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若干中国现代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考

合集下载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_上_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_上_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上)黄枬森(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 100871)[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质、研究对象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的哲学的关系问题,虽然大家都很熟悉,但在理论界又有分歧。

本文澄清了关于这些问题的一些错误认识,提出了自己崭新的思考。

同时,对科学发展观的性质、对象、原则等问题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一些哲学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 B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07)09-0018-05今天我想谈六个问题,三个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基本问题,另外三个是关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一些哲学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基本问题,尽管大家都很熟悉,但在理论界特别是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些问题争论还比较激烈和尖锐。

所以,我想谈一谈我的看法,希望对大家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不是一门科学这个问题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问题。

近年来,在哲学界出现了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质,我觉得这是不对的。

说它是一门科学,我们的根据是什么?我们所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所以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说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是不是一门科学?或者说得再尖锐一点,这个争论的矛头所向主要是辩证唯物论,问题就成为辩证唯物论是不是一门科学?关于这个问题,我有几点考虑:首先,我们不能说哲学是一门科学,哲学只是一门学科。

哲学不是一门科学,因为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没有哲学这门学科这样复杂。

哲学包含着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哲学,有些哲学是非常荒谬的,说哲学是一门科学。

说它是学科,因为它有一个知识的范围。

在所谓五花八门的哲学里,至少有一门哲学我们承认它是一门科学,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一直都承认它是一门科学。

教育哲学读书心得

教育哲学读书心得

教育哲学读书心得教育哲学读书心得3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哲学读书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哲学读书心得1只看书名《关注音乐实践》,就感觉到这本书值得研读。

因为当前我国的新音乐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音乐实践,怎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音乐实践正是一线音乐教师必须去研究的探索的。

再看其中的内容,观点鲜明,实例丰富,,论述详尽,论证有力,所列举的音乐实践项目有可操作性,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很实用。

因此毫不犹豫地买下并开始翻阅,果然收益良多。

本书的作者埃里奥特博士是一位音乐教育哲学家,在音乐教育专业所任教的课程包括音乐教育基础、音乐认知、研究方法、音乐课程发展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在书中他通过把音乐理解为多样化的人类实践之广义研究,特别关注现有的音乐教育理论所遗漏和忽略的问题。

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古往今来的哲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音乐的本质和价值的新思维方式上构建了音乐教育哲学。

第三部分为音乐教学提出了一种新的音乐课程发展观。

因为翻译的关系,书中很多内容需经反复琢磨,才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涵义。

因此看了多次,可以说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

看过后,感觉到自己有些一直比较困惑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一些关于音乐教学的想法得到了验证。

1、何为音乐?对于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来说,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必定影响其对职业的态度。

一直以来人们对音乐本身都有各种各样的理解,而自己对于什么是音乐也存在着一些困惑。

《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中明确地告诉我们:音乐制作和聆听是人类可获取的、独一无二的思维形式,是人类认识中最重要的、独一无二的资源。

这种对音乐的理解本身也是有创新性的。

2、为什么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常常思考,音乐教师存在的价值是什么,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吗?在看了这本书后,这种困惑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关于教育基本关系的若干哲学思考(Ⅱ)

关于教育基本关系的若干哲学思考(Ⅱ)
处理 师生 关 系问题 , 才是教 育 的根本 。 三是分 析 主
和智力发展 , 重视天才教育 , 主张教师中心。六是 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思想 , 出要 以“ 提 永恒学科” 作 为课程的核心 , 提倡读古书, 发展人的理性, 培养所 谓 “ 同人性 ” “ 共 、民主公 民” 等 。 等
当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和伟 大的人格。( ) 4 教育必须教会 学生学会做人 , 学会学习, 学会生 活 。 中学会 学 习是途 径 , 其 学会 生活是 基础 , 学会做 人是 目的 。 5公 民教 育 、 () 学科 专业教 育
与人 文教 育 是 学校教 育 中三种 内涵不 同的教 育形 式 , 是培 养 专业技 能人 、 会人 与 纯粹 的 社
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在这里 , 笔者通过反思教育
’ 学 各流 派共 同关 注 的 问题 和研 究 路径 ,结 合 自 哲 己的一些 想 法 , 用整 体 和谐 辩 证 的思想 方 法 , 运 从 不 同 角度 出发 , 究 教 育 , 究 教育 的基 本 关 系 , 研 研
进 而论证 教 育 的有 效 性 问题 。 教 育的 A C三个基 本要 素 之 间的关 系 B
中, 相互关系的各方面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 、 相
互 渗透 、 相互 促 进 的辩 证 关 系 , 常是 一 损 俱 损 , 常 荣辱 与共 。 正确 处理教 育 基本关 系 , 是促 进 教育科
基础建设的重点工程 , 切不可疏忽 , 更不可掉以轻
心。
因此 ,在所 有 的教育 教学 活 动 中 ,所有 的校
想 , 为人有 一种 先 天的构 造 能力 , 认 所谓 事 物 的真
各教育哲学流派所研究的重点与关注点。各教育
流派具体研究 的课题主要有教育的作用 、 目的、 内 容与方法 , 德育与知识 、 教材与教法 、 教师学生的

