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专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4张PPT)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021年11月下午3时46分21.11.2115:46November 21, 2021
• 7、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 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2021年11月21日星期日3时46分45秒15: 46:4521 November 2021
--------丁肇中
拓展延伸
积累有关实验的名言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刘向 (意思:耳朵听说一件事,不如亲眼看见; 亲眼看见一件
事,不如亲自尝试; 亲自尝试一件事,不如亲手操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 除了实验之外知精神 二、论证结构: 提出论题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1---2) 首先,指出传统中国教育的弊端。 分析问题 (3---12) 然后,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13)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 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之间有 什么关系?
➢王阳明的事例
➢一种竹子的实验
➢作者本人的经历
• 彼此联系,互相对比
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 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 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 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 中心论点。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 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 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 为最正确的事.
观点,是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说服力。
• 7、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 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2021年11月21日星期日3时46分45秒15: 46:4521 November 2021
--------丁肇中
拓展延伸
积累有关实验的名言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刘向 (意思:耳朵听说一件事,不如亲眼看见; 亲眼看见一件
事,不如亲自尝试; 亲自尝试一件事,不如亲手操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 除了实验之外知精神 二、论证结构: 提出论题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1---2) 首先,指出传统中国教育的弊端。 分析问题 (3---12) 然后,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13)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 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之间有 什么关系?
➢王阳明的事例
➢一种竹子的实验
➢作者本人的经历
• 彼此联系,互相对比
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 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 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 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 中心论点。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 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 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 为最正确的事.
观点,是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说服力。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语文)
D.《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 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 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解析】A、B、D三项道理论证,C项举例论证。
5.阅读课文,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他的论点:中国
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
②何谓“静气”?《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静 气是指心情平和、态度冷静。庄子有句名言: “圣人之静,就是善于固守养静,万物不足以 搅挠他的心志,所以能静。”广成子也说: “抱守神志以养静,形体自然端正。”主修静 气,是贤哲士人君子入圣的入门要诀,是英雄 豪杰立德立业的主要功课,是一门上乘的人生
③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空城计。“司马懿来到城 下,只见到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 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 手执尘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 扫,判若无人。”面对十五万大军压境而琴声 不乱,这要何等的意志力,胸怀何等的静气才 能做到,难怪司马懿看不出破绽而慌忙退兵。
⑬可见,静气不是与生俱来、天生就有的。一个 人,只有掌握好了自己的“方寸胸怀”,万事 面前保持一种静气,才能拥有“沐浴晨光、风 拂舞动的潇洒”,才能达到“日暖风和草木幽, 万顷波中得自由”的境界。正如《菜根谭》中 所说:“性躁粗心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 福自集。”
8.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答:从现实入手,将论题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引起读者的兴趣;同时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 点——要有“静气”。
【解析】B项“量”读作liá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
B.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C.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 D.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尊照老师
【解析】A、B、D三项道理论证,C项举例论证。
5.阅读课文,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他的论点:中国
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
②何谓“静气”?《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静 气是指心情平和、态度冷静。庄子有句名言: “圣人之静,就是善于固守养静,万物不足以 搅挠他的心志,所以能静。”广成子也说: “抱守神志以养静,形体自然端正。”主修静 气,是贤哲士人君子入圣的入门要诀,是英雄 豪杰立德立业的主要功课,是一门上乘的人生
③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空城计。“司马懿来到城 下,只见到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 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 手执尘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 扫,判若无人。”面对十五万大军压境而琴声 不乱,这要何等的意志力,胸怀何等的静气才 能做到,难怪司马懿看不出破绽而慌忙退兵。
⑬可见,静气不是与生俱来、天生就有的。一个 人,只有掌握好了自己的“方寸胸怀”,万事 面前保持一种静气,才能拥有“沐浴晨光、风 拂舞动的潇洒”,才能达到“日暖风和草木幽, 万顷波中得自由”的境界。正如《菜根谭》中 所说:“性躁粗心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 福自集。”
8.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答:从现实入手,将论题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引起读者的兴趣;同时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 点——要有“静气”。
【解析】B项“量”读作liá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
B.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C.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 D.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尊照老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共42张PPT)
3
在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为什么会被埋没?
