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文言文的句式与白话文的句式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即使是相同的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惯句式)。
除了疑问句和否定句之外,其他的句式都被称为特殊句式,因为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句式不同。
一、判断句(10种类型)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判断句的类型包括:1.“……者,……也”类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也”类型,如“此帝王之资也。
”3.“……者,……”类型,如“XXX者,扬之泰州人。
”4.“……,……”类型,如“XXX天下枭雄。
”5.“……者也”类型,如“XXX之参乘樊哙者也。
”6.“乃”类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7.“为”类型,如“XXX、XXX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8.“则”类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9.“即”类型,如“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10.“是”类型,如“巨是凡人。
”练: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3.而欲投XXX,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4.XXX为XXXXXX夫人。
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6.我为XXX,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7.蔺相如者,XXX也。
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9.“离骚”者,犹离忧也。
10.XXX之师,授之书而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1.四人者:XXX,XXX回深父,XXX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3.吾闻二世XXX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XXX。
14.我,XXX也。
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16.XXX,XXX也。
17.此世所以不传也。
18.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秦国是一个充满虎狼之气的国家,不可信任。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一、特殊句式1、判断句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没能早些重用您,现在危急了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这也像是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蔺相如)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失其所与,不知。
【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勇士,有智谋,适合差遣。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什么呢是因为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我们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只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不过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之急难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啊。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现在人家正好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告辞什么呢】2、倒装句式:(1)宾语前置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
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约束自己。
】王问:“何以知之?”【赵王问:“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俗语有这样的话说,“听到的道理很多,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
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
高考题展1.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之不能相存。
耕种之,锄之。
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
簸扬子,凡几涉手而入2.乡闾贫弱赖以不困。
洪武初,宁海及邻县饥,里中富人以麦贷贫乏者,每斗麦责谷二斗三升。
时贤母家有麦数廪,召诸子谓曰:“饥者众,而吾家幸有馀,安忍乘时取倍蓰3.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4.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B解析:ACD 是定语后置句;B 是状语后置句。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
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子叫做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动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一)用“者”、“也”为标志表示判断。
可分为四种状况。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构成“… …者, … …也。
”式。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庖丁解牛》 2、“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构成“……者也”式。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 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3、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 …者, … …”式。
①粟者.,民之所种。
②天下者.,高祖天下。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 …, … …也”式。
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即时训练1、找出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A.此三者,吾遗恨也 B.求人可使报秦者C.梁,吾仇也D.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答案:B解析:ACD 三项都是判断句;B 是定语后置句,者是定后的标志,可译为“……的(人)”。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安:<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焉:<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2)宾语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第一部分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被动句1.而君幸于赵王。
(……于……)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4.受制于人。
(……受……于……)5.为天下笑,何也?(为)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所……)(典型的被动句)7.若属皆为所虏。
(……为所……)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9.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
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五.词序(倒装句)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
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
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
比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1.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由两个或更多单句组成的复句。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使用非常广泛。
并列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句子2。
”两个句子之间用“,”相连。
例如:诸侯并举,进逼秦境。
天地肆春,百草各秀。
2. 连接句连接句是指把两个或多个单句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复句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连接句也是一种常见句式。
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于是)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或“于是”相连。
例如:君子好学,必进于师。
——《论语·为政》优游自在,不求闲静。
——《庄子·逍遥游》3. 并列连接句并列连接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通常会使用一些连词来连接各个句子。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也非常常见。
并列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连词(如而、亦、且等),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连词相连。
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天不我與,君亦不我與,豈不怨嗟!”(不但天不帮我,君主也不帮我,我怎能不悲伤!)《论语·卫灵公》:“不忠信,人不任也。
”(如果不忠实,就不会受到人们信任。
)4. 倒装句倒装句是指主谓语序颠倒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使用非常广泛。
它具有强调句子中的某一成分的作用,可以增加句子的表现力。
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如是、曰、曰是等)+主语+宾语/状语”。
例如:《楚辞·离骚》:“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庄子·逍遥游》:“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至人知无为之有为,不言之有言,无为而有为,矛盾而并存。
”5. 并列倒装句并列倒装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倒装句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但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并列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宾语1+主语1,连词+谓语动词+宾语2+主语2。
