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文本解读

合集下载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整体教学解读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整体教学解读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整体教学解读教材解读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作者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按照时间顺序将老北京一系列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内容安排有序,详略得当。

其中,“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最能表现北京独特的春节习俗,也是春节期间的几个高潮,所以作者将这几天作为全文的重点进行细致描写。

在详写的部分,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地描述当日的活动,而是分别抓住这些日子里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突出各自的重点。

如写“腊八”,就选择了“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两个传统的节日饮食习惯,从制作过程、颜色、味道等方面形象地突出了腊八粥、腊八蒜的特点。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则重点写“祭灶王”的习俗,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至于春节期间的其他日子,人们的活动没有特殊之处,因此作者仅用精练的语言简单提及,并把这些内容按时间顺序,编排在文章的各部分,使整篇文章完整流畅。

本文结构安排既紧凑又顺畅,前后衔接自然,首尾呼应。

如,由“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过渡到“元宵节”这一内容时,作者写“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再如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用“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一句承上启下,还与课文的首句“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文章语言俗白清浅,朴素自然,“京味儿”十足,在给人亲切感的同时平添了一份情趣。

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老北京俗语,富有民俗色彩,形象地说明了北京春节的序幕是在一年里最冷的时候拉开的。

又如,“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句中“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闲在”这些词语,带有鲜明的口语化色彩和地域色彩,质朴而真实,令人倍感亲切。

北京的春节的分段及段意

北京的春节的分段及段意

北京的春节的分段及段意
第一段: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春节期间,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都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这种氛围不仅体现在节日的装饰品上,更体现在每一个北京人的笑容和热情好客之中。

段意:介绍北京作为首都在春节期间的整体节日氛围,突出其悠久历史文化和人们的喜庆心情。

第二段:
北京的春节离不开传统习俗,例如年夜饭、贴春联、舞獅、放鞭炮等。

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的习俗,但都蕴含着祈求平安、吉祥的美好寓意。

在除夕夜,全家人团圆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品尝着京味佳肴,诉说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迎接崭新的一年的到来。

段意:举例说明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强调家人团聚和传统文化内涵。

第三段:
除了家庭活动之外,北京每年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庙会、灯会等大型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颐和园的千年冰窟、天坛的祈年祭祀、什刹海的庙会,都是北京春节独有的文化符号。

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张灯结彩,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其中,一派热闹的景象。

段意:介绍北京春节期间的大型文化活动,体现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第四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的春节也有了新的面貌。

现代购物中心里,人们在新年期间疯狂购物、观影、娱乐。

年轻人们更热衷于网上拜年、发红包,保留了传统习俗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元素。

这种新旧交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正是北京春节魅力所在。

段意:阐释北京春节习俗的现代转变,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18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18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18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18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

会写本课9个生字。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分析: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教学时,以多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

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

学生状况:学生的识字水平较高,能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理解生词的意思。

自学能力较差。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出示歌谣,激趣导课:同学们,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歌谣,是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

你们想读吗?(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喇叭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较差。

在课前预习,教师看不到学生预习的过程,不能保证人人参与预习。

把预习纳入课堂,重在指导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

)2、小组内检查生字。

3、教师抽查“规矩、亲戚、预示、放假”的读法。

指导“规矩”的写法。

(读写结合,分散了写字的难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同学们,你们能把课文通顺的读下来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春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分别在哪一天?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完整版)《北京的春节》文本解读

(完整版)《北京的春节》文本解读

6 北京的春节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笔记《北京的春节》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笔记《北京的春节》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笔记《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的内容。

文章主要讲
述了作者在北京过春节的情景和体验。

文章开头描述了春节前夕北京的景象,街道上挂满了红灯笼,
人们都在忙着准备过年。

作者提到了买年货、贴春联、打扫房子等
传统习俗,让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接着,作者描述了春节当天的情景。

在北京,人们会去天坛公
园祈福,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公园里熙熙攘攘,人们争相拍照
留念,场面热闹而喜庆。

