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青荣城际铁路Ⅲ标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有效状态:有效中交二航局青荣城际铁路指挥部二〇一一年五月目录1.目的 (3)2.编制依据 (3)3.适用范围 (3)4.沉降监测工艺简介 (3)5.仪器设备及人员要求 (4)6.沉降监测工艺流程 (4)7.监测断面的设置 (4)7.1路基工程 (4)7.2桥涵工程 (8)5.3隧道工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7.4过渡段工程 (11)8.沉降监测 (11)8.1一般要求 (11)8.2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12)8.3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13)8.4各种地段沉降变形观测 (14)8.5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 (15)8.6沉降观测的频次 (15)8.7观测点的保护 (18)9.测量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资料 (19)9.1一般要求 (19)9.2资料整理 (19)9.3提交资料 (20)10.附件 (20)10.1沉降观测小组人员名单 (20)10.2沉降观测仪器设备 (22)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目的明确沉降观测工作的流程、操作要点、相应的工艺标准和内业数据的处里,指导、规范沉降观测,为评估做好准备。
2.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道部工管技 [2009]77号);(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8).《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9).《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10).铁道部有关规定及和新建青荣城际铁路工程设计文件;3.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我施工指挥部施工范围内的所有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工程(即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
沉降观测点施工作业指导书-151页word资料
2019 年示范工程样板点施工作业指导书沉降观测点目次1 适用范围 (1)2 编写依据 (1)3 作业流程 (1)4 工作前安全风险辨析及控制措施 (2)5 作业准备 (2)6 作业方法 (3)7 工艺质量控制措施及检验标准 (4)8 成品工艺要求 (6)9 成品展示 (6)1适用范围适用于 110~500kV 电网工程变电站主体建筑、主要设备基础、高边坡、高挡墙、深回填区域。
2编写依据表 2-1 编写依据3开始沉降观测点及其保护盒的加工制作沉降观测点及其保护盒的安装按规范布置沉降观测点及编号对建构筑物沉降观测测量数据处理、平差绘制沉降观测曲线沉降资料移交完成图 3-1 作业(工序)流程图14工作前安全风险辨析及控制措施4.1 沉降观测点作业前,施工项目部根据该项目作业任务、施工条件,参照《电网建设施工安全基准风险指南》(下简称《指南》)开展针对性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形成该任务的风险分析表。
4.2 施工负责人核对风险控制措施,并在日站班会上对全体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接受交底的作业人员负责将安全措施落实到各作业任务和步骤中。
5.1 作业准备5.1.1 组织施工队伍管理人员及测量人员学习图纸、规范,对施工队伍管理人员及测量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
5.1.2 单位工程具备安装沉降观测点后,严格按图纸规定的沉降观测点的形式、位置及数量,将沉降观测点安装上,并安装沉降观测点保护盒,表面刷防锈漆。
安装完毕,要组织验收,保证安装质量,合格后方可进行沉降观测。
5.2 作业人员的配置及资格要求5.3 作业工机具表 5-2 主要工器具及仪器仪表配置表6.1 沉降观测点及其保护盒的加工制作沉降观测点基础顶面材质选用 0Cr18Ni9,18 不锈钢,顶端磨成圆球形。
建(构)筑物侧面沉降观测点采用螺栓式沉降观测标志,由沉降标(标志母体)和与之匹配的标志头(测量栓)组成,钢筋混凝土柱或墙浇筑前,母体埋入柱或墙体内,平时沿卡槽插入铝合金金属保护盒,避免观测点受碰撞变形或破坏。
基础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基础工程沉降观测施工作业书一、目的编制基础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现场作业人员能够更好地进行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
二、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观测评估工作。
三、总则1、为指导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做好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通过对路基、桥梁及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制定本指导书。
2、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应是线下工程的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变形关系。
