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内科讲义0301
(完整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细目一:慢性支气管炎(一)实证1、风寒犯肺证治法:宣肺散寒,化痰止咳方药:三拗汤加减。
2、风热犯肺证治法:清热解表,止咳平喘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3、痰浊阻肺证治法:燥湿化痰,降气止咳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4、痰热郁肺证治法:清热化痰,宣肺止咳方药:桑白皮汤加减5、寒饮伏肺证治法:温肺化饮,散寒止咳方药:小青龙汤加减(二)虚证1、肺气虚证治法:补肺益气,化痰止咳方药:补肺汤加减2、肺脾气虚证治法:补肺健脾,止咳化痰方药: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减3、肺肾阴虚证治法:滋阴补肾,润肺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细目二:支气管哮喘(一)发作期1、寒哮证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2、热哮证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方药:定喘汤加减(二)缓解期1、肺虚证治法:补肺固卫方药:玉屏风散加味2、脾虚证治法:健脾化痰方药:六君子汤加味3、肾虚证治法:补肾纳气方药: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加减细目三:肺炎1、邪犯肺卫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三拗汤或桑菊饮加减2、痰热壅肺证治法:清热化痰,宽胸止咳方药: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加减3、热闭心神证治法:清热解毒,化痰开窍方药:清营汤加减4、阴竭阳脱证治法:益气养阴,回阳固脱方药:生脉散合四逆汤加减5、正虚邪恋证治法:益气养阴,润肺化痰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细目四:肺结核1、肺阴亏损证治法:滋阴润肺方药:月华丸加减2、阴虚火旺证治法:滋阴降火方药: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3、气阴耗伤证治法:益气养阴方药:保真汤加减4、阴阳两虚证治法:滋阴补阳方药:补天大造丸加减细目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癌1、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散瘀,行气化滞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2、痰湿毒蕴证治法:祛湿化痰,清热解毒方药:导痰汤加减3、阴虚毒热证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散结方药: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4、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化痰散结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细目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一)急性期1、痰浊壅肺证治法:健脾益肺,化痰降气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2、痰热郁肺证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方药:越婢加半夏汤加减3、痰蒙神窍证治法:涤痰开窍,熄风止痉方药:涤痰汤加减,另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4、阳虚水泛证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二)缓解期1、肺肾气虚证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方药:补肺汤加减2、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止咳化痰方药: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细目七:慢性呼吸衰竭1、痰浊阻肺证治法:化痰降气,活血化瘀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2、肺肾气虚证治法:补益肺肾,纳气平喘方药:补肺汤合参蚧散加减3、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肾健脾,化湿利水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4、痰蒙神窍证治法:涤痰开窍,熄风止痉方药: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5、阳微欲脱证治法:益气温阳,固脱救逆方药:独参汤灌服,同时用参麦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循环系统疾病细目一:心功能不全1、心肺气虚证治法:补益心肺方药:养心汤合补肺汤加减2、气阴亏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方药:生脉散加减3、心肾阳虚证治法:温补心肾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肾气丸加减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方药:人参养荣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5、阳虚水泛证治法:温阳利水方药:真武汤加减6、痰饮阻肺证治法:泻肺化痰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细目二: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1、心神不宁证治法:镇惊定态,养心安神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2、气血不足证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药:归脾汤加减3、阴虚火旺证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4、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养心安神方药:生脉散加减5、痰火扰心证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6、心脉痰阻证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药:桃仁红花煎加减7、心阳不振证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方药:参附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缓慢性心律失常1、心阳不足证治法:温补心阳,通脉定悸方药:人参四逆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2、心肾阳虚治法:温补心肾,温阳利水方药:参附汤合真武汤加减3、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养心通脉方药:炙甘草汤加减4、痰浊阻滞证治法:理气化痰,宁心通脉方药:涤痰汤加减5、心脉痹阻证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细目三:心脏骤停细目四:原发性高血压1、肝阳上亢证治法:平肝潜阳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2、痰湿内盛证治法:祛痰降浊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3、瘀血内停证治法:活血化瘀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4、肝肾阴虚证治法:滋补肝肾,平潜肝阳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5、肾阳虚衰证治法:温补肾阳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细目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细目六:心绞痛1、心血瘀阻证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2、痰浊内阻证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窍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3、阴寒凝滞证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方药: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通脉止痛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5、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药:生脉散合炙甘草汤6、心肾阴虚证治法:滋阴养肾,养心安神方药:左归丸加减7、心肾阳虚证治法:益气壮阳,温络止痛方药:参附汤合右归丸加减细目七:心肌梗死1、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2、寒凝心脉证治法:散寒宣痹,芳香温通方药:当归四逆汤合苏合香丸加减3、痰瘀互结证治法:豁痰活血,理气止痛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祛痰止痛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5、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通脉止痛方药:生脉散合左归饮加减6、阳虚水泛证治法:温阳利水,通脉止痛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7、心阳欲脱证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方药:参附龙牡汤加减细目八: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复脉方药:炙甘草汤加减2、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养心,活血通脉方药:独参汤合桃仁红花煎加减3、心肾阳虚证治法:温补心肾,化气行水方药:参附汤合五苓散加减4、阳虚水泛证治法:温肾助阳,泻肺行水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5、心阳虚脱证治法:补虚固脱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消化系统疾病细目一:慢性胃炎1、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2、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脾益气,温中和胃方药:四君子汤加减3、脾胃湿热证治法:清利湿热,醒脾化浊方药:三仁汤加减4、胃阴不足证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方药:益胃汤加减5、胃络瘀血证治法:化痰通络,和胃止痛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细目二:消化性溃疡1、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方药:柴胡疏肝散合五磨饮子加减2、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和胃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3、胃阴不足证治法:健脾养阴,益胃止痛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4、肝胃郁热证治法:清胃泄热,疏肝理气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5、胃络瘀阻证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和胃方药:活络效灵丹合丹参饮加减细目三:胃癌1、痰气交阻证治法:理气化痰,消食散结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2、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3、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散寒,健脾益气方药:理中汤合四君子汤加味4、胃热伤阴证治法:清热和胃,养阴润燥方药:玉女煎加减5、痰毒内阻证治法:理