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液与电极的相互作用及其对锂电池循环寿命的影响
锂硫电池的循环寿命与容量退化机制
锂硫电池的循环寿命与容量退化机制锂硫电池作为一种具有高能量密度和环保特性的新型电池,近年来
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它的循环寿命和容量退化问题一直是制约其
应用的主要难题。本文将探讨锂硫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容量退化机制,
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1. 锂硫电池循环寿命的主要影响因素
锂硫电池的循环寿命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活性材料的选择、电解液的组成、电极的设计等。首先,活性材料的选择对锂硫电
池的循环寿命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常用的硫正极材料主要有多孔石墨、多孔碳以及硫化锂等,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电化学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其次,电解液的组成也是影响循环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电解液
中的溶剂选择、盐类浓度以及添加剂的含量都会对循环寿命产生影响。此外,电极的设计也会对锂硫电池的循环寿命造成影响,包括电极结
构的设计、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等。
2. 锂硫电池容量退化的机制
锂硫电池容量退化是指在循环过程中,电池的容量逐渐下降。这主
要是由于硫化锂和锂之间的转化过程导致了电解液中可溶性锂的流失,以及金属锂和硫化锂之间的反应。此外,锂极上形成的固态电解质界
面层(SEI层)的生长也是导致容量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循环次
数的增加,SEI层会逐渐厚度增加,使得电池内阻增加,从而导致容量
下降。
3. 改进措施
为了提高锂硫电池的循环寿命和抑制容量退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选择合适的活性材料对于提高锂硫电池的循环寿命至关重要。
研发新型的硫正极材料,提高其电化学性能和循环稳定性,是提高锂
硫电池循环寿命的关键。其次,在电解液中添加适量的添加剂,如锂
锂硫电池的循环寿命与容量衰减机制
锂硫电池的循环寿命与容量衰减机制锂硫电池作为一种潜在的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其循环寿命和容量衰减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商业化应用的主要挑战。本文将讨论锂硫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容量衰减机制,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其性能。
1. 循环寿命机制
锂硫电池的循环寿命是指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电池能够保持指定容量的循环次数。循环寿命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1 锂枝晶生长
在充放电循环中,锂会在锂枝晶的形式下析出,然后在放电过程中再溶解。然而,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锂枝晶会逐渐扩展并插入电解质和电极之间的空隙,导致电池内部短路和容量衰减。
解决锂枝晶生长问题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合适的电极结构设计抑制枝晶生长。例如,使用多孔碳材料作为正负极材料,可以提供更多的表面积和通道,有助于锂离子的均匀分布和快速传输,从而减轻枝晶生长现象。
1.2 电解液中的极端条件
锂硫电池的电解液包含锂盐溶液和有机溶剂。在放电过程中,电解液中的极端条件,如低温和高浓度的锂离子,会导致电化学反应速率
的减慢和电解液分解。这些现象会加速电池容量衰减和循环寿命的减少。
为了减轻电解液中的极端条件对循环寿命的影响,可以采用以下措施。首先,优化电解液的组成和浓度,使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其次,通过控制电池的工作温度,增强离子传输速率,从而减轻
电解液中的极端条件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2. 容量衰减机制
锂硫电池的容量衰减是指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电池容量随时间逐
渐降低的现象。容量衰减机制可以归因于以下因素。
2.1硫化物析出与溶解
在锂硫电池的放电过程中,硫由正极转化为多种硫化物。然而,这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添加剂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分析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添加剂对电池
性能的影响分析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和环保的储能
器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锂离子电池中,电解液是其
