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

合集下载

1.5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

1.5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
1.5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AAS)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分 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 “角角边”的条件。
3、利用“角角边”判别两个三角形全等,解 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活动:想一想 如图,ABC与MNP中, ∠ A= ∠ M,∠ B= ∠ N, BC=NP, △ ABC ≌ △ MNP吗 ?为什么?
M
P
A C
A
C
O
B
N
O
B
若OA ∥ BC, OB∥AC,图中有相等的边和角 吗?为什么?
问题2:
OP是∠ MON的平分线. (4)若AC ⊥ OP于点C交OM于A,交ON于点 B,则△ AOC ≌ △ BOC吗?为什么?
M A C
P
O
B
N
问题2:(5)若AB=AC,AD平分∠ BAC,则AD ⊥ BC吗?
E B C D
(3)三条公路相交于A、B、C三点,要建一 问题3:
座加油站P,使它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满足 条件的加油站P点有几个?
A
P3 P1
B
P4 C
P2
4、小结
1、探索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AS。
2、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 边的距离相等。
A
解: △ ABC ≌ △ MNP。 ∵ ∠ A= ∠ M, ∠ B= ∠ N 。
∠ C= 180 ° -∠ A - ∠ B,
B
M
C
∠ P= 180 ° -∠ M - ∠ N。
∴ ∠ C= ∠ P 。
∵ BC=NP , ∠ B= ∠ N 。
N P ∴ △ ABC ≌ △ MNP。

1.5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5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5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同学们,咱们今天来好好聊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说起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可太有意思啦!就好像我们在玩一个找相同的游戏。

你想想看,两个三角形,如果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完全一样,那它们就是全等的。

那怎么才能知道它们是不是全等呢?这就得靠咱们的判定方法啦!先来说说“边边边”(SSS)判定法。

这就好比我们盖房子,房子的三条边长度都确定了,那这个房子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固定下来了。

比如说,有一次我在公园里看到两个小朋友用树枝在地上画三角形。

一个小朋友画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 5 厘米、6 厘米和 7 厘米。

另一个小朋友也照着画了一个一模一样长度边的三角形。

嘿,你猜怎么着,这两个三角形放在一起,那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完全重合,这就是通过三条边相等判定了它们全等。

再说说“边角边”(SAS)判定法。

这就像我们拼拼图,如果两条边和它们的夹角都确定了,那这个三角形也就确定下来啦。

我记得有一次帮我小侄子做手工,要剪一个三角形的卡片。

我先确定了两条边的长度,还有它们之间的夹角,剪出来的三角形那叫一个标准,和我心里想的一模一样。

还有“角边角”(ASA)和“角角边”(AAS)判定法。

这就像是给三角形定了方向和角度,只要这些确定了,三角形也就跑不了啦。

咱们在做练习题的时候,可一定要看清楚题目给的条件,千万别马虎。

有时候就因为少看了一个条件,或者用错了判定方法,结果就错得一塌糊涂。

就像上次我看到一个同学,题目明明给的是两条边和一个角,他非得用“角角边”去判定,结果当然不对啦!其实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用处呢。

比如工程师在建造桥梁的时候,就得保证桥梁的各个部分的三角形结构是全等的,这样才能保证桥梁的稳固和安全。

还有我们家里的家具,如果是三角形的支架,那也得保证它们是全等的,这样才结实耐用。

总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虽然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只要我们认真学,多做练习,就一定能掌握得牢牢的!同学们,加油哦!。

1.5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

1.5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

∴ △ABC ≌△ DEF(SAS). E
F
有一个角和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 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注 意
A
BD
E
这个角一定要是两条边的夹角
用数学语言表述:
在△ABC和△DEF中,
C
AB=DE, ∠B=
∠ E,
BC=EF,
∴ △ABC ≌△ DEF(SAS)
F
以2.5cm,3.5cm为三角形的两边,长度 为2.5cm的边所对的角为40° ,情况又怎 样?动手画一画,你发现了什么?
在△ABE中,AE<AB+BE(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AD 1 (AB AC) 2
说一说
1、今天我们学习哪种方法判定两三角形全等? 答:边角边(SAS)
2、通过这节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哪些?
答:SSS、SAS、
“边边角”不能判定两个 三角形全等
注意哦!
C
F
A 40°
B
40°
D
E
结论:两边及其一边所对的角相等,两
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SAS中 对于这个角有什么要求
夹 注意:这个角一定要是这两边所 的角
请在下列图中找出全等三角形,并把它们用 符号写出来.
30º


ⅣⅣ ⅢⅢ
5 cm
30º


30º


1.根据已知条件,再补充一个条件,使图1中的 △ABC≌△A′B′C′. (1)AB=A′B′,AC=A′C′,_B_C_=_B_′C_′;(要求用SSS)
OA=OB
(已知)
∠AOB=∠COD
(对顶角相等)
OB=OD

1.2.-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角边角定理

1.2.-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角边角定理

例2:如图,已知AB=AC,∠ADB= ∠AEC,
求证:△ABD≌△ACE 证明:∵ AB=AC,
∴ ∠B= ∠C(等边对等角)
∵ ∠ADB= ∠AEC, AB=AC, ∴ △ABD≌△ACE(AAS)
B D
A
E
C
例 3:若△ABC中 , BE⊥ AD于 E, CF⊥ AD于 F,且 BE=CF,那么 BD与 CD相等吗?为什么? 证明:∵ BE⊥ AD, CF⊥ AD(已知) ∴∠ BED=∠ CFD= 900 (垂直的定义) 在△ BDE和△ CDF中
A
B
3、如图,△ABC是等腰三角形,AD、BE分 别是∠BAC、∠ABC的角平分线,△ABD和 △BAE全等吗?试说明理由?
思考: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和其 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 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A A′
B
C B′
C′
动脑筋
△ ABC =BC ,∠A=∠A′,∠B=∠B′. 求证:△ABC和 是全等三角形 在△ABC和 △ ABC 中,
B
A
E
图3-35
C
D
证明:
图3-35
练习
1.如图3-37,观察图中的三角形.小强说:“图 中有两个三角形全等.”你认为小强的判断对吗? 请说明理由.
证明:
图3-37
例2 如图3-39中,已知BE//DF,∠B=∠D,
AE=CF.求证:△ADF≌△CBE.
证明:
图3-39
2.要使下列各对三角形全等,需要增加什 么条件? (1) (2)
4、判定定理: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及其夹边分别 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 记为A.S.A.(或角边角)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5种)例题+练习(全面)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5种)例题+练习(全面)