气活血,软坚消积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6、痰湿阻胃证治法:燥湿健脾,消痰和胃方药:开郁二陈汤加减7、气血两虚证治法:益气养血,健脾和营方药:八珍汤加减细目四:肝硬化1、气滞湿阻证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利湿方药: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2、寒湿困脾证治法:温中散寒,行气利水方药:实脾饮加减3、湿热蕴脾证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4、肝脾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化气行水方药:调营饮加减5、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肾补脾,化气利水方药: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加减6、肝肾阴虚证治法:滋养肝肾,化气利水方药: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细目五:原发性肝癌1、气滞血瘀证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药: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2、湿热瘀毒证治法:清利湿热,化瘀解毒方药:茵陈蒿汤合鳖甲煎丸加减3、肝肾阴虚证治法:养阴柔肝,软坚散结方药:滋水清肝饮合鳖甲煎丸加减细目六:急性胰腺炎1、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方药:小柴胡汤加减2、肝胆湿热证治法:清利肝胆湿热方药:清胰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3、肠胃热结证治法:通腑泻热,行气止痛方药:大承气汤加减细目七:上消化道出血1、胃中积热证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2、肝火犯胃证治法:泻肝清胃,降逆止血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3、脾不统血证治法:益气健脾,养血止血方药:归脾汤加减4、气随血脱证治法:益气摄血,回阳固脱方药:独参汤或四味回阳饮加减泌尿系统疾病细目一:急性肾小球肾炎(一)急性期1、风寒束肺,风水相搏证治法:疏风散寒,宣肺行水方药:麻黄汤合五苓散加减2、风热犯肺,水邪内停证治法:散风清热,宣肺行水方药:越婢加术汤加减3、热毒内归,湿热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4、脾肾亏虚,水气泛溢证治法:健脾渗湿,通阳利水方药:五皮饮合五苓散加减5、肺肾不足,水湿停滞证治法:益气扶正,利水消肿方药:防己黄芪汤加减(二)恢复期1、脾气虚弱证治法:健脾益气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2、肺肾气阴两虚证治法:补肺肾,益气阴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细目二:慢性肾小球肾炎(一)本证1、脾肾气虚证治法:补气健脾益肾方药:异功散加味2、肺肾气虚证治法:补益肺肾方药:玉屏风散合金匮肾气丸加减3、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方药:附子理中丸或济生肾气丸加减4、肝肾阴虚证治法:滋养肝肾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5、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二)标证1、水湿证治法:利水消肿方药: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2、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方药:三仁汤加减3、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4、湿浊证治法:健脾化湿泄浊方药:胃苓汤加减细目三:肾病综合征1、风水相搏证治法:疏风解表,宣肺利水方药:越婢加术汤加减2、湿毒浸淫证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渍证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方药: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内蕴证治法:清热利湿,利水消肿方药:疏凿饮子加减5、脾虚湿困证治法:温运脾阳,利水消肿方药:实脾饮加减6、肾阳衰微证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7、肾阴亏虚证治法:滋补肾阴,兼利水湿方药:左归丸加泽泻、茯苓、冬葵子细目四:尿路感染1、膀胱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方药:八正散加减2、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3、脾肾亏虚,湿热屡犯证治法:健脾补肾方药:无比山药丸加减4、肾阴不足,湿热留恋证治法:滋阴益肾,清热通淋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细目五:慢性肾功能不全(一)本虚证1、脾肾气虚证治法:补气健脾益肾方药:六君子汤加减2、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3、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健脾补肾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4、肝肾阴虚证治法:滋肾平肝方药:杞菊地黄汤加减5、阴阳两虚证治法:温扶元阳,补益真阴方药:全鹿丸加减(二)标实证1、湿浊证治法:和中降逆,化湿泄浊方药: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2、湿热证治法:中焦湿热宜青化和中;下焦湿热宜清利湿热方药:中焦湿热者以黄连温胆汤加减下焦湿热以知柏地黄丸或二妙丸3、水气证治法:利水消肿方药:五皮饮或五苓散加减4、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方药:桃红四物汤或当归芍药散加减5、肝风证治法:镇肝熄风方药:天麻钩藤汤加减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细目一:缺铁性贫血1、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脾和胃,益气养血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2、心脾两虚证治法:益气补血,养心安神方药:归脾汤或八珍汤加减3、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方药:八珍汤合无比山药丸加减4、虫积证治法:杀虫消积,补益气血方药:化虫丸合八珍汤加减细目二:再生障碍性贫血1、肾阴虚证治法:滋阴补肾,益气养血方药:左归丸合当归补血汤加减2、肾阳虚证治法:补肾助阳,益气养血方药:右归丸合当归补血汤加减3、肾阴阳两虚证治法:滋阴助阳,益气补血方药:左归丸、右归丸合当归补血汤加减4、肾虚血瘀证治法:补肾活血方药:六味地黄丸或肾气丸合桃红四物汤5、气血两虚证治法:补益气血方药:八珍汤加减6、热毒壅盛证治法:清热凉血,解毒养阴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细目三:白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1、气血两虚证治法:益气养血方药:归脾汤加减2、脾肾亏虚证治法:温补脾肾方药:黄芪建中汤合右归丸加减3、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方药:生脉散加减4、肝肾阴虚证治法:滋补肝肾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5、外感温热证治法:清热解毒,滋阴凉血方药:犀角地黄汤合玉女煎加减细目四:白血病细目五:急性白血病1、热毒炽盛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方药:黄连解毒汤合清营汤加减2、痰热瘀阻证治法:清热化痰,活血散结方药:温胆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3、阴虚火旺证治法:滋阴降火,凉血解毒方药: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4、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方药:五阴煎加味5、湿热内蕴证治法: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味细目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阴虚内热证治法:滋阴清热,解毒祛瘀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2、瘀血内阻证治法:活血化瘀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3、气血两虚证治法:补益气血方药:八珍汤加减4、热毒壅盛证治法:清热解毒为主,佐以扶正祛邪方药: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细目七: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血热妄行证治法:清热凉血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2、阴虚火旺证治法:滋阴降火,清热止血方药:茜根散或玉女煎加减3、气不摄血证治法:益气摄血,健脾养血方药:归脾汤加减4、瘀血内阻证治法:活血化瘀止血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细目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气滞痰凝证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药: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2、肝火旺盛证治法:清肝泻火,清瘿散结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3、阴虚火旺证治法:滋阴降火,清瘿散结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4、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消瘿散结方药:生脉散加味细目二:糖尿病(一)无症状期治法:滋养肾阴方药:麦味地黄汤加减(二)症状期1、阴虚燥热期(1)上消(肺热津伤证)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药:消渴方加减(2)中消(胃热炽盛证)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方药:玉女煎加减(3)下消(肾阴亏虚证)治法:滋阴固肾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2、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3、阴阳两虚证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摄方药:肾气丸加减4、痰瘀互结证治法:活血化瘀祛痰方药:平胃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5、脉络瘀阻证治法:活血通络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细目三: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风湿性疾病细目一:风湿热1、风寒湿阻证治法:祛风化湿,散寒宣痹方药: 