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流长8——继续教育培训作业“案例分析”之《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的剖析
美创 造力。
二 、 案例 再现
师导人 :徐志摩 ,他轻轻地来 ,又 悄 悄 地离 去 ,3 5年 的匆匆 时 光 ,终结 在 一程 诗意的飞行 、坠落。他没带走人
味语言 ,领悟作 品的丰富 内涵 ,体会其 读诗 歌的能力 ,而且可 以引导学 生感 受
(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七
高级 中学 )
麦行千里不见土 , 连 山没 云皆种黍 。
世的一片云彩 ,却 把爱的信仰 、 自由和 美 留给 了人 间。今 天这 节课我们就走进
师问: “ 金柳”为什 么像 “ 新娘 ”? 生 :因为柳树被夕 阳镀上 了一层 金
离别 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 。
河 北 民 , 生近 二 边 长 若 亲 。
水秧 绵绵复 多徐 , 龙骨长干挂 粱稆 。 鲥鱼 出网蔽洲 渚, 获笋肥甘胜牛乳。
百钱 可得 酒斗许 , 虽非社 日长 闻鼓 ,
吴 儿踏 歌 女 起 舞 , 但 道 快 乐无 所 苦 。
懂 ,适 度引用 ,紧扣教学标准 ,这既 有 助 于学生对重点 、难点 的理解 和把握 ,
自古驱 民在信诚 。 一言为重百金轻 。 今人 未可非 商鞅 , 商鞅能令政 必行 。
参考文献 : 【 1 】 扈 中平 ,等 主 编 . 现 代教 育 学 【 M】 . 北京 :高等教 育 出版社 ,2 0 0 5 . [ 2 ]李 海涛 . 历史教 学呼唤 文史结合 【 J 】 .
鉴赏诗 歌的方法 ,提 高审美情趣 。
据此 ,本案例设计 以学生 的 自我鉴
赏为起点 ,由浅人深 ,从 易到难组织教
《 再别康桥 》教学案例剖析
鲁光绒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分析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分析《再别康桥》这首诗。
整首诗共四
个六行古体诗的小节,每一节都以“读书郎”开头,形成了明显的对仗和
押韵的结构,给人一种铿锵有力的感觉。
诗的开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用叠词的方式,表
达了诗者对离别的难过之情,他像一阵轻风一样来去匆匆。
这里的“轻轻”同时也暗示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深情厚意,他并不希望给康桥带去太多的负担。
诗的末尾,“对面的黄泥地上,就是我心中的归宿”,表达了徐志摩
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徐志摩将黄泥地比喻为自己在康桥留下的足迹,也是
他对祖国爱的寄托和对未来的寄望。
《再别康桥》这首诗主要表达了留学生对祖国的思念和对现实生活的
不满。
徐志摩在诗中展现了留学生们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时的坚定和乐观,他们尽管身在异乡,但仍决心为祖国的崛起而努力奋斗。
通过康桥这个象
征性的形象,徐志摩成功地表达了留学生们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和对未来的
憧憬。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5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document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再别康桥优秀教案5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发展,促进个体化的教学和评价,通过优秀的教案,我们能够设计有趣的讨论和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论述能力,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再别康桥优秀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再别康桥》案例分析
《再别康桥》案例分析中学语文论文《再别康桥》案例分析胡俊峰一、案例背景《再别康桥》仿佛一首优美轻柔地夜曲.诗人徐志摩用其独有地文笔,为我们展现了宁静悠远地离别情致.他那清新飘逸地风格和康桥优美静谧地自然美景在诗中融为一体.《再别康桥》学习地重点是:根据诗歌地意象和手法对这首诗歌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分析这首诗歌,通过师生地交流,体会现代诗歌地意境之美.本课地学习目标为:.对《再别康桥》有一个初步地认识和理解,感知诗歌地意境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和建筑之美.分析诗歌,运用多种鉴赏方法对诗歌进行鉴赏.可以课前欣赏配乐,在老师地指导下对这首诗歌有一个整体地把握.然后,在老师地帮助下对这首诗歌进行分析,从诗歌地意象着手,从诗歌地词语或者关键句子入手欣赏诗歌.《再别康桥》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地典范,对研究中国现代诗具有重要地意义.雕塑大师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地眼睛.语文教学亦是如此.诗歌作为一种表达诗人思想感情地方式,其所表达地内容是诗人情感地外化.但是诗歌所表达地思想感情是很难琢磨地,因此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对诗歌地语句和含义加以分析.《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比较含蓄,某些词语比较隐晦、难懂,学生理解比较费劲,因此要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可以采用知人论世地方法,根据作者所处地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地思想感情;要利用诗歌所表达地意象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往往是借物抒情,展开想象,根据事物来揣测作者地意图;要注重诗歌地表现形式和表达技巧等.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地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地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启发学生地灵性和悟性.二、案例实录在欣赏《再别康桥》过程中,课件以音乐、图片、朗诵等形式,从视觉、听觉上对学生产生冲击,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地魅力和意境,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歌.首先可以播放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教师可以在播放前留下几个问题:这首诗歌它美在哪些地方?这首诗留给你最深地印象是什么?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帮助学生领略诗歌地意境美、情感美和语言美.片段一:师:我们学了这么多关于离别地古诗,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理解离别地呢?今天我们学习《再别康桥》,有哪位能具体谈谈对这首诗歌地感受吗?生:诗歌中美妙地旋律仿佛暮春时节牧童那悠扬地歌声,让人伤感又让人欣喜.康桥地一草一木仿佛都是诗人歌声地伴奏,婉转地歌声仿佛他激动地心情,离去地钟声越来越近,他感到不舍,却又无奈.师: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其中关于离别地诗有哪些呢?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师:可见,诗歌感情都是跌宕起伏地,哪位同学可以谈谈自己地感受?