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通论(完全版)

合集下载

民族学通论——精选推荐

民族学通论——精选推荐

民族学通论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导言☞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确立的历史条件和背景1、新大陆的发现,殖民统治扩张开阔了西方的民族志视野。

2、启蒙运动,自然法、社会契约论讨论赋予了“野蛮人”新的认知价值:人类社会、文化的进化;人类的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高尚的野蛮人——早期的民族学作品大都出自一些法理学家之手,通过想象他者来确立变革的合理性。

3、生物进化论:人类文化的差异被理解成文化进化的差异,人类的多样性被赋予时间意义,具有了新的学术价值,通过想象他者来确立自己的优越性,解释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为什么有不同的境遇。

4、知识生产的制度化:学会、刊物、大学职业化。

第一单元民族学研究的基础知识第一章人类的起源☞关于人类起源的理论探索1、劳动创造说:恩格斯说,猿到人的转变决定性因素是劳动。

类人猿的直立行走和前肢解放起决定性作用。

2、劳动“推动力”说:劳动是猿到人的主要推动力,但并不反映事物内部矛盾,不能说是人类起源的内因。

3、突变选择说:突变:遗传物质发生变化(生物基因及性状变化);选择:保留有利的、淘汰有害性状的过程(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隔离:地理(空间)隔绝→生殖隔离→物种(生殖隔离的种群)。

第二章人类的种族人类的种族又称人种,严格说来,所指的是现生人类这个统一物种即晚期智人当中的各个亚种。

种族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现代民族学家将其理解为经常在内部进行婚配和繁育的种群。

种族这个概念所要表示的主要是存在于外表体质特征上的人类变异,是人类进化和发展中必然出现并长期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是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的传统课题之一。

研究这个课题有两方面重要意义,从科学意义上讲,它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类起源以来的进化过程,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生物学特征与文化特征和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从社会意义上讲,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全人类各个种族一律平等的科学基础,破除种族偏见,维护人类尊严。

局限性:从科学上讲,没有任何生理上的障碍能把人类不同种族之间的成员隔离开来,拿任何种族中的任何成员身上的任何特质作标准,都能发现种族的内部成员之间的差异。

民族学通论笔记演示文稿.

民族学通论笔记演示文稿.

主要体征:肤色一般浅淡,却多是褐色,毛 发颜色不一,次生体毛发达,泪阜外露, 鼻高唇厚。
第二节 种族成因
第三节 种族和民族
第三章 语言与民族
第一节 语言的产生 人体机制应具备的特征: ⑴直立姿势的确定 ⑵大脑语言中枢的初步形成和发展 ⑶发音器官的完善
第二节 语言和民族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作为具体民 族成员而使用语言的人是文化的载体,语 言是维系民族的纽带,而民族又是语言赖 以存在的底座。
第四节 民族学实用调查法 民族学实地调查法包含两层含义;广义上讲,它是一 种方法论(methodlogy),狭义上讲,它是一种具 体的方法(method)
最实用的调查方法 ⒈观察与参与观察 ⒉个别访问 ⒊调查会 ⒋问卷法 ⒌谱系调查法 ⒍自传调查法 ⒎定点跟踪调查法 ⒏文物文献
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打破僵化模式适应新形势,建立新思维 专业基础扎实,知识视野开阔 善于沟通人际关系,具备应变能力
第七章 中国民族学的任务
第一节 近期中国民族学的主要任务
继续加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问 题的研究 进一步开展国内各民族的研究 加强世界民族的研究 继续开展国外民族学理论的研究 继续开展影视民族学(即影视人类学)的研究 进一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研究 开展民族文物研究和建立民族学博物馆 开展民族统计学的研究
民族学通论
第一单元 民族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民族学是研究民族共同体的一门学科
第一章 人类的起源
第一节
人类起源的理论探索
⒈劳动创造说 ⒉劳动“推动力”说 ⒊突变选择说
第二节 人类的远祖
第三节 直立人—真人的出现
标志: 第一个标志是人类体质发展的突破 第二个标志是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现 第三个标志是人类社会组织的出现

