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课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应用新闻结构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新闻结构图,快速掌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选用合适的新闻结构,记录身边的新闻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感受中国航天人在科学探索之路上不畏艰险的崇高之美;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成为理性读者。

教学重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难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方法微课教学、任务驱动法、例文教学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创新亮点一、例文教学举一反三《道德经》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新闻在学生阅读之前,有如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片混沌,但混沌之中,必有以突破的途径。

本课我从新闻结构入手,让学生读懂新闻。

通过学习这“一文”的阅读技巧,实现从“一篇文章”到“一类文”的阅读技巧的提升,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新闻的阅读方法。

二、角色代入不离新闻突破了实用文教学窠臼。

实用文实用的特征,决定了实用文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文章的信息,而非文学鉴赏。

常规课堂教学信息获取与分析枯燥无趣,学生始终是一个看客,游离与教学之外。

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新闻任务,设置了播音员、编辑、记者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自主代入。

学生在新闻中完成新闻知识学习,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1、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以上为微课视频截图)2、发放导学案第一课时:1、我是播音员——我播新闻重温新闻这一刻:给定新华社新闻报道,以主持人身份播音朗读。

2、我是编辑(1)画图解惑本文刊发在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上。

第二天就收到个别读者来信,表示本文文不对题,且结构混乱不符合新闻要求。

如果你是编辑该如何解答?尝试用结构图的方式解决读者疑问。

(2)填补结构图请在已画出结构图的基础上,摘取本文航空大事件,填补结构图。

(3)撰写结语为纪念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报社想做一个中国载人航天历史回顾专题展。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通讯的特征,培养阅读和写作新闻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利用课前“双导提纲”做好预习:通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理清结构。

②师生互动,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③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解读标题的特定含义,体会重点语句蕴含的感情,把握文章的特殊结构,品味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学习中华民族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二、学法点拨①利用“双导提纲”做好预习:通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理清结构。

②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开启思维,主动去发现问题,然后深入挖掘,解决问题。

三、背景介绍从1999年的“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征空,9年间的7次飞行如同7个台阶,它们所记录的,不仅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不断突破,更是中国航天人的光荣与梦想。

神舟一号:横空出世。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不载人的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神舟一号飞船座舱内放置有一个高1.70米左右、身着航天服的男性模拟人。

这个模拟人是一个感应器,用于收集返回舱在太空中的温度、湿度、氧气等各种试验数据。

神舟二号:正样飞船。

XX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二号飞船。

神舟二号虽是第二艘无人飞船,但却是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也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载人时基本一样。

神舟三号:百折不挠。

XX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升空。

不过,神舟三号在发射前却遇到了困难,飞船在进场的第4天,就出现了飞船穿舱插座信号有一个点不导通的问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一、教案概述《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是为中学生开展的一节关于太空探索的科学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宇宙的奥秘、太空探索的重要性以及探索太空的方式。

本课旨在激发学生对太空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太空探索的历史和重要性;- 了解不同国家和机构在太空探索方面的贡献;- 掌握宇宙常识和相关科学术语。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能力;- 训练学生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和追求。

三、教学内容1. 太空探索的历史和重要性- 太空探索的起源与发展;- 太空探索对人类的意义。

2. 不同国家和机构在太空探索方面的贡献 - 美国宇航局(NASA);- 俄罗斯航天局(Roscosmos);- 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等。

3. 宇宙常识和科学术语- 行星、恒星、星系等基本概念;- 太空中的重力、真空等特殊环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 师生对话:引入太空探索的话题,询问学生对太空的认识和疑惑。

- 视频播放:播放相关太空探索的视频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解决问题,“为什么要探索太空?太空探索对人类有什么重要意义?”。

3. 太空探索的历史与重要性- 讲解:介绍太空探索的起源、关键事件和重要里程碑。

-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探讨太空探索带来的科技和文化变革。

4. 不同国家和机构在太空探索方面的贡献-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国家和机构在太空探索方面的重要成就。

