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学

合集下载

中医与中医的科学化

中医与中医的科学化

中医与中医的科学化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中医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中医的科学化。

科学化是指将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注重科学实证和系统化的研究方法,以促进中医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从中医的特点、科学化的意义以及推动中医科学化的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的特点中医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式。

中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理论、脏腑学说、气血理论等,中医治疗主张辨证施治,重视整体观念和个性化治疗。

中医的特点在于强调预防为主,治未病、调节阴阳、平衡气血,并强调体质调理和综合疗法。

这些都是现代医学所不具备的特点,正是中医的独特之处。

二、中医科学化的意义中医的科学化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化有助于挖掘中医的潜力,深化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探索。

通过科学化的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地解释中医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为中医经验的普及和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科学化可以促进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融合。

中医的科学化研究可以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科学化有助于规范中医的临床实践和治疗效果,提高中医治疗的科学性和可信度,提高中医治疗的规范性和可接受性。

推动中医科学化需要多方面措施的支持和配合。

需要加强中医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中医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

目前,我国的中医教育侧重于传统理论的教学,缺乏对科学方法和研究技能的培养。

应该加强中医人才的培养,注重中医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培养一批懂中医懂现代科学的高级中医专业人才。

需要大力推进中医现代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中医现代化技术包括中药制剂、中医诊断仪器、中医康复设备等,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可以使中医的治疗更加科学化和现代化。

需要不断加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

中医药科学研究应该注重临床应用和临床实效,同时要加强中医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严格控制中医药的质量和安全,提高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

谈中医的科学性及时代意义

谈中医的科学性及时代意义

中医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
中医又称中华医学,是指在宏观角度下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和疾病防治的一 门学科。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认为人体内部机能的失衡是疾病发生 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气血流畅,脏腑功能协调,从而达 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 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学体系。
此外,中医还将面临国际化的问题。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中医的国际影响力 也将不断提升。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中医可以为全球健康事业做出更大 的贡献。
总之,中医作为一门古老的医学体系,具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通过 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医将继续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防治做出巨大的贡献。在 未来的发展中,中医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贡 献力量。
最后,中医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医知识,可以更好地弘扬中 华文化,促进文 Nhomakorabea交流与融合。
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健康需求的增长,中医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拥有更加 广阔的空间。一方面,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的深入,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结 合将更加紧密,为人类提供更加全面的医疗保障。另一方面,中医将更加注重 预防和养生,通过推广中医养生理念和方法,帮助更多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谈中医的科学性及时代意义
目录
01 中医的科学性及时代 意义
02
中医的基本概念和历 史发展
03
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 实践性
04 中医的时代意义
05 展望
中医的科学性及时代意义
中医作为中国古代的医学体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 富的临床经验,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防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次演示将探讨 中医的科学性及时代意义,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古老医学的价值和意义。

中医的科学性问题研究

中医的科学性问题研究

中医的科学性问题研究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医的科学性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医的科学性问题,包括争议焦点、研究现状、应用领域以及结论。

一、中医科学性的争议焦点中医理论体系是否科学以及中药是否具有疗效是中医科学性争议的焦点。

一些人认为中医理论体系基于经验和主观判断,缺乏科学证据支持。

另外,中药的成分和作用机制不明确,可能导致不可预测的副作用或者不良反应。

二、中医科学性的研究现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科学性的研究逐渐深入。

一方面,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临床试验等方法,对中医理论体系进行评估和验证。

另一方面,针对中药的成分和作用机制,研究者运用现代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例如,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阴阳五行学说等与现代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人体微环境等学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同时,许多中药被证实具有确切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以阐明。

三、中医科学性的应用领域中医科学性的应用领域广泛,主要体现在中医教育、中医标准化、中医国际化等方面。

中医教育方面,国家大力支持中医药教育的发展,许多高校和职业院校纷纷开设中医药专业,培养专业的中医药人才。

此外,民间也有许多培训机构开展中医养生、推拿按摩等方面的培训,传授中医理论和技能。

中医标准化方面,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中医药标准和规范,旨在提高中医药的规范化水平。

这些标准和规范包括中药材标准、中药饮片标准、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等,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中医国际化方面,随着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认可和接纳中医药。

例如,中医药在一些欧洲国家已经纳入医疗保险范围,一些国际组织也在积极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

四、结论综上所述,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论中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论中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论中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中医疗效受到争议,一些
人质疑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然而,中医也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首先,中医依据经验和实践进行研究。

中医理论和诊疗方法是在世代传承和日积月累
的实践之上形成的。

中医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摸诊脉搏、问诊病史等方法,进行诊
断和治疗,这种经验和实践是被证明可行的。

