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复习教案1
古代诗歌复习教案
古代诗歌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分类;2.学习古代诗歌的常见韵律和格律;3.分析和解读古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4.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感。
二、教学内容1.古代诗歌的概述–古代诗歌的定义和特点;–古代诗歌的分类。
2.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古代诗歌的常见韵律类型;–古代诗歌的常见格律形式;–通过例子演示不同韵律和格律的应用。
3.古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表达;–古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分析和解读选定的古代诗歌作品。
4.古代诗歌的欣赏和鉴赏–培养良好的诗歌欣赏能力;–掌握古代诗歌欣赏的基本方法;–分析和评价选定的古代诗歌作品。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古代诗歌的概述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将对古代诗歌的概念、特点和分类进行简单介绍。
1.引入:通过欣赏一首古代诗歌(如《登鹳雀楼》),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2.讲解古代诗歌的概念: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它是用汉字表达的韵文艺术。
具有抒发情感、表达思想、描绘景象等多种功能。
3.分析古代诗歌的特点:–古代诗歌注重音韵和节奏的美感;–古代诗歌以抒情为主,表现作者真实的感情和意境;–古代诗歌追求意境的传神和形象的独特表达。
4.分类讲解:–根据体裁:古代诗歌分为诗、词、曲等多种体裁;–根据内容:古代诗歌可分为抒情诗、田园诗、山水诗等。
第二节: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了解其基本规则和应用。
1.韵律的介绍:–了解韵律的定义和作用;–学习古代诗歌常见的韵律类型,如平水韵、上平韵等。
2.格律的介绍:–了解格律的定义和作用;–学习古代诗歌的常见格律形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通过例子演示不同韵律和格律的应用。
第三节:古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将重点分析和解读选定的古代诗歌作品,探讨其意境和主题。
1.意境的讲解:–了解意境的概念和表现手法;–分析选定古代诗歌作品中的意境表达。
2.主题的讲解:–了解主题的概念和诗人的思想内涵;–分析选定古代诗歌作品中的主题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古代诗文阅读教案
古代诗文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古代诗文的阅读,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文的阅读技巧,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2. 古代诗文的基本概念,如诗、词、赋、散文等。
3. 选取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古代诗文,进行范读和解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古代诗文的基本概念和阅读技巧。
2. 采用示范法,对选取的古代诗文进行范读和解析。
3. 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古代诗文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古代诗文的阅读技巧,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3. 范读:选取一首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古代诗文,进行范读和解析。
4. 练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一首古代诗文,运用所学技巧进行理解和分析。
5. 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对古代诗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学习兴趣:观察学生对古代诗文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评价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1. 进一步讲解古代诗文的韵律和节奏,如平仄、对仗等。
2. 介绍古代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3. 分析古代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古代诗文实例讲解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采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代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八、教学步骤1. 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古代诗文阅读技巧,巩固知识。
2. 案例分析:分析一首古代诗文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情感体验:让学生闭眼冥想,深入体会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古代诗文阅读复习教案1
学案1 必修一——《劝学(节选)》、《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目标] 1.把必修一四篇文言文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重点掌握“可以”、“所以”、“以为”三个词的用法,对文中重点句子能准确翻译。
了解一下通假规律。
3.背诵《劝学》、《师说》、《赤壁赋》全文。
1. 下面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金就.砺则利颓然就.醉B.⎩⎪⎨⎪⎧ 逝者如斯.斯.天下之民至焉C.⎩⎪⎨⎪⎧ 虽.有槁暴虽.一毫而莫取D.⎩⎪⎨⎪⎧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 答案 B解析 B 项这/那么。
A 项接近,到。
C 项即使。
D 项凭借。
2. 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东.望武昌顺流而东.也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不知日.之入 C.⎩⎪⎨⎪⎧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答案 C解析 C 项意动用法,以……为师。
A 项向东,名词活用作状语/东进,名词活用为动词。
B 项每天,名词活用作状语/太阳,名词。
D 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不同,低于/攻下。
3. 写出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
①而⎩⎪⎨⎪⎧ 登高而.招表顺承,不译,连词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不译,连词扣舷而.歌之表修饰,不译,连词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表转折,却,连词②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介词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介词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介词寄蜉蝣于.天地在,介词 4. “而”字作为连词,最难辨别的是承接关系和修饰关系,因为它们连接的均是动词或动词短语。
如何区别呢?首先,从意义上辨析。
表承接关系的,前一动词(或动词短语)与后一动词(或动词短语)有先后、相连关系。
如“卧而梦”,“梦”是“卧”的结果。
而表修饰关系的,前一动词对后一动词起着修饰作用,或说明其方式或描述其情态。
古代诗歌复习教案
古代诗歌复习教案1、理解作品内容、领悟的思想感情以及作品的表现技巧。
2、揣摩、品尝诗词的语言,感受诗歌语言的凝练、形象。
【教学重点】诗词的内容、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语言的品尝。
【教学课时】一课时。
〔40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1分钟〕同学们,古典诗词是文学艺术中的一块奇葩,那里有长河落日圆的壮丽,也有禅房花木深幽美;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的闲适;更有曹孟德的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绚烂,假设出其里。
