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经济学

合集下载

理解传媒经济学

理解传媒经济学

理解传媒经济学第一章传媒经济学介绍一、什么是传媒经济学1、传媒经济学:是把经济学的研究与传媒学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学问,研究的是在传媒业中不断变化的经济因素。

传媒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制作内容……满足各种各样的欲望和需求。

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1、国内生产总值(GDP):代表着一个国家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该国国境内所创造的所有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2、商业周期:经济并不是以稳定或是始终如一的速度增长,而是以一系列上下波动的商业周期运行,可分为四阶段:低潮期、恢复期、高潮期、衰退期。

3、边际效用:指消费更多或更少某一特定产品所带来的满足感的变化。

(03名解)4、边际效用递减:一个消费者消费某一特定产品越多,他或她逐次从每个单位的产品中获得的满足感就越少.三、经济理论中的公司1、生产:是一种资源的转化,即把劳动力、土地和资金转化为商品和服务。

2、传统公司理论的核心:所有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

3、对传统公司理论的有关传媒的两种批判:一是商业活动纯粹受利润驱动的假设过于粗糙和简单,传媒常常还追求政治利益等。

二是这一理论没有考虑公司的规模和组织结构。

由公司所有人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由经理人经营:追求销售收入最大化/公司发展目标;4、机会成本:以特殊用途使用某物的成本就是不以最佳用途使用该物所被忽略的利益.比如把资源从电脑游戏部调配到光盘生产部所产生的机会成本,可以被计算成为生产更多的光盘而必须放弃的电脑游戏的产量。

5、生产函数:描述了成本投入和不同规模产量之间的关系。

6、边际产量:在其他条件要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要素的增加或减少,公司总产品(总产量)产生的变化。

7、收益递减规律:如果在一定量的固定要素(如车间和设备)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可变要素(如技术人员)的增加,这个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随之降低。

(在传媒公司中,常常是递增,因为复制成本基本为0或很少)四、竞争市场结构1、竞争市场结构主要分为: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

传媒经济学1

传媒经济学1
传媒经济学
授课教师 唐晓童(副教授)
传媒经济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传媒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 传媒经济是指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的相关经 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在当代特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的媒介生产、分配和消费实践。 • 传媒经济学是研究如何运用有限的媒体资源,最大 程度满足传媒消费者信息需求的边缘应用性学科。
第一节
传媒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 辨析:传媒经济学、经济学
• 从资本运动(购买、生产、销售)环节来看: • 1,生产者 • 传媒经济学中的生产者的政治属性强于经济属性, 是第一属性。经济学中的生产者只是追逐利益的团 体,经济属性是第一属性,而政治属性是生产者追 逐利益的条件。 • 2,产品 • 传媒经济学中的产品绝大多数为信息形态的精神产 品,如新闻、电影、户外广告、手机信息等;经济 学中的产品绝大多数为实物形态的物质产品,如衣 服、肥皂、汽车等。
第三节 学习与研究传媒经济学的意义
• 二,实践角度
• (一)为我国传媒产品走向市场提供了理论依据 • (二)为我国传媒产业走向国际市场、与国际接 轨提供了理论依据 • (三)为传媒产业的资本运营找到理论依据 • (四)为传媒产业的多元化运营找到理论依据
第二节 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和内容
• 三,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动态
• (一)传媒全球化问题 • 全球化背景下传媒业的兼并与整合、传媒的国际化 战略及其障碍,媒介公司及其活动的国际化与全球 化都是关注的焦点。 • (二)新技术问题 • 数字技术对传媒经济制度安排提出了新要求,它对 产业成本、服务价格产生哪些影响?传媒消费者是 否乐意接受?这些成了经济学和传媒经济学研究的 一个个热点。 • 在因特网上建立可行的市场和商业模式、高清晰度 的数字电视以及移动内容服务,所有这些都为当前 研究提出了新的议题。

