射点近,正午太阳高度大,C正确;北京位于(40°N,116°E),比汉堡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
如图为某一日期甲、乙、丙、丁四个地点的昼长状况图。
读图完成4~6题。
4.从南北半球来看,甲、乙、丙、丁四个地点中( )A.丙位于北半球,丁位于南半球B.甲与丙不在同一半球C.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D.乙与丙位于同一半球5.图示甲、乙、丙、丁四个地点中,纬度最高的地点是( )A.甲B.乙C.丙D.丁6.该日图中丙地点日出的地方时刻是( )A.9时B.7时30分C.6时D.4时30分解析:4.B 5.A 6.D 第4题,读图可知,由于该日四个地点的昼长不相等,说明不是二分日。
乙昼长为12小时,位于赤道上。
高三第一轮复习地理课时跟踪检测 (53)
2.从图中信息分析,以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候变化在同一纬度上状况是相同的 B.中世纪和现代的亚热带范围都在秦岭以南
(
)
C.中世纪的暖温带和亚热带分布的纬度均比现代的高 D.中世纪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约是现代800 mm 等降水量线
返回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13世纪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北界均比 现代的纬度高,故气候比现代温暖,水稻种植的范围比现代 广。第2题,从图中可知,中世纪的暖温带和亚热带分布的纬 度均比现代高。
特点
冷暖干湿相互交替,温暖期 较长,寒冷期较短,湿润期 与干旱期相互交替 全球气温呈 趋势
近百年来气象观 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 测记录时间 趋势
的
返回
【注】
正确理解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并不一定都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如人类出现前的 地质时期,气候也在冷暖干湿相互交替。 (2)气候变化不等于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只是近一二百年的气 温升高现象。 (3)气候变化不是百害无一利的。如高纬地区气温上升,农作 物生长的热量条件得到改善,产量增加。
返回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返回
4.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返回
集 训 过 关
右图是我国中世纪与现代的亚 热带和暖温带北界示意图。 读图, 回答 1~2 题。
1.我国中世纪的地理环境的特点 是 A.气候比现代寒冷 B.水稻普遍种植的范围比现代广 C.受人类污染严重 D.降水比现代丰富 ( )
返回
返回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 资源条件 的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 自然灾害 。 3.全球气候变化还将导致原有 生态系统 的改变。 4.全球气候变化显著影响农业、林业、牧业 、渔业等部门。 5.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 行,危害人体健康。
2019-2020年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八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湘教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八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湘教版一、选择题下面两图是不同时期美国航天局地球观测站在同一处拍摄到的乞力马扎罗山上的冰川。
据此回答1~2题。
1.上面两图景观的变化主要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A.火山喷发B.臭氧层变薄C.全球变暖 D.酸雨2.治理上题所指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A.加强预报B.减少氟氯烃的排放C.倡导低碳生活,节能减排D.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解析:1.C 2.C 第1题,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使乞力马扎罗山上的冰川面积变小。
第2题,治理全球变暖的根本措施是倡导低碳生活,节能减排。
《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下图表示1962年~xx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
读图完成3~4题。
3.1962年~xx年,安徽省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A.降幅超过升幅B.逐年上升C.升高约2.1 ℃ D.波动上升4.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 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解析:3.D 4.C 第3题,读图可知,从1962年到xx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呈现出波动上升的状态。
第4题,气候变暖使各地的生长期延长,蒸发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读北半球近百年来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的水平变迁图,完成5~6题。
5.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高度的变化 B.距海远近的变化C.气温的变化 D.降水量的变化6.近年来,与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①华北地区春季旱情加重②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③大气层频发强磁暴④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减小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解析:5.C 6.C 由图可知,北半球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有向北扩展的趋势,反映了全球变暖这一背景;由于气温升高,高纬度区域内冰雪融化,中纬度地区干旱加剧,而大气频发强磁暴和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与之关系不大。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专题训练:地表形态和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专题训练:地表形态和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单项选择题:在以下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要一个选项是最契合标题要求的。
