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云的三种表现形式与分类

合集下载

什么是“类形态地震云”

什么是“类形态地震云”

震央位置的人看不到位于自已上空的“类形态地震云”,只能在相距大约100公里至300公里的地方才能观察到。
为什么地震前震区上空会出现电离层被压缩现象?
在地球100公里至400公里高空,空气极其稀薄,这个高度的空间称为“电离层”。电离层的气体元素都呈游离状态出现,当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发生不规则变化时,高层气体元素的核外电子出现丢失或整合现象,空间占用减少,因此出现了电离层的向下压缩现象。
什么是“类形态地震云”?
“类形态地震云”是指外观看似“形态地震云”(有方向性沉积特征),但实际是位于电离层高度、本质为聚发光电子流。“类形态地震云”区域分布范围非常小,往往只能观察到一小块或一小截长条状,但有“自发光”特性,引发的地震范围很小,一般不会造成灾害。“类形态地震云”因可视面积小,往往会被人忽略。
六千米以下高度会出现“形态地震云”
部分网友认为,除了电离层高度可产生本质为电子流的“地震云”外,高度为六千米以下的普通云系也会产生“形态地震云”,因为地震中心震前会出现一种“磁流”,这种“磁流”会影响到普通云系,使普通云系改变形状和方向,并向磁点指向或沉积,从而产生六千米以下高度,本质为普通云系的“形态地震云”。实际观察也已证明确实存在这种“形态地震云”,但“形态地震云”出现后,发生的地震一般震级不大,不会产生灾害性的强地震。

地震的分类及其特征

地震的分类及其特征

地震的分类及其特征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通常由于地壳运动而引起。

地震的分类和特征涉及到地震的发生原因、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等方面。

本文将对地震的分类及其特征进行探讨。

一、地震的分类根据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地震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是指震源在地壳的上部,大约在地表下0-70公里的深度范围内发生的地震;中源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中部,深度范围在70-300公里之间;深源地震则指震源位于地壳下部或者地幔中的地震,深度超过300公里。

根据地震震级的大小,地震可以分为微震、轻微地震、小地震、中等地震、大地震和特大地震。

微震是指震级小于2.0级的地震;轻微地震的震级在2.0-3.9级之间;小地震的震级在4.0-4.9级之间;中等地震的震级在5.0-5.9级之间;大地震的震级在6.0-6.9级之间;特大地震的震级超过7.0级。

二、地震的特征1.震源特征地震的震源是地震波的产生地点,通常位于地壳的断裂带或者构造活动区域。

震源的深度不同,地震破坏程度也不同。

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浅,能量释放较为集中,地震波传播距离相对较短;深源地震的震源深度较大,能量释放较分散,地震波传播距离较远。

2.震中特征地震的震中是指地震波最早到达的地点,也是地震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

震中的位置通常与震源的位置相对应,但受到地球结构和地震波传播路径的影响,震中可能出现一定的偏移。

根据震中位置的不同,地震的破坏范围也不同。

3.地震波特征地震波是地震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现象。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地震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是指地震波以压缩和膨胀的方式传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是指地震波以横向振动的方式传播,传播速度较慢。

地震波传播时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些震动是地震灾害的主要破坏因素。

4.破坏特征地震造成的破坏主要包括地表破裂、地层变形、建筑物倒塌等。

地表破裂是指地震造成地壳断裂带的出露和变形,表现为地裂缝、断层等现象;地层变形是指由于地震波的传播而导致的地层的变形和位移;建筑物倒塌是指由于地震震动而导致的房屋、桥梁等工程结构物崩塌。

云状

云状
①透光高层云(As tra)——较薄而均匀的云层,呈灰白色。透过云层,日月轮廓模糊,好象隔了一层毛玻 璃,地面物体没有影子。
②蔽光高层云(As op)——云层较厚,且厚度变化较大。厚的部分隔着云层看不见日月;薄的部分比较明 亮一些,还可以看出纤缕结构。呈灰色,有时微带蓝色。
高积云(Ac)——高积云的云块较小,轮廓分明,常呈扁圆形、瓦块状、鱼鳞片,或是水波状的密集云条。 成群、成行、成波状排列。大多数云块的视宽度角在1~5°。有时可出现在两个或几个高度上。薄的云块呈白色, 厚的云块呈暗灰色。在薄的高积云上,常有环绕日月的虹彩,或颜色为外红内蓝的华环。
定义
云状是指云的外形特征。包括云的尺度,在空间的分布情况、形状、结构,以及它的灰度和透光程度。
分类
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将云分为三族,十属,二十九类(见表1) 。其中高云距地高度均 在6千米以上,完全由冰晶组成;中云在2.5—6千米间高空,属于冰水混合云;低云高度在2.5千米以下,基本是 水滴组成;直展云的云底与低云相同,而其云顶则可达对流层顶,与高云一样,下部为水滴,上部可为冰晶组 成。
①毛卷层云(Cs fil)——白色丝缕结构明显,云体厚薄不很均匀的卷层云。
②薄幕卷层云(Cs nebu)——均匀的云幕,有时薄得几乎看不见,只因有晕,才证明其存在;云幕较厚时, 也看不出什么显明的结构,只是日月轮廓仍清楚可见,有晕,地物有影。
卷积云(Cc)——似鳞片或球状细小云块组成的云片或云层,常排列成行或成群,很象轻风吹过水面所引起 的小波纹。白色无暗影,有柔丝般光泽。卷积云可由卷云、卷层云演变而成。有时高积云也可演变为卷积云。整 层高积云的边缘,有时有小的高积云块,形态和卷积云颇相似,但不要误认为卷积云。只有符合下列条件中的一 个或以上的,才能算做卷积云。