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 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 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
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4
作者列举王阳明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 (1)提出问题(引论) (2)分析问题(本论) (3)解决问题(结论)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 经历等等。 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 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 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 定律、公式等。 论据和论点的关系十分密切,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 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 案、修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
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
1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怎样的论题?
论点与论题的区别: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 的见解和主张,论题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它仅是议论的 问题或对象。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 自然科学”的论题。
Hale Waihona Puke 1第8自然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告诉了我 们怎样的道理?
运用了举例论证,举探察竹子的性
质的事例,有说服力地证明了“实验的 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
计划的探测”。
2
文中说“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 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 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句子中“此” 指的是什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论述角 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 论证传统教育 使论证更具体形 阳明“格“竹子 不是真正的 象生动,更具说 的,头痛失败 “格物致知” 服力。
反面
通过实验了解竹 子性质
实验的过程……使论证更具体形 有计划的探测。象生动,更具说
服力。
正面
中国学生功课成 绩好,面临研究 工作束手无策
中国学生偏 向……而不 愿动手
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2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正心 :端正心思。 修身: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
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
三、教学过程
自学指导一
内容:课文 方法:速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给各自然段标序号,并勾画出有用信息。
当堂检测
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 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 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想一下,这 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提 出建议和方法,并把你的 看法写成片断作文。
应有 格物 致知 丁肇中 精神
学习目标
1通过速读课文,能了解作者观点, 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
2通过分析课文,能学会摆事实、讲 道理的论证方法
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 籍华裔 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 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 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
。 时间:4分钟 要求: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3、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
。
自学检测一
1、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研读分析,重点突破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 理想——平天下。
2.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 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是 实地探察,是所谓的实验。
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 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 有什么弊病?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 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 正的格物和致知。
想一想
4.课文以王阳明为例,有什么作用? 以大哲学家王阳明为例,事例典型,很有说服力。“探察 外界”与“探讨自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想活动,而王 阳明却在它们之间画上了等号,作者在这里明确指出了他 “格物”失败的原因。以王阳明为例,说明中国古代的传 统教育没有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5.作者举个人的经验为例,目的 是什么? 以自己的经验为例,从反面论证 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验, 重思维、轻动手的弊端,从而说 明了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 要性,使说理更加真实可信,使人 无可辩驳。
(4)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 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过渡句,承上启下,“不但……而且……”揭示了各部分之间 的递进关系。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 对研究学术有用,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有用的。
(5)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 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得出结论,向青年人提出“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 思考”的要求。
6.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 本意思。第三自然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 事例相结合的说理方法。如:反面事例,列举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 “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阐述了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 地实验而得到;正面事例,通过作者在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 准备,做研究时发现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阐 述了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的道理。事 例论证的好处: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3)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 调知识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获得,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西南专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新人教版