传媒经济学第二章 影响力经济——关于传媒产业本质的经济学解读

传媒经济学第二章 影响力经济——关于传媒产业本质的经济学解读
数效应
2.3 从注意力到影响力的转化机制
以上从个体和社会层面对注意力资源的 配置做出了剖析。在一个信息超载的时代, 人们能够用来接收信息的注意力资源和处理 信息的心智资源显示出了其稀缺性。现代社 会信息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的不对称性越加剧, 争夺注意力资源的竞争就越激烈。
2.4 受众有效可支配注意力——媒介影响力建 构的核心与前提
从受众注意力的凝聚到媒介影响力的发 挥,都是以受众有效可支配注意力的投入为 前提的。从个体层面而言,受众的有效可支 配注意力是其进行媒介消费时的预算约束; 从社会层面说,它在空间上的规模性凝聚和 在时间上的延展积累又是传媒建构和实现影 响力的基础。
2.5 提升注意力资源价值的两种途径
2.5.1 通过受众媒介接触行为与日常生活的彼 此渗透提高有效可支配注意力的时间长度
思考与练习
1.如何看待现代西方经济学分析框架在传媒经济研究中 的作用?
2.传媒行业的特殊性的内涵是什么? 3.媒介注意力资源在个体配置与社会配置两个层面上是
受哪些因素影响的? 4.什么是注意力资源配置对于社会资源配置的乘数效应? 5.从注意力到影响力的转化机制是什么?怎样理解“传
媒产业的价值本质是影响力经济”?
2.5.2 提升内容与广告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及其 与传播环境在培育
2.6 在注意力资源争夺中不同媒介载体的优势 对比与替代性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介共存的时代,不同 性质的媒介之间的竞争关系如何?这取决于我 们对于媒介市场的定义和对于市场分类的不 同口径。如按照地理区域来划分,还是按照 人口统计学特征进行人群划分?在特定市场中, 它们的可替代程度如何?在整合传播中又有哪 些互补优势?
传媒经济学第二章 影响力经济——关于传媒产业本质的经济学解读

《传媒经济学》课件-02传媒产品的生产与消费

《传媒经济学》课件-02传媒产品的生产与消费
《传媒经济学》课件-02传 媒产品的生产与消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目录
• 传媒产品的生产 • 传媒产品的消费 • 传媒产品的发展趋势 • 传媒产业的商业模式 • 传媒产业的政策法规
01
传媒产品的生产
传媒产品的定义与特性
总结词
传媒产品是指通过传媒介质传播的信息内容 ,具有信息性、文化性、娱乐性等特性。
详细描述
传媒产品是传媒产业的核心产出,其本质是 信息内容的传播。它涵盖了各种形式的信息 ,如新闻、广告、娱乐节目等,这些信息通 过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传媒介质传 播给受众。传媒产品具有信息性、文化性、 娱乐性等多种特性,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价
网络化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传媒产品能够 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打破了 地域限制,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与 共享。
个性化与定制化
个性化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传媒产品 越来越注重个性化,以满足不同用户 的需求。
定制化
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传媒 产品能够根据用户的喜好和习惯进行 定制化推送,提高用户体验。
值观念、消费行为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传媒产品的生产流程
总结词
传媒产品的生产流程包括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审查发布等环节。
详细描述
传媒产品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需要进行信息采集,获取各种新闻、事件、数据等信息来源;然后进行 加工制作,将采集的信息进行筛选、编辑、制作成完整的传媒产品;最后经过审查发布,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合规 性,将产品传播给受众。
付费模式的优缺点
优点在于收入较高,用户忠诚度高;缺点在于需 要不断提高内容质量和服务水平以吸引用户付费。
3
付费模式的适用范围
适用于互联网媒体、专业杂志、高端报纸等。

传媒经济学

传媒经济学

1-15章1.传媒经济学就是应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念来分析传媒产业中的包括资源配置问题在内的各种议题。

2.从受众注意力的凝聚到媒介影响力的发挥,都是以受众有效可支配注意力的投入为前提的。

3.媒介受众有三个分身:预估受众、实测受众和实际受众。

4.规模经济是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性。

5.需求可以分为个人层面需求与市场层面需求。

6.报纸“负定价”或免费的奥秘在于其收益来自两个部分:一是发行;一是广告。

7.劳动、资本、土地(自然资源)是最重要的三种生产要素。

8.市场结构是根据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进入壁垒进行考察的。

9.当政府规制的成本高于收益时就会出现政府失灵。

10.媒介产业是指从事大众传播媒介生产和运营的企业的集合。

11.文化折扣,指的是文化产品的价值在不同文化市场上所遭受的减损。

12.传媒资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才资本、实物形态资本、价值形态资本和无形资本。