的博大胸怀。
每一首诗都给我们不同的美的享受。
今日,让我们走进古诗词,复习15课《古代诗歌五首》,再次共同感受那份独特的美,提高同学们感悟赏析古代诗歌的技能。
这几篇诗歌,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
怎样去复习呢?二、以《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为例指导赏读古诗词第一关、读背诗歌、把握感情:〔5分钟〕古诗词是用来吟唱的,因此,我们在把握诗歌感情的前提下,要读出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来,读出情感,读出意味来,并熟读成诵。
读得好,背得熟:全班自由大声的朗读、背诵:⑴指定2名同学背《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⑵组织评价。
〔感情基调、从节奏、轻重、语调等表达〕如强调: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绚烂,假设出/其里。
⑶齐背两首,检查〔出示投影〕①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③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
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⑷总结:学习语文,我们要背诵大量精致的古诗词,不断积累。
这两首,如同浩瀚的文化长廊中的一两块秦砖汉瓦,装饰了同学们的梦,使我们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二关:诗译内容、感知意境:〔8分钟〕〔诗言志。
就是说,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在吟咏之时,还要对整首诗歌进行对译,用充斥诗意的语言去再现诗歌的内容和情景,从而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语文教案复习古诗文
作为学生的我们,每到期末考试前,总是会遭受重重的复习压力。
而在各学科中,语文的复习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而复习古诗文则成为了汲取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
本文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些复习古诗文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大家在复习中事半功倍。
第一、阅读古诗文的演练阅读古诗文是复习的重中之重,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要想掌握古诗文,就必须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尤其是要注意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寓意。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和思考,例如文学史的角度、文化历史的角度、艺术风格的角度等等。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其中的精髓所在。
在阅读古诗文的过程中,还可以进行背诵和朗读。
通过背诵,不但可以熟悉语音语调和语言结构,还可以深入地了解诗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蕴。
而通过朗读,既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更好地体味诗词文采和韵律之美。
第二、分析古诗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古诗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是其独特之处,很多时候正是这些特点才能够使我们感受到其中的美妙所在。
古诗文的结构形式有很多,例如五言、七言、律诗、绝句等等,每种结构都各有千秋,有自身的特点和韵味。
而在语言特点方面,古诗文强调意境和形式的兼顾,注意运用修饰成分和修辞手法,精练、唯美、含蓄深刻。
因此,分析古诗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古诗文的风采和韵味。
第三、了解古代诗人和历史文化背景古代诗人的生平、思想和艺术成就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探讨的。
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艺术上的精品,也代表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面貌和历史背景。
因此,在复习古诗文的过程中,了解古代诗人和历史文化背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古诗文所传递的意蕴和情感。
第四、笔记整理和复习总结复习古诗文不仅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和研究,还需要进行笔记整理和复习总结。
对于每一篇诗文,都可以拟定一份复习笔记,记录下其结构、主题、意境、语言特点等各方面的内容。
在复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笔记进行反复阅读和总结,加深记忆和理解,同时还可以发现和解决自己的问题和疑问,弥补知识漏洞,提高综合素质。
古诗词复习教案
古诗词复习教案教案标题:古诗词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复习古诗词,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2. 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背景、意境等。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2. 掌握古诗词的背诵和朗诵技巧。
3. 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词的深层含义。
2. 运用古诗词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1. 教材:精选古诗词集。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3. 教学辅助工具:PPT、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古诗词相关的音乐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
二、复习古诗词基本知识(15分钟)1. 讲解古诗词的定义和特点。
2. 介绍几首经典古诗词的作者、背景和意境。
三、古诗词朗诵(20分钟)1. 分组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 老师点评并给予表现突出的学生肯定和奖励。
四、古诗词赏析(20分钟)1. 老师讲解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古诗词的感悟和理解。
五、小组讨论和创作(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某首古诗词,展开联想和创作。
2. 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作品分享和交流。
六、课堂总结(10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古诗词复习,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提高。
2. 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得到锻炼,课堂氛围活跃。
3. 需要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教案
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教案教案标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教案教案目标:1. 复习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基本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学习分析古代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3. 掌握古代诗歌的常见题材和意象。
4.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古代诗歌的常见题材和意象。
3. 古代诗歌的分析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如何分析古代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 如何运用文化背景理解古代诗歌。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选读。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练习题和作业。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定义和特点。