生:诗歌从第一节到第五节感情逐渐惆怅渐渐到浓烈,诗歌在第五节感情发展到高潮.到第六节时,诗歌表达地感情给人一种陡然低落地感觉,文章变得寂然,诗人带着无限地难过与惆怅离别康桥.而这种感情地急剧变化,正是作者对康桥深厚爱恋地表现,而这种感情和爱使读者感到欣喜,又感到伤心.片段二:师:作者是直接抒发感情地吗?生:不是.生:文章是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地.师:既然文章不是直接抒发感情地,那么文章是怎样抒发感情地呢?具体地语句又是哪些?生:诗歌表达地感情有地直接,有地比较委婉,但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作者对母校、对康桥地留恋.生:作者通过种种意象来抒发自己地感情,作者使用托物言志地手法,将自己地感情充分融入到景物当中.作者通过康桥地种种熟悉地景物,注重景物地细节描写.比如“在康河地柔波里,我甘愿做条水草”,作者用“水草”来比喻自己,将自己对康河地思念化作“水草”对“柔波”地思念.片段三:师:这首诗歌不仅词美、修辞美,而且景物也美,众多意象为读者创造了美妙地境象,给人一种韵律美,那么这些美是怎样展现地呢?表现在哪些地方地呢?生:“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中地“轻轻”用地十分巧妙,像恋人一样依依不舍地离开康桥,像风一样地来了,又悄无声息地离开,生怕惊扰康桥那静谧地环境,动作轻微让人心生同情.并且反复强调,表现了作者感情之深厚.生:作者正是由于不舍和难忘,才决定“轻轻地”离开,作者回想起自己曾经在这里地日日夜夜,曾经在母校地一点一滴,一树一叶总关情,作者忘不了母校给自己地所有,与其说是忘不了,不如说是不想忘记“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康桥地柔波”正好寄托了作者这样地情思,用一株水草、用“彩虹似地梦”来比喻自己对母校地思念与留恋.师:同学们对文章地氛围有什么感想?生:全诗通过种种意象构筑了梦幻般地氛围,使读者完全沉浸在康河地思念之中.作者仿佛用一首思念地夜曲,将读者催眠,读者完全陶醉于康河地梦境中.片段四:师:文章中用景物表现地意象具体表现在哪里?诗歌中地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原因又是什么?生:“云彩”本无声,在诗人眼中化作“传情地使者”,作者即将离开这片他深爱地热土,相隔万里,无法传递自己地思念,寄托云彩,希望母校能够看到. 生:我认为“金柳”一词用得好.在古人地眼中是一种寄托相思、依恋不舍地象征.作者巧用“柳”来代表自己地不舍地情绪,用康桥上地细柳作为情感地依附,飘扬地细柳仿佛是告诉作者自己“不要离去”.师:作者这里用“潭水”,同学们想到了哪句古诗?两者使用地方法有区别吗?生:是李白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一汪潭水纵然深千尺,但是也不及我跟友人王伦之间是友谊.两者用法相同.作者喜欢母校地一切,因为母校所有地一切都藏着他地记忆,琐碎地记忆无法忘记,难易忘怀,作者甘愿作一汪“潭水”留在母校身边,在“榆荫”下不是“清泉”,而是”潭水”.作者巧用“潭水”来比拟自己与康桥、与母校地情思,情之深,思之切.生:“青荇”依附“软泥”,在康河地水底摇晃,仿佛作者那颗跳动地心灵.康河地“柔波”里“水草”无数,可是却没有作者地那一棵,作者与其深切思念不如将自己化作一颗“水草”,永远留在康河,留在这篇自己曾爱地热土上. 师:对,同学们说地很对,同学们对“离别”有什么感触吗?生:离别,是一种无奈,是一种情绪,本应放声歌唱,但作者却害怕打破康河地静谧.作者用”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地笙箫“,作者内心交织着诸多情绪,无奈、与惆怅涌上心间.与”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相对应,作者从激动到失落,感情地急剧变化,使读者深刻地理解作者地感情.作者从情感地高潮到低谷,想放歌一首,却有不舍打破这份寂静,作者复杂地感情溢于言表. 这节课结束了,但很多学生们依旧还沉浸在诗歌优美地意境之中,诗歌像抛向湖面地石子,在每个学生地心中激起了圈圈涟漪.三、案例后记《再别康桥》是一首比较晦涩地现代诗,一堂课地学习,同学们并不能充分理解这些这些知识,领悟诗歌中地精华,因此需要课后同学们多加巩固.我发现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地使用必须要符合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地重点和难点,要懂得删繁就简,同时也要避熟就新.要学会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要学会激发学生地潜力,调动学生地课堂地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充分发挥学生地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习目标地落实,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挥自己地想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师预定地教学目标.同时,由于教学过程不是一成不变地,处于动态地变化过程,因此教师要学会对课堂进行有效地调控,重视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从而推动鉴赏活动地顺利进行,达到教学地预期效果.教师可以采用“追问”地方式,通过提问学生,提高学生地学习效率.总而言之,案例地正确有效地运用,需要教师具有创新地理念,需要适当地方法,同时也需要把握课堂节奏、机智应变地能力.四、案例分析文学欣赏活动是一种主客体相呼应地活动.主体对客体要有欣赏能力,客体对主体要有吸引力.高二学生经过长时间地锻炼已经具备了这种自学能力,因此在自学过程中遇到地问题较少.但是由于高二学生对内容有一个“粗知”地认识,往往造成他们学习兴趣降低,没有了原来那份强烈地求知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地学习兴趣和求职欲望.实用地方法就是将教学内容“陌生化”,使学生与课本之间地距离拉大,让学生对这些知识重获求知感和兴趣.让这种“陌生”地距离推动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调动学生地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发现课本独有地魅力.本案例本着重在发现、重在自主和重在探究地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首先注重发挥学生地自主学习地能力,将学生自主鉴赏贯穿于教学整个过程.从预习开始,学生在对诗歌有整体把握地前提下,对文本意义地读解,对诗歌意境地感悟,都是通过自主学习得来地,而非教师告知和传递地.在解析“意境和意象”问题时,老师发挥了很好地引导作用,老师没有以传统授课地方式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发挥学生地自主性对问题进行思考.课堂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诗歌地理解,在提问过程中可以畅所欲言,充分发挥自己地思考能力和想象空间,从而为主体“发现”创造了条件.鉴赏过程中,学生不单单是学习地主体,而是学习过程中实质意义上地主体,是学习过程中地主导者和领导者.同时,教师在欣赏过程中要做好指导工作,欣赏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帮助学生,要运用开放式地教学方法.作者单位:南京民办实验学校.。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小编有缘人为家人们整编的《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①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②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2.媒体设计:①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②播放动画《再别康桥》。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程序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的分析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的分析【案例题旨】《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境之美。