痹汤加减2、热邪痹阻证治法:清热宣痹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加减3、气血两虚,寒湿阻滞证治法:温补气血,宣痹止痛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4、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宣痹止痛方药:五阴煎加减细目二:类风湿关节炎(一)活动期1、湿热痹阻证治法: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方药:四妙丸加减2、阴虚内热证治法:养阴清热,祛风通络方药:丁氏清络饮加减3、寒热错杂证治法:祛风散寒,清热化湿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二)缓解期1、痰瘀互结,经脉痹阻证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络方药:身痛逐瘀汤合指迷茯苓丸加减2、肝肾亏损,邪痹筋骨证治法:益肝肾,补气血,祛风湿,通经络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细目三:系统性红斑狼疮1、气营热盛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斑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2、阴虚内热证治法:养阴清热方药:玉女煎合增液汤加减3、热郁积饮证治法:清热饮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泻白散加减4、瘀热痹阻证治法: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5、脾肾两虚证治法:滋肾填精,健脾利水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6、气血两亏证治法:益气养血方药:八珍汤加减7、脑虚瘀热证治法:清心开窍方药: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8、瘀热伤肝证治法:疏肝清热,凉血活血方药:茵陈蒿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神经系统疾病细目一:癫痫1、风痰上扰证治法:涤痰熄风,开窍定痫方药:定痫丸2、痰热内扰证治法:清热化痰,熄风定痫方药:黄连温胆汤3、肝郁痰火证治法:清肝泻火,化痰熄风方药: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4、瘀阻清窍证治法:活血化瘀,通络熄风方药:通窍活血汤5、脾虚痰湿证治法:健脾和胃,化痰熄风方药:醒脾汤6、肝肾阴虚证治法:补益肝肾,育阴熄风方药:左归丸细目二:急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证治法:平肝熄风,育阴潜阳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2、气虚血瘀,脉络瘀阻治法:补气养血,活血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3、痰瘀互结,阻滞脉络证治法:豁痰化瘀,通经活络方药:黄连温胆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二)脑血栓形成1、肝阳暴亢,风阳上扰证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2、风痰瘀血,阻痹络脉证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方药:真方白丸子加减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治法:通腑泄热,化痰理气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养血,化痰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5、阴虚风动证治法:育阴潜阳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6、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证治法:祛风通络,养血合营方药:大秦艽汤加减7、痰热内闭清窍证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方药:首先灌服(或鼻饲)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辛凉开窍,继用羚羊角汤加减8、痰湿壅闭心神证治法: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方药:急用苏合香丸灌服,继用涤痰汤加减9、元气败脱,心神涣散证治法:益气回阳,救阴固脱方药:立即用大剂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细目一:急性中毒总论细目二: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一)急性中毒1、肝风痰浊证治法:芳香化浊,豁痰开窍,平肝熄风方药:涤痰汤加减2、阴竭阳脱证治法:益气敛阴,回阳固脱方药:生脉注射液和参附注射液(二)中毒后发病1、痰浊滞留证治法:芳香化浊,豁痰开窍方药:藿兰苍荷汤加减2、气虚痰瘀阻络证治法:益气活血,化痰通窍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细目三:有机磷杀虫药中毒内科常见危重病细目一:休克(一)脓毒性休克的中医辨证论治1、肺源欲绝证治法:凉血解毒,清络育阴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加减2、腑实热厥证治法:通腑泄热,急下存阴方药:大承气汤加减3、三焦俱急证治法:开肺通肠,急救肾水方药:小承气汤合小陷胸汤加减4、气阴枯竭证治法:滋养阴精,敛汗潜阳方药:救逆汤加减5、寒中三阴证治法: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方药:回阳救急汤加减(二)心源性休克的中医辨证论治1、阳气欲脱证治法:扶阳救逆,益气固脱方药:回阳救急汤加减2、脏虚阴竭证治法:敛阴救逆,急固真元方药:生脉散加减3、血瘀气脱证治法:化瘀通络,补齐固脱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4、阴竭阳脱证治法:急固元阳,速敛真阴方药:参附汤合四逆汤加减(三)过敏性休克1、元阳骤脱证治法:峻补元阳,救逆固脱方药:回阳救急汤加减2、阴竭阳脱证治法:敛阴救液,益元固脱方药:生脉散合大定风珠加减3、肺绝气脱证治法:温阳救肺,补气固脱方药:参附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细目二:急性心力衰竭1、心肺气虚证治法:补益心肺方药:养心汤合补肺汤加减2、气阴亏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方药:生脉散加减3、心肾阳虚证治法:温补心肾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肾气丸加减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方药:人参养荣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5、阳虚水泛证治法:温阳利水方药:真武汤加减6、痰饮阻肺证治法:泻肺化痰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细目三:急性肾衰竭(一)少尿期1、热毒炽盛证治法:泻火解毒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味。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重点精华讲课教案
(1)体液和细胞免疫共同介导
(2)气道慢性炎症一一哮喘的本质
(3)气道高反应性一一共同病理生理特征
(4)胆碱能神经功能亢进
2、中医病机
宿根一一宿痰伏肺
病变脏腑:病位在肺,与脾、肾、肝、心密切相关
3、表现
特征: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
持续状态:哮喘持续24小时
发作时X线:可见两肺透光度增加
肺实变时有叩浊、语颤增强支气管呼吸音
并发症少见
(2)葡萄球菌肺炎
咼热,咳嗽,粉红色乳状痰,伴全身毒血症f循环衰竭
两肺散在湿啰音
并发症:单个或多发性肺脓肿一气胸或脓胸
(3)克雷伯杆菌肺炎
起病急,高热,痰呈灰绿色或砖红色胶冻状,呼吸困难紫绀 可有典型的肺实变体征
并发症:单个或多发性脓肿;败血症,甚休克
(4)军团菌肺炎
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悸,肺胀,喘证,水肿)
(一)病因
最常见的病因一一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肿
(二)表现
1代偿期:慢性咳嗽,咯痰和喘息,稍动感心悸气短乏力
2、失代偿期:急性呼吸道感染为最常见的诱因
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体征:肺动脉高压和右室增厚的客观征象
主要并发症:肺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
周围型肺癌
2、组织学分类
(1)小细胞肺癌(小细胞未分化癌)一一恶性程度最高
(2)鳞癌(鳞状上皮细胞癌)一一最常见的类型
(3)腺癌
(4)细支气管—肺泡癌
(5)大细胞癌(大细胞未分化癌)
(6)鳞腺癌
(二)诊断
早期,刺激性咳嗽,咳痰,痰中带血
中期,胸痛,呼吸困难,声音嘶哑,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晚期,恶病质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精华笔记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精华笔记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精华笔记一、引言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融合了中医和西医的优点,具有独特疗效的学科。
本篇笔记将重点介绍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精华内容,包括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等方面。
二、理论基础1. 中医理论中医理论是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以及中药学说等。
这些理论为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基础。
2. 西医理论西医理论以解剖、生理学、病理学为主要内容,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及医学科研成果,为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提供了先进的医疗理论支撑。
三、诊断方法1.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以望、闻、问、切为主要方法。
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苔、面色以及听闻病人的症状,能够初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2. 西医诊断西医诊断依靠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病史询问等手段,能够准确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四、治疗手段1.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以草药、针灸、推拿等为主要手段。
草药通过调理气血阴阳,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整脏腑功能;推拿则通过推拿按摩的方式,促进气血的循环。
2. 西医治疗西医治疗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为主要手段。
药物治疗通过给予病人药物,改善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手术治疗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直接切除病灶或修复组织结构。
五、临床应用1. 冠心病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在冠心病的治疗上有着独特优势。
中医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改善病人的心血管功能;西医则通过药物以及支架等方式进行冠心病的治疗。
2. 高血压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在高血压的治疗上也有着显著效果。
中医可以通过调节病人的阴阳平衡,改善血压;西医则通过药物治疗,帮助病人控制血压。
六、总结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一门集中医和西医优点于一身的学科,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篇笔记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等方面,为在临床中更好地应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提供参考和指导。
中西医执业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ppt课件
六君子汤加减 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 丸加减
肺炎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2.中医病因病机 ★ ★
3.临床表现
肺炎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
★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西医治疗 7.中医辨证论治
★★
★★★ ★★★
临床表现
(一)细菌性肺炎 1.肺炎链球菌肺炎 (1)症状:寒战、发热,胸痛,咳嗽、咯痰, 呼吸困难。
(二)胸部X线检查 COPD早期胸片可无变化,以后可出现
