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文本解读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整体教学解读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北京的春节》整体教学解读
教材解读
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按照时间顺序将老北京一系列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内容安排有序,详略得当。其中,“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最能表现北京独特的春节习俗,也是春节期间的几个高潮,所以作者将这几天作为全文的重点进行细致描写。在详写的部分,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地描述当日的活动,而是分别抓住这些日子里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突出各自的重点。如写“腊八”,就选择了“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两个传统的节日饮食习惯,从制作过程、颜色、味道等方面形象地突出了腊八粥、腊八蒜的特点。“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则重点写“祭灶王”的习俗,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至于春节期间的其他日子,人们的活动没有特殊之处,因此作者仅用精练的语言简单提及,并把这些内容按时间顺序,编排在文章的各部分,使整篇文章完整流畅。
本文结构安排既紧凑又顺畅,前后衔接自然,首尾呼应。
如,由“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过渡到“元宵节”这一内容时,作者写“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再如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用“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一句承上启下,还与课文的首句“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部编人教版(五四制)语文六下01《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五四制)语文六下01《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部编人教版(五四制)语文六下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我
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所写,通过对老北京春节的习俗和风情进行描述,展示了春节的喜庆气氛和家庭团圆的美好。课文以记叙为主,语言朴实、生动,充满韵味,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提高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对春节的习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文本解读、文化素养方面仍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对老舍先生的作品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和风情;学会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
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节的喜庆气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
北京春节的习俗和风情。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进行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
受文本的魅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
习资源,提高课堂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春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春节的习俗,为新课
的学习营造氛围。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子们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蒜、醋、饺”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饺子、万象、鞭炮”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4、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5、拓展阅读文段,对比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小学语文_《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一、谈话导入:
我们刚过完了一个愉快的寒期,度过了一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大家知道春节的来历吗?观看微视频《年的来历》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中国人对春节有着一份特别的执着与情结,那么在老北京的人们又是怎样过年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北京的春节有哪些时间节点?分别都有哪些风俗?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自主学习,边读边做上标记。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边听边出示简练的概括。
(时间顺序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
3.在这么多的好日子里,老舍先生对这么多风俗是不是都是平分笔墨来写?详写哪些风俗?(学生明确: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4.详略写的好处?
(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人印象深刻)
三、再读课文,小组合作
1.北京的春节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
(热闹、喜庆等)
2.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把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把感受注在旁边。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短片课文《北京的春节》
短片课文《北京的春节》
摘要:
一、春节的意义
二、北京的春节
1.腊八粥
2.除夕
3.初一
4.元宵节
三、春节的活动
1.贴对联
2.放鞭炮
3.拜年
4.赏花灯
四、春节的饮食
1.饺子
2.年糕
3.汤圆
五、春节的变迁
1.传统习俗的保留
2.现代社会的变化
正文: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开始,寓意着团圆、祥和、喜庆。在这美好的节日里,人们尽情欢庆,迎接新的希望。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北京春节的韵味。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腊八粥的历史。腊八粥起源于佛教,后来逐渐成为中国民间的传统食品。在腊八节这一天,人们用各种五谷杂粮、干果、豆腐等食材熬制腊八粥,寓意丰收和吉祥。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也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时刻。在这一天,人们贴对联、放鞭炮、吃团圆饭,共度团圆之夜。对联,是我国传统的文学形式,以其对仗工整、寓意美好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放鞭炮,则象征着驱邪避害,迎接新的一年。
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人们穿上新衣,互相拜年,恭贺新禧。此外,还有赏花灯、猜灯谜等活动,使春节更加热闹非凡。
春节期间,各地的饮食文化也各具特色。在北京,人们会吃饺子、年糕和汤圆等美食,寓意着吉祥如意、年年有余。
