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

合集下载

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理解与体会

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理解与体会

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理解与体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一句出自《论语》的名言,意思是“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明智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愚蠢的”。

这句话强调了谦虚和诚实的重要性,也表达了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追求和敬畏。

在我的理解中,这句话意味着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不足。

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持续地寻求知识和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不断地自我修正和改进。

在实际的生活中,这句话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当我们面对未知的事物和情况时,我们应该勇敢地学习和探索,而不是自以为是地自大或退缩。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诚实和正直,不隐瞒自己的无知和错误,以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和交流。

总结起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
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要时刻保持谦虚和诚实的态度,不断学习和成长,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古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译赏析

古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译赏析

古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译赏析文言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语出孔子·《论语·为政》: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原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就是智慧,不要不懂装懂。

知:通"智"原句是---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

全句的意思是: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即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是知也”中的“知”通“智”(智慧的意思)。

这是广为流传的一句孔子名言,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

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还有另外一种解释,看曾仕强教授的《易经的奥秘》中,曾仕强教授的意思是:我知道一件事是为了知道这件事的人而知道,我不知道一件事是为了不知道这件事的人而不知道。

我的理解是,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曾仕强教授举了一个孔子的学生和蚂蚱打赌的例子,蚂蚱说一年有三季,孔子的学生说有四季,后来他们一块问孔子,孔子看了看蚂蚱,对他们说,一年有三季。

蚂蚱走了之后,孔子的学生问原因,孔子说,蚂蚱活不过秋天,所以对他来说一年就是有三季,你跟他争死还是有三季。

所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意思应该是“知道某个知识”是为了“知道这个知识”的人/物。

(知之为知之),后半句同理。

告诉人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

【解读】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问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学识渊博,越要虚怀若谷。

作为专家、学者,对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不仅应当老实地承认“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说“不知道”。

孔子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qi

孔子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qi

孔子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qi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敏于事而慎于言。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小不忍则乱大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言必信,行必果。

既来之,则安之。

朝闻道,夕死可矣。

是可忍,孰不可忍。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生平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孔子名丘,字仲尼,祖籍人,生于时期人。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

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孔子故事1.孔子发愤忘食的故事: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

2.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孔子晚年时,喜欢读《周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出处原文及翻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出处原文及翻译

原文: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翻译:仲由啊,我来教你吧,你知道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态度。

出自先秦孔子的《论语·为政》【注释】知:此句有五个“知”字,前四个都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同“智”,聪明。

【评介】孔子教导他的学生,在学习上应坚持老老实实的态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装懂。

学习如此,其他各方面何尝不是如此呢!《论语·为政》原文及翻译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孔子说:“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翻译:孔子说:“《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翻译: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暫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5、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翻译: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

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

”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孔孟语录带翻译

孔孟语录带翻译

孔孟语录带翻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孔孟语录带翻译,希望你喜欢。

孔孟语录带翻译精选:1)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2)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近况,子路没有回答。

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为了追求一个崇高的理想,)经常发愤得忘记了吃饭,高兴得忘记了忧愁,连快要老了都不知道,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啊!’”3)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论语·公冶长》)4)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称‘文’呢?”孔子说:“他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不以向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为羞耻,这就是叫他‘文’的原因。

”5)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论语·卫灵公》)6)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8) 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

(但这却是很不够的,因为)对狗对马,也都能做到饲养它。

如果对父母(只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9)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10) 译文:孔子说:“人要是没有诚信,那就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了。

就象牛车、马车上没有车辕与横木相接的部分,牛车、马车怎么能够行走呢?”孔孟语录带翻译大全:1)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2)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3)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的名言名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名人经典语录

孔子的名言名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名人经典语录

孔子的名言名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 名人经典语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小不忍则乱大谋。

◆匹夫不可夺志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

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劝告自以为是,不虚心向人请教的名言警句

劝告自以为是,不虚心向人请教的名言警句

自以为是是一种自负而又自负的态度。

当一个人总是自以为是,不愿意虚心向他人请教,就很容易陷入局限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中。

在人际关系中,这种态度也容易导致矛盾和冲突。

以下是一些关于自以为是、不虚心向人请教的名言警句: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孔子这句话意味着要知道自己所知之处,也要清楚自己所不知的地方。

只有这样,才能不自以为是,能够虚心向他人请教,增长见识。

2. "千夫所指,无人不贱。

" ——徐懋功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总是自以为是,不愿意听取他人意见,那么很容易得罪别人,最终自己也会孤立无援。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要想摆脱自以为是的陷阱,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

而学习和思考都需要虚心向人请教、听取意见。

4. "吾日三省吾身。

" ——孟子这句话告诉我们,每天要反省自己的言行,思考自己是不是在一味地自以为是,是否应该虚心向他人请教。

5. "实习于民,不责于人。

" ——刘备刘备在这句话中告诉我们,要虚心向人请教,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不是一味责备别人。