”例如:《庄子·逍遥游》:“肆意而无忧,安而不忘,随时而变古,能因事而制宜。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共四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前面不用“者”停顿,谓语后面“者也”连用,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中的“者也”不用译,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5)“者”“也”都不用。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7)用“是”做判断动词。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8)用“乃、即、则、皆、必、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a.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c.臣本布衣。
(《出师表》)2.被动句(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的形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分析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惯上称之为“倒装”。
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
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如: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在介词前。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4.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2)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并不多见)
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翻译的时候要把它提前用作状语,因此,我们也称它“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例如: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高高的庙堂) (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
文言文复习之文言句式一、特殊句式1、判断句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没能早些重用您,现在危急了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这也像是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蔺相如)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失其所与,不知。
【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勇士,有智谋,适合差遣。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什么呢?是因为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我们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只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不过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之急难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啊。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现在人家正好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告辞什么呢?】2、倒装句式:(1)宾语前置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
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约束自己。
】王问:“何以知之?”【赵王问:“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俗语有这样的话说,“听到的道理很多,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
2023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专题复习—特殊句式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装。
下面我们分别进行梳理: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有判断标志,“者………也”“为”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和氏璧,天下之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此乃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例:人为鱼肉,我为刀俎。
《鸿门宴》2.直接用“是”表被动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例: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3.没有判断标志词例: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注意:判断句,翻译时,要翻译出判断动词“是”。
文言文特殊句式(二):被动句1.有被动标志词例: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例: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2.用介词“被”直接表示被动例: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3.意念被动句例: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文言文特殊句式(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例: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省略谓语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3.省略宾语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4.省略介词例: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注意:翻译时,补充的成分要加括号。
文言文特殊句式(四):宾语前置1.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古人之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大王来和何操?《鸿门宴》例:不然,何以至此?《鸿门宴》常见的疑问代词:何谁胡安曷焉奚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例: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4.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强调名词宾语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总复习
⑦而耻学于师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2、“乎”(相当于虚词“于”)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异乎三子者之撰 ③浴乎沂,风乎舞雩 ④相与枕藉乎舟中 3、“以”字短语 ①加之以师旅, ②因之以饥馑 ③为国以礼 ④具告以事 ⑤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几句不同的是
(1)而耻学于师 (2)为国以礼 (3)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4)不拘于时 (5)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6)异乎三子者之撰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形成宾语前置。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②何伤乎? ③则何以哉?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
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之
之
之
(2)介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情况
何
何
项王 东向 坐
宾语一般是在动词(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 件下,把它放在动词(介词)的前面。
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吾、 之、余)作宾语,形成宾语前置。
①不吾知也。(不了解我啊) ②毋吾以也 《……侍坐》
选(4)
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
谓语 主语
2、美哉,我少年中国!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1、省略主语(1、承前省;2、承后省;3、对话省) 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省略谓语。 本(为)长安倡女
4、省略介词。
3、省略宾语。
①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②竖子不足与(之)谋。
特殊句式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
省略句
6、复杂的省略。(有些句子省 略了较多的成分要联系上下文仔 细加以辨别)
如:
成名将其 上于盆而养之,饲之以 蟹白栗黄, 于促织 备 极护爱,留 之 以 待限期,以 之 塞官责。 庄宗 庄宗 其后用兵, 庄宗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 于 庙, 庄宗 负 之 而前驱 , 庄宗 及 庄宗 盛 之以锦囊, 请其矢, 凯旋而纳之。 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 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
常用判断句式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者,......也。”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也。”
例:“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者也。”
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 “乃”“则”“即”“皆”“耳” 等表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陈胜者,阳城人也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9.刘备,天下枭雄
分析句子: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陈胜者,阳城人也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9.刘备,天下枭雄
答案说明: B句不是定语后置句。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 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 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 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 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 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判断句