2. 提问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喜好。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2. 分析古代诗歌的常见题材和意象。
3. 解释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和意境表达。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选择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题材、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诗歌的内涵和形式。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分发学生练习题,要求学生分析古代诗歌的题材、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答案,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五、巩固与拓展(20分钟)1. 学生分组,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朗读和解读。
2. 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3. 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思考古代诗歌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和价值。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欣赏更多的古代诗歌作品。
2. 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和写作任务,加深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1. 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表现。
2. 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作业的质量和准确性。
初中古文诗歌阅读教案
初中古文诗歌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古文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体裁、韵律、意象等;培养学生阅读古文诗歌的能力,能够理解、欣赏古文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古文诗歌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文诗歌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古文诗歌的基本知识:诗歌的体裁、韵律、意象等。
2. 古文诗歌的阅读方法:如何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主旨等。
3. 选取适当的古文诗歌进行教学,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介绍古文诗歌的历史地位、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古文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体裁、韵律、意象等,为学生阅读古文诗歌奠定基础。
3. 阅读指导:教师示范如何阅读古文诗歌,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如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主旨等。
4.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阅读古文诗歌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交流。
5. 诗歌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文诗歌,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文诗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对古文诗歌阅读理解的能力。
3.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了解学生对古文诗歌的态度和兴趣。
五、教学资源1. 古文诗歌教材:选取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古文诗歌教材,如《古诗十九首》等。
2. 教学多媒体: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古文诗歌的背景资料、解析等,为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时间本节课计划用时45分钟。
古代诗歌阅读复习教案
古代诗歌阅读复习教案教案标题:古代诗歌阅读复习教案教案目标:1. 复习和巩固学生在古代诗歌阅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 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3.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形式。
2. 分析和解读古代诗歌中的意象、象征和主题。
3. 掌握古代诗歌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选集相关章节。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3. 复习资料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几句古代诗歌的片段,并请学生阅读、解读和讨论。
引发学生兴趣和思考,为接下来的复习铺垫。
Step 2:回顾课文内容(10分钟)通过展示古代诗歌选集中的几首经典作品的标题和作者,帮助学生回忆起以往学过的内容。
请学生简要介绍诗歌作者和作品背景,以及自己对这些作品的理解。
Step 3:诗歌特点和形式的复习(15分钟)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形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
通过展示相关的示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Step 4:意象、象征和主题分析(20分钟)给学生展示一首古代诗歌的全文,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意象、象征和主题,并讨论他们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提醒学生注意用词、修辞和表达手法等方面。
Step 5:阅读技巧和方法的讲解(15分钟)介绍古代诗歌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如注重词句的细腻把握、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通过生活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诗歌的意义等。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与学生分享一些阅读体验和技巧。
Step 6:练习与巩固(20分钟)分发给学生相关的复习资料和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加深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运用。
教师在此过程中巡视,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和解答。
Step 7: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分享他们在这堂课上的心得和收获,并总结古代诗歌的学习要点。
布置相关阅读作业和书面练习,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古代诗文阅读的教案范文
古代诗文阅读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古代诗文的阅读,使学生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历史和哲学思想。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2. 古代诗文中的文化、历史和哲学思想。
3. 古代诗文的审美价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诗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分析古代诗文中的文化、历史和哲学思想。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课堂参与度。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古代诗文阅读的重要性和价值。
2. 讲解古代诗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如:了解诗文的背景、作者生平,分析诗文的结构、意象等。