大学制度建设

大学制度建设

中国的现代大学是年轻的、开放的,本身就是教育国 际化的产物;同时又是具备中国独特文化背景和教育模式 的办学机构和国家(事业)机构。她有着办学机构的一切 需求,也存在着国家机构的许多弊病。这是中国大学的现 实,也是所有大学的领导和管理者不能忽视的工作背景和 基础。
(三)如何评价当代中国大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中国的大学还没有真正走进社会中心,起到引领 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的先导作用。特别是在以自主知识产 权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标志的国家科技竞争力上,大学能提 供的支持与服务和社会对大学的期望相距甚远。 2. 中国的大学还没有构建成创新人才生成的教育培 养体系。从整体上看,中国大学教育的软肋仍然是学生创 新意识不强,创造力潜质培养不够。 3. 中国大学作为‚学术圣殿‛、‚文明窗口‛的公 信力受到影响。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现象已经渗透到大学 内部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的文化理念之中,损害了大学 的学风和社会的声誉,也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现代意义上的以有控制的科学实验和严格的数学推 理为基础的科学技术为什么没有能在中国土地上产生,其政 治、经济原因是轻视商业,生产力没有大规模发展;而社会 文化原因是轻视科技,认为都是‘雕虫小技’;中国传统知 识分子是崇尚儒家学术,传统的哲学思维是整体思维方式, 不善于做定量的数学分析和形成逻辑的推理,没有发展公理 式的几何和数学。‛ ——周光召
多年来,高校对实行‚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是 一种表述、各自理解,形式和效果也各不相同。 ‚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完整意义包含两个方 面,缺一不可。即: 一是,高校党委依照党章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 工作; 二是,高校党委要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
从法理上明确了: 1. 高校党委是公办高校的领导核心,高校党委会(常 委会)是大学的最高决策机构。 不少高校采用‚党政联席会议‛作为学校的最高决策机 构。‚党政联席会议‛的成效取决于党政一把手的合作与默 契。但从会议机制上看,党委决策‚三重一大‛事项,往往 需要在调研、酝酿基础上充分讨论、共同决策。通常‚党政 联席会议‛议题既多又杂,该讨论的‚三重一大‛事项往往 不能深入,遇到强势的主要负责人,更容易使讨论走过场。 另一方面,对于具体行政事项,多数是一种‚选择‛,讨论 过于民主、琐碎,又会影响工作的效率,也不能体现发挥领 导班子每一个成员‚分工负责‛的要求。 客观地讲,即便是参加会议的校领导是同一批人,但 ‚党政联席会议‛容易混淆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对不同性质 问题的研究和决策方式,影响科学决策。

课程论文--陶行知教育思想基础

课程论文--陶行知教育思想基础

《陶行知教育思想基础》读后感陶行知,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时又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

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周恩来评价他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宋庆龄赞颂他是“万世师表”。

我怀着对陶行知先生十分崇敬的心情,专心研读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基础》这本书,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为改革教育,创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活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一系列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

时过境迁,重新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夺眼的光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

感想之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先生在留美期间,深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回国后,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努力使生活教育学说中国化。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教育为改造生活服务,在改造生活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他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书呆子”。

陶行知先生的这番话说明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

生活教育反映出陶行知作为中国本土教育家对于教育本质、目的、内涵、功能,以与学校作用、“教”与“学”之间关系等教育原理的哲学层面思考。

陶行知对“教育”与“生活”之间关系的描述为在生活中的教育、为了生活的教育、教育与生活相依相伴和从教育到生活。

对照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我们显然是做得不够,师生之间的关系仍未改变,学生依旧是依赖老师被动学习,虽然我们知道要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应该主动学习,可是,目前的教育环境,并不利于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课堂上老师的居高临下的授课方式以与大量的教学内容和匆匆忙忙赶进度的压力下,学生并没有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

关于教育基本关系的若干哲学思考(Ⅲ)

关于教育基本关系的若干哲学思考(Ⅲ)
21 02年第 3期 ( 总第 2 9 ) 4期
《 场 刍
F 0RUM 0N C0NTEM PORARY EDUCAT1 0N
NO. 2 2 3, 01 Ge e a , n r l No, 49 2
考 Ⅲ 关 于教 育基 本 关 系的若 干 哲 学 思 、 量 观与 价值 观 之 间的 关 质
只有 分工 不 同 , 有职 位高 低贵 贱之 分 。 没 其 次 ,社 会 对 于人 才 的需求 是 多样 化 、分层 次 、 类 型 的。 分 当前 我 国经济社 会发 展对 于人 才 的

观 念是 行 为的 向导 。 人 民满 意 的教育 , 办 从根
需求 提 出 了多样 化 的要求 ,社会 主义 市 场经 济建 设 为 广大 青少 年 成才 提供 了广 阔 的天地 。全社 会 都要树 立 科学 的成才 观 , 并通 过深 化 改革 , 政策 在 导 向和 人才 的评 价 机制 上 以相应 配套 措 施不 断 强
本 上说 , 关键 是 要转 变 教育 观 念 , 正确 地 处理 人才 观、 质量 观 和 价值 观 之 间 的关 系 , 全 社 会 宣传 、 在 弘扬 和树立 起 正确 的人 才观 、 质量 观 和价 值观 。 人 才 观是 关 于人 才 的本 质特 征及 其 人才 发展 成 长规 律 的基 本观 念 。它 对 于人 才培 养 、 育 、 教 使
[ 摘 要 ] 正 确 处 理 教 育 的人 才 观 、 量 观 与 价 值 观 , 育 适 应 社 会 、 质 教 引领 社 会 与
改造社会 , 育的传承 、 教 创新与超越 , 育之 “ 教 授人 以鱼” “ 、 授人 以渔” 授 人养 鱼” 与“ 之 间 的 关 系 , 实现教 育 持 续健 康 发 展 的 基 础 。 是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分析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分析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分析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理论和现实,对于我们更好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概念的解析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历史现象。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视野中,它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方式或社会经济形态相。

换言之,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纯粹的、抽象的现代化。

从现代化的起源及其发展的一定阶段的角度看,资本主义和现代化恰恰是一种“重合”的世界历史进程。

(参见叶险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论初探》,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XX年第2期)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世界现代化或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最终结果。

因此,他们确实不曾提出过“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概念。

资本主义现代化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赋予人类社会以种种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

与19世纪50年代初期把英国对印度的破坏行为称为一场“社会革命”相反,马克思后来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东方公社制度的破坏,将很快在东方社会形成“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这场战争无疑将使东方社会进入一个漫长的痛苦的过程。

由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反对用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作为唯一的尺度来衡量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反对把世界历史简单地机械地挤压到欧洲模式中去。

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中,马克思提出了避免俄国重蹈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苦难的设想和要求:“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可是要使它能发挥作用,首先必须排除从各方面向它袭来的破坏性影响,然后保证它具备自然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在《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相互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教育哲学课程设计