教学内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目标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重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5种)1 边角边(重点)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注:必须是两边及其夹角,不能是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原因:如图:在∆ABC和∆ABD中,∠A=∠A,AB=AB,BC=BD,显然这两个三角形不全等. 例1 如图,AC=AD,∠CAB=∠DAB,求证:∆ACB≌∆ADB.例2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BC=∠DCB,AB=DC,AE=DF求证:BF=CE.例3.(1)如图①,根据“SAS”,如果BD=CE, = ,那么即可判定△BDC≌△CEB;(2) 如图②,已知BC=EC,∠BCE=ACD,要使△ABC≌△DEC,则应添加的一个条件为例4.如图,已知AD=AE,∠1=∠2,BD=CE,则有△ABD≌,理由是;△ABE≌,理由是.例5.如图,在△ABC和△DEF中,如果AB=DE,BC=EF,只要找出∠ =∠或∥,就可得到△ABC≌△DEF.例6.如图,已知AB∥DE,AB=DE,BF=CE,求证:△ABC≌△DEF.例7.如图,点B在线段AD上,BC∥DE,AB=ED,BC=DB.求证:∠A=∠E例8.如图,点E,F在BC上,BE=CF,AB=DC,∠B=∠C.求证:∠A=∠D.2.角边角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例1.如图,在△ABC中,点D是BC的中点,作射线AD,线段AD及其延长线上分别取点E,F,连接CE,BF.添加一个条件,使得△BDF≌△CDE,你添加的条件是:.(不添加辅助线)例2.如图,已知AD平分∠BAC,且∠ABD=∠ACD,则由“AAS”可直接判定△≌△.例3.如图,在Rt△ABC中,∠ACB=90°,BC=2cm,CD⊥AB,在AC上取一点E,使EC=BC,过点E作EF⊥AC交CD的延长线于点F,若EF=5cm,那么AE= cm.例4.如图,AD∥BC,∠ABC的角平分线BP与∠BAD的角平分线AP相交于点P,作PE⊥AB于点E.若PE=2,则两平行线AD与BC间的距离为.例5.如图,已知EC=AC,∠BCE=∠DCA,∠A=∠E.求证:BC=DC.例6.如图,在△ABC中,D是BC边上的点 (不与B,C重合),F,E分别是AD及其延长线上的点,CF∥BE.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BDE≌△CDF (不再添加其他线段,不再标注或使用其他字母),并给出证明.(1) 你添加的条件是:;(2) 证明:例7.如图,A在DE上,F在AB上,且BC=DC,∠1=∠2=∠3,则DE的长等于 ( ) A.DC B.BCC.AB D.AE+AC【基础训练】1.如图,已知AB=DC,∠ABC=∠DCB,则有△ABC≌_______,理由是_______;且有∠ACB=_______,AC=_______.2.如图,已知AD=AE,∠1=∠2,BD=CE,则有△ABD≌_______,理由是_______;△ABF≌_______,理由是_______.3.如图,在△ABC和△BAD中,因为AB=BA,∠ABC=∠BAD,_______=_______,根据“SAS”可以得到△ABC≌△BAD.4.如图,要用“SAS”证△ABC≌△ADE,若AB=AD,AC=AE,则还需条件( ).A.∠B=∠D B∠C=∠EC.∠1=∠2 D.∠3=∠45.如图,OA=OB,OC=OD,∠O=50°,∠D=35°,则∠AEC等于( ).A.60°B.50°C.45°D.30°6.如图,如果AE=CF,AD∥BC,AD=CB,那么△ADF和ACBE全等吗?请说明理由.7.如图,已知AD与BC相交于点O,∠CAB=∠DBA,AC=BD.求证:(1)∠C=∠D;(2)△AOC≌△BOD.8.如图,△ACD和△BC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D=∠BCE=90°,AE交DC于F,BD分别交CE、AE于点G、H.试猜测线段AE和BD的位置和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9.如图,在△ABC中,AB=AC,AD平分∠BAC.求证:∠DBC=∠DCB.10.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AB边上的一点,以CD为边作等边三角形CDE,使点E、A在直线DC的同侧,连接AE.求证:AE∥BC.A BC DEF角角边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 例1、如图,在△ABC 中,∠ABC =45°,H 是高AD 和高BE 的交点,试说明BH =AC .例2、如图,∠ACB=90°,AC=BC ,BE ⊥CE ,AD ⊥CE 于D ,AD=2.5cm ,DE=1.7cm . 求BE 的长.例3、如图, 在△ABC 中, AC ⊥BC, CE ⊥AB 于E, AF 平分∠CAB 交CE 于点F, 过F 作FD ∥BC 交AB 于点D. 求证:AC =AD.例4、如图, 在ABC中, ∠A=90°, BD平分B, DE⊥BC于E, 且BE=EC,(1)求∠ABC与∠C的度数;(2)求证:BC=2AB.边边边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例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B,AD=CD.你能说明∠C=∠A吗? 试一试.例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BC=DC,E为AC上的一动点(不与A重合),在E移动过程中.BE和DE是否相等? 若相等,请写出证明过程;若不相等,请说明理由.例3.如图,AB=CD ,AE=CF ,BO=DO ,EO=FO .求证:OC=OA .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含答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含答案)

1.5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专题一利用全等探究线段数量关系1.如图,已知∠AOB=90°,OM是∠AOB的平分线,将三角板的直角顶P在射线OM上滑动,两直角边分别与OA、OB交于C、D.PC和PD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证明你的结论.2. 如图,已知AB=DC,AC=BD,AC、BD相交于点E,过E点作EF∥B C,交CD于F.⑴根据给出的条件,可以直接证明哪两个三角形全等?并加以证明.⑵EF平分∠DEC吗?为什么?3. 如图,在△ABC中,∠ABC=45°,CD⊥AB,BE⊥AC,垂足分别为D,E,F为BC中点,BE与DF,DC分别交于点G,H,∠ABE=∠CBE.(1)线段BH与AC相等吗?若相等给予证明,若不相等请说明理由;(2)求证:BG2-GE2=EA2.专题二综合探究题4.(1)操作发现:如图①,D是等边△ABC边BA上一动点(点D与点B不重合),连接DC,以DC为边在BC上方作等边△DCF,连接AF.你能发现线段AF与BD之间的数量关系吗?并证明你发现的结论.(2)类比猜想:如图②,当动点D运动至等边△ABC边BA的延长线上时,其他作法与(1)相同,猜想AF与BD在(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3)深入探究:Ⅰ.如图③,当动点D在等边△ABC边BA上运动时(点D与点B不重合)连接DC,以DC为边在BC上方、下方分别作等边△DCF和等边△DCF′,连接AF、BF′,探究AF、BF′与AB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你探究的结论.Ⅱ.如图④,当动点D在等边△边BA的延长线上运动时,其他作法与图③相同,Ⅰ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不成立,是否有新的结论?并证明你得出的结论.课时笔记【知识要点】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两个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两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AAS”).2.三角形的稳定性当三角形的三条边长确定时,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完全被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与性质概念: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4.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温馨提示】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一条直线,不是射线也不是线段.2.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需写出所需的三组条件,并用大括号括在一起,注意对应位置.3. 书写证明过程要注意格式,即:①准备条件:把题中没有直接的条件证明出来;②指明范围:在哪两个三角形中;③摆齐条件:把要证明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按顺序摆好;④得出结论:得出三角形全等的纵论.【方法技巧】1.要说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方法可以通过说明三角形全等来解决.2.要充分挖掘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当公共边是对应边时,它们是相等的.3. 需要抓住图形特征,有时需运用等式的性质创造对应边相等的条件,从而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参考答案:1.解:PC=PD.证明:如图,作PE⊥OC于E,PF⊥OB于F.可得∠PEC=∠PFD=90°,PE=PF.又∵∠CPE+∠EPD=∠FPD+∠EPD=90°,∴∠EPC =∠FPD.∴△CPE≌△DPF(ASA).∴PC=PD.1.解:⑴可以直接证明△ABC≌△DCB.∵AB=DC,AC=BD,BC=CB,∴△ABC≌△DCB.⑵∵△ABC≌△DCB,∴∠ACB =∠DBC.又∵EF∥B C,∴∠ACB =∠FEC,∴∠DBC =∠DEF,即∠FEC =∠DEF.∴EF平分∠DEC.2.证明:(1)BH=AC.∵CD⊥AB,BE⊥AC,∴∠BDH=∠BEC=∠CDA=90°.∵∠ABC=45°,∴∠BCD=180°-90°-45°=45°=∠ABC.∴DB=DC,∵∠BDH=∠BEC=∠CDA=90°,∴∠A+∠ACD=90°,∠A+∠HBD=90°,∴∠HBD=∠ACD.在△DBH和△DCA中∴△DBH≌△DCA(ASA),∴BH=AC.(2)连接CG,∵∠ABC=45°,CD⊥AB,∴∠BCD=90°−∠ABC=45°=∠ABC,∴DB=CD.∵F为BC的中点,∴DF垂直平分BC.∴BG=CG.∵∠ABE=∠CBE,BE⊥AC,∴EC=EA.在Rt△CGE中,由勾股定理得:CG2-GE2=CE2.∵CE=AE,BG=CG,∴BG2-GE2=EA2.3.解:(1)AF=BD.证明如下:∵△ABC是等边三角形(已知),∴BC=AC,∠BCA=60°(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同理知,DC=CF,∠DCF=60°.∴∠BCA-∠DCA=∠DCF-∠DCA,即∠B CD=∠ACF.在△BCD和△ACF中,∴△BCD≌△ACF(SAS).∴BD=AF(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2)证明过程同(1),证得△BCD≌△ACF(SAS),则AF=B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所以当动点D运动至等边△ABC边BA的延长线上时,其他作法与(1)相同,AF=BD仍然成立.(3)Ⅰ.AF+BF′=AB.证明如下:由(1)知,△BCD≌△ACF(SAS),则BD=AF;同理△BCF′≌△ACD,则BF′=AD.∴AF+BF′=BD+AD=AB;Ⅱ.Ⅰ中的结论不成立.新的结论是AF=AB+BF′.证明如下:在△BCF′和△ACD中,∴△BCF′≌△ACD(SAS).∴BF′=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又由(2)知,AF=BD,∴AF=BD=AB+AD=AB+BF′,即AF=AB+BF′.。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1-5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作业浙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1-5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作业浙教版