〔共15小题〕读我国某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散布表示图,依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完成1—2题。
1.先民选择寓居地时,充沛思索的聚落规划最主要的要素是A.气候B.地形C.河流D.交通2.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添加,图中区域②有能够开展成为聚落,其聚落外形能够是A.聚会型B.带状C.网状D.棋盘式右图为〝某干旱地域城市散布图〞,依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3—4题3.图中a、b、c、d四个位置,最容易构成城镇的是A.aB.bC.cD.d4.在上述城镇的城市化进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限制性要素是A.土地消费力B.水资源C.基础设备D.经济规模在以下图所示区域内,预备修建从A城(120.5°E,28°N)到B城的公路,剖析回答5—6题。
5.在上图示的四条线路备选方案中,最正确方案为A.①B.②C.③D.④6.图中显示,影响公允路区位的主要自然要素是A.地形要素B.水文要素C.气候要素D.经济开展水平7.石炭—二叠纪是地球上重要的构成煤炭的时期,事先森林茂盛,植被丰厚,那么事先的气候的特点是A.冰冷干旱B.暖和湿润C.冰冷多雨D.暖和干旱〝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理想,同时越来越多的证听说明,与之相随同的还有〝全球变暗〞,即地球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添加,云层变厚,可以直接抵达地球外表的阳光逐渐增加,地球因此而变得越来越〝暗〞。
据此完成8—9题。
8.惹起〝全球变暖〞和〝全球变暗〞的主要人为缘由都是A.太阳辐射才干在削弱B.运用化石燃料等排放出少量微粒物C.火山喷发发生的火山灰D.沙尘暴暴虐全球9.〝全球变暖〞将招致多方面的变化,以下变化不能够...的是A.海平面上升B.暴雨、洪涝、干旱等灾祸事情添加C.冰川掩盖面积扩展D.对人类安康的要挟会添加10.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全球气候变暖仅仅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正常表达B.全球变暖,除了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正常表达外,人类活动也加剧了此现象C.人类对全球变暖效果一筹莫展D.全球变暖形成的影响都是有害的以下图为〝我国近5000年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1—12题。
最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复习题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答案
高中业水平考试地理复习题——《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有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质时期气候指距今22亿年之前的气候B.地质时期曾反复出现三次大冰期气候.地质时期气候变化以冰期为主 D.地质时期的气温波动幅度为5到10度2、中原古代游牧民族由于气候变化对中原侵扰频繁,该时期可能是:A.大冰期 B.间冰期.寒冷时期 D.温暖时期3、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正确的是:A.全球气候变暖仅仅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正常体现B.全球变暖,除了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正常体现外,人类活动也加剧了此现象.人类对全球变暖问题束手无策D.全球变暖造成的影响都是有害的读“最近100年海平面的变化图”,判断4~5题。
4、根据图中“海平面上升曲线”,近100年世界气温:A.呈直线上升趋势 B.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变化不大 D.总体上有下降趋势5、下列人类的做法中,对缓解图示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是:A.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以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B.发展洁净煤技术,研究煤炭中硫资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沿海国家修建沿海大堤,防止沿海地区被淹D.加强国际间合作,提高能利用技术和能利用效率,采用新能,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下图是“中国近50年增温速率分布图”。
读图完成6~7题。
6、中国近50年增温明显的地区是: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华东地区D.东北地区7、气温升高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可能是:A.各地降水量普遍增加B.南方与北方温差变大.水稻种植的北界北移 D.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8、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后果有A.蒸发强烈,海平面下降B.陆地面积增加.海平面上升,部分沿海地区被淹没 D.臭氧层“空洞”扩大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
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9~11题。