教育哲学课程设计

教育哲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历史发展脉络;2. 掌握教育哲学的核心问题,如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公平等;3. 了解我国教育哲学的基本观点和主要代表人物。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教育哲学理论分析现实教育问题,提出合理的见解和解决方案;2. 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审视教育现象;3. 提高学术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能够就教育哲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2. 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关注教育公平和弱势群体,培养人文关怀;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教育哲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教育哲学基本概念:介绍教育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以课本第一章内容为基础,让学生了解教育哲学的内涵和外延。

2. 教育哲学理论体系:分析教育哲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如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等,结合课本第二章内容,使学生掌握不同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

3. 教育哲学历史发展:梳理教育哲学的发展脉络,从古希腊至今,重点讲解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历程,以课本第三章内容为参考。

4. 教育目的:探讨教育目的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分析不同教育目的观的影响,以课本第四章内容为主。

5. 教育方法:研究教育方法的理论基础,比较不同教育方法的优缺点,结合课本第五章内容,提高学生对教育方法的认识。

6. 教育公平:探讨教育公平的含义、价值及其在现实教育中的体现,以课本第六章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7. 教育哲学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哲学案例,分析其中涉及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课本第七章内容为参考。

千年儒学的当代布道者——汤一介

千年儒学的当代布道者——汤一介

综合各家所言,建构出一套中国哲学理 论体系。进入九十年代,汤一介提出了“和 而不同”、“普遍和谐”、“内在超越”、“中 国解释学”、“新轴心时代”等一系列新 问题,推动文化界对传统哲学的大讨论。 其中,他提出的传统哲学应“走出中西 古今之争”,促进了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 相结合 ;在西方文化大量进入中国之时, 率先提出中国儒家当中优秀的传统必须 被继承下来,中国人不能在文化上流离 失所,他还创办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 学儒学研究院等学术机构,力主举办以 蔡元培、汤用彤等学术大师命名的讲座, 向更多青年学子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说 :“汤先 生以自己半个多世纪学术工作积累的功 力和境界,化作深刻而开阔的学术眼光, 提出了若干重大的科研课题,不仅为中 国儒学搭建了一个研究的平台,更是为 我们中国哲学未来 10 年的发展作出了整 体规划,可以说是总设计师。”
汤一介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汤霖, 是清光绪十六年(1891 年)进士。父亲 汤用彤,是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早年 留学于哈佛,与陈寅恪、吴宓一起被称 为“哈佛三杰”。汤用彤先生一生致力于 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佛教史的研究,他的 著作《魏晋玄学论稿》和《汉魏两晋南 北朝佛教史》,是研究魏晋玄学与佛学不 可不读的经典著作。汤用彤似乎是有意 择取“一介书生”的含义而为儿子取名“一 介”,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一生读书做学
汤一介(1927.2~2014.9),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是中国 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 哲学教育家。中国文化书院院 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 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东方 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炎 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价 值与哲学研究会理事、国际儒 学 联 合 会 顾 问。2013 年 3 月 14 日,汤一介教授主编的《中 国儒学史》获“北京市第 12 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特等奖。

由“虎妈教育”所引发的关于现代音乐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由“虎妈教育”所引发的关于现代音乐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压 力 蔓 延 到整 个 家庭 学 习 的氛 围之 中 ,让 音 乐 的 美 育
者 而言 , 自由开 放 、无 拘无 束 的生 活才 是 灵 感 的源 泉 , 艺 术 的 生 命 所 在 。 据 心 理 学研 究 显 示 ,很 多 在 小 时 候
很 听话 顺 从 的孩 子 ,或 者 是 小 时候 经 过 严 加 管 教 的孩 子 ,长 大 了心 理 问题 较 多 ,且 更 脆 弱 。原 因是 , 当 以 满 足 他 人 意 愿 、获得 他 人 首肯 为生 活 的 主导 时 ,将 会
何 发 展 ,去 学 习如 何 去继 续 发 展 。 的确 ,教 育 的终 极 ”
目标 是 为 了不教 育 。
三 、 音乐 不 要 “ 制 品” 复
都 需 要 离 开 彼 此 的本 体 ,深 入 对 方 ,在 理解 他 人 的 同 时才 能更 好 的 了解 自己 。 家 庭 音 乐 教 育 的 “ 行 ” 体 现 在 父 母 与 子 女 之 间 旅
让 他 们 在 海 洋 中 自由 的徜 徉 ,当暴 风 雨 来 临 时 ,灯 塔 再 为 他 们 指 明 方 向 。 这样 音 乐 的 自由创 造 与 个 性 的探 索 精 神 既 可 以 得 到 发 展 ,在 遇 到 困难 的时 候 又 可 以获
得 家长 与 教师 的指 导 。 二 、以 兴趣 保鲜 音 乐 之美
作 用 在 这 种 高 压 的 “ 控 ” 下 变 质 。 这 也 是 为 什 么 掌
“ 虎妈 ”会在 书 中说 : “ 提琴 象 征 着卓 越 、高雅 和 深 小 邃 。可 是对 露 露来 说 ,小 提琴 却 伴 随着 ‘ 抑 ’ 压 ,她 把 这种 ‘ 压抑 ’也传 给 了我 。 ” 子 曰 : “ 之 者 不 如 好 知 者 ,好 之 者 不 如 乐 之 知

关于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史宁中)

关于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史宁中)