解:测出 ME 的长度,就是 M 与 F 之间的距离.理 由如下:连结 ME,MF,∵点 M 是 BC 的中点,∴MB =MC,在△MBE 和△MCF 中, BE=CF, ∠B=∠C, BM=CM,
∴△MEB≌△MFC(SAS),∴ME=MF,∴测出 ME 的
长度,就是 M 与 F 之间的距离.
13.如图,在△ABC 和△ADE 中,∠BAC=∠DAE= 90°,AB=AC,AD=AE,C,D,E 三点在同一条直 线上,连结 BD. (1)求证:△BAD≌△CAE. (2)试猜想 BD,CE 有何特殊的位置关系,并证明.
4.如图,四边形 ABCD 中,AC 垂直平分 BD,垂足
为 E,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 C )
A.AB=AD B.AC 平分∠BCD C.AB=BD D.△BEC≌△DEC
5.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E,F 分别是 AD 和 AD 延长线上的点,且 DE=DF,连结 BF,CE,下列 说法:①CE=BF;②△ABD 和△ACD 面积相等;③
足为点 D,AB=CD,BC=DE,则∠ACE=__9_0_°___.
8.(2020·上海)如图,△ABC 中,AB=AC=14 cm,
AB 的垂直平分线 MN 交 AC 于点 D,连接 BD,且△
DBC 的周长是 24 cm.则 BC=_1__0_ cm.
9.如图,点 D 在 AB 上,点 E 在 AC 上,AB=AC, AD=AE.求证:BE=CD.
第1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1.5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2课时 “边角边”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课时目标
1.掌握基本事实:SAS
A
2.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及性质 定理
1.下图中全等的三角形有( D )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5种)例题+练习(全面)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5种)例题+练习(全面)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5种)例题+练习(全面)本文讲述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重点是边角边和角边角。

边角边指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SAS”。

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是两边及其夹角,不能是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例如,在图中的△ABC和△ABD中,虽然有一个角和两边相等,但是这两个三角形不全等。

但是在例1中,如果AC=AD,且∠CAB=∠DAB,则可以证明△ACB≌△ADB。

在例2中,如果AD∥BC,且∠ABC=∠DCB,AB=DC,AE=DF,则可以证明BF=CE。

角边角是指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ASA”。

例如,在例2中,如果AD平分∠BAC,且∠ABD=∠ACD,则可以直接判定△ABD≌△ACD。

在例3中,如果在Rt△ABC中,BC=2cm,CD⊥AB,且EC=BC,EF=5cm,则可以求出AE的长度。

除了边角边和角边角外,还有三种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条件。

在例5中,如果在△ABC和△DEF中,AB=DE,BC=EF,且有一个角相等,则可以证明△ABC≌△DEF。

在例6中,如果AB∥DE,AB=DE,BF=CE,则可以证明△ABC≌△DEF。

在例7和例8中,分别是通过角平分线和垂线的判定方法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总之,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对于解决几何问题非常重要。

1.如图所示,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B=DC,∠ABC=∠DCB。

根据角角边相等可知,∠ACB=∠DCB。

又因为AB=DC,所以BC=AC。

因此,根据SSS(边边边)相等可知,△ABC≌△DCB。

同时,∠ACB=∠DCB,AC=BC=DC。

2.如图所示,在三角形ABD和ABF中,已知AD=AE,∠1=∠2,BD=CE。

根据角角边相等可知,∠ABD=∠BCE。

又因为AD=CE,所以BD=BE。

因此,根据SAS(边角边)相等可知,△ABD≌△BCE。

同时,∠ABD=∠BCE,AD=CE=BE。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达标测试题(含答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达标测试题(含答案)