中医更注重个体化、综合化,是一种综合性
的医学体系,可以对疾病进行全局性的了解和治疗。

其次,中医疗效得到了积极的科学验证。

许多学术研究发现,中医药具有治疗作用,
例如采用中药、针灸和按摩等治疗方法,可以缓解疼痛、改善免疫功能、预防疾病等等。

例如,针灸和按摩可以缓解肌肉酸痛和关节僵硬等问题。

研究表明中药可以调节免疫系统,降低血壓和血糖,使人体更健康。

最后,中医在对疾病预防和健康维护方面有其优势。

中医强调的是防病于未然,强调
身体各方面的平衡和自我调节能力。

中医将疾病看做是人体失去内部平衡的结果,通过生
活方式的调整、饮食、运动、精神调节等方法预防疾病。

与西医比较,中医更为注重包括
精神、饮食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全面保健,针对慢性病和亚健康很有帮助。

总之,中医使用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在经验和实践的基础上,有其独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进行对待疾病的时候,中医更加注重个体化、综合化的处理方法,更耐心细致地了
解患者的全部情况,以达到长期、积极、归纳性的治疗效果。

中医是科学还是伪科学?

中医是科学还是伪科学?

中医不是科学。

首先,中医提倡“阴阳”、“五行学说”等非科学思维,这些事物没有实体意义,通俗来说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像“长度”、“重量”等具有实际评判标准的科学性概念。

另外,中医是以经验来诊断疾病的。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针灸”对人体进行治疗,“望闻问切”并没有经过完整严密的科学检验。

包括中医中的草药,草药是通过“神农尝百草”检验的,只凭身体的味觉和知觉来定义一种植物或动物的功能是片面的,是整体化的。

如果要想探索一种生物体的功能,必须科学检验其各个局部的结构功能,经过严密的评价标准才能将其归类为具有特定疗效的药物。

还有在科学研究中,我们会设立对照试验从而判断一个药物是否发挥作用,而中医没有这么严谨。

中医中的“穴位”,至今为止也没有经过解剖学家的验证,只是一个模糊空洞的基于经验的概念。

对于中西医的看法,我的观点是存在即合理,没有必要非得否定一个体系的价值,毕竟中国有句老话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嘛!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于病人而言,谁能治病,谁就是“好医”!特别是对于人体这种及其复杂、不断变化的研究对象,严密的科学与经验主义都不可或缺。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流传了这么久,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它的作用,毕竟在西医还没诞生的年代,人类是有通过这本著作维持人体健康的。

而且现在也有很多人通过刮痧达到了驱寒、保暖的作用。

而西医的作用也很明显,国际上有很多公认的攻克重大疾病的西药,目前科学家也在不断钻研新的药品。

总体来说,中医作为一门替代医学,对西医有了很大的补充作用,保留中医的精华,结合西医的精准,共同治疗,才是最有助于人体疾病的治疗的!。

中医科学性的内涵

中医科学性的内涵

中医科学性的内涵一、本文概述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自古以来在华夏大地上孕育并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

然而,在现代科学日益昌明的背景下,中医的科学性成为了公众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科学性的内涵,揭示其与现代科学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以期增进公众对中医的理解和认同。

我们将从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等方面展开论述,分析其科学性的体现。

我们也会关注中医在现代科学研究下的进展和突破,以及面临的挑战和争议。

通过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加理性地看待中医,理解其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遵循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力求在尊重传统的也不回避问题和争议。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中医的科学性将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可和尊重,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是中医科学性的重要体现。

这一理论由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辨证论治等多个部分构成,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石。

中医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包括人体,都可以归纳为阴阳两大类。

阴阳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

同时,五行学说则用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体内部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对人体结构的独特认识。

中医将人体内部器官划分为五脏六腑,认为这些脏腑各自有其特定的功能,同时又通过经络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经络系统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索。

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于人体内部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等原因造成的。

因此,中医强调从整体出发,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认为,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对中医最科学的评价

对中医最科学的评价

对中医最科学的评价
中医的科学性评价
1. 中医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中医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
量的医疗经验和医学文献,这些经验和文献对中医的科学性评价具有
重要意义。

2. 中医病证辨析的理论体系。

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通过病证辨
析理论体系来辨别疾病的原因、病因、病机、证候等方面,对治疗方
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作用。

3. 中药的药效研究。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其药效已在临床中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中药的药效研究也逐渐深入,药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对中医的科学性评价产生了积极作用。

4. 中医诊疗技术的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的诊疗技术逐渐
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开展了一些新的辅助检查及治疗手段,如中医针灸、推拿、拔罐等。