关于《数学是一种“ 与演绎推理相反,归纳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 推理” 推理”。 借助归纳推理可以培养学生“预测结果”和“探究成 借助归纳推理可以培养学生“预测结果” 的能力,是演绎推理不可比拟的。 因”的能力,是演绎推理不可比拟的。从方法论的角度考 双基教育”缺少归纳能力的培养, 虑,“双基教育”缺少归纳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走向 社会不利,对培养创新性人才不利。 社会不利,对培养创新性人才不利。
一、制定《数学课程标准》的目的 制定《数学课程标准》
应试教育?减轻学生负担?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应试教育?减轻学生负担?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是表象不是目的。 是表象不是目的。
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应市场经济; 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应市场经济; 国家的发展需要:培养创新性人才必须从基础教 国家的发展需要: 育抓起。 育抓起。
成为创新性人才三个条件:意识、能力、机遇。 成为创新性人才三个条件:意识、能力、机遇。
关于《数学课程标准》 关于《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
二、创新能力的基础
创新能力依赖于:知识的掌握、思维的训练、 创新能力依赖于:知识的掌握、思维的训练、经验 的积累。 的积累。 思维的训练:演绎能力、归纳能力。 思维的训练:演绎能力、归纳能力。 爱因斯坦: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 爱因斯坦: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 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 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 里德几何中), ),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 里德几何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 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 )。(见 爱因斯坦文集》 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见《爱因斯坦文集》第 一卷) 一卷)
关于《数学课程标准》 关于《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

对全面推进“十四五”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思考——以云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发展规划为例

对全面推进“十四五”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思考——以云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发展规划为例

时全面推进“十四五”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思考®—以云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发展规划为例文丨蒋永文1杨俊伟2【摘要】梳理新时代教师教育发展特征和新的挑战,把脉学校全面推进新时代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

以 云南师范大学为例,基于“十四五”教师教育发展规划,围绕传承弘扬西南联大精神、体现新时代教师教育精 神,从指导思想、总目标及主要任务、实施路径及具体措施,提出学校全面推进新时代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整 体思路。

找准学校新时代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内驱动力及实施路径、具体抓手,为高等院校推进新时代教 师教育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

【关键词】“十四五”规划教师教育万名校长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云南师范大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开启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 军之际,国家召开了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党的 十九届五中全会,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了明确 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 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素质,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贡献能力,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当前,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初,将深入思考、编制好“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作为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大政治任 务抓紧抓好,切实把全会精神落实到“十四五”时期各项工作全过程、各环节,以保证到2035年总体实 现教育现代化,为建成教育强国开好局、起好步是我 们义不容辞的使命与任务。

一、新时代教师教育发展特征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 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国家先后下发《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文件,相继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 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

实事求是 逻辑严谨 辩证思考──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的哲学境界

实事求是 逻辑严谨 辩证思考──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的哲学境界

实事求是逻辑严谨辩证思考──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的哲学境界摘要:顾黄初语文教育理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其哲学境界首先表现为实事求是,即从实际情况出发探寻语文教育的规律,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方面注重把握汉语言的特点,另一方面注重本民族语文教育方法的继承,同时又有着强烈的时代精神。

其次表现为自觉的逻辑性,推论严密。

再次是思考问题的辩证性,力戒绝对化和片面化。

这使顾黄初语文教学理论丰富、全面,多角度、多层次,呈现出鲜明的立体感。

关键词: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哲学境界顾黄初教授是我国的语文教育家。

他的语文教育理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在语文教育界产生了并且正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有人这样说明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的深刻性:“大凡一种科学理论,它的成熟过程往往经历主观经验型、客观描述型和科学解释型三个阶段,但只有到达第三个阶段才是科学的成熟期。

从大量的论著中,我们可以看到,顾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已经摆脱了主观经验型的局限,进而从客观描述型上升到科学解释型。

”值此《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①再版之际,重读顾先生的论著,深感这个评价的中肯。

我想,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之所以深刻,之所以对纷纭复杂的语文教育现象及其研究现象有着很强的解释力,得益于他的理论的哲学境界。

有人说,“教育是最需要哲学的领域”。

顾先生是一位富有哲学气质的长者,因而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有一种充满智慧的哲学境界。

一、实事求是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的哲学境界首先表现为实事求是。

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探寻事物的规律。

哲学是对世界的一种追问,一种反思。

所谓哲学的精神或哲学的境界,其实质就在于对事物规律的探寻和追问,没有对规律的探寻和追问,任何研究都显得肤浅。

缺乏探寻规律的自觉性,缺乏对规律的追问精神,任何研究都将缺少灵气,都会在纷纭复杂的现象面前束手无策。

顾黄初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正体现了追求规律的自觉性。

在顾先生的论著中,“规律”一词的使用频率很高,诸如“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中国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人类思维发展规律”“带有规律性的现象”等随处可见。

关于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求 , 由于种 种 历史和 现实 的原 因 , 国教师 的整体 但 我 素 质状 况并 不容 乐观 。 教育 的原 理告 诉 我们 。 教师 居 于整个 教育 活动 的主导 地 位 ,对 整个 教 育活 动的方 向和进 程有着 决定 性 的影 响 。这 就要 求 一名 教师 除
者不 断地 放入 各 级预设 的模子 中进行 筛选并 不 断淘 汰, 这样 的教 育机 构必 然 走 向“ 厂化 ” 抹 杀人 的个 工 。 性差 异 ,生产 ” “ 出雷 同的 “ 品” 产 甚至是 “ 劣产 品” 伪 。 我 国教育 的先行 者之 一蔡元 培先 生 曾提出 :教 “ 育者 , 成人 格 之事业 也 。使仅 为灌输 知识 、 习技 养 练 能 之作 用 , 不 贯 之 以理 想 , 是机 械 之 教育 , 所 而 则 非
1 49
维普资讯
规范 、 人相 处 的能力 等 。 德 国哲 学家 、 与 ” 教育 家雅 斯 贝尔 斯 也 曾经说 过 :仅 仅 教学生 知识 ,而对 精神 的 “

深厚 的学 科专 业知 识 ,也很难 算 得上 是一 名合 格 的 教师 。 一名普 通 教师 的角度 看 , 从 每一 名教 师都 应该
对下 列教育 问题进行 深刻 的反 思


对教 育 目的的 思考
个 合格 的地 球人 的基 本要 求 ,也是 一个人 应尽 的
我 国的教 育方 针是 :坚持 教 育为 社会 主义 现代 “
第2 9卷
第 8期
关 于教育若干 问题 的思考
魏 志 琴
( 义 师范 学 院 生物 系 ,贵州 遵义 5 3 0 ) 遵 602
摘 要 : 育 应 该 使 受教 育 者 真 正 实现 个 性 的 张 扬 、 性 的 回 归 , 现 人 的 全 面发 展 ; 师 在 教 育 活 动 中 的 核 心 角 色 教 人 实 教