1.5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自主达标测试题一.选择题(共8小题,满分40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全等三角形是指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B.全等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相等C.全等三角形是指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D.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全等三角形2.如图,已知△ABC的六个元素,则下面甲、乙、丙三个三角形中和△ABC全等的图形是()A.甲和乙B.乙和丙C.只有乙D.只有丙3.如图,AB=AC,若要使△ABE≌△ACD,则添加的一个条件不能是()A.∠B=∠C B.BE=CD C.BD=CE D.∠ADC=∠AEB 4.一块三角形玻璃样板不慎被小强同学碰破,成了四片完整四碎片(如图所示),聪明的小强经过仔细的考虑认为只要带其中的两块碎片去玻璃店就可以让师傅画一块与以前一样的玻璃样板.你认为下列四个答案中考虑最全面的是()A.带其中的任意两块去都可以B.带1、2或2、3去就可以了C.带1、4或3、4去就可以了D.带1、4或2、4或3、4去均可5.如图,OA=OB,OC=OD,∠O=60°,∠C=25°,则∠BED的度数是()A.70°B.85°C.65°D.以上都不对6.如图,AB=AD,AE平分∠BAD,则图中有()对全等三角形.A.2B.3C.4D.57.如图,把两根钢条的中点连在一起,可以做成一个测量工件内槽宽的工具(卡钳).在图中,要测量工件内槽宽AB,只要测量A′B′就可以,这是利用什么数学原理呢?()A.AAS B.SAS C.ASA D.SSS8.如图,Rt△ABC中,CD⊥AB于D,E在AC上,过E作EF⊥AB于F,且EF=EC,连接BE交CD于G.结论:①∠CEB=∠BEF②CG=EF③∠BGC=∠AEB④∠AEF=2∠ABE以上结论正确的个数是()A.1B.2C.3D.4二.填空题(共7小题,满分35分)9.如图,已知∠1=∠2,AC=AD,增加下列条件:①AB=AE;②BC=DE;③∠C=∠D;④∠B=∠E,其中能使△ABC≌△AED的条件是.(填写序号)10.如图,AD=BD,AD⊥BC,垂足为D,BF⊥AC,垂足为F,BC=6cm,DC=2cm,则AE=cm.11.如图,△ABC中,AB=4,AC=7,M是BC的中点,AD平分∠BAC,过M作MF∥AD,交AC于F,则FC的长等于.12.如图,AB⊥AC,垂足为A,CD⊥AC,垂足为C,DE⊥BC,且AB=CE,若BC=5cm,则DE的长为cm.13.如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CD与BE相交于点O,且AD=AE,AB=AC.若∠B=20°,则∠C=°.14.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垂足为E,BF∥AC交ED的延长线于点F,若BC恰好平分∠ABF,AE=2BF.给出下列四个结论:①DE=DF;②DB=DC;③AD ⊥BC;④AC=3BF,其中正确的结论是.15.如图,已知AB=AC,AD=AE,∠BAC=∠DAE,B、D、E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若∠3=55°,∠2=30°,则∠1的度数为.三.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45分)16.如图,在等腰△ABC中,BA=BC,点F在AB边上,延长CF交AD于点E,BD=BE,∠ABC=∠DBE.(1)求证:AD=CE;(2)若∠ABC=30°,∠AFC=45°,求∠EAC的度数.17.如图,在△ABC中,AB=AC,AD⊥BC于点D,E为AC边上一点,连接BE与AD交于点F,G为△ABC外一点,满足∠ACG=∠ABE,∠F AG=∠BAC,连接EG.(1)求证:△ABF≌△ACG;(2)求证:BE=CG+EG.18.已知:如图,在△ABC中,AB=CB,∠ABC=45°,高AD与高BE相交于点F,G为BF的中点.求证:(1)DG=DE;(2)∠DEG=∠DEC.19.如图,在Rt△ABC和Rt△ADE中,∠ABC=∠ADE=90°,BC与DE相交于点F,且AB=AD,AC=AE,连接CD,EB.(1)求证:∠CAD=∠EAB;(2)求证:CF=EF.20.在△ABC中,AB=AC,AB>BC,点D,E,F分别在边AB,BC,AC上,且ED=EF,∠DEF=∠B.(1)如图1,求证:BC=BD+CF;(2)如图2,连接CD,若DE∥AC,求证:CD平分∠ACB.21.如图,在△ABC中,∠ABC=45°,AH⊥BC于点H,D为AH上一点,且BD=AC,直线BD与AC交于点E,连接EH.(1)求证:DH=CH;(2)判断BE与AC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3)求∠BEH的度数.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小题,满分40分)1.解:A、全等三角形的形状相同,但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三角形.故该选项错误;B、全等三角形是指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则全等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一定相等,故B正确;C、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但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三角形.故该选项错误;D、两个等边三角形,形状相同,但不一定能完全重合,不一定全等.故错误.故选:B.2.解:图甲不符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即图甲和△ABC不全等;图乙符合SAS定理,即图乙和△ABC全等;图丙符合AAS定理,即图丙和△ABC全等;故选:B.3.解:A、添加∠B=∠C可利用ASA定理判定△ABE≌△ACD,故此选项不合题意;B、添加BE=CD不能判定△ABE≌△ACD,故此选项符合题意;C、添加BD=CE可得AD=AE,可利用利用SAS定理判定△ABE≌△ACD,故此选项不合题意;D、添加∠ADC=∠AEB可利用AAS定理判定△ABE≌△ACD,故此选项不合题意;故选:B.4.解:带③、④可以用“角边角”确定三角形,带①、④可以用“角边角”确定三角形,带②④可以延长还原出原三角形,故选:D.5.解:在△AOD和△BOC中,∴△AOD≌△BOC(SAS)∴∠C=∠D.∵∠C=25°,∴∠D=25°.∵∠O=60°,∠C=25°,∴∠OBC=95°.∴∠OBC=∠BED+∠D=95°,∴∠BED=70°.故选:A.6.解:∵AB=AD,AE平分∠BAD,且AE、AC为公共边,∴△DAC≌△BAC,△DAE≌△BAE(SAS),∴DE=BE,DC=BC,EC为公共边,∴△DCE≌△BCE(SSS).所以共有3对三角形全等.故选:B.7.解:连接AB,A′B′,如图,∵点O分别是AA′、BB′的中点,∴OA=OA′,OB=OB′,在△AOB和△A′OB′中,,∴△AOB≌△A′OB′(SAS).∴A′B′=AB.故选:B.8.解:∵AC⊥BC,EF⊥AB,EF=EC,∴BE平分∠ABC,∴∠ABE=∠CBE,∵∠EFB=∠ECB=90°,∴∠FEB=∠CEB,故①正确;或者:在Rt△BEC和Rt△BEF中,,∴Rt△BEC≌Rt△BEF(HL),∴∠FEB=∠CEB,故①正确;∵∠FEB=∠CEB=90°﹣∠EBF,∠BGD=∠CGE=90°﹣∠GBD,∴∠CEB=∠CGE,∴CE=CG,∵EF=EC,∴CG=EF,故②正确;∵∠BGC=180°﹣∠CGE,∠AEB=180°﹣∠CEG,∠CEG=∠CGE,∴∠BGC=∠AEB,故③正确;∵∠AEF=90°﹣∠A,∠ABC=90°﹣∠A,∴∠AEF=∠ABC,∵∠ABC=2∠ABE,∴∠AEF=2∠ABE,故④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结论有①②③④,共4个,故选:D.二.填空题(共7小题,满分35分)9.解:已知∠1=∠2,AC=AD,由∠1=∠2可知∠BAC=∠EAD,加①AB=AE,就可以用SAS判定△ABC≌△AED;加③∠C=∠D,就可以用ASA判定△ABC≌△AED;加④∠B=∠E,就可以用AAS判定△ABC≌△AED;加②BC=ED只是具备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其中能使△ABC≌△AED的条件有:①③④;故答案为①③④.10.解:∵BF⊥AC,∴∠C+∠FBC=90°,∵AD⊥BC,∴∠C+∠DAC=90°,∴∠DAC=∠FBC,在△BDE和△ADC中,∴△BDE≌△ADC(ASA),∴CD=DE=2cm,∵BC=6cm,DC=2cm,∴BD=AD=4cm,∴AE=4﹣2=2(cm).故答案为:2.11.解:如图,延长FM到N,使MN=MF,连接BN,延长MF交BA延长线于E,∵M是BC中点,∴BM=CM,∠BMN=∠CMF,∴△BMN≌△CMF,∴BN=CF,∠N=∠MFC,又∵∠BAD=∠CAD,MF∥AD,∴∠E=∠BAD=∠CAD=∠CFM=∠AFE=∠N,∴AE=AF,BN=BE,∴AB+AC=AB+AF+FC=AB+AE+FC=BE+FC=BN+FC=2FC,∴FC=(AB+AC)=5.5.故答案为5.5.12.解:∵AB⊥AC,CD⊥AC,DE⊥BC,∴∠ACD=∠BAC=∠1=90°,∴∠B+∠BCA=90°,∠DEC+∠BCA=90°,∴∠DEC=∠B,在△ACB与△CDE中,∴△ACB≌△CDE(ASA),∴DE=BC=5cm.故答案为:5.13.解:在△BAE和△CAD中,,∴△BAE≌△CAD(SAS),∴∠B=∠C,∵∠B=20°,∴∠C=20°,故答案为20.14.解:∵BF∥AC,∴∠C=∠CBF,∵BC平分∠ABF,∴∠ABC=∠CBF,∴∠C=∠ABC,∴AB=AC,∵AD是△ABC的角平分线,∴BD=CD,AD⊥BC,故②③正确,在△CDE与△DBF中,,∴△CDE≌△DBF,∴DE=DF,CE=BF,故①正确;∵AE=2BF,∴AC=3BF,故④正确;故答案为:①②③④15.解:∵∠BAC=∠DAE,∴∠BAC﹣∠DAC=∠DAE﹣∠DAC,即∠BAD=∠CAE,在△ABD和△ACE中,,∴△ABD≌△ACE(SAS),∴∠ABD=∠2,∵∠3=∠ABD+∠1,∴∠1=∠3﹣∠2=55°﹣30°=25°.故答案为:25°.三.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45分)16.(1)证明:∵∠ABC=∠DBE,∴∠ABC+∠ABE=∠DBE+∠ABE,∴∠ABD=∠CBE.在△ADB和△CEB中,,∴△ADB≌△CEB(SAS),∴AD=CE;(2)解:∵BA=BC,∠ABC=30°,∴∠BAC=∠BCA=(180°﹣30°)=75°,∵∠AFC=45°,∴∠BCE=∠AFC﹣∠ABC=45°﹣30°=15°,∵△ADB≌△CEB,∴∠BAD=∠BCE=15°,∴∠EAC=∠BAD+∠BAC=15°+75°=90°.17.(1)证明:∵∠BAC=∠F AG,∴∠BAC﹣∠CAD=∠F AG﹣∠CAD,∴∠BAD=∠CAG,在△ABF和△ACG中,,∴△ABF≌△ACG(ASA);(2)证明:∵△ABF≌△ACG,∴AF=AG,BF=CG,∵AB=AC,AD⊥BC,∴∠BAD=∠CAG,∵∠BAD=∠CAG,∴∠CAD=∠CAG,在△AEF和△AEG中,,∴△AEF≌△AEG(SAS).∴EF=EG,∴BE=BF+FE=CG+EG.18.证明:(1)AD⊥BD,∠BAD=45°,∴AD=BD,∵∠BFD=∠AFE,∠AFE+∠CAD=90°,∠CAD+∠ACD=90°,∴∠BFD=∠ACD,在△BDF和△ACD中,,∴△BDF≌△ACD(AAS),∴BF=AC,∵G为BF的中点.∴DG=BF,∵AB=CB,BE⊥AC,∴E为AC的中点.∴DE=AC,∴DG=DE;(2)由(1)知:∠DBG=∠DAE,BG=BF,AE=AC,BF=AC,∴BG=AE,在△BDG和△ADE中,,∴△BDG≌△ADE(SAS),∴∠BDG=∠ADE,∴∠DGB=∠DBG+∠BDG,∵∠DEC=∠DAE+∠ADE,∴∠DGB=∠DEC,∵DG=DE,∴∠DGE=∠DEG,∴∠DEG=∠DEC.19.证明:(1)在Rt△ABC和Rt△ADE中,,∴Rt△ABC≌Rt△ADE(HL),∴∠BAC=∠DAE,∴∠BAC﹣∠DAB=∠DAE﹣∠DAB,∴∠CAD=∠EAB.(2)在△ACD与△AEB中,∴△ADC≌△ABE(SAS),∴CD=BE,∠ACD=∠AEB.∵Rt△ABC≌Rt△ADE,∴∠ACB=∠AED.∠ACB﹣∠ACD=∠AED﹣∠AEB,∴∠DCF=∠BEF.∠DFC=∠BFE,∴△DFC≌△BFE(AAS),∴CF=EF.20.证明:(1)如图1中,∵AB=AC,∴∠B=∠C,∵∠DEC=∠DEF+∠FEC=∠EDB+∠B,∵∠DEF=∠B,∴∠BDE=∠FEC,∵ED=EF,∴△BDE≌△CEF(AAS),∴BD=EC,BE=CF,∴BC=BE+EC=BD+CF;(2)如图2中,∵AB=AC,∴∠B=∠ACB,∵DE∥AC,∴∠DEB=∠ACB,∠EDC=∠ACD,∴∠B=∠DEB,∴DB=DE,由(1)可知,BD=EC,∴DE=EC,∴∠EDC=∠BCD,∴CD平分∠ACB.21.(1)证明:∵AH⊥BC,∴∠AHB=∠AHC=90°∵∠ABC=45°,∴∠BAH=45°=∠ABC,∴AH=BH,在Rt△BHD和Rt△AHC中,,∴Rt△BHD≌Rt△AHC(HL),∴DH=CH;(2)解:BE⊥AC.由(1)可知△BHD≌△AHC,∴∠DBH=∠CAH.∵∠CAH+∠C=90°,∴∠DBH+∠C=90°,∴∠BEC=90°,∴BE⊥AC;(3)解:过点H作HF⊥HE,交BE于F点,∴∠FHE=90°,即∠AHE+∠DHF=90°.又∵∠BHF+∠DHF=90°,∴∠AHE=∠BHF,在△AHE和△BHF中,,∴△AHE≌△BHF(ASA),∴EH=FH.∴△FH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EH=45°.。

