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学案
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朱子语类》三则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朱子语类》三则1.连线作者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
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
朱熹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2.整体感知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1.识字注音愦.愦( ) 只恁.( ) 昏塞.( ) 芜.秽( ) 战战兢.兢( ) 如履.薄冰( ) 不肖.( ) 札.定脚( ) 2.通假字(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 (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 (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 ) (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 3.一词多义 (1)求⎩⎪⎨⎪⎧ 欲别求书看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已⎩⎪⎨⎪⎧ 事已却悔 脱身独去,已至军矣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3)著⎩⎪⎨⎪⎧ 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 须大段著力 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 皆著于本 (4)引⎩⎪⎨⎪⎧乃为人欲引去 引毅以进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语竟,引别东去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壶觞以自酌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5)遇⎩⎪⎨⎪⎧寻常遇事时 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 斯固百世之遇也 遇汝从嫂丧来葬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6)薄⎩⎪⎨⎪⎧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事力劳而供养薄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日薄西山 (7)穷⎩⎪⎨⎪⎧穷得多少义理 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图穷而匕首见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4.古今异义(1)也知此为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
《朱子语类》三则同步学案2012学生 龚德国
《朱子语类》三则同步学案一.疏通课文第一则朱子讲读书方法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真意)。
若读之数.(shù)过.(几次),略晓..(大略通晓)其义即厌.(通“餍”,满足)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领略其中旨趣)也。
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用心),看得多少文字!穷.(理解)得多少义理!徒.(仅仅)为懒倦,则精神自是..(从此)愦.(kuì)愦.(昏乱不清醒),只恁昏塞不通,可惜!1.此则讲了一种怎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说明。
2.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第二则讨论天理与人欲的问题问:“寻常..(一般情况)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
及到做时,乃.(却、竟然)为.(被)人欲引去,事已.(完毕)却悔,如何..(怎么办呢)?”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同“功夫”)。
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洒扫收拾,喻把问题梳理清楚),方得..(才能够(做到))。
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
明知合.(应该)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着,自.家.(自己)不知不觉行从.(顺着)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wúhuì杂草丛生),又却生悔。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关键)。
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就要去做克己的功夫),不得苟且放过。
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着力,自然存.(依照)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固然)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分辨教会这些(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而后行之。
若是中人..(普通人)之资质,须大段..(仔细)着力..(用心),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照应、克制(自己的欲望)),始得。
曾子曰:‘仁.(实现仁德)以为(作为)己任(使命),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 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两者选一)1、回忆《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有活水来。
2、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
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
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介绍??? 1、作家???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
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介绍理学产生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1、产生时代背景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我们越来越需要了解和学习传统哲学思想。
朱熹是中国传统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学术思想留下深远的影响。
其著作《朱子语类》是朱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本篇文章将分享三个教案,以探索如何在高二选修课程中教授《朱子语类》。
教案一:《朱子语类》入门目标:了解《朱子语类》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思想步骤:1.引入:介绍朱熹及其学术思想,如朱熹思想的来源、特点等。
2.重点讲解:将学生引导钻研《朱子语类》第一篇《杂言》。
讲解其中的主要脉络和关键思想:物我两忘、格物致知、致良知等。
3.活动:请学生自行挑选一段《朱子语类》的内容,并针对其主题写出个人见解。
4.总结:让学生讨论和分享各自的见解,进一步理解朱子思想的实质和精神内涵。
教案二:探索《朱子语类》的理论体系目标:了解《朱子语类》的整体理论框架步骤:1.引入:让学生从“物我两忘”、“格物致知”、“致良知”等关键词入手,梳理出朱子思想的总体框架。
2.重点讲解:将学生分小组研究某一篇《朱子语类》,深入探讨其中的主要思想和相关理论,如人性论、教育论等。
3.辅助材料:请学生阅读相应的论述和历史背景资料,以更好地理解《朱子语类》的整体框架。
4.总结:各小组向全班介绍其所研究的内容,进一步了解《朱子语类》的理论体系及其最核心的思想。
教案三:运用《朱子语类》中的思想进行创新目标:巩固并运用《朱子语类》中的思想进行创新思考。
步骤:1.引入:让学生了解朱子学派的后继者及其对传统文化、现代社会的解读和发展。