《教育走向生本》内容提要

《教育走向生本》内容提要

--读书笔记-----《教育走向生本》内容提要在教育中我们必须怀有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上篇一、两种教育体系(学习时间:2016年9月14日)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

——夸美纽斯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育或教学。

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变得简单。

——克莱恩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丰花硕果“为教师的设计”就是“为学生的设计”吗?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

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资源。

学生是一个个生命实体。

教师的意志就是学生的意志吗?除了主观意志,学生还有自身的自然规律所反映的自然意志。

自然意志连主体自己都不能察知,它就更不屈从于外部压力了,只要你的做法违背了人的自然,人的自然就要加以报复,并且表现为一种隐性而长期的过程。

厌学,污染等。

孔子的“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强而弗抑”抛秧的启示——尊重人的内部自然我们的教育必须适应他们合理的主观意志和自然意志,也就是儿童的天性。

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则是尊重被教育者的设计。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奥修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

无所谓者有所为——忘我的境界,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

我们的任务是,创造生机勃勃的课堂,建立促使人回归人的自然的教育。

教师的认识规律就是学生的认识规律吗?好看的课不一定是好课,而不好看的课不一定是差课。

成人的演绎为主律与儿童的归纳为主律:儿童认识的基本走向是从具体到一般的,是归纳的。

截流式教学与源流式教学截流式教学培养的人是较难以从实际出发进行思考的,有可能是书之奴隶。

关于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若干问题的思考

第40卷㊀第2期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40㊀No.2 2021年4月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Apr.2021文章编号:1006-2920(2021)02-0022-03doi:10.13892/41-1093/i.2021.02.004关于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若干问题的思考董琦㊀㊀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必须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立足点,将课程标准作为检验依据,将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作为重要手段㊂关键词: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㊀㊀作者简介:董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中小学高级教师㊂㊀㊀基金项目: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JCJYB20010032)㊂㊀㊀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跃升为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发 2019 26号)(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坚持把课堂教学作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主要环节㊂根据‘意见“精神,结合河南省实际,中共河南省委㊁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㊂初中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 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成为摆在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㊂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㊁深度学习㊁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等正在掀起 课堂革命 ㊂面对新征程㊁新使命,许多优秀的一线初中语文教师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㊂但也有一些初中语文教师不适应新时代语文教学的需要,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围绕分数和升学成绩转, 内卷化 现象严重㊂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然离不开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㊂目前,研究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的成果很多,但多集中在教师个人业务素质的提升等微观层面㊂笔者在听课调研㊁ 名校同步课堂 审课㊁全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等教研工作中发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立德树人任务落实不到位㊁执行课程标准不到位㊁线上教学经验匮乏等问题㊂有些教师个人业务素养不可谓不高,但也存在上述问题㊂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教学能力的提升出现方向性偏差恐怕是重要原因㊂基于此,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不应该局限于微观层面的个人业务素质的提高,而是应该具有更高的站位,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㊁严格遵循课程标准教学㊁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等角度加以思考㊂一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提升课堂教学能力的立足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㊂ [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 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㊀第2期董琦:关于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若干问题的思考23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教学要致力于为学生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㊁人生观㊁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㊂[3]1按照‘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初中统编语文教材采用 人文主题 和 语文要素 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重视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㊁人生观㊂在这种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必须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立足点㊂否则,即使个人业务能力再强也很难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㊂但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过分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缺少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有的甚至 以考试为本 ,把本来应是化人㊁育人的语文课变成了冷冰冰的技术分析,甚至沦为应对考试的技巧训练㊂如何将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作为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立足点?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发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关注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把 正确的思想观念㊁科学的思维方式㊁高尚的道德情操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渗透于教学全过程,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做细㊂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语文实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将初中语文课堂变为培育文化传递力与文化创造力的场域㊂比如,讲授‘岳阳楼记“,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悉心感知㊁体会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崇高思想境界,进而探讨范仲淹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吃苦在前㊁享乐在后的品质㊂再如,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用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诗人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㊁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诗歌内容㊁品味诗歌语言来领略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在精神感染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㊂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㊁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㊂ [4]57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师应站在立德树人的制高点上,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奉为圭臬㊂二、将课程标准教学作为检验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效果的依据‘课标“是课堂教学的遵循㊂‘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强调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师要 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控制好课业负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5]㊂‘课标“服务于育人的根本宗旨,如果教师对‘课标“不熟悉,教学能力的提高很可能就会失去依据,成为空中楼阁㊂‘课标“实施近十年来,仍然有一些初中语文教师‘课标“意识淡薄,不能理解‘课标“精神,仅凭经验教学,存在教学内容选择不当㊁机械照搬教学参考书内容等问题㊂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师只有把‘课标“规定的理念与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把提升教学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才能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㊂比如, 识字与写字 教学,‘课标“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要求是: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㊁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㊂ [3]14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 独立 查字典㊁词典,在具体的语境中认清字形㊁读准字音㊁掌握汉字基本意义,避免把一篇课文中的生字词集中处理㊂对于哪些字词应该学习积累这一问题,教师如果熟悉‘课标“中 对学生写字学习情况的评价,当以本标准附录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㊃字表一 为依据 的规定,在教学与评价时就会 心中有数 ,就不会凡是 注释 与课后 读读写写 列出的字词,都让学生 死记硬背 ,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就会减轻㊂关于阅读教学,‘课标“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㊁教师㊁教科书编者㊁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㊂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㊂ [3]22据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㊁体验和理解 ㊂比如,对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主旨的探究,传统教学都把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金钱至上的罪恶本质 作为定论直接教给学生㊂而‘课标“实施建议部分明确要求,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24㊀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3]22㊂依据这个要求,教师可就 莫泊桑塑造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是为了表现什么 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法国19世纪的社会状况来探究,说出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得出 重视金钱 轻视亲情 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希望人间多一点爱 等丰富多元的答案㊂三㊁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是提升课堂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 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㊂ [6]2020年年初,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河南省教育厅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 停课不停学 有关部署要求,在全国率先推出 名校同步课堂 ,做到了 停课不停教㊁停课不停学 ㊂对初中语文教师而言,线上教学成为 主课堂 ,不仅考验其专业教学能力,也是对其新媒体运用能力的挑战㊂许多教师不仅受困于如何开展线上集中教学㊁个性化辅导㊁作业布置与批改㊁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等问题,还因硬件设备准备不到位㊁平台技术掌握不熟练㊁在线教学资源匮乏而手忙脚乱㊂面对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教师要与时俱进,认识线上教学的特点与规律,思考信息技术如何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提供支持,主动借鉴可操作㊁可模仿的典型实践案例,并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不断提升自己教书育人的本领㊂当前,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形势㊁新要求㊂新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师,只有立足语文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格遵循课程标准,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真本领,才能确保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稳步提高㊂参考文献:[1]㊀霍小光,张晓松.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J].人民教育,2016(18):6-9.[2]㊀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001).[3]㊀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㊀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㊀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EB/OL].(2011-12-28)[2021-01-05]./srcsite/A26/s8001/201112/t20111228_167340.html.[6]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8(3):4-11.(责任编辑㊀孟俊红)。