3. 分析古代诗文中的文化、历史和哲学思想,如:阐述诗文中的传统节日、历史事件、哲学观念等。
4. 讲解古代诗文的审美价值,如:分析诗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意象美等。
5.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文进行详细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发言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古代诗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审美情趣:观察学生对古代诗文的欣赏和评价,评价学生的审美情趣。
4. 综合素养: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古代诗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古代诗文选集:收录经典的古代诗文作品,用于教学参考。
2. 参考书籍:关于古代诗文阅读的辅导书籍,提供更深入的解析和解读。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古代诗文资料,如古代诗文的翻译、注释、背景介绍等。
4.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设备,用于展示和播放古代诗文的文本、图片、视频等资料。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文的审美价值。
复习古诗阅读专题教案
复习古诗阅读专题教案一、古诗阅读考点:1.品味语言式(赏修辞语言)2.描绘意境式(作联想想象)3.赏析技巧式(析表现手法)4.把握主旨式(明情感内容)二、考题示例(一).(10南京)【辑古诗】6.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
请根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给诗集命名。
(2分)诗集名称:《》【品诗句】7.下面是同学们对上述诗歌的品析,请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 )(3分)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入”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时序的变迁、新旧的交替。
此联既写美景,又含哲理。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搔”,写解愁的动作;白发“更短”,突出愁的程度。
诗人在离乱伤痛之时,叹息衰老,更添悲愁。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夕阳西下,崇山峻岭间,狼烟升起,城门早早关闭。
此句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D.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一座,流水潺潺,几户人家,幽静安适。
此句反衬出流落他乡孤独无助的游子内心的凄凉。
(二).(11南京)【古诗阅读】8.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3分)金陵酒肆留别(唐)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①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②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①吴姬:卖酒的女子。
②欲行不行:欲行,想离开的人;不行,送行的人。
(1)诗歌首句中的“香”字既指柳花香,又指□香,诗人借此渲染了“金陵子弟”相送时热烈温馨的气氛。
(1分)(2)初中生活即将结束,请把这首诗歌中的诗句“,”题写在同窗的留言册上,以表达你的深厚情谊。
(2分)三、解题方法归纳:(一)赏“情”。
古诗词抒发的感情大体主要有以下几种:1、爱国情怀(忧国忧民,杀敌报国)。
2、人际间真挚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
3、思乡之情。
4、热爱山水田园。
5、抒发壮志豪情及壮志难酬的悲愤郁闷。
6、感伤时事,怀古伤今。
(其中有些情感有交叉)。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初中课内古文复习教案
初中课内古文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巩固和掌握初中阶段所学的古文知识,提高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古文知识,能够分析和解读古文文本。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古文实词:掌握初中阶段所学的古文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 古文虚词:掌握初中阶段所学的古文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等。
3. 古文句式:掌握初中阶段所学的古文句式,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4. 古文阅读:复习初中阶段所学的古文文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整理好复习资料,准备相关的古文文本。
2. 课堂讲解:(1)古文实词: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古文实词,通过例句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实词的用法。
(2)古文虚词: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古文虚词,通过例句和练习,使学生掌握虚词的用法。
(3)古文句式: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古文句式,通过例句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句式的结构。
(4)古文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古文文本,通过分析和解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古文知识进行解答。
4. 课后巩固: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古文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了解学生对古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堂练习:教师批改学生的练习题,了解学生对古文知识的运用情况。
3. 课后作业:教师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古文知识的巩固情况。
五、教学建议:1. 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古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个别辅导。
3. 教师要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4.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古文,多积累古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古代诗文阅读的教案范文
本文将介绍一份用于古代诗文阅读教学的教案范文,旨在帮助教师掌握古代诗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教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文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古代诗文的基本特点和分类;2)掌握古代诗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文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4)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古代诗文的分类和特点;2)古代诗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古代诗文的抒情和意境的理解;2)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教学内容和步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1)古代诗文的分类和特点;2)古代诗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3)学生分组朗读和赏析古代诗文。
教学步骤如下:步骤一:引入通过引入一首古代诗歌,如《长恨歌》,带领学生进入古代诗歌的世界,了解古代诗文的特点和魅力。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长恨歌的结构、意境和抒情手法,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和理解。