中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决定了电池的性能。为了进一步提
升锂离子电池的性能,研究人员借助添加剂来改善电解液
的性能。本文将对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添加剂的影响进行
分析。
首先,添加剂可以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在充放
电过程中,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会发生空化现象,即锂离子
在电解液中的浓度不均匀。这会导致电池容量下降和内阻
增加,降低电池的循环寿命。添加剂可以通过控制锂离子
的扩散速率和稳定性,减缓空化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电
池的循环性能。
其次,添加剂可以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当前锂
离子电池由于高能量密度和材料特性的限制,存在着过热、短路和燃烧等安全隐患。添加剂可以作为界面活性剂,调
节电解液与电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少电池内部的过电位和电解液的挥发性,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降低火灾和爆炸的风险。
第三,添加剂可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温度性能。在低温下,锂离子的迁移和扩散速率会降低,导致电池的性能下降。通过加入某些添加剂,可以降低电解液的凝固温度,增加电解液的离子传导性,提高锂离子电池在低温下的工作性能。
此外,添加剂还可以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性能。添加剂可以调整电解液的PH值和电化学窗口,提高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稳定性和电池效率。一些添加剂还可以减少电解液中的气体生成,降低电池的内阻,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和功率密度。
然而,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添加剂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添加剂的使用可能会导致电池在高温下的稳定性下降,由于致热反应的发生,增加了电池的自发燃烧和爆炸的风险。其次,一些添加剂的使用会导致电解液的电导率下降、电池内部结构的破坏和电极材料的腐蚀,影响电池的性能。
锂离子电池设计优化及长循环寿命新策略构想
锂离子电池设计优化及长循环寿命新策
略构想
概述:
随着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等应用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作
为能量存储装置,对于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为了提高锂离子电
池的性能和寿命,本文探讨了锂离子电池设计优化的策略,并提
出了一种新的长循环寿命构想。
一、锂离子电池设计优化
1. 电极材料优化
电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目前常用的电极材
料包括锂铁磷酸盐(LiFePO4)、三元材料(LiNiCoAlO2)等。
在设计优化中,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 提高材料的比表面积:增加电极材料的比表面积可以提高电
池的容量和性能。
- 提高电极材料的导电性:通过控制电极材料的颗粒尺寸和形状,优化电极材料的导电性能,提高电池性能。
- 提高电极材料的稳定性:通过改变电极材料的微观结构和表
面改性等方式,提高电极材料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稳定性。
2. 电解液优化
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中重要的传导介质,直接影响锂离子的传
输速率和电池性能。在设计优化中,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选择适当的电解液组分:优化电解液的组成,提高电解液的
导电性和稳定性。
- 控制电解液的浓度和PH值:通过控制电解液的浓度和PH值,有效控制电池的充放电速率和寿命。
3. 反应堆设计优化
反应堆是锂离子电池中电化学反应的主要场所,其设计对电池
的性能和寿命影响较大。在设计优化中,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 优化反应堆的结构和形状:通过优化反应堆的结构和形状,
提高电池的能量利用效率和循环寿命。
- 完善反应堆的热管理系统:合理设计和安装热管理系统,提
高功率石墨电极的电解液对循环性能的影响研究
高功率石墨电极的电解液对循环性能的影响
研究
电解液是石墨电极在电池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它承载着离子传导和反应物
的扩散,对电池的循环性能起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高功率石墨电极在不同电解液条件下的循环性能,探讨电解液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高功率石墨电极的定义。高功率石墨电极是一种具有高导