对教育和教育学的若干思考——有感于胡德海先生的《教育学原理》

对教育和教育学的若干思考——有感于胡德海先生的《教育学原理》
源观 。胡老先 生从进化论 思想 观点 出发 ,否定
( ) 教 育 的 本质 一
2 0世 纪 8 0年代 初 ,我 国教 育理论 界 开展 了关于教育本质 的大讨论 ,出现 了 “ 教育 属于 社会生产力的范畴” 和 “ 育属于社会上层 建 教
筑的范畴” 两种对立 的观点 。这 种观点是站 在 社会的 视角 ,从 社会 的观 点来 看 教 育。然 而 , 教育是人的社会活动 ,如果 只站在社会的视角 ,


见钟情 ” ,所 以我对 胡老 开设 的《 育学 原 教
系 ;第 四编为 “ 育 事业 ” 教 ,揭 示 教 育作 为 一 种社会 事业 与其 他社会 事业 ( 政治 、经济 、文 化等 )之 间的关 系 ,并 讨 论 教 育 立 法、管 理、
理》 格外 重视 。在胡 老 近距 离 面对 面 的耐心 指
第2 8卷第 1 2 1 ) 期( 0 2
河西学 院学报
对 教 育 和 教 育 学 的 若 干 思 考
— —
有感 于胡德 海 先 生 的《 育 学原 理》 教
刘 淑 红 李 嘉 贵
兰州 70 7 ) 30 0
( 兰州城市学 院教育学 院 ,甘肃 摘
要 :胡老先 生的《 育学原理》 系之 完整 ,内容之庞 大 ,理论之精 深 ,在 目前 的教 育学 教 体
这条主线就是 “ 教育是 什么” 和 “ 教育学是什
么 ” 。一ຫໍສະໝຸດ 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 生 活的需要是 胡老 先 生至今为止一 以贯 之的对教 育起源 问题 的总 见

教 育 是 什 么
解 。我 国 自2 世 纪 5 0 0年代引进苏联 教育学后 ,
便形成 了三种教 育起源理论 ,即教育 的生物起 源论 、心理起源论 和劳 动起源论 ,并 认 为教育 的劳动起 源论是无可置 疑的 马克 思主义 教育起

教育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教育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教育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返回上一级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1 .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 )A.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C.发达的物质文明与落后的精神文明之间的矛盾D.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我的答案: 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2 .大学科研功能的拓展,始于19世纪后期的()。

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我的答案: D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3 .教师的第一“天职”是()A.做好学问B.塑造师德培育人才D.服务社会我的答案: C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4 .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A.实践教学B.课堂教学C.实验教学D.课外教学我的答案: B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5 .《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这句话说明了教师劳动的( ) A.复杂性B.规范性C.示范性D.长周期性我的答案: D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诉求是( ) A.实现中华民族复兴B.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C.以人民为中心D.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我的答案: C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B.社会制度先进C.科学思想引领D.集中力量办大事我的答案: 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8 .教师的良心是指教师从心灵深处意识到自己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以此为基础积极履行自己的( )A.权利和义务B.权利和责任C.责任和义务D.权力与责任我的答案: C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9 .党的十九大最引人注目的理论成果和最根本、最重要的历史贡献( )A.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B.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党指导思想C.确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确立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的答案: B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10 .党的十九大最引人注目的理论成果和最根本、最重要的历史贡献( )A.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B.确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党指导思想D.确立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的答案: C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11 .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A.实践教学B.实验教学C.课外教学D.课堂教学我的答案: D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12 .“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教育学生。

关于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

关于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
内适质量是一种源自大学内部的质量观,它是在知识传递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对知识之间内在逻辑及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认识。学习一部分知识对学习另一部分知识是必需的。因此是否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准备了充分的基础,便是有些教师与教育工作者判断一定阶段教学质量的依据。内适质量以学科教学内容为核心,由于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材中,这一要求就直接导致了“教材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由于在历史上形成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和教育与社会联系的间接性的特点,教育系统几乎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教师们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质量观固化为一种专业标准,它发展得如此“完善”,以致于在世界各地,社会与政府部门多年来一直在运用各种手段对其加以纠正。但至今仍然收效甚微。
所谓“既定的社会条件”强调的是:社会需要与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教育价值抉择,是与决策时的社会环境的教育环境相适应的。时代在变,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也在变,教育的质量观也应随着社会的变化及新的环境条件作出及时而有效的反应,不断地更新、丰富和完善,以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变化是永恒的,教育质量观的内容只有不断地随着世界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才能使教育活动沿着人们希望的方向发展。如果固守既定的条条框框,一个旨在引导教育更好地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服务的教育质量观,只会变成教育自身发展的桎梏。
一、价值观与高等教育的质量观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总是在追求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那么,什么是教育质量?在走向21世纪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有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观?这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然而,在这一问题上人们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一)三种常见的教育质量观
1.内适质量
这种质量观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就是依照社会需要制订教育目标,并据以设计与组织教育活动,最后以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判断教育质量的高低。当前高校教育评价实践中广为流行的课程编制与教育评价模式,就是这一质量观的体现。这种评价模式的特点是注重外部需要,并以外部满足的程度作为评价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依据外适教育质量观制订的评价标准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是一种目标参照的绝对评价。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的若干思考【摘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广为流传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思潮,对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而当代的教育哲学亦在其中。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反思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的若干思考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广为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后现代主义作为“后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胎之中,并在二战以后成为一个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徘徊在整个西方文化领域。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既是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回应和反思,又是对新时代的呼唤和预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革新了传统工业社会的生产力及生产方式,而且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形态。