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虽然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一些传统习俗逐渐被遗忘,但春节仍然是我们最重要的节日。我们应该努力保留和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习俗,让春节的喜庆氛围代代相传。
总之,春节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ppt课件六下语文《北京的春节》原创课件
邀请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如小孩、大人、老人等,通过表演的 形式展现春节的习俗和人们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情景对话
设计春节相关的情景对话,让学生在模拟对话中感受春节的文化内涵 和人们的情感交流。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尝试
1 2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春节相关 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春节的历史、传统习俗 、文化内涵等。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 之一,以北京为背景,通过描写春节 期间的风俗民情,展现了老北京独特 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
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创作背景
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 期,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而老舍先生 通过《北京的春节》等作品,致力于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历史意义
《北京的春节》通过对老北京春节习 俗的细致描绘,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 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中国传 统文化和民俗学具有重要意义。
课件中设计了多个互动环节,如猜灯谜、贴春联等,让学 生在参与中感受到春节的氛围,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存在不足及原因分析
部分内容过于简单
课件中有些内容较为简单,缺乏深度,可能无法满足一些学生的需求。这可能是因为教师 在设计课件时过于注重形式的多样性,而忽略了内容的层次性和深度。
相关文化知识拓展延伸
春节的历史渊源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第一单元中华民风民俗
一、单元导语: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节日、穿着、食物、民居等,这些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无不烙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展现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随着老舍共同去感受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热闹与隆重,去体味京味儿十足的春节;跟着沈从文去品尝那饱含着浓浓亲情的腊八粥;到诗人的笔下去体验古代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去欣赏有着六百多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感受高原儿女创造的艺术奇珍。
本单元紧扣“中华民风民俗”这个主题选编了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习作”和“语文园地”的部分内容也与民风民俗有关,学生通过讲述家乡风俗、交流寓意美好的习俗、诵读古诗名篇,能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也能激发学生探究不同民风民俗文化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三、内容详解:
1.北京的春节
2.腊八粥
3.古诗三首
4* 藏戏
习作:《家乡的风俗》
语文园地一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北京的春节》创新教学设计详案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北京的春节》创新教学设计详案
【单元核心目标】
1.在活动体验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厘清课文内容的主次,思考文章详略安排与文章主旨的关系。
2.在阅读的引领下,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注意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详略得当。
【单元任务群目标】
【单元任务群设计】
1 北京的春节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春节的热闹与隆重,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认同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抓住重点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思维能力: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明确详略安排的表达效果。
审美创造:品味“京味儿”语言特点,感受作者是如何借助“京味儿”语言突显民俗特色的。
【课前解析】
关注文章结构: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元宵节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关注春节习俗: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春节,是中国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北京的春节》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北京的春节
一、走近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文学作品语言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浓郁的北京韵味。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一生忘我地工作,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二、解词语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例句: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盛大的节日。
腊月|农历十二月。例句:今年腊月下了一场大雪。
腊八粥|腊八这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例句:腊八到了,妈妈熬了一些腊八粥给我们喝。
空竹|用竹木等制成的玩具,在圆柱的一端或两端安上周围有几个小孔的圆盒,用绳子抖动圆柱,圆盒就迅速旋转,发出嗡嗡的声音。也叫空钟。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例句:阳春三月,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小年|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彩排|戏剧、舞蹈等正式演出前进行化装排演。例句:今天是国庆节演出的最后一次彩排。
擦黑|天色开始黑下来。例句:妈妈告诉我,天擦黑前要回家吃晚饭。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例句:除夕夜,全家人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中。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例句: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我是不会开口请求你的帮助的。
光景|①境况;状况;情景。例句:他家的光景还不错。②表示大约的时间或数量(用在表时间或数量的词语后面)。例句:二十年的光景,他已变成了白
《北京的春节》文本解读