电性、高比表面积和高储能容量的电极材料,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等储能设备中。高功率石墨电极的电解液对其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主要包括电化学行为、充放电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和电极表面的稳定性。
研究发现,电解液的成分和浓度对高功率石墨电极的循环性能具有显著影响。
首先是电解液中溶解的盐类的种类和浓度。常见的电解液盐类包括锂盐和其他金属盐。不同种类的盐对电极的化学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有不同的影响。锂盐是常用的电解液盐类,其具有高溶解度和较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可以提供稳定的锂离子传输通道,有利于提高电极的容量和循环稳定性。而其他金属盐可能会引入杂质,产生副反应,降低电极容量和循环性能。
其次是电解液的溶剂选择和浓度。常见的溶剂包括有机溶剂和无机溶剂。有机
溶剂主要有碳酸酯、醚类和酮类等,在电化学行为和电解质浓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选择合适的有机溶剂可以提供良好的锂离子扩散和电荷传导通道,同时也能够降低电池内部的电阻,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而过高的溶剂浓度可能会导致副反应的产生,降低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此外,添加剂的种类和浓度也对高功率石墨电极的循环性能产生影响。添加剂
是为了改善电解液的电化学性能和保护电极表面。常见的添加剂包括膜形成剂、防腐剂和稳定剂等。膜形成剂可在电池充电过程中形成一层薄膜来保护电极表面,阻
磷酸铁锂电池循环性能衰减规律及加速寿命试验的研究共3篇
磷酸铁锂电池循环性能衰减规律及加速寿命试验的研究共3篇
磷酸铁锂电池循环性能衰减规律及加速寿命试验的研究1
磷酸铁锂电池是一种新型的环保型高能量力量源,其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使其成为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中的主要选择。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磷酸铁锂电池的循环性能会逐渐下降,甚至造成寿命严重缩短。因此,了解磷酸铁锂电池循环性能衰减规律和加速寿命试验的研究,对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更好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过程中,首先需要了解磷酸铁锂电池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磷酸铁锂电池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组成。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池内部发生的电化学反应导致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转移,从而实现电荷转移过程。
其次,需要了解磷酸铁锂电池的循环性能衰减规律。磷酸铁锂电池循环性能的衰减规律与多个因素有关,包括溶液中的锂离子,正负极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电池的结构和制造工艺等。其中,锂离子的迁移和浓度均衡是影响循环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实验发现,磷酸铁锂电池在高温、快速充放电、过充和过放等极端工作条件下,循环性能会更快地下降,寿命缩短。例如,在100% SOC下放电,寿命只有100次。
最后,加速寿命试验是增强磷酸铁锂电池稳定性和寿命的有效方法之一。加速寿命试验的基本原理是加速电池的充放电循环,
通过连续循环、高温、高速充放电等方式,模拟实际使用中的工作环境和应力,进一步研究电池的性能和寿命,并确定其使用寿命。通过加速寿命试验,可以快速评估磷酸铁锂电池的性能和寿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改进。一些改进措施包括优化电池制造工艺、改善电池结构,优化正负极材料,提高电池容量等。
电解质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及优化方法
电解质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及优化方法电解质对电池的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正是因为电解质的优化,使得现代的电池具有了更加稳定和高效的性能。同时,电池的应
用领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本文将从电解质的基本介绍开始
论述,分析电解质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及优化方法。
一、电解质的概念
电解质是指一种能够在电解液中形成带电离子的化合物。它是
将电池两个电极之间连接的介质,并且具有很高的离子导电性能。
二、电解质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1. 电解质对电池容量的影响
电池的容量是指电池能够存储的电荷量。电池的容量与电解质
的种类以及浓度有很大的关系。当电解质的浓度增加时,电池的
容量也会相应的增加。但是,当电解液浓度过高时,反而会降低
电池的容量。
2. 电解质对电池内阻的影响
电池的内阻是指电流通过电池时遇阻的程度。电池内阻对电池性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电解液的电导率与电池的内阻呈反比例关系。因此,电解液的电导率越高,电池的内阻就越低。