经济、社会生活的急速变动,造成了人们精神上的强烈震撼,后现代主义思潮就是对这一系列精神震撼的表现以及文化危机的思索与批判的结果。

1当下西方流行的后现代主义,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是以福柯、德里达、拉康、利奥塔为代表的激进的或者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一种是以罗蒂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以及以大卫·格里芬为代表的“温和的或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但是总体上来看,其基本特征:一是,反基础主义,或是反本质主义;二是,不确定性、内在性;三是,对科学理性的质疑;四是,告别整体性、同一性。

其实,这四个方面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充分表明后现代主义是人类哲学思维方式发展的新阶段。

一、后现代教育哲学理论(一)、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目的观“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应该着重于追求‘发展’的理念,在个人发展方面,着重于追求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

”2后现代主义者对于现代的教育模式提出了质疑和批判,认为现代培养“完人”为目的的教育模式,严重地扭曲了人的差异性的特征。

他们认为,世界就是由具有差异性的个体组成的世界,世界的本质就是以无序为主导的,正是这些差异性才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若干中国现代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考1.0 中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半个多世纪了,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政治上的“一边倒”,到教育上的“全盘苏化”,大专院校的全面的院系调整,教材、考试的全国统一,教育应试功能的强化,到上个世纪末的高校“跨越式、超常规发展”,从新合并整顿,中小学讨伐“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国教育领域内的风风雨雨和层出不穷的“改革”,实在令人眼花缭乱。

中国教育的确取得了“量”的扩张,承担了世界上22%人口的“大教育”,其成就举世瞩目,毋庸置疑,但是,平心而论,中国教育却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半个多世纪来,几乎没有产生过世界大师级的人物。

中国的教育部门是世界上最“有为”的教育机构,上至教育方向规划体制改革,下至学生饮食起居吃喝拉撒,无不在其视野之内,触角所及,无微不至、无处不在,然而收效甚微,至今问题成堆。

教育主管部门每一次的“新举措”,无不众口一词“绝对正确”,但时隔不久,往往又被另一个“绝对正确”的“新举措”推倒重来,如此往复,不一而足。

中国教育就是在这种往复循环的怪圈中折腾,竟达半个多世纪之久,岂非世间一大怪事?1.1 本书就本校十年来办学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教育界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进行一些思考和探索,希望引起教育界同行的关注,共同研讨,以推进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入。

1.2 我们本着“不唯上,不唯书,不信邪,不崇洋,只唯实”的信念,不断实践,不断认识和反思,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本书各篇文章都是原汁原味,即使现在看来有些论述不免有舛错片面之处,但是为了尊重事实,尊重历史,一律保持原状,以便让读者看到我们学校发展的真实过程,听到我校前进的脚步声,体验到我校办学理念的不断臻于完善的艰苦历程。

我们希望这本小书会引起大家对中国现代教育的种种问题的关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2.0 中国教育的痼疾,其病根在于对现代教育的本质缺乏科学的正确认识,因而找不到治本之良方。

目前教育界对教育本质的争论,众说纷纭,可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从认识的角度来说,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2.1 犯了低级的逻辑错误:争论的过程中双方都违反了逻辑的“同一律”,所指的核心概念不同一。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把“教育的产业性”混同于“教育的产业化”。

就是关于“教育产业化”的争论,各方所指的却是不同内涵的概念。

2.2.1在认识论上,显然存在着两条截然不同的思想路线:一条是从教育这一客观现象出发来认识教育的本质;另一条是从某种主观的要求或良好的愿望出发,或是从“上面”的“指示”、“文件精神”等“权威”或“本本”出发。

前者是一条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后者则是一条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路线。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关于教育产业化的争论,反对者的核心论据是一位前主管教育的某高官退休后所著的一本书中的若干言论。

关于“名校办民校”的决策,也是以此公在浙江某地一次视察中对某“名校”所举办的“民校”的“充分肯定”的言论作为依据发展而来的。

在教育主流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之后,往往都有关于作者“权威”身份的附注,用以证明文章的分量。

支持文章的不是对客观事实深刻的规律性研究,而是作者的某种特殊地位、身份,此类“权威”观点又被当作“论据”,辗转“引证”,奉作“经典”。

2.2.2 不从教育的客观存在出发,仅凭某种主观的“良好愿望”,向“教育”不断“加压”,以增加其“附加值”,使教育承担了本非自身的外在的职能,这就是我国教育问题的认识论根源。

这不仅使人想起上世纪五十年代发生在前苏联语言学界的一场争论:语言是否有“阶级性”?当时有一派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受到了斯大林的批评。

斯大林指出,语言本身并无阶级性,哪个阶级都可以使用。

教育也是如此。

如果教育具有“阶级性”,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上世纪初“资产阶级的”北京大学会出现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受过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教育”的马克思、恩格斯会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在“资产阶级教育”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陈省身既可担任美国数学研究所所长,又可担任我国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2.2.3 教育作为对社会生产力(人)的培养提供服务的机构,对社会成员自然一视同仁,绝无左偏右袒之意,那来什么“阶级性”?将教育视作“阶级斗争的工具”,这种“理论”多年来分裂了社会、民族,剥夺了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的基本人权,播种了仇恨,使社会生产关系处于极其紧张的状态,妨碍了和谐社会的建立,破坏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其严重后果有目共睹,不容置辩。