- 学生分享:学生自愿分享各自对某一国家或机构的了解。

5. 宇宙常识和科学术语- 讲解:解释宇宙中常见的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 实验演示:进行太空环境下实验的演示,如真空实验、火箭推力实验等。

6. 总结与展望-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最新4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最新4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的基本格式和结构,了解新闻各部分的作用。

2、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

3、学习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本课主要学习从报刊、电视、网络这些渠道获取信息)。

【教学重点】1、掌握新闻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2、学习航天精神,学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掌握新闻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学习写作新闻。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家乡泉州,有一座让泉州人民引以为豪的建筑,它伫立在市区的圆盘上,上面有许多的飞天。

这就是咱们泉州的城雕。

城雕上的飞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飞天,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飞上九重天的向往。

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中国历史上还有什么与飞上蓝天有关的人和事呢?讨论:时间为5分钟左右。

总结归纳:最早的当属嫦娥奔月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西游记》、《封神榜》等文学作品;敦煌有“飞天壁画”、“唐明皇游月宫”。

二、主体教师:我国从古至今对飞天的梦总是抱有很深很浓厚的憧憬,这个梦想终于在20xx年10月17日得到了实现。

这一天可以说是全国上下万众瞩目的一天,也是我们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

这一天,让我们用一些定语来给它下定义。

同学们看书,自己找词语,或者自己形容(时间为3分钟)。

教师归纳、概括、点评:中国第一位宇航员、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几百年的梦想……(这些词语可以由同学们自己找、自己说,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对这一天的意义有所了解)。

教师:在课文的开始,开头的三段,给我们介绍了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叫作新闻的导语。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的精辟议论组成。

一篇新闻除了导语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部分。

同学们,回忆一下,新闻还由什么部分组成?明确: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

教师: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以本文为例来看这些部分的作用。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和发展。

2. 掌握航天器的发射原理和基本构造。

3. 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2. 分析航天器的发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1. 人类对太空的早期探索2. 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3. 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二课时:航天器的发射原理1. 火箭原理2. 航天器发射过程3. 发射场的建设与运营第三课时:航天器的构造与功能1. 航天器的基本构成2. 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统3. 航天器的科研与应用第四课时: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1.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2. 我国航天器的发射与试验3. 我国航天科技的国际地位第五课时:航天事业的意义与展望1. 航天事业对人类社会的贡献2. 航天事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3. 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三、教学资源:1. 教材:《飞向太空的航程》2. 网络资源:有关航天事业的新闻报道、纪录片、科普文章等。

3. 实物资源:模型火箭、航天器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太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太空探索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新课:讲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引导学生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航天器的发射原理和构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4. 案例分析: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国家科技实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航天事业的认知水平。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太空探索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太空探索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中高一语文上册《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三篇

人教版高中高一语文上册《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三篇

【导语】《飞向太空的航程》是⾼⼀语⽂必修“沟通与应⽤”板块中的⼀篇通讯。

通讯是新闻体裁的⼀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知识⽬标 1、体会新闻题⽬的作⽤。

2、领会本⽂报道的⾓度。

能⼒⽬标 培养概括整合提炼信息的能⼒。

情感⽬标 树⽴知识强国观念,引导学⽣关⼼国家⼤事.,激发学⽣的民族⾃豪感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法 阅读讨论⾃读 教学过程 ⼀、阅读全⽂完成 1、掌握以下词语的读⾳和含义 翌年乾坤酝酿苛刻横亘揽⽉ 2、阅读思考 (1)、本⽂报道的主要新闻事件是什么?作者选择了哪个⾓度进⾏报道? (2)、按时间顺序将新闻主体部分整理成“中国航天⼤事记” 明确:(1)2003年10⽉15⽇“神⾈”五号飞船发射。

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是叉开⼀笔,⽤⼀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2)、⼏个具有重⼤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是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造卫星!”的指⽰。