3. 电解质对电池循环寿命的影响
电解质的种类对电池的循环寿命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电解质会与电极反应并形成固体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固体物质会堆积在电极表面,从而影响电池的性能。因此,为了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需要选择能够稳定在电解液中的电解质。
三、电解质的优化方法
电解液的优化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择合适的电解质
在开发新型电解质时,需要考虑其与电极的相容性、分解电压、电导率、稳定性等因素。因此,在研发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
实验并对比不同电解质的性能差异,从而找到适用于电池的最佳
电解质。
电解液:锂电池的“流动心脏”
54
2024.01
电解液:锂电池的“流动心脏”
在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挑战的当下,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已成为智能电网、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中的关键。锂电池受到市场和资本青睐,是因为它具有高能量密度、较长的使用寿命、对环境友好等特点。在锂离子电池的复杂体系中,电解液起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就像是电池内部的“血液”,负责在正负极之间传递锂离子,从而实现电能的储存和释放。电解液的性能直接影响到电池的整体性能,包括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充放电速率,以及工作温度范围。电解液的开发和优化对于实现更高效、更安全、更经济的锂离子电池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锂电池发展方向朝着高能量密度方向迈进,伴随着充电截止电压的提升,传统电解液与高压正极之间的不匹配问题日益凸显。
特别是正极材料释放更多的氧物质与电解液反应,可能导致正极活性材料结构的恶化和电解液的分解。因此,电解液的优化对于提升电池性能至关重要。此外,随着电池能量密度的增大,电池的热失控风险也相应增加,在电池热失控过程中,电解液与电极之间的反应会引发材料分解,伴随气体产生和热量积累,加剧了安全风险。因此,合理的电解液设计,不仅对提升电池的热安全性至关重要,也是提高整个锂电池系统稳定性的关键。
电解液主要组成部分—锂盐、溶剂与添加剂的技术发展方向
传统的电解液通常由有机溶剂、锂盐和电解液添加剂组成。按质量划分,通常有机溶剂质
薛浩亮 王小飞 周思飞 郭宇翔
电解液的开发和优化对于实现更高效、更安全、更经济的锂离子电池至关重要电解液核心组分—锂盐,面临快速技术迭代与高门槛挑战。六氟磷酸锂(LiPF 6)
电解液影响电池寿命
电解液影响电池寿命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电解液的哪些方面会影响电池寿命
1、电解液量,电解液量过多或过少对电池循环都不利。
对不同电解液量梯度的电池平行进行常温循环性能测试。以1C恒流恒压充电至,截止电流为,静置5分钟;然后1C恒流放电至,静置5分钟;再转入充电过程,如此循环350次。
循环测试结果可见,电解液量为时,电池的循环性能特别差,222次降到初始容量的80%。这是因为电解液量较少,电池内阻大,循环测试过程,电池的发热量越来越大,加速电池局部电解液的分解或挥发,是电池循环性能的恶化速度逐渐加快。电解液量为、、时,电池的循环性能相对较好,3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了依然大于85%。但是从100次循环后,电解液量的电池的循环性能逐渐差于其它两个电解液量梯度的电池,说明此电解液量在长期循环过程中也略显不足。电解液量为的电池在前250次循环的容量保持率最高,但从160次循环起,容量衰减速度明显加快,在第285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低于电解液量的电池。测试完毕发现此电池厚度膨胀比电解液量的电池明显,说明此电池是因为电解液过多导致电芯的副反应也相对增加,产气量较多,导致电芯的循环性能下降。由此可见电解液量对电池的循环性能影响非常明显,电解液过少或过多,都不利于电池的循环性能。
2、电解液的组成:锂盐电解质、溶剂、添加剂
电解液的组成影响SEI膜性质。(SEI膜是碳负极与电解液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在碳负极表明形成的钝化膜)电解液的组成影响SEI膜生成的质量的高低。
电解液成分对高镁比提锂电池性能影响研究
电解液成分对高镁比提锂电池性能影响研究
高镁比提锂电池,即高镁离子与锂离子之间的比值大于1的锂离子电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环境友好的能源储存装置,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在锂离子电池中,电解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电池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解液是指用于电池中传递离子的液体介质,它可以提供离子导电的通道,使得正负极之间的离子传输和充放电过程能够顺利进行。一般来说,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是由锂盐、有机溶剂和添加剂等组成的。在高镁比提锂电池中,电解液的成分对电池性能的影响非常重要。