9、该地近几十年气候的变化是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10、引起其气候周期变化的因子最可能是A.人类不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B.黄赤交角的变化.太阳活动的周年变化 D.人类不断破坏森林11、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海平面下降 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12、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对世界沿海地带造成的影响不正确的是:A.海岸侵蚀加强 B.土地盐碱化加剧.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 D.高纬度降水减少下图显示了2001年至2005年格陵兰岛某冰川末端不断消融后退的“足迹”。
【2019-2020】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八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湘教版必修1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2019-2020】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八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湘教版必修1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下面两图是不同时期美国航天局地球观测站在同一处拍摄到的乞力马扎罗山上的冰川。
据此回答1~2题。
1.上面两图景观的变化主要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A.火山喷发B.臭氧层变薄C.全球变暖 D.酸雨2.治理上题所指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A.加强预报B.减少氟氯烃的排放C.倡导低碳生活,节能减排D.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解析:1.C 2.C 第1题,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使乞力马扎罗山上的冰川面积变小。
第2题,治理全球变暖的根本措施是倡导低碳生活,节能减排。
《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
读图完成3~4题。
3.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A.降幅超过升幅B.逐年上升C.升高约2.1 ℃ D.波动上升4.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 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解析:3.D 4.C 第3题,读图可知,从1962年到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呈现出波动上升的状态。
第4题,气候变暖使各地的生长期延长,蒸发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读北半球近百年来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的水平变迁图,完成5~6题。
5.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高度的变化 B.距海远近的变化C.气温的变化 D.降水量的变化6.近年来,与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①华北地区春季旱情加重②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③大气层频发强磁暴④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减小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解析:5.C 6.C 由图可知,北半球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有向北扩展的趋势,反映了全球变暖这一背景;由于气温升高,高纬度区域内冰雪融化,中纬度地区干旱加剧,而大气频发强磁暴和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与之关系不大。
高中地理湘教版课时跟踪检测(十九)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面两图是不同时期美国航天局地球观测站在同一处拍摄到的乞力马扎罗山上的冰川。
据此回答1~2题.1.上面两图景观的变化主要反映的环境问题是()A.火山喷发B.臭氧层变薄C.全球变暖D.酸雨2.治理上题所指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A.加强预报B.减少氟氯烃的排放C.倡导低碳生活,节能减排D.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解析:1。
C 2。
C 第1题,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使乞力马扎罗山上的冰川面积变小。
第2题,治理全球变暖的根本措施是倡导低碳生活,节能减排。
《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
读图完成3~4题。
3.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A.降幅超过升幅B.逐年上升C.升高约2。
1 ℃ D.波动上升4.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 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解析:3。
D 4.C 第3题,读图可知,从1962年到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呈现出波动上升的状态.第4题,气候变暖使各地的生长期延长,蒸发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读北半球近百年来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的水平变迁图,完成5~6题。
5.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高度的变化B.距海远近的变化C.气温的变化D.降水量的变化6.近年来,与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有()①华北地区春季旱情加重②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③大气层频发强磁暴④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减小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5。