⼆是1960年中国第⼀枚⽕箭的成功发射。

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的第⼀颗⼈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航天⼯程的战略决策。

五是“长征”系列⽕箭发射久经考验。

六是“神⾈”⼀~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归纳时注意时间、事件及事件的意义) ⼆、讨论 1、⼤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笔。

作者却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你认为作者选择的报道⾓度好不好?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些背景材料。

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的作⽤,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虽然⽤很⼤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在叙述⼀个重⼤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的。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教案精选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教案精选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探索》教材第七章第三节《飞向太空的航程》。

内容详细阐述了太空探索的基本知识,包括航天飞机的构造、发射原理,以及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还将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发射原理及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2. 掌握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航天飞机的发射原理及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重点: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视频、图片、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笔、教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升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飞船是如何飞向太空的吗?”2. 新课内容:(1)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通过PPT展示航天飞机的各个部分,讲解其功能。

(2)航天飞机的发射原理:播放发射过程视频,结合教材讲解。

(3)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通过图片和实例,介绍太空环境对宇航员身体的影响。

(4)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讲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3. 随堂练习: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2. 航天飞机的发射原理3. 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4.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航天事业的看法。

答案要点:(1)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青少年要关注航天事业,为我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2. 课后拓展:收集有关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制作手抄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航天飞机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了航天事业的发展。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2. 学生能够理解太空探索的重要性和意义。

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逻辑思维解决与太空探索相关的问题。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关于太空的基础知识,如地球、月球、太阳系等,以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2. 前导知识(10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飞向太空的航程,包括太空飞船的发射、升空、进入轨道和返回等过程。

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和观点。

3. 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15分钟)讲解太空探索的相关知识,如火箭的工作原理、轨道的稳定和调整、宇航员的训练和生活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4. 讨论与合作(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飞向太空的航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如重力、空气阻力、重返大气层等。

要求学生通过集思广益,提出解决方案。

5. 实际操作(2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制作简易的“火箭模型”并进行测试。

学生可以调整模型的参数和角度,观察其飞行的效果,以了解飞向太空的航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6. 总结与展示(10分钟)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关键要素和挑战,并发表个人观点。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激励。

7. 课后延伸(5分钟)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教师可以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电影或游戏,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

教学评估:1. 老师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给予个人化的反馈和指导。

2. 学生合作小组的讨论和展示,评价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学生制作的火箭模型的实验结果和总结报告。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8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8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8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的】1.潜力目标: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学习拟定标题和撰写导语;2.知识目标:分析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潜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教学难点】1.初步学习撰写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的模仿与创新。

2.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导主体地位,首尾圆合型结构;【教学准备】彩图系列《万户飞天》《嫦娥奔月》《太空风光》《“神六”双雄》【教学过程】(一)导入: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然而,只有到了这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明白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

这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

那么,就让我们立刻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盼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二)整体把握,理清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好处。

(描述式+评论式)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航天大事记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1980年,回到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1986年,“863”计划出台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2003年,“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资料——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三)情感教育指导:引导学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我们在激动与兴奋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群众力量的可贵。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太空探索的历史和意义。

2.理解太空探索的航天器和技术。

3.掌握描述太空探索的词汇和语法。

教学重点:1.太空探索的历史。

2.地球和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3.太空探索的航天器和技术。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

2.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学生参考书和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话题 (10分钟)1.复习学生关于太空探索的一些基本知识。

2.展示一张宇宙的图片并让学生描述它。

鼓励学生使用课堂上已学过的词汇和语法。

Step 2:了解太空探索 (15分钟)1.展示太空探索的历史和意义的幻灯片,让学生了解太空探索的发展和重要性。

2.分组讨论太空探索对人类的意义。

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汇报。

Step 3:地球和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20分钟)1.通过幻灯片展示地球和太阳系的基本知识,包括行星和恒星的概念。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行星进行研究和报告。