云的分类,看云识天气

云的分类,看云识天气

云的分类,看云识天气
什么是云
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并由它们混合而成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云将阳光散射到各个方向,这就产生了云的外观。

云是地球上水循环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云吸收从地面散发的热量,并将其反射回地面,这有助于地球保温;同时也将阳光反射回太空,这样便有降温作用。

哪种作用占上风取决于云的形状和位置,因此云的运动变化对地球气候具有很大的影响。

云的分类
从形态结构上来说,云可以笼统地分为三大类,一大团的积云、一大片的层云和纤维状的卷云。

云的分类最早是由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于1801年提出的。

1929年,国际气象组织按形状、成因等把云分为十大云属:卷云、卷层云、卷积云、高层云、高积云、层云、层积云、雨层云、积云和积雨云,并按其云底高度(适用于中纬度地区)划分为三大云族:高云族、中云族和低云族。

大气层中的云形态和气候

大气层中的云形态和气候

大气层中的云形态和气候大气层中的云形态和气候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主题。

云是大气中的可见水蒸气,其形状、大小和位置对地球的气候和气象条件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云形态以及它们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卷云卷云是最常见的云形态之一,也是我们经常在天空中看到的云朵。

卷云通常呈卷曲的形状,像一些卷毛或卷筒饼。

这些云朵在大气层中的低层产生,通常在海平面上方2,000米以下。

卷云常常伴随着潮湿的天气和降水,对地球表面的气温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第二节:积云积云是一种像棉花糖一样的白色蓬松云朵。

它们通常在白天出现,而在夜晚几乎看不见。

积云形成于大气层中的中层,标志着稳定的天气和良好的能见度。

这些云朵通常预示着晴朗的天气,因为它们是由热空气上升形成的。

积云可以反射太阳光,使地表温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第三节:层云层云是一种延伸较大的云层,通常呈平坦的形状,笼罩在天空中。

这些云朵在大气层中的低层或中层形成,通常在2,000米到6,000米的高度范围内。

层云经常带来阴天和连续的降水,对地表气温有一定的保温作用。

它们可以影响日照和地面的能量平衡,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节:雨云雨云是一种暗沉的云层,常常伴随着雨水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这些云层在大气层中的中层形成,通常在4,000米到8,000米的高度范围内。

雨云的形成与充足的水汽和垂直运动有关。

当这些云层聚集在一起时,就会产生降水,对地表的水资源非常重要。

第五节:雾雾是一种接近地表的云层,由大量水蒸气凝结形成。

雾通常在低层大气中形成,降低了能见度。

它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夜间,当地表辐射冷却导致空气湿度升高时,雾的形成就会增加。

雾可以影响交通、能源使用和地表的能量平衡。

总结:云是地球大气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态和分布对气候和天气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不同云的形态和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和天气预测。

大气层中的云形态和气候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观测,以提高我们对气候系统的理解和预测能力。

地震云地光

地震云地光

■地震云地震前有时会出现地震云。

17世纪古籍中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1935年我国宁夏的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中记载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婉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

各国对地震云的研究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我国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对地震云的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目前成功的例证有十余个。

首先提出“地震云”这个名字的是前日本奈良市(福冈市)市长键田忠三郎,他曾经亲身经历过日本福冈1956年的7级地震,并且在地震时亲眼看到天空中有一种非常奇特的云,以后只要这种云出现,总有地震相应发生,他就将其称为“地震云”。

目前,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至今还是个谜,而且地震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地震云并非一种准确的预报方法。

南方都市报"地震云"是指地震即将发生时,震区上空出现的不同颜色的,如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等带状云。