首先,电解液中的锂盐对电池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常见的锂盐有氟化锂、六氟磷酸锂、四氟硼酸锂等。其中六氟磷酸锂在高镁比提锂电池中被广泛应用。六氟磷酸锂具有较高的锂离子传导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可以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和循环寿命。
其次,有机溶剂是电解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电池性能有重要影响。常用的有机溶剂有碳酸酯、碳酸酯、醚类、酯类和腈类溶剂等。不同的有机溶剂具有不同的聚集态和溶解锂盐的能力,这对电池的离子传输速率和电化学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含氟溶剂可以提高电池的离子传输速率和化学稳定性,对提高高镁比提锂电池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电解液中的添加剂也是影响电池性能的重要因素。添加剂通常是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调整电解液的性质来改善电池的性能。常见的添加剂有锂盐配位剂、表面活性剂、稳定剂等。锂盐配位剂可以增加锂离子的传输速率和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表面活性剂可以减少有机溶剂和固体电解质界面的电阻,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效率;稳定剂可以提高电池的化学稳定性,减少电池自放电。
正极 负极 电解液
正极负极电解液
摘要:
1.电池基本构成部分
2.正极的作用
3.负极的作用
4.电解液的作用
5.电池的工作原理
正文:
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由正极、负极和电解液三个基本构成部分组成。
正极是电池中发生氧化反应的部分,它负责释放电子。正极材料的选择对电池的性能起着关键作用,常见的正极材料有锂、镍、钴等。
负极则是电池中发生还原反应的部分,它负责接收电子。负极材料的选择同样对电池的性能有重要影响,常见的负极材料有石墨、金属锂等。
电解液是电池中负责传递离子的液体介质,它的工作原理是使正负极材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电解液的性能直接影响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和循环寿命。
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在充电过程中,外部电源驱动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同时离子在电解液中向正极移动;放电过程中,正负极材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电子从正极流向负极,离子则从正极移动到负极。这一过程使得电池能够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的转换。
总之,正极、负极和电解液是电池的三个基本构成部分,它们共同决定了
电池的性能。
有机电解液对锂氧电池的影响分析
有机电解液对锂氧电池的影响分
析
有机电解液对锂氧电池的影响分析
有机电解液对锂氧电池的影响
锂氧电池是一种新兴的高能量密度电池,具有潜力成为下一代电池技术。有机电解液是锂氧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分析有机电解液对锂氧电池的影响,并提供一系列步骤性思考。
1. 有机电解液的选择
首先,选择合适的有机电解液对锂氧电池的性能至关重要。有机电解液通常由溶剂和盐组成。溶剂的选择应考虑其稳定性、溶解性和导电性能。常用的溶剂包括乙二醇二甲醚(EGDME)、二甲基亚砜(DMSO)等。而盐的选择则应考虑其离子导电性和电化学稳定性。目前常用的锂盐是锂四氟硼酸盐(LiBF4)和锂三氟甲磺酸盐(LiCF3SO3)。
2. 电解液的电导率
有机电解液的电导率直接影响着锂氧电池的性能。电导率越高,电池的充放电效率越高。因此,合理选择电解液的成分和浓度非常重要。通过增加盐的浓度
或添加助剂,可以提高电解液的电导率。此外,温度对电解液的电导率也有显著影响。通常情况下,提高温度可以提高电解液的电导率,但过高的温度可能会导致电池老化和安全问题。
3. 电解液的稳定性
由于锂氧电池的工作原理,电解液需要具有较高的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有机电解液的稳定性关系到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有机电解液在高电压下容易发生氧化分解,导致电池的容量衰减和电化学窗口变窄。因此,选择具有较好稳定性的溶剂和盐非常重要。此外,添加稳定剂和抗氧化剂也可以提高电解液的稳定性。
4. 电解液的溶解性
有机电解液的溶解性对锂氧电池的性能有重要影响。溶解性差的电解液可能导致锂氧电池的电极反应速率降低,从而影响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功率密度。因此,选择具有较好溶解性的溶剂和盐对于提高锂氧电池的性能非常重要。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与安全研究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与安全研究
