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灵石县第一小学武倩姝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让学生探索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谈话: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对了,秋天到了,小明一家人要去秋游,妈妈带小明去超市购物,来到超市,小英要买薯片。

二、自主学习,探究规律:(1)1、出示问题:①薯片每包6元,如果买 2 包,一共多少元?②薯片每包 6元,如果买20 包,一共多少元?③薯片每包6元,如果买 200 包,一共多少元?2、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教师板书)6×2=126×20=1206×200=12003、观察算式、寻找规律:师: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①学生观察、小组讨论。

②组长汇报成果。

②得出规律: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随着乘几。

4、揭示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2)1、出示问题:①薯片大礼包每包 20 元, 4 包一共多少元?②薯片中礼包每包 10 元, 4 包一共多少元?③薯片小礼包每包5元, 4 包一共多少元?2、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 : (教师板书)20×4=8010×4=405 ×4=203、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①学生观察、小组讨论。

②组长汇报成果。

③得出规律: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0除外),积也除以几。

4、概括规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成乘(或除以)几时,积也随着乘(或除以)几。

三、应用规律,巩固练习1、先算出每组的第1题,直接写出后面算式的得数。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案(有配套课件)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案(有配套课件)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案(有配套PPT课件)第一章:积的变化规律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

2. 掌握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1.2 教学内容1. 积的变化规律的定义。

2. 积的变化规律的推导过程。

3. 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实例。

1.3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来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2. 使用PPT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积的变化规律。

1.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了解。

2. 讲解积的变化规律的定义和推导过程。

3. 提供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实例,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

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1.5 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和应用。

2.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积的变化规律的推导过程2.1 教学目标1. 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推导过程。

2. 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1. 积的变化规律的推导方法。

2. 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实例。

2.3 教学方法1. 使用PPT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积的变化规律的推导过程。

2. 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2.4 教学步骤1. 回顾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

2. 讲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推导方法。

3. 提供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实例,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

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2.5 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积的变化规律的推导过程和应用。

2.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实例3.1 教学目标1. 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1. 积的变化规律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实例。

3.3 教学方法1. 使用PPT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实例。

人教版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接下来WTT为你整理了人教版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

2.初步获得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准备】课【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巧导新课。

1.口答题:(1)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 )(2)把7扩大9倍是( )(3)把56缩小8倍是( )2.找规律写一写12345679-9=11111111112345679-18=2222222212345679-27=33333333312345679-36=444444444为什么这样写呢?(第一个因数不变,第2个因数是9的几倍积就是111111111的几倍?)从这个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乘法算式里积的变化是和谁有关系?(因数)那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探究规律(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组题,算一算,再观察这组题里面的三个算式里面的因数和积分别是怎样变化的?(1)出示题目6-2=6-20=6-200=(2)先自己算算,再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中交流你的发现,准备汇报。

(3)汇报:先说结果,哪小组愿意上来边指边说你们的发现?(不同的学生汇报)师:能不能把你们的发现用一句话概括呢?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会怎样?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乘5,行吗?为什么?(说明这两个“几”是一样的数。

)(4) 出示题目20-4=10-4=5-4=算一算,比一比,这组题目又是怎么变化的?(5)小组内交流,汇报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期望可以挂念到有需要的伴侣。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4“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1、使同学经受积的变化规律的发觉过程,感受发觉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格外好玩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育初步的概括和表达力量。

3、初步获得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和阅历,进展同学的推理力量。

教学重难点:引导同学自己发觉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目标。

1、创设情景: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对乘法的计算已经把握的很好了,下面同学们算一算下面各题。

8×3= 60×4=16×3= 180×4=32×3= 240×4=同学计算后。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你发觉了什么?同学汇报沟通,2、师引入:是的,在乘法运算中,积会随着因数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我们今日要争辩的积的变化规律。

3、提出目标:让同学先说一说,再出示目标:(1)积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学这些规律有何用?(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把握了探究规律的什么方法?[设计意图]上面这两个题蕴涵了函数思想,通过这两组练习,使同学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生疏,为学习新知做好预备。

二、呈现学习成果1、小组内个人呈现。

(1)提出自学要求:自学课本58页的例4、完成做一做后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挨次在小组内沟通呈现。