要求学生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包括行星的表面特征、气候条件等。

Step 4:航天器和技术 (25分钟)1.展示各种航天器和太空探测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包括火箭、卫星和航天飞机等。

2.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航天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比如火箭发射和卫星的轨道控制。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和比较不同航天器的优缺点,并讨论未来太空探索的发展方向。

Step 5:总结和评价 (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发言。

2.学生小组展示他们对行星的研究结果。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Step 6:作业布置 (5分钟)1.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太空探索的短文,包括太空探索的意义、航天器和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2.鼓励学生使用课堂上学到的词汇和语法。

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学生可以了解到太空探索的历史和意义,理解太空探索的航天器和技术。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的形式,培养了合作和研究的能力。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学问教育目标引导同学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力量训练目标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同学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进展进步的骄傲感。

教学设想一、本文字里行间布满了这种对民族进展进步的骄傲感。

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长到课外,引导同学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育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洁,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晰,要求同学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相互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同学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英勇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胜利,但他的探究精神令人鄙视。

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日我们的航天人最终实现了飞天梦。

(板书课题)二、明确目标1.引导同学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3.引导同学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进展进步的骄傲感。

二、整体感知1.写作背景介绍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日,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幻想的实现。

当举国庆祝"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骄傲,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飞向太空的航程》全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全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全程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掌握新闻的特点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二、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2、学会写新闻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课前准备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查找有关“飞天”的资料.五、教学过程1、导入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2、让学生展示图片、资料,谈论“飞天”.3、师生互动,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一: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5日“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问题二: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有什么特色?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州”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好似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即使有一些背景资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州”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问题三:在“飞天”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通过此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十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究竟考验.六是\\\’神州\\\’号的成功发射.3、学会写新闻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4、作业A、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B、写一则新闻.《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一、整体把握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__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⑵了解中国人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

⑶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__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2、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课时】1课时。

【教学课型】自读课。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提问法。

【教具】CAI 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提问,神州六号的情况(学生自己介绍)。

二、字词闯关(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三、自读课文,分析课文1、结构分析:导语:(1~3)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主体:(4~26)飞天航程。

结语:(27~30)迎来了飞天梦圆的时刻。

2、怎样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也喻指这一航程。

3、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自豪、赞美。

4、__导语部分有什么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是描述,也是评论。

既有对飞船升空的情景精细描绘,又有对这壮举的评论。

生动感人,有情感。

5、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性的事件?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

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空。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

6、中国人飞天航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7、“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天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主要有哪些困难?首先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

安全返回技术。

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四、理__线索__用倒叙手法写出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然后按照是时间的顺序回顾了中国飞向太空的历程,最后落笔到“神舟”五号的研制、发射上,首尾照应,重点突出。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共7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共7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共7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一): 河北省高一课本语文目录表请告诉我09届的语文必修一、必修二的语文课文目录有哪些我的书不在了,感激不尽……人教版的.必修一:1 沁园春长沙2 诗两首3 大堰河—我的保姆4 烛之武退秦师5 荆轲刺秦王6 鸿门宴7 纪念刘和珍君8 小狗包弟9 记粱任公先生的一次讲解10 短新闻两篇11 包身工12 飞向太空的航程必修二1 荷塘月色2 故都的秋3 囚绿记4 诗经两首5 离骚6 孔雀东南飞7 诗三首8 兰亭集序9 赤壁赋10 游褒禅山11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2 我有一个梦想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知道满意不纯手打,好累)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二): 飞向太空的航程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分别是哪些段落主要内容是什么《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回顾了中国人飞向太空的历程.文章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结束,全文结构严谨,是一篇典范的新闻佳作.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三): 阅读《飞向太空的航程》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这段话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何理解“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

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这两句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写辉映的朝阳、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飞船和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的航天员——杨利伟,寥寥数语,勾勒了一幅静谧的画面,渲染了发射前紧张而激动的场面。