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也可出现肺气 肿改变。X线胸片改变对COPD诊断特异性不高,主要 作为确定肺部并发症及与其他肺疾病鉴别之用。
诊断
任何患有呼吸困难、慢性咳嗽或多痰的患者,并且有
暴露于危险因素的病史,在临床上需要考虑COPD的
诊断(见下表)。做出COPD的诊断需要进行肺功能检 查,吸入支气管扩张剂之后FEV1/FVC<70%表明存在 气流受限,即可诊断COPD。
1.心源性哮喘 多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 病等心脏疾病病史和体征。阵发性咳嗽,常咳出粉红 色泡沫痰,两肺可闻及广泛的湿啰音和哮鸣音,左心 界扩大,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及奔马律。胸部X线检
查可见心脏增大,肺淤血征,有助于鉴别。血浆脑钠
肽(BNP)水平检测可用于心源性或肺源性呼吸困难的快 速鉴别。
辨证分型 外寒里饮证 痰浊阻肺证 痰热郁肺证 痰蒙神窍证
治法 温肺散寒,涤 痰降逆 健脾化痰 清热化痰,宣 肺平喘 涤痰,开窍, 息风
代表方剂 小青龙汤加减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 减 桑白皮汤或越婢加半夏 汤加减 涤痰汤、安宫牛黄丸或 至宝丹加减
续表:
辨证分型
肺脾气虚证 肺肾气虚证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第1篇呼吸系统疾病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喘证)1、概念:简称慢阻肺,是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2、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COPD(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3、临床表现1)症状:①咳嗽、咳痰和(或)喘息;②逐渐加重的气短或呼吸困难(标志性症状)2)体征:典型体征有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减弱或消失,叩诊呈过清音,听诊呼吸音减弱、呼气时间延长等4、实验室检查:肺功能检查:FEV1/FVC<70%→存在气流受限,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评价受限严重程度5、分级0级:高危状态,肺功能在正常范围内,有慢性咳嗽,咳痰症状1级:轻度:FEV1/FVC<70%,FEV1占预计值≥80%2级:中度:FEV1/FVC<70%,50%≤FEV1占预计值<80%3级:重度:FEV1/FVC<70%,30%≤FEV1占预计值<50%4级:极重度:FEV1/FVC<70%,FEV1占预计值<30%6、诊断:①吸烟等高危因素病史;②慢支+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③体征:桶状胸;④肺功能异常⑤排除可以引起类似症状和肺功能改变的其他疾病7、并发症:①慢性呼吸衰竭;②自发性气胸;③慢性肺源性心脏病8、治疗1)稳定期治疗:支气管扩张剂、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类药、茶碱类2)急性加重期治疗(诱因:感染):低流量吸氧(浓度28%~30%)、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祛痰剂9、预防:戒烟是预防慢阻肺最重要的措施10二、支气管哮喘(中医:哮病)1、发病机制:气道慢性炎症—哮喘的本质;气道高反应性—共同病理生理特征2、中医病机:宿根—宿痰伏肺;病变脏腑:病位在肺,与脾、肾、肝、心密切相关3、临床表现1)咳嗽变异型哮喘:顽固性咳嗽为唯一症状,日轻夜重2)运动型哮喘:运动后出现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4、诊断标准【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诊断为哮喘】1)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刺激、病毒感染、运动等有关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哮鸣音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5)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和体征)至少应有下列三项中的一项阳性: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FEV1下降≥20%②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绝对值≥200ml③昼夜(或2周)PEF波动率≥20%56、治疗1)消除病因:脱离变应原是防治哮喘最有效的办法2)药物治疗①糖皮质激素(ICS):是最有效控制气道炎症的药物,但不是最好方法吸入给药是长期抗炎治疗哮喘的首选药物(布地奈德)②β2受体激动剂: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是缓解哮喘急性发作症状的首选药物(沙丁胺醇)③白三烯调节剂:可用于阿司匹林哮喘、运动性哮喘和伴有过敏性鼻炎哮喘患者的治疗(孟鲁司特)④茶碱类药物:氨茶碱静脉给药主要用于重症和危重症哮喘;缓释茶碱尤适用于夜间哮喘症状的控制3)重度至危重度急性发作期的治疗①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医师课程讲义
第四单元泌尿系统疾病第五单元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第六单元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第七单元风湿性疾病第八单元神经系统疾病细目一:癫痫----了解内容癫痫与中医学的“痫证”相类似,可归属于“癫痫”、“羊痫风”等范畴。
一、临床表现(一)部分性发作1.单纯部分性发作发作时程较短,一般不超过1分钟,意识保持清醒。
①部分性运动性发作;②体觉性发作或特殊性感觉发作;⑧自主神经发作;④精神性发作。
2.复杂部分性发作以意识障碍与精神症状为突出表现。
主要特征是在意识障碍为背景的基础上,出现错觉、幻觉等精神症状以及自动症等,如起立徘徊、吞咽、咀嚼等。
发作一般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事后对其行为不能记忆。
3.单纯或复杂性发作继发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部分性发作都可转为全身性发作,病人意识丧失,全身强直-阵挛,症状与原发性全身性发作相同。
(二)全面性发作1.强直-阵挛发作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以往称大发作,以意识丧失和全身对称性抽搐为特征。
①强直期:突然意识丧失,跌倒,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喉部痉挛,发出叫声,约持续10~20秒后,肢端出现细微的震颤;②阵挛期:震颤幅度增大并延及全身成为间歇性痉挛,约持续0.5~1分钟;③惊厥后期:呼吸首先恢复,心率、血压、瞳孔等恢复正常,意识恢复。
自发作开始到意识恢复约历时5~10分钟,清醒后常感到头昏、无力,对抽搐全无记忆。
2.强直性发作突然发生的肢体或躯干强直收缩,其后不出现阵挛期,时间较GTCS短。
3.肌阵挛发作呈突然短暂的快速的某一肌肉或肌肉群收缩。
4.失神发作(1)典型失神发作通常称小发作,表现为意识短暂丧失,失去知觉。
突然动作中断,双目凝视,手中物件掉落,一般持续3~15秒,事后对发作全无记忆。
发作终止立即清醒。
(2)不典型失神发作意识障碍发生及休止缓慢,但肌张力改变较明显。
5.无张力性发作表现为部分或全身肌肉张力的突然丧失而跌倒地上,但不发生肌肉的强直性收缩,持续1~3秒钟,并很快恢复正常,可有短暂意识丧失。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细目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要点:1. 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 临床表现与分级3. 并发症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6. 西医治疗7.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支气管哮喘要点:1. 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与鉴别诊断6. 西医治疗及控制水平分期7.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肺炎球菌肺炎要点:1. 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与鉴别诊断6. 西医治疗7.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肺结核要点:1. 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及鉴别诊断6. 西医治疗7. 中医辨证论治8. 预防细目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要点:1. 西医病因、病理和分类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与鉴别诊断6. 西医治疗7.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要点:1. 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并发症5.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6. 诊断与鉴别诊断7. 西医治疗8. 中医辨证论治第二单元循环系统疾病细目一:心力衰竭要点:1. 基本病因、诱因2. 病理生理3. 临床分型4. 心力衰竭分期及心功能分级细目二:急性心力衰竭要点:1. 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 临床表现3. 诊断及急性左心衰严重程度分级4. 西医治疗细目三:慢性心力衰竭要点:1. 中医病因病机2. 临床表现3.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 诊断5. 鉴别诊断6. 西医治疗7.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心律失常要点:1. 发生机制2. 心律失常的分类细目五:快速性心律失常要点:1. 西医病因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心电图诊断5. 西医治疗6.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六:缓慢性心律失常要点:1. 西医病因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心电图诊断5. 西医治疗6.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七:心脏性猝死要点:1. 定义和病因2. 心电图检查3. 诊断4. 西医治疗5. 中医辨证论治6. 预防细目八:原发性高血压要点:1. 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血压分级及危险分层)6. 鉴别诊断7. 西医治疗8. 中医辨证论治9. 预防细目九: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要点:1. 危险因素2. 西医分型3. 冠心病一级与二级预防细目十:心绞痛要点:1. 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及鉴别诊断6. 西医治疗7.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十一:心肌梗死要点:1. 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并发症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及鉴别诊断6. 西医治疗7. 中医辨证论治8. 预防第三单元消化系统疾病细目一:急性胃炎要点:1. 西医病因、病理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诊断及鉴别诊断5. 西医治疗6.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慢性胃炎要点:1. 西医病因、病理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与鉴别诊断6. 西医治疗7.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消化性溃疡要点:1. 西医病因、病理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与鉴别诊断7.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胃癌要点:1. 西医病因、病理及转移途径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与鉴别诊断6.