民族学通论

民族学通论

612民族学通论
一、考察目标
民族学通论是民族学一级学科及其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等二级学科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内容涉及民族学基础知识,民族学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等,包括民族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世界民族学渊流、中国民族学渊流、西方民族学流派、中国民族学流派、民族学研究方法等基本内容,同时涉及民族学发展趋势等内容。

二、考试时间:3小时
三、考试题型:5道论述题。

每题30分,总分150分。

四、参考教材:
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997年出版,2011再版
2. 郑杭生:民族社会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李绍明:民族学文选,成都出版社,出版时间:1995-10
五、考试内容:
1.民族学定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2.民族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3.民族学发展史略
4.民族学研究方法
5.世界民族概况
6.中国民族概况
7.中国各民族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制度、宗教信仰、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
8.中国基本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9.西方民族学流派及研究
10.东方民族学流派及研究
11.中国民族学流派及研究
12.民族学调查方法
13.民族学发展趋势。

608-民族学通论

608-民族学通论

608-民族学通论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5小题~共20分,1. 种族2. 民族志(ethnology)3. 社会性别3图腾崇拜萨满(shaman)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小题~共40分,1. 民族的精神文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述之。

2. 何谓“文化生存”(cultural survival),请简述之。

布朗(A. R. Radcliff-Brown)结构功能论的主要观点。

3. 请简述拉德克利夫-4. 请简述恰亚诺夫(A(B(Чаянов)小农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3小题~共90分,1. 请试述你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看法。

2. 请试述影响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

3. 请试述你对“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的论述的理解。

一、填空题,每空格2分~共20分,1. 远在民族学作为独立学科出现以前,世界各国就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民族学资料。

在西方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古希腊历史学家所著的《》中,即有大量于希腊、波斯与西亚各国的地理、历史和风俗习惯的记载。

关2. 1874年,英国不列颠科学进步协会编印发行了民族学田野调查考察专业手册《》,这是民族学学科产生的一个标志。

3. 1926年,我国学者蔡元培在《一般》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的论文,他提出民族学这一术语,明确了学科定义,对学科进行了界定。

4. 框架按照民族语言学分类法,我国56个民族的语言分别属于五个语系:即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

5. 《易经?贲卦》中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以化成天下。

”第 1 页共 4 页6.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符号的主要功能是指示。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称语言符号的形式为“ ”,而符号指示的意义内容为“ ”。

7. 在乡村人类学(rural anthropology)研究的理论预设当中,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地区的农民生计(小农意义上的)是以为生产和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的。

民族学通论笔记演示文稿127页PPT

民族学通论笔记演示文稿127页PPT

谢谢!
127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民族学通论笔记演示文稿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

民族学通论复习资料

民族学通论复习资料

民族学通论复习资料一、民族的定义: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拥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已经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二、民族学的定义: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究各族体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它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学科。

三、民族学的产生:19世纪中叶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世界各地区寻找原料和市场。

为了扩大殖民地,统治当地的国家和民族,必须研究殖民地各民族的社会情况。

在长期积累资料的基础上,为适应当时的需要,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产生,并得到迅速发展。

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1 为少数民族的识别工作贡献了力量2 大力进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3 研究少数民族社会性质五、种族的定义:种族又称做人种,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六、种族的分类:蒙古人种:亦称亚美人种或黄色人种。

特质特征是:皮肤浅黄,头发黑直,胡须体毛较少,颜面扁平。

鼻梁不高,唇厚适中,身材自北向南呈现从中高到较矮和从粗壮到纤细的过程趋势,眼内角多蒙古褶。

此人种分亚洲和美洲两大支系。

亚洲支系包括北、东、南三个分支以及各种过渡类型和混合类型;美洲支系指因纽特和印第安各族。

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西伯利亚和美洲,约占世界人口41%。

赤道人种:亦称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俗称黑色人种。

特征为:皮肤深色,头发黑卷,体毛不多,但大洋洲部分却相当发达;脸型较窄,鼻形低宽,唇厚颔凸,身材高矮不等。

赤道人种分尼格罗和澳大利亚两个支系以及各种过渡类型和中间类型,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包括热带非洲、大洋洲、南亚和东南亚的许多民族。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民族学通论》(修订本)评介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民族学通论》(修订本)评介