其分布方向同震中垂直,一般出现于早晨和傍晚。

地震云的高度和长度:据目测估计,地震云的高到可达6000米以上,相当于气象云中高云类的高度。

那么,什么样的云才是地震云呢?这种云的最大特点在于“奇”,与一般的云有着明显的区别。

蔚蓝的天空中有时会留下一条飞机的尾迹,常见的条带状地震云很像飞机的尾迹,不过更加厚实和丰满些,它一般预示震中处于云向的垂直线上。

另外有一种辐射状的地震云,则有数条的带状云同时相交在一点,犹如一把没有扇面的扇骨铺在空中,云的交点垂直于地面就是震中所在地。

此外还有一种条纹状地震云,形似人的两排肋骨,根据此云判断震中较为复杂.地震云出现的时间以早上和傍晚居多,地震云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对应的震中就越近,地震云的长度越长,则距离发生地震的时间就越近,地震云的颜色看上去越令人恐怖,则所对应的地震强度就越强。

目前,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众说纷谈,虽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的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所以至今还是个谜,而且地震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预报地震,最好采用综合法。

看云识天气的详细指南

看云识天气的详细指南

看云识天气的详细指南通过观察云的形态、颜色、变化和高度,人们可以预测即将发生的天气变化。

这种方法源于大自然的规律,并在历史上被广泛运用,尤其是在现代气象设备不方便使用的情况下。

以下是更加详细的“看云识天气”方法及分析。

一、云的基本分类及其天气预测云根据高度和形态大致分为三类:高云、中云和低云,每一类又包括多种云型,每种云型对应不同的天气信号。

1. 高云(5—13公里)高云通常位于大气层的上层,它们由冰晶组成,常见的高云包括卷云、卷层云和卷积云。

◆卷云(Cirrus)◆特征:呈现纤细的丝状或羽毛状,高悬天空,白色或淡灰色,形状像长丝带。

◆天气预测:卷云通常预示着天气晴朗,但如果卷云密集并逐渐变厚,通常预示着低压区或锋面系统的到来,未来24小时内可能有降雨或降雪,卷云多为阴雨或风暴的先兆。

◆卷层云(Cirrostratus)◆特征:呈现为一层薄薄的云幕,均匀分布,覆盖天空,常常带有“光环”现象,即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一个大圆圈。

◆天气预测:卷层云通常表明锋面系统正在接近,是雨雪的前兆。

它预示着未来12—24小时内,可能会有持续性的降水。

◆卷积云(Cirrocumulus)◆特征:呈现为大量小块状云团,排列紧密,像“鱼鳞”或“羊群”,透光性强。

◆天气预测:卷积云表明空气中湿度增高,气流较为不稳定。

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天气变化,常常伴随着寒流的到来或大风天气。

2. 中云(2—7公里)中云位于大气的中层,通常由冰晶和水滴混合组成。

常见的中云有高积云和高层云。

◆高积云(Altocumulus)◆特征:形状像白色或灰色的棉花状云团,排列成行,层次较为分明,间隙处可见蓝天,俗称“羊群云”或“鱼鳞云”。

◆天气预测:高积云的出现通常表明天气即将发生变化,尤其在早晨看到高积云,意味着下午或傍晚有可能发生雷雨。

如果高积云逐渐增厚,可能预示雷暴或冷锋即将来临。

◆高层云(Altostratus)◆特征:灰白色的云幕,呈现半透明状,太阳或月亮可隐约透过云层。

地震云

地震云
2008年12月26日,早晨7点25分,苏州大范围疑似多条/鱼鳞震云云层
2009年6月21日 18时左右 广西思县上空出现“七彩祥云”。6月25日早上5:09台湾花莲市发生5.3级地震
2009年7月9日19时19分13秒,北纬25.6°,东经101.1°的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公里。震后半小时,姚安境内现奇异天象-地震云。
2008年08月30日,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交界(北纬26.2度,东经101.9度,震中位于攀枝花市区东南约50公里。震源深度10公里。)发生6.1级地震地震前一个半小时宜宾惊现地震云。宜宾市与凉山彝族自治州接壤。(证实)
2008年10月3日,宁夏固原连续三次发生4级以下地震,属同一震源,10月4日下午,固原市上空出现条状地震云,10月6日西藏当雄发生6.6级地震。
2010-4-10 11:26 北京营口大庆出现单条行地震云,昨天唐山市发生4.1级地震
2010年4月12日18:27 西安上空出现三条东西走向灰色地震云,云端指向西,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
2010年4月13日11时 河北石家庄发现东西走向的地震云,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实测)
2008年08月07日,美国安克雷奇出现单条形和鱼鳞震云,08月09日阿留申群岛发生5.5级地震,11日发生5.2级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09日,巴拿马出现鱼鳞状震云,08月11日,委内瑞拉的苏克雷5.1级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10日,在陕西西安多次观测到不知形状地震云,新疆边界发生4.2级地震(未考)
种云很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所以又有人叫做飞机云。一般预示着2周以后有地震。