第十六页,共25页。
③人的生命何其短暂,韶华何其难留,谁也没有资格去挥霍自己的青春。 鲁迅先生说过,对青年不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 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有很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 (qiánjìn)的。”不同的精神状态决定不同的生命质量。心中有阳光, 脚下有力量。尽管道路充满泥泞,但“前进(qiánjìn)的”青年多了起 来,就会带领和团结更多的人在坚守和平凡中创造非凡。
第六页,共25页。
6.下列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8 分) (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不能删除。“大都”表示范围,指多数学生(xuésheng)并非全部偏向于 理论而轻视实验,也有个别的除外。
(2)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 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最”表示恐慌(kǒnghuāng)的程度,“唯一”表示独一无二,都不能去掉。
13.应有(yīnɡ yǒu) 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页,共25页。
1.注音或写汉字。(9 分)
丁 zhào(肇 )中 朱 xī(熹 )
中庸.( yōng )
论.语( lún )
儒.家( rú )
埋没.( mò )
测量.( liáng )
不知所措.(cuò) 彷.徨..-(páng huáng )
第二页,共25页。
对本段的分论点进行论证。不同的精神状态决定不同的生命质量; “前进(qiánjìn)的”青年多了起来,就会带领和团结更多的人在坚守和平 凡中创造非凡。
13.把第④段画线句中的两个“也许”删去行不行,为什么?(6分) 不行。删去后句子的含义就会绝对化。
14.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谈谈怎样才能做到“我不曾辜负自己的青春”。 (6分)
③人的生命何其短暂,韶华何其难留,谁也没有资格去挥霍自己的青春。 鲁迅先生说过,对青年不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 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有很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 (qiánjìn)的。”不同的精神状态决定不同的生命质量。心中有阳光, 脚下有力量。尽管道路充满泥泞,但“前进(qiánjìn)的”青年多了起 来,就会带领和团结更多的人在坚守和平凡中创造非凡。
第六页,共25页。
6.下列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8 分) (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不能删除。“大都”表示范围,指多数学生(xuésheng)并非全部偏向于 理论而轻视实验,也有个别的除外。
(2)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 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最”表示恐慌(kǒnghuāng)的程度,“唯一”表示独一无二,都不能去掉。
13.应有(yīnɡ yǒu) 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页,共25页。
1.注音或写汉字。(9 分)
丁 zhào(肇 )中 朱 xī(熹 )
中庸.( yōng )
论.语( lún )
儒.家( rú )
埋没.( mò )
测量.( liáng )
不知所措.(cuò) 彷.徨..-(páng huáng )
第二页,共25页。
对本段的分论点进行论证。不同的精神状态决定不同的生命质量; “前进(qiánjìn)的”青年多了起来,就会带领和团结更多的人在坚守和平 凡中创造非凡。
13.把第④段画线句中的两个“也许”删去行不行,为什么?(6分) 不行。删去后句子的含义就会绝对化。
14.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谈谈怎样才能做到“我不曾辜负自己的青春”。 (6分)
九年级语文上册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新人教版
第一页,共25页。
第二页,共25页。
应有(yīnɡ yǒu)格物 致知精神
第三页,共25页。
1.走近作者 (zuòzhě)
丁肇中,美籍 华裔(huáyì)物理 学家。1976年获 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四页,共25页。
2.初读课文,注音(zhù yīn)或解释。 (1)准确注音(zhù yīn) • 丁肇中( zhào ) 埋没( mò)
格物致知:从 探察物体而得到 (dé dào)知识。
《大 学》
第十页,共25页。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 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zhēnzhèng)的格
丁肇中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 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 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 计划( jìhuà),不能消极地袖手旁 观。
第十五页,共25页。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 精神,关键(guānjiàn)看他是否有对事物 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 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 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 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 “格物致知”的精神。
• 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 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dàdǎn) 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 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 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 理,张翁失表,焉知非福?
第二十四页,共25页。
引
论 应有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精神
(提出(tí chū)论点)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彷徨(pánghuán)g 儒家(Rúrjiāú)( ) • 华 裔( yì ) 论语( lú)n • 中 庸( yōnɡ
第二页,共25页。
应有(yīnɡ yǒu)格物 致知精神
第三页,共25页。
1.走近作者 (zuòzhě)
丁肇中,美籍 华裔(huáyì)物理 学家。1976年获 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四页,共25页。
2.初读课文,注音(zhù yīn)或解释。 (1)准确注音(zhù yīn) • 丁肇中( zhào ) 埋没( mò)
格物致知:从 探察物体而得到 (dé dào)知识。
《大 学》
第十页,共25页。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 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zhēnzhèng)的格
丁肇中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 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 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 计划( jìhuà),不能消极地袖手旁 观。
第十五页,共25页。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 精神,关键(guānjiàn)看他是否有对事物 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 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 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 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 “格物致知”的精神。
• 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 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dàdǎn) 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 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 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 理,张翁失表,焉知非福?