作者: 莺花
出版物刊名: 民族研究
页码: 111-112页
主题词: 中国民族学;民族学史;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有中国特色;修订本;社会形态理论;民族学研究;经济文化类型;少数民族地区;学科体系
摘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民族学通论》(修订本)评介莺花如何建设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学科体系,或者说,怎样使西方传入的民族学实现中国化,是本世纪初叶以来几代有关学者一直追求的目标。

为此,众多学人在实践中探索不疲,80年代以来更有多部较系统的专著...。

民族学通论(完全版)

民族学通论(完全版)

民族学通论一、名词解释:1.民族学:民族学是以民族与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

它包括很多二级学科:①民族学史;②民族问题理论;③文化人类学;④民俗学;⑤蒙古学;⑥藏学。

2.文化人类学:这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为人类学主要分支之一。

1901年霍姆斯创用这一专称,旨在强调人类学中研究人类文化的部分,以区别于研究人类体质的体质人类学。

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的过程,分析比较各民族、各部族、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区文化的异同,探讨和发现人类文化的一般和特殊规律。

该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整体方法、参与观察、比较法等。

文化人类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有进化论学派、传播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和功能学派。

3.人类学:人类学是一门全面研究人与其文化的学科,是一门历史和理论的实验科学,统属于自然科学,又属于社会科学。

4.语言学:语言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的内部结构,如语音、词汇、语法、句法和语言的发展规律。

语言学家在进行这种研究时当然也要联系社会、文化、民族等背景,但他们是从解释语言事实的角度出发的。

5.体质人类学:亦称为自然人类学,生物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主要分支之一。

是一门研究人类自身起源分布、演化与发展人种形成以与现代人种、种族、民族的体质特征、类型与其变化规律、人类体质特征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的学科。

6.“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志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省志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7、种族:种族,又称人种,是现代人类这个统一物种即晚期智人当中的各个亚种。

种族是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他们经常地在内部进行婚配和繁育。

这些特征是在一定地域内长期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

8、种族主义:种族主义宣扬人类的不同种族在本质上有优劣之分,“优等〞种族应统治和奴役“劣等〞种族的政治主X。

民族学通论(婚姻家庭、文化)201003

民族学通论(婚姻家庭、文化)201003

第四单元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婚姻是建立家庭的前提,家庭是缔结婚姻的结果,亲属制度则是婚姻家庭制度的产物。

第十二章婚姻家庭制度第一节婚姻家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婚姻指男女两性的结合,而且这种结合就是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社会制度及其文化和伦理道德规范所认可的夫妻关系。

婚姻关系的成立,意味着夫妻双方被此存在着各项权利和义务。

家庭是由—定范围的亲属(如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细胞。

它的联结纽带是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增加了收养关系,从而形成拟制血缘关系)。

家庭的结构和规模,通常存在的家庭结构类型,有核心家庭、扩大家庭、联合家庭、不完全家庭(即配偶缺一)、单亲家庭。

家庭规模的大小,与家庭类型密切相关,人口少者—至数人.多者十几人以至数十·百人。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婚姻家庭制度就其性质来说,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总是受着某种生产方式的制约。

婚姻家庭制度固有的自然属性,是不难为人理解的。

男女两性的差别和性本能,是婚姻在生理上的基础。

成年的男女,通过对异性追求,恋爱,达到结婚的目的.这就是生理作用的一种表现。

婚姻与家庭是以两性结合和血缘联系力其自然条件的社会属性和功能:婚姻不外是包含着生理学、生物学上的意义,他们说的家庭只是诸如生育、子女的保护和濡化、经济合作、亲属结构、性爱与性欲的模式和控制等。

社会性是人类的根本属性。

婚姻原子之间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种特殊形式。

为了揭示婚姻家庭的性质、特点及其产生和发展变化,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远非运用自然属性就能阐明,而必须从社会制度上去考察。