2.2.4 教育作为培养社会生产力(人)的服务性行业,如同工业、农业等第一、第二产业一样,并非某一阶级或阶层的“专利品”,可以为各个阶级或阶层服务。

我们不能因为它们可以为某一阶级或阶层所用,从而认定其具有“阶级性”。

说什么“教育的阶级性”犹如说什么“工业的阶级性”一样,同样是十分荒谬的!2.2.5 根据教育的阶级斗争工具论,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工作不分巨细,事必躬亲,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其结果如何?正应了一句老话:“越管越死”。

中国教育部门是最“有为”的政府机构,也是最缺乏生气、实际上最“无所作为”的政府部门。

一边大声疾呼要培养“创新精神”,一边由于对师生的言行的过分关注而扼杀了“创新精神”。

学术自由和学术创新是相依为命的一对孪生兄弟。

中国的教育部门对学生一直以来就像父母管孩子一样,一言一行,衣食住行,从头到尾,恨不得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以为这就是对学生负责到底。

有时甚至不惜违法,形形色色的“意见”、“规定”满天飞(例如,禁止大学生在校外租房的规定等等),学生整天被这类“清规戒律”所禁锢,还有什么“创新精神”可言?对校长和教师要求更是苛刻,动辄以撤职查办相威胁,使他们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那还谈得上什么创造性工作。

2.2.6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批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政治路线,教育领域内“阶级斗争”之说已逐渐淡化,向发达国家派遣公费留学生已形成制度,对学成回国的“海归派”寄予很大的希望,与改革开放前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是中国政府十分明智的决策,现在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改革开放后首批公派回国的留学生不仅在我国的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其中还有一部分成功地进入了政界,有的甚至进入了高层领导的队伍,例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教育部长周济,科技部长徐冠华,前后几任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周文重、王光亚等等。

这不能不说是前所未有的重大进步,用事实驳斥了反马克思主义的“教育阶级斗争工具论”,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的“意识形态”的界限。

然而,至今还存在一些问题。

“海归”人士85%以上只能从事经济、教育和科研部门的工作,而从政的人士在整个官员中的比例是微乎其微的。

此其一。

在当前的官员选拔制度的规定中,还存在很多限制,即,“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海归”人员之间隔着一堵看似无形实则有形的高墙,挡住了许多“体制外”的“海归”派人士进入政坛的大门。

此其二。

在一个声称已经消灭了阶级的社会里,这样做不仅在理论上自相矛盾,而且在实践上十分有害。

实践证明,“海归”官员给中国政治生态带来很多有益的、积极的变化,带来了规则意识、法治观念这些中国政界最最缺乏的“稀缺资源”,使官风、政风有明显的改变,中国政治的生态将朝着更加开明、宽容、民主、透明的方向演进,必将进一步推动与中国经济基础变化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演变。

无疑这一切都对中国教育的改革、还教育以其本来的面目,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当然,就是“体制内”的“海归”们,要完成这一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他们还面临着一个与现有体制相适应的过程,还可能在某种利益的诱迫之下,被传统意识和思维定势同化而变成新的官僚。

2.2.7 管理之道,就在于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有所放弃,才会有所收获,“无为而无不为”,让教育按其自身的规律发展,这才是教育管理的辩证法。

数学大师陈省身谈到当年他当美国数学研究所所长时说道:“办这个所最要紧的是把有能力的数学家找在一起,找来之后就不要管了,让他们自己搞去……现在你要政府拨款或跟机关要经费的话,动不动就要你的计划,可是根据计划能够做出来的东西大概不是最有价值的。

所以最好没有计划。

”这段话对我们那些习惯于计划体制、喜欢“管头管脚”的教育部门的高官们应该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吧!创新精神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思想自由和选择自由。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俗语说得好,“乱世出英雄”,例如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和古希腊时代,就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科学家,于是我们就有孔、老、荀、墨等诸子百家,西方才会出现赫拉克里特、德莫克里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

魏晋乱世,也是人才济济,单是一个王弼,短短的一生(逝世时年仅23岁),就给后世留下五本著作。

宋代统治者比较无能,对教育、学术的控制不严,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出得不少: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大文豪苏家父子三人,政治家王安石父子;南宋则有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群体,以陆氏兄弟为代表的心学家,以叶适为代表的功利学派。

在近代史上,也不乏类似的情况:我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出现了众所周知的大批文学大师和科学大师,其中包括后来摘取了诺贝尔奖、沃尔夫奖和菲尔茨奖桂冠的世界级的科学大师杨振宁、李政道、陈省身和丘成桐等。

从上述的实际例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乱世”社会问题多,引起人们思考的问题也多,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也就特多,思想也就特别活跃,但是,更重要的是,当时当权者正忙于争夺“交椅”,鞭长莫及,控制思想的力量相对薄弱,思想的自由度也相对要大。

无杀头坐牢之虑,失业饿饭之愁,还怕不出现百家争鸣、学术繁荣、人才辈出的局面?“乱世”如此,那么“盛世”又是如何呢?历史上著名的汉初“文、景之治”、唐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不也出了贾谊、董仲舒等哲学家、魏徵、裴元等政治家、李白、杜甫等大诗人吗?一个可以容纳不同政见的宽松的政治环境,一个“无为而治”的政府,一个思想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为杰出人才的产生和成长提供了一块沃土。

光靠物质的奖励,政治的动员,发文件,搞规划,用行政措施,是断断出不了大师的。

2.2.8 以为召开一次大会,提出一份《意见》,搞出一个《纲领》,就能把教育搞上去,是某些主管教育的领导一厢情愿的如意算盘。

让我们冷静地回顾一下,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召开过多少次这类“会议”,出台了多少份这类“意见”,制订了多少次这类“纲领”和“规划”,究竟起了多少作用,又有多少得到落实?可以断言,真正实现的可说是微乎其微!如若不信,不妨一查。

2.2.9 他们认为人的主观意志可以主宰客观世界,治教是可以靠发文件、开大会、订规划、制大纲、下命令来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