13.传媒并购指传媒企业间的兼并与收购,是一种通过转移公司所有权或控制权的方式实现资本扩张和业务发展的手段。

14.传媒无形资本运营的方式包括交易式无形资产运营、融资式无形资本运营、扩张式无形资本运营和投资式无形资本运营。

15.媒介产品的三要素为:载体、资讯和规则。

1-15章1.传媒经济学主要有三种视角:微观经济学视角、管理经济学视角和政治经济学视角。

其中基础性的视角是微观经济学视角。

2.媒介消费者面临的预算约束,除了有效可支配收入外,同时还有有效可支配注意力。

3.受众碎化受三个因素的影响,第一是受众差异性;第二是技术先进性;第三是政策许可。

4.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5.媒介产品市场中卖者改变产量的伸缩性和考场时间长短会影响到媒介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

6.“相对常数”理论认为广告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相对稳定。

7.工作态度的改变、备择机会的改变和移民以及就业政策的改变则会引起传媒产业劳动市场供给曲线的移动。

8.媒介产业中的大部分属于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知识点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知识点

第一章初识传媒经济学一、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1.传媒经济的定义传媒经济,是指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

当代的传媒经济特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媒介生产、分配和消费实践。

2.国外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1)传媒经济学关注和研究的是形形色色的媒介运营者,如何在各种资源非常有限的前提下,满足受众、广告业者与社会在资讯和娱乐等方面的各种欲求与需要。

(2)传媒经济学研究传媒产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一定的内容以满足社会公众各种不同的欲求与需要。

总之,上述两种表述在内涵上是十分接近的,都肯定了传媒经济学是运用关键的经济概念来分析传媒产业。

3.国内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1)传媒经济学是研究传媒的社会功能及其生产消费过程的规律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它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如何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来生产各种信息和娱乐内容,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和需求。

(2)传媒经济学主要从事对信息传播活动所消耗的物质资源的分配和补偿方式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类传播媒介的经济运作规律,以及传媒经济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

(3)传媒经济学“研究的是媒介经济的基本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其核心是要研究媒介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总之,应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来分析传媒产业中的包括资源配置问题在内的各种议题,即是传媒经济学。

二、传媒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西方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1)西方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四个阶段①第一阶段,20世纪20至30年代传媒活动与传媒产业初步进入经济学、管理学视野,传媒经济学科开始孕育。

这一时期涉足无线电广播、广告、电信等传媒领域的主要是美国的一些学者,如杰米、维尔等。

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新闻史上“喧嚣的20年代”。

当时的无线电广播业突飞猛进,NBC、CBS等主要的广播公司先后成立,频率频谱的管理相当混乱,广播业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传媒经济学

传媒经济学

传媒经济学1。

传媒经济,即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啊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2.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前,徐宝璜的《新闻学》、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等著作中,对报纸的印刷、销售、发行、广告等已有了一些扼要性的论述。

30年代,在民营报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有人集中开展了报业经营管理研究,如刘觉民的《报业管理概论》等。

新中国成立之后,传媒的经营时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出现过关于“报纸具有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的观点,以及办报需要根据读者需要的“读者需要论”,但是并为成为主流观点。

1978年改革开放揭开了中新网事业和传媒产业发展的新的一幕.从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渐渐摆脱了传播学研究的惯性思维,实现了四次比较大的突破。

(1)第一次突破,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引入新网领域的研究,并且引发了人们对商品性的思考.(2)第二次突破,是将产业的概念系统应用到传媒领域,传媒产业化的提法日益成为共识。

(3)第三次突破,是对传媒经济本质和特殊规律的认识的深化。

(4)第四次突破,是尝试将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完整地引入传媒产业领域。

3。

稀缺,指的是人类的需要总是超过现实的生产能力.任何个人和社会面临的核心经济问题是稀缺问题。

在传媒经济运行过程中,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不难获得,真正稀缺的是当代人的注意力资源.因此,传媒经济领域的研究中的,除了作为稀缺资源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外,更重要的是稀缺注意力资源的配置问题。