2.5.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2(东直门梁燕)

2.5.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2(东直门梁燕)

图2-52
小知识
由“边边边”可知,只要三边的长 度确定,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 也就固定了,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作三
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产和生活中
有广泛的应用.
探究
根据下列条件,分别画△ABC和△A’B’C’. (1) AB=A’B’=3cm,
AC=A’C’=2.5cm ,∠B=∠B’=45°; 满足上述条件画出的△ABC和△A’B’C’一定全等吗? A’ A
B
30°
80°
A
B’
30°
70° C’
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
三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例9 已知:如图2-55, AC与BD相交于点O, 且 AB=DC,AC=DB. 求证:∠A=∠D.
图2-55
“边边边”
例9 已知:如图2-55, AC与BD相交于点O, 且 AB=DC,AC=DB. 求证:∠A=∠D. 证明: 连接 BC. 在△ABC和△DCB中, AB=DC, BC=CB(公共边), AC=DB, ∴ △ABC≌△DCB(SSS). ∴ ∠A=∠D.
图2-46
结论
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 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可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角角边”
例5 已知:如图2-47, ∠B=∠D,∠1=∠2. 求证:△ABC≌△ADC. 证明: ∵ ∠1=∠2 , ∴ ∠ACB=∠ACD (等角的补角相等). 在△ABC和△ADC中, ∠B=∠D , ∠ACB=∠ACD , AC=AC, ∴ △ABC≌△ADC(AAS) .
图2-55
例10 某地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时需挖通一条 隧道.为估测这条隧道的长度(如图2-56),需测 出这座山A,B间的距离,结合所学知识,你能给出 什么好方法吗?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经典讲义)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经典讲义)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知识要点1、全等三角形概念:两个能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性质:(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相等,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 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相等.3、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1)全等判定一: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2)全等判定二: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 (3)全等判定三:两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4)全等判定四: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专题一、全等图形的性质——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对应角、对应周长、对应面积相等例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全等图形的面积相等B.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C.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D.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例题2:如图1,折叠长方形ABCD ,使顶点D 与BC 边上的N 点重合,如果AD=7cm ,DM=5cm ,∠DAM=39°,则AN =____cm ,NM =____cm ,NAB ∠= .【仿练1】如图2,已知ABC ADE ∆≅∆,AB AD =,BC DE =,那么与BAE ∠相等的角是 . 【仿练2】如图3,ABC ADE ∆≅∆,则AB= ,∠E= _.若∠BAE=120°,∠BAD=40°,则∠BAC= .图4EDCB A图2 图3M DA NBC 图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SSS )相关几何语言考点∵AE=CF ∵CM 是△的中线∴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或 ∵AC=E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AB ( )在△ABC 和△DEF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C ≌△DEF ( )例1.如图,AB =AD ,CB =CD .△ABC 与△ADC 全等吗?为什么?例2.如图,C 是AB 的中点,AD =CE ,CD =BE .求证△ACD ≌△CBE .BFECAFE DCB ACMBA B A例3.如图,点B,E,C,F在一条直线上,AB=DE,AC=DF,BE=CF.求证∠A=∠D.练习1..如图,AB=CD,AD=CB,那么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A=∠C B.AB=AD C.AD∥BC D.AB∥CD2、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BE=CE,则由“SSS”可以判定()A.△ABD≌△ACD B.△BDE≌△CDEC.△ABE≌△ACE D.以上都不对3.如图,AB=AC,BD=CD,则△ABD≌△ACD的依据是()A.SSS B.SAS C.AASD.HL4.如图,AB=AC,D为BC的中点,则△ABD≌_________.5.如图,已知AB=DE,BC=EF,若要使△ABC≌△DEF,那么还要需要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6.如图,AB=AC,BD=DC,∠BAC=36°,则∠BAD的度数是°.7、.如图,AB=AE,AC=AD,BD=CE,求证:△ABC≌ADE。

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2。3。4)

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2。3。4)

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教学目标:1、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3、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教具准备:圆规、三角尺教学过程:一、复习过程,引入新知多媒体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从而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根据上面的结论,提出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如果只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是否也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三、建立模型,探索发现出示探究1,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C与△A'B'C',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你画出的△A'B'C'与△ABC一定全等吗?让学生按照下面给出的条件作出三角形.(1)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cm,6cm.(3)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条边为3cm.再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的方式,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出示探究2,先任意画出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让学生充分交流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A'B'C',并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三边对应相等A B DAB C D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演示: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的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给出例l,如下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例2 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D,AD=BC,你能把四边形ABCD分成两个相互全等的三角形吗?你有几种方法?你能证明你的方法吗?试一试.五、巩固练习书第8页练习.六、小结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七、布置作业:P15习题11.2 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2、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3、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教学重点:应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得出线段或角相等.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具准备:圆规、三角尺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探究3:已知任意△ABC,画△A'B'C',使A'B'=AB,A'C'=AC,∠A'=∠A.ABCDE教帅点拨,学生边学边画图,再让学生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在△ABC 上,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二、交流对话,探求新知根据操作,总结规律: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补充强调:角必须是两条相等的对应边的夹角,边必须是夹相等角的两对边. 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例2,如图,有—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 、B 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 和B 的点C ,连接AC 并延长到D ,使CD =CA ,连接BC 并延长到E ,使CE =CB .连接DE ,那么量出DE 的长就是A 、B 的距离,为什么? 分析: 要想证AB =DE , 只需证△ABC ≌△DEC △ABC 与△DEC 全等的条件现有……还需要……)明确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者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 练习题:已知:如图AB=AC,AD=AE,∠BAC=∠DAE 求证: △ABD ≌△ACE 证明:∵∠BAC=∠DAE (已知)∠ BAC+ ∠ CAD= ∠DAE+ ∠ CAD ∴∠BAD=∠CAE 在△ABD 与△ACEAB=AC (已知) ∠BAD= ∠CAE (已证) AD=AE (已知) ∴△ABD ≌△ACE (SAS)思考:求证:(1).BD=CE (2). ∠B= ∠C (3). ∠ADB= ∠AEC 四、再次探究,释解疑惑出示探究4,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让学生模仿前面的探究方法,得出结论: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教师演示:方法(一)教科书10页图11.2-7. 方法(二)通过画图,让学生更直观地获得结论.五、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0页,练习1、2六、小结1.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证明线段、角相等常见的方法有哪些?让学生自由表述,其他学生补充,让学生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七、布置作业P15习题11.2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3)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AAS”,并能应用它们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2、经历作图、比较、证明等探究过程,提高分析、作图、归纳、表达、逻辑推理等能力;并通过对知识方法的总结,培养反思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AAS”.教学难点:探究出“ASA”“AAS”以及它们的应用.教具准备:圆规、三角尺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创设情境一、复习: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有哪些?“SSS”“SAS”那除了这两个条件,满足另一些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是否也可能全等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另一些条件。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2)
全等三角形
一、全等三角形
1.什么是全等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经过 哪些变化可以得到它的全等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可以得到 它的全等形。
2: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 高线分别相等。
练习
6:如图,已知,AB∥DE,AB=DE,AF=DC。请问图中有那几对全
等三角形?请任选一对给予证明。
E
答: △ABC≌△DEF
A
F
B
证明:∵ AB∥DE
∴ ∠A=∠D
C
D
∵ AF=DC ∴ AF+FC=DC+FC
∴ AC=DF
在△ABC和△DEF中
AC=DF
∠A=∠D
AB=DE
∴ △ABC≌△DEF (SAS)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BM是△ABC的角平分线,点P
在BM上,
A
ND
M
PF
∴PD=PE
B
E
C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同理,PE=PF.
∴PD=PE=PF.
即点P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
3.如图,已知△ABC的外角∠CBD和∠BCE的平 分线相交于点F,
求证:点F在∠DAE的平分线上.
证明:过点F作FG⊥AE于G,
E
证明:
A
∵ △ABC和△ECD都是等边三角形
∴ AC=BC DC=EC
∠BCA=∠DCE=60°

1.5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

1.5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

1.5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事实: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2.会运用“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3.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事实: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难点: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涉及分类讨论,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书中学道——学习程序:课前独立预习课本第4——5页,完成“书中学道”。