第二十四页,共25页。
引
论 应有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精神
(提出(tí chū)论点)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彷徨(pánghuán)g 儒家(Rúrjiāú)( ) • 华 裔( yì ) 论语( lú)n • 中 庸( yōnɡ
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共48张PPT) (共48张PPT)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 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 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论述 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 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 点是怎样的 ?理清作者从几 们极大的启发。 个方面来谈问题的。
整体感知
应有
zhà o
精神
丁肇中
这是一篇著名科学家对学习 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的议论文
作者认为王阳明 “格”竹子为 什么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传习录》在叙述“格竹子”后说:“方知 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 做。”
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 应当怎样“格” ?
作者主张: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 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 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
丁肇中
美籍华裔物理 学家,诺贝尔奖 获得者.
丁肇中(1936-)美
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 美国。三个月后随父 母回到中国。1956年 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 习,1960年获得科学 硕士学位,1962年获 得(物理学)哲学博 士学位。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 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 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 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 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 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 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 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 中国科技大学客做教授。 写作背景: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请在文中画出每段的关键句,且找 出文中的过渡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14*.应有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精神
第一页,共28页。
◆生字注音
朱熹.(xī)
彷.徨.(pánghuáng)
丁肇.中(zhào) 诺.贝尔(nuò)
华裔.(yì) 中庸.(yōng)
凳.子(dèng) 儒.家(rú)
◆多音辨析
liáng(测量) 量
liàng(数量)
mái(埋没) 埋
D.创立 因为 所以 诞生
第七页,共28页。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
手。 不__能__删_掉__。__“_大__都__”__表_示__范__围_,__指__多__数_学__生__而_并__非__全_部__都__偏__向_(_p_iā_n_x_ià_n_g_)于__理__论__
第五页,共28页。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与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B )
A.测量(liàng)
朱熹.(xī)
接触.(chù)
袖.手旁观(xiù)
B.儒.家(rú) 中庸.(yōng) 凳.子(dèng) 丁肇.中(zhào)
C.彷.徨(fāng) 探索.(suǒ) 遵.照(zūn) 格物至知.(zhì)
何来真知?
第十一页,共28页。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说杞人忧天是傻 问题,其本身就是个问题,因为这样做中止了探索和发现。当初,“骨诱 导功能”欲把无生命的生物材料变成有生命的组织,被称为“怪异想法”, 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没有动摇,潜心探索18年终于修成正果,用新 型陶瓷仿制骨头植入人体受损部位,诱导断骨自动生长愈合,被誉为“划 时代的医学材料发现”。事实上,“假如”在没有成真知前,差不多都是 “怪异想法”。但“怪异”不等于(děngyú)谬误,许多时候“怪异”恰恰是“见 人所未见”。
第一页,共28页。
◆生字注音
朱熹.(xī)
彷.徨.(pánghuáng)
丁肇.中(zhào) 诺.贝尔(nuò)
华裔.(yì) 中庸.(yōng)
凳.子(dèng) 儒.家(rú)
◆多音辨析
liáng(测量) 量
liàng(数量)
mái(埋没) 埋
D.创立 因为 所以 诞生
第七页,共28页。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
手。 不__能__删_掉__。__“_大__都__”__表_示__范__围_,__指__多__数_学__生__而_并__非__全_部__都__偏__向_(_p_iā_n_x_ià_n_g_)于__理__论__
第五页,共28页。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与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B )
A.测量(liàng)
朱熹.(xī)
接触.(chù)
袖.手旁观(xiù)
B.儒.家(rú) 中庸.(yōng) 凳.子(dèng) 丁肇.中(zhào)
C.彷.徨(fāng) 探索.(suǒ) 遵.照(zūn) 格物至知.(zhì)
何来真知?
第十一页,共28页。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说杞人忧天是傻 问题,其本身就是个问题,因为这样做中止了探索和发现。当初,“骨诱 导功能”欲把无生命的生物材料变成有生命的组织,被称为“怪异想法”, 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没有动摇,潜心探索18年终于修成正果,用新 型陶瓷仿制骨头植入人体受损部位,诱导断骨自动生长愈合,被誉为“划 时代的医学材料发现”。事实上,“假如”在没有成真知前,差不多都是 “怪异想法”。但“怪异”不等于(děngyú)谬误,许多时候“怪异”恰恰是“见 人所未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