3、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四、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 号);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91)4、《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5、《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五、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1、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的要求;2、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
3、高程基准网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00m,以便于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隧道沉降观测高程基准网点应根据观测断面的布设情况合理设置。
4、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5、在沉降观测基准网建立后,应对水准基点做好保护工作,发现丢桩或桩位有移动现象,应尽快恢复和补测桩点。
另外,应定期对沉降观测基准网进行复测,提出复测成果,复测周期不大于6 个月。
6、应使用精度不低于DSZ1 的自动安平水准仪或DS1 的气泡式水准仪,水准标尺应采用与之配套的带有两排分划的线条式铟瓦合金标尺,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91)有关规定,在沉降观测前和沉降观测过程中的规定时间段应对仪器和标尺进行标定。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修改完成)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编制目的为做好路基及桥梁的沉降观测,得出真实详细的沉降观测数据,为后续施工工序提供依据。
二.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2.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总体要求2.1.1 路基沉降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施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评估路基施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后续工序施工的的安全。
2.1.2 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2.1.3观测期内,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2.1.4 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2.1.5 路基沉降观测内容分为路基面的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
2.2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2.2.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2.2.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一般情况下沿线路方向每间距50m设置一个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过渡段的断面设置按过渡段的技术规定执行。
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的地段可根据实际情况,按25米的间距加密设置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且地形、地质条件发生变化的点位的附近1米处必须设加密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
因过渡段观测断面或加密断面的设置而导致一般路基区段间距不足50m时,不设断面;超过50m而不足100m时,按等分间距设置断面;超过100m时,按50m倍数的四舍五入原则来设置断面数量,断面间距宜一致均匀。
FJ-WD-B-003-2012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FJ-WD-B-003-2012作业指导书建筑物沉降观测江苏方建工程质量鉴定检测有限公司建筑物沉降观测细则沉降观测又称垂直位移观测,他被用来测定基础和建筑物本身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沉降观测在基坑开挖之前就要进行,并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中,直至延续到建筑物建成后若干年,待沉降基本稳定,才能停止观测。
1.作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建筑物沉降、垂直度检测技术规程(DGJ32/TJ 18-2012)设计院和甲方的具体要求。
2. 作业过程2.1沉降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的埋设设置水准基点主要应考虑其标志的稳定,以便通过多次测量,求得观测点相对水准基点的高差变化,从而得到观测点的升降变化情况。
对于一般厂房的沉降观测,可参照对三、四等水准点的规程进行水准点标志的设计和埋设,也可利用保存较好的原有等级水准点。
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沉降观测,一是将标志深埋在基岩上面;二是将水准点埋设到远离建筑物的沉降范围之外。
工作基点应尽量选择靠近建筑物而又受其沉降影响较小的地方,以距建筑物20~100m为宜。
工作基点一般采用地表岩石标,当建筑物附近的覆盖土层较厚时,可采用浅埋的土中标。