课内先组内群学,再进行概念重点小展示,由学生点评和打分,最后教师补充,时间15分钟。

航标1:理解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1、回顾与思考:复习SSS的文字及几何表述2、判断引发思考(1) 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2) 有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3) 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3、动画演示4、探究合作用量角器和刻度尺画△ABC,AB=4cm,BC=6cm,∠ABC=60°将你画出的三角形和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互相重合吗?由此,你得到了什么结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公理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个三角形______________。

这个定理可简写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几何表述:航标2:理解线段中垂线的性质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于一条线段,并且 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2.直线MN 是线段AB 的中垂线,垂足为O ,P 是直线L 上的任意一点,则PA 与PB 相等吗?______________3.在直线L 上能找到__________个点到线段AB 两个端点的 距离相等。

航标3:会运用“SAS ”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1. 以2.5cm ,3.5cm 为三角形的两边,长度为2.5cm 的边所对的角为40°,情况又怎样?动手画一画,你发现了什么?结论:两边及一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2、星期天,小刚在家玩蓝球,不小心将一块三角形玻璃摔坏了(如图所示)。

1.2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2)

1.2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2)

1.2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2)-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怎样判断三角形全等(2)导学案科目:八年级数学上主备人:李宝军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的过程,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2、会运用SAS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会运用SAS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1、“角边角”以及“角角边”都是通过两个三角形的三对元素对应相等来判定三角形全等的.除此之外,在两个三角形中,三对元素对应相等的情况还有哪几种二、实验与探究:1、探究一(1)已知线段a=4cm,b=6cm,∠α=300,在硬纸板上画出△ABC,使BC =a,AC=b,∠C=300.(2)剪下你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这些三角形能重合吗(4)通过上面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与同学交流。

判定方法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与另一个三角形的,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例2 如图,为了测量池塘边上A ,B两点之间的距离,小亮设计了这样一个方案:先在平地上取一个能够直接到达A和B的点C,然后在射线AC上去2一点D,使CD=CA,再射线BC上取一点E,使CE=CB,连接DE,那么线段DE的长就等于A,B两点之间的距离,你认为他的方案对吗为什么D AB CE3、探究二(1)如图已知线段a,b,∠α,在硬纸板上画出△ABC。

使AB=b,AC=a,∠B=∠α。

ab(2)剪下画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剪得的三角形比较,这些三角形是否一定能重合通过比较得出它们不全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判断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比较所作三角形,得出结论,SSA不能用来判定三角形全等,因为作出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三、达标测试:1如图,已知BC=BD,∠ABC=∠ABD,△ABC和△ABD全等吗为什么2、如图2如图,已知AB=CD,AC=AE,△ABD和△ADC全等吗为什么教学反思:3。

1.5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

1.5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

1.5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 【基础部分】1. 的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 已知在ΔABC 中,∠B=70°, AB=3厘米,BC=4厘米,根据上述条件,我们能画出一个三角形吗?如果能,我们应该如何操作?(1)在纸上画出满足上述条件的ΔABC ;(2)与你身边的同学对一对,你发现了什么?判定公理 如果 ,那么 ,简记为:说明:(1)这个判定方法可以简单的用“边角边”或“SAS ”来表示。

(2)用符号表示:在ΔABC 和ΔDEF 中,⎪⎩⎪⎨⎧ ∴ΔABC ≌ΔDEF(SAS) 注意思考:“边角边”判定公里可以换成“边边角”吗?如果不能,你能不能画一对三角形,两条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但是又不全等3.如图所示,D 是BC 的中点,AD ⊥BC ,求证AB=AC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B C A D F D【巩固练习】1如图,OA=OC ,OD=OB.求证:∠A=∠C.2如图,已知∠A=∠B , AD=BC ,AE=BF ,求证:∠ADF=∠BCE3、如图所示,在△ABC 中,已知AB=AC ,延长AB 到D ,使BD=AB ,延长AC 到E ,使CE=AC ,连结CD 、BE ,求证:CD=BE.4、如图,已知点A 、B 、C 、D 在同一条直线上,AB=CD ,∠D=∠ECA ,EC=FD ,求证:AE=BF .【拓展应用】5如图,要在湖的两岸A 、B 间建一座观赏桥,由于条件限制,无法直接度量A 、B 两点间的距离.请你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按以下要求设计一测量方案.(1)画出测量图案;(2)写出测量步骤(测量数据用字母表示);(3)计算AB 的距离(写出求解或推理过程,结果用字母表示).C B DA O。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5种)例题+练习(全面)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5种)例题+练习(全面)

教学内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目标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重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5种)1 边角边(重点)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注:必须是两边及其夹角,不能是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原因:如图:在∆ABC和∆ABD中,∠A=∠A,AB=AB,BC=BD,显然这两个三角形不全等. 例1 如图,AC=AD,∠CAB=∠DAB,求证:∆ACB≌∆ADB.例2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BC=∠DCB,AB=DC,AE=DF求证:BF=CE.例3.(1)如图①,根据“SAS”,如果BD=CE, = ,那么即可判定△BDC≌△CEB;(2) 如图②,已知BC=EC,∠BCE=ACD,要使△ABC≌△DEC,则应添加的一个条件为例4.如图,已知AD=AE,∠1=∠2,BD=CE,则有△ABD≌,理由是;△ABE≌,理由是.例5.如图,在△ABC和△DEF中,如果AB=DE,BC=EF,只要找出∠ =∠或∥,就可得到△ABC≌△DEF.例6.如图,已知AB∥DE,AB=DE,BF=CE,求证:△ABC≌△DEF.例7.如图,点B在线段AD上,BC∥DE,AB=ED,BC=DB.求证:∠A=∠E例8.如图,点E,F在BC上,BE=CF,AB=DC,∠B=∠C.求证:∠A=∠D.2.角边角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例1.如图,在△ABC中,点D是BC的中点,作射线AD,线段AD及其延长线上分别取点E,F,连接CE,BF.添加一个条件,使得△BDF≌△CDE,你添加的条件是:.(不添加辅助线)例2.如图,已知AD平分∠BAC,且∠ABD=∠ACD,则由“AAS”可直接判定△≌△.例3.如图,在Rt△ABC中,∠ACB=90°,BC=2cm,CD⊥AB,在AC上取一点E,使EC=BC,过点E作EF⊥AC交CD的延长线于点F,若EF=5cm,那么AE= cm.例4.如图,AD∥BC,∠ABC的角平分线BP与∠BAD的角平分线AP相交于点P,作PE⊥AB于点E.若PE=2,则两平行线AD与BC间的距离为.例5.如图,已知EC=AC,∠BCE=∠DCA,∠A=∠E.求证:BC=DC.例6.如图,在△ABC中,D是BC边上的点 (不与B,C重合),F,E分别是AD及其延长线上的点,CF∥BE.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BDE≌△CDF (不再添加其他线段,不再标注或使用其他字母),并给出证明.(1) 你添加的条件是:;(2) 证明:例7.如图,A在DE上,F在AB上,且BC=DC,∠1=∠2=∠3,则DE的长等于 ( ) A.DC B.BCC.AB D.AE+AC【基础训练】1.如图,已知AB=DC,∠ABC=∠DCB,则有△ABC≌_______,理由是_______;且有∠ACB=_______,AC=_______.2.如图,已知AD=AE,∠1=∠2,BD=CE,则有△ABD≌_______,理由是_______;△ABF≌_______,理由是_______.3.如图,在△ABC和△BAD中,因为AB=BA,∠ABC=∠BAD,_______=_______,根据“SAS”可以得到△ABC≌△BAD.4.如图,要用“SAS”证△ABC≌△ADE,若AB=AD,AC=AE,则还需条件( ).A.∠B=∠D B∠C=∠EC.∠1=∠2 D.∠3=∠45.如图,OA=OB,OC=OD,∠O=50°,∠D=35°,则∠AEC等于( ).A.60°B.50°C.45°D.30°6.如图,如果AE=CF,AD∥BC,AD=CB,那么△ADF和ACBE全等吗?请说明理由.7.如图,已知AD与BC相交于点O,∠CAB=∠DBA,AC=BD.求证:(1)∠C=∠D;(2)△AOC≌△BOD.8.如图,△ACD和△BC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D=∠BCE=90°,AE交DC于F,BD分别交CE、AE于点G、H.试猜测线段AE和BD的位置和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9.如图,在△ABC中,AB=AC,AD平分∠BAC.求证:∠DBC=∠DCB.10.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AB边上的一点,以CD为边作等边三角形CDE,使点E、A在直线DC的同侧,连接AE.求证:AE∥BC.A BC DEF角角边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 例1、如图,在△ABC 中,∠ABC =45°,H 是高AD 和高BE 的交点,试说明BH =AC .例2、如图,∠ACB=90°,AC=BC ,BE ⊥CE ,AD ⊥CE 于D ,AD=2.5cm ,DE=1.7cm . 求BE 的长.例3、如图, 在△ABC 中, AC ⊥BC, CE ⊥AB 于E, AF 平分∠CAB 交CE 于点F, 过F 作FD ∥BC 交AB 于点D. 求证:AC =AD.例4、如图, 在ABC中, ∠A=90°, BD平分B, DE⊥BC于E, 且BE=EC,(1)求∠ABC与∠C的度数;(2)求证:BC=2AB.边边边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例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B,AD=CD.你能说明∠C=∠A吗? 试一试.例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BC=DC,E为AC上的一动点(不与A重合),在E移动过程中.BE和DE是否相等? 若相等,请写出证明过程;若不相等,请说明理由.例3.如图,AB=CD ,AE=CF ,BO=DO ,EO=FO .求证:OC=OA .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