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五:肝硬化要点:1. 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并发症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及鉴别诊断6. 西医治疗7.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六:原发性肝癌要点:1. 西医病因、病理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与鉴别诊断6. 西医治疗7.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七:溃疡性结肠炎要点:1. 西医病因、病理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与鉴别诊断6. 西医治疗7.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八:上消化道出血要点:1. 西医病因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及鉴别诊断6. 西医治疗7. 中医辨证论治第四单元泌尿系统疾病细目一:慢性肾小球肾炎要点:1. 西医病因、病理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与鉴别诊断6. 西医治疗7.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肾病综合征要点:1. 西医病因、病理生理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与鉴别诊断6. 西医治疗7.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尿路感染要点:1. 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与鉴别诊断6. 西医治疗7.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急性肾衰竭要点:1. 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与鉴别诊断6. 西医治疗细目五:慢性肾衰竭要点:1. 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及肾功能分期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6. 西医治疗7. 中医辨证论治第五单元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细目一:缺铁性贫血要点:1. 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与鉴别诊断6. 西医治疗7.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再生障碍性贫血要点:1. 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与鉴别诊断6. 西医治疗7.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白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要点:1. 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诊断与鉴别诊断5. 西医治疗6. 中医辨证论治7. 预防细目四:急性白血病要点:1. 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与鉴别诊断6. 西医治疗7.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五: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要点:1. 西医病因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与鉴别诊断6. 西医治疗7.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要点:1. 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及鉴别诊断6. 西医治疗7. 中医辨证论治第六单元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细目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要点:1. 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与鉴别诊断6. 西医治疗7.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糖尿病要点:1. 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及分类4. 并发症5.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6. 诊断与鉴别诊断7. 西医治疗8. 中医辨证论治9. 预防细目三:水、电解质代谢失调要点:1. 水、钠代谢失常2. 钾代谢失常第七单元风湿性疾病细目:类风湿性关节炎要点:1. 西医病因、病理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及鉴别诊断6. 西医治疗7. 中医辨证论治第八单元神经系统疾病细目一:癫痫要点:1. 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与鉴别诊断6. 西医治疗7.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脑血管疾病要点:1. 常见病因2. 危险因素3. 中医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细目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要点:1. 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6. 西医治疗7.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脑血栓形成要点:1. 西医病因、病理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及鉴别诊断6. 西医治疗7.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五:脑栓塞要点:1. 西医病因2. 临床表现3.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 诊断5. 西医治疗6. 中医辨证论治7. 预防细目六:腔隙性梗死要点:1. 西医病因2. 临床表现3.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 诊断5. 西医治疗6.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七:脑出血要点:1. 西医病因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6. 西医治疗7. 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八:蛛网膜下腔出血要点:1. 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 中医病因病机3. 临床表现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 诊断及鉴别诊断6. 西医治疗7. 中医辨证论治第九单元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细目一:急性中毒总论要点:1. 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 临床表现3. 诊断4. 西医治疗原则细目二: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要点:1. 病因、发病机制2. 临床表现3.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 诊断和鉴别诊断5. 西医治疗细目三:有机磷杀虫药中毒要点:1. 病因、发病机制2. 临床表现3.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 诊断和鉴别诊断5. 西医治疗第十单元肺系病证细目一:感冒要点:1. 感冒的概念2. 感冒的病因病机3. 感冒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 感冒的辨证论治细目二:喘证要点:1. 喘证的概念2. 喘证的病因病机3. 喘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 喘证的辨证论治第十一单元心系病症细目:不寐要点:1. 不寐的概念2. 不寐的病因病机3. 不寐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 不寐的辨证论治第十二单元脾系病症细目一:痞满要点:1. 痞满的概念2. 痞满的病因病机3. 痞满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 痞满的辨证论治细目二:腹痛要点:1. 腹痛的概念2. 腹痛的病因病机3. 腹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 腹痛的辨证论治细目三:泄泻要点:1. 泄泻的概念2. 泄泻的病因病机3. 泄泻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 泄泻的辨证论治第十三单元肝系病症细目一:胁痛要点:1. 胁痛的概念2. 胁痛的病因病机3. 胁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 胁痛的辨证论治细目二:积聚要点:1. 积聚的概念2. 积聚的病因病机3. 积聚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 积与聚主症特点5. 积聚的辨证论治细目三:鼓胀要点:1. 鼓胀的概念2. 鼓胀的病因病机3. 鼓胀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 鼓胀的辨证论治第十四单元肾系病症细目:水肿要点:1. 水肿的概念2. 水肿的病因病机3. 水肿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 水肿的辨证论治第十五单元气血津液病证细目一:郁证要点:1. 郁证的概念2. 郁证的病因病机3. 郁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 郁证的辨证论治细目二:血证要点:1. 血证的概念2. 血证的病因病机3. 血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 血证的辨证论治细目三:痰饮要点:1. 痰饮的概念2. 痰饮的分类3. 痰饮的病因病机4. 痰饮的诊断与病证鉴别5. 痰饮的辨证论治细目四:自汗、盗汗要点:1. 自汗、盗汗的概念2. 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3. 自汗、盗汗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 自汗、盗汗的辨证论治细目五:内伤发热要点:1. 内伤发热的概念2. 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3. 内伤发热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 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第十六单元肢体经络病证细目一:痿证要点:1. 痿证的概念2. 痿证的病因病机3. 痿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 痿证的辨证论治细目二:腰痛要点:1. 腰痛的概念2. 腰痛的病因病机3. 腰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 腰痛的辨证论治。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辅导《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04
泌尿系统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尿路感染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泌尿系统公式急性肾小球肾炎=血尿+蛋白尿+水肿+血压高+补体C3↑。
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1年。
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
尿路感染=已婚女性+发热+膀胱刺激征。
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水肿+贫血+离子紊乱(BUN Scr)。