步骤二:分类和特点介绍古代诗歌、古文言文和唐诗宋词等古代诗文的分类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古代诗文的基本特点和形式要素。
通过举例讲解古代诗歌和古文言文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古代诗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步骤三:阅读方法和技巧通过讲解阅读古代诗文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古代诗文的技巧。
介绍如何抓住古代诗文的主题和核心,理解古代诗文的意境和抒情,并解释如何使用修辞手法和想象力等方法来加深对古代诗文的理解。
步骤四:学生朗读和赏析学生分组朗读和赏析古代诗文,通过赏析古代诗歌和古文言文,让学生领略古代诗文的精髓,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师从语言、节奏、表达、感情等方面指导学生的朗读和表演。
步骤五:总结和评价通过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效果,评价学生的学习并给予反馈,激励学生对古代诗文的深入了解和探索。
4.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方法包括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总复习专题一古代诗词赏析》专题 复习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古代诗词赏析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复习古代诗词赏析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准确赏析古代诗词。
2、掌握古代诗词赏析方法以及古代诗词赏析试题的解题得分技巧,不断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总结常见的古代诗词赏析方法,反复练习以准确翻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加强古代诗词赏析技巧的积累,提升自己对古代诗词赏析的能力。
(四)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提升自身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得到美的熏陶。
(五)安全目标:乘坐汽车、火车时要坐好扶好,身体任何部位不要伸向车外,不高声喧哗,不向外抛投物体,不搭乘货车、拖拉机等非载人营运车辆。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加强练习,积累古代诗词赏析经验,掌握记忆技巧。
(二)教学难点:1、通过练习和总结,加强对古代诗词赏析方法的积累,提高古代诗词赏析的能力。
2、总结归纳平时容易考查的古代诗词赏析试题,集中进行反复练习。
三、教学方法:讲解、练习相结合四、教具准备:文字资料五、学情分析:纵观近几年来的中招试题,古诗词鉴赏越来越多地成为考查内容。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仔细分析古诗词赏析题的设题角度、考点分布,对我们的复习和备考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六、课时安排:3课时七、教学过程:中考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第一课时一、形象意境类形象画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物有什么特点?意象意境: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直接点明某意象,要求简要赏析。
【知识联系】1.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抒情主体形象)或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2.所谓意境是指思想感情与诗中生活图景有机融合的一种艺术境界。
概括意境特点的术语有:雄浑壮阔、高阔远深、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孤寂冷清、繁华热闹、恬静安谧等。
答题模式:意境描述+特点概括二、情感主旨类情感蕴含: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趣(思想感情有何变化)?或分析诗句蕴含了作者何种心情?主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主旨是什么)?或就主旨句、关键词语发问。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教案(人教版高三选修)
第一课时复习内容:一、高考诗歌鉴赏的考查重点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中国古代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殿堂中璀璨的明珠。
古代诗词鉴赏属于高考必考内容。
根据江苏省09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试题形式主要是简答题。
如何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感悟力、理解力和规范答题能力,是古代诗歌鉴赏复习的重要任务。
高考真题(2009年江苏卷)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学科网满江红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学科网学科答案:(1)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二、积累鉴赏古代诗歌的常识,做好鉴赏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复习时先让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常识和技能。
1、了解一些著名诗人的生平事迹和生活的时代背景,方能做到知人论诗,知世论诗。
知人,就是了解作者,包括作者的生平事迹、思想轨迹、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及作者写作时的心境等;知世,就是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所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初中古代诗歌复习教案
教案:初中古代诗歌复习教学目标:1. 复习并巩固初中阶段学习的古代诗歌内容;2.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复习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2. 分析古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和把握古代诗歌的内涵和外延;2. 运用诗歌知识和技巧进行鉴赏和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初中阶段学习的古代诗歌文本;3. 相关古代诗歌的参考资料和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古代诗歌内容,提醒学生复习的重要性;2. 提问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诗歌知识复习(15分钟)1. 复习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诗的格律、韵脚、意象等;2. 举例讲解古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外延;3.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知识和技巧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诗歌鉴赏实践(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一篇初中阶段学习的古代诗歌文本,如《登鹳雀楼》;2.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诗歌内容,注意诗歌的主题和意境;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心得;4. 邀请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的分享,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知识和技巧进行分析。