6 北京得春节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春节,就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得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得地区、不同得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得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她那如椽得大笔、“俗白”得风格、京味得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得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得温馨与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得认同与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得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得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得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得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得老北京过春节得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得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得心愿。
选编本文得主要意图,一就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得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得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得兴趣;二就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得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得语言特点。
本课得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得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得隆重与热闹,领悟民俗文化得丰富内涵。
本课得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得民俗特点所采用得表达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得理解。
①这不就是粥,而就是小型得农业展览会。
北京的春节 文本解读
北京的春节文本解读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也是中国人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而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有着独特的春节庆祝方式和习俗。本文将对北京的春节进行解读,从历史渊源、庆祝活动以及特色食物等方面来介绍北京春节的文化特点。
历史渊源
春节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可追溯到上千年前。据传,春节最早是古代农耕社会对农业丰收的庆祝,同时也祈求来年的顺利和平安。在北京,春节庆祝活动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
庆祝活动
北京的春节是一个集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盛大庆典。在除夕之夜,北京的街头巷尾会张灯结彩,灯笼高挂,热闹非凡。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比如燃放烟花爆竹、舞狮子、舞龙等。其中,燃放烟花爆竹是春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传统上,人们相信烟花爆竹的声音和火光可以驱邪避祸,同时也象征着辞旧迎新。
除夕之夜,家庭成员会团聚在一起共进年夜饭,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饺子是北京春节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因其寓意着团圆和吉祥。此外,北京还有一道非常有特色的春节食物——炸年糕。炸年糕是将年糕裹上蛋液炸至金黄色,外酥里嫩,香甜可口。人们在春节期间还会品尝到各种传统糖果和糕点,如花生糖、饼干、年糕等。这些美食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口福,也代表着幸福和吉祥。
除夕之夜,人们还会在家中贴春联、挂灯笼,以及进行表演才艺等。同时,北京的庙会也是春节期间的热门活动之一。人们会到各大庙会
上逛逛,尽情享受热闹、喜庆的氛围。庙会上有各种表演、游戏和美食,猜灯谜、放花炮、赏花灯等都是庙会上的传统节目。
《北京的春节》课文
北京的春节
引言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为起始的节日,也称为中国农历新年。在中国各地,春节都有着不同的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本文将重点介绍北京地区的春节庆祝活动,为读者带来一场关于北京的春节的精彩旅程。
春节前的准备
北京的春节庆祝活动通常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这一天也被称为小年。小年是祭祀灶神和迎接财神的日子。在北京,人们会在此日清扫房屋、准备年货,并举行祭祀仪式。此外,北京人还喜欢在小年这一天吃饺子。饺子是春节期间的传统食物之一,相传吃饺子能够驱除晦气,迎接新的一年的好运。
大年三十的庆祝
大年三十,也被称为年除夕,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高潮之一。在北京,除夕夜,家家户户会张灯结彩,家庭成员会团聚一堂,共进行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年夜饭的菜肴通常非常丰富,包括鱼、鸡、鸭、猪肉等,寓意着年年有余、吉祥如意。
在除夕夜的午夜时分,北京市中心的钟楼会敲响24下,这一传统被称为“除夕敲钟”。敲钟的瞬间,北京的街头巷尾会燃放烟花爆竹,烟花绽放的美丽景象将整个城市装点得如诗如画。
初一的庆祝活动
正月初一是春节的第一天,也是新年的开始。在北京,人
们会穿上盛装,拜访亲友,互道新年的祝福。一些人会选择去庙会,庙会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之一,主要集中在北京的一些庙宇或公园。
在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的美食,如糖葫芦、
爆米花、炸糕等。此外,庙会上也有各种各样的表演活动,如舞狮、舞龙、杂技表演等。这些表演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惊喜,使得庙会变得更加热闹。
春节的传统习俗
除了庙会,北京的春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比如,
《北京的春节》文本解读
《北京的春节》文本解读
北京的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这一天,无论是家庭还是城市,都充满了浓厚的喜庆气氛。本文将
对北京的春节进行文本解读。
春节是中国农历的新年,通常在公历的1月底或2月初举行。作为
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庆祝活动丰富多样,其中北京的春
节庆祝活动更是独具特色。
首先,春节期间的中国春节联欢晚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一场集文艺
表演和晚会于一体的盛大活动。晚会包含了歌舞、相声、小品等各种
艺术表演形式,可谓是展示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作为国家级活动,
春晚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目光,同时也成为了北京春节期间的一大亮点。
其次,北京也有许多传统的庙会可以游览。庙会是中国春节期间一
个非常受欢迎的活动,它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娱乐和美食选择。在北京,有许多庙会分布在城市的不同角落,例如东城区的大观园庙会和
海淀区的香山庙会。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各种传统美食,欣赏表演,购买传统的手工艺品和纪念品。庙会是北京春节期间体验传统文化并
感受喜庆气氛的理想场所。
此外,北京还有烟花晚会值得一提。春节期间,北京市举办了盛大