2.2沉降观测点的标志及布设沉降观测点的标志一般选用隐蔽式沉降观测标志。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宜选设在下列位置:①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②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③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④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 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⑤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沟处。
⑥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
新建铁路武汉~广州客运专线乌龙泉至花都段XXTJ I标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T1105ZZ—012编制:审批:受控状态:(盖章受控)编制日期:中铁十一局武广客运专线XXTJ I标五公司项目部1、编制目的为规范本工区沉降观测施工作业,准确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结构铺设质量,特编制本作业指导书。
2、编制依据2.1、《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指南》;2.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2.3、武广客专线相关设计文件;2.4、《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系统实施细则》。
3、适用范围适用于本项目部管段的沉降动态变形监测施工技术。
4、工程概况本管段内路基共3.67363km,7个工点。
根据沉降观测要求共需设置观测桩444个,沉降板115处,单点沉降计6个,剖面沉降管68处。
埋设位置及数量详见《中铁十一局武广客专XXTJⅠ标五公司路基沉降埋设元件统计表》。
桥梁13.9983km,7座,墩台434个,共需设置观测点1736个,涵洞9座,共需设置观测点36个。
5、路基沉降观测5.1.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原则5.1.1.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
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应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应针对施工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断面设置情况应会同监理及工地设计组进行,并取得设计及监理的同意。
5.1. 2.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5.1.3.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观测断面。
5.1.4.一般路基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加堆载预压的路堤填筑至基床底层表面后,在路基面设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目录一、编制目的 (1)二、适用范围 (1)三、编制依据 (1)四、组织管理 (2)五、技术要求与实施办法 (2)1、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与埋设要求 (2)2、沉降变形观测实施办法 (6)六、具体要求与注意事项 (7)无砟轨道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双线)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一、编制目的沉降变形观测是确定铺设无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须加强过程控制,确保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按照《郑徐铁路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的具体要求,结合虞城制梁场的实际情况编制本作业指导书。
明确制梁场沉降变形观测的操作要点和技术要求,指导和规范本梁场的沉降变形观测。
二、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中铁一局集团物资工贸有限公司虞城制梁场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
三、编制依据本作业指导书的编制依据如下: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8、《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9、《郑徐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10、《郑徐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11、郑徐铁路客运专线工程设计文件;12、铁道部有关规定。
四、组织管理1、虞城制梁场成立沉降变形观测小组,名单如下:组长:李玉副组长:逄邓军组员:曹小盈牛海涛张亮王鹏朱建国丁鼎2、沉降变形观测小组是沉降变形观测的实施主体,必须严格按照按有关规范、设计文件及指挥部要求进行,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满堂支架沉降观测方案一、造成支架变形的因素分析地质钻探不够充分;验算及设计推算有误,对地基土或冻胀土的特性认识不足,对土的承载力与荷载估算不当,结构计算差错等;施工质量差,在基础处理时使用了不合格材料,含泥量过大,配合比失调,养护不当,降低了混凝土强度等;施工方法失误,大面积、深基坑开挖时尚未及时采取防范措施,软基处理不当引起地面沉降与位移,钢结构施工时未顾及日照与气温变化的影响等等。
二、沉降观测变形观测是了解变形情况最有效的方法。