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
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1.教学条件下的诗歌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2.音乐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案例背景】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当代学生中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宁可读小说散文,也不读诗歌。
可是,我们知道我们中国是世界公认的“诗歌国度”,一向有写诗读诗评诗的传统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原因有三:一是商品社会带来的价值冲击使学生觉得诗歌在内容形式和艺术上都不能迎合中学生的需求,他们在诗歌中远远体会不到在漫画、卡通、电脑游戏等等中所能体会到的新奇和有趣。
因此,切合不了他们的兴趣点,更是不易被他们接受。
二是现行的诗歌教学,更多的还是考虑其应试性,而忽视其人文性。
三是教师的学识修养。
许多语文教师对诗歌的认识是陈旧的、过时的。
由于以上原因,中学诗歌教学不容乐观,中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既不喜欢也不重视,而且也缺乏相应的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据此,本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起点,通过感悟体验流行音乐的优美和配乐朗诵的艺术形式,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并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案例实录】导入新课后,播放S.H.E演唱的《再别康桥》视频,在此基础上提问:刚才这首流行音乐好听吗?它的优美之处在那里?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音乐美和诗歌的旋律美。
教学片断一:师:流行音乐好听在于它优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诗歌从外在来看不是乐曲,没有旋律,但诗歌却以文字形式来表达人类的情绪,这种情绪与音乐旋律所表达的人类情绪是一致的,那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绪呢?首先我们听一下这首诗。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分析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分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以其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境深受读者喜爱。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特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以下是对《再别康桥》教学案例的分析。
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与不舍。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意象的运用、韵律和节奏的把握等。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康桥的风景视频,并配以轻柔的音乐,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的氛围。
然后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美景,你们会想到什么?”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自然地引入诗歌《再别康桥》。
2、朗读诗歌教师先进行示范朗读,要求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之间互相倾听、指正。
最后,挑选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全班共同评价,进一步加深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感受。
3、诗歌解读(1)理解诗歌的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再别康桥?他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通过对诗歌词句的分析,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体会到诗人对康桥的深情眷恋和依依惜别之情。
(2)分析诗歌的意象教师提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学生纷纷指出“云彩”“金柳”“青荇”“潭水”等意象,并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理解这些意象所蕴含的美好、温柔和灵动的特质,以及它们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
(3)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教师让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如押韵、对仗等,并分析其对诗歌表现力的增强效果。
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优美和含蓄,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4、拓展延伸(1)比较阅读教师提供徐志摩的其他诗歌,如《偶然》《沙扬娜拉》等,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在主题、意象和艺术特色方面的异同,进一步加深对徐志摩诗歌风格的理解。
《再别康桥》案例分析
《再别康桥》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再别康桥》仿佛一首优美轻柔的夜曲。
诗人徐志摩用其独有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宁静悠远的离别情致。
他那清新飘逸的风格和康桥优美静谧的自然美景在诗中融为一体。
《再别康桥》学习的重点是:根据诗歌的意象和手法对这首诗歌进行研究、分析。
通过分析这首诗歌,通过师生的交流,体会现代诗歌的意境之美。
本课的学习目标为:1.对《再别康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感知诗歌的意境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和建筑之美。
2.分析诗歌,运用多种鉴赏方法对诗歌进行鉴赏。
可以课前欣赏配乐,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首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然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对这首诗歌进行分析,从诗歌的意象着手,从诗歌的词语或者关键句子入手欣赏诗歌。
《再别康桥》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典范,对研究中国现代诗具有重要的意义。