2.重点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朱子思想和现代社会相结合,包括如何应对当今社会的困境和挑战。
3.活动:让学生自主寻找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利用朱子思想进行思考和解决方案的设计,例如如何应对当今社会的道德缺失、个人主义等。
《朱子语类》三则 精品教案
《朱子语类》三则【教学目标】1.读懂原文。
2.把握朱子思想。
3.将这些思想举一反三。
【教学重难点】将这些思想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一、导入。
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
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
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
1.作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对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被人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儒家代表人物。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
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
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
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1 / 7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新人教版选修《朱子语类》三则学案练习
第七单元《朱子语类》三则学案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略晓其义即厌.之夫秦何厌.之有哉B.明知合.行大路文章合.为时而著C.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文章须自出机.杼D。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B。
吾知免夫.,小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C.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D。
这里只在人札定脚做将.去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极要与他埽除打叠B.事已却悔,如何..人知?要自为己?..今是要求C。
仁以为..亦是切身事..己任,不亦重乎在学者D.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之途..著力向外便是趋愚、不肖4.下列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此便是无克己工夫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B.极要与他埽除打叠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C。
龙洞山农叙《西厢》满场是假,矮人何辩D。
则精神自是愦愦战战兢兢,如临深渊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则选文作者认为读书须读到爱不释手,才能见真味。
略知其义,不能得真味.只要提神醒志,天天用心,就能够穷得义理。
B.第二则选文作者认为平常遇事时,人们也知道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但到做事时却不知“克己"。
因为天理如大路,人欲如小路。
C.第二则选文作者认为要存天理,平常遇事,一定不能轻易放过,必须先明理.D.第三则选文作者认为读书有“为义"而读和“为利"而读之分。
为义而读书便是入圣贤之域,存天理;为利而读书,便是趋向愚、不肖之途,流于人欲。
6.下列对宋明学术思想及代表人物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元晦是封建社会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儒学的集大成者。
北宋徽州人。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朱子语类》三则教案教学目标1、读懂原文2、把握朱子思想3、将这些思想举一反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
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
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1、作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对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被人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儒家代表人物。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
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
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
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具体研习第一则1、齐读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朱子语类》教案v
《朱子语类》教案-v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介绍《朱子语类》的背景,包括作者朱熹的时代背景、学术背景和思想背景。
1.2 课程目标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对《朱子语类》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1.3 教学方法介绍本章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等。
第二章:朱熹的哲学思想2.1 朱熹的理学思想介绍朱熹的理学思想,包括“理”和“气”的概念,以及“格物致知”和“诚实正心”的方法。
2.2 朱熹的道德思想探讨朱熹关于道德的思想,包括“仁爱”、“忠诚”、“孝道”等价值观。
2.3 案例分析:朱熹理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分析朱熹理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传统哲学思想融入现代生活。
第三章:《朱子语类》的编纂和结构3.1 《朱子语类》的编纂背景和过程介绍《朱子语类》的编纂背景和过程,包括朱熹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记录整理。
3.2 《朱子语类》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朱子语类》的结构和内容,包括各卷的主题和内容安排。
3.3 文本解读:选取《朱子语类》中的重要段落进行解读引导学生对《朱子语类》中的重要段落进行解读,理解其中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
第四章:朱子的教育思想4.1 朱子的教育理念介绍朱子的教育理念,包括“格物致知”、“诚实正心”等教育原则。
4.2 朱子的教学方法探讨朱子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解、问答、实践等。
4.3 案例分析:朱子的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的应用分析朱子的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传统教育理念融入现代教育实践中。
第五章:《朱子语类》中的道德教育5.1 《朱子语类》中的道德教育思想介绍《朱子语类》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包括“仁爱”、“忠诚”、“孝道”等道德价值观。
5.2 《朱子语类》中的道德教育实践分析《朱子语类》中的道德教育实践,包括朱熹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强调。
5.3 小组讨论:如何将《朱子语类》中的道德教育应用于现代社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将《朱子语类》中的道德教育应用于现代社会。