沉降观测是变形观测最主要的内容,其作业简便、精度高,既能提供沉降量,又可推算出支架的倾斜与水平构件的挠度等。
沉降观测的主要方法是精密水准测量。
1、沉降观测基准点、观测点及工作点通常沉降观测需要测定绝对沉降量,这是相对于基准点的沉降量。
因此,需要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处埋设稳固的基准点。
假若基准点离沉降观测点过远,那么施测不便,精度也随之降低。
因此,通常又在靠近沉降观测点便于观测的稳定处设置工作点。
日常观测时从工作点出发,测定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工作点的沉降量。
沉降观测水准点及工作点的布设应考虑下列因素:a、一般基准点不少于三个,构成基准网,经常检测三点间的高差,以判断基准点的高程有无变动。
基准点应尽可能埋设在基岩上b、一般是在框架的外围布设成一条闭合的水准环形路线。
根据观测精度要求,力求布置成网形最合理、测站数最少的观测环路。
c、水准点应布设在较为明显,便于施测,通视条件良好,在全部观测期间内均可使用的地方。
d、水准点应布设在受震区域以外,易于保存点位的地方。
避免在低洼易积水处、松软填土地带以及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点埋设。
e、水准点距公路与滑坡等至少5m。
f、当埋设水准点处有基岩露出时,可用水泥砂浆直接将水准标志浇灌于岩层中。
2、观测点的布置:根据现场及现浇梁支架的观测要求将观测点布置于现浇梁底板的1/2跨与1/4跨左右侧,位于底模的牢固点上。
一跨需6个观测点。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一、目的:为保证安达东制梁场梁场沉降变形观测的观测质量,使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二、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哈齐铁路客运专线安达东制梁场台座沉降及梁体徐变变形观测作业及箱梁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未包括的内容,应按相关现行铁路设计规范、规定执行或另行研究确定三、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8.《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9.铁道部有关规定;四、资源配置1、人员设置2、主要仪器1.根据沉降变形相关要求埋设水准点及观测标.2.单独建立国家二级水准测量沉降变形监测网,相关技术要求见下表:沉降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冻土线以下。
3.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监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全面。
4.根据测量资料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数据分析。
六、沉降变形观测基本要求:1. 每次观测前,检查仪器和设备是否完好。
2.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
3.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4.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5.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青荣城际铁路Ⅲ标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有效状态:有效中交二航局青荣城际铁路指挥部二〇一一年五月目录1.目的 (3)2.编制依据 (3)3.适用范围 (3)4.沉降监测工艺简介 (3)5.仪器设备及人员要求 (4)6.沉降监测工艺流程 (4)7.监测断面的设置 (4)7.1路基工程 (4)7.2桥涵工程 (8)5.3隧道工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7.4过渡段工程 (11)8.沉降监测 (11)8.1一般要求 (11)8.2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12)8.3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13)8.4各种地段沉降变形观测 (14)8.5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 (15)8.6沉降观测的频次 (15)8.7观测点的保护 (18)9.测量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资料 (19)9.1一般要求 (19)9.2资料整理 (19)9.3提交资料 (20)10.附件 (20)10.1沉降观测小组人员名单 (20)10.2沉降观测仪器设备 (22)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目的明确沉降观测工作的流程、操作要点、相应的工艺标准和内业数据的处里,指导、规范沉降观测,为评估做好准备。
2.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道部工管技 [2009]77号);(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8).《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9).《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10).铁道部有关规定及和新建青荣城际铁路工程设计文件;3.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我施工指挥部施工范围内的所有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工程(即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