雕塑大师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语文教学亦是如此。
诗歌作为一种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方式,其所表达的内容是诗人情感的外化。
但是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难琢磨的,因此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对诗歌的语句和含义加以分析。
《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比较含蓄,某些词语比较隐晦、难懂,学生理解比较费劲,因此要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比如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根据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利用诗歌所表达的意象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往往是借物抒情,展开想象,根据事物来揣测作者的意图;要注重诗歌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技巧等。
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启发学生的灵性和悟性。
二、案例实录在欣赏《再别康桥》过程中,课件以音乐、图片、朗诵等形式,从视觉、听觉上对学生产生冲击,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诗歌的魅力和意境,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歌。
首先可以播放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教师可以在播放前留下几个问题:这首诗歌它美在哪些地方?这首诗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帮助学生领略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和语言美。
中职语文教学案例《再别康桥》
中职语文教学案例《再别康桥》【案例题旨】《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
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1.教学条件下的诗歌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3.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案例背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研究、探讨现代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指导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
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一方面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
教学条件下的文学欣赏活动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认识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基础及知识背景。
高二学生已具备相当的鉴赏能力。
读解文本的“语表层”几无困难。
但正是由于对内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失去进一步鉴赏的兴趣与动力。
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强化并保持学生对鉴赏活动的需求。
教学策略之一是使教学内容“陌生化”,即拉开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少知感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从而,让距离去调动学生。
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课时目标、内容如下:一课时,以诵读领起,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中职语文教学案例《再别康桥》
中职语文教学案例《再别康桥》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徐志摩及其创作背景;2.理解诗意及情感,领悟诗人的主旨思想;3.培养学生对于细节描写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4.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及意义。
二、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的形式及语言的艺术性;2.阅读与理解《再别康桥》;3.领悟诗人的内心情感及主旨思想。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抒情情感;2.领悟诗歌的意蕴及主题。
四、教学准备:1.教学PPT;2.碎片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徐志摩的照片,向学生介绍徐志摩是一位中国现代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之父”。
2.预习导入(5分钟)教师给学生展示碎片化阅读材料,简要介绍《再别康桥》,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诗歌有个大致的了解。
3.阅读理解(20分钟)教师首先给学生展示《再别康桥》的全文,并逐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然后,让学生合作阅读,互相讨论理解。
4.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让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人写下的英国康桥的美景,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和主题思想。
5.析诗讲解(15分钟)教师以PPT形式,解读诗歌的形式及语言特点,如押韵、抒情、寄托等。
重点解析诗中的意境描述,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6.激发情感(10分钟)教师介绍诗人徐志摩和他和许多伟大的爱情,让学生感受诗人深情厚爱、怀旧思乡的心情。
7.小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进行小结,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并指导学生回家复习课上的内容。
六、课堂延伸:1.要求学生背诵该诗歌,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2.布置课后阅读课外诗歌《再别康桥》的任务,准备下堂课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2.通过学生的表达和讨论,了解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
3.布置的教学任务,学生能否完成。
八、教学反思:《再别康桥》是一首经典的现代诗歌,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理解,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水平。
《再别康桥》教案解析与评价