C 6。
C 由图可知,北半球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有向北扩展的趋势,反映了全球变暖这一背景;由于气温升高,高纬度区域内冰雪融化,中纬度地区干旱加剧,而大气频发强磁暴和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与之关系不大.读下图,回答7~8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专题测试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专题测试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专题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5×4=60分)图中阴影部分为某种自然资源的全球分布情况,读图回答1~3题。
1.该自然资源是指( )A.湿地B.油田C.冰川D.煤田2.该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在( )A.盆地和湖泊周围B.沿海与大陆架上C.大陆边缘与岛屿D.高纬区和高山区3.近几十年,该自然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变暖,气温升高B.大气的臭氧层变薄C.人类的需求量加大D.地壳不稳定,多地震1~3.解析第1题,图中资源分布在南极洲,北冰洋周围及大陆内部的高山地区,该自然资源应是冰川。
第2题,冰川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
第3题,由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5.下列关于冰岛火山喷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火山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B.造成北极地区冰盖大面积融化,形成洪水C.将增强大气的吸收作用,加剧全球气候变暖D.火山喷发后当地昼夜温差变小6.该岛屿拥有丰富的( )A.地热资源B.石油资源C.淡水资源D.人力资源5~6.解析第5题,冰岛火山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A项错误;冰岛火山喷发会使大气中的悬浮物质增多,这些悬浮物质会削弱白天的太阳辐射,使平均气温降低,故不会造成北极地区冰盖大面积融化,也不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故B、C项错误;悬浮物质的增多削弱了白天的太阳辐射,也增强了夜晚的大气逆辐射,受此影响该地的昼夜温差会变小,故D项正确。
第6题,冰岛位于大西洋中脊上,地壳运动活跃,因此地热资源丰富,其首都雷克雅未克大量利用地热取暖,是世界著名的“无烟城市”。
答案 5.D6.A2019年11月,雪龙号又一次奔赴南极大陆考察。
如图是南极洲年平均气温和年等降水量图,读图回答第7题。
7.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则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图1等温线变得更加密集B.图10℃等温线向北移动C.图2等值线数值相应增加D.图1、图2两图中大陆面积扩大解析全球变暖会导致南北温差变小,图1中等温线会变得更加稀疏,A项错误;0°C等温线会向南(高纬)移动,B项错误;冰川融化量增大,海平面上升,导致南极大陆面积减小,D项错误;南极气温升高,气压降低,降水会增多,图2等降水量线数据相应增加,故C项正确。
2023届高三地理高考一轮复习跟踪练习卷:地球表面形态
选择题下图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地质剖面示意图。
地幔中的岩浆具有强烈上升趋势的位置,称为热点,黄石湖通过黄石河与密西西比河的支流相通。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黄石湖是A. 火山湖B. 内流湖C. 冰蚀湖D. 咸水湖【2】下列叙述正确的A. 黄石热点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B. 黄石火山口地表岩石为花岗岩C. 黄石河属于内流河D. 黄石热点的上升岩浆来自软流层【答案】【1】A【2】D【解析】【1】读图可知,黄石湖是在火山口附近形成的湖泊,不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湖泊;黄石湖通过黄石河与密西西比河的支流相通,则说明黄石湖是外流湖,属于淡水湖,不是咸水湖。
故选A。
【2】图中黄石热点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黄石火山口地表岩石是属于喷出型的岩浆岩,多为玄武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黄石河与密西西比河的支流相通,属于外流河;岩浆来自地幔的软流层。
故选D。
选择题节理是岩体受力断裂后两侧岩块没有显著位移的小型断裂构造。
额尔齐斯河上游峡谷处,有山峰表面既圆润平滑,又十分陡峭,海拔高约1000米,相对高度351米,孤峰傲立,被当地人称为阿尔泰山之最,(也称穹状山峰,岩体中存在傾斜角度在60°~75°以上的穹状节理面)。
右图为神钟山景观图和形成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小题。
【1】神钟山的形成A. 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岩层断裂→风化侵蚀一→出露地表B. 岩浆喷出冷却凝固→反复升降→风化侵蚀→出露地表C. 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地壳抬升→风化侵蚀→出露地表D. 岩浆喷出冷却凝固→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出露地表【2】该山峰表面十分陡峭的主要原因是A. 山峰海拔高度高B. 山体抗侵蚀能力强C. 山峰相对高度大D. 节理的倾斜角度大【答案】【1】C【2】D【解析】【1】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因此神钟山形成过程的第一阶段应为岩浆侵人冷却凝固;侵入型岩浆岩形成于地壳内部,而神钟山为出露地表的山峰,因此必须经历地壳抬升的过程;拾升至地表后,上覆岩层被风化侵蚀后,花岗岩体出露地表形成图示山体,故A正确【2】由材料可知,花岗岩体沿着一层一层的节理面剥离分解崩塌,从材料中可知:岩体中存在傾斜角度在60°~75°以上的穹状节理面,由于这些穹状节理面的倾斜角度很陡,从而导致该山峰表面十分陡峭,故D正确。
高三地理试题答案