必修一12《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必修一12《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结构特征,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3、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新闻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在这方面予以引导。

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强,对家事国事的关注比较少,引导学生体会本文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新闻的特点、把握文章结构掌握新闻特点,学习写新闻,通过把握文章结构来体悟作者表达的自豪感,与作者达成心灵共鸣。

2.难点: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细致分析、真情感受,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9月3日的阅兵式导入,激起学生为祖国感到骄傲、自豪的情绪,自然引出本文。

二、略读课文,整体把握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标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电头: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导语: 第1~3段主体: 第4~26段背景: 第 5~26段结语: 第27~30段三、精读课文,讨论探究一)导语部分1、听范读,边听边勾出导语部分包含的新闻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

(注意字数限制)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二)主体部分1、自读主体部分,找一找文中写了哪些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注意勾画时间)(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2)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

(3)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4)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2、分组讨论探究:(1)这篇新闻中有很多精确的时间、数字,说说其作用?a、能体现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b、符合航天精确的时间要求;c、也可以渲染当时人们紧张急切渴盼的心理,传达出激动和欣喜之情。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案教学设计 _0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案教学设计 _0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教学设计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教学目的1、掌握新闻的特点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二、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2、学会写新闻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课前准备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查找有关“飞天”的资料.五、教学过程1、导入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2、让学生展示图片、资料,谈论“飞天”.3、师生互动,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一: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5日“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问题二: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有什么特色?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州”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好似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即使有一些背景资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州”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问题三:在“飞天”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通过此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十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究竟考验.六是'神州'号的成功发射.3、学会写新闻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4、作业A、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B、写一则新闻.。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过程与方法: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点拨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预习提纲1、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查找有关“飞天”的资料。

2、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3、筛选新闻主体部分的重点内容。

六、教学过程1、导入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2、展示图片、资料,谈论“飞天”3、写作背景介绍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4、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以及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

2、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3、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4、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预设:
一、导入: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就回顾了这一段历史。

二、文学常识: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生动性: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
现场感。

完整性: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

评论性: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的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三、检查字词:
载人飞船橘红色酝酿苛刻横亘
着陆直刺九霄翌年扭转乾坤
四、自读课文,分析课文(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自豪、赞美的。

)
1、结构分析:(根据新闻的结构划分)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电头: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
导语:(1~3)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主体:(4~26)飞天航程。

结语:(27~30)迎来了飞天梦圆的时刻。

2、怎样理解标题的含义?
(!)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州五号”发射的过程。

(2)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3、本文导语部分写了什么,有什么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点明时间、地点、带读者进入激动人心的场面与氛围中。

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2)是描述,也是评论。

既有对飞船升空的情景精细描绘,又有对这壮举的评论。

(2)生动感人,有情感。

4、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性的事件?
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

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空。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

5、“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天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主要有哪些困难?
(!) 首先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

(2) 安全返回技术。

(3) 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6、学生齐读结语部分:找出结语给我们提供了些什么样的信息?
时间:金色的秋日,9时10分
人物: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
事件:飞船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

评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五、理文章线索:
文章用倒叙手法写出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然后按照是时间的顺序回顾了中国飞向太空的历程,最后落笔到“神舟”五号的研制、发射上,首尾照应,重点突出。

六、写作特点
1、以倒叙为主要叙事结构。

以时间为顺序,脉络清晰,首尾呼应,这是本文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

2、语言凝练,具体生动。

七、总结归纳: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的区别:
1、三者都强调真实性。

2、三者都具有时效性,消息最强、通讯较强、报告文学较弱。

3、消息篇幅最短,通讯较长,报告文学最长。

4、通讯与报告文学都具有文学性,后者比前者的文学色彩更浓。

5、报告文学具有政论性,即它以明显的社会作用为目的,是一种特殊宣传工具。

通讯具有评论性,即它必须对人或事作出评论。

八、作业布置:
编写中国航天大事纪(世界航天大事纪做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