5. 中医现代化的探索。

中医现代化不仅是国家战略,也是中医发展的
必然趋势。

中医现代化不仅包括现代技术在中医中的应用,也包括中
医理论的现代化。

6. 中医的国际化进程。

中医经过多年的传播和推广,已经得到了许多
国家的广泛认可和应用,并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不断推进中医的国际化进程,将对中医的科学性评价产生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中医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实践后,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医疗体系。

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中医将不断探索现代化之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中医科学杂志

中医科学杂志

《中医科学杂志》简介《中医科学杂志》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医药科技期刊。

读者对象为国内临床医药工作者。

由国内医学领域专家张建国总编,国内多名著名临床医药专家、药品审评和评价专家参与编审。

本刊紧密结合临床实际,突出先导性、实用性和时效性,是临床医药工作者的重要参考文献,也是医药生产及营销企业了解我国临床信息的重要窗口。

主要栏目及内容:医学研究: 对国内外医学领域的新发现、研究新进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医疗器械及新设备等加以论述与报道。

临床应用: 介绍治疗及诊断药物的适应症、给药途径、给药方法、用药效果、药物不良反应、抗药性、耐药性、药理学等方面的临床研究成果。

临床试验:介绍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的概念及其对临床的影响;介绍国内外药物大规模临床试验的研究进展与成果。

疾病治疗:介绍国内外药物治疗准则;介绍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药物处方规范(WHO model formulary);介绍国外有关药物治疗准则与临床实践的差异;介绍在我国的临床实践中,对相应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用药习惯及其给药方案的选择。

治疗经济学:针对目前国内外普遍抑制医疗费用上升的形势,从利弊和成本效益分析的角度介绍医疗资源的合理应用。

临床药事管理:介绍临床药事管理及各种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规范〔如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新药非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LP)等〕执行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教训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药物监察:介绍国内外药品管理和新药评审部门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各期临床要求;国内外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制度的要求和有关准则;国内外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及因果分析;各国对存在问题的药物所采取的措施。

投稿须知:(1)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逻辑性、实用性,资料可靠。

(2)论著一般不超过3500字,参考文献限5~10条;短篇报道1000字左右为宜。

(3)请在题目之下注明作者邮编、单位、姓名及联系电话。

中医与中医的科学化

中医与中医的科学化

中医与中医的科学化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现代医学发展的背景下,中医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知识的不断积累,中医也面临着必须科学化改革的挑战。

中医的科学化,既是对传统医学传承与创新的要求,也是对中医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需求。

科学化将有助于中医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提高中医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为中医的发展和传承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本文将从中医的概念、历史、理论体系以及科学化的挑战与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概念与历史中医,又称华医、汉医,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代表,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其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

中医的发展经历了不断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积累,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和临床经验。

中医的特点是以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注重治未病、预防为主,具有独特的诊疗方法和药物治疗系统。

二、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精气神学说等。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主要是以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来解释自然界万物的的变化规律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人体的气血运行通道,是整个生命活动的基础,因此在中医诊疗中非常重要。

而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精气神学说等则是中医独特的诊疗理论和辨证施治方法的理论依据。

三、中医的科学化挑战虽然中医在治疗疑难杂症、康复保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临床实践缺乏科学实证和规范标准,存在着诊断疗效不确定、药物剂量不明确、治疗方法不统一、疗效难以稳定等问题。

由于中医的理论体系和药物疗法在西医体系中无法得到科学解释和认可,难以融入到现代医学研究体系,影响了中医在医学领域的国际传播和认可。

中医的科学化改革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实现中医的科学化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中医的科学解释

中医的科学解释

中医的科学解释
中医是一种传统的医疗系统,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它的科学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1. 五行学说:中医基于五行学说,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每个元素对应着人体的某个器官和功能,而人体的健康与疾病则是通过调节五行元素之间的平衡来实现。

2. 气血理论:中医认为,人体的功能活动主要依赖于气和血的运行。

气主动,血主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滋补。

疾病的发生与气血的不畅有关,中医治疗常以调节气血运行为重要手段。

3. 阴阳平衡:中医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阴阳是描述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方面,如夜与日、寒与热等。

人体内部也有阴阳之分,如心脏属于阳,肾脏属于阴。

保持阴阳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4. 经络系统:中医认为人体内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节经络的通畅与均衡来促进健康。

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常常利用经络系统来调节人体功能。

总体来说,中医的科学解释还在不断发展完善中。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一些中医理论和疗法已得到科学研究的验证,但仍然有部分理论和疗法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中医科学性的内涵