4。

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指的是稍微多做一点或少做一点某种活动的成本和收益.5。

机会成本,即一种商品的生产或消费中的其他方面的牺牲。

通常指其他各种牺牲中最大的牺牲。

6.公共产品,即同时满足了收益时的非排他性和消费时的非竞争性两个特点的物品和服务。

7.传媒影响力,“就是它作为咨询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所打上的术语自己的那种渠道的‘烙印'”。

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传媒生产

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传媒生产
来谈。
三、结构性控制:新闻生产流程
(一)传统生产流程
传统的传媒生产流程遵循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的观点,倾向于把工作分解成若干极其简单的
任务,然后交由专门人员去完成。
传媒传统生产流程的重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劳动分工带来效率提升。
第二,传统生产流程将复杂的生产活动细分为一系列标准化劳动并明确规定每一细分工种的
略,又通过深度访谈方式,汇总了国内新闻工作者一系列
的 “隐藏文本”,如 “时空转换策略”“责任转移策略”“报道事
实策略”“合纵连横策略” “反客为主策略”及 “钻研漏洞策略”

二、群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
(二)内化视角:新闻常规
进入21世纪以来,新闻生产社会学发生转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新闻生产社会学内部的转向。
中重复出现的习惯性社会实践。
“对于传媒组织,常规是一套控制机制,以促使媒介工作 者达到组织的预期目标;对于
传媒内容生产者,常规是他们工作时所依循的脉络。”
不少新闻常规虽然出现在新闻教科书中,成为在校学生可以学习的 “显性知识”,但其
最初 的存在形态却是新闻实践过程中隐含的 “默会知识”。新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这些
的,编辑是重要的 “把关人”,他们的个人偏好等主观因素在新闻选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 时
“无形”环境亦会影响编辑的把关行为。
二、群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
群体层面的非正式约束研究将目光转向特定结构中人与人之间的功能互动。20世纪50年代和70
年代,新闻编辑部里的生产机制曾引起研究者较大的热情,研究者特别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
第二,新闻生产社会学拓展为媒介生产社会学。
(1)研究的行业类别由新闻业扩展到流行音乐、图书出版、新媒体等非新闻类行业。(2)研究的生产场域由线下

传媒经济学专业介绍

传媒经济学专业介绍

传媒经济学专业介绍该专业为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专业概况:本专业为新闻与传播学之下的二级学科,2004年开始独立进行硕士、博士招生。

该专业方向在传播学学科下一直存在并有较长历史,由喻国明教授等领衔开拓创新,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均取得不少成就:教学方面,该专业已为国内学界与业界培养了不少高层次人才;科研方面,该专业人员在实证研究、市场调查、理论与实务研究等方面都有较好建树,若干年来推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出版了相当数量的著作、论文、研究报告等。

各项研究成果均受到学界与业界的广泛认可,在全国占据领先地位。

主要研究方向: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传媒经济理论与传媒经济实务。

传媒经济理论研究主要解决传媒经济理论体系的完善问题,并对传媒经济发展提出一些深入的、终极性的思考等;传媒经济实务研究则紧密结合传媒经济实践,主要解决传媒经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可操作性建议等。

研究内容:本专业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传媒业运作。

以传媒业的经济运行为核心内容,涉及内容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广告资源的生产与销售、传媒业的产品及特性、传媒业的盈利模式、传媒业的政府规制、传媒业的发展趋势及战略等等。

此外,当下传媒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研究重点。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传媒业界、政府机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研究人才、教学人才和实务人才。

专业师资力量:目前本专业有四位教师,分别是博士生导师喻国明教授和周蔚华教授(兼职博导),硕士生导师张辉锋副教授、丁汉青副教授、韩晓宁博士。

对外学术交流:在对外学术交流方面,除积极走出国门、参与学术交流外,本专业还经常举办国际性、全国性论坛,其中2006年作为承办单位之一承办了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大会。

此外,本专业经常聘请境外该领域优秀研究者来学院开设课程、举办讲座、进行交流等;还与传媒经济领域内国际知名学者皮卡德教授主持的瑞典延雪平大学媒介管理与商务运作研究所等一些科研机构建立了经常性的信息交流。