7《朱子语类》三则-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7 《朱子语类》三则-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朱子语类》的内容和意义;2.学习朱子的思想,掌握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3.形成学习经典、领悟人生的意识和观念。
二、教学内容1. 文本阅读选读《朱子语类》三篇:(1)《知识解如(上)》、《知识解如(下)》主要内容:注意名实关系,善于比喻,以辞达意,宜知所养。
学习任务:① 速读全文,初步了解朱子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② 仔细阅读,理解作者的观点,掌握文中重点词汇、成语和典故;③ 分组讨论,探究文章的主旨和意义,并解释其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格物致知》主要内容:格物,即从具体事物出发,通观宇宙、人生;致知,即求知识和真理。
学习任务:① 快速浏览全文,寻找文章的重点和主题;② 仔细阅读,理解朱子的格物与致知思想,分析文章中的论证过程;③ 在课堂上进行感悟交流,探讨格物致知的影响和意义。
2. 思想解读通过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和分析,探究朱子思想的根源和内涵。
学习任务:① 详细了解朱子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历史典故;② 总结朱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和思想体系;③ 对比当代社会的一些现象和朱子思想,思考现代人应该如何实践朱子思想。
3. 课外拓展1.研究《朱子语类》中的其他篇章,加深对朱子思想的理解;2.到图书馆或者线上搜索相关资料,对朱子思想进行深入研究;3.听取文化名人或者专家学者对朱子思想的解读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1. 互动讨论在阅读文本和分析思想过程中,采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与同学交流,拓宽思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课堂演讲分组设计课堂演讲,学生可以就朱子思想的某一方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3. 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深入了解朱子思想的实质,例如:出门考察,实地观察,回报家乡等。
四、学习评估1. 课堂测验采用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方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培养的文化素养进行检测。
《朱子语类》教案v
《朱子语类》教案-v第一章:《朱子语类》简介1.1 《朱子语类》的背景与作者1.2 《朱子语类》的主要内容与特点1.3 《朱子语类》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第二章:朱熹的哲学思想2.1 朱熹的宇宙观与本体论2.2 朱熹的心性论与道德修养2.3 朱熹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第三章:《朱子语类》中的儒家经典解读3.1 《大学》与《中庸》的解读3.2 《论语》与《孟子》的解读3.3 《易经》与《尚书》的解读第四章:朱熹的教育思想4.1 朱熹的教育的目的与意义4.2 朱熹的教育的原则与方法4.3 朱熹的教育实践与影响第五章:《朱子语类》与当代社会的启示5.1 《朱子语类》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应用5.2 《朱子语类》对当代人的道德修养的启示5.3 《朱子语类》对当代人认识世界的启示第六章:《朱子语类》中的伦理道德观6.1 朱熹对儒家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发展6.2 孝道与家庭伦理在《朱子语类》中的论述6.3 君子与小人在道德行为上的区别第七章:《朱子语类》中的政治思想7.1 朱熹的政治理念与治国方略7.2 君臣关系与政治道德在《朱子语类》中的论述7.3 《朱子语类》对宋代政治的影响与评价第八章:《朱子语类》中的美学思想8.1 朱熹的美学观念与审美标准8.2 艺术与审美在《朱子语类》中的论述8.3 《朱子语类》对后世美学发展的影响第九章:《朱子语类》的传承与研究9.1 《朱子语类》的传播与影响9.2 历代学者对《朱子语类》的研究与评价9.3 《朱子语类》在现代学术界的地位与发展10.2 《朱子语类》在个人修养与学术研究中的应用10.3 拓展阅读推荐与学习方法指导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朱子语类》的背景与作者解析:《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记录,体现了朱熹的哲学思想与教育理念。
理解朱熹的学术背景及其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是理解其思想的关键。
重点二:朱熹的哲学思想解析:朱熹的宇宙观、心性论和认识论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
学生需要理解“理”与“气”的关系,以及“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
《朱子语类》三则 教案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思南县第九中学高二年级组蒲心珍 2014/3/5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
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
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介绍1、作家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四书集注》《周易本义》等书。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
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介绍理学产生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1、产生时代背景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朱子语类》教案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朱子语类》教案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等方面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难点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设想理解分析掌握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
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
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1、作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
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具体研习1、齐读2、分析课文第一则老师读第一则翻译读书应该读到手不释卷之时,才能领略到书中真意。
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朱子语类》三则 学案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对应学生用书P57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字元晦,后改仲福建)崇安。
朱熹的思想与程颢、程颐的思想合称程朱理学。
朱熹一生关心现实,对金人南侵、土地兼并、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现状焦虑不安,要求选贤任能,修明军政,爱养民力,实现统一。
从中进士至死50多年间,虽为官仅9年,在朝廷任职仅40天,但在任上都能革除弊端,打击贪吏,救灾安民。
朱熹是一位热心讲学兴教的著名教育家。
他一生直接从事教育活动达40余年,即使在他从政的十余年间,也热心教育,每到一地,都倡办地方学校和学院,并亲莅讲学。
他的弟子众多,留有很多著作。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与吕祖谦合编)等,尤其是《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南宋以后封建教育的正统教材,在中国封建社会盛行达七八百年之久。