以上这些名言警句都表达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自以为是,不虚心向人请教会导致人陷入狭隘的思维,容易得罪他人,让自己与别人疏远。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多向他人请教,多听取他人的意见。

这样才能够不自以为是,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更好地与人相处。

在当今社会,自以为是是许多人所犯的一个常见错误。

我们时常在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遇到各种问题,但是有些人却总是习惯性地以自己的看法为正确、拒绝接受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往往会带来负面影响,因为在当今多元化丰富的社会中,很少有一个问题只有唯一的解决方案,而习惯性的自以为是,不虚心向他人请教就容易忽略可能存在的更好的解决方法,也容易使自己与他人产生分歧,影响人际关系和工作效果。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由:即仲由,孔子的学生,字子路垮女:诲,教诲,教导。

女,同“汝”,你。

【译文】
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东西你都懂得了吗?懂得了就是懂得了,没有懂就是没有懂,这才是真懂。


【解读】
求知最忌自欺欺人,不懂装懂。

人们时常讽刺那种只会说“yes!”的“假洋鬼子”,这是不懂装懂的典型形象。

而实际上,生活中这样的“假洋鬼子”到处都是,充斥于各行各业。

如果只是读书求知,这种“假洋鬼子”还不过是害己而已,没有什么大碍。

但如果让这种人从政治国,那可就不是害己的问题了,小则害己害人,大则亡党亡国。

所以,我们绝不要低估了不懂装懂的危害。

因为它完全可能由一种个人品质而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公害,贻患无穷。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文及译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文及译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文及译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文及译文译文:意思是经过翻译,将一种文字形式变换为另一种文字形式的文字。

如:将外文书籍翻译为中文,则翻译后得到的中文为译文。

又如:把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则现代白话文就是译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原文】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遇事不想着‘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3、【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4、【原文】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

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5、【原文】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6、【原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7、【原文】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

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

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10、【原文】子贡问政。

知之为知之小故事

知之为知之小故事

知之为知之小故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故事来自古代的孔子。

有一次,孔子在和他的学生们一起讨论问题。

他问学生们,你们知不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哪里?有的学生说知道,有的学生说不知道。

孔子听了很满意,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就是说,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智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哪里,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避免自己的短处。

同时,也要有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

孔子的名言名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名人经典语录

孔子的名言名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名人经典语录

孔子的名言名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 名人经典语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小不忍则乱大谋。

◆匹夫不可夺志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

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知之为知之的名人例子

知之为知之的名人例子

知之为知之的名人例子篇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著名言论之一。

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应该对所知道的东西保持谦虚和诚实,而不是故意隐瞒或夸大其词。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许多名人都秉持着知之为知之的精神,不断求知、不断学习,成为了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中国现代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是中国著名的航空航天科学家和军事科学家,被誉为“中国火箭之父”。

他曾经在美国从事航空航天研究,并参与了美国阿波罗计划的实施。

回到中国后,他致力于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知之为知之的精神也在许多其他领域的名人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美国著名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就秉持着知之为知之的原则,他在其演讲中经常强调人们应该坦诚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不断学习和成长。

知之为知之的精神还体现在许多名人的治学态度中。

例如,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就强调学习应该注重实践和检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

英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洛克也主张人们应该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理论,以避免错误的判断和偏见。

知之为知之的原则是许多名人成功的秘诀之一,它强调了人们应该坦诚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不断学习和成长。

通过这样的努力,人们才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取得更加卓越的成就。

篇二:“知之为知之”是一句古话,意思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知识”。

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名人深谙此道,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其中一个例子是美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自己却说,他最大的发明是“想象力”。

他认为,人类的想象力才是创造力的源泉,而不是科学知识本身。

正是这种“知之为知之”的态度,让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推动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另一个例子是著名的英国科学家牛顿。

牛顿被誉为“近代物理学之父”,他通过对天体力学的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知之为知之(详细文言知识点)

知之为知之(详细文言知识点)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识点教师版一、通假字1、诲女.知之乎:通“汝”,你。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通“智”,智慧。

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通“蚀”,日食,月食。

4、无.欲速,无.见小利:通“毋”。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通“凋”,凋零二、词类活用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名做动,犯错。

2、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使动,使……充足。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形做动,远离。

三、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2、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宾语前置)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状语后置,省略句)四、一词多义过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名词,过错)2、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动词,犯错)3、小人之过.也必文(动词,犯错)之1、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主谓之间,取独)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主谓之间,取独)3、小人之.过也必文(主谓之间,取独)4、更也,人皆仰之.(代词)五、重点词语1、小人..之过也必文.:人格卑下的人;掩饰2、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光大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自身,自己;要求4、人而.无信5、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名词,兵器6、7、更.也,人皆仰之:改正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代词,这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代词,这1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之后。