四、诗歌创作练习(15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2. 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3. 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指导,培养学生的文学自信。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复习的内容和收获,提醒学生继续努力;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古代诗歌的学习和鉴赏,提高文学素养;3.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和改进措施。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的朗诵和表演活动;2.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古代诗歌作品,扩大知识面;3. 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比赛和文学社团,展示自己的才华。
古代诗歌复习课教案.docx
《古代诗歌专项复习一》临沂六中北校区杨婕复习目标:1 •明确古诗词鉴赏的中考考点。
2.以读懂一组诗歌为基础,归纳相同的的表达技巧。
3.掌握答题的方法和规律。
【教学过程】师:“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考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我们也走进了语文课的专题复习,今天我们复习的专题是一一古代诗歌。
1•学习活动一(明确中考考点)师: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很多诗歌了,想一想古诗词都考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讨论发言)(投影:生齐读)明确中考考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对“诗歌”部分的要求是: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歌,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学习活动二(读懂诗歌,归纳相同的表达技巧)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让我们开始诗歌的复习之旅。
看导学案上的四首诗, 请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这四首诗。
然后说一说,你都读出了什么?(学生朗读,老师巡视)(生答)师:你认为读懂一首诗歌,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预设:从内容、方法、情感、意境等方面。
好,下面我们按小组合作的方式,再把诗歌读一读,从这几个角度交流一下对这四首诗歌的理解,等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交流的成果。
《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①落,夜静春山空。
月岀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①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指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雨后池上》【宋】刘敛(ban)一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①。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①楹:这里指房屋。
檐,房檐。
楹,房屋前面的柱子。
《山居秋暝①》【唐】王维空山新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②归浣女③,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④,王孙自可留。
【注】①暝:日落,夜晚。
②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也指竹子枝叶相碰发出的声音。
③浣女:洗衣服的姑娘。
④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①花木深。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教案通用 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教案洪泽县中学【备课时间】2006 .1.26 【上课时间】【课题】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教案【课型】复习课【教学目的】1.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
3.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并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
【教学时数】六课时古代诗歌鉴赏之一考试说明: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
鉴赏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
鉴赏其形象。
人物形象:A、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B、作品中其他人物。
自然景象或意象:诗人感情的载体。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1. 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
例①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答问题:问: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答: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例②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回答问题: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答: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
例③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1 必修一
——《劝学(节选)》、《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案目标] 1.把必修一四篇文言文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重点掌握“可以”、“所以”、“以为”三个词的用法,对文中重点句子能准确翻译。
了解一下通假规律。
3.背诵《劝学》、《师说》、《赤壁赋》全文。
1. 下面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金就.砺则利颓然就.醉
B.⎩⎪⎨⎪⎧ 逝者如斯.斯.天下之民至焉
C.⎩⎪⎨⎪⎧ 虽.有槁暴虽.一毫而莫取
D.⎩⎪⎨⎪⎧
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 答案 B
解析 B 项这/那么。
A 项接近,到。
C 项即使。
D 项凭借。
2. 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东.望武昌顺流而东.也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不知日.
之入 C.⎩⎪⎨⎪⎧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D.⎩⎪⎨⎪⎧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答案 C
解析 C 项意动用法,以……为师。
A 项向东,名词活用作状语/东进,名词活用为动词。
B 项每天,名词活用作状语/太阳,名词。
D 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不同,低于/攻下。
3. 写出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
①而⎩⎪⎨⎪⎧ 登高而
.招表顺承,不译,连词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不译,连词扣舷而.歌之表修饰,不译,连词至无所见而.
犹不欲归表转折,却,连词
②于⎩⎪⎨⎪⎧ 青,取之于
.蓝而青于.蓝从;比,介词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介词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介词寄蜉蝣于.天地在,介词 4. “而”字作为连词,最难辨别的是承接关系和修饰关系,因为它
们连接的均是动词或动词短语。
如何区别呢?首先,从意义上辨析。
表承接关系的,前一动词(或动词短语)与后一动词(或动词短语)有先后、相连关系。
如“卧而梦”,“梦”是“卧”的结果。
而表修饰关系的,前一动词对后一动词起着修饰作用,或说明其方式或描述其情态。
如“客喜而笑”,“而”表修饰,“喜”是“笑”的方式或情态。
其次,可以用试就词语的办法来辨析。
表承接关系的,两个动词(动词短语)间可加“然后”、“就”等词,意思不变;表修饰关系的,两个动词(动词短语)间可加“地”、“着”等词,意思不变。
请说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并体会一下辨析方法。
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吾从而.师之 ③则群聚而.笑之 ④顺流而.东也 ⑤耳得之而.为声 ⑥到则披草而.坐 ⑦穷山之高而.止 ⑧箕踞而.