最后,作者还分享了自己在北京的春节经历。

他去了长城、颐
和园等景点,感受到了北京的独特魅力。

在春节期间,北京的气氛
非常热闹,让人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气氛。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了解到北京春节的习俗和氛围,感受
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文章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在北京过年
的经历,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和喜庆氛围。

小学语文_《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一、谈话导入:我们刚过完了一个愉快的寒期,度过了一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大家知道春节的来历吗?观看微视频《年的来历》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中国人对春节有着一份特别的执着与情结,那么在老北京的人们又是怎样过年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北京的春节有哪些时间节点?分别都有哪些风俗?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自主学习,边读边做上标记。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边听边出示简练的概括。

(时间顺序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3.在这么多的好日子里,老舍先生对这么多风俗是不是都是平分笔墨来写?详写哪些风俗?(学生明确: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4.详略写的好处?(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人印象深刻)三、再读课文,小组合作1.北京的春节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

(热闹、喜庆等)2.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把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把感受注在旁边。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3.小组分工合作重点探究四个时间节点:哪里写得好?好在哪里说给大家听。

小组比拼。

(分析角度:修辞、感官角度、用词、感情等方面。

)4.小组内交流。

精彩语句,师指导学生朗读。

四、拓展延伸,巧对对联展开思维的翅膀,根据不同的节日,抓住重点内容,小组巧对对联。

腊八上联:腊八粥营养多下联:_____________除夕上联:年饭飘香热热闹闹团圆日下联:_____________初一上联:拜年走亲戚下联:_____________元宵节上联:大红灯笼高高挂下联:_____________五、课堂小结:人们常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

品味语言 关注表达 教给方法

品味语言  关注表达  教给方法

品味语言关注表达教给方法——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至三单元教材解读和教学建议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在编排上采用了“一篇精读课文+三篇略读课文”的方式。

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

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三篇略读课文《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分别从戏曲、建筑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介绍了不同民族的特点.第二是在教材呈现方式上的继承和发展。

如第二组《北京的春节》后面,链接了梁实秋的《过年》片段和斯妤的《除夕》片段,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在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单元中,学生已初步接触了同一作家写的不同文章和不同作家写的同题文章,但是那时的对比是一篇篇课文,而到了六年级下册的对比阅读,是在一篇课文之内进行的,一课的容量更大,对比的角度更多、更细。

从形式和作用上来说,这种阅读链接的编排与人教版初中教材衔接得十分紧密。

第四是学习方式上的继承和发展。

如第二单元中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既是对以前开展综合性学习方法的巩固,又为初中大量运用调查、搜集资料的方法进行了铺垫。

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积累,对以前已学过的方法,加以复习,并在新学课文时进行巩固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运用从单元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凸显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总结、拓展、交流,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导语中对学习方法进行了提示:第二单元“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开展调查活动,搜集资料,了解身边的民风民俗。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课型特点,精读课文,重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揭示规律,然后把学到的方法和规律迁移到略读课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课北京的春节笔记

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课北京的春节笔记

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课北京的春节笔记1.北京的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Spring Festival in Beijing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2.春节是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

Spring Festival is the grandest festival for Chinese people.3.在春节期间,北京的气氛非常热闹。

During Spring Festival, the atmosphere in Beijing is very lively.4.人们会挂起红灯笼和春联来庆祝春节。

People hang red lanterns and couplets to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5.北京的春节庙会非常有名。

The Spring Festival temple fair in Beijing is very famous.6.在庙会上,人们可以看到很多传统的民俗表演。

During the temple fair, people can see many traditionalfolk performances.7.人们也可以品尝到各种美味的食物。

People can also taste various delicious foods.8.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送红包。

During Spring Festival, people visit each other to exchange New Year’s greetings a nd give red envelopes.9.春节期间,人们还会燃放烟花爆竹。

During Spring Festival, people also set off fireworks and firecrackers.10.北京的春节庙会非常热闹,吸引了很多游客。