中医科学性的内涵

中医科学性的内涵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医疗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的科学性越来越受到。

本文将探讨中医科学性的内涵,以及如何保障中医科学性的措施,并展望中医科学性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医科学性的内涵1、中医科学性的概念和内涵中医科学性是指中医理论和实践所蕴含的具有科学特征的知识和技能。

中医理论体系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搜集病情资料,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进行分析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中医的治疗方法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和预防保健。

2、中医科学性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特点中医科学性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和道家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技能。

中医的科学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系统性思维,将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其次,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最后,中医疾病的预防和保健,通过调理身体、改善生活习惯等方式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3、中医科学性的内在逻辑和理论基础中医科学性的内在逻辑在于其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自洽性。

中医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作是阴阳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有机整体。

通过五行养生法,调节人体内五脏六腑的平衡,以达到维持健康的目的。

此外,中医还强调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沟通内外的重要通道,通过针灸、按摩等方法可以调整经络气血,治疗疾病。

4、中医科学性对于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的意义中医科学性对于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医强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不谋而合,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中医对于疾病的预防和保健思想符合现代医学“预防为主”的观念,对于推动现代医学由治疗向预防的转变具有积极作用。

最后,中医对于生命科学的贡献体现在其对于人体生命过程的独特见解,为深入理解人体生命活动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到底科学不科学自然辩证法

中医到底科学不科学自然辩证法

什么是科学?维基百科上这样说:它涵盖三方面含义:1。

观察:致力于揭示自然真相,而对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观察或研究(包括思想实验),通常指可通过必要的方法进行的,或能通过科学方法-—一套用以评价经验知识的程序而进行的.2.假设:通过这样的过程假定组织体系知识的系统性。

3。

检证:借此验证研究目标的信度与效度.科学知识指覆盖一般真理或普遍规律的运作的知识或知识体系,尤其指通过科学方法获得或验证过的.而科学方法使用可再现的方法解释自然现象.基于此我认为中医并不“科学”。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中医理论不科学。

中医理论经典自成书以来就一直使用到现在,而现当代很少有中医典籍问世,中医理论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其中很多理论比较陈腐,与现代科学不符。

此外,中医典籍刻有很深的古代哲学的烙印,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天人合一的论述,带有浓重的哲学色彩,导致中医一直保持着一种医哲不分的理论形态。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愈合,都取决于邪正之间斗争的结果。

在中医中直觉认识是一种相当重要的认识方式,使得人们的认识很难对事物进行深入地把握,同时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局限,也很难对事物进行精确地表述,因此,目前在中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事实现象还难以解释,不少概念仍然缺乏精准性和清晰性,不少原理还有一定的附会和牵强,所以中医理论不科学.第二,中医治疗方法不科学。

中医很多治疗都是靠经验的积累,医者不同治疗手段就大不同,所造成的治疗效果也很不相同,这种靠经验的积累和医者对中医理论把握程度进行的医治,对于同样的疾病很难实现同一治疗,中医的治疗具有不可重复性,因此很难检验其有效性,不符合现代科学的可重复、可检验的性质,不科学。

第三,中药有毒。

中医所采用的药是未经过提纯的纯天然的草药,对于药物的成分及方剂中的化学反应不是很明确,因此很难明确中药的毒副作用,以及服药时的禁忌,中医师对中药毒副作用以及和什么在一起服用会有不良反应,会有什么样的不良反应都没有说明,都不具有科学性。

中医是否是科学ppt课件

中医是否是科学ppt课件
反对中医是科学的观点
反对者认为中医的理论基础和诊疗方法缺乏现代科学依据, 存在主观臆断和经验主义的倾向,因此不能将其视为科学。
中立观点
一些人认为中医是否科学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中医 在临床实践中的效果和价值,应该以实用主义的态度看待 中医。
中医的独特价值与贡献
临床实践经验丰富
中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对许多常见病和多发病有独特的 治疗方法,疗效显著。
把握机遇
中医在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慢性病防治、老年护理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随着全球健康需求的增 长,中医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政府支持、国际合作和科技进步也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有 力保障。
Part
05
总结
中医是否是科学的不同观点
支持中医是科学的观点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其诊断、治疗 和预防疾病的方法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取得了显著疗效, 因此支持者认为中医是科学的。
中医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的发展,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从《黄帝内经》等 经典著作的问世,到历代名医的实践和总结,中医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医学体系。
中医的基本理论
阴阳五行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五行的平衡。阴阳指的是相对的两个方面,五 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中医通过调节人体内的阴阳五行平衡 来治疗疾病。
中医是否是科学ppt 课件
• 中医简介 • 中医的科学性探讨 • 现代医学对中医的看法 • 中医的未来展望 • 总结
目录
Part
01
中医简介
中医的历史与起源
起源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由于缺乏现代医学知识,人们通过长 期的经验积累和总结,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方法。