高三地理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A. 24小时B. 48小时C. 36小时D. 12小时答案:A2. 下列关于经纬度的描述,正确的是()A. 经度是指从赤道向两极延伸的线B. 纬度是指从赤道向两极延伸的线C. 经度圈是横切地球的圆圈D. 纬度圈是竖切地球的圆圈答案:B3.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是()A. 氧B. 硅C. 铝D. 铁答案:A4. 以下哪项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实例?()A. 森林砍伐B. 火山爆发C. 地球公转D. 潮汐现象答案:A5.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A. 撒哈拉沙漠B. 戈壁沙漠C. 阿拉伯沙漠D. 卡拉哈里沙漠答案:A二、填空题1. 地球的大气层由外到内分为五层,其中包含平流层、对流层和()。
答案:高层大气层2. 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和()。
答案:海洋、陆地、大气3.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和()。
答案:地壳、地幔、地核三、简答题1. 请简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上的每个地方都会经历昼夜更替,影响了生物的作息规律和气候的形成。
地球的公转导致了季节的变化,使得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形成了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
2. 阐述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幔的热对流作用下移动。
板块的相互作用包括发散、俯冲和碰撞,这些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的形成等地质现象。
3. 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答: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子在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等环节。
水循环对地球环境至关重要,它调节了地球的温度,维持了生态平衡,保证了生物体的水分供应。
四、论述题1. 论述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答: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城市热岛效应等。
2019-2020学年度最新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八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湘教版必修1
(2)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毁林。
(3)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和调整;加强全球合作;提高人类保护大气的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等。
13.[加试题]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也越来越关心,据专家分析和预测:近50年西部降水增加,东部频繁出现南涝北旱;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纪略有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将更明显;农作物受旱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将加大。下图为我国近30年变化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2)单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我国河西走廊的粮食产量如何变化?试说明理由。
(3)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至少列举3点)
解析:第(1)题,直接从统计图中提取信息,从年平均气温与冬季平均气温两方面叙述。第(2)题,河西走廊的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而近50年西部降水增多,热量更加充分,所以粮食会增产。第(3)题,全球变暖,海平面会上升,沿海低地被淹,土地盐碱化加剧,风暴潮加剧,另外,还会影响到沿海港口的航运等。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
①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 ②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
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 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9.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16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含解析中图版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20世纪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过去数千年的气候变化问题一直倍受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读过去1000年中国东、西部气候变化的对比图,完成第1~2题。
1.根据材料信息推断,在过去的1 000年中,我国( )A.冷暖交替最多存在0.5 ℃左右的变化幅度B.西部平均气温超过东部平均气温C.西部的旱涝频度超过东部的旱涝频度D.20世纪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2.下列有关全球变暖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珠穆朗玛峰雪线下降B.澳大利亚大堡礁在消失前可能成为游客蜂拥而至的旅游景点C.将导致我国油菜开花期提前,甜菜种植区域南移D.有利于上海港基础设施建设(2020天津耀华滨海学校高三月考)明末清初,出现了气温较低的“明清小冰期”,极端天气多发,给我国带来了严重影响。
下图为食物短缺的程度统计图。
据此完成第3~4题。