专题1.5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八大题型】(举一反三)(浙教版)(原卷版)

专题1.5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八大题型】(举一反三)(浙教版)(原卷版)

专题1.5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八大题型】【浙教版】【题型1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1)【题型2 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2)【题型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证两次全等)】 (3)【题型4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证垂直)】 (4)【题型5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多结论)】 (5)【题型6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探究角度之间的关系)】 (6)【题型7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探究线段之间的关系)】 (8)【题型8 全等三角形的应用】 (9)【题型1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例1】(2022春•顺德区期末)如图,∠A=∠D=90°,给出下列条件:①AB=DC,②OB=OC,③∠ABC=∠DCB,④∠ABO=∠DCO,从中添加一个条件后,能证明△ABC≌△DCB的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变式1-1】(2021秋•庐阳区期末)如图,点B、E在线段CD上,若∠A=∠DEF,则添加下列条件,不一定能使△ABC≌△EFD的是()A.∠C=∠D,AC=DE B.BC=DF,AC=DEC.∠ABC=∠DFE,AC=DE D.AC=DE,AB=EF【变式1-2】(2021秋•源汇区校级期末)如图,已知∠1=∠2,AC=AD,增加下列条件之一:①AB=AE;②BC=ED;③∠C=∠D;④∠B=∠E.其中能使△ABC≌△AED的条件有()A.1个B.2个C.3个D.4个【变式1-3】(2022秋•佳木斯期末)在△ABC和△DEF中,其中∠C=∠F,则下列条件:①AC=DF,∠A=∠D;②AC=DF,BC=EF;③∠A=∠D,∠B=∠E;④AB=DE,∠B=∠E;⑤AC=DF,AB=DE.其中能够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A.①②④B.①②⑤C.②③④D.③④⑤【题型2 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例2】(2022春•鼓楼区校级期末)如图,点A,E,F,B在同一直线上,CE⊥AB,DF⊥AB,垂足分别为E,F,AE=BF,∠A=∠B.求证:△ADF≌△BCE.【变式2-1】(2021秋•肥西县期末)已知,如图,AB=AE,AB∥DE,∠ECB=65°,∠D=115°,求证:△ABC≌△EAD.【变式2-2】(2021秋•信州区校级期中)如图,在△ABC中,点D是BC边的中点,分别过点B、C作BE ⊥AD于点E,CF⊥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BDE≌△CDF.【变式2-3】(2022•河源模拟)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点M为对角线AC上一点,连接BM,若AC=BC,∠AMB=∠BCD,求证:△ADC≌△CMB.【题型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证两次全等)】【例3】(2022春•徐汇区校级期末)如图,已知AE∥DF,OE=OF,∠B=∠C,求证:AB=CD.【变式3-1】(2021春•横山区期中)如图,AB=BC,∠BAD=∠BCD=90°,点D是EF上一点,AE⊥EF于E,CF⊥EF于F,AE=CF,连接BD,求证:Rt△ADE≌Rt△CDF.【变式3-2】(2021秋•石阡县期末)如图,AB=AC,E、D分别是AB、AC的中点,AF⊥BD,垂足为点F,AG⊥CE,垂足为点G,试判断AF与AG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变式3-3】(2021秋•沂源县期末)如图,AD=AC,AB=AE,∠DAB=∠CAE.(1)△ADE与△ACB全等吗?说明理由;(2)判断线段DF与CF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题型4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证垂直)】【例4】(2022秋•孟津县期末)如图,BM,CN分别是钝角△ABC的高,点Q是射线CN上的点,点P在线段BM上,且BP=AC,CQ=AB,请问AP与AQ有什么样的关系?请说明理由.【变式4-1】(2022春•金牛区校级期中)如图:在△ABC中,BE、CF分别是AC、AB两边上的高,在BE 上截取BD=AC,在CF的延长线上截取CG=AB,连结AD、AG.(1)求证:∠ABE=∠ACG;(2)试判:AG与AD的关系?并说明理由.【变式4-2】(2021春•亭湖区校级期末)如图,△ABC中,CD⊥AB,垂足为D.BE⊥AC,垂足为G,AB =CF,BE=AC.(1)求证:AE=AF;(2)AE与AF有何位置关系.请说明理由.【变式4-3】(2021春•泰兴市期末)如图,在锐角△ABC中,AD⊥BC于点D,点E在AD上,DE=DC,BD=AD,点F为BC的中点,连接EF并延长至点M,使FM=EF,连接CM.(1)求证:BE=AC;(2)试判断线段AC与线段MC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题型5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多结论)】【例5】(2022春•九龙坡区校级期末)如图,Rt△ABC中,∠BAC=90°,AD⊥BC于点D,过点A作AF ∥BC且AF=AD,点E是AC上一点且AE=AB,连接EF,DE.连接FD交BE于点G.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有()个.①∠F AE=∠DAB;②BD=EF;③FD平分∠AFE;④S四边形ABDE=S四边形ADEF;⑤BG=GE.A.2B.3C.4D.5【变式5-1】(2021秋•垦利区期末)如图,在△ABC中,BD、CE分别是∠ABC和∠ACB的平分线,AM ⊥CE于P,交BC于M,AN⊥BD于Q,交BC于N,∠BAC=110°,AB=6,AC=5,MN=2,结论:①AP=MP;②BC=9;③∠MAN=30°;④AM=AN.其中正确的有()A.4个B.3个C.2个D.1个【变式5-2】(2021春•锦州期末)如图,在△AOB和△COD中,OA=OB,OC=OD(OA<OC),∠AOB =∠COD=α,直线AC,BD交于点M,连接OM.下列结论:①AC=BD,②∠OAM=∠OBM,③∠AMB=α,④OM平分∠BOC,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A.4B.3C.2D.1【变式5-3】(2021春•江北区校级期末)如图,已知AB=AC,点D、E分别在AC、AB上且AE=AD,连接EC,BD,EC交BD于点M,连接AM,过点A分别作AF⊥CE,AG⊥BD,垂足分别为F、G,下列结论:①△EBM≌△DCM;②∠EMB=∠F AG;③MA平分∠EMD;④若点E是AB的中点,则BM+AC >EM+BD;⑤如果S△BEM=S△ADM,则E是AB的中点;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为()A.2个B.3个C.4个D.5个【题型6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探究角度之间的关系)】【例6】(2022春•杏花岭区校级期中)已知AB=AC,AD=AE,∠BAC=∠DAE.(1)如图1,当点D在BC上时,求证:BD=CE;(2)如图2,当点D、E、C在同一直线上,且∠BAC=α,∠BAE=β时,求∠DBC的度数(用含α和β的式子表示).【变式6-1】(2022•南京模拟)在△ABC中,AB=AC,点D是射线CB上的一动点(不与点B、C重合),以AD为一边在AD的右侧作△ADE,使AD=AE,∠DAE=∠BAC,连接CE.(1)如图1,当点D在线段CB上,且∠BAC=90°时,那么∠DCE=度;(2)设∠BAC=α,∠DCE=β.①如图2,当点D在线段CB上,∠BAC≠90°时,请你探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②如图3,当点D在线段CB的延长线上,∠BAC≠90°时,请将图3补充完整,并直接写出此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不需证明).【变式6-2】(2022秋•江夏区期末)已知△ABC,分别以AB、AC为边作△ABD和△ACE,且AD=AB,AC=AE,∠DAB=∠CAE,连接DC与BE,G、F分别是DC与BE的中点.(1)如图1,若∠DAB=60°,则∠AFG=;(2)如图2,若∠DAB=90°,则∠AFG=;(3)如图3,若∠DAB=α,试探究∠AFG与α的数量关系,并给予证明.【变式6-3】(2021秋•肥西县期末)在△ABC中,AB=AC,D是直线BC上一点,连接AD,以AD为一条边在AD的右侧作△ADE,使AE=AD,∠DAE=∠BAC,连接CE.(1)如图,当点D在BC延长线上移动时,若∠BAC=26°,则∠DCE=.(2)设∠BAC=α,∠DCE=β.①当点D在BC延长线上移动时,α与β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②当点D在直线BC上(不与B,C两点重合)移动时,α与β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题型7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探究线段之间的关系)】【例7】(2022春•沙坪坝区校级期中)如图,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交于点D,延长BD 交AC于E,G、F分别在BD、BC上,连接DF、GF,其中∠A=2∠BDF,GD=DE.