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周边国家产生很大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都曾提倡程朱理学,印刷和发行程朱的著作。
宋明理学所讨论的,主要是以“性”与“天道”为中心的哲学问题,同时也涉及政治、教育、道德、史学等方面的问题。
性指人性,天道即理或天理。
《中庸》一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提出了性、道、教三个问题。
理学家就是顺着《中庸》的这三个问题接着讨论。
理、气、心、性、太极、无极等成为理学家讨论的主要问题。
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
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
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过的。
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讲学时的一些问答,后人分类整理,编为《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共140卷,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四书》占51卷,《五经》占29卷,哲学专题如理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约占40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20卷,较详尽地保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言论,内容生动,极具魅力。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朱子语类》三则 学案
《朱子语类》三则学案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学习过程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
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
朱熹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整体感知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句是()A.如履.薄冰(fù)B.则精神自是愦.愦(ɡuì)C.及至前面荆棘芜.秽(wǔ)D.里面煞.有工夫(shà)解析:A项,“履”应读lǚ;B项,“愦”应读kuì;C项,“芜”应读wú。
答案:D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明知合.行大路合:应该B.略晓其义即厌.之厌:厌恶C.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克己: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和私欲等,使之合乎天理D.里面煞有..工夫煞有:很有解析:B项,厌:满足。
答案:B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古之.学者为己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B.用之则.愈明木受绳则.直C.事已却悔,如何.今当读何.书D.也知此为.天理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解析:C项,第一个“何”,与“如”连用,表“怎么样”;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
《朱子语类》三则同步学案 学生版
《朱子语类》三则同步学案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愦.愦 着.意 埽.除 芜秽.. 如履薄.冰 恁.地 剖.判 札.定脚 不肖. 战战兢.兢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古之学者..为人2、只提醒..精神3、天理..所在 4、寻常..遇事时 5、若是中人之资质.. 6、不流.于人欲 7、须大段着力.. 8、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9、不得苟且..放过 10、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 11、略晓.其义即厌.之 12、终日着意..13、事已.却悔 14、无克已..工夫 15、交战之机.16、如履.薄冰 17、须大段..着力 18、直.是恁地..用功19、今且剖判..一个义利 20、君子喻.于义 21、札定脚...做将.去三、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或者异体字,并解释其意思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四、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实词穷 ①穷得多少义理 ②穷则独善其身③则好游者不能穷也 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处 ①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②留恋处,兰舟催发③处江湖之远 ④处分适兄意机 ①此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②不闻机杼声(《木兰辞》)织布机 过 ①若读之数过 ②闻大王有意督过之③三过其门而不入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克 ①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 ②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③克己复礼 ④围之不继,攻之不克五、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虚词即 ①略晓其义即厌之 ②须行即骑访名山③即从巴峡穿巫峡 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乃 ①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③良乃入,具告沛公 ④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以 ①必须明理以先之 ②勇猛以行之③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④夫夷以近,而游者众六、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①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②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③仁以为己任 ④乃为人欲引去七、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略晓其义即厌.之 夫秦何厌.之有哉B 、明知合.行大路 文章合.为时而著 C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文章须自出机.杼 D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君子喻.于义 不能喻.之于怀B 、自然存.天理而行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C 、明知合.行大路 合.朝交欢 合家欢乐 D 、一步一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 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 B 、吾知免夫.,小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C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D 、这里只在人札定脚做将.去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极要与他埽除打叠..B 、事已却悔,如何.. 今是要求..人知?要自为己? C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在学者..亦是切身事 D 、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 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 5、下列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B 、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C 、龙洞山农叙《西厢》 满场是假,矮人何辩D 、则精神自是愦愦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则选文作者认为读书须读到爱不释手,才能见真味。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朱子语类三则学案