婚姻家庭中的社会关系,包括物质的和思想的两个方面。

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必然要在婚姻家庭的经济关系中表现出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的其他因素,也都对婚姻家庭有着程度不同的制约或影响。

第二节群婚及其家庭形式一、原始群实行杂交在人类发展阶梯的最底层.即原始群时期,男女成员之间,实行杂乱的性交关系,尚未产生婚姻规则,没有家庭形式可言,也没有真正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

民族学通论读后感

民族学通论读后感

民族学通论读后感一、引言《民族学通论》是当代民族学奠基之作,由法国人丢铁鲁(Emile Durkheim)所著。

作为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丢铁鲁通过深入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探索了民族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他对社会现象的解释。

在这本书中,丢铁鲁阐述了他关于民族的理论观点,对于我们理解民族和文化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以我的读后感为基础,从几个方面来介绍《民族学通论》对我的影响和启发。

二、民族与社会的关系丢铁鲁在书中引入了民族和社会的概念,并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民族是社会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由共同的文化、历史、价值观和社会结构等因素构成的。

而社会的各个方面又受到民族的影响,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这种相互关系使得我们可以从民族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现象,而不仅仅局限在个体层面的分析。

这一观点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提醒着我不要忽视民族和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日益加深,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特点和观点,以建立更加和谐和包容的社会。

三、民族认同与社会凝聚力丢铁鲁还探讨了民族认同和社会凝聚力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民族意识和认同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能够在一个社会中构建共同的价值观和集体行动的基础。

通过研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丢铁鲁强调了民族认同在社会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一种文明进程的理论框架。

我对这一观点的启示是,民族认同的建立和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我们需要通过加强社会凝聚力来促进民族认同的形成,并且民族认同的强化又会进一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这对于当代多民族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作用。

四、文化的传承和变迁在《民族学通论》中,丢铁鲁还关注了文化的传承和变迁对民族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文化是民族共同生活的基础,它具有历史传承性和社会变迁性。

文化的传承可以使民族保持稳定和连续性,而文化的变迁则是民族历史进程的一部分。

民族学通论

民族学通论

民族学通论第四章经济文化类型第一节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

1 经济文化类型不是单纯的经济类型,而是经济和文化相互联系的特点的综合体。

2 经济文化类型具有超地区性的特征3 每一个类型的文化特征首先取决于该类型所处地理条件所规定的经济发展方向4 经济文化类型是历史过程的产物5 各种经济文化类型都有着各自的历史年龄第二节1 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充分的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对于物质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为民族学对于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的起源和特征的研究提供了一条科学的认识途径。

这一途径有助于我们把研究的内容置于可以操作和验证的科学基础之上,进而克服民族学研究中容易出现的抽象化、概念化和纯粹思辨的缺陷。

2 这一概念和理论为世界民族分类这一重大的民族学研究课题提供了一套新的选择方案。

3 经济文化类型的理论能够对考古学中的“文化”“类型”等概念的形成和解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4 经济文化类型对于体质人类学材料和数据的搜集,分析和解释也能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5 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对于民族史志的撰写和讲授也能起到刚不动领性的作用。

6 经济、文化类型理论还能为民族学走向社会、积极参与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开辟出新的途径。

第一定义的修正经济文化类型是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下,并操持相同生机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

第二具体认识的深化我国学者提出了应该在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运用中加入结构层次分析的见解,即要求对每一个经济文化类型都要进行结构层次上的划分,以求认识的深化。

这种层次的划分的一般序列是:1 生态基础 2 升级方式(包括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及物质文化)3 社会组织形式及各种典章制度 4 意识形态(包括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等)第三研究方法的系统化首先,强调研究手段的综合。

即在研究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现象时,不仅考虑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因素,同时也要结合实际情况而注意到民族的分布和语言谱系以及历史文化区等方面的因素,尽量做到以经济文化类型为中心而兼顾从物到人,从环境到文化的各种情况,以求是研究结果最充分地体现各方面的实际状况。