一、概述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最流行的移动电源,广泛应用于电动车、移动设备、储能等领域。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无记忆效应等特点受到了广泛认可。但是,锂离子电池也存在着一些安全问题,如热失控、燃烧、爆炸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安全性。因此,对于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与安全研究成为了当前锂离子电池研究的重点。
二、锂离子电池的性能研究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研究包括电化学性能研究和材料性能研究两个方面。
(一)电化学性能研究
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对于其性能与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主要包括电容量、循环寿命、放电平台、内阻等。
1.电容量
电容量是衡量电池容量的重要指标。电池的电容量大小与电极及电解液的化学性质、电极反应机理、电极孔隙度以及电化学循环中过程的完全性有关。
2.循环寿命
循环寿命是锂离子电池的另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循环放电/充电的测试,可以研究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即电池在循环使用中的寿命。
3.放电平台
放电平台是指电池放电时的电压平衡,是衡量锂离子电池性能的重要指标。放电平台的大小与电池电解液及电极的化学特性以及充放电过程中的各种电化学反应步骤有关。
4.内阻
内阻是指电池在电化学反应和能量传递过程中的电阻。电池内阻的大小与电池材料的导电性以及电极与电解液之间的接触性有关。
(二)材料性能研究
锂离子电池的材料性能主要指电极与电解液的性能。电极材料性能的优劣主要决定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而电解液的性能则直接影响电池的安全性和功率密度。
1.电极材料性能
锂离子电池非水有机电解液研究现状与进展
锂离子电池非水有机电解液研究现状与
进展
摘要:分析了锂离子电池的非水有机电解液与电极的相互作用原理;综述了近
几年有机电解液的导电锂盐、有机溶剂和添加剂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 有机电解液; 锂盐; 有机溶剂; 添加剂
电解液的研究开发对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性能和发展非常重要。电解液必须
满足一些特定的性能要求, 如:①较高的离子导电性, 一般温度范围内电导率要
达到1×10 -3 S/ cm 左右;②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与活性物质不起反应;③有机
溶剂的分解电压要高 , 以减少自放电和电池内部的气体压力;④具有较宽的稳定
温度范围;⑤使用安全、无污染、价格低等。电解液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
的问题:①与正负极的相容性;②随电压升高, 电解质溶液分解产生气体, 使内压
增大, 导致对电池灾难性的破坏以及升高电池工作温度时溶剂的抗氧化能力较低。本文将试图分析电解液与电极的作用原理以及从导电锂盐、溶剂和添加剂 3 个
方面来综述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1 电解液与电极的作用
研究有机电解液与电极的相互作用机理, 是改善锂离子电池性能的重要途径。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在锂离子电池首次充放电过程中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极性非质子
溶剂不可避免地都要在电极与电解液界面上反应, 形成覆盖在电极表面上的钝化
薄膜, 称为电子绝缘膜或固体电解质相界面膜即 SEI 膜。据报道 [ 1-3] 得知:钝化膜由 Li 2 O、LiF、LiCl、Li 2 CO 3 、LiCO 2 -R、醇盐和非导电聚合物
组成, 是多层结构, 靠近电解液的一面是多孔的,靠近的电极的一面是致密的。
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与电解液相互作用的评价
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与电解液相互作用的评价
摘要
在本文中,我们对锂离子电池中正极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相互作用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了评价。对以前的结果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介绍新的实验结果。这篇评论研究了常用的负极材料在常用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的稳定性(绝大多数都是基于碳酸酯溶剂)。我们在这篇文章里讨论了以下材料的表面化学性质:LiCoO2 , V2 O5 , LiMn2 O4 ,LiMn1.5 Ni0.5 O4 , LiMn0.5 Ni0.5 O2 , 和 LiFePO4。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采用ICP、拉曼光谱、X 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红外光谱、电子显微镜和所有相关的电化学分析技术。通常的现象是过渡金属离子会从这些材料中溶解出来。还会在材料的表面形成坚硬的膜使得电极的动力学反应延缓。这些现象在高温下和电解液中含有酸性物质时表现尤为突出。含水的六氟磷酸锂溶液会生成很高浓度的酸(如氢氟酸),这对诸如钴酸锂和磷酸铁锂这样一些材料是有害的。即使使用纳米级的LiMn1.5 Ni0.5 O4 和LiMn0.5 Ni0.5 O2这两种材料,在高温下的常用电解液中也表现出很高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要归功于其独特的表面化学特性,这种特性与晶格中镍离子的存在有关。