The Spring Festival temple fair in Beijing is very lively and attracts many tourists.11.北京的春节庙会是全国最大的庙会之一。

北京的春节课文全解

北京的春节课文全解

北京的春节课文全解一、引言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为欢庆的日子之一。

作为一个全球化的城市,北京春节的庆祝形式更加多样化丰富。

本文将为您全面解析北京的春节庆祝活动,从春节前的准备,到重要活动及习俗,再到春节后的祈福和展示。

二、春节前的准备1. 除夕年夜饭:北京的家庭通常会提早准备年夜饭的食材,如鱼、肉、蔬菜等,以保证全家人在除夕夜共享丰盛的晚餐。

年夜饭通常包含各种传统的美食,如饺子、年糕、鱼等。

2. 打扫卫生:在农历年的腊月,北京的家家户户都会进行一次大扫除,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除了打扫卫生,人们还会贴上春联和喜庆的福字,装饰家居。

3. 购物准备:春节前,北京的商场和街道上会格外热闹,人们会纷纷购买年货和新年的礼品。

北京特色的年货有糖葫芦、糖画、糖人、爆米花等。

三、重要活动及习俗1. 过年拜年:在春节期间,北京的人们会互相拜年,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送上祝福和红包。

拜年时,长辈通常会给晚辈发红包,红包里面装有压岁钱,象征着好运和福气。

2. 庙会:北京的庙会是春节期间最热闹的活动之一。

传统的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北京小吃,如炸灌肠、豆汁、烤鸭等。

此外,还有各种娱乐项目和表演,如杂技、舞狮、舞龙等,让人们欢度春节。

3. 除夕晚会:每年除夕夜,北京举办盛大的春节晚会,吸引了数百万观众。

晚会上,会有各种歌舞表演、相声小品等节目,让人们欢度除夕之夜。

四、春节后的祈福和展示1. 庙会花会:春节期间,北京的庙会会举办花会活动,展出各种精美的花卉和盆景作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2. 祈福活动:在春节期间,北京的一些寺庙和庙宇会举办祈福活动,人们可以前去祈求平安和健康。

3. 春联展览:北京的各大公园和文化场馆会举办春联展览,展示各种优秀的春联作品。

人们可以前往观赏春联,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

五、结语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春节庆祝活动丰富多彩。

本文全面解析了北京的春节庆祝活动,从准备到活动再到祈福和展示,让人们更加了解北京春节的独特魅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北京的春节一、走近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老舍的文学作品语言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浓郁的北京韵味。

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老舍一生忘我地工作,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二、解词语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

例句: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盛大的节日。

腊月|农历十二月。

例句:今年腊月下了一场大雪。

腊八粥|腊八这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例句:腊八到了,妈妈熬了一些腊八粥给我们喝。

空竹|用竹木等制成的玩具,在圆柱的一端或两端安上周围有几个小孔的圆盒,用绳子抖动圆柱,圆盒就迅速旋转,发出嗡嗡的声音。

也叫空钟。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更,变更。

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例句:阳春三月,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小年|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彩排|戏剧、舞蹈等正式演出前进行化装排演。

例句:今天是国庆节演出的最后一次彩排。

擦黑|天色开始黑下来。

例句:妈妈告诉我,天擦黑前要回家吃晚饭。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例句:除夕夜,全家人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中。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例句: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我是不会开口请求你的帮助的。

光景|①境况;状况;情景。

例句:他家的光景还不错。

②表示大约的时间或数量(用在表时间或数量的词语后面)。

例句:二十年的光景,他已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共同之处。

例句:我和小林的性格截然不同。

娴熟|熟练。

例句:爸爸的驾驶技术很娴熟。

三、近义词规矩—规则充足—充裕间断—中断娴熟—熟练照常—照旧万不得已—迫不得已截然不同—迥然不同零七八碎—杂七杂八四、反义词充足—缺乏间断—连续娴熟—生疏高潮—低谷万不得已—心甘情愿截然不同—一模一样五、词语搭配(红红)的对联(酒肉)的香味(各色)的年画(特有)的玩具(快乐)的日子六、词语拓展关于春节的四字词语:万象更新悬灯结彩合家欢乐吉祥如意欢天喜地福星高照含“然”的四字词语:截然不同安然无恙嫣然一笑庞然大物戛然而止油然而生七、文本解读1.第①自然段中作者引用俗语的好处是什么?引用俗语说明老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天气的“冷”与年味的“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春节在北京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通用15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通用15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通用1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北京的春节》一课描绘的是节日风俗。