地震云和光

地震云和光

地震云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横条状的云,一般都是单条出现。

这种云很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所以又有人叫做飞机云。

一般预示着2周以后有地震;第二种是成波浪状或者放射状的云,一般预示着1周以后地震;第三种是垂直的向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云,预示着三天以后地震;第四种是固体形状的大块的或者团状的云,一般出现在地震当时或者地震发生之前。

地震云"是指地震即将发生时,震区上空出现的不同颜色的,如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等带状云。

其分布方向同震中垂直,一般出现于早晨和傍晚。

地震云的高度和长度:据目测估计,地震云的高到可达6000米以上,相当于气象云中高云类的高度。

早在17世纪中国古籍中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1935年我国宁夏的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中记载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婉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但是,世界各国对于地震云的研究还是最近几年的事,其中以我国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对地震云的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目前成功的例证有十余个,日本利用地震云预报地震成功的例证有上百个,有趣的是,首先提出“地震云”这个名字的不是地震学者,而是一政治家,他就是日本前福冈市市长键田忠三郎,他曾经亲身经历过日本福冈1956年的7级地震,并且在地震时亲眼看到天空中有一种非常奇特的云,以后只要这种云出现,总有地震相应发生,所以他就把这样的云称为“地震云”。

那么,什么样的云才是地震云呢?这种云的最大特点在于“奇”,与一般的云有着明显的区别。

蔚蓝的天空中有时会留下一条飞机的尾迹,常见的条带状地震云很像飞机的尾迹,不过更加厚实和丰满些,它一般预示震中处于云向的垂直线上。

另外有一种辐射状的地震云,则有数条的带状云同时相交在一点,犹如一把没有扇面的扇骨铺在空中,云的交点垂直于地面就是震中所在地。

此外还有一种条纹状地震云,形似人的两排肋骨,根据此云判断震中较为复杂。

地震预防减灾常识

地震预防减灾常识

一.地震的预防。

地震并非真如某些专#¥家所言,全然无法预测,实际上,在地震发生前,会有很多十分明显的预兆,我们根据这些预兆,完全能够在地震发生前,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

下面介绍一些震前的预测:1、地震云。

地震云按时间和形态分,易于分辨观察的有四种:一是带状地震云,二是平行或放射状地震云,三是卷震云,四是团块震云。

带状地震云,就像飞机云一样,单条出现,一般预示着两周之后的地震。

多条震云,俗称排骨云(平行)或扇子骨云(放射状),预示着一周之内的地震。

卷震云,像一根烟柱一样直冲上天,预示三天后的地震。

团块震云,震中出现的固体形状的大块或团状云,一般出现的时候,就是地震的时候。

注意:带状和多条的地震云,一般预示着观测不到的地方的地震,而卷震云这个“烟柱”的根部,就是震中,团块震云就在震中上方。

因此,地震云的观测,除非具有一定的水平和“眼力”,是很难判断的出震中位置、震级大小的,我们可以忽略,如果要记,那么记住卷震云就可以了,一条烟柱一样的云,那里出来的,哪里就是震中。

2、地声。

地声是临震预兆,常发生在震前几秒、几分、或几小时、几天内,在震中区和近周围都能听到,声音有的类似闷雷声,有的类似远雷声,岩石破裂时的“咔嚓”声,有的则是隐隐有声,在靠近震中的地方,大震前可以听到像狂风、雷声、坦克开过来的声音,像开山炸石的沉闷爆炸声等。

根据地声的特点,能大致判断地震的大小和震中的方向。

一般说,如果声音越大,声调越沉闷,那么地震也越大;反之,地震就较小。

当听到地声时,大地震可能很快就要发生了,所以可把地声看作警报,应该立即离开房屋,采取紧急防御措施,避免和减少伤亡损失。

注意:地声是比较靠谱的,如果我们听到不正常的声音,就要留意一下,是不是地声,如果是,就要进行防范。

3、生物异常。

地震前,由于动物比人类敏感,所以很多动物都会有异常举动,这是很重要的预兆,一般来说,我们在生活中容易观察到的动物有:狗、猫、家禽家畜、鸟类、老鼠、蛇、青蛙、虫类、鱼类和蝙蝠等。

地震云特征

地震云特征

地震云特征地震云是指在地震发生前后出现的一种特殊的云形态。

地震云的出现与地壳活动有一定的关联,它通常在地震发生前的几天或几小时出现,被认为是地震的前兆之一。

地震云的特征可以通过观察云的形态、颜色和运动来判断。

一、形态特征地震云的形态特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 翻转云:地震云常呈现出云层翻转的形态,即云底在上,云顶在下。