浅谈传媒经济学论文

浅谈传媒经济学论文

浅谈传媒经济学论文一、内容简述本文首先介绍了传媒经济学的背景与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媒行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应运而生。

本文将概述传媒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及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文章将探讨传媒经济领域的基本经济问题。

这包括传媒市场的运行机制、供需关系、市场结构等宏观问题,也包括微观层面上的媒体经营、受众行为等。

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深入理解传媒行业的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产业角度分析传媒经济的发展现状。

介绍全球范围内以及特定地区的传媒产业发展概况,分析行业内的竞争格局、产业链结构以及新兴趋势等。

还将探讨政策环境对传媒产业的影响,包括政策法规、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内容。

在论述过程中,本文还将引入案例分析,以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具体案例在传媒经济领域的应用和表现。

这将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实用性。

本文将总结研究成果并提出展望。

对论文中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阐述当前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方向和可能的研究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传媒经济学领域的深入发展,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传媒经济学的定义与背景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传媒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日益受到重视。

传媒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传媒行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科学。

它既关注传媒产业的经营与管理,也研究传媒产品的生产、消费与市场运行规律,致力于揭示传媒行业的经济特性和发展机制。

该学科的兴起,既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也与其内在的经济特性紧密相连。

从历史背景来看,传媒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

随着互联网、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传媒产业的蓬勃兴起,传媒行业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和复杂,对经济学理论的需求也日益增强。

全球化背景下传媒市场的开放和竞争态势加剧,使得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此背景下,传媒经济学逐渐从传统的经济学体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传媒经济学

传媒经济学

传媒经济学简介传媒经济学是研究传媒行业与经济关系的学科,它综合运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传媒产业的运行机制、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等问题。

传媒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对于了解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提高传媒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传媒行业的经济特征传媒行业作为信息传播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经济特征:1.市场广度:传媒行业的市场涉及到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多个媒体形式,覆盖了广泛的受众群体;2.垂直整合:传媒行业具有垂直整合的特点,即一个传媒企业可以涵盖多个媒体形式,如一个传媒集团既拥有电视台、广播台等传统媒体,又拥有互联网新媒体等;3.创新性和不确定性:传媒行业的主要产品是信息和文化创意作品,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不确定性,需要依靠创作者和专业人才的努力提供不断更新的内容;4.数字化与网络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媒行业的发展越来越数字化和网络化,传媒企业需要适应这种趋势并进行相应的战略转型。

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传媒产业结构与市场竞争传媒经济学研究传媒产业的结构特点、市场竞争形式以及媒体所有权对市场竞争的影响等问题。

传媒产业的结构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比重,以及传统媒体内部的垂直整合程度等。

市场竞争的形式包括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等,不同的竞争形式对传媒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影响有着不同的影响。

传媒产品的创意与生产传媒经济学研究传媒产品的创意和生产,包括内容创作的经济激励机制、版权保护与创新、创意产业的价值链等问题。

传媒产品的创意对于传媒行业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传媒经济学研究如何通过经济手段激励创作者提供高质量的创意内容,并保护创意产权,有助于促进传媒产业的创新发展。

传媒企业的经营管理传媒经济学研究传媒企业的经营管理,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传媒企业作为商业实体,需要具备良好的经营管理能力,传媒经济学通过研究传媒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实践经验,为传媒企业提供指导和借鉴。

传媒经济学教程完整版

传媒经济学教程完整版

传媒经济学教程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传媒经济学教程》考点第一章P9微观经济学视角包括哪些方面的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还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要素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等。

P19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内涵、特征是什么?满足了收益时的非排他性和消费时的非竞争性两个特点的物品和服务就是公共物品。

完全符合上述两个特点的叫作纯公共物品;部分符合上述两个特点的叫准公共物品;完全不符合上述两个特点的叫作私人物品。

纯公共物品需由政府提供,准公共物品应由政府和私人联合提供,私人物品则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提供。