桥涵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桥涵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观测目的桥涵沉降观测是为了监测桥涵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修复和加固措施,保障桥涵的安全运行。
本次观测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桥涵沉降的变化情况,提供有效的数据和分析结果,为后续的维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观测内容和方法1.观测内容(1)桥涵上部结构的变形情况,包括横向位移、纵向位移等;(2)桥涵下部结构的变形情况,包括沉降、倾斜等。
观测时还需要记录下雨情况、施工情况、桥涵使用情况等相关信息。
2.观测方法(1)上部结构观测:a.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设置测点,分别测量桥墩、梁体等部位的横向和纵向位移;b.定期观测,至少每季度观测一次,雨季和施工期间应加大观测频率。
(2)下部结构观测:a.使用沉降仪进行测量,设置测点,分别测量不同部位的沉降情况;b.定期观测,至少每月观测一次,雨季和施工期间应加大观测频率。
三、观测数据处理1.数据采集:观测结束后,将测得的数据整理并保存,包括观测日期、观测位置、观测数值等。
2.数据处理:(1)将观测数据进行质检,删除异常值和误差较大的数据;(2)根据观测数据分析,得出桥涵沉降情况的趋势变化;(3)将数据进行图表展示,以便更直观地了解沉降情况,并编制相应的沉降报告。
四、观测注意事项1.观测装置的安装应牢固可靠,避免其在观测过程中发生位移或松动;2.观测时应注意环境因素的干扰,如风力、温度等,尽量保持稳定;3.观测设备的校准和维护应定期进行,确保其准确度和可靠性;4.观测期间要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五、观测结果的应用1.通过沉降观测的数据分析和处理,为桥涵的维护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2.及时发现和解决桥涵沉降带来的问题,保障桥涵的安全使用;3.研究和掌握桥涵结构在不同条件下的沉降情况,为设计和施工提供经验和参考。
六、观测工作的安全注意事项1.操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岗位证书和工作经验,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2.观测现场必须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并采取周边交通管制措施;3.观测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必须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程和说明进行;4.观测时不得将观测设备放置在不稳定的地面,避免发生意外。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新建铁路湄洲湾南岸铁路支线工程DK22+292至DK38+975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中铁十局集团湄洲湾南岸铁路支线项目经理部二0一0年八月目录1.适用范围 (1)2.作业准备 (1)3.技术要求 (1)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1)5.施工要求 (1)6.劳动组织 (2)7.材料要求 (2)8.设备机具配置 (3)9.施工质量控制及检验 (3)10.安全及环保要求 (3)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路基沉降观测施工。
2.作业准备2.1按要求准备好观测桩2.2把观测断面处的场地清理干净。
3.技术要求3.1熟悉施工图纸。
3.2在需要设置观测桩的断面上设置一定数量的观测桩。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4.1在填土过程中,应根据观测结果整理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分析土体的侧向位移值及其发展趋势,判断地基的稳定性。
4.2测量精度采用二级水准测量标准;测量频度:在路堤填筑期间,应每填筑一层观测一次,各种原因暂时停工期间,前2天每天监测一次,以后每3天观测一次。
填筑达到设计高度后,在预压期的前2~3个月内每5天观测一次,三个月后7~15天观测一次,半年后一个月观测一次,一直到预压期末,根据观测结果及时整理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
5.施工要求成立专职技术人员组成的沉降观测小组,专项负责沉降观测,做好原始观测记录。
为保证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桩不被破坏,对施工负责人、工程机械司机及运输车司机进行沉降观测重要性的专项教育,设专人指挥倒车,运输车辆在沉降观测桩周围卸土时,确保沉降观测杆不被破坏。
在所有观测桩的位置插上标志旗,以提醒操作人员注意。
施工时,沉降观测杆周围改用TY60打夯机夯实,并重点抽查该处压实质量。
沉降观测杆要认真进行保护,发现碰撞或丢失,要立即补好。
在整个沉降观测过程中,做好重点观测断面工作,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
根据观测结果严格控制填土速度,当路堤中心线地面沉降速率大于10mm,或坡脚水平位移速率每昼夜大于5mm时,应立即停止填土,待观测值回复到限值以内法克继续填筑。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位移观测作业指导书一、工程概况(沉降观测工程项目)1、K131+344~K131+530段路基及K131+530~K131+857段软土路基,软土路基段设计采用塑料排水板加土工格栅加固。
该段路基填土高度达5~6米,路堤填筑极限高为3米。
2、K138+213~K138+960段地基采用塑料排水板、粉喷桩加固地基,该段路基填土高为3.0~4.0米,填筑极限高2.58米。
3、K142+900~K143+056段路基采用粉喷桩加固地基,该段路基填土高为3.0~4.0米,填筑极限高2.63米。