民族学通论课程思政

民族学通论课程思政

民族学通论课程思政《民族学通论》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它涵盖了民族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研究内容,是我们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掌握民族学的基本知识,更要从中汲取思想政治教育的营养,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

民族学通论课程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越来越频繁,但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些文化差异需要我们去理解和尊重。

通过学习民族学通论,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发展历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尊重他们的文化差异,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交流和共同发展。

民族学通论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的能力。

通过学习民族学通论,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交流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跨文化交流的环境和方式。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民族学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更好地与不同民族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民族学通论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和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学习民族学通论,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民族学通论课程不仅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更是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认识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和文化自信,为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交流和共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701民族学通论

701民族学通论
五、参考书目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直立行走使人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劳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空间;脑结构和功能的分化日趋完善;语言的产生更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本质的变化。不断提高了人类的文明程度。
人类的种族:人种(race),是指人类在一定的区域内,历史上所形成的、在体质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和发型、身高、面型、头型、鼻型、血型、遗传性疾病等)的人群。通常把全世界的人划分为4个人种:
湖北民族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
民族学通论
编号
701
考试专业
民族学(一级学科)
一、考试性质
考试科目地位:民族学专业的专业学位课。
考试对象:报考民族学(一级学科)的考生。
考试目的:考察题的能力。
二、考核目标
《民族学通论》考试旨在对报考群体进行初步筛选,具体要求如下:
五、文化
文化的概念与性质: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性质: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文化创作离不开改革创新。必须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创新史。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说法,“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人们需要获得最新的文化产品来启蒙心智、认识社会,也需要通过最新的文化成果来获得精神上的依归和满足。
文化分类:按“级别类型”科学分类的理论方法,将“文化”大致划分为:
1.把原始主义文化、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社会共产主义文化和共产主义文化等做为“最高级别类型”的多元化文化体系。

民族学通论笔记演示文稿.共127页文档

民族学通论笔记演示文稿.共127页文档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民族学通论笔记演示文稿.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学通论一、名词解释:1.民族学: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

它包括很多二级学科:①民族学史;②民族问题理论;③文化人类学;④民俗学;⑤蒙古学;⑥藏学。

2.文化人类学:这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为人类学主要分支之一。

1901年霍姆斯创用这一专称,旨在强调人类学中研究人类文化的部分,以区别于研究人类体质的体质人类学。

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的过程,分析比较各民族、各部族、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区文化的异同,探讨和发现人类文化的一般和特殊规律。

该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整体方法、参与观察、比较法等。

文化人类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有进化论学派、传播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和功能学派。

3.人类学:人类学是一门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是一门历史和理论的实验科学,统属于自然科学,又属于社会科学。

4.语言学:语言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的内部结构,如语音、词汇、语法、句法和语言的发展规律。

语言学家在进行这种研究时当然也要联系社会、文化、民族等背景,但他们是从解释语言事实的角度出发的。

5.体质人类学:亦称为自然人类学,生物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主要分支之一。

是一门研究人类自身起源分布、演化与发展人种形成以及现代人种、种族、民族的体质特征、类型及其变化规律、人类体质特征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的学科。

6.“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志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省志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7、种族:种族,又称人种,是现代人类这个统一物种即晚期智人当中的各个亚种。