中医科学研究计划

中医科学研究计划

中医科学研究计划研究背景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在科学研究方面还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促进中医科学化的发展,有必要开展一项全面系统的中医科学研究计划。

研究目标本研究计划的目标是深入探索中医科学研究领域,确立中医的科学性和临床价值。

具体目标包括:1. 系统梳理中医理论体系,明确中医药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2. 探索中医药在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3. 研究中医药在疾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4. 建立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交叉研究平台,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发展;5. 推广中医药文化,增强知识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

研究内容本研究计划将涵盖以下内容:1. 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对中医理论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和综合评析,明确中医药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2. 临床实践和临床试验:通过实践观察和临床试验,探索中医药在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3. 实验室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通过实验室研究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中医药在疾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4. 中西医结合研究:建立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交叉研究平台,探索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法和治疗策略;5. 中医药文化推广:通过文化传媒和教育培训等方式,推广中医药文化,增强知识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

研究方法本研究计划将采用多学科和综合研究方法,包括搜集和分析文献资料、临床研究、实验室研究、统计学分析等。

具体方法将根据研究内容和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计划的开展,预期达到以下成果:1. 系统梳理并明确中医药的理论基础和核心价值;2. 探索中医药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3. 研究中医药在疾病机制中的作用机制,并发现新的药理作用和治疗靶点;4. 建立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交叉研究平台,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5. 推广中医药文化,增强中医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医科学依据

中医科学依据

中医科学依据1. 引言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科学依据是指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它是中医学的根本依据,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科学基础。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中医的实践经验和现代科学研究的角度,探讨中医科学依据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2. 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它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等。

这些理论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病因等方面的观察和总结得出的,具有丰富的经验性和实践性。

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经验总结中医理论是通过对大量临床实践的总结而形成的,这些经验总结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这些经验总结是从中医医师对疾病的观察、诊断和治疗中得出的,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2.2 面对整体中医理论注重整体观察和分析,强调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平衡和谐的状态。

这种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中的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法不同,但并不意味着中医理论不科学,而是一种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2.3 个体化治疗中医理论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并采用针灸、草药、按摩等多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疗效果。

这种个体化治疗符合现代医学中的个体化医疗模式,与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相一致。

3. 中医的实践经验中医的实践经验是中医科学依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医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治疗经验和技巧。

这些实践经验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起来的,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中医的实践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望、闻、问、切中医医师在诊断疾病时,会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获取患者的病情信息。

这些方法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以及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科学理念

中医科学理念

中医科学理念
中医科学理念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与和谐。

中医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生理病理,强调人体内部各脏腑器官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注重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提倡预防和治疗相结合,主张通过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调理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还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强调医生要与患者建立密切的医患关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认为“天人合一”是宇宙自然与人体生命的最大规律,因而主张顺应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医的“天人合一”思想不仅体现在人体生理病理的把握上,还贯穿于中医的预防、治疗、养生等各个方面。

此外,中医还强调“形神合一”,即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身体的健康与心理的健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中医注重通过调理身体和心理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主张身心并治、形神兼养。

总之,中医科学理念是一种独特的医学思想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预防和治疗相结合,主张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提倡身心并治、形神兼养。

这种理念为中医临床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现代医学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浅析中医科学性

浅析中医科学性

浅析中医科学性中医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医学之一,一直备受争议。

有人认为中医是一门科学,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和良好的疗效,而也有人认为中医缺乏科学性,只是一种迷信的医学体系。

本文将就中医的科学性展开浅析。

首先,中医是一门积累了几千年的医学体系,它基于中华民族的丰富的医药文化遗产。

中医的理论体系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基础,以人体为整体看待人体健康问题。

中医注重辩证施治,即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和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达到调和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

这种独特的理论思维和治疗方法,是中医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医科学性的重要基础。

其次,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几千年的实践,使中医医生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

中草药的应用、针灸等疗法的运用,都是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改进的。

许多中医经验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也得到了验证和应用。

例如,中草药提取物被广泛研究用于治疗癌症、心脏病等疾病,针灸的镇痛作用、调节免疫等效应也得到了科学认可。

这些经验的积累和应用,进一步证明了中医的科学性。

此外,中医的科学性还得到了现代科技的支持。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和基因技术的发展,中医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科技的应用使中医的研究更加精确和系统,例如,基因组学的研究揭示了中草药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中医脉诊等独特的诊断方法在现代影像学技术的辅助下也得到了更加精确的结果。