这种翻转云往往出现在地震发生前的几小时或几天,是地震云的典型特征之一。

2. 气象云:地震云有时会伴随着气象云一起出现。

气象云是指由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的云,包括卷云、积云、层云等。

当地震发生前,由于地壳活动的改变,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气象云的出现。

3. 光环云:地震云有时会形成一个或多个光环,环绕在太阳或月亮周围。

这种光环云通常呈现出彩虹般的色彩,给人一种神秘而不可思议的感觉。

二、颜色特征地震云的颜色特征也是判断地震前兆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见的地震云颜色有以下几种:1. 红色或橙色:地震云呈现出红色或橙色,通常代表着地壳活动的加剧,可能是地震即将发生的信号。

2. 灰色或黑色:地震云呈现出灰色或黑色,通常代表着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较高,这种情况可能会伴随着地震前的地壳活动。

三、运动特征地震云的运动特征也是判断地震前兆的重要依据之一。

常见的地震云运动特征有以下几种:1. 快速移动:地震云在短时间内快速移动,通常代表着地壳活动的加速,可能是地震即将发生的信号。

2. 不规则运动:地震云的运动轨迹呈现出不规则的形态,常常犹如水波纹一般扩散开来,这种不规则运动可能是地震前的地壳活动导致大气中的水汽流动不稳定所致。

地震云的出现与地壳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会伴随着地震云的出现。

地震云只是地震前兆的一种表现形式,判断地震是否即将发生还需综合考虑其他地震前兆指标,如地震监测数据、地磁场变化等。

地震云的形态、颜色和运动特征是判断地震前兆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观察地震云的特征,可以提前预警地震的发生,为地震灾害的防范和减轻做好准备工作。

什么是地震云 通过地震云可预测地震

什么是地震云 通过地震云可预测地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什么是地震云通过地震云可预测地震
导语:近年来,我国的地震逐渐增多,对国家和人民都造成比较沉重的打击,各国科学家们也都在尽力探索可以准确预测地震的方式,而地震云将是我们未
近年来,我国的地震逐渐增多,对国家和人民都造成比较沉重的打击,各国科学家们也都在尽力探索可以准确预测地震的方式,而地震云将是我们未来预测地震的关键,那么地震云到底是什么呢?接下来就一起跟随小编去看一看。

什么是地震云
地震云(Earthquake Cloud)是非气象学中云体分类的一种预示地震的云体,在国际上的研究还较为表面,至今没有一个共同观点。

现在西方和日本学术界对地震云抱有不可信与伪科学的态度。

毕竟地壳运动与短时间的气象毫无关联。

只有中国、日本、印尼等还有较多民间爱好者对它进行探索。

>>>石柱地震暂无伤亡简述地震逃生自救必备方法地震云的特征
云体高程:6000米
云体颜色: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
共有特点:大风不易改变其形态,天空和云有明显界线,多出现波状。

什么样的云才是地震云呢?这种云的最大特点在于“奇”,与一般的云有着明显的区别。

地震云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横条状的云,一般都是单条出现。

这种云很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所以又有人叫做飞机云。

不过更加厚实和丰满些,它一般预示震中处于云向的垂直线上,一般预示着2周以后有地震;第二种是成波浪状或者放射状的云,一般预示着1
生活常识分享。

地震云形成的分析

地震云形成的分析
在国际上响当当的民间地震 预报专家寿仲浩说:“ 地震云的产 生, 是因为受局部地表中热量所 产生的蒸汽受到螺旋形上升风的 影响 ( 而螺旋形的风是由于此地 热 、冷 空 气 补 充 形 成) ,形 成 从 下 到上、从小到大的螺旋形的云。 ”
我们的观点是: 只能解释卷 震云的形成, 并不能解释其他类 型地震云的形成原因, 更不能解 释为何地震云会聚集在一起形成 一种独特的形状。 若此观点成立, 螺旋式上升所呈现的形状应该是 动态的,而非静止的,如龙卷风。 再说, 地热产生的蒸汽在地球上 很多地方存在。 4.5 太阳风轰击学说
地震云的出现也与地磁有 关, 地震前的地磁出现不规则变 化可导致“ 地震云”的出现。
我们的观点是: 我们赞成这 种说法, 在下面的阐述中会详细 解释与分析地震云与地磁场的关 系,并且通过实验验证。
5 地震云形成不同形状的分 析与实验
地震云形成形状最大的特点 就是奇和怪, 但奇怪的背后还是 有规律可循的, 任何事物都有着 自身的因果。 常见的地震云有单 条震云、多条震云、卷震云、鱼鳞 震云、团块震云,其形状在前面已 经有所阐述,在此不再重复。 究其 原因, 形成的形状还与地磁场强 度的大小、断裂带的形状、板块间 挤压能量集中区域的形状、 云的 多少、 地壳下岩层或者岩浆的错 动等因素有一定关联。 例如单条 震云: 地震前板块间的挤压引起
我们的观点是:地热或温差产 生的上升气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能够遇见,如温泉分布地区、活火 山地区、 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海 洋与陆地容易形成温差对流的地 区,但这些地区并没有经常出现地 震云类型的云。 再说,热量学说无 法解释地震云各种奇特的形状。 4.2 粒子逃逸学说
地震是一个大陆板块移动而 导致的一种运动过程。 板快之间相 互挤压和分离,导致彼此之间有大 量的能量粒子被释放。 大量的能量 粒子积聚在板快之间, 会穿过岩 石,到达地面上方。因此上方的空气 会吸收大量的能量粒子, 能量粒子 在原子核引力的作用下, 进入原子 内部,原子体积开始变大,因为引 力的值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 原子核对原子的整体引力会减小, 因为原子的体积变大了,所以原子 整体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 当周 围的气流流动大或温差变化大的 时候,水分子相互碰撞,打破了这种 原子整体的不稳定性。 原子发生变 形,原子核产生引力收缩,大量能 量粒子被压缩释放出去。 大量能量 粒子的释放,即发出不同的颜色。