3.统计图显示,食物短缺程度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其自然原因推测最合理的是( )A.气温南高北低,北部粮食产量低于南部B.北部降温幅度更大,粮食减产幅度也大C.北部极端天气更多,自然灾害程度更大D.北部地区开垦历史悠久,水土流失严重4.河南食物短缺最严重的原因主要是( )A.人口密度大B.山地比例高C.人口迁入多D.土壤盐渍化严重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
读图,完成第5~6题。
5.1992—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A.地壳活动加剧B.日地距离缩短C.黄赤交角增大D.全球变暖6.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读孟加拉国在不同程度的海平面升高过程中可能被淹没的土地分布示意图,完成第7~8题。
7.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①酸性气体排放量增加②臭氧层的破坏③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④毁林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8.海平面上升使孟加拉国沿海地带( )A.更适于港口建设B.土壤盐碱化程度加大C.气候趋于温和湿润D.土壤中水分增多,肥力增大下图为1993—2003年西伯利亚(亚洲北部)沙果特湿地上空(1千米高度)空气中CO2含量的变化观测统计图。
近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课时训练(十五)地表形态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02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五)地表形态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五)地表形态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五)地表形态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全部内容。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地表形态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单项选择题读祁连山—居延海自然景观剖面图,完成1~2题.1.冲积扇是河流泥沙在出山口形成的自然沉积体。
与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古冲积扇相比,新冲积扇位置偏向南的原因最可能是( )A.农业生产活动B.地表水下渗C.祁连山地南移D.冰川融水量增大2.推测图示区域的主要交通线()A.沿河流呈南北走向B.沿河流呈东西走向C.地处戈壁呈南北走向D.沿冲积扇边缘呈东西走向解析: 1。
C 2。
D 第1题,冲积扇是河流泥沙在出山口形成的自然沉积体,其形成与人类活动和地表水的下渗关系不大;冰川融水量增大会使径流量增加,冲积扇位置北移;祁连山地的南移会使河流泥沙在出山口沉积的位置南移,因而使得新冲积扇的位置南移。
第2题,图示区域祁连山脉北侧冲积扇地区的水资源比较丰富,人口和城镇数量较多,且地形较为平坦,因而该区域的主要交通线沿冲积扇边缘呈东西走向。
结合某区域地形图,回答3~4题。
3.仅从自然条件考虑,图中四聚落中受泥石流威胁最大的是()A.甲B.乙C.丙D.丁4.四聚落中()A.甲聚落位于河流交汇处,取水最方便,形成最早B.乙聚落地势最高,洪涝灾害少,但发展缓慢C.丙聚落在河流凹岸,水深易建码头,发展最快D.丁聚落地形平坦,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慢解析:3。
2017高三地理复习跟踪检测(十九)第一部分第六章第一.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地表形态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2016 •临川测试)河谷中常有多级阶地,其中高于河漫滩的最低一级阶地,称为一级阶紧邻其上的另一级阶地称为二级阶地,依此类推。
早期的人类遗址多出现在河流阶地,早期人类选择在河流阶地居住的最主要原因是解析:1.D 2.B 第1题,由题干可知,阶地越新越低,越老越高。
图中显示,河流河水面以上有两级阶地,其中二级阶地地势最高,形成最早,是地壳上升,流水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的。
第2题,河流阶地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土壤肥沃,且靠近河流,灌溉便利,便于农耕,因此人类遗址多出现于此。
2014年7月1日7时41分,成都至上海虹桥的D628次动车组在成都站启动,中国铁路网“四纵四横”之一的沪汉蓉铁路大通道正式全线投入运营,川渝地区从此融入中国的高咼。
读河流阶地形成示意图,回答1〜2题。
1.A.图中河流阶地形成的地质作用有()B.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地壳下降、流水侵蚀C. 地壳下降、流水沉积 D .地壳抬升、流水沉积地; 正常情况下,阶地越新越低,越老越2.A. 水运便利 B .便于农耕C. 军事防御 D .文化传统3•汉宜(武汉-宜昌)铁路是沪汉蓉铁路的重要一段, 该段没有选择沿(长)江修建,主要是因为该河段(地形复杂,河道弯曲,A.B.C.D.人口稠密,多小城镇,路基不牢线路太长搬迁人口多对经济带动不明显4. 汉宜铁路正线桥梁长度占线路总长度的55.6%, 其原因主要是(铁版图。
读图回答A.为生物提供通道B .加快建设速度解析:3.B 4.C 第3题,修建高速铁路线的原则是以直达运输为主, 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以节省运营时间。
汉宜铁路穿行于长江中下游平原,高架桥梁,减少对耕地的占用,也不会阻断地面交通。
解析:6.A 7.C 第6题,对比两图会发现, 总体上该地地势升高了; 结合图中河流信到地势较高处,故 C 项正确。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练习: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第1课时)Word版含答案
高考一轮复习第一课时:全球气候变化【课前检测】一、选择题图1为“北极地区景观图”,图2为“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 图甲中的景观反映了图乙中的环境问题是( )A .②B .③C .④D .⑤ 2. 节约能源,降低能耗,能有效减缓( )A .①②B .①④C .④⑤D .②⑤图3为“气温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词语中形容图中气温变化最恰当的是( )A .保温作用B .温室效应C .热岛效应D .全球气候变暖4. 该现象直接引发的问题叙述正确的是( )A .海平面下降B .作物生长环境发生改变C .地下水位下降D .降水增多图4为全球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的关系模式图”,横坐标代表气温状况,纵坐标代表出现频率。