为合理控制填土速率,确保路基填筑质量,在K131+450、K131+600、K131+800、K138+500、K138+700、K142+950、K143+050处设七个断面对路基沉降位移进行观测、变形数据分析,根据其实际情况控制填筑速度,同时以真实有效的成果指导其它段软基路段路堤的填筑施工。
二、沉降观测的实施1、准备工作(1)沉降板的埋设软土路基一般每隔200m埋设一个沉降点;非软土路基每隔1km埋设一个。
沉降板由一根直杆(直径为20~30mm 的钢管或自来水管,杆长一般为1m)和600×600×9mm的沉降钢板组成。
直杆用三根斜钢筋焊接在沉降板上,沉降板埋设在路基的底面或砂垫层下(图1)。
为了使沉降杆不受破坏,杆长应随填土升高而逐段接高。
每段接管的长度为20~30cm,两端有螺纹接头或空心管紧绞连接。
为防止填压的土质嵌入空心螺纹管内,每段接管应套上一段塑料圆管,圆管的高度略高于接管顶面。
观测方法:①埋设沉降板,立即测量直杆顶面标高H1,再填土。
每填筑一层土后,应立即重新测出直杆顶面标高H i,H i-H i-1即得每次观测的沉降量。
②当所填土标高大于直杆顶面标高H1时,应用接管A将直杆接高,并立即测量直杆顶面标高H i和接管管顶标高J1(进行高程传递)。
③继续填土,每填筑一层土,应立即重新测出接管管顶标高J1i,J1i-J1i-1即得每次观测的沉降量.④当填土标高大于接管管顶标高时,用接管B接高,并立即测量接管A管顶标高J1i和接管B管顶标高J2。
沉降观测点施工作业指导书
2012 年示范工程样板点施工作业指导书沉降观测点目次1 适用范围 (1)2 编写依据 (1)3 作业流程 (1)4 工作前安全风险辨析及控制措施 (2)5 作业准备 (2)6 作业方法 (3)7 工艺质量控制措施及检验标准 (4)8 成品工艺要求 (6)9 成品展示 (6)1适用范围适用于 110~500kV 电网工程变电站主体建筑、主要设备基础、高边坡、高挡墙、深回填区域。
2编写依据表 2-1 编写依据序号引用资料名称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GB50026-20072《工程测量规范》JGJ8-20073《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第一部分:火力发电厂 DL/5009.1-20024《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规定》5《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2 年版6《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06 年版7沉降观测点制作工艺模板天津电力建设公司8单位工程沉降观测点布置图9《110kV~500kV 送变电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第 3 部分变电土建工程》(2012 版)10《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网建设施工作业指导书第 3 部分变电土建工程》(2012 版)11《基建工程质量控制标准(WHS)第 3 分册变电土建工程》(2012 版)3作业流程开始沉降观测点及其保护盒的加工制作沉降观测点及其保护盒的安装按规范布置沉降观测点及编号对建构筑物沉降观测测量数据处理、平差绘制沉降观测曲线沉降资料移交完成图 3-1 作业(工序)流程图14工作前安全风险辨析及控制措施4.1沉降观测点作业前,施工项目部根据该项目作业任务、施工条件,参照《电网建设施工安全基准风险指南》(下简称《指南》)开展针对性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形成该任务的风险分析表。
4.2施工负责人核对风险控制措施,并在日站班会上对全体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接受交底的作业人员负责将安全措施落实到各作业任务和步骤中。
表4-1 作业任务安全基准风险指南5作业准备5.1 作业准备5.1.1组织施工队伍管理人员及测量人员学习图纸、规范,对施工队伍管理人员及测量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范本模板】
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新建铁路天津至秦皇岛客运专线Ⅲ标段(电化局段)沉降观测施工。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在开工前,技术主管组织现场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作业指导书相关内容。
审核施工图纸,充分理解设计意图和有关技术要求,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质量保证措施,有充分的技术准备工作。
确定现场测量技术小组,对参加测量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2.2外业技术准备确定沉降观测测量水准控制点位置、测量路线.检查测量仪器,熟悉仪器性能,进行明确分工,固定司镜、前视、后视人员。
3、技术要求3。
1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分为三级:基准点、工作点、沉降变形点。
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在原有控制网的基础上对水准点进一步加密。
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坐标系统一。
工作基点应布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土层内,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
工作基点采用Ф20mm光面钢筋长1.2m顶端刻十字丝的钢筋打入土中,桩径上部40c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编号。
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