李四光的地震预测理论

李四光的地震预测理论

李四光和地震预报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后,周总理指示:“地震预测是国家很重要的工作,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

”李四光运用他创建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对地震的生成和发展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他认为地震的孕育是漫长的,地震的发生是有一个过程的,因而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并据此成功地预报了几次大地震。

邢台地震后,李四光根据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和地震活动迁移的规律,结合地应力变化观测结果,分析了地应力集中和加强的趋势,认为就整个华北平原来看,震源有可能向东北方向发展。

他及时指出要密切注视邢台东北的河间、沧县和深县一带的动向。

果然1967年3月28日,在河间发生了6.3级地震。

尔后,李四光又根据同一原理,指出渤海将要发生强烈地震,1969年7月18日,果然在这里发生了7.4级地震。

当时他还说过,如果渤海有地震发生,辽南就需要注意。

1975年2月4日在海城、营口地区发生了7.3级地震,再一次证实了李四光的科学预见。

他说,阴山纬向构造体系活动的时间长,断裂规模既大又深,能量的积蓄很大,一旦发生地震,后果就不堪设想,应该在冀东的滦县和迁安地区做些观测工作。

如果这些地区活动的话,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的事实,证明李四光的论断是正确的。

——摘自科学家的故事系列丛书李四光当年预测4次地震分别是-天佑临沂惊人的地震预测(李四光当年预测4次地震分别是(转载) )连云港市位于郯城-营口地震带。

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

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

郯庐断裂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

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这个地震带上发生过的地震有: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1995年9月20日山东临沂市苍山县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4.3级小震群活动2006年2月9日临沂市汤头镇3.5级地震据说,李四光前辈去世前,念念不忘的就是郯-庐地震带,他曾经预测,一旦发生地震,其毁灭性可能是唐山大地震的好几倍。

地震云产生机制与地震预测预报研究

地震云产生机制与地震预测预报研究

地震云产生机制与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地震云是指地震发生前或地震活动期间出现在天空中的奇特云形,常伴随着光环、奇异的光线和放电等现象。

虽然与地震云形成的精确机制尚不明确,但人们普遍认为地震云的产生与地震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

地震云的研究对于地震预测和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地震云的产生机制有以下几种假设和解释:1.地震前震区地表应力变化:地震前震区地表应力变化引起了大气层中的空气密度梯度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地震云。

2.地震前震区地磁场和电场的变化:地震前震区深部地磁场和电场的变化会影响大气中的电磁场分布,导致电离层中的等离子体扰动,从而形成地震云。

3.地震前震区岩石的放射性衰变:地震前震区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生的高能粒子,与大气中的水蒸气和气溶胶碰撞形成离子,从而形成地震云。

4.地震前震区振动产生的电磁波:地震前震区振动会产生电磁波,导致大气中的电离层电子密度分布变化,从而形成地震云。

地震云的研究可以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前后的大气变化来进行。

一种常见的观测方法是使用卫星遥感技术,通过对地震前后的云图进行对比和分析,寻找地震云的特征和变化。

另外,地震前后的大气电场、电磁场和电离层等参数的观测也是地震云研究的重要手段。

地震云对于地震预测和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通过地震云的观测和分析,可以提前预警可能的地震活动,为灾害防范和应急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地震云并不是地震预测的唯一依据,其可靠性和准确性仍然存在争议,需要与其他地震预测方法相结合使用。

综上所述,地震云产生机制与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是一个复杂而有意义的课题。

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云的特征和变化,可以对地震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和预报,为地震灾害防范和应急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然而,地震云作为地震预测的手段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和验证,以提高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1.地震云(1)地震云是非气象学中云体分类的一种预示地震的云体,在国际上的研究还较为表面,至今没有一个共同观点现在日本和中国民间还有较多爱好它的研究者对它进行探索也正是因为研究的不深入,现今地震学家和气象学家对所有涉及地震云的问题一律进行了片面性否认或牵强的使用气象学理论解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不断的地震云相关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后,地震云将为地震预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2)热量学说: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引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溢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3)电磁学说法: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出现“压磁效应”,从而引起地磁场局部变化;地应力使岩石被压缩或拉伸,引起电阻率变化,使电磁场有相应的局部变化。