的烟花晚会,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烟花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被视为驱邪与迎福的象征。在烟花绽放的那
一刻,上千颗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让人们沉浸在喜庆的
氛围中。
最后,北京的寺庙和皇家园林在春节期间也对游客敞开了大门。比如,故宫博物院会举办一系列关于春节的特别展览,让游客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游览故宫的游客还可以穿上古装,在皇家园林中拍照留念,感受皇家的气息。
《北京的春节》阅读教案
《北京的春节》阅读教案。
一、课程背景及教材特点
《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描述北京过年习俗的文章,通过对家庭、街道、庙会等场景的描写,展现出北京市民对春节的浓厚情感和独特文化。该文章为2019年北京市中考英语试题的阅读理解之一,属于高一水平的阅读材料。
该文章的主题主要聚焦在“北京过年”的主题上,通过对不同人物和场景的描写展现出北京春节的特质和人们的过年方式。文中语言准确、清晰,图片生动传神,可以很好地开展与文化、地理、民族等相关的综合性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和策略
本篇教案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
1、通过本片文章与其他相关文本的对比学习,能够理解北京春节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关注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和文化,培养国际化视野。
2、能够运用语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读文章中的语言现象,包括语音、语法、词汇、文化背景等,提高文章解读能力和应对阅读理解的能力。
3、建立课堂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案例和课堂演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评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本篇教案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
1、多媒体与多元化资源的使用。包括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图片、教材外延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场景。
2、任务驱动教学。通过任务的设计和安排,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策略、解题技巧得到提高和磨练。
3、交互式教学。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分享交流文化经验和认知体验,拓展多元化文化视野。
三、教学过程和评价方式
本篇教案的预备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短片课文《北京的春节》
短片课文《北京的春节》
引言
中国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习俗,而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也有着独特而盛大的春节庆祝活动。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北京的春节》,通过短片课文的描述,带领大家一起感受北京的春节氛围。
内容
回乡过年:温暖的家庭团聚
北京的春节,代表着人们回家过年的象征。短片中描述了北京市的一个家庭团圆场面,老年人和年轻一辈的子女回到家中团聚,共度这美好时刻。短片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温暖关爱,令人感动。这一情景是北京春节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家人之间传递感情和弘扬传统价值的美好时刻。
庭院花灯:艺术与文化的交融
北京的春节,除了传统的庆祝活动外,还有独特的庭院花灯表演。这一创意娱乐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庭院里燃放的大红灯笼点缀着整个城市。短片中展示了庭院花灯的制作过程,充满火热情感。这些花灯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北京文化的代表,传承着古老的技艺和智慧,让人们沉浸在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
除夕晚会:欢乐与激情的交织
作为一个国家级的晚会,北京的春节除夕晚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和演员。短片中展示了晚会的精彩瞬间,歌舞表演、相声小品等精彩节目引发观众阵阵欢呼和掌声。这个晚会不仅是一场欢乐的盛会,更是展示北京多元文化的平台,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新年美食:舌尖上的享受
春节期间,各地的美食成为了人们最期待的享受。短片中也展示了北京的传统美食,如饺子、糖葫芦等,让人垂涎欲滴。北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独特的烹饪技艺和口味。春节期间,家人团聚一起,共同品尝美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对传统的尊重和家庭的团聚的呈现。
《北京的春节》评课
语文课堂不应是“人文性”缺失的课堂
一一自评《北京的春节》
以前上完一堂公开课,我都如释重负,再也不愿回头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在树人小学上完《北京的春节》后,我却没有轻松的念头。一个月的培训以及同组学员对《北京的春节》的评议,让我头一回能正视自己,反思自己。
毋庸置疑,这是一堂基于“语用”的课堂。
课堂前二十分钟,都围绕着一个表格来进行课堂教学。这个表格的作用颇大,了解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学习写作顺序,明白详略写法,同时,通过这个表格,还让学生了解到春节什么时候干什么是有规矩的,并不能随意,充满了一种仪式感,借机向学生渗透春节文化。
课堂后半节课,品味《北京的春节》的文字,探索老舍语言的秘密。在我的牵引下,《北京的春节》中的语言特色一一呈现:平淡朴素中的丰富与韵律,京味语言的运用与感染力。
从“语用”这个角度来说,我呈现出来的教学设计是与时下“潮流”吻合的。教学板块很清晰,板书上就能明显看出我的教学意图:内容、结构、语言。前两个板块用表格来梳理,表格的形式与文本的特点贴合,简洁有效。后一个板块以赏析为主,在学生不了解甚至不理解老舍“平淡朴素”的语言风格的情况下,让学生知道“华丽是一种美,平淡朴素也是一种美”。在赏析过程中,我适时链接课外资源,老舍其他文章中运用北京俗语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京味”在朴实的文章中焕发出的生命力;腊八粥的图片含让学生了解到腊八文化。带学生评味语言时,我运用了比较的手法,发现暗藏在文中的秘密一一语言整齐中又富有变化。文中暗喻手法的发现与迁移,也对学生的学习有实质性的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北京的春节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
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对词语的理解。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抖动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二、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学生学习本单元时,春节刚过不久,也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谈一谈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
2.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所以,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可分5个时间段来把握: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在教学过程中,初读课文后,可先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3.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次”“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老师适时点拨,达成这一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