判断句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涉及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 之间关系。 2.要作出判断。 3.句中能译出“是”字(表肯定或否定)。
5、直接判断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本文对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进行总结,包括:
1. 并列句
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主谓结构相对独立的句子组成,通过连接词(如“而”、“乃”、“或”等)来连接起来。
并列句常用于表达两种相对独立的事物或概念。
例如:
孟子曰:“民无食,我饮水”。
仲尼曰:“吾不怨天,不尤人”。
2. 省略句
省略句是在句子中省略掉某些成分,使句子更为简洁明了。
常见的省略句包括主语省略、宾语省略和状语副词省略等。
例如:
乞与之道,不才请示于俸禄幸而乱。
3. 并列结构句
并列结构句是在句子中使用对偶结构或对称句式,通过对比和呼应来达到修辞的目的。
例如:
形躯可恶,溺识可恶,不为人臣可恶,与其听汝之所好,不如说而已矣。
4. 倒装句
倒装句是将谓语动词或助动词放在主语之前,以强调某种语气或表达特殊的语境或感情色彩。
例如:
功名富贵,一世安闲。
以上是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的总结。
通过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作品。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2.南冥者,天池也 3.野马也,尘埃也 4.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5.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被动句 为 为.....所 见 于
宾语前置 1.什么是宾语 2.文言文充当宾语的词 代词---何 安 之(未之有) 宾语前置最常见句式 1.疑问句---何 安 2.否定句---未之有
Hale Waihona Puke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挟飞仙以遨游 相与枕藉乎舟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而寒于水
示天下以仁义 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而君幸于赵王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定语后置 1.什么是定语 修饰名词的词叫定语, 定语在前, 名词在后。
1.马之千里者,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 蚓无爪牙之利 4.村中少年好事者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2.省略介词(于以)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月出东山之上
主谓倒装 仁哉文王
1.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2.大王来何操? 3.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4.项王曰:“沛公安在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古之人不余欺也。 7.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状语后置 1.什么是状语 修饰动词,形容词的句子成分叫状语 2.文言文充当状语---介词结构(介词+名词) 3.状语后置判断标志----1.(于以乎) 2.于+名词 以+名词 乎+名词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一、表示疑问(一)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例】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财物时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二)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2.“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三)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凭什么使自己在赵国安身立足呢?)2.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四)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例】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五)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例】1.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六)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例】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七)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例】1.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蒋琬问道:“现在幼常(马谡)因为有罪而被处死,已经整肃了军纪,丞相为什么反而哭了呢?”)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一)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被雇来种地的,哪里能富贵呢?)2.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二)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刀子和砧板,我们就像砧板上待割的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呢?)(三)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1.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四)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五)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例】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唉!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六)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例】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豫州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七)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八)……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1.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九)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1.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十)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十一)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即使才能低下,难道害怕廉将军吗?)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祸患常常在细微处累积,智慧和勇气多被所沉溺的事物困住,难道仅是听信伶人才会这样吗?)三、表设问(一)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例】1.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
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考题展1.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之不能相存。
耕种之,锄之。
刈获之,载积之,打拂就无法生存。
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3分)2.乡闾贫弱赖以不困。
洪武初,宁海及邻县饥,里中富人以麦贷贫乏者,每斗麦责谷二斗三升。
时贤母家有麦数廪,召诸子谓曰:“饥者众,而吾家幸有馀,安忍乘时取倍蓰之息 ------方孝孺《童贤母传》翻译:里中富人以麦贷贫乏者,每斗麦责谷二斗三升。
答案:村里有把麦子借给穷人的富人,每斗麦子要求归还二斗三升谷子。
3.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翻译: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3分) 答案:众诸侯在定陶一起拥护(戴)汉王做皇帝。
4.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B解析:ACD 是定语后置句;B 是状语后置句。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
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子叫做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动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一)用“者”、“也”为标志表示判断。
可分为四种状况。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构成“… …者, … …也。
”式。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庖丁解牛》 2、“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构成“……者也”式。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 莲,花之君子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页
课程(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第2页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
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
第3页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
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
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
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
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再如:沛公安在?(《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
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削币说》)
(三)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
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
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
“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第4页(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
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
“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