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学生也喜欢过春节,曲阜过春节习俗和北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对有些习俗很了解,所以会对文章内容感兴趣,因为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自然,所以没有难懂的词句。

但是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和感悟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将会成为学习难点。

教学《北京的春节》后,我有许多收获,同样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反思。

我先用一首民间歌谣引入正题,不仅自然,而且还让学生懂得了一些课外知识。

通过我的详细讲解,学生不仅知道了北京春节的习俗,还从这篇课文中懂得了按时间顺序记叙文章的写法,而且要详略得当。

例如,腊月初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作者是详细描写的,而小年,正月初六和正月十九这是略写。

适当运用这个写法会使文章主题突出,不啰嗦。

这篇课文不仅详略得当,还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

这一课的语言十分自然,朴实,准确,京味浓郁,很具特色,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这一课层次十分分明,每一部分都可以用小标题来概括段意,学生以后也应该应用这种结构。

教学这一课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这篇课文较长,我没有充分地让学生读熟练。

因为这篇课文是说明性的文章,应该多让学生查资料了解,我没有做好,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做到。

在教学时,我提问的问题有的同学一问三不知,所以,我要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

通过这次的教学,我收获了许多,也对不足做了反思,强调学生以后要预习充分,课文熟读,让学生学习学的更好,收获越来越丰富。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六下第一单元大单元及任务群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六下第一单元大单元及任务群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六下第一单元大单元及任务群教学设计一、单元整体解读本单元围绕“民风民俗”主题,选编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这些课文体裁和题材不同,但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俗现象,对各地民俗有初步的感受,能从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现象和普通事物中,发现民俗之美,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选入教材时作了一些删节和改动。

他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阅读链接”中斯妤的《除夕》片段,介绍了闽南地区的春节习俗,其作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了解不同地域、不同作家笔下的春节习俗的不同之处,感受各地民俗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深刻意蕴。

《腊八粥》选自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一部分。

作者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过程,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并浓缩进了腊八粥的风俗画面中,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对亲情的眷念,留给人无限的回味。

课文通过童趣十足、妙趣横生的语言,将读者代入到这甜糯黏腻的腊八风俗中,旨在引导学生能从习以为常的普通事物中发现民俗之美。

《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

《寒食》和《十五夜望月》都是唐代七言绝句,分别描写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

《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忧思。

课后的“选做”是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与传统节日、习俗有关的古诗词,在此之前,三年级学过王安石的《元日》、杜牧的《清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了节日习俗,此处应联结已有经验,拓展相关的古诗词,增进学生对节日习俗的了解,初步感受传统文化。

北京的春节反思总结(精选20篇)

北京的春节反思总结(精选20篇)

北京的春节反思总结(精选20篇)北京的春节反思总结篇1《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加见识,语言简洁而生动,文质兼美,是学生培养语感,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小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平台。

怎样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有效地运用课堂上的有效理答,利用文本材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多层次、有秩序、阶梯式的语言训练点,激发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扎实地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的一个前提条件和因素,之所以,在教学时,尽量体现和渗透教学设计的意图,使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在教师的有效理答中构建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达体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北京的春节反思总结篇2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读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文质兼美的文章,能使学生读来朗朗上口、成为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范本材料,更是成为学生语言表达借鉴的一个最佳平台。