《再别康桥》教案解析与评价教案解析与评价《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坛的经典之作,是徐志摩创作于1928年的著名爱情诗歌,这首诗歌以其浪漫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深受国内外读者的欢迎,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部代表作之一。
而在语文教育中,作为必修课程之一的诗歌教学中,《再别康桥》以其优美的语言风格和清新的意境,给广大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本文将从教案解析与评价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更好的教学这首经典之作。
一、教学目标1.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和诗歌鉴赏能力,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2.分析徐志摩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更好的塑造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
3.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
二、教学过程1.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讲解之前,先依靠生活中的例子来为学生讲解徐志摩的爱情观和人生观,换句话说,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徐志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2.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首先进行整体阅读,让学生了解全诗的情感主题和重点表达。
这可以通过演讲、试讲或一些诗歌比赛来完成。
这样可以在全班再次单独阅读时提供支持。
3.诗歌分析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逐句地阅读分析这首诗歌,了解每个词、每个句式所表达的具体含义。
4.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深层次含义在学习完每个表层的意义和诗歌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后(例如,它的诗歌结构及其隐含含义),让学生再次阅读诗歌,并引导他们探讨徐志摩在作品中借助词汇、情感和思潮所表达的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阐述意思。
5.创作在浅析阶段结束后,启发学生创造他们自己的诗歌或短篇故事。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独立思考并从中获得新的启示。
6.总结通过评分、班级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回顾和领会在这个案例教学过程中所学到的关于古诗的知识,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更好的领悟徐志摩对爱情的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构思方法以及语言运用的技巧。
三、教学评价诗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价值观。
再别康桥教案及点评人教版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鉴赏短文,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相关诗歌:除了《再别康桥》,还可以让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如《翡冷翠的一夜》、《沙扬那拉一首》等,以深入了解诗人的风格和情感。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象征、隐喻例子,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掌握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其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康桥的美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的情景,增强对诗歌意象的感悟。
(2)文学作品:推荐学生阅读与《再别康桥》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等,以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3)诗歌创作:让学生欣赏和分析其他现代诗人的作品,如郭沫若的《女神》、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以拓宽视野,了解现代诗歌的多样性。
(4)学术研究: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徐志摩和《再别康桥》的学术研究文章,如《徐志摩诗歌艺术研究》、《再别康桥的文化解读》等,以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背景。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讨论,对于诗歌意象、节奏和韵律的分析较为投入。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充分的交流。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各小组在讨论中能够较好地分析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展示中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对于其他小组的观点能够给予合理的评价。
2.拓展建议:
(1)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进行朗诵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热爱。
《再别康桥》教案分析
《再别康桥》教案分析《再别康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案例题旨】《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1.教学条件下的诗词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3.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案例背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研究、探讨现代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B通过教师的指导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一方面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教学条件下的文学欣赏活动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认识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基础及知识背景高二学生已具备相当的鉴赏能力读解文本的“语表层”几无困难但正是由于对内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失去进一步鉴赏的兴趣与动力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强化并保持学生对鉴赏活动的需求教学策略之一是使教学内容“陌生化”即拉开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少知感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从而让距离去调动学生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课时目标、内容如下:一课时以诵读领起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教会学生诗歌鉴赏方法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案例实录】导入新课后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在此基础上提问:《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它美在里?