(1)当∠A=80°时,求∠EDC的度数;(2)求证:CF=FG+CE.【变式7-1】(2022•黄州区校级模拟)如图,∠BAD=∠CAE=90°,AB=AD,AE=AC,AF⊥CB,垂足为F.(1)求证:△ABC≌△ADE;(2)求∠F AE的度数;(3)求证:CD=2BF+DE.【变式7-2】(2021秋•两江新区期末)在Rt△ABC中,∠ABC=90°,点D是CB延长线上一点,点E是线段AB上一点,连接DE.AC=DE,BC=BE.(1)求证:AB=BD;(2)BF平分∠ABC交AC于点F,点G是线段FB延长线上一点,连接DG,点H是线段DG上一点,连接AH交BD于点K,连接KG.当KB平分∠AKG时,求证:AK=DG+KG.【变式7-3】(2022春•济南期中)把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板的斜边重合,组成一个四边形ACBD以D为顶点作∠MDN,交边AC、BC于M、N.(1)若∠ACD=30°,∠MDN=60°,当∠MDN绕点D旋转时,AM、MN、BN三条线段之间有何种数量关系?证明你的结论;(2)当∠ACD+∠MDN=90°时,AM、MN、BN三条线段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证明你的结论;(3)如图③,在(2)的条件下,若将M、N改在CA、BC的延长线上,完成图3,其余条件不变,则AM、MN、BN之间有何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题型8 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例8】(2022春•二七区期末)为了测量一池塘的两端A,B之间的距离,同学们想出了如下的两种方案:方案①如图1,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直接到达A,B的点C,再连接AC,BC,并分别延长AC至点D,BC至点E,使DC=AC,EC=BC,最后量出DE的距离就是AB的长;方案②如图2,过点B作AB的垂线BF,在BF上取C,D两点,使BC=CD,接着过D作BD的垂线DE,在垂线上选一点E,使A、C、E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则测出DE的长即是AB的距离.问:(1)方案①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2)方案②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3)小明说在方案②中,并不一定需要BF⊥AB,DE⊥BF,只需要就可以了,请把小明所说的条件补上.【变式8-1】(2021春•普宁市期末)学校为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成立了以小明为首的户外测量小组,测量小组带有测量工具:绳子、拉尺、小红旗、测角器(可测量两个点分别到测量者连线之间的夹角大小).小明小组的任务是测量某池塘不能直接到达的两个端点A、B之间的距离.(1)小明小组提出了测量方案:在池塘南面的空地上(如图),取一个可直接到达A、B的点C,用绳子连接AC和BC,并利用绳子分别延长AC至D、BC至E,使用拉尺丈量CD=CA、CE=CB,确定D、E两个点后,最后用拉尺直接量出线段DE的长,则端点A、B之间的距离就是DE的长.你认为小明小组测量方案正确吗?请说明理由.(2)你还有不同于小明小组的其他测量方法吗?请写出其中一个完整的测量方案(在备用图1中画出简图,但不必说明理由).(3)假设池塘南面(即点D、E附近区域)没有足够空地(或空地有障碍物或不可直达等不可测量情况),而点B的右侧区域有足够空地并可用于测量,请你设计一个可行的测量方案(在备用图2中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变式8-2】(2022春•金乡县期中)如图,小明和小华住在同一个小区不同单元楼,他们想要测量小明家所在单元楼AB的高度,首先他们在两栋单元楼之间选定一点E,然后小华在自己家阳台C处测得E处的俯角为∠1,小明站在E处测得眼睛F到AB楼端点A的仰角为∠2,发现∠1与∠2互余,已知EF=1米,BE=CD=20米,BD=58米,试求单元楼AB的高.【变式8-3】(2022春•郑州期末)阅读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如图,小明站在堤岸凉亭A点处,正对他的B点(AB与堤岸垂直)停有一艘游艇,他想知道凉亭与这艘游艇之间的距离,于是制定了如下方案.课题测凉亭与游艇之间的距离测量工具皮尺等测量方案示意图(不完整)测量步骤①小明沿堤岸走到电线杆C旁(直线AC与堤岸平行);②再往前走相同的距离,到达D点;③他到达D点后向左转90度直行,当自己,电线杆与游艇在一条直线上时停下来,此时小明位于点E处.测量数据AC=20米,CD=20米,DE=8米(1)任务一:根据题意将测量方案示意图补充完整.(2)任务二:①凉亭与游艇之间的距离是米.②请你说明小明方案正确的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C A O B
探索新知
1. 猜一猜: 教师演示:把两根吸管的一端用图钉固定在一起。 设置问题:
A
B B' C
① 问:如果三角形的两边确定,三角形的形状能确定吗? ② 如果将两条木条之间的夹角(即∠BAC)大小固定,那么△ABC 能 唯一确定吗? 合 作 探 究 初步结论: 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它的夹角确定, 则三角形的形状也就确定了。 2.画一画: (1) 、用量角器和刻度尺画△ABC,使 AB=2cm,BC=2.5cm,∠ABC=60° 学生动手画图,然后剪下来,再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 (2) 、将∠ABC 的度数换成 20°,再试一试,情况会怎么样? 通过“猜一猜”和“做一做”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得出: 有一个角和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写成 “边角边” 或“SAS” ) 。 (教师强调:必须是“对应相等” 。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 几何语言: 如图,若∠ABC=∠A′B′C′,AB=A′B′,BC=B′C′ 则 △ABC≌△A′B′C′ 。
A
A'Biblioteka BCB'
C'
问题:如果该角不是两边的夹角,而是其中一条边的对角,则所得的三 角形会不会全等呢? (3)画△ABC,使 AB=2cm,BC=2.5cm,∠ACB=40° 学生动手画图,然后剪下来,再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 两边及其一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时,两个三 角形不一定全等。 阶段性小结: “边角边”中的角必须是对应相等的两边的夹角。 3.学生解决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A F G B C D
①:课内练习第 2 题 ②:作业题第 3 题 ③ 补充题:如图,△ABC 中,DE 是 AC 边上的垂直平分线, AE=3cm,△ABD 的周长是 13cm,那么△ABC 的周长是多少?
课 堂 小 结 教 后 反 思
作批 记录
三、体验转化
1、解决节前提出的问题
3.例 4:如图,直线
⊥线段 AB 于点 O,且 OA=OB。
点 C 是直线
上任意一点,说明 CA=CB 的理由。
分析(1)要说明 CA=CB,你有什么方法? (学生可能会想到△COA≌△COB) (2)要说明△COA≌△COB,需要什么条件? 教师引导并归纳出: 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简称中垂线。 如:上图中,直线 l 是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 观察图形思考:若在直线 l 上再任取一点 P,则 PA 与 PB 相等吗?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归纳得出: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几何语言:∵ 点 P 在线段 AB 的中垂线上 ∴ PA=PB 阐明:所得结论是说明两线段相等的一种重要方法。 1.做一做:教科书第 29 页。 2、如图:已知 AB=AC,BD 和 CE 交于 G, AG 平分∠BAC, 课 堂 检 测 ①:说明△ABG≌△ACG 试猜想图中还有哪些角相等?并说明理由。
某市郊的一空旷地上有一较大土丘,经考古专家判断很有可能是一 座有价值的古墓。但是用皮尺不能直接量出 A、B 两点之间的距离。
自 主 探 究
后来考古学家想出了这样一个方案: 他们在地面上选择了点 O, D, 使
OA=OC,OB=OD,且点 A,O,C 和点 B,O,D 都在一条 直线上,量出 DC=18 米,于是就知道 AB 的距离了,你 想知道为什么吗? 这个原理其实要用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
太湖街道中心学校
课题 1.5 三角形全等的判 定(2) 主备
年级(上)数学课堂探究案
授课日期
审核

授课日期
日 第

周 周
日 周
1.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之一“SAS” ,并能应用它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目标 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重点 难点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SAS” ,并能用它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SAS”及应用 学习过程 学习札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