种族是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他们经常地在内部进行婚配和繁育。

这些特征是在一定地域内长期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

8、种族主义:种族主义宣扬人类的不同种族在本质上有优劣之分,“优等”种族应统治和奴役“劣等”种族的政治主张。

种族主义的基本内容是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其极端发展是种族灭绝。

9、种族灭绝:反动统治阶级为了本阶级的利益,借口种族、民族或宗教原因,整批地杀害某一集团的人。

10、种族的分类:胡顿1946年提出系统分类法,分为三大人种,即蒙古人种、赤道人种、欧罗巴人种。

11、黄色人种:亦称蒙古人种。

主要体质特征为:皮肤浅黄色,头发色黑形直,胡须和体毛较少,颜面扁平,鼻梁不高,唇厚适中身材自北向南呈现从中高到较矮和从粗壮到纤细的过度趋势,眼内角多有蒙古褶。

12、白色人种:亦称欧罗巴人种,俗称白色人种。

主要体质特征:肤色一般浅淡,部分呈褐色,毛发颜色不一,发型波状,次生体毛发达,泪阜(fu)外露,鼻高唇薄。

13、黑色人种:亦称赤道尼格罗人种。

主要体质特征为:皮肤浅黄色,头发色黑形直,胡须和体毛较少,颜面扁平,鼻梁不高,唇厚适中身材自北向南呈现从中高到较矮和从粗壮到纤细的过度趋势,眼内角多有蒙古褶。

14、劳动创造说: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包括了三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论点:(1)语言的历史和意识的历史同样长久,或者说语言与思维互动。

(2)分节语的出现是,人类童年的主要成就。

(3)语言产生的前提和条件是直立行走和劳动。

15、劳动“推动力”说:劳动只是一种特殊的适应手段,适应方式。

它适应外界条件的变化,推动古猿的内部矛盾性发展与转化。

16、.突变选择说:学术界另有学者认为,人类起源的决定因素是突变、选择和隔离。

简称突变选择说。

17、.腊玛古猿:腊玛是古代印度史诗中的英雄,该学名在1934年确定。

刘易斯(G·E·Lewis)认为,其犬齿与其他齿平列,无缝隙,齿弓与人一样呈抛物线型,脑量300㎝3,体重10-15公斤,可能是向人的方向发展的人科早期代表。

18、直立人:直立人分为早期直立人和晚期直立人。

以能人为代表的早期直立人,具有如下特征:⑴手足进一步分化,手已能制造工具,具有了人的性质。

⑵脑部较发达,平均脑量637cm3,有的高达810cm3。

⑶文化方面有砾石工具和粗制石斧,标志着真正的劳动的开端。

晚期直立人只是同早期直立人相对而言,在距今150-20万年。

19、智人:智人所处的时代是旧石器中、晚期,人类群体已从前氏族公社时期过渡到母系氏族的萌芽时期。

智人分为早期和晚期。

早期智人即过去所称古人和尼人;晚期智人——“智人的智人”即称新人。

20、语言: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一套象征符号系统。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最主要标志之一,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纽带,也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21、民族:斯大林所讲民族所下的著名定义中:“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质素曲稳定的共同体”。

2005年,国务院对“民族”做出新解释:民族是在一定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2、语言谱系分类:把世界上被研究过的即做过历史比较的语言按亲属关系做出分类,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语言谱系分类。

在这种谱系分类中,最高的谱系单位是语系。

同一语系中的语言在来源上是相同的。

语系之下的语言,根据关系的亲密程度而分成若干语族一个语族中的语言又可运用同样的原则分出若干语支;每个语支下可能有一种或几种语言。

确定语系、语族、语支的标准,就是运用语言学的历史比较法而证明语言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

语言谱系分类是民族关系的主要标志。

语言谱系分类中的缺陷不是历史比较法本身的缺陷,而是由于历史比较语言学家对欧洲以外的许多语言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

定点跟踪调查法:23、系统分类法:美国著名体质人类学家、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胡顿1946年提出的系统分类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流行。

他在充分考虑到大洋洲人种的地位之后,认为世界人类可以在第一个层次上分为三大人种,即蒙古人种、赤道人种和欧罗巴人种,每个人人种下面包括几个分支,分支下面又包括几个地区性的人种类型。

24、音位记音法:这原是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功,但因为民族学者的调查也要求首先记下语音材料,所以它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的基础。

准确地记录发音人的语音是用第一手材料进行比较、分析、考据和论证的先决条件。

当然,民族学并不一定要求调查者像语言学家那样全面地归纳和描写某种语言的整个音位系统,但它确实要求调查者对于所要论证的语言材料(特别是语词)做出准确的记录,而且这种记录必须用世界语言学界公认的国际音标进行。

音位记音法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而且在于它能为我们提供一把打开民族语言资料宝库的钥匙,为民族学的研究和论证工作开辟一个新天地。