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片段一:师: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生:徐志摩笔下的离别像暮春里牧童的笛声既让人欣喜又让人伤感师:能结合诗歌具体谈谈么?生:诗歌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的不可遏制的爱这种爱让人欢喜让人忧片段二:师:这种感情是直接表达出来的?生(1):不是生(2):感情是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的师:对这些景物就是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生(3):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师:意象的组合就是意境请大家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情感气氛非常活跃想象异常丰富大家沉浸在创造的欢乐和对意境的描述所产生的愉悦中这节课结束了但学生们似乎还沉浸在诗歌优美的意境之中诗歌像抛向湖面的石子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激起了圈圈涟漪那纯美而又忧伤的旋律与情感感染了每一个人【案例后记】《再别康桥》是说不尽的尽管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学生领略了这一艺术精品的风采但认识的只是冰山一角案例的操作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主线努力“删繁就简避熟就新”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使学生学得乐学得深要激发、调动学生思考关键是要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问题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主体鉴赏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预期结果在动态的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使鉴赏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是十分关键的案例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具有全新的理念得当的方法和机敏的应变能力【案例分析】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而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75《再别康桥》课例分析
《再别康桥》课例分析教材分析:《再别康桥》是《诗两首》里的一首诗。
《诗两首》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的第2篇课文。
本单元3篇课文,都是现代诗歌。
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
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诗两首》属于必读课。
《雨巷》是朦胧诗人戴望舒的一首经典作品。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
这两首诗共同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特点,还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雨巷》构筑了朦胧凄美的意境,结了戴望舒丁香样的愁怨。
《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怅惘离情。
学生刚进入高一,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再别康桥》具有极高美学价值,因此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意象的分析,语言的品味,想象的驰骋来品味诗人的真情。
教学设想:1、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设诗意的氛围,让学生充分思考。
通过分析诗歌用词用语的准确性和生动形象性来体会诗歌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2、通过教师问题的引导由浅入深地让学生理解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目标:1“美点”追踪,研究诗歌中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妙处,深入品读,理解《雨巷》构筑的朦胧凄美的意境,戴望舒丁香样的愁怨;理解徐志摩的恋恋不舍的怅惘离情的发展进程2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3《再别康桥》巧妙地潜伏着精彩的仿古意境4《再别康桥》渗入了西方自由体诗歌的积极因子课堂实录片段:1导入2欣赏视频提问:欣赏完这段视频,大家有什么感受?生:很美离别不舍忧伤板书:优美忧伤师:很好,大家从整体上把握住了这首诗歌的情感。
再别康桥教案及反思
再别康桥教案及反思再别康桥教案及反思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及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朗读教学重点:1、诗人情感的把握;2、学会朗读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比较法,自我感悟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自古写离别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也是徐志摩这首诗的亮点。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朗诵《再别康桥》:1、先叫一名学生朗读,点出生字生词: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载①zǎi一年半载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2、老师配乐朗读3、学生自由读4、全班齐读三介绍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
语文教学: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分析
语文教学: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引言语文教学中,对于文学作品的批评性阅读是十分重要的。
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升阅读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本篇文章将通过《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和理解文学作品。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分析文学作品介绍《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所作的一首诗歌。