(2)生自学,师巡察指导,收集学习信息。

2、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呈现发觉的积的变化规律。

(1)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

(2)积随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

3、师生共同争辩把两个规律合并。

(1)合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积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积有关的一些概念,如增减翻倍法、积的求法、积的次数及规律性等;
2、学生具有分析、解决积的变化规律的能力,能够认识积的概念并
能够运用它;
3、学生具有扩展思维,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实验法、探究式教学法、结合练习法等综合教学方法,结
合可视化教学辅助软件,使学生能够通过练习理解积的概念;另外也可以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学习积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热身环节
1、让学生自己说出对积的理解;
2、引导学生看一个实际例子,如考虑一个桶装水,每次装3升,装
十次,桶里一共有多少升,引出积的概念;
3、引出增减翻倍法。

(二)正式教学环节
1、介绍积的求法和规律性:
通过实验法,让学生认识“立方”和“平方”的概念,谈论积的求法,教师要求学生总结积的规律。

2、应用积的变化规律:
实验法和探究式教学法相结合,让学生思考和运用这些规律解决一些
实际问题,如1+2+3+…+n=?、2+4+6+…+n=?和3+6+9+…+n=?等等。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积的变化规律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

让学生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2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的定义。

积的变化规律的性质和特点。

1.3 教学步骤1.3.1 导入通过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积的变化规律的意义。

1.3.2 讲解解释积的变化规律的定义和性质。

通过示例和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1.3.3 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的步骤和方法。

1.3.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巩固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和应用。

第二章:积的变化规律的性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性质。

让学生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的性质。

积的变化规律的性质的应用。

2.3 教学步骤2.3.1 导入通过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的性质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积的变化规律的性质的意义。

2.3.2 讲解解释积的变化规律的性质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示例和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性质的应用。

2.3.3 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的性质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的步骤和方法。

2.3.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巩固积的变化规律的性质的概念和应用。

第三章: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让学生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的示例。

3.3 教学步骤3.3.1 导入通过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的意义。

3.3.2 讲解解释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第四章:积的变化规律在分数中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在分数中的应用。

让学生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分数相关问题。

4.2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在分数中的应用方法。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引言积的变化规律是高中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数列的基本性质之一。

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对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设计将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和掌握其相关性质。

教学目标•理解积的概念和意义•掌握积的常规推导方式•熟练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1. 积的概念和意义•对积的定义和符号进行介绍,并与学生一起讨论积的意义和应用场景。

•通过数学公式和实例解释积的计算方法和运算规则。

2. 积的常规推导方式•引导学生观察一些数列的特点,并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规律,通过比较不同数列的积,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示例:给定数列a n=(2n),让学生计算前几项的积,并观察积的规律,导出通项公式。

3. 积的性质和应用•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积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探究积的性质,如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等,并在应用题中熟练应用这些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法:通过提问、示例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小组合作学习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互动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积的概念和意义1.教师介绍积的概念,并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积的意义。

2.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积的计算方法和运算规则。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归纳积的性质和特点。

4.教师总结讨论结果,澄清积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第二课时:积的常规推导方式1.教师给出数列a n=(2n)的前几项,让学生计算其积。

2.学生观察积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归纳总结发现通项公式。

3.通过更多的例子,加深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第三课时:积的性质和应用1.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一系列的练习题,巩固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掌握。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积的性质和应用场景,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熟练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03课时_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03课时_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03课时_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探索和发现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积的变化规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基本运算,对乘法有一定的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遇到一些积的变化规律的问题,可能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探索和发现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索和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六. 教学准备1.课件:积的变化规律的实例。

2.学具:小卡片、计数器等。

3.练习题:巩固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如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价格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几个积的变化实例,如2×3=6,2×6=12,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积会发生变化?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小卡片、计数器等学具,进行积的变化规律的操练。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解答。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积的变化规律-人教版 (9)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积的变化规律-人教版 (9)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积的变化规律-人教版 (9)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2. 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3. 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掌握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

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的变化规律,让学生举例说明。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3)教师点评,强调积的变化规律的关键点。

3. 实践应用(1)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设计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5. 作业布置(1)课后练习题,巩固积的变化规律。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3. 课后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辅导。

六、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程度。

2. 分析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掌握情况。

3.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表现,评价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2. 课堂练习题3. 实际问题案例八、教学进度安排1课时九、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课堂练习题要精心设计,充分体现积的变化规律的特点。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3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3篇

(封面)《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3篇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3篇)《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2、43页第1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已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统计表格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出示:信息窗4情境图清理海水浴场】青岛是座美丽的城市,在炎炎夏日,青岛的海水浴场每天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为了让游客在清洁舒适的沙滩上游玩,筛沙车每天都在忙碌着。