P24传媒的“二元产品市场”谁提出的内涵是什么(问答题)“二元产品市场”由传媒经济学者罗伯特·皮卡德1989年提出。

内涵:“二元产品市场”指媒介只创造一种产品,却活跃于两个性质迥异的市场。

媒介的二元市场存在两个产品市场(内容产品市场及广告服务市场)、两类消费者(家庭和企业)和两个收入来源(发行收入与广告收入)。

“二元产品市场”是传媒产业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

第二章P45什么是“共鸣效果”“溢散效果”“共鸣效果”:扮演意见领袖的媒介通常是传统的建制媒介,跟进的媒介是另类媒介,这种议题流动方式,被称为“共鸣效果”。

“溢散效果”:“反对议题”有可能由另类媒介引入建制媒介的视野,这种由另类媒介流向建制媒介的方式,被称为溢散效果。

P48什么是媒介的“序参数效应”(问答题)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实物商品的需求是不连贯的,缺乏内在的必然联系。

然而,媒介的序参数作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自觉要求。

提供特定信息和情绪体验的媒介内容产品,本质是塑造人类社会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意志,这是社会个体的一致性需求,不仅有连贯性,而且始终存在着将所有内容商品的需求联合成统一体的内在趋势。

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传媒生产要素

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传媒生产要素

三、劳动力的价格——工资
(四)明星高收入
一些剧院演员的工资收入不如影视明星高,并不一定是因为前者不如后者优秀,而是因 为影视媒体技术可以让影视明星的表演能相对便宜地卖给消费者,从而更容易获得被消费者 品评、追捧的机会。
另外,传媒业降低投资风险的需求亦助长了明星的产生及明星的高收入。消费者口味千 变万化,传媒产品的市场风险难以预料。面对如此高的风险,投资者降低风险的一种选择是根 据员工以往表现和声望来决定投资。当众多投资者都追捧以往业绩记录优秀的少数人时,明 星的受关注度和收入自然也就抬高了。
第三节
传媒资本运营—— 产业与资本要素的协同
传媒资本运营—— 产业与资本要素的协同
➢ 一、传媒资本运营的关键点 ➢ 二、传媒无形资本运营
一、传媒资本运营的关键点
传媒资本并不是简单指传媒企业财务报表上的金融资产,它提供了审视传媒企业所拥有整 体资产的一个视角。
从构成上看,传媒资本涵盖了传媒实业资本运营、金融资本运营、产权资本运营以及无形 资本运营等几大类别,它既具备资本的共性特征,同时基于传媒业精神文化产业的特质又呈现 出一些特殊规律,其中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传媒无形资本在传媒资本构成中占有很大比重。
二、劳动供给
(一)个体劳动供给曲线——有可能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与其他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曲线虽然都反映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但劳 动供给曲线可能“向后”弯曲。假使你是一名制片人,你的劳动供给曲线可能如下图所示,你 的劳动与闲暇的分配可能如下表所示。
二、劳动供给
(二)劳动供给曲线的移动
以上我们谈的是个体劳动的供给。正如某种职业劳动市场的需求曲线是无数单个需求 曲线 的加总一样,某种职业劳动市场的供给曲线也是从事该职业的无数个体劳动供给曲 线的加总。

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传媒消费者

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传媒消费者
按照西蒙的有限理性的行为模式,人们在选择时,没有必要在时间上无限追溯、在价值观上涵盖 全部,也没有必要把选择中的每一个问题都与世间所有其他问题扯在一起。
同超凡模式相比,行为模式舍弃了不少形式化的优雅,但这种舍弃却赢得了更多的回报,尤其是 提供了看待理性的新方式大量的人类思维产生以及人们得以正确决策的原因,主要在于拥有良好的 直觉或判断力。
这是一种社会化自我的需要,个人通过评论、转发的内容的 价值来更新个人门户。这不仅 是维护社会交际的需要,也是个人 “前台”名片的升级。这种 集体社会化的需要支持社交网 络的信息流。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有一个消费者平台和 一个信息流动的平台。
因此,热门话题和文章,用 “刷屏”来展现内容,其实是通过 “转 发”这种行为,占据 了大部分人的个人门户,同时也是个人门户信息的一部分,是一个关系 链中的即时消息,接续 传递着信息流。
三、个体性 (一)产销者
而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 (AlvinToffler)在 1980年撰写的 《第三 次浪潮》中,将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词铸成一个新词 “prosumer”,并沿 用至今, 意思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界限模糊,两者将最终融合。
三、个体性 (二)自门户
从个人费每日新 闻、 专业知识、娱乐、信息等。
“互释人”的角色有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就是观点表态的多元化,以及对用户自身 而 言强烈的赋权感。用户对自己的传播影响力有了更为直观、数字化、可统计的感受。 传媒消费 领域的赋权,也是传媒消费结构化变迁的开始。
第三节
传媒消费心理与动机
一、传媒消费者的“非理性”
(一)选择的三种模式
组织管理大师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曾经提出“选择”的三种不同模式:超凡模式 (the olympian model)、直觉模式(the intuitive model)和行为模式(the behavioral model)。