这些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进一步强调了中医的科学性。

然而,应该承认的是,中医的科学性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中医的理论体系复杂而独特,很难通过严格的实验证明其科学性。

此外,中医的治疗方法大多基于个体化的辨证施治,缺乏标准的复制性,因此也难以符合现代科学研究中对于随机化控制实验的要求。

这也是导致中医在现代医学界中受到争议的原因之一。

在总结中医的科学性时,我们应该多角度地看待。

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积累了几千年的丰富经验,并且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取得了一些科学成果。

中医的科学原理

中医的科学原理

中医的科学原理
中医的科学原理是基于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等。

这些原理是中医学长期实践和总结的结果,通过临床观察和验证,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治方法。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统一、相互依存的对立面,阴阳失调会引起疾病的发生;五行学说指出人体及自然界中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之间互相制约、相互关联,以维持生物体的正常功能;气血理论认为气与血是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失调会引起疾病;脏腑学说认为人体的脏腑对人体的生理机能有重要影响,脏腑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是运输气血、调节阴阳的通道,经络功能的紊乱会引起疾病。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患者整体的病情,结合上述科学原理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到底是不是一种科学?该怎么界定?

中医到底是不是一种科学?该怎么界定?

中医到底是不是⼀种科学?该怎么界定?⾸先,中医绝对是科学。

⽽且是顶级的科字。

它是⽣命与⾃然和哲学相结合的学问。

许多理论就现代分⼦医学⽔平还难得解释。

但中医诊断完全靠医理⽔平和经验,准确把握疾病绝不容易,庸医滥竽充数占很⼤部分。

⽽它⼜沒现代医学精细,误诊⼗分平常。

从西医的发展来看,早期的西医理论都是来源于⽜顿时期的机械唯物观,即是把⼀个⼈的⾝体当做机器来研究其病理理论。

当然这种理论是相当不成熟的,直到上世纪六七⼗年代,才有⽣物学家打破了那种,以机械理论来看待⾝体和⽣命的世界观。

最后才发展出医学系统论。

在中医的教育与传承上,国家其实也没有做到位,但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国家,因为中医本⾝的理论⼀直都有历史记载的,许多中医理论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失传,只是由这些理论衍⽣出的经验⼀直都在民间流传,可惜经验不能当做理论,没有经过严谨科学的验证,都是不能纳⼊到现代科学体系的。

中医有很多科学的理论,都是从⼤量的社会实践中产⽣的,传说中的神农,是⽤尝百草的⽅法,来识别哪些植物有药⽤价值,哪些⾷物有毒有害,流传下了《神农百草经》。

《黄帝内经》这是⼀部博⼤精深的医学著作,讲述了很多医学道理,阐述了疾病发⽣的原理、如何预防、以及治疗⽅法等,⼤量阐述了医学上的科学原理。

在中医的基础理论中,少不了关于⼀年四季和⼆⼗四节⽓的论述。

只要百度⼀下,会找到⼤量谈论⼆⼗四节⽓与中医养⽣或治未病相关的⽂章。

很多中医和中医粉以此为荣,说⼆⼗四节⽓是中国古⼈的伟⼤发明,是中国灿烂传统⽂化的⼀项伟⼤成就。

⽽⼆⼗四节⽓构成了中医养⽣或治末病的基础理论之⼀,这可以证明中医的科学性。

中医与中医的科学化

中医与中医的科学化

中医与中医的科学化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重视阴阳平衡、气血调畅,强调预防为主,治疗疾病的方法多样,包括草药、针灸、推拿、气功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升,中医的科学化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那么,中医的科学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又该如何实现呢?中医的科学化,首先意味着要注重中医理论的科学性。

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理论、脏腑学说等。

这些理论虽然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但在现代科学的审查下,也要不断加强其科学性。

可以通过科学实验和临床研究来验证中医理论,寻找理论的实质和规律,使其更符合现代科学的认知。

也要加强对中医理论的学术解释和阐释,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中医的内涵和价值。

中医的科学化需要进行临床实践的深入研究。

中医的治疗方法多样,如针灸、草药、推拿等,这些方法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疗效,但也需要不断完善其科学性。

通过现代医学技术的应用,可以对中医治疗方法进行科学评估和验证。

利用临床试验和观察,确定中医治疗的适应范围和效果,从而提高中医治疗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也要不断总结和分享中医临床经验,使之成为宝贵的临床资料,为中医的科学化探索提供更多的实践依据。