所以,以读为主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主线。

确实是大势所趋,这节课中,我抓住作者按时间的顺序记叙老北京过春节的表达顺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有目的的读走进北京人过春节的几个片段,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初读划出有关句子,再读体会交流,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重点部分。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评价,提升学生的认识,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综观整课教学,也曾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教学的节奏把握还应该明快一些,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应该确切些。

二、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生多谢关注,设计合适、乐于让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语言训练句式。

《北京的春节》文本解读

《北京的春节》文本解读

《北京的春节》文本解读北京的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无论是家庭还是城市,都充满了浓厚的喜庆气氛。

本文将对北京的春节进行文本解读。

春节是中国农历的新年,通常在公历的1月底或2月初举行。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庆祝活动丰富多样,其中北京的春节庆祝活动更是独具特色。

首先,春节期间的中国春节联欢晚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一场集文艺表演和晚会于一体的盛大活动。

晚会包含了歌舞、相声、小品等各种艺术表演形式,可谓是展示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

作为国家级活动,春晚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目光,同时也成为了北京春节期间的一大亮点。

其次,北京也有许多传统的庙会可以游览。

庙会是中国春节期间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活动,它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娱乐和美食选择。

在北京,有许多庙会分布在城市的不同角落,例如东城区的大观园庙会和海淀区的香山庙会。

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各种传统美食,欣赏表演,购买传统的手工艺品和纪念品。

庙会是北京春节期间体验传统文化并感受喜庆气氛的理想场所。

此外,北京还有烟花晚会值得一提。

春节期间,北京市举办了盛大的烟花晚会,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

烟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被视为驱邪与迎福的象征。

在烟花绽放的那一刻,上千颗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让人们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

最后,北京的寺庙和皇家园林在春节期间也对游客敞开了大门。

比如,故宫博物院会举办一系列关于春节的特别展览,让游客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

游览故宫的游客还可以穿上古装,在皇家园林中拍照留念,感受皇家的气息。

总之,北京的春节庆祝活动充满了喜庆与乐趣。

春节联欢晚会、庙会、烟花晚会以及对寺庙和皇家园林的游览,都是北京春节期间可以感受到浓厚传统文化的场所。

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也为游客带来了一场独特而难忘的体验。

北京的春节氛围浓厚,为城市增添了一份喜悦和团圆的气息。

人们可以欣赏各种文化表演,品尝美食,参与传统活动,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北京的春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北京的春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北京的春节笔记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北京的春节笔记1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人教版」2《北京的春节》是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作品,他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的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而且有详有略、主次分明,其中腊八、除夕、初一与元宵的部分作者是详写的。

在教学除夕这一节时,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进文本,在指导阅读教学的同时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

首先,我让学生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然后让学生再读读这段话,看看作者通过哪些活动体现了除夕的热闹,再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这些活动的,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积累。

在教学“元宵节”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自读这段话,说说元宵的热闹和除夕的`热闹有什么不同。

紧接着,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假如你是一个导演,你会准备用哪些道具拍摄老北京的元宵节?你准备拍摄成一个怎样的元宵节?问题一出,同学们的兴致来了,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能抓住关键词句,如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人多等布景,营造出一个张灯结彩的节日气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将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孩子们的舞台,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北京的春节笔记3一、成功之处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同学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表达方法。

为此,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说话训练,进行语言积累的同时,突破教学重难点。

所以,我特意设计两个语言训练句式:1.你们交流的句子那些是写灯的数量多?那些是写灯的种类多的?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归纳、练习说一说。

2.请试试看,能否用从灯的数量多和灯的种类多,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达出来。

如和除夕相比,正月初一全城都在休息。

人们都干什么去了呢?请读课文第9自然段。

学生通过读中进行交流。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说明性文章的解读与教学设计思路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说明性文章的解读与教学设计思路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说明性文章的解读与教学设计思路一、2023版语文课标关于“说明性文章”的提法:阅读与鉴赏第五点: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尝试使用多种媒介阅读。

二、整体解读说明文单元作为五年级上学期的习作单元,主要围绕“说明性文章”来进行阅读和表达,有两篇精读课文《太阳》和《松鼠》,两篇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习作《介绍一种事物》。