慢性肾小球肾炎要点:西医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诊断西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原菌:溶血性链球菌,机理为免疫损害。
(扩展)分型:普通型(较常见):表现为轻度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不显,中等Pr尿。
肾病型:肾病综合征,大量Pr尿高血压型:持续中等血压增高混合型:肾功能减退+高血压+大量Pr尿急性发作型:尿毒症。
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鉴别:查尿红细胞相差显微镜和尿红细胞平均容积(MCV)。
尿畸形红细胞>80%,MCV<75fl,可能为肾性血尿反之可能为输尿管、膀胱、尿道出血。
慢性肾小球肾炎本证脾肾气虚证---异功散加味治法:补气健脾益肾肺肾气虚证---玉屏风散和金匮肾气丸加减治法:补益肺肾慢性肾小球肾炎本证脾肾阳虚证---附子理中丸或济生肾气丸加减治法:温补脾肾肝肾阴虚证---杞菊地黄丸加减治法:滋养肝肾气阴两虚证---参芪地黄汤加减治法:益气养阴慢性肾小球肾炎标证水湿证---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浮肿)治法:利水消肿湿热证---三仁汤加减(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血瘀证---血府逐瘀汤治法:活血化瘀湿浊证---胃苓汤加减(恶心)治法:健脾化湿泄浊习题患者成年男性,全身高度浮肿一年余,血压正常,腹部移动浊音(+)尿Pr(+++)酚红排泄率45% ,考虑A.门脉性肝硬化B.急性肾小球肾炎C.慢性肾炎肾病型D.慢性肾炎普通型E.慢性肾盂肾炎『正确答案』C习题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肾阳虚证首选方剂是A.玉屏风散合金匮肾气丸加减B.附子理中丸或济生肾气丸加减C.杞菊地黄丸加减D.参芪地黄汤加减E.异功散加味『正确答案』B习题患者,男,50岁。
中西医执业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1
(三)放射治疗(简称放疗) 常规放疗适用于Ⅰ期病人年老体弱,有伴发 病,已不宜手术或拒绝手术者。
辨证分型 气滞血瘀证 痰湿毒蕴证 阴虚毒热证 气阴两虚证
治法
活血散瘀,行 气化滞
祛湿化痰,清 热解毒
养阴清热,解 毒散结
益气养阴,化 痰散结
代表方剂 血府逐瘀汤加减
导痰汤加减 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 饮 沙参麦冬汤加减
治法 滋阴润肺
滋阴降火 益气养阴 滋阴补阳
代表方剂
月华丸加减 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 散加减 保真汤加减 补天大造丸加减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1.西医病因、病理和分类 2.中医病因病机 3.临床表现 原发性支气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管肺癌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西医治疗 7.中医辨证论治
★★ ★ ★ ★★★ ★ ★★ ★★★
★★ ★★ ★ ★★★ ★★ ★★ ★★★ ★
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
(一)病因 1.病原学 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 3.人群易感性。 (二)病理及发病机制 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炎性渗出、增生和 干酪样坏死。
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的中医病因,一为外因感染,“瘵虫” 袭肺;一为内伤体虚,气血不足,阴精耗损。 “瘵虫”袭肺是本病发病不可缺少的外因; 正虚则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内因。 本病病位在肺,与脾、肾两脏的关系最为密切, 同时也可涉及心、肝。基本病机以阴虚为主, 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 ★★★ ★ ★★ ★★ ★ ★★★
临床表现与分级
(一)临床表现 1.症状 (1)慢性咳嗽 (2)咳痰 (3)气短或呼吸困难 (4)喘息、胸闷 (5)其他
2.体征 早期体征可无异常,随疾病进展出现以下 体征: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讲义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讲义第一章:中西医结合的概念与原则1.1 简介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相结合,旨在发挥两种医学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本课程将介绍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应用。
1.2 中西医结合的基本原则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基本原则包括综合分析、辨证论治、通治兼顾、个体化和预防为主。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辨证论治,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注重疾病的整体调控,以个体化的方式制定治疗方案,并注重预防,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整体健康水平。
1.3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应用领域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广泛应用于各种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对于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和综合征等疑难病症有较好的效果。
本课程将通过详细介绍常见内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第二章:中西医结合内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2.1 常见内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本章将介绍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在常见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以高血压为例,详细讲解中西医结合在高血压的辨证与治疗方面的原理和方法。
包括中医辨证方法的基本原理,西医对高血压的病因病机认识,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
2.2 慢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疾病是现代社会的常见问题,传统中医对于慢性疾病有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本节将介绍中西医结合在慢性疾病治疗中的原理和方法。
以糖尿病为例,详细阐述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更好地控制疾病进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第三章: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实践技巧3.1 病史采集与中西医结合诊断病史采集是中西医结合诊断的重要环节。
本节将介绍如何全面准确地采集患者病史,结合中西医结合的诊断原则进行分析,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技巧本节将介绍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常用治疗技巧,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草药疗法等。
通过学习这些技巧,学员可以更好地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讲义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讲义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讲义是一本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的专业书籍。
它的出版目的在于通过介绍和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帮助临床医生获得更多的治疗选择,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书中主要讲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的基本理论,包括中西医结合的概念、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流程和技巧等。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各种内科疾病的临床应用。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的各种方法和技巧,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的八种常用方法,包括针灸、艾灸、拔火罐、中药治疗、推拿按摩、食疗、气功等。
此外,书中还提供了一些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的典型案例,为读者提供了实际操作的指导。
总的来说,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讲义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的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都有很大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学习和探索中西医
结合的理论和方法,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的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
中西医结合内科中级-内科笔记
胃炎
中医以和胃降逆、理气止痛为主 ,配合针灸、拔罐等疗法;西医 以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等 药物治疗为主。
胃溃疡
中医以疏肝和胃、化瘀止痛为主 ,配合艾灸、推拿等疗法;西医 以抗酸、保护胃黏膜、根除幽门 螺杆菌等药物治疗为主。
泌尿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尿路感染
中医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为主,配合针灸、拔罐等疗法; 西医以抗感染治疗为主,同时注意多饮水、勤排尿。
近代中西医结合探索
随着西医的传入,中医和西医开始相互借鉴和融 合,形成了一些独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3
现代中西医结合内科的发展
在现代医学技术的推动下,中西医结合内科不断 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
中西医结合内科的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原则
整体调节原则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 息,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邪 正盛衰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
饮食禁忌
避免或减少食用对患者病情不利 的食物,如辛辣、生冷、油腻等
。
05 中西医结合内科 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疾病的发生
调养精神
01
保持精神内守,避免惊恐、暴怒、过思等情志刺激,是预防疾
病发生的重要环节。
饮食有节
02
饮食要有规律,避免过饥过饱,同时注意饮食卫生和营养均衡
,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起居有序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高血压
中医以平肝潜阳、滋阴降火为主,配 合耳穴压豆、穴位贴敷等疗法;西医 以降压药物治疗为主,同时注意改善 生活方式。
冠心病
中医以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为主,配 合针灸、推拿等疗法;西医以抗缺血 、抗血小板、调脂等药物治疗为主, 必要时进行介入或手术治疗。