小学人教部编版最新五年级《古人谈读书解释翻译》

小学人教部编版最新五年级《古人谈读书解释翻译》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知道为:是知:智慧解释: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意义:讲求实际,客观的或者冷静的观察以求得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

学习不可弄虚作假,要实事求是。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聪敏好:喜好耻:以……为耻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解释:天资聪敏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意义: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识:zhì,记住厌:满足诲:教诲倦:倦怠解释: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意义:勤勉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好古:喜好古圣贤之道。

敏:勤勉解释: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意义:没有天生就知道的人,一个人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都可以成为有文化的人、有知识的人。

另一方面孔子告诉学生们自己的一切知识都是勤奋努力学习的成果,鼓励学生发愤学习,成为各方面有用的人才。

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解释:学习勤奋,进取心强。

意义:讲学习态度的问题,真正有志于学的人,应当有着唯恐学不到、唯恐学不会的紧迫感。

“学如不及”,体现的就是这种为学不知满足的紧迫感和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

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解释: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去思索,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意义:孔子的这句话是在说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了实实在在学习的重要性。

思考是要以学习和实践作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学习和实践就去思考,只能徒劳无益。

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

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理解与体会

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理解与体会

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理解与体会
“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论语》中的一句经典名言,又称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说,知道自己所知的,就是真正的知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也是知道。

这句话在现代的理解中,可以解释为,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所懂的和所不懂的,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个人认为,它告诉我们要有谦虚的态度,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也不要低估自己。

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一种学习的心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们所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不了解的事情,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探索。

在工作中,这句话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只有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点,发掘并克服自己的弱点,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可能会成为我们工作中的阻碍和困难,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汲取新知识和新技能,才能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自知之明,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

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理解与体会

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理解与体会

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理解与体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所提出的名言,强调了学习和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这个思想启示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更好地适应和应对,
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同时,这句话也告诫我们,不要隐瞒自己的无知和不足。

相反,我们应该坦诚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并不断地学习和改进。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自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不断地探索和学习,知道自己不知道
的东西,同时也要坦诚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不断地改进和进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
选文4 通“蚀”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选文5 掩饰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负荆请罪Βιβλιοθήκη 巴金老先生在《小狗包弟》中勇 于反省自己在文革期间对小狗包弟犯 过的错。
二战后,德国敢于承认发动大战 的错误,得到国际的认可和原谅,而 日本则相反。
选文6
扩大,光大

庄子:“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 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 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 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 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 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 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文3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有些干部急功近利 搞虚假政绩
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 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 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 渐至于伟大或神奇。它意味着远方,又 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 攀向巅峰的起点。让我们汲取先贤的生 存智慧,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孔子的智慧,是关于现实生存 的智慧,是切合现实
探讨:文中节选了孔子与几位弟子的
对话,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折射出孔子为人处 世的大智慧?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发?
选文1
通“汝”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通“智” 选文2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 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 矣!"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道如扇,人如手,手能摇扇,扇如何摇手?
孔子总结了先贤先圣的经验,尤其弘扬了尧舜 禹汤,文武周公之道。“人能弘道,说人能指挥创 造一切,非道弘人,并不是一切指挥人,这是赞扬 人的主观能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充足
②必不得已:含假设关系,“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
③何先:宾语前置,先何,先(去掉)哪一项
• • •

• •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说:“努力做到使粮食充足、军备 强大、人民信任统治者。” 子贡说: “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 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 孔子说: “先去掉充足的武器装备。” 子贡说: “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 哪项可以去掉?” 孔子说:“ 先去掉充足的粮食。自 古皆有死(没有粮食也不过是死亡而已),但 如果人民不信任政府,那么国家就要灭亡。”
• 【注释】 (1)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 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 子的通称。 (2)果:果断、坚决。 (3)硁 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 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 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 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 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 “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 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 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 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 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 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 士了。”
小结:本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
分别从“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 世”等方面给予我们后人深远的启示:
1、 求知-----实事求是、知错能改 2、 处世-------责人严,待人宽 3、从政-----切记“欲速则不达” 4、治国处事-----“民(人)无信而不立” 5、 为人处事 -------要有骨气和远大志 向要惜时奋干。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大家都知 道的一个为人准则,但下面这个故事就大相 径庭了。 • 有一位哲学家,在海边目睹了一艘客轮 遇难,船上的水手、乘客没有一人得以生还, 他痛骂上苍不讲理,难道就因为一个罪犯在 这艘船上,竟然让众多无辜的乘客同样受害 吗?。当他正在怒骂的时候,有一只蚂蚁突 然咬了他,这位哲学家更生气了,随即踩死 了其它所有的蚂蚁。天神在这个时候现身了, 用拐杖敲着哲学家,说:“哈哈!你用上苍 的方式,对待可怜渺小的蚂蚁,难道你经蒲邑,遇到卫国大夫公孙氏占据蒲邑 反叛,蒲邑人扣留孔子。有个叫公良孺的弟 子,带着五辆私车随从孔子。他为人长大贤 能,又有勇气力量,对孔子说:“我昔日跟 着您在匡遭遇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遭遇危难, 这是命啊。我与您再次蒙难,宁可搏斗而 死。”搏斗非常激烈。蒲邑人恐惧,对孔子 说:“如果你不去卫都,我们放了你,”孔 子和他们立了盟誓,蒲邑人将孔子放出东门。 孔子接着前往卫都。子贡说:“盟誓难道可 以背弃吗?”孔子说:“这是要挟订立的盟 誓,神是不会理睬的。”