“ 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80平方米”根据图上的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5分钟、10分钟、15分钟、30分钟、60分钟·······筛沙车能清洁多少平方米沙滩?你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这么多的问题我可以用一个关系式解决,你知道运用哪一个关系式吗?(学生回答)对,就是“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筛沙车的工作时间=筛沙车的工作总量”现在我提一个问题“筛沙车的工作总量是怎样变化的呢?”你们能帮我解决吗?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填表格(学生每人一张)学生独立完成表格2.小组活动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组活动时,教师巡视、指导。

如果遇到小组观察统计表有困难时,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计算的算式再观察发现。

80×5=40080×10=80080×30=240080×60=4800。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积的变化规律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和意义。

1.2 教学内容:介绍积的变化规律的定义,解释其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通过讲解和举例来阐述积的变化规律。

第二章:积的变化规律的证明2.1 教学目标:理解并证明积的变化规律。

2.2 教学内容:介绍积的变化规律的证明方法,包括几何证明和代数证明。

2.3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几何图形的变换和代数运算的规律来证明积的变化规律。

第三章: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3.1 教学目标:学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介绍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比例问题、面积问题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解决。

第四章:积的变化规律的综合练习4.1 教学目标:巩固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2 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练习题,综合考察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4.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评价5.1 教学目标:总结积的变化规律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5.2 教学内容:通过总结和评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积的变化规律在数学和其他领域的应用。

5.3 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自主总结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和评价他们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第六章:积的变化规律在分数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分数中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6.2 教学内容:介绍分数中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包括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

6.3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分数运算实例来体验积的变化规律在分数中的应用。

第七章:积的变化规律在代数表达式中的应用7.1 教学目标: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代数表达式的问题。

7.2 教学内容:讲解积的变化规律在代数表达式中的应用,如解方程和不等式。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 四年级上册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 四年级上册

教案标题:积的变化规律课程: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理解积的变化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2. 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积的变化规律。

2. 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3. 引导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概念和性质。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积的变化规律吗?二、观察积的变化规律(10分钟)1. 出示一组乘法算式,让学生观察积的变化。

2. 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三、探究积的变化规律(10分钟)1. 出示具体的例子,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 引导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出示一些乘法算式,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2. 引导学生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积的变化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解决。

六、总结(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学到了什么?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3. 学生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注意事项:1.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练习,让学生充分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3.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将积的变化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关注的细节:探究积的变化规律补充和说明:在数学教学中,积的变化规律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运算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教师需要重点关注探究积的变化规律这一环节,通过具体例子和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通用14篇)《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材首先出示2×6 =12、20×6=120、200×6=1200 ,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作出猜想。

再出示20×4=80,10×4=40,5×4=20,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提出猜想。

学情分析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随着乘几(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

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

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变化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积的变化规律_教案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_教案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_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积的概念,掌握积的计算方法和变化规律。

2.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模型、图表等形式来描述和分析积的变化规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过实际应用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积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变化规律的教学。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来让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科书、复习笔记、习题册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器、黑板、白板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整数的概念、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等。

)2. 学习新知(1)讲解积的概念:积是乘法运算的结果,表示相乘的数的乘积。

(2)介绍积的计算方法:- 乘法表的运用:通过乘法表的背诵、填空等形式,巩固乘法口诀,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度。

- 竖式计算法:以个位数乘个位数为例,通过具体例子讲解竖式计算法的基本步骤和计算技巧。

- 非限定性估算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算、快速估算的能力。

(3)探究积的变化规律:- 利用模型和图表:通过使用方块模型、线段图、折线图等形式,引导学生探究积的变化规律。

- 运用公式和特点:介绍积的公式和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拓展应用(1)运用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或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课堂设计的问题。

4.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归纳总结积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变化规律。

)五、课堂练习1. 选择题1)计算下列积:2 × 3 + 4 × 5 = ()。

A. 30B. 32C. 42D. 522)填空题用竖式计算法计算积:23 × 4 = ()。

3)应用题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5cm,求它的面积是多少?A. 10cm^2B. 15cm^2C. 20cm^2D. 25cm^22. 讨论题小明在图书馆借了7本书,每天借5天,他一共借了几天?小红在图书馆借了7本书,每本书借了5天,她一共借了几天?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利用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并总结出解决类似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年级数学教案)《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教案)《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的例4及相应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

2、引导学生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三、学情与教材分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

同时,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的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节课学习的例4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例题的设计分三个层次:1、教材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2、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广泛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自己发现的规律。