2021年中西医执业医师核心考点讲义之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是指鼻腔和咽喉部呼吸道黏膜的急性炎症的总称。
70%~80%由病毒引起,少数为细菌所致。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不一,从单纯的鼻黏膜炎到广泛的上呼吸道炎症轻重不等。
本病全年皆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发,一般病势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较好。
本病与中医学的“感冒”相类似,又称“伤风”“冒风”“冒寒”“重伤风”等。
要点一西医病因与发病机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为鼻病毒、流感病毒(甲、乙、丙)、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及柯萨奇病毒等。
细菌感染可单纯发生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病毒和细菌等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或由接触鼻、咽、眼结膜表面的分泌物而经手传播。
发病与年龄、体质及环境密切相关,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者更易罹患。
要点二中医病因病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人体感受六淫之邪、时行毒邪所致,主要是风邪致病。
感邪之后是否发病与正气盛衰有关。
本病病位在肺卫,其病因病机主要是外邪乘虚而入,以致卫表被郁,肺失宣肃,一般病情轻浅。
因四时六气各异,或体质强弱、阴阳偏盛之不同,临床表现虚实寒热各异。
要点三临床表现(一)普通感冒普通感冒为病毒感染引起,潜伏期短,起病较急。
临床表现差异很大,以鼻部症状为主。
1.主要症状早期有咽部干燥,继而出现鼻塞、喷嚏、低热、咳嗽,鼻流清涕,以后变稠,呈黄脓样。
病变向下发展可出现声嘶、咳嗽加剧,或有少量黏液痰,1~2周消失。
全身症状短暂,可出现全身酸痛、头痛、乏力、食欲下降、腹胀、腹痛、便秘或腹泻等,部分患者可伴发单纯性疱疹。
2.体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偶有眼结膜充血,可有体温升高。
(二)急性病毒性咽炎和喉炎病原体多为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中西医内科讲义0301
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溃疡性结肠炎上消化道出血胃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特殊类型胃炎慢性胃炎临床分类①慢性浅表性胃炎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体胃炎(A型):黏膜萎缩严重,胃酸↓;胃窦胃炎(B型):胃酸分泌正常。
急性胃炎要点:西医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诊断西医治疗急性胃炎病因:急性应激(如创伤)、化学性损伤(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细菌感染等。
病理:胃粘膜固有层炎症,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内镜下:弥漫性充血、水肿、渗出、出血和糜烂。
腐蚀性胃炎---急性期禁行内镜检查。
治疗:质子泵抑制剂或胃黏膜保护剂呕吐者给予胃复安、东莨菪碱脱水者---补液和纠正离子紊乱感染者---敏感抗生素急性胃炎辨证论治:寒邪客胃证---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治法:温中散寒,和胃止痛脾胃湿热证---清中汤加减治法:清化湿热,理气止痛食积气滞证---保和丸加减治法:消食导滞,调理气机肝气犯胃证---柴胡疏肝散加减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急性胃炎辨证论治胃络瘀阻证---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治法:活血通络,理气止痛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治法:温补脾胃,散寒止痛胃阴不足证---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慢性胃炎要点:西医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诊断西医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表现:上腹痛、饱胀不适,餐后明显(时伴嗳气、反酸、恶心、呕吐),慢性胃体胃炎可有厌食、体重下降及贫血。
慢性胃炎检查:胃液分析血清学:慢性萎缩性胃体炎(高胃泌素血症PCA(+)、IFA(+))。
HP检测★胃镜:(扩展)①充血性渗出性胃炎②平坦糜烂性胃炎③隆起糜烂性胃炎④萎缩性胃炎⑤出血性胃炎⑥返流性胃炎。
慢性胃炎镜下+治疗:浅表性胃炎:黏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间,以红为主。
萎缩性胃炎:苍白或灰白色,黏膜变薄,可透见黏膜下血管纹,局部见颗粒或结节状上皮增生。
★治疗重点:质子泵抑制剂+抗(Hp)菌药: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呋喃唑酮。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第三版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第三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第三版是一本针对内科学领域的综合性教材,旨在结合中西医的理论和实践,为读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内科学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内科学的相关内容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学和西医学两个方面。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注重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中药、针灸等疗法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而西医学则以解剖、生理、病理等科学方法为基础,强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通过综合运用中西医的理论和技术,旨在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第二部分:内科学的相关内容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疾病的学科,包括心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泌尿、血液等系统的疾病。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第三版详细介绍了各个系统的常见疾病、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例如,在心血管领域,本书介绍了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中西医诊疗策略;在呼吸系统方面,详细介绍了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消化系统方面,介绍了胃溃疡、胃癌、胰腺炎等疾病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
第三部分: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应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手段,可以提高疾病的准确性和早期诊断率。
例如,在疑难病例的诊断中,可以结合中医的四诊合参和西医的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全面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进而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此外,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还可以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总结: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第三版是一本重要的内科学教材,它综合了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内科学知识和技能。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手段和治疗方法,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重点精华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重点精华中西医结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吸取了中医和西医的优点,将两种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在内科学中,中西医结合更是展现了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本文将从病因诊断、治疗方法以及综合疗效等方面介绍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重点精华。
一、病因诊断:注重综合分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重点之一是病因诊断。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强调个体差异和整体平衡。
西医则注重病因的科学解释和证据支持。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将二者相结合,注重综合分析和个体化诊断。
在病因诊断上,中西医结合内科医生会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家族史等信息,并进行精细化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同时,中医的“望、闻、问、切”也是不可或缺的诊断方法之一。
通过综合分析,中西医结合内科医生可以更准确地确定病因,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
二、治疗方法: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重点是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调理和疏导经络,西医治疗则注重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综合运用两种治疗方法,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
在药物治疗方面,中医的中药具有调理整体、缓解症状的作用。
而西医的药物更注重病因治疗和症状控制。
中西医结合内科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此外,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也注重非药物治疗手段的应用。
中医的针灸、推拿和气功等疗法,以及西医的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都可以在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中得到应用,提高疗效。
三、综合疗效:效果显著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重点之一是综合疗效。
通过中西医的综合治疗,可以取长补短,弥补各自的不足,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方面,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可以减少药物使用的副作用和依赖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的中药治疗注重调理内环境,帮助患者恢复阴阳平衡。
而西医的药物治疗则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通过综合运用,可以降低药物用量,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溃疡性结肠炎上消化道出血胃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特殊类型胃炎慢性胃炎临床分类①慢性浅表性胃炎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体胃炎(A型):黏膜萎缩严重,胃酸↓;胃窦胃炎(B型):胃酸分泌正常。