由于电磁波影响到高空电离层而出现了电离层电浆浓度锐减的情况,从而使水汽和尘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形成了地震云(4)核辐射说:我们知道,早期核物理学家使用云室探测核辐射,利用纯净的蒸气绝热膨胀,温度降低达到过饱和状态,这时带电粒子射入,在经过的路径产生离子,过饱和气以离子为核心凝结成小液滴,从而显示出粒子的径迹,可通过照相拍摄下来地球的大气,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简陋的云室,当地球内部产生辐射时,大量穿透力极强的离子穿过地壳进入大气,在适宜的条件情况下,水滴沿辐射轨迹凝聚成云,这就是所谓的“地震云”这个假说出叫“地震的核爆炸假说”。

(5)地震云普遍特点云体高程:6000米云体颜色: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共有特点:大风不易改变其形态,天空和云有明显界线,多出现波状。

出现时间:早晨和傍晚(6)地震云形态单条震云:为横条状的云,一般都是单条出现,条带深浅分明,现有观点认为浅的一端为震中。

这种云很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所以又有人叫做飞机云。

一般预示着2周以后有地震。

多条震云:成平行或者放射状的云,对于平行的多条云,又称“排骨云”,现观测多为本地地震;而现有观点认为放射状云的震中是其成弧指向的圆心。

地震云的三种表现形式与分类

地震云的三种表现形式与分类

地震云的三种表现形式与分类根据地震云地震云氡气成因论理论,地震云分三个时期:前兆地震云、临震地震云与震后云三种。

前兆地震云在板块应力开始蓄积增加初期,这时期氡气释放量大,成云规模大,可以在云图上看出来,这个时期的云彩表现与气象云类似,形态也各异,其在云图上与常规气象云的唯一区别是:气象云是整体随大气环流漂移,而地震云则是云彩随大气环流漂移,但云根不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原地冒烟。

这种云彩出现后,对应的发震时间一般是1---30天,但有少数超过30天的,尤其是强震,但其间还会有类似的云彩规模出现。

前兆卫星云图裁图:临震地震云临震地震云是地震发生前几个小时出现的云彩,最常见的就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规模不大的羽状云,这种云彩多数只能靠肉眼看到,有时隐藏在常规气象云的底部。

拍照后不容易在照片上表达出来,这种云彩在卫星云图上基本看不出来,或是被忽略掉,只有在强震时,结合前期观察,可以引起重视。

羽状云在天空中维持的时间一般不长,不容易观察,但这是最重要的临震信号,希望大家引起重视,一般羽状云从出云到临震只有12小时左右的时间,我看的羽状云到发震最短的时间是3个小时。

临震地震云附图:震后云震后云概念是我最早提出来的,后来被一些人偶尔使用,其实他们不知道震后云真实内涵,一派乱用。

根据氡气成因论的观点,地震发生后,岩溶裂隙高度开敞,这时候地层深处的氡气释放通道完全打开,形成规模较大但不规则的地震云,我们称之为震后云,这时候多数表现为强降雨,也就是我们常规看到的震后大涝。

震后云附图:地震云的三种表现形式之间有时并不是区分的很是严格,偶尔有同步性,三种云彩的表现形式与地震级别有关,震级越高,三种云彩的时段性越强。

三种云彩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也就是他们与常规地震云的区别是:云彩的顶部一定是有羽状特征。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看法,写出来供网友参考,欢迎商榷指正。

地震云之羽状特征解读

地震云之羽状特征解读

在地震云氡气成因论中的相关文章中,在明确了气象云与地震云同根同源的问题时,也给出了地震云有别于气象云的三个基本特征:弧顶、色变和羽状,只要一块云彩同时具备了以上三个特征中的两个因素,就可以认定为是地震云,这种地震云识读方式改变了过去凭经验识读地震云的做法,使地震云识读工作成为一项有章可循和科学规范的工作,这种特征识别法在目前地震云是否存在问题还不能得到广泛支持的现在,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种新的地震云识读技术,经过过去几年的实用观测验证,结果是在可统计的实用预测和实际发生的地震数据比对时,取得了高比对率的令人满意的预测结果。

为更好的方便大家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这一观测模式,在此需要对地震云的三个基本特征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以减少地震云识读中出现的一些不必要的误读误判现象。