关键词:正极;表面化学;内阻;容量衰减;电解液。
简介
近年来,可充电锂离子电池系统已经成为全球电池市场的重要技术。到目前为止,这些电池是可充电电池中能量密度最高的电池。虽然目前生产的锂离子电池绝大部分只是用来驱动一些小型装置如蜂窝电话、笔记本电脑和移动光电设备,但是全球都在努力推进技术进步,以满足更多诸如用于电动汽车的大型快充电池的应的要求。
电解液膜厚度对锂离子电池电化学特性的影响研究
电解液膜厚度对锂离子电池电化学特性的影
响研究
随着锂离子电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其中一个关键参数——电解液膜的厚度,也在锂离子电池和其它类型的电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电解液膜厚度对锂离子电池电化学特性的影响,以及近年来研究电解液膜厚度时所涉及到的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
1. 电解液膜厚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电解液膜厚度是指电解质溶液与电极之间的距离,通常用纳米或微米来表示。在锂离子电池中,电解液膜的厚度既不能过薄,也不能过厚。过薄的电解液膜会导致电池内部电化学反应速度过快,极板表面的锂离子嵌入与脱出速度较快,对电极的损伤较大,容易引起电池的短路、过热和着火等安全问题;而过厚的电解液膜会阻碍锂离子的传输速率,降低电池的输出功率和倍率性能,影响电池循环寿命和能量密度。
电解液膜的厚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电池构造、电解质溶液中添加剂的种类和浓度、温度、压力、表界面的特性等。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电解液膜中离子在宏观和微观尺度上的传输状态和动力学特性。
2. 电解液膜厚度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
从理论和实验上,已经证实电解液膜的厚度与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密切相关。下面将介绍电解液膜厚度对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a. 循环寿命
电解液膜的厚度直接影响着锂离子在电池中的扩散速率、电化学反应速率和析气速率,因此也影响着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研究表明,当电解液膜过厚时,锂
离子在电池中的传输受到限制,电池的循环寿命也相应降低了。而当电解液膜过薄时,电池内部的金属锂容易与电解液直接接触,产生电池自放电和极化现象,同样会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ith increasing time, Fe content increases
Fe dissolution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60 54 48 42
High temperature accelerates Fe dissolution, but not so significant as we imagine
0.3
0.2
9-weeks 1-week
0.1
0 2.5 3 3.5 4 4.5 Charge/discharge status [v]
2.5
3
3.5
4
4.5
5
Electrode potential (V vs. Li/Li+)
Dissolution behavior is much affected by the state of charge for different materials, but the trend is not always the same H. Zheng, J. Power Sources, 208:52-57, 2012
Our main focus in this work Thi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lectrolyte and electrodes
Part 1 Transition metal dissolution and the resultant impedance rise • Dissolution of transition metal cations into electrolytes and the resultant impedance rise
60 C 50 C
o
o
Iron content ( ppm )
36 30 24 18 12 6 0
30 C
o
40 C
o
30℃
40℃
45℃
50℃
60℃
70℃
80℃
Dissolution of Fe in LFP in 1M LiPF6 EC+DMC electrolyte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EMC DEC
PC
EC
wenku.baidu.com
EC+DMC
EC+DEC +10%FEC 40
30 20 10 0
50
EC+DEC
EC
DMC EC+DMC+EMC PC
PC+DMC FECEC+DEC
EC PC
EC+DMC+EMC
1
2
3
4
5
6
电解液组合 EC PC
EC 28 -
PC 35
DMC 29 38
DMC+EMC 42 53
P-F bond(800-900cm-1,C=O bond (1600-1700cm-1), and C-H bond(13501450cm-1) can be observed.