急性胃炎要点:西医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诊断西医治疗急性胃炎病因:急性应激(如创伤)、化学性损伤(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细菌感染等。
病理:胃粘膜固有层炎症,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内镜下:弥漫性充血、水肿、渗出、出血和糜烂。
腐蚀性胃炎---急性期禁行内镜检查。
治疗:质子泵抑制剂或胃黏膜保护剂呕吐者给予胃复安、东莨菪碱脱水者---补液和纠正离子紊乱感染者---敏感抗生素急性胃炎辨证论治:寒邪客胃证---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治法:温中散寒,和胃止痛脾胃湿热证---清中汤加减治法:清化湿热,理气止痛食积气滞证---保和丸加减治法:消食导滞,调理气机肝气犯胃证---柴胡疏肝散加减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急性胃炎辨证论治胃络瘀阻证---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治法:活血通络,理气止痛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治法:温补脾胃,散寒止痛胃阴不足证---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慢性胃炎要点:西医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诊断西医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表现:上腹痛、饱胀不适,餐后明显(时伴嗳气、反酸、恶心、呕吐),慢性胃体胃炎可有厌食、体重下降及贫血。
慢性胃炎检查:胃液分析血清学:慢性萎缩性胃体炎(高胃泌素血症PCA(+)、IFA(+))。
HP检测★胃镜:(扩展)①充血性渗出性胃炎②平坦糜烂性胃炎③隆起糜烂性胃炎④萎缩性胃炎⑤出血性胃炎⑥返流性胃炎。
慢性胃炎镜下+治疗:浅表性胃炎:黏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间,以红为主。
萎缩性胃炎:苍白或灰白色,黏膜变薄,可透见黏膜下血管纹,局部见颗粒或结节状上皮增生。
★治疗重点:质子泵抑制剂+抗(Hp)菌药: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呋喃唑酮。
慢性胃炎辨证论治:肝胃不和证---柴胡疏肝散加减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脾胃虚弱证---四君子汤加减治法:健脾益气,温中和胃慢性胃炎辨证论治脾胃湿热证---三仁汤加减治法:清利湿热,醒脾化浊胃阴不足证---益胃汤加减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胃络瘀阻证---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治法:化痰通络,和胃止痛习题患者女性,35岁,胃脘隐痛,嘈杂,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
治疗的首选方剂是()A.沙参麦冬汤B.生脉饮C.滋水清肝饮D.益胃汤E.玉女煎『正确答案』D习题治疗慢性胃炎和防止复发的关键是A.根除幽门螺杆菌B.制酸剂C.戒除烟酒,注意饮食,少吃刺激性食物D.胃动力药E.保护胃黏膜『正确答案』A习题患者,胃脘灼热胀痛,嘈杂,脘腹痞闷,口干口苦,渴不欲饮,身重肢倦,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
其方剂应选A.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B.益胃汤加减C.三仁汤加减D.四君子汤加减E.柴胡疏肝散加减习题A.三仁汤加减B.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C.四君子汤加减D.柴胡疏肝散加减E.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胃阴不足证,应首选治疗慢性胃炎胃络瘀阻证,应首选『正确答案』E『正确答案』B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十二指肠球部。
胃溃疡好发于胃小弯或幽门部,以后壁多见。
临床表现:中上腹痛为其典型症状,呈长期性、周期性、节律性,多为钝痛、灼痛、饥饿样不适感,压痛在剑突下或左上腹。
(扩展)Boas征:少数患者于背部第6~12胸椎棘突附近有压痛点。
消化性溃疡实验室检查:胃液分析:胃溃疡游离酸正常或偏低,十二指肠溃疡则明显增高。
主要用于鉴别胃溃疡的良、恶性。
胃镜检测:根据镜下所见分为活动期(A期)、愈合期(H期)、瘢痕期(S期)Hp检测:常规检查项目,决定治疗方案的选择。
X线钡餐:龛影粪便隐血:(+)提示溃疡活动,(+)持续1月以上,应考虑癌变。
以胃酸和胃蛋白酶为基本因素。
消化性溃疡镜下分期:(扩展)活动期(A期):溃疡灶周边炎症浸润,溃疡面白色苔。
愈合期(H期):溃疡灶周边炎症消失,粘膜新生,溃疡变浅变小。
瘢痕期(S期):溃疡灶内肉芽形成。
消化性溃疡并发症:出血穿孔: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X线:有游离气体。
幽门梗阻:呕吐后缓解、脱水,有胃型,蠕动波,振水音。
癌变:年龄>45,节律性疼痛加重,消瘦,大便持续隐血,且溃疡经久不愈。
辨证论治肝胃不和证方药:柴胡疏肝散合五磨饮子加减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辨证论治脾胃虚寒证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和胃胃阴不足证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治法:健脾养阴,益胃止痛辨证论治肝胃郁热证治法:清胃泄热,疏肝理气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胃络瘀阻证治法:活血化瘀,通络和胃方药:活络效灵丹合丹参饮加减习题患者男48岁上腹部无规律性胀痛3年,因饮食不当发作,偶有反酸、嗳气,心血管检查无异常,应该考虑()A.慢性胆囊炎B.心绞痛C.胃溃疡D.胃癌E.慢性胃炎『正确答案』E习题患者,女性,26岁。
诊断为消化性溃疡,现胃脘胀痛,痛引两胁,常因情志不遂而诱发或加重,嗳气,泛酸;口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疗方法是()A.温中散寒,健脾和胃B.健脾养阴,益胃止痛C.清胃泄热,疏肝理气D.疏肝理气,健脾和胃E.活血化瘀,通络和胃『正确答案』D习题患者男性,56岁。
胃溃疡病10年。
现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畏寒肢冷,泛吐清水,腹胀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迟缓。
治疗方剂是()A.黄芪建中汤B.活络效灵丹合丹参饮C.化肝煎合左金丸D.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E.柴胡疏肝散合五磨饮子『正确答案』A习题消化性溃疡并发幽门梗阻,应首选的治疗措施是A.阿托品加输液B.洛赛克加输液C.抗生素加消食中药D.禁食、胃肠减压、补液E.服中药消导化滞『正确答案』D习题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A.幽门梗阻B.慢性穿孔D.癌变E.营养不良『正确答案』C习题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之肝胃郁热证应首选A.活络效灵丹合丹参饮加减B.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C.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D.黄芪建中汤加减E.柴胡疏肝散合五磨饮子加减『正确答案』C习题患者,男,38岁。
有溃疡病史。
近两周来时常出现食后上腹部疼痛,无节律性,昨日酒后症状加重,近日晨起出现呕吐,吐物物为大量宿食。
应首先考虑的是A.多发性胃溃疡B.十二指肠球部溃疡C.十二指肠球后溃疡D.幽门部溃疡并发幽门梗阻E.胃溃疡恶变『正确答案』D胃癌要点:西医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诊断西医治疗胃癌临床表现:上腹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呕血,黑便胃癌全身症状(低热、消瘦、贫血、疲乏)。
胃癌:常见于胃窦部。
胃癌X线征象:充盈缺损、癌性龛影,皮革胃,胃潴留。
溃疡X线征象:溃疡直接征象为龛影,有确诊意义。
腹部包块。
淋巴结肿大(☆胃癌最易向淋巴结转移)。
腹水。
伴癌综合征:血栓性静脉炎、黑棘皮病、皮肌炎。
(扩展)Krnkenberg肿瘤(克鲁肯伯根氏瘤):女性卵巢受癌细胞植入呈实体性黏液瘤。
胃癌检查和分型:胃镜:是胃癌检查最佳的辅助检查。
胃癌病理形态分型:早期胃癌:病变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
内镜分类法包括:①Ⅰ型(息肉样型);②Ⅱ型(浅表型):本型最常见,又分三个亚型,包括Ⅱa型(浅表隆起型)、Ⅱb型(浅表平坦型)、Ⅱc型(浅表凹陷型);③Ⅲ型(溃疡型):黏膜糜烂比Ⅱc型深,但不超过黏膜下层。
胃癌检查和分型:中晚期胃癌:癌变侵及肌层及全层。
进展期胃癌:仍用Bormann分型法:①隆起型(Ⅰ型);②溃疡型(Ⅱ型);③溃疡浸润型(Ⅲ型):最常见;④弥漫浸润型(Ⅳ型)。
如累及全胃,则胃变成一固定而不能扩张的小胃,称为皮革胃。
胃癌转移途径:淋巴转移(最早可见的转移方式)。
血流转移到肝、肺、脑、腹膜、骨髓。
直接转移到食管、肝脾、胰、肠。
种植:腹腔。
胃癌辨证论治:痰气交阻证---海藻玉壶汤加减治法:理气化痰,消食散结肝胃不和证---柴胡疏肝散加减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痛胃癌辨证论治:脾胃虚寒证---理中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治法:温中散寒,健脾益气胃热伤阴证---玉女煎加减治法:清热和胃,养阴润燥胃癌辨证论治瘀毒内阻证---膈下逐瘀汤加减治法:理气活血,软坚消积痰湿阻胃证---开郁二陈汤加减治法:燥湿健脾,消痰和胃气血两虚证---八珍汤加减治法:益气养血,健脾和营习题患者男50岁,反复上腹疼痛15年,腹痛常在饭后,持续1~2小时。
近年疼痛加剧,体重减轻,检查:贫血,左锁骨下淋巴结肿大,血沉46mm/h,大便隐血,持续阳性,考虑()A.慢性胆囊炎B.十二指肠溃疡C.胃溃疡幽门梗阻D.胃溃疡恶变E.复合性溃疡病『正确答案』D习题患者男40岁,十二指肠溃疡15年,近2个月自感头痛、眩晕而就诊,检查:血压160/100mmHg,诊断:高血压。
慎用:()A.利血平B.硝苯地平C.氢氯噻嗪D.卡托普利E.维拉帕米『正确答案』A利血平可增加出血倾向,故应慎用。
习题患者48岁,近一个月来,上腹不适,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而疑诊为胃癌,为确诊首选A.癌胚抗原B.大便潜血C.胃液分析D.X线钡餐E.胃镜『正确答案』E习题胃癌病位在胃,与下列关系密切的是A.肝、脾、肾B.肝、心、肾C.脾、肺、肾D.心、肺、肾E.心、脾、肾『正确答案』A习题治疗胃癌瘀毒内阻证,应首选A.柴胡疏肝散加减B.理中汤合四君子汤加减C.膈下逐瘀汤加减D.开郁二陈汤加减E.八珍汤加减『正确答案』C习题早期胃癌是指病变局限在A.黏膜层B.黏膜层和黏膜下层C.黏膜层和肌层D.肌层E.胃全层,未发生远处转移『正确答案』B习题X线钡餐检查显示“皮革胃”,多见于A.浅表性胃炎B.萎缩性胃炎C.肿块型胃癌D.溃疡型胃癌E.浸润型胃癌『正确答案』E习题不属于胃癌癌前病变的是A.肠上皮化生B.胃溃疡C.慢性浅表型胃炎D.残胃炎E.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正确答案』C习题患者,男,45岁。
无节律性上腹部疼痛不适2个月,食欲不振。
多次大便隐血试验均为阳性。
为确诊,应做的检查是A.胃肠X线B.胃镜C.胃液分析D.腹腔镜E.癌胚抗原『正确答案』B习题患者,男,45岁。
胃脘嘈杂灼热,痞满吞酸,食后痛胀,口干喜冷饮,五心烦热,便结尿赤,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
X线钡餐检查:胃小弯部有充盈缺损。
其证型是A.气血两虚证B.胃热伤阴证C.脾胃虚寒证D.肝胃不和证E.瘀毒内阻证『正确答案』B肝硬化要点:西医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诊断西医治疗诊断:病毒性肝炎或长期饮酒史;肝不大或轻度增大;转氨酶升高;体征见肝掌或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或颈静脉怒张;脾大。
并发症: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
肝性脑病(降血氨:精氨酸,硫酸镁导泻,弱酸灌肠)。
原发性肝癌。
感染。
其他(门脉高压性胃病,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门静脉血栓形成,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