图1图2图3读图回答5题。
5.图中信息反映了( )A .全球最低气温将升高B .极冷天气频率将增加C .全球平均气温将下降D .极热天气频率将增加6.卫星遥感监测显示,1999~2008年青藏高原上的色林错湖面扩大了约20%,主要原因是( )A .冰雪融水增加B .冻土面积扩大C .青藏高原抬升D .湖面蒸发增加【课后检测】 一、选择题图1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
读图回答1-2题。
1. 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A .地壳活动加剧B .日地距离缩短C .黄赤交角增大D .全球气候变暖 2. 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A .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B .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C .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D .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冰川是一种具有一定形状并能自行运动的、较长时间存在于地球寒冷地区的天然冰体,由多年降雪不断积累压固形成的。
近年来,珠峰的冰川强烈消融。
图2是“1921年和2007年喜马拉雅山图4图1地区的绒布冰川对比图”。
读图回答3-4题。
3. 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面积大幅缩减的原因有( )①臭氧减少,紫外线增强 ②农业生产大量引水灌溉 ③温室气体大量排放 ④过度砍伐森林 ⑤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酸雨出现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②③⑤4.随着喜马拉雅山冰川的大量消融,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 .三江源湿地面积先增后减B .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C .全球淡水资源不断增多D .南亚各国的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我国境内喜马拉雅山区冰湖(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众多,随着气候的变化,该区冰湖面积、数量都呈现相应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地表形态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
(2016·临川测试)河谷中常有多级阶地,其中高于河漫滩的最低一级阶地,称为一级阶地;紧邻其上的另一级阶地称为二级阶地,依此类推。
正常情况下,阶地越新越低,越老越高。
读河流阶地形成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河流阶地形成的地质作用有( )
A.地壳下降、流水侵蚀B.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C.地壳下降、流水沉积 D.地壳抬升、流水沉积
2.早期的人类遗址多出现在河流阶地,早期人类选择在河流阶地居住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水运便利 B.便于农耕
C.军事防御 D.文化传统
解析:1.D 2.B 第1题,由题干可知,阶地越新越低,越老越高。
图中显示,河流河水面以上有两级阶地,其中二级阶地地势最高,形成最早,是地壳上升,流水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的。
第2题,河流阶地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土壤肥沃,且靠近河流,灌溉便利,便于农耕,因此人类遗址多出现于此。
2014年7月1日7时41分,成都至上海虹桥的D628次动车组在成都站启动,中国铁路网“四纵四横”之一的沪汉蓉铁路大通道正式全线投入运营,川渝地区从此融入中国的高铁版图。
读图回答3~4题。
3.汉宜(武汉-宜昌)铁路是沪汉蓉铁路的重要一段,该段没有选择沿(长)江修建,主要是因为该河段( )
A.地形复杂,路基不牢
B.河道弯曲,线路太长
C.人口稠密,搬迁人口多
D.多小城镇,对经济带动不明显
4.汉宜铁路正线桥梁长度占线路总长度的55.6%,其原因主要是( )
A.为生物提供通道 B.加快建设速度
C.减少对耕地的占用 D.多洪涝、泥石流
解析:3.B 4.C 第3题,修建高速铁路线的原则是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以节省运营时间。
汉宜铁路穿行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但是由于河道过于弯曲,不宜沿江修建。
第4题,该地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区,修建高架桥梁,减少对耕地的占用,也不会阻断地面交通。
5.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规划图。
M镇计划修建一小港口,在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合理的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解析:选B 乙处于海湾内,受东南风影响小,利于船只避风,且靠近城镇和陆上交通线,货运量大,交通便利。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约34°33′N,114°49′E附近)不同时期城市位置变迁图,根据材料和图回答6~7题。
6.图示时期,该地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是( )
A.流水沉积 B.流水侵蚀
C.风力沉积 D.风力侵蚀
7.图示区域城市搬迁原因及选址区位说法正确的是( )
A.风沙掩埋背风坡 B.风沙掩埋迎风坡
C.水灾高地 D.水灾远离河流
解析:6.A 7.C 第6题,对比两图会发现,总体上该地地势升高了;结合图中河流信息,以及该地的位置信息,可判断流水沉积是主因。
第7题,两次搬迁都是由地势较低处搬到地势较高处,故C项正确。
下图示意近800年来内蒙古岱海盐度变化。
读图,完成8~9题。
8.岱海环境最可能趋向于( )
A.冷干 B.温干
C.冷湿 D.温湿
9.岱海环境趋向代表了一种全球气候变化倾向,下列对策阻滞这种变化可行的是( )