遨 答案 承接:②⑤⑥⑦。
修饰:①③④⑧。
5. 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故木受绳则.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犹且从师而问焉.风雨兴焉. C.⎩⎪⎨⎪⎧ 生乎.吾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
假舟楫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答案 D
解析 D 项均为“……的人”。
A 项就/却。
B 项之/于之。
C 项在/词尾,……的样子。
6. 看看下面一组句子,找出它们在句式上的共同特点。
①何为其然也 ②而今安在哉 ③而又何羡乎
④何以知之 ⑤大王来何操 ⑥沛公安在
答案 均为宾语前置,条件是疑问代词作宾语。
7. 在横线上填上所缺的字。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⑦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⑧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⑩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一)“可以”、“以为”、“所以”的理解
1.解释下列句中的“可以”。
①学不可以
..不赂而..已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
..纾祸③而犹有可以
胜之之势④意北亦尚可以
..衣帛矣
..口舌动也⑤五十者可以答案①②⑤与现代汉语同;③④是两个词,“可以凭借”的意思,“以”为介词。
“可以”什么时候是一个词,什么时候是两个词,取决于“以”字后所跟词的词性。
一般说来,“以”字后跟名词(“口、舌”),这时可以看作两个词。
不过,一定要结合句子情况而定。
2.解释下列句中的“以为”。
①以为
..
..轮②昔者先王以为
东蒙主③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
④臣以为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⑤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
以为
..得其实⑥(满座宾客)以为
..妙绝
答案①②③均是“以(之)为……”,可译为“用……做……”
或“把……看做……”。
④⑤均是一个词,认为。
⑥是“认为……
是……”。
“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的“以为”、“认为”相同,然而更多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
常见有两种情况,第一相当于
“用……把……”或“把……当作……”,“以”是介词,作
“为”的状语。
如①②③。
第二,是“……以(之)为……”,“以”
是动词,认为,“……为……”是主谓短语,作“以”的宾语。
如⑥。
3.解释下列句中的“所以”。
①师者,所以
..为..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圣人之所以
..为圣③吾所以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④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
之娱⑤所以
..距子矣,吾不言(《墨..兴怀,其致一也⑥吾知所以
子·公输》)⑦先王之所以
..为法者,民也(《吕氏春秋·察今》)⑧(贼)
必于渡淮之所以
..火标之
答案①④⑥⑦中的“所以”是“……的办法”或“用来……
的”。
②③⑤皆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而⑧中“所以”则是两个词,“所”,……的地方;“以”,用(火把)。
“所以”一般情况下是一个固定结构,有表示原因和凭借两个意思。
但有例外如⑧。
总之,需结合语境灵活辨析。
(二)如何辨识通假字
4.写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看看它们有何共同特点。
①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
④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通“趋”
构成通假字,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读音相同或相近;②字形相似,有一偏旁相同。
5.根据通假字的特点,试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炎”通“焰”
③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陵”通“凌”
④余甚或焉,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或”通“惑”,“傥”通“倘”
1.翻译下列的句子。
①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译文:驾着一叶小舟,(在这里)举起酒杯相互劝酒。
(要点:“尊”
通“樽”,酒杯;属,劝。
)
②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译文:自从我成为受刑戮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常常忧惧不安。
(要点:“僇”通“戮”,刑辱;恒,常常。
)
2.试着翻译下面两个句子,注意句中的通假字和“所以”一词。
①民,吾民也。
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译文:百姓,是我们的百姓。
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为什么不可以?(要点:判断句;“振”通“赈”,赈济。
)
②土工洊(jiàn,再度)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译文: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
(要点:“罢”通“疲”,疲劳;于,表被动;所以,用来……的。
)
辨识通假字,有一个语境前提,就是用该字来解释,与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毫不相干,或者用该字在句中无法解释,这时,就有可能通假了。
再根据音同音近或形近原则,就大致能推断出所通的本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