中医的科学化还要注重中医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中医传承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中医人才队伍作支撑。

现如今,中医教育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全国各地都设立了相关的中医学院和研究机构。

要推动中医的科学化,需要加强对中医人才的培养,提高其专业水平。

通过对中医古籍和经典的学习,对现代医学知识的补充,以及对中医临床经验的积累,培养出具有高水平的中医专家和研究人员。

也要加强对中医人才的评价和激励,让更多的医学人才愿意从事中医事业,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与创新。

第四,中医的科学化还需要注重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医学理论、药材、医德等方面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脚散漫
证 肿块硬度 软硬适度
潰后渐消
坚硬如石 或柔软如棉
疼痛感觉 比较剧烈 不痛、隐痛、痠痛或抽痛
脓液稀稠 稠厚
稀薄或纯血水
2019/12/14
33
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
阳证
阴证
辨 发病缓急


阴 证 阳 证
病位深浅 病程长短 全身症状
皮肉
筋骨
较短
较长
初起有
初起无
潰后症状渐消 潰脓后更甚
预后顺逆 易消易潰易敛 难消难潰难敛
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名之。”
2019/12/14
3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中 医 外 科 范 围
生于人的体表,能够用肉眼直接诊察到 的,有局部症状可凭的疾病。
包括痈、疽、疔、疖、发、流注、 流痰、瘰疬、乳房病、瘿瘤、岩、 皮肤病、肛肠病、虫兽咬伤、水火烫伤; 眼、耳、鼻、咽喉(舌、唇、齿)等 (现有眼、耳鼻喉、口腔专科)。
内痈:生于脏腑的脓肿。
有头疽 —— 初起既有粟粒状脓头,红肿热痛, 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溃破后状如 蜂窝,范围930cm。
2019/12/14
7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二、疮疡类

类 发 —— 痈之大者为发。特点:发生于皮下组织
释 义
疏松部位,突然红肿蔓延成片,灼热疼 痛,35日皮肤湿烂,随即色黑腐溃, 或中软不溃。
中医外科学
上 篇 总 论
2019/12/14
1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2019/12/14
2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中 医
《 周礼•天官 》:疡医掌肿疡、溃疡、 金疡、折疡(伤科) 。
外 科 范
元 •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辟正骨兼 金镞科,分立外科与伤科。
围 明 • 汪机《外科理例》:“以其痈疽、
2019/12/14
16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三、皮肤病类

类 疥 —— 具有传染性的皮损为丘疹性的皮肤并或

全身性剧痒的皮肤病称为疥。

疥疮、干疥(皮肤瘙痒症)
疣 —— 生于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 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掌跖疣、 丝状疣。
2019/12/14
17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先辨病, 后辨证。 在外科领域中,辨病尤为重要。 ※
四诊 —— 望、闻、问、切— 辨病辨证 的重要手段
2019/12/14
32
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
阳证
阴证
皮肤颜色 红活焮赤
辨 皮肤温度 灼热 阴 肿形高度 形势高起
紫暗或皮色不变 不热或微热 平坦下陷
证 肿胀范围 局限
不局限

根脚收束
疖 —— 生于皮肤表浅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局部
有红肿热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
围3cm左右,易脓易溃,出脓即愈。
2019/12/14
8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二、疮疡类

类 疔 —— 发病迅速而且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
释 义
疾病,多发生在颜面、手足等部位,可 造成损筋伤骨,或引起走黄危及生命。
丹毒 —— 是皮肤突然变赤,如丹涂脂染的急性 感染。发于头面部称抱头火丹,腰胯部称内发 丹毒,下肢称流火。
2019/12/14
10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二、疮疡类
分 类 走黄 —— 由疔毒走散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 释 的一种全身性化脓性感染。 义 内陷 —— 凡生疮疡,正不胜邪,毒不外泄,

食物毒 疫毒
2019/12/14
25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 三、 外来伤害


跌仆损伤、火焰沸水烧烫伤,冻伤;

外伤后再感毒邪 → 破伤风、手足疔疮;

损伤后致筋脉瘀阻,气血运行失常
→ 脱疽。
2019/12/14
26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 四、情志内伤


由情志内伤所致的外科疾病,其患部

大多在乳房、胸胁、颈的两侧等肝经
烂疔 —— 发生在皮肉间容易腐烂,病势急暴的 急性感染性疾病。—— 气性坏疽
2019/12/14
13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二、疮疡类
分 类 结核 —— 泛指一切皮肉之间的圆形肿块。 释 义 臁疮 —— 是发生在小腿下1/3踝骨上10cm
内外臁处的慢性溃疡。 —— 下肢慢性溃疡。
2019/12/14
14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三、皮肤病类
分 疮 —— 皮肤浅表起丘疹、疱疹,破后溃烂的疾