①杜绝化石燃料的使用②荒漠地带大面积植树造林
③发展技术,提高燃料利用率④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8.B 9.D 第8题,1610年后,岱海盐度趋向于增加,说明湖水减少,说明环境趋向于温暖干燥。
第9题,岱海环境趋向代表了全球气候变暖倾向,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植树造林、提高燃料利用率、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等。
杜绝化石燃料使用不现实;荒漠地带不适合大面积植树造林。
读部分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吨/人)与人口数量关系图,完成10~11题。
10.对图中有关国家二氧化碳排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美国排放总量远大于中国
B.经济越发达,排放总量越大
C.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排放国
D.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大于发展中国家
11.下列行为违背低碳理念的是( )
A.降低城市建设密度
B.建设垃圾焚烧电站
C.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D.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解析:10.D 11.A 第10题,虽然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但是人口数量比中
国人口少得多,故排放总量小于中国;由图可知,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量无明显相关性;图中欧洲国家中俄罗斯人均排放二氧化碳数量多,人口数量也较多,是欧洲最大的排放国;图中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比发展中国家少一些,但是人口比发展中国家少很多,故人均排放量大于发展中国家。
第11题,建设垃圾焚烧电站,可以合理利用垃圾,减少城市垃圾污染,还可以发电,减少对煤炭等的使用,符合低碳理念;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可以对垃圾进行循环利用,符合低碳理念;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符合环保、低碳理念。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6·衡水中学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4分)
下图为M县略图,土楼是B地附近山村的传统民居建筑,用山石或河石砌成地基,石基露出地面部分一般在50~100 cm之间。
以红土筑墙,墙体厚实,以杉木为柱梁,构架吻合紧密。
(1)描述M县的地形特征。
(12分)
(2)请任举三例说明土楼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2分)
解析:第(1)题,根据位置可判断M县位于我国东南丘陵地形区,从等高线和河流流向能分析其地形类型、分布、地势等地形特征。
第(2)题,人类的传统民居深深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
土楼建筑的圆弧形斜顶、石基土墙、杉木柱梁等建筑特点无不和当地环境密切相关。
仔细阅读材料,从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文等环境特点分析土楼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答案:(1)①以丘陵、低山为主;②地势起伏大;③西(北)高、东(南)低。
(2)(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丰沛,圆弧形斜顶便于排水;山区多林木,为建造柱梁提供材料;黏重的土壤(红壤),为建造外墙提供材料;厚实的土墙冬暖夏凉,适应当地冬夏温差大的气候条件;位于山区,且距河较近,可提供地基所需的石材;地处季风气候的山区,易出现洪灾,地基高可防洪。
13.我国目前能源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基本消费占世界10.4%,居世界第二位。
读1978年9月~2005年9月北冰洋海冰范围的变化趋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32分)
(1)描述图中1978年到2005年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
(8分)
(2)根据下图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依次把以下序号所对应字母连接起来。
(12分)
①极冰融化②燃烧矿物燃料③沿海低地被淹
④毁林
(3)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并就此谈谈我国控制CO2排放量,实施低碳经济的可行性措施。
(12分)
解析:第(1)题,根据北冰洋海冰范围的减小,可以推测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或变暖趋势。
第(2)题,全球气温的上升,是温室气体含量增加的结果,它会导致极冰融化、沿海低地被淹没等一系列问题。
而温室气体含量增多则是由于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造成的。
第(3)题,我国CO2排放量大的原因,可从我国的人口总量、经济增长、能源消费构成等方面考虑;而实施低碳经济的可行性措施则可从能源利用率、能源构成、产业结构、节能意识等方面考虑。
答案:(1)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变暖)趋势。
(2)a—④b—②c—①d—③
(3)原因:①人口总量大;②经济加速增长;③能源消费总量大;④矿物能(煤、石油和天然气)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的比重高。
(任答三条)
措施:①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②发展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③进行温室气体的回收;④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⑤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⑥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
(任答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