《朱子语类》三则学案第一部分课前热身一、阅读下面一首朱熹的两首《观书有感》,回答后面问题: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
其二昨夜江头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朱熹被称为“理”家宗师,这两首小诗看似写景,实际上都含有言外之意,富含理趣。
那么你能从两首诗中分别读出什么景象?又分别能悟到什么道理呢?其一:其二:2、这两首小诗在表现手法的使用和风格特征上有什么样的共同之处?请简要回答。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
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
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
所以贵虚无(注)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说苑》)(注)虚无:虚心、谦虚的意思。
①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2分)②故曰巧伪不如拙诚(2分)③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2分)④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2分)三、作家作品1、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
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谥文公。
朱文公生于闽,长于闽,终老于闽。
19岁中进士,授徒讲学近50年。
专研考证注释经、史、文及讲学,建立唯心论,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朱熹提出“理”,即外在世界的伦理程序,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所以他强调道德,认为人们应放弃“私欲”。
为了认清理之所在,他指出“格物致知”的理论,从考察客观事物,寻求知识和修养品格。
他创立了闽学(即朱子学),博大精微,阐孔孟之道,成为了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朱子语类》三则同步学案2012学生____龚德国
《朱子语类》三则同步学案一.疏通课文第一则朱子讲读书方法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真意)。
若读之数.(shù)过.(几次),略晓..(大略通晓)其义即厌.(通“餍”,满足)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领略其中旨趣)也。
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用心),看得多少文字!穷.(理解)得多少义理!徒.(仅仅)为懒倦,则精神自是..(从此)愦.(kuì)愦.(昏乱不清醒),只恁昏塞不通,可惜!1.此则讲了一种怎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说明。
2.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第二则讨论天理与人欲的问题问:“寻常..(一般情况)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
及到做时,乃.(却、竟然)为.(被)人欲引去,事已.(完毕)却悔,如何..(怎么办呢)?”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同“功夫”)。
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洒扫收拾,喻把问题梳理清楚),方得..(才能够(做到))。
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
明知合.(应该)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着,自.家.(自己)不知不觉行从.(顺着)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wúhuì杂草丛生),又却生悔。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关键)。
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就要去做克己的功夫),不得苟且放过。
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着力,自然存.(依照)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固然)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分辨教会这些(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而后行之。
若是中人..(普通人)之资质,须大段..(仔细)着力..(用心),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照应、克制(自己的欲望)),始得。
曾子曰:‘仁.(实现仁德)以为(作为)己任(使命),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子语类>三则》学案
【课前热身】
一文学常识
朱熹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__________的代表人物。
朱熹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书。
《朱子语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语录汇编。
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的讲学问答。
《朱子语类》由黎靖德在南宋度宗成淳六年(1270)编辑出版,是一部较为完备的记录稿。
记录稿采用了语录体的分类汇编形式,全书共140卷,分为“理气”、“性理”、“自学”、“治道”、“训门人”等26门,约200万字左右。
《朱子语类》内容涉及哲学、宗教、伦理、经学、教育、自然科学、治学态度等方面,是研究朱熹思想与朱子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二字词翻译。
请结合书下注释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略晓其意即厌.之终日着意
..穷.得多少义理
..
精神自是愦愦
..明知合.行大路
..埽.除打叠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直.是恁地
..
..用功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都提切己
..一个义理
..说话趋愚不肖
..之途自家今且剖判
扎定脚
...
三课文内容梳理。
通读《朱子语类》(三则),请归纳这三段文字分别在讲述哪方面的内容?
第一则:
第二则:
第三则:
四自我观点。
结合你的知识积累和体验,你如何评价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说法?
【过程理解】
五“天理”与“人欲”
天理:人欲:
六阅读理解与写作练习。
1 朱熹在第二则中介绍“天理人欲交战之机”的内容时,采用的是什么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2 请仿照“大路小路“这段文字的说理思路,从下列两个事例中任选一例进行评价分析。
事例1:油条哥,河北保定一个卖油条的大学生,2012年5月央视报道后走红网络。
在早点行业使用“复炸油”成为一种“常态化操作”的情况下,他的油条因坚决不用“复炸油”,而被消费者称为“良心油条”,他也被网友亲切地称为“良心油条哥”。
事例2:2008年,中国乳制品行业爆发了“三聚氰胺门”,一时间引起各方巨大反响。
乳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能够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虚高产品的蛋白质含量指标。
“三聚氰胺门”中涉及众多乳制品厂商,蒙牛、光明等几大品牌都深陷丑闻之中。
该事件引发的不良后果延续至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阅读下列语段,结合朱熹对于“天理人欲”关系的理论观点,谈谈你对这则材料的看法。
(不少于200字)
台湾苗栗县的魏女士摆了一个蔬菜自助摊,摊上摆满了各种时令蔬菜,任人自取,随意投钱。
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