病统称疮。(黄水疮、疥疮)
释 义
疳 —— 粘膜发生浅表溃疡,呈凹形有腐肉而脓 液不多的疾病。(口疳、牙疳、下疳)
斑 —— 凡皮肤色素改变称为斑。“有色点而无
头粒者。”(雀斑、汗斑、黧黑斑)
疹 —— 凡皮肤间起发的丘疹性疾病称为疹。
“浮小而有头粒者。”(痱子、痤疮)
2019/12/14
15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三、皮肤病类

类 疒—— 皮肤上的汗疹称为疒。(白疒)
释 义
痘 —— 皮肤上内含浆液的小水疱称为痘。 (水痘) 癣 —— 凡皮肤增厚伴有鳞屑或有渗液的皮肤病
称为癣。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湿癣(湿疹)
干癣(慢性湿疹)、圆癣(体癣、股癣)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一、外感六淫邪毒

病 六淫邪毒 —— 风、寒、暑、湿、燥、火。


▲ 六淫致病,风、寒、暑、燥均能化热 生火,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
“火毒”最为常见。
《外科心法要诀》“痈疽原是火毒生”。
2019/12/14
24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二、 感受特殊之毒


虫毒
蛇毒

疯犬毒 药毒
以颜色命名 —— 如白癜风、丹毒、青蛇毒。
以疾病特性命名 —— 如烂疔、流注、瘰疬。
以范围大小命名 —— 如小者为疖、大的为痈、
更大为发。
以传染性命名 —— 如疫疔。
2019/12/14
5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一、总纲类

类 疡 (外疡)— 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外科)、疡医(外科医生)。
2019/12/14
21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五、肿瘤类

类 翻花疮 —— 皮肤肿瘤,以其病损部位溃破之后,
释 不能愈合,胬肉突出,疮口外翻,似花蕊头大

根小,一旦碰伤,流血不止。— 皮肤鳞状上皮 癌、基底细胞癌、良性乳头状瘤。
锁肛痔 —— 直肠内肿物阻塞肛道,引起肛门狭 窄,如块物锁住肛门者称之。— 肛管直肠癌晚期
无头疽 —— 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 疾病。局部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 骨,难消难溃难敛,溃后多损伤筋 骨。
2019/12/14
9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二、疮疡类
分 流注 —— 是由他处病灶的毒邪,随血流扩散到
类 肌肉深部而发生的转移性多发性脓肿。
释 义
初起漫肿微痛,结块不甚显著,皮色如常, 发无定处,此处未愈,他处又起,容易走串。
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 全身性化脓性感染。
2019/12/14
11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二、疮疡类
分 瘰疬 —— 发生在颈侧、腋下、乳房、腹股沟 类 等部位的结核累累如串珠状的疾病。性质为冷 释 证(阴证),并与痨症有关。——淋巴结结核。 义 流痰 —— 是发于骨关节间的疾病。起病缓慢,
一个外口 — 窦道(乳漏)
2019/12/14
18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四、肛门病类

类 肛裂 —— 肛管内深及全层皮肤的棱形裂口。
释 义
肛痈 —— 肛门周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溃后久 不收口,大多形成肛瘘。—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脱肛 —— 直肠粘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 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
五、肿瘤类
分 岩 —— 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状似岩突, 类 破溃后疮口形如岩穴的称为岩。(乳岩、肾岩、 释 唇岩)—— 恶性肿瘤 义 失荣 —— 颈部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颈部两侧
或耳前后,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后期患 者消瘦,状如树木失去荣华,枝枯皮焦故名。 —— 颈部淋巴结继发或原发性恶性肿瘤。
义 疮疡 —广感染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
肿疡 — 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 — 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2019/12/14
6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二、疮疡类

类 痈 ——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

炎症,范围在69cm 。

2019/12/14
22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六、其他类
分 风 —— 以风取名的外科疾病多与风邪有关,多
类 为其病较急,发展较快的急性疾病。
释 义
毒—— 以毒取名的外科疾病很多且病种庞杂, 不能代表某一种性质的疾病,现已少用。
痰 —— 以痰取名的外科疾病大多发于皮里膜外, 肿硬似馒,皮色不变,按之有囊性感,将溃皮色 转为暗红,溃后或处粘液,或脓中夹有败絮状物 质201等9/12表/14 现。— 结核性疾病、腺体性囊肿性疾病。23
2019/12/14
4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以部位命名 —— 如颈痈、背疽、手发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