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

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

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成为以信息技术带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新的动力源,在这之中,有一种社会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传媒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生活带来的改变。

这种改变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传媒业自身的改变,另一个是传媒业带给周围环境的改变。

这两点都蕴涵在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时代变迁中。

传媒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所谓的“注意力经济”,传媒产业提供的是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从传媒业自身的发展来看,这种平台的建设已经突破了旧式的平面、静态、互动时滞的缺点,在利用声光电、数字技术等各方面打造一个全方位的硬件互动平台,形成了立体式的、高技术含量的,同时仍然包含着传统产业的社会经济领域。

有鉴于此,传媒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带动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1、传媒业自身产业链的拓展和发展。

从传统的报纸、到现在的数字电视、计算机多媒体等,传媒业自身产业链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发展。

如果单单考察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业,则印刷、造纸、采编、广告、出版发行等行业是支撑其发展的产业链上的环节,如果加入数字技术的支撑,则电信、网络、数字信号处理、传输技术等等,哪怕是在这之中的一个“零部件”环节也会成为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传媒经济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所谓注意力经济,就是指当市场充分关注信息对称以及信息自身的价值时,则公众对信息的注意力就会成为有价值的东西。

信息的价值一是表现在其自身的内容上,包括对其产生的联想等,另一个价值在于大家关注的程度以及由此对关注者产生的深远影响。

任何一种传媒形式所传递的信息都具有这两种价值的基本表现,比如说广告,如果是招商广告,则当阅读者恰好是对这则广告感兴趣的人,则这种信息自身内容的价值就显得比较大;如果是普通的商品广告,则从统计的角度看,这个信息的价值体现、甚至是该传媒形式的价值体现就在于公众对它的关注程度。

如果再从信息量的产生和新知识的获得上考虑,传媒经济所体现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源源不断地传播信息、产生信息和创造新知识,而这正好符合了当今社会整体发展趋势的要求。

文化传媒产业的经济学分析

文化传媒产业的经济学分析

文化传媒产业的经济学分析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传媒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化传媒产业不仅是一种文化模式的表现,更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领域。

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化传媒产业进行分析。

一、产业定义文化传媒产业是指所有与文化创意相关的生产、传播、调节、消费和服务等活动。

包括诸如影视、音乐、出版、广告、数字媒体、文艺表演等领域。

这些领域中,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主要源自文化和知识。

文化传媒产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二、产业形态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传媒产业的形态也在不断改变。

现阶段,文化传媒产业主要形态可分为三种:1. 传统文化传媒产业传统文化传媒产业主要包括电影、音乐、出版、印刷等传统形态。

这些媒介通过线下渠道传播,依靠实体店铺完成销售和分发。

随着压缩版权保护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传统文化传媒产业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但是,在一些地区和领域,传统文化传媒产业仍然有活力。

2. 新媒体文化传媒产业新媒体文化传媒产业是指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诞生的一类媒介。

如,网站、手机应用、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等。

新媒体文化传媒产业蓬勃发展,其互动性和跨地域特性,为文化传媒产业赋予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3. 跨媒体文化传媒产业跨媒体文化传媒产业通常指跨越数字媒体的纸质媒体,如电影、电视剧、动画、连续剧等。

这些跨媒体文化产品,最终产品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实现广泛传播,实现了最大化的利益。