该诗以写给徐志摩的爱人陆小曼的情书为背景,表达了不舍离别、思念深切的情感。
该诗被誉为徐志摩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一。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再别康桥》的基本情节和内涵;2.识别和理解《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和象征;3.分析《再别康桥》的诗歌艺术特点,了解徐志摩的文学风格;4.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提升阅读水平。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再别康桥》的图片,介绍诗歌的背景及作者的经历,为学生打开视野,激发学生对该诗歌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内涵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理解《再别康桥》的基本情节和内涵,例如:学生可以分别表演徐志摩和陆小曼的角色,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歌词的情感表达。
第三步:识别和理解意象和象征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歌词中的意象和象征,例如:“星河”、“落霞与孤鹜齐飞”,“长江”、“故乡”,“归来”等。
通过识别和理解意象和象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第四步:分析诗歌的诗歌艺术特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再别康桥》的诗歌艺术特点,例如:韵律、尺度、修辞、形式等。
通过分析,学生不仅能了解徐志摩的文学风格,还能提升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第五步:总结与评价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评价本次学习的成效和收获。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结语通过本节课对《再别康桥》的教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阅读技能的提升,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和理解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溪水流长8——继续教育培训作业“案例分析”之《再别康桥》
教材
2014-09-17 10:19
溪水流长8——继续教育培训作业“案例分析”之《再别康桥》
廊坊七中王诚远老师《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王老师是廊坊七中的优秀语文教师,在学校担任语文教研组长,师大培训同期同学。
《再别康桥》是他前几天刚讲过的,他把课堂实录发给我。
我觉得这节课的设计非常巧妙,有效避免了过分解读带来的弊端。
简介如下:
再别康桥
一、引入(播放视频《故乡的云》)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感受徐志摩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之情。
2、体味《再别康桥》的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
三、知人论世,简介徐志摩和新月诗派。
四、阅读设问:这首诗的三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1、建筑美体现在什么地方?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2、音乐美体现在什么地方?A,押韵:来,彩;娘,漾;摇,草;虹,梦;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绘画美体现在什么地方?意象丰富,色彩绚丽。
意境优美,中西合璧。
五、深入体味绘画美。
诗一共七节,每一节都是一个画面,这个画面,在我们的古典文学里面似曾相识。
让我们共同走进那一个个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画面之中。
第一节、狄仁杰“白云孤飞,李白的《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第二节、《渭城曲》,《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第三节、《诗经》中承载着依恋和相思的荇菜。
第四节、李清照的《永遇乐》。
第五节、《诗经·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第六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七节、和首节呼应,反复咏唱,回味无穷。
这样看来,诗人从挥手作别开始,到挥之不去结束,每一节,都是一个鲜活灵动的画面,这就是这首诗的绘画美。
六、欣赏朗读视频,进一步体味一下这首诗达到极致的美。
七、学生尝试朗读这首诗。
案例中的现象引发的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巧妙借助古诗词来拓展诗歌的意境,加深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进而深味《再别康桥》的绘画美。
具体分析
诚远老师的《再别康桥》实录,操作性和可模仿性强。
特别是引用古诗作为佐证,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徐志摩虽然是现代诗人,但是他的诗歌依然脱胎于中国古典诗词。
再加上他在诗歌音韵美上的继承,可以说,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一首拥有现代新诗形式而内核依然是传统古诗的一首新诗。
这也是这首诗耐人寻味,百读不厌的一个重要原因。
诚远老师引入古典诗句来拓展《再别康桥》的意境,这是这节课最巧妙的设计。
现代诗初读是不容易把握意象内涵的,多数学生能够感觉到这首诗的美,但是具体美在什么地方却说不透彻。
诚远老师的古诗佐证案例就可以让学生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那种感觉很轻易的捕捉到,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对古典诗词意象内涵的巩固,可谓一举多得。
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说这样的分解,冲淡了诗歌的整体美感。
诚远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他通过最后环节的反复诵读来加强诗歌的整体美感,就可以有效避免这个问题。
当然,如果能够亲自配乐示范诵读这首诗,我想肯定会锦上添花的。
总之,诚远老师的课堂设计值得我们借鉴。
在师大培训时,好几位老师都把文本解读当成授课的重心。
的确,文本解读能力是一个语文老师业务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
但是,作为一名在一线多年的中学语文老师,我个人感觉文本解读不宜过多,过细,过深,过偏。
陕西师大王元华博士的文本解读范式很值得提倡,就是撇开教参教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读文本。
当然独立思考也必须有个限,那就是不能剑走偏锋过于偏僻。
只要是师生独自思考的,即便是稍微浅显一点的结论,在我看来也比照搬来的深刻见识有价值。
诚远老师借助古诗意象来帮助解读现代诗,既能让学生很快把我诗歌具体内涵,又不至于陷入过分解读之中。
在我看来,是对王元华博士文本解读方法的有效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