整个单元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先“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J然后在习作中运用:“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统编版教材提到了说明性文章的好处: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获得知识,如对太阳“远、大、热”等特点的了解,对松鼠的漂亮、乖巧和驯良的感受。

那到底什么是说明性文章呢?教师只有搞清楚了概念,对说明性文章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但统编版教材并未进行界定,只在开篇导语写道: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

这是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区别说明文和议论文时提到的。

“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

"夏丐尊在《文章作法》中有类似的说明:“说明文的目的是在使人有所知,议论文不但要使人有所知,还要有所信」说明文既不同于议论文,也不同于记叙文。

“说明文和科学的记事文有什么区别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象的范围不同。

科学的记事文虽也是以记述事物的状态、性质、效用为主;但以特殊的范围为限,是比较具体的;说明文以普遍的范围为对象,是比较抽象的。

”(夏丐尊)关于什么是说明文,夏丐尊作了相对准确的概括:解说事物,剖释事理,阐明意象;以便使人得到关于事物、事理或意象的知识的文字,称为说明文。

以上是对“说明文”概念的界定,但是教材中一直采用“说明性文章”的说法,包括《语文课程标准》也采用这种说法。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北京的春节》笔记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北京的春节》笔记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北京的春节》笔记
以下是关于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北京的春节》的一些笔记要点:
课文内容:本文描绘了北京春节的一系列传统习俗,展现了春节的热闹、喜庆氛围。

写作顺序:文章以时间为序,从腊八写到正月十九,详细描述了春节期间的重要日子和活动。

修辞手法: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例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将腊八粥比作农业展览会,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材料的丰富。

详略得当:课文有详有略地介绍了北京的春节,详写春节的高潮部分,略写其他部分,使文章层次分明。

语言特色: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充满了北京地方特色,如“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等词语。

中心思想:本文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对北京春节的赞美之情。

传统文化:通过学习本文,了解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个人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春节的感受和体会,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这些笔记要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课文,同时也可以作为学习和复习的参考。

期中测试卷-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期中测试卷-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202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3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一、书写(2分)1.请认真抄写下面的句子,注意字间距。

每一本名著都是独一无二的花朵。

当你漫步在世界名著花园中,与心仪的书籍不期而遇,一定会惊喜地停下脚步。

二、单选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学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的课外阅读量明显增强了。

B.我每天大约要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看课外书。

C.是否有信心是我们能不能取得成功的关键。

D.这个月,我校开展了“学雷锋,讲奉献”的热潮。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是哪一项?( )A.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家乡的面貌与以前已经截然不同....了。

B.这个纸箱里装着一些他喜欢的零七八碎儿.....。

C.张聪聪可顽劣了,经常独出心裁....地出一些坏点子,捉弄小伙伴们。

D.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4.在下面这段话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国是一个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有读书、热爱学习的传统。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多读几本书,沉心静气;那样,这个社会就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笔墨书香。

A.悠久崇尚喧嚣B.永久崇尚喧闹C.悠久崇敬喧闹D.久远崇敬喧嚣5.阅读名著时,下列做法不可取的一项是( )。

A.在初读的基础上,可画一画名著中主人公的活动踪迹或旅行线路,这样有助于理清名著的脉络B.采用详略阅读法,详细阅读其中的经典片段,一些无关紧要的情节可以略读或不读C.了解名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价值D.在阅读过程中写下自己的感触,摘抄喜欢的语句6.下面这段话运用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是( )。

又是一天好时光!清早的阳光温暖又明媚,空气清新而舒适,通往学校的林荫小道上充满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引得道旁的花儿笑弯了腰,枝上的鸟儿们也唱起了悦耳的歌。

北京的春节文本解读

北京的春节文本解读

北京的春节文本解读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一文,以朴素自然、充满“京味儿”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俗画卷,展现了独特的节日氛围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章开篇,作者便用简洁的语言点明了北京春节的时间跨度——“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让读者对春节的起始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