3、学生再举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正确性。

学习掌握教材中出现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条规律,可以较快地进行整十、整百数的乘法口算,更好地理解因数未尾有零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算理,为以后学习小数乘法做必要的铺垫。

●四、教学准备例4情景图的课件(或挂图);●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1、创设情景师:(或屏幕显示):为响应学校“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号召,我们班与希望小学四(1)班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学生们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希望小学的小朋友购买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

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盒美术颜料6元,买2盒花多少钱?20盒、200盒?(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手拉手,献爱心”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体现对他人关爱的同时,进一步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教学过程:一.谈话,直接引入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乘法,也能用乘法进行计算。

其实在乘法计算中,有个很好的的规律。

只要发现这个规律,并进行运用,就可以让我们的计算变得更快更准确。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规律是什么啊?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这个规律(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二、自主合作学习、探索规律1、出示例题,研究问题(1)6×2=12(1)20×4=80(2)6×20=120(2)40×4=160(3)6×200=1200(3)80×4=320师:知道得数吗?谁说一说。

2、思考,概括规律师:下面请同学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再认真想想,他们有什么特征呢?生:一个因数都是6,另一个因数2到20,到200,都扩大了10倍。

师:你是说6不变,2扩大了10倍变成20,这个意思对吗?师:是个不错的发现,还有谁想来说的?生: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2扩大了10倍,积也扩大了10倍师:听懂她的发现了吗?你能具体地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吗?生:6×2=12,6不变,2扩大10倍是20,6×20=120,12到120也扩大了10倍。

(同时板书)师:她的这个发现真有意思。

你们都同意吗?师:我们把这个发现,用在右边的算式,看看还是不是有这个规律,生:一个因数4不变,另一个因数20扩大2倍,积也扩大2倍。

3.概括规律师:刚才大家的这个发现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呢?生: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就乘几4.验证规律师:是不是其他的算式也是这样呢?我们来举例验证一下每人写2组这样的算式,完成后和同桌一起找一找这些算式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汇报5.完整规律师:从这些算式中,我们还能看出什么规律吗?刚才我们从上往下看,现在换个角度,从下往上看。

有了什么想法了,就赶紧把它写下来,然后很自己的同桌轻轻地说说看。

生: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就乘几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师:同意吗?也写一组算式,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个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镇巴县渔渡中心小学范天珍
【教材依据】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

【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
设计理念: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知识铺垫
1.口算:24×20 15×30 16×200 18×300(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口算)
2.下面两题,用竖式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8×402 800×30
(运用学过的知识,用竖式计算,怎样简便怎样算)
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
师:为响应学校“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的号召,我们班将与泾洋小学四(2)班开展“手牵手,献爱心”活动,希望同学们能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灾区的小朋友购买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盒美术颜料6元,买2盒要花多少钱?20盒、200盒呢?
1.引导观察,发现问题:
6×2=12( 元)
6×20=120( 元)
6×200=1200( 元)
师: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生:略
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生:汇报
师:根据同学们的汇报,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合作探究,总结规律)
全班交流归纳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扩大几倍)时,积也要乘几(扩大几倍)。

3.出示两组算式,想一想又发现了什么?
80×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
师:小组合作探究,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生:汇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缩小几倍),积也除以几(缩小几倍)。

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生:略
师:同学们太棒了,那么可以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几),积也乘(或除几)。

师小结并揭示课题:积得变化规律
三.巩固练习
1、验证规律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1)观察算式。

(2)学生将发现的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

(3)学生讨论因数变化的规律
(4)根据规律计算
2、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3、进一步研讨“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
(18÷2)×(24×2)=
(18×2)×(24÷2)=
105×45=
(105÷5)×(45×5)=
(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书上练习九的1、
2、3
2、一个长方形的镜子,如果长不变,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镜子的面积是多少?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1)6×2= 8×125= (2)8×4= 25×160= 6×2= 24×125= 40×4= 25×40=
6×200= 72×125= 20×4= 25×10=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
乘(或除以)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教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

通过创设情境引出6×2=12、6×20=120、6×200=1200几组算式,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努力做到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从而掌握规律,应用规律。

通过对算式的观察,在小组里讨论自己的发现,自主的去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并使用规律。

本课在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我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发现规律,让他们把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中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出规律。

本节课我最大的优点在于出示算式之后,引发学生进行思考、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中去。

但也存在改进的地方:
1.对中差生的指导不足。

在以后的教学中,特别对思维慢一些的学生,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会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提高了解题速度。

2.鼓励性语言不到位。

好的数学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成功、快乐的对话情境。

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而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