⑴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的要求;⑵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⑶高程基准网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00m,以便于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隧道沉降观测高程基准网点应根据观测断面的布设情况合理设置。
⑷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路基沉降观测施工。
2. 作业准备
2.1 按要求准备好观测桩。
2.2 把观测断面处的场地清理干净。
3. 技术要求
3.1 熟悉施工图纸。
3.2 在需要设置观测桩的断面上设置一定数量的观测桩。
4. 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4.1 在填土过程中,应根据观测结果整理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分析土体的侧向位移值及其发展趋势,判断地基的稳定性。
4.2 测量精度采用二级水准测量标准;测量频度:在路堤填筑期间,应每填筑一层观测一次,各种原因暂时停工期间,前2天每天监测一次,以后每3天测试一次。
填筑达到设计高程后,在预压期的前2~3个月内每5天观测一次,三个月后7~15天观测一次,半年后一个月观测一次,一直到预压期末,根据观测结果及时整理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
5. 施工要求
成立专职技术人员组成的沉降观测小组,专项负责沉降观测,作好原始观测记录。
为保证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桩不被破坏,对施工负责人、工程机械司机及运输车司机进行沉降观测重要性的专项教育,设专人指挥倒车,运输车辆在沉降观测桩周围卸土时,确保沉降观测杆不被破坏。
在所有观测桩的位置插上标志旗,以提醒操作人员注意。
基床表层施工完后砌成砖垛将沉降观测杆围护。
施工时,沉降观测杆周围改用TY60打夯机夯实,并重点抽查该处压实质量。
沉降观测杆要认真进行保护,发现碰撞或丢失,要立即补好。
在整个沉降观测过程中,做好重点观测断面工作,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
根据观察结果严格控制填土速率,当路堤中心线地面沉降速率每昼夜大于10mm,或坡脚水平位移速率每昼夜大于5mm时,应立即停止填土,待观测值恢复到限值以内方可继续填筑。
沉降观测应连续,沉降观测资料应及时整理、汇总分析,并提供给相关单位作为工后沉降评估的依据。
为确保路基稳定并有效控制工后沉降,特别对桥涵过渡段及软土地基地段,应对路基进行沉降变形动态监测,确保一次铺设无缝线路。
每个大、中、小桥台尾过渡段设置两个观测断面,一个在距桥台1m处,一个在过渡段中部;软土地段每隔10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松软土地段:工点长度在500m以内时,间距100~200m设一个观测断面;工点长度大于500m时,间隔200m设一个观测断面。
每个观测断面,在线路中心设一个观测沉降板,在两侧路肩各设一个观测桩(φ40mm,钢钎长1m),在路基坡脚外1~2m及10~12m处各设一个位移观测桩,各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个断面上。
6. 劳动组织
施工作业工地人员配备表
序号人员名称数量
1 现场负责人1人
2 技术主管1人
3 技术、质检、测量人员3-4人
4 木工、钢筋工、普工3-5人
7. 材料要求
7.1 沉降板由钢板或C15钢筋砼预制底板、测杆和保护套管组成,钢底板尺寸为500×500×10mm,钢筋砼底板尺寸为500×500×30mm,测桩采用φ40mm钢管,与底板固定在垂直位置上,保护套管采用塑料套管,套管尺寸以能套住测杆并使标尺能进入为宜,随着填土的增土的增高,测杆和套管亦相应加高,每节长不超过50cm。
接高后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测杆顶用顶帽封住管口,避免填料落入管内而影响测杆下沉自由度,顶帽高出碾压面高度不大于50cm。
7.2 位移桩(边桩)采用C15钢筋砼预制,断面采用15cm*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5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
8. 设备机具配置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置有混凝土搅拌设备、运输车、挖掘机、打夯机等。
9. 质量控制及检验
9.1 质量控制
软土地段路堤底部铺设砂垫层或碎石垫层后,进行路堤本体施工,在填筑过程中做好现场沉降观测,当两次填筑时间间隔较长时,每3d至少观测1次,特别是路基填筑达临界高度时应加强观测,密切注意路基的沉降量。
为保证测量精度,一般采用二等水准仪,观测精度不低于±lmm。
9.2 质量检验
沉降观测装置和位移边桩的构造、结构尺寸和制作材料的规格、材质等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无影响观测精度的缺陷。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验。
监理单位按施工单位检验数量的20%平行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观测断面数量及每一断面观测点布设数量、观测频次和精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清点数量。
观测断面及每一观测断面上观测点埋设位置的允许偏差应不大于20cm。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10. 安全及环保要求
10.1 安全施工
(1)进入施工现场必须穿工作服、戴安全帽。
(2)安全用电,电源必须要有漏电保护器和防雨装置。
(3)严禁酒后、睡眠不足人员进行施工。
严禁在雷雨、风暴等恶劣天气和不可预见情况下施工。
10.2 环境保护
(1)埋设观测桩不能破坏既有植被。
(2)埋设观测桩时产生的废渣废水要不能污染农田。
(3)埋设观测桩时不能破坏已成型的路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