Dissolution of other different cathode materials at different charge states
地点: 苏州大学本部
网址: http://17cse.suda .edu.cn
• 基础电化学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锂离子电池(负极、电解 液) • 燃料电池 • 其他电池及超级电容器 • 有机、环境与工业电化学 • 纳米与材料电化学 • 电分析化学和生物电化学 • 光电化学
R&D roadmap
Comparison between static and dynamic dissolution of Fe into electrolyte
80 70 60
p(原始)(未化成和循环) l(2.5V)(化成三周后放电至 2.5V) h(4.2V)(化成三周后充电至4.2V c(循环)(化成三周后约0.3C循环
DEC 56 38
DEC+10%FEC 33 -
The dissolution of LFP in electrolyte of different Li salts
LFP in EC+DMC based electrolyte of different Li salt under 60 ℃ for 2 weekS
2.8
2.8
2.6 0 20 40 60 80 100
2.6 0 20 40 60 80
Depth of discharge (%)
Depth of discharge (%)
H Zheng, Electrochim. Acta, 62: 256–262, 2012
100
0.001
100 90
Capacity (Ah/cm2)
60 55 50 45
800 0.8 0.6 0.4 0.2 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c)
100% DOD
Iron content (ppm)
40 35 30 25 20 15 10 0 20 40 60 80 100
Absorbance units
0.4 0.3 0.2 0.1 0.0 1.5 1237
200
Iron Content (ppm)
100
The color is getting darker with increasing storage time
0 1 2 3 4 5 6
Time (week)
Dissolution of Fe in LFP in 1M LiPF6 EC+DMC electrolyte
M++
Experimental
into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LFP powder LFP laminate
Electrochemical evaluations
Sample preparation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storage time on the dissolution of Fe cation into electrolyte at 60 ℃
Dissolution (ppm)
50 40 30 20 10 0 Different conditions
120
Capacity retention (%)
Capacity fade rate (mAh/cycle)
Impact of Fe dissolution on the Internal resistance
25
25 C
o
3.2
o 40 C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Cycle number
3.0 3.0
Voltage (V)
2.8
2.8
2.6 0 20 40 60 80 100
2.6 0 20 40 60 80 100
3.2
o 50 C
3.2
o 60 C
Voltage (V)
3.0
3.0
Internal resistance rise at higher temperature is not so significant as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Structural change Collapse of the lattice structure Dissolution Dissolution of metal cations Impedance rise Surface film, Loss of electrical contact Lithium loss Growth and rearrangeme nt of SEI
70 0.0006 60 50 0.0004 40 30 0.0002 20 10 0 0 200 400 600 800 0 1000
Cycle No
0.001
0.0009
Capacity (Ah/cm2)
0.0008
0.0007
0.0006 Fresh electrode after cycling 3.6V after cycling 4.2V
100
80
Iron content (ppm)
1mol/L LiBOB
60
1mol/L LiODFB 1mol/L LiClO4
0.2mol/L LiBOB + 1mol/L LiPF6
0.2mol/L LiODFB + 1mol/L LiPF6
40
20
0 0 2 4 6
The effects of solvent and Li salt category on the dissolution of Fe from LFP material is almost negligible.
3.2
100 80 60 40 20 0
60C
2.0 1.6 1.2 0.8 0.4 0.0 40 50 Temperature (C) 60 0.20 0.16 0.12 0.08 0.04 0.00
50C
40C
25C
Capacity fade ratial (%/cycle)
Frist discharge Last discharge
Capacity retention (%)
90
80
Q = Q1η(n-n1)
Stage 3:
70
60
Q = Q2(-2)-
Cycle No.
50
H zheng, J. Phys. Chem. C, 116:4875-4882, 2012
The main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apacity fade Capacity fade
The dissolution of LFP in electrolyte of different solvents
100 90 80 70 electrolyte of different solvents under 30 ℃ for a week LFP in 1M LiPF6 based 60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electrolyte and electrodes and the impact on the cycle life in lithium ion cells
Honghe Zheng/郑洪河 苏州大学能源学院
时间: 2013.11.15----19
0.0005
0.0004 0.1 1 10 100
H. Zheng, J. Power Sources, 207-134-140, 2012
C rate
Capacity retention (%)
Fe precipitation at the anode
0.0008
80
summary
• Fe dissolution was determined at different conditions. • Dynamic dissolution is several times higher than the static dissolution. • The effects of dissolve Fe cations is not so significant as we generally believed.
Li-LiMn2O4 cell with 2-separators run for 1 and 9-weeks
0.4 Dissolved Mn concentration [ppm]
0.25
Concentration [ppm]
0.2 0.15 0.1 0.05 0
Mn Co Ni
NCM 4 weeks at RT
Cycle life and service life is very critical for electric vehicles and energy storage
Aging mechanisms for lithium ion cells
110 100
Stage 1 :
Q = Q0 ηn
Stage 2:
Dissolution of LFP material in organic electrolyte at different charge states
After the electrode was charged to different charge states, it was stored in the electrolyte for 2 weeks at 60 ℃.
(b)
100% SOC
(a)
1.2 0.9 0.6 0.3 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
Fresh LFP
1800 2000
Depth of discharge (%)
Wavenumber (cm )
Fe dissolution is severe at higher charge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