(一)弧顶:地震云的弧顶特征是由出云地震构造的特征决定的,在地震断层沿线的挤压应力作用下,正常构造尤其是岩溶发育程度较好石灰岩的地震断层或泥质灰岩地区会出现地氡的全线近乎均匀的释放,由于挤压应力的非同步和非均匀性分布,氡气释放量和释放速度呈现出从应力集中的震中点位向两端逐步递减的分布状态,反映在其形成的地震云云顶形状上类似于弯弓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图一所示弧顶状;而在一些地震断层呈局部局部发育程度较高或是构造充填较为密实的断层则会出现局部氡气集中释放,这种情况下产生地震云属于放射状,其云顶连线也是圆弧状,附图二就是放射性地震云的示例。

以上两种情况还可以复合成其他云态,这个需要结合地震云的其它两个特征进行甄别。

图一弧状地震云图二放射状羽状云(二)羽状:地震云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羽状,也叫羽状云,就是过去大家所称的拉丝云。

本人认为羽状云的名称更为贴切的反映出其内涵的地震信息,同时羽状云不仅是反映了地震云的形状特征,还可以更为贴切的体现出地震云从始端到末端的云彩密度上的变化,这个用拉丝云是不能体现出来的。

因为形成地震云的氡元素在受挤压释放到大气中并形成云彩时,其释放量是逐步增加的,因而形成的云彩密度也是逐步加大的,如附图三图所示,这里还密度和色彩上的两个重要的区别于气象云的显著特征。

什么是地震云

什么是地震云

什么是地震云
地震云,是一种被误传为可以提前预测地震的云,目前尚无准确定义,也不被气象专业或地质专业所认可,主要在中国和日本民间流传。

什么是地震云呢?和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地震云指的是非气象学中云体分类的一种预示地震的云体。

现在国际上对于地震云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由于没有找到任何准确的证据证明地震云和地壳运动之间的联系,所以全世界对于地震云的科学性还存在不可信的态度。

目前只有中国,日本,印尼等部分民间爱好者对地震云进行探索。

现在关于地震云的研究也是最近这十年的事情,其中以中国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

我国对地震云的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成功的例证有十余个,日本利用地震云预报地震成功的例证有上百个。

地震云有时候出现在地震之前,也有出现在地震之后的。

通常,我们把地震前出现的地震云叫“前兆云”或“震前云”;把地震后出现的地震云叫“震后云”。

震前云与震后云都具有地震云的形态,但两者是
有区别的,主要区别,震前云的结构厚实,有力度。

震后云的结构松散,无力度,给人的感觉是有形无实。

即有地震云的外形,但没有震前云的力度。

震前云多出现在高空,震后云多出现在低空。

当我们看见地震云时,首先要识别它是震前云还是震后云。

上述就是为您提供的关于什么是地震云的解答,希望我的文章会让您对这个问题有更清楚的了解!要了解更多关于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请您多多关注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云的三种表现形式与分类
根据地震云地震云氡气成因论理论,地震云分三个时期:前兆地震云、临震地震云和震后云三种。

前兆地震云
在板块应力开始蓄积增加初期,这时期氡气释放量大,成云规模大,可以在云图上看出来,这个时期的云彩表现和气象云类似,形态也各异,其在云图上与常规气象云的唯一区别是:气象云是整体随大气环流漂移,而地震云则是云彩随大气环流漂移,但云根不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原地冒烟。

这种云彩出现后,对应的发震时间一般是1---30天,但有少数超过30天的,尤其是强震,但其间还会有类似的云彩规模出现。

前兆卫星云图裁图:
临震地震云
临震地震云是地震发生前几个小时出现的云彩,最常见的就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规模不大的羽状云,这种云彩多数只能靠肉眼看到,有时隐藏在常规气象云的底部。

拍照后不容易在照片上体现出来,这种云
彩在卫星云图上基本看不出来,或是被忽略掉,只有在强震时,结合前期观察,可以引起重视。

羽状云在天空中维持的时间一般不长,不容易观察,但这是最重要的临震信号,希望大家引起重视,一般羽状云从出云到临震只有12小时左右的时间,我看的羽状云到发震最短的时间是3个小时。

临震地震云附图:
震后云
震后云概念是我最早提出来的,后来被一些人偶尔使用,其实他们不知道震后云真实内涵,一派乱用。

根据氡气成因论的观点,地震发生后,岩溶裂隙高度开敞,这时候地层深处的氡气释放通道完全打开,形成规模较大但不规则的地震云,我们称之为震后云,这时候多数表现为强降雨,也就是我们常规看到的震后大涝。

震后云附图:
地震云的三种表现形式之间有时并不是区分的很是严格,偶尔有同步性,三种云彩的表现形式与地震级别有关,震级越高,三种云彩的时段性越强。

三种云彩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也就是他们和常规地震云的区别是:云彩的顶部一定是有羽状特征。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看法,写出来供网友参考,欢迎商榷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