因此,我们要求民族学工作者下苦功夫熟练地掌握国际音标的整个系统。

25、词义分析法:就是通过对词义特点的分析来认识其中包含的民族和文化特点,这一方法的认识论基础在于民族语言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紧密联系。

历史语言学的先驱格里姆曾讲过两段足以振聋发脯的名言:一是“我们的语言也就是我们的历史”;二是“关于各个民族的情况,有一种比之骨头、工具和墓葬更为生动的证据,这就是他们的语言”。

词义分析法的主要对象包括:第一,词的多重涵义;第二,复合词的构造反其涵义,第三,亲属称谓的外延;第四,借词;第五,词汇系统构造中的涵义。

26、同源词比较法:如果某个词在不同语言或方言里是同源的,那就说明讲这些不同语言或方言的人曾共同使用过该词。

事实上,这也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确定语言谱系的重要依据。

27、词源考证法:在民族学研究中,我们有时要对某一种话言现象的来源问题进行考证,以弥补其他方面材料的不足。

掌握这种方法有时能对民族学工作者论证民族史上的一些事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常被民族学家考证的语言现象是地名和民族名称,其中地名尤为重要。

地名在词汇中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考证地名的来源能够帮助我们推测古代民族的分布、迁徙及历史上不同民族相互接触的情形。

一个民族往往将自己的历史,将自己对于环境做出反应的种种经验即文化都凝聚积淀在自己的语言中。

28、.经济文化类型:是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下,并操持相同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

29、游猎经济文化类型:以采集生活地理上的植物、猎捕动物的办法获取食物的生计行为、其生活地点常常游不定。

是人类社会形成最早的经济文化类型。

30、游耕经济文化类型:俗称刀耕火种,是指在一片土地耕种一年或几年后便丢弃转移的农耕方式。

31、实地调查法: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

32、马凌诺斯基革命:指的是对民族学实地调查方法的创新,即开创了“参与观察”式的田野工作的新局面。

这是民族学实地调查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奠定了现代民族学实地调查的基石。

33、家支制度:凉山彝族奴隶制度。

家支,彝语称“楚西”或“楚加”,是以父子连名制谱系为纽带连接起来的父系血缘集团。

家支有自己固定的地域范围。

黑彝家支,起着奴隶主阶级专政工具的作用。

黑彝家支间彼此互不统属,各自为政。

每个家支对它的成员都有很强的约束力。

34、基诺族的长老制:它是基诺族的一种政治制度,村社一般有两个长老,首席称卓巴,次为卓生,由特定的古老氏族的最年长者充任。

他们是村社中受尊敬的领导人,其主要职责涉及村社生产、生活和宗教祭祀方面,在调解纠纷、对外交往等方面起作重要作用。

长老不脱离生产,没有薪俸报酬,具有公仆性质,但是在年节、婚丧平均分配食物时,可以多得到一部分。

长老制体现出原始民主。

35、瑶老制:瑶老制是瑶族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具有政治制度的职能,产生于原始农村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

瑶老是村寨的首领,由民主选择举或自然形成,一般由经验丰富、办事公道路,在村民中享有威望的年长者担任。

瑶老不脱离生产劳动,无特权。

其主要职责是主持村寨生产活动,调解纠纷,掌管宗教祭祀等公共事务,组织村寨共同抵御外界侵扰等等。

他们是社会的公仆,重大事务由全寨大会决定。

36、石牌制:是瑶族的一种具有原始民主残余性质的政治组织形式,具有政治制度的职能。

这种组织是以一个或若干个村寨为单位,对于防盗贼、保护生产、婚姻聘礼、保护外来正当商人、处理纠纷等问题订立共同遵守的规约,这种规约称为“石牌律”,刻在石牌上。

因此叫石牌制。

37、侗、苗、布依、水族的“款”:是湖南、贵州、广西一带侗、苗、布依、水族等村寨中具有农村公性质的社会组织。

参加“款”的村寨,彼此之间有相互支援的义务和监督执行“款约”的权利。

38、合亩制:是海南岛1947年以前部分黎族地区特有的一种生产和社会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