(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 小利则大事不成。
①问政: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
②无:通“毋”,不要;
③欲速:做事情贪快
【译文】 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 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 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角度:从政方面 ----欲速则不达
•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 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 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 往。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到他的为 人。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 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 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 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 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孔子是个平民, 传世十几代,学者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 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 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二、孔子很强调“信”……试结合以下两则材料谈 谈他所说的“信”的原则
• 孔子说人必须讲诚信,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孔子讲 诚信其实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违背道义。因此,我们不能把 孔子张扬的“信”理解为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按照 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会“言必信,行必 果”。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论语· 子路》)就是说,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 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知道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 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 离娄下》) • 公叔氏据蒲地反叛卫国,按照孔子的观念是无道的表现, 所以尽管他为了脱身而答应蒲人不去卫国,结果还是到了卫 国,并且把蒲地反叛的情形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问孔子说: 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 大夫认为不可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御晋、楚的屏障, 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 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守卫西河这块地方 的愿望。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而已。
启发:
“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 立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孔子强烈要求 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 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 干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 否则,“欲速则不达”。
反例:揠苗助长 ,心急吃不了热豆 腐 ,破茧伤蝶……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也。大车无輗(ní ),小车无軏(yuè), 其 何以行之哉?'
反面例证(南郭先生的不懂装懂)
(2)子曰:“不曰‘如之何,
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 矣!"
①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怎么 办”或“怎么”; ②末:指没有办法;(总)拿他没有办法;
③已矣: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 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了 (我拿他也没有办法)."
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 两亿多年前,严寒使大部分植物灭绝,但 却产生了耐寒的松柏;两千多年前,战乱使周王 朝衰微,孔子发出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的感叹。松柏傲寒而屹立,多么像在乱世和 逆境中保持崇高尊严和气节的人啊!所以,古人 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赞美它们经冬不 凋的品质,也就是赞美那些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 挠、坚持真理、守卫正义的人们。
③远:形容词作动词,避免.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 人,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
角度:与人相处方面-----责己严,待人宽.
启发: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 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 问题。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 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所以,“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 少的原则。
①其:副词,怎么; ②何以行:宾语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 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輗 ,小车没有軏一 样,那它靠什么行走呢?”
(10)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 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 先? ”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 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角度:解决问题时----勤于动脑
• 面对问题,不停念叨“怎么办, 怎么办”,说明他在动脑筋,在做着解决 问题的努力。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学 到知识。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 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 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 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 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 一番。 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 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 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 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勤于思考和实 践取证的精神,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 溪笔谈》。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说:‘逝去的时光就像这河 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往前流去)。
角度:为人处事---惜时奋斗
孔子认为时间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 借此劝戒后人要珍惜时间,用有限的时间投入到 无限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正例 “闻鸡起舞”,“头悬梁”,“锥刺股”, “囊萤映雪”,“凿壁偷光” ……
角度:为人治国----讲究诚信
启发:
孔子认为,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也是 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所以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 交往等方面都要讲诚信,人无信而不立。
这里信的含义有两种: 一、诚实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正例 列宁摔花瓶,华盛顿砍樱桃树, 反例 狼来了,烽火戏诸侯
• (1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 也。”;
文中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 分别从那几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 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角度:求知方面--应该虚心求教、实事求是
启发:
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 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 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 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 更多的知识。
•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说:“人能够发扬光大道义,不是 道义能使人光大显扬。”
理解:
人必须先修养自身,扩充自身,提高自己, 然后才可以将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 将道作为装点门面用的工具,哗众取宠,那就 不是真正的君子所为。
(7)子曰:“躬自 厚而薄 责于人,则远怨矣."
①躬自 :自身,自己 ②厚,薄:多,少;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为几类人,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意思。 吾与夫子再罹难 罹_____________ 苟毋适卫,吾出子 苟_________出 • 盟可负邪 负_____________ • 4、谈一谈孔子所主张'信'的原则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