三、经济学分析1. 内需市场传统文化传媒产业在内需市场中,具有高度的受欢迎程度。

经济变化对文化传媒产业的影响不大,主要原因是文化传媒产业的消费主体不只限于高收入人群,还包括更普遍的人群。

传统文化传媒产业细分市场,既便利了消费者,同时也使生产生态更加多样化和均衡化。

在一定程度上,传统文化传媒产业的市场稳定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互促进的产物。

2. 跨境市场文化传媒产业的全球化,是跨境买家、跨境卖家和跨境运营商共同推动的。

理解传媒经济学笔记

理解传媒经济学笔记

理解传媒经济学/[英]道尔(Doyle, G. )著;李颖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9(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翻译版)书名原文:Understanding Media Economics第1章传媒经济学介绍什么是传媒经济学传媒经济学是把经济学的研究与传媒学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门学问,它所研究的是在传媒业中不断变化的经济因素,这些因素时刻指导或约束着从业人士如经理人、决策人进行抉择。

经济理论中的公司传媒公司所具有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以某种方式参与制作、包装和发行传媒内容。

所谓的“生产函数,描述了成本投入和不同规模产量之间的关系。

‘‘边际产量,是在其他条件要素投人不变时,随着一种要素投入的增加或减少,公司总产品(或总产量)产生的变化。

‘‘收益递减规律,表明如果在一定量的固定要素‘如,车间和设备)上增加一个可变要素(如,自由技术人员)的使用数量,这个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将最终降低。

但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所相反的是,许多传媒公司产量(或者更确切地说,对于产品的消费量)的增加往往是享受递增而不是递减的边际收益。

竞争市场结构理论上,市场结构主要分为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即,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以及垄断。

这些结构的区别主要在于市场中有多少个互相竞争的生产者和销售者。

如果一个市场内只有少数几个供给者,而它们的产品无论是同质的还是异质出都还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的话,那么这种市场结构就是寡头垄断。

寡头垄断是传媒公司所处市场的最普遍的市场结构类型。

规模经济在传媒中很普遍,因为这个行业的特点是高初始生产成本,低边际再生产和分销成本。

范围经济一一通过多种产品的生产而实现的经济——也是传媒企业的普遍特征。

传媒的主要经济学特征传媒具有的一个整体特征就是传媒公司常常同时分别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市场销售它们的商品。

传媒业与众不同,因为其各行业}是在友卡德所指的“双重产品”市场运营。

传媒公司创造了两种商品,第一种是内容(电视节目、报纸、杂志文章等),第二种是受众。

传媒经济学

传媒经济学

1、传媒经济学,就其学科体系来看,在中国尚处于建构的过程中。

中国的传媒经济研究以专著的形式出现,大致始于20世纪80年代,开初是在某一个领域,渐次发展为从整个传媒范畴的理论视野出发,已在20世纪末。

2、传媒经济学的多种定义:传媒经济学从广义讲,是研究传媒产业与传播媒体实现最佳社会效益与最佳经济效益统一的规律及其经营管理艺术的科学;狭义讲,是研究传媒产业与传播媒体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规律及其经营管理艺术的科学。

3、从本质上看,传媒经济学是以新闻传播学与经济学的交叉为核心的交叉学科。

4、从1566年需要用一文钱才能阅读的手抄新闻《威尼斯公报》产生起,世界传媒经济市场即宣告诞生。

5、传媒经济的多重属性(特性)1).传媒经济是商品经济:所谓传媒经济是商品经济,是指传媒经济具有商品经济共同的运行规律。

新闻信息产品的商品性在市场上的表现形式有两种:○1、直接的市场交换,即传方提供新闻信息产品,受方付费购买。

例如,报刊杂志、收费电视; ○2、间接的市场交换,即传方提供新闻信息产品的同时又向广告客户出售版面或播映时间,这时收取的广告费,表面上是某一版面或播映时间的交换价值,其实版面或播映时间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它们的价值来自新闻信息产品。

2)传媒经济是政治经济:传媒经济是政治经济,是指传媒经济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政治的力量,依循政治经济规律,而非依循商品经济规律运行,却仍然能得以发展的属性特征。

3).传媒经济是公益经济:所谓传媒经济是公益经济,是指传媒经济在特定的情况下,依循公益事业发展规律,而非依循商品经济规律运行,却仍然能得以发展的属性特征。

6、注意力经济:一般认为“注意力经济”的概念是美国学者迈克尔·H·高尔德哈伯(Michael H.Goldhaber) 1997年12月在美国著名杂志HotWired上发表的《注意力购买者》(Attention Shoppers!)一文中提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