随后,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描述了北京春节的各种习俗活动。

从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开始,“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一句生动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食材的丰富多样,也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儿。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简单的语句,却把那瞬间的热闹氛围传递给了读者。

紧接着,作者详细地描述了除夕的热闹场景。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这段文字仿佛让我们身临其境,看到了那满桌的佳肴、喜庆的装饰、璀璨的灯火以及团圆的温馨。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但也有着独特的风俗,如拜年、逛庙会等。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这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在新年第一天的轻松与欢乐。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

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

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单元统整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统整教学设计

【单元统整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统整教学设计

【单元统整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统整教学设计单元解读(一)单元主题分析: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虽然这些课文体裁和题材不同,但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涵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除此之外,本单元还编排了《口语交际:即兴发言》《习作:家乡的风俗》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在时间上比较应景,春节刚刚结束,学生对春节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印象与有趣的体验,这能让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与生活产生联结,使得文本境遇、生活境遇与文化境遇自然地融为一体,为单元统整教学提供积极的心理境遇。

(二)语文要素分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第一,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第二,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不难看出,本单元阅读的关注点,就是表达的训练点。

这样读写结合的单元,以读促写,读写联动,单元学习目标十分聚焦。

六年级下册是小学与初中的过渡与衔接阶段。

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有一定基础,比如,在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根据表达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等。

那么,对于“分清主次,体会详写和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学生将在初中阶段得到怎样的提升呢?比如,在七年级,学生还要学习“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三)对标学习任务群:在了解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课程内容及呈现方式上看看这个单元所属的学习任务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群,依据本单元内容特点及课后习题要求,本单元可以归属于发展型任务群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本任务群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教学提示就情境创设、学习方式、学习评价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北京的春节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

“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

“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

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

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

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

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对词语的理解。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

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

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抖动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

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

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

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

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

更,变更。

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二、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三、教学建议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学生学习本单元时,春节刚过不久,也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谈一谈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

2.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所以,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

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可分5个时间段来把握: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

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

在教学过程中,初读课文后,可先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3.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

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

如,“必须大扫除一次”“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

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

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老师适时点拨,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4.品读语句,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

老舍先生曾说,“我不论写什么,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

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流畅通达,清浅俗白,雅俗共赏,耐人寻味。

这种语言风格在文中处处可见,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教学过程中不必面面俱到,指导学生抓住自己对课文感受最深的部分潜心品读,把培养语感落到实处。

本文有较多的场景描述,有较强的画面感,要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

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领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比如,“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这一画面可以反映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关于表达方法的领悟,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并着重指导学生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特点。

比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俗语说明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再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夸赞腊八蒜;又如,“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农业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

5.生字可以重点指导易错的字。

例如,“醋”的左边不要少一横,“轿”左下是提不是横。

“栗”下面是“木”而不是“米”。

6.课后第一题除练习快速默读外,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全面了解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并能抓住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或细节谈感受。

在交流时,可引导学生联系本地过春节的习俗,对比谈感受。

本题应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互动完成。

课后第二题旨在落实本年段的重点目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本题宜在把握全文内容后进行,找出详细描写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读议结合,相互促进,切实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课后第三题的练习意图是联系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节日蕴涵着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激发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7.课后“阅读链接”可在课内完成,也可在课外完成。

目的一是扩展节日习俗信息;二是训练浏览,提高浏览速度,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三是与课文相关部分比较,学习不同的写法。

比如《过年》,“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

再如《除夕》,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习俗,可以让学生和课文中的除夕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四、相关链接1.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29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

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

1946年赴美讲学。

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

他创作勤奋,解放后写了20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

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2.老舍的语言风格(1)北京韵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

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

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的作品语言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样。

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言富有北京韵味。

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

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为他运用北京语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老舍一向注重从市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当然,老舍创作时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北京的地方语言,而是经过选择提炼和加工改造,然后再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品中去。

(2)通俗明白。

老舍在语言运用上有着自己的一贯追求,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